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现代化范文

时间:2023-06-07 17:30:30

贸易现代化

贸易现代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贸易便利化 海关现代化 自由贸易 治理 国际体制

一、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两个方面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贸易便利化和海关现代化涉及经济、管理和国际关系等多学科内容,与此相关的理论是多元化的。因此,本文选取自由贸易理论、西方政府治理理论和国际体制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

按照自由贸易理论,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带来了更加自由的国际分工和交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日趋加剧,国际分工已经朝着跨国公司掌握核心技术和能力,零部件则实行全球采购,产品进行全球营销的方向飞速发展。这种国际化大流通,加大了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配置,推动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服务等要素禀赋加快流通。这种由传统规模经济向速度经济的转移势必将管理的思想引进贸易,即国际贸易的增长越来越取决于对贸易链条的管理。

西方政府治理理论的兴起,从不同的侧面表明,一个国家若要在全球化中提高竞争力,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推进政府治理变革。治理变革强调通过多元化治理主体的协调配合实现效率的增进,以合法、透明、责任、法治、回应、有效等原则构成善治的精神内核,以企业化管理等众多手段提高管理绩效。政府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为海关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以大量可供选择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作为实现的工具。

在国际体制层面上,由于罗伯特・基欧汉提出的“政治市场失败”和“交易成本”等原因,国际合作与对话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流,以国际、地区组织为主要形式的国际体制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的发展与完善为贸易便利化和海关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和法律保障。

二、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互动关系理论研究

(一)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的概念

贸易便利化通常是指通过简化程序、协调法律法规和标准、新技术和其他有效方法清除或减少资源跨国流动和配置的机制性和技术,不断提高全球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最大程度地实现全球经济的自由和开放。

海关现代化是指通过简化海关程序并使之与国际标准协调,加强与国内其他贸易管理部门合作以及改善全球供应链的效率的同时,提高关税税收,保护国内产业,打击走私、非法武器、过期药物等不安全进口以及国际恐怖主义、洗钱等跨国犯罪,保证贸易的安全与便利并使二者达到完美均衡。

(二)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的互动关系

1.海关现代化和贸易便利化目标一致殊途同归

首先,海关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包含便利贸易的内容。不论是从WTO、APEC、WCO等国际或地区组织所倡导的海关现代化的内涵,还是从世界各国在海关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来看,实现和推动贸易便利化, 促进国家之间经贸互利始终是海关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其次,贸易便利化的目标包括海关现代化的成分。贸易便利化的主要目标一是改善国家的贸易环境,减少交易成本和复杂度;二是实现政府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最优。海关,作为贸易中的重要环节,其现代化发展的原则均体现在有关贸易便利化的国际规则之中。由此,海关现代化是实现贸易便利化的基础和必要途径,海关现代化的一些原则均体现在有关贸易便利化的国际规则之中。可见,贸易便利化和海关现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目标的一致性直接导致行动方向的一致性,这也是二者实现互动的先决条件。

2.海关现代化是贸易便利化的基础性因素

一是海关现代化改善了全球供应链的时间管理,这无疑影响了贸易便利化程度。

二是海关现代化改善了全球供应链的成本管理。复杂的海关规程和要求所导致的管理成本,估计占全球贸易总价值的7-10%。因此,所有的国家都应该首先从这里迈开贸易便利化的第一步。

三是海关现代化改善了全球供应链的柔性管理。贸易便利化措施涉及贸易商、海关、运输、银行、保险、检验检疫及国际贸易的众多其他参与者,而海关治理所提倡的合作与协调的精神,恰恰使全球供应链组织的柔性管理长期在非市场环节的空白状态得以弥补;海关信息公开透明度的提高则使得供应链的响应度和敏捷性提高。这种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柔性管理的改善,提高了各环节协调度和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贸易的便利化。

3.贸易便利化是海关现代化的制导性环境

一是贸易便利化促进了海关职能的转变,要求传统的海关职能作出调整,朝着与国际接轨,与其他非市场环节协调配合,给各个市场环节提供便利的方向发展,这是公共行政管理的合法性基础,也是因为传统职能无法适应贸易便利化带来的变化而及时地做出调整。

二是贸易便利化促进了海关管理制度的创新。贸易便利化的需求使海关法律法规在与国际规则相适应的同时不断发展与完善;组织机构由传统“金字塔式”的科层制向层级更加扁平,运行更加灵活、反应更加敏捷的柔性的组织机构转变;业务流程则朝着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在保证内部运行效率和监管效能的前提下,兼顾与企业和其他非市场环节的衔接和协调,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效率。

三是贸易便利化促进了海关管理模式的丰富。贸易便利化使海关不断寻求新的管理方法以服务其新职能。如通过积极引入风险管理技术、社情调查技术、企业管理技术、绩效考核技术、外部审计技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切实提高海关管理效能。通过推广信息化管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有效提高海关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增强海关的情报分析和远程监控能力,提高海关监管的水平和效率。

三、中国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互动关系实证研究

(一)中国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良性互动的制约因素分析

1.绩效管理缺失

我国现有的海关绩效评价的指标与方法目前普遍存在着随意性,使绩效评价失去其应有的意义。评价形式主要以上级对下级和海关内部自评为主,而对上级决策者的评价少,第三方评价少,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与公正,从而导致了贸易便利化程度的降低。同时,由于众多有关贸易便利化的国际规则逐渐趋于量化,使得评价体系也成为国际谈判中各国对话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价体系缺失的问题势必会使中国在贸易便利化国际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2.信息开放度偏低

一是虽然目前海关通过采取一系列政务公开措施,但公开内容、范围和公开的途径还没有制度化、规范化,对于一些利于企业经营的商业信息仍然很难获得。二是海关现有各部门间的信息仍处于封闭状况;另各职能部门之间均有自己的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各自为政。信息交流割裂的直接后果就是风险管理水平不高,税收征管能力降低,造成打击走私违规违法行为不力,最终影响到通关效率。

3.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传导阻滞

一是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管理之间的传导机制尚未建立。中国海关虽然正在积极参与贸易便利化,但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之间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传导机制。传导机制的缺失使二者之间难以实现良性互动。二是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动性不高,也影响了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互动要素间的有效作用。

4.口岸部门便利化程度不均衡

我国目前口岸通关的相关各部门之间协调仍然不足。如货物通关手续比较繁琐、基层商检局设立部门以各种名目乱收费、外汇管理不便利等。口岸部门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信息化资源重复建设、数据缺乏整合。口岸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制约贸易便利化发展的瓶颈,而铁路、公路、航空等物流建设企业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低,难以实现一体化。

(二)促进中国贸易便利化和海关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1.以协调者和国际化角色丰富海关职能定位

一是协调者角色。全球供应链的特性决定了贸易过程的多者参与,决定了靠海关监管部门“单打独斗”无法更好地履行好海关职能。除了对口岸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以立法形式加以规定之外,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协调者角色仍然有存在必要。如WCO等国际组织就倡导海关在贸易便利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二是国际化角色。在国际活动日趋频繁的当今,一个国家的经济越来越难以脱离国际和区域经济环境而单独发展。因此,海关工作必须在维护国家的同时,力求与国际规范相一致。

2.改善绩效管理,构建善治海关

一是要优化整合传统组织架构,向扁平化发展。二是精简再造通关业务流程,向流线型和标准化过渡。三是在参照国际规范时与众多国际、地区组织标准之间的协调,尽量避免标准不一发生冲突。四是构建科学的海关绩效评价体系,树立以公众为本的绩效观,提高监督评价的效力,并在机构设置上要保证海关绩效评价的独立性。

3.完善贸易便利化和海关现代化的传导机制

一是要认识到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对国家的发展有直接的经济利益,既可有力推进小康社会的实现,同时又为国家制度创新提供了来源。二是深入研究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的互动关系。通过积极参与贸易便利化和海关现代化实践,建立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的传导机制,使二者在海关工作中实现协调互动。

4.提高区域之间和口岸部门之间等协同执法的效率和一致性

一是根据合作与协调的原则,主动协调并建立口岸“一站式”(One Stop)服务体系,提高海关服务于市场的能力和质量。二是根据国际“单一窗口”(single electronic window)原则,以通关流程为脉络,在各个通关参与主体之间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三是逐步废除各项口岸管理不合理收费,切断各种导致口岸管理部门内耗和权力寻租以致效率低下的利益因素。四是以公平为准则,统一不同区域之间海关及其他口岸执法部门的执法口径,统一海关及其他口岸执法部门对不同企业的执法口径。

总之,贸易便利化和海关现代化互动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系统。在国际体制框架下,尽管有关贸易便利化和海关现代化的发展脉络各不相同,相关规则也互有侧重,但都为实现全球资源有效配置,促进贸易自由发展而服务。

(作者单位:海关总署驻天津特派员办事处)

参考文献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及中国对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Roy, J. "Trade Facilitation-The World Bank experience" WTO Trade Facilitation Symposium, Geneva, 1998

ESCAP, Training Manual on Increasing Capacities in Trade and Investment Promotion, 2001

贸易现代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茶叶贸易优存劣汰总结经验现代化

一、中国茶叶生产及贸易现状

当代中国的茶叶生产状况有利的趋势是小农经济不断向企业制过渡,新型茶区不断发展,产业模式及结构日趋合理,名茶得到快速发展。企业存在优存劣汰并注重创新,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而不是阻碍。但发展起来的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生产成本高,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并且市场促销宣传得不到满足,导致竞争力不足。而贸易状况是,虽然我国每年茶叶出口量在32.6万吨左右,但其中以贴牌加工居多,我国的自主品牌较少。并且出口对象大多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等,获利较少。还有茶叶的安全问题阻碍着茶叶出口。

二、中国近代茶叶贸易由盛转衰的原因分析

(一)小农经济落后于规模经济

中国自古以来,受自然环境制约而形成农耕文明。在受长期封建专制统治压迫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个体分散式经营、封闭性强的小农经济。在1886年之后,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一蹶不振。其原因是之前之所以中国茶叶出口有鼎盛时期,是因为中国是唯一的茶叶出口国,处于垄断地位,即使是传统的小农经济耕作也不会对茶叶出口造成什么影响。而后,印度、锡兰、日本从中国引种或自育良种在自己的国家进行耕作,并且考察中国茶叶的种植、生产状况,以中国茶叶为起点建立自己国家的茶文化。他们以大规模茶园种植为主,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中国个体茶农的产茶的成本和质量根本无法和企业制的相抗衡,而且当时中国还是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茶农们无法了解国外的产茶情况和市场形势,也不会科学的选择产茶地点。在残酷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茶叶败下阵来也是情理之中。

(二)社会动荡,政府无作为反施压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失去了关税的自,丧失了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茶叶开始大量出口。至此以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许多地方禁止运输,造成茶商运输成本增加的。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高额的赔款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向百姓征收高税收,这就使得老百姓穷苦不堪,有的甚至被迫出售土地,更不用说拿出钱来买肥料,培育良种,重视栽培技术了。不仅如此,清政府还对本国的茶商施行压迫,本国钱庄的利息比外国银行的还要高,茶商资本匮乏,不得不在茶叶质量上降低成本,来获得更多的利润。还有奸商趁火打劫,虚假消息,以低价收购茶农的商品高价卖出来骗取利润,茶农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种茶的面积只减不增。长此以往,中国茶叶由于成本、质量、品种等原因不被外国人民接受了。

(三)印度、锡兰、日本、俄国的贸易竞争

印度、锡兰以及日本的茶叶生产较中国来说起步晚,有的甚至从中国引种而成。但在19世纪末期迅速发展,形成后来居上的局面。这些国家由政府引导,并派专业人士到达茶区进行深度考察,并结合自己国家的土地状况进行栽培。他们采用集约式经营,以公司制为主,茶园集约,技术集约,管理体制集约,避免了资源浪费,节约了成本。随着印度、锡兰、日本的茶叶栽培不断的发展壮大,印度红茶迅速占领英国市场,相比中国茶叶成本高质量不稳定的特点,茶贩们更愿意在印度茶叶中加入中国茶叶,这样即可以减少成本而且味觉上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促使英国人民接受这一新茶种。随后日本绿茶又占领了美国市场,由于日本的科学技术先进,产出的茶叶成本低,质量好,中国的茶叶与其相比,相差悬殊,结果可想而知。起初中国对俄国的茶叶出口,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致使曾有一段时间中国茶叶出口数量可观。19世纪后期,不少俄国茶商,在口岸设厂,学习中国产茶技术,形成自给自足的局面。中国在这场茶叶贸易竞争中败下阵来,时至今日还没有完全恢复。

三、对中国茶叶生产现代化的借鉴

(一)精心培育符合中国特色的优质茶产品

我国现有的茶叶缺少自主、强有力的品牌。我认为针对我国不同的地区,组建不同的考察团队,有针对性向先进茶产业的国家考察,找出它们自主品牌强大的原因,并结合本国当地的经济、政治、自然状况总结出一套适合发展自己茶叶皮牌的战略目标,并坚定不移的执行。像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等已经小有名气的茶叶品牌,政府应当出台刺激政策,扶植自主品牌面向世界发展。对于那些劣质的叫不出名的茶叶,应当适当减产,逐步完成中国茶叶高质量的目标。我国也可以自主研发与茶叶相关的产品,打出中国特色的品牌,抢占国际市场。例如洗护用品、食品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想要茶产业经久不衰,茶叶的相关产品必须应运而生。

(二)创建多渠道的茶叶供求信息平台

中国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茶叶供求信息平台和实体门店的交易所,适合各类企业的需要。要聘请专业人士分析市场形势,做到以产定销。在做到机械化大生产全面实施的基础上,产、供、销要联系在一起,归一个部门管理。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节约宝贵时间,使茶叶保持新鲜。交易平台必须做好宣传工作,消息闭塞可能会错失良机,相关媒体要做好宣传工作,保证各大企业都能公平竞争,互比质量、价钱。

(三)注重风险防范

在这一点上,中国应该多和日本学习,在不同的地区针对不同的外部环境,风险防范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机械送风、遮阳网覆盖、提水喷雾等防雾措施,可以用在我国高原茶区地带。喷灌装置可以设置在我国易干旱的地区。不仅茶叶作物需要防风险,茶产业相关企业也需要,政府应该组织设立一个公共的茶产业风险防范机构,防止战争、天灾等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倒闭。政府要给茶企业一定的保障,茶企业才可以更大胆的走自己的创新之路。中国目前的境况,需要企业大胆的创新,一味的坚持固有的模式,便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仲伟民.近代华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学术月刊,2007(4).

[2]唐永宁.赴印度、斯里兰卡茶产业考察体会与思考.农业研究与应用,2012(1).

贸易现代化范文第3篇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贸易现代化范文第4篇

一、中医药走向世界面临新形势

首先,中国于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作为中国产业和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将加快进入全球经济大循环的步伐。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医药提供了进入广阔的国际市场的可能性;中医、中药可以通过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形式,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与合作,提高竞争能力。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我国开放医疗服务贸易市场后,有利于我国中医医疗服务领域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医疗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中医医疗服务的现代化需求,将有力刺激中医药科技的发展,促进中医临床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对中医药的需求。

加入世贸组织,要适应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需求,必将刺激我们加速中医药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以适应国际生物医药科技的多学科交叉发展对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医药发展创造了多边贸易保障机制;有利于维护中药进出口的正常秩序;也有利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保证中医药贸易的市场安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医医疗服务和中药贸易将进一步全球化,突破地域发展的传统观念,进入全球市场,有利于中医药更大程度的向世界开放,也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国际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各种资源,加快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中医药行业同时也将受到市场向世界开放的压力,中医药产品和服务水平会暂时不适应压力,以及人力资源受到竞争冲击。

二、世界卫生组织对传统医药的重视和各国加强对

传统医药管理,使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面临新的局面

WHO西太平洋地区卫生大会于2001年9月,在文莱通过了新千年发展传统医学的10年战略规划,对各国卫生部门发展传统医药在立法、研究、医疗、教学、知识产权和资源保护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政府也要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事业,认真执行WHO的十年,规划,推动这一规划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积极实施。

各国加强对传统医学的立法管理,有利中医药健康有序地走向世界,同时也要求我们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必须符合对国家(地区)的管理规定。

三、加速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是我们的职责。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科技和医药发展形势,我国中医药的

发展必须实施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

所谓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就是将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国际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在新的高度和层次上发展中医药,以满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社会需求的过程。

中药的现代化,目的是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并使之进入国际医药市场

。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必须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医药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继承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的精华,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疗效,贯彻多学科参与的原则。

要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探索创造新的理论、新的学说、新的观点。

要加强中医临床研究,探索和创造新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治疗设备和治疗药物。要加强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四、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立足国内,不断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科研、教学、医疗药品开发的基础建设和法制建设,提高自身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能力。

2、必须医药结合,协调发展。只有中医药结合走向世界,才能完整、全面地向世界介绍中医药,才能巩固成绩,促进发展。

贸易现代化范文第5篇

摘要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受东亚地区的格局及转变的深刻影响。从朝贡体系开始,历经第一次现代化浪潮和二战后新的发展时期,东亚地区各国抓住机遇赢取发展。这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不无影响。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进程;东亚格局;朝贡体系

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启于1860年的自强运动(也称洋务运动),在这场亘古未有的巨变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东亚地区的格局及其转变的深刻影响。

在前现代社会,东亚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农业文明,东亚格局是建立在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朝贡体系发端于先秦时代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模式,秦统一后,“朝”,“贡”体制发展为传统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朝贡体制也是儒家“家”,“国”,“天下”文化的政治实践。朝贡体系在清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东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模式,形成了东亚共同的以儒家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圈。朝贡体系东亚格局是一种松散等级式辐射型。形式上是一种等级式的,但结构上要松散的多,在政治、经济上清王朝并不主导其他番邦,他们之间也没有强烈的依附性。仅就文化,社会层面对其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都是共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基础上形成了有所差异的文化。在东亚地区这种朝贡体制一直延续了几乎在整个农业文明时期。朝贡体系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时期,为东亚地区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农业文明发展模式。在朝贡体系内形成的朝贡贸易促进了东亚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政治模式的相对稳定,也为东亚地区提供了和平的政治的氛围,也更多的促进了东亚地区农业文明的发展。东亚的朝贡体系为农业文明时代提供了相对成功的地区模式。但朝贡体系毕竟提供的是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在社会经济上的封闭性、同构性,在政治文化上的同质性。这些因素使其成就巨大的农业文明的同时,却也阻碍了使东亚的资本主义萌芽像西欧那样成长,成为第一次现代化浪潮的发源地。

第一次现代化浪潮是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发端与英国然后向西欧扩散的工业化过程,时间是从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中叶(大约780――1860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其资本本性的扩张性必然要开拓世界市场,但是这种开拓不是以公平的贸易交往进行的,而是通过血腥的殖民掠夺。处于农业文明的东亚地区同样受到西欧工业文明的冲击。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西欧一些国家就同明清帝国进行一定的贸易。然而由于传统农业文明本身自然经济的特点以及东亚地区以朝贡体系为模式的贸易特点,同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殖民扩张之间的矛盾,必然引起相当强烈的碰撞,这样的贸易交流也必然不会顺利健康的发展。在这场贸易冲突中,清政府一开始就对西方的贸易冲击采取退缩与封闭政策,自行放弃在南洋开拓的许多贸易据点压缩西方与中国贸易的口岸。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开拓英国的东亚市场,清政府则认为外藩入贡,完全按照朝贡体系的模式对待这种现代的贸易。但当时西欧刚刚处于为资本主义现代化起步阶段,没有足够的力量侵入并未完全衰落的清帝国。直到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而清帝国的进一步衰败,这种平衡被打破。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模式的东亚地区成为西方殖民扩张的重要的目标。1840――1842年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清帝国的大门,而对于东亚地区而言是对朝贡体系一次沉重的打击。朝贡体系开始走向崩溃。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和朝贡体系里其他番邦产生很大的影响,1853年美国舰队强迫日本开放门户,1856――1858年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剧了朝贡体系的崩溃。

在朝贡体系开始走向崩溃的同时也使中国,日本东亚等国卷入了第二次现代化的浪潮。同样被动卷入第二次现代化浪潮的中国和日本,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异。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在19世纪中叶清王朝开始衰落的过程中发生的。内部的瓦解力与外来的冲击力交织在一起,这里仅以外部冲击力对于内部的影响来看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思想因素。鸦片战争后,尽管天朝的门户被无可奈何地打开了,被迫接受了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却仍不能重新的认识中国以外的西方世界。清政府在处理与西方国家事务仍没有跳出朝贡体系的圈子,不准西方使节与北京政府直接交涉,一切通过专办“夷务”的钦差大臣办理或总督。中国一面对西方国家开放口岸和出让贸易特权,一面接受邻近国家数年一次的朝贡照章进行。这些无不显示出所谓“天朝上国”思想的根深蒂固。然而,同处于东亚朝贡体系中边缘地位的日本不存在这种思想的束缚,反而,在看到所谓“天朝上国”的失败以及自身的弱点,更刺激了其变革的强烈愿望。当然就中日两个现代化进程巨大差异的原因而言这与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等因素有关,但就朝贡体系对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而言也是有着这样巨大的差异。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阻碍重重,而日本抓住了第二次现代化浪潮的机会,比较顺利的走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东亚地区朝贡体系的崩溃与殖民体系的建立。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自强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相遇,结果中国惨淡经营三十年的自强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中国的半殖民化进一步加深,至此东亚的朝贡体系土崩瓦解。与此同时也是东亚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急剧加深的重要转折,在这里日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日本既是东亚朝贡体系最后埋葬者又是东亚地区殖民体地主要侵略者。日本通过一步步的侵略战争,使朝鲜,中国的台湾,东北地区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这样东亚地区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成为东亚殖民体系的中心,中国则被边缘化。殖民体系是紧密的等级依附型体系,在政治上殖民列强对殖民地实行殖民统治。这无论在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都不可能促进殖民地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在经济上,殖民地的经济命脉完全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使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严重阻碍了殖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甚至在殖民体系崩溃后,也严重影响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文化上,殖民列强对殖民地国家实行愚民政策和奴化教育,扼制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东亚殖民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在一步步加深,这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了严重的阻碍的作用。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从器物层面上开启了现代化进程――自强运动,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使中国认识到仅从器物层面无法完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进一步从制度层面,文化层面上来推进现代化进程,但在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殖民体系下的现代化因素的激烈冲突中始终没有形成历史的合力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反而是,随着中国边缘化加深,半殖民的程度加深,甚至到了1937年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使中国有被完全殖民化的危险,这样中国就不得不中断正在进行的现代化的努力,把争取民族独立放在首要的地位。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法西斯的胜利及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东亚地区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格局。战后新格局也经历了演变,从冷战对峙到以经济势力为核心综合国力的和平竞争发展的新时期。东亚地区的总体和平与发展,为东亚现代化发展提供非常有利的环境。在以经济势力为核心综合国力竞争中,东亚地区各国大力发展了双边及多边贸易,形成以各种条约为关系准则的平等的网状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国之间大力发展相互关系,尽管发展水平有差异,也存在各种利益冲突,但总的来说仍以和平发展为核心,地区局势相对稳定。在新格局中的中国,抓住历史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使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当然,机遇的同时有面临着挑战,如发展中国家(中国,越南,朝鲜等)与发达国家(日本)之间的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形成的劣势地位,贸易不平等,等等。认真科学的应对发展中的问题中国完全能够在新的东亚格局中找到新的历史坐标,利用好外部环境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更好发展。

当然,中国现代化进程并不取决于东亚地区的格局及其转换,但东亚地区格局及其转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因素。东亚地区原有格局的打破与新格局的建立给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客观的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对新格局要有一个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充分利用外部有利因素,结合内因形成历史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胡绳 从鸦片战争到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6

贸易现代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时代 档案管理 世贸组织 档案管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63-01

档案是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个人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是记录历史真实状况的重要资料。档案可以是文字、图表、声像以及电子文档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管理是一门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搞好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是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社会总体发展

(一)彻底地从封闭半封闭的思想意识中转变到适应世界的总体发展观念

档案管理要从思想意识上更加开放,思路放宽,提高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逐步与世界整体发展相适应。通过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注,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才有利于档案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档案质量提高。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只有提高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程度,才能与世界经济贸易的各种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相衔接。因此,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与世界经济贸易密不可分。要提高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包括机构体系建设和档案工作者队伍建设非常重要。首先要在机构体制上创新,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运行机制。档案工作者要树立起社会意识、世界意识、责任意识,从长期封闭半封闭的工作环境中彻底解放出来。虽然普遍具有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但有相当一些人墨守陈规,观念老化,思想保守,与社会接触少,更谈不上了解世界经济贸易。他们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不会应用,致使社会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弱。因此要改变档案工作默默无闻的封闭局面,要开阔视野,破除传统的用人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积极性,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创造性,把档案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掘出来;想千方设百计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领域,扩大对外档案工作资源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局面,推动档案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要不断强化培训意识

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各种理论培训、档案专业知识教育、世界贸易组织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支坚强过硬的档案队伍,让优秀人才充实到领导岗位和其他重要岗位上,使这些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而且还具备相当的世界经济知识,以及较强的开拓意识、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全局观念,更好地为档案管理工作服务。

二、档案管理现代化离不开融入世界经济贸易,离不开现代化

发展离不开经济投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同样需要资金、人才、机制等注入。没有资金、设备,应想尽办法,根据现在的条件和可能,配备先进设备;如果没有资金投入,不能创造条件,不注重培养管理人才,档案管理事业就不能健康发展。因此,要积极培训,不断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充实档案管理队伍,把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单位工作计划,列入本单位的考核内容进行考核,机制不活的话可以改变现有的工作模式和运行办法,各级领导尤其是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要经常过问此项工作,实行例会制度、督促检查制度以及培训制度。各个基层单位要经常研究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大事项、重大动向、重要问题,听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汇报,了解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状况,提出新要求,下达新任务;不断指导本单位档案管理部门依法开展管理工作,帮助本单位档案管理部门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要有宏观指导总体战略、总体思路,实现档案管理发展战略上的创新,具体工作环节当中管理内涵和技术手段的创新。做好档案现代化管理,对促进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融合与发展都有着长远和现实的意义。

三、加快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步伐,发挥档案管理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档案工作已不是单一管理工作,而是一项知识性管理工作。世界经济贸易的大融合,国际经济、政治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都离不开知识性的管理。世界贸易组织的各种知识,对我国而言,对我们每个单位而言不是一般信息。要高度重视知识管理、要把信息与活动、信息与经济、信息与档案管理、信息与档案管理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知识共享、信息共享、档案共享,正确处理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这是认识的又一升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档案工作的地位。这无疑对促进贸易组织的档案信息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贸易现代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海关;出境监管;改革举措

一、海关面临的形势

1.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贸易规则变局

经济全球化可分三个阶段:一是普遍分享全球化红利的发展阶段。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共同从全球化中受益,普遍享受到全球化的红利。二是分享全球化红利的分化阶段。发达经济体分享全球化红利达到顶点,发展中经济体分化出新兴经济体。三是全球化发展新阶段。发达经济体经济发展普遍衰退,美日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先后陷入危机;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快速。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经济驱动新特点表现为三个方面[1]:一是开放驱动,即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税、非关税措施、服务业市场准入、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措施,都在向更加开放的方向调整,从而出现有利于各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趋势。二是市场化驱动。市场规则和市场竞争规律正在成为支配全球资源配置格局的决定性力量,从而不断改善全球经济福利。三是创新驱动,即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高端人才集聚正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并产生重大推动作用,新兴经济体积极参与其中获得明显的后发比较优势。为顺应全球化新发展要求,回应以全球价值链为代表的新贸易模式要求,应对新兴经济体对传统贸易治理结构提出的挑战,美国以放弃依靠世贸组织来推动全球化战略,转而推动建立排他性的自由贸易区,试图打造国际经济新秩序,新规则和新格局[2]:一是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双边投资协定2012 年范本(BIT2012)、服务贸易协定(TISA),突出了传统规则的深化与整合、自贸协定(FTA)深度一体规则、新的规则与横向议题,构建新的贸易规则体系,为未来全球治理改革建章立制。二是新规则对货物贸易、投资、服务贸易规则加以整合,推动贸易规则从负向一体化原则转向正向一体化原则,并对21世纪贸易模式所涉及的新问题进行规范。回应全球价值链发展对制度的需求。三是发达国家力图成为新贸易规则的主导者。当前美国以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为核心力量,主导新规则的构建,从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转向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反映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生产上的新模式,重新打造不对称规则优势,为美国投资和服务业进入全球市场打开大门,力求维护美国的就业、增长及其投资者在其他国家的利益,维持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既给中国带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又让中国面临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3]。一是推进服务业有序开放,深化投资体制机制改革、放宽投资准入。二是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为抓手,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以周边为基础,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三是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为抓手,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3.海关职能延伸改变,使命任务更为艰巨

我国海关职能已从以税收、监管、打私、统计等传统职能向以知识产权保护、边境保护、维护供应链安全与便利、以实现口岸管理一体化为目标的口岸规划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非传统职能、传统职能并重,相互促进方向转变。非传统职能的边境保护触角延伸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范围拓展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金融安全、对外贸易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等多方面,包括:反恐、反洗钱、环境保护、保护濒危动植物、查缉货币非法输出、查缉化学前体等。

随着海关职能的改变,海关监管也突破对进出境货物、物品、运输工具的监管以及在口岸和海关监管区的局限,外延到包括对“有形”货物贸易和“无形” 服务贸易的监督管理,对与进出境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企业,比如,“两废”加工利用企业、物流公司、边贸市场、“水货”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知识产权保护、查缉、边境反恐、保卫文化安全及促进文化贸易发展、维护生态安全等。以及海关征税、打击逃避海关监管和偷逃税活动、编制国际贸易统计(含服务贸易)、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口岸管理等[4]。海关职能的不断深刻演化,海关工作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使海关面临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繁重,更具挑战性。

二、海关改革构想

自1998年实施以通关作业改革为突破口的现代海关制度第一步发展战略,2004年实施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的第二步发展战略以来,制约科学发展的矛盾初步缓解,中国海关得到长足发展,但并未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近年来,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工作体制机制,中国海关先后提出“把好国门、做好服务、防好风险、带好队伍”的“四好”总体工作要求,全面推进“学习型、服务型、法治型、创新型、廉洁型”的“五型”海关建设要求。统筹“四好”的总体要求和“五型”海关的建设具体要求,推进海关新时期发展战略,必须牢牢把握海关的“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

1.推进专业化海关建设

专业化建设是推进海关简政放权,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的必要途径,对保证海关管理服务效能、提高自身行政效率,应对新形势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关专业化机构是熔炉,专业化管理与服务是磨砺,专业化人才是基石,海关专业化建设已成为海关事业蓬勃发展的核心动力。

海关专业化建设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专业化队伍建设是海关专业化建设的前提和核心,专业化制度建设是是海关专业化建设的基础,专业化工作机制是是海关专业化建设的关键、专业化工作模式是是海关专业化建设的保障,专业化管理与服务产品的提供是是海关专业化建设的体现和检验标准。专业化队伍建设首先要使海关队伍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专业道德、专业精神要求;其次应具有系统、科学、规范的海关干部队伍教育与培养机构和体系;还要推进专业化队伍发展激励机制建设,为专业化队伍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提供持续发展动力。海关队伍的专业化,需要干部队伍不断扩充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术、增长专业才干、恪守专业道德,以专业管理服务产品得到国际和社会的认可。

2.推进现代化海关建设

海关现代化建设要应对以开放驱动、市场化驱动、创新驱动为特点的全球化新趋势对全球贸易供应链的客观要求,也要顺应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由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迈向高终端发展需求,更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现代治理体系、提升现代治理能力,建设世界一流海关。

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5]。现代化海关建设要以此为核心,以现代化理念创新制度设计、深化海关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化解阻碍海关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调动海关队伍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海关关员的活力与创造性,确保海关管理服务效能和效果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世界海关组织(WCO)现代化建设的哥伦布全球行动计划[6]主要涉及十大要素:领导和战略规划、海关制度和手续、组织和机构框架、法律体系、资源(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技术、外部合作和伙伴关系、变革管理和持续改进、善治、管理信息和统计等。海关现代化建设必须服务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一是要以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统筹海关现代化建设,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依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探索海关业务现代化改革试点。二是要以队伍现代化和业务现代化为核心的双轮驱动整体推进海关现代化,改革海关监管服务体制,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确保贸易便利安全。第三要整体协调有序推进海关现代化,既要与国际海关组织、有关国家海关现代化协调推进,又要适应国家现代化进程,还要处理好队伍与业务的综合配套改革,实现体制改革和机制优化内在平衡。

3.推进国际化海关建设

海关国际化建设是海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国际海关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合作机制发展,为实现国际供应链便利安全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充分利用开放的国际环境,优化配置本国资源与要素,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能力与水平的必然要求;更是海关主动融入“全球网络化海关”建设实践,成为国际贸易安全和便利化的参与者、主导者的关键路径。

海关国际化建设是海关超越本土发展方向、发展范围,推进自身建设在广度深度的拓展,是面向世界、开放合作、优化发展的过程;是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全球供应链、物流链、价值链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海关组织指出,必须通过沟通、合作与协调来促进贸易[7]。宏观上,海关国际化建设内容包括:管理服务理念的国际化建设、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制度的国际化建设、机制的国际化建设、管理服务实践的国际化。在各项国际化建设任务中,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是海关国际化建设的关键和中心环节。微观上,海关国际化建设内容包括:有组织、有计划的国际化培训项目,与世界海关组织、有关国家之间开展诸如能力建设等沟通交流项目,与有关国家开展的诸如AEO制度等协调合作项目。

三、海关改革举措

1.全面深化通关改革,不断提升“三化”水平

通关既是海关核心业务,也是海关生命线。通关效能和效率不仅直接影响贸易便利水平的提升,也关系着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提升通关效能和效率不仅是海关推进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建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也是海关推进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当前,数字商品和服务的流行正在挑战海关机构的政策制定、流程和技术变化,以应对数字对国家安全和财政安全的混乱影响[8]。数字商品和服务遍及全球各地,跨越数字边界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由于缺乏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很难使用货物贸易的传统方法和海关解决方案来界定数字贸易,迫切要求海关全面深化通关改革,针对无形的数字商品和服务确立数字边界,建立相应通关制度,实施通关监管服务。

全面深化货物通关改革至少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简化申报手续和再造作业流程,拓展监管时空,提高海关通关效能和效率。第一步是依托国家电子口岸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单一窗口”;第二步是推行两步申报制度;第三步是推行区域通关改革;第四是步推行一体化通关改革;第五步是在边境上建立“单一中国政府”,在国际上实现“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

2.深入推进人力资源改革,提升管理服务质量标准

不论是“四好”“五型”海关建设,还是“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海关建设,都离不开制度、人才、科技三大支柱。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海关不仅面临业务高速增长与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在推进海关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建设进展中,现有专业人才数量与质量与实际需求存在显著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专业人才数量,还是能力建设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更为关键的是,当前海关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和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立足内部挖潜、进行能力建设、对现有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激发人力资源活力与创造力,是海关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海关人力资源改革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分析改革发展大局、准确把握人力资源需求、合理调配使用人力资源:一是推进海关人力资源分类改革。按照综合行政类、综合执法类、专业技术类进行分类,制定并完善各类人员的教育培训、考核、奖惩、选拔、任用、交流等制度,研究设立各类人员专家制度,拓展人力资源的发展空间,为海关的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二是按照海关业务改革发展的要求,科学调整总署、直属海关、隶属海关三级人力资源结构。当前,总署、直属海关、隶属海关人力资源结构基本上按照计划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配置,已经不能适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要求,无法满足海关业务改革发展的需要。要以直属海关的整合优化为抓手,统筹考虑总署、直属海关、隶属海关人员数量结构,将直属海关工作人员的余量作为隶属海关人员的增量,充实优化隶属海关结构。在瘦上强下的过程中,确保海关总署决策层人员的“精”、直属海关执行层人员的“强”、隶属海关操作层人员的“实”,为提升海关管理服务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3.创新完善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海关治理能力

开放驱动、市场驱动、创新驱动的经济全球化对贸易安全与便利提出了更高的追求,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对海关工作效能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海关的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建设既需要集约、协同、合理、高效的口岸体制,又需要良好的公共环境。创新完善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海关治理能力已迫在眉睫。

创新完善治理体系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一是主动作为,推进建立集约、协同、合理、高效的口岸体制。集约、协同、合理、高效的口岸体制是实现贸易安全与便利的基础。海关应充分利用国家口岸办公室这一平台,采取更为科学的决策和更为主动的管理,主导并牵头推动新一轮的口岸体制改革,加强与检验检疫、边防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实现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实现口岸管理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合理配置、口岸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口岸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创建良好的公共环境。海关的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建设要求海关必须成为客户导向的海关,同时强调海关应该“掌舵”而非仅“划桨”。努力实现两个转变:由被动面对风险,向主动承担和控制风险转变。海关的工作方式也开始实现从“单打独斗”向“综合治理”的转变。海关应致力于改变以往以管理者自居的思维定势和传统单向型的执法方式,与商界建立互相信任、互利互惠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搭建开放、便捷、高效的公共关系平台,支撑贸易安全与便利的发展。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业界、学界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各自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协作、搞好伙伴协同,全面提升海关综合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燕生.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J].当代世界,2014(03):5-8.

[2]东艳.全球贸易规则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机遇[J].国际经济评论,2014(01):45-64.

[3]刘志彪. 经济理论和政策创新的基本维度――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理论解读[J].江海学刊,2014(02):5-12.

[4]广州海关课题组.关于海关职能的再认识[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06):6-8.

[5]韦毅.海关现代化刍议[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01):58-61.

[6]张树杰,徐君.海关现代化建设的全球行动:WCO“哥伦布计划”述评[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1(02):102-108.

[7]http:///~/media/WCO/Public/Global/PDF/Topics/WTO%20ATF/Working%20Documents/CBM%20flyer%20MB%20v5.ashx?db=web2http:///~/media/WCO/Public/Global/PDF/Topics/WTO%20ATF/Working%20Documents/CBM%20flyer%20MB%20v5.ashx?db=web, 2014年5月17日访问。

[8]James Canham and members of the Accenture Global Customs Industry Team.From borders to boundless: the digital dilemma in Customs[J]. WCO news, 2013(10):46-47.

贸易现代化范文第8篇

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实际运营中国际物流的发展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际物流发展仍然处于基础环节的初级阶段,这就需要在明确基本发展状况的前提下,在对国际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时,提出有效发展的各项措施。

【关键词】

国际物流发展;国际贸易;影响;措施

国际物流是在国际贸易发展环境下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有利支撑,并且在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和推广下展现举足轻重的作用,极大地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整体发展。于我国而言,物流企业为了有效提升自身服务质量,降低整体运营成本,通过提升国际物流水平和能力来强化在对外贸易环节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但是在实际的运行状态下,受到我国整体环境的多方面制约,比如缺乏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而在物流的服务发那个是过于局限,这些状况使得在大环境的影响这推动下施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但是却不见多大成效,整体而言,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仓储、运输、搬运等环节,没有跟随现代化的发展潮流。

1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1优化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在信息技术化和经济全球化在迅速发展,使得现代化的物流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成为现今环境下的“第三利润源”。这就使得相关企业在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下,国际物流的应用得到各方的重视,我国也在紧随时代的潮流,不断扩展国际物流的发展和应用,为其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国际物流流通在物流企业的集中和整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有效推动物流企业发挥整体优势的前提下,形成良好的企业规模效应。就我国目前的产品出口现状而言,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优势,但是在国际物流发展的基础状况下,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对于市场现象和需求的反应速度,能够快速而有效的满足市场和顾客的需求,还能够有效完善企业自身的生产运营水平和整体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和完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竞争力。图1所示,是2012年到2014年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货物的总额展现。

1.2强化国际贸易整体规模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应用中,现代物流是贸易发展的主要工具和媒介,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壮大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扩张中,现代物流的发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并在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和设备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提高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交易效益和对外运输状况。图2是近年来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和港口吞吐量关系散点图,展现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物流环节的影响作用。据图可知,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影响很大,呈同比增长或下降趋势,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进出口发展息息相关。由图2的散点图分布可知,我国国际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与港口吞吐量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所以,在进行物流贸易的相助分析时可以采用逻辑增长模型来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描述,表明在经济的发展运行中,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的增长有着一定的拉动作用,然后再通过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将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商品总额和国际集装箱的吞吐量作为模型,有效解释其中存在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然后明确表示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贸易总量。而且可以从散点图的分析看出,通过常见的经济增长逻辑曲线模型对两者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明显性和稳定性,在涉及参数保持在稳定要求之内,使进出口商品总额在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下呈现逻辑增长的曲线型态增长。由此可见,国际物流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的增长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

2加快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措施

2.1强化统一领导机制,发挥政府协调功能有效实现国际物流的发展,就必须突破区域限制和传统产业的影响,为国际物流的发展运行创造一个开放、统一的现代化物流发展市场。这就需要我国的政府相关部门对发达国家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同我国的经济发展实情和现状相联系,探寻出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独立的、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强化对于物流产业的引导作用,并且还必须发挥政府部门的协调管理功能,有效推动我国国际物流产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2.2完善税收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于我国国际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而言,我国目前实施的部分税收政策发挥着限制作用。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下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适时出台有利于国际物流发展的税收政策,为我国国际物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税收环境政策。比如可以像物流总环节的增值税发展模式一 样,将转包环节的纳税义务予以正当扣除,有效引导物流企业加快先进物流管理手段和基本理念的引进和采用,有效实现对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使物流企业在不断提升自身基础能力的同时,在国际贸易中强化国际市场竞争力和整体优势。

2.3强化第三方物流发展,培育社会化物流市场在进行国际物流发展和整合时,需要物流企业经过一系列的整改优化措施,强化第三方的物流企业经营范围和整体规模,并在现代化的物流行业运作标准指引下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升级和转型,在建立健全的行业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下,突破传统的行业内的发展区域性限制,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范围向跨区域方向推动,进而在市场的有效支撑和引导下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在明确市场和运输需求的基础上不断降低物流营运成本,在强化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技术的发展创新。如图3所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状况。企业进行第三方物流选择时,首先要注意外包风险,外包风险通常情况下会造成企业高额费用的支付,并会为此而损失客户资源,进而不能实整体的物流供应链有效发展运作。其次,需要注意控制性分险,在第三方物流的基本应用中,出现企业过于依赖的现象,则很容易丧失自身对于第三方物流的控制权,进而造成企业在实际经营中不可弥补的经济损失。最后要注意的是经济风险,我国企业中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极为明显和突出,所以,在进行第三方物流选择时,企业可能会因为资料信息的却是而在高成本的代价下选择了服务水平差的第三方物流合作企业,这样的状况会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巨大的经济风险。

3完善国际物流网络

国际物流网络的完善和健全影响着国际物流的正常有序运转,所以,在进行国际物流系统建设时,相关企业要根据商品的交易计划或者国家和国际对于国际贸易的宏观总体规划进行网络结点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考虑到现代物流的自身特点,然后在明确网络连线规划和相关分层关系以及供应范围和规模时有效完善各仓库间的衔接作用。所以,在进行网络连线的规划时,应该对国内的物流运输状况进行综合的考虑,采用他先进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以及运输设施,以有效完成运输路线的规划,使进出口物资和商品在运输途中的积压得到有效缩减,进而建立一个畅通、高效的现代化国际物流网络系统,有效实现国际贸易的扩大化和国际物流的合理化。

3.1强化学科技术的应用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全新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的每个环节和人们的思想行为意识。于物流产业的发展而言,在现代化的发展环节中,物流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在朝着集信息技术、包装技术、运输技术和仓储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样的发展必须同技术的进步相联系,以有效实现现代物流信息发展数据的代码化和逻辑化,实现国际物流的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是国际物流在当前的贸易环境和发展趋势下得到有效发展的计速器。

3.2组建物流联盟,将物流的集成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就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而言,我国在发展中的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整体而言,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进程中没有将物流整体的集成优势得到有效发挥,主要表现在我国在订货、运输、仓储和包装以及加工装配等环节并没有实现衔接和统一,而是处于分散和分割的状态,在这样的基本状态下,这就需要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在建立联盟的基础上有效推动国际物流的发展和进行。

3.3强化物流观念,在额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动国际物流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是结合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坚持可持续的协调发展观基础上根据去遇见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人与自然的统筹发展,科学合理的促进各项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就物流行业的发展实际而言,该行业是属于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涉及众多的国家经济类型和多样化的运输方式以及众多的管理部门,而现代港口作为远洋运输的起止点,集合了种类的生产要素和产业间的重要信息交汇,这就需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思想来促进国际物流的有效发展和进行。

4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对外贸易的发展力度和速度在不断的强化和推进,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物流行业的重要作用,而且相关的行业部门均有所重视和发展,并已取得显著成效,而我国的国际物流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同发达国家相较而言,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基本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明确国际物流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基础上寻找优化的建设措施,使我国的国际物流发展紧随国际贸易的整体要求。

【参考文献】

[1]马正英,杨凡.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J].价格月刊,2015,08:43-45.

[2]王志杰.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物流技术,2012,05:89-91.

[3]张艳丽.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1:7-8+12.

[4]王茂林,刘秉镰.天津滨海新区国际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4,11:63-65.

[5]刘婷.国际物流业发展对上海市国际贸易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07.

[6]胡圣.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贸易现代化范文第9篇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对战略和战略规划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是我们制定规划的前提,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规划能够体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科学、有效的规划是方法论与统揽全局的胆识的有机结合,是能够从容地驾驭制定规划全过程的产物。

贸易现代化范文第10篇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对战略和战略规划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是我们制定规划的前提,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规划能够体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科学、有效的规划是方法论与统揽全局的胆识的有机结合,是能够从容地驾驭制定规划全过程的产物。

上一篇:学生网络管理范文 下一篇:产品广告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