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品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0 13:32:22

麻醉药品管理

麻醉药品管理范文第1篇

2005年8月3日,国务院颁布《品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5年11月1日实施。为配合《条例》的施行,卫生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文件,如:《品、处方管理规定》、《医疗机构品、一类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等,以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条例》的精神和要求。上述《条例》和文件的实施,对品和的规范管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经过3年的施行,结合基层综合性医院的实际,将遇到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下。

1内在的问题

1.1品、的使用剂量和用药时间不明确《处方管理规定》第10~12条规定:品和一类注射剂处方一次量;其他剂型处方不得超过3日用量;控缓释剂型处方不得超过7日用量;第二类一般不超过7日用量;对某些特殊情况,处方可适当延长;为癌痛、慢性重度非癌痛患者开具的品和一类注射剂不得超过3日用量;其他剂型处方不超过7日用量。3日和7日用量中每日用药次数,间隔时间是否限定?一次用量最高限量是多少?二类处方可适当延长,可延长多少?不能口服的患者如何处置?吗啡控缓释制剂的每日极量为多少?

1.2品、的使用地点问题《处方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品注射剂仅限医疗机构使用,或者由医疗机构派医务人员出诊在患者家中使用。对不能口服的患者尤其突出,实际工作中实行起来难度较大,需长期注射品的癌痛患者,病情难以挽回的,其疼痛其他方法难以解决,为缓解病人的疼痛需多次注射,对于农村地区的患者,住院治疗已不可能,经济条件也不允许,要求患者一天数次往返医院或医务人员几次为其上门注射不符合实际。而团场和乡镇医院并未备品,必须到上级医院领取,这就加剧矛盾,管理难度也加大,患者及家属也难以接受,医疗单位也很为难。

1.3未用完药品的回收问题《药品管理规定》中第三十条规定:患者不再使用品、第一类时,医疗机构应当要求患者将剩余的品、第一类无偿交回医疗机构,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销毁处理。在晚期癌症患者,因患者死亡或病情变化等因素而停止服药,或改变用药方案使品剩余比较常见,至于如何处理,目前普遍自用情况下,医疗机构无法掌握和控制,患者家属也不愿接受,此规定执行以来,仅有两患者家属主动交回剩余品。由于癌痛患者带的药量数量较大,剩余药品量也不小,分散于民间,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极易为不法分子利用,对社会产生危害。

1.4病历、处方和使用登记的管理问题品和专用处方记录不规范、登记不及时,处方上未使用完的剩余量管理没有规定。发现有的医师开盐酸派替啶注射液处方几乎张张都是50mg,而一支盐酸派替啶注射液规格为100mg,药房按100mg计价发药,手术室按处方量50mg注射,剩余的50mg的去向却没有任何记录和登记。注射液普遍存在,处方上未使用完的剩余量的管理问题同样不规范。而盐酸麻黄碱、芬太尼属于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不善,危害很大。品和专用处方是卫生部门统一设计供医疗机构使用的,但有的医院根本不按照处方设计的内容登记齐全,不登记病人身份证号码或编造,医生签名不写全名。处方使用的特殊药品数量不及时登记上专册。

2建议

2.1加强宣传,倡导合理用药对院外实施疼痛治疗的患者,应首选无创口服给药途径,尽量少用或不用注射剂。要更新用药观念,提高用药水平,采取科学合理的镇痛治疗方法,不是只在疼痛时给药,应定时定量给药。况且现在镇痛药品有很多速控、缓释的口服制剂和贴剂,可选余地大,没有必要非得使用注射液。

2.2恢复品专用卡制度本着安全管理,方便患者,操作方便的原则,重新研究恢复或借鉴“品专用卡”管理办法,从实践经验来看,“品专用卡”比病历管理更安全有效。可办卡交一定的押金或证件,对患者主动交回剩余品有促进作用。

2.3发展城乡社区医疗,引导患者就近治疗要充分发挥城市社区诊所和乡镇医院的作用,积极引导非住院治疗使用品注射剂的患者就近治疗,实现品城乡同价,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方便用药,可以避免因患者自行注射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和品安全管理问题。

2.4设立品专用窗口,方便和规范患者用药医疗机构可设立门诊肿瘤患者和长期慢性疼痛患者专用窗口,专门负责开具此类患者的品用药,并按要求为他们建立和保存病历、身份证复印件和《知情同意书》等资料,这样既方便患者用药,又加强和规范品的使用管理。同时,不让患者自管病历,癌痛患者只能在专用门诊开具处方。避免重复开药和不正当开药现象。

麻醉药品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麻醉;品;管理

品不同与,是指被吸收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机体功能受到广泛抑制,引起意识、感觉和反射消失及骨骼肌松弛的药物。品顾名思义就是麻醉性镇痛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选择性地减轻或缓解疼痛感觉,但不影响意识、触觉、听觉等,同时可缓解因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的不愉快情绪,连续应用会致药物依赖性。

WHO对药物依赖性作出定义:由药物与机体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要去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其中包括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

品的管理是医院药剂科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以来卫生部相继颁布了《医疗机构品、第一类管理规定》、《品第一类购用印鉴卡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根据这些法律法规,针对医疗机构品、第一类管理规定》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完善了品的管理,保证品的安全与合理使用。现就有关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如下。

1 品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临床科室品没有按规定配备专用保险柜,没有配备报警装置,甚至有的科室把品和一类存放在同一个抽屉。手术室、肿瘤科现存药品账物不符,存在药品流失的隐患。个别医生把关不严,门诊、急诊患者的处方信息填写不全,处方登记健全有难度。

1.2 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科室处方登记逐日消耗,登记信息不全,无空安瓿回收、销毁记录,使用后剩余的药品未及时回收和销毁。临床用药观念滞后,用药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杜冷丁几乎成为我医院医师治疗癌症疼痛和慢性疼痛的“唯一”选择,使患者受到“成瘾”恐惧症的困扰,导致止痛效果佳、不良反应小的吗啡等其他品用量偏低,造成癌症用药种类偏一。

1.3 复诊和随诊记录不全对办理“专用病历”的患者,未及时建立随诊和复诊制度,造成药品的流失,《品、处方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要求使用品非注射剂型和第一类的患者每4个月复诊或者随诊1次,这是防范杜绝品非法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

2品使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 完善相关制度根据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医疗机构品、第一类管理规定》的要求,各医院应成立专管业务的小组,分管负责人负责,把品、第一类管理列入医院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品、第一类使用专项检查制度,并定期组织医教科、药剂科、护理部和保卫科参与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且要求药学部门承担对品、第一类的采购、验收、储存、保管、发放、调配、使用、报残损、销毁、丢失及被盗案件报告、值班巡查等制度。对参与以上工作的应挑选工作责任强、业务熟悉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并对这些药学、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

2.2 品的管理 各医院实行药库、药房、临床科室药柜三级管理。药房和各临床科室根据实际情况核定保留基数。品设专库、专柜保管、双锁双人专管。保险柜规定一人拿钥匙,另一人保管密码。品专库外有保安24h巡逻,保险专柜设有红外线报警装置,建立了品失窃应急预案。建立了空安瓿管理制度,做好空安瓿回收登记。空安瓿销毁时须有药剂科主任、保卫科长、药品管理员、药品采购员共同在场,填写销毁登记表并签字。

2.3 品的使用医院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在门诊、急诊、住院等药房设置品、第一类周转库(柜),库存不得超过本机构规定的数量,周转库(柜)应当每天结算。执业医师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品、第一类处方资格后,对门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确实需要长期使用品、第一类的,必须使用专用处方,处方格式及单张处方最大限量按照《品、处方管理规定》执行。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应当仔细核对品、第一类处方,签名并进行登记,内容包括:患者(代办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明编号、病历号、疾病名称、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处方医师、处方编号、处方日期、发药人、复核人;对不符合规定的品、第一类处方,拒绝发药。

3 结论

在品的管理中,严格执行了《医疗机构品、第一类管理规定》要求的专用处方、专册登记专用账册、专人负责、专库或专柜五专管理,并且实行专库专柜双人双锁管理,符合了品管理的新要求[1]。现在许多省市对品和第一类的生产、经营、使用已经全面实现网络化及动态监控,建议医院进一步完善品和第一类信息网络管理系统,最终达到对品和第一类监控“一针一片”流向的目的。

参考文献

麻醉药品管理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加强品和的管理,保证品和的合法、安全、合理使用,防止流入非法渠道,根据药品管理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品药用原植物的种植,品和的实验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等活动以及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品和的进出口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办理。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品和,是指列入品目录、目录(以下称目录)的药品和其他物质。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

目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上市销售但尚未列入目录的药品和其他物质或者第二类发生滥用,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该药品和该物质列入目录或者将该第二类调整为第一类。

第四条国家对品药用原植物以及品和实行管制。除本条例另有规定的外,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进行品药用原植物的种植以及品和的实验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等活动。

第五条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品和的监督管理工作,并会同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对品药用原植物实施监督管理。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对造成品药用原植物、品和流入非法渠道的行为进行查处。国务院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品和有关的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品和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公安机关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造成品和流入非法渠道的行为进行查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品和有关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品和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可以依法参加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管理。

第二章种植、实验研究和生产

第七条国家根据品和的医疗、国家储备和企业生产所需原料的需要确定需求总量,对品药用原植物的种植、品和的生产实行总量控制。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品和的需求总量制定年度生产计划。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品年度生产计划,制定品药用原植物年度种植计划。

第八条品药用原植物种植企业应当根据年度种植计划,种植品药用原植物。

品药用原植物种植企业应当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定期报告种植情况。

第九条品药用原植物种植企业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共同确定,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种植品药用原植物。

第十条开展品和实验研究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一)以医疗、科学研究或者教学为目的;

(二)有保证实验所需品和安全的措施和管理制度;

(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2年内没有违反有关禁毒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十一条品和的实验研究单位申请相关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办理;需要转让研究成果的,应当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药品研究单位在普通药品的实验研究过程中,产生本条例规定的管制品种的,应当立即停止实验研究活动,并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情况,及时作出是否同意其继续实验研究的决定。

第十三条品和第一类的临床试验,不得以健康人为受试对象。

第十四条国家对品和实行定点生产制度。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品和的需求总量,确定品和定点生产企业的数量和布局,并根据年度需求总量对数量和布局进行调整、公布。

第十五条品和的定点生产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药品生产许可证;

(二)有品和实验研究批准文件;

(三)有符合规定的品和生产设施、储存条件和相应的安全管理设施;

(四)有通过网络实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生产信息的能力;

(五)有保证品和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

(六)有与品和安全生产要求相适应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规模;

(七)品和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部门的人员应当熟悉品和管理以及有关禁毒的法律、行政法规;

(八)没有生产、销售假药、劣药或者违反有关禁毒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行为;

(九)符合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品和定点生产企业数量和布局的要求。

第十六条从事品、第一类生产以及第二类原料药生产的企业,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初步审查,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从事第二类制剂生产的企业,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七条定点生产企业生产品和,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取得药品批准文号。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医学、药学、社会学、伦理学和禁毒等方面的专家成立专家组,由专家组对申请首次上市的品和的社会危害性和被滥用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是否批准的建议。

未取得药品批准文号的,不得生产品和。

第十八条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定点生产企业无法正常生产或者不能保证供应品和时,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决定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品和。

重大突发事件结束后,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决定前款规定的企业停止品和的生产。

第十九条定点生产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品和年度生产计划安排生产,并依照规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生产情况。

第二十条定点生产企业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将品和销售给具有品和经营资格的企业或者依照本条例规定批准的其他单位。

第二十一条品和的标签应当印有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标志。

第三章经营

第二十二条国家对品和实行定点经营制度。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品和第一类的需求总量,确定品和第一类的定点批发企业布局,并应当根据年度需求总量对布局进行调整、公布。

药品经营企业不得经营品原料药和第一类原料药。但是,供医疗、科学研究、教学使用的小包装的上述药品可以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药品批发企业经营。

第二十三条品和定点批发企业除应当具备药品管理法第十五条规定的药品经营企业的开办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品和储存条件;

(二)有通过网络实施企业安全管理和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经营信息的能力;

(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2年内没有违反有关禁毒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行为;

(四)符合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定点批发企业布局。

品和第一类的定点批发企业,还应当具有保证供应责任区域内医疗机构所需品和第一类的能力,并具有保证品和第一类安全经营的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事品和第一类批发业务的企业(以下称全国性批发企业),应当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品和第一类批发业务的企业(以下称区域性批发企业),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专门从事第二类批发业务的企业,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全国性批发企业和区域性批发企业可以从事第二类批发业务。

第二十五条全国性批发企业可以向区域性批发企业,或者经批准可以向取得品和第一类使用资格的医疗机构以及依照本条例规定批准的其他单位销售品和第一类。

全国性批发企业向取得品和第一类使用资格的医疗机构销售品和第一类,应当经医疗机构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批准全国性批发企业时,应当明确其所承担供药责任的区域。

第二十六条区域性批发企业可以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取得品和第一类使用资格的医疗机构销售品和第一类;由于特殊地理位置的原因,需要就近向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取得品和第一类使用资格的医疗机构销售的,应当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批准区域性批发企业时,应当明确其所承担供药责任的区域。

区域性批发企业之间因医疗急需、运输困难等特殊情况需要调剂品和第一类的,应当在调剂后2日内将调剂情况分别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全国性批发企业应当从定点生产企业购进品和第一类。

区域性批发企业可以从全国性批发企业购进品和第一类;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也可以从定点生产企业购进品和第一类。

第二十八条全国性批发企业和区域性批发企业向医疗机构销售品和第一类,应当将药品送至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不得自行提货。

第二十九条第二类定点批发企业可以向医疗机构、定点批发企业和符合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的药品零售企业以及依照本条例规定批准的其他单位销售第二类。

第三十条品和第一类不得零售。

禁止使用现金进行品和交易,但是个人合法购买品和的除外。

第三十一条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实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可以从事第二类零售业务。

第三十二条第二类零售企业应当凭执业医师出具的处方,按规定剂量销售第二类,并将处方保存2年备查;禁止超剂量或者无处方销售第二类;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第二类。

第三十三条品和实行政府定价,在制定出厂和批发价格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全国统一零售价格。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章使用

第三十四条药品生产企业需要以品和第一类为原料生产普通药品的,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送年度需求计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汇总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向定点生产企业购买。

药品生产企业需要以第二类为原料生产普通药品的,应当将年度需求计划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向定点批发企业或者定点生产企业购买。

第三十五条食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油漆等非药品生产企业需要使用咖啡因作为原料的,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向定点批发企业或者定点生产企业购买。

科学研究、教学单位需要使用品和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向定点批发企业或者定点生产企业购买。

需要使用品和的标准品、对照品的,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单位购买。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需要使用品和第一类的,应当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取得品、第一类购用印鉴卡(以下称印鉴卡)。医疗机构应当凭印鉴卡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定点批发企业购买品和第一类。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发给医疗机构印鉴卡时,应当将取得印鉴卡的医疗机构情况抄送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将取得印鉴卡的医疗机构名单向本行政区域内的定点批发企业通报。

第三十七条医疗机构取得印鉴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专职的品和第一类管理人员;

(二)有获得品和第一类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

(三)有保证品和第一类安全储存的设施和管理制度。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本单位执业医师进行有关品和使用知识的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授予品和第一类处方资格。执业医师取得品和第一类的处方资格后,方可在本医疗机构开具品和第一类处方,但不得为自己开具该种处方。

医疗机构应当将具有品和第一类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名单及其变更情况,定期报送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并抄送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品和。

第三十九条具有品和第一类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根据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确需使用品或者第一类的患者,应当满足其合理用药需求。在医疗机构就诊的癌症疼痛患者和其他危重患者得不到品或者第一类时,患者或者其亲属可以向执业医师提出申请。具有品和第一类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认为要求合理的,应当及时为患者提供所需品或者第一类。

第四十条执业医师应当使用专用处方开具品和,单张处方的最大用量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

对品和第一类处方,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应当仔细核对,签署姓名,并予以登记;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应当拒绝发药。

品和专用处方的格式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品和处方进行专册登记,加强管理。品处方至少保存3年,处方至少保存2年。

第四十二条医疗机构抢救病人急需品和第一类而本医疗机构无法提供时,可以从其他医疗机构或者定点批发企业紧急借用;抢救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将借用情况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三条对临床需要而市场无供应的品和,持有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和印鉴卡的医疗机构需要配制制剂的,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配制的品和制剂只能在本医疗机构使用,不得对外销售。

第四十四条因治疗疾病需要,个人凭医疗机构出具的医疗诊断书、本人身份证明,可以携带单张处方最大用量以内的品和第一类;携带品和第一类出入境的,由海关根据自用、合理的原则放行。

医务人员为了医疗需要携带少量品和出入境的,应当持有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放的携带品和证明。海关凭携带品和证明放行。

第四十五条医疗机构、戒毒机构以开展戒毒治疗为目的,可以使用美沙酮或者国家确定的其他用于戒毒治疗的品和。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公安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第五章储存

第四十六条品药用原植物种植企业、定点生产企业、全国性批发企业和区域性批发企业以及国家设立的品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储存品和第一类的专库。该专库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安装专用防盗门,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二)具有相应的防火设施;

(三)具有监控设施和报警装置,报警装置应当与公安机关报警系统联网。

全国性批发企业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药品储存点应当符合前款的规定。

品定点生产企业应当将品原料药和制剂分别存放。

第四十七条品和第一类的使用单位应当设立专库或者专柜储存品和第一类。专库应当设有防盗设施并安装报警装置;专柜应当使用保险柜。专库和专柜应当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第四十八条品药用原植物种植企业、定点生产企业、全国性批发企业和区域性批发企业、国家设立的品储存单位以及品和第一类的使用单位,应当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工作,并建立储存品和第一类的专用账册。药品入库双人验收,出库双人复核,做到账物相符。专用账册的保存期限应当自药品有效期期满之日起不少于5年。

第四十九条第二类经营企业应当在药品库房中设立独立的专库或者专柜储存第二类,并建立专用账册,实行专人管理。专用账册的保存期限应当自药品有效期期满之日起不少于5年。

第六章运输

第五十条托运、承运和自行运输品和的,应当采取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品和在运输过程中被盗、被抢、丢失。

第五十一条通过铁路运输品和第一类的,应当使用集装箱或者铁路行李车运输,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制定。

没有铁路需要通过公路或者水路运输品和第一类的,应当由专人负责押运。

第五十二条托运或者自行运输品和第一类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运输证明。运输证明有效期为1年。

运输证明应当由专人保管,不得涂改、转让、转借。

第五十三条托运人办理品和第一类运输手续,应当将运输证明副本交付承运人。承运人应当查验、收存运输证明副本,并检查货物包装。没有运输证明或者货物包装不符合规定的,承运人不得承运。

承运人在运输过程中应当携带运输证明副本,以备查验。

第五十四条邮寄品和,寄件人应当提交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准予邮寄证明。邮政营业机构应当查验、收存准予邮寄证明;没有准予邮寄证明的,邮政营业机构不得收寄。

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主管部门指定符合安全保障条件的邮政营业机构负责收寄品和。邮政营业机构收寄品和,应当依法对收寄的品和予以查验。

邮寄品和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五十五条定点生产企业、全国性批发企业和区域性批发企业之间运输品、第一类,发货人在发货前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送本次运输的相关信息。属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运输的,收到信息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向收货人所在地的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属于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运输的,收到信息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向收货人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

第七章审批程序和监督管理

第五十六条申请人提出本条例规定的审批事项申请,应当提交能够证明其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相关资料。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4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作出批准决定的,发给许可证明文件或者在相关许可证明文件上加注许可事项;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确定定点生产企业和定点批发企业,审批部门应当在经审查符合条件的企业中,根据布局的要求,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初步确定定点生产企业和定点批发企业,并予公布。其他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自公布之日起10日内向审批部门提出异议。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20日内对异议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调整的决定。

第五十七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规定的职责权限,对品药用原植物的种植以及品和的实验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十八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监控信息网络,对定点生产企业、定点批发企业和使用单位的品和生产、进货、销售、库存、使用的数量以及流向实行实时监控,并与同级公安机关做到信息共享。

第五十九条尚未连接监控信息网络的品和定点生产企业、定点批发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当每月通过电子信息、传真、书面等方式,将本单位品和生产、进货、销售、库存、使用的数量以及流向,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医疗机构还应当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每3个月向上一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本地区品和的相关情况。

第六十条对已经发生滥用,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品和品种,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采取在一定期限内中止生产、经营、使用或者限定其使用范围和用途等措施。对不再作为药品使用的品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撤销其药品批准文号和药品标准,并予以公布。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发现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品和管理存在安全隐患时,应当责令其立即排除或者限期排除;对有证据证明可能流入非法渠道的,应当及时采取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在7日内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并通报同级公安机关。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取得印鉴卡的医疗机构未依照规定购买品和第一类时,应当及时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接到通报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立即调查处理。必要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定点批发企业中止向该医疗机构销售品和第一类。

第六十一条品和的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对过期、损坏的品和应当登记造册,并向所在地县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销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5日内到场监督销毁。医疗机构对存放在本单位的过期、损坏品和,应当按照本条规定的程序向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卫生主管部门负责监督销毁。

对依法收缴的品和,除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批准用于科学研究外,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销毁。

第六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对执业医师开具品和处方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十三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互相通报品和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名单以及其他管理信息。

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在品药用原植物的种植以及品和的实验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等各环节的管理中的审批、撤销等事项通报同级公安机关。

品和的经营企业、使用单位报送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备案事项,应当同时报送同级公安机关。

第六十四条发生品和被盗、被抢、丢失或者其他流入非法渠道的情形的,案发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同时报告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发生上述情形的,还应当报告其主管部门。

公安机关接到报告、举报,或者有证据证明品和可能流入非法渠道时,应当及时开展调查,并可以对相关单位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工作。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五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二)未到场监督销毁过期、损坏的品和的;

(三)未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应当发现而未发现违法行为、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或者未依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实施监督检查的;

(四)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失职、渎职行为。

第六十六条品药用原植物种植企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其种植资格:

(一)未依照品药用原植物年度种植计划进行种植的;

(二)未依照规定报告种植情况的;

(三)未依照规定储存品的。

第六十七条定点生产企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的药品;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定点生产资格:

(一)未按照品和年度生产计划安排生产的;

(二)未依照规定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生产情况的;

(三)未依照规定储存品和,或者未依照规定建立、保存专用账册的;

(四)未依照规定销售品和的;

(五)未依照规定销毁品和的。

第六十八条定点批发企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销售品和,或者违反本条例的规定经营品原料药和第一类原料药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的药品;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并处违法销售药品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定点批发资格。

第六十九条定点批发企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定点批发资格:

(一)未依照规定购进品和第一类的;

(二)未保证供药责任区域内的品和第一类的供应的;

(三)未对医疗机构履行送货义务的;

(四)未依照规定报告品和的进货、销售、库存数量以及流向的;

(五)未依照规定储存品和,或者未依照规定建立、保存专用账册的;

(六)未依照规定销毁品和的;

(七)区域性批发企业之间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调剂品和第一类,或者因特殊情况调剂品和第一类后未依照规定备案的。

第七十条第二类零售企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储存、销售或者销毁第二类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的药品;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其第二类零售资格。

第七十一条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购买品和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购买的品和,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或者停止相关活动,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二条取得印鉴卡的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印鉴卡;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

(一)未依照规定购买、储存品和第一类的;

(二)未依照规定保存品和专用处方,或者未依照规定进行处方专册登记的;

(三)未依照规定报告品和的进货、库存、使用数量的;

(四)紧急借用品和第一类后未备案的;

(五)未依照规定销毁品和的。

第七十三条具有品和第一类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开具品和第一类处方,或者未按照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使用品和第一类的,由其所在医疗机构取消其品和第一类处方资格;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执业医师未按照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使用第二类或者未使用专用处方开具第二类,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

未取得品和第一类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擅自开具品和第一类处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暂停其执业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对品和第一类处方进行核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

第七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运输品和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运输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收寄品、的邮政营业机构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邮寄手续的,由邮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品、邮件丢失的,依照邮政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七十五条提供虚假材料、隐瞒有关情况,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品和的实验研究、生产、经营、使用资格的,由原审批部门撤销其已取得的资格,5年内不得提出有关品和的申请;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依法吊销其许可证明文件。

第七十六条药品研究单位在普通药品的实验研究和研制过程中,产生本条例规定管制的品和,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报告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药品;拒不改正的,责令停止实验研究和研制活动。

第七十七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以健康人为品和第一类临床试验的受试对象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取消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受试对象造成损害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依法承担治疗和赔偿责任。

第七十八条定点生产企业、定点批发企业和第二类零售企业生产、销售假劣品和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取消其定点生产资格、定点批发资格或者第二类零售资格,并依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七十九条定点生产企业、定点批发企业和其他单位使用现金进行品和交易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交易的药品,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条发生品和被盗、被抢、丢失案件的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或者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报告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有上级主管部门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处分。

第八十一条依法取得品药用原植物种植或者品和实验研究、生产、经营、使用、运输等资格的单位,倒卖、转让、出租、出借、涂改其品和许可证明文件的,由原审批部门吊销相应许可证明文件,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致使品和流入非法渠道造成危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许可证明文件。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前款规定情形的,应当立即通报所在地同级公安机关,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案件以及相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

第八十三条本章规定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职责分工决定。

第九章附则

第八十四条本条例所称实验研究是指以医疗、科学研究或者教学为目的的临床前药物研究。

经批准可以开展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需要使用品和的,依照本条例有关医疗机构使用品和的规定执行。

第八十五条品目录中的罂粟壳只能用于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生产以及医疗配方使用。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八十六条生产含品的复方制剂,需要购进、储存、使用品原料药的,应当遵守本条例有关品管理的规定。

第八十七条军队医疗机构品和的供应、使用,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中国人民总后勤部依据本条例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第八十八条对动物用品和的管理,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条例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麻醉药品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手术室;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483-01

品是指连续使用后身体易产生依赖性的药品[1],临床上用量使用恰当可以治病救人,反之,则会带来严重的公共问题,危害病人健康,药品是防止疾病的,增强药品管理观念,健全药品管理制度,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维护患者身体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2]。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品具有双重性,合理使用和管理有利于疼痛的治疗,另一方面,一旦流入社会也将给社会带来危害[3],手术室是医院内使用品最多的科室,加强手术室品的管理尤为重要,我科至2006年以来平均每天手术约10台,手术量的增加使得传统实行的由麻醉医师兼任负责的品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手术室工作需要[4],为确保品的合理使用,我科制定了有效的品管理制度,先介绍如下。

1.2方法

1.2.1 专人负责对品的管理要由药剂科主任指定高年资护士专人负责,管理人员品的购入、使用要严格按规定执行,并由主任每月末对品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1.2.2 专柜加锁品要按规定使用专用保险柜保管,并且保险柜要放置在有24小时值班的房间,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1.2.3专用账册品要有专用账本,对药品购入。消耗要做到账物相符,详细记录收支情况,不得随意涂改账本,购入要及时上帐,月末要进行盘点,如发现问题,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

1.2.4专用处方品和第一使用要有专用处方,并由麻醉处方权的医生根据病情开写处方,处方书写要完整,字迹清楚,每张处方,注射剂处方为一次用量;其它剂型处方不得超过3日用量,控缓释制剂不得超过7日用量。对不符合要求的处方,药剂人员有权拒绝调配,配方和核对人均要签名,品要每班复点。同时医务人员不得为自己开品。处方保存3年,到期后,做好登记,报院领导批准销毁;

1.2.5专册登记对品的使用情况要有专册登记,每天将品的使用情况根据处方认真登记在册,以便查对;

1.2.2品术前领药管理术前一日下午麻醉师根据访视病人情况填写品预领单,术晨交班后麻醉专职护士凭借预领单将药品放入专用小箱,核对无误有麻醉师领走,术后麻醉师根据手术使用情况分类开具麻醉处方,同时交会使用后的空安瓿及小药箱,两人核对无误后签字。安瓿批号必须核对正确,防止麻醉师拿其它地方的空安瓿充当;

1.2.3 剩余品的处理方法品在使用过程中有剩余,通常在手术结束后,由麻醉师和巡回护士共同销毁,将它注入水槽并流水冲走。

1.2.4 品意外情况的处理药品在使用过程中不慎摔碎,应及时上报科主任和护士长的同时,将破碎的药物上交药房并填写意外事故报告单,要有专职的药师签字并保留此单,作为法律依据,一旦出现品丢失现象,立即启动院内应急预案,上报药剂科,主管院长和保卫科,进行追查。

2 结果

总之,通过品实行“五专”的严格管理后,不仅加强了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而且也强化了麻醉手术人员对品的责任意识,使品的管理真正做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收到良好效果[5]

3 结论

加强品的管理,既杜绝里品非法流失,减少对社会的危害,又减少了用药过程中差错事故,提高了麻醉效果和手术室的整体工作水平,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曹丽君,邵容.中美品管理的对比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4,10(1):48-49.

[2] 李文霞,李伟,李书亮.用《药品管理法》管好医院药品[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6):611.

[3] 陈金梅,杨欢喜.手术室品的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572-1573.

[4] 李燕玲,沈金秀,范冬莲,曹风.手术室品管理模式的探讨[J].护理杂志,2011,1(28):55-26.

麻醉药品管理范文第5篇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七章第三十九条规定:品属特殊管理药品之一,要执行特殊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二)按照国务院文件,国发[1987]103号《品的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特制定医院药剂科品的管理制度,一九七九年九月十三日国务院颁发《品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三)品系指连续使用易产生身体依赖性且能成瘾癖的药品,主要有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合成类及卫生部指定的其它易成瘾癖的药品,药用原植物及期制剂,我国规定的品范围共八类,33个品种。

(四)医院药剂科品的管理和使用,必须按国发103号《品管理办法》的精神进行采购,管理和使用,医疗单位及个人,不得自行更改管理办法。

(五)品只限于医疗、教学、科研需要,医院制剂室制备含有品的制剂,需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方可自行配制,未经批准的任务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配制。

(六)具有品处方权的医务人员必须具有医师以上技术职称,并经考核能正确使用品,本院医务人员的品处方权需经医务科负责批准,并将医师签字式样送药剂科备查。

(七)进行计划生育手术的医务人员经考核能正确使用品的,在进行手术期间有品处方权。

(八)品和用量:每张处方针剂不得超过二日常用量,片剂、酊剂、糖浆剂等不得超过三日常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七天。

(九)品处方书写要求:处方要用专用处方(红底黑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晰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写明病情,医师签全名,划价、配方、发药及核对人员均应签全名,并进行品处方登记,医务人员不得为自已开方使用品。

(十)经县以上医疗单位诊断需使用品的危重病人可由县以上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单位,凭医疗诊断书和户口簿核发<品专用卡>患者凭“专卡”到指定的医疗单位规定开方取药,具体按<品专用卡>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一)医院药剂科应根据国务院对品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和监督本院品的管理和使用,禁止非法使用、储存、转让或借用品,对违反规定滥用品者,药剂科有权拒绝发药,并及时向院领导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十二)医院抢救病人时,急需品者,如手续不完备时,可先发放该病例一次性使用剂量之后补办手续。

(十三)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所用的品按<品管理办法>使用,药剂科要严格执行<品管理办法>中的关规定,严格保管,合理应用,杜绝滥用,防止流痹,严格实行品的“五专制度”;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处方,专用帐册,专册登记。

(十四)品处方应完整保存三年备查

(十五)药剂科各班组品的管理和使用,要有专人负责管理、班班交接、认真填写品交班笨及处方登记本。

(十六)药剂人员在调配品时,要严格审查处方,对不符合规定的品处方,拒绝调配。

(十七)药剂科主任应定期检查本院的品管理使用情况,发现总是及时解决处理。

麻醉药品管理范文第6篇

1.1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麻醉医生兼任品管理模式,主要管理过程为:由麻醉医生个人负责品的准备、毒麻药的验收、保管、出入库等工作。观察组设立手术室麻醉护士,由麻醉护士全程负责品的验收、保管、出入库等工作。具体工作流程见图1。

1.2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准备时间、品损耗率[药品损耗率(以金额计算)=(损耗药品金额÷由药库领入药品金额)×100%],同时采用Likert态度量表中常用的5级评分法对手术医生的满意度进行评价[2-3]:非常不满意为0分,较不满意为2分,一般为4分,比较满意为6,非常满意为8分。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1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麻醉准备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各麻醉准备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品损耗率比较

观察组各品的损耗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手术医生满意度

观察组非常满意35例,较满意40例,一般20例,较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78.13%;对照组非常满意21例,较满意35例,一般33例,较不满意7例,满意度为58.33%;两组比较,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93,P=0.009)。

3讨论

传统的品管理模式只是由麻醉医师兼管,麻醉师常因缺乏流程性和制度化,药品准备不完善、毒麻药管理缺乏监督,导致药品管理差强人意,质控检查质量低,不但严重影响麻醉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还增加药品损耗和医院支出[8]。设立由麻醉护士主导的品管理模式,可使品管理职责明确,减少疏漏,毒麻药使用监督到位。不但减轻麻醉医师工作量,更有效地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9-10]。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麻醉护士主导的品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麻醉准备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麻醉护士主导的品管理模式可明显缩短术麻醉准备时间,更有利于麻醉医师全身心投入麻醉工作中,促进麻醉医师工作效率。品损耗率结果显示,观察组品损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主要是由于观察组采用了严格的流程化管理,通过设置药盒,回收安瓿核对严格控制特殊、高值品的使用;严密监控麻醉准备室的温度和湿度;严格按药品的存储要求及按批次、有效期依次存放药品,每月定期核查药品等,从而使得观察组品的损耗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手术医生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由于手术麻醉准备时间的缩短,从而减少了整台手术的耗时,缩短了接台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医生的工作效率,手术医生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总之,护士主导的品管理模式可有效缩短手术麻醉准备时间,避免品因保管不善而降低药效或变质失效,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降低了药品损耗率,提高了医生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麻醉药品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品 五专管理 批号管理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46-01

1 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1. 1 严格执行“五专”管理

1.1.1 专人负责, 负责药师理论知识丰富,业务熟练, 工作责任心强。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合理购进,保持合理库存。采购实行统一配送,支票结算。品货到即验,双人验收,并清点验收到最小包装,双人签字。要做好品交接班记录。

1.1.2 专柜储存

为了确保品的安全, 防止盗窃事件的发生, 药房安装了防盗门、防盗窗, 配置了专用的保险柜存放品,药房24小时值班。

1.1.3 专用处方

药剂人员在调配品处方时, 认真审核处方,处方要书写完整,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审查合格后方予以调配, 调配处方后由药师以上职称的同志核对后发出药品, 并注明药品的批号,同时双签字。

开具品必须使用淡红色专用处方,, 处方右上角标注“麻”, 只限具有品处方权的医师使用, 并且将全院有品处方权的医师姓名签字备案留样。

1.1.4 专用账册

建立品专用账册, 药品入库双人验收, 出库双人复核, 每天填写消耗记录, 每月盘点一次, 做到账物相符。

1.1.5 专册登记

品处方每日消耗,专册的内容包括日期、用药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病历号、疾病名称, 药品名称, 规格、数量、开方医师、处方编号、发药人、核对人、取药人姓名及取药人身份证。

1.2 落实空安瓿回收制度和定期销毁制度

患者使用品的注射剂或片剂的,再次调配时必须要求将原批号的空安瓿和用过的铝箔交回,并做好登记,登记患者姓名, 回收日期、药品名称、回收数量及批号, 对回收的空安瓿及铝板每月处理一次,由主管院长批准后监督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

1.3 严格落实品处方管理规定

药剂人员在调配品时, 仔细核对药品的用法用量,不符合规定的一律拒绝调配, 特别是加强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的管理。盐酸哌替啶注射液仅限于手术患者使用, 处方为一次用量。

2 晚期癌症患者使用品

2.1 凭二级或二级以上医院出具的诊断报告或出院小结等能证明疾病的材料到县级相关科室,请具有出具癌症诊断证明的医师出具证明,并到该院医务科或医教科加盖医务专用章。

2.2 带癌症诊断证明、患者身份证、购药人身份证到辖区医院,由医院的一名具有品处方权的医师亲自诊查病人,建立门诊病历,留存患者身份证明复印件,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历由医疗机构保管。品注射剂仅限医疗机构内使用,或由医疗机构派出医务人员出诊到患者家中使用。⑵相关档案如癌症诊断证明、患者身份证复印件、代办人身份证复印件、《知情同意书》等要齐全方可开具品,同时这些档案要由医疗机构保管。

3 合理使用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并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从世界范围来看,200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010万,死亡620万,现患癌症病例2240万[3],2008年癌症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上升到1266万和756万,估计到2015年将有1500万新发病例。

疼痛是癌症患者的最常见的症状,疼痛也是癌症患者最恐惧的症状之一,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睡眠、生活、活动能力、与家人及朋友的关系,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症疼痛治疗不当的现象普遍存在,为合理的止痛治疗,WHO制定了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

3.1 癌症镇痛的“三个阶梯用药”和个体化用药

按时按阶段给药, 轻度癌痛, 可以忍受, 多选用口服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我院应用的有美络昔康分散片,双氯酚酸钠等。

中度癌痛, 持续性疼痛, 根据实际疼痛情况, 在继续服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的基础上辅助给予中效镇痛药, 如可待因片,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等, 同时晚间可加服镇痛药和催眠药。

重度或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一般的镇痛药物基本无效的,可使用强效阿片类镇痛药, 我院较常用的是美菲康(即吗啡缓释片) , 每片含吗啡30 mg, 1~2 片/次口服1 次/12 小时, 不能口服者或口服效果不好者则可肌肉注射吗啡注射液,用量根据个体需要不同而不同。

对疼痛的处理采取主动预防用药。止痛剂应有规律按时给予,而不是必要时才给,下一次用药应在前一次药物药效消失之前给予,得以持续镇痛。通过正确治疗,除少数病例外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3.2 其他疼痛用药 对于其他疼痛治疗, 我院门诊基本不开取品, 但是根据消除患者疼痛的原则, 有些非癌性疼痛在必要时也给予品镇痛, 比如一些胆道结石手术, 急诊严重外伤等, 医院门诊药房严格按照新规定的要求, 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前提下, 严格审查病例, 并留存用药人和取药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这样在保证品安全管理同时, 又确保了患者的镇痛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版《药事管理与法规》 《品管理办法》.

[2]卫医发〔2005〕438号《医疗机构品、第一类管理规定》.

麻醉药品管理范文第8篇

第一条为加强品和的管理,保证品和的合法、安全、合理使用,防止流入非法渠道,根据药品管理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品药用原植物的种植,品和的实验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等活动以及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品和的进出口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办理。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品和,是指列入品目录、目录(以下称目录)的药品和其他物质。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

目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上市销售但尚未列入目录的药品和其他物质或者第二类发生滥用,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该药品和该物质列入目录或者将该第二类调整为第一类。

第四条国家对品药用原植物以及品和实行管制。除本条例另有规定的外,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进行品药用原植物的种植以及品和的实验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等活动。

第五条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品和的监督管理工作,并会同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对品药用原植物实施监督管理。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对造成品药用原植物、品和流入非法渠道的行为进行查处。国务院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品和有关的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品和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公安机关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造成品和流入非法渠道的行为进行查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品和有关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品和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可以依法参加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管理。

第二章种植、实验研究和生产

第七条国家根据品和的医疗、国家储备和企业生产所需原料的需要确定需求总量,对品药用原植物的种植、品和的生产实行总量控制。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品和的需求总量制定年度生产计划。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品年度生产计划,制定品药用原植物年度种植计划。

第八条品药用原植物种植企业应当根据年度种植计划,种植品药用原植物。

品药用原植物种植企业应当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定期报告种植情况。

第九条品药用原植物种植企业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共同确定,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种植品药用原植物。

第十条开展品和实验研究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一)以医疗、科学研究或者教学为目的;

(二)有保证实验所需品和安全的措施和管理制度;

(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2年内没有违反有关禁毒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十一条品和的实验研究单位申请相关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办理;需要转让研究成果的,应当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药品研究单位在普通药品的实验研究过程中,产生本条例规定的管制品种的,应当立即停止实验研究活动,并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情况,及时作出是否同意其继续实验研究的决定。

第十三条品和第一类的临床试验,不得以健康人为受试对象。

第十四条国家对品和实行定点生产制度。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品和的需求总量,确定品和定点生产企业的数量和布局,并根据年度需求总量对数量和布局进行调整、公布。

第十五条品和的定点生产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药品生产许可证;

(二)有品和实验研究批准文件;

(三)有符合规定的品和生产设施、储存条件和相应的安全管理设施;

(四)有通过网络实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生产信息的能力;

(五)有保证品和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

(六)有与品和安全生产要求相适应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规模;

(七)品和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部门的人员应当熟悉品和管理以及有关禁毒的法律、行政法规;

(八)没有生产、销售假药、劣药或者违反有关禁毒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行为;

(九)符合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品和定点生产企业数量和布局的要求。

第十六条从事品、第一类生产以及第二类原料药生产的企业,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初步审查,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从事第二类制剂生产的企业,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七条定点生产企业生产品和,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取得药品批准文号。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医学、药学、社会学、伦理学和禁毒等方面的专家成立专家组,由专家组对申请首次上市的品和的社会危害性和被滥用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是否批准的建议。

未取得药品批准文号的,不得生产品和。

第十八条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定点生产企业无法正常生产或者不能保证供应品和时,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决定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品和。

重大突发事件结束后,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决定前款规定的企业停止品和的生产。

第十九条定点生产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品和年度生产计划安排生产,并依照规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生产情况。

第二十条定点生产企业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将品和销售给具有品和经营资格的企业或者依照本条例规定批准的其他单位。

第二十一条品和的标签应当印有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标志。

第三章经营

第二十二条国家对品和实行定点经营制度。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品和第一类的需求总量,确定品和第一类的定点批发企业布局,并应当根据年度需求总量对布局进行调整、公布。

药品经营企业不得经营品原料药和第一类原料药。但是,供医疗、科学研究、教学使用的小包装的上述药品可以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药品批发企业经营。

第二十三条品和定点批发企业除应当具备药品管理法第十五条规定的药品经营企业的开办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品和储存条件;

(二)有通过网络实施企业安全管理和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经营信息的能力;

(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2年内没有违反有关禁毒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行为;

(四)符合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定点批发企业布局。

品和第一类的定点批发企业,还应当具有保证供应责任区域内医疗机构所需品和第一类的能力,并具有保证品和第一类安全经营的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事品和第一类批发业务的企业(以下称全国性批发企业),应当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品和第一类批发业务的企业(以下称区域性批发企业),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专门从事第二类批发业务的企业,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全国性批发企业和区域性批发企业可以从事第二类批发业务。

第二十五条全国性批发企业可以向区域性批发企业,或者经批准可以向取得品和第一类使用资格的医疗机构以及依照本条例规定批准的其他单位销售品和第一类。

全国性批发企业向取得品和第一类使用资格的医疗机构销售品和第一类,应当经医疗机构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批准全国性批发企业时,应当明确其所承担供药责任的区域。

第二十六条区域性批发企业可以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取得品和第一类使用资格的医疗机构销售品和第一类;由于特殊地理位置的原因,需要就近向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取得品和第一类使用资格的医疗机构销售的,应当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批准区域性批发企业时,应当明确其所承担供药责任的区域。

区域性批发企业之间因医疗急需、运输困难等特殊情况需要调剂品和第一类的,应当在调剂后2日内将调剂情况分别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全国性批发企业应当从定点生产企业购进品和第一类。

区域性批发企业可以从全国性批发企业购进品和第一类;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也可以从定点生产企业购进品和第一类。

第二十八条全国性批发企业和区域性批发企业向医疗机构销售品和第一类,应当将药品送至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不得自行提货。

第二十九条第二类定点批发企业可以向医疗机构、定点批发企业和符合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的药品零售企业以及依照本条例规定批准的其他单位销售第二类。

第三十条品和第一类不得零售。

禁止使用现金进行品和交易,但是个人合法购买品和的除外。

第三十一条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实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可以从事第二类零售业务。

第三十二条第二类零售企业应当凭执业医师出具的处方,按规定剂量销售第二类,并将处方保存2年备查;禁止超剂量或者无处方销售第二类;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第二类。

第三十三条品和实行政府定价,在制定出厂和批发价格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全国统一零售价格。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章使用

第三十四条药品生产企业需要以品和第一类为原料生产普通药品的,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送年度需求计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汇总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向定点生产企业购买。

药品生产企业需要以第二类为原料生产普通药品的,应当将年度需求计划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向定点批发企业或者定点生产企业购买。

第三十五条食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油漆等非药品生产企业需要使用咖啡因作为原料的,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向定点批发企业或者定点生产企业购买。

科学研究、教学单位需要使用品和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向定点批发企业或者定点生产企业购买。

需要使用品和的标准品、对照品的,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单位购买。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需要使用品和第一类的,应当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取得品、第一类购用印鉴卡(以下称印鉴卡)。医疗机构应当凭印鉴卡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定点批发企业购买品和第一类。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发给医疗机构印鉴卡时,应当将取得印鉴卡的医疗机构情况抄送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将取得印鉴卡的医疗机构名单向本行政区域内的定点批发企业通报。

第三十七条医疗机构取得印鉴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专职的品和第一类管理人员;

(二)有获得品和第一类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

(三)有保证品和第一类安全储存的设施和管理制度。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本单位执业医师进行有关品和使用知识的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授予品和第一类处方资格。执业医师取得品和第一类的处方资格后,方可在本医疗机构开具品和第一类处方,但不得为自己开具该种处方。

医疗机构应当将具有品和第一类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名单及其变更情况,定期报送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并抄送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品和。

第三十九条具有品和第一类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根据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确需使用品或者第一类的患者,应当满足其合理用药需求。在医疗机构就诊的癌症疼痛患者和其他危重患者得不到品或者第一类时,患者或者其亲属可以向执业医师提出申请。具有品和第一类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认为要求合理的,应当及时为患者提供所需品或者第一类。

第四十条执业医师应当使用专用处方开具品和,单张处方的最大用量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

对品和第一类处方,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应当仔细核对,签署姓名,并予以登记;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应当拒绝发药。

品和专用处方的格式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品和处方进行专册登记,加强管理。品处方至少保存3年,处方至少保存2年。

第四十二条医疗机构抢救病人急需品和第一类而本医疗机构无法提供时,可以从其他医疗机构或者定点批发企业紧急借用;抢救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将借用情况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三条对临床需要而市场无供应的品和,持有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和印鉴卡的医疗机构需要配制制剂的,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配制的品和制剂只能在本医疗机构使用,不得对外销售。

第四十四条因治疗疾病需要,个人凭医疗机构出具的医疗诊断书、本人身份证明,可以携带单张处方最大用量以内的品和第一类;携带品和第一类出入境的,由海关根据自用、合理的原则放行。

医务人员为了医疗需要携带少量品和出入境的,应当持有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放的携带品和证明。海关凭携带品和证明放行。

第四十五条医疗机构、戒毒机构以开展戒毒治疗为目的,可以使用美沙酮或者国家确定的其他用于戒毒治疗的品和。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公安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第五章储存

第四十六条品药用原植物种植企业、定点生产企业、全国性批发企业和区域性批发企业以及国家设立的品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储存品和第一类的专库。该专库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安装专用防盗门,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二)具有相应的防火设施;

(三)具有监控设施和报警装置,报警装置应当与公安机关报警系统联网。

全国性批发企业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药品储存点应当符合前款的规定。

品定点生产企业应当将品原料药和制剂分别存放。

第四十七条品和第一类的使用单位应当设立专库或者专柜储存品和第一类。专库应当设有防盗设施并安装报警装置;专柜应当使用保险柜。专库和专柜应当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第四十八条品药用原植物种植企业、定点生产企业、全国性批发企业和区域性批发企业、国家设立的品储存单位以及品和第一类的使用单位,应当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工作,并建立储存品和第一类的专用账册。药品入库双人验收,出库双人复核,做到账物相符。专用账册的保存期限应当自药品有效期期满之日起不少于5年。

第四十九条第二类经营企业应当在药品库房中设立独立的专库或者专柜储存第二类,并建立专用账册,实行专人管理。专用账册的保存期限应当自药品有效期期满之日起不少于5年。

第六章运输

第五十条托运、承运和自行运输品和的,应当采取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品和在运输过程中被盗、被抢、丢失。

第五十一条通过铁路运输品和第一类的,应当使用集装箱或者铁路行李车运输,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制定。

没有铁路需要通过公路或者水路运输品和第一类的,应当由专人负责押运。

第五十二条托运或者自行运输品和第一类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运输证明。运输证明有效期为1年。

运输证明应当由专人保管,不得涂改、转让、转借。

第五十三条托运人办理品和第一类运输手续,应当将运输证明副本交付承运人。承运人应当查验、收存运输证明副本,并检查货物包装。没有运输证明或者货物包装不符合规定的,承运人不得承运。

承运人在运输过程中应当携带运输证明副本,以备查验。

第五十四条邮寄品和,寄件人应当提交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准予邮寄证明。邮政营业机构应当查验、收存准予邮寄证明;没有准予邮寄证明的,邮政营业机构不得收寄。

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主管部门指定符合安全保障条件的邮政营业机构负责收寄品和。邮政营业机构收寄品和,应当依法对收寄的品和予以查验。

邮寄品和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五十五条定点生产企业、全国性批发企业和区域性批发企业之间运输品、第一类,发货人在发货前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送本次运输的相关信息。属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运输的,收到信息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向收货人所在地的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属于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运输的,收到信息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向收货人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

第七章审批程序和监督管理

第五十六条申请人提出本条例规定的审批事项申请,应当提交能够证明其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相关资料。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4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作出批准决定的,发给许可证明文件或者在相关许可证明文件上加注许可事项;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确定定点生产企业和定点批发企业,审批部门应当在经审查符合条件的企业中,根据布局的要求,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初步确定定点生产企业和定点批发企业,并予公布。其他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自公布之日起10日内向审批部门提出异议。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20日内对异议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调整的决定。

第五十七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规定的职责权限,对品药用原植物的种植以及品和的实验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十八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监控信息网络,对定点生产企业、定点批发企业和使用单位的品和生产、进货、销售、库存、使用的数量以及流向实行实时监控,并与同级公安机关做到信息共享。

第五十九条尚未连接监控信息网络的品和定点生产企业、定点批发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当每月通过电子信息、传真、书面等方式,将本单位品和生产、进货、销售、库存、使用的数量以及流向,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医疗机构还应当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每3个月向上一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本地区品和的相关情况。

第六十条对已经发生滥用,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品和品种,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采取在一定期限内中止生产、经营、使用或者限定其使用范围和用途等措施。对不再作为药品使用的品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撤销其药品批准文号和药品标准,并予以公布。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发现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品和管理存在安全隐患时,应当责令其立即排除或者限期排除;对有证据证明可能流入非法渠道的,应当及时采取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在7日内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并通报同级公安机关。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取得印鉴卡的医疗机构未依照规定购买品和第一类时,应当及时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接到通报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立即调查处理。必要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定点批发企业中止向该医疗机构销售品和第一类。

第六十一条品和的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对过期、损坏的品和应当登记造册,并向所在地县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销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5日内到场监督销毁。医疗机构对存放在本单位的过期、损坏品和,应当按照本规定的程序向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卫生主管部门负责监督销毁。

对依法收缴的品和,除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批准用于科学研究外,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销毁。

第六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对执业医师开具品和处方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十三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互相通报品和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名单以及其他管理信息。

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在品药用原植物的种植以及品和的实验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等各环节的管理中的审批、撤销等事项通报同级公安机关。

品和的经营企业、使用单位报送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备案事项,应当同时报送同级公安机关。

第六十四条发生品和被盗、被抢、丢失或者其他流入非法渠道的情形的,案发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同时报告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发生上述情形的,还应当报告其主管部门。

公安机关接到报告、举报,或者有证据证明品和可能流入非法渠道时,应当及时开展调查,并可以对相关单位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工作。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五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违反本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二)未到场监督销毁过期、损坏的品和的;

(三)未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应当发现而未发现违法行为、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或者未依照本例规定的程序实施监督检查的;

(四)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失职、渎职行为。

第六十六品药用原植物种植企业违反本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其种植资格:

(一)未依照品药用原植物年度种植计划进行种植的;

(二)未依照规定报告种植情况的;

(三)未依照规定储存品的。

第六十七定点生产企业违反本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的药品;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定点生产资格:

(一)未按照品和年度生产计划安排生产的;

(二)未依照规定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生产情况的;

(三)未依照规定储存品和,或者未依照规定建立、保存专用账册的;

(四)未依照规定销售品和的;

(五)未依照规定销毁品和的。

第六十八定点批发企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销售品和,或者违反本条例的规定经营品原料药和第一类原料药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的药品;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并处违法销售药品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定点批发资格。

第六十九条定点批发企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定点批发资格:

(一)未依照规定购进品和第一类的;

(二)未保证供药责任区域内的品和条第一类的供应的;

(三)未对医疗机构履行送货义务的;

(四)未依照规定报告品和的进货、销售、库存数量以及流向的;

(五)未依照规定储存品和,或者未依照规定建立、保存专用账册的;

(六)未依照规定销毁品和的;

(七)区域性批发企业之间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调剂品和第一类,或者因特殊情况调剂品和第一类后未依照规定备案的。

第七十条第二类零售企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储存、销售或者销毁第二类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的药品;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其第二类零售资格。

第七十一条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购买品和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购买的品和,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或者停止相关活动,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二条取得印鉴卡的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印鉴卡;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

(一)未依照规定购买、储存品和第一类的;

(二)未依照规定保存品和专用处方,或者未依照规定进行处方专册登记的;

(三)未依照规定报告品和的进货、库存、使用数量的;

(四)紧急借用品和第一类后未备案的;

(五)未依照规定销毁品和的。

第七十三条具有品和第一类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开具品和第一类处方,或者未按照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使用品和第一类的,由其所在医疗机构取消其品和第一类处方资格;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执业医师未按照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使用第二类或者未使用专用处方开具第二类,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

未取得品和第一类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擅自开具品和第一类处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暂停其执业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对品和第一类处方进行核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

第七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运输品和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运输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收寄品、的邮政营业机构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邮寄手续的,由邮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品、邮件丢失的,依照邮政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七十五条提供虚假材料、隐瞒有关情况,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品和的实验研究、生产、经营、使用资格的,由原审批部门撤销其已取得的资格,5年内不得提出有关品和的申请;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依法吊销其许可证明文件。

第七十六条药品研究单位在普通药品的实验研究和研制过程中,产生本条例规定管制的品和,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报告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药品;拒不改正的,责令停止实验研究和研制活动。

第七十七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以健康人为品和第一类临床试验的受试对象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取消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受试对象造成损害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依法承担治疗和赔偿责任。

第七十八条定点生产企业、定点批发企业和第二类零售企业生产、销售假劣品和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取消其定点生产资格、定点批发资格或者第二类零售资格,并依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七十九条定点生产企业、定点批发企业和其他单位使用现金进行品和交易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交易的药品,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条发生品和被盗、被抢、丢失案件的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或者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报告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有上级主管部门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处分。

第八十一条依法取得品药用原植物种植或者品和实验研究、生产、经营、使用、运输等资格的单位,倒卖、转让、出租、出借、涂改其品和许可证明文件的,由原审批部门吊销相应许可证明文件,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致使品和流入非法渠道造成危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许可证明文件。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前款规定情形的,应当立即通报所在地同级公安机关,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案件以及相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

第八十三条本章规定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职责分工决定。

第九章附则

第八十四条本条例所称实验研究是指以医疗、科学研究或者教学为目的的临床前药物研究。

经批准可以开展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需要使用品和的,依照本条例有关医疗机构使用品和的规定执行。

第八十五条品目录中的罂粟壳只能用于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生产以及医疗配方使用。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八十六条生产含品的复方制剂,需要购进、储存、使用品原料药的,应当遵守本条例有关品管理的规定。

第八十七条军队医疗机构品和的供应、使用,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中国人民总后勤部依据本条例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第八十八条对动物用品和的管理,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条例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第八十九条本条例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1987年11月28日国务院的《品管理办法》和1988年12月27日国务院的《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麻醉药品管理范文第9篇

品是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1987年11月国务院了《品管理办法》。为严格品管理,保证医疗、教学、科研的安全使用提供了法律保障。笔者力图通过对巴中市医疗单位的品管理情况的调查,了解《品管理办法》[1]在基层医疗单位的执行情况,以便发现问题,为有关部门加强品管理提供决策性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巴中市的3个市(县)级医院和12个区镇中心卫生院均为调查的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每个医院的品专管人员的素质及其对《品管理办法》掌握情况,品的采购途径,专用处方的书写质量和专用处方、专用账册、专册登记、专柜加锁和专人管理(后简称“五专管理”)的执行情况。调查方法为问卷和查对相结合的实地调查法,数据准确可靠。

2 调查结果

2.1人员素质较差,专业人才匮乏。在被调查的15个医疗单位中,有9个品专管人员是中专学历(其中药剂专业3人,护理专业改行的6人),有6个品专管人员是中学文化程度。由此可见,药剂专业人才人数仅占20%,由护士改行约占40%,无专业学历的竞争上岗占40%,这表明基层医疗单位的药学专业人才十分短缺,远不能适应现代医院的需要。2.2品专管人员对《品管理办法》掌握不全面,不牢固。我们根据《品管理办法》拟了一份品管理知识问卷,对被调查的15个医疗单位的品专管人员进行了考核。结果表明:他们对品的概念、品处方资格规定和品处方的保存期等知识掌握得较好,但能答全“五专管理”的人员有20%,知道违章作何处罚者只有40%,明白每张品处方剂量规定的只有60%(详见下表1)。品管理的关键是“五专管理”,但能答全“五专”的人员如此之少,充分说明这些品专管人员对《品管理办法》学习不够,掌握不好。有的人员尽管在实际工作中已做到可“五专管理”,但却回答不全,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其理论水平的低下。

2.3品处方合格率低。对15个被调查的医疗单位1999年1~12月份的品处方,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的法,以每个月的处方中抽取10张处方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是否使用专用处方,患者年龄,品剂型、剂量和用法是否清楚,药名是否准确,医师和发药人员是否签名等。在被抽查的1800张处方中未发现一张普通处方和白处方,均采用了带色的麻醉的品专用处方,且无一张超剂量处方。但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处方合格率只有59.5%。不合格主要原因是药剂师发药后未签名,品剂型不清,用法不清楚,药品写错别字,简写药名和年龄住址不清(详见表2)。品处方要求书写完整,字迹清楚,开方医师和发药人员签字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品使用安全、有效。出了事便于追究责任人员的责任,所以开方医师和发药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按规定办事。

2.4 “五专管理”不健全。在15个被调查的医疗单位中只有9个单位完全执行了“五专管理”,仅占60%。主要问题是有的单位未对品进行专账、专册登记管理(详见表3)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医院管理混乱,药剂人员待遇差,致使其责任心不强。

2.5 罂粟壳管理混乱:被调查的15个医疗单位均未对罂粟壳进行特殊管理,将其视为普通中药对待。这表明其对罂粟壳的品属性还不甚了解。

2.6 品采购手续齐备,途径正确。

3 对策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品管理办法》在基层医疗单位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执行,特殊药品特殊管理的原则深入人心,没有发生大的问题。但是,也应看到,还存在着很多管理上的缺限,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尽快予以解决,避免酿成大的事故危害。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3.1 提高药品人员队伍素质:可采取自考、电大、函授和进修等形势对非药学专业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或短训,并增强其法制观念,以适应现代药房业务和管理的需要

3.2 广泛宣传,提高医疗单位有关人员的认识,增强其照章办事的自觉性。通过网络系统或药学专业资格考试,来提高管理水平。要使品管理全面达标,各医疗单位必须领导重视,切实组织有关医学人员认真学习《药品管理法》和《品管理办法》,使他们真正明确加强品管理的目的、意义,掌握品管理的各项规定,并自觉执行。同时,医疗单位还应进一步健全相关约束机制,及时杜绝和处理违章事件。

3.3 加强执法监督:卫生行政部门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2】和《品管理办法》,强化监督管理,每年定期、分批进行业务学习或考试,适时地对医疗单位的品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发现管理漏洞,限期改正,对违犯规定造成事故者要予以从严查处,继续深入宣传贯彻《药品管理法》及《实施办法》;坚持一监督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的监督战略;同制售假劣药品及贩毒分子、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是我市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一项长期不懈的任务,今后我们仍将不断加大药品监督工作的力度,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保障全市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努力把这项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而奋斗。

3.4 管而不死,充分发挥品的治疗和解除患者痛苦的功效:为防止品流失危害社会,所以国家特别重视品的管理。但是,加强管理不能忽视医疗单位使用品是为患者解除疼痛之苦。在我国,由于多种原因,很多癌症病人在确诊已属晚期,止痛及姑息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卫生部药政管理局《癌症病人三阶段止痛疗法的原则》【3】,癌症疼痛给药原则是在疼痛时给药,剂量应当根据病人的需要由小到大直至病人疼痛消失为止,而不应限制过严,导致用药不适。所以,在加强品管理的同时,还要向有关医药人员作好宣传工作,既要高度负责,严格把关,又要合理使用品,特别是对疼痛的癌症患者,应“按时”(在需要时)给药,对其品处方量也可以根据病情予以适当增加。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品管理办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麻醉药品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加强;手术室;品;管理措施

在一些综合性的医院中,由于每天都有大量的手术,在手术室以及麻醉科就需要用到很多药品进行病人的治疗,这会消耗大量的品。一般医护人员选择的给药途径都为静脉注射或者是肌内注射,但是在进行这两种注射时,如果一旦使用错误的药品或者使用了过量的药品,就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问题,甚至会引起医疗事故。所以,手术室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规范的品管理措施,保证用药安全。

1 手术室品的整改措施

1.1 做好药品的质量管理

在进行药品的质量管理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严格确保药品的质量,做好保管措施,避免药品相互污染、受到潮解或者放置过久变质。在手术室中,应该十分注意不要把品与其他的化学试剂混放在一起,药品单独放置的区域内应该保持干燥,尤其需要注意积压时间过久的药品,如果一旦发现过期,要及时的进行处理。第二,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使用。因为在手术室内,使用的大部分药品都是针剂,在药房发放药品的时候不会全部发放,只会拆零发放,并且针剂上也只是有药品的批号,并没有注明有效期,为了防止药品过期现象的发生,就要求医护人员在领取药品的时候在这些药剂上贴好标签,明确写出有效期到哪一天。这样的做法既不会挡住药品上的原有字样,又能够便于医护人员检查有效期。在发放药品时,应该按照近期药品先发先使用的原则,可以在药品的标签上注明“先用”的字样,这样能够让护士优先使用此种药品。在药品失效以前的六个月,医护人员就应该主动和医院药房联系,及时更换。第三,确保药品标签的完整性。在摆放药品时,需要把有标签字样的一侧摆向外,这样方便护士的检查工作,在取药品时要注意轻拿轻放,手指不要接触到标签上。如果药品上的标签出现了字迹不清或者是标签脱落的现象,就应该及时把药品报废,避免因为误用而造成医疗事故,使这些细节逐渐形成制度,确保用药安全,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1.2 合理摆放药品

在手术室里,做好药品的摆放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医护人员需要把品科学、合理、规范的摆放好。由于一些零散的小药品经常会出现其形态、大小、颜色都相近的情况,医护人员在装药品时就会出现混装或者错装的现象。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就需要根据手术室的具体情况,对需要使用的药品进行分类,按照口服、针剂、外用药的顺序做好分类工作,再把各类药品依次按照药理学的分类进行合理的摆放,把药品摆在合适的位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药品摆放的位置最好不要随意更换,这样能够避免出现差错,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对于一些已经拆除了原包装的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其药理学的分类来进行摆放,明确表明药品的规格、名称、有效期等。对于药品所存放的位置,护士人员应该牢记,在日常的考核中,护士长需要随时对在班护士进行药品位置的考核,这样能够使护士在手术过程中能够更快更准的找到存放的药品。

2 手术室品的保管方法

2.1 管理人员要求

对于品的管理,一定采取专职人员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这些专职人员应该是本院拥有护士或医生执照的工作人员。

2.2 品的保管

2.2.1 专人专柜 双锁保管

品对于医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它必须全天都保存在密码保险柜里,能够开启保险柜的只有专职的本院管理人员。专门的管理人员针对每天手术量来取出相应量的品,必须由手术专门的麻醉师接手,双方要将交接记录签名保存在案。在完成手术后,麻醉师应该将使用完毕的空瓶和处方一并交给专职管理忽视,清点无误后方可签名确认。每天工作结束后,专职护士要登记保险柜内的品总量,数量不足时要及时申请补充。

2.2.2 值班品的管理

因为品有着严格的保存制度和取用制度,对于供给急诊手术来说显得很不方便。因此,我们可以将品适量地发放给值班的麻醉师,例如,10支芬太尼药品,保存在值班室的双锁保险柜内,两把钥匙由值班的麻醉师和值班护士分别掌管。值班结束后,清点数量后交给白班护士和麻醉师。

2.3 品使用管理

2.3.1 使用登记管理

对患者使用品后,应该马上登记患者的个人信息,例如科别、姓名和床号等等,还要将用药的具体情况登记在案,例如药品名称、用药时间、药浓度等等信息。记录时要字迹清晰,方便辨认,记录信息要保存3年时间。

2.3.2 处方管理

处方应该由专职护士来领取,与相应的品共同来保管。填写处方的麻醉师应该完整填写每项信息,要求字迹清晰,没有涂改。使用后的处方应该被妥善回收并交给药房来处理。

2.3.3 用药管理

用药之前必须由两个人来核对用药信息是否准确,具体操作注射时要遵循“三查七对一注意”的操作规则,保障患者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操作流程一定要由麻醉师来进行,手术护士在一旁监督和辅助。操作结束后,双方签名登记。

2.3.4 废弃药品管理

手术后剩余的药液必须要及时处理,这一过程必须由两人相互监督共同完成。最简便的方式是将剩余药液倒入水池放开水龙头任由水流将药品完全冲刷干净。完成处理后,两人共同签名登记。

2.4 品发生意外的管理

品有时会发生被摔碎和丢失的意外情况。当护士或者麻醉师在存取药品的时候不甚将药品摔碎,一定要向中心药房及时做报告,填写意外事故表,将摔碎的碎片残渣和事故表一并交到药房,药房的药师要妥善处理掉药品残渣并在事故表上签名。当品发生丢失情况时,专职护士应该马上汇报科主任和药房的负责人,由科主任再及时向院领导汇报情况并组织人员寻找,如若院方不能找到药品则要选择立即报警,药房负责人向当地卫生管理部门报告情况。

3 结语

由于在日常的手术中,经常会使用品,对品的使用量也非常大,这就会加大品安全管理的难度。在手术室实行了品管理制度之后,通过专人与专柜的双层保管,就很少出现药品丢失或者混用的现象,医护人员也都深刻的体会到了对于手术室中的制度化管理,更加提高的工作的质量,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因为品是医院中不可缺少的一类药品,要想做好其管理工作,就应该更加细致,做好监管工作,避免出现药品留出的现象,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柳,陈超,葛卫红,梁毅.引入SPD体系加强手术室品管理[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3,04:395-397.

[2]陈金梅,杨欢喜.手术室品的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7,10:1572.

[3]戴春雷.手术室品的规范化管理[J].医药导报,2013,03:413-414.

作者简介

上一篇:药品监督管理范文 下一篇:药品批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