内部审计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01 04:08:12

内部审计创新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1篇

企业内部审计是针对企业的财务和管理两大内容进行核查与衡量,内部审计使企业财产更加完整,保证了财务支出的合理性。当前,我国企业存在注重发展而轻视管理的现象,审计的范围缩小、审计的功能无法发挥。为此,企业审计应及时创新,以促进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内部审计;审计方法;审计创新

内部审计是企业不可缺少的管理的内容,是企业应重点关注的内容。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内骨审计的创新进行了分析。

一、内部审计创新的作用

审计创新包括思维创新和方法创新。针对我国企业的现状,审计创新主要是从企业资产的衡量以及使用方向的核实,审计创新使企业资产处于合理利用状态,是多年来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通过内部审计创新,企业注重财务管理,并有针对性的发挥价值管理链条的作用,使企业资金使用流程更加顺畅,降低企业运营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内部审计创新具有必然性,长期的不合理运营造成成本支出过大,而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可以有效的控制经济犯罪现象,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内部审计的强化创新更应该提上日程。针对如何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笔者进行了如下分析。

二、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方法

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我国企业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企业内部审计对于企业财务的掌握和流向都十分重要,在世界经济共同发展过程中,我国企业审计存在监管不严、内容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应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创新,并应从发展和管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强化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针对内部审计的主要问题,应注重其权威性发挥。首先,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职能不同,企业审计部门应具有独立性,独立于财务部门之外并且对财务部门的财务流动具有监督与审核作用。可在企业内部建立审计委员会,发挥其监督职能。并不断的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性,提高审计效率。

(二)增加审计价值增值,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审计的存在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而审计的作用发挥取决于其合理性。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制定不同的审计目标和审计机会,使企业审计处于规划之中,确保每一阶段审计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审计还要关注全局,关注企业核心项目。根据项目的特点,要从人员分配和审计时间的改革上分析,针对企业施工项目,要进行全程跟踪,确保项目的安全。

(三)重新定义审计范围

审计的作用就是维持企业的发展,使企业财务支出合理,并且对管理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审计人员应具有创新精神,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企业审计也不应只处于传统的审计范围内,而是应增加更多的经济责任审计、用人审计以及预算审计等。要对审计存在问题的部门和个人进行严厉的查处。要扩大审计的范围,并且赋予审计部门更大的权利,使审计部门真正独立于其他部门而存在。另外,还要改变以往审计的滞后性,审计要及时,否则无法确保公司财务的稳定,不及时追究责任人,或者对事件错误的处理,就很难发挥审计的作用。企业还要加大对审计的宣传,时员工能够认识到审计的重要作用,能够配合审计人员完成工作,将审计贯彻于发展全过程。一些企业注重审计,并将审计查出的问题以及整改要求下发于企业内部和主管部门,效果良好。

(四)注重审计质量提高

审计的创新过程中,管理人员作用发挥不可忽视。管理人员应正确领导企业审计活动运行,并且要将其贯彻给企业全体职工,使职工能够积极参加。审计是企业全体人员的问题,只有企业员工充分认识到审计的作用才能努力工作,确保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目前,在我国多数传统行业中,均存在产权关系不清的问题,不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可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内控制度宣传,使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能够得以展示,在审计过程中,展示其内部审计现状,对存在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尤其是对企业内部的审计问题,及时按照规定进行通报,在企业内部敲响警钟,进而确保企业管理水平的转变,也将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全面作用的发挥,并且能够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与,使经济效益审计发生转变。最终,实现企业内部审计从监督型转变为服务型,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推进内部审计的全面化和规范化。另外,要评价企业内部评价的执行效率,正确反映企业资金使用和经济管理问题,加大执行力度,提供改进意见。另外,要注重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以及企业内部各个员工之间的沟通,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审计态度,促进审计的合理性。

三、总结

随着我国进入国际市场,企业审计不仅影响其在国内的发展,还影响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因此,企业要针对现有的审计进行改革和创新。了解目前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从审计范围上,甚至内容上和审计方法上进行改革,促进企业审计的合理性,提高审计效率,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牛道国.关于强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河南科技,2012(2).

[2]张敏.关于强化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2(12).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2篇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一)内部审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这是由内部审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这种设置形式弱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后续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配备的专业审计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完成高质量审计的要求。另外,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主要由内部审计协会具体组织安排,而内部审计协会只是行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这客观上决定了自主安排内审人员外出专业进修或培训的可能性不大。再次,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高,内部审计制度健全不够完善。目前,在我国的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明显滞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除内部审计准则外,没有操作性较强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最后,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比较狭隘。长期以来,人们对内审的认识程度仍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部分被审计对象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大局,强化监督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

(二)内部审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工作内容和范围窄。常规审计多,专项、重点审计少;传统审计多,管理审计和前瞻性、创造性的工作少;微观审计多,宏观审计少。第二,对财务监管力度不够。一是对高校财务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监管工作是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性、规范性、效益性的重要保障;二是财务监管的制度创新与财务工作的复杂化、多样化不相适应。高校财务工作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复杂化、多样化,而财务监管制度往往相对滞后,经常是发现问题后才采取补救和防范措施,这与财务监管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三是财务审核和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财务审核工作松散,随意性大,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常规化,存在审核“死角”和问题“隐患”。四是资产管理意识和效率意识低,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重占有轻效率”的现象。

(三)审计管理及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常出现查出问题多、处理少,处理个人更少的现象。这种怪圈的原因是内审人员形成了微观思维的定式,审计大都停留在微观审计、个体审计,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

(四)审计仅仅依赖事后监督约束审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这三方面的监督应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但长期以来,审计仅仅依赖事后对会计活动进行再监督,很难做到事前控制监督。

二、加强和改进内部审计工作,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一)微观意识向宏观意识的转化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内审具有服务内向性。这种内向性也决定了高校内审必须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分析,宏观地认识问题,为管理层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强化宏观意识,坚决维护学校利益,识大体、顾大局,从问题的根源上找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从宏观上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工作方式上从事后披露向事前预防转化传统审计工作由于强调局外监督和对错弊的批判,通常在事后进行披露,事前预防的作用较小,使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部门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状态。而在现代管理型审计模式下,内审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本组织完善管理、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益。因此,参与事前决策是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三)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学习、交流、借鉴好的工作方法,善于利用计算机来改善工作方法,使审计工作成果更加全面、可靠、有效。同时应建立“主审负责制”和“审计复核制度”。“主审负责制”要求主审人员对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整理审计档案的全过程负责;“审计复核制度”既是审计机关,也是内审机构完善内控制度,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两项制度的施行,从而避免审计风险,确保高校的内审质量。

(四)合理确定审计目标由于高校内审力量有限,制定合理的审计目标十分重要。内审工作要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以及学校宏观管理的需要,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制定合理的审计目标。

三、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新思路

(一)拓宽高校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效益性实施审计监督,这“三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内部审计存在的基础。审计目标的确定要跟踪学校发展的方向,把握发展的重点、热点和师生关心的疑点问题,实施实物收支监督,提出高效的审计建议。

(二)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审计工作应全方位拓展,克服偏重事后查处违法违纪问题的不足,真正全方位关注全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在开展工作时做到依法审计,严格执法,保证各项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领导要高度重视。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内审在高校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为内审部门工作创新营造和谐的环境。二是高校内部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内部审计区别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植根于组织内部,与被审计对象不完全独立。一方面表现为它对内部各方面情况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在审计工作中除需要被审计对象的配合外,还要考虑审计后需要与各部门长期合作的关系。审计创新是一种谋求改革现状的活动,其成功更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充分配合。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是调整配备好内部审计负责人,切实将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事业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审领导岗位上。二是不断提商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内审人员应当具有符合规定的学历,通过岗位资格考试,具备与从事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认真学习相关的法规和业务知识,熟悉审计业务。

(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方式的创新高校内审要改变单纯依赖观察、比较、分类等审计的老办法,要在内部审计中运用结构方法、数学方法、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方法,改变现行审计的现场审计方法,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行非现场审计。改变对被审计单位的集中审计法,推行日常审计方式;改变审计项目的计划方式,借鉴计算机中的“显示”与“隐藏”方式,对审计覆盖面做出有“显”有“隐”的安排。创新审计资料的采集方式,变集中、一次收集为日常、多次收集;创新审计资源的使用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审计资源,校内可以利用教学、科研的力量,校外可以利用其他高校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力量;创新审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方式,内审人员中财务人员和计算机及网络审计人员的比例要恰当,尝试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培训内审人员,吸收社会审计的方法,开阔内部审计视野。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3篇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一)内部审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这是由内部审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这种设置形式弱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后续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配备的专业审计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完成高质量审计的要求。另外,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主要由内部审计协会具体组织安排,而内部审计协会只是行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这客观上决定了自主安排内审人员外出专业进修或培训的可能性不大。再次,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高,内部审计制度健全不够完善。目前,在我国的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明显滞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除内部审计准则外,没有操作性较强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最后,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比较狭隘。长期以来,人们对内审的认识程度仍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部分被审计对象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大局,强化监督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

(二)内部审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工作内容和范围窄。常规审计多,专项、重点审计少;传统审计多,管理审计和前瞻性、创造性的工作少;微观审计多,宏观审计少。第二,对财务监管力度不够。一是对高校财务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监管工作是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性、规范性、效益性的重要保障;二是财务监管的制度创新与财务工作的复杂化、多样化不相适应。高校财务工作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复杂化、多样化,而财务监管制度往往相对滞后,经常是发现问题后才采取补救和防范措施,这与财务监管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三是财务审核和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财务审核工作松散,随意性大,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常规化,存在审核“死角”和问题“隐患”。四是资产管理意识和效率意识低,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重占有轻效率”的现象。

(三)审计管理及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常出现查出问题多、处理少,处理个人更少的现象。这种怪圈的原因是内审人员形成了微观思维的定式,审计大都停留在微观审计、个体审计,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

(四)审计仅仅依赖事后监督约束审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这三方面的监督应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但长期以来,审计仅仅依赖事后对会计活动进行再监督,很难做到事前控制监督。

二、加强和改进内部审计工作,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一)微观意识向宏观意识的转化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内审具有服务内向性。这种内向性也决定了高校内审必须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分析,宏观地认识问题,为管理层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强化宏观意识,坚决维护学校利益,识大体、顾大局,从问题的根源上找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从宏观上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工作方式上从事后披露向事前预防转化传统审计工作由于强调局外监督和对错弊的批判,通常在事后进行披露,事前预防的作用较小,使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部门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状态。而在现代管理型审计模式下,内审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本组织完善管理、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益。因此,参与事前决策是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三)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学习、交流、借鉴好的工作方法,善于利用计算机来改善工作方法,使审计工作成果更加全面、可靠、有效。同时应建立“主审负责制”和“审计复核制度”。“主审负责制”要求主审人员对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整理审计档案的全过程负责;“审计复核制度”既是审计机关,也是内审机构完善内控制度,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两项制度的施行,从而避免审计风险,确保高校的内审质量。

(四)合理确定审计目标由于高校内审力量有限,制定合理的审计目标十分重要。内审工作要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以及学校宏观管理的需要,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制定合理的审计目标。

三、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新思路

(一)拓宽高校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效益性实施审计监督,这“三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内部审计存在的基础。审计目标的确定要跟踪学校发展的方向,把握发展的重点、热点和师生关心的疑点问题,实施实物收支监督,提出高效的审计建议。

(二)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审计工作应全方位拓展,克服偏重事后查处违法违纪问题的不足,真正全方位关注全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在开展工作时做到依法审计,严格执法,保证各项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领导要高度重视。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内审在高校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为内审部门工作创新营造和谐的环境。二是高校内部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内部审计区别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植根于组织内部,与被审计对象不完全独立。一方面表现为它对内部各方面情况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在审计工作中除需要被审计对象的配合外,还要考虑审计后需要与各部门长期合作的关系。审计创新是一种谋求改革现状的活动,其成功更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充分配合。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是调整配备好内部审计负责人,切实将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事业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审领导岗位上。二是不断提商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内审人员应当具有符合规定的学历,通过岗位资格考试,具备与从事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认真学习相关的法规和业务知识,熟悉审计业务。

(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方式的创新高校内审要改变单纯依赖观察、比较、分类等审计的老办法,要在内部审计中运用结构方法、数学方法、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方法,改变现行审计的现场审计方法,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行非现场审计。改变对被审计单位的集中审计法,推行日常审计方式;改变审计项目的计划方式,借鉴计算机中的“显示”与“隐藏”方式,对审计覆盖面做出有“显”有“隐”的安排。创新审计资料的采集方式,变集中、一次收集为日常、多次收集;创新审计资源的使用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审计资源,校内可以利用教学、科研的力量,校外可以利用其他高校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力量;创新审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方式,内审人员中财务人员和计算机及网络审计人员的比例要恰当,尝试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培训内审人员,吸收社会审计的方法,开阔内部审计视野。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战略;创新

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已进入电算化时代。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潮流,内部审计人员应以全方位的视角、国际化的理念,正视当前内部审计的困境,为我国内部审计发展提供新思路。

1内部审计创新的时代背景

伴随着科技进步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正在由传统的手工审计转向以计算机为依托的电算内部审计,这种发展趋势使内部审计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风险,因而必须对内部审计思路进行创新。第一,科技进步促进了内部审计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会计领域的最大改变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运用。经过多年的实践,电算化已经替代了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它为会计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其一,依赖于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处理工作规范性不高,漏洞在所难免;其二,网络恶意破坏者对电算化系统造成了威胁,使电算化会计工作面临未知的风险;其三,系统的修改不如手工记账方式容易识别,使审计工作辨析风险难度加大。科技进步的车轮不容扭转,内部审计唯有自我创新,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各种风险。第二,经济发展促进了内部审计创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内部审计与国际接轨成为大势所趋。但我国的电算化水平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在危机意识的驱动下,不断创新审计工作,进入国际化轨道。

2内部审计创新研究现状

自2009年我国提出强化内部审计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的目标之后,传统意义上的监督审计开始向增值服务审计转化。在对内部审计重新定位和检视后,国内外学者对内部审计进行了创新研究。但研究局限于内部审计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响应,并提出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没有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对此,我们提出基于“特征定义法”的整合研究模式,挖掘更深层的审计创新课题。当前,我国内部审计创新正面临国际化困境,为实现内部审计由监督职能向增值服务职能的转变,我们需对内部审计现状进行全面剖析:第一,内部审计观念的偏差造成审计风险增加。当前,以监督职能为导向的“物本”内部审计仍然处于主流,以增值服务为目标的“人本”内部审计还未真正建立。内部审计聚焦于对“物”的审计,缺少对“人”的审计,忽略了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等因素,使企业风险系数增加。第二,研究模式的局限性导致内部审计风险增大。目前,内部审计研究还没有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模式,这使得内部审计创新无法在企业中施展。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结构中没有独立而权威的地位,对于企业关键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等缺乏应有的掌控,在缺乏企业深度资源的环境中,内部审计对企业整体的咨询功能、服务功能、增值功能得不到全面的实现,导致内部审计领域中的战略风险增加[1]。第三,审计重心偏离增加了内部审计风险。由于地位和权威的局限性,内部审计仅是最终结果的审计,其过程性审计内涵并未得到延伸。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被限定在财务审计区域,缺失了对企业整体业务流程的审计,这一重心的偏离使内部审计无法从根源上为企业实现增值服务,无法从本质上改善企业的运营管理。因此,内部审计创新应突出战略层面的意义,要从单纯的财务经营审计脱离出来,为企业决策、战略服务。第四,内部审计资源缺乏整合导致内部审计风险增加。目前,内部审计对于资源的运用还局限于对有形资源的利用,局限于对有形资源的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缺失对企业无形资源,如营运、绩效、价值利益分配等审计,无法对企业进行环保性和公平性评价。第五,本土化的边界限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我国传统的内部审计体现出的本土化特征必将被打破,国际化格局之下的内部审计创新正在形成[2]。

3国际化格局下我国内部审计创新

3.1扭转“物本审计”观念,树立“人本增值”内部审计观

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由原来的单纯“物”的风险转化为“人”的风险,内部审计创新要注重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人力资源是富于创造本质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可开发资本,它在企业中的价值并不仅仅是经济价值,更扩展到了社会价值直至环境价值之中,因而要树立“人本”的内部审计观,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将内部审计创新融入企业的人本战略的定位与规划、生态环境部署、知识资本的风险管理、企业文化链之中,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3.2企业战略视角下的内部审计创新

战略视角下的内部审计其实质是将内部审计推向企业“前台”,在传统的账表导向审计、制度审计下,内部审计一直都处于企业战略发展的“后台”,注重审计结果忽略审计过程,仅仅体现为一种“后台”的内部监督行为和结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内部审计要实现职能转变,要为企业解决价值增值问题,因而风险导向模式下的战略内部审计成为时代所趋。它以其价值增值服务、高级咨询服务等路径,为企业提供了治理的基础程序,即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和风险治理,构建了战略导向、价值导向模式下的企业治理内部审计。

3.3责任机制内涵蕴义下的内部审计创新

面对复杂的国际情势,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企业的软实力。要注重微观方面的企业文化调控,在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前提下,用先进的、控制性的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社会责任机制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有三个方面的文化维度: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核心文化,这三个维度的文化内涵相互牵连,有机组合,为内部审计提供了创新的文化职能。内部审计要在人力资源整合的前提下,确立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文化评估制度,要分层面、分阶段融入内部控制系统,从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系统运行、员工态度等方面,对企业进行系统的布局,寻求制度与文化的最佳结合点。

3.4源于知识资本的企业内部审计创新

企业应将其核心竞争力立足于知识资本之上,培育、更新和维护企业的知识资本,通过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的手段进行自我诊断、自我治理、自我改进。目前,由于传统内部审计观念的局限,企业对于知识资本的核心竞争力审计还有待完善和提高。源于知识资本的核心竞争力内部审计创新,首先要考虑企业所具备的知识资本能力。企业要对其人力资本、商誉等进行协同性整合,以考虑不同环境下不同知识资本的价值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其次,考虑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在运营时间、规模等方面的匹配程度,最大限度地将企业的综合状况整合。最后是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审计。企业稳步前行需要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内部审计对企业核心价值链的巩固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3]。

3.5电算化系统内部审计创新

网络时代,内部审计要依靠信息系统实现,首先要加强电算化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依据电算化制度确定审计人员的权责,对审计资源进行必要的加密和保护,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电算化审计。其次,要加强电算化内部审计的过程化审计。由于电算化系统具有一定的未知性,因而要注重审计过程中的软件来源控制、介质文件查询等环节,确保过程审计的准确性。总之,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必须根据时代所趋,进行战略意义上的创新,要由传统的“物本”审计观念转为“人本”价值审计观念,并在此前提下,对企业的各种战略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在企业战略决策层进行经济性、社会责任性、文化性等内部审计,推进内部审计创新变革。

参考文献:

[1]王海兵,董倩,杨娱.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信息化风险与应对策略研究[J].会计之友,2015(9):57.

[2]王海兵.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内部审计,2015(2):16-20.

[3]李涛,赵志威,江远彬.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体系转型与升级的理论框架研究———基于价值视角的思考[J].管理现代化,2014(4):53-55.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创新;必要性

一、研究背景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二十年来,各级内部审计机构在各级政府、主管单位的领导下,依法审计,在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加强管理、堵塞漏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我国企业整体管理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很微弱,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在内部审计存在的诸多问题中,以审计理论滞后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在内部审计的基础理论方面,如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准则等尚未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理论体系,而实务理论方面,如经济效益审计有关理论等落后于实践,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以致许多企业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以后,却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另外,频频爆发的大公司的造假丑闻(如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造假案、施乐造假案,国内的琼民源事件、银广厦事件),使人们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诚信度大打折扣,人们转而把注意力转向内部审计。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内部审计创新进行研究,以期找出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也当然地成为一个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面前的一个很重大的课题。

二、内部审计的实质

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同管理和管理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独立评价,它并不担负日常业务控制的责任。作为一种管理权的延伸,内部审计不承担企业的经营责任。内部审计仅就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帮助管理者履行经济责任,而建议接受和采纳与否是管理部门的权力。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十二届国际审计会议《总声明》中指出了内部控制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体系应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也更说明了内部审计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的实质。

企业内部审计不仅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它又可视为一种所有权的延伸。在所有者设计了较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作用下,管理者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所有者权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权与管理权的目的是一致的。那么内部审计无论在谁的领导下,都是站在保护所有者权益的高度开展工作。如果所有者未设计或未实施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时出现管理者行为与所有者目标背离时,内部审计代表所有者监督评价反映管理者行为就成为保障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手段。反之,则可能出现内部审计对于损害所有者权益的行为束手无策的情况。作为一种所有权的延伸,内部审计有充分的动力和权力在企业中开展工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发展是随着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企业内部审计实质上就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所有权的延伸。无论是作为管理权的延伸还是作为所有权的延伸,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所有者权益,最终达到为企业增值的目标。

三、内部审计创新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审计若要实现其实质,达到为企业增值的目标,则需进行内部审计创新。企业内部审计创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适应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国外。企业只有实行了严格的自我约束,才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想在竞争中获胜的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便成为必须。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企业增强自我约束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减少损失浪费,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防止企业经营管理的失控,进而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有效的内部审计必须以其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前提。另外,企业若要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获胜,还必须保证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不仅要开展财务审计,查找企业的错误和舞弊,而且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综合、整理并反馈出大量的有用经济信息,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正确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二)适应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制度。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促进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促进企业法人治理机制中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之间的相互制衡。企业内部审计若要达到上述效果,那么其必须要有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却普遍存在独立性缺乏问题。另外,在现代企业中,具有内向服务性的内部审计可以充分发挥其熟悉企业情况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从而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侵犯,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及有关方面的经济关系,促使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完善。但是,这应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中具有较高地位并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为前提,而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前提条件。

(三)内部审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内部审计自身若要生存和发展,也须进行企业内部审计创新。分析如下:

1.与独立审计进行竞争的需要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早在20世纪末就告诫内部审计工作者:“我们是改善公司管理水平的力量。我们的业务与其他管理组织相比,正逐日增加。如果能继续保持这种势头,我们将成为下一世纪的职业。如果我们未能或不能这样做,其他人就会拿走我们所熟悉的东西并取得优势,如果他们取得成功,下一世纪将没有我们的位置。”入世后,这种挑战更加严峻。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来看,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因此,相比较而言,无论是从审计理念上来讲,还是从审计策略、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等方面来讲,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都远远落后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而即使是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相比,企业内部审计发展也远远滞后。因此,内部审计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开辟自己占有优势的新领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1)知识经济已经到来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经济。知识传播、转让和扩散的技术路径是数字技术,运行依托是网络,从这个侧面来说,知识经济是“数字经济”、“网络经济”。传统经济形态是有形的“物质经济”。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所设计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也都是针对有形资产所设计,对于企业无形资产的审计不够重视。而在新经济中,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是知识支配劳动。因此,在以知识资本投入为主的经济形态下,无形资产对于企业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如果仍以有形资产的审计为重心,显然不合时宜。知识成为生产力系统的决定性要素或第一要素决定了无形资产审计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必须适应形势需要,创新实施无形资产审计。

(2)可持续发展提上日程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进入全球化和工业化时代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而造成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对人类的生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环境问题成为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并列的关系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问题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世界组织、各国政府和人民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日益增强。我国政府也一直很重视环境问题。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我国陆续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地法》、《森林法》、《渔业法》等法规。到80年代初期,我国已把保护环境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采取了许多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并出台各项环境保护法规,也是我国逐步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体现。无论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我国国内来看,环境问题都在受到关注。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应进行创新,对企业开展环境审计,帮助企业避免环境污染,预防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适应国际国内竞争和建立现代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还是从内部审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进行内部审计创新都具有必要性。因此,内部审计创新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丽芳.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定位及相关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6).

[2]王桂芳.内审要在监督和服务中求效益[J].中国审计,2000(10).

[3]陈汉文,李若山.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审计过程五要素[J].审计理论与实践,1993(6).

[4]唐建兵.我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

[5]于玉林.试论面向新世纪的内部审计制度[J].审计研究,2000(6).

[6]刘实.企业内部审计协助管理当局有效履行其职能[J].审计研究资料,1999(6).

[7]傅元明.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几个审计问题[J].审计研究,1999(5).

[8]陈思维.环境审计(第1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9]上海市审计学会课题组.环境审计研究[J].上海审计,2001(5).

本文获2010年度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实施对策研究”(2010A630083);2011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企业管理活动绩效审计研究”(112400440075)基金支持。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管理;创新

一、当前内部审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完善

没有建立总审计师制度,造成了监督体系与决策、执行体系相脱节,使审计参与高层次决策失去组织保证。集团公司审计部门与分公司、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审计机构,分公司与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审计机构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确。

2.工作管理不到位

存在工作重点不明确、业务管理不规范、审计方法落后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审计计划管理方面,一是无期间审计计划;二是在项目审计计划的编制过程中,没有深入现场调查,造成审计目标和范围模糊,项目分解不准确。在目标责任管理方面,没有把审计计划中的具体内容分解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头上,或者落实不到位。在审计程序管理方面,一是审计准备阶段,收集资料不齐全;二是审计实施阶段,没有听取被审单位的情况介绍,没有了解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情况,没有注意审计证据的法律效力。三是审计终结阶段,审计报告的事实无依据、判断不准确、评价不公正、没有充分注意被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四是后续审计阶段草草收场。在审计档案管理方面,存在资料不完整、分类不科学等问题,少数单位没有集中统一管理审计档案。

3.人员配备有缺陷

在审计人员的选配上,安置性的占有相当比例,业务能力强的干部有的被调到别的部门,又不充实合适的力量;有的对审计部门负责人的替换不征求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或不事先征求意见。

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的内容与作用

1.在制定企业经营目标方面。内部审计部门要参与企业计划目标的制定或审查,包括企业财务目标和业务目标。要注意企业计划工作目标是否包括了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否能反映企业的基本职能、任务、期望和要求等;具体目标是否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经营状况和经营环境制定的,是否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要实现的结果和为企业各项控制活动提供了明确的依据。要就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否明确、合理、完整、系统,经营决策的原则、程序、方法是否正确、科学,实现经营目标的措施是否落实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2.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审主要是检查其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查找“盲点”。通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组织机构的职责分工、授权审批、会计控制、主要经营管理环节、实物控制程序以及经营实体管理等环节进行检查,评价经营管理秩序是否规范,是否严密和有效,各控制点是否由不同部门和个人去完成,有无“独揽”情况,经营管理职权是否民主科学和相互制约,寻找失控点和漏洞,提出弊端及症结所在,从而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重点是要根据经济活动发生的频繁程度以及职能部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物资采购供应、资金审批、成本费用控制等几个重点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寻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帮助经营者改善经营管理,防止企业经济效益流失。

3.要做好管理审计。审计人员必须要全面了解企业从原材料采购、领料、生产车间制造的各个环节,到产成品入库,再到销售、回款等各方面的流程。这就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注意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从单纯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转变为强调良好人际关系,视被审计单位为客户,增强服务意识。使被审计对象对审计接受程度从比较被动地接受审计转变为视审计为一种资源,将内部审计看作是企业“顾问”。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人员的沟通,使审计人员能够更加彻底了解企业的情况,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

三、相对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性

集团企业相对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集团经济发展而建立在集团企业内部、受集团管理层或权力机构领导、内部审计机构自成体系所采取的内部审计组织形式和实现形式。这种管理体制,突出反映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内部审计管理两个方面内容的创新:一是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二是内部审计干部制度方面的创新。前者表现为相对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的建立,它突破了长期以来我国集团企业内部审计上下级机构之间在业务上的指导和被指导关系,在行政上归属于各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关系的这一格局;而后者表现为总审计师职位的设立,体现了与总会计师职位的对等关系和内部审计监督的高层次,为我国今后可能建立的总审计师制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以上两方面内部审计管理上的创新,反映了我国集团企业发展对自身制度改革在内部审计方面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企业与时俱进的思想品德,说明了企业在深化管理制度改革中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关心和重视,表达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内部审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坚定态度。在我国内部审计创建20年后的今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背景下,这一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的建立,为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如何加强和深化给了一个全新的诠释,是新形式下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中独具开创性,并具有示范作用和里程碑的标志。

参考文献:

【1】钱世昌: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7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7篇

关键词:集团公司 内部审计 创新

一、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创新现状

第一,集团公司决策层内部审计思维缺失,内部审计工作失重。当前大多数集团公司对内部审计的定位依然停留在差错防弊层面,还没有集中集团统一运作的力量来进行内部审计的意识,内部审计能够支持和提升企业管理效能,但是遗憾的是很多集团公司的意识没有达到这一高度。审计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内部审计工作鉴证功能的发挥,阻碍了内部审计走上价值增值管理的道路,使其评价作用和管理咨询作用的体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第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目标不连贯、不系统、不长远。内部审计目标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使其全面推广和实践成为天方夜谭。鉴于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缺乏全局把控等战略性思想,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与内部审计工作严重脱节,系统性管控工作基本流于形式。大部分集团内部审计在制定工作目标的时候还将目标局限在是否存在会计违规和法律违规上,持续性的、能够长远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战略性发展目标严重缺失。内部审计的精髓在于加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引导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而集团公司设置的内部审计目标只能说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公司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在差错纠正舞弊上,审计资源根本没有发挥出效用。

第三,集团公司缺乏战略性的内部审计目标来界定内部审计的范围和领域。由于内部审计目标设置的缺乏高瞻远瞩的目光和长远的视角,不少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一直难以提升,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定位不明,审计时间和空间范围被严重割裂和分离,上述缺陷将会直接导致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不稳定和不连续,审计监督无从下手,审计控制工作盲目无序,难以起到约束决策风险和违规行为的作用,对重要业务活动进行持续性审计更是无从谈起。

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创新和风险防控要点阐述

(一)进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环境分析

在分析内部审计宏观环境的时候,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以下要点:第一,经济环境。经济一体化趋势已经凸显,资本市场危机相伴相生,经营环境竞争日益激烈,资本市场投资者对委托关系的监督力度高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集团公司管理层面临着提升管理效能和增加组织效能的巨大压力,自然就产生借助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第二,法律环境,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在我国必然绕不过审计法和内部设计工作规定的约束,另外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也间接地对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规范;第三,社会环境。集团公司处于巨大的社会网络之中,内部审计人员和部门也是如此。我国社会文化环境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讲究认清、注重面子,这种文化环境对内部审计在集团公司的开展是一个很大的弊端,可以说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内部审计原则以及内部审计法律来说是如同腐蚀剂一般的存在。

在分析内部审计围观环境的时候,应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集团公司内部质量结构。不同治理结构的集团公司需要不同,只有和公司治理战略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战略才有用武之地。企业在不断地调整公司治理结构、组织架构的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和监督的关键环节也要随之调整,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一直要适应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第二,集团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内部审计是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的一种延续,所以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在遵守审计活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和企业集团战略紧密相连。

(二)把握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创新与风险防控要点

第一,要进行内部审计制度规划。集团公司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之前,需要提出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体系的规划和构建,并出台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执行准则。集团公司应该大力推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将内部审计持续创新作为一种基本理念,逐步实现内部审计标准化管理,使得内部审计被纳入到程序化的工作流程和组织设计之中,让内部审计贯穿集团公司各个业务流程。

第二,要对内部审计职能进行规划。在对内部审计战略进行规划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内部审计需要从财务审计、业务审计转向风险审计、战略审计,也就是说内部审计应该将职能从传统的确认为主转移为咨询为主,从而实现职能的进一步拓展和功能的进一步深化。

第三,进行内部审计组织规划。企业管理层应该集合集团公司管理体制变化所对应的大环境,对现有的、不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进行变革,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优化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层级;另外,集团公司要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对其知识层面、专业结构和年龄层次进行调整和预测。

第四,强化业务审计支持措施。我国集团公司长期存在着资源浪费和管理落后的弊端,要改善这种现状,就必须注重经营效率的提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因为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可以向更为广泛的业务审计范畴扩展,扩大审计的领域,在保证财务审计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的基础上,着重检查集团公司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使得内部审计内容在时间上具有联系性、在范围上具有逻辑性,通过新型的业务审计能够保证集团公司经济活动的效率,挖掘出集团公司内在的潜力。另外,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应该注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创新性和继承性两个优点,在财务报表审计和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之间建立起足够的联系,便于内部审计师从源头上寻找到会计报表错报的原因,提升内部审计的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池国华.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J].会计研究,2010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创新

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等院校所设置的审计机构及其专职人员依法独立地对本部门、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等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鉴证和服务的活动。它是确保高等教育目标实现、依法治校、强化管理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和高校多渠道办学能力的逐步增强,高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高校规模也不断扩大,其组织管理幅度更宽,教学、经济活动更丰富,财务预算资金更大。高校内部审计作为一项高层次、综合性经济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尽管许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同高校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 高校内部审计观念创新

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讲,内部审计要发挥作用,必须要适应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遵从审计内在的客观规律,审计人员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内部审计人员要从“经济监督”的传统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强化内部审计服务的“内向性”,内部审计要生存并发展,就必须走服务内向性的道路。因此,审计人员要消除“局外人”意识,要更多地从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的角度研究审计出现的问题,改变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敬而远之”的心态,在内审工作中实行服务形式多样化。

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必须与内部管理的需要保持和谐一致,正确认识并全面履行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职能,使内审工作与高校依法治校、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的形势相适应,使内部审计管理、内审机构的“人、法、技”建设与内部审计业务工作的发展相适应,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突出“内向服务”,通过开展正常的审计业务,监督、评价本单位对国家法律、行业政策法规和本校有关规章制度的遵循情况,及时发现违背管理原则的活动,向管理者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各种帮助;为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提供合理保证,促使内部审计工作从以发现问题为己任向坚持标本兼治转变,使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2 高校内部审计体制创新

2003年5月1日起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四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照此规定,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该是在校(院)长的领导下及校(院)党委或校董事会等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但是,由于认识问题或其他原因,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形式却是多种多样。如部分学校还存在由主管财务的副校(院)长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由纪检、监察部门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等不合理的机构设置形式。领导体制很直接地表明了审计机构的地位与权威,一般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主管领导级别越高,则审计机构的地位也越高,越能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如由校长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权威要相对高一些。目前,除部分高校独立设立审计处外,多数高校没有独立的审计机构,而是与纪委、监察处合署办公,这种情况下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独立性较差。由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具体的审计项目或多或少会受到来自校级领导、被审单位或相关人员的干扰或影响,这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独立性就成为高校审计人员特有的问题。

3 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门专门管理技术,其工作内容涉及到高校管理的多个领域。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除审计、财务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管理、法律、经济以及基本建设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胜任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工作。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理论功底差,知识面狭窄,业务技能单一,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和再教育,这就使得审计工作缺乏深度与广度,在工作中很少有突破性的发展。因此内审人员应通过工作实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法规运用能力、审计技术水平和现场审计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4 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创新

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往往偏重于监督和事后审计,仅有少数高校开展了内部控制评价、风险审计等工作。大部分高校内审工作只局限于对高校自身预决算的编制、财务收支活动的审计与监督,很少介入到经济活动的事前审计把关和事中审计控制,忽视了对管理及效益的审计,给高校违法违纪等腐败案件以滋生的土壤,忽视了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未做到监督与服务并重,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没有从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防止风险的角度介入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只强调监督而很少考虑如何为单位增效,使内部审计工作陷于被动地位。

高校内部审计要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重视服务效能,实现面向对管理、效益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审计,通过“参与式审计”与被审单位座谈、商讨,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及时解决问题,实现高校内审机构职能的正确定位,从而促进高校加强管理、避免和减少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内部控制、保障高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5 高校内部审计方法创新

目前,高校已经普遍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大多数高校甚至实现了财务管理的网络化,快速发展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要求审计技术和方法跟上财务管理手段的发展,但是内部审计无论在审计人员素质上、还是在审计方法手段上远远不能跟上财务管理信息的发展。内部审计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内部审计人员多数还停留在查错纠弊、手工审计、详细审计的业务水平上,只把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差异性作为审计的重点,忽视学校教育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忽视对学校教育经费整体运作的定性分析、对未来效益的预测、对偿债能力研究以及对经济责任界定。审计的深度不够、内容单一、范围狭窄、作用层次低,难以适应现代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9篇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高校内部审计

科学发展观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的重大战略思想。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我好高校发展趋势及内部审计特点,及时调整审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工作。对高校审计工作来讲,所谓“全面”,就是履行经济监督和管理服务职责要全面,有经济活动的单位和部门必须纳入审计范围。同时,使审计工作与学校发展的大局相适应,把审计工作贯穿于促进学校发展的过程中,牢固树立审计工作必须服务于学校科学发展的观念。

审计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根据学校的工作中心和资金走向,加强审计跟踪和监督,突出对学校发展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的审计,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资金的审计,突出对影响全校全局及全校师生利益的问题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在审计过程中,要善于从宏观角度去研究分析问题,不能拘泥于查处细节问题,摸清高校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各个因素的关联性分析为切入点,科学确定审计重点、审计对象、审计方式和方法,从宏观层面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深入剖析原因,发现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的不足,使审计成为推动高校管理改革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内部审计问题剖析

(一)审计理念滞后,制约高校内部审计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审计理念决定审计行为。高校内部审计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再加之学校内部审计执业环境不够理想,领导干部对内部审计认识不够深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校内部审计的审计理念滞后。许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思想认识相对滞后,认为高校不是生产经营单位,内审作用不大。有的还认为审计是经济监督部门,内审工作的开展会阻碍高校改革并导致审计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矛盾,甚至认为会束缚财务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行。这些落后观念和认识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内部审计发展。

(二)审计独立性不强,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机构有效履行审计职责,独立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由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内审环境不佳,以及理念等原因,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根据对湖南省高校内部审计的一项调查表明,本科院校相对专科高职院校而言,在机构设置方面重视内部审计。内审工作与其他部门一样,一般在学校管理层领导下,开展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领导意志所左右,同时内部政策的压力,单位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必然会使内审工作的开展受到许多限制。而据教育系统相关统计表(2011年)显示,省属高校中,设立内审机构的有87所,独立设置内审机构的只有48所,仅占设立内审机构的55.17%,还不到湖南普通高校的半数。由此可见,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且不同层次高校之间发展不平衡。

(三)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高校内部审计发展要求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内审人员是从财务部门、管理部门抽调而来的,专业的审计人员较少,加上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和再教育,使内审工作难以纵深拓宽,少有突破性进展。从收回的45份调查问卷一分析显示,所有的本科院校都配置专职审计人员,其中配置10人以上审计人员的高校有4所,而仅少部分高职院校审计人员只有1-2人,但是因为审计工作需要又设置了兼职审计岗位。调查显示,56.29%的内审人员是财务管理、会计、审计专业背景,工科专业背景(主要从事基本建设和修缮项目审计)也仅占22.47%。调查表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已逐渐不能适应高校审计业务的发展趋势。

(四)审计技术方法落后,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成效

近年来,高校财务已经普遍实现了管理电算化,大多数高校甚至实现了财务网络管理。但高校内部审计在审计技术方法上,未能有效利用计算机辅助和网络功能,从而未能适应因财务管理信息化而对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和需要。事实上,高校内部审计技术还比较落后,高校内部审计采用的方法以“多种方法交叉”、“账项基础审计”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79.14%、52.32%;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使用较少,比例仅为14.59%。对学校偿债能力与债务风险分析重视不够。

三、高校内部审计创新路径选择的思考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领高校内部审计创新

审计理念是审计工作的行动指南,始终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是审计行为模式的高度概括。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是首先是理念的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设计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内部审计创新。一是高校树立内审科学发展观的审计理念,是对高校内部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与创新,是引领高校内部审计发展、开创高校内部审计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二是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必须并重。高校内审应服务高校,寓监督于服务,以监督促管理,以服务增效益,即监督是手段,具有过程性,服务是目的,具有结果性。三是树立管理与效益并重的审计理念。高校内部审计是对高校管理活动的再管理,是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是增值型审计。

(二)强化审计独立性,推进高校内部审计体制创新

要提高高校内审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创新高校内部审计体制,突破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瓶颈,有效地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应有作用。为确保审计机构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审计机构必须是独立的专职机构,应单独设置,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中下设审计委员会,委员由教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直接领导为校务委员会,对高校领导班子负责,并对内审机构和人员实施监督和指导[3];建立专门的审计人员队伍,建立审计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强调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三)以信息技术为抓手,注重高校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创新

高校要坚持把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整个审计工作创新和发展的有力抓手,注重高校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创新。为了适应现代电算化和网络化发展的需要,改进审计技术与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审计取证模式——数据式审计。数据式审计直接以电子数据为审计对象,在审计范围和内容上,数据式审计摆脱了传统的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纳入大量的业务数据和外部数据,从而解决了传统审计方法的审计数据问题;在方法上以账套审计为核心,并借助抽查测试等方法,建立合理的审计分析模型。

参考文献:

[1]李凯.从公共受托责任演进看国家审计本质变迁[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

[2]陆晓晖.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的意义[J].审计研究,2009.3

[3]林松池.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

[4]深入学校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作者介绍:

内部审计创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业务创新;内部审计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各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业务创新。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创新的金融服务增加了金融风险。如何防止金融业务创新和创新金融服务的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选择是具有现实意义,它将有助于理解金融业务创新的作用内部审计。金融机构只有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才能有效地防范金融服务与金融风险。

一、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风险

(一)金融服务和创新的方式内容

中国的金融创新,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同时,创造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的管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后期形成的国际金融市场,一波创新金融工具。从金融工具不是单一存款,股票,演变成各种各样的物种组成的债券等。逃避管制包括产品创新,产品创新,风险转移,提高创新信贷,加大产品创新的灵活性和流动性,降低了产品创新的融资成本。

金融服务创新的目标是方便,准确,高效。它是站在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更全面的角度,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人性化,舒适化的服务更好。金融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包括管制,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变化,技术,竞争等。金融市场的供给和资金需求双方是指使用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各种金融工具的所有金融交易。金融创新使金融原有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新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通过金融交易方法被更新改变,由此形成金融创新框架的一个新的市场。

(二)金融业务创新增加金融风险

诚然,金融业务创新,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丰富性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运行更好的服务,同时促进高效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同时也有很大的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对风险和财务相关的,如,金融产品的风险,金融市场的风险,金融机构的风险。

金融创新业务为资产价格,利率,汇率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再次的产品,而这又进一步加剧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的波动。提高先进技术和新工具的应用效率,加强国际资本流动,庞大的国际游资在降低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地改变利率,汇率更为敏感,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波动增加。

因此,健全内部控制,有效的外部监督和良好的市场纪律是财务稳健运行的三大支柱,并防范风险,以实现关键业务在于其强大的,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在金融业务创新过程中

二、相关案例分析

(一)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在金融业务创新中的表现

广西分行与国家开发银行,探讨经济发展,“统一贷款平台”建立了“统一贷款平台”的战略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该区域建立了一个新的平台,不仅拓宽了融资新的渠道,也更有利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据统计,“统一贷款平台”,因为天堂的实现必须的“黄金系统平台,”一年多的实施,一直提供到了280万元人民币,为百色市和金融机构等更多的企业,通过金融机构改革的新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大家共赢的局面,同时也达到了支持中小企业的目的,一直在为了自己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不断努力,效果是非常的明显,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金融机构的创新业改革。通过财政财务杠杆的手段,为了确保扶贫资金的主要前提零风险,放大了信贷本金规模直至七次,才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打造扶持农民和扶贫企业,农业和平台扶贫龙头企业获得贷款,以富有成效的平台。产业扶贫,保证专项资金祝福公司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满足30家公司或个人的需求提供融资2300万元,现在有福公司。

2015年6月,百色福地金融作为“百色市中小企业集合信托”的主要赞助商成功签约,这标志着广西第一百色中小企业集合信托产品入驻。10亿人民币信托整体的总规模,该信托已完成2.5亿元成立的第一阶段,由计划2年完成,12家企业获得了至少500亿美元的资本注入,接着分别是三个在50个预计将有左右中小企业参与的,所有的成功都得益于该公司的业务创新。

设置“个性化服务”:为了帮助顺利实施百色“田七之家”项目的福地公司,成立了田七种植项目融资服务领导小组,直接指向对接区天启的12个县做和伪人参种植,专业化的服务,量身定制机制,优化业务流程种植者融资担保“绿灯”。目前为止,百色福公司已投入近3000万人民币左右的专项资金。

(二)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在金融业务创新存在的难题

1. 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有四个内部审计管理系统,主要是:隶属于财务经理层的审计、财务负责人专门管理的审计、副行长分管内部审计工作以及董事会的专门委员会进行监管的审计。当审计人员进行涉及到直接负责人的重大利益问题的审计时,审计人员很可能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很难客观、真实、公正、全面、深入的开展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也很难保持独立性。虽然近年也对银行内部审计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内部审计体制仍然不健全,出于自身考虑的“不负责”和“过度负责”都会影响内部审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 缺乏先进的审计方法

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的内部审计的目标目前还只是停留在查错纠弊、防止营私舞弊这类的简单内容上,检查的范围主要是一些银行的财务信息,例如:会计报表和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各项活动的合法性以及规范性,对银行的信贷质量、银行经营业务的合理性、风险管理水平等就很少涉猎。

3. 人际关系复杂,内部审计工作的扩大影响

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综合能力,不能对具体审计工作提出合理的创新的建议。内审人员的工作长期停留在账本报表凭证,很少能对以往的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用综合的方法对审计业务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缺乏创新精神,无法对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一些创新的审计方法。

(三)内部审计在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金融业务创新中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为了确保具有改革创新的金融服务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在创新过程中通过该公司通过国家开发银行,科学合理的形式发展自己的审计工作,广西百色分公司的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的“信用的正确分析系统“的融资模式确保了金融创新机制的可行性。

面对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应从原来的事后审计变为内部审计职能事前和事中,调节监督的范围,增强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不断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挖掘审计的潜在价值,让银行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加强外部监管,防范内部审计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风险为本”将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提高内审能力,优化审计质量。

应该提高内部审计的方法,以确定新的产品、新业务的弱点,进行整改,有效的防范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职能,提高商业银行的价值和盈利能力。我们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审计的重点思路,进一步优化审计过程中,综合运用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全面引入风险审计、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业务,以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我们正在确保零风险,然后用所得的一部分,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家庭。”黄炳剑说。

内部审计可以非常容易地建立企业创新系统的安全系统。通过对内部审计的学习,使员工能够了解自己的职能范围和任务,真正做到有效的分工,促进各部门的高速协调。因为它涉及到各种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业务领域,因此,必须在支持内部审计工作,相应的责任权力分工明确,避免管理只能的重复,根据实际变化的市场需求,并保证永远创新机制,以确保良好的能力,业务创新顺利进行。

四、结论

通过对百色福地业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的创新业务的分析与讨论,笔者认为,在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过程中,内部审计的作用和意义是非常大的,这直接关系到金融业务创新的可靠性,可行性和安全性,甚至关系到企业发展稳定的关系。一方面,经营活动的部门单位进行监督,促进其合法合规;在另一方面,以领导部门,负责推动经营管理的改进装置,提高经济效率,这需要引起企业高管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薛宏.内部审计对金融机构创新的作用[J].生产力研究,2012(08).

[2]柯星角,王恩英.勇创新:内部审计增值的新动力[J].中国农村金融,2013(04).

[3]高香.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6.

[4]王晓非.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用探讨[J].金融经济,2010(06).

[5]刘妍芳.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J].新视野,2012(01).

上一篇:房屋设计范文 下一篇:酒店财务风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