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范文

时间:2023-03-06 04:26:59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范文第1篇

一、在美术作品中线的定义

在几何学中,线是点移动的轨迹。没有宽度和厚度,具有长度和位置。这种定义在几何学的范围内是成立的,但是在美术作品中它必须具有宽度和长度才能表现出线的形象。因此,对线的掌握必须控制在宽度和长度有很大差异的形体范围内。

二、在美术作品中线之存在的基本形式

第一种线是实体线。这种线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去认识,即线的总形、线自身的形和线两端的形。如果线是细小的可以不考虑两端的形,但是如果线比较粗的话,两端的形不容忽视,它可以成方角、尖角、圆角或其他形状。线的总形是指其大致的形态及方向,线可以是直的、弯的、曲折的、不规则的。线自身的形如何须得细察方见。如果线是很明显的,则线自身必有两个边缘,这两个边缘的形状与它们彼此的关系决定着线自身的形始终可以是一样的、渐变的、断续的、起伏的或成不规则的形态。

第二种线是感觉中存在的线,即面的界定、面与面的交界、面与面的转折,或点与点的顺序连接,如美术作品中的边界线或轮廓线。今天的画家在被分类时,经常是依照他如何处理轮廓或色块的边缘而定,例如某些抽象派艺术家就被归类在“硬边画派”之下,由此我们可以完全正确推断边界线的处理在产生效果方面是有它审美上的重要性的。在近代美术史中,硬边线相当于一种理智的、有结构的且有组织的方法,硬边美术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是在清晰的照明以及准确的焦距下的产物。相对于软边线确是可以触摸的,显示了物体的丰满圆润,以及曲面如何柔和地隐入于轮廓中的样子。更广义上说,我们可以说硬边线是在以划分界限、分类以及作理性分析为主要目的时采用的。但假如一个艺术家只考虑表现统一、融合以及流畅的效果和感觉时,那么柔和性和断续性的边线将是比较适合的。

三、线是中西绘画基本的形式要素之一

在西方绘画史上,以线条为艺术表现形式的画家和以体面来表现的画家有很大的区别。艺术史家兼艺术理论家海因里屈・渥夫林将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及艺术创造形式分别称为“线性的”以及“绘画性的”。然而线条所具备的那种基本特质,再加上它描绘事物的力量和奇幻的魔力,使得它在所有的视觉艺术中都有着屹立不倒的重要地位。

在西画的传统的素描或油画中,一条人物头像或半身像的轮廓线的深浅、曲直、虚实的互相交替规律,实质上也与中国画相通。优秀的油画家在处理人物或景物的轮廓时,总是将线的形式要素按不同强度,作有间隔的重复安排,使之节律化,并且深知各段轮廓的长短、虚实、曲直的量度比例,在什么样的分寸上是最恰当的。如果不是出于“硬边艺术”的故意做法,一个画家把轮廓画得像一张剪彩一样,那么就说明他不懂得西画的轮廓也和国画的一条线一样需要变化的道理。可见线在西方传统绘画作品中是影响作品本身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西方画家深明中国画线法的人实在不多。波洛克《魔鬼》局部,抽象表现主义者波洛克用自动配置与人工选择,表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的粗细对比,润涩对比与角度交叉,他的作品属于“线性”艺术,其用线堪与中国书法“屋漏痕”媲美,更突出说明了线在艺术作品中的巨大艺术魅力。

中国书画特别讲究“一画”之美,石涛对“一画”有深刻的论述,他认为中国画的画面都“自一至万、自万以至一”,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这些思想也与老子思想一脉相承。“一画”,说告诉我们中国画的平面构成的基本单元是“一条线”。全画面所有的线的构成都根据这“一条线”,以后许多线都是这第一条线的相反相成的铺陈,以至完成全画可见“一画”,即一个单线或一个点对中国画全局与创作程序的重要性。在美术作品中单线也有粗细、曲直、方圆、浓淡、干湿等变化。线与线之间又有距离、粗细、长短、浓淡、干湿、角度、穿插、交叉等变化。如采用软硬毫毛笔作画的传统白描,大致可分为两类:紧劲绵长、行云流水的铁线描和顿挫抑扬、起落有致的钉头鼠尾描,其余十多种描法盖源出于此而演化伸发。白描图式中的设计意识,取决于线条变化节奏、韵律、均衡、对比等与审美性质相关的动机契合,以一种美的样式营造画面空间。中国书画在线上作种种变化的努力,其目的不过是状物、传情、悦目而已。

四、线在中西绘画中的差异

中西绘画中对线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认为一条线离开写实功能也和书法用笔一样,是具有抽象的独立的审美价值的。而西洋传统画认为一条线毫无意义,用许多线才能描绘一个真实物象的轮廓。而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可以看出其线条所注重描绘的是所画对象的“神”而不是“形”,所以不可能用西画中传统意义上的边缘线和轮廓线来具象描绘,那么中国画所讲究的“一画”之美也就不难理解。中西绘画对线的理解和运用虽有差异,但绘画各具特色的本身是否有孰优孰劣之分,再这里就不作过多评论。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对线的认识、理解、运用的不同,也是影响中西方绘画不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美术作品范文第2篇

【摘要】 优秀绘画作品欣赏是贯穿初中美术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选编的都是中外优秀绘画作品的代表作。我们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来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通过这些作品,将会对我们进行很好的美育教育。

【关键词】 绘画作品 欣赏 品德的教育 审美能力

优秀绘画作品欣赏是贯穿初中美术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选编的都是中外优秀绘画作品的代表作。尽管美术史的发展源远流长,所选篇的优秀作品十分有限,但我们可以从这有限的几十幅作品中领略到美术的精髓,领略到时代的变迁。它不同于抽象的理论教育,我们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来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通过这些作品,将会对我们进行很好的美育教育。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也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

1.了解历史,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邓小平说:“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就必须了解历史,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所以“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邓小平语)。通过史实,来树立我们民族自豪感,形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从战国时期的楚墓帛画,到明清、到近代、到现代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如明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以广阔的画面描绘了北宋首都汴京繁荣的社会生活景象,还有明朝沈周的《庐山高图》、五代董源的《龙宿郊民图》等,它们都是中国古代绘画史的一颗颗璀璨明珠,使我们深深感到古代文化的灿烂和社会的繁荣以及历史的悠久,从而增强我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到了近代现代,这些优秀的绘画又使我们领略到中国的苦难与先辈们为中国的独立与强大所付出的艰辛与代价。《狼牙山五壮士》这幅绘画,描绘了五壮士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舍身跳崖的英雄事迹。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击外敌入侵中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帝国主义就对我国进行侵略,从此,中国人民为赶走侵略者,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抗争。《蒋家王朝的覆灭》这幅绘画给我们讲述这样的史实:抗战胜利后,统治集团不顾中国人民要求和平建国的要求,发动了全面内战。同志指出,真正强大的力量,不属于反对派,而是属于人民。1949年4月23日,解放了统治中心南京,战士在总统府楼顶升起了五星红旗,宣告了反动派的覆灭。随着反对派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的时机也成熟。《开国大典》是再现这一神圣时刻的见证,看到这幅歌颂新中国前程似锦和无限生机的绘画作品,我们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动。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和无数革命先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奋斗牺牲的结果。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好好地珍惜现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认真学习,我们要记得邓小平所讲的话:“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会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一句话。美育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情操,完善道德的作用。通过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区别美与丑、高尚与庸俗、健康与颓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宋朝画家梁楷所作的中国画《李白行吟图》,画家只是用简单的几笔,但这几笔线条的粗细、干湿、浓淡及转折等变化全俱备,使人物神形兼备,一个活生生的李白就站在我们面前,画家能用轻重不一的笔触,丰富多样的墨汁变化,做到丰富而不杂乱,简洁而不单调,让欣赏者在作品里强烈地感受到不同方向力度、速度的笔触交替运用所形成美感、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明朝画家沈周的《庐山高图》把我们带进了风光秀丽的庐山中。我们都知道庐山是著名的风景区,画家用丰富多彩的颜色再现了庐山的美。但这仅仅是一种自然美,一种艺术美,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美——社会美。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画家用庐山的美来比喻他的老师人品的美、人品的高尚。现代画家董希文的名画《开国大典》更是美的化身,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综合体现。画家把画面处理成晴朗的天气,蓝天中白云朵朵;红地毯、红灯笼与远方的红旗;神采奕奕的领导人与兴高采烈的群众等等,所有的一切既相融合又成对比,处理成美的典范,以他宏伟壮阔的场面,辉煌灿烂的色彩,歌颂了新中国的前程似锦。初中课本优秀的绘画作品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愿这些能起到抛砖引玉、以点带面的作用。

美术作品范文第3篇

视觉艺术⋯是一种传达信息的“语言”,和我们日常使用的口头语言及书面文字一样有着自身的结构和规则。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自己的视觉来理解与领会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意蕴,要在一定程度上来认识与感受艺术作品所传达的视觉形象语言。通常,艺术家在传统的视觉艺术形式下,采用娴熟的技法将大自然中被认为美的人和物描绘下来。视觉语言是由视觉基本元素租设计原则这两部分组成的一套传达意义的规范与符号系统,视觉基本元素基本上有:质感与空间、线条与形状、明暗与色彩,等等,这些是组成一件美术作品的基本。视觉设计原则有:布局和对比、节奏和平衡,等等,这些是艺术家们用来组织与运用视觉基本元素进行艺术作品表达的原则和方法。所以,艺术家们会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素材以及表现形式,采用相应的原则和方法,从而形成一件能够表达一定内容的艺术作品。美术也是视觉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它也是采用视觉语言来表达艺术家感情的艺术。所以,欣赏美术作品是欣赏者通过视觉对于美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美术作品的感情内涵的认识过程,以及自己的内心情感与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行融合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对一般的民众,还是对艺术家来说,运用视觉的心理感受来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一种不错的感情体验。所以,艺术家在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如果只是注重展示表现手法、物质材料和作品结构等方面,而没有内在感情投人的话,那么他的美术作品就不能给予欣赏者视觉上的感受。一位有经验的英国美术教育家曾告诫说:“除非你也有过达•芬奇画《蒙娜丽莎》时激动的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她。”L2美术是艺术家用来表达内心感情的艺术,在美术作品中蕴含着多彩且丰富的情感内涵,因此,当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的视觉心理感受与其内在蕴含的感情有交集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美术欣赏。

二、区分具象美术作品与抽象美术作品

在美术领域中,通过以绘画作品和自然对象的相似程度上来划分,可以分为具象美术作品和抽象美术作品。具象美术作品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和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者极为相似的美术作品。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很清楚地理解和感受艺术家要表现的内容和蕴含;抽象美术作品是指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外观大幅度的偏离或是完全不同的美术作品,它是艺术家的情绪和感觉的映现。抽象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主观印象,不受客观形象的束缚,强调艺术家的个人情绪和感情表达。抽象美术作品虽然和现实世界有着一定程度的、潜在的联系,但抽象美术作品更主要的是艺术家把将现实世界中所获得的形象做了主观化的和情感化的处理,已经突破了我们在经验世界中理解的物理定律,从而创造出了一些只能在艺术作品世界中才会存在的图像。艺术家在进行创作这写美术作品的时候运用了一些表现方法,例如,夸张、变形和重组,或是突出事物的结构特点、将客观物象的比例改变或是打破通常的经验和时空概念等,这些表现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尽管我们能够辨认出表面上的形象,但所描绘的事物形象跟现实世界中的形象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日常生活的逻辑不相符合。

三、抽象美术作品的美学价值

德国哲学家沃林格的著作《抽象与情移》最早谈到:抽象主义是由抽象绘画发展的,进而形成了美学领域的一种观念,这是一篇具有震撼力的文章。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有着“情移的冲动”和一种与之不同的叫做“抽离的趋势”的冲动的影响。“抽离的趋势”是因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而产生的,人们觉察到自然空间和现象的不同,内心对自然空间存在着畏惧。所以,既然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不能在自然不停变换的现象中享受到安宁,那么只能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寻求慰藉;既然难以从自然的事物中发现美,那么只能将自然事物抽象化从自然的偶然性中抽离出来,使之得到应有的价值。沃林格的作品影响了一些艺术家,如康定斯基,他是沃林格的朋友,他积极支持表现主义运动,并扩大其影响。抽象美术作品中不仅受到逃避现实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工业和科学技术推动的影响0当今的建筑与环境,需要概括性的、精练的及简化的艺术形式为之表现;现代机械的速率、能量和效率这些方面对视觉来说是很抽象的因素,这就需要艺术家来进行抽象美的创造,抽象美术作品的产生是对写实艺术作品的补充。“情移的冲动”与各种具象艺术相对应,抽象美术作品不以现实的客观事物为创作目标,而是运用线、块面、色彩、形体和构图来表达各种情绪,进而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和思维。艺术大多都是有主题的,包括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其主题往往是为了反映现实社会、生存、道德、民族或是政治问题,这些主题让艺术作品成为工具。但是也可以不作为一种思想的表达工具。当艺术作品作为表达生命存在方式的时候,那么其目的形式就是为了形式而存在的,抽象则为了抽象而存在的,这就是抽象艺术纯粹的目的和意义_4j。

四、抽象美术作品的审美基础与审美特点

1.抽象审美基础

“抽象美”是指不反映具体物象的轮廓或不产生关于特定的物象联想的抽象形式给予人的美感_5J。抽象美术作品的组合形式包括:形、光、色和线等,这些都不表现自然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这是与在具象美术作品中体现具体以及客观事物不同,它需要欣赏者能够将自己的感受和创造性地和美术作品交流,通过自身的“视觉观察”去体验作品中的美。这种自身的“视觉观察”,来自于内心的感受、修养及品味。康定斯基在《论艺术中的精神》中谈到:“无物象的抽象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需要内在的眼睛,这种内在的眼睛是一种精神能力的高级阶段,是复杂的、超越性的领悟力。”抽象艺术来源于抽象艺术家的内心,而抽象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则来源于对现实社会的不同理解。现实社会中的虚伪的、粗俗的和世俗的文化以及功利主义的影响都能够使艺术家偏离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艺术不仅艺术家是对“美”的表达,也是对现实社会印象的表达,但是在艺术作品中的表达的“真实”不能说是对现实社会的刻画,而是艺术家根据内心的感受创造出来的“真实”。现实社会中的事物,常常是短暂易变的。虽然表面上看与自然差别巨大且抽象,但是从艺术方面来看它却是越来越具体了。

2.抽象审美特点

抽象美术作品作为现代艺术作品中的一种,有着与现代艺术作品相同的特点,现代艺术的基础是建立在:“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与“为艺术而艺术”等。这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抽象美术作品自身具有的特点:(1)美术作品是反映事物的内在的东西。(2)作品不反映现实的具体物象,而是用“抽象”的手法来表现(3)组成美术作品的像点、线和面等基本元素,都有其内在的价值。

五、提高抽象美术作品欣赏水平的措施

1.转变观念,培养审美情操

欣赏者对与抽象美术作品的认识还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明确作品概念,区分作品分类。美术作品有很多的艺术流派,而且各派风格不一、特点不同,所以,欣赏美术作品要划分好流派。其次,宽容对待,认识抽象美术。艺术的本身就是有宽容性的,作为主观性的创作产物,在其创作之初,就会或多或少地带有艺术家本身的感情观念。所以,我们应该带着宽容的心去欣赏艺术,尤其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抽象美术作品。再次,突破传统的欣赏观念,创新欣赏方法。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要突破传统的欣赏观念,运用一种全新的角度来体会艺术家想要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心感受。

2.以适当的“视觉”角度来欣赏抽象作品

抽象艺术相对具象艺术来说是非具体的。因此,具象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一般是抽象艺术作品所要避免的。所以,欣赏者如果以欣赏具象艺术的“视觉”眼光来欣赏抽象艺术肯定是不受用的。抽象艺术家不表达或描绘自然环境的事物,只是反映艺术家本身内在的精神世界,它不会提供现成的欣赏感觉或理解,而是要欣赏者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觉来实现对艺术作品的认知。

3.使抽象艺术生活化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正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抽象艺术其实就是以欣赏角度和视觉思路进行突破和创新,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将抽象艺术的方式融人现实生活,使得抽象艺术生活化,进而丰富抽象美术作品。在公众场所,我们可以使用抽象美术做一些提醒标语,像“小草青青,脚下留情”等,采用夸张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具有震撼力,还能使抽象艺术走进大众,走进人们的平常生活J。

六、结语

美术作品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作品展示 创新

毕加索曾经说过:“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能画得像拉斐尔那样,但是我费尽了一生的精力像儿童那样画画。”这说明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运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眼中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一幅画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个世界,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人们也逐渐重视美术给孩子带来的积极影响:它引导孩子观察、感悟和创作生活,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于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热爱,激发创造美的愿望,提升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完善他们健康的人格。

由此也推动了一场关于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学的导入形式更加的新颖了,美术活动的内容更加的贴近儿童的生活,活动的主体由原来的教师转向儿童,整个教育的导向也由原来的重结果转换到重视活动的过程中……但是作为美术活动的成果――美术作品,却往往在活动的最后环节被“忽视”了:教师习惯性的挑选几张个别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与孩子一起简要的评析和交流,大部分的作品则变成了此次教学活动的“附属品”,要么匆匆“收藏”到幼儿的美术作业本,要么就机械的张贴到墙上进行展示。美术作品评价成人化、美术作品展示形式单一、作品展示缺乏美感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们,如何将童画“亮”出来,发挥美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呢?

在通过“别样的摆”――扭转美术作品展示传统化的旧局面;“有趣的玩”――叩响美术作品展示生活化的主旋律;“奇妙的看”――营造美术作品展示艺术化的新氛围,这三方面充分展示幼儿独特的创意与想法,激发儿童创作的灵感与激情,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最终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一、别样的摆――扭转传统化旧局面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儿童渴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可,作品评价与展示环节,恰恰是儿童通过语音表达以及画面呈现分享的重要途径。而纵观我们的美术活动,大多以平面展示为主,这样的展示比较墨守成规,久而久之,便也激发不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在自我的作品得到肯定之后,如果能用与众不同地方式展示出来,孩子会得到更大的鼓励与肯定。

我们可以对作品进行小小的改变,比如单个的作品可以对画纸进行简单的折一折、卷一卷、弯一弯、剪一剪、贴一贴等方法,对作品进行简单地修整,这样平面的作品就立刻变“活”了!如果是多幅作品组合展示,则可以依托支架,将作品张贴在支架上;也可以将多幅作品装订成书的形式展示,还可以添加辅助物的形式展出,如添加花架、画框等等(如图一),这样可以打破原有的传统模式,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展示方式,让儿童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在美术活动《不一样的舞姿》中,孩子们用画笔表现着舞者曼妙的舞姿,借助红色剪纸让孩子在白色背景纸上呈现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图二),但如果就这样展示孩子的作品,可能激发不了孩子再次创的激情,所以我们将儿童的作品“站立”起来,让作品呈现近看、远看高低不一的效果(图三),与此同时,我们还可将孩子的作品连接起来变成了一幅大作品,这样作品便有了情节、也更为连续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画纸的卷曲,呈现别样的立体展示效果(图四),突破作品单一的平面展示方式,从而达到了立体的、多维的效果。

通过这几步简单的“摆”,作品由平面转变成了立体的展示方式,儿童感受了作品另类的美。

二、有趣的玩――奏响生活化主旋律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重要的意义。”是的,游戏对于儿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种子的发芽需要阳光雨露一样,是儿童喜欢的,也是最适合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可以发现儿童自发的玩总是那么的投入、快乐,对于他们来说,游戏不是随意的玩耍,而是一种“工作”,为了玩得开心,他们会“挖空心思”的去想各种办法,这个过程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我们也要尽可能的创作条件让幼儿尽情地游戏,自由地“玩”。那么,如何让最后的作品展示让孩子“玩”起来呢?

在《不一样的舞姿》中,我们借助了转盘(图五)这一支架,让环形的作品能够转动起来,变成一个立体的展示台(图六),幼儿完成作品之后,可以看一看、转一转、玩一玩这些好玩的美术作品,感受不一样的舞姿带给我们的奇妙体验,这也大大激发了幼儿再次创作的积极性。

美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生活与自然是培养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宝库。借助生活中的这些物品作为展示的支架,有效地将日常活动中静态的作品展示转换化为动态的呈现,让幼儿对自己的作品有了全新的理解,在转转、玩玩的过程中开启儿童感受美、发现美的大门,同时也开辟一个展现他们独特想法和创意的艺术天地。

三、奇妙的看――营造个性化新氛围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儿童要进行绘画创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与欲望 ,这就需要我们在活动时创设能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环境,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过这么一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欣赏的美,幼儿的美术作品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孩子心灵世界的真实表达,读懂它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别样的作品展示方式让孩子的作品焕然一新,重新点燃了孩子们对艺术的激情。

大班美术《不一样的舞姿》最后的作品展示环节,我们挖掘了潜藏在幼儿美术作品里的美,让作品的展示与生活接轨,在转一转、看一看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生活特性,并巧妙的借助烛光呈现作品奇幻的动态变化(图七),在看看、剪剪、贴贴、转转、再看看的过程中,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激发艺术创意与想象能力。

这里教师创造条件让幼儿浸染在艺术环境里,让“作品”借助灯光的效应走近幼儿的生活,为再次创作奠定基础。可以说作品展示时这种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和具有视觉冲击力、感染力的艺术环境,是儿童爱上画画的开始,也是让每个儿童心里那颗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的关键所在。

儿童的美术作品让我们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与孩子一起用纯真的眼睛去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别样的摆”、“有趣的玩”、“奇妙的看”让我们更直观地展现孩子富有创意的表现与表达,给予孩子一份完整的、积极的、正面的情绪体验的机会,同时也开拓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创作美、表达美的空间,如何更合理更有效地展示作品,还需我们更多地尝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家雄编著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杨景芝 《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6

美术作品范文第5篇

由此,我认为当我们评判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时并不能仅仅依靠人们的视觉美感而判断。好的美术作品需要包含人的思想感情,真正的使欣赏者达到心灵的一种愉悦和享受达到与作品间的共鸣,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就像毕加索,每一幅画都能表现作者的主观意识,都能在当时抒发作者最基本的情感,我觉得他的作品是成功的。

当然在我们评判艺术作品时,也应该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地域,毕竟每一个时代,不同的环境也会造就不一样的人格魅力。当我们欣赏古代希腊的雕塑时,我们会带着怎么样的眼光去欣赏呢?也许有些人会质疑,如此写实的复制逼真的人体是否违背了伦理道德,是否让人产生邪念。答案是不能,因为古代希腊所处的地理环境属于温热的气候,人人都穿着很少的衣服,在他们认为,的人体是一种神圣的象征,并且在他们举办运动会时,运动员必须全身,以表示对神圣运动会的尊敬。所以说我们评判这些作品时不能仅仅考虑到自己国家的文化特征,不能带着自己世俗的眼光来批判别人。再而我们讨论一下罗中立的“父亲”这幅画,记得看名家讲坛时一位学生说整幅画面不和谐的部分是父亲耳上插着的圆珠笔,塑料的质感影响了整幅画的效果,但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希望用这支笔来表现出父亲有知识,表现新时代的农民兄弟一样具有文化。新时代的我们看到这画时会被父亲满脸的沧桑感所震撼,会对农民的辛苦而同情,假若这幅画出现在比较清苦的建国初期人人都在过这样的穷日子,我们在欣赏这幅画作时还会有那种视觉冲击吗?所以说地域、时代、切身的感受作者也是我们在评判美术作品必须要考虑的部分。

最近大连引进仙人的一幅作品,整幅画中间只有一只翻着白眼的小鸟,但是这幅画却是价值连城,迎来了无数的欣赏者前来观摩。小小的一只鸟为什么会有如次大的魔力呢?因为那些白眼代表了作者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态度。很欣赏仙人的作品,在画中,所有动物上翻的白眼似乎成为了朱耷作品的标志,而从那些白眼中,我们也强烈的感到了他对整个社会的不满感受到了他对社会的唾弃,感觉到了他的怀才不遇。寥寥几笔,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体现了画的价值。同样的人物还有马远和夏圭,他们的画似乎并不符合构图的原理,大片的空白留给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我们在想的同时就因此忽略了这些原则性的东西,难怪面对当时称赞他们的评论家时,朱隶给了这样的一个评价“残山剩水,宋僻安之物也,何取焉。”同样的艺术在不同的人的眼中成就了不同的评价。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分歧的产生,既说明了美术作品本身的多义性,也是对作品的丰富和补充。但另一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又不是任意的,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最近了解了一位西方艺术家,不禁为他不被世人理解而由辉煌跌入低谷的惨痛经历。他就是伦勃朗•哈尔门斯•范•莱恩,一位17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的画家,走着一条独立的艺术道路。

伦勃朗在作画时遵守的原则是:我就是我。他将作品生活化、时代化、社会化和非宗教化。画表现是宗教题材的作品但是没有哪一件作品是宣言宗教的,都是借助宗教来宣扬人心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的。他的艺术具有一定的批判色彩。他与当时的社会并不合拍。他创作了很多的作品与荷兰大多数画家不同的是,伦勃朗没有屈服和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我行我素。他的肖像画不仅描绘了一个人,而且描绘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是时代和社会的一面镜子,曲折的反映了人的命运,人的痛苦和欢乐。伦勃朗的一生并不完美,特别是他的晚年更是很悲惨,他的画作渐渐的不那么受欢迎了,但是在我们今天来谈他的作品时,却感觉到了伦勃朗是伟大的,她的伟大之处在于她在17世纪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传统并发扬光大,使荷兰画派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但是为什么在当时小小的荷兰小画派却如次的吃香呢?他们和伦勃朗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荷兰的小画派大都是取迎合的态度,而伦勃朗这不是这样。在这时小画派的画一般比较浅而易懂,而伦勃朗的作品有着丰富心理和道德内涵,这些内涵是不怎么容易一下子被弄明白的。在艺术商品化和引诱下,小画派画家的作品画的惟妙惟肖,往往能卖个好价钱,而伦勃朗的作品尽管艺术水平和思想水平都很高,往往被买主拒绝。这是因为当时荷兰商人们就那个水平,看不出伦勃朗艺术的精妙性。所以正因为这种不理解导致了我们伟大的画家终年穷困潦倒,所以说我们在评价美术作品时,应该看到作者最想表达的,能够和作者起到共鸣的就是一幅好的作品。不仅仅只是看当时在社会界引出多大的反响而已。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呢?

欣赏美术作品首先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心理准备。恰当的心理准备和审美态度,不仅可以调动欣赏者已有的美术认识、文化修养和审美经验,而且是欣赏者艺术地、审美地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调动积极的审美联想和想象。一方面美术欣赏之形象思维的特点要求欣赏者必须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另一方面,美术作品是美术家的联想和想象力的创造物,欣赏者要领悟其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的奥妙,也必须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审美能力。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有助于将各视觉感受连结起来,以便完整地把握和领悟美术作品的美感和意蕴。

融入真实情感把握审美体验。审美欣赏是饱含情感的体验活动,欣赏者只有融入真实的感情,才能获得审美感动和审美体验,欣赏者的情感一方面因作品的感染而发,另一方面也可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美术形象中,从而构成审美共鸣,达到强烈的审美体验。

结合理性思维理解作品意蕴。美术欣赏不单是视觉感受的活动,同时也是理解美术形象与作品内涵的活动。对美术作品做深入完整的把握,只有结合审美感性感受的理性分析,才能达到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反复欣赏,深入体味。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反复感受、体验、玩味、认识的过程,直至达到全面把握作品形式和内容,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总之,欣赏美术作品既要注意从视觉感受方面把握作品的形式和形象,又要品察和理解美术家赋予美术形象的内涵和意义;既要重视自己的欣赏感受,又要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和理性分析,获得独到的审美认识。

美术作品范文第6篇

1 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

为了避免单一评价方式的弊端,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自评式、互评式、推优式、评价表等方式交替使用。例如自评式评价,教师事先设计好各种单项评价内容。例如,像“画我喜欢的玩具”、“厨房一角”等绘画课,可设为:构图好、线条生动、有创意等;像“多功能椅子”、“生活中的标志”等这样的设计课,可设为:装饰性强、创意新、色彩合理等;幼儿按照预设的评价内容给自己的作品评分,在评价中态度极其认真,没有丝毫懈怠。让幼儿参与评价,能够增强幼儿的兴趣,但幼儿被限制在教师提供的评价内容里,没有自由驾驭语言的机会,影响了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推优式评价,先让幼儿分组互相评价,推选出优秀作品进行集体交流。在评论别人作品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视角及语言,孩子们会对同一作品做出不同诠释而产生不同的评价,幼儿间展开激烈的辩论。这种互评法既能加深评论者对他人作品的理解,也能帮助作者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自己,取长补短,有效提高绘画水平。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也是提高鉴赏水平的一个过程。但幼儿的鉴赏水平是一个逐步提高地过程,最初阶段容易出现习惯性的感情倾向,老师经常表扬的幼儿,幼儿也会认为他画的就是好,他被推选的机会就很多,同时其他幼儿体验成功的机会就会减少,幼儿的兴趣和热情逐渐降低。如何将自评、互评、共评很好地融合、统一,从而促进不同水平幼儿的提高,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幼儿的美术作品

原本就浸透了幼儿的各种情感,有些想象的、抽象的作品可能画面效果不是很好,但也可能是幼儿构图能力的局限,所以教师不应对幼儿横加干涉,而应尽量给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幼儿以异于他人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用幼儿的眼光去理解他们试图表现的内容,做到理解和尊重幼儿。

在看似幼稚杂乱的图形和线条中发现他们的才华,体会他们的情感,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抱着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运用笑脸和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的体会和对幼儿的期望,可起到鼓励幼儿创造能力和与幼儿很好地交流的作用,幼儿也会更敢于与众不同,这正是新课标中提到的: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对美术作品展现的评价。

幼儿的美术作品无“好”、“坏”之分,只有“好”与“更好”、“优秀”与“更优秀”可言。只要他在创作,教师都应肯定他。使每个幼儿充满自信,勇于创新,让幼儿在作品中敢于表达生活的情感和态度。他们的画在成人看来也许很稚拙,但每一幅画他们都有这样画的理由。因此,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在激发创作欲望,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个幼儿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3 警惕——每一个孩子不是一个容器,即使是也有一定的容积

在实际的幼儿美术作品评价中,我们经常会陷入这样一种困惑:我们知道这一次活动应让幼儿欣赏些什么,评价些什么,然后就会迫不及待的希望幼儿马上就能够发现和领会所要欣赏和评价的内容,甚至掌握一些必要的技巧。其实在这个时候,我们关注的只是自己对幼儿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就是说在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时,一定程度上我们关注的只是“自己”。因此,我们只有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不断地丰富幼儿的经验,关注幼儿的作品,正确地引导幼儿,尊重幼儿,才能正确地进行幼儿美术的评价。也就是说这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幼儿”。

4 要懂得——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

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体经验,而美术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主题。这就形成了大多数人对某一个作品的大致理解和印象。但是,在每一个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基于生活经验、背景、认知水平的不同,他们对作品的个性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也就是说,意义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美术活动所要传达的意义要通过个体的加工和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其反应和表现也是不同的。如:在“小花伞”的教学中,我让幼儿欣赏了不同形式的伞,有广告伞、工艺伞等,在幼儿自己创作装饰的小花伞中,他们都有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理解来创作和表现。

美术作品范文第7篇

一、可以触摸到的美

民间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一般都是创作者看见、听见或触摸到的事物。这些花草、鱼虫、人物、日月星辰都有它们自己的运动节律。我们可以触摸到的山水、花草、树木等都成为民间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和主要材料。就地取材,这些山野中、田地里最普通的材料,如藤条、树叶、泥土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材料。这些可以触摸到的材料经过各种各样工艺的加工变成了具有乡土气息的工艺品、实用品。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经历花开花落,看见一树一叶,闻到花香,听到鸟鸣,感受春夏秋冬的轮回交替。

1.快乐的美

大自然的花开花落、春夏秋冬、风雨雷电、高山流水是最美的。呼吸和心跳的快慢是最真实的心理反应,是我们自身的内心节奏。民间美术作品大都能表现出人们的内心世界,不论生活多么艰苦,人们都能从生活中发现和表现美。寻找快乐是我们民族的天性。乐观、坚韧、开朗是民间美术作品最善于表达的内容。祈福辟邪、繁衍生存是民间艺术家表现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这些心理节奏是人们最平实的感觉,它好像和美关系不大。但是,若自然节奏的变化刚好和人们心理节奏同步,人们其实对外部的美或者变化就会发生反应。泥土的芳香、平凡的日子、小孩子、小燕子、鱼虫花鸟、风雨雷电,这些都是人们心里理想的美,这些美都是快乐的源泉。

2.有序的美

美的视觉形态应该是符合人的生理喜好和心理喜好的,两者相适应才能产生美感。不同感官接受外部信息是以相似的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的,大脑在分辨方位、先后、强弱、大小上必须要有一定的信息编码秩序。大自然充满神秘与美丽,并有自己独特的美丽密码,而人们生活在其中不易察觉,但在艺术家眼里一切都充满了活力与张力。不论构图饱满还是简单,民间美术的表现方式都是有序的。如,鱼鳞的表现、羽毛的勾画,有序而生动。人类的大脑对无秩序信息会很快地产生疲劳,从而产生排斥性。有序的线条和形状容易让人产生美感,有美才会有想象力,从而让我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欣赏美。

3.真实美

一幅作品或形象给予人们视觉上的愉悦不仅仅是美,更是情感上的共鸣。民间美术作品最能表现出老百姓最朴素、最真实的情感。在民间艺术家眼里,不论是夸张的作品还是写实的作品,都是反映真实生活的现实作品,因为情感的真实才能表现出作品的真实。表现出创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感染人,这正是民间美术作品吸引人的地方。不论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还是简单明了,真实的生活才是最吸引人的。不做作,不虚假,正是民间美术的魅力所在。4.情感共鸣和欣赏者产生情感共鸣是民间美术作品平实美的又一体现。情感的共鸣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民间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产生美感,更重要的是情感共鸣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反应,牵涉到社会和人们的情感体验与情感态度。当一个作品引起人们的注意时,人的视觉意识及时进行捕捉,人们联想到的是自身体验过的美的经历。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一样,一个微笑,一顿美食,一个记忆,这些或美好或痛苦的记忆瞬间被人们回忆起来。这就是情感的共鸣。

二、生命的节律

大自然中的每个生命都是珍贵和平等的,生命的节律和大自然的节律一样在不断地运动着。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命轨迹,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个性,有自己的情绪,有自己的喜好和人生经历。民间美术作品表现对生命的尊重,表现人们的生存环境、记忆、情绪、色彩等对感官的刺激和联想。当人们动情时一定是打动过其的情感延续,这可能是快乐或者痛苦的情感,也可能就是一个瞬间的穿越。生命的节律其实也是情感的节律。

1.平实的直线

民间艺术家喜欢表现最平实的情感,认为快乐是根本。线条是民间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元素。在线条中,直线的特点是稳定,从构图和色彩上来看,其用以表现习以为常的意象、色彩、构图,这些均能带给我们稳定的感觉。作品中的构图、色彩、意象不同可以体现创作者个性和情感表现的不同。直线给人以挺拔、力量感,可以让人们感到平稳、刚毅。直线外在的自然平直让我们联想到其内在的坚强和力量。

2.有活力的曲线

曲线给人以自由、活泼、温柔的丰富感受,其产生的美感让我们联想到自然界的美。如,人体的美、花朵的美、白云蓝天的美,等等。曲线是自由与丰富的联想美。自由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更体现在人们的思维和想象里。曲线让人们的生活有了自由联想的空间。

3.生活的美

平实的美其实就是最简单的美,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表现出情感,最普通的美也能引发人们的情感萌动。游鱼、飞鸟、青蛙、蝴蝶、花卉、虫草、人物都是我们日常所见的普通的生活场景,但在民间艺术家眼里,就成了无穷的创作之源。这些都是充满生机和富有生命的事物,正是这些最普通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简单和快乐。

三、象征性的美

民间美术作品善于表现生活中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力。如,在剪纸作品中,“年年有余”中的“余”就是“鱼”;在木刻艺术中“鱼”表现“如鱼得水”;在编织物中“鱼”成为美的象征;在刺绣作品中“鱼”变得可爱而灵动。

1.温和品质

民间美术作品很少表现紧张、松弛、恍惚、烦闷的情绪。剪纸、刺绣、编织、玩偶、风筝、泥人、陶瓷等民间美术作品均可传达出喜悦、热烈、温和、坚定的感情,体现出劳动人民坚韧、快乐、平和的性格特点。

2.开朗的性格

民间美术作品造型多蕴含象征性的语言暗示,包含一定的纳福求吉、辟邪消灾、生存繁衍的信息。这些作品有年画,染织工艺中的蜡染、绞缬,藤编中的桌椅,竹编篓子,活灵活现的木刻,夸张变形的剪纸,会动的皮影,质朴的陶瓷,会飞的风筝,美丽的玩偶等,都代表着开朗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如,白头鸟暗示白头偕老,喜鹊暗示喜庆,如意暗示万事如意,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劳动人民开朗的性格。

3.理想美

民间美术作品多出自农民,与农耕社会特有的认识方式一脉相承。中国农民性格柔韧、温顺、中和、吃苦耐劳,他们对生活从不抱怨,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着对美与理想的追求。大自然中的树木、叶子、藤条等都有自己的纹理、色彩与香味。民间艺术家正是把这些最普通的东西利用起来,或编或绣,或刻或染,表现出自己的审美追求。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特点,更表现了他们内心的理想世界。如果美和人们的心理节奏相符合,又符合外在的自然物理节奏,那么美打动人们的就是心灵。

美术作品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体题材美术作品双向审美效应

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常被一些人体美术作品打动,赞叹与遐想接踵而来:“的维纳斯像一粒珍珠一样,从贝壳中站起,升上了海面……洋溢着青春生命的肉体,美丽娇艳的鲜花……这是被认为美术史上最优雅的,并不像后来某些威尼斯画家所倾心的那种华丽丰艳、生命力过剩的,相反,她却是那样纤长而略显柔弱,身体虽是已经成熟的,而面容却带有一种无邪的稚气。”①这就是人体美术作品的魅力,让人无法不产生美的震撼、美的愉悦、美的联想。人体的美与作品的美合二为一,使美术作品的造型达到了美的极致。

从美术产生的那一刻起,表现人体美的作品便应运而生,较早发现人体美并表现于艺术的是东方人,是两河流域的西亚人、尼罗河两岸的古代埃及人。更远一点,两万多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就产生过雕刻。较早的雕刻、岩画也许表达的是原始人对生殖的崇拜。人的身躯非常匀称、灵敏、稳定,可以从事各种复杂的劳动;人的形体肌肉,是那样的饱满和有韧性。人类在不可抗拒自身的美的面前,不能不去表现它、赞美它。于是美术与人体很快形成了亲缘关系,人体便成了美术作品中常见的题材体现。

人体美借助美术得到了艺术的表现与永久的存留,美术作品由于人体的美而达到美的极致,绽放出迷人的风采。它们的结合,是对美深切的呼唤;它们的结合,具有可贵的双向审美优势,产生了强烈的双向审美效应。

一、完美的造型与绝妙的构图有机结合

在自然界里,人体结构是最完备、最美的,富有生机和力量。人是活的机体,有块有肢,有头、手、脚,有硬骨与软体,是极复杂又极微妙的完整结构,其间交织着形体结构的稳定感和运动感,这是造型美感的基础,它们是基于科学的生理结构。我们观察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比较各式各样的形象,有的看了感到舒服,有的不舒服,这些感觉的产生,都与人体本身的生理结构是分不开的。人们欣赏美,多半源于人体本身的美,凡是违反了人的生理机能和动作规律,违反了人的基本结构,就会感觉不舒服,就不美。造型美的基本因素,如均衡、对称、变化统一等等,都存于人体中。然而,人体的美如果没有美术作品为载体,由艺术家们对人体美进行再创作,人体的美便不会如此地打动人。古希腊的人体雕塑是举世公认取得辉煌成就的。然而“假使有人觉得今天的希腊人很少像古代雕像那么完美,那是因为他不了解,古典艺术根本不是真人的如实描写。”②这是由于艺术家对生活和真人作了敏锐和深入的观察,综合了生活真实后创造和设计了一种提高和理想化的美。19世纪初古典主义画坛中安格尔创作的《泉》,是一个手托水罐成正面姿势站立着的少女形象,对这幅画稍加注意,就可以觉察出那栩栩如生、简单明快、美妙无比的特征,然而经细心的人体美学专家分析就会发现,少女的形象与真人有许多不相符的地方。“如果我们把这个姑娘想象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真人,就会觉察出她执掌水罐的手势显得那么费力和多么不自然。”③但是这种姿态却又显得十分的美丽,这是因为作者非常重视艺术的形式,姑娘、水罐以及倒水的行为都被完全地展示出来,它们被一个个地在画面之内合理排列开来,这完全合乎埃及人的绘画方法。既显示了埃及绘画中所具有的清晰性,又消除了现实主义绘画中对姿态的过分强调。因此,这幅画所展示的体态形象的基本构造是合理的。在欣赏《泉》这幅名画时,我们会被这个创造出来的形象所感染,却对形象所展示出来的创造性、设计性完全意识不到,这就是美术作品的魅力所在。它在成为人体美的载体时,同时展示出美术在视觉美感方面的设计,激发了观众对理想美的追求。“安格尔所画的姑娘竟会让观赏者忘记了是在观赏一件艺术品。”④安格尔创造出来的形象使人觉得少女就应该如此,丝毫不觉得有何不妥的地方,这让人不能不惊叹完美的人体造型与绝妙的构图结合的审美价值,因为它全面地表现了生活。

二、瞬间与永恒的魅力同时展现

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中的人总是运动着的,人体美通过许多动作表达出来。古希腊那些让人赞叹不已的人体巨作是艺术家们捕捉到了优美造型的那一刹那,从而形成了永世不变的理想形态。米隆创作的《掷铁饼者》就是这样一件运动员优胜纪念碑。直到两千年以后的今天,它还被当作体育运动的最好标志。米隆选取了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前的一刹那,就是所谓“引而不发”的状态,处在矛盾的高潮中而显得更有吸引力。在这静止的雕塑中,作者把握了从一种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以达到在人们心理上的“运动感”。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增加了人们对“发射”的联想。铁饼和头部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落地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所有这些都显出了创作者精湛的艺术匠心,让观者欣赏到了运动瞬间的人体美,而雕塑本身成为了举世公认的完美艺术品,展示出永恒的魅力。

这种瞬间优美与永恒展示的双向审美优势,应该说早已被艺术家们所发现。法国画家马蒂斯作于1910年的《舞蹈》,表现的是五名肌肉健美的女子,在蔚蓝色的天空下,碧绿的草地上,手牵手围成一圈,蹁跹起舞。她们意荡神迷,尽兴狂欢,双足弹跳疾驰,体态刚健有力。除一人外,她们面部均已隐去,但内心的激情通过人体舞姿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是人体动感瞬间造型恰到好处的审美效应,画家使用冷色的背景映衬着暖色的人体,人物如浮雕般凸出画面,成为永恒的艺术品。

三、人体美与作品美的双向审美效应

美术中人体题材的应用,不仅散发着极强的审美趣味,而且人体艺术品对人体的审美意识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现代人为追求美感进行全民性的健美运动、塑身运动,这种对美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与古希腊人体雕塑有一些关系。健身厅墙壁上的大力神画像反映了人们对古希腊人体雕塑美的无限向往,人们希望自己的身躯能像艺术品一样完美无缺。这种引导的作用体现了美术作品审美的价值。“古希腊人雕塑艺术品最大的成就,是对于人体美的发现。”⑤对这种美的发现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基于古希腊人“健全的精神必然寓于健全的身体”的信念下。这种信念的形成与艺术品提供的强烈美感是分不开的。现代人在这些人体雕塑与人体绘画面前,感受到了美,这些艺术品也就反过来为现代人追求形体美提供了参照物,刺激了人们追求健美的意识,激发了人们欣赏人体美的审美情趣。

人体的美感让艺术家产生创作的欲望。著名人体美学专家陈醉先生曾对人体美下过定义:“人体美是以美感为存在形态的性感、美感和羞耻感的统一。”⑥人体美,不仅仅具有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规律,而且还具有许多其他心理上的因素,这一切引发了艺术家对人体美的创作激情。艺术家们出于对人体美不同角度、不同因素的欣赏,创作出许多作品。人体美与美术作品的这种双面回应的审美价值实际是艺术发展之必然,物质与意识因果之效应。

人体选用美术作品作为载体来传达美的信息比选用其他形式更合适。如电影、摄影、舞台艺术等,能排除其他艺术形式的不便与不合时宜,能更含蓄或更直接地表现人体美,能将人体美发挥到极致。美术作品选用人体为题材,更能表达自己的优势,使美术作品增加了形式的美感和展现美术作品的迷人魅力。雕塑《梅罗的维纳斯》,我们习惯称《断臂的维纳斯》,这件几乎人人都熟悉的作品,其审美价值几乎超出了审美的本身。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认为这件作品“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⑦因为雕塑表现的半裸女性“沉静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自尊的神态。她不是他人的奴隶,所以无须故意取悦或别人;她也不想高踞于人们之上,故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完美的人对生命自由的向往”。⑧作者也许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具有如此大的价值,没有想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作品还能散发出巨大的能量。人们在体味这件艺术品的价值时,没有想过是人体的美还是作品美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思考。在审美的感觉上,人体的美与作品的美,是不分你我的,是浑然一体的。观画即是欣赏人体,欣赏人体就是看画,这种双向审美效应自然天成,不着痕迹,具有美术作品中其他题材无法代替的美学价值。

注释:

①②④⑦⑧迟轲.西方美术史话[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③⑤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美术作品范文第9篇

教材中的欣赏作品大致可归纳为四类:

一是古今中外的名作欣赏。如我国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近代徐悲鸿的《八骏图》。中国画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多描摹大河高山等雄伟的景物,所以有种壮美之感。描摹的花鸟树木会人一种聪慧灵性、伶俐轻快之感。善于运用空气透视法,善于想象。使画面有远有近,有种旷远阔达的气象在里面,并且更加注重使内心的情感表达在画上。

西方的绘画则多为油画,色泽虽然浓重,但却看起来大多有种灰暗之感。很少可以感受到空灵之感。绘画上主要运用焦点透视法,绘画作品多为描摹事件、人物,展现的空间不够开阔,所以常有种压抑的感觉。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椅中圣母》等作品。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西方受宗教的影响深远,宗教气氛浓厚。而中国的儒、释、道教则更多的是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与否的方面,因而束缚较少,所以中国绘画更让人感觉轻快愉悦。当然这和作画的工具运用也有很大关系。西方用画笔,中国则是毛笔。

无论是以前的东学西入,还是后来的西学东入,东西方的交流是不断地加强,相互的影响。所以绘画艺术也在不断的互相学习借鉴。这些作品都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风格异同。在教学中应该应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去欣赏和细细品味,从而从点滴中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二是学生们自己的作品欣赏,包括自己的绘画和自己动手创作的手工制品。这些作品既天真浪漫,富有情趣,又反映了学生们的心理世界和真实想法。充分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要支持学生的原形态创作。尊重学生的爱好和理解、自身的审美感受和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等等。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从而促进学生们身心发展。

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作品的闪光点,把学生的任何绘画痕迹都看作其情感运动的轨迹。因为它充满着学生们的稚拙、想象、天真、创造和纯朴的情感。他们以其自由、欢乐、独特的方式和图形及色彩所构成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世界。评赏时,有必要增加艺术手法,让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去欣赏审视其作品,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使他们在欣赏别人作品的同时,仍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态度和能力。

三是课本中不同种类的范图欣赏。每一课前都会有一些插画和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个概念或技法而设置的。他的优点是直观明了,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给学生某些方面做一些必要的示范,指导着学生自己去亲手绘画或制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丰富相关的美术理论知识。

四是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等的欣赏。欣赏雕塑作品需要从认识作品外部的形态特征开始,分清其类别,看形象是否具有美感,与环境是否协调;进而分析作品的思想,作者的艺术技巧;最后体察作品的内蕴和创意。现代的许多抽象雕塑,其形体简明、空间意向强,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和夺目性。通过块面、形体、线条、材质等来传达情绪,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形态各异,会让学生很感兴趣。

总之,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既要注意从视觉感受方面把握作品的形式和形象,又要品察和理解美术家赋予美术形象的内涵和意义;既要重视他们的欣赏感受,又要调动联想、想象和理性分析,获得独到的审美认识。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需要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

美术作品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传统美术作品;和谐;美学;因素

一、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美学基础

艺术的精髓在于所承载传递的人类文明,艺术的真谛在于求美,而美是和谐。中国艺术的和谐与理性精神是各种美术作品的美学基础。中国文化最高的境界是“和”,对“和”的追求是艺术家通过对中国文化“和”的基本精神的体会并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艺术创作行为都有着潜在的审美哲学基础,美术创作也不例外。纵观美术发展的历史,无论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潮都推动着美术的发展,美术作品像镜子一样展现了各个时代的特征,同时美术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更加丰富。美术作品能够以丰富的形象、深刻的内涵反映生动感人的社会生活,折射出作者的哲学观念、审美情趣和伦理道德,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等其他领域提出的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在很短的时间内影响读者和观众,在潜移默化之中引领和启迪人们的思想,陶冶和激励人们的精神,塑造和培育人们的品格。受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美术作品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很早就有了儒道思想的烙印。以中国山水画为例,山水画诞生的时代正是道家的玄学理论风靡四方的时候。道家的“重心略物”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这不但体现在绘画上,甚至作诗为文也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中国山水画里没有必要去探究画面所描绘的是哪个地方,试图寻找作者的视角以及作画立足点的做法也都是对中国山水画的误解。因为这不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家讲究的就是要做到心中容纳天地万物,吞吐自如、来去无阻。

美术创作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到发现其中的美好现象。

2.内心视象的酝酿。

3.审美意象的形成。

在这三个环节中,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到美的发现,是创作前的准备阶段,感性认识在这个阶段发生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一切认识都要从实践开始,都要从感觉开始。就美术创作的思维过程而言,其功能是把外部的客观事实向创作主体的内部意识转化,转化的全过程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过程,又是一次完整的美术创作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最能够体现出这种转化过程。笔墨里渗透的是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的一种载体,他们的笔墨情趣并不受外界自然的束缚。中国画追求的是神似,笔下的山水往往是似曾相识,与现实中的山水有较大差距。中国画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作者的抒情达意,所以中国画家敢于舍弃对象外在的形态,敢于为了强化作者感情的表达而进行一些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

二、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和谐思想

(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中国山水画

山水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不但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的有机统一。从构图角度看,中国画的画面布局除紧密结合所描述内容的自然位置之外,还讲求平面布局中的色、线、形的变化对比与呼应,讲求虚实、疏密、开合、起伏、繁简、聚散的相生相应。从介质角度看,讲求笔墨是中国画的另一特点,所谓笔墨并不是用具材料上的笔墨,而是作者传情达意的的一种艺术技巧。创作中国画一般使用最富于弹力的毛笔,介质选择了对笔触水分的变化反应最为灵敏的宣纸,充分体现出中国画笔墨变幻无穷、形意和谐的特点。从创作手法看,中国山水画家把笔法看成了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技巧,其目的就是以不同的笔法墨法描画不同的形象,以更好地表现创作者的情感与想法。同时也为了区分主次,创作性地将个性化的构图、装饰化的手法巧妙结合在一起,决不拘泥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农村年画

年画是我国农村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它植根于民间,土生土长,集中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和勤劳智慧,凝结了广大劳动人民淳朴的思想感情,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长期以来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年画通过概括、象征、寓意和浪漫主义手法来体现主题,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挺拔流畅;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许多耕织图,将各种人物、动物、风景等打破时空局限,大小疏密、穿插布局,画面整体完整、气氛活跃、生动而不杂乱。大幅全景式的年画常采用鸟瞰式构图,画面有众多的人物、景物和情节,气势宏伟壮观,结构庞大复杂。这种产生于人民大众中间的美术形式以丰富的内容、风格和样式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民众朴素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要求,达到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人与社会共同进步的和谐景象。

(三)人与人的和谐——民间美术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除了前文提到的年画外,还有剪纸、风筝、玩具、刺绣等,这些艺术作品中无一例外地都含有美术的元素。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创造,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其作品质朴纯真地倾注着人民群众个人的感情信仰和随心所欲的个性,具有信手拈来的随意性艺术特点。在民间,这些形式活泼、内涵丰富的小工艺品经常作为心意的载体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交流,增进了人们之间的感情,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睦发展。另一方面,民间美术所透漏出来的是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即推崇阴阳调和、刚柔相济、物极必反、相生相克的周而复始的分合哲理。因此在生死凶吉、道德美丑、得与失等观念上,都讲转化与联系,以乐观态度、平常之心看待未来与客观世界,以此来借物寄情,歌颂生命,传送情爱,交流情感等,这本身就体现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情感。

改革开放后的当代中国美术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单一走向了多元。在这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里,中国美术面临的是比以往更为开放的社会环境,虽然在经济发展中艺术受到商品化的巨大冲击,但经济成分的多样性也使中国美术的表现形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格局。除了美术作品之外,文学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书法、摄影、电影电视等都可以从不同方面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和谐理念、和谐思想、和谐精神。最典型的莫过于名为“篆书之美”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了。该作品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符合体育图标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的要求。由于对“拓片”这个典型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本身具有的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的巧妙运用,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显示出了鲜明的运动特征、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形”与“意”的和谐统一。

三、结束语

和谐的文化氛围是和谐社会存在的基础,而文学艺术作品在倡导和谐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民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文学艺术更应该发挥其独特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做出积极贡献。文艺繁荣,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我们要在纵向继承和横向整合基础上勇于创新,既要承传延续传统艺术的审美优势和特点,又要努力创造富有时代感的鲜活的内容和形式,实现有艺术的思想与有思想的艺术的和谐统一。面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伟大号召,我们美术工作者应该积极投身火热的生活,自觉把创作活动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颂扬优秀人物,礼赞传统美德,传播和谐理念,以思想性强、艺术性佳的美术作品,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启迪。

参考文献:

[1]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菊亭.论工笔花鸟画的意象色彩[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3]林逸鹏.废纸论[J].国画家,2001,(06).

[4]李泽厚.美的里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5]王萍.真与美的内涵[J].北方论丛,2006,(04).

[6]吴清,陈汗青.论传统美术与哲学思想[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7]牛乐.关于美学、美育、美术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兰州学刊,2004,(02).

上一篇:水利建设范文 下一篇:少儿美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