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范文

时间:2023-03-22 03:59:08

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村寨旅游开发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更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海拔较高,且群山连绵。当地居民依山建房,村寨因之而成。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旅游扶贫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内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强与多样化发展,许多少数民族村寨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极具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各村寨纷纷掀起旅游开发的热潮。

村寨旅游的开发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近几年国内有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罗永常深入探讨了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利益保障机制建立的问题[1]。杨昌儒等认为社区居民不仅要参与决策和规划,还要参与项目经营和管理利益分配[2];江晓云则指出,“只有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合理的利益分割,才能积极参与旅游发展”[3]。还有学者以个案研究了村寨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和村民的多方面影响[4]。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村寨旅游开发所涉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文献还很少,大多侧重研究社区居民的参与问题,对诸如政府、企业、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则显得十分薄弱,且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更显欠缺。基于此,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村寨旅游开发的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而提出村寨旅游开发的一种模式。

二、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

村寨旅游的开发是一项利益关联性较强的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所在地政府、社区居民、民间旅游协会、文艺团体等当地利益相关者,也与企业、旅游者、媒体等外来利益者有关。所在地政府是村寨旅游开发的主导者,除提供政策和财力等方面的支持,还能起到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社区居民是村寨旅游开发重要的参与者,社区居民参与广度如何直接影响到村寨旅游开发的成功与否。民间旅游协会是社区居民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渠道,同时也能就行业自律、对外交流学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企业是村寨旅游开发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旅游开发的以市场为导向使旅游者成为其利益相关者,并在其中扮演特殊的角色。媒体是村寨旅游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平台,其重要性也日益凸现。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村寨旅游开发模式

虽村寨旅游开发的利益相关者很多,但鉴于村寨旅游开发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与之发生联系的明显差异性,笔者提出一种村寨旅游新的开发模式即政府主导、社区居民主体、企业参与、旅游者合作、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响应的模式。

(一)政府主导

西部许多少数民族村寨有着良好的旅游资源,但发展旅游又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如可进入性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居民发展旅游缺乏财力等。所以,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是村寨旅游开发的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旅游开发,规划先行。政府应组织有关规划单位和专家编制好当地村寨旅游发展规划。解决可进入性差的问题是村寨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政府部门可考虑将其纳入财政拨款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预算。村寨旅游开发中涉及的征地、撤迁、补偿等问题,政府也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加以妥善解决。同时,鼓励并支持当地居民参与到村寨旅游开发中去。

(二)社区居民主体

村寨旅游开发的目的在于造福社区居民,而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是其靠旅游致富的最主要途径,因而社区居民是村寨旅游开发的主体所在。当前,社区居民参与的广度有限,参与的形式也较为单一,而且当地居民收入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些都不利于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村寨旅游的开发应以社区居民参与为主,并不断拓宽参与的渠道。除了提供食宿服务外,当地居民还可从民族歌舞表演、特色旅游商品生产、村寨巡逻、环境保护、卫生整治等方面进行参与。

(三)企业参与

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村寨旅游的开发也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财力较弱,政府的投入有限,企业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当地政府应为企业搭好平台,积极推介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村寨旅游的开发,并辅以政策优惠。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参与和当地居民的参与应有所侧重,以避免相互间同质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企业在用人方面还应尽量任用当地居民,一则可以保持当地村寨旅游特色的原汁原味,二则解决了当地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三则可以将外来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冲突降到最低。

(四)旅游者合作

村寨旅游开发与旅游者关系密切。一方面,村寨旅游的开发在以自身旅游资源为特色的基础上,还得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村寨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积极合作态度。少数民族村寨地区大多经济水平较低,居民的生活条件很差,人们的文化教育水平落后,而外来的旅游者个人或家庭收入普遍较高,生活舒适,受教育程度高,进而他们到少数民族村寨地区旅游常有一种优越感,甚至有些游客还将其强加于当地居民。其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它常会导致当地居民心理的失衡,或看不起自己民族的民风民俗,或对外来游客新生厌恶。显然,这样的局面有违村寨旅游开发的初衷。因此,旅游者在与当地居民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社会的风俗习惯,切不可贬低并试图加以改变。同时,游客要有环保意识,采取环保行为,不能破坏当地自然生态环境。

(五)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响应

除了政府、社区居民、企业和旅游者,其他诸如民间旅游协会、新闻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应发挥其监督响应的双重作用。目前,有些村寨已经有民间的旅游协会,但主要限于旅游接待方面,如四川省丹巴县甲居村就于2003年8月成立了甲居片区藏寨旅游居民接待协会,该协会成立后,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民间旅游协会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民居接待的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同时,协会在旅游接待分流、旅游安全、文艺活动、环境卫生、协会会员互相交流学习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由于部分村寨无序的旅游开发导致了诸如环境破坏和社区居民争利现象的出现,这引起了不少新闻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另一方面,村寨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离不开媒体的宣传,新闻媒体还应从中寻找正面的新闻素材,积极响应村寨旅游的开发。

四、结语

村寨旅游的开发还涉及其他诸如政府、企业、旅游者、新闻媒体、旅游协会、文艺团体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何处理其间的关系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值得研究。本论文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我国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国内学术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尝试性地提出“政府主导、社区居民主体、企业参与、旅游者合作、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响应”的村寨旅游开发新模式,并就不同利益相关者如何发挥各自作用作了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J],旅游学刊,2006(10):45-48

[2]杨昌儒,潘梦澜,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5):8

[3]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4):567

旅游开发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京族;文化旅游;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本文为广西财经学院2014年度校级课题:“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背景下京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4C103)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背景下京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收录日期:2017年2月6日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2012年8月,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按照《广西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试验区将建设成为深化我国与东盟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沿边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通往东南亚国际通道重要枢纽和睦邻安邻富邻示范区。

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山心、万尾、巫头一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民族文化和海洋文化为主的文化特色,是试验区开发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开发京族文化旅游,对落实试验区建设规划、创新边境旅游发展模式、传承民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背景下京族文化旅游开发分析

(一)京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1、独特的资源优势。京族15世纪末16世纪初从越南涂山迁徙而来,在其五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服饰、节庆、文字等独特的民族标志。同时,作为我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其以海而生,形成了拉大网、踩高跷捕鱼等渔业文化,以及祭奉海神的民族民俗,连同海洋、沙滩、树林、鹤群,构成了京族三岛独特的自然人文风光。

2、基础设施完备。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京族聚居地的交通、水电、商业服务、文化教育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不断完善。“京族三岛”是习惯称谓,实际上经过60年代的填海造田,山心、万尾、巫头三个岛已经和内地陆路相连,通行便利。

3、经济发展条件良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上独特的血缘关系,使得京族通过发展渔业和边境商贸成为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中,京族聚居地区渔业尤为发达,获批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当地主要进行远洋捕捞、近海围捕和海水养殖,海产品畅销国内外,获利丰厚。20世纪90年代,京族地区就楼房林立,出现了百万富翁。

4、旅游开发形成一定基础。京族三岛由于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加上交通便捷,历来就吸引游客来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京族文化为特色,以滨海资源为载体规划建设了京族风景名胜区,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近年来,通过打造“哈节”旅游节,每年都吸引全国各地众多游客矸茫形成了旅游品牌。

(二)京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劣势

1、民族文化传承不足。尽管现在国家多种举措帮助京族同胞传承民族文化,如在京族学校推行双语教育等,但是客观上而言,经过多年的民族融合,京族现在基本已经被汉族同化,日常生活中鲜见民族特色,平时也是使用白话进行交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如“踩高跷捕鱼”等一些生产生活习俗也逐渐消失,甚至传统节庆“哈节”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年轻一代的京族青年甚至都不过“哈节”,过节的氛围逐渐变淡。

2、文化影响力有限。由于京族属于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因此虽然其文化有特色但是缺乏影响力――比如广西法定壮族“三月三”放假,并组织各种活动来应景,相比而言,京族文化受关注程度和影响显然无法比拟。另外,“哈节”是最具民族特色和将文化直观展示的节庆活动,但是从2015年开始实施“还节于民”后,由于缺少政府参与,其规模和影响力明显下降。

3、京族风景名胜区开发停滞不前。京族风景名胜区是当前京族文化旅游开发的载体,尽管接待人数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缺乏跟进建设和管理,致使京族博物馆功能简单、设备陈旧、金滩摊点经营杂乱、南国雪原景点逐渐荒废等各种问题叠加,使之逐渐演变成一个“3S”旅游地,在区域旅游竞争中无法凸显特色。

(三)京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机会

1、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防城港市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门户城市,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为进一步推动与东盟国家,尤其邻国越南的交流向纵深发展,扩大经贸、农业、旅游、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战略机遇。

2、边境开发政策叠加效应。在“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为加快边境建设开发,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政策予以支持。其中,《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72号),涉及对广西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支持,重点强调加快完善沿边重点地区公路网络,将有利于提升通达性。

3、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旅游合作区是指经过双方协议,由中国东兴、越南芒街两市在边境范围内各自划定一定区域作为跨境旅游合作区。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旅游合作区是落实广西《关于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大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2010)的重要举措,当前在有序推进中,已经实现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自驾车游的常态化,并开通了“桂林-东兴-芒街-下龙”两国四地精品旅游线路。

4、防城港市良好的旅游发展前景。防城港市旅游发展后劲十足,旅游接待各项指标增长明显。其中,2016年春节黄金周期间,防城港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0.2万人次,边境游游客1.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4亿元,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均创春节黄金周历史新高。需要指出的是,防城港市动车从2013年12月正式开通运营,缩短了通往南宁、柳州、桂林以及广州的时间,提高了出行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对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近年来随着边境旅游的恢复,防城港市迎来新一波发展良机。

(四)京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威胁

1、核电工业发展带来的潜在影响。中广核防城港核电站已经投入运行,据实地调研当地养殖户,反映已经对海水养殖产生了影响。与京族三岛毗邻的白龙核电站也开始进行前期相关工作,现实和潜在的核电站建设对生态及游客带来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2、南海问题造成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某些国家挑拨,南海问题持续发酵,我国和东盟国家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和邻国越南的关系起伏不定,而近期被爆出来的中国游客入境越南时被索要小费以及签证风波等,毫无疑问会直接影响赴越旅游的需求。

3、其他因素的影响。旅游I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一方面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旅游业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京族三岛地处边境,近年来问题时有发生,对游客的旅游选择产生影响。此外,国家打击境外等一些政策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背景下京族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从上述分析的情况可知,京族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与自然资源组合程度高,为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但是也面临文化传承不足、旅游开发滞后等问题,还有其他诸如经济、安全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因此京族文化旅游开发应该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强化文化资源与旅游的结合。京族民族民俗资源是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要素,鉴于保护和开发现状,应该加强其与旅游开发的融合。当前,京族风景名胜区出现了通过合作社方式经营餐饮和农家乐,但是在经营项目上仍缺乏特色,应该在抱团提升经营实力的同时,融入民族民俗元素,打造文化特色。如海盈门农家乐,其由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春发驻点演奏独弦琴,不定期举行琴艺培训,并经常举办“踩高跷捕鱼”等民俗活动,相比较而言,该农家乐生意也最火。因此,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农家乐的民族特色,提升了吸引力,而且有效地宣传了民族文化,取得了多方共赢的结果。

(二)推进京岛滨海风情旅游区建设。借助京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组合优势,在京族风景名胜区建设基础上,推进京岛滨海风情旅游区建设。京岛滨海风情旅游区以京族三岛为核心,根据不同的海域特点,金滩民族路以南主要定位康体保健运动基地,建设配套高档酒店群,民族路以北主要突出京族文化风情体验,展示京族生活起居文化、文娱文化、特色商贸文化等,同时挖掘滨海湿地与红树林的科考价值,从而将京族文化与滨海旅游有效结合,形成滨海休闲度假、京族民俗体验、湿地科考和滨海生态科普的功能。

(三)加强资源整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防城港市主推“边关风貌、滨海风光、京族风情”旅游发展战略组合,因此京族文化旅游开发应该加强与相关资源的整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根据自驾车游逐年上升的特点,在中越自驾车游实现常态化的背景下,重点打造“东兴京岛-北仑河口-东兴城区-东兴口岸-越南芒街”的自驾车游线路。结合沿海优势,迎合消费升级特点,积极推进中国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东兴(京岛))-越南(海防、下龙湾、顺化)的北部湾海上跨国旅游金三角线路建设,突出京族文化旅游的节点作用。

(四)完善旅游开发管理体系。京族文化旅游开发要走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强化各级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一是强化市一级旅游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有效整合资源,发挥联动效应,积极推进跨境旅游区和京岛滨海风情旅游区建设;二是强化主管部门京族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直接管理作用,积极履行职责,营造良好的旅游开发环境。尤其要合理使用旅游专项经费,及时修缮升级京族博物馆等旅游设施设备,直观展示京族文化。重点打造“哈节”节庆,协助当地群众组织庆典活动,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扩大其规模和影响力,打造形成京族文化旅游的明星产品。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引导,规范其经营行为,改变“小、散、乱、差”的经营现状。

四、结语

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是广西服务“一带一路”战略、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重要抓手,在广西实施“三大定位”、“三区统筹”、“双核驱动”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旅游合作是对外交流合作的先行者,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京族文化旅游开发应该抓住发展机遇,实现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文军,李星群.中国京族聚集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7.2.

[2]黄安辉.中国京族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研究,2010.2.

[3]廖国一,白爱萍.从哈节看北部湾京族的跨国交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4]胡绿俊,胡希军.京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11.6.

旅游开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村寨旅游开发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更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海拔较高,且群山连绵。当地居民依山建房,村寨因之而成。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旅游扶贫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内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强与多样化发展,许多少数民族村寨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极具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各村寨纷纷掀起旅游开发的热潮。

村寨旅游的开发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近几年国内有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罗永常深入探讨了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利益保障机制建立的问题[1]。杨昌儒等认为社区居民不仅要参与决策和规划,还要参与项目经营和管理利益分配[2];江晓云则指出,“只有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合理的利益分割,才能积极参与旅游发展”[3]。还有学者以个案研究了村寨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和村民的多方面影响[4]。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村寨旅游开发所涉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文献还很少,大多侧重研究社区居民的参与问题,对诸如政府、企业、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则显得十分薄弱,且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更显欠缺。基于此,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村寨旅游开发的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而提出村寨旅游开发的一种模式。

二、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

村寨旅游的开发是一项利益关联性较强的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所在地政府、社区居民、民间旅游协会、文艺团体等当地利益相关者,也与企业、旅游者、媒体等外来利益者有关。所在地政府是村寨旅游开发的主导者,除提供政策和财力等方面的支持,还能起到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社区居民是村寨旅游开发重要的参与者,社区居民参与广度如何直接影响到村寨旅游开发的成功与否。民间旅游协会是社区居民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渠道,同时也能就行业自律、对外交流学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企业是村寨旅游开发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旅游开发的以市场为导向使旅游者成为其利益相关者,并在其中扮演特殊的角色。媒体是村寨旅游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平台,其重要性也日益凸现。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村寨旅游开发模式

虽村寨旅游开发的利益相关者很多,但鉴于村寨旅游开发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与之发生联系的明显差异性,笔者提出一种村寨旅游新的开发模式即政府主导、社区居民主体、企业参与、旅游者合作、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响应的模式。

(一)政府主导

西部许多少数民族村寨有着良好的旅游资源,但发展旅游又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如可进入性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居民发展旅游缺乏财力等。所以,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是村寨旅游开发的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旅游开发,规划先行。政府应组织有关规划单位和专家编制好当地村寨旅游发展规划。解决可进入性差的问题是村寨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政府部门可考虑将其纳入财政拨款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预算。村寨旅游开发中涉及的征地、撤迁、补偿等问题,政府也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加以妥善解决。同时,鼓励并支持当地居民参与到村寨旅游开发中去。

(二)社区居民主体

村寨旅游开发的目的在于造福社区居民,而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是其靠旅游致富的最主要途径,因而社区居民是村寨旅游开发的主体所在。当前,社区居民参与的广度有限,参与的形式也较为单一,而且当地居民收入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些都不利于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村寨旅游的开发应以社区居民参与为主,并不断拓宽参与的渠道。除了提供食宿服务外,当地居民还可从民族歌舞表演、特色旅游商品生产、村寨巡逻、环境保护、卫生整治等方面进行参与。(三)企业参与

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村寨旅游的开发也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财力较弱,政府的投入有限,企业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当地政府应为企业搭好平台,积极推介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村寨旅游的开发,并辅以政策优惠。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参与和当地居民的参与应有所侧重,以避免相互间同质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企业在用人方面还应尽量任用当地居民,一则可以保持当地村寨旅游特色的原汁原味,二则解决了当地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三则可以将外来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冲突降到最低。

(四)旅游者合作

村寨旅游开发与旅游者关系密切。一方面,村寨旅游的开发在以自身旅游资源为特色的基础上,还得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村寨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积极合作态度。少数民族村寨地区大多经济水平较低,居民的生活条件很差,人们的文化教育水平落后,而外来的旅游者个人或家庭收入普遍较高,生活舒适,受教育程度高,进而他们到少数民族村寨地区旅游常有一种优越感,甚至有些游客还将其强加于当地居民。其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它常会导致当地居民心理的失衡,或看不起自己民族的民风民俗,或对外来游客新生厌恶。显然,这样的局面有违村寨旅游开发的初衷。因此,旅游者在与当地居民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社会的风俗习惯,切不可贬低并试图加以改变。同时,游客要有环保意识,采取环保行为,不能破坏当地自然生态环境。

(五)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响应

除了政府、社区居民、企业和旅游者,其他诸如民间旅游协会、新闻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应发挥其监督响应的双重作用。目前,有些村寨已经有民间的旅游协会,但主要限于旅游接待方面,如四川省丹巴县甲居村就于2003年8月成立了甲居片区藏寨旅游居民接待协会,该协会成立后,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民间旅游协会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民居接待的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同时,协会在旅游接待分流、旅游安全、文艺活动、环境卫生、协会会员互相交流学习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由于部分村寨无序的旅游开发导致了诸如环境破坏和社区居民争利现象的出现,这引起了不少新闻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另一方面,村寨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离不开媒体的宣传,新闻媒体还应从中寻找正面的新闻素材,积极响应村寨旅游的开发。

四、结语

村寨旅游的开发还涉及其他诸如政府、企业、旅游者、新闻媒体、旅游协会、文艺团体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何处理其间的关系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值得研究。本论文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我国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国内学术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尝试性地提出“政府主导、社区居民主体、企业参与、旅游者合作、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响应”的村寨旅游开发新模式,并就不同利益相关者如何发挥各自作用作了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J],旅游学刊,2006(10):45-48

[2]杨昌儒,潘梦澜,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5):8

[3]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4):567

旅游开发范文第4篇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必要性。瑞安位于中国黄金海岸带中段,上海经济开发区和厦漳泉金三角之间,是“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中国百强县(市)。东面是浩瀚的东海,隔海与洞头县相望,南面是平阳县,西面是文成县,西北是青田县,北面是温州市的瓯海区和龙湾区。陆域总面积1401.58万亩,其中耕地77.9万亩,园地6.88万亩,林地76.54万亩,居民住宅及工矿用地11.11万亩,交通用地1.41万亩,江河湖面滩涂22.28万亩,未利用土地14.09万亩。主要特征是“地少人多”,耕地十分珍贵,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1.23亩减少到1996年0.41亩。东部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河渠纵横,排灌设施好,耕作精细,是瑞安市米袋子、菜篮子的主要基地。

瑞安市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无严寒、酷暑,冬短夏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1月份平均气温不低于7℃。雨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600mm左右。由于受夏季风影响,5-6月份为梅雨期,通常占全年降水量的1/3左右。大量的降水加上气温回升较快,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极其有利。

瑞安作为温州南翼中心城市,区域条件优越,交通发达便利。56省道瑞安段全线贯通,塘下大道、温福铁路、瑞枫公路等工程相继开工建设,104国道与甬台温高速公路两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贯穿瑞安,温州永强机场、温州火车站距瑞安只有半小时车程,围绕瑞安市“五纵二横一绕”公路主网络建设,全年投入重点工程投资4.8亿元。乡村康庄工程全面铺开,全年开工的通村公路建设总里程186.6km,完成投资7400万元。总的说,该地区的旅游可进入性较好,让游客进得去,出得来,为乡村旅游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瑞安是浙江东南沿海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开“永嘉学派”先声的陈傅良、“南戏鼻祖”的高则诚、经学大师孙诒让、历史学家周予同、水生物学家伍献文、报坛泰斗赵超构、国旗设计者曾联松、体坛名将夏煊泽、文艺界明星黄宗江、黄宗英、黄宗洛等,为瑞安谱写了灿烂的人文篇章。

瑞安山水奇特,风光旖旎,风景旅游区占国土面积20.8%,属于旅游资源大市。拥有六大风景名胜区:寨寮溪、圣井山、梅龙溪、桐溪、铜盘岛、龙井;七大旅游区:水乡古镇林、尖山――八水、江溪龙潭、山皇古寨、金鸡山、卧龙峡、梅尖顺泰;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海楼、石棚墓;八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利济医学堂、观音寺石塔、圣井石殿、外三甲窑址群等。瑞安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全面加强资源开发管理,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旅游资源得到整体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日臻完善。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迫切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的必要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还直接关系到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带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从长远看还可能影响农产品的供给。总的来说,现今我国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如何改变现状?在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同时,还要在农业结构上发展创新。亦农亦旅,农旅结合,不失为一个好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方法。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结构调整,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打破农村传统投入产出瓶颈,抓旅游就是抓农业生产,农村旅游为该地找到了新的增长点,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据《中国旅游报》调查显示,有26.8%的旅游者认为“体验不同的生活”是最大的收获,认为“购物收获”最大的旅游者占2.5%。而认为“改变环境、放松心情”是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则高达44.6%。“体验不同生活”与“改变环境、放松心情”加起来达到70.7%。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扩大,绿地、树林减少,交通拥挤,导致城市生态环境不断下降,加之紧张的城市生活节奏,使城市居民受到来自环境和生活的双压力。因此,人们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渴望愈来愈强烈。这些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而且为城市旅游热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旅游是一种环境教育和城市交流形式,在旅游活动中,可以提高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还可以促进城乡的交流。

结合中国农业现状和市场需求,国家旅游局宣布,2006年中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因此,瑞安乡村旅游开发要认真贯彻上述精神,紧密结合当地旅游业发展情况,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案,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宣传和乡村旅游产品的大力开发,更好的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为农民谋福。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原则

(一)坚持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良好的原始乡村生态景观是农村贫困地区的资源特色,又是吸引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游客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由于传统的小农倾向,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进行旅游规划设计时,有关部门应首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CEIA),确定合理环境承载力和旅游容量,预测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所承担的风险,确定“生态经济适合度”,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开发资源时应保护环境,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中的共同性、持续性、公平性三者结合起来,处理好社会、经济、生态的关系。

(二)坚持以农村生产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思想。树立以提高农业收入为根本目的,乡村旅游为辅助的新型农业生产观。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农村事务作为资源凭借。如农事活动、农民生活等。另外,农业生产和旅游开发之间轻重关系要搞好,不能因为发展旅游而放弃了农业,这样得不偿失。

(三)充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现在大多数旅游地都带有商业性,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机会是很有限的。上望乡村旅游强调本地居民参与,真正让利于民,保证农民在旅游开发中直接获益,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对农村中的贫困人口来说尤其重要。就当地居民来讲,他们是与当地资源接触最密切者,由他们参与更体现了农村的风光,农村人的朴实、勤劳,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因此,上望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是由政府主导,投资商与当地居民合作合股的模式,投资商与当地居民达成共同协议,遵循各种规定。除了投资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外,还有当地居民间的利益关系,政府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等都不容忽视。

(四)正确认识乡村旅游的内涵。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与会的专家们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族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从以上几个观点来看,似乎已经定义在以农村为主体,而忽略了渔村和畜游牧村的存在了。我们认为,在乡村的概念下,应是包含着“农村、渔村和畜游牧村”比较适当,毕竟他们也是乡村旅游体验的对象之一。

乡村旅游属于旅游产品谱系中的度假旅游,从旅游学角度来说,观光旅游应是它的主要目的。但是,笔者认为真正的乡村旅游其核心应是体验深入了解为主的观光旅游,而不是单纯的乡村旅游,否则就会失去实质意义了。明确了乡村旅游的真正实质,就可以确定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三、乡村旅游开发的初步构想

瑞安市安阳镇是瑞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1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4万人,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75个行政村,46个居委会,农业人口10.3万人,耕地面积3.4万亩。经济综合实力稳居瑞安之首,跃居温州“三十强镇”第二位,跻身浙江省经济百强镇第十五位。该镇依山傍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具有得天独厚的农、林、牧、渔业。现以瑞安市安阳镇上望办事处为研究靶区,探讨乡村旅游开发构想:

(一)该地乡村旅游开发的模式。在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行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可见旅游业的重要性。至此,旅游开发模式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上望选择有政府主导,投资商与当地居民合作合股参与的模式。先由政府协调好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关系,充分保障当地居民与投资商双方的利益。

1、建立一支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会长一名、副会长三名及各委员。建立良好的人才机制,招揽旅游专业人才,通过考核、选拔优秀人才来胜任。在村民中选举有知识、有才能、能代表广大村民利益的出任会长一职,该会长对村民和投资商负责,起监督、领导协调的作用。

2、各村分别组织一支旅游开发小组,产生一名组长和副组长,各成员名额不限。下设宣传部、行政部、开发部三大部门。一项方案通过与否要根据以下三个部分来进行:先由开发管理委员会、各村旅游开发小组和投资商提出项目的初步方案。再由开发管理委员会和投资商经过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达成详细开发方案。接着由开发管理委员会和县镇村三个职能部门召开各村代表大会,通过开会的形式来采纳好的、合理的意见。最终确定开发方案,筹集资金直至项目实施。

上望乡村旅游开发,要有一定的体系来保障,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有利于当地乡村旅游开发的政策、法规。制定诸如《关于旅游开发细则与规定》、《当地居民与投资商的协议》、《当地居民的权利和义务》、《违规事项的处理》,等等。不管任何开发模式,都希望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挖掘乡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持久性,使农村经济飞速增长。

(二)建立农村家庭旅馆。家庭旅馆是发达国家一种很流行的旅游服务方式,但在我国一直是空白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在节假日举家出游,从而使得旅游热点的住宿难问题愈加突出,一种新型的“民间客栈”――家庭旅馆悄然兴起。据对农家旅馆的专项调查,在青年学生中,有80%的人愿意选择农家旅馆;在公司职员中,有45%的人会选择它作为度假场所。综合调查结果表明,有75%以上的人支持发展农家旅馆,并对它今后的发展持乐观态度。所以,开发乡村旅游,家庭旅馆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旅馆发展潜力很大,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它本身有实惠性。让农村旅游不再是高收入者的“专利”,工薪阶级也有机会参与。其次,它其实属于“体验式”旅游。游客与当地居民同生活起居,充分感受文化间的差异。最后,满足“供不应求”的需求。如今,春节、“五一”、“十一”这三大连续七天的假期,游客有足够时间到处游玩,可饭店、旅馆的接待能力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家庭旅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饮食卫生、消防措施、垃圾处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应制定措施,使乡村旅游引入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三)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是多样的,主要有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参观、学习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现在的农村旅游已不是简简单单地观光旅游,而是另一种“体验式”旅游,来到农村的游客最想体验农村的文化。因此,上望可初步开发以下四个项目:

1、丰富多彩的“农家乐”。“享受农家饭菜”就是农家乐吗,农家乐等同于到“农民家吃饭”吗?事实上,很难说“农家乐”有确切的含义。随着这些年农民自发地开展家庭休闲旅游,这种特定的服务形态被称为“农家乐”。从服务形态上看,农家乐可分为“农家餐馆型”和“乡村旅馆型”,前者只是简单地提供餐饮和休闲娱乐,后者则也提供住宿。“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一针见血地道明了农家乐的实质。

上望经营农家乐的服务项目(以农户和村落为单位):(1)品尝当地农家饭菜;(2)组织游客参加养殖、种树、钓鱼、采摘和观赏等活动;(3)代办各种聚会,代办传统婚宴,与农民过节等等。(4)参与农事劳动。农事劳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它是按照四季的变化而改变的。这样,农事活动也是一道风景线。对于都市人来说,此项活动非常休闲、轻松。就农事劳动中,像传统的牛耕犁、插秧、打稻谷,等等,相信旅游者会很感兴趣的。但是,农事劳动中靠重体力的或喷洒农药的不适于旅游开发的范围。

2、感受乡村风情。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某些传统农村文化越来越淡化了。可利用上望乡村旅游复兴该地的传统文化。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民间传统节庆旅游;以观赏传统手艺为目的的旅游;以收获农产品为主题的采摘旅游,等等。

3、亲历海鲜文化。上望海涂养殖发展迅速,是全市海洋水产品捕捞、养殖重点地。海产品多样性是上望的特色之一。利用这点在上望的新村建成一个以海鲜为主题的海鲜城,各式海鲜星罗棋布,游客各享其乐。上望邻近东海,在上望新村是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如八月十五观潮、滩涂游玩、自助野餐,等等。

4、欣赏本地特色文艺。(1)温州鼓词:瑞安素有“鼓词之乡”的美誉。温州鼓词,俗称唱词,源于瑞安,以瑞安方言为标准语言。鼓词于明代当地民间曲调发展而成,较多保留南戏。(2)戏剧:瑞安为南戏发源地温州的属县,又是南曲作家高则诚的故乡。

旅游开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客家围屋;旅游;开发状况;对策

客家围屋主要是指分布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客家人聚居之地的民居建筑,其典型代表为闽西的圆形土楼、赣南的围屋、粤东北的围龙屋。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有很高的科学技术和美学艺术价值。从旅游开发角度而言,围屋资源丰富,分布既广泛又集中,富有特色的围屋在赣南、粤东北星罗棋布,而最集中的闽西永定县有最著名的土楼360座。其次,围屋具备知名度高,可观赏性强,文化内涵深厚等特点,在客家旅游开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客家围屋旅游开发现状并不理想,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客家围屋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1.客家围屋旅游资源开发很不充分

客家围屋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开发时间短,开发历史不长,还处于粗放型的低级开发阶段。客家围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蜚声中外,直到1991年永定县才成立旅游局,振成楼楼主林日耕成为永定土楼第一位导游,开起了土楼风味饭店,兼营旅游商品和土特产,推开洪坑村发展旅游经济的大门。直到2008年,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永定县的土楼旅游才开始真正热起来。直至现在,拥有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称号的龙南,已开发的围屋旅游景点数量依然不多,还没有一条旅游项目很丰富很成型的围屋旅游线路。许多的围屋资源仍“养在深闺无人识”。

2.客家围屋旅游客源开拓不够力

客家旅游拥有广阔的客源市场,全球客家人总数约8000万,海外客家人高达1000多万,主要分布于台港澳、东南亚、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现实的情况怎么样呢?据永定县旅游局统计,2009年共接待游客2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08亿元,2010年1月~2010年5月共接待游客破100万人次,旅游收入7.24亿元,土楼在2010年1月~2010年6月接待游客31.75万人次, 2010年在永定县过夜的旅游人数为34.55万人次,不到全部游客的六分之一。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客家旅游中围屋旅游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游客多为周边县市的短途游客。福建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接待的一日游游客占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的40.1﹪,在永定县过夜的游客比例远低于全省平均比例。2010年,龙岩市接待入境游客仅2.24万人次,位列福建省倒数第二名,与厦门市155万人次相比,可谓天壤之别。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客家旅游中,京沪江浙及海外旅游发达地区的游客为数不多,还具有广阔的开拓空间。另外一个事实也可以佐证,2008年龙南开展“客家文化年”活动,并举办了第一届“客家围屋文化节”,提出一个“龙南人游龙南”的口号,而且是政府公务员先行垂范。

3.客家围屋旅游主题不突出,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薄

各县市制定旅游规划时,片面追求点多面广,以致主题分散。如永定县的旅游曾提出“一城三组团”,即“客家文化城”、“东部土楼文化旅游组团”、“西部休闲度假旅游组团”、“北部生态农业旅游组团”,在对外宣传时面面俱到,而没有特别突出“土楼旅游”品牌。各地在产品开发和线路编排上又未做到规模性开发和综合性开发。游客活动只停留于散点的观赏,或看振成楼,或看承启楼,或看遗经楼。尽管每座土楼、围屋都有其不同的形式、特点,有其特定的历史与文化,如果导游不讲究艺术与技巧,游客就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认为客家围屋就那么回事,大同小异。另外,各种民俗节目的表演也流于形式,场面单薄稀疏,游客参与度低,互动娱乐功能不足。

4.客家围屋旅游管理较为混乱

资源一旦变为商品,就必然产生许多的利益冲突和纠葛。以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为例。永定县1991年成立旅游局,1995年下设客家土楼旅游开发公司,2008年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整个洪坑村作为民俗文化村景点发展旅游,2011年成为国家5A级景区,土楼门票由最初的5元一路涨到现在的90元。政府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旅游开发的主导者,举措不当引起了许多问题。由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洪坑村不得建设新房,已有的水泥洋房也被涂成土黄色,村民的住房要求被严重压制,新的安置选址一拖再拖,竟达十年之久。近年来政府对旅游开发建设投入不低,也陆续征收了部分田地用以建设票务中心和停车场所,但征地补偿费的标准过低又引起村民的很不信任。旅游开发中,村民对自己的就业、收入又不满意。村民在旅游公司中主要从事清洁、安保工作,无法参与公司的高层管理;许多村民费心尽力无法考取导游资格证,质疑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公平与公正,以致许多妇女非法从事无证导游工作,私设摊点经营商品;而商业经营的限制,商业摊点的设定,不时引起村民与旅游公司的激烈冲突与对抗。旅游公司的门票收入在2008年前从未向村民分红,公司并不主动向村民公开信息,在村民强烈要求并爆发行动后,2009年每个村民分红300元,2010年分红730元。围屋作为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旅游开发却引起了许多的不和谐。

二、客家围屋旅游开发的原则及对策

1.加强保护

各文物保护单位应大力宣传古民居古村落保护的重大意义,提高村民及各级政府官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物保护执法力度。避免旅游开发性破坏,制定科学合理规划,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尽可能保持围屋村落的原貌,千万避免诸如贴白瓷砖、铺大草坪一类的都市化商业化笑柄。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经费投入。许多的围屋有空壳化趋势,没有什么人居住,更容易毁坏,政府要及时征收,定期检查维护。对损毁严重的围屋及时修缮,整旧如旧,无法修复的围屋则原拆原建。对于并非核心重点的围屋,可改建变更为围屋旅馆,外观必须保持原貌,内部则予以现代化宜居性改造,尤其要改善卫生设施,增设新卫生间,厨房及相应的电器设备。

2.精心开发

制定整体综合开发方案,精心设计旅游线路。针对现在各景点门票高涨,游客直呼玩不起的现象,要改变“门票经济”的观念,提倡餐饮酒店、休闲度假等综合开发和经营管理,延长旅游产业链,改进综合服务配套功能,让游客游有所值。要充分利用围屋这个场所,穿插祭祖、庙会、民俗展演、手工艺制作等活动,既能让游客体验客家文化的独特性、差异性和知识性,也能让游客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充分感受到旅游的趣味,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既使游客对围屋全貌有充分的感受,又让游客可观、可赏、可品、可参与,全方位体验客家生活,感悟客家文化魅力。从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大大增加游客在景点过夜的机率,既体现客家人的热情好客,也体验客家乡村夜景,游客也不会疲于奔波。如此一来,客家围屋旅游的档次、水平就得到了质的提升,旅游收入也成倍增加。

3.加强宣传,积极开拓客源

客家围屋旅游的发展,首先要从战略层面上确定自己的客家文化品牌。以围屋为基本,以围屋为切入口,深入挖掘开发富有魅力的客家文化,使客家民居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等有机融合,整体呈现,从而确立自己产品的特异性、差异性,维持客家文化的整体性。既能有效地吸引非客家旅游人群,也能使海内外客家人尽享熟悉之感、亲切之情,内心油然而生返祖归宗、返璞归真之意境,纠结于心头的寻根问祖之情结得以释然,从而成为最稳定的潜在客源市场。客家围屋旅游发展,还要特别重视整合营销传播的战术策略。整合营销传播是以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为出发点,充分运用各种传播媒体和方法,如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拍摄电视专题片及《土楼春早》一类的电视剧、利用报刊广告、宣传图片、网络技术、编撰旅游指南、诗词小说、设立客家旅游专列等,频繁地与消费者沟通,在消费者脑海中树立围屋旅游的品牌价值。整合营销传播重视消费者,强调建立消费者数据库,掌握该区域的人口结构、旅游心理、旅游习性、旅游满意度及媒体传播渠道,建立维持与个别旅游消费者、与众多旅行社的联系,并经过长期的互动,达到口碑宣传的效果,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4.加强管理,创新机制

政府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政府的职责是倡导旅游开发,制定旅游开发战略规划,有效地监管规范旅游企业行为,创造维护有利于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实现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政府鼓励吸引企业来投资开发,或者通过股份转让、股权激励等形式改制成立股份制有限公司。公司则鼓励村民以围屋作为资产入股,或者置换收购、租借围屋,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商业运作管理,更好地吸引外地旅游开发管理的专业人才,并充分利用当地土导游,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队伍。引进知名旅游品牌入驻合作,以扩大宣传,提升形象,以更专业的手法去开展市场推广。

5.重视村民利益,和谐开发

政府发展旅游的根本动因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既是首要任务,也有重大意义。只有从旅游开发中得到实惠,村民才乐意把自己的围屋作为资源出让,主动参与到围屋旅游开发中来,丰富围屋旅游的内容与文化内涵,如居民家庭的开放、各种民俗活动的表演。围屋的主人是村民,旅游公司要真正把村民当做主人,及时主动地与村民沟通,尽可能吸引安排村民在公司就业,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实践证明,只有村民安居乐业,才能增强村民的主人翁精神,增强村民的自豪感和服务意识,才能展现客家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客家山歌唱得更加欢快,民俗表演更有滋味,才能使游客真正体验到客家文化韵味,感受到围屋人的纯朴热情。只有和谐的氛围,才能给游客留下好印象,景点才会有好口碑,旅游开发这块蛋糕才能做大,围屋旅游才能做成当地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围屋旅游品牌的树立,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更利于围屋的保护,更利于围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邱国锋.闽粤赣客家古民居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01,(11)

[3]檀小舒.客家文化与永定土楼旅游资源的深开发[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1)

[4]丘昌泰.地方文化产业的转型与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台湾桃园经验[A].见:钟文典,王建周,王禄平.客家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旅游开发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栆 枣文化 旅游开发

枣在我国有8000年的栽培史,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由一个自然之果转变为一个独具内涵的人文之果。枣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发展、传承,并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浓缩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探索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枣文化的内涵

枣文化的定义,可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的枣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与枣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分为枣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方面;狭义的枣文化仅指枣的人文科学方面,是枣文化的精华所在,本文所指的枣文化即狭义的枣文化。

枣文化的内涵通过一定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经笔者梳理,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1 生产文化

枣的生产文化分为枣作为人们生活资料所蕴含的文化以及枣与人类生殖文化两个方面。

1.1.1 生活资料的生产文化

《诗经》记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水稻自古是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古人把“剥枣”和“获稻”视为同等重要的农事活动赋诗讴歌,可见枣在数千年前已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作物之一。先人为何在众多作物中选择种植枣,这和枣的生长习性分不开。枣树种植对土质要求低,极易成活,明朝万历年间《乐陵县志》中记载“旱涝之地,不任稼穑者则种枣,枣熟则岁丰矣”1,由此可见枣树顽强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品质。

1.1.2 人类生殖文化

林继富,张晓舒《枣俗的文化精神》一文中指出枣种的繁衍与人类的生殖具有内在同一性,枣因其外形曾作为远古生殖崇拜的象征物。人们以枣祈子,用枣树旺盛的繁衍能力比喻人类生生不息的生殖能力,以实现民族昌盛的心理期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婚俗中以“早子”谐音隐性的维系着枣与生殖文化的联系。

1.2 饮食文化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逐渐形成“北方多产粟,南方盛种稻”的分布格局,枣成为人们的辅助之果。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五果者以五味、五色应五脏,李、杏、桃、栗、枣是。”2枣作为“五果”之一,不仅起调节人们饮食结构的作用,而且体现中国饮食文化中“阴阳五行”平衡的哲学思想。

枣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是健脾之果,古时人们便以枣入药,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共载药方262个,其中40方用到了大枣、枣糕、酸枣仁,枣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中“以食疗病”的哲学思想。

从古至今,食枣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很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食枣的习俗,枣制品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如山西、滨州等地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中会制作枣糕、红枣馒头等,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形成了当地极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1.3 方仙文化

方仙道的发源地——燕齐之地(即今辽宁、河北、山东等环渤海湾地区)自古便是枣树的重要种植带,服食仙药是早期方仙道最重要的方术。《史记·封禅书》记载方士李少君谓汉武帝曰:“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3汉代铜镜有:“上有山(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的铭文,东汉《神农本草经》载有:“凡枣,九月采,日干,补中益气,久服神仙。”4由此可见,枣在秦汉时期便作为仙药为人们所知,枣文化与方仙文化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1.4 精神文化

笔者认为,枣文化蕴含的是一种民族生生不息的昂扬精神,诠释的是中华儿女上升奋斗的激情与坚韧勃发的斗志,正是这种精神让枣文化这颗瑰宝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经久不衰,闪烁着耀眼光芒。

2 我国枣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目前我国枣文化旅游开发初见端倪,观光枣园是我国枣文化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观光枣园以枣树、枣品资源为基础,以枣文化和田园生活文化为核心,通过合理规划,把枣园景观、枣品展示、生产技术、枣产品加工与旅游者广泛参与融为一体,吸引游客前来观赏、采摘、品尝、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枣产业发展模式。我国代表省份观光枣园开况如表1所示:

旅游节庆活动也是枣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形式,目前我国各地争相举办枣文化旅游节,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如乐陵金丝小枣节、太谷红枣节、沾化冬枣节等。我国代表省份枣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如表2所示:

3 我国枣文化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3.1 停留于观光、采摘初级阶段,枣文化挖掘不够

观光枣园开发的核心是枣文化,对枣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关键。由于对枣文化缺乏认识,枣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植入性不强,导致雷同现象严重,给游客单调乏味、似曾相识之感,缺乏吸引力。

3.2 以枣园观光为主,忽视历史人文旅游资源

目前我国枣文化旅游开发较偏重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利用较少。河南新郑是枣文化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存有大量枣文化遗址,如玉皇观枣台、二仙亭、栗元史村等,虽然个别景点已经进行重建与修复,但规模尚小,设施简陋,开发力度不够。

3.3 枣文化旅游节品级低,品牌影响力不强

目前各枣产区在旅游开发中都相继举办枣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但多为政府主办,仅属于地方级旅游节庆,影响力不强,尚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知名度。乐陵金丝小枣文化节自1989年来已举办22届,多以商贸推介活动、枣交易、产品展示、文艺表演为主,枣文化彰显不够,更没有与当地民俗良好结合,此外由于资金有限,缺乏市场运作,宣传力度不够,枣文化节仅属地方级别,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品牌影响力,客源辐射范围小,旅游吸引力不强。

3.4 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枣文化主题彰显不够

目前我国枣文化旅游开发中旅游配套设施简陋,尚不完善,缺乏科学规划建设,更没有结合枣文化特色,形成枣文化主题餐厅、酒店、旅游接待中心、景观小品等,枣文化主题彰显不够,制约枣文化旅游的发展。

4 我国枣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4.1 深度挖掘枣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枣文化蕴含的生产文化、饮食文化、方仙文化以及精神文化是枣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在旅游开发中应充分利用,植入到旅游产品中,将抽象文化具体化。如复原古代有关枣崇拜的宗教或仪式、建博物馆、文化艺术长廊、民俗街、特色工坊等项目,使静态景观和动态文化相结合,使游客在观赏中感悟枣文化内涵。

4.2 充分整合资源,多层次综合开发枣文化旅游

我国枣文化资源分布广,在旅游开发中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旅游资源优势,充分整合利用,形成枣文化旅游多层次立体结构模式。山东乐陵历史悠久,是华夏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体育产业之城、全国最大的藏药生产基地。这些资源都可成为枣文化旅游开发的可塑因素,开发如枣文化与华夏龙山文化旅游、枣文化与体育文化旅游、枣文化与藏药文化旅游等旅游产品。

4.3 突出主题形象,树立枣文化旅游品牌

应做好枣文化普及与推广工作,利用国内外重要旅游交易会、展示会、旅游节庆活动、网络传媒等措施加强宣传促销,另外还应突出枣文化主题形象,在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都应彰显枣文化主题特色,形成枣文化旅游影响力,树立枣文化旅游品牌。枣文化旅游规划开发中的功能分区、景点建设、景观小品、配套服务设施等都应突出枣文化主题形象,提高辨识度,增加旅游吸引力,增强旅游竞争力。

4.4 延长枣产业链,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在某种程度上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商品的好坏影响景区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因此,应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延长枣产业链。

5 山东乐陵国强百枣园开发构想

国强百枣园区位优势独特,资源条件优越,其旅游开发应充分挖掘枣文化内涵,提升产品文化品位,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同时完善旅游配套设计建设,打造独具吸引力的特色枣文化旅游,具体开发构想如下:

5.1 营造“枣园四季”美景,打造枣艺园

国强百枣园枣树品种繁多,极具观赏价值,可充分利用枣树生长周期、美学特征搭配交错种植,营造独具特色“枣园四季”之景,春观繁花似锦,夏观绿海无边,秋观硕果满园,冬观虬枝如龙,一年四季皆有可看之景。另外,还可利用日光大棚、智能大棚等高科技手段栽培枣树,以便在冬天为游客提提供枣果采摘、观光等活动。

5.2 建枣工坊,增加游客体验度

在枣园适当位置建“枣工坊”,建筑材料应体现质朴天然的特点,营造古朴、休闲氛围。“枣工坊”集枣产品加工制作、特色产业观光、休闲劳动以及特色旅游接待功能于一身,由枣作坊和“枣吧”两部分构成。枣作坊主要用于开展枣产品制作参观以及枣产品DIY制作,如制作枣糕、枣脯、枣干、枣膏等,游客在参观同时可亲身参与,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枣吧”源于“酒吧”的概念,向游客提供特色枣食品、枣饮品等服务,还可以推出枣乡民间文艺节目、对枣诗、猜枣谜等娱乐活动,让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感受枣文化魅力。

5.3 寓知于乐,打造枣园游乐项目

开发体验枣农生活劳动、枣林探秘、枣树认养等“枣园乐”休闲娱乐型旅游产品。可开辟一块土地,让游客参观枣农生活,参与具有一定趣味性、低强度的简单劳动,游客体验枣树栽植过程,享受劳动乐趣。还可针对青少年游客开发枣林探秘、枣林迷宫等产品,增添游览乐趣,。

5.4 建枣文化特色餐厅、主题酒店,完善旅游接待设施

建以枣文化为主题的特色餐厅或餐饮一条街,并可与乐陵或鲁菜特色相结合,使游客体会枣的饮食文化。还可建枣文化主题酒店,并与当地民居特色相结合,营造无处不在的枣文化氛围。

5.5 建枣文化博物馆、枣文化长廊,突出枣文化氛围

在枣园中心位置建枣文化博物馆,以实物、图片、模型、影像等多种方式展示不同枣果、枣果制品以及枣栽培发展历史。可单独开辟乐陵枣文化馆,展示乐陵与枣树栽培有关的历史、文化等,增加游客对乐陵枣文化的认识。还可展示枣的相关书画、雕刻、摄影等艺术作品,丰富参观内容。同时,可播放枣科普教育的影像制品,普及枣科学、枣文化知识。

5.6 完善旅游节庆活动,树立乐陵枣文化主题形象

可定期举办书画作品展、根雕作品比赛等活动,还可通过采摘节、民俗文化周等节事形式,以活动造势,提高枣文化旅游吸引力。与此同时,国强百枣园还应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并加强景观小品建设,打造集生态观光、娱乐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枣文化精品游。

参考文献:

[1][清]王谦益.乐陵县志[Z].刻本.1762(清干隆二十七年).

[2]陈贻金.中国枣树学概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周沛云,姜玉华.中华枣文化大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4]陈庆福.乐陵枣文化[J].中国土特产,1997(5).

[5]龚玉和.枣文化[J].食品与生活,2008(11).

[6]李小平.山西的枣文化[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2(1).

[7]林继富,张晓舒.枣俗的文化精神[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

[8]吕政轩.陕北枣文化[J].西部大开发,2009(Z1).

[9]林继富,张科.枣的礼俗精神与文学传承[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1).

[10]姚吉成.金丝小枣与滨洲民间枣文化[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11]张华松.枣与方仙文化[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12]陈征.现代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研究[D].湖南大学,2006.

[13]付丽.北京市观光果园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旅游开发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建议

随着社会城市化的蔓延,乡村旅游这种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新型旅游开始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传统村落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占了很大的比重,然而传统村落非其他一般村落,稍有不慎就会受到破坏且很难再次恢复,这将是很大的损失。因此,研究传统村落开发策略是必要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相对国外较晚,文献分析发现,国外传统村落旅游存在多种驱动模式,研究的内容有传统村落旅游影响、传统村落社区与旅游、传统村落游客体验等,旅游研究的区域性很明显[1]。而在我国,许多学者进行了不同的分析和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秦姣、郭剑英反映了立足于古村落的保护才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和前提[2];清华大学刘晓峰教授提出了因地制宜对传统村落进行开发的策略[3]等。

二、妥乐村资源概况

妥乐村距盘县新城红果25公里,是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千百年来,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和改变,再加上村内特有且数量繁多的古银杏树群,给妥乐村留下了诸多的资源。

(一)古银杏景观。妥乐村村内拥有一千多株古银杏,平均树龄在三百年左右,最大的已存在上千年,是现在发现的最多、最完整的古银杏树群。经过千年的传承,妥乐村村民的生活习俗早已和古银杏树融为一体,成为了一个树上村庄。

(二)民俗风情。妥乐村作为传承了千年历史的彝汉杂居村庄,内有保存完好的三条六百年古石道和数十幢上百年古民居,完好的保留了当地少数民族的习俗。在这里,村民把古银杏树奉为神树,每年还有专门的祭树活动、独特的“板凳龙”舞、民俗节庆等。

(三)宗教文化。妥乐村西来寺兴建与明朝,据传,在修建寺庙上梁的时候,一只西来的踩梁鸡径直飞到了现在的西来寺不停的鸣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佛祖的点化,就迁址重新修建寺庙。几百年来,西来寺多次被毁坏重建,现存的是清末的遗址。

三、妥乐村的旅游开发措施

(一)资源整合修复。为保持妥乐村原有的特色,减少旅游开发对妥乐村景观文化的破坏,妥乐村对当地居民进行搬迁,对古民居和寺庙进行修复,拆除改造新式民居,还原妥乐本来的村貌,并对村里的古银杏树进行保养。此外,还将周围的资源吸纳进来,共同开发,如西冲村等。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妥乐村的旅游体验和服务质量,妥乐村对村内各项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改进和建设,其中重大的项目有引进地方资金建设五星级酒店等。景区内设置服务区、庙宇景观、核心景点、河道景观、农耕文化体验区等,旅游功能基本完善。

(三)旅游产品设计。妥乐村拥有独特的古银杏景观和树文化,村民根据村里古银杏树的特状为其取名,如“千年银杏树王”、“瀑布树”等,使之更具文化内涵;推出了银杏干果,银杏茶等保健产品;还有妥乐村独特的“板凳龙”舞、祭树活动、西来寺祈福和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使古银杏成为了当地特有的符号。

(四)旅游形象宣传。妥乐村自开发以来,积极参加各项“美丽乡村”选举活动,相继获得了诸多殊荣,打响了妥乐村的知名度;还拍摄宣传视频,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进行宣传,努力打造“世界古银杏之乡?中国金色妥乐”品牌。

四、对妥乐村旅游开发的建议

(一)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近年来,妥乐村的旅游发展飞快,人才储备跟不上景区的发展速度,以至于景区缺乏大量专业的管理和服务人员,严重影响了景区的服务水平。因此,妥乐村在加强对当地村民的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比如在景区开办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机构,聘请专业的人员参与景区工作和人才培养,为景区源源不断地提供专业人员,提升景区的服务质量,提高整个妥乐景区的旅游层次。

(二)新增游客体验项目。目前,妥乐村的旅游产品大多是以观赏、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为主,无法满足游客现在的需求。所以必须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更深的开发,新增能让游客参与互动、亲身体验的旅游项目。比如给古树起名的习惯,可以让游客参与进来,增加旅游的积极性,还可以让游客自己种植一棵新的银杏树,并为新树起名,增加游客的归属感;在手工艺和农副产品的制作过程中,让游客加入其中,加深他们的兴趣等。根据游客的兴趣来设计开发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三)加强对妥乐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随着旅游的兴起,妥乐村本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文化不可避免的的受到冲击,处理不好,妥乐村将会失去原有的特色,泯然于众。管理者应多与当地村民进行沟通互动,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宣传和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村民,让村民们自觉的参与进来,共同保护和传承妥乐村的特色文化。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妥乐村这个案例的研究,分析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策略的要点。如何对一个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呢?首先在制定开发策略时必须因地制宜,每个传统村落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定要根据村落本身的特色和周围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策略;其次就是注重对村落文化的保护,每个传统村落都是独特的,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再次修复;最后是注重创新与合作,只有创新,才能满足游客不断改变的需求;只有合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存续。

参考文献:

[1]李文兵.国外村统村落旅游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2):104-108.

[2]刘亚美,何俊萍.云南乐居村传统村落的保护旅游发展策略[J].华中建筑,2015,(5):173-176.

旅游开发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古村落;旅游开发;程阳八寨

引言:中国有很多古村落面临着如何修缮与维护的问题,它们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而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此外,古村落居民也面临着如何以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问题。现代化的古村落开发,应当立足于古村落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景观资源。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再生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古村落开发应是与地域文化,乡村文化相结合的一种生态休闲和乡土体验的高端模式。以古村落为核心,涵盖美学化,生态化,艺术化,产业化,科学化的古村落景观。我们考察了三江侗族程阳八寨景区,以此为例,简谈程阳八寨对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借鉴。

一、乡村风景的配套

程阳八寨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东北部林溪河畔,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阳风雨桥,就坐落于此程阳八寨旁的林溪河上,始建于1912年的程阳桥,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风雨桥。

程阳八寨的选址与布局遵循传统风水格局,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化。八寨所处的山陵地带主要分布有林溪河,区阳河等主干河流,林溪河贯穿五个村寨,形成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条件。大小山寨或建于山坡上,或建于山谷内,或依河流而建,布局灵活。且村寨周围分布大量农田,使村寨与山体相互融合,成为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村寨的从整体上充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也使其成为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

二、农村文化的保留与开发

在程阳八寨林溪河畔周围,种有适合当地环境的油菜花,还有稻草构筑物,农田等。但程阳八寨旅游开发后,当地居民由农耕经济转化成旅游经济。造成了当地部分居民有田不耕的情形,也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的保留与开发。这点同样值得其他古村落旅游开发借鉴。农耕文化作为一种区别与城市文明的文化形式,对出生于城市中的游客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但现实旅游开发中,引导当地居民开展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看其经济效益。当种地不如经营旅馆更盈利时,很难不造成荒废农田的现象。而农耕文化的缺失是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荒废。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引导,或者建立农耕文化展示区域。在不违背民意的前提下,对农耕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与整合包装,为整个景区创造原生态的景观展现。

三、民俗风情的展现

我们在思考如何避免古村落开发出现千村一面的问题时却忽略了当地的传统民俗民风对当地旅游开发的意义。游客在当地想体验些什么?无非是在他们那里所没有的。所以古村落想要发展旅游,地方特色必不可少,而民俗风情即是地方特色之一。

在程阳八寨开发出来的民俗风情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如给当地居民带来营收的侗族百家宴。“百家宴”是侗族待客的最高礼仪。每逢村寨互访或有特别尊贵的客人来访时,全村各户自备酒菜饭,一起到鼓楼坪“一”字型摆开长桌,客人可从第一桌吃到最后一桌,你来我往、觥筹交错、热闹非凡。除了百家宴外,还有侗族百人传统手工纺纱及大型捶布、织布活动,民族歌舞表演,手工糯米制作展示,情歌对唱,鼓楼多耶,“南瓜大战”等活动,这些本土民俗让外来游客充分感受到了当地旅游文化,成为吸引游人的一大亮点。程阳八寨在民俗风情展现上是值得其他古村落借鉴的。

四、历史遗产的传承

每一个古村落都有其历史,“历史”能遗留下来的便是无法估量的珍宝。它包含了其特有的文化,风情习俗,建筑,景观等等,这些历史遗产筑成了古村落的“根”。历史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它们的存在也让古村落奠定了“古”的基调,是古村落的一大旅游资源,古村落的开发有责任继承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合理的保护这些历史遗产也是保护了当地旅游的根基。

程阳八寨鼓楼、吊脚楼、风雨桥、戏台保留完好,充分展现了侗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这些古老的建筑散发着淳朴而独特的气息,游人驻足观看,仿佛侗族人民的传统生活历历在目,同时给见惯了城市建筑的人们带来了返朴归真的精神洗涤。

五、生态的完善

程阳八寨贯穿溪流,山林环绕,有山有水,景色宜人。作为旅游地需要有景可赏,而有山可爬,有水可玩那更是绝佳。所谓“游山玩水”,也是旅游的一部分。怎么“游”怎么“玩”?上山的栈道要有安全保障,在绿化种植上可以引入一些观赏植被,这样的目的是让山景与游人产生互动,试问,置身在山林间,被一片樱花桃树环绕,谁不想驻足拍照耍玩呢?此外,观景台的设置不仅有拍照观光的功能还有供游人休息的作用。在景观设置上应该把“与游人产生互动”放在重要的位置。程阳八寨的在林溪河上设置的水车极具生活趣味,鸭子在河上戏耍,农妇在岸边洗衣,水车缓缓转动,如顽童搅拌着水流,这便是村民生活写照。同时也让其成为游客拍照的场地。

六、生活环境的打造

城市化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其中一点便是空气质量的下降,城市里的人们渴望来到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地方调整疲惫的身心。程阳八寨周边没有工厂和其他污染源,气候宜人,非常适合人的居住。适合人居应该是“环境好”重要的指标,也应是旅游地优劣评价的指标。

七、特色产业的拓展

古村落应该寻找到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这不仅有利于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打造自己的经济名片。程阳八寨所属侗族自治县,当地人喜欢喝自酿米酒,在村寨里有酒文化专营店。这种专营店可以发展成特色经济产业,使其更成熟完善,涵盖制作展示,品试,销售一体化。除此外,侗族人民善于编织纺纱,在当地有着母亲为女儿作衣的传统,并且侗布有着精美的图样和扎染艺术的美感,这些都有发展成特色手工纺织服饰业的潜质。

八、服务设施的建立

旅游景区最主要的还是其旅游服务的职能。服务设施完善与否关系到旅游体验的好坏。如果一个旅游区旅店不足,饮食质量差,交通不便,生活设施不齐,可想当地旅游必定是难以发展的。古村落在旅游开发前并没有拥有天然的服务职能,服务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应是当地旅游开发部门重要的工作部分。

九、规划分区的明晰

程阳八寨所谓的八个村寨,并没有特别的功能划分。它们整体构成了这个景区,我认为可以依据特征进行更有效的旅游规划,使八个村寨各司其职,各具特色。这样才是真正的“旅游八寨”。

十、品牌的塑造

程阳八寨的品牌形象塑造还是值得其他古村落学习的,其定位于侗族村寨,依据其文化的挖掘与景区的环境开发,特色的民族传统建筑,丰富的民俗内涵,使其成为一个成功的村落开发示范。说起少数民族旅游,三江程阳八寨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旅游景区。

【参考文献】

[1]李文兵.古村落游客忠诚模型研究――基于游客感知价值及其维度视角[J].地理研究,2011(01).

旅游开发范文第9篇

一、引言 湿地(wetland)通常是指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国际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伴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湿地在逐渐退化,具体表现为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因此,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洞庭湖湿地作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中国仅7个),具有国际性地位。它不仅在维系洞庭湖区域生态平衡中有重大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其它地区的生态平衡也产生重要影响。洞庭湖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水资源充足,调蓄能力巨大,湖洲滩地面积辽阔,加之其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使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景观具备了自己的特征,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1]。但近百年来,洞庭湖湖泊面积逐渐萎缩,已退居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目前,人们虽然早已经认识到了洞庭湖湿地的重要性,但仍然以最先进技术、最大强度向洞庭湖索取着使用价值,使得洞庭湖湿地开发朝着破碎化、陆地化的趋势发展。注重湖区的资源价值,忽视湿地的生态价值,注重当前的利益,忽视长久的发展,洞庭湖的资源日益枯竭,突发性灾害时有发生,加强湿地保护迫在眉睫[2]。 二、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意义 有“中华母亲湖”之称的洞庭湖是“世界大湿地”,是地球的“氧吧”和“粮仓”,是中国最著名的大湖之一。洞庭湖自然环境优美,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集人文历史、自然生态、地质地理于一体的知识宝库。开发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对该省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一是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丰富。以水域风光、生物景观为特色的自然景观优美;以名人、名楼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景观独具特色[3];二是区域内经济状况良好,岳阳市、益阳市和常德市在湖南省经济总体排名中靠前,洞庭湖区域面积广阔,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是湖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著名的粮油基地,自古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区域内服务、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中岳阳是“湘、渝、豫、鄂四省的物质交流中心”,是“武汉经济协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4]。目前,洞庭湖区域规划逐步趋向合理,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的发展为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三是区域内城市交通便利。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完备,常德、岳阳、益阳自古以来就是交通与战略要冲。湖区水运优势明显,铁路贯穿南北,京广、石长、枝柳三线呈H形围绕在洞庭湖四周,桃花机场联通国内各大城市。此外,区域内各县交通也十分便利,互通性较好,洞庭湖区的立体交通使游客往来方便,可进入性强。四是客源市场潜力巨大。洞庭湖湿地比邻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群,国内客源市场前景良好;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及国际贸易不断增长,将有越来越多的美、日、俄、法、韩、新等国外客商来洞庭湖区观光游览。 (二)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常德、益阳、岳阳三市的旅游资源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它所拥有的丰富人文旅游资源和湿地旅游资源将成为湖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增长极,带动整个洞庭湖区域经济的发展。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应积极整合名湖、名楼、名人、民俗等优势资源,形成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于一体的旅游产品[5]。环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区的建设有利于区域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的形成,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此外,还有利于优化湖南省旅游空间结构,增强湖南旅游经济实力。从华中大旅游区的视角来看,洞庭湖湿地旅游区北接长江三峡、神农架风景区,南接长株潭旅游区、南岳衡山风景区和湘中旅游区,西邻大湘西旅游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总之,开发、建设洞庭湖湿地旅游有利于湖南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整合旅游资源,有利于推进洞庭湖环湖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构建洞庭湖环湖生态经济圈的健康发展[6]。 三、目前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践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一)行政分割,缺乏统一规划 洞庭湖湿地行政区划被分割成东、西、南洞庭湖三块水面,分属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管辖[4],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在对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忽略市场需求、盲目发展、三市重复开发问题,最终造成资源破坏和资金浪费现象。此外,洞庭湖管理缺乏法律、法规依据,也没有建立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协调机制和决策机制,导致在管理利用等方面出现了较多漏洞,很难形成区域发展合力。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加大了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治理的难度。资源开发和市场营销各自为政,缺乏区域协作,会导致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整体优势丧失,市场占有率降低。[5] (二)旅游产品单一,地域文化特色不浓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已开发的旅游产品也很单一,主要以传统的湖区风光观光为主,度假、休闲等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十分匮乏,对游客参与体验的旅游产品以及个性化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湖湘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则更加稀少。以中部纯湖区旅游产品为例,受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纯湖区景观非常单调,豪无层次感和立体感,唯一有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项目———洞庭湖观鸟也明显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p#分页标题#e#

(三)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 环洞庭湖区湿地旅游投入非常少,有限的资金大都投入到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区的建设,致使丰富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水面逐步减少,滩涂大面积增加。大量种植的芦苇和杨树替代了自然湿地景观,降低了湿地景观的多样性,洞庭湖水底植物基本消失,湿地植物也开始向单一优势物种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洞庭湖区湿地已有近40种珍稀植物灭绝,植被优势种群日趋单一,沉水植物大面积消失。围湖造田垦荒破坏了湖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致使大量鱼类产卵、繁殖场所消失,包括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品种几近绝迹。大量种植芦苇和杨树、过度放牧等使候鸟栖息地大面积减少,但洪水的威胁依然存在,水体污染逐步加剧,环境逐渐变差,湿地景观简化,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降低。湖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日益尖锐。 (四)管理水平较低,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生命湖,是湖南、湖北的名牌湖。“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洞庭湖湿地生态景观、珍稀濒危动植物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湖区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很多资源未得到应有的开发。已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也都存在管理水平低、设施设备落后、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低、服务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此外,洞庭湖旅游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滞后,旅游宣传投入少,宣传技巧不高,对洞庭湖区特有的湖湘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挖掘深度,特色不明显,使得洞庭湖旅游品牌没有达到应有的影响效果。 四、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策略 湿地生态旅游是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的方向。对洞庭湖湿地的旅游开发要实施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采取退耕还湖措施,恢复湖区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促使湖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逐步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7]。 (一)选择适合洞庭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根据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现状,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应采取复合型的生态旅游模式,即将洞庭湖湿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加上人工湿地的旅游开发,形成整体开发优势。近些年来,国家在洞庭湖区多次进行了重大考古活动,开发出了旧石器遗址、澧县八十垱稻作遗存、城头山古城、西汉长沙王室墓、马王堆汉墓、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长沙铜官窑窑址等古遗迹,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洞庭湖区还是湖湘文化的摇篮,应在突出洞庭湖区山水秀色的基础上,重视对洞庭湖文化的深入挖掘,塑造地域特色。把文化旅游因素引入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中。 (二)从战略高度做好洞庭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2007年底,国家正式批准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湖南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尤其在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领域率先实现突破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在这一背景下,从战略高度做好发展规划。旅游业既是动力产业、引爆产业,也是弱势产业;既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又需要社会的支撑。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坚持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与相关规划的互动与协调,可以借鉴国内外一些重要湿地的开发经验,做好具有国际视野的湿地旅游开发规划[6]。要坚持开发、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把洞庭湖湿地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开发区,在不同的地域开展不同的旅游活动,核心区内应尽量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加强湖区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保护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确保生态效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开发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的前提。一是建立统一的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应加大经费投入,增大湿地保护区的范围,严格管理措施,消除对洞庭湖生态系统发展不利的因素,尽快恢复已退化的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使其健康地发展[8];二是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建立健全湿地生态研究网络,加强对洞庭湖区湿地的监测,不断完善保护区系统,全面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对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核心是保护南湖、柳叶湖、洞庭湖水体资源不受污染,同时要根治血吸虫病害,抓紧血防灭螺工作,重点保护东洞庭湖湿地候鸟、花岩溪白鹭等生态资源。 (四)构建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三位一体的生态旅游开发机制 首先是建立统一管理机构或者是联合管理机制,改变洞庭湖区以行政界限划分东、西、南三个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成立一个省直辖的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行四区合一、化零为整。同时适当调整有关管理权限,改变同一个湖管理却政出多门的现象,集中力量保护洞庭湖湿地。进行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在湖区范围内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发挥政府调控作用,促进不同地区间、不同主体间的经济发展权平衡,缓解湖区湿地保护资金匮乏等问题。对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工作人员、开发商、旅游者和社区居民进行湿地生态旅游教育。在遵循生态旅游开发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和旅游观光。加强社区管理,建立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社区参与分享机制、信息管理体系和网络服务体系,更多地关注社区居民的利益,吸引社区居民参与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的生态旅游环境,促进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9]。 (五)设计富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明确生态旅游形象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应选择构建湿地生态公园、构建国际科普文教基地的路径,借助洞庭湖旅游区上升为部级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将洞庭湖湿地建成部级生态旅游精品,打造成国内外生态旅游品牌。洞庭湖是文化的大湖,也是精神的大湖,应不断整合洞庭湖所有文化资源,系统探讨研究、认识其地域特色,开展湿地形象标识设计。在确定洞庭湖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设计洞庭湖区湿地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体验参与旅游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明确洞庭湖湿地旅游形象。做大湿地旅游产业,做强经济发展“绿色引擎”,使潜在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要充分发挥洞庭湖湿地的文化优势,以国际观鸟节为平台,加快东洞庭湖湿地公园建设,打造洞庭湖“中国观鸟之都”的生态品牌、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让洞庭湖走出湖南、走向世界。#p#分页标题#e# 五、小结 环洞庭湖区的历史文化悠久,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开发水平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较差。环洞庭湖区湿地旅游开发应突出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特征,坚持合作共进的理念,增强区域文化认同感,实行广阔而有效的行业联合和区域合作[10]。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定位为保护性生态旅游开发,应保持一定面积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策略上应加强湖区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统一管理机构,构建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三位一体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实施湿地生态旅游的品牌发展战略。

旅游开发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绥中滨海旅游;旅游资源;旅游开发

一、引言

滨海旅游是一种以休闲旅游为主体并与观光游览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项目,具有形式丰富多彩,集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等特点。近年来,滨海旅游在国内外已经成为大众最喜爱的旅游度假方式之一,滨旅游的相关研究将持续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沿海及海岛各地都把滨海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先导产业来抓,积极筹措资金,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兴建滨海旅游的接待、娱乐设施、各种各样的滨海旅游产品都被相继被开发出来。

二、辽宁绥中滨海旅游资源概况

(一)绥中滨海旅游资源优势

绥中县有长达82公里海岸线,绥中滨海生态度假区拥有近30公里浪碧沙白、滩缓无礁、没有任何污染的原生态海滩。绥中全县文物古迹多达114处,辽西千年历史的沧桑演变,在辽阔的绥中大地上积淀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精髓,尤以与碣石和长城相关的文化最为丰富多彩,形成了闻名遐迩的秦汉遗址群和独特的绥中文化。其中,著名海中碣石及秦汉时期皇家行宫遗址——碣石宫,与止锚湾百年渔港、孟姜女传说、海滨渔乡文化、渔民风情等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存,经济区15公里范围之内还有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一脉相连的东北地区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挂牌地——九门口水上长城,质朴古野的永安古长城群以及保存完好的明代前所古城。

(二)绥中滨海旅游开发的价值

1.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以建设绥中县城与绥中国际旅游滨海新城为目标,绥中县在土地利用、设施建设、产业集聚、人口管理、生态建设等方面实现统一布局。重点扶持中心城镇和重点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引导,增强其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建成县域副中心城镇,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2.优化了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繁荣

绥中县将充分利用滨海公路两侧交通便利和沿海的优势,结合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遗迹,开辟一条黄金海岸线。凭借该区域优良的海滩,绥中县规划了碣石、新民、双李、杨家等大型浴场。另外,还将以秦汉遗址复原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开发以碣石和孟姜女坟为中心的长城文化系列旅游线路。

三、绥中滨海旅游开发现状

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绥中滨海经济区由一张白纸到引进各类企业236家,105家企业开工建设,发展迅速。由棕榈泉控股有限公司在绥中滨海经济区投资建设的总投资200亿元人民币的辽宁绥中碣石大遗址公园国际滨海休闲城于日前开工建设。碣石大遗址公园国际滨海休闲城的开建将会带动绥中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今,在绥中境内有京东首关——九门口水上长城和小河口长城、绥中海滨等很多景区,现在建有碣石大遗址公园国际滨海休闲城项目。如今,各种海洋休闲观光项目纷纷落户绥中海滨。占地11平方公里的“东戴河国际旅游新城”将把旅游与人文居住融为一体,通过开发养生文化、游乐项目、高端运动等,塑造环渤海旅居合一的旅居目的地,与南戴河、北戴河携手建设大景区,打造一条南戴河大众娱乐、北戴河政府会议、东戴河尊贵体验的文化岸线。

四、绥中滨海旅游开发现存问题分析

(一)旅游产品种类缺乏丰富性

旅游开发主要以海水浴场为主要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娱乐、体育、购物等丰富多彩的富有参与性的东西,属于初级阶段,属低层次开发。不少景区的产品结构还是过去的老面孔,没有任何新的创造和改进,依旧停留在满足游客观光、食宿、照相留念等基本的需求上。旅游产品的空间零散分布掩盖了绥中滨海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与协调性,景区之间的协调度、经济联系度不高,对目前绥中滨海旅游的开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对于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旅游区交通频繁,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增加。一些旅游者随意丢弃垃圾,旅游企业和经营者不顾环境和资源保护,任意开山取石,乱砍滥伐,随意建筑,破坏了滨海旅游的自然景观,加剧了环境污染,影响了滨海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而正处于施工期的项目更对周围环境产生了诸如施工扬尘、施工噪声以及污水、固体废弃物等严重的影响。

(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虽然已经引进了100多家企业,但是很多配套设施还没有跟上,这样就使得游客在许多方面的要求没有办法完全实现。一些商业设施暂时还跟不上要求,客商在吃、住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绥中滨海旅游产业在规划过程中,有些项目创意很好,但因资金、建设未能及时跟得上,延误了时机,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即使之后再建,也缺少原有的轰动性和震撼性。

(四)季节限制较大

由于绥中地处南温带亚湿润区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受到旅游季节性影响因素制约。根据北方气候的特点,现在北方的滨海旅游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绥中滨海旅游区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它的“海鲜天地、海滨浴场”,而这两项受季节的影响又十分之大。每年的五月份是海鲜开始的旺季,一直持续到9月,而海滨浴场又是从每年的6月中旬持续到10月初,这就表示绥中滨海旅游区开展旅游活动的旺季就只有5月至10月。

(五)宣传力度不大,知名度不高

滨海旅游属于新兴的产业,发展历史较短,绥中更属于滨海旅游业中的新兴城市。据了解,现在来绥中的游客百分之七十都是东北,甚至辽宁人。缺乏南方和港、澳、台的游客,海外的游客更是欠缺。据其原因,只要是因为没有对滨海旅游产业进行有效的宣传促销,很难在国内及国际滨海旅游业中跻身前列,难免出现“养在深渊无人知”的情况。

五、绥中滨海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优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种类

绥中海岸线较长,很多地区都可以开发为滨海度假旅游地。所以需要对各个旅游区进行详细分级定位,针对不同的游客,提供不同的服务。国内游客迅速增长,已成为旅游业的主体,应该根据国内的消费水平,建立各个旅游区的档次,从而适应国内的旅游需求。

根据滨海旅游的季节特殊性,绥中的旅游开发应注重产品的多层次开发,海上休闲旅游、滨海度假旅游、生态渔业观光旅游、渔村文化观光等突出健康、环保概念的绿色生态旅游,全面拓展旅游产业结构,实现旅游产业由单纯的观光向休闲、度假方向的转变。促进深度观光、度假、专项旅游三足鼎立的产品格局,本着依靠人、服务人的要求,把握旅游需求动态,提高旅游产品档次,完善旅游产品结构,使观光与度假一体化发展。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招商引资和项目质量

1.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景区再美也永远离不开交通、食宿等硬件设施做后盾。因而绥中旅游区要把交通、食宿等硬件设施建设好,达到“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同时还要加快推进合生天戴河项目、盛邦基业山海同湾项目与亚盛置业昆仑五星级酒店项目,这是配套商业设施的重要项目。

2.提高招商引资和项目质量

要在大力开展针对高科技类项目招商引资的同时,加强融资能力,拓展融资渠道,引导域外资本流向经济区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建设,积极引进知名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地产集团,发展都市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有限土地向大项目、好项目倾斜,实现从“粗放招商”向“集约招商”转变。

(三)加大宣传力度,实现品牌效应

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度假胜地,从开始建设到初具规模一般都经历了十年到二十年,长的甚至四五十年,与国外的度假区相比,绥中滨海旅游开发历程还很短,因而度假区的建设要形成一定规模,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绝非短期之事。应大力开展宣传促销,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了解绥中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基本情况。采取网络宣传、 直接宣传、媒体宣传等手段提高自身知名度。

(四)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旅游业更多的需要依靠自然资源、人类遗产和现代的高度文明,这些都是滨海旅游资源,它们是滨海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对这些滨海旅游资源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保护,保证它们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1.保护自然资源的原真性

不要对原有的自然景观添加太多的人为修饰,因为现代人去滨海度假旅游就是想感受原真原味的碧海蓝天,太多的人为建筑反而会破坏了大自然的美感,事与愿违。

2.合理开发资源

绥中在开发沿海的滨海旅游项目中,要结合自身条件,制定出详细的开发计划,将以后所有的滨海旅游开发合理规划,避免出现违规,违章的开发建筑。

3.科学管理

传统简单的保护与开发的方式方法已不满足我们对生态旅游的要求。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科学管理才是开发滨海旅游的关键,绥中滨海旅游的开发应当采取合理的管理方式,制定科学的保护政策,真正落实各项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与辽宁绥中滨海经济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IT时代周刊,商业财经;2011(2).

[2]李欢欢.我国滨海旅游开发研究.中国期刊网,2010—01—21.

[3]张广海,田继鹏.国内外滨海旅游研究与展望.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6).

[4]徐学书.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张润秋,谭映宇.滨海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研究.海岸工程,2002—12(4).

作者简介:

上一篇:多元系统理论范文 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