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伦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09:55:28

旅游伦理论文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1篇

1 维尔(A.J.Veal)《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第三版)

维尔(A.J.Veal)①编写的《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forLeisure and Tourism:A Practical Guide)由英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Pearson EducationLimited)于1992年出版。本书1992年问世后即成为旅游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标准的研究方法指南,并先后于1997年、2006年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其中第三版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同类教材中最好的一部(Frechtling,2007)教材,200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译本,聂小荣和丁丽军译。

本书从旅游和休闲的视角切入,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框架,为旅游专业学生和旅游管理者提供一部“实用的”(how to do it)研究方法类教材,旨在使读者了解到研究发现是如何产生的,并帮助他们通过对其他旅游消费者进行研究而使自己成为有见识的旅游消费者(Veal,2006)。

旅游专业的学生在着手研究时通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来自哪里,如何运用研究方法,我应该采用哪种方法(Adams,2005)。作为旅游研究方法指导教材,该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旅游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方面。第1章至第6章的内容主要讨论旅游研究的实质、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文献综述的方法和技巧、间接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第7章“观察法”、第8章“定性研究方法”、第9章“问卷调查”和第10章“抽样”的内容编排都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读者通过学习可以迅速地掌握要点并应用于研究实践。第11章和第12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用统计的方法对定量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尤其是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步骤和过程。最后一章从严谨的学术角度指导学生如何构思和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这既是本书的结尾,也提供了指南,使学生学会如何以严谨的学术方式结束自己的研究项目,并以书面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2 詹宁斯(Gayle Jennings)《旅游研究方法》(第二版)

詹宁斯(Gayle Jermings)编写的《旅游研究方法》(Tourism Research)由澳大利亚威利出版公司(John Wiley&Sons Australia,Ltd)2001年出版。本书问世后很多旅游高等院校将其作为研究方法课程的首选教材。作者在增加了价值论(axiology)、本土研究方法、跨文化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应用案例等内容后于2010年推出了本书第二版。本书第一版2007年由旅游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谢彦君和陈丽译;第二版尚未有中文本。

该书的一个出发点是读者已经掌握了旅游学中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模型和理论框架,因此随着逐渐深入参与旅游研究项目,他们将有机会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理论,结合所学的研究方法、数据收集手段和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具体项目的研究,从而在旅游研究实践中了解研究的基本过程,学会基本方法,熟悉多种策略,掌握旅游研究所需的各项技能(Jennings,2010)。该书深入地讨论了旅游研究所涉及的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及其理论基础,探讨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地阐释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在不同研究案例中的应用。

与其他同类旅游研究方法教材相比,该书比较详细地探讨了支撑旅游研究的各种理论范式。了解了这些理论范式之后,研究者在设计研究方案时就能够使其采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与随后源于数据的“知识”构建保持一致性(Jennings,2010)。该书还特别强调了伦理在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性,用了一章篇幅探讨了旅游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伦理关系,旅游研究者对社会、项目赞助者、学术界、调查对象、研究者本人所应该承担的伦理责任。

该书共12章,每章都提供了若干简短的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旅游行业资料(Industry Insights),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理解所学的知识。最后一章的3个案例研究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跨文化研究方法。附录部分提供了截止到2009年世界主要同行评审英文版旅游学术期刊(refereed English journal)的最新资料。

3 两部旅游研究方法教材的使用建议

这两部教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论述,是值得推荐的关于旅游研究方法的教材。维尔的《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案设计和具体研究工具的使用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和深入的论述,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詹宁斯的《旅游研究方法》则在旅游研究的各种理论范式、旅游研究中的伦理考虑以及平衡使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方面展示出一定的优势。

国内高等学校旅游类专业研究方法课程通常设置在本科第四学年或者研究生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英语水平都比较高(大部分学生都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因此可以考虑选用这两部教材作为英汉双语课程的教材。由于这两部教材的内容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因此建议选择其中的一部作为主要教材,同时将另外一部作为参考教材。由于这两教材在国内都出版了中文版,所以也可以把中文版作为双语课程英文原版教材的补充,以弥补学生英语水平方面的不足。通过采用这种英汉组合式教学,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旅游研究方法的精髓,并能够有效地将之应用于自己未来的研究实践中。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进展;启示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利益相关理论由此逐步发展。1984年,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1999年,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概念正式列入世界旅游组织制定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此举推动了旅游学术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2000年,张广瑞翻译世界旅游组织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1]并将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国内,国外备受瞩目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被我国的旅游学者所关注。至此,国内关于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成果开始涌现。

2011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26.4亿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19306亿元;入境旅游人数13542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而此时出境旅游人数7025万人次,出境旅游消费达726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位。旅游业现已成为优化国民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区域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虽旅游发展迅速,效益日渐明显,但旅游效益呈现总体数额高、平均水平低、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失衡等问题也不容回避,因此从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探究旅游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成为了新的研究角度。

二.研究概况

通过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通过主题、篇名、关键词、摘要四种方式联合检索学术期刊和硕博学位论文,搜集并梳理近年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成果,发现国内对旅游利益相关研究的学术期刊总共55篇,学位论文总计28篇。从表中发现国内第一篇有关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学术于2003年,国内第一篇有关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学位论文形成于2006年。

国内有关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乡村旅游、海岛旅游、城市旅游、滨海旅游、社区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工业旅游、遗产旅游、民俗旅游、会展旅游、可持续旅游、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经销与商等方面。

三.国内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内容

通过对国内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文献统计节点分析,国内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相关者的界定与划分、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社区旅游利益相关者、旅游开发与规划利益相关者、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旅游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等方面,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旅游利益相关者界定与分类研究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研究领域的应用,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旅游利益相关者如何界定与划分问题。为此,国内学者对涉旅的景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做了界定与划分的研究,研究成果数量较多。如彭惠军、黄翅勤(2011)以南岳衡山景区为例介绍了旅游景区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和旅游者[2]。王茜、卢小丽(2010)在以会展旅游利益相关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对会展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形成了四层级的会展旅游利益相关者模型[3]。旷雄杰(2010)将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利益相关者、战略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4]。姚国荣、陆林(2010)对九华山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界定并制作了九华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图谱,其公司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居民、经营户、游客、僧尼和九华山景区管理委员会[5]。此外,唐晓云、赵黎明(2006)利用利益相关者图解法,对农村社区旅游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认定,并区分其属性[6]。夏赞才(2003)根据利益性质、关系程度和影响力的定性判断,将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层、战略层和层三个基本层次,旅行社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分为投资者、职工、旅游者、供应商、商和旅游局六类[7]。

(二)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对于活跃农村经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心动力、新模式,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问题也就逐渐暴露出来,如红红火火开展的乡村旅游地的商业化、飞地化、城镇化,这对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利益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方碧珊(2010)以福建省武夷山为例探讨了乡村旅游社区发展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以及其权利的影响力,利益实现的程度,利益冲突导致的利益失衡等现象[8]。何小怡(2010)主要探讨以民族村寨为主要资源依托的贵州省在开展乡村旅游中如何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存[9]。朱华(2006)在研究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乡村旅游利益主体时认为寻求利益主体更多、更广泛的利益共同点,走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才可使乡村旅游才可能深入持久发展[10]。

(三)社区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非伦理行为;大学生;旅游行业

一、引言

国务院31号文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使用,旅游服务变得更为多元化和个性化,而大学生也逐步成为旅游消费的生力军。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旅游活动中的非伦理消费行为的泛滥和文明旅游意识的滞后仍是困扰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因素,游客攀爬历史名人雕像,随手乱扔垃圾的行为仍然屡见不鲜。在2014年8月,国务院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重要文件为指导思想,特别提出了要树立科学旅游观,以增强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无锡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旅游经济发达,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了解哪些因素影响了消费者的非伦理行为,构建合理的消费者伦理有利于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规范顾客的消费行为,有利于无锡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无锡市旅游产业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消费问题的研究相对较早,著名学者比较多,论著也很丰富。消费者伦理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特定形态的消费行为上,如提供诸如如何减少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政策和方法(Schubert(1979);Stampfl(1979)),还有就是针对社会关注问题的相关伦理认知方面,如对污染与能源消耗的看法等(Antil(1984);Haldeman(1987);Pirjo Honkanen(2006))。只有少量研究针对消费者伦理信念作了调查( Vitell(1991))。Muncy & Vitell(1992)指出消费者伦理(Consumer Ethics,简称CE) 研究属于营销伦理研究的范畴,是指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使用或出售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所遵循的道德标准与原则,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Muncy-Vitell 消费者伦理理论测量量表(CES)。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消费领域的伦理问题的关注主要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研究成果以论文居多,且不成系统。王峡强调消费伦理的内涵,在本质上表现为在整个消费活动中,以善恶和促进社会进步为标准来评价调节消费主体在消费中的相互关系和价值取向,以及其行为、品质上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与国外对于消费者伦理行为的研究相比,国内对于消费者伦理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方面,较少进行实证研究。尤其,中国具有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对于消费者伦理的研究不能直接借鉴外国的研究成果,必须与中国具体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在消费自主性和个性化受到推崇的今天,针对特定消费者群体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从众消费、攀比消费、奢侈消费等涉及伦理问题的消费现象在青年学生中普遍存在,因此青年学生非伦理消费问题是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大学生旅游消费伦理行为实证分析

(一)问卷设计

消费伦理是指人们在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上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消费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根据国外多位学者进行的调查得出,在服务业中常见的顾客不当行为主要有:拥挤、插队、顺手牵羊、破坏服务设施、辱骂或殴打员工、与其他顾客争吵等。而本问卷从研究顾客非伦理行为出发,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的测量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参考赵宝春提出的行为划分,将旅游中的非伦理行为细分为非法获益、被动获益、主动获益、没有伤害等四种类型。

本文问卷主要参考罗海成和阳林的量表设计,采用李克特5点式量表进行评价。问卷由消费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心理契约和消费者非伦理行为三部分组成。设计问题10道,其中非法获益3道,被动获益2道,主动获益2道,没有伤害3道。

(二)研究方法

为了解目前无锡旅游行业的现状,通过深入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在无锡学习生活,有过旅行经验的大学生群体。根据调查需要,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无锡长广溪公园、水浒城、三国城、灵山大佛等游客较为集中的地方, 和无锡江南大学、无锡职院等大学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实地抽样问卷调查,并利用问卷星网络调研平台上传问卷,利用手机终端分享调查问卷进行测试。样本选择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利用EXCAL及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运用描述统计探讨消费者人口特征因素对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影响,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验证数据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从而为改善大学生非伦理行为,构建消费者伦理行为提供依据,并为改善无锡市旅行行业服务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信度及效度检验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4份,回收136份,回收率为94.4%,经过筛选有效问卷130份,回收有效率为90.3%。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地 生态安全 保障体系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所引发的旅游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并已成为制约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旅游地生态安全则是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旅游地生态安全是指用以表征旅游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风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和趋势。反过来说,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不会造成旅游生态系统不可逆的变化而导致其质量的降低,不存在退化和崩溃的危险。

一、 我国旅游生态环境受到的威胁

目前出现的旅游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退化。

1.环境污染。环境污染问题集中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和固体垃圾的堆积等。旅游地内游客大量集中以及旅游设施燃烧煤炭,释放有害气体,造成局部污染严重,大气污染还引来酸雨对旅游地文物建筑造成损害;固体垃圾污染也是目前我国旅游地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旅游服务行业所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便堆积、散布于景区之中,长此以往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对生态的破坏体现在旅游活动对生态旅游资源质量的负面影响,总体上表现为对生态资源四大功能即调节功能、载体功能、信息功能和生产功能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例如,人类在生态系统内活动频繁,包括机动车辆的大量使用、景区燃煤、垃圾的堆积等引起大气、水源质量的改变,破坏了非生物环境。

3.资源退化。

目前由于旅游开发及其它原因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使得我国旅游资源总体恶化,大量已开发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呈现出退化的趋势。其表现为:天然林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旅游地的城市化倾向。

二、旅游地生态安全系统构建的意义

旅游地生态安全是衡量旅游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而旅游地生态安全的保障体系的构建则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及保障机制的研究,可以了解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之间的关系,以便在进行重大旅游地发展决策时对生态安全问题给予充分考虑,确保旅游地生态环境健康,最终实现旅游地资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构建旅游地生态安全保障机制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旅游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旅游地生态安全的保障机制的构建,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威胁旅游地生态环境健康状态的隐患,使旅游地生态环境处于无风险的健康、平衡状态。同时,要保障旅游地生态安全,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毋庸置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应始终贯穿于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也就是说,确保旅游地生态安全的过程也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过程。

三、旅游地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构成

旅游地生态安全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根据旅游景区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制定的计划和策略,保障旅游地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地发展。当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结果显示生态安全程度降低或未按预定目标发展时,分析影响旅游地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若其并非完全不可抗力(如自然力),而是人为能够改善的,则旅游地相关部门必须通过调整、管理,保障生态环境向良性、健康方向发展,采取的一系列保障措施。采取的一系列保障机制应包括:旅游地生态安全组织管理保障、旅游地生态安全资金保障、旅游地生态安全政策法规保障和旅游地生态安全教育保障。

1.旅游地生态安全组织管理保障

旅游地生态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置可以借鉴环境管理组织结构,建立全面式旅游地生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其最高管理者是景区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受其委托,管理者代表是景区生态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责任承担者和环境工作与其它部门工作的总协调者,便于全面管理;管理者代表负责设立景区生态安全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机构及其职能分配;而且生态安全管理部门担负景区环境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协调及综合的责任;环境保护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合作处理景区环境问题,有利于把环境管理和业务管理有机协调起来;另外还需设立环境咨询机构,专门对生态安全及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咨询。全面式生态安全组织机构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全面式的生态安全管理组织结构示意图

2.旅游地生态安全资金保障

对旅游地生态安全保障的投入资金,可以借鉴国外与国内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实行国家和地方财政相统筹,部门和社会相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保障机制。针对我国目前旅游地的经费来源现状,保障旅游地生态安全的资金可通过征收生态补偿费和建立生态安全专项基金获得。一是对旅游资源的所有者或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其目的是支持与鼓励旅游地更多承担保护旅游生态环境责任。旅游者活动分散,进行监测的可能性很低,而且旅游者与生态破坏并不存在固定的关系,也无法准确衡量旅游者带来的污染,因此,征收的重点应是旅游企业。二是建立生态安全专项基金,初期可用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自然生态保护,植被、地貌、水源和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等。

3.旅游地生态安全政策法规保障

旅游地生态安全政策法规保障是旅游地生态安全保障的必然条件。能够从政策法规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的角度来规范和控制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业行为和旅游者的行为,有效地遏制生态不安全因素。其应包括宏观性的政策法规(全国性政策法规) 和微观性政策法规(地方、行业性法规条例和企业、部门规章制度) 两部分内容。具体到旅游地生态安全政策法规的制定,应该包括制定旅游地旅游产品生产经营者产品绿色环保的监管制度,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EIA),旅游产品生产经营者信誉评估制度,旅游区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旅游区排污权力法,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法规与实施规则等;制定违规惩罚制度也是旅游地生态安全政策法规制定的重要考虑部分,主要是对旅游地旅游生产经营实体在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中造成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超过了环境质量标准加以制裁,包括排污超标罚款、景区物种多样性损害的补偿与罚款、景区地质地貌破坏的补偿与罚款、景观维护不当及损害的补偿与罚款等。

4.旅游地生态安全教育保障

防止破坏旅游生态环境不能仅依赖经济和法律手段,还必须诉诸伦理信念,即从根本上改变游客、当地居民、旅游从业者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其具体途径是生态伦理为指导,对所有与旅游有关的人员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与行为准则教育,普及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念。一是对旅游者的生态伦理教育。对旅游者进行教育的核心是倡导旅游消费文明化,其主要涵义是尊重当地文明和文化。二是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生态伦理教育。对旅游活动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进行环境教育与培训,使他们具备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三是对当地居民的生态伦理教育。要让当地居民知道当地的环境和资源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以及保护生态环境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从而激发他们自觉自愿地参加环境保护。其次,要宣传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发令,使当地居民具有初步的环境法律、法规知识。

参考文献:

[1]缪红菊.盐城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影响及管理对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牛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王澍.保证我国生态安全的科技战略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04,(1)

[4]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

[5]徐海根.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6]江伟钰.论依法架构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天中学刊,2003,18(3)

[7]罗文, 陈国生.湖南风景区生态安全建设中的生态伦理问题研究.南华大学学报, 2006,7(6)

[8]吕军.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06

[9]张建萍.旅游环境保护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哲学 工程伦理 机械工程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工程的创新,工业文明在全世界的普及推广,对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地球资源趋于枯竭,触发了人们对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的思考,对自然环境本身价值的深入思考,笔者在给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以及实验实践教学中以多种方式进行了伦理学的教育,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

1.1 科学

科学是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原则,科学是真理,不管人们是否注意到它了,它总是在那里存在着。科学活动以发现为核心,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论著。

1.2 技术

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表现为经验和知识的结合、技巧。技术活动以发明为核心,其活动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发明、技术诀窍。各种实用新型发明多为此类。

1.3 工程

工程利用科学理论为依托,借助专业技术实现的生产活动。表现为人类具体的造物活动,如电力工程、南京长江大桥工程、三峡工程。工程是技术的优化集成。工程活动以建造为核心,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物质产品、物质设施[1]。

2 科学伦理

2.1 科学伦理的概念

科学伦理是科学人员普遍要遵守的评价与判断善恶的最基本标准,是约束科研人员科研行为的具体原则,是从事研究活动的主体在学术研究活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也是科学共同体成员为保障学术研究、实现知识创新的目标而约定俗成的基本道德律令。

2.2 科学伦理问题表现及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科学研究活动带来的伦理问题。科学研究是探索自然界、人类的奥秘。科学研究要做实验,而实验活动会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由于科学的特殊性,科学探索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有时是未知的。有的科学研究对人类的影响是没有先例的。要求科学研究人员至少要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很有可能一项科学研究的风险会转变成社会风险,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预先考虑,谨慎行事,避免科学实验活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科学工作者的职业是科学研究。其成果是学术论文、专著和实验报告。科学伦理早期的科学研究几乎纯粹是个人兴趣,由自己出钱或贵族资助,很少会有直接的大的收益,科学家不存在利益关系。自从科学职业化后,随之带来荣耀、权利、经济等,使科学家们也涉及到了道德与利益的冲突中来。科学研究中由于尖端性,有时甚至出现了一个课题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完全看明白,甚至博士生的导师都不清楚自己学生课题的数据是如何获得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这给造假提供了空间。

2.3 科学工作者的伦理问题

早期的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了伦理责任,如希波克拉底誓言。

2.3.1 抄袭案例:重庆大学连环抄袭案、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博士论文抄袭、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抄袭、匈牙利总统博士论文抄袭、16单位25人连环抄袭医学论文等。

2.3.2 伪造包装:上海交大陈进汉芯造假案、韩国“最高科学家”黄禹锡干细胞研究造假案;日本“上帝之手”藤村新一;前苏联李森科(科学在强权下)。

2.3.3 其他还有:伪造教育经历或工作经历。浮夸虚报将一篇论文拆开、虚构被搜索情况。乱拉关系互相署名、互相吹捧、人情风。重复研究故意隐瞒他人的研究前沿、重复自身研究。学术垄断学霸、近亲扶持。

要求学生搜集关于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争论,讨论其中的科学伦理问题。对学生进行警示:在职称晋升时要求,一定不能抄袭、伪造数据,不要一稿两投。

3 技术伦理

3.1 技术伦理的来由

3.1.1 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在开发和应用某项技术时并未预见到其后果。

3.1.2 已经知道危害,但为了其他因素(如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刺激经济增长、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或满足公众的消费需求等)仍然继续实施的。

3.1.3 由于疏忽大意,对技术运用不当带来的。

3.1.4 工程负责人或设计者缺少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为了经济利益或其他个人动机不负责任地主动实施的行为造成的。

3.2 技术伦理教学案例

3.2.1 常规技术活动带来的伦理问题

虚假广告――胡师傅不粘锅、假冒伪劣;广告伦理学:的广告批判(孩子说长大了娶妈妈做老婆)。广告法中关于不得有“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禁止性规定。激光治疗近视眼手术。

3.2.2 高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空间技术:太空垃圾和星球大战。网络黑客和红客。我不是黑客,我是红客:我利用掌握的技术,进入了别人的系统,但是并没有窃取数据甚至都不浏览数据,只是验证某些系统或者软件是否安全,我违背了伦理吗?我推动了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红客守则。

4 工程伦理

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的产品面向消费者,如果不遵守工程伦理,产生的后果通常比不遵守科学伦理、技术伦理的后果更严重、更直接。

4.1 工程的特征

①目的性。工程必须严格按照社会设定的目标。

②综合性。科学知识、经验技能、人财物、社会环境。

③经济型时效性强。

④方案择优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适宜。

⑤有限性(科学真理性不是所有社会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如永动机)。

4.2 工程技术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是工程活动中的主体,是工程事业的主要承担者。

①必须在国家承认的学校的工程专业学习、毕业,获得资格证书、经过国家机关注册才能称为工程技术人员,保持继续学习的能力。

②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研究、设计、监督、管理、实验。

③必须遵守职业的道德。道德败坏的人不能称为工程技术人员

4.3 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伦理的必要性,紧迫性

①工程技术人员关心的是物质世界或物质系统,通常习惯于关注自然世界而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忽视人类和社会事务。

②工程技术人员的宗旨是改造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容易产生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倾向。

③工程技术人员基础知识是数学和自然科学,所以倾向于量化、可以被经验和实验验证的因素和现象、善于逻辑思维,而倾向于忽视不能定量化的不能实证的性质模糊的因素和现象。

4.4 工程伦理教学案例

工程伦理责任内容:质量和安全;诚信、正直和公正。

4.4.1 工程伦理责任1――质量和安全

只有良好的工程质量才能保证工程带给人类的安全、健康和福祉。工程技术人员分别参与了工程的每个环节,具备比普通民众更多的知识,理应承担更大的安全责任。由于不断的创新,风险也在增长,风险来自:不完全的科学研究和未经充分验证的技术发明。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研究“可接受的工程风险”。保证民众对风险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4.4.2 工程伦理责任2――诚信、正直和公正

诚信是为人之本,学生时代不能抄作业、编造实验数据、作弊。诚信是分工日益精细的社会对特定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信任,比如,工程活动时购买原材料;修房子的不必担心进医院遭遇蹩脚医生,医生不必时刻担心自己住的房子会坍塌,出门旅游放心司机技术过关、餐饮卫生、风景区域安全。

正直和公正处于各种利益冲突之中时,不能只为了小集体、个人的利益,忘记自己作为工程技术人员承担的社会责任。比如,作为评标专家、论文外审专家、指定利益关联公司供货。

4.4.3 工程伦理责任3――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

挑战者号爆炸――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副总工程师已经意识到了低温可能带来的危险,但遭到了上司的拒绝,上司迫切需要一场成功的发射。总裁对他说,“摘掉你工程师的帽子,戴上你的管理者帽子”。

4.4.4 中国的三峡工程:工程决策、技术因素、人员、经济、政治等。

4.4.5 阅读资料:青藏公路的藏羚羊通道、厦门PX项目(利益相关者)、日本历史上的四大工业公害事件、跨国公司的工程伦理问题等。

5 结语

工程技术人员集技术人员、经济人、社会人于一体。工程自身的技术复杂性和社会联系性,必然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仅精通技术业务,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有关专业的技术难题,还要善于管理和协调,处理好与工程活动相关联的各种关系。

工程伦理要求工程师除具备技术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在利益冲突时作出道德选择的能力,除对工程进行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判断外,还必须对工程进行道德价值判断; 除具备专业技术素养外,还应具备道德素养;除了对雇主负责外,还要对社会公众、对环境以及人类未来负责。

通过专业课课程教学、实验实践和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过程中穿插讲授与讨论等方式,笔者对成都大学工业制造学院机械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工程伦理的教育探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伦理素养,为将来学生走上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工程伦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曼丽.工程师与工程教育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9.

[2]李世新.工程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

[3]罗肖泉.专业伦理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1.

[4]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工程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7.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83-02

引言

随着国内居民收入逐年提高,旅游已然成为国民休闲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旅游越来越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产业,有些已经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但是,旅游是旅游者离开惯常居住地到非惯常居住地生活的一种活动,旅游者与当地人之间所拥有的信息数量不对等。当地提供旅游服务的企业或者个人往往拥有更多的市场信息,而旅游者掌握较少的市场信息。旅游企业或者旅游从业人员利用掌握的信息优势欺骗诱导旅游者,让旅游者花大钱购买劣质服务等等。这样的旅游市场必定产生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非公平的交易行为。中国学者在2000年就开始了对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注与研究,经过十二年的探索,在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上已经取得一定成果。通过对有关数据库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对这一时期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同时对这一主题研究趋势进行预测,以便该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一、数据来源

本文将国内最重要的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作为研究资料的数据来源,通过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并“旅游”检索,与此相关的学术期刊文章并收录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会议论文等共67篇。这些研究的学科分类主要集中于旅游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这应与旅游信息不对称研究的经济性和市场性有着密切关系。以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为研究主题的学位论文数量较少,仅检索到5篇,分别涉及到经济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一)关于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定义

学者们普遍采用对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概念的扩展来定义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李祗辉、赵晶、王晶、査军、李茹等认为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是指旅游市场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信息数量不等,提供旅游服务的供给者旅游企业往往拥有多方面的旅游信息,而旅游需求者获取的旅游信息少。

(二)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大多数学者主要从旅游市场的交易主体角度,探讨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汪季清(2009)描述了旅行社与旅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旅游景区与旅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旅行社与旅游景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查军(2003)除了阐述旅行社与旅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外,还阐述了导游员与旅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游员与旅行社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颜晓晖、欧阳慧(2003)以假日旅游为实证研究旅游商品提供者与购买游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假日旅游井喷产生“排浪式消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饶勇、黄福才(2006)则以海南旅游为例论述旅游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重复博弈现象。

(三)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成因

在分析导致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原因时,学者们角度各有不同,有的以旅游的属性为依归进行剖析,有的从旅游市场主体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及成本角度进行剖析,有的则从市场分工角度分析旅游企业与游客的信息态势,有的则从旅游产品特性出发进行分析。

1.陈丕积(2000)主要从旅游的属性分析导致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1)旅游的外在性,由于各国各地区的社会制度、政治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等都有很大差异,旅行接待人员对游客信息的了解必然不太全面。(2)游客的异地性,多数情况下游客和旅游目的地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游客很难很好地了解有关旅游地的各种信息。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成本较高,不确定性也大。(3)旅游活动以及旅游需求的多样性。

2.李茹(2003)则从旅游市场中的产品供给者和消费者角度,分析造成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1)供给和消费次数上的差异。旅游企业提供的服务是反复的、多次的旅游供给者;而绝大部分消费者都是一次性消费,对旅游产品的优劣、供应者的资质信誉等情况知之甚少。(2)专业知识上的差异。旅游服务提供者是专业服务机构有一批经过多年培养、掌握大量专业知识、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而旅游者大多是非专业的消费者,他们对于旅游专业设施及服务的知晓的专业知识甚少。(3)地域上的差异。大多数旅游提供者是本地居民或长期在当地居住,游客与旅游目的地却是第一次接触,缺乏对当地人文环境的了解。(4)组织力量上的差异。供给者往往是组织结构严谨的旅游企业或企业集团,而旅游消费往往是个体行为或松散的团体,在获取信息、维护权益方面都处于劣势。

3.孙建超(2001)从市场分工角度探讨旅游企业占有信息优势,游客处于信息劣势。首先,现代化专业分工使旅游者越来越从事相对固定的职业与工作,从而使其消费决策受到专业知识的局限,形成信息不对称。其次,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使社会商品和服务的种类迅速增长,在使旅游者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的同时,分散了他们为了作出各种商品的消费决策而进行的搜集信息的努力,这不同于旅游企业只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内搜集信息。

4.李增福(2004)从旅游产品自身的特点出发,认为旅游产品主要以服务形态为主,而旅游服务所具有的无形性和差异性等特征使旅游者在评价旅游服务质量时难以获取有关质量信息,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只有少量信息用于判断服务质量,很难评估,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严重。

(四)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治理措施

最早提出比较有针对性的解决旅游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的学者是陈丕积(2000),他在文章《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及政府行为》中明确提出了政府强制行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王娟、张超(2002)提出的三方力量组合,即第一空间的政府,第二空间的市场中介机构以及第三空间市场交易双方本身(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组织化力量的共同努力;李增福(2004)强调让政府和市场二者结合起来一起作用,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介入,他提出政府行为也具有局限性。

三、国外研究概况

遗憾的是,国外对信息不对称市场的研究集中于企业融资、保险、人力资源等市场,专门针对旅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研究并不多见,通过查阅外文资料、外文硕博论文、期刊、会议论文等等,但仅仅发现一篇专门讨论旅游市场的,它是Vincenzo Asero和Sebastiano Patti 合著的ASYMMETRIC INFORMATION,TOURIST SATISFACTION AND QUALITY IN TOURISM,发表于2009年的罗马尼亚Petrosani 大学经济学年刊,文章认为,质量被市场采纳并以此解决市场中卖方和买方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样,在旅游市场,质量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虽然它的测量因为需求不同而又不同的鉴定判据。旅游公司投资提升服务质量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增加,但是文章认为游客满意度不能仅仅依靠高品质和良好服务,而与旅游者的期望值和满意度密切相关,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旅游市场有不同的服务质量标准。

四、相关结论与研究趋势

纵观这十二年中国学者对旅游信息不对称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深度不断加大,研究视觉不断拓宽。研究的范式不断丰富,从早期的定性分析扩展到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研究,涉及的理论不仅有信息经济学、博弈论,也有管理学、法学、伦理学。在实证研究案例种类不断增加。尽管如此,对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研究仍然存在空缺。

1.关于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定义存在非严谨性,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定义并没有强调交易中是否出售商品或服务一方掌握的信息一定多于消费者,五位学者在定义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时都明确指出旅游市场中处于信息优势一方是旅游企业,处于信息劣势一方是游客。事实上,某些特定条件下,游客会出于信息优势而旅游服务提供者出于信息劣势。

2.关于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存在非完善性,旅游市场中的另一些参与主体,如住宿、交通、餐饮企业与旅游者、旅行社、导游员之间的信息博弈状态鲜有人论证。更没有学者就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即游客处于信息优势时,交易会有哪些不同的表现进行描述。

3.关于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治理措施缺乏具体操作性和立法依据。学者们提出通过政府、第三方力量等,搭建多方位的旅游信息系统,公布相关旅游产品信息的方式消除或弱化旅游企业与游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促进旅游市场的公平。

总的说来,中国对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研究还出于起步阶段,需要从更多角度入手,研究深入到旅游市场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全面了解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和危害,才可以提出切实有效解决方案。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改善旅游业的市场环境。随着旅游活动的继续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旅游信息不对称研究将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李茹.对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86-88.

[2] 王晶.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2):8-9.

[3] 孙建超.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与旅游者权益保护[J].旅游学刊,2001,(2):64-67.

[4] 查军.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与对策[J].兰州学刊,2003,(2):58-59.

[5] 吴锡勇.浅议旅行社与游客间旅游信息不对称现象[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3,(5):83-86.

[6] 邹明俊,罗琨玲.旅游信息不对称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商场现代化,2010,(1):52-53.

[7] 张宏胜.信息不对称对旅游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0-23.

[8] 陈丕积.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及政府行为[J].旅游学刊,2000,(2):27-30.

[9] 颜晓晖.桂林旅游珠宝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透视及管理对策[J].珠宝科技,2003,(1):61-63.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于农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新理学”中“理”“气”范畴的问题与症结

关于经济秩序失范原因的伦理解析

生态伦理学的出发点透析

古代德治基础的多维透视——基于社会学角度的分析

市场失效与政府干预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

我国再审改判标准的架构

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相关的几个国际法问题

论董事法律地位的法定性与意定性

矿产资源代际配置的若干问题研究

城市竞争力评价问题研究

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边界与边界决策

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徐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中华传统美德与学校道德教育

适应时代要求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甲骨卜辞省简现象探析

古汉语注音方法及古韵书

关于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辨正

异化劳动的扬弃与和谐劳动的建构

对韦伯和哈贝马斯合理化理论的研究

崇高:康德人类学哲学的有机元素

论基因伦理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

关于“后人类”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历史考察

也谈客观、全面重评斯大林模式——与沈宗武先生商榷

论环境侵害的自力救济

动产与不动产区分的历史考察及比较分析

试论我国单位犯罪的范围

中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研究

煤炭企业发展战略定位

美国跨国公司并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综述

徐州旅游经济圈的建构及发展战略

高校教师的教学行为选择与激励机制

高校科技论文的价值评价研究

盐铁会议的本质

战后中北问题交涉与国统区的民众运动

试论哲学价值观视域下的效率与公平——从逻辑悖论到制度创新中的统一

道德态度论纲

感觉在柏拉图知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兼论柏拉图知识论的困境

两种现实实有的潜在统一性——伊安·巴伯的科学与宗教整合观

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视界下的道德共识

伯林的人性观——伯林思想的现代性价值

行政伦理妥协的合法性探微

知识分子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公物利用关系私法化探析

对现行证据法定形式的三个疑问——我国证据法定形式存在的问题及因应之道

矿山企业综合税费负担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典型矿山企业的调研数据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8篇

Abstract: Taking Nujiang prefecture in Yunnan as a case, this paper discussed about which mode of tourism could directly br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even could prevent the destruction of the fragile nature environment and human resources, and which also could bring about the great traveling experience.

关键词: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模式;扶贫

Key words: Nujiang Lisu autonomous prefecture;travel mode;supporting the poor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146—03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云南2011年上半年旅游总收入为565.9亿元,同比增长23.5%。但正是在这样一种欣欣向荣的旅游大发展局面下,仍然有地区由于开发旅游时保护措施的不到位、不及时造成了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双重破坏。尤其是当参与大众旅游的游客同时不断涌入特定的旅游区时,势必对自然和文化资源造成威胁及破坏,毫无节制的大众旅游开发使得两地都出现了大量问题,自然环境的恶劣、生物资源的减少甚至灭绝、淳朴民风的破坏和民族文化的衰落甚至消失。因此,中国旅游业目前面临的挑战之不是单纯的看重旅游经济收益,而是在如何在利用旅游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物种的多样性、文化的原真性与传承性。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生态旅游、负责任旅游、扶贫旅游以及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志愿者旅游符合国内大众旅游逐步向个性化旅游的过渡、参与型向体验型旅游模式过渡的需求,既能防止脆弱的自然及人文资源的破坏,又可以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旅游者带来深切的体会,符合我国贫困地区旅游的发展。

位于我国滇西北西南地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世代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白族、普米族、藏族、彝族、回族等14个少数民族。边疆、民族、高山峡谷、偏远和贫困“五体一体”是其基本州情[1]。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关键词“怒江旅游”,从2000年至2012年共有13篇文章,除4篇为新闻简讯。余下文章主要研究视角为旅游产品的创新[1]以及怒江州的旅游资源评价[2],尚无从分区域选择旅游模式研究。怒江州为世界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为南北狭长分布,资源分布零散为典型的“单轴串点”[1],高山峡谷中复杂的地质地貌使得生态资源及人文资源极其脆弱,承受不了大众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该区的旅游发展应“量体裁衣”,怒江州的四县基本与其旅游开发的顺序及可进入性吻合,故本文按本州的行政区划将其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旅游接待地,并依照其自身资源特点及当地的社会现状选择适合的旅游模式,以期该地区取得社会经济发展及自然人文资源保护的双赢局面。

2 备选旅游模式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 1990年加拿大温哥华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构建了基本理论框架,并阐述了主要目标。1995年4月24日至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及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75个国家及地区60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

可持续旅游的核心概念就是最小化旅游的消极影响。联合国和其它组织的定义“旅游在确保促进当地经济同时,还应减少其对当地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2.2 负责任旅游(responsible tourism) 国外研究已较为成熟,通过检索responsible tourism,共有相关论文100篇,以及专业负责任旅游网站。其核心目标就是旅游的同时必须对当地负责任,主张旅游者应该尝试在旅行时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如济贫、文化教育、尊重保护当地文化、野生生物保育、以及改善当地的社区健康等。负责任旅游是小规模旅游;是制定旅游规划和政策的方法和理念;是符合生态和社会伦理准则的旅游;是游客的一种旅行方式。

负责任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理念很相似,但更强调社会影响和道德影响。该旅游也被称为伦理旅游(Ethical travel)。

2.3 生态旅游(Ecotourism) 生态旅游(Ecotourism)有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于1987年首次定义 “出于研修,欣赏和享受风光及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和古今文化等目的到相对未开发过或未被污染过的自然区域的旅游。”

生态旅游的核心思想即是强调维护人地和谐统一的一种旅游方式。生态旅行包括到大自然环境或在生态学上有重要地位的地区的旅游,同时这样的旅游还能起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人类和自然的生态系统。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9篇

生态文明;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机制;再造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的新要求

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是指在生态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对旅游者传播生态知识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生态伦理道德,并对旅游者的旅***为进行实时动态的引导监控和激励的服务治理活动的总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构想,这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是: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显然,生态文明建设要有坚实的生态文化支撑而生态旅游以生态体验环境保护环境教育为核心要素,其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种自然的耦合关系然而,假如不对生态旅游者进行有效的生态管治,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一样,同样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使这一耦合关系产生断裂因此,生态旅游,这一继农业文明产业文明后的这一崭新形态的文明建设要求相对主体加强对生态旅游游客的生态管治,使生态旅游真正肩负起培植生态文化,造就“绿色”旅游消费者和“绿色”公民,促进生态旅游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的历史责任

二当前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题目诊断

尽管生态旅游有着不可替换的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但其本身目前普遍存在的题目又制约了其应有功能的全部发挥这些题目突出地表现为,在我国长达10多年的生态旅游实践中,由于诸多原因,生态旅游大多成为商家获取经济利益的营销标签或口号,生态旅游泛化现象严重,作为生态旅游核心要素的游客生态管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严重缺失结果,生态旅游甚至走向了生态旅游的反面,同样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保护生态为标榜的生态旅游终极演变成“破坏生态的旅游”为有效避免环境冲击,真正发挥生态旅游的各项功能,实现旅游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响应,有必要对目前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存在的题目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分析,以寻求题目解决的途径笔者以为,当前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存在的题目及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相关政策法规调控约束不力在政策法规调控约束层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等对于以生态旅游活动为主要媒介的生态旅游没有通过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途径来使游客生态管治成为生态旅游开发者及经营治理者的法定或约定义务,以致上述负有游客生态管治义务的主体对开展游客生态管治缺乏应有的压力和动力,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被调动如此,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从立法意义的源头上就有一种“先天不足”

2.经费来源无可靠保障上述政策法规调控约束的不力,又进一步影响到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实施中的经费来源保障由于没有对经费的来源作出刚性的规定,也没有对经费安排作出弹性的指导,游客生态管治经费的来源就只能依靠单位首长或决策层的生态自觉和生态意识这一非常不确定的因素结果,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如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普遍缺乏专门的足够的经用度于游客生态管治设施的建设和职员的培训就连国内一些游客生态管治开展得好的景区如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其游客生态管治经费一般也只有年旅游收益的5%,更不用说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开展得不好的景区了游客生态管治经费题目由此可见一斑

3.缺乏对游客生态管治内容形式的系统规划从中外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来看,完整意义的游客生态管治内容应包含环境知识(包括环境题目环境审美环境伦理环境法律环境安全等方面)传播环境意识的培养以及环境行为引导和监控等一系列内容然而,现实中,尽大多数的生态旅游区对游客生态管治的内容和形式缺乏系统的认知,对游客的生态管治往往仅停留在提醒生态旅游者如何正确处理随手垃圾的层次上,且提醒形式也只限于游步道两边的指示牌提醒,或偶然伴有导游职员的口头提醒,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景区游客生态管治环境解说系统,以致游客生态管治的层次低效果差

4.缺乏对旅游者环境行为的有效监控和干预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应以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生态化旅***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环境行为)之付出为外在行为目标为达此目的,要求对旅游者的环境知识环保技能等的传授与对其行为的引导和监控同步进行,特别是对旅游者的题目行为及时进行提醒和劝阻,以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现实中,游客生态管治主体(包括导游员)对客体(游客)环境行为监控和干预的“不作为”而放任自流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旅游者制造“垃圾文化”造成“白色污染”等非生态化现象与此不无关联

5.缺乏多元管治主体的联动和广泛的社会参与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是一种全程管治行为,应该贯串到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与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相关的组织,如旅行社,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等均应成为游客生态管治的主体,均有结合服务或产品进行“游中”游客生态管治的义务现实中,旅行社旅游景区对游客生态管治尚有一定的“作为”,而其他组织则往往淡出游客生态管治的视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作为”此外,旅游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其他多元主体(如科研机构大众传播媒体等)对潜伏游客“游前”和“游后”的生态管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够,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广义游客生态管治作用

6.相关学术研究严重匮乏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需要治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科研成果的理论指导,以达到最优化的管治效果然而,现实情况是,国内外针对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课题的学术研究却异常匮乏,国内情况愈甚以国内为例,至2008年5月底,在CNKI以“生态旅游”为题名进行精确检索可检索到学术论文3031篇,而以“游客生态管治”或“游客治理”“环境教育”等为关键词对上述检索结果进行二次检索时,却只能找到10篇论文,后者不及前者的0.3%可见,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研究的匮乏程度

三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机制再造的途径

为纠正生态旅游的异化现象,使生态旅游实现“回化”,培养合格的生态旅游者,传播生态文化,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可持续,推进旅游业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对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的机制进行再造笔者以为,针对以上题目,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重新构建生态旅游的游客生态管治机制

1.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调控约束机制修订和完善《生态旅游认证标准》《旅游规划通则》《星级饭店评定标准》《旅行社星级评定标准》等具有政策法律制度意义的文件,增加有关游客生态管治设施建设及游客生态管治活动的内容,对游客生态管治指标及权重作出刚性的规定,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强制性地运用于各项评定和评审工作其中,对于生态旅游区认证,可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对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进行专门认证的子标准并加以实施;对于旅游规划评审,可在条件成熟时制订专门的《生态旅游规划通则》,并在规划文本里设立专门的章节来阐述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的规划,或规定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专项规划的制作范式,并要求编制该专项规划通过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等政府行为来加强对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工作的调控和监管,使相关行为主体在法定或约定义务的驱使下,进步对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投进的积极性和加强相关工作的效能

2.建立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上述政策法规调控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确立了游客生态管治的法律地位,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的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同时,为拓宽经费来源的渠道,建立和完善游客生态管治用度相关税收的征收机制和游客生态管治民间慈善捐赠机制也不失为一良策有学者以为,从经济学的外部经济性理论来考察,游客生态管治除了直接贡献于旅游地的环境保护外,还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环境素养,对旅游者下一次造访其他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者日常社会生活所在的社区等不特定地域的环境保护,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游客生态管治具有一定的外部经济性因此,国家开征游客生态管治税来对游客生态管治进行补偿,是公正公平的此外,鼓励民间对游客生态管治的慈善捐赠,也体现了生态伦理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人类作为相对强势主体对自然这一相对弱势主体的权利和价值的尊重以及道德关怀可以预见,民间对游客生态管治的慈善捐赠一旦成为新的社会风尚,便可为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经费短缺的缓解题目开辟新的途径

3.建立对游客生态管治内容和形式的系统规划机制为对生态旅游者进行系统的生态管治,实现游客生态管治目标,有必要建立对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内容和形式的系统规划机制首先,在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内容的确定上,可参考国际上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内容安排的通行做法,吸收国内外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注重结合中国特色和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题目特点资源和生态系统特色以及传统生态文化特色,在多方论证和广泛听证的基础上,往粗取精往伪存真,选择安排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游客生态管治内容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要加大环境伦理教育的力度,以进步生态旅游者环境素质为主要目标其次,在治理形式上,除加强对导游员环境意识环境知识讲解和劝导技巧等的培训,进步其综合素质外,要注重完善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环境解说系统,特别是景区内的自导式环境解说系统要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增加科技含量,形成以综合性游客教育中心多媒体展示平台电子解说牌生态旅游活动指南景区游客生态管治手册等为主体的传统和现代媒体共生的操纵使用方便的自导式环境解说系统

4.建立对生态旅游者环境行为的监控和赏罚机制游客生态管治应与行为高度关联,以生态化行为的付出为行为目标为达此目标,有必要建立对旅游者环境行为的监控和赏罚机制一方面,根据景区环境特点和游客的行为特点,设立必要的监控点,配置必要的监控设施,安排必要的监控职员,对旅游者的环境行为进行及时的提醒和劝阻,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另一方面,对旅游者的环境行为进行评选,对环境友好型行为主体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题目行为主体给予批评和罚款,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使旅游者的环境行为得到优化,生态意识得到增强必须夸大的是,导游员在对旅游者的行为监控和行为评定方面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导游员自身要端正熟悉,增强教育意识,以身作则,确立威信,正确行使好治理者服务者教育者等多重角色使命,敢于勤于和善于监管世界遗产厄瓜多尔加拉帕哥斯群岛的生态旅游中,导游员有控制游客行为的尽对权力,如导游有权将不按规定行事的游客限制在所乘游艇上这种对导游员充分授权的做法值得研究鉴戒

5.建立多元游客生态管治主体的联动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是个系统工程广义的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包括“游前”管治“游中”管治和“游后”管治当然,一般以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游中”管治及其深进学校和社区进行的适应性的“游前”管治为主体为达成游客生态管治的整体效果,要求各个管治主体进行协作联动,各种管治有效对接其中,在“游中”管治中,涉及到旅游活动六大要素的旅游服务集体要明确自己的管治义务,既分工又合作,形成协力,对旅游者进行全过程的管治,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相互制掣同时,社会参与色彩浓厚的“游前”管治和“游后”管治,则更需要旅游政策的制定者旅游法规的执行者旅游科学的研究者旅游用品的提供者大众传播媒体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和联动这一点,美国的LNT游客教育项目做得很成功在该项目中,美国林业局联邦土地治理局户外娱乐产业结成同盟,共同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管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LNT的做法对我们建立多元教育主体的联动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非常有鉴戒意义

6.建立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科研保障机制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涉及生态学治理学环境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具有典型的跨学科性和复杂性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的实践活动,有赖于相关理论研究的推动和指导因此,必须通过政府鼓励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企业支持社会赞助等多种渠道推动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的科研保障机制的建立要组织多学科背景的研究职员就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的理论基础基础理论管治的目标和内容管治的中外比较管治资源的评价和开发管治的方式和方法管治效果的评价等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指导当前的生态旅游游客生态管治实践,进步游客生态管治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进步实效性

参考文献:

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10).

李文明,符全胜.我国生态旅游规划中环境教育内容的缺失与补正,旅游学刊,2008,(7).

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光明日报,1998-05-23.

连玉銮.生态旅游的“小众”模式管窥——从王朗等自然保护区的实践谈起.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韦原莲,刘薇.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游客治理对策分析.2005,(4).

文首文.游客教育税研究.生态经济,2008,(5).

文首文.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旅游学刊,2008,(7).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分为五个专业方向,国际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及国际领队、会展经济与管理、度假地与温泉管理、高尔夫管理,其教学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略有差异。

(二)义守大学

义守大学观光餐旅学院大多以学生的旅游专业核心能力出发,培育具独立思考能力,受过人文与科技训练,能创新并具有全球视野的管理人才,而后培育具有继续研究专业领域的高级能力的学生为最终教学目ENTURY标。其中休闲事业管理学系强调理论与实务结合,旨在培育休闲产业规划、管理与营运的人才,具备休闲活动管理专业知能、休闲产业经营知能、休闲产业创新潜能等;餐旅管理学系重视“专业技能与实务技能兼具”及“人文素养及企业伦理并进”;观光学系以培育具备全球视野的观光管理实务专业人才为目标,课程规划以“旅游行程规划”和“会议展览筹划”二大方向为重点课程;厨艺学系着重产学合作。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各高校的人才输送层次制定,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输送的人才主要为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其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以下5点:1.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均以“素质、能力、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成三段递进式的教育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双语能力,乃至“三语”能力。2.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模拟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不断根据专业教育需要建设新的模拟实训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职业习惯、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等。3.积极拓展和稳定校外实习基地,当中包括短期国外实习项目,目前已有超过30间企业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未来将继续拓展建设,尤以国外实习基地建设为目标。4.产学研结合,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同时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进行学习,并将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学校、举办相关技能竞赛,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5“.内培”与“外引”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师资队伍培养体系。

(二)义守大学

义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国际化及技能专业化为人才培养方向,以“旅游事业服务、经营与管理人才”为宗旨,训练学生活动企划与解说导览能力。同时致力于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旅游资源的规划与生态旅游开发及服务教育素养的养成。义守大学将人才培养方向分为以下4大类:1.通过学习服务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品格、养成正确的服务观、合群能力及抗压能力。2.通过连贯及渐进式的英语课程规划,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信息课程以文字处理及应用为规划方向。3.开设以旅游事业为核心的专业管理课程,划设旅游业经营、领队导游人员与户外游憩活动等课程模块,并以培养学生的活动企划与解说导览能力为主。4.实施建教合作制度,规划实习机会以利理论与实务相互验证,加强专业技能。并积极辅导学生以取得专业证照,以符合职业需求。两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异同见表1:

三、教学设计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旅游管理系重视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深化作用,超过2/3的课程都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训室实操和校内项目实训和校外短期实习。同时注重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除英语外开设了韩语、日语和俄语作为第二外语的选修课。除此以外,关注学生旅游管理格局观的培养,聘请国内旅游行业研究人员、企业高管等定期举办讲座,以传授实际工作经验、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有利于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旅游业相关信息。但国际合作教学互动不多,合作的国家和院校相对较少,院校的层级也较单一。

(二)义守大学

旅游管理专业针对学生多元的职业生涯规划作设计,让学生在具备基础旅游知识与国际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强调旅游管理应有的文化、美学素养的学习。主要教学设计有以下5类:1.建立整合性的旅游事业管理的系统研究,以研究为主要导向,倡导跨系修课,结合其他相关科系,如餐旅管理学系、休闲事业管理学系的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全方位的旅游管理人才。2.仅开设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语种,辅以文化、美学、创意思考等通识课程,加强同学语言沟通能力和旅游的解说能力。3.建立永续发展及本土化的旅游资源系统,结合旅游事业、主管机关及学术单位,建立学术研究及实务研讨合作网络,聘请杰出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促进旅游行业与学术的合作与交流。4.建立产学合作机制,推展国际交换学生业务,致力于学生服务人格特质的养成,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和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并拓展学生旅游国际观。5.推动个案教学计划并加强校内、外实习机制,并与世界各地佛光山道场合作,进行海外体验旅游,了解世界各地民俗风情及文化,并提高学生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能力。义守大学不仅注重学校与企业的产学接轨,设计校外实习、海外实习、业界导师等多元化产学交流机制,还重视英、日等语言能力及国际观的培养。其提供海外游学及研习、双联学制、交换学生等多种途径。

四、教学方法

两所高校均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和实习教学等方法,但侧重有所不同,义守大学采用情境餐厅、实习餐厅设施,进行课外情景模拟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搜商”,在大部分课程中都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随着微课、慕课(MOOC)等公开课的盛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系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部分课程尝试了“翻转课堂”,由任课老师公布若干“小科研项目”,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小项目”进行团队合作调研,撰写报告并制作汇报PPT,课堂内汇报并参与其他小组的成绩评分,老师再就其中出现的问题点评、总结,帮助小组优化方案。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下学习,课上总结,且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和现场展示能力。

五、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一至大三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大四时进行9个月的校外实习+3个月的毕业论文撰写。每年4月举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双选会,邀请30-40家企业对当年7月即将开始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面对面双向选择,提供的岗位大部分是直接面对客户的基层岗位,少部分为行政、人事管理助理岗位。毕业论文在实习前落实到具体的教师名下,由学生选题,指导老师审核选题,一人一题,且与往年选题不得重复。选题内容多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旅游企业实际情况,应用性及针对性较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时负责名下学生的实习追踪和反馈管理,直至学生毕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对实习和论文撰写过程、结果评估进行控制。义守大学的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在学生大二时在学校内部的实习餐厅进行,同时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进行约18周的校外实习,让学生在上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学生毕业需要完成毕业专题,3人为一个小组,可选择撰写个案研究论文,或采用由所在系承接的项目,完成毕业专题作品。学校举办专题成果公开发表会,由专题评审委员会对学生专题进行评估,委员会成员由系主任、指导老师、任课老师及至少二位业界人士(或校外专家学者)组成。两所高校在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方面略有异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将学生的实习主要放在大四学年,毕业论文侧重锻炼学生的数据搜集整理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管理较系统、具体。而义守大学在大二时即开展了专业实习,毕业专题侧重锻炼学生团体协作能力、领导能力、调查能力。

六、结论

统观两岸两所地区定位类似的高校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毕业实习等方面的异同,能对各自的专业办学提供借鉴,如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系应考虑增加校内实习课程的比重,同时重视教师对实习课程的过程指导,而义守大学观光餐旅学院的课程设计在模块区分基础上还应注意层层递进;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系应着重建立国外实习基地,以此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义守大学观光餐旅学院应建立实习过程追踪和总结制度,提高实习教学的效率;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系在统筹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服务学习观的建立,养成正确的服务观、合群能力及抗压能力。

上一篇:应用统计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