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院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9 10:45:10

美术学院考察报告

美术学院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社会文化观 艺术考察 课程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并运用“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理念反思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艺术考察课程创设的最大特色与前瞻性就是在整个考察活动中隐去了教师,突出了学习者,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注释:

①Patrcia Murphy..学习者、学习与评估[M].冯施钰珩,等译.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3:105.

美术学院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身材瘦小的陈明强作品却往往是“重工业”型—多年前的《国挺一号》以及本科毕业作品《有效延伸》,都是大体量的手工制作。这次的研究生毕业创作《爱甲》,则是以生活垃圾中的金属制品为原料剪切拼装,起初打算亲手制成一套与未婚妻穿着的“婚纱”,后来却越来越像武士的盔甲。

当这套抵御武力冲突般的战衣披挂在他们的身上,沿着都市的街道去往各著名景点拍照的时候,却因异样而成为被观赏的对象。到处好奇的目光中,那些叮当作响的锅碗瓢盆生活器物似乎退却了情侣间本应有的轻盈温柔的神情,突然会勾起当代青年遭遇婚姻与家庭问题的沉重压力与无尽烦恼,但这正是一份证明—知道了,就必然担当。

爱甲

法式语言:装置 影像 摄影

盔甲两套(男女各一) 影像时长7:33 摄影36张多种尺寸

2012-2013

艺术家自述

传统语言如何转换、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如何嫁接,艺术如何发挥社会功能,一直是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学习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

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不同的观者会从各自的角度得出自己的认识,并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我的创作动机正是源于自身不同阶段不同经历所带来的不同体验,并通过艺术作品这一物化形式,来呈现自己对事、对物的感受和领悟,以及对自身价值和真相的寻问。在我看来,创作过程是思考的重新开始,一种创作行为首先要对自己有效,之后才能对他人有效。

Chen Ming Qiang 陈明强

1983 出生于福建建阳

2008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 学士学位

2013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 硕士学位

展览

2012 先锋班—实验艺术第一届本科生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向后看—青年实验艺术小组第三回展 盛世天空美术馆 北京

2011 暖房计划 ZAN8艺术空间 三里屯 北京

艺术青年100 地坛 北京

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 宋庄美术馆 北京

“我们!”青年实验艺术小组第二回展 798创艺空间 北京

和而不同—第二届实验艺术文献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0 物&能 铸造美术馆 何各庄一号地艺术区 北京

一号线上 地铁一号线 北京

第一届多媒体艺术节—人造“风景” 798创意广场金属库 北京

“我们!”第一回展 环铁艺术区 北京

不确定的可能性 宋庄美术馆 北京

2009 弄物造人 先声画廊 北京

第一届实验空间与学院视野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广州

2008 理想的边界 先声画廊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本科毕业生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第六届学院之光—童话今天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 西安

2007 物欲 无欲 锦都画廊 北京

2006 第一届实验艺术文献展—源于生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国际学生展—超设计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上海

沉静与绽放

欧阳雪峰继续着探讨有关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危险关系。新作《25.6平米》是一个叙事:夜,一个现代居所,青年从昏睡中醒来,启灯穿衣,忽见窗外烟花乍起,推门出外观火;接着,屋内焰火彩花,此起彼伏;直至轰然一声,一朵蘑菇云过后,房屋消失,依然山川…… 第一次编排和统筹较大规模与难度的焰火燃放,虽有很多纰漏,但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探索中已孕育新的希望。

中国发明火药的源头是以为养生的炼丹术,而其中黄白术(制金银,早期化学家变化药物性能)的实验促使了火药的发明。但在传统中国,火药的功用主要在于社火礼仪与节日庆典,而并非用以制造人类相伤互害与杀戮的造物,这一技术传入西方后却将后者发挥得淋漓尽致。欧阳雪峰长期进行焰火艺术的学术研究是一份独有的资本,也是一系列创作实践的强大支持,于是义无反顾,走向寻找与回归中国火药传统本色的当代路径—通往一个绚烂绽放的所在。

艺术家自述

我渐渐怀念起1990年代于家乡接触的啄木鸟、黑猫花皮等。2008年我经吕胜中先生引导,一方面在萍浏醴的多个厂商观摩,一方面多方收集资料,于2009年以论文《中国花炮包装装潢的考察报告》和作品《永恒的灿烂瞬间》毕业。《永恒的灿烂瞬间》作为个人烟火作品的初步尝试,三个物件代表人生的三个阶段;2011年做《竹报平安步步高》利用现场环境的升腾感与烟火危险感制造紧张的视觉心理,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因现有烟火历史文献的零散,我在研究生阶段决定研究中国传统烟火。我对烟火样式、配方、燃放编排越发产生兴趣。这次的作品是第一次的实验,并不完善,却吸引着我继续下去,更坚信这门艺术能够产生新的精彩。

Ouyang Xue Feng 欧阳雪峰

1985-2009 出生于湖南浏阳

2005-2009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实验艺术系本科

2010-2013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实验艺术系研究生

展览

2013 中央美术学院2013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北京2009 中央美术学院

2011 社会的烙印—实验艺术系“开门展”第二回 北京

“和而不同”第二届实验艺术文献展 北京

2009 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北京

时空的挪用

王成总是分不清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在常人看来,他平常所感兴趣的事情与艺术毫无关系,但王成却极愿意在艺术的论坛中津津有味的谈及这类的话题—比如他一度热衷一种俗称“跨子”的老式三轮摩托车(长江750),他认为当前民间对这种物件的收藏与迷恋,透射着一种社会普遍文化心态的回光返照。他已将此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甚至还有演绎出艺术创作的可能。

就如《长城计划》,原本也只是他社会考察课程的作业,考察中看到长城周边村民用城砖盖房垒灶、猪圈鸡窝……一次次的痛惜与感叹在无尽的事实面前愈发显得矫情,他便决定将这些触目惊心的景观挪用—这些曾作为长城砖的现成品一度被村民制作成生活设施,作者又将其二度移位,搬进美术馆。我初步觉得,王成的“现成品”使用与前人有所不同,介入的名义与方式都值得琢磨。这个“现成品”不是一个物件,而是事件,而这个事件穿越了历史的时空。

艺术家自述

《长城计划》完成过程非常艰难,幸得吕胜中老师和宋冬老师的鼓励还有实施过程中很多人的帮助才得以完成。

对于这件作品别人有很多种解读,但我想说的并不是简单的现成品概念或者文物保护,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饱含时间概念的事件性的作品,从数千年前长城修建到这件作品运到美术馆展出,我觉得这个时间的积淀和其中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才是最震撼和最值得思考的。

Wang Cheng 王成

1983 出生于河北保定

2013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硕士

相互的助手

杨威这次的毕业创作最初的方案是一个有关视觉真实的大型装置,准备实施期间,退休的妈妈前来帮忙。但这个方案因制作的空间问题一度搁置,人也闲了下来。妈妈万铁娟非常擅长并且热衷于毛线编织,于是杨威构思了为画具编织“衣服”的活儿让妈妈来做,大卫复杂的造型能够使她的技术发挥到极致,实施中不断遇到的难度挑战让妈妈兴致盎然。当作品逐渐完成,妈妈亲身参与并体验了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她很高兴,想不到已经退休,却一不留神成为艺术家的助手。

标题为《万铁娟的大卫》的作品让妈妈找到了新的生命价值,这似乎是儿子的孝心与馈赠,她有了自己的事,杨威也有自己原本的计划要继续实施。他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照相术与老照片的研究,以此作为资源引申而生发的艺术创作构想很多,已有2009年的《我的前世今生》,2011年的《留影的背后》。而今母与子的牵手一定酝酿更厚重的精神力度—相互的助手,多一手,露一手,妙手回春,手底生花。

艺术家自述

在过去,几乎每一个能干的中国女性都会为自己和家人手工编织毛衣。我的妈妈叫万铁娟,与无数和她同龄的母亲一样,有着一手编织毛线的好手艺。妈妈平时在家里闲不住,总是喜欢用毛线钩织一些茶杯垫、水杯套之类的小玩意儿。说实话,之前我对她做的这些手工没有太大兴趣。后来,妈妈把它们拿到北京,她想把这些放在我租住的工作室里使用。这时我想如果让妈妈用她擅长的编织技术和我共同完成一件艺术作品应该会很有意思,于是便有了我们共同合作的这件作品,我将它命名为《万铁娟的大卫》。

Yang Wei 杨威

1985 出生于辽宁

2009 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学士学位

2011 至今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艺术硕士研究生

展览

2013 SURGE Art艺起 三里屯橙色大厅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2 艺+ 苏珈美术馆 无锡

大艺之境:首届中国学院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元典美术馆 北京

2011 和而不同:第二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0 不确定的可能性 宋庄美术馆 北京

2009 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毕业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

美术学院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1月14日(农历壬子年腊月初八)生于山东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名桂义,字希宁,后以字行。生身父于志符,自幼出嗣三伯父于松轩。

1920年 庚申 民国九年 七岁

入小学,就读养正学堂。从养父于松轩学习书法。其后,在潍县丁氏小学与继志小学读完初小与高小课程,由丁东斋先生启蒙学画。

1928年 戊辰 民国十七年 十五岁

升入潍县县立中学读初中,从刘秩东、侯卓如、张眺三位先生学画。

1929年 己巳 民国十八年 十六岁

与郎淑清女士结婚。

1930年 庚午 民国十九年 十七岁

插班升入北美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广文中学读高中,图画课由丁东斋老师教授。

1933年 癸酉 民国二十二年 二十岁

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得到黄宾虹、潘天寿、汪亚尘、俞剑华、顾坤伯、诸乐三、陆抑非、汪声远、王陶民、朱天梵等先生的指导,系统地学习花鸟、人物、山水、走兽、书法、篆刻、诗词和绘画史论。

1934年 甲戌 民国二十三年 二十一岁

以《十钟山房印举》为范本,临刻秦汉印数百方。

1936年 丙子 民国二十五年 二十三岁

9月,于希宁与徐培基等共同协助俞剑华先校对《中国绘画史》。

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被聘为“上海奇峰国画函授学校”花鸟组组长。

1938年 戊寅 民国二十七年 二十五岁

2月,任教于潍县第一所美术学校“虑远阁画庐”。“于希宁画展”在青岛举办。

1941年 辛巳 民国三十年 二十八岁

任教于青岛市立中学。

1943年 癸未 民国三十二年 三十岁

任教于青岛女子中学,兼教务工作。

1944年 甲申 民国三十三年 三十一岁

4月,为黄宾虹治印“黄山予向”“黄宾虹之玺”。

1947年 丁亥 民国三十六年 三十四岁

绘《白梅图卷》,黄宾虹先生题云:“宋元士大夫纯以书法入画,平寿有道,深明篆刻,此帧得古籀遗意矣。”经黄宾虹先生引荐拜谒白石老人。

1 1月,在北平中山公园举办个人画展。

1950年 庚寅 三十七岁

调入山东师范学院,任美术专业主任、副教授。

1955年 乙未 四十二岁

赴无锡华东艺专从俞剑华先生进修中国美术史。

4月至6月,与刘汝醴、罗尗子陪同俞剑华先后赴河南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南北响堂山,山西晋祠、天龙山以及江浙一带考察石窟艺术和塑像、石刻、民间绘画等。

1 1月1 0日,完成《略谈石窟浮雕拓片的捶拓工作》研究报告。

1956年 丙申 四十三岁

4月2 7日至5月4日,在俞剑华带领下,与谢海燕、刘汝醴、罗尗子、林树中等赴山西考察晋祠宋塑、五台山及南禅寺的唐代建筑及雕塑等。又赴河北考察望都汉墓壁画等。

6月,与俞剑华和罗尗子赴杭州考察灵隐寺、将军台等地的五代宋元石刻,并考察太平天国壁画。

7月,工笔《玉兰》参加“第二届全国国画展”,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发表《渑池鸿庆寺石窟》《南京栖霞山舍利塔》等文章。

1957年 丁酉 四十四岁

1月,赴山西永济县永乐宫考察并临摹元代三清殿壁画。

山东师范学院举办“于希宁学术考察汇报展览”。《山西永乐宫混成殿建筑及壁画考察报告》发表于《山东师范学院学报》第一期。

专题研究《敦煌千佛洞壁画考察及平面图解说》完成。

1958年 戊戌 四十五岁

山东艺术专科学校成立,任美术科国画教研室主任。

《北魏石窟艺术浮雕拓片选》(与罗尗子合编)由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

撰写《殷周青铜花纹演变初探》。

1959年 己亥 四十六岁

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

1960年 庚子 四十七岁

7月,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 0月,《云冈拾遗》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

1962年 壬寅 四十九岁

被任命为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副校长。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

5月,参加“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 0周年全国美术展览会”。

1963年 癸卯 五十岁

1月,山东省文联、山东省文化厅在济南举办“于希宁画展”。

1 1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于希宁画集》。

1964年 甲辰 五十一岁

7月,任山东省艺术学校校长。

9月,参加“全国第四届美术展览会华北地区作品展”。

1977年 丁巳 六十四岁

5月,参加“1 9 4 2年以来山东省美术作品展览”。

1978年 戊午 六十五岁

8月,当选山东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1979年 己未 六十六岁

7月,山东省文联、山东省文化厅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于希宁画展”。

1 1月,赴京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 2月,齐鲁书社出版《于希宁画选》。

1980年 庚申 六十七岁

由辽宁省美协邀请,在沈阳举办个人画展。

篆刻作品《学无止境》参加“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

6月,当选为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1 0月,任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同月,赴浙江美术学院出席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

夫人郎淑清女士病逝。

1981年 辛酉 六十八岁

2月,郭味蕖去世十周年,撰《回忆郭味蕖砚长》。

4月,整理书稿《篆刻及其与书画之间的关系》。

1 1月,应邀参加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大会,并当选为首届院委委员。

与张凤锦女士结婚。

1982年 壬戌 六十九岁

1月,《从创作体会谈笔墨的虚实关系》发表于《美术研究》1 9 8 2年第二期。

2月,《从中国画的用笔谈起》发表于《中国画研究》1 9 8 2年第二期。

3月,出席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座谈会。

4月,应江苏省美术家协会邀请,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8月,完成《从创作漫谈生活》。

9月,应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邀请,在武汉举办“于希宁画展”,并在湖北美术学院讲学。

1983年 癸亥 七十岁

3月,《于希宁画辑》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6月,向山东省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捐赠中国画作品三十余幅。

8月,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于希宁画展”在浙江美术学院陈列厅展出。

1 1月,邀请刘海粟先生赴山东省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陪同考察青岛、烟台、淄博等地名胜和博物馆。

1984年 甲子 七十一岁

7月,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中国画《墨竹图》。8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于希宁画选》。

1 0月,《雪梅图》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5年 乙丑 七十二岁

5月,应邀赴深圳举办个人画展。

7月,随山东省人大常委会考察团考察长清五峰山等地古代美术遗迹。

1 0月,写成学术论文《道明气充文雄》,发表于《中国书画》第六期。

1 1月,赴杭州参加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座谈会。

1986年 丙寅 七十三岁

3月,《“规格”与“自由”》发表于《中国画研究》第三期。

9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省文化厅、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于希宁画展”在北京举行。

为人民大会堂创作《铁骨冰魂》。

1987年 丁卯 七十四岁

2月,任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9月,将家乡的祖宅大院无偿捐赠给潍坊市人民政府。

1988年 戊辰 七十五岁

3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赴京出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同月,在山东省文艺工作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5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于希宁花卉技法》。

9月,任山东画院院长。

1989年 己巳 七十六岁

2月,赴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月,专著《论画梅》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9月,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首届山东泰山文艺创作奖”一等奖。

1990年 庚午 七十七岁

4月,应邀参加第七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并在风筝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1991年 辛未 七十八岁

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山东艺术学院联合拍摄电视艺术片《著名画家于希宁》。

6月,为纪念堂创作《白梅图》《凌霄》。

1 2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于希宁画集》。

1992年 壬申 七十九岁

4月,赴潍坊出席郭味蕖故居开馆仪式。

9月,作品特邀参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览”。

自1 0月1日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 0月至1 2月,应邀赴加拿大多伦多,美国纽约、洛杉矶等城市访问讲学并举办个人画展。

1993年 癸酉 八十岁

1月,“于希宁教授从事艺术创作6 0周年暨8 0寿辰庆祝活动”在济南举行。

作品《巫岫龙柯》参加“全国首届中国画展”并获荣誉奖。

1994年 甲戌 八十一岁

5月,当选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6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于希宁画集》

9月,为祝贺邓小平同志9 0寿辰创作中国画《仁者寿》。1 2月,作品《白梅》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1995年 乙亥 八十二岁

3月,参观城子崖发掘遗址、平陵城遗址及博物馆陈列。

1996年 丙子 八十三岁

1 2月,赴京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月,《于希宁诗草》由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诗词作品三百二十余首。

1997年 丁丑 八十四岁

3月,赴京参加潘天寿先生诞辰1 0 0周年纪念活动 。

9月,《荣宝斋画谱·于希宁花卉》《于希宁手拓黄宾虹藏秦汉印拾遗》由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8年 戊寅 八十五岁

9月,在山东艺术学院设立“于希宁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

1999年 己卯 八十六岁

5月,中国画名家作品精选系列画集《于希宁作品》由陕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8月,作《红梅图》纪念中国抗战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 5周年。

中央电视台拍摄“中国画名家—于希宁”系列专题片。

2000年 庚辰 八十七岁

1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于希宁》。

夫人张凤锦病逝。

2001年 辛巳 八十八岁

为北京大学创作《白梅图》。

2002年 壬午 八十九岁

1月2 0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联、山东省文史馆、山东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于希宁先生9 0寿辰暨于希宁从艺7 0周年艺术展”在山东省博物馆开幕,并召开了“于希宁艺术研讨会”。

1 2月,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荣宝斋画谱·于希宁写意牡丹》。

2003年 癸未 九十岁

1月,天津杨柳青出版社出版四开本《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于希宁作品精选》。

2月,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八开本《于希宁牡丹白描写生》。

6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型画集《于希宁画集》(梅花卷、花卉果蔬卷)。

2004年 甲申 九十一岁

与山东艺术学院领导考察新校区。

5月7日至3 0日,中国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诗画梅缘—于希宁近作展”,并出版《诗画梅缘—于希宁画集》。

2005年 乙酉 九十二岁

3月2 1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于希宁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1 0月,《渴笔白梅》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2006年 丙戌 九十三岁

7月1 3日,“于希宁中国画作品捐赠展”在山东艺术学院举行,并捐赠中国画作品6 0件。

在山东艺术学院设立“于希宁优秀学生奖励基金”。

2007年 丁亥 九十四岁

9月至1 0月,创作白梅册页《冰魂颂》。

1 1月,研读《黄宾虹美术全集》并题“宾虹先生画宝,后学于希宁敬书”。

1 2月,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于希宁“山东省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

1 2月2 1日,完成最后一件作品《寒香》。

美术学院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年年9月15日,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应聘了**赋绘(**)国际会展有限公司的客户经理助理职位,获得面试成功,并在此公司完成了学院安排的为期两周的实习。在那里,我接受了更为有用的设计管理知识,而每天的实际工作任务,又增强了我的实战能力,使我们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实习给了我处理事情时最好的精神状态,使我在处于紧张的状态处理一些对自己来说棘手的事情时,这能从根本上激发自己认真上进的潜力。于是,我的精神状态也跟随着工作亢奋了这些天。

我感觉,在“**赋绘”里,我们学到的知识很多。在此,我感谢给我这次实习机会的王经理和给予我帮助的公司同事们,以及配合我顺利完成工作的项目部的同事们。

二、公司介绍

**赋绘(**)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提供展览展示设计、工程建造、商业会议活动等服务为主的专业公司。服务范围包括:展览展示设计及搭建、建造工程、会议活动策划、室内室外装饰设计、专卖店及展示厅策划等。总部设于**,在**、广州、上海、深圳、青岛、大连、长沙等各地均有自己制作工厂及仓库。我担任的职务是客户经理助理,负责展览活动的流程管理。

三、实习心得

首先,我运用实习期的第一周时间,认真考察了**赋绘公司的基本状况、公司内部各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公司的制度和运作流程、公司公关活动的基本内容、公司的企业推广战略、员工的业务素质等等方面,做了较为详实的报告。

其次,在接手展会流程管理之前,我通过研究公司资料和向公司资深员工谦虚提问学习,了解了展览的分类、**各展馆的展会信息、展览活动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个人、商业展览的操作流程等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并对会展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都只能在实践中获得,而且通过写考察报告,这些知识更加深刻的融入我的血液中,成为我知识构架的一部分。日后倘若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定会水到渠成,更加成熟和自信,也定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通过自己只是构架的再次梳理,我将整个展览活动管理流程分析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客户提供资金;

2.设计师完成设计;

3.展览活动贯彻完成。

四、会展运作

设计是与商业紧密相联系的,因为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增值,两者合作,以一种同时增加利润、创造商业价值的方式共同发展。会展的运作亦是如此。它以城市会议和展览设施为依托,以城市文化和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为条件,通过各种运作手段,以展览和会议为载体,能够直接为社会和运作主体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属于一种经济经营活动。目前我国各大城市都在加强力度发展会展经济,我们大连也是如此。

会展经济能够直接利益许多群体,例如会展活动的运作主体、会展活动服务的提供者、会展活动的扩散影响人群,以及会展活动直接导致的商品、物资、人员、资金、信息的流动。这些对经济、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效益。

五、流程管理

两周的接触和考察,我发现展览活动(商业的)筹办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推销策划的过程。这要比我再学校中策划一个活动需要打通的环节更多,考虑的受影响人群也更多,而且展览活动策划行为离不开市场。虽然不能这样一言以蔽之,但是我仍能从中找寻到交叉点。这样的理解方便了我去做好这个流程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我成功的信心。而现在我从事的是商业活动,因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策划行为都要以市场为导向,策划应考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营造势力,利用公司的各种宣传、广告手段,以及公司积累的成功策展案例,为公司制造市场声势,为公司赢得目标客户——参展商;二是:通过专业的展览活动流线服务,赢得客户公司的认可和信赖,并在此基础上赢得其他参展商的青睐,争取日后的合作与服务。

一个好的展览设计是从优秀的展会策划开始的。我把操作过程简单概括为如下图表:

对于流程管理各个项目所涉及的内容,我均做了详实的考察报告(详见考察报告文件夹)。简单来说,策划阶段主要是对策展项目的市场调查;对于办展所涉及到的各项目的资源整合和人员管理;以及沟通设计师并提出对展台设计的建议和规划。

实施阶段是更为复杂和琐碎的工作,我把这一系列的工作看作是实践在课本上学到的《对设计过程的管理》需要实际掌握的知识,因此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和努力去完善这个项目。概括起来包括安排工作日程、展开设计项目、组织展览工程业务、预定展区展具、展会现场服务等等。

设计效果图与客户达成共识后,开始一周时间的备材。就是把效果图中的大大小小的所有物件,全部按照规格尺度准备好,之后就是二到三天的布展期也就是在规定场地内搭建展台的时间。其中也出现了不少失误,于是又协调施工人员重新准备制作。

从展台的设计到布展搭建,再到最后的展示活动,整个一个流程都是要自己操心和负责的。而整个活动的目的,也就是我所做的一切,目的就是要设计并且制作符合企业整体形象的展台,使得客户公司企业形象在短期内能够被大众认知、识别和记忆,促进和促成客户公司与参展商的交流合作关系。

其实在整个流程管理中,要负责的是很多琐碎的、微小的细活,精神往往要保持高度紧张一整天,生怕出现遗漏和错误。例如效果图的每一次修改,都与客户公司的负责人时刻保持紧密联系,频繁地传达、沟通和阐述客户公司负责人和我方设计师双方的见解和意见,还要协调施工负责人、电工、美工、模具制作方;例如在展台搭建开始前,到达展览馆为施工工人领取施工证、布展期间用到的大大小小的产品的制作和检验、预付展区的租金和购买布展期间的各种费用、为客户公司准备展会期间用到的大件小件的产品等等。

最后就是安排撤展和展后评估总结,当然在展会期间我也注意留名片并和潜在客户公司的沟通,争取日后的合作关系。

六、实结和建议

短短两周的实习,却带给自己很大的影响,整个工作期间个人的发挥也是比较好的,同时也获得了上司的满意和同事的赞扬。一个人能够处于亢奋的状态处理一些对自己来说棘手的事情时,能够激发自己认真上进的潜力。于是,我的精神状态也跟随着工作亢奋了这些天。每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身体都是很疲惫的,但大脑却运行不止,一直思考着很多东西。现在阶段,对我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思考和热情,因为如此能够激发我更多的潜力。

这两周的工作,不仅是对我的考验,也是对我的水平的检验,值得开心的是,我交上了令自己满意的答卷。虽然公司面试时要求有相关工作经历才可以,但是我用两周的时间证明了我符合了**赋绘(**)国际有限公司对客户经理助理这一职位的要求。我也在实际项目中,更加明确的认知了自己的公关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职业素质、专业水准等等。虽然自己仍有很多稚嫩的地方,但是我终能令人相信:“只要你给我这个舞台,我会表现的比你想象的更加出色。”

实习结束的时候,我对对我表示信任和认可的客户经理表示了感谢,并对公司的品牌推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工作之余,我利用两个周末的时间赶了两场展览——中央美术学院的「师法自然山水写生作品展和故宫书画院的「历代名画展,受益良多。

至此为止,我为期两周的实习圆满结束。

美术学院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一、项目概述

(一)缘起

陕西省境内的唐代十八座帝陵,坐落于渭河以北的北山山系南沿的山腰塬地,东西绵亘300余公里,是唐文化杰出的成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留存至今的集中典范。虽屡遭劫难,但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一些旧时的风貌。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多次的勘察、试掘、发掘和保护等工作,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就目前陕西省帝陵遗址的保存现状来看,人们只能通过对遗址上遗存物,遥想历史的辉煌,不能直观地了解到古时陵区建成时的基本规制、规模以及建筑群等。“项目型课程”是影视动画系课程组(知识型课程、技术型课程、课题型课程、项目型课程)中的一类,它利用影视动画各专业与社会联系紧、活动广、层面深、委托多等特点,结合教学规律与学生专业进展,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学术价值与教学意义的项目,带入课程教学,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针对性、目标明确的课程内容。能促进学生以具体的实践项目为目标,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项目就是尽最大可能将帝陵――传统的象征之物,用影像实践的方式进行当代的艺术呈现,并实现部分虚拟再现。培养学生关心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综合能力。本项目也是美术院校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项目。

(二)工作目标

本项目型课程以唐帝王陵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数字影像手段,遵循田野调查的手段,拍摄并整理地上所有遗存物的影像资料,以艺术创作的心态,去深入遗址及周边的现场,利用学生专业能力,在规定任务范围内完成具有创造水平的艺术性训练。使项目融于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调研和田野考古的能力,引导对传统文化深切关注,并以此培养其艺术创作的创新意识。

本次考察对象主要是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六县的十八座唐帝王陵,分别是献陵(高祖)、昭陵(太宗)、乾陵(高宗、则天大帝)、定陵(中宗)、桥陵(睿宗)、泰陵(玄宗)、建陵(肃宗)、元陵(代宗)、崇陵(熹宗)、丰陵(顺宗)、景陵(宪宗)、光陵(穆宗)、庄陵(敬宗)、章陵(文宗)、端陵(武宗)、贞陵(宣宗)、简陵(懿宗)、靖陵(僖宗)。

(三)基本思路

项目按照“策划―考察―收集―整理―研究―展示”流程展开,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唐十八座帝陵遗址,深入地调研遗址及周边的生活生产。结合专家意见,合理设置适于项目需求的教学方案和研究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任务并展开教学。同时,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锤炼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

项目组自2009年成立起,考古专家张建林多次前往陵区,认真研究陵区现状,尤其对近年来乾陵、崇陵、建陵遗址区的考古现场进行探访,布置了工作计划与目标。2009年10月、2010年4月和10月、2011年4月四个考察时间段,影视专业、摄影专业的2007、2008、2009级6个班,以及动画专业2008、2009级4个班,对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六县的唐帝陵,进行了14次深入考察,从历史地理、人文地理两方面,对现在地上所有石刻、碑表、建筑遗址、地貌等进行了详尽的、专业性的拍摄与绘制,并细加整理。每次考察前,系里根据不同专业的班级与年级,按照整体的工作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安排,对考察对象进行大量的学术准备。每个专业班级按照对象任务进行分工,成立一个个行动小组,对整体项目中完成的任务各有侧重。

摄影专业3个班,按照分工分为六批次,对唐帝陵进行地毯式的考察。对陵墓遗址周边的村落的人文与生产生活进行详细的调研,拍摄近2000G、万余幅照片。影视专业3个班,分为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与建陵的地面遗存进行拍摄,为纪录片制作与动画模拟生成提供基本素材,拍摄500G800余分钟的素材。动画专业4个班,分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进行考察,完成大量的写生。相关成果在教学汇报展和2012届的毕业创作展中均有所展示,影视专业有两组学生选择将唐陵作为其创作的题材,本项目组与系里也将给予学术与技术支持。

开展田野调研和影像实践的思路,是以“地理”与“图像”为两大构成部分。其中,“地理”部分以历史、人文为主,“图像”部分是学生根据田野调研而创作的影像作品。

第一大部分――“地理”,分为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1.历史地理完成的内容

(1)帝王陵形制。包括唐十八座帝王陵墓的整体概况、形制、布局、风水、地形特征等,分类比较了“因山为陵”与“覆土为陵”的陵园分布结构,绘制考察线路。同时,对唐帝陵的每一座陵墓都进行单独绘制,对现有遗存物按照现布局顺列进行图像呈现,并选择乾陵、崇陵、建陵等初唐、中唐、晚唐的代表陵制,展开动画虚拟展示,并以青山绿水作为动画美术的基本风格,还原陵区的地面建筑。

(2)石刻艺术。图文并茂地对田野采集的图像资料进行归纳,绘制南门石刻总图以及部分北门、东门、西门等石刻,对有代表性的唐陵石刻进行位置复原和特点展现,尤其对石刻遗存现状较好、艺术水准高的乾陵、桥陵、崇陵、泰陵、贞陵做重点分析。汇总比较了石狮、翼马、鸵鸟、翁仲、华表、仗马等,结合现场测量和考古数据,通过其特征、佩饰、体量等分析早、盛、中、晚唐的特征变化。尤其石刻的体量,从初唐到盛唐,逐渐变大变壮,手法更加丰富,中唐之后,体量逐渐缩小,工艺也变得粗糙起来,数量也逐渐变少,这种变化清晰地对应着唐代的国势沉浮。

2.人文地理方面,以“人与经济”为主题,对遗址周边乡村进行调研,完成大量的调研考察表,收集生活、生产、家庭构成的情况,以及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等。一共完成600余份调查表,采编了现场访谈等影像资料,并完成一批拍摄笔记。

(1)“人”的主题。涵盖遗址留守者、遗址保护者、遗址闯入者等;

(2)“经济”的主题。涵盖唐陵周边生态环境与经济状况,包括唐陵周边传统农业发展现状、遗址区周边破坏性的工业,尤其是丰陵、光陵、泰陵、崇陵附近的采石场,有些已经侵入到大遗址保护区的内部,的山体、被切断的山梁,现场使人触目惊心,对陵区原有自然山体形制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毁坏。同时,还调研了唐陵附近新农村建设,主要考察了袁家村,这是一座以“农家乐”和新民俗生产结合,以旅游来支撑产业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

第二大部分――“图像”,主要是学生考察期间创作的影像作品,其中2008级摄影专业拍摄的《家庭》系列,以家庭为单元,关注周边村落的人员流失与固守的现状,每位学生都创作了一批作品。我们举办的教学汇报《“地理与图像”――唐十八帝陵影像展》涵盖了影视、图片、动画3个专业的考察成果,按照以上“地理与图像”两个大框架,通过图文展板、摄影作品和录像短片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田野考察和影像实践的成果。艺术影像作品与田野考察素材的并置,形成一个既有扎实学术基础,又有创造力、对传统的再认知的场域。展览由项目组规划,由学生担当执行工作,这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和执行能力。

通过田野考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其去质疑、调查、分析、研究、总结,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既有共同目标又兼顾个性眼光的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使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在本阶段的研究和实践中,还注重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前期采集的信息进行集成,着手建立唐帝陵影像数据库,树立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图像呈现的实例,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创作奠定基础。

二、对项目实践的思考

本次项目实践,不仅留存了2009至2011年这个历史阶段唐帝陵的最完整的田野调查与影像资料,而且积累了一批摄影、影视、动画等专业的一手教学文件(大纲、讲义、计划)、教学笔记、考察报告等,对于今后开展此类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期间,邀请了考古专家张建林举办《唐代帝王陵考古》讲座,多媒体艺术家赵小涛举办《解读动画电影〈迷雾〉》《〈萨迦〉动画电影的制作》等讲座,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与艺术想象。以帝王陵为重点的传统文化考察课程,已经作为影视动画系本科教学环节的必修课程进入到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得以完善。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对本地域以汉唐文化传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精粹有了深刻的认识,引入跨学科的多媒体手段,通过数字化的艺术表现来呈现当代、遥想并复原历史,使得学生建立一种与历史对话并进行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并且提高了他们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能力。通过田野考察,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帝陵的考察中,考古与保护、传统与当代、遗址地保护与区域发展、工业与新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等社会问题,都引起了学生的重视,考察过程成为富有个性、饱含人文关怀的过程。学生独立的精神,不断被激发出的创造力,催生了一大批感人的艺术作品。由普通的课堂技术训练,转为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磨砺的过程,这对于数字艺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于课程改革的启发

本研究选择重大历史文化为课题,探索教学实践与重大文化课题的结合,以重大的社会、文化主题为教学实践,对推进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发挥新兴专业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社会意义与传承文化责任的项目进入教学,具有独创的教学价值,是一次积极的尝试。陕西省作为有着深厚历史传统的地区,天然地具备了艺术创作的优势。学院“借古开今”的院训,将“辉煌的周秦汉唐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学院的“四大传统”之首,本次选题立项,就是引导此方面的创新,树立了利用传统资源开展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艺术创造,往往是创新的文化意识与传统对话的过程。影视动画等新兴专业,从个人的创造意识出发,立足当下、关注历史。王林曾说,“在转换传统中创造传统,在超越时代中揭示时代。”

项目型课程是学院近年来教学改革一个新的生发点,也是影视动画系的课程改革重点。充分发挥影视动画系在教改中的探索、示范、辐射作用,形成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的良性循环的局面,拓展专业美术学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也是践行影视动画系“创新为先、贯通内外、浸透人文”教学理念的一次积极尝试,同时,实践意味强、主张创造力的教学环节,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过程,发现、解决问题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全方位的锻炼,也为学院的课程改革拓展新路子。

(二)对唐陵田野调研后的反思

通过两年持续的调研,我们也不断呼吁对以唐陵遗址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遗迹进行切实关注。唐陵遗址作为陕西文化遗产的代表,经过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遗址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只有旅游开发才能促进保护与管理。目前,只有乾陵和桥陵有较为完整的保护区,其他多数还处于开放式的状态。传统农业及其依赖的乡土社会不可挽回地凋敝着,破坏性工业蚕食着大片遗址保护区,造成陵区地貌的重大变化,不计后果地毁坏生态环境,牺牲的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这应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项目建立了一种持续对遗址的监控机制,留存每个时间段的历史影像,我们坚信,予以关注就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文化艺术创作中,我们也深深认识到,那些“对传统的创新”等口号,任重道远。但那些具象的生活,给人以无限的温暖,永远成为艺术创新的源泉,而且,传统应在艺术家个人切肤的记忆中才能被激活,在转换传统中创造传统。

影视动画系根据专家意见,总结项目实践中已取得的成果,将“汉唐帝陵考察”设为固定的课程,一方面不断关注历史遗存的变化,另一方面,作为长期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必须学习的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要了解不同工作环节的专业知识、技术指标、专业规程,这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发挥拓展能力的空间。美术学院学生缺乏考古知识以及相关学术训练,但艺术创作是他们的长项,用艺术与考古结合的方式去扬长补短,持续关注历史遗存的变化。同时,多方聘请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讲座与课程,丰富学生对陕西历史文化传统的关注与考古相关知识的认识。

经过本次项目两年多的实践,以项目型课程教学来承担重大的社会、文化主题,对推进本民族、本地区传统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有着积极的意义。项目推进了影视动画系的课程改革层次与深度,同时,也是厘清自身发展道路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美术学院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目前艺术学院倡导的学院派艺术在文化价值观念上是单一的、欧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也是单一的。民间艺术学科在中央美院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很快。尤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把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文化体系及教学体系率先引入中央美院教学中。美术教育应该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轨、与西方文化接轨、与民族民间艺术接轨。民间艺术学科在学院教育中的发展,涉及到艺术院校文化与艺术教育体系的扩展与整合。美术学院不仅要教西方的视觉价值体系,也要关注本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在大学艺术教育中的研究,实践、寻找一种符合这种艺术价值文化体系的教学方式。

我们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 ,明确高校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园地,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传承、创造、发展的主体。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族民间艺术也随之悄悄的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因发展基础上的,其实也是要靠青年群体参与的。所以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审美教育引入高校是至关重要的。

一、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研究目标: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和最初形态,作为我国美术传统的主流,作为今天应该重点研究的,主要是指那些“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那些“自然形态”的东西,而不是经过专业工作者“取之”、“用之”后再创作的东西。作为大学教育――一个智能、知识、信息集合的现代基地,不了解本民族的现实、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存在,而只去学习西方文化,那么大学教育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能力实现上将受到怀疑。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比东方的月亮圆。文化既要多元化,更要本土化。只有保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精神上独立、成熟起来。

二、研究视角、途径

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具有持久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复制品、批量产品泛滥的今天保持着神圣性、权威性、不可复制性,从而更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生产者),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条件,陶冶不同地域居住者的气质。地产的资源,提供了在那个地区产生特定作品的物质基础。各民族的风格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各自特殊的爱好方式和心理因素。

1)“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保护与调研”――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象一个大海,每个人来到乡间田野,都会发现许多令人激动的民族民间艺术。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间艺术也随之悄然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然而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现状并不乐观,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随着乌江流域民族原生态民俗旅游市场对民族民间艺术遗产无止境、廉价的滥开发,由于对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价值认知肤浅,缺乏文化规划,对原生态文化艺术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近期形式有所改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也在积极准备民族民间艺术方面的普查抢救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村庄和民间工艺、民间艺人进行有计划的考察和采访,文字记录、拍摄照片、录音采访、收集实物资料等同步进行,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考察调研、采风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研究,进行个案分析,并写出考察报告。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举办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民艺藏品展,目的也是在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和兴趣。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意识到民艺在民众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表明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是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才能完成的,如同自然生态保护一样,它是全社会的义务。如果能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重视。应该说比仅仅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更有意义。

2)“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引入高校审美教育――在国家大范围推行基础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院有幸承担了“重庆市中学美术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实施以及在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探索,根据重庆市大农村的现状,在“新课标”的精神下,结合地域特色,开发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资源,建设特色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中央美术学院在国内高校率先将民族民间艺术正式、系统引入高等教育。标志着建国以来,真正开始了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把本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预示着更多与文化遗产相关新学科的延伸。目前中国民间美术史上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几乎是片空白,地方志上有零星记载。随着电脑广泛应用,许多画家用电脑喷绘取代画笔,我们的学生一上装饰图案、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只会想到用电脑做。提到外出写生只想到广西、陕西、云南丽江,而不想到乌江流域最具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龚滩、龙潭等地。说明我们以往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宣传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教育,本文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如苗族服饰审美功能研究、乌江流域传统建筑审美意识、乌江流域民俗文物审美情趣、乌江流域民族服饰文化符号与文化内涵、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情感”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现代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蜡染艺术装饰图案美学特征等应用性研究,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引入高等教育,非美术专业学生可以选修,美术专业学生必修课。我们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今后他们走到哪里,就可以将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带到哪里。唤起更多的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关注,

三、研究价值

一个民族的发展,基因是不能丢掉的。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向上发展。我们相信本项研究形成的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应用性成果将会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关注,我们应在继承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加强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探索,从民族精神、民族艺术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使自己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更扎实,更富于中国民族特色!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也是民风民俗的产物,不仅蕴涵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经验、知识,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真正的艺术魅力。也体现雅拙、粗诳的审美意向只有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才能真正自立于中华民族艺术之林,并对世界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晓勇.《乌江流域民族文化与色彩崇尚研究》.中国美

术出版总社,2004.5

[2]李晓勇.《土家族神秘的图腾崇拜》.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4.5

[3]牛军.《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与审美》.中国社会科学

美术学院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见到吕胜中时,他正在资料室为大二学生上剪纸课。十几个学生围着长条桌,人手一把剪刀,随着他的启发为手中的8层叠纸精雕细琢。暑假刚开始,这是选修课,并不计学分,但仍有不少学生愿意留下上课。

“这门课最初是放在我们传统语言转换课里的,它可以是剪纸,也可以是皮影、年画、刺绣等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有人奇怪,现代人搞当代艺术创作怎么也用这个?但它会给人很多启发,是一种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学习。”早先毕业、任教于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系的吕胜中承认,实验艺术系的出现实际上是民间美术系的一个理性转身。

在实验艺术系创立之初,吕胜中就设想:要培养跟美院其他院系不同的艺术人才,所以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以及录取考试上都颇有实验特色。就本科教育来说,所有报考实验艺术的学生,在录取初始都要做的一门课程研究便是“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每人利用一至两个月时间,走访不同城市至少10个家庭做一份系统的家庭审美调查报告。“这就是我们要的,了解艺术与公众、社会之间的关系。”

“你就在这个国家做艺术,这个国家老百姓的审美态度是最真实最基础的。当然,他们也会在家庭审美中抽取出一些元素来做作品。另外,当代艺术容易给学生一种至高无上的误解,这种调查也是给自己一个准确定位,不要放大艺术。”

2006年,实验艺术系的本科二年级同学曾在“公众家庭审美调查”完成后,集体创作大型装置作品《家庭日常用品博古》,并在当年上海双年展获银质奖。如今,这门课程每年都成为新生最受欢迎的入门实验课。

对于研究生的招生,吕胜中说:“没必要一定是学美术的,只要他喜欢用视觉语言表达思想。我们不考素描,就考造型能力和创意思维。比如,有一年题目叫‘手语’,有两个考生都是高分录取,一个用手蘸墨,手掌和手指在纸上印出各种不同形状的手。一个用写实的手法画了两只巨大的抱拳相交的手。”

理性比感觉更重要

眼下正值实验艺术系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除了被评价为“足以达到国际艺术展水平”的作品外,便是一卷卷厚厚的考察报告。《中国年画中的童像研究》、《莱州玻璃画研究》、《豫西传统农具研究》、《80年代香港漫画研究》等,全部装订成16开线装书。吕胜中尤其看重这项研究课程,“实验艺术系在很多人看来和其他系的工作、思想方法不同。我们要站在表达能力上,需要一种系统的、理性的、逻辑的思考”。

吕胜中反复强调理性于艺术的重要性。“福柯那本《疯癫与文明》害了大家,他试图从社会学各个领域为他的理论寻找支撑,但是都不得法,后来就找到艺术这儿来。过去在艺术教育中,说你感觉不好,可能把一个孩子的艺术生命都葬送了。今天我们会对学生说,你太没逻辑了。”

吕胜中的学生王雷用了近两年时间做了“豫西传统农具考察”,他的毕业作品《龙》便是用了数百把豫西收集来的锄头做成的大型装置,成为毕业展中颇为震撼的一件作品。来自香港的莫伟康本科时就已举办过个展,硕士考取了实验艺术系。理由是“画了那么多年,该到了巩固理论素养的时候了”。

最让吕胜中得意,也是最让其学生受益的,是实验艺术系设置的一些“未来实用型”课程。比如,从本科就开设的方案课,展览策划与参与课。“创作方案是当代艺术家必须会的一件事。不管是跟美术馆还是画廊打交道,你都要告诉对方你有什么语言、你的制作方法、实施计划。立面图、平面图,包括布展、施工,这些常识你必须有。多数艺术家都是多年自己摸索出来的,而我们从本科就开始系统教给你。”吕胜中介绍。

吕胜中感慨上世纪80年代美院的黄金时期。“那时央美的本科毕业展览,就是中国美术的关注焦点。在毕业展览中出名了,就是中国著名画家了。一本《美术》杂志就覆盖了全部作品发表。”现在则大有不同,“画廊、美术馆、艺术院校、艺术媒体……数不胜数。对学生的培养也很难和以前一样,毕业后作为艺术家的处世方式也不同。所以有必要培养一些适应社会的艺术人才。”

(采访/张凌凌)

我的老师是点子大王邱志杰和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

2010年6月,邱志杰和他的学生在广东美术馆的大厅一字排开,每当开幕式主持人提到他,他就扭头对学生们笑,进行眼神交流。这是邱志杰的总体艺术工作室的一次成果汇报,以“头脑风暴”为主题的展览融合了摄影、录音、录像、文本、多媒体剧等多种形式,将目前中国最炫的课堂搬入美术馆。

头脑风暴席卷课堂

2003年,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的邱志杰就将学生组织起来创办了总体艺术工作室,他把社会学的、考古学的、媒体研究的,甚至舞蹈的授课方式引入教学中,用他的话说,是“试图在正统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之间构造一股活泼的力量”。

当邱志杰混在人群中时,几乎没人看出他的别致之处。但当他启动大脑,想出别人想不出的教学点子时。学生们立刻被这个老师吸引了。

在邱志杰为新生上的第一课上,学生们被要求用身体的一个部位写出自己的名字,不得重复,然后所有人跟着他做。第一个学生用手指在空中写,第二天用脚在地上跳,第三个甩脖子,第四个用手肘划……第n个也许只好伸舌头?邱志杰以此来比喻艺术创新的难度,而在入学第一课上就强调创新,皆因创新是邱志杰以及他所在的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的关键词。

自我介绍只是一个开始,2006年,邱志杰组织学生们在上海的造纸机械厂老厂房里开始了多媒体表演。随后,他们在“中国时代2006”文化节、南京三年展等活动上都做过类似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允许学生们自由发挥,而作为老师,邱志杰对学生也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在广东美术馆的展览上,有一个女学生甚至是带着狗来的。

邱志杰课堂上的另一个基础训练“过河计划”颇有心理治疗的意味,“我在做这个计划的同时也看了很多心理治疗的书”。这个计划要求每个学生描绘出自己过河的场面,包括河流两岸的风景和过河的方式。“河的这岸是学生对目前生活的认识,而彼岸是他们对未来的期待,过河的方式表现了他们的性格。“有人的河流风平浪静,他对达成目标的困难估计得非常少,而画出波涛大作的人显然是意志力比较强的。”邱志杰指着一张骑凤凰飞过河的画说:“这个学生依赖性比较强,期望通过贵人的帮助达成目标。”

在邱志杰的课堂上,充满了此类你必须既能发散思维又能逆向思维才能搞定的课题,他和同事张培力等人认为艺术院校中的基础部教学是考前班的升级版而已,而且会导致学生对当代艺术的误解和排斥。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对学生实施基础教育,因此有人批评他的教学脱离了艺术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你必须学会团队合作

严格说来,邱志杰和他的学生们一直是以一个团队的面目在为当代艺术提供趣味。“总体艺术工作室”已经实现的项目包括“如何

成为无知者”、“总体艺术医院”、“中山公园调查”、“颠覆香格里拉――题材绘画调查”、“贫困设计博物馆”、“100只独角兽”等。在这些艺术项目中,邱志杰要求学生像一个社会学系或人类学系的学生那样做研究。

邱志杰本人在艺术圈有多重身份,既是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也是活动召集人。他在艺术圈积累的资源使他的学生得以顺利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现场。但不知为何,他带领学生所做的团队计划总是比他个人的艺术作品更吸引人。

“如何成为无知者”是邱志杰2008年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收藏展所做的教学计划,学生们在黑板上以反字刻下“醒句”(邱志杰定义为让你突然间从习惯的思维跳出来的话),并直接印制成版画送给参观者。“版画供不应求,有小朋友因为拿不到版画当场大哭,非常难办。”邱志杰说。

在“题材绘画调查”中,邱志杰带着学生们走过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德格县、石渠县,青海玉树、西宁,拉萨、日喀则、聂拉木等地,在喇嘛庙、中学、露天集市和灯光球场等地举办露天画展,观察藏族人对题材绘画的反应。学生们第一次了解了藏族的宗教、风俗,解除了很多“原本以为”的误解,“还有漂亮的女学生被小喇嘛索要QQ号码”。

但邱志杰为学生布置的任务,有时并不太有趣,比如调查全国的中山公园,比如走防北京的地下室招待所,比如调查西递、宏村的写生者,这些看似枯燥的作业,最后汇总起来才形成有趣的艺术课题。在这种训练下,邱志杰的学生必须习惯团队协作,在这些艺术计划中,学生的名字几乎不被提起。而矛盾的是,对强调个性的艺术家来说,独立性又是最需要的品质之一。对此,邱志杰的解释是,“越有能力成为一个合作者,才越有能力获得自我”。

邱志杰的学生已经开始成熟。他的学生陈志远甚至独自沿着长江顺流而上,一路只喝长江水,一路采集自己尿液的结晶。“他说喝了长江水,自己一路都在生病。”邱志杰道。

未来,一定会有人跳出来质疑他的权威,要求署名权或脱离他的团队,如邱志杰把变数也看作计划的一部分,那他的教学实验无疑是有价值的。

(采访/孙琳琳)

我的老师是伯乐王林和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

四川美院招生册上,王林是美术学系的名师代表。学油画的鲍栋2003年从安徽考到川美,“就是冲着王林去的”。

有近40年教龄的王林非常了解学生。他说:“教学生要观察性格。荧术学专业有四个方向:一是美术史,二是美术批评及策展,三是美术理论,四是艺术管理。急躁的没耐心读理论,但管理可能做得很好,因为他想负责,有激情。”

和研究生一起工作

王林是美术学系培养过最多研究生的导师。“我带研究生,是和研究生一起工作。”王林每年都会策划很多展览,将研究生组成策展团队。“他会按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分配工作。”研究生魏欣说。

王林做展览先把策展意图告诉学生,再逐一分析,让他们知道如何选择艺术家以保证展览有水准。“将策展当成案例学习,从想法、资金场地、邀请艺术家,到现场布置,对学生来说是实践,是和艺术机构、艺术家、艺术媒体打交道的过程,还是批评思路不断拓展、调整的过程。”

有合适的锻炼机会,王林都会放手让学生一试。罗彪2007年考上研究生就参与了当年宋庄艺术节的大部分工作,接着又是2008年798艺术节、2009年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几乎没中断过。

2007年在广东美术馆策划的“从西南出发”是王林最满意的展览之一。研究生都参与了。王林说:“郑娜在展览中表现突出,王璜生馆长对她的能力非常认可。”研二的郑娜那次结缘广东美术馆,硕士一毕业就正式去工作了。

学生都感到幸运。“因为当代艺术很讲究‘在场’,这么多活动你参加了你就是在场,这不是所有研究生都有的机会。”罗彪说。而魏欣认为这是了解真实艺术圈,开拓眼界的机会,“毕竟作为学生,交际圈是很有限的”。

“他们没工作,我会一直放在心里”

王林说:“一个好老师要做的事不仅是培养学生,还应该推举学生。”王林在好几个艺术网站都有博客,博客上经常发表研究生的文字。学生的学术讨论,王林也帮助修改,成为可读的东西。“想法可以和网友交流,对同学们也是一种鼓励。”

罗彪说:“只要有合适的刊物,王老师都会推荐发表。”很多研究生毕业前,还在愁发文章凑学分,但王林的研究生,有的发表目录就有好几页。“学术面前,人人平等。谁有见地,我只要发现一定会推荐。”王林总愿意让学生的闪光点被更多人看到。

而研究生找工作,王林也不会闲着。王林的研究生全系留校最多。在艺术圈深耕多年,朋友不少的他会帮学生张罗。“我心里总觉得我应该给他们找工作,尽管找工作不是我的责任,但要是他们没工作,我会一直放在心里。”

今年毕业的罗彪说:“我找工作王老师也很着急。”马上要毕业的5个研究生,王林都在尽力。“我清楚他们能做好什么,我会尽力帮助联系。当然,最终还是靠他们的能力和努力。”

如今王林这5个毕业生,有人留校试用,有人去了美术馆,有人去了出版社,总体就业情况不错。

“别让带给罗彪的嘎嘎凉了”

有人戏言四川美院受重庆码头文化影响,教学是袍哥式的。即使王林和学生的关系不能称为兄弟关系,也绝非家长式或上下级式。罗彪说:“我们不会把老师与学生的界限分得像其他老师和学生那么清晰。我们和王老师可以一起喝酒,一起唱歌。王老师有时还半开玩笑给我们介绍女朋友。”罗彪对王林心存感激,“他对我们影响很大的首先是做人,把事情看得透一点,就不会太计较得失。”

王林的学术态度对学生影响同样很大。“有时我们写了文章,拿给王老师看,他会守着你用红笔改两三遍,一个一个字帮你校正,然后讲为什么要这样改。”

生活中的事,也令罗彪至今感动:2007年宋庄艺术节布展,离吃饭的地方很远。有天中午一点多了,罗彪必须留守展厅,让去吃饭的同学智豪帮带盒饭。智豪回来说盒饭是王林亲自装的,一边装一边说:多装点嘎嘎(四川话肉的意思)。回展厅的车上,王林拿着盒饭坐在车前排,把饭盒放车窗太阳光下照着,说:别让带给罗彪的嘎嘎凉了。

已毕业4年的鲍栋是王林策展时合作较少的研究生,只有一次。“主要是我比较独立,也不是那种适合做助手的人吧。”但鲍栋说王林对他一直是平等、尊重的态度,“每次我找他,他和我会聊得很深入。很多时候他暗地提携我,总是对别人夸我。”

美术学院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民俗艺术研究大事记

1923年,北京大学成立风俗调查会,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设立了“民俗物品陈列室”,此后几年间,共收集了首饰、衣服鞋帽、音乐、应用器具、工用器具、小孩器具、赌具、神的用具、死人用具、科举遗物、官绅遗物、民间唱本及西南民族文化品物十四类陈列品凡数万余件。

1935年正月,“第一届全国木刻展览会”在鲁迅先生的直接指导下在北京举办。会上展出了郑振铎收藏的《金瓶梅》插图和金肇野收集的杨柳青年画,这是经过整理和选择的民间艺术首次公开展出。

1937年,台湾画家颜水龙先生用了5个月的时间对山地民族的民间手工艺进行了调查,并收集了许多的实物资料。同年,杭州举办了“民间图画展览会”。

1930年前后和1937年至1942年间,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组织调查团分别在东北、西南和台湾等地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田野调查,收集了服装、饰物、手工业工具等数千件,由中央博物院作为民族文物收藏。由于方法科学、资料完整,使得这批资料有着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1942年,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日报》等边区报刊上发表了延安美术工作者学习民间艺术的文章。这些文章与国统区的民俗学者撰写的《民俗美术漫谈》等文章,均可视作最早的民间美术的研究文章。

1949年7月,中央博物院举办了“中国西南部及南部少数民族文物展览会”,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

20世纪50年代,各地在政府文化部门组织下,举办了多次民间美术展览。

1980年4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山西分会成立,后改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

1981年5月,“全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全国少数民族服饰展览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美术》杂志开辟了“中国民间美术”的专栏介绍民间美术,掀起了一个学习、研究民间美术的高潮。

1983年7月,“民间美术学术讨论会”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

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民间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始招收民间美术专业研究生。

1988年,全国民间美术工作会议召开,中国民间美术学会成立。

20世纪90年代,国家投资的《中国美术全集》之“年画”、“皮影”、“剪纸”等卷和多卷本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湖南民间美术全集》等大部头著作先后出版。

2002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率领部分专家、山东电视台《中国民俗》摄制组,前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后沟村进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范本的采样工作。

2003年1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作为国家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子项目正式立项。

2003年3月25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抢救工程全面展开。

2003年4月,“山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这项工程将对山西省民间艺术及民俗进行大规模抢救性的普查、搜集、编纂出版,征集典型民俗实物;拍摄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山西民俗》;建立“山西民间文化图文资料数据库”及“山西民间文艺网站”。编纂出版《中国民俗志》山西系列、《中国民俗山西分布地图集》;编制“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山西代表作名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5年3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证和命名的项目正式启动。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包括民间文学讲述人、民间艺术传承者、民间工艺美术师等。

人物

民间代言

冯骥才:拯救民间文化的唐・吉诃德

今年已经年过50的作家冯骥才仍然被人亲切的称之为“大冯”,不仅是因为他1.90米的身高,也是因为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平民化和亲切感。如今的冯骥才不仅是作家、画家和学者,更是一位为保护中国民间文化而大声疾呼四处奔走的挽救者。冯骥才放下了他想写的小说,想画的画,先是拿出自己的稿费收入,组织一百多位摄影师对天津进行了抢救性拍摄;随后他又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身份各方呼吁,在2003年2月正式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两年中,冯骥才跑遍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一边指导文化志愿者进行田野普查,一边劝说地方政府出资扶助抢救事业,累得腱鞘炎发作。冯骥才白天忙于各种活动,晚上十二点夜深人静时进入画室开始创作,右手生生的磨出一块硬茧,义卖自己的28幅作品,为抢救工程筹款100万。如此玩命地投入心血,大冯,是位真正的中国文化人。

民间旋律

女子十二乐坊:民乐的精致与时尚

《茉莉花》、《敖包相会》、《翻身道情》、《阿拉木汗》……在流行音乐、电子音乐、Hip-Pop大行其道的今天,能够让听众因为这些古老的民歌民乐而疯狂的演奏者,确实值得人刮目相看。女子十二乐坊仿佛打开了一个缺口,民乐的清新流畅如山泉般喷涌而出,直达听者的耳膜。许多人恍然发现,原来民乐中藏着这么多好听的东西,可以幽怨柔情,可以空灵激越,也可以活泼俏丽。她们用了最古老的方式―――乐坊,用了最传统的乐器―――古筝、扬琴、琵琶、笛子、二胡、独弦琴,却以时尚的方式迅速地流行,并在一向迷恋大唐文化的日本听众中间得到了狂热的追随。在国内,甚至有歌迷为十二乐坊每一个成员写了一首宋词。民间文化的旋风一旦以适当的方式刮起,力量简直势不可挡。

民间声音

阿宝:真正的民歌就是这么唱的

他曾经参加过无数次唱歌比赛,几乎都是在首轮即遭淘汰;他曾被专家评价发声方法不科学,被所有专业艺术团体拒之门外,但是他却用嘹亮婉转的民歌声打动了许多人的心,许多人说从他的声音里听到了久违的淳朴感动。阿宝,地地道道的山西大同阳高县农民,一个唱原汁原味儿晋陕蒙民歌的民间歌手。当他披荆斩棘终于获得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的月冠军的时候,36岁的小伙子居然哭了,半天不能说话。半天才憋出一句:“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拿第一……真正的民歌都是这么唱的,我们那儿的农民,都是这么唱的。”阿宝在民间唱了二十多年,历尽艰辛仍然顽强歌唱,真心热爱。欢快、辛酸……这样的民间艺人,这样的歌声,感谢他的不畏苦难,让我们坐在家中便听到了来自最乡土中国的声音。

民间记录

管祥麟:镜头记录民间大美

孤独行走18年的管祥麟是一位自发的民间艺术拯救者。曾经腰部以下高位截瘫的

他,康复之后停薪留职却没有“下海”,而是一头扎进了民间艺术的海洋,行走18年,走遍了除高山族之外的所有民族聚居地搜集民间艺术资料。先后拍摄了6万余张彩色照片,拍摄录像片6000余分钟,征集各类精美的民间工艺美术品1万余件,撰写考察笔记180余万字。一路上,他挨过饿,遇过劫匪,遇过车祸,在云南陆良县没钱饿得不行的时候甚至讨过饭,在招待所被服务员当作叫花子赶出来。甚至在走之前,他已经为自己写好了遗书。“我有一个很坚定的信念,中国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未来有一天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是民间艺术的美,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促使他走完这一程。现在管祥麟在着手建立一个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他希望通过展览,让人们看到、了解民间艺术的美,让他们去爱民间的美。

民间印象

巩俐:民间美人儿

在影坛上已经领多年的中国影星巩俐在57届戛纳电影节上又以一身华美旗袍令众人惊艳。曾经有人说,如果要在现代女影星中选择一张面孔来代表最为传统最为地道的中国民间味道,那么巩俐是无人可出其右的。无论是《红高粱》中的红艳奔放,还是《秋菊打官司》中的质朴执著,《菊豆》中的灰色抑郁,都给人留下深刻的民间乡土印象。尽管巩俐高大的身材,较为宽大的脸部轮廓和略粗的眉毛与中国传统文学中柳眉削肩小口的柔弱美女形象略有差异,但是观众的评价就是硬道理。不管张艺谋的“中国风”刮到哪里,那里的人们都会迅速地认可巩俐“中国美人”的形象。巩俐在落日余辉下伫立在乡间的倩影无疑充满了一种近在咫尺的中国民间感觉。再纵观巩俐为影为人,温婉厚道,处事低调的她也恰如其分的体现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

灵感

音乐

朱哲琴《黄孩子》

1995年朱哲琴的《阿姐鼓 Sister Drum》,成为国际唱片史上的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许多人被这张以为背景,融进了音乐元素的唱片所深深打动,很多人称她为“中国的恩雅”。然而其实在《阿姐鼓 Sister Drum》之前,朱哲琴的另一张唱片《黄孩子》已经尝试将这种民间自然的感觉融入配乐和歌声。没有懒散俏皮的“花腔”,没有滥俗的抒情,可是它掀起的感动却是良久的。迷人而富于幻想的气息,在连绵的笛声、箫声里过度得天衣无缝。

刘索拉《中国拼贴》

《中国拼贴》是一盘音乐CD,它融合众多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琵琶和人声效果、民族音阶和民间素材,用拼贴这样的现代方式组合出奇妙的魅力。它的创作者,既是知名作曲家又是知名作家的刘索拉自己说:“我是在传统里找一种东西。布鲁斯一类东西让我找到了血液里的东西,但我同时感到中国或任何一个地方同样的野性,因为这种东西被启发出来了,于是很本能地就返到了中国音乐里去。因为即使再深刻地感受布鲁斯或爵士,但文化背景和30年的中国经验依然是我的,我用自己的身体体验到了中国音乐中的野性。”

美术

吕胜中 “小红人”

吕胜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小红人”是他用剪纸形式表达的艺术符号,更是一种灵魂符号。他对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已经着迷了二十年,在过去的十七年中,几乎只使用剪纸作为惟一的介质进行艺术创作。

潘鲁生 《神码系列》

这是一套组画,看到它的人会觉得亲切熟悉,因为它的题材来自于中国民间的传统神仙,依稀可以分辨出灶王爷、玉皇大帝。大红大绿的晕染表现手法源于中国传统年画。它的作者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不仅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民间艺术研究者。

安东尼・葛姆雷 《亚洲土地》

在这个名为“亚洲土地”的雕塑展览上展出了192000个泥土制成的手掌大的小人儿。这次活动的创意者是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而这些小泥人的三百多名制作者几乎都是来自于广东东北部花都地区的普通村民。葛姆雷说,他之所以选择中国做《亚洲土地》是因为中国古老的历史和影响力:“从这项工作和作品本身,我也体会到了这个国家蕴藏的无穷的力量。”

摄影

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这项国际性大赛,已经举行了4届。它不仅是为摄影家们提供了一个从民俗文化中摄取灵感的机会,更是发动了千千万万的摄影家们将他们的眼睛和镜头对准最为民间的点点滴滴,亲身地参与对民俗的了解,留下宝贵的资料,唤起更多的热爱和保护。同时和国际的接轨扩大了年赛的视野与影响,吸引了多方面高层次的关注与思考。如今已有超过世界1/4国家的摄影师参与了这一大型图片记录活动,所保存的文化内容更是涉及世界的各个角落。它以摄影的记录性,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提供最真实的佐证;以组照的完整性,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提供最系统的研究样本。

2004年第4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

年赛部分获奖作品

大奖 中国 周伟《中国私塾教育的最后遗存》

人物服饰类一等奖 中国 唐跃武《大凉山深处的彝族人》

节日文化类一等奖 中国 江浩《老解的庄户剧团》

建筑文化类一等奖 美国 Jason Eskenazi《重建阿富汗》

生活习俗类 一等奖 中国 耿云生《乌蒙矿工》

文体游艺类 一等奖 澳大利亚 Glenn Hunt 《蒙古那达慕大会》

书籍

普通人的传奇

《剪花娘子库淑兰》

说这是一个民间艺术大师传奇一生的故事,倒不如说这本书带领人认识了一个亲切、活泼、风趣的农村老太太,生于1920年的陕西旬邑县赤道乡富村的民间剪纸大师库淑兰。仿佛看得到老太太坐在炕沿一边剪纸一边唱着“剪花娘子是谁吗,剪花娘子是我。”即使对剪纸艺术没有兴趣,也完全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一本为民间普通老百姓所写的传记来看。不禁会感叹,一个生长在封闭贫瘠的陕北农村的妇女,在单调的农耕生活,简陋的物质条件,繁重的农活家务以及性情暴烈的丈夫管制之下,竟然还能如此纯朴乐观,竟然还能有如此生机勃勃的艺术生命。尤其是,书中的主人公库淑兰老人已经辞世,在书页一张张翻过时,书中的音容笑貌和那些大俗大雅的剪纸一起已经成为了历史。

非常民间

《汉声》杂志

《汉声》是一本著名的台湾民间文化杂志,2004年开始在内地发行简体中文版。

《汉声》杂志一直以“只闻声,难见面”而在文化界和收藏界闻名。它的许多期已成绝版书,在“《汉声》迷”和收藏家手中流传着。不仅仅是因为《汉声》每期600余元的价格和比一般书籍都要厚的页码。《汉声》的设计装帧古色古香,极为精美,图片原汁原味,内容鲜活深刻,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民间色彩,有时还会随刊赠送一些民间艺术精品,令每个拿到手中的人都爱不释手。许多文化人以收藏有《汉声》而喜。《汉声》关注最“传统的、中国的、民间的、活生生的”的中国传统民间乡土文化。如第31期淮阳泥人、第42期贵州蜡花、第44期陕西东路华县皮影、第65-66期福建土楼、第70-71期侗族服饰艺术探秘、第98期中国门神等,涵盖了黄河及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的民间艺术精品。

科学指导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

这不仅是一本细致的展示了民间文化的好读的书籍,也是一本严肃的、极富使命感的工作手册。它以严谨的态度提供了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严格、清晰、齐全”的科学方法和量化标准。使得民间文化工作者和热心于民间文化抢救的广大志愿者能够统一认识、统一目的、统一标准、统一方法,更直接的了解民间文化大普查的要求和方式,尽快的投入其中。在这本书及其附带的光盘里,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工程的发起人,著名作家冯骥才邀请了当代重要的民俗和文化学者、民艺专家以及长期在民间文化抢救前沿工作的摄影家和摄像家,组成专家小组,前往山西榆次后沟村等地进行采样考察,做出了文字、摄影与摄像三个方面的调查范本。书中提供了对民间文化的普查提纲、普查表格等。如果你不只是想对民间文化表示兴趣和发表感慨,而是想要行动起来,真正把这种情感化为力量的话,那么就在下一次旅行的时候,把这本手册放进背包吧。

民间的自救

《西留花灯阵图详解》

和专业、精美的民间艺术书籍相比,这一本厚约百余页的书也许不足为道,但是它却是

七旬老翁赵进书历经10年时间精心修编的收尾,是一位民间老艺人自发对民间艺术的拯救。赵进书老人是河北深州市北溪村乡西留村人。“西留花灯”,是河北深州、武强、饶阳三市县交会处民间的一种主要娱乐形式,北溪村乡西留村则尤为火爆,“西留花灯”据此得名,相传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十五,一些艺人将街上持灯的人们组织起来,并编创出各种队形排列及舞蹈动作,加之鼓乐相伴,形成了一种街头文艺形式。所走队形由先前单一的圆形发展到菱形、方形、莲花形、“桃阵”、“八宝折”等。《西留花灯阵图详解》中收录花灯演出队阵图四十多幅,每幅阵图都附简要说明以及排演要领,对花灯历史、演变过程等都有详细介绍,可以说是老艺人一生心血的积累。

艺术家的行动

《民间,黄河―――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田野考察报告》

美术学院考察报告范文第9篇

梁子

2004年5月6日至5月19日,以姚纪欢副院长为团长的运城学院教育考察团一行5人(成员有音乐系主任姚德利、美术系主任刘学生、合作办学部部长赵岭洲、翻译胡连军),应我院友好合作学校—乌克兰卢甘斯克国立师范大学的邀请,对乌克兰一些高校进行了考察。现报告如下:

一、乌克兰是一个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工、农业发达国家。

乌克兰位于东欧西南部,南濒黑海和亚速海。面积60.37平方千米,人口4970万,共有110多个民族,其中乌克兰人占72.7%,俄罗斯人占22%。1922年加入前苏联,1991年8月24日独立,1992年1月4日同中国建交。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通用俄语。首都基辅。境内以平原为主,间有波状起伏的丘陵和高地。大部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300-1600毫米。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锰等共70多种,其中锰的储量居世界前列。拥有肥沃的黑土地带,耕地占国土面积70%,农业集体化、机械化程度高,素有“欧洲谷仓”之称。交通运输发达,有以铁路为主,水、陆、空和管道等方式齐全的运输网。城市化较高,80%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

此次乌克兰之行,考察团主要看了三个城市:基辅、卢甘斯克、克里米亚,这三地构成一个大三角形。城际间我们坐火车和汽车,每趟都在15-18个小时,可以说以中东部为主的大半个乌克兰国土尽收眼底。给人最深刻的印象:⑴植被非常好,到处是森林和绿地 ,几乎看不到的土地。⑵环境污染少,空气清新,到处可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⑶公民素质高,环保意识强,很少能看到乱扔纸屑和烟头的行为,中国铁路两旁白色污染严重的现象,在乌克兰根本看不到。⑷文明程度高,民风淳朴,见面相互主动问好,吵架斗殴现象我们没有看到。⑸城市交通秩序井然,司机驾驶水平高,遵章守规,交通全靠红绿灯指挥,没有交警,但凡碰到的巡警,都是荷枪实弹,十分威严。⑹能源丰富,国家福利高,据说全国人民用电、用天然气都免费,城市集中供热供暖,居民住宅、宾馆,都是24小时供应热水。⑺城市文化品位高,个性化建筑、雕塑随处可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博物馆和展览馆,免费参观。⑻高度重视对公民的爱国历史教育,5月9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是法定节日,公民都要参加当地的集会和游行。卫国战争发生地,到处都有纪念碑和雕塑,坦克、大炮、机关枪,军舰上的一些兵器,在每个城市都有多处露天摆放和陈列,供游人参观,以醒后代。⑼公民非常注意个人形象和修养,外出和公众场合,着衣整洁,谈吐文雅,很少听到大声喧哗。⑽笃信东正教,教堂建筑富丽堂皇,教徒们礼拜十分虔诚。

上面谈了一些好的印象,也有些现象引起了考察团的思考:⑴乌克兰人似乎在吃老本,他们的工业化、电气化应该说比我们早了半个多世纪,但更新换代慢。宾馆的电梯只能容纳4个人,看样子很笨拙,响声也大。老式的有轨电车,在一些城市还在用,致使街道路面让人看着不舒服。出租车中还有不少中国人熟悉的拉达车,有些伏尔加小车已跑了25年居然还在跑。这说明,在现代化的征途上,乌克兰人落伍了。⑵乌克兰人似乎缺少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朝气。可能由于体制的原因,他们安于现状,过着一种享受型的生活,大块的黑土地有撂荒轮作的现象,城市中火车上也能看到一些酗酒的醉汉,还有不少年轻漂亮的女孩嘴上叼着香烟等。⑶在解体、转轨中,乌克兰产生了少数暴富户。我们亲眼看到一对年轻人结婚,坐的是加长的林肯车,引起好多人与车合影。⑷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成为乌克兰年轻人效仿的榜样,摇滚乐、迪斯科在年轻人中很流行,据说有不少乌克兰的美女远嫁美国佬,或者寻机离开国家。⑸等级观念、传统的长官说了算的习惯根深蒂固。乌克兰走向现代民主的路可能还很漫长。

二、乌克兰是一个高教资源丰富、略显过剩的教育强国。

前苏联是教育强国,乌克兰也不例外。从小学到高中(1-12年级),乌克兰人享受的是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阶段。公民受教育程度较高。不到五千万人口的乌克兰拥有正规高校300多所,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卢甘斯克市就有5所正规大学,据有关资料讲,基辅大学在世界排名第20位。与我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卢甘斯克国立师范大学有着80多年历史,在乌克兰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

考察团在卢甘斯克停留了将近6天,认真考察了这所师范大学的校本部和一所分校,重点考察了他们的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留下的印象是:⑴校园整洁,绿化漂亮,有不少石雕塑像,据说是当地历史的见证。⑵ 教学主楼虽然年代久远,但收拾打扫得非常干净,楼层高,楼道宽,教室全是木地板,使用的是无尘粉笔。楼道里张贴悬挂着各专业教学计划和要求、名教授介绍和学校在国内外竞赛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奖杯、奖章。楼道里的凸凹处,还摆着精美的皮沙发,供教师、学生课间休息用。⑶学校建有地矿地质方面的博物馆,陈列着无数岩石标本和矿物标本,当地矿藏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反映。⑷学校建有规模庞大、布置精美、制作精良的动植物标本博物馆。大到鹿、熊、豹,小到昆虫、蝴蝶,栩栩如生。学生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据介绍,所有的地矿标本、动植物标本都是本校师生多年来亲手搜集制作的,令人叹为观止。⑸学校的植物温室建在教学楼的一层,温度、湿度可调控,采光很好。⑹学校建有人体标本、解剖实验室。⑺学校拥有体操馆和室内蓝球馆。据介绍,这所师范大学培养的学生有不少曾在奥运大赛中获奖,今年还将有两名学生代表乌克兰参加八月份的雅典奥运会。他们很希望在体育方面与我院合作。⑻分校距本部百公里,设有农学和畜牧专业,拥有2000公倾的农场和部分大型农机具,正在寻求开发合作伙伴。中国山东寿光一家公司正与他们谈判。⑼卢甘斯克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实力雄厚。音乐学院的办学地点是卢甘斯克市的文化宫,前苏联解体之后,当地政府把它无偿划拨给了师范大学,此处距校本部约3公里。考察团在音乐学院院长等人的陪同下进行参观,并观摩了钢琴演奏、声乐教学、指挥训练、舞蹈排练、小号独奏等教学实训课。在主人热情款待的午点上,双方进行了座谈交流。音乐学院有自己的小剧院,可容纳200多人观看各种演奏,排练厅、琴室等基础设施齐全,隔音效果良好。音乐学院有教授6名,副教授多人,青年教师中70%有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声乐的老师,曾获得过前苏联功勋演员的称号。音乐学院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视唱练耳课开三年,除必要的理论课大班教学外,学生大多参与的是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和训练。该院学生的演奏水平,演唱水平普遍较高,是我们无法与之相比的。这所学院还非常重视国际合作交流,他们常年聘请奥地利名师任教,学生也经常参与国际间的演唱表演活动。学院还积极拓宽办学方向,他们现有7个专业,正在筹建中的电视媒体节目采编制作专业,硬件建设方面已经投入了200多万人民币。(10)卢甘斯克师范大学的美术专业极富特色。美术系设有服装设计,美容化妆、金属工艺(金银手饰加工、铁艺等)雕塑、陶艺、艺术设计、绘画等专业,并有与专业配套的加工、制作厂房。从其教学与专业设置看,他们偏重实用性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为生活服务的意识。他们的绘画课主要是为其它专业打基础和服务的。与我们相比,他们长在专业面宽,实用专业多,学生动手能力强。这种特色教育,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考察团在基辅逗留期间,挤时间参观了著名的基辅大学。走进这所有200多年历史的学术殿堂,让人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教学楼宽敞的楼道里铺着质地优良的深色带有图案的地毯,行走时没有任何声响。校门口马路对面是一座城市森林公园,古木参天,芳草宜人。校园内,基大有自己堪于和市公园比美的学校公园。在这里学习和读书该是怎样一种舒适和惬意啊!难怪有不少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在这里求学。

离开基辅的前一天晚上,考察团有幸观看了柴克夫斯基音乐大学在本校剧院里演出的一场歌剧。据介绍这所国际享有盛名的音乐大学,每周都要搞几次公演,不是音乐会,就是歌剧。演训结合,学以致用,是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得到锻炼,校方有了创收,两全齐美。看高水平的演出是一种艺术享受。令我们吃惊的是,这座能够容纳800多名观众的剧院里(剧院分三层,一层400个,二、三层半圆式的看台上各有200个座位)竟然没有麦克风等任何音响设备,而音乐效果又是出奇的好。不论坐在哪一层,哪个位置,都能听得 清清楚楚,真真切切,这不能不归功于演员和伴奏人员的真功夫,也不能不归功于当地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当天晚上上半场歌剧演出中,一位来自东北的中国留学生,留学一年多,就当上了第一号男主角,因而观众席上坐有不少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留学生。休息期间,我们与之交谈,他乡遇同胞,倍感亲切。

三、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是我院的明智选择。

此次乌克兰之行,考察团一直感到,走出国门天地宽,合作办学意志坚。对院党委设置合作办学部,迈开与国际合作办学步伐的决策,理解更深刻,信心更增强,行动更自觉。

这次考察团的成果之一,是与卢甘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在去年9月签定合作办学协议的基础上,经过磋商和谈判,又新签了一份补充协议。重点是进一步拓宽合作路子,加强两校教师之间的互派和交流。乌方为我院增派高素质的俄语教师,加强我院外语系本科生的二外教学;我院向乌方派出懂英语的汉语授课教师。双方相互引进教材,加大交流深度。对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要加快步伐。在加强人员交流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筹办“中乌国际文化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考察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美术专业 学位论文 写作

美术专业①的学位论文问题众多,这早已不是秘密。但长期以来,有些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目前在一些院校已经出现学生在论文的写作上自我矮化、不以为然,教师在论文的教学、指导、评判上日渐放松的趋势,由此影响到了美术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本文就美术专业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和思考。

一、重视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

国家学位条例规定,高校学生须提交学位论文方能毕业和授位。毕业论文因此成为审核美术专业学生能否毕业和授位的主要依据之一。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执行国家的学位条例。

最近,教育部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厘定了学位论文的作假情形,明确了单位、导师与学生各自的责任和违反规定后的惩处措施,并要求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在2004年通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对于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包括学术引文、成果、评价、批评等规范做出了界定和要求。这两份文件不仅对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规范也明示了学术造假与学术不端的后果。

在论文的学术观点和内容上,有些方面虽然没写进《办法》和《规范》,却同样不可掉以轻心。譬如,涉及国家的、政治的、民族的、宗教的、伦理的等敏感问题或大是大非问题,以及涉及学位论文研究的“雷区”,或学术规范的“灰色地带”,都要十分慎重,不能妄言。有一种说法,学术观点无对错,只要自圆其说。但真正要做到自圆其说并不容易,观点可以讨论,论据必须准确,论证必须严密。

从形式技术层面上讲,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对学位论文的编写格式如摘要、关键词、绪论、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都有明确要求。各美术院校制定的学位论文写作大纲均以国家标准为基本依据。论文的形式规范虽然只是论文的外形和细节,却是一些硬性标准。在实际的论文写作和论文评定中,这样一些技术规定不能形同虚设。

国家条例与院校文件是学位论文写作与评审的主要依据,这是必须重视的基本规范。重视规范,不仅是学术问题,它还关乎到学风和品德。有许多时候,我们在学位论文上的尴尬处境并不归咎于我们的条件和能力,而在于我们的学术态度和责任感。美术学科不应该成为知性和学术的苍白之地,尊重艺术实践性的特点尚不足以成为不写论文或不讲论文写作规范的借口。

二、加强学位论文写作的教学指导

从多方面的信息来看,许多大学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计划里都没有论文写作的课程安排。虽然有的美术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案里制定了论文写作的计划,但没有学分,也没有具体的课程依托。现阶段学生在论文写作这个环节上存在许多不确定、不可知的因素。要改变松散的教学状态,就必须增设学位论文写作课程,加强学位论文的教学与指导,为学生开辟获取知识更为有效的途径。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教学制度依托,才能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由于美术专业的学位论文写作与毕业创作同样重要,有必要制定理论阅读和练习写作的培养要求,就如毕业创作必须有一个前期的积累一样,毕业论文的写作也要有一个前期的准备。

首先可以要求通过写读书笔记、讲座心得、短篇考察报告、期刊小文章等形式,进行学位论文写作的先导性训练。这种研究性的自学项目同时会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升华艺术感性。其次,应鼓励学生拓宽视野,广采博收,不能局限于专业或者画室的小圈子。教师鼓励学生外出看各种画展,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和学术讲座,了解高层次的艺术展览和学术研究动态,提高他们的理性思考的兴趣。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位论文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主动写作,除了一些教学管理手段的运用外,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论文写作对他们专业的发展和今后的人生有好处,“老牛亦解韶华贵,不等扬鞭自奋蹄”。当然,美术专业毕竟是实践型专业,在专业实践上首先要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才能有“写头”。如果不从专业学养上进行修炼,光去“练写”也无济于事。

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导师应当切实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论文选题进行专业的、审慎的学术判断,因势利导为学生把好关。有的导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还要充当语文教师一职,在字、词、句上进行指导,虽然这样实属无奈,但是,通过认真负责指导后的论文与不管不顾的论文一定大相径庭。所以,应该明确导师责任制,学生的论文情况将是衡量导师是否履行职责的重要标尺。对学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也需要进行督促和跟踪,事前的严格把关总比事后的补救要好。

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前,有必要进行答辩预习。注意答辩礼仪、着装举止、PPT制作、陈述要点、语言方式以及论文的问题点等。就如教育实习前的教案审定和试讲一样,学生经过答辩培训后进入答辩席,即可以将自己置于一个自信成熟且懂规矩的答辩者之列,这种慎重态度是对评委专家的尊重,同时也展现了良好的个人形象。

三、提升学位论文评审的规范化要求

如何规范地评阅学位论文,这是件难事。论文评审表上要求对论文的意义价值、研究方法、创新性、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及作者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论文写作等做出评述,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可参考的标准,这中间就产生许多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客观上难免因评审专家的不同而导致对论文的评审意见的不同,人为因素常常左右着评审结果。一旦评审的意见或决议引发学生质疑时,评审一方甚至往往难于做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回应。此外,研究生论文答辩的三级成绩——优、合格、不合格显得马虎和粗糙。由于优秀论文常常在几十个毕业生里只有一个指标,对于绝大多数的研究生来说,别无出路,写作的动力就剩下“60分万岁”了,此举更加剧了平庸论文和问题论文大面积出现的概率。健全和细化学位论文的评估标准,提升学位论文评审的规范化要求看来十分必要。

学位论文的答辩评审至关重要。有些问题的出现不能说管理层和学术专家疏漏失职,其实还是一个制度规范的问题。譬如:有时我们看到一个专家组几十位研究生的答辩在一天之内就进行完毕,一个学生的答辩大约耗时20分钟,答辩专家的合议也就在50分钟左右,在这个时间段还要写出每一位研究生的评审结论。赶时间赶效率必定导致产生一些草率和失误。如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论文答辩评审规范,立足规范进行评审,而不被其他偶然的、外部的因素干扰,就能最大限度的维护学术评审的形象,并保证公正、公平的评审过程和结果。唯此,当否决不合格的学位论文,打破了“零淘汰率”时,才不至于激化矛盾。如果对优秀论文也能给予及时表彰奖励,激发师生从事学术理论研究的积极性,更是利好。

四、尊重美术专业学位论文的学科特点

美术专业论文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视觉化、图像化、感性化、技术化的写作方式是美术专业论文的学科特征。用文史类的论文形式和理论水准来衡量美术专业论文,肯定不合适,它们甚至没有可比性。如果我们同时考虑到论文写作存在的学科特性,美术专业论文就能彰显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正因为美术专业的艺术性、创造性特点,造就了美术专业的学生自我意识强并勇于创新的个性。在他们的论文写作中常常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学术探讨不拘一格。如果我们不戴有色眼镜看人,再多一点包容,我们就能发现美术学科论文的价值与精彩。

陈丹青在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导师时,曾在“导师评语”中填写他对论文写作“宁低勿高”的要求与标准:

“本人对美术学博士论文仅仅要求做到三点:

1.研究个案。

2.资料充分。

3.文字清通。

此外,尽可能与自己的成长背景与创作实践相契合。尽可能以艺术实践者而非职业理论家的身份与思路书写论文。”②

这里的要求似乎较低,但非常实在。我们不能照搬文、史、哲论文评定的条款,不能只看到学位论文的一般属性,而忽视美术专业的学科特性。美术专业人员大多局限于学科专业的形象思维定势,注重对各种图像的“看”,而不是对文章的“读”。当然,大量的专业实践也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多少文法结构和理论知识。因此,适当降低美术专业学位论文的文字和理论标准是一种尊重学科特点,实事求是的做法。我们在制定学位论文评估标准时应尊重美术专业的学科特性,考虑论文写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艺术实践、服务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许多问题的处理方式,也许文案上的逻辑推理比较明晰,但实际解决要复杂得多,提高美术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和共识。

注释:

①这里的“专业”指的是美术技法创作专业,包括国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雕塑等实技类专业,而非美术史论和美术教育类。

上一篇:动画专业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书法专业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