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范文

时间:2023-03-21 09:19:57

民族院校

民族院校范文第1篇

求学: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院中校比较特殊的类别,您认为它与普通院校的区别主要在哪里呢?

欧书记:民族院校与我国特定社会背景的关系决定了它与普通高校最本质的区别,即办学宗旨的不同。普通高校一般培养能够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而民族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民族干部和技术人才,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

其次,由于其办学宗旨的不同,也决定了二者在招生对象上的不同。民族院校以招收少数民族考生为主。在少数民族地区办学的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甚至可以达到90%以上。虽然现在民族院校的招生对象在扩大,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也在下降,但大多不低于60%。

再次,二者在学科和专业特色上也存在很大不同。众所周知,民族院校的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民族学类专业,如民族学、民族语言、民族理论、人类学等专业,很多院校的专业实力都已经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如果是民族院校的普通专业,它与普通院系差别不是很大,只不过会在专业课程之外增设有关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课程,以及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最后,我国大部分民族院校都是综合性高校,在校园文化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相较于单科型大学有很大的优势。此外,民族院校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浓厚,而且多民族的文化背景,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求学:虽然民族院校这些年做了些宣传,但很多人还会存在偏见和误解,认为民族院校地处民族地区,师资力量比较落后。

欧书记:这个问题的确存在,但主要存在于省属民族院校中。因为省属民族院校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地方政府对学校的投入不足,以及由此引起的人才引进不足,特别是高水平教师的引进不足。此外,少数民族地区消息闭塞,学术、文化交流不便,很多即使已经引进的人才,也会容易流失。在这点上,民族院校的确不能与发达地区院校相比。但这并不足以说明民族院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在相关优势学科上,民族院校的师资还是很强的。以广西民族大学的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为例,它能够成为国家小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师资的支持。师资力量在6所国家民委直属院校中就更不是问题了。

求学:我们知道民族院校相较于普通院校还有一个特有的办学层次――民族预科。

欧书记:预科办学层次是民族院校独有的。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民族预科的任务只要是少数民族干部进修和培训。但现在这种职能已经在淡化。民族预科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考生,降低录取条件,增加录取机会,减免学费,鼓励更多的民族地区适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被民族预科录取的学生要先在民族院校接受一年的基本教育,如普通话、外语、政治理论等。

求学:我们也了解到在一些普通院校中有一种民族班的培养模式,这跟民族预科有什么区别?

欧书记:普通院校的民族班跟民族预科生其实是一样的。培养模式、录取政策都差不多,只不过是民族班主要面向特定地区,如新疆、等,而且大多只有在重点大学才会有。而少数民族预科则是面向所有少数民族地区,所有民族院校都有招生。

求学:最后,您对打算报考民族院校的考生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民族院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14-02

当前有学者产生了这样的担忧“许多来自农村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原本并不具有现代政治意义的‘民族意识’,但是当他们在民族院校比较系统地接受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课程之后,民族意识开始萌现并不断强化。”

本次调查为了真实了解客观情况,特选择西南民族大学作为研究样本。选择西南民族大学是因为西南民族大学有在校学生近2.5万人,少数民族学生占有较大比例,加之学校地理位置靠近少数民族地区,即具有代表性,也具有重要性。

一、研究思路

为测量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我们首先需要对于民族意识的概念进行界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经典作家都曾论述过意识问题,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他们把“社会意识”这一概念明确地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来使用,指出:“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一定义是对复杂意识问题的哲学概括。

具体到民族意识这个概念,目前尚无统一定义。学者们的论述大体都是把意识的定义套用在民族这个对象上。王希恩教授认为“民族意识是民族社会存在的反映,笼统地讲,此话无可非议,但如果以此为民族意识定义,则显然过于宽泛,过于沉重了。譬如给一个三岁的小孩穿一件三十岁大人的衣服,他撑不起来,也难以承受。”民族意识“是一种具体化的心理现象,它包容于总的意识、精神活动之中,却又反映的是民族心理的特殊内容~,因此他倾向于在心理学范畴内使用意识定义,他采用列举法来界定民族意识,认为民族意识包含社会成员对于自己民族归宿的感悟和对于自己民族利益的感悟两大部分。

笔者赞同王教授采用列举法来界定民族意识的做法,只稍作调整的是,笔者将王教授认为与民族归属意识重合的民族边界意识单独列出来,认为民族意识包含民族归属意识、民族利益意识和民族边界意识。

二、调查过程

鉴于以往对于民族意识的研究大多是采用定性分析,概念逻辑推理的方法,笔者尝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辅助以问卷调查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宏观层次的研究以外寻求个体层次的探讨,以期能以不同的视角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调查小组在西南民族大学在校学生中投放问卷200份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75份,考虑2.5万名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不足50%,现回收175份问卷,抽样比例超过1%。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抽样。

三、结果分析

(一)民族归属意识

王希恩教授将民族认同即对民族归属的感悟视为民族意识的第一个组成部分,熊锡元教授也认为民族意识是“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但如何建立起这样的归属,这种归属意识如何表现出来?

对于民族归属的讨论实际上又涉及到对于民族这一认同主体的界定。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只有一切特征都具备时才算是一个民族旧按此观点,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民族成员对于民族的归属感就是建立在对于民族特征的认同上。我们的调查也表明人们确定族属的标准主要还是一些客观的民族特征。

我们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判断同属一个民族的标准以民族语言、民族风俗、共同地域等客观特征为主(占62%)。因此笔者选择把对于各个民族特征的认知感悟作为测量民族归属意识强弱的指标,一个人对于民族各特征若做出积极地评价,我们就可以视为其对于民族的归属感很强。

表1我们直接测量他们的民族归属感,发现他们对于自己的民族归属感很强,这两组数据之间是符合的,我们可以判断民族类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归属意识很强。

(二)民族利益意识

“没有共同利益的群体是不存在的,而有共同利益却又不能觉悟的群体却是很难表现自己作为群体存在的”。在谈论民族意识时仅仅等同于民族认同,而不去考虑民族利益意识,那么民族对立、抗争、冲突等现象的解释就显得困难。王希恩和熊锡元教授都主张把民族利益意识作为民族意识的第二个部分。

熊锡元教授认为除了民族认同意识以外,民族意识还包括“在国家生活中,在不同民族交往的关系中,人们对本民族生存发展、兴衰荣辱、权利与得失、利害与安危等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强调民族认同是基本内容,民族利益意识是核心要素。这里所定义的民族利益意识是一种宏观整体的观点,意味着民族成员对于民族整体利益的感悟。但现代社会中存在多重认同,我们具有多重不同的集体归属认同――家庭、性别、区域、职业团体,党派和族群――并且随着环境的需要可以从一种认同转向另一种认同。在此种环境下,即使一个人认为自己的民族整体利益受损,但他仍可以选择转换认同主体,通过对于其他集体的认同来防止自己的个体利益受损。只有当人们认为自己利益与民族利益存在紧密关系时,民族利益对于他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民族利益意识应该包含两部分,一是对于个体与民族利益关系的认知,二是对于民族整体利益的感悟。只有在第一个认识很强的时候,对于民族整体利益的感悟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否则人们很容易通过转换认同主体来逃逸,而非捍卫民族的整体利益。我们在调查中对于这两个部分都进行了测量。

调查中,61.7%的学生对于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作出了积极的评价。表2显示89.1%的人认为国家的强大是有利于本民族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不会认为国家与民族之间存在对立关系,民族院校学生的民族利益意识就不会驱动学生为了民族发展,而对现有国家政权提出民族利益的诉求。

(三)民族边界意识

王希恩教授把民族意识分为民族认同和民族利益意识,认为民族边界意识不过是民族认同的重合。对此,笔者认为民族认同形成个体对于民族主体的归属,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可,并不必然形成对于非民族成员的看法,不能简单地由民族认同的情况推知其对于其他民族的态度。两种意识之间的关联性不可否认,但简单地混合起来视为一个概念却是不妥的。人群的主观认同往往由界定及维持群体边界来完成,在民族关系之中,一旦以某种主观范畴界定了民族的边缘,民族内部的人不用经常强调自己的文化内涵,反而是在民族边缘、民族特征被强调出来。因此,边缘成为观察、理解民族现象的最佳位置。民族边界具有自己的内容,民族成员对于民族边界的感悟是不容忽视的,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次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边界意识。

调查显示86.9%同学对于与其他民族同学的交往呈现一种积极态度,调查发现64.6%的同学都会在生日聚会这样的私人交际活动中邀请其他同学参加。67.3%的学生择偶时不考虑对方民族身份。由此可以断言: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并不存在明显的边界意识。

四、最终结论

针对当前学者担忧“民族院校的民族理论教学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的观点,调查组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民族院校大部分大学生都具有较强的民族认同。在民族院校的特殊环境中民族归属意识确实存在强化的可能,自身较高的认知水平,与异民族的交往,民族院校教学过程中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对于民族归属意识的强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二,民族院校学生的民族利益意识不具有对抗性。对于自身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联性,民族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对于自身利益和民族利益作出了一种积极评价,但是他们并不认为民族利益与国家作为之间存在对立关系,也不认为需要采取一种集体行为表达自身的抗争性诉求。

民族院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民族院校德育;价值

近年来,民族院校德育改革成绩喜人,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仍然任重道远。影响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方法等。优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有时要比内容更能够决定德育的效果,而要找到把内容得以贯彻落实的方式方法更重要、更难。壮族传统道德教育通过“歌化”、“故事化”、“活动化”等方式展开,将教育艺术化、美化,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获得诱人的魅力,因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壮族传统道德独特的教育方式

采取何种形式进行教育,这是由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所决定的。在壮族地区,道德教育常用下面独特的方式来进行:

(一)以歌传教。壮族长期没有自己统一的文字,传承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是山歌,“以歌传教”就成为壮族传统道德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壮族山歌具有传授知识、教化和解决纠纷的功能。如《劝农歌》“泥鳅不能怕泥土巴头,做人不要嫌弃屎脏身”,告诫人们劳动要不怕脏累;时政歌紧跟形势,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乡用山歌“夫妇一胎办法全,生男育女是平权;若还个个生男仔,结婚哪处找姻缘?”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丧事仪式歌《目连经》唱出父母生儿育女的艰辛,传授孝顺父母的道理;等等。壮族人“稀讼狱”,“以歌代斗”,用对歌的输赢来解决纠纷。

山歌的内容来自群众生活,通俗易懂,旋律、句式优美、易唱易学,耳濡目染,没有文化知识的人也能容易学会。从我们到靖西、德保、西林等地的调查来看,目不识丁的壮族老太太、老公公也懂礼节,能用伦理道德思想教育子女。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很多内容直接来源于他们经常传唱的山歌。

(二)以故事传教。壮族长辈会利用睡前、亲人团聚、纳凉等时间,以讲故事形式向儿孙们传授伦理道德。壮族的许多故事都含有做人思想,如《两姐妹》《两兄弟》《贪心的朋友》《贪心变蛤蟆》《兄弟分猫》等,批判兄弟、姐妹、朋友之间那种自私、欺诈和贪心的行为,教人要互助、互让和互敬。《刘三姐》是壮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妇孺皆知的故事,它教育人要有不怕困难,不畏,勇于抗争的精神,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故事为人人所喜爱,它能够满足人的征服欲望,给人上进的力量;满足人的好奇欲望,给人留下美好的理想或幻想;满足人对未来的憧憬,给人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讲述伦理故事,不但愉悦人的精神,而且能够让人在美的享受中接受做人的道德规范。

(三)以文体活动传教。壮族人在重大节日、婚庆、乔迁大喜,特别是在歌圩上,都要举办对歌、抢花炮、抛绣球、舞龙舞狮等文体活动。举办活动的目的,一是娱乐,二是教人做人道理。如板鞋舞,是为了培养人们和谐、团结协作精神而创造出来的。传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为了加强壮族士兵的纪律性,培养协同作战的能力,她命令每三名勇士同穿一副木板鞋“齐步跑”,来训练士兵整齐的步伐,使之步调一致,从而战胜倭寇,为国立功。后人效仿瓦氏夫人的练兵法,穿板鞋竞技以自娱而产生板鞋舞。又如蚂(虫另)舞,其起源据说是人们对为人类作出贡献的青蛙的肯定,出于保护青蛙的目的而模仿它动作的舞蹈,具有保护生态的道德教育意义。所以,参加一次文体活动,不仅能增长见识,而且能使人在欢娱中受到很好的道德教育。

(四)以情景传教。壮族人会根据情景,随时随地向年轻一代展开道德教育。在餐桌上,父母教育子女要给老人或客人盛饭、夹菜,把好吃的菜让给长者,吃饱后,要叫长者“慢吃”;在路上,若看到路上牛粪插有树枝,茅草边上打有小结,便告诉子女,这表示那些东西已经有了主人,不能再取;若遇到长者,便教子女问安、让路,并给予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壮族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榜样的作用,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常说“你看人家××多听话,多勤奋”;看到别人在建造房子,会教育子女说:“这是家庭和睦,勤俭持家的结果”等,这种做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以规(约)传教。壮族善于把道德规范纳入族规村约之中开展教育。如宜州市洛东乡坡榄村韦氏祠堂族规规定:“一议:凡我族众……礼当先重人伦,分别尊卑。男女老少,各守廉耻,不得私通奸淫,逆理,玷辱门风等弊……二议:……礼宜同心相友,不得挟嫌勾生食熟,私心向外,勾贼劫抢,盗窃分赃,以及诡计暗害……”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乡十三寨共同订立的乡约规定,严禁乞丐、烂崽、窝赌、强蛮横行、放牲畜踩禾苗、奸淫偷盗等,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如龙脊乡乡规规定,盗窃要受到罚款、写悔过书、肉刑、革逐的惩罚。处罚一般由寨老主持,重罚在神圣威严的祠堂里举行,各村群众都来看,这不但给犯者以身体上的痛苦,而且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的惩罚在今天看来是不人道的,但乡规(约)的不少内容在当时起到了维护壮乡良好社会秩序的作用。

二、民族院校德育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必要性

民族院校德育效果不理想除了具有一般院校所具有的共性原因外,还有自身的不足,主要是脱离学生的地域性、民族性,脱离学生受本民族传统道德影响这个实际来实施教育,割裂了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过去往往只是用汉族的共性的教育方式而不注意用壮族等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壮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这会打破学生原有的心理中介,是违反民族教育发展规律的,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从自己丰富的民族文化中接受道德教育,沟通人际、代际关系的”。

民族院校德育本身所教授的内容总体上看是好的,关键是没有能够找到把内容很好贯彻落实的中介——教育方式。德育的开展必须借助学生已有的中介,如民族禁忌、生活习俗、一些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才会进入到学生的心理世界,才会最终对学生产生作用。中介的作用十分巨大,它对外来的影响十分敏感、强烈,有时甚至接近于一种精神本能,直观而感性地决定对其亲疏取舍。1995年,贵州省思想政治研究会课题组进行的一项调查就证明了这一点。调查发现,学生受到本民族风俗习惯影响和影响深切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6%,如对艺术(音乐、美术)作品的选择上,喜欢传统古朴的和现实主义的占50%;喜欢喝酒的学生占65%;在中学时谈过恋爱(包括父母包办)的学生占30%。中山大学李萍教授把现代道德教育的原则归结为可接受性和发展性两条原则。可接受性的基础是所教育的内容,尤其是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和道德需要相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

民族院校与一般高校相比,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学校一般设立在民族地区,主要招收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种专门民族人才。从壮族地区高校的情况来看,学生不少是壮族,长期受到壮族文化的影响。具有壮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心理,这是我们开展德育的“落脚点”。所以,作为德育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民族心理特点出发,采取那些与学生已有的德育的心理基础相对应的,诸如以歌传教、以文体活动传教、以习俗传教等相同或相类似的教育方式,才会得到学生的确认和接受,才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三、民族院校德育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措施

壮族传统道德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对此,我们要借鉴、吸收其合理因素,加以改造和利用。

(一)借鉴壮族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做法,在实践中开展德育。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通过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渗透,使人们在参与生产、生活活动的过程中,让道德观念潜移默化而内化为个人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指出:“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著名学者杜威说:“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

课堂教育十分重要,但源于生活的道德教育最具有生命力。笔者所在的百色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一是在学生人学、入团和入党,或在百色起义、邓小平同志诞辰等特殊的日子里,组织他们到百色起义纪念碑、纪念馆和粤东会馆(红七军军部旧址),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利用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取得的成果,组织学生参观平果铝、百色水利枢纽、广州市帮扶的田林县六隆移民安置地,以及同志两次视察过的、异地安置而走上致富路的田阳县永常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三是根据学生多民族成分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靖西、隆林、西林等地各民族友好相处的“同饮一江水”、“共耕一块田”、“合修一条路”的典型村寨和村屯,进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四是利用那坡县黑衣壮居住地、隆林县德峨乡的苗族村寨、乐业天坑群等自然、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采风活动,进行民族风情教育。五是组织学生代表到学院支教点去体验生活,到通水、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和修建地头水柜大会战现场参加劳动,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这些做法,学生有新鲜感、实在感和震撼感,他们能够充分看到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够激发自信心和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

(二)借鉴壮族道德教育情景化和“寓教于美”的做法,在美好校园文体活动中渗透德育。壮族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根据不同的情景来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以“歌化”、“故事化”、“活动化”等美的方式展开,隐蔽性强。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德育的渗透性作用,他说:“人如果离世绝俗,就无法实现其善行,勇敢、节制、正义、明哲诸善德实际上就包含在社会的公务和城邦的公务和城邦的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德育的渗透工作。

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校园环境。环境既是教育活动的条件,也是教育的内容。我们要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情景教育的方法,有意识地把道德教育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按照科学性、教育性和有效性的原则进行校园环境建设,造就一个既有人文气息,又有道德教化效果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德育教科书。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文体活动不仅能够培养人们的美感,净化和美化人的心灵,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情操和奋发向上的志气,而且能够增强人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勇敢、团结和进取精神。民族院校德育可以在民族传统节日,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举办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在妇女节、青年节和建党、建军、国庆等重要节日或纪念日,组织师生“唱红歌”、“看红片”、“走红路”,在良好节日氛围中,利用各种文体活动特有的美,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举办文体活动,除了文体专业学生外,应该不重技能,重参与;不重竞技,重观赏;不重结果,重风格。

三要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现代文明规范为内容的学术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知名度,活跃学术气氛,而且可以影响教师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导向。

(三)借鉴壮族道德教育制度化的做法,建立有效的德育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有切实可靠的乡规民约作制度保障。邓小平非常强调制度的作用,他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上的他律强于自律,自律要靠他律来维持。“在规范伦理学中,道德他律的直接涵义,就是指人或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道德标准或动机,首先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据支配和节制。”新加坡能够成为享誉全球的文明城市,除了进行道德宣传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外,主要是制定并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运转良好的公共法规和制度,对违犯社会公德及法规的一切不良行为,如随地吐痰、电梯内吸烟、损坏树木等不良行为都施以重金处罚。

我国生活中出现的道德无序和失范现象,其原因不能仅从个人行为中去寻找,而是制度本身有缺陷造成的。如果“败德”行为有利可图,而遵从和弘扬道德者总成为吃亏者,这本身就反映出制度伦理的不健全。诚信档案和“道德银行”的建设使用,以及《物权法》对拾金不昧的规定:拾得遗失物者,应当返还丢失者;丢失者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者或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等,是社会构建赏罚严明的机制,保证德行成为社会的通行证的有效做法。

民族院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民族特色探析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艺术设计将面临高智能领域的挑战。作为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民族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一、民族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具有民族特色

1.民族院校的责任和义务。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是激烈的,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培养的人才如何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在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各国都清醒地认识到并开始关注教育立足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都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传统精神纳入自己的主导性工作之中。学生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才能奠定他们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行为规范,才能帮助他们在民族情感、国家意识上树立起精神根基,所以民族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及时参与到民族文化遗产的普查、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去,不仅仅是现实的选择,更是民族院校教育责任和义务的必然。

2.民族院校的人才、地域优势。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高校间合并、师资重组已经完成,民族院校所设专业开始着眼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逐步向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性高校发展,除传统的理工、文史、艺术专业外,还增设了经济、法律、旅游等专业,师资也逐渐呈现出高素质、高学历、年轻化。而民族文化遗产由于其涉猎的广泛性,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介入,这一点在民族院校内部人才和专业合作上能够得以实现。

另外,民族院校大都设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交通条件便利,这就使民族院校发展本地区民族文化遗产普查、研究具备了地域方便的优势,从而使该项工作能做到投入少、见效快。这在当前研究经费不足和民族文化遗产急剧消亡的情况下是有现实意义的。

3.科研、教学的提升和互动。民族院校由于受地域、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能立足本地、因地制宜,以本地区民族文化遗产普查、研究作为切入点,利用自身在地域上的优势和其他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建立信息和技术合作,必将有助于科研和学术的深入和提升。同时科研的深入也必将带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改革。通过对地方民间艺术的普查、研究,可借助其资源来丰富和完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如在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接受的都是西方三大构成的造型体系和色彩观念,而对根植本民族土壤中的民间造型和色彩体系知之甚少。民间艺术以其造型质朴、宽泛开放的内涵与现代设计艺术的某些观点形态息息相通,对它的认知和解读也必将使学生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另外,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现,除了培养和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外,同时也有助于民族文化遗产普查和研究的深入,因为民族院校的生源大多数来自于本地市州或所辖的县、乡、村等少数民族地区,而地方的民族文化遗产又都集中遗存在这里,所以民族院校在发展民族文化遗产普查研究工作中能够得到学生及时、可靠的田野信息反馈。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民间造型和色彩运用规律,又能够很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就完全有理由抛开文化形式的束缚,尽可能用现代设计语言去设计能够传递传统文化内涵的符号。到那时,我们能够自豪地说,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

二、民族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途径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艺术设计教育能力。民族院校要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建设,保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和设备,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将计算机、辅助教学(CAD)多媒体、网络信息应用于教学,使学生及时了解掌握本专业前沿的学术动态,增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民族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科技开发能力,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教育领域的技术革命。

2.走向社会寻求更大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民族院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艺术设计的教学质量和特色直接影响到这个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院校要拓宽对外交往的渠道,多种形式地积极发展艺术设计教育。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网络,开展网络教育,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选修其他一些艺术设计院校的课程,时间可以灵活安排,作业和考试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完成。修满学分后同样可以获得学历证明,一些学生可以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可使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这种形式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另外,借鉴发达国家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加快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与国际化接轨的步伐。

(2)与企业联合办学,可以促进教学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民族院校与企业成立校企技术中心,进行企业技术难题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人员培训等方面合作。院校可以发挥科研和培养人才方面的长处,与企业在产品研制、工艺改进等方面联合立项,联合攻关,搞科技开发。这样做可以避免科研内容与企业所需的项目之间脱节,使院校的科研紧密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做到有的放矢。为了加速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院校定期召集师生和热心于艺术设计教育的企业家一起座谈,倾听他们对现有课程体系的评价意见。了解掌握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情况和要求,从而增进相互了解。教师经常到企业参加调研活动,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路,用新的科研成果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此外,学校还可以为企业举办各种培训班及技术讲座,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企业可以为院校提供实习基地,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参加生产实践,学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适应社会需要。

结语

当今,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关系变得更加密不可分,以创意新颖、科学、经济、美观、适用为设计原则的标尺,时刻度量着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设计价值定位、设计材料审美,时刻激活着相互关系间的互动。因此,艺术设计教育要注重“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市场”的真诚对话。

参考文献:

民族院校范文第5篇

一、民族院校西洋器乐教学模式构建要素

科学的教学模式构建,是推进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对于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民族院校来说,学生对西洋器乐艺术的认识存在明显的不足,甚至视其为“异类”。所以,对于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实践来说,先进的教学思想、完善的教学理论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其开展的关键。只有建立一套适合民族院校器乐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挖掘出西洋器乐教学对于民族院校音乐教学的潜能,才能构建稳定的教学模式框架。其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教学模式的构建要遵循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西洋器乐教学模式的整合。第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西洋器乐教学开展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预计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把握,并且能够认识到新模式的构建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者来说能够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制定西洋器乐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进行灵活的调整。第三,注重西洋器乐教学工作中各个环节的实践,并且要有具体的开展方法和应对手段,能够根据教学活动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实施步骤。第四,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为了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民族院校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工作中,应针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利用一定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及时地优化教学模式。[2]第五,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考核。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开展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定的教学目标,所以,评价标准也应该与现实情况相匹配。

二、民族院校西洋器乐教学模式的特点

西洋器乐教学的相关理论,指导着民族院校本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的具体实施。这些宝贵的理论与经验,是无数音乐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西洋器乐教学模式针对少数民族教学的特点展开,在开展过程中充当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民族院校进行西洋器乐教学适应世界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形成的。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模式应该符合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学生学习需求,针对知识型、技能型、综合型人才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具体有以下六个特征:第一,针对性。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模式构建,一定要在学校教学资源的可操作范围内开展,不能好高骛远,脱离于教学现实情况。只有对民族院校的教学资源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西洋器乐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更便于教师操作,学科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掌握,教学模式在运用上更符合西洋器乐教学的开展。一方面,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众多,这些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背景各有差异,与民族器乐风格迥异的西洋器乐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西洋器乐教学模式在出发点和教学目的上要与这一实际情况相匹配,才能更受学生的欢迎。另一方面,器乐教学模式还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辨证地开展,使学生能够在西洋器乐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器乐理论知识、专业演奏技能并提升综合素养。所以,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模式必须具备针对性,在对于少数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能够被采纳和借鉴,能够帮助音乐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二,可操作性。传统的西洋器乐教学的开展是对教学理论精髓的具体化实践,以符合教学需求的传统形式进行。而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比传统的器乐教学模式要更简约,却便于实践。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模式应呈现三种形态特征。首先,清晰的条理性。该模式能够紧随国内外音乐教学发展的潮流,准确、全面、可实施。其次,严谨的逻辑性,每个环节都能够为教学服务。最后,具有可以直接套用或者借鉴和改进的框架,指导西洋器乐教学的发展。所以,可操作性体现在诸多教学实践理论中能够形成科学的模式化框架,使西洋器乐教学的开展摒弃繁琐的知识“绑架”,在较为成熟的模式下,让学生较快地掌握西洋器乐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促进民族院校器乐教学的艺术传承。第三,特殊性。模式不是万能的,基于民族院校的特殊性,西洋器乐教学的开展应该符合民族院校的音乐教学实践需要,以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人才为主,一定要在教学条件许可范围之内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四,完整性。民族院校西洋器乐教学模式由各个不同的模块组成,这些教学模块的不断融合,形成了符合具有民族音乐教育特色的西洋器乐教学体系。[4]西洋器乐教学模式是现阶段现实情况下进行的教学构想与实践,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不重视模式的整体性,对于民族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来说显然是不利的。第五,开放性。教育目标、人才培养、高校教学以及学科发展都注定了西洋器乐教学模式必须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中逐渐地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其内部结构还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调整。新模式要求音乐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重视教学实践的开展。第六,灵活性。教学模式并非是对教学内容的限制,而是搭建由教学理论指导实践的桥梁。西洋器乐教学模式对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其运作的过程中,一来要对学科的特点有清晰的把握,二来要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调整,使各门器乐学科能够与之相适应。

三、民族院校西洋器乐教学模式具备的功能

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下进行构建,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构建过程中应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院校西洋器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不和谐因素,促进西洋器乐教学的发展。其模式应具备以下几种功能:第一,强大的纽带功能。西洋器乐教学模式能够保证各个器乐教学模块在教学实践中有理论的依据,从而形成科学的模式化教学法体系,帮助音乐教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不再凭主观的判断进行教学,而是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式教育,对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以及要素有正确的认识,形成新的教学思路。[6]第二,示范与引导功能。民族院校西洋器乐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以西洋器乐教学理论的应用和开展为依据,提供了全面的、方便的教学开展途径。一旦教学模式成功地建立起来,各属于西洋器乐的学科都会有成功的教学典范,并在具有稳定和成熟框架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从而避免了在教学工作中浪费时间。西洋器乐的模式化教学为其他器乐的教学提供了参考依据,给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套路,为民族院校音乐教师进行独立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民族院校音乐教学的规范化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三,良好的启发功能。民族院校西洋器乐教学模式的构成离不开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策略和后期评价都影响到了教学模式的构建。所以,音乐教师要对这些影响教学模式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探索,对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启示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此促成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第四,自我诊断及预测功能。音乐教师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要对西洋器乐教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设施、教学手段开展自我诊断,从而尽快地进行教学调整。而教学模式中的预测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音乐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控,使我们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向预期的教学效果发展,真正地符合多元化音乐教学的发展需求。第五,先进的改进功能。西洋器乐教学模式的构建,其本质是为了方便音乐教师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们少走弯路。[6]音乐教师对西洋器乐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可以使整个教学脉络形成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进行改变,使教学模式一直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逐渐地走向成熟。这种功能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也对西洋器乐教学的统一管理和公正评价有所裨益。

总的来说,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多民族的音乐文化奠定了校园音乐建设的基础。少数民族学生对器乐教学的需求各异,因此器乐教学模式应致力于满足全体学生的要求。可以看出,西洋器乐教学模式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也让教学理论基础真正地接到了地气,付诸了实践。民族院校的器乐教学课程一直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追求实效,实现对少数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民族院校西洋器乐教学要想实现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要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模块进行优化改革,这也体现了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构建民族院校的西洋器乐教学模式,要脱离长久的西方教学论单调的教学思想,即要在西方教学论的基础上,体现民族化音乐教学的特殊性,能够既不失传统,又符合社会对艺术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在民族院校进行西洋器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体现了多元音乐文化的新时代需求,也拓宽了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民族院校的音乐教学发展之路。

民族院校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稳定;北方民族大学

一、影响民族院校稳定的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为了获取有关民族院校稳定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我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展开了问卷调查,向包括预科学院、研究生学院等在内的15个学院总共发放了506份问卷,最终收上来480份问卷,回收率94.9%,其中有效问卷466份,有效率占回收上来的97%,下面是有关的基本统计数据:

从上述的统计结果可以基本反映北方民族大学的整体基本情况:学校立足于西部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1.4万余名全日制在校学生;7个学科门类的49个本科专业,在原有10个二级硕士学位点的基础上申报获得了5个一级硕士学位点和工程学专业硕士点。

1.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对民族院校稳定的影响。在调查中,有30.6%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别的民族的学生关系不是很好,或者一般,认为学校各民族之间关系一般或者不好的占49.4%;介意或者有点介意与非本民族异性谈恋爱的占37.4%;信教的同学达到38.4%,认为宗教和民族问题会影响我国及学校稳定的超过一半;有老乡会的民族或者地区的达63.3%;有19.2%的同学收到过境内外不法分子发送的关于宗教、等的反动信息。

2.社会矛盾带来的就业难等各种问题。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多。在问卷中,有15.4%的学生认为我国目前不稳定,认为一般的达到40%;在问到哪些因素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中,有22.5%的同学选择贫富差距拉大,有21.7%的同学选择,有12%的同学选择就业压力大,有10.8%的同学选择分配不公。

3.民族院校自身管理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影响民族院校稳定的主要因素还是来自于民族院校内部,比如在调查结果中对学校教学质量不满的有一半左右、对学校后勤管理不满的比例超过70%、对辅导员工作不满的达到61.3%、对学校行政效率不满的也超过六成、对学校的治安工作不满的也多于50%等就是凸性显现,这应该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

二、维护民族院校稳定的对策

1.充分认识在民族院校加强“四个认同”教育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民族院校一直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为了抵制民族、宗教问题对民族院校稳定的影响,民族院校应尽快建立起系统的“四个认同”教育内容体系,合理科学地安排教育内容。要完成上述工作,就需要相关部门和高校组织有关专家、学者,针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和现实表现,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和民族院校开展“四个认同”教育的特点,认真研究、精心选取和组织教育内容,建立起规范、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科学地选编材,保证教学内容的规范,为有效实施“四个认同”教育提供依据和保障,提高教育的实效。

2.强化就业指导机制,切实解决就业问题。民族院校大学生结合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应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来进行,其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努力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便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借鉴国际经验,推广“合作教育”。民族院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通过推广“合作教育”课程,加拿大的部分高校让企业参与到大学的教育工作中来,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了“直通车”;印度高校开展的职业定位教育也值得我们借鉴,他们通过职业定位教育,改革专业设置,使大学生在毕业前能具备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极大的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率。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民族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特点,做好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民族院校范文第7篇

民族类院校只招少数民族学生

1990年以前,民族类院校90%的招生对象是少数民族学生,为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干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国家的民族类院校的招生政策也在进行调整。如今,民族类院校是面向各个民族招生的,只是部分院校会在招生章程里设定汉族和少数民族考生的录取比例。例如,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民族类院校在2016年的招生章程注明,少数民族考生约占学校招生总数的65%。

明确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的是民族类院校里的少数民族预科班,这是国家为了照顾少数民族考生而实施的一项招生计划。

偏见 .

就业有限制

很多家长和考生认为民族类院校设置的专业都跟“民族”挂钩,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必须要回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或者说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少数民族地区。这实际上是种误解。现在已不是“毕业包分配”的年代,现行的就业政策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也就是说,工作的选择权是掌握在毕业生自己手中的。

偏见 .

生活禁忌多

确实,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禁忌,比如藏族同胞忌食鱼、虾、骡、马、驴、狗等,但只要同学们互相尊重对方的民族风俗生活习惯即可。

中央民族大学的校训为“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美美与共”一词出自该校已故名誉校长费孝通教授关于文化自觉的著名论述,意为不同民族间要相互尊重、欣赏和赞美对方的文化。今天的社会更需要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不同的民族在一起和谐生活,全球化需要不同民族互相包容和彼此尊重,而这些意识的培养和形成的最好时期就是一个人的青年时代。在民族类院校就读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可谓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开设民族类院校是我国的创举。纵观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的先例――专门为少数民族创建高等教育。

目前,民族类院校已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一超”是指中央民族大学,“多强”包括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老牌院校,还有大连民族大学等后起之秀。地方性的民族类院校也不甘示弱,如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等奋起直追,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

【演义名录】中央民族大学

【演义小传】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以下简称为“中央民大”)的前身为延安民族学院,学校里实力比较强的院系当数以下“四大家族”。

一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实地调查,该院在河北易县、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四川凉山等地开辟了多块“田野”,为学生创造了很多实践机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二为舞蹈学院。中央民大的舞蹈学院是国家少数民族艺术重点学科基地,被誉为“少数民族舞蹈家的摇篮”,它的民族民间舞蹈,无论是课堂教学、剧目创作还是舞台表演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该学院培养出来的精英如韩庚等,为学校增色不少。

三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该系是中国唯一综合研究全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教学科研机构,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该系的学生不仅“术业有专攻”,而且都是多面高手,如彝缅语族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不仅精通汉语和本专业的语言,而且对泰国、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语言文化颇为熟悉。

此外,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工作现代化技能(包括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和处理、民族文字编辑出版等方面的技能)、语言翻译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自然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也难怪中央民大语言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而且就业质量也好得让人羡慕。

四为历史文化学院。该学院的历史学专业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也是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曾有一段时间,中央民大只有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保研到北大,仅此一点就足够证明其实力之强悍了。

【演义别解】

1.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语零起点班)只招收填报了该专业志愿的各族汉语答卷考生,学制五年,免学费,有50%的毕业生可保送研究生。

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设有教育部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基地,主要为国家的学术研究机构培养后备人才,国家投入的研究经费较多。

【演义名录】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演义小传】西南民族大学

电视剧《沙场点兵》里有一个镜头:在大草原上的蒙古包里,一个大叔正在利用网络平台出售他的羊。这一看似平常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一项高科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处理。为彝文插上翅膀的正是西南民族大学(以下简称为“西南民大”)的沙马拉毅教授,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沙马拉毅教授就开始研制彝文输入法,1986年该输入法被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将其定名为“沙马拉毅输入法”。从此,传统的彝学走向世界。2002年,西南民大开设了彝英双语专业。

【演义别解】

西南民大的民族学(藏学)专业为藏语零起点班,免收学费,且只招收填报了该专业志愿的考生,不接受专业调剂。考生入学以后,原则上不能申请转专业。此外,西南民大的法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金融学等专业的实力也非常强劲。

《求学》贴吧:西北民族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拥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还建有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藏文信息技术实验室。该校的汉语言文学、哲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兽医学等专业都值得考生报考。

中南民族大学在材料科W、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等学科领域拥有一批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演义名录】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

【演义小传】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现有两个校区,花溪校区坐落于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贵州省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区,大学城校区坐落在产城融合创新、生态文明示范的贵安新区。

学校取得的科研工作成果显著,设有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贵州民族艺术研究院、山地旅游与民族经济研究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水书文化研究院。另外,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贵州省苗学会、贵州省布依学会等9个省级民族学会及其研究机构均挂靠贵州民族大学,形成了较强的民族民间文化与民族问题的研究矩阵。

【演义别解】

民族学、社会学、法学、新闻传播学等专业是贵州民族大学比较有特色的专业,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求学贴吧:内蒙古民族大学最厉害的院系当属蒙医药学院,其中,药物制剂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同时,该学院拥有国家特需人才培养项目――医药学博士点,毕业生在内蒙古区内的就业情况较好。

【演义名录】大连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大学

【演义小传】大连民族大学

大连民族大学(以下简称为“大连民大”)虽然只有二十几年的办学历史,但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两个“唯一”的特殊地位: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和沿海开放地区的民族类院校,全国唯一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的民族类院校。大连民大的外语学院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据说,该校的日语专业毕业生大致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是已经挑好公司的,一种是还在几个公司之间挑来挑去的,这其中就不乏索尼、惠普、松下等国际知名公司。

【演义别解】

大连民大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设有综合奖学金、单项奖学金、新生入学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从200元到6000元不等,获奖学生比例近50%。

民族院校范文第8篇

目前,我国13所民族院校中,基本上都开设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或相关数学专业。由于数学学科基础性较强,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方面,民族院校与普通高校没有本质区别。然而,由于民族院校师生结构的特殊性及理工类专业设置的滞后性等原因,导致大部分学校在数学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民族院校是在人文学科的基础上增设理工类学科的,除张大林提到的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教师教学方法较传统等问题外,还存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合理、课程衔接不当、教师不能较好地把握因材施教原则等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已普遍达成共识。然而,受师资力量和水平的限制,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很难做到引进与专业相关的数学建模案例。当前大学数学教学基本分为文科类、经济管理类、理工科类和数学类几个层次,为了便于同步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从这几个层次上加以区分。因此,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开展教学是今后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何伟等在阐述关于民族院校数学教育的思考中提到,自然科学没有民族性,但自然科学的掌握者有民族性,对其进行的教学可以有民族特点。因此,民族院校的数学教育可以结合民族特性开展。在完成基础数学教学的基础上,应以数学建模系列课程教学为载体,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选择有利于发展民族经济的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具有民族特性的数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把握民族地区发展的前景分析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在地方民族院校中,应结合地方实际,针对民族旅游开发、民族工艺品设计、民族药品研制过程中涉及的数学模型展开教学,探索合适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数学建模教学与竞赛活动,是一项成功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从13所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难看出,随着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影响力的扩大,各民族院校也加大了对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系列课程的教学力度。然而,纵观各民族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统计学专业等数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不难发现其课程体系中与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相关的课程之间不能较好地衔接。因此,在公共课挤压专业课学时的情况下,只有科学有效地开设数学建模系列课程,将拟开设的课程有机地衔接起来,才能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综合各高校课程设置情况与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系列课程可以按下图的关系加以衔接。另外,因为这一系列课程中均包含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程之间交叉的内容着重放在一门课中展开,从而突破各门课程的学时限制。

例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等优化数学模型可以放在运筹学课程中进行教学,而在数学模型课程教学中不再重复这部分内容。这种将数学模型课程中涉及的具体模型放到相关课程里进行教学,是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其他课程教学的最好体现。当然,教学的内容除覆盖基本知识点外,应结合专业特点展开。只有灵活选取有利于学生就业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学的形式应多样化,可以开展专题讲座,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简单课题入手,将实验室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更强调素质教育,而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实践性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知识,更容易产生沉淀而成为人的素质。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的实践活动统称为数学建模活动,它是一种小型的科研活动。通过参加这项活动,学生可以对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科研的各个环节均可得到训练,这些环节包括:分析和理解问题背景、收集相关信息、明确主攻目标、方案比较与抉择、模型建立与求解、仿真检验与模型改进等。数学建模活动作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其他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当前,很多学校围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数学建模活动,拓宽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徐世英认为数学建模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作用,且提出了进一步强化数学建模活动的途径。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一些数学建模相关课题供学生训练,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大一阶段,可以让学生结合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运用数学软件开展一些与曲线拟合等预测模型相关的数学建模活动;在大二阶段,可以让学生结合微分方程和运筹学等课程,针对校园优化管理等某一具体问题开展一些综合性的研究;在大三阶段,让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此后,可以将学生送到学校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训。

民族院校范文第9篇

[关键词]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民族院校德育;价值

近年来,民族院校德育改革成绩喜人,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仍然任重道远。影响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方法等。优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有时要比内容更能够决定德育的效果,而要找到把内容得以贯彻落实的方式方法更重要、更难。壮族传统道德教育通过“歌化”、“故事化”、“活动化”等方式展开,将教育艺术化、美化,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获得诱人的魅力,因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壮族传统道德独特的教育方式

采取何种形式进行教育,这是由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所决定的。在壮族地区,道德教育常用下面独特的方式来进行:

(一)以歌传教。壮族长期没有自己统一的文字,传承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是山歌,“以歌传教”就成为壮族传统道德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壮族山歌具有传授知识、教化和解决纠纷的功能。如《劝农歌》“泥鳅不能怕泥土巴头,做人不要嫌弃屎脏身”,告诫人们劳动要不怕脏累;时政歌紧跟形势,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乡用山歌“夫妇一胎办法全,生男育女是平权;若还个个生男仔,结婚哪处找姻缘?”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丧事仪式歌《目连经》唱出父母生儿育女的艰辛,传授孝顺父母的道理;等等。壮族人“稀讼狱”,“以歌代斗”,用对歌的输赢来解决纠纷。

山歌的内容来自群众生活,通俗易懂,旋律、句式优美、易唱易学,耳濡目染,没有文化知识的人也能容易学会。从我们到靖西、德保、西林等地的调查来看,目不识丁的壮族老太太、老公公也懂礼节,能用伦理道德思想教育子女。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很多内容直接来源于他们经常传唱的山歌。

(二)以故事传教。壮族长辈会利用睡前、亲人团聚、纳凉等时间,以讲故事形式向儿孙们传授伦理道德。壮族的许多故事都含有做人思想,如《两姐妹》《两兄弟》《贪心的朋友》《贪心变蛤蟆》《兄弟分猫》等,批判兄弟、姐妹、朋友之间那种自私、欺诈和贪心的行为,教人要互助、互让和互敬。《刘三姐》是壮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妇孺皆知的故事,它教育人要有不怕困难,不畏,勇于抗争的精神,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故事为人人所喜爱,它能够满足人的征服欲望,给人上进的力量;满足人的好奇欲望,给人留下美好的理想或幻想;满足人对未来的憧憬,给人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讲述伦理故事,不但愉悦人的精神,而且能够让人在美的享受中接受做人的道德规范。

(三)以文体活动传教。壮族人在重大节日、婚庆、乔迁大喜,特别是在歌圩上,都要举办对歌、抢花炮、抛绣球、舞龙舞狮等文体活动。举办活动的目的,一是娱乐,二是教人做人道理。如板鞋舞,是为了培养人们和谐、团结协作精神而创造出来的。传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为了加强壮族士兵的纪律性,培养协同作战的能力,她命令每三名勇士同穿一副木板鞋“齐步跑”,来训练士兵整齐的步伐,使之步调一致,从而战胜倭寇,为国立功。后人效仿瓦氏夫人的练兵法,穿板鞋竞技以自娱而产生板鞋舞。又如蚂(虫另)舞,其起源据说是人们对为人类作出贡献的青蛙的肯定,出于保护青蛙的目的而模仿它动作的舞蹈,具有保护生态的道德教育意义。所以,参加一次文体活动,不仅能增长见识,而且能使人在欢娱中受到很好的道德教育。

(四)以情景传教。壮族人会根据情景,随时随地向年轻一代展开道德教育。在餐桌上,父母教育子女要给老人或客人盛饭、夹菜,把好吃的菜让给长者,吃饱后,要叫长者“慢吃”;在路上,若看到路上牛粪插有树枝,茅草边上打有小结,便告诉子女,这表示那些东西已经有了主人,不能再取;若遇到长者,便教子女问安、让路,并给予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壮族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榜样的作用,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常说“你看人家××多听话,多勤奋”;看到别人在建造房子,会教育子女说:“这是家庭和睦,勤俭持家的结果”等,这种做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以规(约)传教。壮族善于把道德规范纳入族规村约之中开展教育。如宜州市洛东乡坡榄村韦氏祠堂族规规定:“一议:凡我族众……礼当先重人伦,分别尊卑。男女老少,各守廉耻,不得私通奸淫,逆理,玷辱门风等弊……二议:……礼宜同心相友,不得挟嫌勾生食熟,私心向外,勾贼劫抢,盗窃分赃,以及诡计暗害……”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乡十三寨共同订立的乡约规定,严禁乞丐、烂崽、窝赌、强蛮横行、放牲畜踩禾苗、奸淫偷盗等,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如龙脊乡乡规规定,盗窃要受到罚款、写悔过书、肉刑、革逐的惩罚。处罚一般由寨老主持,重罚在神圣威严的祠堂里举行,各村群众都来看,这不但给犯者以身体上的痛苦,而且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的惩罚在今天看来是不人道的,但乡规(约)的不少内容在当时起到了维护壮乡良好社会秩序的作用。

二、民族院校德育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必要性

民族院校德育效果不理想除了具有一般院校所具有的共性原因外,还有自身的不足,主要是脱离学生的地域性、民族性,脱离学生受本民族传统道德影响这个实际来实施教育,割裂了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过去往往只是用汉族的共性的教育方式而不注意用壮族等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壮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这会打破学生原有的心理中介,是违反民族教育发展规律的,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从自己丰富的民族文化中接受道德教育,沟通人际、代际关系的”。

民族院校德育本身所教授的内容总体上看是好的,关键是没有能够找到把内容很好贯彻落实的中介——教育方式。德育的开展必须借助学生已有的中介,如民族禁忌、生活习俗、一些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才会进入到学生的心理世界,才会最终对学生产生作用。中介的作用十分巨大,它对外来的影响十分敏感、强烈,有时甚至接近于一种精神本能,直观而感性地决定对其亲疏取舍。1995年,贵州省思想政治研究会课题组进行的一项调查就证明了这一点。调查发现,学生受到本民族风俗习惯影响和影响深切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6%,如对艺术(音乐、美术)作品的选择上,喜欢传统古朴的和现实主义的占50%;喜欢喝酒的学生占65%;在中学时谈过恋爱(包括父母包办)的学生占30%。中山大学李萍教授把现代道德教育的原则归结为可接受性和发展性两条原则。可接受性的基础是所教育的内容,尤其是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和道德需要相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

民族院校与一般高校相比,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学校一般设立在民族地区,主要招收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种专门民族人才。从壮族地区高校的情况来看,学生不少是壮族,长期受到壮族文化的影响。具有壮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心理,这是我们开展德育的“落脚点”。所以,作为德育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民族心理特点出发,采取那些与学生已有的德育的心理基础相对应的,诸如以歌传教、以文体活动传教、以习俗传教等相同或相类似的教育方式,才会得到学生的确认和接受,才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三、民族院校德育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措施

壮族传统道德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对此,我们要借鉴、吸收其合理因素,加以改造和利用。

(一)借鉴壮族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做法,在实践中开展德育。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通过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渗透,使人们在参与生产、生活活动的过程中,让道德观念潜移默化而内化为个人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指出:“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著名学者杜威说:“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

课堂教育十分重要,但源于生活的道德教育最具有生命力。笔者所在的百色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一是在学生人学、入团和入党,或在百色起义、邓小平同志诞辰等特殊的日子里,组织他们到百色起义纪念碑、纪念馆和粤东会馆(红七军军部旧址),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利用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取得的成果,组织学生参观平果铝、百色水利枢纽、广州市帮扶的田林县六隆移民安置地,以及同志两次视察过的、异地安置而走上致富路的田阳县永常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三是根据学生多民族成分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靖西、隆林、西林等地各民族友好相处的“同饮一江水”、“共耕一块田”、“合修一条路”的典型村寨和村屯,进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四是利用那坡县黑衣壮居住地、隆林县德峨乡的苗族村寨、乐业天坑群等自然、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采风活动,进行民族风情教育。五是组织学生代表到学院支教点去体验生活,到通水、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和修建地头水柜大会战现场参加劳动,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这些做法,学生有新鲜感、实在感和震撼感,他们能够充分看到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够激发自信心和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

(二)借鉴壮族道德教育情景化和“寓教于美”的做法,在美好校园文体活动中渗透德育。壮族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根据不同的情景来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以“歌化”、“故事化”、“活动化”等美的方式展开,隐蔽性强。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德育的渗透性作用,他说:“人如果离世绝俗,就无法实现其善行,勇敢、节制、正义、明哲诸善德实际上就包含在社会的公务和城邦的公务和城邦的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德育的渗透工作。

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校园环境。环境既是教育活动的条件,也是教育的内容。我们要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情景教育的方法,有意识地把道德教育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按照科学性、教育性和有效性的原则进行校园环境建设,造就一个既有人文气息,又有道德教化效果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德育教科书。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文体活动不仅能够培养人们的美感,净化和美化人的心灵,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情操和奋发向上的志气,而且能够增强人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勇敢、团结和进取精神。民族院校德育可以在民族传统节日,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举办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在妇女节、青年节和建党、建军、国庆等重要节日或纪念日,组织师生“唱红歌”、“看红片”、“走红路”,在良好节日氛围中,利用各种文体活动特有的美,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举办文体活动,除了文体专业学生外,应该不重技能,重参与;不重竞技,重观赏;不重结果,重风格。

三要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现代文明规范为内容的学术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知名度,活跃学术气氛,而且可以影响教师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导向。

(三)借鉴壮族道德教育制度化的做法,建立有效的德育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有切实可靠的乡规民约作制度保障。邓小平非常强调制度的作用,他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上的他律强于自律,自律要靠他律来维持。“在规范伦理学中,道德他律的直接涵义,就是指人或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道德标准或动机,首先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据支配和节制。”新加坡能够成为享誉全球的文明城市,除了进行道德宣传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外,主要是制定并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运转良好的公共法规和制度,对违犯社会公德及法规的一切不良行为,如随地吐痰、电梯内吸烟、损坏树木等不良行为都施以重金处罚。

我国生活中出现的道德无序和失范现象,其原因不能仅从个人行为中去寻找,而是制度本身有缺陷造成的。如果“败德”行为有利可图,而遵从和弘扬道德者总成为吃亏者,这本身就反映出制度伦理的不健全。诚信档案和“道德银行”的建设使用,以及《物权法》对拾金不昧的规定:拾得遗失物者,应当返还丢失者;丢失者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者或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等,是社会构建赏罚严明的机制,保证德行成为社会的通行证的有效做法。

民族院校范文第10篇

我校在坚持面向农村基层服务,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药学专业人才为广西及邻近省份的农村基层培养了大量实用型的医药人才做了重要的贡献。但作为地方高校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办学模式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育与科技经济脱节等问题。目前的教学的现状及存在以下的问题:①招生逐年扩大,教育经费的增长不同步的突出矛盾使很多大学的硬件建设受到忽视,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设施差,导致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单一。②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要地位,学生的独立创造性被扼杀,很多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中得不到有效应用,如很多的案例讨论课的课堂上出现冷场甚至是形式化。③教与学本质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即使在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开展的课外创新活动,学生大多在老师限定的框架中进行的。④管理意识过强,学校为学生设计了完整的专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必修课、选修课;不仅有本专业的课,还要选修外专业的课。除了必要的体系,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基本没有,学生处于严重的束缚之中,允许选修———外专业的课程开放度很低。⑤教学管理办法不够规范,对教学质量尚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⑥严谨的学风———还未能完全形成,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宽容而又严肃的学术批评还不够浓厚,这些都阻碍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适应社会需求中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2.1我校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每所高校都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办学模式、办学层次、办学规模上准确定位,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对人才专业层次和专业结构的需要。以社会需要和大学生就业为导向来定位我校中药学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即能解决药品开发、生产和流通环节等问题的技术型人才;能解决药品质量控制和安全合理用药等问题的药师型人才及医药经营管理型人才。根据我国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我国将由一个医药生产大国转变为医药强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批研究型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还需要大批能够从事一线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在应用型中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过程中,必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研究。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的用人要求来确定,从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体现鲜明的市场导向,再根据所确立的知识点、能力点来组织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着手,梳理各课程的相关性,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计划内在的融通及立体化教学,逐步增加交叉融合课程学时比例,体现多学科交叉渗透,把各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培养等三大课程体系,将所有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能力拓展等四大模块,利用必修、选修和辅修等课程的结合完成人才培养。

2.3加强教学改革,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一是以“强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高素质”为原则来制定和优化教学计划,根据现代医学科学和中医药科学的发展趋势改革、调整和设置课程体系。以培养复合型和外向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应用型为培养方向。二是改进教学方法手段。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案例教学、PBL教学法教学、启发式教学、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方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推行教学方法改革,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三是积极地、充分地把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使教育方法更加人性化,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

2.4构建多元化的人才的评价体系所谓中医药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就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对中药专业的学生是否具有中药从业者所必须具有的一般性技能和素质进行鉴定和考核的过程。由“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基本要素构成。我校中药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为我校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具备中药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应用等方面工作的药学中、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首先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在教学考核中,制定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参考现代的教学及考试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注重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实施质量控制。以课程评价为例,避免只注重笔试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增加平时考查成绩和技能性考核成绩的综合评定。在评价方式方面,除了笔试的卷面成绩为依据外,增加毕业生的实习报告、论文写作及答辩、现场操作、实习单位鉴定等面试考核的比重。

2.5加强中药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我校中药专业是顺应我国、我区医药事业发展,适应社会对中药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而新办的学科专业。我校的药学专业起步相对较早,有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和较好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如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平台、药物分析、药理实验平台和“学生建设、学生管理、教师指导”的模拟药房等,在校外有百色市、河池市、南宁市和自治区药检所等药物检验分析机构,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和广西药用植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市医院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各地市的三级甲等医院的药剂科,广东大参林、青海益欣、云南健之佳、康哲和四川科伦等众多医药企业,百色市内的桂西制药有限公司、广西伟健药业及市外的广西万寿堂药业、广西中医药大学百年乐制药厂和广西维威制药等多家制药企业都与我校合作建设实践基地,我们可以借助学校里药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再根据中药专业的特点建设一些中药专业需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如中草药种植园、标本馆、中药炮制室等校内实践基地,拓展校外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建成的满足中药专业学生学习的实践教学平台。

2.6实施校内和实习单位双导师制对实习生进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指导,并把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和毕业论文指导相结合我们对药学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在进入实习岗位前半年把愿意指导与药学相关专业具有中级经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老师的名单列出向学生公布,让学生进行选择作为指导老师,每位老师可指导3~5名学生,经双向选择后由系里下达聘请书,由这些校内导师先期进行相关的指导,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由实习单位指定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担任导师对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校内教师可通过QQ、飞信、电话、电子邮件等进行远程指导。我校自2001年起积极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鼓励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在个人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指导他们进行科研学习,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让他们掌握科研的思路及基本方法;学校设有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让学生通过申报课题获得立项,资助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我们药学院的教师中符合条件的老师基本上都报名招收本科生导师制学员,积极指导学生学习和开展科学研究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根据此情况,制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和毕业论文指导相结合的政策,使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取得良好的效果。

2.7举办与就业相关的五项知识和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导学”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准备期,也是大学生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过渡期,因此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现实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和、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和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不足够,因而造成许多的大学对大学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对头,以致出现厌学弃学,在学校时没掌握任何就业技能,到毕业因为缺乏规划而出现各种就业难题的情况屡见不鲜。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表现欲望强烈,对参加各式各样的竞赛的兴趣和热情非常高,通过举办“知识和技能竞赛”可以对大学生起到“以赛促学”和“以赛导学”的积极作用,对课程模式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训设备的改善起到了推动作用,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起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基于我校药学各专业的学生主要到医院和社会药房、制药企业的药检岗位、医药流通行业等岗位就业的实际情况,我们每年都举办与各种就业岗位相关的竞赛:①药品营销策划与技能竞赛;②药房岗位知识与技能竞赛;③药品食品检验知识与技能竞赛;④中药鉴定与栽培知识与技能;⑤药学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竞赛。通过这些竞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引导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8依托校园网络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我校药学专业是在西医院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多的教学及教学设施都是依托医学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来办学,所以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得很不完善,学生缺乏实训场所,达不到教学要求。为了解决由于高校扩招而带来的生源素质下降、教学资源短缺等原因造成的高校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矛盾,由计算机与信息中心、药学院及附属医院药剂依托校园网络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可应用在诸多药学领域,从药学科研、教育、临床到药品营销,这些领域几乎涉及到了药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主要有:①精选药学信息资源网站,为药学学习者和工作者推荐方便快捷的有价值的药学信息;②建立为药学教育、科研、培训机构提供药学服务的网络平台;③考研及药师考试指导;④把模拟药房(店)、模拟GMP生产车间的工作流程等制作成flas、视频等的仿真实验平台;⑤药典的最新版本、中草药图谱等药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的电子版的工具书平台;⑥药物咨询、药物不良反应、医院药品动态、药学信息、用药常识等药学服务内容的药学服务平台。

3结论

中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又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工作能力和良好作风、全面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求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构建科学的药学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强化实验技能培训,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强化科研实习等方面的改革,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人才,按社会需求量身打造新时期药学人才,坚持面向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医药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民族地区院校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道路。

上一篇:知识经济时代范文 下一篇:音乐学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