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20:55:04

民族经济论文

民族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1.原始宗教落后因素对经济的阻碍

从宗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宗教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宗教都有明显的不同。和其他民族的宗教对自身文化的影响相比较的话,中国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这当然反映出宗教在中国人心中的所占的地位,同时也看出我们的确是宗教意识不甚浓厚的民族。正像钱穆先生说过:“宗教为西方文化体系重要一项目。中国文化中,则不自产宗教。凡属宗教,皆外来,并仅占次要地位。其与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亦均各有其不相融洽处。”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许多原始。仅以新疆为例,像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发现的表现人们对日月崇拜的彩绘岩画,古代塔什干人自称“汉日天种”(太阳的后代)。新疆许多古代民族都以狼为部落的图腾,高车、乌孙人都称自己是狼的后代。新疆古代和田人举国敬鼠,这在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发现的画板中得到了验证。著名的新疆昌吉呼图壁康家石门子的生殖崇拜岩画,又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生殖崇拜的盛况。意识形态方面的落后,直接影响到部分少数民族成员极容易将为数不多的财富积累轻易耗尽,而他们自身的落后宗教习俗和迷信观念,又严重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后的结果就是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强大的阻碍屏障。

2.民族语言在经济交往中的劣势

作为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在我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多少数民族都是使用超过一种以上的语言,可是,满族与回族仍然使用汉语。改革开放的进行也逐渐证明了经济交往受到民族语言的影响是逐渐增大的。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样会受到语言差异的影响,汉族的知识分子不能够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因此,不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播到这些地方,进而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另外,商品经济的盛行也使得信息交换与信息调节的作用更加明显,少数民族对信息的收集与获得能力同样因为语言障碍而受到影响。少数民族不能够及时获得市场信息,进而使得他们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民族传统观念中落后的因素会直接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中传承下来的一些消极落后的民族文化在今天会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观等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观念产生落后的消极的影响,从而阻碍民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西北、西南的偏僻农村里,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受到本民族落后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子女接受文化教育、先进的科学技术持反对态度。女孩子在14—15岁左右就被要求出嫁,不能够读书;男孩子则就外出务工。这在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的影响了生产力的质量,忽视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理论。同样,由于受落后的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西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思想保守,仍然存在“多生孩子才会富”的想法,在新疆的南疆许多地区,一个少数民族家庭中会有三个甚至更多的孩子,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从思想意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传播、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严重的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本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相互推进、相互渗透。这种互动关系是可以进行调试的,在调试的过程中通过引导达到动态平衡。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却比较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又面临着诸多挑战。

1.坚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大观念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比较大的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抑制,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地方政府也比较看重经济发展的原因,这却导致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忽略,反过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将原来的经济发展理念进行调整,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这一切都要求从领导到群众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2.要有选择的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要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作用对不能适应时展的内容要辨证地进行分析、挖掘、整理并加以保护。对民族文化中可以适应并正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因素,要在政策引导下,通过市场的评价来生成基于传统又有所创新的新的文化。近年来中国西部大开发,各少数民族成员在市场竞争中的参与程度得到了明显的诸多,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也逐渐得到加强,同时,各民族也进入了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大时代,谁都无法回避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今后的时代将是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代,少数民族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随时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要结合世界发展的步伐来发展我国的经济。另外,强化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3.通过教育机构与教育投资的增多

来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效率与文化素养得到显著的提高,使少数民族人民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我国政府这些年来已经逐渐加大在少数民族开展双语教育,双语教育要结合各个省份与当地居民的具体特点来实施,要具有差异性,不能够让所有的居民都学习相同的语言,要有侧重点。但应注意,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自愿选择。要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当代学校教育课堂中,才能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传播文化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功能,通过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学校教育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增强主要体现在教师逐渐认同本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培养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培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学校教育的发展,在结合学生兴趣与当地特色的基础上,要重视学生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为了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要尽量综合使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作用。

4.充分利用民族区域优势

资源优势是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中心。就拿新疆来说,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新疆地区地广人稀,幅员辽阔,有资源和地缘两大优势。新疆具有特殊的水土光热资源,因此新疆是瓜果之乡,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新疆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有石油、煤炭和有色金属三种,新疆古迹遍地,民族众多,十三个主体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各异,原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占了全国旅游资源类型的83%。科学合理的利用好这些优势不仅课题大力发扬民族文化,让全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了解民族文化,同时又带动了新疆的地方经济发展。

5.通过政府投入的加大来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的进行完善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充足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交通并不便利,因此资源并不能够被充分地开发,少数民族的优势并不能够在经济的发展中体现出来。要想改善这种现状,只有从政府层面着手,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优化少数民族地区投资环境。为了提高少数民族的积累能力,要尽量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的收拢渠道,采用内联外引的道路,通过非农产业经济效益的开发来实现集约型发展。充分认知文化资源经济功能和市场价值;深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借力科技和创意,努力推进民族文化的产业融合和产品创新;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保护和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和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而使少数民族的经济获得比较快的发展,而且还要保证当地经济的发展是高质量的。只有实现在保护当地文化的同时,促进经济的最大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所蕴藏的精神潜力和经济潜力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群众才能真正缩小与其他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并最终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

三、总结

今天我们提倡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既可以迅速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思想保证,同时,从物质与文化的角度来支持当地的经济的发展。为了推动当地社会的全面发展,地方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通过地区文化实力的提升来为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改善提供相应的保证,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提高,也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文化实力的提高,才能够实现,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保证少数民族地区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获得经济发展的长远效益。

民族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西部的自然条件为游牧民族和游猎民族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自古以来,西部是游牧、游猎民族驰骋的地域。在西部的四川、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区,一些牧民仍保持着游牧、轮牧或狩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形成特有的游牧文化。然而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这些老百姓,由于受到与外界交流、沟通的限制,长期以来过着半封闭、全封闭式的生活,他们只对自己的生产生活有着一个粗浅的认识,而对于外界的社会发展和生活状态所知甚少,从而也就无法提高他们的社会生产能力,无法改善他们的低质量生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游离于现代文明与现代生活之外。思想的进步与知识的取得要通过对承载文化与文明、知识与科技的出版物来进行学习和认知,所以,出版业必须承担起游牧民族对文化的渴求且满足其文化需求的责任和义务,出版适合游牧民族学习、满足游牧民族学习的出版物是当前出版业的迫切任务。

2分散居住对日报和月报的不同态度

由于西部的地域特征,交通不便,使得西部地区对征订和分送书报刊所需的成本较高,发行困难,特别是更加难以实现对日报的需求。日报的信息新、周期短的特征是很多读者选择的首要原因,然而,在民族偏远地区居住的人群根本无法使及时获取此类信息的需求得以满足,阅读日报对他于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而对于月报来说,尽管信息提供不及时,信息量减少,但由于时间较为充裕,偏远地区的人们获取月报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日报。因此,针对西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分散居住这一特征,使得我们出版单位特别是新闻报业应从月报提供上做更多的工作。

3民族语言文字对出版物的要求

民族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方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促进民族社会发展和文明的一种重要力量,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所以,保护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全民族精神力量,成为当前紧迫提出的新任务。语言文字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对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而出版物用字量大,社会影响也大,带有很强的示范性,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所以,出版业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肩负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出版单位通过民族文字出版物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得民族地区人民能够及时深刻地了解党,认识党,热爱党,贴近党;通过民族文字出版物宣传扫盲工作,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交流科技文化成果,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民族文字出版物传播先进思想,弘扬科学文化,逐渐转变少数民族相对保守和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广大少数民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另外,出版业还要认真实施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的“走出去”工程,在坚持引进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还要做好民族语言文字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工作。综上,出版单位特别是西部出版单位要结合少数民族实际来发展民族语言文字,使得其以服务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为宗旨,创新文化观念,尊重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发展少数民族出版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努力。

4少数民族农牧民对适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的科技知识的需求

西部农牧区整体经济比较落后,这和广大农牧民科技文化知识比较匮乏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科学技术力量的支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解决当前农牧区经济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之策。提高,有多种途径,重要的一条就是出版更多更好的图书,满足农牧民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的需求。由于西部大多数农牧区当前无法实现电子出版物的阅读,所以,为其提供出版物仍旧主要以图书为主。虽然,西部图书出版品种、数量都在增加,但人均拥有图书量还相当低,而农牧民买书、读书、用书更是少得可怜。这就要求,出版业为农牧民出版的图书,要和农牧民当地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农牧民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比如,为农牧民提供的图书要“少讲为什么,多讲怎样做”,“少在装帧上花大钱,多在内容上做文章”。对广大农牧民而言,好书就是让他们从中得到脱贫致富的办法而又物美价廉的书,毕竟,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脱贫致富,是广大农牧民最重要的需求。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我们的出版人在出版工作中注意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他们深入了解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了解农牧民的知识水平和需求,了解偏远地区特殊需要的农牧业科技图书,为他们出版最普及的读物,尽管受地域的限制,发行量较小,出版此类图书赔钱,但他们也要出。例如甘肃科技出版社开发的《红枣优质高效丰产栽培技术》、《无公害畜禽养殖技术》、《无公害中药材栽培技术》;内蒙古科技出版社结合当地农牧特点,组织了《牛的圈养新技术》、《羊的圈养新技术》、《舍饲肉犬》、《舍饲肉鸽》等选题;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维吾尔文版的草莓、红花、沙棘、蓖麻、山鸡、蜜蜂、山羊、火鸡等“养殖技术问答”丛书等,既强调了地方特色,又注重了实用性。开发西部农牧业地区科技文化类图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愿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农牧区图书出版事业,愿更多的出版单位为农牧民多出书,出好书,共同为西部地区农牧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5少数民族文化抢救所需要的出版业

支持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特征,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也发生发空前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人民所企盼、所努力的,也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然而,在这强大的经济一体化浪潮中,面对如此迅猛的西方化、汉族化、单一化,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无力应对,只有随着潮流改变自己,部分民族的传统与文化面临着濒危与消亡。文化是一个民族之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因此,在此时代,如何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而出版业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担负起抢救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出版单位通过出版物大力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及作用,让人们从思想观念上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自觉产生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与责任。在支持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本土民族文化上下功夫。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本土民族文化,出版业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本土民族文化之上,不得将其随意杂糅和篡改。以国家“十二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规划为契机,扩大少数民族文字出版规模,提高民族文字出版生产能力。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大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质量和数量。建立一个出版、印刷、发行功能强、覆盖面宽的完备的民族出版体系。源于对民族文化的无限热爱,我们坚信,出版业最终会成为民族文化的优秀保护者。

民族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王正伟

男,回族,1957年6月生,宁夏同心人,198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学习经历: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宁夏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2003年9月取得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经济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和职务:历任村会计、团支部书记、县委宣传部秘书、办公厅秘书处副处级秘书、自治区党委政研室办公室主任、《宁夏工作研究》主编、政研室副主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部长、银川市委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自治区政府主席。是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出版著作:获得过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中国民间文学论著一等奖等。专著有《求真集――源于塞上江南的理性思考》、《回族民俗学概论》、《回族传承文化实录》、《伊斯兰经济制度论纲》(博士论文)、《城市本体论》等。合著有《回族风情录》、《古兰经概述》、《中华风俗大观》。主编了《知识经济简明教程》、《人格的力量》、《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大开发与大宣传》、《回族民间故事选》、《宁夏黄河经济论文集》、《宁夏社会发展研究》、《宁夏改革开放二十年》、《让宁夏走向世界》。其中《回族民俗学概论》2000年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中国民间文学论著一等奖等。

参与编写了辞书《中国回族大辞典》、《宁夏百科全书》、《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等。

应对危机挑战 谋求科学发展

记者: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东南沿海省份所受的冲击非常大,而西部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高,是否对西部省区的影响较小?请王主席谈谈金融危机对宁夏有多大实际影响。

王正伟:这场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在西部省区丝毫不亚于东南沿海省份,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不可小觑。它对宁夏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最严重的是去年的四季度。

工业方面: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0%,主要产品市场需求萎缩,销售价格大幅下降,一些行业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亏损严重。农业方面:个别大宗农产品出现了严重的卖难现象,宁南山区马铃薯产业的国内需求严重萎缩,百万吨马铃薯滞销,马铃薯销售难曾经引起了总书记的牵挂,指示国家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宁南山区马铃薯的市场销路问题。出口方面:大宗商品出口严重受阻,2007年约占宁夏出口总额45%的宁夏第一大出口产品铁合金,出口同比下降了一半。就业方面: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待岗、失业人员就有3万多人,同时有1万多外地务工农民返乡。

今年一季度,宁夏GDP仅增长3.5%,增幅同比回落8.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个百分点。

记者: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抗风险能力可能更弱。在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正式批复《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总体规划》的历史机遇期,请王主席谈谈宁夏如何在危机中抓住机遇,加快宁东能源基地开发建设,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进宁夏跨越发展。

王正伟: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反思,宁夏高耗能的工业,是首先淘汰的产业。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十大措施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应对危机挑战,在应对危机挑战中谋求科学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迅速扭转了经济严重下滑趋势,并在很多方面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宁夏的区情决定了保证工业增长是保民生、保就业、保发展、保财政收入的先决条件。我们把调整工业结构作为保增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明确了抓好增量、调优存量的工作思路。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建设是我们的“一号工程”,占工业总量的50%多,是宁夏的发展后劲所在、希望所在、经济发展支柱所在。可以说抓住宁东就抓住了宁夏工业的牛鼻子,抓住了宁夏经济的核心;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对宁夏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也是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达到10%的重要工程。

抓好增量,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以大投资引领大发展,力保经济快速平稳增长。

去年末,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总投资近400亿元的8个能源化工项目建设同时启动;今年,全区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72亿元,增长25%,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48个;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涉及的减灾安居、生态移民搬迁、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六盘山生态涵养林等一大批工程都将启动实施;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新增投资中给我区安排了36.5亿元;还有帮助宁夏发行3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等,这些投资对宁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实行调优存量,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力推高耗能工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强抓节能降耗,力保生态环境。

结合宁夏实际,我们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调整工业结构的龙头,确定了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五优一新”的产业调整思路。

工业方面,抓企业恢复生产、抓改革重组、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

农业方面,围绕农民增收,确保农村政策稳定不动摇,确保农田基本面积不减少,确保粮食产量不降低,把提质增效作为设施农业的主攻方向,把壮大龙头作为特色产业的关键措施,把做活市场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把耕作制度改革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全力推动“三大示范区”、“三个百万亩”建设和“十三个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争取在西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上做出表率。

难中破困,逆中求进。危机催生创新,危机蕴藏机遇。经济波动的每一个低谷必然预示着新一轮上升,大危机孕育着大机遇。

我们主动出击,从危机中寻找机遇,抢占经济恢复发展的先机。国际市场低迷、原材料价格持续走低,使宁夏大项目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迎来难得的低成本建设期。我们加大了技术改造力度,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计划完成技改投资120亿元,重点实施青铜峡铝业异地改造二期、国电宁夏2500吨多晶硅等50个重点技改项目。

当金融危机冲击宁夏铁合金、电石等高载能行业之时,宁夏羊绒、造纸等8个主要轻纺行业却“逆势上扬”,成为宁夏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亮点。世界40%的原绒、欧洲70%的精纺绒、中国60%精品无毛绒都在宁夏生产。宁夏的羊绒企业抓住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沿海一些羊绒企业纷纷关闭这一机遇,逆势而上,摒弃了“贴牌”方式,纷纷创立自主品牌,一些企业甚至直接到意大利、法国、日本等国注册自己的品牌和商标、设立分销处,扩大销售渠道。去年宁夏轻纺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同比增长31%。

推进全民创业 快速带动就业

记者:宁夏在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这项工程,实践出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也广受外界的瞩目。请王主席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王正伟:抓创业就是抓就业、抓增长、促发展。通过抓创业基地、创业园区、创业一条街建设,让创业者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自治区制订出台了“1+6”的政策:即一个自治区的意见,6个相关配套政策,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全民创业这项工程我们在十七大以前开始着手实施,计划5年之内为宁夏培养1万个老板。宁夏不缺别的,就缺老板、企业家、管理者。我们提的口号就是“大老板靠引进,小老板靠培养”。

对大学生,提供3-5万元的财政贴息创业贷款;对回乡农民,创造条件促其就业,如承包设施农业等;对转业军人,鼓励扶持他们自办小企业,为“五优一新”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产品;对困难群体、残疾人创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对于创业贷款难的问题,宁夏通过推动大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合作,大力发展村镇银行、村级互助资金等方式,找到了比较好的解决途径。

实施到现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共培养了2200个小老板,上了1600个项目,建了1000多个企业。以每个老板安排5个人就业计,2200多个老板就安排了近10000多人就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不仅为宁夏以后发展培养了企业家,解决了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发展前景更是无限的。所以说,推进全民创业既是富民之路也是强区之路。

首创民生报告 力促社会和谐

记者:宁夏不仅在推进富民工作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民生保障上更是首开全国之先河,民生计划成为自治区的一项品牌工程。请王主席谈谈“民生报告”的提出背景和落实情况,今年提出了哪些目标。

王正伟:实施民生计划是现实之需,是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是群众的普遍心声。

我是当地成长起来的干部,我了解宁夏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富裕,很苦,很困难,我也了解当地的人民需要什么。我刚上任时考虑,国家有国民经济计划、财政拨款计划,从来也没有民生报告,因此提出把民生问题列入计划来保障解决的构想。

宁夏是欠发达地区,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很多。不能零散办,有钱就办,没钱不办。特别是宁南山区,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发展欠帐多,总书记和总理十分关切这里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总书记2007年4月视察宁南山区后指示我们:“一定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出发,把促进经济发展和关心群众生活有机统一起来,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认真研究如何解决扶贫、教育、卫生、行路、创业、就业等民生问题,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和“关系群众直接利益、年内能办得到、能够具体量化”的原则,决定于2007年首度实施10项民生计划、为民办30件实事。

前两年实施民生计划,主要是靠行政手段推动,在决策、实施、监督等方面有待完善。因此,今年我们将民生计划上升到民生报告,提交自治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这是宁夏历史上的第一份民生报告,在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也是首创。

从民生计划上升到民生报告,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经过人大代表的审议,把人民群众改善民生的愿望上升为人民群众共同的意志,使原来的民生计划不仅仅成为民心工程,也成为了法制工程。二是经过人代会审议,能够使民生工程建立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基础之上;通过人代会,把民生问题变成法律关注,从制度上确保了民生计划的落实。三是通过列入人代会议程,扩大了人大的监督范围,可以督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增强执行民生计划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让各级政府都能尽心、尽责、尽力落实计划,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得到更多实惠。

今年的《民生报告》对去年民生计划的执行情况有一个详尽的说明,我们看到,除了“有两项指标因客观原因需延期完成”以外,其余主要集中在生态移民、县市村供水、危窑危房改造、农村交通等方面的28项实事中的各项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找到了民生问题的抓手,民生报告让老百姓知道政府在做什么,并得到了实惠,政府形象也得以提升。

建设沿黄城市带 打造黄河金岸

记者:据了解,还有一个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的好机遇,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则通过了《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沿黄城市带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通讯网络一体化,形成城镇体系和经济产业群,区域跻身中西部重点城市群建设行列,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请王主席谈谈沿黄城市带的发展优势和发展规划,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王正伟: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群,这世界的五大城市群都是沿大江、大河、大湖而建的,并成为有特色、知名度极高的大城市群。

宁夏唯黄河而存在,依黄河而发展,靠黄河而兴盛。这既是对宁夏发展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宁夏发展现实的科学抽象。

宁夏5个地级市,400公里的黄河,把宁夏的4市串联起来,形成了以黄河为纽带,以首府银川为中心,石嘴山、吴忠、中卫3个地级市为主干,青铜峡市、灵武市、中宁、永宁、贺兰、平罗县城及若干建制镇为基础的、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镇集合体。区域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0万,其中城镇人口200多万。其以43%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区60%多的人口、80%的城镇和82%的城镇人口,创造了全区90%以上的GDP和财政收入,是宁夏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和主要增长极。把这4个在沿黄地区的城市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建设,有助于弘扬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彰显其各自的特色和个性,挖掘其共性。

建设沿黄城市带,打造黄河金岸,夯实宁夏发展的战略高地。建设沿黄城市带,从首次提出到启动实施,历时三年多。这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本着科学、民主、求实的精神,组织社会各界力量,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论证、规划等工作,编制完成了《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沿黄城市一盘棋”,加快实现六个“一体化”。

一张蓝图管到底,就是要以打造黄河金岸为目标,以规划为龙头,以水系为主线,坚持点轴发展、线面结合,认真落实《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突出新特色、塑造新形象;

沿黄城市一盘棋,就是自治区各部门、沿黄10个城市按照一盘棋的思想,心想一家,劲使一处,形成沿黄城市同步协调发展的整体合力;

实现六个一体化,就是规划编制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以“黄河金岸”带动全区跨越发展。

我们重点突出六条功能线建设,使“黄河金岸”成为沿黄城市集群发展的“生命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经济命脉线、特色城市线、生态景观线、黄河文化展示线”。

到2020年,沿黄城市带的人口达500万,城镇人口达360万,分别占全区的71%和90%,城市化率达到72%。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通讯网络一体化,形成城镇体系和经济产业群,区域跻身中西部重点城市群建设行列,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建设沿黄城市带,是新时期、新阶段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工程。建设沿黄城市带、打造黄河金岸,是提升宁夏城市化层次和水平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宁夏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沿黄城市带,打造黄河金岸,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符合“五个统筹”要求,有利于提升沿黄城市的就业吸纳力和人口承载力,使更多中南部地区人口向沿黄城镇流动,有效解决贫困问题;有利于提升沿黄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带动中南部更好地融入全区发展格局之中,不断缩小城乡、山川差距;有利于巩固提高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构筑西部生态屏障;有利于提升民族和地方文化软实力,扩大宁夏在穆斯林世界的影响力,促进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编后语:

2003年,我们曾采访时任中共银川市委书记的王正伟同志。在《借助后发优势实施追赶型战略》的专访文章中,对银川实施一系列大手笔项目带来银川巨变作了报道。其中,当年总投资5.89亿元,4个月竣工、50华里长的北京路,成为宁夏首府银川市的标志性工程。以当时银川的城市现状和经济实力,一下子冒出一条“宁夏的长安街”也曾引发一些争议,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这条“黄金车道”显示出日益重要的枢纽作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上一篇:毛概经济论文范文 下一篇:假日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