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09:42:41

民俗艺术论文

民俗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着很强的地域亲和力和民众认可度,并深深地融入民族文化基因当中。它们展现的艺术内容和艺术形象是丰富多彩的,经常可以把同一思想主题用多种艺术形象或艺术形式表现。比方说“孝亲”思想是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的常见表现主题,以它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民间艺术,既有年画、泥塑、面塑、石雕、木雕、壁画、砖雕等造型艺术,又有越剧、京剧、黄梅戏、目连戏等民间戏剧,还有藤编、草编、漆艺等民间工艺或评书、弹词、莲花等说唱艺术。同样,对于地方民俗来说,“孝亲”思想既可以融入婚丧嫁娶、生辰寿诞等人生礼仪当中,又是清明祭祖、中秋团圆、重阳敬老、新春庆贺等岁时节庆的重要内容。并且,同一个艺术形象也有多种形式的艺术表现手段,以“董永”为例,你就会发现既有汉代武梁祠的画像石和三国魏时石棺线画中的民间石刻“董永”的孝子形象,又有《董永遇仙传》《永与七仙女传说》等多种说唱话本,还有怀梆《七姐下凡》《织皇绫》《槐荫送子》,晋剧《槐荫记》,楚剧《百日缘》,黄梅戏《天仙配》等多种民间曲艺形式,还有诸多相关的民俗活动如河南武陟的孝子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资源是相当丰富,其中的艺术题材、艺术形式、艺术形象都可以作为高校学生进行相关主题教育的优秀素材。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对高校德育的价值还在于它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其显著特征就是将审美娱乐功能和道德教化功用结合起来。它既可以借助于面具、木偶、脸谱等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造型道具,又可以借助于弹词、评书的诙谐幽默说唱语言,也可以借助于民间传说、故事、神话当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实际展现的是地方民众共有的心理特征和审美追求,以特有的艺术方式寓乐寓教于其中。所以在高校德育过程融入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的相关内容可以改善原有内容空洞乏味、形式僵化生硬的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并且,很多民俗活动或民间艺术简单易上手,趣味性、参与性比较强,可以在德育过程中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改变原来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方式,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和融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的熏陶和思想的锤炼。

二、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在高校德育中应用

(一)选择适合高校德育教育的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形式和内容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受到封建伦理和小农思想影响,其中有些内容和思想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所以,要把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资源应用到高校德育工作中,首先要甄别它所表现得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及社会的公序良俗,比如那些宣扬封建伦理、封建迷信、恶俗趣味、陈规陋习的民俗和民间艺术就不能用来进行高校德育教育。还有些如民间家具、农具、炊具之类的民间生活用具,也不适合用来进行高校德育教育。所以应当选取一些审美趣味性强、可参与性强、容易上手、便于教学的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用于高校德育教育。民间曲艺、民间文学故事、民间说唱、民间手工艺、节庆民俗当中都有相应的优秀的题材和内容可以用于高校德育教育。

(二)发掘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资源,创新思政课堂教育现在高校的德育课堂教学主要借助于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学平台,它们在教育内容上,政治教育内容较多,公民道德伦理教育内容较少,同时教育方式上以课堂灌输和道德说教为主,学生互动参与较少,教学不够生动。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可以为德育课堂提供更为生动的教育内容和更加多样的教育手段,不同门类的艺术可以采用不同德育教育形式。对于民间故事、口头文学来说,本身就有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作品和题材直接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作出讲解和正面引导。对于民间曲艺和民间工艺来说,应该课堂艺术欣赏为主,引导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美德的感染和熏陶。对于民俗活动来说,既要鼓励学生参加健康正常的民俗活动,又要讲解民俗活动由来,使得学生了解这些民俗活动的产生的原因和原来初衷,发挥它们原来移风易俗的道德教育功用。

(三)利用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资源,开辟高校德育第二课堂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可以把德育过程融合在游戏娱玩、展演操作的艺术体验中,这为德育第二课堂创造了有利条件,有些民间艺术如民间玩具、面具、脸谱、木偶、皮影就可以在学生课外的娱乐玩耍中,完成认知、启蒙、教化的德育教育过程。有些简单易上手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编织、风筝之类就可以举办德育内容为主题的竞赛活动。有些艺术性较强,需要长时间的技能训练的表演类民间艺术如莲花落、越剧、目连戏、小品、相声之类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社团的形式展开。有些民俗活动如社火、舞龙舞狮、赛龙舟之类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当地社区和村镇,从而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三、结语

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对于德育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它们的美育价值,它们可以通过更隐性的道德教育方式实现目的,因为“审美与艺术具有独特的沟通道德与知识、功利与非功利的功能”[5]。所以把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融入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能增强德育教学的审美性,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的陶冶。并且,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整个国家比较缺乏文化教育和娱乐休闲资源,“礼乐教化”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民间风俗习惯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中,对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起着不可或缺的教育和模塑作用[6]。民间艺术可以让民众在欣赏、使用、操作过程中能够接受历史、人文、伦理的教化。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使得中华文明能够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所以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引入地方民俗和民间艺术,既有利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的发掘利用,又有利于地方民俗和民间艺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民俗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作者:撰文/吴国平 摄影/曲利明 沈文生

出版:海潮

>> 耕几亩田,读几本书 2011,应该记住这几本书⋯⋯ 几本书与杂志 几本书的假期 留几本书在窗台 时寒冰:推荐几本书 2013年,你读了几本书? 总有几本书不曾忘怀 多读几本书吧 几个人,几本书 有关红颜知己的几本书 一生熟读几本书 关于投资,不得不提的几本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除了《之江新语》,还写过哪几本书 推荐给刘少奇的几本书 多读几本书少偷两颗菜 中级网络工程师考试必看的几本书 带本书去荒岛 我们至今不清楚中国人一年读了几本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带这几本书去培田 带这几本书去培田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曾雅旋")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八百年的村落―培田纪行》

作者:撰文/吴国平 摄影/曲利明 沈文生

出版: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这是一本培田摄影散文书,书内共有209幅培田彩色图片,用图像记录了村落的山水和纯朴民风。该书摄影师曲利明是原福建画报社副社长,1982年开始专职摄影工作,长期走近福建各大古村落拍摄大量古民居、乡土生活场景,而培田的古建筑与传统民俗也深深吸引他。曲利明认为,任何创作者都需要有独立思想,对时代具有记录的义务,这是一种文化的担当。得益于培田吴美熙等“老人”的第一手笔录素材和调查数据,他与作家吴国平一起多次往返培田,他们的共同创作终使得培田村最终引起大部分人的关注,而该书也为我们保存了大量完整的培田写真,可供当下参考。 《培田》

作者:撰文/郑振满 张侃 摄影/李玉祥 张侃 刘永华

出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了解培田,除了亲身造访培田,不妨也可以借助阅读增强现场的历史感。本书作者郑振满是多年从事闽台民间历史文献教学与研究的专家,他曾多次带领学生从厦门前往培田进行田野调查,对培田的民间文献及其民俗的掌握无出其右。书中的一大特点是在文献方面,善于利用培田现存三种不同版本的族谱,追根溯源梳理出培田的历史沿革;而考察建筑碑铭、探访耆旧、观看仪式等记录,则从文物与民俗等方面,全面介绍培田的宗族、宗教、人文、经济,有着详实的资料支撑,加上文字平实,该书可谓是研究培田的入门读物。 《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村》

作者:撰文/摄影 李秋香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在现有关于培田的各类图书中,本书以学术干货与乡土文化保护的情怀见长。作者李秋香,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她以培田传统建筑作为切入点,全面、细致地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有民居、宗祠、书院、庙宇、牌坊、桥梁等类别,通过测绘制作古建模型图,直观展示培田建筑的空间布局。运用田野调查的社会学科方法,搜集大量一手的乡土文化资料,结合历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并针对村落整体布局,如山川、田园、水系等,条分缕析地向读者呈现培田的历史沿革。如果想要系统了解培田的建筑、历史和文化习俗,这本可以是入门书籍。 《培田:辉煌的客家庄园》

作者:陈日源 主编

出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民俗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 兰香绿城 美丽郑州 麦香 又是一年桂香时 麦桂圃:为教育奉献一生 一株兰香换“宝马” 兰香 一个山村的麦香与书香 桂城,一个温馨的家园 桂城,我怀念一个善良的女孩 麦花儿香 麦饭溢香 馨然麦香 消失的麦香 原麦之香 意式麦香 桂香诗友 日香桂 掌中桂香 桂城秋事 五月麦香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祝桂兰民俗饭庄 一麦香城 祝桂兰民俗饭庄 一麦香城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3 祝桂兰饭庄及环境。

祝桂兰民俗饭庄位于密云县荞麦峪村。荞麦峪村盛产的荞麦既营养丰富,又能预防心血管疾病,是现代人非常喜爱的健康食品。村民利用本村荞麦,以“一麦香城,地道风味――荞麦宴”为主题,粗粮细作,打造出一桌“荞麦宴”。“荞麦宴”主要是以荞麦面为主,再搭配上薄荷叶、枣、各种蔬菜汁等元素,纯手工制作完成,共有荞麦制品30余种,这些色彩鲜艳的小点心、面条、烙等让人食欲大开。

祝桂兰民俗饭庄的主人,把自己的农家小院办得有声有色。一桌荞麦宴,各式小面点,都是用心去做,给客人不管是从视觉上还是味觉都是一种新鲜感。

荞麦面食容易消化,它里面的营养也比较容易被人体吸收,长期吃,可以使人长力气。少年人多吃可以促进身体生长发育。身体虚弱的人、体内缺少铁元素,或者缺少膳食纤维的人,荞麦面可以补充这些重要的元素。常吃的话,可以让人的精力变得更加充沛,它还可消毒抗炎,这主要是跟荞麦内所含的一种叫做黄酮的成分有关,黄酮可以有效抵抗致病细菌,减缓呼吸道、肠道炎症状。荞麦含有镁元素,镁元素作为人体必需的元素,可以预防血管等组织硬化,预防富贵病及前列腺炎,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身体疲劳,解酒保肝养胃,清火润肠通便,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降三高),补充微量元素,预防雀斑及老年斑等。因此,荞麦又获得了“五谷之王、杂粮之冠”的美誉。 4荞麦宴。

5-6制作过程。

2015冬春季旅游养生餐厨艺秀展示菜品 7枣花糕。

荞麦枣花糕

称其为“枣花糕”是因为做出的形状像朵花,而且是用个大、肉多的大红枣做成,所以称为“枣花糕”。以荞麦为食材做出的枣花糕,口感酥软,深得人们的喜爱。

荞麦小金猪

“荞麦小金猪”的做法讲究,把南瓜蒸好打成南瓜泥,然后把它和荞麦面一起,再和得软硬适中醒发2小时,将发好的面做成面剂,包上蜜豆馅,最后做成小猪造型,上锅蒸6分钟即好。见识过制作过程的人,不仅感叹祝桂兰的心灵手巧,还被最后摆到面前的可口面点所征服。

TIPS

地址:密云县荞麦峪村57号

电话:

民俗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大田板龙相传始于清代。板龙由龙头、龙段(身)、龙尾三部分组 成,采用木板、竹片、各类花纸和绸布为主要制作材料。每条板龙至少

>> 大田板龙 走街串乡 景东县龙街乡林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走街街 龙街故事 奋战在龙乡 仙妮蕾德爱洒龙乡 龙乡教育谱新篇 幸福阳光照龙乡 龙乡―油娃―社区 板龙站着死之谜 板龙很呆板吗? 昆明乡街的味道 《大田地面自走式喷杆喷雾技术》 走,撸串儿去 昔日龙池今天美食街 电力助推“龙乡”科学发展 “龙乡舜都”的古风 龙乡铜梁在文化中新生 三龙乡,羌笛在响 龙力游:直把他乡作原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大田板龙 走街串乡 大田板龙 走街串乡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大田板龙相传始于清代。板龙由龙头、龙段(身)、龙尾三部分组 成,采用木板、竹片、各类花纸和绸布为主要制作材料。每条板龙至少 要有数十人组成舞龙队伍,龙头要有六个人擎,龙身一人一段举之,龙 尾三人摆动,气势宏大。舞龙时,老龙带头,新龙随之,野蛟龙煞尾。 在整个游走中,野蛟龙则可随便穿插。按当地民俗,正月十四日下午三 时,是开始游龙的时候。各地板龙一齐出动,敲锣打鼓,穿村走街,间 以比赛,中途还要“讨封”,当地又称“拜年”,以贺新年之喜。

民俗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3月7日

>> 乌鲁木齐达斡尔族欢庆“霍・乌都如”节 达斡尔族年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达斡尔族“乌钦”的保护与传承 达斡尔族的春节 达斡尔族族名含义分析 繁华乌节 深居塔城的达斡尔族 曲棍球民族―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音乐研究综述 源于契丹的达斡尔族民俗 因地而异的达斡尔族音乐 达斡尔族传统艺术的奇葩 乌、俄苏霍姆林斯基研究现状 什么节都过 达斡尔族族称、族源新探 霍尼韦尔与兰州开展节雒环保全面合作 老节洋节都喜庆 模仿再造乌节路 隆林,欢庆火把节 热烈欢庆光棍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乌鲁木齐达斡尔族欢庆“霍·乌都如”节 乌鲁木齐达斡尔族欢庆“霍·乌都如”节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摄影/赵登文

3月7日,乌鲁木齐达斡尔文化交流协会举办了达斡尔民族的传统节日“霍・乌都如”节,“霍・乌都如”节也叫“抹灰节”、“平安节”。按照达斡尔民族的习俗,正月十六这一天,全国各地的达斡尔族人都会用各种形式来庆祝这个喜庆祥和的节日。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新疆作为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过“霍・乌都如”节的历史悠久。自2013年乌鲁木齐达斡尔文化交流协会筹备成立之后,协会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民族文化宣传活动,如“新疆达斡尔戍边节”、“霍・乌都如节”活动。 摄影/赵登文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来源和历史。“霍・乌都如”节这天,父母会向正在熟睡的孩子脸上抹锅底灰,青年男女之间也是相互追逐互相抹灰,象征着祛病消灾,在新的一年里能平安健康快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扶持,改革开放之后的美好生活使农村广大的达斡尔族农民远离了从前烧柴取暖的农房,如今达斡尔族人已经使用了天然气,连锅底灰都很少见到了。尽管用于“霍・乌都如”节的黑灰都不好找了,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多的达斡尔族人开始用新的形式来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霍・乌都如”节了。

民俗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旅游发展背景下遗产资源管理是目前学术界与实践领域争论的一个焦点。其核心包括两个方面:(1)遗产资源是否一定要政府

>> 旅游发展与遗产管理研究: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视角 遗产旅游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选择与模式分析 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中西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制度的比较 旅游发展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 民俗节庆遗产与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我国腐败成因分析与对策选择 公共选择视角下的反垄断法农业豁免制度研究 南通唐闸近代工业遗产旅游现状分析与发展模式选择 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等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 浅谈发展集安旅游与遗产保护的关系 基于东北振兴的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研究 中国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旅游的协调发展 基于HERITQUAL模型的遗产旅游管理研究 奥运遗产与学校体育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旅游发展与遗产管理研究: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视角 旅游发展与遗产管理研究: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视角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旅游发展背景下遗产资源管理是目前学术界与实践领域争论的一个焦点。其核心包括两个方面:(1)遗产资源是否一定要政府管理,政府怎样管理?(2)风景与遗产资源是否可以由市场来经营,怎样经营?究其理论实质,这两种争论实际上是规避公共资源“公地悲剧”的两种模式――政府强权干预与产权明晰化(私有化)的争论。文章在评述近年来国内关于遗产资源管理争论的基础上,认为这两种观点并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解决问题的两种途径,其关键在于合适的制度安排。文章还提出了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一问题的框架。[关键词]旅游发展;遗产管理;公共选择;制度分析[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

民俗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 “中国”的本义与别称 让GDP回归本义 “猴赛雷”使用引争议 名校的价值: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本义 回归本义:关于职业教育名称选择的思考与建议 “乐考”让教育重拾出发的本义 乡愁传统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乡愁本义 “再改革”的本义 快乐的本义 浅议美育的本义 人生教育的本义 『牢骚的本义 “荷赛”(WPP)中的“中国元素” “金箍棒”的本义 也谈“掉”的本义 “自”的本义是鼻子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 戴个性耳坠携友夜会男闺密姚笛变身猴赛雷! 赛睿战雷蛇以暴雪的旗帜 3・15的3・15“雷”台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让中国元素回归“猴赛雷”的本义 让中国元素回归“猴赛雷”的本义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诤")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Prada猴之絮语行李牌2.伯爵以 Art & Excellence系列腕表喜迎猴年3.dunhill灵猴形象纯银袖扣4.Air Force 1 Low 5.dunhill特别制作2016中国猴年动画短片6.Nike Air Foamposite One(Tianjin)篮球鞋7.8.9.JORDAN风鸢系列

2016,农历丙申猴年。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解说,猴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灵长类动物,与人的观照无疑最为相像,故而作为中国元素的一种图腾,之于各路商家而言会如何演绎,也尤为值得观察。翻看近几日的朋友圈,年近花甲的六小龄童经历了1986版《西游记》后最为火热的舆论围观,先是百事可乐的一则由其担纲的广告戳中不少人童年记忆,接着他上不上春晚更被网络民意裹挟,掀起了一股全民请愿的热潮――人们在猴年才想起了他,无非是当年饰演的孙悟空太过深入人心,一则神话故事中的Icon在时隔数个世纪后依旧可以如此撩拨中国人的心弦,“猴元素”的影响力断断不可小觑。

如果再回溯下历史,1980年由中国人民邮政发行,艺术大家黄永玉先生绘制的猴票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曾炒到天价,无疑是中国社会在步入市场经济后,由着生肖而来第一次全民层面的Icon商业价值启蒙。如果商家意识到这一点,特别是那些希望通过对“中国元素”的演绎,进而对中国消费者示好的外国品牌意识到这一点的话,无疑不该放过这一抓手。但事实上,尤其在奢侈品领域,他们并没有显现出前些年在生肖元素上大做文章的热情。2016SIHH上鲜见类似的“猴元素”作品,卡地亚形象、风格及传承总监皮埃尔・雷诺告诉我,历史上卡地亚的确在腕表或饰品上用过猴元素,“但那只是因为彼时合适,我们不会因为今年是中国猴年就刻意去做些什么。”――不少同行近来出“猴元素”专题,都会提及那块大明火内填珐琅灵猴图案装饰Ballon Bleu de Cartier腕表,实际上那是2011前后卡地亚推出的作品。

去年年底,伯爵将俏皮自信的灵猴化为Altiplano掐丝珐琅表盘上的主角,算是历峰旗下腕表品牌的一个例外。实际上自2012年起,伯爵每年均推出一款“Art & Excellence”系列生肖腕表,以传统的手工掐丝珐琅工艺喜迎农历新年。如此看来,2016年的“灵猴”只是按部就班罢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品牌形象愈发年轻活泼的登喜路,今年特为制作了一则动画短片来致意丙申猴年,微信公号上推出后点赞的不少,但具体到产品也就一款纯银袖扣轻轻巧巧地用上了灵猴形象。如何看待奢牌对于猴元素的“冷处理”,挑事者无疑会联想到近几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的趋冷进而做文章,平心而论虚火之后,奢牌愈加审慎地对待中国元素的使用,中国消费者褪去些个民族民粹心理作祟,更成熟地提高对舶来品的审美能力,归根结底确是好事。

“猴赛雷”近来活跃在社交网络的舆论场上,始作俑者是有人将今年央视春晚吉祥物“康康”做了3D化处理,由此可见,即便是“土著”设计师使用猴元素做创作一样有可能水土不服成为笑柄。而抱着投机心理自以为投其所好,设计出来的东西则往往一个比一个“赛雷”,完全搭靠不上语汇的本义“犀利” (粤语“猴赛雷”,本义“好犀利”)。

民俗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2011年11月21日至26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承办,音乐工程系、音乐学系协办的“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①,在建校84周年校庆之际,于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台湾师范大学音乐数位典藏中心、美国Rutgers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天津音乐学院图书馆等近十家学术机构、数十位专家代表参与。

参与本次活动的海内外专家就目前亟待解决的数字技术手段、媒体设备研发、文献著录标准、典藏流程管控等议题进行研讨。以务实开展手稿、历史音频数字化典藏工作坊为核心,适当配合相应专题讲座、研讨会,同期举办手稿图片展、手稿研究论文会等其他活动,使之形成一整套典藏、手稿学术研究的业务流程,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符合上音馆藏现状的业务操作标准,使之成为上音图书馆特种音乐文献建设及后续研发的基础保障,更好地为专业音乐教学、创作、科研、艺术实践,以及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服务。为期六天的“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共举办了4场专题讲座、5项工作坊计划、2场论文会以及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同时还举办了丁善德百年诞辰纪念展和首期“走进音乐”系列讲座等。

二、过 程

11月21日,“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在上音教学楼贵宾室隆重开幕。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员叶娜博士,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音乐数位典藏中心主任黄均人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办公室朱立平主任,国际交流处陈晓翌处长,协办单位音乐学系主任韩锺恩教授,音乐工程系主任陈强斌教授,以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洛秦教授,管弦系主任李继武教授,音乐教育系主任余丹红教授,作曲系副主任温德青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志》编委会办公室林熠常务副主任,艺术管理系副主任王勇博士,以及承办单位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钱仁平教授、石震明副馆长、馆长助理韩斌等出席开幕式。杨燕迪首先致词,他认为通过本次国际论坛与工作坊,对萧友梅、丁善德、谭抒真、李翠贞等学院老前辈的手稿、历史音频进行科学、妥善的典藏与数字化保存,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特种音乐文献整理工作的国际标准与切实可行的学术程序,从而有力推动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特种音乐文献典藏与研究的相关工作,更好地为学院教学、创作、科研、艺术实践,以及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服务。他还代表学院向美国国会图书馆与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赠送了上海音乐学院师生理论研究、音乐创作、表演艺术等方面的学术成果。叶娜与黄均人先后致词,并分别代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台湾师范大学,向上海音乐学院赠送学术文献与作曲家手稿典藏设备。下午,叶娜与黄均人分别作了《美国音乐民俗中心典藏流程》与《数字典藏概念与流程》专题讲座。就国际标准下的数字化典藏概念、业务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就上音图书馆客观存在的现状条件以及技术难点上给出了良好的建议。

11月22日,手稿工作坊在图书馆音像视听部正式开坊。钱仁平向来宾介绍了上音图书馆的历史、现状条件、发展规划,对本馆收藏的华人作曲家手稿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由上海音乐学院、台湾师范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组成的联合工作团队,在叶娜和黄均人的指导下,按照获取(Acquisitions)、登录(Accessioning)、处理(Processing)、保存(Preservation)、命名(Numbering)、以及制作索引指南(Finding Aid)六个典藏步骤开始对李四光《行路难》手稿(2页)、萧友梅手稿(蓝色封面乐谱草稿本,24页)进行典藏。当天下午,吴旭在上音图书馆视听部大厅先后作了《历史音频典藏与数字化保存》以及《斯坦福大学音乐图书馆的设计理念与管理》的学术报告。

11月23日,手稿工作坊团队继续执行“丁善德手稿计划”,对《新中国交响组曲》手稿进行了典藏。至中午,基本完成预定的“萧友梅手稿”、“李四光手稿”、“丁善德手稿”三个既定计划。手稿工作坊结束后,钱仁平表示:“我们以国际标准,高规格地完成了‘李四光手稿计划’——这是第一份中国人的音乐手稿,以及萧友梅和丁善德的手稿典藏。此次工作坊的意义不仅是典藏了这些珍贵手稿,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今后的手稿典藏、作为特色文献建设的华人作曲家手稿数据库建设、网络数字图书馆建设等各项工作,开启了大门,提供了标准及流程化参照。”

23日下午以及24日上午,“音频计划工作坊”在图书馆第二视听室开展。工作团队在黄均人的带领下分别对两张33转LP老唱片进行了数字化典藏。其中一张是由谭抒真(小提琴)、李翠贞(钢琴)合奏舒曼《d小调奏鸣曲(作品121号)》,另一张是丁善德先生演奏贺绿汀《牧童短笛》(中国唱片厂出品)。典藏过程一方面对唱片原件进行清洗、保存,并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档案命名。同时,对唱片进行数字化转档,制作多种格式进行保存和命名。

11月25日,“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图书馆音像视听部大厅举行。参与论坛的专家有,活动组委会副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孟东教授,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员叶娜,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所长、音乐数位典藏中心主任黄均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长、作曲系副主任贾国平教授,《人民音乐》顾问、中国音协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张弦编审,国家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外文采编部主任顾犇博士,台湾音乐中心主任、台湾豫剧团团长苏桂枝博士、天津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王建欣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孙晓辉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杨红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音乐艺术学院副院长杨九华教授、长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董焰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萧梅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钱仁平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助理韩斌等。论坛首先由徐孟东致词,他充分肯定了此次活动以及图书馆长期以来所做的工作——特别是特色文献建设,对学院教学、科研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并且,寄望图书馆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成果。随后,叶娜与黄均人分别以《初探数字时代下的中国音乐遗产保存》和《“余音绕梁,永传于世”:谈珍贵音乐文献典藏的观念与实践》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在论坛自由讨论阶段,贾国平介绍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成立源流,随后,他就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文献建设及相关项目情况进行了介绍。叶娜介绍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相关情况,指出典藏和研究成果应该最终都上网,为公众提供权威、准确的文献服务。张弦以她参观挪威卑尔根公立图书馆中馆藏格里格手稿的经历和体会,发表了《国际视野 本土耕耘——贺“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的书面讲话,她讲到“上海音乐学院不仅高瞻远瞩,不断挖掘中国音乐史中的宝贵资料,还主动积极地联系作曲家,收藏他们的手稿,使馆藏逐渐丰厚。这种对于作曲家的尊敬和细致入微的操作,赢得了作曲家的心,纷纷把自己多年的心血,放心地交给上海音乐学院,说明了作曲家对上海音乐学院和上音图书馆工作的信任。”苏桂芝介绍了台湾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理事会”和“虚拟华人音乐文献典藏目录”的相关情况,呼吁强调音乐影像档案的保存,界定华人音乐文献典藏的范围,规范档案原件与数字化对象保存方式与处理流程。萧梅则介绍了她作为项目负责人年承担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项目《濒危音响档案数字化抢救试验计划》的研究成果及思考。王建欣、孙晓辉分别介绍其各自馆藏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情况。

25日下午,“手稿研究与音乐分析论文会I”、“历史音频与表演艺术论文会”同时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北楼415教室和上海市声乐艺术重点实验室隆重举行。

“手稿研究与音乐分析论文会I”由上海音乐学院杨立青教授主持。本场会首先由香港中文大学张惠玲教授主讲,题为《节奏的重生:梅西安与布列兹对〈春之祭〉的分析》,比较了梅西安和布列兹各自对《春之祭》音乐分析,试图探求这两位作曲家如何通过不同的视角来深度诠释这个划时代的作品。她提到,梅西安对《春之祭》精辟的分析长久以来只闻其名而未见其实,分析的要点只是在其学生之间流传。相反,布列兹作为梅氏弟子在1953年发表了相关的文章《Stravinsky Remains》,成为《春之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文献。尽管布列兹本人未提及这一点,其文章中沿用了梅西安的观点的事实显而易见的。

随后美国罗格斯大学音乐系饶韵华教授作了题为《从〈木管五重奏〉手稿看卢炎的音高构思》的宣讲。她提到,作曲家手稿不仅只是一种值得保存的崇高纪念文物,更是能对了解音乐风格、作曲美学有所帮助的相关珍贵文献。作曲手稿,因其五花八门,解读上更具挑战性。学者必须采合适的理论概念才能对手稿做适当的解读诠释,但同时手稿也正是乐曲分析之理论根据的来源,因此在研究20世纪作曲手稿时,理论与手稿实际上是相辅相成。

“历史音频与表演艺术论文会”由陈强斌主持。首先由东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系宋晖副教授进行了《基于wxWidgets音频修复系统的研究》的论文宣讲。其文研究与探索了目前音频的噪音类型和各种降噪方法,在基于wxWidgets的音频修复工具Memo-ryAudio中综合应用这些方法,提供各类降噪专家模板,取得了较好的降噪效果。此系统还为今后降噪算法的不断扩展提供标准接口。随后由韩斌《LP暗码的识别在文献编目中的意义》的论文演讲。他提出在LP唱片时代辨识、版本研究和编目过程中,编号与暗码问题一直是唱片收藏家与音乐图书馆专家们的研究课题,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对于鉴别版本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DECCA、EMI、RCA-Victor、Mercury等四家唱片公司以及中国唱片总公司的编号、暗码系统进行必要的梳理,并讨论其在文献编目中德特殊意义。

11月26日,“手稿研究与音乐分析论文会II”在图书馆音像视听部大厅举行。会由贾国平主持。首先由王勇作题为《留学莱比锡——萧友梅相关几件档案的研究》的论文宣讲。他通过上海图书馆所藏几件萧友梅的档案,对于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主修钢琴专业;在莱比锡大学哲学院学习情况,师承关系等情况作了研究解读。随后,由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刘涓涓副教授做题为《思维的印记——罗忠镕〈第四弦乐四重奏〉手稿研究》论文宣讲。她以中国当代作曲家罗忠镕2007年完成的《第四弦乐四重奏》手稿为研究对象,文章以了解曲式结构、音高材料、音响组织与“引用”手法这四个方面的技术特征为基础,着重观测作曲家在此过程中的创作思维变化。本场会最后,由就读于台湾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班的查太元同学做题为《〈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手稿校订研究》论文演讲,探讨了《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手稿校订之过程及其相关发现,并检视作品原貌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意义。

在本次国际论坛暨工作坊活动中,为纪念丁善德先生百年诞辰,并配合学院系列纪念活动,图书馆承办了《丁善德百年诞辰纪念展》,展览了丁先生部分作品的手稿片段以及珍贵历史照片。

此外,11月26日上午在上音附中演奏厅举办了面向普通爱乐者,丰富城市音乐生活的首期“走进音乐”上音图书馆系列讲座。本期讲座邀请了上海音乐学院赵晓生教授,以《巴赫〈创意曲〉1723年手稿赏析》为题向广大音乐爱好者讲解了隐藏巴赫手稿背后的奥秘。

三、结 语

“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已取得圆满成功。其中,取得的成果有三:首先,她使上音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通过手稿、历史音频工作坊的开展,使我们学习到了国际标准下的档案原件典藏、数字典藏流程。在档案命名上,一方面借鉴国际常规,一方面依照馆藏特情,制定出上海音乐学院特种文献典藏号以及命名规则②。其次,通过流程化的培训,馆员业务水平得到提升。在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台湾师大音乐数位典藏中心等兄弟单位相互协作、交流中,学习了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技术,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从活动期间各种讲座、论文会上,了解国内外文献建设、研究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开拓了视野,促进了馆员自身的业务思考。再次,图书馆研究功能进一步拓展,学术影响力逐步增强。

当然,通过此次工作坊,也让我们意识到前进中的困难。如何将复杂琐碎的特种文献典藏工作常态化,使之有机地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如何有效地完善、管理特色文献数据库,并形成多媒体的成果开发,多途径的展示方式,从而实现这些珍贵历史文献价值最大化?如何在数字化、网络化、云概念等各种科技手段迅速更新的历史背景中,应对各种技术上、观念上的挑战……

特种音乐文献典藏与数字化文献建设仍然是“上音”图书馆“十二五”期间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寄望今天在历史中的探究,能使之照进更遥远的未来。

①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度重大项目。

②参见钱仁平、肖阳《华人作曲家手稿典藏与数字化保存的实践与思考——以〈萧友梅档案〉为例》,《音乐艺术》2012年第2期。钱仁平、韩斌《历史音频修复与数字化保存的实践与思考——以〈丁善德音频计划〉、〈谭抒真、李翠贞音频计划〉为例》。

钱仁平 博士,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民俗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 啊!长江黄河 长江黄河皆入海 三江源:挟资源以辟市场 梦幻三江源 三江源赋 取水三江源 黄河寻宗 18天徒步青海三江源 危机逼近三江源 从“三江源”奔向世博会 中国冬虫夏草之冠――“三江源” “三江源”治理大考 在三江源巡视生命 三江源保护求变 三江源生态治理谋变 生态潮动三江源 “中华水塔”三江源 聚焦三江源湿地 三江源,江河的摇篮 吴长江:再现三江源头风骨 长江黄河流域观鸟地推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叩问三江源以长江黄河之名 叩问三江源以长江黄河之名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摄/卢海林 图为三江源地区玛多县风光,玛多历史上是由内地进入的一个驿站,也是一个古渡口。当地原有大面积草场,现今却因为过度放牧,草原沙漠化,湖泊面积大大减少。摄/水冬青

这是一片“牵一发而动中国全身”的土地。

中华文明是两条河流――长江、黄河孕育出的文明,虽然这两条河流入海口一个在山东东营,一个在上海,差了1000多公里,但沿着两个入海口上溯几千公里,会发现这两条大河都发源于同一片神奇的土地――青海省境内的三江源地区。

三江源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在这片总面积超过36.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不但流出了长江、黄河这样的文明之源,也流出了澜沧江这条东南亚第一长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西南部与自治区接壤,东部与四川省毗邻,北部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相接,行政区域包含了17个县市,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达4000多米,保护区内,还包含了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

如果你看过陆川导演的电影《可可西里》,就一定领略过三江源地区的美景――电影中大部分外景地,都在三江源地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当然,电影只是从侧面展现了三江源的外景,真正的三江源关键词远不止这些:雪山、湖泊、青草、虔诚的喇嘛、微笑的牧民、原始的风俗……

从另一组数据中,也可以了解到三江源的壮美和生机勃勃:这里的湖泊、湿地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其中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0多条,是重要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源,号称“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为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区域内动植物丰富,其中野生动物有兽类85种,鸟类237种,两栖爬行类4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这里汇集了唐蕃文化、玉树伊舞、赛马节等多姿多彩的民俗古风,风格朴素而真诚……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三江源地区受到聚光灯关注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其环境的破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区消失,泥炭地干燥并,生态环境变得日益脆弱。

人口无节制的增加和人类无限度的生产活动,又大大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进度,特别是草地大规模的退化与沙化,使得该地区草地生产力和对土地的保护功能下降,优质牧草逐渐被毒、杂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动物如鼠类乘虚而入,导致草地载畜量下降,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减退,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并已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

民俗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年画是民间在年节之际用来迎新春、祈丰年的民俗艺术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用来美化环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心愿的

>> 鲜为人知的事情 鲜为人知的苦闷 鲜为人知的变化 沈阳故宫:鲜为人知的故事 鲜为人知的家族背景 鲜为人知的体表健康奥秘 鲜为人知的中风先兆 鲜为人知的军事高参 白求恩鲜为人知的故事 鲜为人知的东北“辛德勒” 鲜为人知的杨明斋 鲜为人知的中日“兰花外交” 鲜为人知的罗盛教家书 鲜为人知的“土匪邮票” 鲜为人知的中日金融大战 鲜为人知的井冈黄埔生 鲜为人知的“香山事件” 鲜为人知的南昌公司 秦怡鲜为人知的艰辛家事 鲜为人知的西北联合大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鲜为人知的高密年画 鲜为人知的高密年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x

年画是民间在年节之际用来迎新春、祈丰年的民俗艺术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用来美化环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心愿的一种最为普及的艺术样式。作为中国独有的民俗艺术,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秦汉期间已出现(参见《中国美术史教程》《中国民间美术》)。近年陆续公开展示的南宋(金)时期木版画《四美图》《义勇武安王位》和《东方朔盗桃》等木版画在内容与形式上均具备了木版年画的特点,可以说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木版年画实物。

年画在宋代叫做“纸画”,到明代叫“画帖”,直至清代才被称为年画。年画中又分为手绘、半印半绘、木版套色、石版、胶版印刷及现代印刷品等,本文所讨论的年画只限于前三种。

提起年画,人们更多的联想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河北武强、山东潍县,很多人想不到“高密”,甚至根本不知高密生产精品年画。也许是潍县年画名气太大的缘故,以至于人们习惯性地把山东年画的荣誉一股脑地戴在潍县的头上。山东高密的扑灰年画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兴盛于清代。王树村先生在《中国年画发展史》中介绍高密年画:产地分布于李家庄、周家庄、城子村、姜庄、公婆庙、车前岭、十里堡等三十几个村庄,前后受到山东潍县、平度,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影响,特别发展了整张纸大小的“大挂画”。有半印半画及扑灰两种,扑灰画经过粉本、扑灰、敷彩、粉脸、描金等复杂工艺,以桃红及绿为主色,兼施金色,画面的主要部分还涂上明油,形成鲜艳夺目的效果。半印半画则用木版印出墨线,再以手工敷色。此外,也有全部木版套色水印的形式,印窗顶、窗旁、桌围、门神之类。

高密年画在绘画题材上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种类:

一、神佛类。以文武财神、灶王像、天地神等为主,兼有各行业神祗、始祖等;

二、吉祥画。如麒麟送子、天仙送子等吉祥喜庆的题材,用以讨得新年好兆头,预示来年家兴业旺、添丁进口等;

三、戏曲故事类。包括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戏剧和传统故事典故等,如二十四孝、水浒、西游、红楼、西厢、包公、三国,以及本文介绍的“玉虎坠…绿牡丹传”等等;

四、人物画。以美人和胖小子为主题,如双美图、胖子娇娘、时装美女等,

五、山水花鸟(图1)。此种多取其画中美好喻意,如牡丹喻富贵,莲花喻多子,松鹤喻长寿,竹喻君子,山高水长,有的巧用谐音。另外还有许多历史题材的年画。

六、家堂(图2)。即俗称的祖宗画。

高密年画种类繁多,但以扑灰和木版半印半绘为大宗。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在所出的稿上粉脸、勾勒、敷彩、描金,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只有山东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扑灰年画乡土气息浓烈,正如高密当地流传的顺口溜表达的一样:

刷刷刷,一溜裁花。

大笔狂涂,描子勾拉。

细心粉脸,眉眼巧画。

待要好看,咸菜磕花。

高密艺人是写意高手,除了“细心粉脸,眉眼巧画”之外,整个画面几乎全是浓重的色块和飞泻的笔法,在沉重的色彩上面俏皮地印着各式小花,打破了大面积单色的沉寂气氛,仿佛夜空中燃放的焰火,使画面更加协调美观。这种美丽的小花就是“咸菜磕花”的艺术效果,说白了就是拿咸菜干刻成花样模子,沽上各种色料印在画面上的。

高密扑灰年画又分为两类,一为“老抹画”,歌曰:

墨屏墨屏,案头清供。

婆娘不喜,老头奉承。

货卖识主,各有前程。

这是一种色调较单一的扑灰年画品种,一般老年人比较喜欢。而上面介绍的《牡丹莲花》和《家堂》这两幅扑灰年画则属于“红货”,也有歌赞:

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

庄户墙上挂,吉祥又红火。

这种“红货”很受年轻人及妇女喜欢,销售情况也好于“老抹画”。

在扑灰年画产生之前,高密一带生产的年画大多是由一些落魄文人画匠手绘而成,由于产量远远满足不了百姓在春节期间张贴的需要,一些老年人逐渐常年从事年画的生产,农闲时青壮劳力也参与其中。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艺人们改进了年画的生产技法,于是产生了扑灰年画这一新画种。从清代的乾隆到咸丰年间(1736~1820年)是高密扑灰年画的成熟期,此期间成立了多家专业作坊,吸引来大批画商,扑灰年画行销各地,甚至远销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现在东北古玩肆中偶尔尚能见到有出售老年画的,亦多为高密年画。

在高密年画所经历的手绘、扑灰、半印半绘、木版套印四个创作过程中,以扑灰最为独特,也是生命力最为顽强的一支,直至今日仍有生产。从明至清末,高密年画始由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作业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化生产,农民的自娱自乐式创作随着年画市场外部竞争的加剧,促使他们更加专业,作品质量和数量逐步提高。杨柳青等地的先进年画技术在高密得以普及,专业的画家参与绘制墨线粉本,使高密年画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清代晚期是高密年画的黄金期。在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在天津杨柳青画店刻版的胡仲宽(胡三)来到高密李家庄,把杨柳青的制版和套印技术带到了高密。高密年画艺人乐于接受这种更加先进的木版印制技术,很快杨柳青和高密的年画技艺融合在一起,一种新的半印半绘年画诞生了,它有着杨柳青年画精美高超的墨线版和彩色套版技术,又有着高密年画高超的勾描和刷色技术,更加上独特的明油,大尺幅的画面,给人一种富丽堂皇、金碧生辉、喜气洋洋的感觉。胡三从杨柳青带回的“天仙送子”线版被高密艺人们不断地演绎,衍生出各种版本(图3),成为高密年画的“保留曲目”。

在本文所收录的这幅《天仙送子》(图3)中,艺人用了墨线版、橘红色版、青绿色版、三色木版套印,而开脸敷白,勾脸型眉眼、口红,以及衣服的粉红色、蓝色等采用手绘。脸上见不到惯常的“发烧红”,只是儿童脸上似有似无地在眼睑下部略施红彩,色彩热烈中略显安逸沉静。衣服上的大块单色上草率地勾画着金彩纹样,用笔泼辣豪放,同整体画面似欠谐和,却把人物映衬得俏皮有趣。此图墨线版勾栏细致,雕工纯熟,套色印刷技术精湛,手工刷色利索到位,笔法高妙,为典型的符合大众审美风格的高密木版套色半印半绘型年画。

《麒麟送子》(图4)也是一幅典型的高密风格的作品,不同的是该作品为两张成对。“成双成对”和“大挂画”都是高密年画的特点。“大挂画”即年画尺幅较大,一般纵长在1米左右,经过装裱,这样的大挂画再成双成对地挂在墙上,立刻可以使简陋的房舍焕发出喜庆的气氛。这套《麒麟送子》呈左右轴对称布局,左右大体相同,只是在细部及色彩上略有差异。年画艺人们在创作时讲究“画必有意”,桃子和石榴意喻多子多寿;两小儿双手分别持荷花和牡丹,意喻平安富贵。两儿童身后各立一穿官服的美妇,高挽发髻,凤簪霞帔,流苏云肩,一持凤扇,一擎宝幢,身子微微前倾,满是关爱地呵护着“麒麟子”,此当为送子娘娘之变身。像这种成双成对的年画喻义更 深刻,观赏性更强。同图3相比较,此画人物面部敷较深的红色,重要颜色处罩明油。明油是松香和酒精的溶解物,罩上明油可以使画面闪闪生光,色彩更加艳丽,这也是高密年画的风格之一。此画边款为“王家丘裕民社画店”,王家丘村现为高密市河崖镇所属,“裕民社”当为此地专业画店。从这幅作品看,其店实力不凡,尤其是墨线版构图精美,纷繁而严谨,雕工流畅,一丝不苟,不落窠臼,丝毫不在杨柳青之下。

《花家寨骆宏勋双拜洞房花烛》(图5)也是一幅两张成套的作品。此故事出自清代侠义传奇小说《绿牡丹全传》,多被改编搬上舞台,以各种戏曲形式进行表演。高密的年画艺人们以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审美取向,大胆地创造了双拜洞房的喜庆画面,而完全不顾及其原故事中的生离死别,不去渲染侠义传奇故事中的打打杀杀,使花碧莲和桂小姐都能嫁得如意郎君骆宏勋,骆公子喜结双美姻缘。暂且不论一夫二妻是否合美,但总算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高密年画艺人的淳朴善良亦可见一二。此画为两张连续画式,左面一张是骆公子和花碧莲,右面一张是桂小姐和丫环,一条牵引新人的红绸带经骆公子的手分别左右牵引着两位美人,于是两张画的界线被一条红绸带打破了,两张画变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思新颖又合理。画上大面积地绘着4个人物,没有任何背景,却处处体现着婚庆氛围。“该大则大,该省则省”,这正是高密年画艺人追求喜庆热烈的艺术效果的体现。此画铭有“瑞聚祥记”,“瑞聚祥”为画店名号。可惜高密年画店多不见记载,现可以见到的还有一“瑞盛和记”(图6),这幅“隔帘相见”也应该是左右成对的,现在的这幅只是右面的一张,左边应该是一美女作羞涩态,隔着竹帘与男子相会。可惜岁月弄人,如此的良辰美景却只剩下风流公子倚帘痴痴等候,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觅得美厶芳踪,破帘相见。

说起高密年画店,尚有一“隆顺永记”不得不提,在其作品“玉虎坠”(图7)上可以窥得其店艺术成就之一斑。民国初年,高密年画市场分外兴旺,姜庄东城子王增盛在继承祖上画业的基础上,创建了当时高密地区最大的“隆顺永”画店,其盖了18间房子,雇了40多人作画,甚至建造了当时少见的二层楼,兴旺一时。但好景不长,随着石印技术的普及,高密传统年画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有的画店也开始生产石印版年画,但石印版年画仍然保持着人工粉脸勾画眉眼和罩明油的传统技法。随后,另一种机械化胶印的香烟牌子大美人画又成为传统年画的有力竞争者,传统年画的生产和经营渐入困境。抗日战争期间,“隆顺永”画店向天津进了一车皮石印年画,塞满了三间货仓,这些画在市面上大量倾销,高密传统年画受到重创,终于一蹶不振。“隆顺永”的兴衰正代表了高密年画的整体走向,市场经济和时局都是无情的,年画市场上不会有永远的赢家。在当时,高密还有几家留下名号的画店,如同顺堂、增盛、齐万顺、立兴、万盛、瑞盛祥、三盛永等,现在偶尔尚能见到它们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印刷技术的发展使高密传统年画受到巨大挑战,传统的绘版和雕版技术已不见杰出的传承人。2007年,国家把扑灰这项古老的艺术形式列为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高密年画家吕蓁立为扑灰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在中国民间艺术长河中,很多艺术种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传统年画作为一个古老的艺术种类,正徘徊在消亡的边缘。基于此,我在收藏过程中,刻意强化了年画收藏的系统性,本文若能为传统年画收藏、整理工作起到一点有益的作用,我心足矣。

(注:本文列举的年画均为“大挂画”形式,尺寸均为长1米左右,宽0..6米左右。年代为清晚至20世纪50年代。)

上一篇:房建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