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事故范文

时间:2023-03-13 07:24:16

煤矿事故

煤矿事故范文第1篇

关键词:煤矿事故救护措施

煤炭作为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我国经济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煤炭行业也是我国安全事故最为频发的领域之一。尽管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煤矿事故死亡总人数逐年下降,百万吨死亡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从横向比较,我国煤炭安全生产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国际上煤炭安全生产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重特大煤矿灾害事故还屡有发生。频繁发生的煤矿事故折射出目前我国安全生产还存在众多的问题,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避免和减少煤矿事故特别是重特大煤矿事故的发生。而要真正的搞好煤矿安全管理,就要有先进的安全设备,以夯实基础。多年来,煤矿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矿安全技术水平,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现代化科学管理理论以及方法,按照安全生产的根本规律,从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上来防止事故发生,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全地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加大安全检查的力度,结合事故案例和本煤矿隐患,对职工进行“安全第一”思想再教育和煤矿安全法规、安全知识再培训,从根本上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与此同时,要科学的制定好隐患的整改方案,及时的消除煤矿事故的安全隐患,做到整改内容、整改标准、整改措施、时间进度以及责任人的“五个落实”

一、做好煤矿事故自救培训

煤矿生产的特殊性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安全知识,但当前我国煤矿工人特别是一线采掘工人,很多都是农民劳务工,从业者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煤矿灾害的了解和认识不足,技术水平、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限。如果他们在没有充分了解井下环境危险性的情况下下井工作,则很容易产生麻痹大意、侥幸等不安全心理。我们知道事故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工人的这些不安全心理状态会诱导其不安全行为的产生,给煤矿的财产及人身安全造成隐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矿综合机械化程度和可靠性的提高,物的不安全状态引发的事故越来越少。当前,人的不安全行为成为煤矿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煤矿安全培训的目的正是尽可能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煤矿工人在正式下井工作前必须接受全面、系统的安全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和自救培训。前者关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而自救培训则着眼于事故发生后井下工人在面对事故时所应采取的正确的自我救助和互救行为,是事故发生时工人能否成功脱险的重要保证。自救培训可以使工人对矿井自然灾害及可能发生的事故有所了解,学习到各种事故发生的征兆和现象以及需采取的措施策略,从而为发生事故时保障工人的生命赢取宝贵的机会和时间。

二、煤矿事故发生后的救护措施

(一)避免应急救援实施中的盲目指挥

首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指示要求,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防范,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煤炭系统的救护队伍要坚决实行军事化管理。坚持“坚强战备、严格训练、主动预防、积极救援”的原则,切实做好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工作,并把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思想革命化、行动军事化、管理科学化、装备系列化、技术现代化,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增强综合能力和在灾害多变的情况下迅速、快捷、发现最有利战机和处理事故的能力,安全实施救援方案,保障救援工作安全进行。

(二)切合实际是最重要的

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切合实际是最重要的。救援工作的实施离不开应急救援预案的指导。事故的发生、发展变化也需要救援人员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方案。但某一方案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实用的,尽力适应灾害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随时捕捉有利战机,并制定出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证现场救援人员实施安全救援,确保人员生命及国家财产遭受最小程度的损失。一方面,正确的技术措施如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员去执行和落实,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另一方面,如果技术救援措施不正确、不完善或灾区发生新的变化而不被执行人员识别和察觉,同样也不可能实施安全救援或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可能造成事故的扩大化。因此,应急救援决策的正确性往往取决于应急救援的预先准备情况,具有很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应急救援预案和全面灾害处理计划为正确的应急救援提供保障。一个好的应急救援预案和事故处理计划是灾害发生时井上决策人员和井下实施、逃生人员的行动依据,灾害发生时,井上下人员联系往往中断,只能依靠应急救援预案和事故处理计划达成救灾行动的默契。要正确进行应急救援决策,必须进行各种救灾方案的利弊分析,再者正确认识“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相对最优的救灾方案,并尽力采取措施,减少该方案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灾害易发生区域不仅包括正常生产时期的危险区域,如采掘工作面、上隅角、瓦斯尾巷、突出易发生区域、机电峒室等,还应包括瓦斯突出等动力灾害发生后致使安全区域动态转变为危险区域的地方。

三、总结

我国煤矿主要是以井下作业为主,容易发生多种灾害事故。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煤矿事故主要是瓦斯事故,其次为透水事故,发生事故较多的省份是湖南、贵州、山西、四川等,其中河南发生事故次数虽然居于这些省份之后,但死亡人数及万人死亡率却也相当高。而煤矿事故频频发生,吞噬了许多矿工的生命,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分析各地区煤矿事故的特征,探讨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煤矿业的安全生产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苏建雄,任占昌.小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煤炭工程,2007.

[2]王慧敏.新形势下特大灾害事故的预防[J].湖南经济,2001.

[3]汝连士.煤矿瓦斯爆炸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7.

[4]涂绍宗.矿工的安全知识培训是关键[J].现代职业安全,2003.

[5]王建国.煤矿生产系统危险源结构及煤矿事故预防[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

煤矿事故范文第2篇

那么,为什么会有“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犯劳动纪律”的现象发生呢?导致煤矿干部职工产生的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的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结合多年从事煤矿生产的经验,浅析事故发生的内在原因,并提出一些措施和解决的方法。

一、事故发生的内在原因分析

1、干部和职工技术素质差。缺乏最基本的煤矿安全生产知识,这类事故的发生表现在干部不知道自己在违章指挥,工人不知道自己在违章作业,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工作环境就处在严重危险的区域。如某矿跟班群检员见顶板不太好,就叫本段王铺网挂梁,王事先未观察顶板,就由上往下铺网挂梁,当挂至第二根梁时,岩石坠落,王某死亡。其内在原因是对“安全第一”思想树得不牢,缺少最基本的安全知识。

2、工人个人利益重。煤矿一线工人实行加价工资后,工人只想多出煤多挣钱,竟不顾一切冒险作业,由于这种挣钱心切的动机,导致了不应有的事故发生。如煤矿工作面发现透水预兆,技术员告之工人停止作业,退出工作面,但工人不听劝告,继续采煤,结果发生特大透水事故。这件事故案例说明工人不听正确的指挥,违章冒险作业是一次责任事故,其内在原因是工人只有挣钱的意识,而忽视安全,从思想上根本就没有在遇到透水预兆的情况下,先停止生产,撤出人员,进行探放工作。“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压根就没有在这些工人脑海扎根,因而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故。

3、职工违章蛮干现象严重。如某矿班长杨某等3人进入冒顶区内打眼,结果被冒顶岩石堵住,造成了3人死亡。其内在原因就是经验主义严重,有绕幸心理和闯大运思想。

4、忽视工人的精神状态。领导没有及时发现工人由于休息不好或其它原因,上班时精神不振,思想不集中疲劳工作等也容易引起不该发生的事故,像这样的事很多。如某矿职工郑某,在上部回风道布置完当班工作任务后,工作人员分头工作。他本人留在上部在局部没打上中心顶子和挂梁的木垛下睡觉,忽然顶板破碎下落埋而死。其内在原因就是安全知识缺乏,自我防范能力差。

二、预防煤矿事故的措施和方法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就是从根本是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健康以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预防煤矿事故,抓好质量标准化建设是确保煤炭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员工的安全观念淡薄,安全形势不好,就会影响生产的发展,效益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求真务实,持之以恒地开展安全思想教育,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和事故预防计划,从思想教育到经济制裁,从安全技术到现场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群防群治的管理体系,分析煤矿事故发生的内在原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抓住关键,增强安全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一是发挥正面教育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安全大课、员工班前安全带帽等途径,对员工进行灌输式教育,重点解决员工在思想上安全意识淡薄;在行为上重生产、轻安全的问题。二是发挥形象化教育的感化作用,为了使安全教育生动、形象、易于接受,收到了入耳、入脑、入眼的好效果,要积极探索安全思想教育新途径,如开展自我启发式教育。让员工唱主角,通过安全演讲会、介绍安全经验、分析事故等活动,让员工把自己的认识,感受讲出来、写出来,要利用安全知识挂图巡展、典型事故案例剖析等方法,对员工进行目视的形象化教育。三是发挥系列化教育的约束作用。要针对安全思想教育中存在的时紧时松的现象,采取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通过举办培训班,在公司员工中开展“学三程、反三违、保安全”等系列教育。结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开展以警示为重点的安全思想教育。在井上井下书写安全警示牌板,使员工从生产全过程时时处处受到提醒,达到警钟常鸣的目的。力求安全思想教育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灵活。还要通过板报、广播、安全简报等宣传媒体、多角度地进行安全思想教育,切实把安全为天的思想在广大员工的头脑中扎根,并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使全体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时时刻刻受到约束。

——突出重点,增强安全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一是重点解决各级干部对安全思想教育态度和认识问题,突出解决好违章指挥的问题,只有各级干部在思想上对安全教育真重视,认识明确,才能自觉为员工做出表率,从根本上杜绝违章指挥的问题。二是重点解决好员工的自主保安问题。要把强化干部和员工的自主保安意识作为重点,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安全第一”思想教育。遵章守纪教育,“三违”危害性教育,教育干部和员工要时刻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不安全不生产,使“安全第一”的思想在干部和员工的头脑中牢牢扎根,自觉地克服和反对“三违”现象。三是重点解决好安全培训问题,不管是干部、固定工、合同工还是自用工,不但在招工时要进行安全教育,上岗前要进行教育,还要在员工上岗后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岗位安全知识培训和专业安全知识教育。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法规、安全管理知识和安全责任制教育;要明确安全奖罚,增强搞好安全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一种人人关心安全,人人搞好安全的气氛。

——明确责任,增强安全思想教育的可操作性。重点在建立安全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建立安全教育的责任制,从公司领导、各部门到基层单位对安全思想教育工作都负有重要职责,明确其各自的责任,形成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思想教育网络,使安全思想教育真正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用制度保证安全思想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二是建立安全教育的考核管理制度,我们要把安全教育和生产经营一样,定目标、定任务,建立考核管理制度,从公司到基层各区(科)安全工作都要有规划、有安排、有考核、有奖惩。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对基层各单位开展安全教育情况进行检查,真正把安全思想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之中,并定期进行考核,对开展安全思想教育好的单位要大力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进行经济处罚。从而保证安全思想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

煤矿事故范文第3篇

1煤矿伤亡事故统计分析

煤矿伤亡事故统计分析就是通过收集与煤矿事故有关的资料、数据,对大量重复出现的煤矿事故数字进行分析和推断,从而掌握事故的发生规律,常用的伤亡事故统计有两种方法:描述统计法与推理统计法[1]。文章采用描述统计法分析煤矿伤亡事故,将煤矿事故类别划分为顶板、瓦斯、机电、运输、放炮、水害、火灾及其他事故等八个类别,收集统计了“十一五”期间各类事故的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详细情况见表1[2-3],利用传统的折线图和饼图方法统计分析了煤矿伤亡事故数据,如图1、图2所示。由图2统计数据可知,“十一五”期间,各类事故中顶板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瓦斯和运输事故次之,这三类事故是事故总量的主要类型,是防治和遏制煤矿事故的重点。

2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的不确定性系统研究方法。其以“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4]。灰色系统模型对实验观测数据没有特殊要求和限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灰关联度法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对各子系统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因素)之间的数值关系,关联度数值大代表子系统间关联程度较高,反之较低。

2.1分析数列的确定设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为Y0={Y0(k)|k=1,2,…,n};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比较数列Yi={Yi(k)|i=1,2,…,m;k=1,2,…n}。在实际应用中,为解决数据的量纲和绝对值大小不一样的问题,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统一化,从而获得新的比较序列。常用的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方法有极值化、标准化、均值法、标准差化等四类方法,均值化方法适用于无规律、零乱的数据序列,可减少无规律数据造成的不稳定影响,因此论文采用均值化方法进行数据序列的变换,即用一列数据的平均值分别除以每一个数据,得到一列占平均值百分比的新数列。经无量纲化处理的数据序列[5]为:X0=Y0(k)1n∑nt=1Y0(t),Xi=Yi(k)1n∑nt=1Yi(t)i=1,2,…,m;k=1,2,…n(1).

2.2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的计算X0(k)与Xi(k)的灰关联系数算式[6]为:γ(X0(k),Xi(k))=X(min)+ζX(max)Δ0i(k)+ζX(max)(2)式中,X(min)=miniminkΔ0i(k);X(max)=maximaxkΔ0i(k);Δ0i(k)为X0(k)与Xi(k)两点间的绝对差;ζ为分辨系数,ζ∈[0,1],按最少信息原理取为0.5,即ζ=0.5。灰关联度为灰关联系数γ(X0(k),Xi(k))在各点k=1,2,…n的值之和的平均数,算式[6]为:γ0i=1n∑nt=1γ(X0(k),Xi(k))(3).

3灰色关联分析在煤矿事故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把煤矿事故数据看作事故系统动态发展态势的信息,以“十一五”期间煤矿事故统计数据为基础数据,以年度煤矿事故死亡总人数为参考序列Y0,以各类事故的死亡人数为比较序列Yi(i=1,2,…,8),构造煤矿事故的分析数列(见表2),通过量化比较分析,完成对系统内时间序列有关统计数据几何关系的比较,求出参考数列与各比较数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和确定煤矿事故类型对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贡献程度。由表2可见,煤矿各类事故数据大小差别较大,为消除样本数据量纲不同对灰关联分析的影响,利用均值法对分析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对新的数据列进行差序列的求取,结果见表3。根据表3结果,可以求得两极最大差Xmax=1.3352,两极最小差Xmin=0.003,将其代入式(2)计算事故的关联将表4计算结果分别代入式(3)可得煤矿事故类型的关联度依次为:0.9331,0.9261,0.7452,0.9443,0.8372,0.8462,0.5408,0.8921。关联度数值大的事故类型与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关系密切,根据关联度计算结果可知顶板、瓦斯、运输三类事故对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影响因素较大,是煤矿事故的主要类型。以上结果与传统的数据统计方法得出的结果相符,因此运用灰关联度法分析煤矿事故数据的结果是可靠、符合实际的。

4结语

煤矿事故范文第4篇

一、引发安全事故的原因

我国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后,迫使煤炭企业从以前的单一粗放型生产向效益型生产转移,由于安全为隐型效益,出了事故为负效益,不出事故时安全效益又体现不出来,而安全投入又不像对生产和销售投入那样容易见效。所以,安全工作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在当今煤矿生产经营问题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安全意识的普遍淡化,直接导致在生产中不能很好的执行安全制度,减少对安全保障资金的投入,间接的削弱了安全保障能力。

为了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国家先后出台了《矿山安全法》、《煤炭法》、《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及各种煤炭行业标准,煤矿企业自身也建立了几近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虽然从国家到企业都对安全生产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但在贯彻执行上却发生了问题,喊喊口号,走走过场,紧一阵,松一阵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能真正的持续的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更不能贯彻到每个作业人员的主观思想中去。通常表现为,平时检查制度措施一应俱全,但出了事故制度措施又显得软弱无力。

二、解决对策

一要清除各级领导同志思想认识上的“隐患”,使抓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从上到下层层递增逐级加强。二是健全基层单位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配备专职监管人员,避免出现既是监管者又是被监管者的矛盾监管。三要清除麻痹松懈思想和盲目乐观情绪,安而忘危,为一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而放松警惕。四要抓好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安全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积极宣传安全生产工作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对因忽视安全生产而导致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典型案例展开案例说法,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不断增强煤矿职工自我安全意识和自觉执行安全制度意识。五要抓好安全制度的落实,基层区队要把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人员,一件一件逐项逐类抓落实,严格检查考评,责任追究和表彰激励并举,使目标、权利、责任相统一,使抓落实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六要抓检查后的落实,对检查出的问题无复查,就容易造成走过场,要形成一检到底直至问题消除。

1、多渠道增加安全投入

一是加大安全投入力度,近几年煤矿经营状况好转,利润提高,如果按国家规定正常提取煤矿安全费用的话,国有煤矿一年可以提取70到80亿元的安全资金用于安全生产,煤炭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安技措资金提取的相关规定。二是国家已安排30亿专项资金投入到国有煤矿的安全技术改造上,煤炭企业一定要善于利用。三是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避免安全资金被挪作他用。

2、增加基层技术人员的有效途径

首先,注重塑造煤炭企业美好形象,给煤炭技术人员营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成才环境,增强其干事业的渴望和信心。其次,充分发挥自培作用,企业自我培养技术人员,且培养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实际操作能力也更强,所以充分发挥自培作用是培养技术人员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第三,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对一些通过自学取得专业证书且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较强工作技能的职工施以高薪。第四,广泛开展传帮带活动,让技术人员带领一定人数的职工,在实际工作中传授技术经验,增强职工的技术含量。第五,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在企业营造出一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良好氛围。

3、引进新设备革新改造旧设备

一是转变企业经营者的设备观念,充分认识到设备落后老化所带来的安全隐患,舍得花钱引进新设备维修旧设备。二是对原有设备进行革新改造,使其重燃青春,增加使用年限。三是严格规范职工正确操作程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忻州窑矿在前几年企业经营困难时期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改造活动,1998年至2001年共革新改造143项,不仅提高了落后老化设备的使用性能,还有力地保证了开采设备安全正常的运行。

4、控制和减少超设计能力生产

煤矿事故范文第5篇

关键词:煤矿事故;安全规制;博弈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7002807

一、引 言

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煤矿每百万吨死亡率约为3.96,而美国煤矿每百万吨死亡率仅为0.039,印度是0.42,俄罗斯是0.34,南非是0.13,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每百万吨死亡率一般为0.4左右,中国煤矿事故死亡总人数和每百万吨原煤死亡人数双双高居世界首位。2005年我国煤矿事故共发生3 341起,死亡5 986人,煤矿事故在国家屡次严厉整顿下依然得不到遏制,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多发的煤矿事故,人们从不同的博弈角度探究其原因。李豪峰和高鹤利用博弈模型从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体制弊端的视角进行了分析[1]。王绍光从被规制者和规制者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煤矿安全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2]。孙洪志等从政府与小煤矿博弈的角度分析煤矿事故多发的原因,认为事故原因更多的在于政府执法者与小煤矿行为策略博弈[3]。曾胜从煤矿主与监督机构之间博弈的角度分析煤矿事故多发的原因,认为事故是煤矿主与监督机构长期博弈的结果[4]。上述博弈分析仅就我国煤矿规制链条中的局部环节展开。事实上,在我国煤矿事故背后牵涉着一条更长的规制链条,至少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煤矿企业、矿工等主体,各个博弈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各主体之间的博弈必将影响煤矿安全政策的最终效果。因此,任何局部环节的博弈分析还不能系统准确地解释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必须从我国整个煤矿安全规制链条出发寻求合适的治理之路。

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系统解释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内在原因。基于我国煤矿安全路径遵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煤矿企业矿工”的逻辑框架而突出行为主体选择性,本文对煤矿安全问题的考察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煤矿企业、矿工四个利益主体为对象,通过建立在各主体利益最大化基础上的博弈分析来实现,因此,本文构造了三组博弈模型,即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分析开始,再到地方政府与煤矿企业的进一步博弈分析,最后分析煤矿企业与矿工之间的博弈,来刻画我国煤矿安全规制问题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解释煤矿事故发生的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煤矿安全博弈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博弈论不仅在经济研究与经济政策选择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政府行为及公共政策的制定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体制改革以前,中央政府掌握所有权力,地方政府必须完全服从中央政府制定的所有政策,自然不会产生与之进行博弈的想法。但在体制改革之后,中央政府为了发展市场经济而进行了一些权力下放,地方政府有了更多的自[3]。为了其自身利益和发展,地方政府开始在许多方面与中央政府进行博弈。降低煤矿企业的事故发生率也在其博弈范围之内。

中央政府为降低煤矿事故发生率,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以及《煤矿安全规程》等相关规定。中央政府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制订煤矿停产整顿工作方案,对列入整顿名单的煤矿,要依据其安全生产状况和整顿工作难易程度,分批次规定整顿期限。对所有不合格的煤矿,只能给予一次停产整顿的机会,如仍达不到安全生产许可证颁证标准的,一律依法予以关闭。中央政府为防止煤矿企业假整顿真生产,要求地方政府向停产整顿煤矿派出监督员,对其进行监督。从上面的政策实践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的目的很明确,要治理安全水平不达标的煤矿生产企业,降低煤矿事故发生率,如果地方政府真正积极配合,煤矿事故的发生率不会一直居高不下。之所以这种现象能够发生是因为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地方政府拥有信息优势,处于人的地位,而中央政府则处于委托人的地位,拥有信息弱势。信息不对称意味着理性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谋取自身利益并且发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为了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目标,中央政府必定会通过各种宏观、微观的经济与政治手段来对相关的组织施加影响并规范其行为。毋庸置疑,中央政府出台的各项规程、政策的动机是最大可能降低煤矿事故的发生率,但地方政府的动机则不尽然,地方政府的确会考虑中央政府下达的政策,但更多的会考虑其自身利益。以下用博弈方法对两者行为进行分析。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博弈中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分别代表了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中央政府若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则需使所涉及政策的成本最小化。每一起煤矿事故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中央政府所要支付的成本,因此,中央政府为达到最大程度降低煤矿事故发生率这一目标而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地方政府作为政策的执行者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相关信息,如中央政府的惩罚强度、监督力度等,并在综合考虑各变量之后采取对其自身发展最有利的行动[4-5]。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的模型探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这种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具体情况。

为分析方便,假定中央政府只与1个地方政府进行博弈。令Uc为中央政府的效用,Ul

为地方政府的效用,煤矿事故的发生率会直接影响到中央政府的收益,这里的收益是广义的,不仅包括财政收入,还包括人民对中央政府的信任、社会对其的评价等方面。为分析方便,暂不考虑其它变量,只考虑有形收入这一变量。设中央政府的收入函数为G 是指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力度,i是指煤矿事故发生的概率。一般而言,煤矿事故发生率增大,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力度会有所增加,即 是i函数 。中央政府的最大化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是中央政府所需支付的总成本, 是指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监督所发生的成本,即随着w1的增大, 会增加;f(i)是指煤矿事故的发生使中央政府发生的损失,即煤矿事故发生率增加会使损失f(i)增加。同样,地方政府作为理性人,在博弈中也会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它的最大化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为地方政府收入函数,w2为地方政府对煤矿企业的监督力度,并且w2是w1的函数 ,即地方政府对煤矿企业的监督力度与中央政府的监督力度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中央政府的监督力度或处罚力度加大,必然会使地方政府对煤矿企业的监督力度增强。 是地方政府所发生的总成本,其中r(w1)是由于中央政府的监督力度而使其发生的额外监督成本或者说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监督力度不够被中央政府发现而对其进行处罚所发生的成本,可视为一种间接成本;h(w2)是地方政府对煤矿企业进行监督所发生的成本,即随着监督力度的加大监督成本会随之增加,是地方政府所发生的直接成本。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必然会存在一组均衡值,求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均衡关系:

即中央政府的监督力度与煤矿事故发生率之间存在一组最优值,中央政府的监督力度与地方政府的监督力度之间存在一组最优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实现最大化效用的必要条件是同时取到两组最优值,而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中央煤矿安全规制部门疲于奔命,地方政府事故压力较大,显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没有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这就表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监督力度之间、中央政府监督力度与煤矿事故发生率之间两组相关变量都偏离了理论上的最优值,处于一种配置失当的状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国煤矿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

三、地方政府与煤矿企业之间的博弈

地方政府与煤矿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是博弈链条中的中间层次,有利于探究煤矿事故发生的政府原因。一般而言,地方政府的行为路径与其管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直接的关系。当人们认识到需要由地方政府采取行动对所谓的“市场失灵”进行补救时,往往倾向于将“失灵的市场”与“理想的政府”相匹配,即经常把地方政府设想为没有偏差、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的社会机构,认为其有足够的能力掌握充分的信息,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事实上,地方政府在处理与之相关事件时,会由于其自身缺陷而出现偏差。而且,地方政府往往涉及不同利益集团,其决策不可能完全大公无私,在执行中央政策时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与管辖的地方企业有更多的特殊关系[6-7]。为充分了解地方政府与煤矿企业之间这种既密切又微妙的关系,需从博弈角度出发对二者行为进行分析。

假定博弈中只有一个地方政府与一家煤矿企业。地方政府在此博弈中有两种选择:对煤矿企业的安全投入进行监督或者不进行监督。煤矿企业自身又存在两种选择:对地方政府进行寻租以期继续留在此行业中并获得收益,或者选择不进行寻租而承担其本应承担的安全投入费用以及罚款。煤矿企业进行寻租会发生成本,地方政府对煤矿企业进行监督也需要成本。设π为地方政府不对煤矿企业进行监督所需承担的一切成本,这其中包括中央政府对其的惩罚及其自身政绩减少等方面。π1为煤矿企业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所能获得的正常得益。π2为煤矿企业本应进行的安全投入,如果煤矿企业对地方政府进行寻租,则无论地方政府采取哪种策略,煤矿企业均不会有此项支出,即为其得益。C为地方政府对煤矿企业进行监督所发生的成本。F为煤矿企业对地方政府进行寻租而发生的成本。f为地方政府选择监督策略时煤矿企业所受到处罚(当煤矿企业选择寻租策略而地方政府选择监督策略时,地方政府迫于中央政府的压力仍会对煤矿企业进行处罚(处罚金额为f),但此时对于煤矿企业而言还会有π2的得益)。一般情况下,π2会大于f与F之和,否则煤矿企业也不会选择对地方政府进行寻租。假设π2>f+F,在此条件下,不存在纯战略的纳什均衡。现分析求解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

设地方政府对于煤矿企业进行监督的概率为p,则不进行监督的概率为1-p;煤矿企业对地方政府进行寻租的概率为q,则不进行寻租的概率为1-q。现对煤矿企业所作的不同选

择期望收益进行分析:

煤矿生产企业的最优选择是进行寻租;如果地方政府监督的概率小于Fπ2-f, 则煤矿生产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不进行寻租;如果地方政府监督的概率等于 , 则煤矿生产企业随机的选择进行寻租或者不寻租。

若q值是给定的,地方政府选择对煤矿企业进行监督(p=1)和不进行监督(p=0)时,期望收益分别为:EG

即如果煤矿企业寻租的概率小于C-πf, 地方政府的最优选择是不监督煤矿企业;如果煤矿企业寻租的概率大于C-πf, 地方政府此时的最优选择策略是监督煤矿企业;如果煤矿企业寻租的概率等于C-πf,则地方政府随机的选择监督或不监督煤矿企业。

因此,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是: 即地方政府的煤矿监督机构以Fπ2-f的概率选择监督,而不达标的煤矿企业以C-πf的概率选择进行寻租[5]。地方政府在博弈中的纳什均衡值与煤矿企业的寻租成本、地方政府对煤矿企业的处罚金额以及煤矿企业在正常安全投入下所能获得的收益π2有直接的关系:在(π2-f)一定的条件下,如果p*越大,F就会增大,即如果地方政府监督的概率增大,则意味着其监督力度增大,而随着监督力度增大必然使安全投入不达标的煤矿生产企业为了继续生产而加大其对政府的寻租额;如果F值与π2值给定,f会随着p*的增大而增大,即地方政府的监督力度增强会使得其对煤矿企业的罚金增加。煤矿企业在博弈中的纳什均衡值与地方政府的监督成本C、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处罚额f以及煤矿企业本应进行的安全投资额π2有直接的关系:在(C-π)一定的条件下,q*的值会随着f值的增大而减小,即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处罚金额与煤矿企业进行寻租概率是成反方向变化的;如果给定f值和π值,则q*与C的变化方向相同,这是因为地方政府对煤矿企业的监督投入越大,监督力度就越大,煤矿企业为了得到相对较多的得益就会更多选择对地方政府进行寻租;反之,如果地方政府对煤矿企业的监督投入较小,监督力度减小,煤矿企业对地方政府进行寻租的概率就不会很高[8-9]。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由于地方政府与煤矿企业关系复杂,加之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影响,导致地方财政收入直接与煤矿企业经济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地方政府与煤矿企业之间利益一体化倾向十分严重。煤矿企业的寻租率远高于均衡值q*,相应的是,地方政府对煤矿企业有效监督的概率小于原均衡概率p*,最终导致煤矿事故发生概率较高。

四、煤矿企业与矿工之间的博弈

煤矿企业与矿工之间的博弈分析是博弈链条中的最直接层次,通过此组博弈分析能看到煤矿事故发生的企业原因。煤矿企业的基本选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使安全投入达标;另一类是使安全投入不达标。煤矿企业若要使生产安全达标,必须在安全设施上进行较多投入,从而会使企业得益相应减少,反之会相应的增多。矿工的选择也有两种:即选择离开或者是不离开其工作的煤矿企业。在煤矿企业与矿工的博弈中,假设双方的信息是充分对称的。在此分析中,对于安全达标的煤矿企业而言,即使矿工选择离开也不会影响其自身得益,因为有很多的矿工愿意加入安全达标的煤矿企业,煤矿企业不会发生寻找矿工的成本,即其得益变化为0;而对于安全生产不达标的煤矿企业而言,如果矿工选择离开必会使其得益减少(在

此设得益值为-d,(d>0),由于信息充分对称,多数矿工不愿留在安全不达标的煤矿企业,

煤矿企业需要支付搜寻成本;同时,由于劳动力一时短缺而使其原有产量降低进而使其得益减少)。若矿工选择不离开安全不达标的煤矿企业,则其得益会有所增加,设其得益增加额为c,(c>0)。设d=mc,一般而言,d值会远大于c值,故可假设m>1,即矿工离开安

全不达标的煤矿企业的损失额会大于矿工留在安全不达标企业的得益值。对于矿工而言,他的得益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有形的得益即为工资;另一方面是无形得益即生命安全的保障,这要比有形得益大得多。如果矿工选择离开安全达标的煤矿生产企业,则他的得益(损

失)很大(在此设得益值为-a,(a>0)),即损失了本应得到的工资收入,同时损失了本应可得到的无形收益);若在安全达标的煤矿企业工作,则两方面得益均会获得(基于上面假设可知其得益为a)。若矿工选择在安全生产不达标的煤矿企业工作,他的得益为其有形的工资收入与无形得益(损失)之和(设得益为-b,(b>0)),因为与安全风险相比,其有形收入较小),设a=nb,基于上述分析可假设n的取值范围为12

由煤矿企业与矿工之间的博弈矩阵可知,这是一组混合博弈,设煤矿企业进行安全投资的概率为p,则不进行安全投资的概率为1-p;矿工选择离开概率为q,则选择不离开的概率为1-q。现对煤矿企业所作的不同选择的期望收益进行分析:

若q值是给定的,煤矿企业选择其安全生产达标(p=1)和安全生产不达标(p=0)时期望收益分别为:Ee(1,q)=0;Ee(0,q)=-(d+c)q+c,解Ee(1,q)=Ee(0,q),可得q*=cc+d。如果矿工离开的概率小于cc+d,煤矿企业最优选择是进行安全投入,使安全生产水平达标;如果矿工离开的概率大于cc+d,则煤矿企业最优选择是不进行安全投入;如果矿工离开的概率等于cc+d,则煤矿企业随机的选择进行安全投入或不进行安全投入。

若给定p值,矿工选择离开(q=1)和选择不离开(q=0)时期望收益分别为:Ew(p,1)=-(a+b)p+b;Ew(p,0)=(a+b)p-b。解Ew(p,1)=Ew(p,0),可得p*=ba+b,即如果煤矿生产企业安全达标的概率小于ba+b,矿工的最优选择是离开;如果煤矿企业安全达标概率大于ba+b,矿工的最优选择是不离开;如果煤矿企业安全达标的概率等于ba+b,矿工的随机选择为离开或者不离开。

因此,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是:p*=ba+b,q*=cc+d,即煤矿企业以ba+b的概率选择进行安全生产投资,而矿工以cc+d的概率选择离开。如前分析,由于m>n,则矿工选择离开的概率小于煤矿企业选择进行安全生产投资的概率,这必然会导致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减小,从而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大。

五、降低我国煤矿事故发生率的政策思路

以上只是对我国煤矿规制博弈模型进行的理论分析,还有一些博弈条件未能考虑,现实生活还会更加复杂些。但通过对以上三组博弈模型的分析,仍然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政策启示:

1加大中央对地方政府煤矿安全规制的力度,同时调整现行煤矿财税政策,着力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利益分享问题,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促使地方政府能够真正落实中央政府所规定的煤矿安全政策

目前我国中央政府的监督力度与地方政府的监督力度从理论上分析还未达到最优值,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央与地方二者之间的利益存在分歧。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最大化利益均衡之所以被打破,是因为地方政府能够在其单独行动的范围内选择自身利益最大的策略,从而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中央政府所设立的各项煤矿安全政策。为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率,除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政府监督力度和处罚力度外,还应设立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一致性增强。(1)改革我国的矿产资源使用制度。科斯第二定理说明,如果交易费用大于零,不同的产权界定将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我国矿藏的所有权虽然属于国家,但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国家将矿藏所有权以法律形式分配给各级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作为国家人全权掌握着矿藏的配置。但是,这种政府的目标函数是复杂的,产权界定可能导致寻租和地方保护主义,从而使地方煤矿安全规制流于形式。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资源进行公开拍卖,有利于创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规制环境,削弱地方政府寻租可能,进而促进地方政府更好地落实煤矿安全规制政策。(2)改革现行煤矿财税制度能够改善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之间的激励相容。资源税和增值税中划分地方的部分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进行相关博弈的经济起因。通过煤矿财税政策调整,可以更好地解决政府间利益分享问题,推动煤矿安全规制新机制的形成。

2打破地方政府与煤矿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怪圈,重塑独立性的煤矿安全规制新机制,改善煤矿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激励

地方政府的监督力度不够必然导致煤矿企业减少本应进行的安全生产投入,获取更多的利润。随着利润额的增大,其对地方政府进行寻租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解决这一问题除应增加地方政府的监督力度外,还可以从另外三方面入手进行考虑:(1)加强独立性的煤矿安全生产规制,保证规制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减少地方政府、煤矿安全规制机构和人员与煤矿业主利益的分享和勾结,从制度上治理国家公务人员的腐败行为,这样才有可能同时治理双重失灵,即通过政府政策减少市场失灵,同时通过政府改革减少政策失灵,确保煤矿安全规制效果。(2)改变煤矿企业的税费结构,重新确定煤矿企业的收益与安全资金投入比例,使煤矿企业达到稳定的安全资金投入。一般来讲,煤矿企业仅获取正常利润,寻租能力就会随之减弱,地方政府在没有租金的引诱下,会更好行使其本应行使的职责,从而达到降低煤矿事故发生率的目的。(3)建立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基金。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基金制度是企业在办矿前按照一定标准预留资金并在办矿后的利润积累中计提安全费用进行专户存储。对于安全状态良好的煤矿,能按一定比例逐年返还基金;而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煤矿,可将基金直接用于安全故事救助。安全基金制度的建立,可以筹集较多资金用于防范煤矿安全风险,提高地方政府督管的约束力度和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意识,从而预防或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3进一步加强矿工工会组织建设,提高矿工集体谈判力量,建立和完善我国矿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当社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时,工资补偿对煤矿安全的调节机制将不再发挥作用。因为在既定工资水平下,无数剩余劳动力在等待就业,这迫使矿工对工资和安全水平的选择转变为对就业和失业的选择。在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导致工资调节风险机制失灵的情况尤其严重。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4.85亿人,其中剩余劳动力越1.5亿人,他们通常缺少一技之长,不能向城市转移,结果成为矿工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对于乡镇煤矿。所以,安全规制就成为保障矿工安全的基本手段。除此之外,减少我国矿工的死亡率还应使矿工的博弈能力增强。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加强矿工工会的组织建设,提高矿工集体谈判的力量。从长远来讲更需要加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矿工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这相当于间接地帮助矿工维护了其自身利益,从而最终降低煤矿事故的发生率。

4加强社会各界对煤矿安全的监督,减少信息不对称和煤矿企业的信息租金,提高煤矿安全规制效率

政府可以运用建立举报制度等多种手段,对于非法生产、违法违规生产、隐瞒事故等行为的举报人员予以奖励,发挥社会和媒体对安全生产的监督作用,在强化企业内部约束的同时,实现多个主体对煤矿生产安全进行监督,减少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煤矿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煤矿安全规制的效率,促使约束机制由政府外部约束向企业内部约束转变,从而减少煤矿事故发生。

煤矿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煤矿企业以及煤矿企业与矿工之间长期博弈的结果。如果只是某一方采取行动,面对的结果可能永远都会是居高不下的煤矿事故发生率,必须从多重视角来设计政策。

参考文献:

[1] 李豪峰,高鹤.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监管的博弈分析[J]煤矿经济研究,2004,(7)

[2] 王绍光煤矿安全监管:中国治理模式的转变[A] 吴敬琏比较(第13辑)[C]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

[3] 孙洪志,等小煤窖行为策略博弈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6)

[4] 曾胜用博弈模型分析煤矿事故行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2)

[5] 江海潮,等中国不同所有制煤炭企业的市场占有动态竞争均衡[J]煤炭经济研究,2003,(7)

[6] 赵全军中央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间利益关系分析[J] ,行政论坛,2002,(3)

[7] 李军杰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1)

[8] 胡鞍钢,等政府与市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9] 塔洛克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77-81

[10]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65-66,113-114

[11] 徐滇庆,等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134-135

A Game of Chinas Frequent Coalmine Accidents

Research Group

(Center for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organizatio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Liaoning 116025, China)

Abstract:Frequent coalmine accidents, which have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Chinas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ing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receive wide attention from the public policy sector and the related academi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terests of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s, coalmine enterprises and min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games between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s,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s and coalmine enterprises, and between coalmine enterprises and miners, it explains the basic causes of Chinas coalmine accidents and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 for the perfection of Chinas coalmine safety governance and the reduction of coalmine accident rate

Key words:coalmine accidents ; safety regulation; game

煤矿事故范文第6篇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is no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for coal production in China, and quite a number of coal production enterprises have potential safety hazar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coal mine accident emergency rescue plan, hop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al mine production safety system.

关键词: 煤矿事故;应急救援;评价研究

Key words: coal mine accidents;emergency rescue;evaluation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013-02

0 引言

矿山急救预案主要是事故发生过程中所必须要采取的一系列紧急救援行动的重要导向依据,是确保矿山生产工作安全性的关键所在,在实际制定的过程中,相应的制定程序不能够仅仅流于形式上,更不能将该环节的工作轻视为一种文本上的安全形式,应急救援的预案制定应当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来执行,而其预案本身的可行性,就需要相应的机制来进行评价。下文主要针对煤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评价研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的目的 就目前来说,我国部分矿山企业已经严格按照我国针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要求,对于紧急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措施以及应急相应形式进行了规范,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算措施。但是就目前我国矿山企业各个方面的综合情况分析来看,相当一部分矿山企业本身在进行应急预案编制的过程中,其流程和形式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矿山企业所制定的相应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工作所涉及到的框架结构并不统一,这直接导致预案本身的推广和应用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②我国矿山企业在进行应急预案编制的过程中,目前主要呈现出两个方面的趋势,要么其预案本身所涉及到的内容和程序都极为简单,无法利用其来参考执行。要么就是编制形式过于复杂,无论是程序还是内容都极为繁复,实际执行的可行性较差;

③企业自身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所具有的针对性较差,甚至是完全照搬其他企业的应急预案。实际上,每个矿山企业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环境不同、生产措施不同,那么在这一基础条件之下,所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必然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必须要在充分对于风险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得应急预案与矿山企业本身完全契合,真正起到有效的应急引导作用。

④部分企业在进行预案编制的过程中,只注重对于预案的编制工作,而没有将其进行相应的演练,这就极易导致预案在真正执行的过程中便无法顺利的展开。事实上,预案的演练是确保应急救援工作能够迅速展开的一个关键性基础,同时也是体现预案效果以及优劣的关键所在。所以,企业在完成预案的制定之后,要定期的对于预案进行制定,确保预案的执行熟练度以及执行效果;

⑤应急预案的制定,实际上不仅仅只是对于应急资源方面提出了要求,其中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各个部门以及人员能够利用预案来协同作战。所以,预案在编制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只由相应的部门来制定,应当是各个不同部门协同进行探讨,通过这一方式所制定完成的应急预案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可行性以及实用性;

⑥大量事故的出现以及危机事件,实际上自身都具有着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同时还极有可能随时激变、放大等。所以,虽然说应急预案对于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实际上应急预案本身也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引导性指南,参与到救援中的人员应当要以应急预案来作为基础,以灵活性的方式来对于临时变化作出调整,这是应急救援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指挥依据。

1.2 研究的意义 基于以上所阐述的背景条件来对于矿山的生产工作展开相应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对于整个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提升来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煤矿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评价研究工作的执行,能够切实有效的强化相应部门自身所具有的重大事件处理能力以及管理水平。其编制预案的执行,能够有效的提升煤矿事故所具有的灾害处理能力,同时也为应急救援措施的决策以及指挥行动提供了良好的引导性依据。

2 国内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就目前来说,是我国的煤矿应急预案所涉及到的相应基础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瓦斯、火灾、水害、顶板、煤尘等方面所呈现出的事故现象来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工作主要是以安全生产规律、事故机理、预防机制、应急预案、管理理论等方面来展开,通过这多个重要方面所进行的研究,能够使得煤矿安全生产的支撑体系得到完善的构建;其次,利用事故信息技术、现场救援探测技术、保障机制、指挥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来与救援装备等进行结合开发,最大限度的强化事故本身所具有的处理能力。通过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关键部分进行研究,能够切实有效的提升我国的煤矿生产安全体系标准,促使煤矿安全生产能够处在一个良好的规范行为之下,并且将其应用到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之中,这对于煤矿生产工作的执行来说,起到了极大的保障作用。

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3.1 主要研究内容

煤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评价研究工作本身主要是以我国所制定的相关管理政策来作为基础,并且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来作为指导性措施,同时,将其与我国的预案应急救援研究相结合。针对煤矿事故进行应急预案的编制内容建立评价体系,选取BP神经网路、模糊综合评价等评价方法对预案进行评价,达到优化预案的目的,通过事故应急演练,对其进行效果评估。在该研究体系之下,能够直接促使应急预案的保障体系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这也是进行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方面。

3.2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法。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收集国内外关于煤矿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结构与问题分析、预案评价方法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归纳整理,这些研究成果都将给予研究以重要的借鉴和启示。第二,调查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调查,调查的主要对象包括多年从事煤矿安全生产的企业专家、高校从事矿山应急救援研究的教授或学者、政府煤矿安全监察管理方面的专家、参与过煤矿应急救援工作的专家等。第三,经验总结法。在文献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选取代表性的煤矿事故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找出煤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及个性问题,得出规律性结论,使本研究更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生产的安全性是难以有效控制的,必须要采取完善的煤矿应急救援预案,来对于各个方面所呈现出的变化加以应对,最大限度的避免安全事故的扩散,扼制其所造成的危害现象,这对于我国矿山生产发展的安全管理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保敬,孟国营.立井排水抢险快速安装装置设计[J].煤炭科学技术,2010(12).

[2]刘德民,李亚东,植炜.煤矿典型透水事故的应急预案研究[J].中州煤炭,2006(02).

煤矿事故范文第7篇

第一起事故是2000年1月11日9时53分,徐州大黄山煤矿一号井负320水平发生的透水事故。此次事故波及巷道总长度为1094米,造成在该区域内作业的63名矿工被困。历经多日的全力抢险,41人生还,22人遇难。事故直接经济损失278.33万元。

第二起事故是2001年7月22日9时13分,徐州贾汪区岗子村五副井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造成92人死亡(其中女工23人),直接经济损失538.22万元。

这两起事故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数百家媒体蜂拥而至,尤其是第二起事故发生后,前来报道的媒体家数、记者人数至今仍为江苏集中采访之最。笔者所供职的媒体既是本地媒体也是行业报,同样派出了精兵强将参与了这两次事故的报道。结合这两次事故报道的直接感受和综观近年来其他媒体的煤矿事故报道,笔者发现有的媒体尤其是行业外的媒体,对煤矿事故的报道孰轻孰重把握不准,甚至“轻”“重”不分,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应引起重视并加以力避。

力避重速度轻“厚度”

在某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媒体之间的新闻“大战”往往体现在时效性的比拼上。时效性固然是新闻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但在煤矿事故报道中,如果一味地追求时效性,有时候会适得其反。记得在上述之一的事故抢险过程中,因地质条件陡变,为营救被困人员,在专家组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抢险指挥部艰难地作出了一项决定:开掘一条“腰巷”接近被困人员,但成效如何很难预料。尽管有关人员一再强调媒体勿报,但仍有行业外的媒体记者匆匆将此消息爆出。几天后,因条件复杂给施救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重大威胁,抢险指挥部不得不决定放弃此项行动,但此事已经有媒体爆出很难保密。在井口期盼亲人上井的被困人员家属此前已得知行动意图,在得知救援方案有所改变后,认为救援人员怕死不救,甚至产生了激烈的情绪波动,也让媒体的普通受众产生了救援不力的错觉和误解。如果不是匆忙地追求时效性,这些由媒体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近年来,煤矿事故报道中,这种“有头无尾”式的新闻并不鲜见。在煤矿事故抢险救灾报道中,对阶段性的工作方案、举措、步骤等不应“一事一报”只求速度,还应综合考量,注重厚度、深度,综合报道抢险救灾的阶段性工作,决不可进行“展望式”报道。

力避重数量轻导向

这一问题在一些媒体的相关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尤其是近年来的煤矿事故大多发生在民营、个体矿井,致使报道中出现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揭“阴暗面”的多,反映和引导正面向上的内容少,给行业外的受众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国的煤矿很落后。实质不然,中国的煤矿现代化程度很高,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8%。其实,无论在哪个煤矿事故的抢险救灾过程中,正面的东西都很多,只是缺少发现而已。党和政府为营救被困人员所作出的努力和付出,以及许多单位和人员的无私援助、支持、帮助让人感动,面对灾害大家所体现和反映出的团结友爱的大爱精神让人振奋,但很少有人触及落笔。煤矿征地一直是个影响矿乡关系的老大难问题,当地政府和老百姓都把国企当做“唐僧肉”,想方设法争取利益最大化。但是在笔者亲历的旗山矿透水事故抢险救灾过程中,救援人员先是在村民的麦田里打钻、直至征用土地,涉及到的多家村民都深明大义、积极配合,这样的事情却鲜有人报道。

力避重过程轻结果

笔者发现,一起矿难事故发生后,众多媒体报道的重心几乎都是抢险救援这一段,事故平复后的人员安置、家属抚恤、生态环境修复、政府监管等善后和修正补救工作很少有媒体提及。特别是事故责任人的处理结果,往往都要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通报出来,此时只有很少的几家媒体会简单地报一下,而很多媒体已经不关心了,这就大大削弱了事故处理的警示教育作用,也弱化了新闻媒体的监督职能。我们不难看到,类似的事故、相同的原因,在不同的地方重复上演着。煤炭是我国当前也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要能源,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事故虽然是可控的,但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煤矿事故的报道工作还将继续,只有把握“轻重”力避偏差,方能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煤矿事故范文第8篇

关键词:煤矿;矿井;地质;瓦斯;水灾

中图分类号:TD6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0(C)-0107-01

一、概述

我国煤矿绝大多数是井工煤矿,客观上存在地质条件复杂,煤炭开采条件差的不利局面,再加上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在地质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短板现象,致使许多煤矿摸不清楚矿井存在的重大地质隐患,使预防重大事故陷入“暗箭难防”的尴尬之地。因此,要想从源头上预防频发的煤矿水灾和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必须从加强煤矿地质基础工作入手。

二、矿井地质工作与技术管理

煤矿生产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用“三程”严格规范,按照设计施工。矿井地质工作所获得的资料和成果,是制定这些设计最主要的依据和条件。对煤(岩)层产状、结构、性质、厚度及其横向变化、瓦斯情况、水文特征、火区及岩浆岩侵入等矿井地质资料掌握准确,设计部门才能提出完善、合理的设计。它能保证生产在快捷高效、安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生产过程中安全系数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本身所依据的原始资料是否完整、准确地反映了施工过程中所将遇到的实际情况。可靠与及时的矿井地质资料,能够为设计施工提供可靠依据,对防止顶板事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矿井地质工作对于设计施工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以下方面:如果对拟施工区域的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状态等了解不清,很可能导致原始设计与现场状况不吻合而失去可操作性。原设计的回采工作面系统难以形成,从而造成无效进尺。已施工的部分巷道被报废封闭后,会成为瓦斯或水的积聚场所。将来在临区或临层的施工中,就可能因为误透等原因造成瓦斯或水灾事故。另外大型构造的出现,会使其附近的煤层及顶、底板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煤层变得松软,出现滴、淋水现象,易导致片帮、抽冒顶现象的发生,使施工现场的支护管理难度增大。总之,地质资料的翔实与否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煤矿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加以足够重视。

三、矿井地质工作与常见煤矿事故的关系

(一)矿井地质工作与瓦斯事故预防。瓦斯爆炸、瓦斯突出等事故是煤矿发生重、特大伤亡事故的主要表现之一。这类事故具有突发性强、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高等突出特点。近年来,在全国煤矿所发生的重特大事故中,瓦斯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死亡人数占最大的比例。因此抑制和消灭瓦斯事故是煤矿安全工作的主题。国家和地方的一些煤炭管理部门、安全监察部门曾多次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煤炭生产企业把瓦斯管理放在安全工作的首位。瓦斯地质工作的开展即为深化瓦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搞好瓦斯地质工作,可使对瓦斯灾害由被动防御,而变为超前预防。只有不断加大矿井瓦斯地质工作的力度,准确掌握煤与瓦斯突出和煤的埋藏深度的关系,量化相关指标,寻求内在机制,才能对瓦斯涌出规律及瓦斯灾害的预防做到超前掌握,保证安全生产。

(二)矿井地质工作与顶板事故预防。在煤矿生产中,与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有关的顶板事故占有一定比例。总体上说,直接由地质构造影响造成的顶板事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矿井地质工作基础薄弱,资料掌握不完备,对施工中所遇到的地质构造没有相应的思想准备和技术措施;(2)地质构造复杂区的支护不当或不及时;(3)断层附近由于煤层松散,放炮时因震动造成冒顶。间接由地质构造引起的顶板事故范围更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有详尽的地质资料做指导,在施工之前我们就可以对施工层位的围岩性质(比如坚硬程度,理解隙发育程度),断层、褶曲及煤层产状掌握准确,以便针对具体情况,合理确定不同地段的施工措施,特别是掘进爆破工艺及支护方式。

(三)矿井水文地质与矿井水灾。在矿井五大灾害中,水灾是煤矿生产中另一种常见的事故类型,特别是在开滦及南方的一些矿区表现尤为突出。由于水灾事故大都具有突发性强、危害严重的主要特点,所以有时可在短时间内给矿井造成毁灭性的灾难。矿井水灾事故的防范,除了在防排水设备上有足够的投入、完善相关设施之外,更重要的还应在主观防范上下工夫――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水文地质是煤田勘探及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勘探、生产过程中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加以科学的分析、推断,从而实现对矿区范围内的含水层的含水性及水文特征,断层导水情况,石灰岩地区的溶洞分布,以及季节变化对含水层的影响等因素进行宏观控制。再者,在生产实际中加强矿井涌水流量观测,对资料不清的老塘、旧区采取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打检查钻孔,完善水文观测系统,在重点部位设立水文检查孔,合理地留设防水煤柱等。所有这些水文地质工作的有效开展,都为矿井水害事故的主动预防提供了可靠保证。

结束语:煤矿水灾、顶板以及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大多与矿井地质构造异常关系密切,煤矿生产安全应认真分析研究矿井生产过程中各种地质条件,并找出其变化规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提出措施和预防事故的发生,科学地指导煤矿采掘生产,保证矿井生产的安全。

作者单位: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集二矿

参考文献:

[1]柴兆喜,吕纪吉吉,王金石等.煤炭工业安全监察与管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

煤矿事故范文第9篇

近期,湖南省、重庆市、山西省连续成功处置了3起煤矿事故。由于反应迅速、组织得力、救援方案科学,共有22名被困矿工获救生还,取得了很好的战绩。现将有关救援情况通报如下:

*年4月16日,湖南省株洲市攸县黄丰桥镇阁前村长城煤矿发生透水事故,井下当班31人中19人安全升井,12人被困。事故发生后,株洲市及攸县人民政府迅速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立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调集邵阳部级排水基地、湖南省矿山救援长沙基地及株洲市矿山救护队和大量装备物资投入抢险救援。国务院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领导高度重视,对事故抢险救援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湖南煤矿安监局、湖南省煤炭工业局迅速派员到现场指导协调抢险救援工作。为了尽早救出被困人员,在一级排水能力不足、更换和增加水泵又时间太长的情况下,指挥部召集有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决定将一号暗斜井和+52m水平积水排至二号暗斜井下部,保证了抢险不间断进行,赢得了时间。经过近110个小时的紧张排水、清淤和搜救,成功救出3名被困矿工。

4月20日,重庆市彭水县三义乡杉木沟煤矿发生大面积顶板垮塌事故,8名矿工被困井下。事故发生后,彭水县委、县政府立即启动煤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立了以县长为指挥长的抢险指挥部,迅速调集彭水、石柱两县矿山救护队,展开抢险救援工作。重庆市安全监管局、重庆煤矿安监局等部门及时赶赴现场,协调、指导抢险救援工作。在巷道大面积严重冒落的情况下,指挥部组织专家论证后,决定沿冒落区和实体煤壁相联处挖掘小断面巷道,组织有经验的老工人现场指挥挖掘和支护工作,同时加大对事故区域的供风量,为被困人员供氧。经过200余名救援人员3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掘进救援巷道68米,被困的8名矿工全部获救。

4月22日,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长宁镇木凹沟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3名矿工被困井下。事故发生后,临汾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抢险指挥部,组织临汾市矿山救护大队、乡宁县救护队、木凹矿和相邻煤矿近300名矿山救护队员和工人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国务院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山西省安全监管局、煤炭工业局、山西煤矿安监局迅速派员赶赴现场指导抢险救援工作,紧急协调调集排水设备加快排水进度。24日8时矿井排水结束后,发现通向被困人员地点的巷道交叉处被钢轨、溜槽及其它杂物严重堵塞,清理十分困难且危险性较大,指挥部及时修改抢险方案,决定同时掘进小断面绕过冒落区。由于方案制定科学合理,大大缩短了救援时间。经全力抢救,有11名被困矿工获救生还。

总结分析近期救援工作取得的成绩,充分体现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其应急机构、应急救援队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一案三制"为重点,加强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队伍建设、装备建设,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主要经验是:一是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成功救援奠定了基础;二是政府、部门、企业反映灵敏、密切配合、协同应对,为成功救援提供了保证;三是救援队伍作风硬、业务精、能力强、善战斗,为成功救援发挥了关键作用;四是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和专家的技术支撑为成功救援提供了科学保障。

上述三起事故救援,成功地抢救了22名矿工,减少了事故对社会造成的创伤,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作出了贡献,体现了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作用。为此,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特对参加上述三起事故救援的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通报表扬。希望各地加强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水平,增强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一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的领导,落实应急管理责任。

二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预案管理。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的要求,抓好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和有关部门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完善工作,提高预案质量,切实保证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保证预案上下对应、相互衔接,形成健全完善的预案体系。

三要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工作。通过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教育公众、提高能力,促进政府、部门、企业间的协调配合以及应急准备工作和应急管理职责的落实。

四要大力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做好协调工作,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本地区安全生产应急指挥机构建设,努力构建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加强地区、部门间的合作、交流和学习,努力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区域联动机制建设,努力提高区域协同作战能力。

煤矿事故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安全心理;预测;组织

1研究内容及方法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安全的研究正逐步转变到对人的研究,而人是事故研究中的最不确定因素,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与后天的环境密切相关。影响安全心理的因素,种类繁多,我们需通过调查及软件分析,获得最关键的因素,进而确定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

1.1安全心理研究因素

对安全心理进行研究,首先应分析获得影响安全心理的因素,在此将其划分为个体、环境、组织三个方面,针对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关于个体的影响因素研究,把人作为分析的重点,指出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情绪、生理疲劳都可作为安全心理的研究内容[1]。选取个体心态、生理疲劳、意志品质、个性气质、情感情绪、人际关系、认知能力作为影响矿工安全心理的个体因素[2]。道德品质、情绪情感、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安全心理产生影响[3]。研究发现提出心理契约对煤矿工人的安全感有重要的影响,在企业内部是否有良好的沟通平台,对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心理约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在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对矿工的安全心理的影响因素应包括:冒险麻痹、情绪不稳、情绪稳定、自觉主动、安全意识、责任心、纪律坚持、满意度[5]。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通过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分析了生理疲乏、情感耗竭和疏离工作都对不安全行为产生影响[6]。关于环境的影响因素研究,研究指出工作环境、时间、强度以及生产技术等都会对矿工心理产生影响,并着重对工作环境中的色彩、照明、温度、湿度、噪声等的影响进行了阐述[7]。研究后发现,高温、风速、热辐射及微气候环境[8],都会对员工的劳动效率造成影响,危害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心理安全。研究指出环境的不佳会加重员工的不适,进而加重疲劳,引起不安全的行为,最终引发事故的产生[9]。关于组织的影响因素研究,研究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矿工自身以及煤矿的管理[10]。探讨了管理相关的制度、管理方式、工资的分配都对职工的安全心理产生影响。指出造成此行为的原因包括工人的安全意识不足、基层管理者指挥不当、煤矿薪酬体系不合理、煤矿工人日常生活过于单调等。关于个体、环境以及组织的综合关系研究,指出个体心态、生理疲劳以及工作应激为直接因素;个性气质、作业环境、组织公平为间接因素;安全教育、组织管理、工艺技术为根本因素。将煤矿事故分为管理、设备、信息、环境、人因风险,其中人因为内源潜变量,其余为外源潜变量。研究发现加强对矿工的安全教育培训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其内源潜变量,同时不安全行为和安全心理受外源潜变量的影响最大。以上研究成果表明个体、环境以及组织三者是研究安全心理的主要内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环境及组织的研究落脚点是职工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决定环境及组织的效用性。

1.2安全心理测量方法

对基本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后,需要采取测量方法获得准确的结果。用操作测试度量认知心理,用问卷度量安全心理,用生物节律预测人体三节律。设计了煤矿作业人员安全心理测量表,该体系有两个维度,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运用前因———行为———后果分析法(ABC)编制煤矿安全心理行为测量表,该表由个人心理特点、个人行为特点、企业组织管理、人机环境因素四个部分组成。从3个维度建立个人的评估量表,包括:个体、组织、外部环境。在研究中指出,对矿工的安全人格心理测评采用“Y-G人格测验”,能够测量主提升司机的人格特质和人格类型,从而确保矿工的人格测量以及心理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上研究成果表明对安全心理的测量需在确定维度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性,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定量的研究,进而得出心理水平的层次。

1.3应对安全心理预测及对策

针对煤矿的心理预测指标,对个性心理测试、认知能力、5种感知进行了测试。研究运用实验心理学仪器和心理量表对瓦检人员进行研发究,得到各项安全心理阈限值,取得了各项参数标准,建立了心理模型以及人格心理结构。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措施有调查干预、咨询干预、危机干预、文化干预等。运用粗集理论度确定影响安全心理尺度的因素的权重,依次为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个性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建立函数计算作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指数。根据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理论,从人才、组织、资金和制度4个方面建立适应煤矿发展的长效机制。获得不同因素对习惯性违章行为(HVB)的起效时间的长短,见效时间的最快的是安全自制力、矿工安全意识、过去行为和倦怠水平;其次是安全奖惩、安全督导以及安全培训见效较快;最后是群体示范性规范和凝聚力效果。分析了影响心理的各个要素,提出员工接受度最高的是优化薪酬的分配。通过动态的仿真获得最优的干预措施,为改善工作环境采用混合的员工援助计划(EAP)模式。运用Probit和Logistic对多重复杂条件下的矿工的行为进行动态预警研究,研究发现煤矿工人的激励程度能很大程度上降低事故的发生。以上研究成果表明,运用动态的思维预测安全心理水平的变化,确定不同的应对策略的效果,寻找能迅速的提升煤矿的安全水平。

2研究结论

当前煤矿的安全管理的重心在发生变化,已逐步从对设备的管理、环境的管理,转变到对人的管理,只是相关的系统整理仍存在不足。本文从安全心理的研究因素,测量方法,应对策略,预测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研究表明对环境及组织的研究落脚点是职工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决定环境及组织的效用性;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性,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定量的研究;组要运用动态的思维预测安全心理水平的变化,确定不同的应对策略的效果。因此确定研究对象,寻找测量方法,运用动态的思维确定对策成为研究的一个方向。

上一篇:煤矿设备范文 下一篇:医疗机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