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工商管理范文

时间:2023-02-25 11:16:01

煤矿工商管理

煤矿工商管理范文第1篇

大家好!

在这美好季节里,我们矿与省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开办的工商管理大专班今天在这里开学了。今天我们隆重集会,召开开学典礼,来自全矿采掘、辅助等各条战线的名同志欢聚一堂。你们的这次学习机会来之不易,首先我代表矿党政向你们表示祝贺,同时在学习期间你们将与电大的教授朝夕相处,聆听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的教导,在这里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老师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诚挚的感谢!

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和创业发展,我矿急需各类人才。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情况是外面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不大愿意到我们矿上来,而极少数技术人员又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取了外部积极引进和内部自己培养的办法,为企业储备足够的人才资源。在此之前我们先后开办了由50多名同志参加的机电大专班、输送18名职工到矿大进行脱产学习。今天工商管理大专班又顺利开学了,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我矿技术人才队伍正在逐步壮大,你们大有用武之地。可以这样讲,你们都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矿党政对你们寄托了殷切希望,因此希望你们要加倍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更好地服务矿山、报效企业。下面我给大家提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珍惜机遇,端正学风。组织上推荐大家来学习,这本身就是一种培养,对于充实、提高自己是个难得的机遇。希望大家珍惜这次宝贵机会,不要单纯的为了一张毕业证书,要勤奋学习,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努力拓宽知识面,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在座的同志平常都有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如何在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把学习搞好,这就需要大家调整和摆正好这两方面的关系,能吃苦、会吃苦,真正把知识学到手。要知道任何学习都不会是轻松的,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因此,同志们要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完成学习计划。由于特殊情况下不能完成的也要挤时间补上,尽可能的多挤时间学习。所以我希望大家一定要自觉遵守学校和课堂纪律,认真注意听讲,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一门心思地扑在学习上,注重学习效率,上好每一节课,珍惜每一分钟。虽然不少同志在单位是领导,但是在课堂上就要当一个好学生。

二是要捕捉机遇,善于学习。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我们来到这里,就要把学习搞好,把真本领学到手。我们的主要任务除了正常的工作就是学习,平常抓安全抓生产本身就够累的,好不容易碰上个休息日还要捧起书本,其艰辛可想而知。当然从小老师就教过我们,学习不能光是死记硬背,还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当今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崇尚知识,勤勉好学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时代大潮波澜壮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学会掌握获取知识的各种途径,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我学习的意识。老师传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才能够事半功倍。一句话,要肯学,还要会学、善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同志们要充分利用学习时间,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培养过硬技能,最终把自己锻造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合格人才。

三是要抢抓机遇,学会合作。刚才说过同志们来自不同的单位,有的同志过去彼此熟悉,有的可能还比较陌生。大专班的学习把过去我们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同志组合到一起,应该讲这是一种缘份。既然在一起学习,我想首先大家是同学。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次大家是同事。参加学习的同志有的可能现在就在一个单位工作,有的曾经在一起工作过,有的以后可能会在一起共事,同事之间要互谅互让,相互支持,多沟通交流,增加理解和信任;还有我想大家还是朋友。朋友之间更要搞好协作搞好配合。同志们还要努力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面对困难,不怕挫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培养自己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大家团结互助,才能共同进步。希望同志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全新的学习生活中去,抓住今天,只争朝夕,力争让大家在学习的时间成为人生最美好、最有意义、最值得回忆的时光。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学业有成!

煤矿工商管理范文第2篇

大家好!

在这美好季节里,我们矿与省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开办的工商管理大专班今天在这里开学了。今天我们隆重集会,召开开学典礼,来自全矿采掘、辅助等各条战线的名同志欢聚一堂。你们的这次学习机会来之不易,首先我代表矿党政向你们表示祝贺,同时在学习期间你们将与电大的教授朝夕相处,聆听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的教导,在这里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老师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诚挚的感谢!

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和创业发展,我矿急需各类人才。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情况是外面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不大愿意到我们矿上来,而极少数技术人员又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取了外部积极引进和内部自己培养的办法,为企业储备足够的人才资源。在此之前我们先后开办了由50多名同志参加的机电大专班、输送18名职工到矿大进行脱产学习。今天工商管理大专班又顺利开学了,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我矿技术人才队伍正在逐步壮大,你们大有用武之地。可以这样讲,你们都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矿党政对你们寄托了殷切希望,因此希望你们要加倍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更好地服务矿山、报效企业。下面我给大家提三个方面的要求:版权所有

一是要珍惜机遇,端正学风。组织上推荐大家来学习,这本身就是一种培养,对于充实、提高自己是个难得的机遇。希望大家珍惜这次宝贵机会,不要单纯的为了一张毕业证书,要勤奋学习,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努力拓宽知识面,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在座的同志平常都有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如何在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把学习搞好,这就需要大家调整和摆正好这两方面的关系,能吃苦、会吃苦,真正把知识学到手。要知道任何学习都不会是轻松的,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因此,同志们要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完成学习计划。由于特殊情况下不能完成的也要挤时间补上,尽可能的多挤时间学习。所以我希望大家一定要自觉遵守学校和课堂纪律,认真注意听讲,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一门心思地扑在学习上,注重学习效率,上好每一节课,珍惜每一分钟。虽然不少同志在单位是领导,但是在课堂上就要当一个好学生。

二是要捕捉机遇,善于学习。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我们来到这里,就要把学习搞好,把真本领学到手。我们的主要任务除了正常的工作就是学习,平常抓安全抓生产本身就够累的,好不容易碰上个休息日还要捧起书本,其艰辛可想而知。当然从小老师就教过我们,学习不能光是死记硬背,还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当今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崇尚知识,勤勉好学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时代大潮波澜壮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学会掌握获取知识的各种途径,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我学习的意识。老师传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才能够事半功倍。一句话,要肯学,还要会学、善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同志们要充分利用学习时间,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培养过硬技能,最终把自己锻造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合格人才。

三是要抢抓机遇,学会合作。刚才说过同志们来自不同的单位,有的同志过去彼此熟悉,有的可能还比较陌生。大专班的学习把过去我们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同志组合到一起,应该讲这是一种缘份。既然在一起学习,我想首先大家是同学。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次大家是同事。参加学习的同志有的可能现在就在一个单位工作,有的曾经在一起工作过,有的以后可能会在一起共事,同事之间要互谅互让,相互支持,多沟通交流,增加理解和信任;还有我想大家还是朋友。朋友之间更要搞好协作搞好配合。同志们还要努力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面对困难,不怕挫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培养自己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大家团结互助,才能共同进步。希望同志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全新的学习生活中去,抓住今天,只争朝夕,力争让大家在学习的时间成为人生最美好、最有意义、最值得回忆的时光。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学业有成!

煤矿工商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煤矿企业;运用

一、我国煤矿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力量不足、档案建立不完善

管理力量的不足是造成煤矿企业工作出现问题的因素之一。部分煤矿企业只是重视机械设备在煤矿工作中的运行效率,从而在管理和维护工作中投入的力量不足,例如管理维护资金不足、人工力量的不足等,甚至有些煤矿企业为了节省设备运行成本,盲目的裁减管理工作人员,或者没有单独地设立设备管理和维护部门,造成了设备管理工作的脱节,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地位。还有一部分煤矿企业没有设置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造成了工作的盲目性,同时煤矿企业没有建立完整的管理档案,造成了煤矿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困难。

1.2岗位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煤矿企业工商管理的具体作用就是将整个煤矿产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并将具体的责任划分到具体的岗位。但是,我国煤矿企业的工商管理并没有将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位,使得在煤矿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从而不能体现出工商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的积极作用。

1.3管理制度不合理,造成煤矿设备受损

不少煤矿企业的管理制度存在着较大的误区,往往是忽视了煤矿企业的工商管理部分。虽然部分煤矿企业也把管理工作进行了合理的分配,不存在工作的死角和推诿现象,但是对于煤矿企业运行中存在的一些小问题,采用忽视的态度,长此以往的病态运行,甚至会导致整个煤矿企业的工作出现停滞等问题。有的煤矿企业不能发挥“点查制度”的实行优势,在煤矿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中,不能及时处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至于造成煤矿企业产生更大的损失。

1.4管理工作人员档案管理意识较差

在煤矿企业实际档案管理的工作中,工作人员认为档案管理无关紧要。管理人员思想松懈,工作态度不认真,导致档案资料缺失甚至丢失等。在很多单位,工作中文件、资料和证明等造假的行为屡见不鲜。这严重破坏了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给煤矿企业运行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

1.5煤矿企业工资差距太大

据调查,煤矿企业的一线工人工作最危险最累,但是,他们的收入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私有煤矿企业老板年收入都是几十万、上百万元,甚至更高,一般煤矿企业领导年收入也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部分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而承担生命风险的煤矿工人的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因此,煤矿企业工资差距太大,从而影响了煤矿企业的管理水平及其长远发展。

二、提高煤矿企业管理水平的措施

2.1加快完善管理体制,规范煤矿设备管理工作

煤矿企业要做好工商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煤矿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进而实行统一和规范化的管理,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使得管理工作和施工人员的工作任务更加明确化,以保证煤矿企业的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其次,建立完善的煤矿企业统计制度,加强煤矿企业的统一管理,尤其是要建立详细的管理档案,以提高煤矿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同时,完善的管理体制还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煤矿企业的工作效率。再次,为煤矿企业配备专门工商管理人员,以保证煤矿企业的工作效率。

2.2煤矿企业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也是煤矿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煤矿企业的主要业务是提供能源,虽然目前我国的煤矿需求量很大,但是煤矿企业的主要销售对象还是一些发电厂和企业单位等。然而,煤矿企业的预算管理一般是根据以往的市场情况来进行下一年的预算,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由于预算管理是一个企业生产策略和生产计划的重要保证,从而对煤矿企业的正常运作有着一定的影响。

2.3加强职工培训与教育,提高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

由于煤矿企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加强职工培训与教育,提高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显得至关重要。煤矿企业应该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工作,提高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煤矿企业的工商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煤矿企业产煤操作原理,还要具有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因此,煤矿企业应该从根本上提高其工商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努力造就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从而满足煤矿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

2.4加强煤矿企业的档案管理

使煤矿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可以不定期地做有关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最好是让每个工作者都能参与到档案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让他们对煤矿企业档案工作有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维护煤矿企业档案的真实性十分重要,不真实的信息会给煤矿企业的运行管理带来一连串的麻烦。所以,要认真核实档案真实性情况,更不能肆意篡改信息。

三、总结

为了提高煤矿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首先应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而促进煤矿企业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煤矿企业应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提高煤矿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因此,现阶段研究工商管理在煤矿企业的运用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栋.浅谈经济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运作中的作用[J].经济论坛,2013(12):159.

[2]陈龙,邱跃琴.浅论人本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经济管理,2013,35(8):32-34.

作者简介

煤矿工商管理范文第4篇

促进全市煤炭产业健康发展,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按照“提高门槛、严格准入、打击非法、淘汰落后、整合资源、提升水平”要求,近几年煤矿整顿关闭的基础上,再淘汰关闭一批、优化整合一批、扩能提高一批,实现减少矿井数量、改善安全设施条件、提高管理水平的工作目标。坚决完成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年关闭20处小煤矿的任务。

二、关闭对象

各产煤县市区要对本行政区域内所有煤矿进行排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级政府对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要求。重点关闭以下九类煤矿:

(一)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不足、技改扩能达不到6万吨/年的煤矿;

(二)布局、井田划分不合理的煤矿。其它予以关闭;

(三)不同采矿权人被许可的采矿范围在垂直方向上相互重叠且影响安全生产的保留1个矿井。

(四)存在煤与瓦斯突出、水害威胁等重大隐患。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防治的煤矿;

(五)越层越界开采。

(六)发现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被依法责令停产整顿而擅自组织生产或经整顿后验收不合格的煤矿;

(七)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严重超标排污的煤矿;

(八)安全生产状况不好、近三年来连续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煤矿;

(九)地方人民政府依据有关政策确定应当予以关闭的煤矿。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常委、副市长胡家法任组长,市发展改革委、市经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监察局、市安全监管局、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工商管理局、供电公司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统一组织领导全市煤矿关闭工作。市安委会办公室承担全市煤矿关闭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要相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各产煤县市区政府是煤矿关闭工作的责任主体。建立由政府统一领导、相关单位密切配合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把煤矿关闭工作列入年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层层分解任务,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按时完成煤矿关闭任务。

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煤矿关闭工作。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清理和纠正不符合煤炭工业发展规划、违规越权核准的新建煤矿建设项目;市经委负责认定不符合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的矿井,市政府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并对关闭煤矿的生产许可证依法作出处理;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认定资源接近枯竭矿井,清理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及采矿许可证范围相互重叠的矿井;市安全监管局负责对存在重大隐患矿井依法作出停产整顿指令,认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市环保局负责认定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规定,未履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严重超标排污的矿井;市工商管理局负责对关闭煤矿的有关证照依法作出处理;市公安局负责对关闭煤矿实施停供火工产品、为煤矿关闭工作保驾护航;供电公司负责对关闭煤矿停止电力供应;市监察局负责对不认真履行职责、应当关闭而未关闭及由此引发事故的责任者,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二)明确工作任务。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研究提出本地关闭和保留的矿井名单,于月底前报市安委会办公室,市安委会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会审后报省安委会办公室。对确定关闭的煤矿,由县市区政府依法作出关闭决定,并在当地媒体公告,按有关要求关闭到位。从月开始,各产煤县市区政府每月25日前向市安委会办公室报送各地煤矿关闭工作进展情况。

加大对煤矿关闭工作的指导、服务、扶持力度,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积极推动关闭工作。市政府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关闭煤矿工作给予支持。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研究相关经济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保护关闭企业的合法权益,大力扶持关闭企业平稳过渡或顺利转产、二次创业。要建立完善煤矿整顿关闭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和煤矿正常退出机制,不断巩固、深化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成果。

(三)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宣传煤矿关闭工作的必要性,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使广大群众充分理解和支持煤矿关闭工作。要正视各类矛盾,细化工作措施,依法稳妥处理关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确保社会稳定。

煤矿工商管理范文第5篇

美国采矿史上,也有频仍的矿难记录,尤以煤矿的灾祸为多。19世纪中期,宾夕法尼亚州开始采挖美国第一批蕴藏丰富的煤矿,从那时起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是人工采掘,危险性极大,事故频繁发生,成千上万矿工死于瓦斯爆炸,窑顶塌方、洪水侵袭、失火、地面塌陷、通道堵塞、缺氧窒息等灾难,更多的人则死于肺部疾病。成千上万名妻子因此成了寡妇,成千上万名孩子失去了父亲。煤矿工人常被人们称作“花生帮”。“花生”在美国俚语中有“微不足道”之意――煤矿工人的生命不也就如花生一样无足轻重而任其泯灭吗?

1905年,在美国不同地区分别发生了创纪录的20多起矿难,而后又连续多年矿灾不断。1907年12月,在西弗吉尼亚州莫农加煤矿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事故,仅据官方的数字,就至少有361名矿工死亡,许多移民和童工的死亡数字据说并未包括在内。这次矿难前后,就在这同一个月内,宾夕法尼亚州瑙米煤矿死了34人,阿肯色州瑶兰德煤矿死了57人,宾夕法尼亚州雅各布斯河煤矿死了239人。1907年的这一个月,后被称为“血泪12月”。

每次矿难都引起美国社会的震动,要求采矿安全便成了舆论的强大呼声。尽管早在1910年,联邦政府便成立了“矿山管理局”,但采矿管理权一直分散于各州

安全措施很不得力。直至1969年,由于电视报道将矿难实况直接展现在国人眼前,舆论的强大呼声才迫使国会通过了《联邦煤矿卫生和安全法》,从而使联邦政府掌有实施采矿安全条例的全部权力,这个新法要求采矿者严格执行矿山安全与卫生管理局制订的安全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通风设备洞顶支撑,防火墙绳、防毒面具、紧急疏散和救护队等许多方面。

1969年的这项法律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对所有地下煤矿进行四次检查,检查人员有权给存在紧急危险问题的煤矿发传票并中止其开采权,并特别指令向各州和大学拨款,以便有关部门从事与煤矿安全有关的研究尤其是有关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的研究,这就使全国采矿安全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又大又快的进展。据矿山安全与卫生管理局统计,1931年全国死于煤矿事故者共1463人,1990年则已降至67人。美国劳工部曾提出在2000年前达到全国煤矿“零死亡事故”的目标。1981年,伊利诺伊成为全国第一个煤矿全年未死一人的州,自此之后,其他州也相继实现了这一目标。

从以上扼要回顾的美国采矿安全方面的历史来看,要减少和杜绝矿难的发生,首先要有全面而又严格的法律,其次是要重视安全措施的研究和安全设备的研制。现在,我们就可推出一个“矿井安全世家”,看一看具有关心民漠胸怀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分子在防范矿山灾难中能起怎样的作用。

他们是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祖孙三代,同名同姓:约翰・T・赖安(John T Ryan)。祖父是老赖安,儿子是小赖安,孙子是赖安三世。三代人先后经营同一公司――矿山安全装置公司(MSA)。

老赖安:“人应在安全中工作”

老赖安生于1884年,是一个矿井监管人的儿子。他12岁时就下煤矿干活,当过矿井风门开关员,也当过赶骡人(当时开采出来的煤由骡子拉出矿井)。他曾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矿业学院,专攻采矿工程、冶金学和地质学。毕业以后,去大型工矿企业当工程师或许是最适合他,也最有前途的路子。然而,他心中最关切的是矿山的安全问题。他忘不了他曾经听到的一个接一个的矿难消息,忘不了那一批又一批葬身于乱石煤尘中的遇难矿工。有一年圣诞节前夕,他甚至去看过宾州的一个煤矿事故现场,看到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被装在有拉链的橡皮袋里运回死者的家。他痛苦地想到,难道这就是圣诞老人送给死者家属的圣诞礼物?这人间最悲惨的景象促使他下决心为矿山安全、为拯救广大矿工的宝贵生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是在20世纪初期矿难屡见不鲜的年月里,老赖安与人合伙成立了MSA公司,宣明公司的使命是“人应在安全中工作”。这个公司后来为采矿安全、保护矿工生命所做出的科技方面的贡献是巨大而独特的。

当时各地煤矿用的矿灯都是点煤气的“明火灯”,很多矿井爆炸就是由其引起。老赖安在公司成立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去找托马斯・A・爱迪生。这个伟大发明家当时早已发明制成白炽电灯,老赖安专程从匹兹堡赶到新泽西州西奥林奇去拜访他,请求他重新设计他的很重的镍铁含碱电池,把它变为可让矿工们挂在腰带上的小型电池。爱迪生接受了老约翰的要求,两人共同研究,另开思路,终于设计出一种安全的帽灯。这一种被称为“爱迪生电帽灯”的新设备大大减少了地下煤矿的火警,由明火灯肇祸而死人的惨剧因此而不再重演了。

老赖安后来又提出了在煤矿中用岩粉来阻止煤尘爆炸的有效措施。这一措施在美国煤矿全面减少爆炸事故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公司设计、制造的其他安全装置还有保护眼睛、脸部、头部和身体的设备,如防毒面具、护目镜、耳套,面罩、安全帽、头盔等,以及呼吸方面的保护设备,如供气罐,空气净化箱等。

小赖安:将“安全”扩展到矿山以外

在老赖安于1941年离世之后,小赖安承担了MSA公司的重任。他上过他父亲所上的宾大矿业学院,修了他父亲所修的所有课程,后来又进哈佛大学修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哈佛,这所美国历史最久、最负盛名的大学,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文学者、经济学家、法官、律师,甚至先后出了8名美国总统。小赖安毕业后其实也可以不必回匹兹堡,以他哈佛毕业生的身份在纽约、波士顿和费城等大城市的大公司觅得要职。但他像他父亲一样,心中牵挂的还是矿山安全这一重要事业。他曾回忆说,他一直记得报上一篇关于宾州矿难的报道:被瓦斯包围的10名矿工已经奄奄一息,却在临死前一起哼唱起了圣歌,还轮流用一枝铅笔给家人们写下他们最后的心声。其中一人写道:“愿上帝祝福并保护你们,亲爱的妻子和孩子们。在天堂再相见。”此人是10人中唯一幸存者,在抢救队赶到时,其他9人都已死亡。小赖安心灵上受到的震撼使他决心继承父业,把他的矿山安全装置公司办得更好。

1936年从哈佛毕业后,小赖安就回到他父亲的公司。从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战后冷战时期,小赖安以坚毅果敢精神闯过种种难关,继续设计、制造各种矿山安全设备,并先后将“安全”扩展到矿山以外的其他领域,如消防安全、公用事业设备安全、建筑安全、航空航天安全等。公司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到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并先后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和英国成立分公司,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产品销售到140多个国家,从而成为世界上职业安全产品生产的领军公司。

冷战时期,他不顾他人劝阻,在东柏林买下一座工厂。1961年柏林墙平地而起,东柏林成了孤岛,有人劝他把该厂卖掉,但他坚定不渝,东柏林的工人们赞赏他的勇气,把他尊称为“英雄”。在小赖安心目中,意识形态、政治立场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人的生命和社会财产的安全。不论他走到哪里,他都要告诉人们,他不仅仅是一个高质量产品的供应商,而且是使不同行业的男男女女都能安全工作的产品的供应商。男人和女人们都应该在有安全设备保护的情况下工作――这是他一贯强调的主张,反复申明的观点。

赖安三世:“有道德的行为应该放在首位”

1996年小赖安以83岁高龄逝世,受到世界上很多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的哀悼:接替他领导和管理MSA公司的是他的儿子赖安三世。这个1960年代圣母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毕业生,继承了他祖父和父亲的优良传统,发扬了他们的职业道德,怀着珍惜人的生命、“人应在安全中工作”的信念而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2007年,赖安三世,这名已近退休年龄的MSA总裁,荣获匹兹堡大学道德和领导中心颁发的第一个“卓越领导奖”。匹兹堡大学新设的这个奖项旨在奖励在从事道德商业活动、关心社区和个人品质诚实守信方面表现杰出的个人。

赖安三世曾在公司新雇员欢迎会上说:“在教科书和新闻报道论述商业道德很久之前,我的祖父及其合伙人就在他们每天的行动中体现了诚信精神。诚信原则一直是MSA公司价值观的核心。当正确的事情容易做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是很容易的。但只有在付出代价做有道德的事情时,那真正有道德的机构和人物才熠熠闪光。即使面临可能会出现的生意上的短期亏损,有道德的行为也依然应该放在首位。”

有人问他如何看待领导的首要责任。他回答说:“当你是领导时,你所拥有的是道德资本。至关紧要的是,你用这个道德资本来做好事情,不仅为你自己和你的家庭,不仅为公司的股东,而且是为公司的成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我们整个社会。”

在卓越领导奖授奖仪式上,赖安三世作了演讲。他说,成功和影响力,其实是财富和权力的好听一点的同义词。他母亲曾常对他说,金钱和权力在道德上是两个中性名词,关键是要看你拿它们怎么行事,不同的行事方式会产生善与恶、可赞赏与可诅咒的区别。关于用财富来帮助别人这一点上,人们已经谈了很多,而关于如何使用权力和影响力这个问题,大家还谈得不多。他认为,拥有权力和影响力的领导人应该考虑到如下几点

你有否在你的机构内创造一个环境、树立适当的目标,从而使你的人员较易或较难地达到他们的目标,而不觉得需要动用欺骗或不公正的手段?

你能否使你的人员较易或较难地与其同事齐心合力共同取得胜利获得成功,而不要有太多计较胜负的内讧?

你有否使你的人员较易或较难地履行他们个人的或家庭的责任?

你的人员是否明白荣誉、原则和道德责任要比账本底线更为重要?

MSA是一个一贯重视荣誉的公司,努力做到不论在产品质量还是服务态度上都对得起顾客,让他们感到称心满意。在他们的辞典里没有“偷工减料”。没有“假货”和“赝品”,没有“劣质”和“次货”。他们知道,如果他们的“矿山安全”产品本身是不安全的,那该是多大的自我讽刺和自我羞辱!

奖杯,我们经常在体育比赛颁奖仪式上见到的奖杯,现在也能在北美的一些开矿公司见到,并冠以“约翰・T・赖安”的名字。在加拿大,自1941年至今,每年都举办全国性的“约翰・T・赖安奖杯安全竞赛”,向工伤事故率最低、伤亡人数最少的采矿公司授予“约翰・T・赖安奖杯”。此奖分为三个类别:金属矿、煤矿和其他矿。从安大略到萨斯喀彻温,从魁北克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各省都有因连续多年保持“零事故”、“零伤亡”纪录而荣获赖安安全奖的采矿公司:

约翰・T・赖安奖杯设计得别有意味:一个行走在矿井上方的矿工,两袖卷起,右臂夹着一个饭盒,两手分别搭在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头上――他正在回家的路上,他的孩子们跑来迎接他,都满怀喜悦,笑容满面,而赖安安全奖的真正意义就是要让每个矿工在一天结束之后都能回到自己的家。

煤矿工商管理范文第6篇

六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辽宁工大人秉承“诚朴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弘扬“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改革创新,苦干实干,创造了辉煌业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条件接收留学生单位之一,1999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得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2获批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院校。现已成为拥有工、管、理、经、文、法、农、教育、艺术等多学科,办学特色突出,办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的著名高等学府。现设有24个院系、117个本科与高职专业,其中部级特色专业8个。目前,在册学生4.2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高职生、留学生3.2万人。

辽宁工大教学科研设施完善、学习生活环境幽雅。学校建有阜新校区中华路校园、玉龙校园和葫芦岛校区龙湾校园,占地4240亩,其中阜新校区占地1900亩、葫芦岛校区占地2340亩,校舍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2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藏书220万册,订有中外文期刊2000多种。学校编辑出版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进入CSTA 和EI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首批进入中国核心期刊。

辽宁工大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以培养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为重点,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70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4人、长江学者3人、具有副高级职称人员1000余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授900余人;有1个部级教学团队、1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2名教师被确定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名教师荣获全国百名高校教学名师奖,5名教师被确定为辽宁省攀登学者,7名教师被确定为辽宁特聘教授。一批教师分别被确定为省部级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各类学会与学术期刊编委会委员。

辽宁工大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以培养诚朴求是、博学笃行,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着力推进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实践,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开展合作教育,培养学生“太阳石精神”和应用创新能力,努力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的质量、有社会适应能力的质量、有发展后劲的质量。2006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年来,学校先后有80余项教学成果获国家和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95%以上,居辽宁省高校前列。广大毕业生以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特点,赢得了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受到了社会的好评。教务处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学校先后两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进入全国50强。

辽宁工大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与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中平能化集团、大同煤业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20多家国内大型企业签订了实质性校企合作协议,与阜新、朝阳、营口、铁岭等市签订了市校共建合作协议。学校拥有国家安全培训一级资质、全国煤炭行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一级培训资质和全国煤炭行业经营管理干部工商管理培训资质。在省内高校中率先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拥有董事会单位120家。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越南、德国、澳大利亚、南非、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许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学术交流关系,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美国西阿拉巴马州立大学、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技术大学、日本九州大学、越南广宁工业大学和越煤集团等国外高校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互派专家、学者、留学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开展科研合作,聘请世界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名誉教授。学校聘请了一大批外籍教师和专家为学生上课,建立了可同时培养语言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门类培养体系,与国外科研院所合作承担了数十项科研课题。学校与越南广宁工业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美国西阿拉巴马州立大学等共同开办了“1+4”、“3+1”、“3+2”、“2+2”等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辽宁工大以其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多次被辽宁省政府、省教育厅授予“文明单位”、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安全文明校园”、“优良学风校”等荣誉称号。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已向国家输送了12万名各类人才,广大毕业生遍布国家经济建设各条战线,涌现出了以10余名省部级领导干部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管理人才、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为代表的著名专家、学者和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掌门人等一大批著名企业精英,广大毕业生中走出了四位国家煤炭工业部部长,近年来全国煤炭企业前7名中,有5个企业的总经理或董事长是我校的毕业生,学校素有煤炭行业“黄埔军校”的美誉。

煤矿工商管理范文第7篇

这两日,一起山西煤老板窝案又浮出水面:山西闽籍煤老板罗明福在太原一酒店吸毒期间,一名小姐意外猝死;为摆平此事,罗找到山西铁矿老板郝建秀出面协助,没有验尸和通知家属,死者即被火化,最终案发。

目前,该案成为当地一大热点新闻。

此前不久,山西煤老板邢利斌“千万嫁女”、“侵吞800亿国资外逃”、张新明“涉黑失踪”……一系列真真假假的消息,疯狂抢占了各大报章头条。

与此同时,山西开始频提“弘扬晋商文化”,将“晋商”与“煤老板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

富翁的苦恼

中关村的一栋写字楼里,47岁的吕中楼正一根根抽着“呼伦贝尔”,脚步来回踱动。屋里的光线有些昏暗,仿佛他此刻的心情。

这正是网上近期忽然热炒的“侵吞800亿国资外逃”的主人公。

回忆往事,吕中楼三缄其口。“在山西做民营企业太难了;非要我说点什么,那就是现在我相信党和政府”。

吕和著名作家赵树理是同乡。沁水大煤田,正以他们的家乡命名。

在1998年吕中楼涉足煤炭时,沁水吨煤不过一二十元。彼时的大小国营煤矿,是各级政府手中的烫手山芋,贷款发工资,是当时重要的维稳手段。

此前的吕中楼,已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分配在国家科委工作。敢于下海进入煤炭行业,是因为他发现无烟煤的块煤和末煤价差巨大。“改变传统的炮眼设置,就能大幅提高块煤率”,“觉得一吨能挣个10元钱就行”。

2001年年底,吕中楼借助当地国有煤矿改制,控股了沁水“三矿一站”。彼时的山西报章,曾大篇幅报道沁水煤炭改制经验。

2002年后,煤价一年高过一年。但吕中楼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将现代企业管理植入煤企。德勤为其做内控,安永是其审计师,其还频频和花旗、摩根大通、老虎基金等国际投行谈融资合作。

到了2004年,吕中楼控股的沁和煤业,吨煤利润指标名列全国能源企业首位。在傻大黑粗的山西矿业中,沁和算是一朵奇葩。

随着煤价上涨,当年煤炭国企改制时“要价过低”的呼声陡起,这对一大批煤价低落时进入该行业的煤炭富豪而言,似乎成了无法洗脱的原罪。

据了解,沁和煤业的资源总储量,乘以每吨500元售价,正好等于800亿元——这就是800亿国资流失的来历。

这个苦恼,也深深困扰着46岁的柳林人邢利斌。2002年,其联合其他民营企业,出资亿元以上,拍得当地公开挂牌出让的国有煤矿。

因为女儿的一场婚礼,邢利斌被媒体扒粪,称其当年“白菜价买了一个金娃娃”;而彼时,该县的财政收入也不过亿元左右。

据接近邢利斌的山西当地官员说,因为此次事件,邢利斌一度情绪低落,对煤炭行业萌生退意。

邢利斌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律系,“是个文人,还创办过文学社,从小就爱倒腾个小买卖”。到2011年,邢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位列第244名。

红与黑

近期绯闻不断的,还有山西古交煤炭富豪张新明。

据媒体报道,上世纪80年代,张新明只是当地一名普通的挖煤矿工;到了90年代初,张新明结识了一位“领导”,在山西挂军牌跑起了煤炭运输。

后来,张新明办煤矿、开焦厂,企业拥有多辆“悍马”,成为全国知名人物。

彼时,大机焦产业是山西政府重点支持的项目,古交市政府不断给张新明提供政策和贷款上的方便;此君喜欢结交各路人物,从官员、生意伙伴到马仔,编制了属于自己的庞大关系网。

成了巨富之后,张新明给老家修路、修学校、修庙宇,在当地颇有“善人煤老板”的姿态。

而质疑其的声音,始终未绝。指责多集中于涉嫌开黑矿、逃税和黑社会,但这一切,未得到最后的证实。

广泛的寻租,似是煤老板的标签。

在2011年“胡润富豪榜”上,张新明三兄弟的“张氏家族”,一举成为山西能源界首富,资产数十亿元。

而其喜爱澳门狂赌的名声,被多方人士坐实。据接近张新明的人士透露,其经常前往澳门,最多一次曾输掉3亿多元,几年下来一共输掉了近20亿元,“还多次因欠债被港澳黑社会扣为人质;如果不赌,他的身价难以估量”。

日前,网上突然传出“张新明涉黑被通缉”的新闻;随后,其通过部分媒体辟谣,但声音微弱。

艰难的转型

“我的老师周其仁说过,‘市场的力量终会带来公平’,我也相信会这样,但这个过程牺牲的人,希望不是我。”吕中楼幽幽地说。

这位学者出身的“煤老板”,言谈里喜欢援引数学模型和西方经济学,“有时候,我真想一卖了之,外面的买家很多,我完全可以拿着钱移民,但想着企业还有8000多职工,他们不停给我发来激励的短信,我就不忍离开,但是……”

“但是”后面,没了下文。

据山西银监局调查数据显示,山西省内因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最终退出煤炭行业资金,预计在1400亿元左右。

山西统计局资料显示,2012年一季度,山西煤炭工业增加值866.6亿元,同比增长15.4%,占到了工业总量的60.3%。

一退一进间,写尽煤老板酸甜苦辣。

2012年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频繁提出“晋商文化”和“晋商精神”,外界将其描述为“给煤老板正名。”对此,吕中楼等人不愿做任何评价。

原山西政协副主席边鸣涛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山西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都得天独厚,所以只有发展资源型经济。但全省的民风、文化氛围以及管理水平还是粗放型的,显得比较落后”。

“资源型经济产业转型,要么靠提升传统产业,要么靠立足地下资源拓展地上产业。依靠第二条路,大批‘煤老板’会成为‘农老板’、‘酒老板’、‘文老板’……” 山西省工商联主席张复明说。

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容和平认为,“从国际经验看,德国鲁尔、日本北九州、法国洛林等地区进行资源经济转型最少都需要10年以上。资源型主导的地区,新产业诞生需要周期,产业转型需要周期,老产业退出也需要周期,新产业导入还需要周期”。

原山西发改委研究院院长李挺断言:“大部分‘煤老板’难以转型成功。”

一位在山西省政府任职的官员给本刊记者举了一个例子,“2011年政府开会讨论山西民营经济转型,大部分企业提出转型的方向,还是煤焦冶电,想不到别的”。

煤矿工商管理范文第8篇

首都读者,北京地质学院疗养宿舍团支部的全体团员与青年、北京国棉一厂林如海、京西煤矿工会佟屏亚、中央纺织工业部董rong、北京复兴门外铁道部建厂公司工会郁莘、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工商管理局质勰、北京师范大学曹可兴、孙继远、邹时圣、张孟冬、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吴华珉等,都一致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万恶罪行表示了极大的愤怒,他们指出胡风二十多年来一贯地进行反革命活动,全国解放后,更疯狂地向共产党和全国人民进攻,到处散布思想毒素,“开辟工作”,甚至混进了中国共产光内部进行破坏,他们和里应外合,梦想反革命政权在这块已经取得幸福和自由的土地上复辟。种种事实都说明胡风反革命集团是阴险毒辣的敌人,我们对它决不应姑宽。和志愿军战士们,都非常愤怒,一致表示决心要消灭胡风反革命集团,如像消灭卖国集团一样。如战士雷明清、全学源、何希华、王凯、陈逸、易国源、周颂平、蒋作坤、杨年树与李萍等在来稿来信中,都谈到了这一点。何希华同志在来信中就这样写道:“我紧握着大炮的‘发射机’,看完了‘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三批材料,我和我的战友们简直愤怒万分。胡风这个狡猾的敌人竟胆敢污蔑我们党的伟大领袖的著作为‘图腾’,还梦想颠覆人民政权,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战士易国源还写了一首诗来表明了自己的愤怒。

在工业战线上的青年,也纷纷来稿来信说,看了“人民日报”揭露的材料以后,更深刻地休会到要百倍地提高警惕,如果不积极清除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就要遭到更大的危害。淮南矿务局蒋惠、蒋云亭在来信中写道:“俗话说:‘见蛇不打三分罪’,而胡风比毒蛇还毒,比野狼更狠,不将他彻底粉碎,他的流毒就更大。”内蒙包头市青年技术员李尚林说得好:“我们不能忘记这件事。我们要在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吸取教训,学习阶级斗争的本领。”而其他青年读者在来信来稿中还反映:通过学习“人民日报”所发表的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以及社论和编者按语,进一步认识到了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许多读者表示坚决响应“人民日报”社论的号召:“我们革命队伍的每个单位,每一个人都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反革命分子的当;并且都要学到一项本领,要善于辨别反革命分子,以便把一切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揭露出来。”

江苏苏州农校黄钧安、杨汉华,湖北省黄冈中学余继鳌等,特别对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欺骗利用青年这一点,表示极端的愤怒。福建省中国人民银行崇安支行王光平、河南淮滨卫生院张长昭、桂西僮族自治区温秉科等,都极愤怒地指出胡风分子欺骗、拉拢青年的手法是异常恶毒的。有些青年在来稿中控诉了胡风分子对他们的毒害,有些青年还在来信中检举了各地暗藏的胡风分子和其他反革命分子。

四川郫县团结乡和平农业生产合作社叶文中,公私合营上海正泰橡胶厂王炳曾,长春电影制片厂艺萍等许多读者还表示,这次粉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胜利斗争,又一次证明党的正确、光荣和伟大,因而进一步认识到必须更加依靠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我们就完全能够粉碎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

煤矿工商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煤矿安全 战略管理 平衡计分卡

煤炭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耗结构中占70%以上,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为此,必须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确保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一、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分析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频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煤矿自然条件差,煤层赋存条件复杂是事故多发的客观因素;(2)煤炭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体基础比较落后;(3)煤矿超能力生产、超强度开采,极大地增加了事故隐患;(4)煤矿企业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导致安全投入欠账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事故隐患;(5)煤矿工作风险大、报酬低,安全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相对缺乏,管理层次难以提高;(6)有关职能部门对煤矿安全监管不力,执法力度不够。

一些煤矿企业为追求局部利益而忽视安全管理和其它因素,致使企业出现发展不平衡、后劲不足,甚至由于安全事故频发而受重创,得不偿失。本文拟将平衡计分卡的思想运用于煤矿安全管理,将安全管理提升至企业战略层面,使企业兼顾眼前利益与长期目标,既使顾客满意,又谋求企业健康发展,从战略高度指导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安全管理模式

1.平衡计分卡原理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是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管理会计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复兴方案公司的总裁戴维・P・诺顿创立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之间互相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企业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评价―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

平衡计分卡适用于任何组织的绩效管理系统,能够使得组织愿景和使命与顾客要求和每日的工作相一致,并能管理和评价商业战略,监控运营效率的提高,建立组织能力,并把组织取得的进步传达给所有员工,它强调的重点已经从只是测量财务和非财务的业绩表现,转变成对企业战略的管理和执行。由此可见,引入平衡计分卡方法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经营进行有效控制,可使煤矿企业健康、有序、平衡地发展。

2.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安全管理模式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安全管理模式将安全理念渗透到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使之贯穿整个战略管理流程:阐明并诠释愿景和安全战略;沟通并连结安全战略目标和指标;计划、制定安全目标并协调战略行动方案;加强战略反馈与学习。本文仅就四个维度划分与安全管理战略目标设置简要论述。

(1)财务维度 财务维度的目标是解决“如何满足股东利益”这一类问题,表明企业的努力是否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财务维度是其他三个维度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维度指标包括:企业利润、收入、成本、营业费用、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安全生产投资、安全管理贡献率等。设置安全投资等指标是考虑到煤矿企业生产经营对煤矿安全的特殊依存。实践证明,煤矿安全与效益是一对矛盾,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因安全生产须持续长期巨额投入且耗费精力巨大,一些煤矿企业为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安全管理及投资,致使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企业更好地完成财务指标,而财务指标的圆满完成又可以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反之,如果企业不重视安全管理,安全事故频发,计划再好的财务指标也难以顺利完成,即便勉强完成,也会伤及元气,得不偿失。因此,企业在重视财务维度其它指标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安全管理, 适当增加安全生产投入。

(2)顾客维度顾客维度解决的是“顾客如何看待企业”的问题,顾客是企业之本,是企业的利润来源,顾客的感受应该是企业关注的焦点。鉴于煤矿企业的特殊性,多为煤矿集团法人的二级生产单位,直接同煤炭购买等顾客进行的交流和沟通较少,故取当地政府、上级煤矿集团法人、股东及企业内部员工等为煤矿企业的顾客。作为战略目标之一的安全管理分解到这个维度应该体现在:煤矿企业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按照集团发展战略实施安全生产,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保障员工人身安全和健康等方面。因此,顾客维度指标包括:百万吨死亡率、事故发生率、受政府及上级煤矿集团惩戒次数、媒体不良曝光次数、顾客满意度、顾客投诉率、顾客问题处理的及时性及有效性、顾客利润率等。

(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着眼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回答“企业的优势是什么”这一类问题,是企业改善经营业绩的重点。一般说来,煤矿企业的部门可分为井下生产部门、井上辅助生产部门、机关职能部门和后勤及党政工团等部分。该维度突出安全生产管理,强调部门间的配合、协调。安全管理与内部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安全生产”上,所谓安全生产是指采掘、通风、运输、提升、排水、供电、压气等生产系统在运营过程中能够持续安全、协调、高效地运行,对员工人身健康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该维度是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企业应在分析关键生产环节的基础上,通过发挥技术设备及营运过程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考虑安全要素,谋求企业的战略发展。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包括:①反映井上辅助生产部门、机关职能部门和后勤及党政工团等流程的指标包括:管理制度规范程度、管理业务标准化程度、应急响应速度等;②反映安全生产流程指标包括:生产调度协调程度、各生产系统核定能力匹配程度、矿井开采强度、采掘比例、各生产系统改造及投资、技术引进及设备维修等。

(4)学习与成长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的目标是解决“企业是否能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这一类问题,确定企业需要利用哪些资源来支持创造价值的内部流程,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于煤矿企业而言,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安全意识不足的弊端,这种安全意识的不足由于和煤矿企业的职业高风险性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煤矿企业伤亡事故多发的被动局面。这种思想意识上的缺陷亟需通过涵盖范围广、涉及企业全员的、以塑造正确安全价值观、强化安全意识为目标的安全文化建设加以弥补和改造,从而在企业内创造一个充分体现“安全第一”的思想体系,形成一个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互相指导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化事实证明,良好的安全文化能够大大增强企业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对于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有事半功倍之效。此外,企业应建立安全事故应急信息系统,以最大可能减少和降低事故发生时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一方面通过事故应急信息系统的日常学习和演练,提高员工防重特大事故的安全意识,促进煤矿重特大事故的防范工作,提高煤矿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到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另一方面,在一旦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时,事故应急信息系统能提供完善的应急救援程序,加强各部门的联动与配合,充分调动生产单位应急救援的各种资源,从而使救援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损失降到最低。一般来说,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包括:①反映煤矿企业总体发展能力的指标包括:煤矿企业质量安全组织体系运行效率、关键领导者的组织运营能力、核心价值观与愿景规划贡献率、组织安全文化综合效用、综合产能及抗灾能力;②反映员工能力的指标包括:知识员工保持率、员工工作效率、员工培训次数、员工知识水平等;③反映企业信息能力的指标包括:信息系统覆盖率、信息系统反应速度及效率、接触信息系统的途径等。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安全管理模式的优势

采用平衡计分卡对企业安全战略目标的进行管理控制,不仅涉及财务要素,而且涉及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安全服务等事关企业发展的管理构面,真正把安全落实到企业各个生产环节。采用平衡计分卡四维度评价与控制机制,将使煤矿企业高效、有序、协调地发展。

平衡计分卡有助于落实企业战略目标。当明确了安全管理在企业的战略地位后,有效地落实战略目标是企业面临的又一难题。导入平衡计分卡后,将企业的安全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至部门、人员,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

参考文献:

[1]许保国 赵卫强:国内外煤矿安全管理分析及建议[J].煤炭技术,2007,26(12):6~8

[2]桑 卉:煤炭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7,1:41~43

[3]郑丽红:煤炭企业导入平衡计分卡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06,10:46~48

煤矿工商管理范文第10篇

一、片面追求高校综合化,盲目追求办学层次提升

1.综合院校增长过快、过多,高校服务面向不清晰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各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投入,在考虑自己的定位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趋同倾向,即追求高层次、综合性、研究型。近年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不仅本科院校朝着综合性大学迈进,高职院校也往这条路上走。1999年,我国有综合性院校74所,其中本科院校60所,专科院校14所;2007年,综合性院校的数量为522所,比1999年增加了448所,其中,本科院校增加了179所,专科院校增加了269所。减少单科性院校、适当增加高校的办学综合性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但过多、过快地发展综合性院校尤其是增加过多的地方性综合院校,不利于高校形成清晰的服务面向,不利于为地方发展培养有质量、有特色、多规格的专门人才。

2.高校学科发展追求综合化,部分高校学科专业覆盖面过宽,缺乏办学特色

高校在追求综合化的过程中,大量增设学科和专业,导致部分高校学科专业覆盖面过宽,难以通过学科群建设形成竞争力、办出特色。2007年,在11个本科学科门类中,我国普通本科院校设置9个以上学科门类。其中,包含文、理、工学科的学校达到118所,比2000年的15所增加了103所,7年间增加了近7倍;占当年本科学校总数的比例也从2.5%提高到了11.1%。尤其是师范、农业以及财经类专门院校,也快速增设了更多新的学科门类。2007年,143所师范本科院校中有92所设置了8个以上的学科门类,而七年之前仅有6所师范本科院校设置了8个以上的学科门类;2007年,41所农业本科院校中有20所设置了8个及以上的学科门类,而七年之前没有农业本科院校设置8个及以上的学科门类;2007年,4所财经院校设置了8个学科门类,而七年之前没有财经院校设置8个及以上的学科门类。

普通高职高专院校也出现了大量增设专业大类的现象。自2005年专科高职院校单独设立专业以来,设置10个及以上学科大类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和比例都明显增大。以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的院校学科大类设置过泛、过快,对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和实验实习场地等带来压力,不利于人才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2007年,设置10个及以上学科大类的高职高专学校达到231所,占总数的20.1%,比2005年增长32.8%。

在创建综合性高校的热潮中,不少大学对综合性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发展规律探讨甚少,单单从综合性高校的外部现象人手,把学科门类的齐全作为高等学校发展的最高层次,忽视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办学实力,忽略原有的学科特色,而热衷于增添学科,扩充专业,难以办出特色。

3.普通高校盲目升格,缺乏合理定位,办学优势不强,特色不鲜明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普通高校发展中呈现出盲目升格和争上层次的趋势。高职争升本科,学院争改大学,本科院校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尤其是地方高校也把发展重点放在升格和争上硕士点和博士点上。

升格更名后的行业性高校削弱了原有的办学优势与特色。新世纪以来的高校发展中,普通高校合并升格、更改行业服务色彩名号、由学院改名为大学的情况非常普遍。伴随这些现象,原有的高校升格、更名或提高招生层次后,失去了原有学科优势以及行业服务面向,模糊了原有的办学特色,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等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一大批院校选择“科技”、“理工”做牌子,一时间全国出现了几十所“科技”院校,以至于给高考考生和家长带来了选报困难。如西安某学院原是亚洲唯一的一所以公路建设学科为特色的具有显著优势的学校,但是,自从和西安另两所行业类学院合并成为大学后,原有的行业特色和优势逐渐淡化。为了避免社会上过多的疑惑,此大学在招生时只好加注原来学校校名。一些地质、矿业、师范、医科等类院校,被其他院校合并后,原有的学校办学主体地位被淡化,对原来主要服务面向行业的变化、人才需求特点的关注度下降,与原来行业部门的联系有所削弱,在办学特色以及适应性等方面的反映迟滞,渐渐失去原有的优势。这对整个高等教育资源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地方普通高校争上硕士点和博士点,增长速度过快,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失衡。地方本科院校的服务面向应该是更多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全国各地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争上博士点、硕士点的倾向,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用于举办研究生教育上。目前,招收研究生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有381所,占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40%,2002-2007年,地方本科院校硕士点数量增长了1.6倍,年均增长21.3%;博士点数量增长更快,2002-2007年间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27.1%,1998年以来,地方本科院校的研究生规模出现几何级增长。2007年,地方本科院校研究生在校生达到48.5万人,比1998年增长11.7倍,年均增长32.6%。研究生的年均增速比普通本专科生快8个多百分点。这种“升格热”和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趋同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结构失衡和一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4.竞相设置热门学科专业,导致专业设置结构趋同,毕业生就业困难

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看,“热门专业”恰恰成为几乎所有院校设有的高趋同专业。所谓“热门专业”,社会上一般公认为是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就业量最大的专业。相反,“冷门专业”是指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就业量最小的专业。专业趋同除了带来就业问题外,还影响了单科性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除综合性大学以外,专门性高校在没有充分考虑自身办学条件与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也盲目开办热门学科专业和低成本专业。

高校在专业设置时,不是首先考虑自身优势来提升办学的影响力和办学特色,而是简单地从短期内多招学生、完成招生任务的动机出发,纷纷设置热门专业。2007年,在普通本科学校的专业设置中,50%的本科院校设置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艺术设计、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8个热门专业,其中超过80%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了英语专业,79.8%的学校设置了计算机专业。

专科学校同样存在热门专业重复设置问题。电子信息类和财经类两个专科大类的布点数最多,有超过900所的普通专科学校设置了这两个学科大类;其次是文化教育类,设置这一类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也超过了800个。1150所高职高专

院校中,有752所学校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一热门专业,占普通专科学校总数近2/3;600多所学校设置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

普通院校纷纷增设热门专业、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才培养结构失调以及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据麦可思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揭示:“报考最热门的几个本科专业均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目前,“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依次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其中,有6个专业是目前高校设点数量较多的热门专业。麦可思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还显示,“本科最热门10个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32.9%。在573个高职传科专业中,10个热门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半年后的总失业人数高达11.6万,占了高职专科半年后失业人群的28.6%。失业人数最多10个高职专科专业中,就有8个是热门专业。”

最热门的专业其毕业半年后失业的人数却众多,供应过剩、就业率低于平均就业率也是这些最热门专业在人才市场上的遭遇。专业设置结构的高趋同与其低迷的就业率说明人才供需结构的失衡进一步加剧;但偏偏这些热门专业又是我国高校在综合化发展过程中普遍设置的专业,其趋同性者阿良高。单科性院校也普遍过于热衷设置自己学科领域之外的热门专业,导致其他专业教育资源的短缺,抑制了单科性院校传统专业的正常发展。

二、部分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结构与研究型大学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发展定位不相适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建设,旨在分层发展、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从而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但一批高校依然注重规模,选择外延式发展路径,这与研究型高校的发展定位不相适应,不利于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重点建设高校规模增长过快,依然选择外延式发展路径,内涵发展关注不够

“211工程”大学在高校合并、扩招中也走了一条校均规模快速扩大的道路。尤其是2000-2007年间,“211工程”大学校均规模由2.2万人继续扩大到3.5万人。浙江、江西、河南三省“211工程”大学的校均规模迅速扩展到6万人以上。“985工程”大学的校均规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99-2007年间,平均每所净增加2万人,平均校均规模已接近4万人。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提高了高校的校均规模,这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和形成多学科发展的氛围,但单校的规模过大,尤其是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言,过大的校均规模、过泛的学科专业设置,不利于尽快提升优势学科专业的水平,不利于集中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2.重点建设高校人才培养重心不高,研究生所占比例并未显著提高

“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发展重点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近年来,尽管“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都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但由于同时也继续扩大了本科生招生规模、甚至同时也大量招收起专科生,使得研究生所占的比例依然偏低。

2007年,“211工程”高校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为1:2.6;“985工程”高校的这一比例为1:1.9,部分“985工程”高校研究生所占比例更低。而在国际上一些著名大学,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人数各占一半,甚至超过本科生。2002年,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和东京大学研究生与本科生在校生比例分别为1:0.59,1:0.96,l:1.14和l:1.1。研究生培养结构中,“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博士生所占比例也不高。2007年,“211工程”高校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比例为1:3.3,“985工程”高校为l:2.5。

3.重点建设高校大量设置热门专业,而高新技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不强

在“985工程”高校,体现新兴学科、科技发展前沿学科及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不够,而一般性学科却获得较大发展,这与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不相适应,不利于提高办学水平与竞争力。在外语、管理、对外贸易、自动化、艺术设计等30个热门专业中,“985工程”高校在校生达到27.3万人,占“985工程”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1.7%。“211工程”高校热门专业在校生达到62.9万人,占“211工程”高校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在与生物科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有关的30个高新技术相关专业中,“211工程”高校的在校生所占比例合计仅为7.24%,“985工程”高校这一比例稍高,但也仅为9.08%。

部分“985工程”高校一方面设置了过多的热门专业,另一方面缺少引领高新技术发展的新兴、交叉专业。如:吉林大学设有本科专业131个,其中热门专业就达到27个,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热门专业,而高新专业只有8个;浙江大学2007年设有本科专业124个,其中的热门专业达到26个,而与高新技术发展相关的专业只有6个。这与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理想还有相当的差距,与成为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的发展目标不相符。

三、行业类专门院校服务能力明显下降,与国家和地方的人才需求趋势不相适应

在布局结构调整、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在高校合并和学科综合化的过程中,原来一批具有稳定服务行业面向、具有一定人才培养特色和学科优势的专门性院校割断了与原行业部门的联系。与此同时,这些院校为行业发展服务、与行业合作的新机制没有及时建立起来。加上合并、改名或升格后的高校学科专业变化很大,原有的专业及其招生规模都发生了萎缩现象。尤其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的培养农业、师范、矿业、地质等专门人才的院校,其行业服务能力明显下降,与国家和地方的人才需求趋势不相适应。

1.农业本科院校农业门类学生所占比例下降,面向农业服务的特色削弱

发展新型农业和现代农业需要高校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我国农业本科院校学科布点越来越分散,农业门类学生所占比例大幅下降,为农业服务的能力也明显下降。2007年,全国41所农业本科院校中有80%以上设置了7个或以上的学科门类,1/3以上设置了9个或以上的学科门类。而且,所有农业院校都设管理学,90%以上的院校都设经济学和文学。运用大量资源设置和举办过多的一般性、通用性学科专业,冲淡了农业本科院校的农业专门特色。

由于学科设置的不断增多,农业本科院校农业门类学生人数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2007年,农业院校招收农业类学生29644人,占农业院校招生比例从2001年的31.6%下降到21.3%,降幅达10.3个百分点。农业类院校农业门类在校生所

占比例也由2001年的36.8%下降到21.98%。

2.一些师范院校调整后,其师范生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弱化了师范教育的特点

师范院校的办学涉及面也呈现越来越宽的趋势,该类院校师范生的比例也呈不断下降的态势。师范生应该是师范院校培养的主体,但近年来,师范院校师范生所占比例逐年下降。2002年,本科师范院校中师范生所占比例为68.2%,而2007年下降到了50.5%,5年间降幅达18个百分点;专科师范院校中师范生所占比例也呈下降态势,由2002年的80%下降为2007年的63%,5年间减少了17个百分点。

3.地质及矿业类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明显下降,原有特色大为弱化

原来地质部直属的5所大学.除中国地质大学外.全部改名或并人其他学校,成为科技大学、理工大学等。改名后学校的专业涉及范围大为扩展,原来的行业服务专业逐渐萎缩。在对几所地质类院校的统计表明,地质大学所设学科专业大幅增多,如某理工大学所设学科门类从5个增加到8个,另一所大学从5个增加到7个。由于学科专业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地质大学中与行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地矿类等专业逐步萎缩,不再是地质大学的主体专业。2007年,地质大学在校生人数最多的10个专业中,与地质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只有地矿类1个,代之以电器信息类、工商管理类、土建类专业人数较多,居前三位,而环境与安全、测绘类、地球物理学专业的人数都在18位以后。从在校生分布来看,2007年地质大学在校生人数最多的5个专业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类、电气信息类、土建类、艺术类等几个专业。

矿业大学(学院)也存在相同的问题。煤炭部直属的13所大学中除中国矿业大学外,其余学校都进行了改名或合并。这些煤炭类院校为了发展需要,普遍对传统的地矿类专业进行了调整、改造、拓宽和转向。2007年,9所地矿大学(学院)地矿类专业在校生仅为13518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9%,毕业生不到4000人。而据统计,我国煤矿工人有550万人,其中本科学历的仅为22万人,而且每年有8000人退休,如果不及时加以补充,几年后在煤矿工业中就很难再找到本科毕业生,中国的煤矿工业将面临发展的困境。

4.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地方产业布局和当地人才的需求

在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制造业是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为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理应承担培养应用性、操作性人才的职能。但从目前来看,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中文科类所占比重较大。2007年,在专科层次学校中,财经类、文化教育类、旅游类等文科专业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达到40%,而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工科类专业如制造类、土建类、交通运输类等几类专业在校生所占比例仅为四分之一左右。

由于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不相称,在中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又有一批文科类型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60%左右。2007年,高职高专学生有163.3万人就业,就业率仅为63.3%,有60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说明我国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非常突出。

四、新建本科院校在增强高校办学特色方面发挥的增量调节作用不突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院校合并中,地方院校合并成为新型本科院校大多数以“地名十学院”作为新校名。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截止到2006年5月,全国共有此类院校67所,其中由多所地方性专科院校合并而成的院校有37所,其余的大部分是由一所单科性或职业性高等专科学校或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直接升格形成的。在此选择了2003年以后合并升格或者由专科高职院校直接升格的28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分析对象,分析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

1.新建高校学科设置求全,未与原有本科院校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

部分新建高校尽管建校时间不长,但学科发展求全,在学校定位中都提出了成为多科性、甚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在所选择的28所新建本科院校中,三分之一的学校设置了7个以上的本科大类,另外有14所学校设置了5-6个学科。

新建院校在省级高校的体系与格局中处于低重心位置,肩负为所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是距农村最近的高校,是距基层最近的高校。从这一方面来说,他们应该为农村和基层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这28所新建高校中,设立农学专业的仅为7所。大部分学校依然以设立文、理、工、法等学科门类为主。新建院校中超过80%的学校设置了文学、理学和工学三大门类,75%的学校设置了法学大类,另外有64%的学校设置了管理学和教育学。而设置农学的只有7所学校。

在专业设置上,新建本科院校同样热衷于设置目前市场上的热门专业,而不是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在28所新建本科院校中,有85%的学校设置了英语专业,75%的学校设置了汉语言文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热门的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在新建高校与非新建高校中的设置点数都是最多的。而在30个艰苦专业中,不仅原来的本科院校设置数量少,设置点数都在1-2个左右,30个专业合计在校生所占比例不到2%;新建高校也不愿意设置这类专业,28所新建高校只设置了30个艰苦专业中的5个,合计在校生比例仅为0.7%。显然,新建高校与原来的本科院校都热衷于设置热门专业,而受市场和各种利益因素的考虑,都不愿意设置艰苦行业的紧缺专业,二者错位发展的格局没有形成。

2.新建高校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缺乏联系,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不强

在28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大部分是由原来的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升格或直接升格而成,因此大都保持了原来与师范教育相关的专业,如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体育学等专业,其在校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合并升格后,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没有增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缺乏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例如,黑龙江省的某市具有边境地区独有的资源优势,已发现矿藏资源93种,约占全国矿藏种类的57.5%,矿产地达630处,享有“她质摇篮、矿产之乡”之美誉。某校作为这里的唯一一所本科学校,并没有根据当地的产业布局和资源特色设立相应的专业,而是大量设置艺术、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等文科类专业,这三大类专业在校生占学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达到60%。再如,贵州的某地区矿藏富集,已探明可开采的优质无烟煤储量达256.9亿吨,占贵州已探明的煤炭储量的45%以上。煤电、烟草业是该地的优势产业,也是工业发展的支柱。但当地新建的某学院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并没有与当地的资源特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在该校2007年所设本科专业中,没有一个与地方经济发展特色有关的专业;在校生

所占比例最高的四个学科专业依次为中国语言文学、数学、教育学、体育学,这四个学科在校生所占比例达到50%。

五、调整高校布局结构与发展高校特色的对策建议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优化的布局结构为基础。高等教育布局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反思我国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我们应当正视发展中所存在的诸多困难、矛盾和问题,深刻认识并积极应对。为进一步优化我国高校布局结构,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几条政策建议:

1.高校设置与发展必须加强系统的整体规划,加强政策落实的有效评佑与监测调控

目前我国的高校布局调整缺乏系统的长远规划,在政策设计、论证和实施中也缺乏及时的评估与监测调控。实施重大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政策后,缺乏及时的政策评估和后续适当调整,不利于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特色的同步协调发展。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对政策执行的合理性过程进行有效支撑,不利于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历史上,我国在高校设置和布局结构调整中缺乏系统长远的设计与规划,造成了一定时期的政策不稳定,高等教育发展也因此出现了多次大起大落的现象。世纪之交高等教育大扩招政策的出台,在较大程度上是出于经济外部效应的考虑,对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重视不够,成为目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等社会问题的源头之一。高等教育的调整改革,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发展规模、速度上应当避免大起大落,努力做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有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才能实现有效增长。为此,今后应着重考虑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支撑能力、产业发展需求、就业条件等,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层次和科类作出恰当选择,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2.在高校设置和布局调整中,必须加强分类指导,建立相关标准,鼓励高校形成办学特色

在高校布局及结构调整中,缺乏对不同类型院校的分类规划、分类指导、分类管理,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分类指导标准和办法。对不同类型院校的定位研究不够,缺乏分类指导的标准和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高校质量的评价多数建立在单一的规模、层次指标上,直接影响了高校布局分类指导的真正实施,致使高校办学思路不清、发展目标定位不科学。许多高校热衷于层次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盲目地追求升格,定位趋同,缺乏特色。政府应根据科学的管理办法、评审设置标准及规范程序对院校设置及布局进行调整,从办学及管理的角度对不同学校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做到对高校按类要求、分类指导与分类管理,从而使得高等教育发展能较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升高校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3.在既有体制打破后,必须及时建立起新的体制机制,在宏观政策方面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改革开放前,在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中曾经大力推进行业参与办学,简单地强调高校与行业部门对口,缺乏多学科的综合,对提高高校竞争力水平、增强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带来不利影响。改革开放后,在高校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又强制性地将一批高校从行业、部门调整到地方,使一批有特色和服务面向的高校逐渐脱离原先的行业背景。与此同时,在培养行业性专业人才、提供行业性专业服务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体制机制,行业企业难以有效参与高校办学,高校也难以依托行业企业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在宏观政策上缺乏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联系的科学有效的激励举措,也没有制定明确的行业性人才的培养标准,导致部分原行业性院校学科专业覆盖面过宽,高校发展和学科专业同构现象突出,难以实现错位发展。尤其是原来的农业、师范、矿业、地质等培养专门人才的院校失去或弱化了原来的人才培养特色、产业面向与行业特点,也失去了行业支持,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未来应考虑根据产业行业发展特点及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及国民经济生产力布局,优化高校布局结构,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增加紧贴行业特色、应用型的学科专业,将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对实用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依照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类型的规格要求,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必须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及预警机制,为高校定位和专业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弥补市场随意性、短期性缺点并能够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和人才需求变化的预警服务机制尚未建立,这越来越成为我国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规格和类型供给不能与经济社会长期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短期需求相衔接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不仅影响到我国数以百万计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还不利于我国高校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更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上一篇:企业经济管理范文 下一篇:图书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