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物范文

时间:2023-03-02 14:45:06

麻醉药物

麻醉药物范文第1篇

1局麻药

局部简称为局麻药。局麻药是指在用药局部能暂时地、完全和可逆性地阻断神经的冲动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局部的痛觉和感觉消失的药物。其中,含有酯类的局部有普鲁卡因、可卡因、丁卡因、氯普鲁卡因、丙美卡因、奥布卡因、苯佐卡因等。 含有酰胺类的局部有利多卡因、辛可卡因、布比卡因、甲哌卡因、依替卡因、丙胺卡因、三甲卡因、罗哌卡因等。

1.1局麻作用

(1)局麻药在治疗量(低浓度)时,能选择性阻断感觉神经的冲动和传导,使感觉和痛觉均消失,产生麻醉作用。

(2)高浓度(大剂量)的局麻药对各类神经纤维均有阻断作用,如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运动神经及中柜神经系统;此外对心血管,胃肠平滑肌、骨骼肌均有麻醉作用,此作用为局麻药所不需要的作用。

(3)局麻药对神经纤维的作用:提高神经纤维的兴奋阈(或电剌激阈),降低兴奋性及动作电位幅度,延长不应期,直至动作电位,兴奋性,传导性,痛觉和感觉全部丧失而产生麻醉作用。

(4)神经纤维的种类对局麻药作用的影响。局麻药对不同种类的神经纤维有不同的选择性和敏感性.粗的神经纤维或有髓鞘包裹的神经纤维,对局麻药的敏感性低,所需的剂量大,相反细的神经纤维或无髓鞘包裹的神经纤维,对局麻药的敏感性高,所需的剂量小,因为细的神经纤维,表面积小,药物易于饱和,产生作用快;有髓鞘包裹的神经纤维,药物渗透慢,所需要的剂量大.交感,副交感对局麻药敏感性高,运动神经敏感性低[1]。

1.2吸收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局麻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先兴奋后抑制,初期表现为眩晕、烦躁不安、肌肉震颤。进一步发展为神志错乱及全身性强直-阵挛性惊厥。最后转入昏迷,呼吸麻痹。中枢神经抑制性神经元对局麻药比较敏感,首先被局麻药所抑制,因此引起脱抑制而出现兴奋现象。局麻药引起的惊厥是边缘系统兴奋灶扩散所致。

(2)心血管系统

局麻药对之有直接抑制作用。表现为心肌收缩性减弱、不应期延长、传导减慢及血管平滑肌松弛等。开始时的血压上升及心率加快是中枢兴奋的结果,以后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传导阻滞直至心搏停止[2]。

2全身

2.1吸入性

吸入性(inhalation anaesthetics)是挥发性液体或气体,前者如乙醚、氟烷、异氟烷、恩氟烷等,后者如氧化亚氮。

吸入性经肺泡动脉入血,而到达脑组织,阻断其突触传递功能,引起全身麻醉。其作用机制的学说很多,尚未趋统一。但脂溶性学说,至今仍是各种学说的基础。有力的依据是化学结构各异的吸入性的作用与其脂溶性之间有鲜明的相关性,即脂溶性越高,麻醉作用越强。现认为吸入性溶入细胞膜的脂质层,使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和功能上的改变,抑制神经细胞除极,进而广泛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全身麻醉[3]。

2.2静脉

静脉用于麻醉,方法简便易行,麻醉速度快,药物经静脉注射后到达脑内即产生麻醉,诱导期不明显。因麻醉较浅,主要用于诱导麻醉。若单独应用只适用于小手术及某些外科处理。举例如下:1 )硫喷妥钠:脂溶性高,麻醉作用很快,但作用维持时间短暂,加之镇痛效果差,肌肉松弛不完全,临床上主要用于诱导麻醉,基础麻醉和短时小手术的麻醉。2 )氯胺酮:NMDA受体阻断剂,可阻断痛觉传导,同时又兴奋脑干及边缘系统。引起痛觉消失而仍有部分意识存在,称为分离麻醉。对心血管具有明显兴奋作用。临床主要用于体表小手术。3 )依托咪酯:生效快,持续时间短,强度约为硫喷妥钠的12倍。对心血管影响小,可用于诱导麻醉。大剂量快速静脉注射本品可有呼吸抑制。应用本品后可出现阵挛性肌收缩,恢复期出现恶心、呕吐症状。4 )丙泊酚: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对呼吸道无刺激,可降低脑代谢率和颅内压。用于全麻诱导、维持麻醉及镇静催眠辅助用药。主要不良反应为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有抑制作用,注射过快可出现呼吸和/或心跳暂停,血压下降等。5 )羟丁酸钠:对心血管影响小,适用于老人、儿童及神经外科手术、外伤、烧伤患者的麻醉。肌肉松弛不好,常需与肌松药、地西泮合用。另外还用于诱导麻醉。严重高血压、心脏房室传导阻滞及癫痫患者禁用[4]。

2.3复合麻醉

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物或其他辅助药物,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及克服全麻药的诱导期长和骨骼肌松弛不完全等缺点。(1)麻醉前给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前应用药物。(2)基础麻醉对于过度紧张或不合作者(如小儿)进入手术室前先用大剂量催眠药,使进入深睡或浅麻醉状态。进手术室后再用吸入性。(3)诱导麻醉用诱导期短的硫喷妥钠或氧化亚氮,使迅速进入外科麻醉期,后改用其他药物维持麻醉。(4)低温麻醉在物理降温的基础上配合应用氯丙嚓,使体温下降到28-30℃,降低心脏等生命器官的耗氧量,以利于进行心脏直视手术。(5)控制性降压加用短时作用的血管扩张药硝普钠或钙拮抗剂使血压适度下降,并抬高手术部位,以减少出血。常用于颅脑手术。(6)神经安定镇痛术常用氟哌利多及芬太尼按50:1制成的合剂作静脉注射,使患者达到意识模糊朦胧,痛觉消失,称为神经安定镇痛术。适用于外科小手术。如同时加用氧化亚氮及肌松药可达到满意的外科麻醉,称为神经安定麻醉[5]。

参考文献:

1王育东.局部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4):137-138

2王辉,封雪琼.局部毒性反应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998-1000.

3药学知识[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杜洪芹.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M].吉林省长白山池北人民医院

麻醉药物范文第2篇

休克是一个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由它引起的机体生理和功能变化将影响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药效。目前该领域主要研究了失血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对部分药理作用的影响,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1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变化

失血性休克时,机体血容量显著降低可导致药物的中央室容减少,药物到某组织的分布速度主要决定于该组织的血流量和膜的通透性。休克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导致组织器官血流重新分配,组织器官血流量的改变将导致药物体内分布发生改变[3]。心输出量对药物体内初始分布起着关键性作用,可见休克时心输出量的降低导致外周组织血流灌注的减少,药物经血流分布到外周组织减少,药物主要储存于中央室,从而使药物血浆浓度升高,血药浓度下降速度减慢。

研究发现,休克代偿期,血浆异丙酚浓度逐步上升,但累计不超过20%,休克失代偿时血浆异丙酚浓度可以上升到未休克时的3.75倍[5]。大量失血后,通过静脉输注胶体溶液或三倍于失血量的晶体溶液来纠正低血压状态,血浆异丙酚浓度的下降几乎和血球压积的降低呈直线相关,这主要与血液稀释的影响和血容量增加后CO增加有关。相反,补液不足而呈低血压状态,血浆异丙酚浓度则有增高的趋势。如果低血压继续发展,循环衰竭,血浆异丙酚水平会显著升高。这说明随着休克的发展,休克对药物药代学的影响增大。

体内药物的清理主要依赖肝脏和肾脏。休克时肝血流和肾血流均明显降低[7],使得药物经血流到达肝肾的速度减慢,从而导致药物的清理降低。有报道称,中度失血性休克时依托咪醋的血浆蛋白结合律没有受到影响,而且依托咪醋的血浆清除率也没有发生改变。

2药物药效学的变化

休克可使物浓度一效应曲线左移,EC50降低,机体对的敏感度增高,物的作用增强,药物的用量减少,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可见休克对不同的药效学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休克时药物药代动力学的改变是导致其药效学改变的原因之一。但通过容量复苏,休克动物异丙酚的药物代学几乎可以完全纠正,但其药效学却不能纠正。该研究证明休克时除了药代学改变的影响外,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也可能是引起药物药效学改变的原因,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3对肝脏的影响

研究发现,失血性休克时肝血流量降低,导致肝缺血缺氧,肝内的ATP含量显著降低,pi显著升高,肝细胞内pH值降低,血浆GOT,GPT,LDH,鸟氨酸氨甲酞转移酶水平升高肝细胞明显出现气泡样变性或坏死,肝窦状隙充血。反映出肝细胞的氧化磷酸化能力减弱,能量代谢障碍,肝细胞受损。

感染性休克时低血压并不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唯一原因。扩血管和缩血管物质间不平衡导致的肾内血管收缩,可引起肾血流和肾内血流的异常分布。炎症细胞侵袭肾脏后通过释放氧自由基和蛋白酶以及产生炎症细胞因子导致肾局部损伤。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髓质血管变窄,进一步降低局部血流量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的紊乱可导致肾小球内形成血 栓。肾小管的损伤可致肾小管阻塞和回漏。

4对休克病人常有的影响

目前主要研究了芬太尼、雷米芬太尼、异丙芬等药理学的影响。

4.1芬太尼:尽管休克时血性休克可以导致芬太尼的中央清除率降低,中央室分布容积减少,血浆药物浓度升高,血药浓度下降速度减慢。尽管休克神经调整了芬太尼的使用剂量, 其作用时间仍然延长。

4.2雷米芬太尼:雷米芬太尼主要在肝外经血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醋酶水解,而且雷米芬太尼的代谢速度很快。严重失血休克时,雷米芬太尼的中央室容积减少,消除率降低,导致其血浆浓度较对照组高,尤其是血浆峰浓度为对照组的两倍多。失血性休克时雷米芬太尼的药效学并没有发生改变。

4.3异丙酚:失血性休克时血浆异丙酚水平增高,机体对异丙酚的敏感性增高。但休克时异丙酚作用增强的机制还不清楚。失血性休克时血循环中内啡肽大大增加,阿片类又与异丙酚具有协同作用,因此,休克时增加的内啡肽可能是使异丙酚作用增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5小结

临床上对于休克病人,麻醉工作者已经意识动要调整麻醉用药剂量。但调整用药剂量的理论基础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当前有关休克对理学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关于休克对药物受体以及药物与受体作用的影响,休克对吸入、肌松药等药理学的影响,以及休克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理学的影响及机制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Olivier M,Veronique S,Pascal I,et al, Co amoxiclav pharmacokinetics during post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29(7),1350-1355

麻醉药物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斯康杜尼;口腔内科;麻醉;应用;效果

口腔科门诊每天都有许多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相应的治疗,利多卡因是临床上口腔科一直以来比较常用的一种局部麻醉剂,斯康杜尼在国外口腔临床的应用历史已经有50年之久[1]。为了对物斯康杜尼在口腔内科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临床对口腔科患者进行更有效的局部麻醉,以便尽快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治疗,降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率,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110例在我院就诊的口腔内科患者病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在治疗前分别采用利多卡因和斯康杜尼进行麻醉。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这五年时间里,抽取110例在我院就诊的口腔内科患者病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患者年龄在19岁至62岁之间,平均年龄42.1岁;其中包括52例男性患者和58例女性患者;两组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方法

将抽样中的110例患者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55例。A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进行麻醉;B组患者采用斯康杜尼进行麻醉。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进行比较分析。

1.3麻醉效果评价标准

优秀: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觉没有疼痛感,表情自然;良好: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稍有疼痛感,但是可以保证手术顺利完成;有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有疼痛感,需在忍耐的状态下,才能保证手术顺利完成;无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感觉疼痛剧烈,难以或无法保证手术顺利完成[2]。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例) 优秀 良好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A组 55 12(21.8) 5(9.1) 25(45.5) 13(23.6) 42(76.4)

B组 55 31(56.4) 13(23.6) 9(16.4) 2(3.6) 53(96.4)

P值

2.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B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与A组患者比较,其有效率要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近几年以来,无痛技术及无创注射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牙病和治疗的整个过程基本上都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疼痛甚至是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治疗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梧桐可以说是所有临床患者的一个共同要求[3]。口腔科采用无痛麻醉是针对神经讯号传递的性质.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使得就诊的患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将由于治疗所产生的疼痛的感觉降至最低点甚至少出疼痛感。局部麻醉不仅仅能够达到治疗无痛的目的,还可使患者的情绪充分放松,以便达到更好的医患合作的效果[4]。

斯康杜尼是新型酰胺类局部麻醉剂的一种,该药物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卡局式包装与专用注射器配合使用。由于卡局式局麻药是将麻药溶液充填在真空无菌的高精密度玻璃管中,所以在临床使用的整个过程中,不会与空气发生任何的接触,可以有效避免空气中的病菌对其所产生的污染,也不会出现进一步氧化的问题,使麻药的品质得到更加有力的保证。一次性针头的直径相对来说比较细小,可以尽量减小穿刺所带来的疼痛,在整个注射的过程中患者的几乎不会有痛感。该药物可以充分作用于患者的感觉及运动神经纤维,在达到一定的浓度的时候可降低阳离子如钠离子和钾离子对神经细胞膜的透过能力。从而对神经冲动的传导起到有效的阻断作用。通常情况下600mL左右的盐酸甲哌卡因在人体血浆中的半衰期为3h左右,能对神经纤维的传导产生有效地阻碍作用,与人体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70%左右,该药物的pH值为7.6,在人体内容易发生降解,有效浓度与组织液非常的接近,起效迅速,能穿透神经细胞使之产生去极化反应[5]。

对需要进行麻醉处理的空腔内科患者在麻醉时采用斯康杜尼进行麻醉的效果十分理想,可以使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会带来特殊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可以作为进行口腔内科麻醉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曾雄群,刘紫嫱.斯康杜尼局部浸润麻醉在牙髓炎治疗中的临床观察[J].广东牙病防治,2008,12(4):282.

[2]徐平平.两种局麻药在局部浸润麻醉拔牙术中应用的自身对照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2009,12(3):214.

[3]崔西政,孙德文,李振元.碧兰麻用于口腔局麻296例临床分析[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8,13(1):43.

[4]史宗道,王晓毅,徐宝华,等.甲哌卡因2%(特制)局麻效果及安全性评价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J].中国循证医学,2007,12(2):86.

麻醉药物范文第4篇

【关键词】HPLC-MS/MS;监测;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5-0672-01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烧伤药中物可以缓解病人痛苦,其中各药物含量的不同决定了药物的剂型和使用方式,本研究建立了分析检测烧伤药物中的HPLC-MS/MS方法。

1样品、试剂及仪器

1.1试剂:乙腈,色谱纯,Fisher公司;双蒸水;甲酸,分析纯,北京化学试剂公司;吗啡、可待因、那可丁、罂粟碱、蒂巴因和可卡因均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购买。待检样品由某中医烧伤创疡研究所制备提供,样品呈浅褐色。标准溶液:混合标准液用25%乙腈(含0.5%的甲酸)配制,内标物为可卡因。

1.2仪器:Quattro LC 质谱仪,英国Micromass 公司;Waters2690液相色谱仪,Waters公司。

2实验方法和结果

2.1液相色谱条件:色谱柱:LUNA C18柱150×4.6×5μm;柱温25℃。流动相为乙腈 ∶ 水=25 ∶ 75(含0.5%甲酸),流速为1.0 ml/min。

2.2质谱条件:ESI离子源,锥孔电压30V,碰撞电压26 V,碰撞室压力(Ar)1.9×10-3mBar,离子源温度100℃,采用多反应监测(MRM)监测286.4>201.2,300.3>215.2,304.4>182.2,312.3>8.1,340.3>202.1和414.2>220.1的离子。

2.3分离方法的建立:分析样品基质复杂,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采用等度洗脱方式6min内基线分离了标准和样品中的5种化合物,标准和样品的色谱图见图1和图2。

2.4定性分析:为确定各组分,采用MRM监测方式,结合保留时间进行定性,然后对每个色谱峰进行子离子扫描,以保证结果的灵敏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三个样品中均含有吗啡、可待因、那可丁和罂粟碱,未检出蒂巴因。

2.5定量分析:采用MRM监测方式,以内标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三个样品中各药物的浓度见表1。

3讨论

本实验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了三种烧伤药中的5种药物。实验表明:采用液质联用技术,通过质谱检测器提供的结构信息可准确定性,方法简便、快速、有效,是药物检测的有效手段。采用MRM监测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而且可以降低样品处理的要求,准确检出没有分开或分离效果不好的组份,用该方法分析三种烧伤药中的5种药物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麻醉药物范文第5篇

麻醉师(anesthetist)是手术患者麻醉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保护神”。现代的麻醉学范畴已不局限于手术室内,还包括特殊临床麻醉、急慢性疼痛诊疗及门诊、ICU、心肺脑复苏和癌痛治疗及血管痉挛性疾病的治疗等。现代麻醉的技术和完善的监护系统可以确保正常患者麻醉手术期间的安全。但由于患者的特殊病情和每个人对耐受和反应不同,就要求麻醉师随时采取应急的措施,同时就增加了要承担的风险。

1.麻醉准备和补液

手术室应当为创伤急救作好一切准备,随时投入使用。麻醉设备要先检查好。麻醉医师优先考虑的顺序是:通气与氧合,血压,心电图),通过血液加温器输液,抽血查血型并开始输血,放置动脉插管,检查血气、血球压积、血生化学及凝血参数,测体温及尿量等。对胸部创伤、烧伤或老年患者需放置中心静脉压(CVP)或PA导管监测充盈压和心功能。

评估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在麻醉前麻醉医师和护士应访视患者,了解患者健康及全身状况。尤其注意目前全身各重要脏器功能,并且要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处理。

多数创伤患者常出现低容量状态,尤其是老年人,在血液未到来之前应当用足量温暖的晶体液恢复灌注,如失血量很大,在未得到同型血之前可给予无反应的O型血。要提防大量输血并发症,尤其是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果出现长时间低温和进行性酸中毒,则可能已发生致命的凝血病。

低血容量的创伤患者应尽快开始液体复苏,高渗盐水对休克患者可能有效,但迄今未常规应用。如输入大量液体或血液而不能同时控制出血,可能进一步加重出血。当患者到达医院时常见低钾血症,而大量快速输血往往合并高钾血症,如输库血大于100ml/min,还可能发生因枸橼酸中毒引起低钙血症。

2.麻醉方法和药物选择

每类麻醉术都会对部分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神经通路抑制或麻木。全身麻醉会影响大脑细胞,致使人体失去知觉;区域麻醉对人体特定区域的大批神经产生影响,导致该区域失去知觉,但不影响大脑的清醒状态;局部麻醉会使人体的某一具体部位失去知觉。而麻醉师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麻醉手段。手术前,麻醉师可能会要求患者术前8小时不要吃东西。患者一定要遵从医生术前不要吃或喝东西的嘱咐。对严重创伤合并休克,低温或意识消失患者无需任何麻醉,仅需给氧,通气或肌松剂,但血压、体温、酸中毒或血中酒精含量均不能作为患者意识的可靠预测指标,麻醉医师应时刻想到患者知晓的可能性,一有迹象就给予,阿片类镇痛药或预防性给予东莨菪硷或氯羟去甲安定等健忘药。

以手术部位和患者的具体情况为选择的重要依据,同时考虑麻醉师的习惯、经验和医院的条件。如:局部浅表小手术采用局麻,颅内手术全麻,颈部手术多采用颈丛神经阻滞,上肢较大范围的手术可用臂丛麻醉,脐以下手术可用蛛网膜下腔麻醉,上腹部手术可用硬膜外麻醉,开胸手术使用气管内全麻,血压不稳定、高血压等患者不宜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等。

2.1局部麻醉局麻的优点是经济,可提供术后镇痛,肢体再植时可使外周充血,胸部创伤后可缩短在ICU的时间以及减少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复位时失血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缺点是低血容量患者交感神经阻滞后易发生低血压,饱胃患者不能给镇静药,长时间手术患者有不适感以及可掩盖肢体术后并发症如间隔综合征等。局麻起效时间也比全麻明显减慢。

2.2全身麻醉患者可通过吸入气体或注射液体的方式进行全身麻醉。可采用几种药物和气体单独或混合的形式进行全身麻醉。麻醉剂的效力以最小肺泡浓度(MAC)来衡量,该术语用于描述麻醉气体的效力(肺泡为肺中气体通过毛细血管系统进出血流的部位)。从技术角度来看,MAC为气体在肺泡部分的压强,这种状态下50%的人不会感觉到疼痛(如切割皮肤)。注射性液体麻醉剂的MAC等同于有同样效力的液体麻醉剂的血药浓度,麻醉剂的注射量以MAC为指导,但具体要视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麻醉剂到达血液时,影响大脑的药物流经其他血管和器官,这些血管和器官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密切关注患者。麻醉师不断观察患者的心脏搏动率、心律、血压、呼吸率和氧饱和度。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格外关注,这要视他们的健康状况和手术类型而定。对于大多数成年人,首先用液体静脉麻醉剂麻醉,等他们沉睡后,再用气体麻醉剂实施麻醉。而儿童清醒的时候可能不愿意打针或看到身上插一只静脉注射导管。因此,他们常常呼吸面具中的麻醉气体,来达到麻醉的效果。

全麻虽好,完全用氯胺酮可兴奋交感神经系统,保持正常容量患者血压,但可引起危重患者低血压。它对低血容量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能与硫喷妥钠没有差别,而且可加重酸中毒,故应避免长时间使用,因此交感兴奋药氯胺酮与依托咪酯多用于麻醉诱导。对低血容量患者一般不愿用吸入药,也应避免使用NO,因为它会降低吸入氧浓度,而这类患者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可能很大。以阿片类药为主的麻醉虽对心脏患者有效,但尚无资料证明对低血容量休克有效。阿片类药常用于镇痛。总之,应小心地加用吸入麻药,对低血压患者应警惕是否觉醒。

3.术中注意事项

麻醉医师应警惕在容量补足后仍持续低血压,并寻找隐蔽出血、血气胸、心包填塞、颅内占位性病变增大、酸中毒、低钙血症、脂肪栓塞及低温等。应不断监测血气和细胞压积,随时化验血清电解质和凝血,因创伤后凝血病死亡可高达77%。

创伤患者由于暴露、休克和输冷的液体常出现低温,低温可导致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受损、凝血病和寒战并增加氧耗,因此将液体加温,使用强空气加温器和手术室保温很重要。

大约50%创伤患者有酒精中毒,酒精的复杂作用包括意识不清、麻药需要量少、误吸、低温、利尿、心动过速、血管扩张及加重头部损伤导致神经障碍等。

严重头部损伤破坏性大,为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应采取下列措施:保证足够通气,维持脑灌注压,防止低温,重复神经检查,早期做CT并监测颅内压(ICP)。为了保持正常ICP,可实施过度通气和利尿。处理头部损伤的最新进展是监测颅内静脉球的血氧饱和度(SjO2),它能间接判定脑灌注是否充分。至于选择晶体液,还是胶体液复苏并不影响转归,但应避免输葡萄糖液,因为脑损伤后高血糖往往使转归恶化。对头部创伤患者何时行非颅内手术尚有争论,但证据表明长骨骨折早期复位能改善转归。但是,头部损伤(ICP高或不高)可能因数小时麻醉、额外的液体输注及血压波动等继发“侵袭”而恶化,因此麻醉后最好连续监测ICP,将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或稍高,防止脑灌注压下降。

4.麻醉术后注意事项

4.1术后患者应去枕平卧6h、12h后改半卧位。

4.2如患者有恶心、呕吐,头应偏向一侧,用弯盘盛接。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

4.3观察神志,T、P、R、BP的变化。血压要每小时测一次。4次平稳后改每4h一次。

4.4麻醉作用消失后查双下肢温觉、触觉是否正常,运动功能是否正常,如双下肢不能活动,应考虑硬膜外血肿压迫脊髓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5如有头痛、头晕,应观察原因。

麻醉药物范文第6篇

关键词:吸入;临床应用;应用原则;探讨;

对于当代医学来说,物是不可或缺的,经过长期的医学应用,物在临床止痛、重症监护、急救诊疗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并引导着新时代医学的发展,与传统的物相比,吸入物不仅增加了药效,降低了很多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还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断的治愈率,对于门诊手术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吸入物的概念

吸入物是物的一种,能够可逆地引起一定程度上的感觉和意识的丧失,比较特殊,在临床应用广泛,对于顺利实施外科手术发挥着重大作用,主要经过气道吸入而产生麻醉,由于物的特殊作用,为现代医学创造了一种“舒适医学”的临床氛围,保证了医疗安全,提高了医疗效果,加强了诊疗效率,创造了舒适的临床环境,协调了各个科室的和谐共处、相互促进,由于其在现代医学上的重要作用,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对于吸入物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历史,与传统的物相比,吸入物起效更快,消退更快,同时对身体的循环系统影响较小,安全性更好,可以更好地保护脏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吸入物主要是依靠患者的肺功能发挥作用,效大,控制力强。

二.吸入物的应用现状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学临床手术越来越多,且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为了保证手术质量,提高手术诊断治愈率,加强患者的病愈的成功率,对于吸入物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频繁的手术中,提高物的质量,才能与越来越快的手术周转率相适应,才能减少安全隐患,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对患者的危害。

中国发展至今,引入西药治疗的医学方法的时间短,从传统的中医理疗发展到现代的西方诊断方法的历史不长,因而,现代的医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物融入现代医学的时间短,物的应用不合理现象时有发生。

1.吸入物的管理不合理

物对于现代医学手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对物的管理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医学倡导新型的管理模式,高效的管理手段,对吸入物指定专人管理负责。但是目前的医疗管理中,对物的管理的人员并不专业,管理混乱,麻醉师的工作量大,不仅需要对麻醉机械进行准备和检测,还需要管理各台手术所需物,程序繁琐,并且工作量很大,所耗费的时间很多,还难免会出现错误,并且麻醉护士与麻醉师的职责不明确,职权交叉,配合不当,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会极大地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因此,医院在物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制定专门的专业人士全权负责,严格管理,麻醉护士用清单备药,可以有效缩短术前时间,使麻醉师可全力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医疗质量,还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保证手术效果。对于品的药方要严谨处理,避免出现误差,对于物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以避免出现医疗事故。

2.吸入物的临床应用

随着物在现代医学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吸入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存在着缺氧的问题,但是由于其费用低,吸入物的深度比较容易控制,适合低流量麻醉,能够让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快速苏醒过来,使其在现代医学上大展拳脚。

吸入物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优点:

(1)起效快:吸入物能够有效地调节浓度和氧气的流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所需的麻醉浓度。

(2)排出快:因为吸入物可以调节浓度和氧气的流量,就可以通过肺部迅速地排出体外,使病人在手术之后可以尽快地醒过来。

(3)对于身体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小:由于吸入物的作用强,恢复快,对呼吸循环系统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副作用少:目前的吸入物对于肝功能肾功能没有明显的伤害。

三.结语

由于吸入物的快速苏醒,可控性强,费用低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临床机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了保证手术的成功率和病人的康复治愈率,就要提高吸入物的质量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医学的不断发展,保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证人们不再受到病痛的折磨,使人们可以依靠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过健康快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郑少强,安立新.吸入的神经毒性作用及其可能机制[J].医学综述,2011(9).

[2]袁华平,孙德海.吸入预处理脑保护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4).

[3]柳垂亮,李玉娟,曾维安.吸入促发育神经元凋亡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4).

麻醉药物范文第7篇

【关键词】物;麻醉方式;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378-02

物是目前产科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药物。为了避免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因剧烈的疼痛或是过度紧张情绪而造成的宫缩紊乱或是产程异常,经常会选择合适的物剂量与方式。为了更好地保证新生儿不受物的伤害,本文对产妇使用物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1麻醉性镇痛药物对新生儿的影响

麻醉性镇痛药对于胎儿的神经性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会导致新生儿的心动周期出现变异性丧失问题或是呼吸性酸中毒。同时,该类物还会使孕妇出现性的低血压、呕吐与恶心等症状,进而影响新生儿的出生。

在麻醉性镇痛药物中,芬太尼对于新生儿呼吸的抑制作用较强,如果使用过量很容易会造成窒息现象。而且,约1/3的芬太尼药物会经过胎盘进入到胎儿的血液里,并且会在很短的时间里达到其峰值,因此对新生儿的呼吸影响也会很大[1]。

同样,瑞芬太尼也会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体内,但是由于瑞芬太尼在儿童体内可以快速代谢,再加上新生儿的药物分布容积会比正常人大一些,因此,基本上不会对新生儿的呼吸造成严重影响。许多剖宫产手术的全麻患者经常会使用该药物。而舒芬太尼则由于亲脂性较好,可以快速见效,环节产妇的疼痛感,而且药效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与之相比,产妇在分娩时首选的镇痛性物为哌替啶。该麻醉性镇痛药物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在注射的90s之内就会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且会在注射后的6min内实现血药浓度的平衡状态。据有关临床试验的报道数据可知,虽然从药理上来说,该药物也会渗透胎盘,会对胎儿的呼吸造成影响,但是,实际上如果哌替啶的剂量不超过100mg,并且在新生儿出生之前的1h内进行注射,那么基本不会对新生儿的呼吸产生任何影响。

2吸入性物对新生儿的影响

在产科中,必将常用的一种吸入性物为氧化亚氮。该麻醉剂不会对孕妇子宫的收缩情况产生严重影响或干预。在吸入该物时,其70%的药物会渗透胎盘,但是在短时间里不会对胎儿产生明显副作用[2]。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吸入氧化亚氮的时间过长,那么该药物对胎儿产生的影响也会逐渐变大。所以,必须严格控制该药物吸入的时间与剂量。

此外,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吸入性物为异氟烷卤化剂。该物可以降低心生儿大脑的代谢水平,增加其脑血流,因此可以使新生儿大脑的供氧量与需求量保持基本平衡,不会造成过度损伤。

3静脉注射物对新生儿的影响

在妇产科当中,比较常见的静脉注射物有以下几种:异丙酚、丙泊酚、氯胺酮与硫喷妥钠等。下面本文对这几种静脉注射常用的物在产科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旨在降低这些药物对新生儿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31异丙酚

异丙酚是一种催眠药,药效很强,见效快、维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使用该药物的人苏醒也比较迅速。该药物属于静脉注射型,可以渗透胎盘。当异丙酚的使用剂量超过25mg/kg时就会对新生儿的呼吸造成明显的影响。而且,如果对异丙酚使用不当还可能对胎儿的供血情况造成影响。因此,在产科中的使用率较低。

32丙泊酚

持续性静脉注射与单次诱导均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妇脐静脉与静脉的血药浓度。但是,与单词诱导脐静脉相比,脐动脉的诱导效果更明显,这说明渗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药物重新回到胎盘进行循环,因此单次诱导几百呢不会对新生儿产生损伤。

静脉注射丙泊酚在对产妇进行持续性地静脉注射时,其速度不能高于100mg(kg・min)。否则会对新生儿的神经性为造成一定损伤。据有关临床试验数据可知,如果注射速度高于150mg(kg・min),那么很可能会对新生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3]。由此可知,若使用剂量与方式合理,那么丙泊酚对于新生儿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必须注意氯琥珀胆碱与丙泊酚联合使用时可能会造成新生儿的心动过于缓慢等现象。

33氯胺酮

氯胺酮可以使人交感兴奋,因此并不是任何产妇都适用。比较适用的产妇类型为哮喘、低血容量的产妇;相反,高血压产妇则不能使用该物。

孕妇在接受氯胺酮静脉注射麻醉时必须要控制好滴注的剂量,通常为1~15mg/kg,若剂量超过该标准则很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呼吸产生不良影响[4]。同时,还会增加新生儿气管插管的通气难度,提高其肌张力。

34硫喷妥钠

硫喷妥钠在产科中的应用十分普遍,一般用量在4~5mg/kg[5]。但是,该类药物对胎盘的透过率很高,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必须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一旦,用量过大就会影响新生儿的呼吸,严重的还会影响新生儿的大脑。

综上可知,不同的物剂量与不同的麻醉方式会对新生儿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根据产妇与新生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物品种、剂量与方式,才能将物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徐铭军 麻醉及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 201110(06):35-37

[2]吕卓辰,薛庆生,于布为等 母体暴露全身物对心生儿神经发育的影响[J]上海医学 201336(8):728-731

[3]张军建 瑞芬太尼用于剖宫产全身麻醉对新生儿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320(22):80-81

[4]余志鸿 浅析麻醉及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J]中国营养保健 20127(12):5280-5281

麻醉药物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肾移植;麻醉

[中图分类号] R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5(a)-0116-03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Different Anesthesia Drugs on Renal Transplantation

WANG Chun-sheng,WANG Wen-fu,XIE Tie-qiang

Beidaihe Sanatorium of Beijing Military Command, Qinhuangdao, Hebei, 066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clinical effect of different anesthesia drugs used in the renal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We separated the renal transplantation patients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20 patients for each group. Group Ⅰ were used remifentanil/ propofol to induce anesthesia, group Ⅱ were used sufentanil/ propofol to induce anesthesia. MAP, HR, SPO2 and recovery of anesthesia were determined in all patien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performed with closely observing. Results MAP, HR and SPO2 decreased after anesthesia in both groups, SPO2 of group Ⅰ was significantly below group Ⅱ (P

[Key words] Propofol; Remifentanil; Sufentanil; Renal transplantation; Anesthesia

肾移植是采用手术方式植入一个健康肾脏以维持生命需要的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机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作用,器官移植还不是很流行,但近年来,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问世,器官移植现象迅速增涨,目前,肾脏移植手术几乎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1]。值得注意的是,肾移植手术患者的生理病理、药代动力学以及药效学都存在很大的特异性,因此,对医学上对该手术的麻醉也存在较为特殊的要求。关于麻醉问题,丙泊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异氟烷等新型物已经逐渐应用到肾移植手术[2-3],可有关其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应用价值的系统性报道还是少之又少,所以还需要科研工作者的继续努力。该研究对80例患者分别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进行肾移植手术麻醉效果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肾移植手术患者,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9.2±8.7)岁,其中25~50岁共69例,占总数的86.25%;男性49例,女性31例,男女比例为1.58:1;体重42~78 kg,身高148~185 cm;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71例,多囊肾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2例,其他类肾病2例;术前均存在高血压、严重贫血、不同程度肺部感染,部分患者肝功能异常;所有受试者均不存在阿片类药物致变态的反应史。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Ⅰ组麻醉给药瑞芬太尼和丙泊酚,Ⅱ组给药舒芬太尼和丙泊酚。两组受试者在体质量、性别比例以、肾损害类型及年龄的比较中均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所有受试人员对手术麻醉及治疗情况均知情并且同意。

1.2 麻醉方法

进入手术室后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及脉氧饱和度,开放外周静脉。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咪达唑仑0.04 mg/kg和芬太尼2 μg/kg,然后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调整呼吸参数使呼气末 PETCO2 维持在4.0~4.6 kPa。麻醉维持:使用瑞芬太尼-丙泊酚(Ⅰ组),舒芬太尼-丙泊酚(Ⅱ组)微量泵泵注,间断静脉注射阿曲库铵以维持肌松。术中使用Narcotrend 麻醉监测仪监测麻醉深度在D0~D2 之间,保证适当的麻醉深度。术中输液量不可过大,一般只输入血浆、洗涤红细胞及平衡液,维持患者血压在160 mm Hg 以上或术前血压水平,避免容量超负荷。在开放肾血管之前,应快速静滴甲基氢化泼尼松6~8 mg/kg,静脉注射呋塞米80 mg。在肾血管开放后如血压较低,补液速度则适度提高,并依据手术实际状况给药多巴胺2~5 mg,必须维持血压在160 mm Hg 以上,以保证移植肾有足够的灌注压。手术结束后停止泵注物,待患者完全清醒,能够正常呼吸后除去气管导管(注意需要进行吸痰操作),生命体征稳定后送回病房。

1.3 统计方法

所有结果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P

2 结果

手术时间1.5~3.5 h,术中输液1 000~3 000 mL,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4~25 min 患者清醒,两组患者的清醒时间无显著差异,无术后烦躁。皆未使用新斯的明、纳络酮等拮抗药物。术后患者无麻醉死亡发生。术后镇痛选择经静脉途径持续镇痛,药物选择芬太尼等麻醉性镇痛药物,但剂量应根据患者体质适当减少。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清醒时间见表1。由表中数据可见麻醉后较麻醉前,两组患者的MAP、HR、SPO2均降低,Ⅰ组SPO2明显低于Ⅱ组(P

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结果见表2,由表2数据可见,两组组患者一般体动、严重体动、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低氧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Ⅱ组。

表1 两组患者在麻醉不同时间点MAP、HR、SPO2变化(x±s)

注.*表示麻醉后Ⅰ组SPO2明显低于Ⅱ组,P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肾移植病人病程长,一般术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肾性贫血、继发性多器官损害、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性高血压等并发疾病,对不同物和麻醉方法的耐受性较差,麻醉风险通常还是很高的较高[4],因此,如何选择物,采用何种方式进行麻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肾移植手术的顺利进行。

瑞芬太尼可在15~20 min起效,代谢过程不依赖肝肾,无蓄积作用[5],可作为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手术麻醉维持期药物[6-7]。舒芬太尼也属同类镇痛药,镇痛效果强于瑞芬太尼。丙泊酚具短效作用,代谢快,但镇痛效果差,可在手术中引起患者躁动[8-9]。因此,本研究在考虑到肾移植手术的临床特点与各的药理特性的基础上,将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分别与丙泊酚复合,应用于80例肾移植手术中,术后两组患者均在4~25 min清醒,无麻醉死亡发生,在临床上取得很大的成功。从研究结果看,患者在麻醉后MAP、HR、SPO2均明显降低,待手术结束停用,3个指标又慢慢恢复正常。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后、术中、术后各指标,除麻醉后SPO2外,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两种复合物的麻醉效果比较一致。但麻醉后Ⅰ组患者的SPO2均值却为(93.01±0.22),明显低于Ⅱ组(97.24±0.27),这可能是因为舒芬太尼除了与瑞芬太尼同属新型阿片类药物,还是特异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其在血液中的动力学稳定性更好,更能够保证心肌供氧充足[10]的原因。两组患者在术后24 h,均可达到预期的恢复效果,一般体动、严重体动、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均较低,两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Ⅰ组发生低氧血症患者高达9例,显著高于Ⅱ组的4例,这可能与某些肥胖、短颈的敏感患者发生了舌根后坠,导致气道梗阻及呼吸抑制,从而使血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下降有关。所以,手术成功后也要严密监护患者,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安全性。

瑞芬太尼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新型阿片类药物,目前已经逐渐应用于手术麻醉诱导和维持,该药具有超短效作用,可在15~20 min迅速起效,其代谢过程不需要依赖肝肾,可以在给药后迅速被身体中的非特异性脂酶水解,不在身体任何组织产生蓄积作用,所以长时间静脉输注也不会对身体产生其他伤害[5],可作为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手术麻醉维持期药物[6]。胡刚[7]等使用瑞芬太尼作为肾移植手术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证明瑞芬太尼较老牌芬太尼有更好的苏醒质量。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属同类镇痛药,还是特异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7-8],其镇痛效果强于瑞芬太尼,并且其在血液中的动力学稳定性比较好,能够保证心肌供氧充足。邵伟栋[8]等研究表明应用舒芬太尼临床常用剂量时,血药浓度在静脉注射后快速下降,肾移植患者术中舒芬太尼药动学符合三房室模型,消除半衰期不因为肾功能衰竭延长。丙泊酚也具有短效作用,且在体内能被快速代谢,患者用后苏醒时间短而完全,常用于麻醉诱导或短小手术中[9]。但丙泊酚镇痛效果差,可在手术中引起患者躁动不安,而影响效果,一般不单独应用,尤其是较大型的手术中[11]。因此,在手术时,多采用丙泊酚复合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如芬太尼、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在复合麻醉时,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如邵伟栋[12]等也比较了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对肾移植手术的麻醉效果,整个麻醉过程中就复合了丙泊酚,并且该试验舒芬太尼组患者的在恢复期的躁动明显低于瑞芬太尼组,但两组均可达到预期的恢复效果,该结果与本研究不谋而合,也充分证明了本研究的可靠性。

目前,常用的麻醉方式也有很多种,用于肾移植手术的一般有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联合全麻等。支小军[14]等比较了这几种麻醉方法的优缺点,发现上述三种麻醉方式用于肾移植手术均安全可行的,特别是联合全麻,该研究中使用的联合全麻方式是连续硬膜外复合小剂量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镇静麻醉。马素美[15]等也做了这一方面的研究,即硬膜外麻与全身麻醉在肾移植手术中的效果,结果发现两种麻醉各有不同的优缺点,无法做出定论。李广东[6]等比较靶向输注和静吸复合麻醉对肾移植术患者细胞免疫及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靶向输注能够有效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和对细胞免疫的抑制。综上所述,肾移植手术麻醉中仍存在很多的科研方向,值得研究医学工作者认真钻研。

另外,一般行肾移植患者手术的患者术前身体状况较差,混合其它疾病的概率较高,所以,术前患者应积极配合血液透析工作,以纠正内环境紊乱状态,严格防护,杜绝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本研究中两组物均能安全应用于肾移植手术,均是肾移植手术较理想的物组合,但舒芬太尼在术中生命体征更加平稳,术后恢复也相对较快。瑞芬太尼组的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明显超高,虽然经过处理,最终患者都取得的良好的恢复,但该症在麻醉后发生,其发病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这就要求医学工作者的努力进取,才能取得更确切的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长希,尚文俊,陈立中,等.肾移植术的麻醉方式选择[J].实用医学杂志,2004,20(6):677-678.

[2] 徐浩, 孟祥中, 徐礼鲜. 静脉新进展[C].全国第三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82-94.

[3] 陈伟,李卫,夏氢,等.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喉罩通气应用于无痛纤支镜检查[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6):2787- 2789.

[4] 于布为,薛庆生.临床研究与应用新进展[J].中国药房, 2011,22(46):4321-4325.

[5] 吕晓明,李睿坤.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下行肾移植手术60例分析[J].2008,8(31):7719-7720.

[6] 李广东,朱浩良,隋大凯,等.靶控输注麻醉对肾移植患者免疫及应激的影响[J].2014,24(7):724-726.

[7] 胡刚,夏中元,刘先义,等.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于肾移植麻醉的比较[J].2011,11(21):5059-5061.

[8] 何盛石.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联合镇痛在全麻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4,7(7):84-85.

[9] 邵伟栋,张兴安,刘礼胜,等.肾移植术中舒芬太尼临床药动学研究[J].中国药房, 2012,23(2):124-126.

[10] 邵伟栋,张兴安,刘礼胜,等.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用于肾移植手术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20):3331-3333.

[11] 何盛石.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联合镇痛在全麻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4,7(7):84-85.

[12] 邵伟栋,张兴安,刘礼胜, 等.肾移植术中舒芬太尼临床药动学研究[J].中国药房, 2012, 23(2): 124-126.

[13] 邵伟栋, 张兴安, 刘礼胜, 等. 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用于肾移植手术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 29(20):3331-3333.

[14] 支小军, 韩丽莎.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联合全麻在肾移植手术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31(2): 155- 156.

[15] 马素美,张际春,武阳,等.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4, 20(6):25-26.

麻醉药物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物;配伍方式;腹腔镜手术;术后认知功能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04

老年患者麻醉后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表现为术后定向力、记忆力以及认知能力障碍等, 可增加其术后并发症[1]。本院对不同麻醉配伍方式进行探讨, 评估其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2例老年患者, 所有患者MMSE评分均>27分, 排除认知功能障碍, 同时患者均无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疾病, 术前1个月均无服用镇静药物和抑郁药物。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组(32例)和B组(20例), 其中A组女12例, 男20例, 年龄15~78岁, 平均年龄(42.6±10.7)岁, B组女5例, 男15例, 年龄20~80岁, 平均年龄(45.1±1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A组患者采用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 μg/kg)、罗库溴铵(0.5 μg/kg)、右美托咪定(0.5 μg/kg)以及丙泊酚(1.5~2.0 mg/kg)进行麻醉诱导, 同时予以七氟醚2%~3%连续吸入以及瑞芬太尼以0.05~0.20 μg/(kg・min)的速度连续泵入维持麻醉。B组患者则采用静脉注射芬太尼(3 μg/kg)、罗库溴铵(0.5 μg/kg)、咪唑安定(0.5 μg/kg)以及丙泊酚(1.5~2.0 mg/kg)进行麻醉诱导, 同时予以异氟醚1%~2%连续吸入以及芬太尼以0.03 μg/(kg・min)的速度连续泵入维持麻醉。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麻醉苏醒及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情况。麻醉苏醒情况主要包括患者定向力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睁眼时间。采取MMSE量表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麻醉苏醒情况比较 A组患者定向力恢复时间、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分别为(17.5±5.1)、(14.1±3.0)、(15.0±2.9)、(20.5±1.5)min, B组分别为(23.7±3.3)、(15.8±3.2)、(14.5±3.6)、(21.0±1.7)min, 两组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318, P=0.00000.05;t自主呼吸恢复时间=0.5509, P=0.2921>0.05;t拔管时间=-1.1109, P=0.1360>0.05)。

2. 2 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术前A组MMSE评分为(27.5±1.6)分, B组为(27.2±2.1)分, 两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26, P=0.2814>0.05), 术后2、12、24 h A组患者MMSE评分分别为(24.1±1.9)、(26.9±2.2)、(27.8±1.9)分, 均明显高于B组的(20.3±1.2)、(22.1±1.4)、(25.3±1.0)分(t2 h=7.9878, P=0.0000

3 讨论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指术后老年患者表现出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临床表现最突出的为认知功能降低。在采取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中被最早发现,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 但临床认为手术及麻醉均是诱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此外手术以及麻醉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又会促进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形成恶性循环[2]。

本文对七氟醚、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物配伍以及异氟醚、芬太尼联合咪唑安定物配伍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情况比较, 发现前者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产生较低的影响, 可能原因为:①老年患者其肾脏和肝脏等器官功能降低, 瑞芬太尼其不通过肝肾功能的影响, 而快速代谢, 这是瑞芬太尼对术后认知恢复更有优势的特点之一[3]。②与异氟醚比较, 七氟醚可明显增加大脑局部血流量, 降低颅内压, 对脑缺血引起的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进而促进术后神经元的快速恢复;随着对七氟醚研究的不断深入, 其对术后认知功能所具有的保护机制也被逐渐发现。

综上所述, 七氟醚、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等药物配伍麻醉方式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期情况明显优于异氟醚、芬太尼联合咪唑安定等药物配伍,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蔡伟红, 郑伟萍, 应颖. 不同物配伍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6): 899-901.

[2] 吴飞虎. 不同物对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分析. 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3, 7(5): 116-117.

[3] 程克满. 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不同麻醉方式的比较分析. 当代医学, 2013(33): 52-53.

麻醉药物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老龄患者;物;临床

由于老龄患者自身疾病和全身并发症的增多和日益衰老,引起了器官功能的衰退,这为麻醉和手术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虽然,老年早已经不属于大手术的禁忌因素,但是老年人在围术期并发症以及病死率比青年人高出3倍,且其中近2%的老龄患者的死亡与物有关。现对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120例老龄患者进行使用物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老龄患者120例,其中男85例,女35例;年龄60―70岁64例,71―80岁42例,81―95岁14例,平均年龄72岁;术前有合并症为104例,包括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重度贫血、肾功不全等,出现两者以上疾病74例;急诊手术32例,择期手术88例;手术种类:腹部73例,包括胃、脾、胆囊、结肠、疝、前列腺、阑尾、肠梗阻、盆腔肿瘤、腹膜后肿瘤;四肢25例,包括腰椎、股骨头、髋、肱骨、尺骨、胫骨;会17例,包括痔、肛瘘、膀胱;胸部5例,包括肺癌、乳腺癌、食管癌、及纵隔肿瘤。

1.2术前准备:

麻醉前常规检查胸片、心电图、血和尿常规,血生化,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手术前至少一周停用或者换服短效降压药物,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患者,手术前须用抗生素控制炎症。

1.3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50例,硬膜外麻醉60例,其他10例。全麻快速诱导插管,芬太尼2~4ug/kg、咪唑安定0.02~0.1mg/kg、丙泊酚、维库溴胺,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硬膜外麻醉首先注入3~5ml试验量的1.3%利多卡因,确认无误后分次注入7~15ml的1.3%利多卡因或者0.75%罗哌卡因。术中常规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心电图(ECG)、血压(BP)、呼吸末CO2分压(PETCO2)、尿量,危重手术需有创监护,进行血气分析,并且根据监测指标指导输血和补液。

2结果

75例患者血压出现降低或升高、窦性心律过快或过慢、心电图改变等并发症,由于手术中输血和补液及时,麻醉处理恰当,无一例死亡。全麻中有6例苏醒延迟平均130min。120例患者中围术期死亡0例,术后随访45小时内死亡1例,局部毒性反应1例。

3讨论

3.1做好术前准备

老龄患者由于自身合并症较多,引起各项器官衰竭,因此为确保手术成功以及麻醉安全,需做好术前准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术前需了解老年患者的生理衰老的特点、既往病史、生理应激能力、活动能力。由于老年患者在术前患有多种疾病,因此要权衡利弊,正确评价病情,预先对患有高血压病、心绞痛、血糖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待稳定后再进行手术。术前应常规检查胸片、心电图、血和尿常规,对重症患者及时补充平衡液或输血。

3.2做好术中监护

术中监护是老龄患者使用物过程的关键。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应根据老龄患者的特点在使用物时除正常监测项目之外须有所加强或侧重。对于休克、严重创伤、循环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手术复杂等老年患者的麻醉,使用CVP监测和创伤性动脉压监测等,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并处理,但是也会增加感染与创伤的机会。医务人员要做好监护和疏导工作。本组120例老龄患者中,1例98岁高龄患者在持续硬膜外麻醉的情况下进行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手术,历时3小时,正常监护,手术平稳,恢复良好。

3.3做好术后管理

手术结束后应待患者意识清醒、呼吸循环稳定后方可离开手术室,保持继续监护12―24小时,对呼吸衰竭、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和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重点预防。由于老年患者各项器官功能减退,物在其体内代谢较慢,恢复清醒意识和自主呼吸的时间较长,如果过早拔管有可能引起低氧血症、延迟性呼吸抑制、呼吸不稳定,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有利于病情的稳定,避免拔管后产生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蔡永贤,李丽华.126例老年人心脏病施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J].宁夏医学杂志,2005,7(2):128-130.

[2]曹建国,张马忠,杭燕南.老年病人上腹部手术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0(23):139-l41.

上一篇:降血糖药物范文 下一篇:肿瘤药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