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3 23:26:41

民营企业调查报告

民营企业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2004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亿;民营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各类民营企业已经实现了我国70%以上的对外出口;在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类民营企业的投资比重也超过了40%。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近两年我国经济连续保持9.5%的高速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以及经济增长对投资、出口的过分依赖,经济运行中资源、环境的制约日渐突出,中外贸易磨擦不断加剧。为此,今年以来中央在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在新的形势和政策影响下,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信心如何,对国家宏观政策和改革发展战略有何意见和建议,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上述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2005年8月至10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共同组织实施了“2005·中国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以民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5000份,截止到9月20日共回收问卷1256份,其中有效问卷1207份,有效回收率为24.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0.5%、3.2%、1.7%、12.9%、3.1%、1.1%、2.2%。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5.6%,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20.2%和14.1%。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6.8%、47.2%和46%。

本次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96.3%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45-54岁比重占四成,44岁及以下占1/3,55岁及以上占1/4;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超过3/4,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3;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接近一半,为经济类的接近1/3;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5%,其他职务的占5.5%。

一、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1、总体经营状况趋于好转、未来走势谨慎乐观。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4.7%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3%认为“一般”,12.3%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2.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4年的水平高3个百分点,表明民营企业经营状况总体趋好。

与去年类似,不同类型的企业景气状况呈现明显的差异,且今年的差异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

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2和26个百分点左右,前者比后者多11~15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企业在发展上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多3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多2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今年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异明显,与2004年相比也有一些新的变化。近年来的能源紧张造成的油、煤涨价使采掘业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住宿、餐饮、租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出口的增长给服装、电子等行业的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采掘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服装、化工、有色、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等行业经营状况良好,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相反,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当前经营状况差于2004年,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比认为“不佳”的只多8.1个百分点,比2004年的结果少24个百分点;钢铁行业也由2004年的44个百分点降为目前的28个百分点。

2、产销形势较好,但产品价格下跌,成本上升,盈利略受影响。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左右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同,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超过四成的经营者认为价格下跌,比价格上升的比重高2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去年5个百分点的水平,一方面反映市场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市场的需求并不太乐观。

分行业看,反映今年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主要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而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制造业销售价格则普遍下滑。

与此同时,由于受能源涨价等因素影响,超过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成本上升,比认为成本下降的多71个百分点。

在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挤压下,民营企业今年的盈利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2.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情况“好”(包括“非常好”、“比较好”、“有些好”),比认为“差”(包括“非常差”、“比较差”、“有些差”)的多4.4个百分点,比去年减少3.4个百分点;其中认为“非常好”、“比较好”的比去年减少7.8个百分点。

3、预期比较乐观,未来投资信心依然较强。

尽管面临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不利因素,民营企业经营者仍对未来表现出乐观的预期。调查结果显示,35.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7.0%认为“不变”,7.6%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7.8个百分点,与去年大体相当,比国有企业高13个百分点。

从从业人数的安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41.5%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计划在近期“增加”企业的从业人员,46.3%计划“不变”,19.6%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计划“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而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情况看,计划“增加”的与计划“减少”的均为22%左右,也就是说不能净吸纳社会就业人员。调查表明,民营企业已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6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13%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4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1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显得比东部地区高,表示未来投资额会“增长”的比表示会“减少”的分别多54、50和45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为首选的地区,选择比重为38.8%;其次为西部地区,选择比重为29.1%;其他地区按投资意向的选择比重大小排序依次是:中部地区(19.8%)、“环渤海”地区(17.2%)、“珠三角”地区(16.3%)和东北老工业基地(13.2%)。其中,近半数(47.2%)的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长三角”为首选的投资地区,选择其他地区的比重差异不大;中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主要选择中部地区(32.8%)、西部地区(27%)和“长三角”地区为计划投资的地区;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则非常集中地选择西部地区为计划投资的地区,选择比重接近七成,选择其他地区比重较大的是“长三角”地区(21.2%)。

二、产品出口情况

1、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上升。

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近两年(2003、2004)进出口总额年增长率分别高达37.1%和35.7%,今年1~8月为23.5%,其中出口仍达到32.2%的高增长。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47%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一半以上的民营企业超过三成;与去年同期相比,37%的民营企业产品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14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出口状况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55%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有产品出口的民营企业比重分别为30%和33%;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民营企业中的42%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21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出口“增加”的仅占27%,与出口“减少”的比重相同,中部地区出口“增加”的仅24%,反而比出口“减少”的少4个百分点。

2、中外贸易摩擦对部分行业的民营企业有较大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总量的迅速扩大,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

中外贸易摩擦对民营企业的出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欧美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对企业产品出口有影响,其中认为影响“很大”和“影响较大”的分别为3.5%和11.9%,认为“略有影响”的为35.4%。

分行业看,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的比重较高的主要包括化纤(50%)、纺织(42.5%)、服装(26.7%)、橡胶(25%)、钢铁(20%)等行业。贸易摩擦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电子及通讯产品的出口厂家影响不太明显,7成经营者认为“没有影响”。

三、发展中的问题与障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从两方面促进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同时,由于目前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期,传统体制的束缚尚未得到彻底清除,民营企业发展基础的薄弱也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难、问题和障碍。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是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

关于什么是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3/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融资困难”,是所有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中西部地区选择“融资困难”的比重更是高达八成。

除了融资难外,民营企业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发展水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66.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人才短缺”,55.6%选择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52.2%选择了“管理水平落后”,47.5%选择了“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见表10)。

2、民营企业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

尽管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期望还存在一定距离,尤其在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需加强改善的力度。

关于外部信用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9.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3.4%认为“未变”,17.4%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1.7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8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人身安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7.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0.6%认为“未变”,22.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目前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如何保护好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避免其在人身安全方面受到侵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民营企业对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真正实现公平国民待遇的期望越来越高。关于公平国民待遇,调查结果显示,2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63.7%认为“未变”,14.6%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1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调查结果显示,3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7.5%认为“未变”,8%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6.5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实现公平国民待遇方面,民营企业经营者还抱有更大的期望。

3、资源瓶颈制约尤其是能源紧张状况依然比较严重,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向集约型转变。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瓶颈约束也越来越显著。始于2004年的宏观调控旨在控制经济呈现的过热的趋势,并力图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缓解资源压力。从一年多以前钢材市场及“煤、电、油、运”普遍紧张的情况看,目前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49.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钢材市场的紧张状况“趋于缓和”,36%认为“变化不大”,仅5.6%认为“更加严重”;29.1%认为目前电力紧张状况“趋于缓和”,44.1%认为“变化不大”,25.4%认为“更加严重”;12.2%认为目前煤炭紧张状况“趋于缓和”,35.6%认为“变化不大”,39.5%认为“更加严重”;4.1%认为目前成品油紧张状况“趋于缓和”,22.4%认为“变化不大”,69%认为“更加严重”;12.5%认为目前铁路运输紧张状况“趋于缓和”,53.5%认为“变化不大”,17.4%认为“更加严重”。

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过宏观调控,钢材市场紧张状况明显趋于缓和,电力有趋于缓和的迹象,铁路运输与去年情况相比变化不大,而能源紧张尤其是成品油紧张状况有增无减。

民营企业在对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加大了资源的压力。调查结果显示,与2004年相比,34.5%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能源投入“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10个百分点;36.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原材料投入“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20个百分点;19.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用水投入“增加”,与认为“减少”的大体相等。以上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的意见建议

1、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或略显偏紧。

经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明显得到缓解,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形势。与此同时,由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持续下滑,企业利润增长速度的连续放慢,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应做适当调整以防出现可能的通货紧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次调查从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的角度对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36.9%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偏紧”,39%认为“合适”,24.1%认为“偏松”,认为“偏紧”的比认为“偏松”的多12.8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紧,希望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放松政策操作的力度。

2、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预期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采取多项措施控制因部分地区不断飙升的房地产价格引发的房地产热。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调控的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成效最明显的措施包括“限制房地产开发贷款”(45.6%认为“非常有效”,43.5%认为“比较有效”)和“限制新房转手交易”(42.9%认为“非常有效”,41.9%认为“比较有效”);其次是开征房地产税(24.1%、55.4%)和“增加信息透明度”(24.1%、53.1%);再次是“提高房贷利率”(12.3%、57.6%)和“增加土地供应”(21.9%、44.7%)。

尽管房地产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民营企业经营者仍预期房地产价格呈上升趋势。调查结果显示,49.2%预期2006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升”,37.5%预期“持平”,13.4%预期“下降”,预期“上升”的比预期“下降”的多36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经营者预期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升的比重分别为57.4%和54.2%,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45.7%。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实需求,本次调查还了解了民营企业经营者“所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住房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八成民营企业经营者反映其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了住房,其中76.8%的被购房屋目前用于“自住”,13.5%用于“出租”,9.6%处于“闲置”状态。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着比较旺盛的现实需求,买房投资或投机的比重并不高。房地产业仍将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3、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对政府转变职能期望较高,希望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围绕着市场化、法治化的各项改革逐步进入关键时期。本次调查请民营企业经营者对目前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这些改革取得成效的比重大多明显高于认为“尚未见效”的,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改革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于各项改革,按民营企业经营者评价高低(“效果很好”+“效果较好”的比重大小)排序依次是:产权制度改革(34.6%)、促进民营企业发展(34.1%)、政府职能转变(31.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31%)、土地制度改革(23.3%)、投资体制改革(21.3%)、财税体制改革(16.9%)、金融体制改革(15.9%)和垄断性行业改革(10.1%)。

民营企业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近年来,上海民营企业以其特有的活力,在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间隙中顽强成长,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总量规模扩大、涉及领域不断拓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竞争能力逐步增强的特点。成为了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成为了扩大就业机会、活跃市场,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2013年上海市工商联进行的这次调查研究,以年营业收入1.2亿为起点,从上规模企业的角度分析成长中的上海民营经济,发现其中成长性好、代表性强的先进群体,透视其发展壮大的原因,无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调研报告定位于数据分析,数据面广,内容丰富,可为政府机构和各类研究机构提供数据参考。另外,由于本次调查以企业自愿参加为原则,非全覆盖调查,调查结果尚不能全面反映上规模民营企业发展状况。

二、经营情况

本市上规模民营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仅上海工商联会员企业主动申报的就达430家,近五年来数量连续增长,反映出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步伐继续加快。

2007-2012年入围企业和前百家企业资产总额年均增长分别为19.4%和20.1%。2012年度入围企业资产总额6655.8亿元,同比增长6.9%;前百家企业资产总额5232.5亿元,同比增长17.8%。入围企业中大企业数量比上年显著增加,2012年度入围企业资产总额5亿元以上的有179户,比上年增加32户;10亿元以上的有100户,比上年增加13户。

2007-2012年入围企业和前百家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2.9%和13.7%。2012年度入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655.1亿元,同比增长4.9%;前百家企业营业收入5407.3亿元,同比增长6.8%。

2007-2012年入围企业和前百家企业净利润年均增长分别为8.3%和13.3%。2012年度入围企业实现净利润346.2亿元,同比增长4.2%;前百家企业278.6亿元,同比增长4.9%。

2012年度入围企业净资产总额2618.7亿元,同比增长13.9%,前百家企业净资产2201.9亿元,同比增长23.5%。2012年度入围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3.3%,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负债水平处于合理范畴,资产风险继续在控制之中。

三、社会贡献

本市民营企业社会贡献显著。2012年度入围企业从业人员总计46万人,平均每户企业吸纳就业人数1070人,前百家企业从业人数总计29.3万人,2012年度从业人数超过1千人的84户,超过万人的6户。2012年度入围企业纳税额总计306.5亿元,同比增长23.8%,前百家企业总计252.5亿元,同比增长26.0%,户均纳税7127.9万元,同比增长15.2%,87户企业年纳税额超过5000万元。2012年度入围企业从事出口业务的企业142家,比去年增加21户,出口额总计35.6亿美元,同比负增长5.5%,户均年出口额2507万美元。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国内经济趋缓的情况下,这样的社会贡献是来之不易的。

四、行业及地区分布

本市民营企业分布行业广泛。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比0.4%、70.4%和29.1%。第二产业企业数量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和比例有所上升,与上年相比,比重上升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企业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从总体看,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和净利润排名前五的行业中,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及线缆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加工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出现频率较高,营业收入排名前五的行业占全部行业的50.9%;资产总额排名前五的行业占全部行业的60.7%;净利润排名前五的行业占全部行业的52.9%。在这些行业,民营企业已居主导地位,上规模民营企业逐渐成为行业主角。

在某些垄断行业,如公用事业,烟草制品业,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业,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上规模民营企业数量偏少甚至处于空白。

上海上规模民营企业的区县分布正朝合理的方向转变:市区企业户数仅有二成多,而主要经济指标则市区普遍优于郊区,如资产总额市区大于郊区671.5多亿,纳税总额市区超过郊区11.1亿,利润总额市区多于郊区10.7亿,户均指标市区上规模民营企业更是遥遥领先。这符合上海正向国际大都市演变的产业发展要求,符合城郊产业分工关系,上海上规模民营企业的发展正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国际大都市的特点,体现与苏浙上规模民营企业的错位竞争和差别优势。

五、投资情况

本市民营企业保持着较高的投资热情。入围企业明确投资额的共有278户,投资额总计298.8亿元,户均投资1.07亿元。52.6%的企业选择立足主业,向关联行业发展;31.2%的企业选择立足主业,适度多元化投资。此外有11.6%的企业选择多元化发展;1.6%的企业选择由多元化回归主业。对外投资的行业大都是本企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加强,多集中在传统产业,也有向环保节能、新材料、海洋工程、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拓展。投资地域较为平均,不再集中在东部地区和海外,且各区域投资比例均有所提高,说明本市民营企业发展视野更为广阔,对国外国内市场开拓更为积极。

本市民营企业在投资方式方面更侧重于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竞争能力,主要依靠内涵式、集约式的技术改造和扩建,分别有44.2%和39.1%企业采取这两种方式。同时,采用新建企业、采用兼并、参股和设立基金等投资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民营企业的投资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

资金来源方面,对外投资资金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64.2%的企业选择自有资金;30.7%的企业选择银行贷款;9.5%的企业选择股权投资;4.9%的企业选择政府资助;4.4%的企业选择资本市场融资;1.9%的企业选择民间借贷。

随着民间投资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和审批权限的进一步下放,本市民营企业在国务院“民间投资36条”鼓励投资的领域基本都有所涉猎,资源能源等基础产业、商业物流业和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是本市上规模民营企业进入最多的领域,且比重普遍提高。调研显示,17.4%的企业投资了资源能源等基础产业;15.3%的企业投资了商业及物流业; 10.5%的企业投资了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

六、管理情况

本市民营企业已进一步靠拢现代化企业制度,管理和法人治理结构日趋规范和合理。86%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策企业重大事项,半数以上企业由家族外控股。控股股东主要是民营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外资企业和改制企业也占一定比例。45.1%的企业由民营企业法人控股,39.1%的企业由自然人控股。企业重视质量管理和提高管理水平,参与各种认证和通过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91.8%的企业参与ISO9000系列认证,43.0%的企业参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7.4%的企业参与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17.9%的企业参与3C认证。信息化建设方面,59.8%的企业实施了企业资源规划(ERP),45.3%的企业实施了人力资源管理(HRM),36.3%的企业实施了客户关系管理(CRM);29.5%的企业实施了供应链管理(SCM),16.0%的企业实施了企业管理解决方案(SAP)。

数据显示,入围企业员工学历分布不平衡。企业大学学历员工比例超过50%的有75户,占比17.4%;企业管理人员比例超过50%的有33户,占比7.7%。与此对应,企业大学学历员工比例低于10%的有120户,占比27.9%;企业管理人员比例低于10%的有78户,占比18.1%。

数据显示,本市上规模民营企业比较重视员工的职业保障和福利,八成以上的企业建立了党委和工会,88.9%的企业员工参加养老保险比例在80%以上,89.3%的企业员工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在80%以上,75.5%的企业员工参加失业保险的比例在80%以上,91.1%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比例在80%以上,87.3%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比例在100%。

七、创新情况

近年来,本市民营企业加大了自主创新力度,对自主研发能力日趋重视。73.3%的企业通过自主开发与研制取得关键技术,35.3%的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取得关键技术。64.7%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9户设立博士后流动站,获得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8项省政府科技奖励,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行业重点实验室12个,省市级实验室85个。

本市民营企业重视加强研发力量,政府科技资金支持企业力度加强。调研显示,研发人员10%以上的企业占比42.8%,比上年多10个百分点;研发人员20%以上的企业占比23.0%,比上年多5.7个百分点;9家企业研发人员在50%以上。同时,政府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33.9%的企业获得政府科技资金支持。政府科技资金支持总额67926万元,户均支持额465.2万元。10家企业获得政府科技资金在千万以上,最高的达24562万元。

专利数量是反映企业研发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民营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和专利保护意识的增强,民营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数量明显增加,但发明专利比重偏小。户均拥有5.5件发明专利、13.8件实用新型、10.8件外观设计,此外,本市上规模民营企业较为重视外国知识产权的申请,共拥有51件外国发明专利,拥有39件外观设计。

本市上规模企业商标经营意识较强,重视培育完全自有的商标。自有50.4%的企业商标收入比例超过80%;39.3%的企业自有商标收入比例100%。入围企业共持有国内商标数量8770个,国外商标数量1422个,其中,马德里商标数量571个。

这些表明民营企业已逐渐成为本市经济中活跃的技术创新主体,对提高本市整体技术水平,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八、面临的问题

伴随着发展环境的优化和民营企业自身的转型发展,本市上规模民营企业正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但是,本市上规模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还是存在许多不足,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本市上规模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

1、龙头企业不多,企业之间业绩相差巨大

本市上规模民营企业虽然在经济指标上呈现健康平稳发展态势,但企业之间经营业绩差距鸿沟依然明显,极少数大企业的经营绩效遥遥领先。2012年营业收入前五位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占入围企业28.5%。前五位企业实现净利润占入围企业的28.4%。同时,本市上规模民营企业龙头企业基本稳定,近几年很少有新企业进入营业收入前十位,在全联民营企业500强排序中,本市民营企业入围数量逐年减少,从五年前的近30家可以入围到今年只有16家入围,降幅明显,另外,位次也逐年降低,如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希望集团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500强前十名的常客在最近两年已经很难进入前二十位。

2、税收负担重,净利润下滑

根据2012年调研数据,影响企业发展的政策和社会因素中,近六成企业表示,税收过重是主因;在企业对转型发展的期待中,减税是民营企业最主要的期待之一。2012年入围企业税收增长23.8%,前百家企业税收增长26.0%,2012年363家跟踪调研企业税收增长22.4%。可以比较的是,2012年363家跟踪调研企业净利润负增长10.6%,入围企业虽然净利润没有负增长,但增幅大幅放缓。

3、经营成本压力加大,企业获利能力大幅下降

调研显示,2012年,经营成本压力加大,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资金成本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最主要的市场因素,分别由87.9%,62.6%,49.3%的企业选择上述项目。除经营成本外,2012年企业资本获利能力大幅下降,亏损企业明显增多。2012年度入围企业人均销售收入为144.7万元,同比负增长3.1%,2012年度入围企业人均净利润7.5万元,同比负增长3.8%,人均销售收入和人均净利润均低于全联上规模民营企业500强,其中人均销售收入近五年首次没有领先全国民营企业500强。2012年度入围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13.2%,连续两年下降。2012年度入围企业营业收入负增长企业150家,较上年增加85.2%,入围企业已连续两年营业收入大幅负增长,25家企业亏损。亏损和负增长行业范围广,其中金属制品业、化工产业、建筑业、批发业等企业居多。

4、集中在传统产业,“民间投资36条”鼓励投资的领域比重偏低

本市上规模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加工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纺织服装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业等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国务院“民间投资36条”鼓励投资的领域,本市民营企业基本都有所涉猎,且比重较上年有所提高,但比重普遍不高,没有一个行业超过20%,由于政府各部门相关的配套措施滞后、垄断行业的门槛较高、垄断行业的企业对于新进入者有较大的抵触等问题,导致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速度和规模都比较滞后,相关政策落实工作亟待加强。

九、发展建议

本市民营企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期,伴随上海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日益改善和优化,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本市上规模民营企业,针对调研中民营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抓住机遇,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上海自贸区建设

以建设上海自贸区为标志的上海新一轮改革开放,将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更大的平台。自贸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政策,将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更大便利;自贸区实行负面清单加国民待遇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从行政审批转为备案登记,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都将获得更大经营自;自贸区扩大金融、航运、商贸、文化、社会和专业服务等六个领域开放,民营企业将获得更多商机。

上海自贸区将着重突出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和综合监管四个方面的制度创新,而这些都需要各部门的进一步研究以及相关风险控制细则的出台。由于细则没出台,民营企业对自贸区的发展机遇以及自贸区能否形成持续稳定的政策体系、公平的政策执行和监督环境还存在疑惑,上海市工商联应积极发挥民营企业与政府之间桥梁纽带和主渠道作用,引导民营企业抓住机遇,积极建言献策,使出台的相关政策能反映民营企业的诉求。同时,积极打造服务平台,力争成立自贸区商会,通过组织平台更好的服务民营企业参与自贸区建设。

2、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要按照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障碍的要求,积极改进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与服务。一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对民营企业的行政干预;二是充分利用上海民营经济联系制度优势,形成系统性、经常性的集中反映和解决民营经济情况和问题的机制,放大破解难题的效应。加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协调、贯彻、落实工作;三是扩大和落实民营投资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拓宽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建立和健全民间投资的服务体系,加强服务和指导,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四是在社会保障、人才引进、信贷支持、投融资体制、土地使用和税收等方面让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的待遇。

3、创新转型,提高综合竞争实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等困难和挑战,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更需要企业自身适应市场变化,主动调整结构,通过自主创新,转型发展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面对市场环境趋紧的倒逼机制,民营企业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自主创新,走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专业化战略和品牌发展的道路, 提高民营企业产业发展层次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由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服务业转变的步伐,不断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4、内培外引,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

民营企业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族企业;接班;接班人选择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家庭企业继承者选择经验借鉴及模式探索”(05JC9008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连娟(1976- ),女,山东威海人,企业管理博士,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家族企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6-0097-03

收稿日期:2008-09-01

2005年中国私雷企业调查报告显示,私营企业主的平均年龄为43.4岁,另据胡润财富排行榜显示,2004年中国百富榜上富豪们的平均年龄是46岁,按照中国人的惯例,60岁是退休的年龄,由此推算未来10年~20年将是中国家族企业交接班的高峰期。论文中家族企业接班现状数据来源主要有:历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张厚义,1994、1996、1998、2001、2003、2005)、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2004(黄孟复,2005)以及我们项目团队所做的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在试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通过有关培训机构进行发放,这些培训机构面向全国招收学员,可以满足问卷添答的随机性要求。其中家族企业主问卷回收问卷数量78份,有效问卷数量61份,接班人问卷92份,有效问卷82份。

一、家族企业主现状描述

1、家族企业主性别构成及年龄特点

2005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3837个企业主中,男性3293人,占85.8%,女性535人,占14.0%,以男性为主。在这次调查中,私营企业主的平均年龄为44.4岁,年龄中位数为44岁,企业主的年龄结构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并且集中在33岁~57岁之间,这一年龄阶段的业主合计占87.5%(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2007)。

Davis(1968)研究表明,27岁~33岁的孩子开始进行个人的职业选择,并且从父辈那里寻求行为的模式;33岁之后,孩子则希望获得认可和独立。而对于父辈来说,50岁~60岁的父亲更多关注企业和家庭之间的平衡,对企业运营的控制减弱;60岁以上的父亲则把注意力转移到员工的忠诚和企业的稳定,并且不愿意放弃企业的控制权。因而企业控制权的转移最好是在父亲50岁,而儿子在27岁~33岁之间。

一般而言,随着私营企业主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关注接班问题。然而,有研究表明,私营企业主年龄与接班和接班计划的制定并不完全是正相关的,一方面,家族企业主的年龄与接班计划正相关;另一方面,家族企业主的年龄与合作解决冲突的管理方式负相关,而这种合作解决冲突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接班计划的制定,因而家族企业主的年龄因与合作解决冲突管理方式这一中介变量负相关进而与接班计划制定负相关(James,2006)。

2、企业的规模

截至2005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为10.5万户,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2.4%,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3049户,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0.07%(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2008)。

在我们的调查中,其中有14份是由7对父子填答的,因而,14份问卷中我们只取其中7份的数据,6l份企业家的数据和82份接班人的数据除去7份,共136份。由下图数据可以看出家族企业固定资产的规模主要分布在1亿以下,共有113家,其比例为86.3%。

3、企业主的文化程度

“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历次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私营企业主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上图是2005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中显示的私营企业主的文化程度。

二、接班人现状描述

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我们的调查都显示,我国家族企业目前接班人的选择主要固定在其子女的身上,因而我们将把接班人现状的分析着重放在企业主子女身上。

1、接班人的数量

在接班问题上,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可能会大大减少准接班人的数量。“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历次调查结果显示:从私营企业主年龄结构来看,历次调查中,中年人(30岁~59岁)是私营企业主的主体,尤其以30岁~49岁人居多,所占比例合计都超过了70%,最高达77.2%。而30岁~49岁人的生育期大多处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近四分之一这一段时间。因而,独生子女政策无疑使家族企业接班人可选的范围大大减少。(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3)

郭志刚(2003)对独生子女政策的研究表明在东部地带近一半地区只准许生一个孩子,近2/5的地区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与独女可生二孩政策混合。而在家族企业的分布上,东部地区,上规模民营企业占比高达81%。由此可见,独生子女政策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准接班人的数量。

2、接班人介入家族企业的情况

家族企业接班人介入家族企业有助于他们对家族企业经营管理的了解,可以增进接班人对企业的感情,同时也是企业主对接班人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在我们对接班人的调查中,从来没有介入家族企业、曾在企业帮过忙、曾在企业兼过职和曾在企业做过全职职工的人次分别是:28、28、16、12人。

家族企业接班人第一次介入企业的年龄如下表所示,其中17岁~22岁是家族企业接班人介入家族企业最为集中的年龄阶段,而这一年龄阶段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7.3%,这一年龄阶段正是接班人高中毕业、进人大专或者大学学习或者高中毕业直接工作的年龄阶段。

3、接班人的接班意愿

接班人接班意愿的影响因素是什么,Stavrou(1998)在研究大量文献基础上,对华盛顿大学商学院学生是否愿意加盟家族企业的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后得出:家族企业事业的吸引力、家族企业的价值观和传统、外部市场就业机会等因素都会影响子女加入家族企业的意愿。

在我们的调查中,接班人愿意接班、不愿意接班、不确定和缺失的比例为38%,27%,33%,2%。其中针对愿意接班的接班人,其原因主要有:外人不会像自己这样尽力(20人次)、个人的成就感(17人次)、父母的要求(16人次)。而“不错的收入”和“周围朋友都进入家族企业”并不是接班人选择进入家族企业的主要原因。

对于不愿意接班的家族企业准接班人而言,原因有:对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不感兴趣(15人次)、兴趣不在管理企业上(9人次)、企业规模太小想从事更有意义的事业(9人次)。

三、家族企业接班人选择现状

1、家族企业的“子承父业”

家族企业接班人的人选不外乎内部接班人和外部接班

人。外部接班人是指那些未被企业雇佣过的人,而内部接班人则是指那些曾经以及正在被企业雇佣的人(Boeker,1993)。家族企业在考虑接班人人选顺序时,惯性思维是儿女第一。相比较于把家族企业传给外部接班人,“子承父业”可能是现阶段我国家族企业成本最小的权力交接方式。

在我们对家族企业主的调查中,回答已经明确接班人的占28%,没有明确接班人的为39%,未知占33%。我们的调查数据同时显示:接班人的来源可能来源于家族成员的占64%,非家族成员的占8%,未知的占23%,缺失值占5%。而对于选择家族内部成员,有可能会选择的成员主要包括:儿子(25人次)、女儿(10人次),而选择“爱人”、“自己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的孩子”、“女婿”、“儿媳”、“养子”的人次并不多。此数据与理论界研究和实践中现实基本吻合:家族企业接班人主要来源于家族内部,而来源于家族内部的接班人主要是自己的子女,也就是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子(女)承父业”。

2、家族企业接班计划

继任计划过程包括选择和培养接班人、制定出一份继任计划(Sharma,2003)。继任计划其内容包括:继任计划的结构、继任计划的参与者、何时开始着手制定继任计划、计划中的偶发事件、合理避税的方式等等。大量研究表明继任计划对家族企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继任计划对减少税负、家族企业的持续经营、接班人管理技能的发展与企业员工关系的维系、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Francis,1993)。

在我们的调查中,57.4%的家族企业主表示已经开始考虑家族企业接班人问题了,41%的企业主表示尚未考虑,缺失值为1.6%。家族企业主尚未考虑接班人人选择原因如下图所示,其中,“自己还有精力、有能力做企业,不着急考虑”(选择这一选择支的11人次)和“接班人问题还不是企业目前最重要的问题”(选择这一选择支的8人次)是主要原因。

下图是企业主对正式接班之前将对那些事情做出安排的选择。其中“明确接班人人选的标准”(选择这一选择支的22人次)、“对潜在接班人进行培养”(选择这一选择支的22人次)和“把潜在接班人介绍给公司部门负责人”(选择这一选择支的15人次)是选择人次最多的选项。

3、家族企业子女的培养

管理权的移交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所涉及的接班人培养从孩子时代就应该着手,而在整个移交过程中有两个时期尤为关键,一是接班人全面参与家族企业工作时,二是企业经营管理权全面移交时(Justin,1997)。

第一代企业主白手起家,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因而对子女的教育,私营企业主普遍抓的比较紧,在2002年的私营企业调查报告中,3258名被调查私营企业主中,有542名学龄子女在国内上大学,182名子女在国外上大学(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3)。对家族企业接班人的培养上,不同家族企业的培养方式截然不同,如下是部分家族企业对接班人的培养方式一览表。

对于家族企业主将选择什么方式培养自己的子女,他们的回答结果是:在国内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选择这一选择支的29人次);为接班人引荐大客户、供应商和相关政府部门(选择这一选择支的23人次);到家族外的其他公司或单位工作,为进入家族企业打基础(选择这一选择支的23人次);介入家族企业的具体事务中(选择这一选择支的18人次)。

其中关于企业主将为接班人安排何种初始工作,企业主的回答结果为:“从基层做起”(选择这一选择支的21人次)和“直接带在身边,手把手交”(选择这一选择支的10人次)是选择最多的做法,而“先在其他公司锻炼”(选择这一选择支的8人次)、“直接从中层做起”(选择这一选择支的6人次)、“安排某位中层管理者带他/她”(选择这一选择支的3人次)、“直接进入总公司或者分公司的高层”(选择这一选择支的1人次)则选择较少。

民营企业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族企业;企业文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家族企业迅速成长,家族企业的成长同时又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11年12月,全国工商联的《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中显示,就广义家族企业而言我国85.4%的私营企业为家族企业;狭义家族企业,有55.5%的私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同年福布斯中文网也《中国家族企业调查报告》,调查了沪深两地证券市场的上市企业2272家,民营企业为1268家,其中460家为家族企业,占民营上市企业总数的32.68%。在创业板上市的家族企业占当年上市家族企业总量的44.60%,比2009年和2010年全年的35%和33.85%高出了近10个百分点。家族企业在发展经济、减缓就业压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作用日趋显著,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调查的3286家家族企业中,经营年限平均为8.8年,远低于欧美和日本的家族企业平均寿命。同时统计数据显示,在未来的5年至10年时间,我国家族企业将大量进入家族传承期,在报告中还指出,有接班意愿的企业主子女只占16%、,仅占意愿明确样本的三分之一,报告中进而估计,以现在的形式看来,仅有30%的家族企业有望顺利延续到第二代,然而第三代家族成员能够顺利接班的仅为10%~15%。家族企业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家族企业的定义

纵观中外,关于家族企业的定义众说纷纭。美国学者钱德勒认为家族型企业是指企业创始人及其伙伴或家庭掌控大部分股权,与职业经理人的私人关系维持紧密,并且在财务、资源分配及高层管理者选择等方面保有高阶管理决策权。隆内克认为家族中有两个或以上成员对企业所有及参与即为家族企业。我国工商联的《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中提到广义的家族企业是以个人或家庭拥有50%以上控股权为标准;而狭义的家族企业不仅拥有50%以上控股权,而且有家庭成员参与管理。福布斯中文网的《中国家族企业调查报告》认为当代家族企业的基本特征是以家庭关系为基础构建的企业组织形式,着重于实际控制及家族性的原则。

以上观点都强调了掌握所有权及参与经营权,归纳定义为以血缘、姻缘为基础的家族掌控企业主要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经济组织。

二、我国家族企业文化的优势与劣势

企业文化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过程中,企业所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包括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1.传统家族企业文化的优势

在我国家族企业初创时期,特有的家族企业文化确实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效,不可否认,这个时期家族企业文化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

(1)家族企业文化为企业形成了信任感和向心力。在一般企业中,以契约形式为约束,讲求的是绝对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关系单一,存续时间不稳定,容易被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家族企业是以血缘、姻缘及地缘为基础,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般企业中纯粹经济关系的不足,在初创期家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造就了核心成员目标一致,奋斗方向一致,一呼百应的向心力,正是凭借凭借这种干劲,使家族企业能够迅速成长起来。即使步入成长期,家族企业规模扩大,员工数量增加,但家族企业仍然以亲缘、友缘、地缘等关系作为优先考量,在企业内部构筑了一个泛家族的关系网络,虽然人员范围有所扩大,但是企业核心层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依然类似于家庭关系,管理者在企业内以长辈关心后辈的情感,依然深入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了解员工的困难及所需,在管理中处处体现着“亲情”的和谐。在这种人际关系和谐氛围中,员工把企业视同家庭,对企业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比较强,归属感明显,一般都会忠于企业,全心经营,努力工作。这些感情是单纯的制度化企业很难达成的局面。

(2)家族企业文化价值观相近,有利于沟通。在家族企业初创时期,员工数量少,多是自己生活圈子里的成员,世界观和价值观相似,心理距离接近,目标统一,企业成员之间在沟通的时候,不至于产生心理障碍,而且比较容易互相谅解,站在双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而且长期共同的相处使得大家在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上都有很大的默契,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在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的时候也会加以考量各种关系因素,以情感纽带为标准的非正式沟通方式发挥了积极的效用。

2.传统家族企业文化的劣势

以内部人情感为主导的传统家族企业文化发挥显著的成效,成员向心力强、心理契约成本低、决策速度快、管理成本低、成员奉献精神强、凝聚力强等;但家族企业到了快速成长期,企业规模膨胀,外部招聘员工成为主要的人员扩张手段,高素质人才不断引进,显现的问题层出不穷:家庭成员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越发明显,关系管理制约了企业内部人与企业其他员工的沟通,人才发展局限。应该看到,家族企业文化也有其劣势。

民营企业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个体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 税外费用负担 政府主导型经济

根据各国发展经验,一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离不开数量众多的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出口创汇、提供社会服务、稳定经济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充分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个体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的利润额无法与大企业匹敌,然而承担的税外费用往往比大企业高得多,已经严重影响了个体经济和中小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合理地减轻个体经济和中小民营企业税外费用负担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证分析

民营企业调查情况表明近几年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税外费用负担并没有减轻。以2005年的私营企业调查报告为例,编制列表如下:

《2005年的私营企业调查报告》民营企业的费负情况

可见民营企业的三项费用支出是十分惊人的,已经严重侵蚀了被调查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和分红,给被调查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2004年没有进入统计的估算国家预算外资金3000亿元中的相当一部分就是来自于个体商户、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一些收费带有明显的歧视性,比如对私营企业收取的工商管理费,国有企业就无需支付。而且个体户和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超过了大型企业和其他所有制的企业。近几年来,政府也出台了多个为民营企业减负的政策,但收效不是十分明显,反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旧形式的乱收费尚未根除,又出现新的变种,而且新形式的乱收费具有更大的隐蔽性,这加大了民营经济税外费用负担问题的解决难度。

二、主要成因

实证分析表明了我国个体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税外费用负担十分沉重,针对个体经济和中小民营企业的税费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有原因如下:

1.当前财政体制改革存在漏洞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财政分散管理、部门多头开户的混乱局面,铲除了腐败的根源,但必须看到,目前改革进展仍不平衡,有的省市级尚未在所有预算部门实施改革,有的尚未推进到全部基层预算单位,还有一部分地市和大部分县没有实施改革。另外,目前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仍然无法彻底杜绝我国在预算外资金方面的不少问题,这已经成为乱收费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部门单位仍有可能绕过上级有关部门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以此充作自己的收入来源,诸如城建费、教育附加费、防洪工程费、绿化费、助残费、以工建农费、环保费、治安费等,不胜枚举,而且缺乏明晰标准,随意性很大;其次,目前还无法完全实现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体制;另外,如果不加区分地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支出单位的所有资金包括日常开支都要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那么,最后的结果要么是制度实行的效果不如人意,要么使制度流于形式。

2.市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主要由政府提供信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约束机制,国家政策法规无法有效制约政府信用的随意性和伴随的各种行败行为,一些法规甚至成为各级政府谋求利益的手段,这是造成目前对个体经济和中小民营企业乱收费现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由于个体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往往实力弱、地位低,因此乱收费对于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危害就比大企业要大得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个体经济和中小民营企业往往逾越法制的边界,信用状况混乱,经济损失严重。据调查数据显示,不守信用、恶意违背信用使全国企业经济合同履约率不足50%。2002年中国企业因信用缺失而导致的自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37%,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为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为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约为2000亿元,还有逃废税收损失及发现的腐败损失等。

3.市场法规体系不健全

这几年来也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法规政策,法制建设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收效不明显,仍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公民的公益诉讼的权无法可依。在西方法律中,公益诉讼的权被赋予了相关的社团甚至普通的公民。一个社团或公民只要认为政府或政府的某种行为已经侵害到他们的合法权益,就可以用自己的名义向法院直接提讼。在我国,这种基于公益目的的诉讼是无法进入司法程序的。如果某个乡政府发出的红头文件属于乱收费之列,公众无权对它提讼,执法者的腐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公众权利所遭受到的损害,也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偿。

其次,一些法规颁布过程缺乏必要的民主性。一些地方法规从立项到颁布鲜为人知,频繁变动,一些地方民营企业往往业务进行到最后阶段才发现政府法规发生变动,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

再次,法律部门化。大量由地方行政部门起草制定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也具有类似于法律的约束力,往往为本部门设立了过多的管制权力,而对于被监管对象则规定了太多的义务。与此同时,对执法者的约束机制却很欠缺,部门利益在法律中泛滥,法规本身成为了乱收费的重要根源,也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依法搞腐败。比如,一些县级职能部门依靠各种部门法规绕过乡镇政权直接对企业和个体户收费或罚款,乡镇企业、各类个体工商户、专业户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最后,法律给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太大。这首先会造成法律适用不统一,相类似的案件对于不同的执法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背景可以得出相差很大的法律后果。其次是造成执法随意性较大,影响法律的权威性;再次是给权利寻租留下了很大空间,执法者可以利用自由裁量权,,成为腐败的重要根源。“票款分离、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收支分离”会演化成为“少罚钱不开票”,大量的罚款成为了执法者个人或小团体的非法收入。这种违背市场资源分配原则的收入显然都是非要素收入,对市场经济只能起到破坏的作用。而且执法者“依法搞腐败”使得政府的公信力与权威受损,势必难以树立法律权威;最后是会引发社会矛盾。当前大量涉法上访中有很大部分与此有关。

4.政府主导型经济的缺陷

我国还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决策者的素质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了政策的效果,决策正确将带来经济的发展;而判断错误就会对经济造成消极影响。政府主导型经济存在一系列的弊病:缺乏决策民主、自我监督、机构臃肿、行政浪费、,由于占统治地位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变革缓慢。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远滞后于市场机制的建立,政府自身管理的人治特征仍然十分突出,完善的政府人员行为规范尚待建立,不少地方政府官员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为所欲为。因此机构臃肿、行政浪费、等行政弊病仍然是威胁国内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弊病最终体现在政府行为的随意性上,政府往往自我决策,自我监督,用行政控制法律的最终解释权。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常变相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收费、罚款,所谓立法和规范就是设置审批、许可、收费和罚款项目,管理就是收费,执法就是罚款。而且,一些上级部门和财政部门,还年年下达不断增长的收费罚款指标,多罚多奖励。最为严重的是一些贫困乡镇机构臃肿,财政自收自支根本无法支撑乡镇运转,只好靠乱收费才能得以维系。

三、主要措施

从以上分析看来,要解决我国个体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的税外费用负担问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政府要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证实,但政府作用主要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间接实现,而不是直接调整价格、直接干预企业;是间接、短期地对总量进行调整,而不是直接、长期地对结构进行调整;是主要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福利事业等的发展,微观发展权力集中于企业,而非直接插手企业事务。否则就会压抑市场的发育,破坏市场功能,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快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机构,以科学规范的公务员制度来保证从政人员的素质,从制度上抑制机构膨胀,保证政府人员的廉洁高效。

2.加强法制建设,保证执法的有效性

一方面要健全行政立法机制,加强行政立法,行政人员行为规范要尽可能明确具体,并要有相应的监督与制裁措施。在缺乏严格法律约束的情况下,违法乱纪付出的代价与其获得的利益严重不对称,就会促使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对行政人员行为进行规范的执法和监督主体也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并给予有效的制约监督,防止和杜绝司法腐败,使民营经济在合法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能够受到法律保护,经济利益能够得到保障。比如,企业的营业执照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依法扣缴和吊销之外,其它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扣缴,违反规定对民营经济造成损失的要依法承担责任;最后要规范行政收费,对既无法规依据,又无正式行政文件的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应坚决取消,执行收费许可证制度,实行亮证收费,并公开收费标准,接受群众监督。

3.深化政府财政收支体制改革

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设现代廉洁政府。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于减轻预算资金使用低效的程度很有帮助,但是对于一些不是很频繁的资金支出项目如职工工资、大额招待费用等设计为国库集中收付的管理范围,而诸如频繁、小额的支出项目,由各部门单位自行决定,超出了一定的金额范围的仍需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做到权力与利益相分离,监管与收钱相分离,只留税务部门收税。废除工商管理、质检、城管、卫生防疫、消防、交通等所有政府部门和行政性事业部门向个体工商户及企业收费和罚款的收支两条线制度,使这些部门由财政拨款来维持。

同时还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预算外资金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容易被滥用和无效使用资金者所利用。因此,就有必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提高预算外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就首先要精简公共部门人员,降低行政费用,这也是杜绝乱收费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次,通过立法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财政关系透明化,做到收费制度化,收费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完善预算报告披露的形式和种类。这不仅有利于有关学者在更为广泛的基础上对预算信息予以分析,同时,还有利于个监管部门的监督,降低监督成本。

4.完善信用制度,构建成熟的市场环境

首先,要建立完善企业信用记录系统。如果完全靠自觉来约束企业信誉,而没有完善的惩戒措施,这种自觉最终无法真正实现,而真正自觉的企业只会越来越吃亏,因此,必须有一定的信用记录来约束企业的信誉,惩戒措施也必须依靠一定的信用记录才能得以实现,这是成熟市场经济的表现。只有当信用成为企业通行于市场的良好通行证,而失去信用的企业无法在市场中得以生存的时候,企业信誉才会真正得以建立;其次,必须要有有效的失信惩罚措施,使得企业失信的成本远大于收益的时候,市场信用体系才是健全的,企业也才能被人所信赖,才能够真正参与到国际经济之中去。

民营企业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民营经济崛起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似乎不言而喻,但他们的困惑却一直如影随形,抹之不去。

民营经济崛起的背后

在今年的十届人大和政协会议上,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身影,无论在人民大会堂还是在驻地宾馆的分小组讨论会上,他们几乎是最活跃的群体。据了解,这些代表、委员在提交议案和提案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有的甚至聘请了律师、教授作为自己的智囊。

据有关方面统计,本次“两会”有100名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当选全国政协委员,133名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而上一届这个“指标”均为48名。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总量比九届多出约100人,而名额的一半给了民营企业家。

更多的民营企业家进入两会,这个阶层的声音自然会被放大,这个阶层的利益自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徐冠巨”现象的启示

民营企业家进入政坛是今年两会的一个热门话题。浙江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重庆力帆实业集团董事长尹明善也当选为重庆市政协副主席。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被视为是民营企业家登上政治舞台的象征,有媒体称之为“徐冠巨”现象。

全国政协委员徐冠巨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说:“今年民营企业家能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地区政协副主席,我觉得,首先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的体现,是十六大精神的贯彻和落实,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

“经济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以后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相融合,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非公经济一定会担任越来越重要的责任,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实践证明,20多年来,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行之有效的,中华民族走向了繁荣富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人民的富足最根本是生产力的发展,如何准确地把党中央的政策贯彻得好,我们有很多想法,要积极地献艺献策,并提供积极的建议和意见,使政府工作更加科学。”

他认为,自己的当选对传化集团的影响不会很大,对民营经济的阶层却是很大的鼓励,体现了党对民营企业的一种肯定,更重要的是信任,这种信任对自己来说更是一种责任。

他透露,以后将分配一半以上的时间在政协工作上。其实从他的提案变化中,已经可以看出这位新任省政协副主席参政议政觉悟的提升。徐冠巨去年的提案还是“鼓励工商资本进入高科技农业”,今年提案的重点已变成了“三农”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尹明善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则明确表示,只有以制度和监督作为前提条件,民营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才能避免所谓“胡雪岩”式的官商一体。

尹明善说,“像其它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民营企业家一样,我感到非常光荣,这说明了党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充分信任和关怀。我想,民营企业家登上政治舞台,会有利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落在我们肩上的重任就是要继续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成长。”

但他也坦率地提出了自己的担心,“我感到光荣的同时,也感到压力沉重,我原来没有当过什么官,也没从政经验,是潮流把我推到这里来,并非因为我有这个功劳。对我来说,我觉得心里沉甸甸的。有人说会不会出现新一轮的官商一体,我不愿干这种事,但觉悟是靠不住的,每个人都有软弱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糖衣炮弹打中。所以还是要有一个好的机制,什么允许我们做,什么不允许我们做要明确。此外还要有监督,包括媒体的监督,我想只有将机制和监督作为前提条件,民营企业才能更好地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做点事情。”

民营企业家的困惑

在此次两会的采访中,许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4大瓶颈:公平竞争的国民待遇问题、融资环境难、保护非公经济权益的法律建设滞后及税收过高。

“首先是公平竞争瓶颈。这也是当前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徐冠巨说,虽然现在很少有人公开反对发展非公经济,但是一些政策上的歧视还是存在的。例如,在市场准入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公平,一些外国公司能进入的领域,非公经济却不能进入。目前非公经济企业在将近30个产业领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尤其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通讯、科教文卫、旅游、零售等社会服务业。

对此,徐冠巨建议应该突破制约瓶颈、促进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如取消市场准入歧视。政府在政策取向上,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办法,保持国有经济在某些特定领域的主导作用和控制的前提下,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允许国有经济、外资、非公经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鼓励民间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行投资、并购重组和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茂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茂祥则提出:如今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而从当前情况看,民营经济的待遇仍有待提高。我认为,中国民营经济应当比外资企业享有更高的国民待遇。

而对这个问题感受最深的可能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宏伟。2002年末,他拿出了酝酿一年之久的《商业领域过度开放报告》,以一系列的事实与分析证明外资在零售业享受了超国民待遇,该报告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批示。东方集团旗下的“东方家园建材连锁店”在各地的扩展频频受阻,经常被外资抢先。张宏伟今年的提案就与此相关。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现代商业流通法,要对开放服务贸易持理性态度,有计划地逐步开放,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市场准入规则,并对违规进入的外资企业按国际惯例进行查处。同时中国企业要充分享受国家鼓励的产业政策。

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来说,融资难是个老问题。据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组织2002年底的“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统计,在被调查的企业中,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量平均为883.85万元,民营企业对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量普遍较大。据调查,约有80%的企业认为融资难是他们面临的主要发展障碍,90%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是完全靠自筹来解决创业资金的。

全国政协委员、民生银行行长董文标接受本刊专访时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我国当前还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体系,银行给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成本就很高。相比之下,给国有企业贷款就相对容易。因为国有银行给国有企业、国家重点项目贷款即使出了问题,也可把责任推给政府。而民营中小企业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会在将来的中国经济中占据更大的份额。现在各家银行都不去研究和占领这块市场是非常糟糕的,实际上这给银行以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灾难。

另一个原因是终身追究制。目前在我国银行业中普遍盛行信贷责任终身追究制,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银行文化。为规避人身风险,银行都疯狂地拉大企业客户的业务,将大量的银行资金向大企业集中。国外银行业就没有什么终身追究制,是银行就会有风险,这种制度只会误导行业走向,因此,要想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得从改革制度做起。

与对国企、外企权益保护相比,目前我国有关保护非公经济权益的法律建设滞后,执法力度也有差别。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接受本刊专访时说,中国加入世贸后,已经面临一个来自全世界的问题――原来的老成员国对中国发起一场知识产权的挑战,尤其是跨国公司。此前,吉利卷入了日本丰田诉吉利商标侵权案。李书福带来的提案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如何面对入世后来自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挑战”。他希望中国能够尽快建立“知识产权与保护委员会”,构架一个从国家、区域行业到企业的三级知识产权战略体系。

还有就是税收过高问题,在政协全国工商联的分组讨论上,许多委员都提出,应该给予民营企业一些税收优惠。据“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分析,与1999年相比,2001年民营企业的销售额增长了45%,而缴税额却增长了57%.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民营企业的利润率逐年下降,1996年为7.9%,1999年为5%,2001年下降到3.6%.有关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危险信号。

政府亦有所为

众所周知,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浙江,而浙江的各市中,台州、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得最好。据统计,台州的经济总量中,民营企业占到95%以上,国有企业不到5%.而且台州的民营经济已经有一定的规模档次,现在全市有24个产品全国销量第一。那么,政府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市市长瞿素芬接受本刊专访时说,“市政府对民营经济一贯以来采取扶植政策。”

为了使民营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快得发展,并提升产业层次。台州市政府选择了有一定规模,资产在1个亿以上,成长性比较好的24家民营企业,采取了“一企一策”,对症下药的办法。瞿素芬介绍说,“有的企业我们给技改贴息,台州每年财政都拿出1.2亿技改贴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扩大规模;有的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要进行厂区搬迁,一方面我们提供给它新的工业用地,而原厂区土地出让得到的出让金,按理归政府,但我们现在大部分返还给原企业,鼓励企业到新地方扩展生产。这些措施对企业发展壮大很有作用。”

政府还一直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瞿素芬认为,台州过去的民营企业主要靠原始积累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在这些企业观念都在转变,要大发展,必须依靠融资来解决扩张问题。

首先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台州现有5家上市公司,今年还有一批企业要上市,辅导期结束的就有5~6家,还在辅导期大约有18家。“政府是全方位地为他们服务,在我们市府体改办里专门设立了‘上市办’。”

政府不仅帮助他们在国内融资,而且帮助他们到海外上市。2002年8月,台州市府组织了40多家民营企业组团到香港去做融资推介,吸引了香港170多家银行、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来参加。还邀请了香港证券界的专家为民营企业家就地培训,通过学习,企业家意识到融资的重要性,企业规模扩大的紧迫性。她说,“由政府组织这么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团到香港推介,这在国内也是第一次。我们回来后,来考察的香港投资专家就一批批地来了,目前大约有3家已经有望今年能到香港上市。”

同时台州市府还积极扶植民间金融民营银行的发展,帮助中小民营企业融资。

“民营经济是我们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茁壮成长起来的经济,我们在各方面都要给它相等的国民待遇。”瞿素芬充满感情地说。

民营企业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整个调查在去年5个城市1500个样本企业的基础上,增加了18个中小城市,2000多个新样本。这一次调查覆盖了具有活力的沿海地区和落后的内陆地区。样本企业取自一系列的部门,包括:出口产业如制衣、纺织、电子等,内向型制造业如汽车部件等,服务业如IT业等。根据调查结果,世行对中国的23个城市的投资环境划分了A+至B-的6个等级。

负责这次调查的世界银行宏观增长局局长大卫。道勒接受本刊专访,详细解读中国的地区投资环境竞争力。

《财经界》:中国各区域的投资环境相比较而言,比如东北地区、京津唐地区、长三角地区、西南地区,哪些地区投资环境更有吸引力?

大卫:投资环境最好的是长三角地区,珠三角也有一部分地区投资环境不错,比如江门。这些城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基础设施很完善,法规环境也很好,使得企业能够方便注册、很快的发展起来。

当我们的调查往西部推进时,发现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也还不错,但是相对有所下降。同时体制环境存在一些缺陷。像南宁、昆明、贵阳这样一些更靠近内陆的城市,其基础设施薄弱的地方就更多。

《财经界》:您能列出中国投资环境最好的3个城市和最需要改善的3个城市吗?

大卫:最好的3个城市杭州、上海、江门,最需要改善的是昆明、贵阳和兰州。

《财经界》:这次调查中,江门的得分是A,而北京的得分是B+,江门的投资环境比北京还要好?

大卫:这可能与调查针对的行业有关,我们更多的调查选择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比如纺织、成衣,而这些企业很少被吸引到北京。实际上,这也是联合国公布投资环境好坏的一个趋势,它公布的全球10大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通常都是中小城市。这些中小城市正在成功的改善自己的投资环境,也在大量吸引外资的投入。

《财经界》:地区的投资环境是应该完全靠政府来解决吗?

大卫:在投资环境方面讨论的许多问题实际上都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有关,这首先是和政府直接相关的,像交通基础设施、企业注册所需的时间。但从企业层面来说,确实也有许多问题值得考虑,比如中国某些城市,企业为提高员工素质而进行的培训就蔚然成风,事实上这使整个经济都受益,所以我想需要一些企业或者一些类似的行业协会来做这些事情。

《财经界》: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投资环境如何?

这次世行选择了25个国家进行调查,在25个国家中,中国所处的地位是相当之高的,我们认为只有马来西亚、泰国的投资环境优于中国。但投资环境是个综合的领域,中国在某些方面特别强,在某些方面则还不足。对中国而言,最强的是基础设施,尤其是很多地区已经为企业起步奠定了很好的机制。最弱的还是融资渠道。在一些经济比较成功的地区和国家,银行的贷款体系更多的是支持成功的企业,在中国情况却很特殊,很多国有企业业绩不佳,但他们却得到了很好的贷款,而很多民营企业业绩很好,却得不到贷款的渠道。

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将国有银行的一部分分解成很多小部分,这些小部分能够引进外资成为合资的或者股份制的公司,由他们来增进竞争机制。

《财经界》: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美国这样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水平?

大卫: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美国内部也存在很大差别。美国也关注如何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如何使城市之间的差别得到进一步缩小。

实际上,美国和中国存在的问题非常类似,比如美国有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质量下降很快,而有的城市却在这方面迎头赶上。有些城市腐败的程度非常高,这使企业注册的成本更大,难度更高。

《财经界》:在投资环境方面,中国最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善?

大卫:首先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腐败问题,现在中国这种问题还是存在,它使企业在注册上有一定困难,也存在各种成本的问题。对内资企业,这些问题可能更为严峻,因为外资企业还可以享受一些优惠,内资企业却不得不面临这种问题。

民营企业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人才资源内涵及其指标体系研究课题报告省人事厅陈仲方等

浙江省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政策调研报告

省人事厅余良伍等

浙江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调研报告省人事厅袁中伟等

民营企业引进国外智力新模式调研报告省人事厅黎雯等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管理体制

的调研报告省人事厅郑才法等

关于县市区机关党建工作情况调研省直机关工委周健等

关于对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省直机关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和建议省直机关工委韩海鹰等

关于2004年对省直机关党风廉政建设

问卷调查情况初析省直机关工委孙兆友等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省交通厅赵詹奇等

浙江省对接长三角交通规划的调研报告省交通厅赵詹奇等

浙江省沿海港口资源整合的研究省交通厅赵詹奇等

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实施交通新跨越战略

省交通厅赵詹奇

地方党委进一步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的领导核心作用研究省委办公厅舒国增等

关于浙江省体育场地发展建设的调研省体育局杜兆年等

我省司法行政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实践与思考省司法厅胡虎林

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省司法厅吴强军

监狱民警违法违纪现象中的“熟人社会”文化影响

省司法厅储雪青等

保障社会公正的制度创新省司法厅陶时梅等

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的

几点思考省司法厅陈志忠

关于监狱警力资源配置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

省监狱管理局何剑等

刍论执法监督机制的创新省司法厅潘广俊等

关于市县政府负债情况的调研报告省审计厅谢力群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省审计厅岑国荣

关于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的调查报告省审计厅吴桂英

加强审计能力建设提升审计监督水平省审计厅陈焕昌

当前政府投资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省审计厅王小龙

赴美药品监管培训考察情况的报告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卢永福

我省保健食品行业状况调研报告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郑菊香

比较国际药事法规浅谈我国执业药师立法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赵光云

山参市场监管的难点和对策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苏志良等

对促进浙江医药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黑振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调查研究

省委统战部徐建华等

关于统一战线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服务

的调查与思考省委统战部金向阳等

新世纪新阶段工商联工作研究报告温州市工商联吴祖联等

关于小庙小庵的思考黄岩区委统战部王华平

关于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度

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问题的调研报告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构建公共产品投入管理运营新机制 加强

和改进公共产品供给宁海县委办、县府办

培育提炼宁海精神?摇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支撑力

宁海县委宣传部

坚持科学发展观?摇加速结构调整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宁海县经贸局

关于主动融入杭州都市圈实现德清经济社会

新跨越的对策研究德清县委杨建新

关于我省动画业基本情况及今后发展思路的调查报告

省广电局林吕建

关于浙江影视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省广电局林吕建等

关于探索广电行政管理新路的调查报告

省广电局胡瑞庭等

关于我省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

省广电局铁国强等

关于迪士尼动画产业的考察报告省广电局傅宏章

实施“三大提升”战略 打造中国五金名城永康市委吴彩星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一体化步伐永康市政府李秋华

做大做强东阳人经济 发展繁荣东阳经济东阳市委徐跃进等

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的初步研究

省卫生厅李兰娟等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现状和发展对策省卫生厅杨敬等

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措施省卫生厅叶真等

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省卫生厅叶真等

浙江省卫生监督工作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省卫生厅杨敬等

浙江省城镇老年人养老意愿调查报告省民政厅王先益等

浙江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后期

扶持情况调查报告省民政厅钱国女等

浙江省行业协会发展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省民政厅陈金伟

金华市婺城区罗埠敬老院考察报告省民政厅沈佩玲

浙江省社会团体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省民政厅陈照贤

关于进一步加强平湖效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平湖市委盛付祥等

让“插花生根”―――论开放型经济带动

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平湖市委万亚伟

平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现状和发展模式研究

平湖市政府马雪腾

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推进经济社会

更快更好发展秀洲区委裘东耀

发展中心城镇 联动城乡一体秀洲区委胡建丰

关于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特色区的调研秀洲区经贸局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现代化进程桐乡市委陈越强

市级公共财政建设框架的研究桐乡市政府费建文

着力扶持、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摇加快推进

工业结构调整桐乡市发改局江锦松等

加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 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海盐县委章剑

开展县级机关中层干部公开选拔的实践和思考

海盐县委组织部徐桂华

关于加强和改进我县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

海盐县委宣传部许晴

体现正确政绩观要求建立和完善科学考评体系

的若干思考秀城区委戴锋

加快推进秀城区城乡一体化的对策措施秀城区委赵树梅

努力克服要素制约 促进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秀城区政府魏建明

城镇社区党建工作的难点和对策研究

海宁市委组织部朱建国等

提升海宁块状经济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海宁市委政研室郑进良等

适应新形势 实施新举措 促进镇工业区健康快速发展

海宁市政府许煜威

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研究

嘉兴市委党校谢方意等

区域性城际轨道公共交通发展研究嘉兴市发改委包跃跃

关于农村老年妇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调查与思考

嘉兴市委宣传部谢立昕等

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研究嘉兴市委政研室刘政贵等

为了共同的明天嘉兴市委政研室钮月终

嘉兴市固定资产投资与产出效果研究嘉兴市统计局李国明等

关于提升嘉善综合竞争力的思考嘉善县委高玲慧

探索建立浙江现代警务机制省公安厅张景华

建立健全保障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机制省公安厅马基

深化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工作要善于抓问题省公安厅董晓伟

大力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省公安厅郑兴军

加快建立我省社会治安评估体系省公安厅黎伟挺等

浙江省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省公安厅王海华

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需求

的理论思考及工作实践嵊州市委陈月亮等

嵊州市乡镇领导班子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嵊州市委组织部陈建国等

在宏观“倒逼”中奋发有为―――关于主动适应宏观

调控的实践与思考绍兴县委徐纪平

下好市域一盘棋 推进城乡一体化诸暨市委陈长兴

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打造特色产业国际制造中心

诸暨市政府张仲灿

创新“枫桥经验” 创建“平安诸暨”诸暨市委孟法明

不断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实现诸暨民营经济“二次飞跃”

诸暨市政府张仲灿等

建设大社保 实现全覆盖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

社会保障网上虞市委任其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提高执政能力 着力推动

上虞经济社会政府三大转型上虞市政府徐文光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上虞市委卢一勤

落实科学发展观 贯彻“八八战略” 率先走出区域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子绍兴市委王永昌等

发展提升绍兴大城市商贸服务业的调研报告

绍兴市政府王永昌等

论欠发达山区县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开化县委马东泉

创新筹资机制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

开化县政府徐鸣华

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推进工业化进程开化县政府张伟刚

加快推进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及机制研究

省农业厅程渭山等

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研究省农业厅傅志国等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构建稳定的粮食生产体系

省农业厅朱志泉

推进农产品出口是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的重要途径

省农业厅赵利民等

浙江省纯农户增收问题研究省农业厅赵兴泉等

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加快蚕业产业化发展

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吴海平等

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维积极推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镇海区委张才国

对农民市民化问题的若干思考镇海区委办顾国芳等

对解决外来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镇海区委办高岭夏

“十一五”时期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研究省农办邵峰

浙江省反贫困调研报告(1978年―2003年)省农办王良仟

关于粮农增收问题的调查和建议省农办童屏雄等

浙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对策研究省农办顾益康

大力实施“东引台资”战略 进一步扩大利用台资

的调研和建议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陈华珊等

挖掘对台工作资源发挥“大陆新娘”在促进

祖国统一中的重要作用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林呈生等

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 积极引导

和培育浙江海洋新兴产业省海洋与渔业局叶鸿达等

关于对渔船船东实施法人化管理的调查报告

省海洋与渔业局刘向东等

渔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探讨省海洋与渔业局俞永跃等

浙江省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

省海洋与渔业局余匡军等

关于在浙江省率先建立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

的研究报告省海洋与渔业局刘向东等

以布局调整为突破口 以营运机构为重点 加快推进

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省政协“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调研组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韩春根等

加快转变城乡二元结构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省政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课题组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统筹城乡发展

的历史选择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蒋志华等

关于杭州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期工程的视察报告

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郑新浦等

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群众工作的情况调查省委组织部胡坚等

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问题研究报告省委组织部叶洪芳等

以建立完善行政服务中心为载体?摇努力推进窗口

单位机关效能建设省委组织部章斐龙等

社区人防宣传教育现状及对策省人民防空办公室赵德兴等

我省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发展对策调研

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崔一帆等

依托人防(民防)构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

机制的调研报告省人民防空办公室李杭等

浙江省农村电影调查及其产业化发展走向省文化厅陆耀亭等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及政府角色定位研究

省文化厅陈智伟等

“十五”期间浙江省文化文物发展情况调查分析省文化厅李俏

深化改革?摇增强活力 积极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省文化厅杨建新等

关于当前省文化厅厅属艺术表演团体改革试点

单位职工思想状况的调查省文化厅杨建新等

关于我省世界遗产申报相关问题的调研报告

省文物局陈文锦等

关于涉土违纪违法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省纪律检查委员会陈川

以构建惩防体系为主线着力打造廉洁浙江

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张伟斌等

坚持科技兴林 全面推进浙江林业现代化建设

省林业厅蓝晓光

当前生态公益林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建议

省林业厅陈铁雄等

提高我省森林火灾扑救指挥效率刻不容缓省林业厅陈龙你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的调研报告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杨烨等

浙江省特种设备安全形势分析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林耘等

我省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现状与对策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李会光等

浙江省现代物流标准化发展对策研究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陈旭东等

2004年浙江省独立学院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省教育厅蒋胜祥等

高教园区:大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省教育厅金一斌

浙江省“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资源需求及对策研究

省教育厅计财处

浙江省省属高校科技人才存量与流动及效果

的统计分析报告省教育厅郑继伟等

加强风险管理?摇化解“成长中的烦恼”―――国家助学

贷款风险管理的实践和思考省教育厅陈龙春等

加快完善浙江省国有资产监管营运新体制

省国资委国资监管体制课题组陈正兴等

2003年度省级授权经营考核情况分析及完善授权经营责任制

对策建议省国资委授权经营考核课题组陈正兴等

省直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省国资委国企党建课题组李德忠等

省属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报告

省国资委国有经济布局调整课题组陈正兴等

浙江民营企业利用外资调查研究

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杨祖成等

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工具加强出口收汇风险管理

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何敏等

降低商务成本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扩大我省利用外资

的调研与建议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傅杜尔等

关于探索建立衢山自由贸易港区的设想

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张钱江等

浙江省国货复进口情况及其效应分析

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高秀玲等

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纲要研究报告省科技厅

提高我省科技计划管理效能研究省科技厅调研组

引进大院名校?摇共建创新载体?摇推进区域创新建设

省科技厅

科技行政职能精简授权下放和事务委托调研报告

省科技厅调研组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科技支撑研究

省科技厅

浙江省实施阳光规划机制研究省建设厅陈继松等

关于构筑施工安全事故防范机制的对策研究

省建设厅赵如龙等

关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若干思考省建设厅张耀深等

浙江省建设市场诚信廉洁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省建设厅贾宝林等

浙江省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

省建设厅陈继松等

宏观调控下的新发展机遇三门县委尹学群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结构的演变趋势与立法安排

黄岩区政府徐亦平

对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若干产业基地的几点思考

温岭市委王金生

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的理性思考温岭市政府王建平

发展基层党内民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温岭市委叶海燕

关于路桥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路桥区委陈惠良

民间资本流动与地方政府作为路桥区政府虞选凌

路桥区完善地方党代表工作的探索与思考路桥区委李志坚

关于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瓶颈分析及对策建议

临海市政府尤福初等

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临海市政府郑金法

放大了的城市经济―――临海人在外投资创业的调查报告

临海市委办陈永华等

推进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

发展的战略思考仙居县委李跃程

发展仙居生态经济的调查与思考仙居县政府柯昕野

关于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调查与思考仙居县委赵益春等

玉环县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战略浅探

玉环县政府陈伟义

关于玉环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分析与对策思考

玉环县委办王国忠

关于CSR、SA8000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利弊分析

与对策思考玉环县委办萧诗跃等

透视“环洲现象”玉环县委办萧诗跃

加强干部动力机制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玉环县委办沈宛如

坚持“工业立区”倾力打造长三角南翼重要

的先进制造业强区椒江区委办李红顺等

城中村社区股份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椒江区政府高敏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打造生态型“药谷”

椒江区委办李红顺等

关于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台州市委政研室赵加福等

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台州市委政研室赵加福等

新时期加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台州市委政研室吴志刚等

台州市建立健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

的实践与思考台州市委政研室吴志刚等

余姚市科技创新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余姚市委政研室余烽等

看“塑料王国”怎样从河姆渡畔崛起

余姚市委政研室丁志明等

深化实施宁波口岸“大通关”建设对策研究

宁波市政府邬和民

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积极参与长三角

经济一体化对策研究宁波市政府余红艺

宁波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研究

宁波市政府陈炳水

宁波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研究报告

宁波市政府成岳冲

宁波市进一步增强资源要素供需平衡能力研究

宁波市政府邵占维

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宁波市纪委罗悦明等

加强我市政法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宁波市委政法委郑匡宇等

关于增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

的调查报告宁波市委宣传部冯建波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问题的调查报告

宁波市委组织部郁义康等

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对策思考

宁波市委政研室郁伟年等

关于跨区迁移农户经济权益问题的调查报告

宁波市委政研室郁伟年等

关于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调研报告宁波市委政研室郁伟年等

努力将慈溪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慈溪市委徐明夫

江北区行政效能问题调研报告江北区委政研室吴巍

城市化进程中的村级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江北区委政研室邹刚

走出一条和谐的城市化之路江北区委政研室吴巍等

北仑港物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北仑区委姚力

顺应发展大势实现战略调整北仑区政府叶双猛

北仑区新材料产业发展思路调研北仑区政府俞雷等

金华市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金华市委徐止平

加快中心镇建设 推进城乡现代化进程金华市委陈昆忠

确立四个理念 提高四种能力金华市委王海超

群众观与政绩观金华市委阎寿根

“零距离”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婺城区委办李英等

依法科学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思考

金东区委宣传部吴晓华

突破要素瓶颈制约 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金东区政府王国强

金东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金东区委朱恒钱

兰溪市城市规划中的产业布局问题初探兰溪市发展计划局

新时期新兰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兰溪市委宣传部

以科学发展观把欠发达地区培育成新的增长点

武义县委金中梁等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成功尝试武义县委骆瑞生等

武义南部山区农民“超市现象”调查与思考

武义县委办金中梁等

欠发达地区加强乡镇党委执政能力建设的调查

磐安县课题组徐建华等

规范权力运作强化监督制约磐安县委郑樟根等

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转变与政府行为问题的探讨

磐安县政府陈志身

当前我省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省统计局陈红等

浙江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省统计局朱飞飞

浙沪苏主要城市生存成本比较省统计局城调队平旭珍等

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生存状况及对策建议

省统计局城调队程定尧等

浙江能源、原材料紧缺对企业的影响调查

省企业调查队严勤芳等

浙江企业迁移动因及其影响研究省企业调查队徐海彪

扶农政策力度加大,措施落实有力,耕地利用率提高

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张兴华等

浙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建议

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张兴华等

关于我省医药化工行业的调研报告省环境保护局李泽林等

加强杭嘉湖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摇推进长三角

环保合作与交流省环境保护局肖军等

关于我省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市场化的思考

省环境保护局周惠良等

关于永康市全面整治小冶炼污染调查报告

省环境保护局陈茜等

浙江省万里清水河道建设植物措施应用调研报告

省水利厅褚加福等

浙江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调研省水利厅黄建中等

浙江工业化进程中用水特征调研报告省水利厅黄建中等

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省水利厅章国方等

浙江省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投资机制调研报告

省水利厅陈岳军等

社会转型期群体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衢州市委政研室徐延山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衢州市委厉志海等

关于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的研究衢州市委组织部尚清等

节水优先 治污为本 内涵式开源衢州市委政研室徐宇宁等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衢州市委政研室朱建华等

衢州市关于县(市、区)领导班子政绩评价

机制建设的调查与研究衢州市委组织部章文彪等

打造城市品牌展示城市特色创建最佳人居环境

龙游县委邹烽等

建设全国特种纸基地构想龙游县委王良春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扶贫攻坚新突破

衢江区委江汛波等

以理念创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衢江区政府办陈建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创新“三农”工作理念

衢江区委陈锦标

党员多重组织生活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江山市委组织部徐晓光

发展县域经济要走特色之路江山市政府傅根友

实施“二次提升”战略 打造竹木加工大市江山市委徐朝金

科学运用财政杠杆 激活经济发展内力江山市委吴雪桦

关于我县民间投资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常山县委办徐焕凤等

对加强我县外出党员教育监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常山县纪委章金凤等

关于我县生态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常山县委徐常青等

以集聚、集群、集约为导向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柯城区委吴国升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柯城区委吴国升

新时期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模式柯城区政府金运成

执政能力建设在基层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柯城区委蔡晓春

义乌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义乌市委市政府政策研究室毛湘宏等

加快瓯海区三产发展的思考瓯海区委政策研究室吴海敏

关于解决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和生产发展问题的思考

龙湾区委办殷乐人

加快龙湾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龙湾区政府张纯一

农村集体二、三产留地开发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龙湾区委农办夏哲宇

鹿城区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鹿城区经贸局课题组

明确鹿城发展定位?摇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鹿城区发展计划局课题组

新时期“三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永嘉县委方勇军

永嘉山区农民增收若干问题的思考永嘉县政府郑秋文

永嘉县工业产业提升初步思考永嘉县政府谢崇福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摇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平阳县政府仇杨均

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平阳县委办苏立盛等

论新时期村民自治框架下的乡村关系

平阳县鳌江镇委徐定锦

“问题村”的启示和加强村级执政能力建设的

思考瑞安市委钱建民等

进一步规范城镇房屋拆迁工作的对策建议

瑞安市委政研室施巨耀等

关于建立重点农产品风险补偿机制的建议

瑞安市农林局王永旺等

关于开展农村外出人员党建工作的调查和思考

乐清市委组织部郑建海

乐清市非公企业统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乐清市委统战部高玉凤

在外乐清人投资创业情况调研报告乐清市委政研室朱迁进等

全面接轨温州“一港三城”建设?摇加快推进

苍南跨越式发展苍南县委余梅生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破解三农问题几点思考

苍南县政府章方璋

对苍南县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安置问题的思考

苍南县政府王宗泽

浅论欠发达地区奔小康工程文成县政府吴开锋

欠发达县县委书记实践求真务实观的探索和思考

文成县委陈作荣

全面推广峰门整乡搬迁脱贫经验?摇加快偏远

乡村农户下山脱贫步伐泰顺县委周维亮

浅析欠发达山区少数民族下山脱贫奔小康

工作存在的困境与对策泰顺县委洪碧玲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摇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泰顺县委夏志笔

改进财政管理体制?摇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洞头县委任玉明等

对温州人“走出去”情况的调查和思考温州市委李强

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摇加快政府

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温州市政府刘奇

正确把握金融运行态势?摇积极应对国家加强

宏观调控后的新形势温州市政府阮晖

城镇城市化发展及其体制障碍研究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翁锦武等

转变理念?摇改进方法?摇加快欠发达地区奔小康步伐

温州市政协包力群等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摇全面建设“海上象山”象山县政府周江勇

湖州市城市化与城镇布局策略研究湖州市委政研室潘钜利等

关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

基地的对策研究湖州市委办钟鸣等

关于全面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快政府管理

创新的调研报告湖州市政府办吴建军等

关于行政审判与依法行政关系的调查

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汪少华等

农村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对策措施

南浔区委组织部许宏等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情况

的调研报告南浔区政协工委顾进才等

南浔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及对策南浔区司法局吴兴权等

浙江省网络与信息安全调研报告省信息产业厅茹惠素等

浙江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调研报告省信息产业厅邓国强等

浙江省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省信息产业厅陈大信等

台湾信息产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省信息产业厅陈大信等

关于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省信息产业厅叶政波等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摇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省发改委毛光烈等

浙江推进城乡一体化对策思路研究省发改委刘亭等

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防止重复建设问题研究

省发改委史久武等

在全省推行“零土地技改”和“无土地招商”的对策建议

省发改委姚作汀等

浙江省利用外资产业导向和合理布局思路研究

省发改委黄勇等

开发海水淡化产业已是时机省发改委史久武等

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浙江发展模式转型省发改委刘亭

对我省重大项目资金筹措情况的调研报告省发改委吴华海等

关于我省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调研报告

省发改委姚作汀等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路丽水市委楼阳生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摇加快丽水市“十一五”生产力布局

丽水市委刘希平等

丽水“生态市”建设中的经济发展研究丽水市委政研室李卫良

欠发达地区内源性民间力量的思考丽水市委政研室杜光

欠发达乡镇农民增收问题思考丽水市统计局汤陈联等

欠发达地区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缙云县委蔡步雄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摇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缙云县政府武昌

关于缙云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缙云县委办连小敏

在变与不变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云和县委吕文明

云和县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思考云和县政府王峻

关于我县“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实施情况

的调查报告云和县政协调研组符香环

松阳县人均GDP1000美元后的发展思考

松阳县发展计划局毛胜法等

“松古盆地”战略地位的再思考松阳县发展计划局毛胜法等

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庆元县委蔡小华等

欠发达地区干部队伍现状的思虑庆元县委熊佩飞

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浙西南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庆元县政府柳向阳

强化产业规划?摇突破瓶颈制约?摇着力培育旅游朝阳产业

龙泉市委刘海明

发展新型工业壮大龙泉经济龙泉市政府应勇军

欠发达地区社会中介机构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龙泉市府办叶新亚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基础性作用莲都区委陈瑞商

如何解决丽水城区工程建设政策处理难问题

莲都区政协朱祖新

新形势下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考莲都区委项旭平

强化培训?摇促进就业?摇青田县切实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青田县委卢春中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摇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青田县政府邝平正

关于2005年移民工作的几点思考青田县委杜兴林等

努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探索传承与发展的新路

遂昌县政府徐炳东

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看法与建议遂昌县政府蓝跃慧

大力培育中小企业?摇努力优化产业结构遂昌县政府尹建中

关于实现我县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景宁县委林一

以统筹的理念指导景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景宁县政府雷萍

对我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思考景宁县委钟昌明

浙江省培育国际性产业集群战略研究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朱李鸣等

提高我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傅金龙等

浙江省“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深入

研究的若干问题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傅金龙等

“十一五”时期浙江空间发展结构研究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朱李鸣等

推进我省城市污水处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傅金龙等

关于加快推进富阳城乡一体化的对策与思考富阳市委佟桂莉

关于富阳建设生态市的调查与思考富阳市政府戚哮虎

深化“建设者工程”?摇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

富阳市委宣传部章刚良

有关余杭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些思考余杭区政府周膺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余杭区委宣传部沈旭微等

发展特色块状经济?摇做大做强家纺产业余杭区政府刘庆龙等

落实科学发展观?摇正确处理生产、生活、生态关系

杭州高新区(滨江)党委办洪航勇

推进城乡一体化?摇全面建设科技城的实践与思考

杭州高新区(滨江)管委会、政府办张耕

关于加强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调查与思考

杭州高新区(滨江)党委组织部课题组沈孔良等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思考江干区委暨军民

关于加快推进江干区新型农居建设的调研报告

江干区人大常委会许樟水

关于提高调查研究实效的几点思考江干区政协蒋妙玉

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对工青妇工作领导的几点思考

建德市委梁建华

关于民间资本参与政府项目启动运作的思考

建德市政府杨军等

建德市“环三江口经济圈”建设思路深化研究

建德市委赵纪来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构筑区域性人才高地西湖区委周妙兴

关于推进城市化战略中相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西湖区委吴国良

关于加强社会稳定工作的调查与研究西湖区委政法委张岐等

关于萧山基督教地方教会的调查、思考与对策

萧山区委统战部邱有来

培育萧山资本市场 拓展直接融资新渠道萧山区政府谭勤奋

杭州市萧山区推进发展转型的实践与思考

萧山区委政研室何利松

打造休闲度假胜地 建设旅游经济强县淳安县委郑荣胜

新阶段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淳安县委蒋建安

机关效能建设中推进干部素质工程的对策研究

淳安县委余永青

淳安县医疗体制改革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现状

与发展研究淳安县政府陈新华

淳安生态县建设思路及对策研究淳安县政府程锋等

我区社区服务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上城区政府宦金元等

加快科创中心发展的对策研究上城区科技局金承涛

上城区历史建筑保护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的思路与建议上城区政府刘志安等

试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作思路拱墅区委办范永晨

对拱墅区“无户口、无住房、无职业”归正人员

基本情况的调查拱墅区司法局严洁如

突出流动人口治安源头管理的有益尝试

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分局赵一龙等

以人为本 五位一体 五力合一 不断探索现代化

新型社区建设新路子下城区委翁卫军

加快职能转变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下城区政府傅力群

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下城区委宣传部杨国琴等

突破旧思维 跳出“三农”谋增收桐庐县委邵胜

建立健全教育防范机制 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桐庐县委竺泉海

整合教育资源?摇强化党校建设桐庐县委王斌鸿

认清形势抢抓机遇 大力推进临安特色制造业

基地建设临安市委王宏

坚持科学发展观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较快发展

临安市发展计划局陈伟民

临安市成为长三角强县(市)第一方阵重要一员

的可靠性报告临安市统计局汪其顺等

杭州市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研究

杭州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余生瑞等

城市化过程中资金筹集和平衡问题研究

杭州市财政局陈锦梅

关于深入推进“山海协作工程”的调查和思考

杭州市政府国内经济合作办公室周开疆等

“四改联动”政策实施情况调查报告杭州市统计局顾晓奋等

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制高点研究杭州市政府课题组

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深入推进反腐

倡廉治本抓源工作杭州市委叶明

按照职业规律培养人,以职业岗位使用人,树立人人都可以

成才的观念杭州市京杭运河综治与保护开发指挥部谭毅

关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调查与对策研究新昌县委周克文

因地、因时、因级制宜实施城乡统筹的方略新昌县政府夏久传

舟山建设全国重要战略物资储运基地的调查与思考

舟山市政府办李善忠等

舟山市打造国际海员培训基地的调查与思考

舟山市政府冯淑仙等

大力发展游艇业 加快培育海洋旅游新增长点

舟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严海鸥等

关于推进海水淡化技术应用解决舟山水资源

不足的调研报告舟山市经济建设咨询委姚德隆等

发挥港口优势全力打造舟山临港重化工业基地

舟山市经贸委贺永定等

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江东区委宋伟

关于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工作的调查报告吴兴区委杨建明等

关于我区农婚知青问题的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意见

吴兴区委办朱震鸣等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完善浙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陈小恩

浙江省技术工人紧缺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思考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陈小恩

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被征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探析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潘忠弟

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研究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沈雪芬

浙江省城乡统筹就业现状与趋势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陈诗达等

强化海上治安综合治理打造“平安渔场”的调研报告

省委政法委夏阿国等

建设“平安浙江”?摇构筑和谐社会―――浙江省实践“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调查省委政法委夏阿国等

发生发展规律及防范工作研究

省委政法委宋光宝等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摇构建处理涉法上访经常性

工作机制省委政法委等

刑事证人到庭作证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省高级人民法院王幼璋

对当前“农嫁女”涉法纠纷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省高级人民法院包祥水等

加强人民调解 促进社会和谐省高级人民法院杨育林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经营的门槛省高级人民法院童兆洪

当前土地征用行政案件审判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省高级人民法院江勇

关于长兴县畜牧兽医体制改革情况的调研

长兴县委农办徐等

安徽省居巢区、和县发展农业产业化

情况的考察报告长兴县委政研室蒋继康

正本清源着力培育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省企业调查队储小华

浙江房地产市场发展研究报告省企业调查队严勤芳等

浙江企业集团人才引进状况研究省企业调查队沈国良等

浙江大企业集团跨区域经营状况研究省企业调查队沈国良等

加快我省工业园区改造提升的对策研究省经贸委丁耀民等

浙江企业制造过程信息化研究报告省经贸委郑一方等

浙江省技术创新“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省经贸委凌云等

《浙江省工业发展“十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省经贸委沈陇声等

关于改进和加强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省人大办公厅课题组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县(市、区)宣传思想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省委宣传部课题组

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 扎实有效服务“八八战略”

省检察院庄建南等

浙江省养老保险“双低”政策引发的思考省政府办公厅陈广胜

13.2%的用电增幅何以维持15%的GDP增长

民营企业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一、企业基本情况

(一)企业概况:主要包括企业名称、法人代表、企业性质(国有、集体、股份、私营等)、法定地址、注册资金总额、股份的主要构成、生产经营范围、经济核算形式、成立时间、所属行业、职工人数、演变过程、老企业名称、收购(拍买、转让)总价格(其中出资现金金额)、债务转让金额等,属关联企业的还要说明关联企业的有关情况。

(二)经营情况:企业规模、主营项目、年产值、上年利税、总资产和总负债、主导产品的产销情况、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等。

(三)行业情况:行业成本结构、行业的经济周期性、行业赢利性、国家政策等。

(四)管理情况:营业执照、企业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有关证件的合法有效性;企业组织形式、管理体制、法人代表及财务负责人情况、财务制度以及关联企业经营情况;企业内部各车间、部门之间的运作是否通畅;管理人员、员工对企业领导的评价,对企业发展计划的了解程度;安保、环保、员工保险工作是否正常等。

二、企业借款原因

企业申请贷款的原因、用途、用款计划,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和农村信用社信贷政策,市场前景如何?预计效益如何?自有资金多少,尚缺资金多少,多长时能收回成本,什么时间能还清贷款等。

三、企业还款能力

这是贷款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一是分析申请贷款的企业是否具备产品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效益、无挤占挪用信贷资金、无恶意拖欠信用社及其它银行、其它单位和个人借款或货款的历史、恪守信用等情况。二是借款申请人从事的经营活动是否合规合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三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产品销售情况、产品价格变化(与原材料变动幅度比)、主要销售单位、货款结算方式、货款回笼情况。具体内容为:

(一)产、供、销情况分析

对借款单位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与供销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借款单位材料采购落实情况,分析判断原材料是否有来源,调查原料市场价格变化情况、主要供货单位、购货与销售的方式。

(二)财务和信用分析

据调查了解,目前,某些企业的报表一般至少有三套报表,交给银行、财税部门和内部股东的报表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企业的固定资本、存货、资本金、银行存贷款和其他短期负债等几个大项来考察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其他会计报表的真实准确性。主要考核以下三个综合指标:

1、偿债能力

①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一般认为,该比率不得超过70%,比率越低越好,说明企业偿债有保证。

②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

一般认为2:1的流动比率较好。若该比率过低,说明企业偿还能力较差,若该比率过高,说明企业的部分资金闲置。

③速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存货)/流动负债总额×100%

一般认为,该比率为1:1较好。

④现金比率=(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流动负债

该指标比率越大越好,表明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2、营业状况

存货周转率=销货成本/平均存货

其中: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一般而言,存货周转率越高,利润额也就越大,运用资本中闲置在存货上的数额也就越小,存货周转率为9(次)较合适,但行业间的差别也较为明显,应具体分析。

3、获利水平

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

一般来说,企业资本金利润率越高越好,如果高于同期银行利率,则适度负债对投资者来说是有利的,反之,如果资本金利润率低于同期银行利率,则过高的负债率会损害投资者的利润。

另外,借款企业必须在农村信用社开立存款帐户,以便我们了解企业开户以来的日均存款、货款回笼情况和其他业务及未来一段时间情况的预测。当应收应付帐款的比重大于总资产或总负债的15%(或一定比例)时,应注意分析帐龄分布情况。

(三)还贷来源及还款时间分析

分析贷款项目生产周期、预计利润水平、现金流量,调查分析借款单位还本付息资金来源,确定借款期限等。

四、借款担保方式

属于抵押担保的贷款,写清抵押物的名称、所在具体地点、权属情况、租赁情况、数量和质量状况、评估价值、价值是否稳定、变现能力等;属于保证担保方式的贷款,写清保证担保人基本情况(同借款人基本情况)、资产负债状况,分析评估担保资格、保证人的代偿能力、担保人的资金来源等。

通过借款单位的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和效益情况的分析,结合抵押担保情况对贷款风险进行评价。

五、提出调查结论

调查人要在进行贷款综合效益分析基础上,总体评价企业的“现金流量、财务、偿还、管理状况”,结合借款用途、还款来源和计划、借款项目的自筹资金到位情况明确以下事项:

六、调查人签名

企业贷前调查必须由两名以上信贷员参加,调查报告要有两名以上贷款调查人签名,并写清调查时间,将调查报告交信用社主任审查,信用社主任审查完后签署姓名及时间。

企业调查报告相对农户调查报告来说要复杂许多,因此信贷人员要认真做好贷前调查,为贷决策者提供最真实完整的信息,把好贷款的出口关。

银行贷前调查报告(二)

一、借款人概况

1、基本情况

2、企业生产情况

3、管理者素质

二、借款人生产经营及经济效益情况:

企业生产一般为订量生产,每年初工程机械车辆生产厂家对其签订全年的驱动桥需求量的订单。公司一般销售旺季为2-3季度,但近几年,由于产品供不应求,故反应在销售季节性上不强。

公司销售模式为直销工程机械车辆生产厂家,中间不经过销售商,业务周期一般为2个月左右。主要供货为:三九宜工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常州林业机械厂、郑州工程机械厂、黄河工程机械厂、厦门工程机械综合厂、常州市工程机械厂、南方液压工程机械厂、朝阳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工程机械厂、天津市政工程机械厂、上海城建机械厂、三明重型机器厂、洛阳建筑机械厂等;与上海、浙江、山东、福建、湖南等大型工程机械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往来和协作关系。企业发展呈强劲增长态势;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用于工程机械驱动桥的市场空间巨大。

三、借款人财务状况

(2)该公司经营管理正常,只是资产负债率略为偏高,但销售收入增长较快,20**年实现净利润242万元。

(3)该公司从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析,该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强。

总体看来,该公司经营管理正常,随着内部管理的不断加强,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2、发展情况

20**年,公司已签订驱动桥生产订单为8600套,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5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其中实现税金600万元,税后利润400万元。

四、公司与我行关系:

该企业长期在中国工商银行XX县支行发生授信业务,基本账户在工商银行,其它金融机构均未介入,其中工银行借款为2400万元,资信良好,从未出现过逾期现象,工商银行对其信用评级为AA级。

我行与该公司长期发生过贴现业务,双方双合作较愉快,20**年,由于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于该公司兼并情况,我行密切关注,在其成功被宁波BB集团兼并后,我行及时制定营销方案。在上级行的大力支持下,我行通过集团公司及当地公司管理人员的多方营销,我行良好的服务,令公司愿意与我行发生信贷关系,并成为我行的基本客户。

五、贷款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六、贷款担保人分析

该笔贷款的担保由宁波BB集团有限公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宁波BB集团宁波市重点培育的十八家大企业集团之一,为宁波市的五星级企业。公司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世界汽配行业500强,XX县驱动桥有限公司为宁波BB集团下属公司。

宁波BB集团是中国银行象山支行的基本客户,中国银行对其公司的信用评级为AAA级,

七、结论

民营企业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家族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用人机制;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092-02

家族企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最具生命力的组织形式,在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其已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另一方面,随着竞争的加剧,加上自身机制的不足,我国家族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发展困境。家族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仍面临一系列发展难题,因此,分析当前家族企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家族企业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家族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迅猛发展,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今,家族企业已在中国的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据2010年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私营企业中85.4%都属于家族企业。同时,2012年的中国现代家族企业调查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7月,中国的2422家A股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数量达到1394家,而家族企业在民营公司中所占的比例达到49%。

二、我国家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管理制度缺失

在家族企业创业时期,家族企业主往往是凭个人的主观经验和简单信任去经营企业。随着企业的壮大,家族企业主一般还会延用自己在企业创业初期的简单管理制度,很少去进行现代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建立。很多家族企业没有品质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正式制度,而正是这些现代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其一直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粗放型管理,极大地阻碍了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许多家族企业基本没有正式的公司治理结构,普遍采用家长式管理模式。家族企业主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和感官认识来做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用人机制不完善

在用人机制方面,家族企业有浓厚的亲缘化、本地化特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家族企业会在企业核心领导岗位和一些关键岗位安插自己的亲人或熟人。而正是这种机制会让以血缘亲情联系起来的管理层对外来职业经理人产生排斥,致使外姓管理人员没有归属感,积极性和能动性也得不到相应的发挥。高级人才的才能得不到施展,势必成为家族企业长远发展的一个隐患。

(三)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为一个企业中所有成员所共享并作为精神层面的东西传承给企业新成员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工作理念、分析和解决经营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协调功能。然而,大多家族企业主受小农思想影响,只关注实实在在的短期经济利益,而对企业文化建设问题视而不见。

(四)企业生命周期短

据2010年全国私营企业调查研究数据显示,现在家族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仅为2.9年。而日本的家族企业平均寿命为12.5年,大大超过了我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如此短的生命周期无疑对家族企业长远稳定发展产生极大的危害。

(五)家族企业传承难

传承家族企业不仅是传承企业的所有权,更是传承家庭的文化和价值观。尽管如此,在位的家族企业主还是很少认真探索过家族企业传承这个问题,致使传承中出现断层现象。目前家族企业传承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许多家族企业主都将避谈有关自己“退休”的话题,在位时不愿意从企业继承人候选人之中进行选拔挑选;被选中的继承人没有意愿或没有能力对企业进行管理;存在多个继承人,企业内部因权力和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内部纠纷;继承人先期未受过相关培训,匆忙上任,没有能力对企业进行有效管理。

三、我国家族企业发展对策

(一)建立健全现代管理制度

现代管理制度对于家族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建立并完善企业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去制定公司的生产战略、发展战略以及各项具体政策,能够深层次地改变家族制企业在决策上的随意性。第二,实行职业经理制度,面向社会招聘经营者,逐步实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这能够使公司做出的决策更独立、更理智、执行也更坚定。第三,完善家族制企业的监督机制。分散股权,将一部分股权授予非家族成员,这样利于权力的分散和对企业的控制。第四,通过广泛深入调研完善品质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使制度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其可操作性。

(二)规范用人机制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家族企业若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建立能够吸纳、造就和留住优秀人才的用人机制。一方面家族企业要摈弃“小家”建“大家”,增加对外来人员的感情投入,形成“企业大家”,让外来人员产生归属感;另一方面家族企业必须要在家族成员与外来成员之间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考核、晋升、薪酬制度,从而激发外来成员充分发挥其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三)搞好企业文化方面建设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企业文化虽不能同具体经营活动一样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其却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家族企业主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认清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其次,鉴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在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企业文化。最后,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上升到战略和决策层次,视其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四)建立家族企业传承制度

选择合适的企业继承人和交接班安排对企业保持繁荣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建立家族企业传承制度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综合培训、竞争选拔、测评和完成接续四个环节,才可能使得家族企业的传承和谐有效。家族企业主应尽早将继承人培养问题提上日程,有计划、有步骤的移交管理职责,杜绝家族企业传承出现断层现象。

参考文献

[1] 杨卫燕.民营企业不必急于走出家族制[J].科学咨询导报,2008,(8):132.

[2] 郑锐洪.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8):11-12.

[3] 赵超,张蔚红.我国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创新探析[J].经济师,2006,(9):223-224.

[4] 王予尧,马明涛.浅议家族企业治理弊端及改进措施[J].2009,(7):59-60.

[5] 蔡海静.私营企业管理制度变迁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1):109-110.

上一篇:社会治安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居民出行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