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政策法规范文

时间:2023-03-14 16:45:19

旅游政策法规

旅游政策法规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特点;存在弊端;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82

《旅游政策法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存在着许多不足,教学效果差,所以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迫在眉睫。

1《旅游政策法规》的课程特点

1.1法律法规多,记忆要清晰

《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作为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各所高校及教师在制订教学大纲时,基本都是以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大纲作为教学内容。虽然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旅游政策法规》书籍的版本很多,但主体内容几乎类似。以刘雪梅、吕海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法律法规》一书为例,内容包括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导游人员管理法规制度》、《旅行社管理法规制度》、《旅游投诉处理办法》等十四大项,每一项均包含有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的法律法规条款,内容非常之杂、细、多。这就要求在识记知识点的过程中要保持记忆清晰,并且经常温故而知新。

1.2教学内容杂,重点不突出

因为《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所包含知识点“杂、细、多”,往往会让初学者感到束手无策,大部分学生把《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归纳为纯记忆性的科目,错误地认为整本书都是需要识记的内容,每一条法律法规都是重难点,而不系统去理解该课程,无法形成理性认识,更不会融入自己的学习观点和体会。此时,若教师也不能适时、明确地进行指导,就会让学生非常困扰。作为《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对相关知识都要做到理解透彻、烂熟于心,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为学生指明重难点的方向。

1.3时事政治细,日常需留意

虽然《旅游政策法规》课本中不包含时事政治的内容,但是在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中,国内外时事政治一般以填空题的形式出题,且在卷面中要占15至20分的分值,因此是《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内容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教师和学生均需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地留意收集官方媒体所公布的国内外时事、要事、大事等,例如《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环球》等期刊杂志。

1.4教学效果差,学生没兴趣

《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内容大多数是各项法律法规,相比较旅游管理类的其他专业课程而言,内容枯燥,缺乏灵活生动的课堂氛围。而且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课堂上照本宣科,教师只管“说”,学生只管“听”,这种“满堂灌”的方式,稍好者会辅助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远远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玩手机的、看小说的、昏昏欲睡的学生比比皆是,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滞后化”

虽然我们已经倡导“素质教育”很多年了,但是现在的大学教育仍然未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的理念、内容、方式、手段、考核等均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的印迹。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是一个对旅游业的服务人员有着多方面的要求,且集多种功能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行业。《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的开设,本意在于通过学习使得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从业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的各项法律法规,规范自身的行为,保障游客的利益,保护游客的安全,这才是“学以致用”的真正效果。可这门课程的教学实际上仍停留在以考试成绩定未来的阶段,忽视了最为关键的内涵建设,这种评价制度极大地削弱了教学实效。教师课堂传授的内容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和情感世界,更谈不上最终落实于其言行举止这些关键性的问题。

2.2教学内容“片面化”

《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既是旅游专业学生日常必修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国家导游考试必考主干课程之一,因此被赋予了教学上的“双重意义”。目前教师往往只是教条地灌输各项法律法规,让学生死记硬背,脱离了实际运用,有些学生在听课时甚至带有抵触情绪。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对所有旅游类基础知识点的整体把握是一项基本的职业综合素养。完整的《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育内容应该包含两层,一层是有形的法律法规,即各个知识点的识记,另一层则是更为重要的无形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旅游政策法规》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与实践活动紧密关联,并要运用到实践中的一种教育活动。我们没有很好地运用道德实践去激发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自觉追求,所以导致了这门课程教育内容的片面化。

2.3教学过程“简单化”

《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以一定的内容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由教师对旅游法律法规及相关常识等方面内容进行指导的活动。这门课程本应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式教育,却被简单化为一种“灌溉”式教育过程,存在诸多弊端。《旅游政策法规》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基础理论既涉及每位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又与国家及地方各项法律法规等知识密切相关,内容繁s、理论深奥,对于知识底蕴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一方面没有相应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再加上该课程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到实践中的确并非易事。旅游教学的关键点在于工学结合,即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深入学习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在进行实际操作的锻炼。而且学生进入大学后,本应是主动学习知识的模式,可是现在的教育主客体颠倒,学生完全成为了“被动式”学习的载体,“被”高考送到大学;“被”老师灌输知识;“被”毕业走向社会,整个过程没有从社会实际和学生需要出发。

2.4教学手段“机械化”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的教育手段过于机械陈旧,缺乏新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没有与学生的日常实际相结合,更加没有针对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因材施教。习惯于“流水线”式的教育学生,却不顾及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绝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机械式的说教,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应将综合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完美人格过程中一个长期追求的目标,改革固有的《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育内容,将学生培养成为在旅游行业中“知法、守法、爱法”的合格从业人员,绝不是应试体系培育出的“流水线”产物。

3《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破除传统理念,改革教育内容

我们在教育事业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是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个性和属性,更是关爱和尊重学生生命本性的体现。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和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家长式作风,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以疏导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⒂攵龋切实解决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次,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优质的教育必然是个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方法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亦是尊重生命多样性的体现。不仅要进行国家及地方各项法律法规的理论学习,更应该开设一些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的公民课程,如品德课、道德哲学课、伦理课等作为有力的课外补充教学载体,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媒介平台时刻宣传我们所提倡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灌输国家、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提高综合素质。

3.2完善教育体系,灵活教学方法

《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均很强的课程,因此,整个教学过程需具备丰富的知识信息和实践经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加强校企沟通,让学生提前到旅行社实践,对其未来可能选择的行业和职位有所了解。而作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自己的价值认知和取向,引路入境,才会事半功倍。《旅游政策与法规》因牵涉到很多法律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制作图表、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明晰概念,助于记忆;组织课堂情景模拟,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严谨枯燥的法学知识;定期布置主题讨论,培养学生通过查阅网络和图书资料完成任务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继而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教学目的。

3.3结合理论实践,丰富考核方式

《旅游政策法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一方面强调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旅游法律法规分析、解决旅游活动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导游员职业资格;另一方面,《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的应用性、综合性很强,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情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点,提高实务技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就需要完善既有的学习评价标准,改革考核的方式方法。例如笔者对学生《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如表1所示。结合该科目的特点,灵活多样地选择考核方式,采用笔试、口试、情景模拟、主题讨论、论文报告及实践考核等相结合的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与交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做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贾红丽.旅游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5,(8).

[2]刘晓明.高职旅游课程教学效果提升路径与创新研究――以《旅游市场营销》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2,(3).

[3]任贤英.《旅游法律法规》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旅游政策法规范文第2篇

《旅游政策法规》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旅游政策法规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旅游法的相关内容;在基本技能方面,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旅游法规知识分析、解决旅游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培养高技能的旅游应用型人才。作为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课之一,因为一些原因导致学生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职业院校该课程教学现状出发,探讨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现状

(一)旅游业快速发展对人才要求高,教学难度大

国家旅游局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出境旅游1.2亿人次。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我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旅游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才能确保旅游活动顺利开展。因此,对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旅游法》施行后,教材更新慢

中国首部旅游法已于2013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不仅使国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有法可依,更是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旅游业全面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旅的新时代。但现行教材存在着严重滞后性,很多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更新,目前使用的教材针对本科生的比较多,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非常少。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补充《旅游法》的相关内容,做好教学知识的更新。

(三)法律基础知识缺乏,学生存在畏惧心理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法律基础知识,《旅游法》颁布以后,行政性指令较多,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上职业院校生源素质水平差异大、基础不平衡,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把握、分析能力具有一定差异性,过多的法律条文和沉甸甸的教科书让学生对本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有待革新

目前在职业院校中,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并非法律专业出身,而是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来承当。有的教师对教材部分内容也是一知半解,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无法将知识讲解透彻,学生就更加难以理解了。同时,目前在职业院校课程讲解中,还是采取教师讲授为主,不符合旅游职业学校学生求新、求变的学习心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二、《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改革重点

(一)明确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院校旨在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管理服务人才,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教学目的应以学生就业为指导,以行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旅游业的政策、法律法规条文,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中运用党和国家政策、旅游法律的能力,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业应用型人才。

(二)精心准备讲义,加强教材建设

近年来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已进行了很多修订,尤其是《旅游法》颁布以后,教材更是滞后于现行法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新的法律法规内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新的变化――新《消法》规定有关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存在欺诈行为的惩罚性赔偿,增加赔偿的金额由“一倍”提高到“三倍”。但仍然有一些教材没能及时更新,教师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旅游法》相关内容,做好教学知识的更新,精心准备讲义,把《旅游法》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

(三)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采取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效果。

对于教师而言,可以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途径获得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师只有既懂法律又懂旅游,才能站在一定高度分析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正确指导。

(四)采用网络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针对课程专业性强,学生法律知识缺乏的现状,运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制作教学光盘,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让学生能够根据需要重复学习,反复消化,增强教学效果。

2.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架构合理并且能够支撑网络课程正常运行的硬件环境,致力于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建立专门的教学网页,教师积累的相关材料例如典型案例、法规汇编、习题集、模拟题等能及时上网供学生共享。

旅游政策法规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法规;教学

一. 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的客观问题

作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重要课程,旅游政策法规是其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然而该门课程在教学的实施和推进上,却存在相当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欠缺。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学生在专业能力上及特长上往往侧重于旅游专业知识。他们可以拥有出众的口才以吸引游客,许多也掌握了丰富景点知识及特点,可以很好地与游客分享。这些能力足够他们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游了。然而法律知识对他们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重新学习也需要大量的时间,繁忙的工作也为他们的再学习带来了困难。

(二)学生缺乏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学生之所以选择旅游专业,是出于对这项工作的热爱,法律知识的学习对他们而言,就好比文科生遇见了有机化学,学习难度大,基础薄弱,同时学员客观上也很难树立其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因而该课程首先便为老师的引导方法提出了一个难题。

(三)法律知识用途窄,容易遗忘

作为导游专业的学生,在客观的导游工作实践当中,多数精力往往集中在如何处理与游客之间的矛盾,如何安排行程、照料游客生活,真正遇到的需要动用法律知识的情况则居于少数,故学员很难切实使用到其在课堂内所学到的法律知识,从而造成知识的遗忘,难以行程系统的法律知识基础和观念。

二. 如何处理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的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的,培养学员的基本职业素质。

旅游法规课程以培养熟练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同时又系统掌握法律理念的综合性人才为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技能和系统的法律意识及基础。鼓励其努力工作、诚心经营,在遇到各类法律纠纷的时候,能够及时运用所学的旅游专业知识,综合必要的法律知识,妥善灵活地处理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仅仅应当重视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的教授,同时更应当培养学生在掌握一定旅游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类法规如旅行社法规、导游人员管理法规、旅游饭店管理法规等等,通过此双向能力的培养,使学员充分掌握旅游行业的操作规则,在预见常见的旅游法律纠纷的时候,能够熟练冷静地运用法律知识,妥善地解决矛盾。

(二)精心备课,注重教材内容的系统和精练

老师教课的主要参考资料是讲义,每节课的讲义就是老师当次课时所要教授的主要内容,因此,老师需要通过有限的讲义内容以及课时时间,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因此教材的选择很重要。合适的教材,能为老师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就目前而言,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同版本高职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材,客观上,老师应当在教材和讲义的选择上起到主导性的作用。不能盲目依靠教材,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客观情况,灵活地选择、添加和打造授课内容,从而满足不同类型学院的客观需要。国外很多名校的大学讲师,在教材的选用上,都没有固定的教材,而是发展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讲义,辅以有效的参考资料。对于国内该课程的教师而言,在我国目前旅游政策法规体系仍不够完备的情况下,更不能够一味地依靠教材,而是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只能,多动脑筋,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灵活地编制讲义和选择教材,从而实现教材作为教学工具的良好作用。

(三)精心编排该专业的教学模式

据笔者的相关调查,目前国内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旅游法律法规课程的开设并不是非常充足,然而客观上教学任务又较重,因而老师在相关教学模式如课程的编排、课时的管理以及相关的教授方法上,都要有所讲究,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最有效地时间里,精准而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

就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该课程的编排情况来看,主要涉及旅游政策法规概述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法规,还有旅游相关部门法规等三大内容。老师如果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涵盖该三个广泛的内容,则应当进行相关侧重,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地打造教学模式。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员,主要讲解旅游合同法规、消费者权益保护、旅行社管理法规等方面的内容,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则侧重讲解旅游饭店合同法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旅游饭店管理法规等等内容,在课时的编排上,做到精练、科学,有的放矢,从而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培养和训练。

三. 结论

总而言之,旅游业在我国仍然属于朝阳产业,产业体制仍然不够成熟。该行业内仍然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之处。同时我国大多数人群当中仍然存在法律意识淡薄以及法律知识缺陷的客观情况。该背景,不仅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法律课程提出了普及要求,同时也是对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一个严峻考验。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当切实重视自己的客观责任,切实履行自己的教学任务,培养专业知识与法律知识双项全能的优秀旅游业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罗明霞. 高职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浅析.[M].经济师.2009.11.

[2].邓志刚.浅谈《旅游政策法规》的教学方法.[M].职业与教育.2012.9.

旅游政策法规范文第4篇

关键词: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教学评价;强化基础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近几年来,我国奥运会、世博会、亚运动的成功举办,给中国旅游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必然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对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业人员既要具有现代服务意识、管理能力,又要具有实用性、专业性的服务技能。面对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高要求,作为旅游专业课的教师就会觉得身上的担子特别重。在校期间,如何使学生能真正的投入学习,使学生对于旅游专业课真正做到愿学、乐学、会学和善学,如何使旅游专业学生成为同市场需求接轨的合格人才,这是对所有旅游专业教师的一大挑战。

对于本人而言,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工作的时间将近十年,在这段时间里,我一直都从事《旅游政策与法规》的教学工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比较倾向用案例分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学生们也比较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授课效果也比较好,自己也曾撰写过这方面的论文,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我慢慢意识到,以前的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的需要,作为教师就是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也就是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近几年来,结合旅游专业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旅游政策法规》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尝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理论讲授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它的可取之处,因为任何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都是从理解基本理论知识开始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的讲授法在现代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但它的弊端也在我们的授课中不断的显现出来,如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在讲授《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时,如果只运用理论讲授的方法,这种弊端呈现就更为突出,因为很多学生本身对这门课就有抵触情绪,认为本课程既难学又枯燥,他们就更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同时,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更加形象地理解课本的知识。

传统的理论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使授课不仅有理论性强的书本知识,还有形象、真实的社会原形,使学生在《旅游政策法规》的学习中,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要求的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也熟悉了法规规定的渊源,并且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使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能有效地完成。如在讲授2009年新修订的《旅行社管理条例》时,我在理论知识讲解、学习后,给同学放了重庆卫视的《特别关注》节目中“解读旅游新规”一段视频,通过视频,同学们可以了解到新政出来的背景,可以容易理解与掌握什么是“零团费”、“负团费”、“质量保证金”等基本的理论知识,教学效果很好。

二、坚持实践法,从模仿到创造,让传统的课堂讲授与生本教育相结合

传统的讲授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尤其在《旅游政策法规》的教学中,基本的理论、法律条文的理解都需要教师的悉心讲授,但这种讲授的方法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是现代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缺陷。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把讲授法与生本教育结合起来,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实践,掌握技能,巩固知识。所以我在备课的时候会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结构情况,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充分采用做游戏、情景表演、小组合作完成项目、辩论等形式和方法来开展教学,如在讲“导游人员的义务与权利”时,我就采取了辩论的形式,“导游人员该不该收小费”、“导游人员有没有权改行程”等辩题都可以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讲“旅游者的权益”时,我就采用了情景表演的形式,重现生活中一个个鲜活场景;同时,我在布置的作业也尽可能是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如在讲授旅游饭店内容时,我就布置学生让他们对江门市区的星级酒店进行结构分析,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走入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对“星级酒店”这样一个概念有了自身的体会与自己的认知。

三、创新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评价的目的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增强每一位学生学习专业课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难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只会让学生临考前“抱佛脚”,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卷面成绩,因而我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尝试,不再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根据评价的目标、学科的特点与要求、评价的内容、学生的实际等,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评价的内容既包含平时课堂表现、开放式作业的表现,也包含考试的卷面成绩,评价的主体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自评、互评、师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这样的评价式方式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评价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评价了学生的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能力等,充分鼓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主动参与学习中来,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

四、案例教学与强化基础训练相结合

在教学中,生动的案例分析能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在《旅游政策与法规》的讲授中,我能够感觉到每当讲案例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对于依据案例所提出的问题也都是积极的给予回应。本来提出案例进行分析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课本中法律规定的条文,帮助理解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过到预计的效果,很多学生在课后回忆授课内容时,脑子里只有案例,而对于基础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而《旅游政策与法规》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课,基本的理论知识、法律条文都是考试的重点。因此,在课时的安排中,每章节结束后我都安排了一个全章练习,再增加一个全章试题测验,考试的题型与广东省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题型相一致,通过这个方法,既有效地对学生所学知识有效地强化,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的掌握,又可以使学生熟悉导游资格证考试题型的考试技巧。通过案例分析教学与强化基础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连续多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中《旅游政策法规》的通过率一般都在80%以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中的法律条文与规定很繁琐,而且也是考证的重点,如果不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更别说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在我结合本课程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结构、传统教学与生本教学相结合、创新教学评价以及案例分析与强化训练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是很适合当前旅游法规教学的方法,值得推广。当然,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一定还有更多好方法,我也在不断探索之中,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之中,还能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2]阮成武.主体性教师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5).

旅游政策法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 旅游专业 政策法规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70-02

政策法规知识是导游人员的工作方针,旅客在旅游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导游人员要以国家的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正确处理。导游人员自身的言行更要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因此,熟练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政策法规知识,对将来从事导游工作的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本文以广东省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探讨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旅游专业政策法规教学中的运用。

一、中职旅游专业政策法规课程教学现状

广东省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专业政策法规课程使用的是广东省导游人员考评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编写的教材。该课程是以旅游活动领域中各种法律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法学理论为基础;以现行旅游法律法规为核心,将法学理论与旅游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课程。该课程探讨了旅行社管理、导游人员管理、旅游安全与保险、旅游交通与出入境管理、旅游住宿与食品、旅游资源、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旅游合同诸方面所涉及的法律问题。由于政策法规课程中法律条文较多,教学内容相对单调、枯燥,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过多抽象的法律条文的讲述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消极厌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因此,必须找到适合政策法规课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即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讨论和交流,学习掌握知识,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第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提供真实的案例。第四,注重学生思辨和推理过程。从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可发现,在中职旅游专业政策法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案例教学法在旅游专业政策法规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前准备阶段

任何一次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不应是随意的。为了确保教学的规范,以及保证教学效率,在课前,教师应精心地做好准备。

1.确定教学目标。案例教学中,首先要落实具体的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对案例的收集、选择、组织才有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也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和谈论提供了方向。

2.精心设计案例。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就应编写和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案例。教学用的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相衔接,还应是教师能把握得了、学生易于接受的案例。

案例的编写是课堂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需要注意的是,编写的每一个案例都必须是带有问题的,没有问题的案例是没有用的。下面是笔者在讲授“旅客航空运输管理”这个内容时编写的一个教学案例:

一次状况不断的旅行

阳春中职“超人气”组合一行人准备选择坐飞机去哈尔滨旅行。A带了女生化妆用的修眉剪,B带了阳江的一套名牌刀具。C据说带了给黑龙江一个网友的当地特产,但拒绝接受安全检查。D的机票是其妈妈帮买的,机票上是妈妈的名字。到了机场E发现自己的机票丢失了,怎么也找不到。F带了40公斤的东西(包括滑雪用的杂七杂八的东西)。由于大雾,飞机的起飞时间由原定于上午九点推迟到下午三点。

经过千辛万苦,这一行人终于登上了飞机。其中D不知通过何方法竟然登上了飞机。飞机起飞时,空姐吩咐乘客系好安全带,A没听,因为A是标榜自由不受束缚的,结果飞机在起飞过程中,受气流影响颠簸,A被撞伤;B虽系安全带但在飞机颠簸过程中也被撞伤。同时,机上一人据说有心脏病,飞机发生剧烈颠簸使该客人摔倒,病发身亡。C本人头部被撞伤,无颜见网友,倍感心情低落。据说C还为自己的行李办理了托运,其中有专为其网友带的广东产的煲汤瓦罐,因为颠簸而破裂。D随身带的笔记本电脑在这次颠簸中也被摔坏。

这个案例涉及禁运规定、旅客运输凭证、行李运输凭证、承运人对旅客的责任、承运人对旅客随身携带和托运的行李的责任、承运人对延误旅客和行李运输的责任、国内航空运输承运人的赔偿责任等七个旅客航空运输法律规定。

3.设计教案。准备好了教学案例,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以及所准备的案例来设计教案。

(二)课堂实施阶段

1.呈现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呈现案例的时间。什么时间呈现案例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学生、教学环境的认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想水平和艺术风格,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常用的呈现方式有:(1)给每一个学生发放一份文字案例;(2)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中的内容;(3)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4)利用即时的刺激或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学生自己表演案例。

2.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教师将案例交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分析讨论案例可分小组进行,分析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组织与引导学生,教师充当讨论的配角。教师应善于创造良好的讨论气氛和环境,学生的位置可打乱,由学生自己主持,教师在讨论中不宜过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免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如果小组成员之间观点不一致,或者学生的分析判断有错误,教师可采取启发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

3.教师总结归纳。在学生的分析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对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归纳与评价。对学生的各种观点进行正确评价,对讨论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补充,说出教师本人对案例的看法。最后,教师系统介绍相关法律法规在旅游实践中的应用,传授给学生系统化的知识。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思考问题,以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

三、在旅游专业政策法规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第二,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成功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实际扮演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多种角色,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第三,教师应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水平,建立和完善案例教学库。

总之,在中职旅游专业政策法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者变为主动的学习参与者,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旅游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EB/OL].

[2]张宇.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旅游政策法规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马尼拉宣言》强调旅游是“人人享有的权利”,而不是政府“发给公民的福利”。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人们却越来越忽略了旅游的权利理念,而功利性地把发展经济作为发展旅游的单一目的,形成了旅游的不公平现象。在进入21世纪人类强调“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今天,我们对旅游的认识,也应该由单一的功利化目的——发展经济逐步回归到旅游的本质——把旅游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国家和地方政府及一切社会机构,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人类旅游权利的实现提供政策保障、创造物质条件,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更应该通过政策、法规等手段,保障其旅游权利和旅游愿望的实现。

论文关键词:旅游权利残疾人旅游弱势群体旅游社会公平

一、引言

“不论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多么现实、重要,都不会、也不可能是各国做出鼓励发展旅游业之决策的唯一标准。”——《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

二、旅游是人的基本权利

1旅游权利的原始定性

从人类旅游现象的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少数人自发出游、群体性自发出游、社会有组织(管理)出游3个阶段。而在前两个阶段,旅游的社会性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真正对旅游的性质及社会影响、社会地位进行定性的是1980年9月27至10月10日在马尼拉召开的世界旅游大会上通过的世界旅游领域的纲领性文件——《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该文件强调了旅游的社会作用:“在旅游实践中,精神因素比技术和物质因素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精神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点:

——彻底实现人的自身价值;

——不断地推动教育的发展;——各国命运的平等;

——本着尊重他人人格和尊严的精神解放人;——承认文化属性并尊重各国人民的精神遗产。

在此基础上,《马尼拉宣言》原始性地对“旅游权利”进行了定性,强调“旅游应是人人享有的权利”。

众所周知,自19世纪中叶现代旅游产生开始,旅游就不再是“很私人”的活动,它已经由“有限富人的活动”转化为一种“广泛与社会、经济生活相联系”的社会现象,在实现人的权利、提高人类素质、发展地方经济、增进文化交流、促进国际交往与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而对于人类个体而言,旅游成为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重要的途径。正因为如此,作为世界旅游领域的纲领性文件,《马尼拉宣言》进一步发扬了《世界人权宣言》中“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给薪休假的权利”的理念,更加明确地强调:“旅游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之一”,“旅游应是人人享有的权利”,“旅游是人们的一种积极休息,能够强烈而深刻地表达人的本性。”

作为现代社会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旅游应为全社会成员所共享,国家、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文精神出发,为人们实现旅游的权利创造条件和便利,这是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2旅游权利的实现与旅游发展的功利化

毋庸置疑,旅游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既包括国家、地方的经济基础,也包括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基础。二是要有政策、制度的保障。旅游既是一种个体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规模化、社会化发展需要政策、制度的保障和支持,甚至需要政府的导向和引领,包括休假制度、旅游产品开发与供给制度、旅游产业政策与旅游法规等。

由此,有两个相关问题需要引起特别关注:

一是如何处理好“权利意识”与“功利化”的关系。旅游作为现代社会人的基本权利,不是政府赐予的福利,这是各级政府必须确立的基本理念。虽然发展旅游能够获得经济收益,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企业也应该通过发展旅游来增加收入、发展经济,但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不能功利化地把发展经济作为促进旅游的唯一目的。对于中国来说,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30年的经济导向发展阶段,积累了管理经验和产业基础,具备了规模。而在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今天,旅游业也应该走向本质的回归——由单纯的产业导向走向社会导向,即更加注重旅游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类综合素质、实现人类个体自我养成上来,这也是我们今天制定《国民休闲计划》的根本目的。正像《马尼拉宣言》所强调的那样,通过发展旅游来获得经济收益、发展区域经济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和目的,相反,实现人类的旅游权利,才更应该是各级政府和社会机构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民休闲计划》无论是哪个部门主持拟定,无论在哪一级政府层面上出台,都不能把它作为政府的福利性“恩赐”,更不能把它作为经济低迷时期的行业救市计划。

二是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弱势群体的旅游权利如何实现。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既然旅游是人的基本权利,就应该人人共享,包括低收入群体和其他的弱势群体,这部分人旅游权利的实现考验着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

三、低收入群体旅游权利的实现途径

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社会财富都不会是平均分配的,必然会有部分低收入群体存在。这些低收入者,一般包括因身体的缺陷无法就业者、智障者、青少年无收入者及其他因各种原因生活在低保水平的社会群体,而在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即使是就业的“工薪阶层”也可能无法获得较高的收入,没有多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供旅游消费支出。正因为如此,《马尼拉宣言》也特别强调,要建立“社会化”的旅游机制,为那些低收入者实现旅游的梦想——“社会化旅游是每个社会为那些最没有机会行使其休息权利的公民所设立的目标”;而且还特别指出,“由于青年比其他旅行者或度假者收入少,所以青年旅游应得到最积极的关注。一种积极的政策应给青年提供极大的鼓励和设施,同样也应对老年人及残疾人旅游予以重视。”

而在现实社会中,国家和地方政府、社会机构等通过怎样的政策与措施来保障低收入阶层实现旅游权利,则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马尼拉宣言》中所倡导的“社会化”旅游机制,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人类普遍的旅游权利呢?

1带薪假期——制度保障

带薪假期,是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确定的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劳动法》都在《世界人权宣言》的框架下规定了就业人员享受休假的权利。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最重视劳动者休假权的国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中除规定用人单位在法定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期间要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外,第四十五条还专门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有资料显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了带薪假期制度,如法国、西班牙每年30天,比利时24天,英国20~27天,德国、意大利5~6周,韩国20天,泰国10—20天,澳大利亚30天以上;日本出勤率在80%以上或连续工作6个月以上者每年可享受10天的带薪休假,6年工龄以上者每年可以有20天的带薪假期,日本公务员带薪休假时间一般在30天以内。美国企业一般规定,职工上岗半年后获得5个工作日(节假日不算)的带薪休假,满一年带薪休假增加为10个工作日,5年后为15个工作日,10年后为20个工作日;一些大公司为奖励老员工,会在此基础上继续予以增加。带薪休假可以在年内1次用完;也可以分成多次使用,1次用半天或几天,有些公司还准许职工按小时使用。瑞典提倡在职人员自愿脱离工作岗位休假,2002年开始试行自愿休长假制度,自愿脱离工作岗位休假12个月的员工可以在休假期间领取85%的失业保险金。

带薪休假制度,是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劳动者休假权的法律认定,同时也是对业主的强制性约束,这一制度保障了公民实现旅游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闲暇时间,二是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而这种假期里的“带薪”又往往被看作是劳动者的“旅游专项资金”。

2“免费日”和“免费”——人类资源人类共享

自然和文化遗产区、博物馆、艺术馆、旅游景区等场所定期实行免费开放日,是实现人类资源人类共享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将每周的某一特定时间确定为免费日,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每周三博物馆免费,梵蒂冈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天免费开放,瑞士洛桑博物馆每月第一个周日免费,日内瓦大多数博物馆常规展览常年免费,英国伦敦大多数博物馆包括大英博物馆都是免费参观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开始由定期设立免费日过渡到完全免费。中国在2008年由几个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由博物馆、艺术馆的免费日,开始逐步向公益性旅游景区延伸。如杭州市政府投资几十亿元开发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确定每周一“向所有的地球人免费开放”。许多城市的一些兼具休闲游憩功能的城市公园、园林等也逐步走向免费开放。

公共资源、公益性旅游景区由收费到设立免费日、到完全免费,不仅仅代表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公平思想得以认同和实现的象征,让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到人类的自然遗产和文化财富,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在旅游中受益。

3“旅游券”——政府、企业对责任与义务的暂时兑现

政府和旅游企业发放旅游免费券和旅游折扣券,是承担责任、义务的政府和企业对公民旅游权利的一种暂时性的兑现。

2009年1月杭州市政府出台政策,宣布自2009年2月到4月启动“杭州人游杭州”优惠季活动,使用杭州市民卡到杭州所属旅游景点旅游可以享受五折优惠。3月开始,当地旅游部门通过广场促销和邮政直邮投递,向上海、江苏等地市民发放总金额4000万元的杭州旅游券,游客可以持券在指定的旅游景区、游船公司、餐馆、茶楼、足浴和旅游演艺场所抵价使用。

政府在费用上的资助、发放免费旅游券,企业的价格折扣等,从本质上说,应该是一种对责任和义务的担当,而不能异化为某一个特定时段的促销或救市计划。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中,有时会被一些不良企业所利用;一些地方政府也推波助澜,仅仅把这些行为作为营销的手段,而忽视了担当的社会责任。这是应该引起社会、特别是政府关注和重视的。

4社会化机制——政府、企业应承担的义务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公平,使所有的社会群体都能够享有旅游的权利,需要建立一种社会化机制,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所有人都能够实现参与旅游。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受经济衰退的影响,2009年夏天毕业的近30万英国大学生中,预计8万人既无法就业也无法继续深造。英国政府计划拨款资助这些“失业”毕业生参加由英国“罗利国际”青年组织发起的海外(旅行目的地包括马来西亚、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印度、加纳和斐济等)旅行活动。在为期数月的旅行中,参与者除观光外,还充当志愿者,帮助当地民众建造学校和卫生设施等。“罗利国际”旅行项目人均花费3000英镑(约合5007美元)。政府首批计划赞助500名毕业生,赞助总金额50万英镑(约合83.45万美元)。

英国政府的这一行为仍属于暂时性的;社会化的旅游机制,应是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基础上的一种长效机制,涵盖多个层面、多种模式、多种途径的旅游促进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领域:

——贯穿于全部教育过程的修学或游学旅游制度;

——政府、社区福利制度下的旅游资助机制;

——企业的奖励旅游、福利旅游、成长(培训)旅游制度;

——残疾人福利机构、慈善机构的制度化资助机制;——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的低息或免息旅游借贷,等等。

四、现代社会要更加关注残疾人群体的旅游权利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根据联合国文件的定义,残疾人是指肢体、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长期损伤的人(《残疾人权利公约》,联合国大会2006年12月13日通过)。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6.5亿残疾人,约占世界人口的10%。据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有各类残疾人8千多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

1残疾人的旅游权利和旅游愿望

旅游对残疾人而言是一个“奢侈的梦”。在残疾人群体里,有90%的人渴望旅游,却只有不到10%的人有能力出游。由于身体方面的缺陷,残疾人出行有很多困难,而在旅游消费中他们又属于低消费的目标市场,致使残疾人旅游市场的规模一直发展不起来。对于旅行社等企业来说,经营残疾人旅游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所以许多旅游企业都不愿意开发和经营残疾人旅游产品;即使是政府部门,也往往忽视了残疾人的旅游需求和愿望,到目前为止,国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的旅游部门专门研究过残疾人旅游产品的开发问题——人们过于功利化地为发展经济而发展旅游,却普遍忽视了残疾人旅游的权利。成都一位多次组织残疾人出游的盲人唐柯曾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虽然我们眼睛看不见东西,但我们可以用心灵去感受世界。”

2残疾人旅游的专门性设施和服务被普遍忽视

正因为残疾人的旅游权利被忽视,所以导致了为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服务的专门性旅游设施和服务的严重缺失。

在旅游景区中,专门针对残疾人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往往成为“盲点”:虽然有无障碍通道但常被占用,没有专为残疾人使用的卫生间,没有为残疾人准备基本的助行器具——轮椅、拐杖等,没有通往景区的无障碍客车等,一些宾馆内缺乏残疾人专用的双门电梯,剧院、博物馆等没有残疾人使用的洗手间、停车场及视听设备等。

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特别是对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服务功能,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实力、文明程度和人文意识。一项关于城市道路和交通的调查表明:对残疾人来说上公交车困难的占70%,公交车的多阶踏步对下肢残疾人是最大的障碍,车内缺乏为残疾人预留的专用座位,缺乏为视力残疾人提供语音报站服务和为听力残疾人提供电子视频报站服务;城市道路上的导盲带经常被车辆、摊位等占用;交通路口没有设置交通音响信号、防滑路面和栏杆等;医院、银行、邮局等场所没有专供轮椅者使用的低位服务台;宾馆内没有设置便于残疾人出入的专用电梯、个性化房间、卫浴设施和就餐的低位餐台;旅游景区内没有残疾人专用的坡道、客车和厕所等等;剧院、博物馆或景区内都没有配备针对聋哑人的手语翻译服务,也没有针对视力残疾人的专门服务。

而从市场供给上看,旅游市场上针对残疾人提供专门服务项目很少,主要表现在:(1)经营残疾人旅游的旅行社企业少,由于残疾人较高的出行成本和不稳定的市场,旅行社一般不把残疾人旅游作为经营的内容;(2)缺乏针对残疾人群体进行个性化服务的专业人员,如朗读员、手语译员等;(3)缺乏针对残疾人服务的信息手段,如旅游区基本没有盲文解说系统(包括标记语言、字幕、触觉交流、大字本、无障碍多媒体以及书面语言、辅助或替代流方式等);(4)缺乏相应的旅行保障机制,保险公司不负担残疾人的意外险,残疾人的人身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旅行社承担的潜在风险级别相应提高,从而抑制了残疾人旅游市场的开发。

3发展残疾人旅游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

《残疾人权利公约》第十七条强调:“保护人身完整性,每个残疾人的身心完整性有权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获得尊重。”发展残疾人旅游,一方面能够培养积极、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塑造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信念,平等、充分地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最终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感知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增强社会归属感,有助于促进“残健融合”,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残疾人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现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家庭人口2.6亿,而全世界则有6.5亿残疾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0%。他们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又是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的拥有者和享受者;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是社会资源的拥有者,同样也有享用的权利,理应得到享用的机会。因此,发展残疾人旅游,切实尊重和保障残疾人享有的旅游权利和利益,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公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五、结束语

旅游政策法规范文第7篇

自从20世纪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最早的一批旅游法教材的问世,各地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也相继开设了《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并设为专业必修课。《旅游政策法规》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普遍感到枯燥无味、难理解、记忆,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适应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和旅游业的发展

趋势。

一、高等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脱节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不是法律研究或者担当律师等,而大多是和旅游行业有关的职业,如旅行社工作、导游员、酒店服务或是旅游教育等工作。有鉴于此,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都是要求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备服务、商务、公关、营销、管理等业务能力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能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院校从事经营管理教学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旅游政策法规的》教学内容大多涵盖面太广,没有完全立足于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过于面面俱到。同时其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可操作性不强,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和基本技能。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法教程》(第三版)一书为例,全书共有十六个章节,涉及到旅游与旅游法制建设、旅游法律关系、旅游保险、旅游交通、食品安全以及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管理、导游与领队人员等法律法规,同时还包括有关市场规制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税收、价格等法律制度,如此宽泛和专业的法律内容,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二)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大学一年级时虽然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这种思品政治类的通识课程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和专业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所要求的法学基础知识是两个不同的层次的,而且彼此之间也缺乏衔接。这样导致这些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在理解旅游政策法规的一些法律条款、进行法理分析时确实存在相当的困难,自然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三)教师缺乏法学专业背景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是旅游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餐饮管理、客房管理等等。教师们的专业方向大多也是旅游管理专业或是酒店管理专业还有就是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因为涉及到法律的课程就是《旅游政策法规》,学院没有必要为了这一两门课专门聘请法学专业的老师,也基本没有法学专业的人员来应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岗位。这就导致只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讲授《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虽然说旅游涉及的范围很广,但要上好这门课还是需要非常专业的法学知识才能结合旅游政策法规和本专业的教学目标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全面把握好这门课,否则老师都不是能很好解释清楚相关的法律条款,学生更是如坠云里,一头雾水。

(四)教学模式传统缺乏创新

与旅游管理专业其他课程不同的是,《旅游政策法规》涉及到旅游业六大构成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的法律知识,学习这些法律知识必须要先解释清楚法律条款,才谈得上运用它们解决旅游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这一课程内容和特点决定了该课程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即讲授式。虽然有些部分可结合案例、分组讨论、集体辩论等措施,并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但仍无法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学习心理。

二、高等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根据高校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的具体体现,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是以旅游为业,这就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无需全面、系统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而应当是结合旅游专业,有选择地重点学习旅游政策法规律的相关知识。例如,旅游保险法律制度、价格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等内容就没有必要作为教师讲授时必讲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行学习了解,如有疑问可以请教老师解惑。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现行旅游法律的规定,又可以使对法律知识有兴趣的学生得到了扩展,这种多层次的教学内容安排值得一试。

同时对于必讲的现行的旅游法律法规知识,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模块设置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即按照旅游业的六大构成要素,食、住、行、游、购、娱设置六大模块,再加上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旅游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和旅游纠纷解决法律制度,一共九个模块来进行教学。总之,构建《旅游政策法规》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是,以旅游者为中心,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景点为支点,旅游者的旅游行程作为串连线,搭建《旅游政策法规》的教材内容。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1、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或教师在模拟情

景中扮演特定的角色,按照教学过程进行演练,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中有很多内容可以设计场景扮演角色,以课堂表演的形式展现。如旅行社的设立、导游证的申领、旅游合同的订立、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旅游投诉、旅游纠纷等内容,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场景,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申请设立旅行社的个人,导游员,旅行社工作人员和游客,旅游者,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工商、公安等行政管理人员这些相关角色,模拟处理问题的整个流程,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和熟悉。

2、案件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旅游法规实践互动式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案例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其典型性,又要考虑其时效性和实用性。如:每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十大旅游案例就可以引用。还有一些影响比较大,引起行业关注的真实事件或情景也可以引用。

同时,案例教学法还可以配合角色扮演使情景再现,如导游小张在一次带团过程中,兜售物品,索要小费而受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惩罚,同时还牵累了旅行社,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游客、导游、旅行社经理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将导游小张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争论过程、旅行社经理的自我辩解以及处罚的法律依据、处罚结果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相应规定的印象,也提高了学生对法律法规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3、图表展示教学法

所谓图表展示教学法就是把一些需要识记的知识点通过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本课程的很多的法律条款都是知识点,对于这些知识点光靠死记硬背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就发现学生刚刚才背下的法规条款,下节课一提问就已经忘了一大半了,或是记忆的不清楚。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利用图表的方式来让学生记忆知识点,既一目了然,有直观的映像,也可以对知识点有宏观的把握,便于记忆掌握。在本课程中可以设计成图表形式的知识点,如导游人员的职责及行为规范,领队人员的职责,特别是导游人员的计分管理制度,可以利用图表分别就扣10分的情形归纳列出,扣8分的情形归纳列出,扣6分的情形归纳列出等以此类推。其他的还有如,旅游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旅游安全事故处理,旅游出入境主要证件及申办程序,旅游消费者的权益类型。

本课程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应该本着因材施法,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自己则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一个引导者或者指

导者。

(三)有针对性的增加教师培训进修项目

教师的培训进修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在高校而言,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目前在高等院校面向教师的进修培训机会还是很多的,一般来说,平均每年有两次去外省高校学习进修的机会,在本省完成的也不少。但进修的内容一部分是针对语言能力的提高,如笔者所在学校贵州师范大学安排教师去西安外国语学院培训外语。一部分是教学技能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培训,还有一部分是专业讲座培训。而针对教师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进修并不多,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层面可以考虑根据教师所教授课程来为广大教师提供培训进修机会,这样起码可以帮助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水平。

对于教授《旅游政策法规》的教师而言,可以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培训进修完善和补充法学知识的不足,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旅游政策法规》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因此大多数院校对于本课程的考核方法多以闭卷考试为主,因此显得比较单一,存在重结果、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其实在教学中本课程也有很强的实践性环节,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也是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之一。所以在对本课程的考核中应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进行,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既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本课程应本着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并重的考核原则,来设置考核方式。可以取消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建立“运用知识与学习知识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即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含出勤、作业)×10%+课堂评价(含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师提问等活动中的表现)×30%+期末卷面成绩×60%。

三、小结

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是一项需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思考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旅游政策法规》的教学改革应本着培养具有较高法律素质、能解决旅游活动中相关法律问题的新型复合式应用型人才为原则,设置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培养学生。作为一线任课教师,要积极的参加各种不同的培训进修项目,不断钻研旅游和法学专业知识,使二者更好的融合起来,平时还要多关注旅游活动的法律问题,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旅游政策法规范文第8篇

高职院校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1]。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特色,摆脱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的重要保证。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是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此课程教学任务是艰巨的,本文将结合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探讨实践性教学在旅游法规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1.实践性教学含义以及种类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扩展,是实现“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保证,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的主要途径。实践性教学是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采用技能训练和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过程,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实践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2]。 2.高职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旅游行业特点要求。旅游行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际操作和科学管理应用的能力[3]。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要求旅游管理教育必须要与实践高度结合。旅游政策法规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是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该课程的教学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需要。目前,不少旅游管理的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普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的传递,忽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即使有些教师在专业实训室能为学生进行实际演示,但是由于平时不注重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协作,对饭店、旅行社、景区等的实际运营模式、流程以及最新动态了解甚少,从而不能达到使学生拓展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效果。另外,通过调查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90%以上的学生希望能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他们希望能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3.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具体运用 我校旅游法规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广东省导游人员考评委员会办公室编写的《政策法规》,是广东省导游资格考试系列教材,全书内容包括政策篇和法规篇,政策篇是国家的方针政策内容,属于基本理论,法规篇包括旅行社经营管理法律制度、导游人员管理法律制度、旅游安全事故管理法律制度、旅游交通和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旅游住宿治安管理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管理法律制度、旅游合同等内容。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本课程安排周课时4个,总学时数68个,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熟悉旅游行业的条文法规,必须考虑教学方法的改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摸索,认为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很好的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还能让学生更容易、更快接受新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笔者主要采用的实践性教学手段分为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两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模拟法、社会调查法、参观式学习等等。在此,笔者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实践性教学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中的几项运用。 3.1校内实践运用 3.1.1借助校内实训室 我校建有可供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实践用的模拟旅行社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酒店客房实训室、模拟娱乐歌舞厅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好教学,比如旅行社经营管理法规制度这一章,它主要包括旅行社设立、旅行社经营两大模块,借助旅行社实训室,向学生讲解旅行社设立的三大基本条件,应当准备什么材料向哪个部门提出申请,质量保证金需要交多少等等。这些知识点前呼后应,脉络清晰,最后让学生掌握旅行社的设立程序和条件,并动手制作申请设立模拟旅行社的全套资料。 3.1.2课堂模拟演练 旅游政策法规第十二章内容《旅游合同》,如何订立旅游合同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导游资格考试的难点,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订立合同,使学生了解订立合同的程序和要求,培养学生依法订立旅游合同的能力,掌握旅游合同的主要条款与履行合同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例如,先设定一个背景资料:有一个旅游团要参加海南的旅游观光,双飞4天,住当地5星级酒店。根据法律规定,旅行社需要跟游客签定旅游合同。提出假设,假设学生是某旅行社的经理,请学生根据上述背景材料拟定一份旅游合同。要求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界定要清楚明确,不含混不清,不产生歧义,不得违反《合同法》和《旅行社管理条例》。 另外,实际教学中亦可以设立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是以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为依托,以学法、用法、普法为宗旨,以提高法律素质为目的,由非法律专业学生自编、自演的仿真法庭。每次从正在学习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学生中公开选出十余名学生担任案件中的“司法人员”,“律师”,“原告”、“被告”,“证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按照程序法的规定,模拟真实“案件”的审判活动。 3.2校外实践运用 校外实践运用在这里并不是指校企合作的分段式或者顶岗式实习,而是指结合我校校情以及所处环境,布置学生完成课外实践调查或者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参观式学习。 #p#分页标题#e#

3.2.1课外调查法 旅游政策法规中的第九章内容包括了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制度、旅游饭店行业规范、旅游住宿业治安管理法规制度以及食品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运用性非常强,都是目前行业必须要遵守的规范。首先通过授课讲解主要内容,随后用课外实践调查作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要求学生分组并派组长抽题,给定1周时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调查,做好报告并讲解调查的过程及结果。每个题目的设计都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周边的环境,具体的题目可以是:①了解江门高星级酒店的星级情况,通过谈话了解酒店在接受检查时要准备什么。②调查酒店在保护客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采取了什么措施,以及保护客人物品上有什么规定。③实地考察娱乐场所(k房)的环境,指出不符合娱乐场所设施规定的地方。④调查餐馆或者商场出售的食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情况,将不符合的指明并进行记录等等。 3.2.2参观式学习 我校位于江门市的氧吧白水带风景区下,周边有江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少白故居、外海五大祠等,较近处还有陈白沙纪念馆、圭峰山等旅游点,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提供了很好的课外学习环境。例如课程第十章是关于旅游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法律制度的内容。如何将这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是教师认真思考的重点。在此,笔者引入参观式学习,比如本章中第三节《文物保护法》的学习,可将教学“移出”课室,到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实地教学,如可以选择导游资格考试口试市点考试点之一的陈白沙纪念馆,一边介绍陈白沙纪念馆的同时,渗入课本上关于文物的概念、文物所有权的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法律保护等内容,让学生边参观边学习关于文物的法律规定。 结语 对于实践式教学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具体运用的探讨还需要更加深入,这也需要任课老师平时不断钻研旅游和法律法规知识,熟悉行业内的动态,掌握课程特点,探索更多新的好的实践教学方式,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最终目标。

旅游政策法规范文第9篇

《2010全国会展产业政策法规白皮书》会

2010年度《全国会展产业政策法规白皮书》由中外会展杂志社编制完成,这也是杂志社第三次完成其编撰工作。书中资料文献大都是第7的政府文件,是中国会展业第一本以政策、法规为主要内容的会展资料,也是会展行业丰富、完善、专业的会展政策资料。

到目前为止,《全国会展产业政策法规白皮书》已出版了三册。第一册出版于2009年8月,收录了从1988年到2009年8月之间中央及各地所有的会展政策,共计295条,665页;第二册出版于2009年12月,收录了2009年当年度的会展政策以及各地十一五会展业规划,共计68条,281页;第三册是《2010全国会展产业政策法规白皮书》,本册共收录了93条政策,内容有中央、地方的新政策,各地十二五发展规划,更为突出的是不仅增加了港澳台会展相关政策,同时收录了泰国、韩国等一些国外会展政策。

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司长唐洪广,商务部会展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贸联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开立,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泽炎,《中外会展》杂志总编孙永红,成都市博览局局长陈琳为启动《2010全国会展产业政策法规白皮书》全国发行。

2010全国会展业金五星奖颁奖典礼

2010全国会展业“金五星”奖由《中外会展》杂志设立,邀请国内会展界专家及资深人士组成专家评审团,其中包括机械汽车展览联合会秘书长张效林、中国副食流通协会会长、中糖集团总经济师何继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展陈泽炎、北京国际展览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羚、信诺传播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曹秀华、《中外会展》杂志总编孙永红等六位成员,于4月份在北京举行评审会,针对我国2010年全国会展城市和会展院校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和评选,目的就是为了表彰会展城市的会展管理机构、主办单位、会展场馆、会展院校和会展服务企业的优秀工作,特别是配合《2010全国会展产业政策法规白皮书》仪式,选取获奖会展城市的会展管理单位派出代表领取奖杯。

最佳会展城市奖获奖名单:成都、杭州、南京、济南、大连。

优秀会展城市奖获奖名单:青岛、西安、沈阳、长春、长沙、宁波、合肥、昆明。

旅游政策法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 旅游管理 特色课程 旅游法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构建以旅游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突出旅游职业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对专业课程的改革,已成为高职旅游专业教师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旅游政策法规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然而传统理解上法学又不像其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强,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进行教学改革,突出课程特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1改革课程培养目标

传统的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目标偏重于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政策法规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开拓分析问题的思路。学生学以致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待加强。导致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印象就是纯理论,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意识到该课程在其旅游职业生涯中起到的作用。课程改革,首先就要改革课程目标,突出课程特色,使学生充分认识课程的作用。课改后将原课程名称更换为《旅游政策法规应用》,课程目标从原来单一的知识目标拓展为若干子目标。包含专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及职业素养目标几个部分。改变传统学科教学的课程培养目标、内容体系,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社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主线,以大旅游的概念重构知识体系,传授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针对性,又有较强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维能力,激发其学习旅游政策与法规的兴趣。

2改革课程内容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且不能单纯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所谓职业能力应该是指综合的、称职的从业能力,包括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全部内容。旅游活动不仅仅涉及到单一的旅游行程,打破原有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以项目驱动教学,以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主线,以旅游活动、旅游交通、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景区、旅游休闲等产业群为主体将知识重新整合,力求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在实践的模拟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本位,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的合理与优化。

(1)旅游政策认知,包括国家宏观环境、旅游行业及产业政策的认知、探讨。

(2)旅游法律基础知识认知,旅游纠纷的解决途径的概括性学习。

(3)合同法。包括旅游合同的签定、变更、转让,各旅游企业间违约责任的承担,合同纠纷的解决、国内旅游合同范本、出境旅游合同范本的学习与制定等等。

(4)旅行社管理条例的学习。包括旅行社的市场准入,旅行社的申办、运作,旅行社权利义务及经营、监督管理的过程。

(5)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学习。包括导游人员的市场准入考试、考核,导游及领队证书的申领条件、程序,导游人员的权利义务。

(6)旅游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管理等条例、文物保护及世界遗产公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7)出入境检查法律知识学习。包括中外公民出入境的常识、办理出入境的手续、义务,出入境证件的办理和出入境检查的制度。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中国公民在世界旅游市场的地位及中国公民文明素养案例的探讨、辩论等。

(8)旅游交通法律知识。包括《铁路法》和《民用航空法》的学习。

(9)旅游住宿、娱乐、食品卫生方面知识。包括旅游住宿的治安管理、消防管理、行业规范和《食品安全法》的学习、探讨。

(10)旅游安全救援法律知识。包括旅游安全事故及处理程序,旅游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置程序,旅游保险知识的学习,事后的补救工作的处理。

(11)市场运行相关法律文本消费者权益法的学习,包括不正当竞争和市场消费霸王条款的存在、探讨、辩论,学习了解消费者的权益与经营者的义务,如何维护其权益。

重构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主线,以旅游产业群为主体,最终适应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工作在各旅游企事业,主要从事服务性工作。因此根据学生特点及就业方向讲清楚旅游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和旅游市场主体行为规则为重点,以及在(下转第44页)(上接第42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各旅游活动的项目,必须让其学会各法律制度的程序和基本权利义务,保障各方面的权益及合理承担责任,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达到课程教学培养目标。

3改革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线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转变。在教法上要体现高职学生思维特点,放弃纯理论教学的思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法律理论外,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如何填写旅行社企业开办申报书、如何起草和签订旅游合同、如何关注旅游热点中蕴涵的法律问题、如何进行旅游纠纷处理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旅游政策法规的实用性和与旅游工作的关联性。同时,依托教材,建立旅游法的案例库,采用模块教学,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综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和电子教案等。在教材之外,加强媒体间的互动,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并发挥其优势,强调教学过程中一体化教学设计,解决课堂内外教学的难点,适应高职学生逻辑思维相对不足,形象思维能力活跃,实践教学多、学生在校外时间长的特点。

4改革实践教学

课程实训是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熟练运用旅游政策法规法理论指导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实际工作的操作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通过课程实训,可以使学生主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形成一个广义的旅游法的基本知识框架,了解制度背后的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基本原理继续深入学习旅游法律知识,分析现实中的法律问题;二是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同时增强法律意识,养成法律思维习惯。我国现在正处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市场经济完善过程中,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旅游类专业学生只有从法律视角和经济视角两个角度去考虑事情,引导和规范自己的工作过程,为旅游活动保驾护航,通过实训使学生更加深刻的领悟和体会旅游法律法规的实用性。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应至少安排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课时来进行实训。课程实训项目设置要紧扣课程目标和内容,重点涉及旅游法、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合同法、安全管理方面政策与知识。通过模拟设置旅游产业链中和旅游活动过程中及从事旅游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和现象,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各种典型的旅游纠纷案件案例,使学生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加深对旅游政策法规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技能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实训过程中充分融合角色扮演、辩论、分组讨论等方法,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语言表达及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总之,专业特色课程改革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适应社会对旅游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旅游法律法规知识的渴求,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改革既要体现法律的思辨性,又要体现旅游活动的实践性和选择性,使学生的法律素养普遍获得提高,更好地体现课程特色,打造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 陈国生.高校旅游课程综合化改革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旅游学刊, 2004(12).

[2] 董静.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 张吉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论教育与实践,2011(10).

上一篇:现代舞范文 下一篇:法规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