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局旅游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13 09:42:27

旅游局旅游业发展

旅游局旅游业发展范文第1篇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经验

*位于浙江省东部,东接奉化、宁波,南连天台,西南与东阳、磐安相邻,西北和嵊州毗连。上三线高速、1*国道和江拔、象西、新磐三省道贯穿县境(上海、温州至*车程仅三个多小时,杭州、宁波国际机场仅一个多小时)。全县总面积1213平方公里,人口43万。

自上世纪90年代县委县府提出创建“风景旅游新城”目标以来,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旅游部门努力,*旅游大县建设已初具规模,旅游环境日益优化,旅游设施渐趋完善。境内有有人文和自然景观300多处,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拥有*、穿岩十九峰、沃洲湖三大省级风景名胜区和一个部级硅化木地质公园。全国重点开放寺院*,系南朝古刹,寺内石窟弥勒像被誉为江南第一大佛。近年来又相继建成般若谷、射雕村、佛心广场、木化石林、露天弥勒、罗汉洞、白云湖、城隍庙、七盘仙谷等特色景观。穿岩十九峰的峰峦幽谷、飞瀑流泉、小溪碧潭,展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山水神韵。沃洲、天姥的湖光山色为历代文人墨客向往的栖息之地。从东晋、南朝的佛教文化到唐诗文化,*承载了两座文化高峰(《人民日报》20*年10月9日)。*的湖光山色和名胜古迹,吸引了央视《西游记》、《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凤求凰》、《宝莲灯》、《天下第一》、《白门柳》、《朱元璋还乡》、《楚汉骄雄》、《白蛇传》、《精卫填海》等众多影视剧来拍摄外景戏,成为闻名全国的外景基地,唱响了影视文化。当前,“佛教之旅”、“唐诗之路”、“山水之韵”、“影视外景”等众多特色旅游线路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20*年,全县接待游客145万人次,旅游收入10.07亿元;20*年,全县接待游客175万人次,旅游收入12.00亿元;2005年,全县接待游客213万人次,旅游收入14.5亿元。旅游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十年来,*旅游业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正确。旅游业是繁荣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产业,具有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和带动力强的产业特征。因此,科学、合理地确立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对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1995年,县政府根据*的旅游资源优势,提出了建设“浙东旅游新城”的目标。*年后,县委、县府多次召开会议,统一认识,明确任务,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逐步确立了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二是理顺了管理体制。为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20*年10月,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担任主任、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旅游发展工作委员会,下设旅游景区、交通、餐饮、住宿、文娱、产品、宣传、环境等8个工作小组。*年县府建立了“*县风景旅游发展总公司”,克服了原来旅游局机构小、档次低、协调困难、管理职能难发挥的问题。同时,重视发挥县旅游发展工作委员会的作用,相继制订了《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30条政策意见》和《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的若干规定》,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和政策依据。三是注重旅游发展规划。多次聘请国内著名专家相继完成了**景区、穿岩十九峰、沃洲湖、地质公园等风景区的总体规划,为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四是重视旅游设施建设的投入。1994年,县政府投入了500万元,搬迁了*村和16家单位,拓展了*景区。同时,陆续开发了湖莲潭乐园、穿岩十九峰、天烛湖、七盘仙谷等景区,提高了景区门票。县财政每年给予一定的拨款,还积极鼓励多种经济主体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使*旅游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五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旅游经济是知名度经济,是注意力经济。俗话说,“酒好还要勤吆喝”。近几年,*旅游管理部门十分注重宣传促销工作,每年投入500万元以上。通过借助传媒,举办节会,编印宣传册,举办特色旅游、编制精品线路等活动,不断提高了*旅游的知名度,整体推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六是强化旅游市场管理,主要是建立和健全了导游队伍,发展旅行社,开展星级饭店评定,提高了总体旅游服务质量,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旅游业从纵向来看,虽然发展较快,但从横向来比,起步较晚,发展状况比不上国内许多县市,尚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解决。主要表现在:

1、投资渠道单一

*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由国有独资公司*风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直接负责,担负着全县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但这种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模式,形式上是企业行为,实质却是政府行为。虽然也吸引了民间资本开发旅游景点,如天烛湖、七盘仙谷等,但无论资金和质量上,都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政府投入仍占压倒性的主导地位,旅游项目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远未形成。由于旅游项目建设主要由政府投入,不仅融资渠道单一,投入资金受到制约。同时,对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停留在低水平上,没有看到旅游业不仅对其他产业、全县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所具有的促进作用。因而,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容易导致考虑投入多,担心产出少;考虑经济效益多,考虑社会效益少;考虑政绩多,考虑需求少的弊端,也容易导致对外进行品牌推介宣传少,浪费了宝贵的旅游资源,从而使*旅游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2、区内基础设施滞后

随着杭甬高速、沪杭高速、上三高速、甬台温高速等高级公路的建成通车,使*的交通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但区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却没有给*旅游带来相应的效益。*旅游景点分布较散,规模小,景区内交通总体上的落后,三个省级风景区相对独立,半小时环状旅游交通网尚未形成;景点之间交通对接程度低,如*景区中*、七盘仙谷、天烛湖三个景点之间交通对接尚存空白;“天姥山”、“倒脱靴”等地甚至交通未达。加上*的一些基础设施,如高档次和高质量管理的宾馆饭店不多,到新的游客只游玩一、二个景点就走人,二日游变成了一日游,众多游客往往游在*,吃住到外地,致使*旅游经济有实货没实惠,严重影响了*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3、缺少特色品牌

*旅游景点多,旅游内容多,但主题不够突出。现有的旅游项目的开发也侧重于观光旅游。佛教文化、唐诗文化等传统旅游项目有待深化,商务会议、休闲度假、生态健身等代表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景点建设还在起步之中。近年来,随着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的加大和花样的不断翻新,从举办旅游节、参加旅游精品推介会到利用“笑傲江湖”等影视剧拍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的知名度。但由于尚未形成具有整体特色的品牌,适合不同层次游客需要的集娱乐性、游乐性、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开发不够,让游客感到旅游内容单一。

4、旅游产品匮乏

*旅游景区的旅游纪念品缺少特色,高附加值旅游产品缺乏,土特产难以成为购买热点,也制约了旅游的整体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发挥,导致旅游市场不够广阔,游客资源也大多以本省为主,外省也主要集中在上海,其他地方的游客相对较少,致使*旅游经济效益难以进一步提高。

三、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对策措施

当前,*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要从新的视角和高度来审视旅游业,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努力让*的旅游走出山城,走向全国,接轨国际。根据上述情况,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应采取五个方面对策:

1、改革体制,多元投资,联动发展

要改革旅游投融资体制,改变原先以政府为主投资旅游开发的单一模式,实现投资多元化。在建立*风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旅游投融资股份公司,积极开展旅游业发展的招商引资工作,制定具体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外商资本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景点、景区的建设,并赋予其与政府开发项目相同的地位、待遇。要大胆引进产业化发展思路,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激活投资主体;政府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为投资主体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切实帮助,使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赚得钱。努力形成外商、政府、部门、集体、个人多元投入,集约管理,企业化经营的良好格局,力求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经营的规模和效益。

2、完善设施,夯实基础,稳步发展

要从食、宿、行、游、购、娱等六个方面深入挖掘旅游产业各个方面的增长潜力,完善内部整合度。首先抓紧建设和改造干线公路和景区景点公路,尽快改善景区景点的通达条件,尽力构筑半小时旅游圈,实现景点的交通对接,使景点联点成线,联线成片,联片成群,形成整体景观,发挥众多景点的整体效益。加强完善景区配套建设,如通讯、停车场、环保公厕、旅游标识、安全救护、购物市场等设施,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其次要加快各类住宿、娱乐等设施的建设,提高接待能力,改善服务质量,使来新的游客游在*、食住、娱购也在*,努力实现单个游客利润的最大化。

3、强化营销,塑造形象,发展品牌

要根据*旅游资源特色,整体包装旅游品牌,整体策划,进一步彰显特色,丰富品位内涵。比如*风景名胜区,要做深做透佛教文化文章,使之成为佛教朝观胜地;千丈幽谷、七盘仙谷、沃洲湖的开发,要在真山真水上下功夫,使景区、景点雄、神、奇、秀、险、幽的特点更加突出,充分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同时,影视文化景点、休闲度假景点、农特产品观光景点建设在各景区要各有侧重,避免重复,使每个景区、每个景点各有特色,既喊得响,又留得住人,从而使到*的一日游变成二日游、三日游。在促销方式上,要跟踪研究旅游目标市场,既要重视*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又要加强对*旅游环境、旅游特色、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旅游商品的宣传;在做好常规性宣传工作的同时,由政府牵头,搞市场化运作,策划和组织好几个大型宣传促销活动,运用大手笔,形成大声势,吸引大人流,产生大效益。旅游部门要逐步加强横向协作,实现客源互通。*地处浙东南黄金旅游线中心位置,既能融入长三角大旅游圈,又能融入浙东旅游圈,还可形成以*为轴心的周边县市景点90分钟环形旅游圈。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加强横向协作,实现资源互补,市场共有,利益共享,营造旅游区域共同体,借船出海,借梯上楼,不断开拓国内国际旅游市场。

4、开发商品,以旅促商,全面带动

*开发旅游商品有很好的资源条件,“烟、茶、丝、术”为四大传统特产,今有“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桂花之乡”、“长毛兔之乡”、“小水电之乡”等美称。名品名点众多,小京生、春饼、芋饺等风味小吃声名在外。但长期以来开发程度低,规模小,未能发挥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据资料显示,全国平均旅游商品外汇收入占旅游业外汇收入的比重为30%,旅游发达省区达50%,*还不到10%。因此,必须立足于*实际,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资源开发作为主攻方向,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旅游产品对接起来,以企业为依托,挂靠科研机构,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参与旅游商品开发。要重点培植骨干企业,重点抓好四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即以自然风光为主体的观光旅游型产品,以唐诗之路和佛教文化组成的文化旅游型产品,以各类地方特产为基础的绿色环保型产品和以旅游城市为依托的商务旅游型产品。同时要加快高档次旅游商品市场建设,形成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网络和科研体系,延长旅游产业链,构建旅游商品与旅游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5、合理规划,规范管理,持续发展

要切实加强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完善。一要坚持高起点。*旅游要适合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市场需求,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方针,切不可急功近利,搞低水平开发建设,防止建设性破坏。二要坚持有特色。要十分注重发挥当地优势,突出重点,强化特色,要挖掘、整理、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提高旅游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三要注重与其他规划的衔接。旅游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旅游发展规划一定要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同交通、供水、供电、商贸、环保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四要严格规划管理。在制定规划时,要科学论证,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见。规划一经确定,就要维护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规划,区分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管理,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队伍和导游队伍,动员全民参与,树立“人人是形象、处处是风景”的意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整治假、坑、蒙、拐、骗等行为;完善旅游市场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抓好旅游安全管理。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努力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局旅游业发展范文第2篇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这一目标,把旅游业发展放到突出位置,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加强旅游市场开拓,全市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旅游业起步比较迟,发展还存在着总量不大、品牌不响、龙头缺乏、人才不足等突出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增长、促转型、重民生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重大意义,更加有力地抓好旅游发展工作。

1、加快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市,是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有效举措。旅游业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对带动全球和全国经济增长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全世界、全国一样,一方面,近年来我市旅游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对GDP的贡献率逐年提升,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产业增幅出现大幅回落,短期内也难于走出低谷,而旅游业在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拉动下,影响较小、逆势增长,对于拉动消费、促进投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市旅游业发展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把加快旅游业发展作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重大举措,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城乡居民旅游需求将持续增长,长三角作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居民收入最高的地区之一,旅游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再加上即将举办上海世博会以及海峡两岸启动“大三通”和直航,这都为我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对外交通条件日益改善和“生态*”、“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区位交通、人文资源、生态环境等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日益凸显,加上南太湖沿线等许多旅游资源尚未很好的开发利用,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思路正确、措施得力,旅游业完全可以培育成为拉动*新一轮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2、加快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市,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而且在转型中大有作为。一方面,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业关联性、综合性、带动性很强,发展旅游业能够直接带动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和文化娱乐的市场繁荣,促进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旅游业是公认的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无烟工业”。加快旅游业发展,能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推动区域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更好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另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实施,旅游消费需求正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这对旅游业态、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业自身也必须主动调整结构,创新模式,提升水平,加快实现转型升级。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兴一业旺百业”的带动作用和环境友好的产业优势,以旅游业的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3、加快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市,是实现惠民富民的重要途径。旅游业具有促进就业、致富百姓、提高生活品质的组合作用。首先,旅游业门类众多,就业容量大、门槛低,能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继续加深,其它产业景气度下降,就业保障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旅游业是典型的富民产业。特别是农村随着乡村游的持续升温,我市各地蓬勃发展的农家乐、渔家乐为农民创业致富开辟了新途径。而且,发展旅游业可以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商机人气,加快信息交流,有利创业创新。再次,旅游业还是“大家乐、乐大家”的产业,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对于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把旅游业作为带动创业、促进就业、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重要民生产业来抓,在加快发展旅游业中推动民生持续有效改善和不断提升。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把旅游业摆上突出位置、作为战略产业来抓,努力推动我市旅游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贡献提升,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市。

二、进一步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旅游经济强市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旅游业发展总的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的目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加快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化、旅游业态多元化、旅游发展国际化、旅游服务信息化,早日进入旅游强市行列。

加快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在工作指导上必须把握五条原则:

一要注重特色发展。同质竞争没有出路,特色发展创造优势。*旅游业要加快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个性,扬长避短,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地域特点的旅游品牌,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旅游发展之路。特别是要做足做深做透“生态”和“文化”两篇文章,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努力使*成为长三角地区首选、国内有影响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要注重创新发展。旅游业是创新活跃的产业,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尤为重要。*旅游业要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以创新为“魂”,在创新中加速、在创新中提升。既要充分考虑*的资源禀赋,又要勇于创新思路,敢于做“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的大文章,大胆开发建设,力求留下“传世之作”;既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着力破解束缚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充分激发旅游业的主体活力;既要继续做大做强观光旅游业,又要推陈出新,推进旅游业态多元化,大力培育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兴业态,加快推动由“观光型”为主向“休闲旅游度假复合型”转变。

三要注重整合发展。整合凝聚力量、成就品牌。*旅游业要加快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大*、大旅游的思想,增强抱团竞争、互利共赢的意识,坚决克服各自为阵、各搞一摊、各喊口号的做法,彻底改变小打小闹、零打碎敲、恶性竞争的现象,把全市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开发、宣传和推介,打造*旅游整体形象,切实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市县区联动、各景区联合的大旅游发展新格局。

四要注重开放发展。旅游业是开放经济、“人气”经济。*旅游业要加快发展,必须确立“开放兴旅、开放活旅”发展理念,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既大胆走出去,强化市场营销,加强区域合作,又大力引进国内外工商资本、先进技术、管理方式和智力资源,充分利用市内市外、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升我市旅游的开放度、国际化水平。

五要注重持续发展。文化遗存和自然生态等旅游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旅游业要加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处理好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开发保护并举、当前长远并重。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开发、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强度保护、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杜绝随意、盲目和无序开发,努力以开发建设促旅游发展,以发展旅游促进生态和文化的保护、修复,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围绕上述要求和原则,加快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市重点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一要全力建设大景区。高质量、高等级的大景区是旅游大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石。我市旅游业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大景区,必须以规划设计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根本,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几个具有重大影响力、震撼力的大景区。要瞄准一流抓规划。规划决定品位。要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的总体目标,按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南太湖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安吉竹乡生态文化旅游、德清名山湿地古镇旅游、长兴古生态茶文化旅游、南浔水乡古镇文化旅游六大板块的总体布局,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地修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科学编制旅游发展各专项规划、旅游景区规划和重大旅游项目规划,切实以高水准、大手笔的规划引领旅游业发展。特别是要邀请国内外一流的机构和专家做好重大景区和项目规划设计,努力做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当前,从市区旅游开发讲,太湖旅游度假区要在加快太湖明珠、渔人码头等项目建设的同时,抓紧做好温泉休闲项目的设计、招商、报批工作,尽早启动实施,尽快把南太湖打造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休闲度假及商务旅游目的地,切实改变*旅游业“只有星星、没有月亮”的现状。要科学论证,抓紧开展妙峰山——西塞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的规划工作,适时启动实施,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打造一个融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旅游、宗教体验于一体的大型休闲度假胜地。要强势推进抓项目。按照能快则快、能早尽早的要求,大力度推进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加快吴兴西山景区、长兴古生态茶文化旅游区、安吉环灵峰山旅游区等景区开发建设步伐,力争早出形象、早出效益;加快中心城区旅游景点整合改造和南浔古镇景区、德清下渚湖旅游区等景区扩容提升步伐,着力丰富内涵、提高品位。要抢抓当前有利时机,积极做好旅游项目包装和对接工作,推动更多的旅游项目列入国家、省鼓励类投资和旅游基础设施类投资目录。要按照“推进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及早谋划明后年的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持续增加旅游业有效投入。要全力以赴抓招商。精心策划、包装、推介一批旅游招商项目和重点区块,组织一支旅游专业招商队伍,高强度、超常规做好旅游招商工作,力争在引进旅游“大好高”项目上取得新突破,形成大项目支撑大景区建设的新局面。

二要努力打造大品牌。旅游经济是“品牌经济”、“知名度经济”。一个地方的旅游没有大品牌,就难以实现大发展。要按照大*、大旅游和彰显生态、文化特色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广泛征求意见,抓紧提炼出叫得响的主题形象口号,加强旅游整体品牌建设,让更多的人知晓*、向往*、来*旅游。要整合资源塑品牌。进一步深度整合市、县区旅游资源、工作力量、市场开发等,把全市作为一个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统一设计旅游精品路线,统一对外宣传推介。要节会带动塑品牌。要在继续办好中华游子文化节、国际茶文化节、中国竹乡生态旅游节、中国魅力古镇文化节等10大节庆活动的同时,深入研究办节办会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高各类节会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特别是要加强与国家旅游局的衔接,千方百计争取在*举办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中国·*国际生态(乡村)部级旅游节庆活动,努力扩大*旅游的影响力。要强化宣传塑品牌。围绕整体形象品牌,进一步深入研究*旅游该宣传什么、怎么宣传,精心策划,舍得投入,以加强与知名媒体合作为龙头,采用户外广告、产品展示、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提升*旅游的知名度,打响“*旅游”大品牌。

三要着力开拓大市场。巩固拓展市场是旅游业的生命线。要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职工带薪休假以及国务院出台《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等带来的机遇,加快开发旅游产品、精心设计旅游精品线路,一手抓国内市场开发、一手抓国际市场开拓,千方百计把*旅游市场做大,千方百计使游客进得来、留得下、玩得畅,真正使*的旅游热起来、火起来。要丰富旅游产品拓市场。在完善提升传统观光游产品的同时,主动适应旅游消费升级需求,以太湖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温泉、康体、高尔夫等专项休闲度假旅游。充分发挥我市生态资源优势,结合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大力开发湿地、森林等生态旅游。进一步挖掘我市历史文化积淀,积极开发茶文化、竹文化、孝文化、民国文化、丝绸文化、佛教文化、美食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要以改造开发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为依托,不断深化古镇古村体验旅游。以推动“农家乐”(“渔家乐”)、现代农业观光园和农业节庆活动“三位一体”建设为抓手,稳步提升乡村旅游。同时,要着力开发探险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新产品,积极打造旅游消费新热点。当前,特别要抓住两岸实现“三通”和空中航线“截弯取直”的机遇,充分发挥*名人效应,精心组织召开“互利共赢——浙台旅游合作大会”,培育发展“民国文化”旅游。要加强营销推介拓市场。积极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和技术手段,整合营销资源,创新营销模式,进一步巩固开拓以上海为龙头、杭宁为两翼的长三角市场,延伸拓展安徽、江西、山东等周边市场,大力开发珠三角、环渤海湾客源市场,着力构建多元化宽领域的市场体系。特别是要抓住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机遇,以对接世博精品线路为重点,全力组织上海专题大型营销活动,力争从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要强化区域合作拓市场。健全区域旅游协调组织和协调机制,全面加强与杭沪宁等周边大中城市的旅游合作,“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大力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四要尽力培育大企业。发展旅游业,主体在企业。要进一步抓好旅游企业培大育强工作,着力提升*旅游的整体竞争力。要强化重点培育促进做大做强。抓紧排出一批重点旅游企业,进行重点服务和扶持,着力打造“十大旅游企业集团”,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培育出一批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的星级饭店、旅行社和景区景点。要深化改革创新促进做大做强。积极引导旅游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团队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旅游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并购等方式,创新经营机制,开展资本经营,实现规模化发展;支持旅游企业与国内外旅游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战略合作,逐步融入全国、全球旅游产业链;推进旅游企业上市工作,力争早日实现旅游企业上市“零突破”。鼓励中小旅游企业积极发展同业联盟,推进连锁经营,开展抱团竞争。要加强管理服务促进做大做强。各涉旅部门要以服务旅游企业为已任,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率,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碰到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问题,帮助企业加快做大做强。要继续开展“旅游创强创评”等活动,助推旅游企业创品牌、提素质。

五要倾力构建大服务。服务是旅游业的软实力。要进一步在健全旅游服务体系、提升行业服务水平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安全、优质、高效”的旅游服务环境,切实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不断提高*旅游的美誉度。要健全公共服务平台。按照国际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要求,调整重组现有市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培训中心投诉中心、呼叫中心,抓紧规划建设综合性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为来湖游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旅游服务。要完善交通服务设施。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着力解决支线旅游交通和景区连接线“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瓶颈问题。完善提升旅游交通标志标识,加强重点旅游区交通要道沿线的环境整治和景点景区停车场建设,着力打造“快进入、无障碍、风景化”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要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广大旅游企业要以游客满意为最高追求,积极苦练内功,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旅游管理部门要创新管理模式,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在整体提升旅游行业服务水平上想办法、出实招。

三、进一步强化领导,着力形成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强大合力

加快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市,是一项任务艰巨、前景广阔的系统工程。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积极作为、强化保障、优化服务,合力推进我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要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旅游业摆上重要位置,像抓工业、农业一样来抓旅游业,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近期,市里调整充实了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区也要抓紧建立健全。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全市旅游工作的组织协调,集中精力研究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好旅游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市旅游局要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系沟通,定期研究会商旅游发展中的有关事项,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各相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全面树立“个个部门都是旅游部门”的理念,各司其职,加强配合,着力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促的强大合力。

二要强化机制保障。旅游业发展尤其是起步阶段,必须依赖政府的强势推进,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旅游规划建设机制,在制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宣传营销、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旅游业发展。要探索创新旅游管理经营机制,推进文化、体育、农业、林业等旅游资源管理经营一体化,特别是要围绕做大做强做热中心城区旅游板块,在体制机制上积极探索成立*市区旅游景点整合提升管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和旅游发展总公司等机构,统一协调市区旅游景点整合提升和运行管理问题,统一经营好市区现有景点,统盘抓好有关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要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创新,支持各种经济成分投资旅游业,着力扩大经营性项目开放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参与我市旅游资源综合开发,进一步形成多元化的旅游投资新格局。

三要强化政策保障。最近中央和省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这次会上下发了《关于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意见》和《*市公民休闲纲要》两个征求意见稿,会后将及时出台。这些政策措施针对性强、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并结合实际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具体操作办法;市旅游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政策宣传,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制订考核办法,强化督促检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旅游局旅游业发展范文第3篇

自县委第十一届十次全会会议召开以来,我局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全会精神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二次创业”促进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要求的文件精神。克服困难,以*4a级景区建设为重点,继续完善*旅游区服务设施建设,积极而富有成效地开展好宣传营销、行业管理等工作,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2009年旅游业开发建设进展情况

(一)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互联共创”活动

一是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旅游局从2009年3月25日起,经过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活动,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集中学习、专题讨论会、专题民主生活会、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等环节的开展,按照县委、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入推进“旅游二次创业”,逐步深化对旅游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走规模开发、打造精品的路子。积极做好全县旅游产业规划、建设、宣传促销等工作,努力提升*风景区、*风景区的景观档次和加快申a工作步伐,推进全县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实效。

二是抓学习。重点抓好马列主义经典文献和党务知识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抓好旅游行业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抓好团结干事教育,树立团结就是力量的观念。班子自身建设的加强,为党支部发挥总揽全局的战斗堡垒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积极推进“互联共创”活动。旅游局与挂联村*乡法岗村党总支开展“互联共创”办实事活动,局全体干部职工与14户贫困户结对帮扶,深入法岗村开展民情恳谈5次,由局长亲自指导村党总支干部党员上党课教育2次,局党支部投入挂联村寨法岗村党总支互联共创经费5000元,其中2000元用于村党总支的基层组织建设,帮助党支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购买价值3000元的10吨水泥用于修建村农田灌溉沟渠。在“互联共创”活动中,积极开展部门互联共创,由旅游局党支部和邮政局党支部联合牵头,共同开展了党员联谊座谈会2次,到*景区举行职工联谊会1次。

(二)科学定位、合理规划

今年以来,*旅游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原有规划、项目建议书、可研的基础上,按照整合资源、科学规划的总体思路,将*、老场天然牧场、*、*、*旅游小镇、*等景区景点作为一个大景区包装,统称*旅游区。一是完成*旅游区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规划评审以及*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工作。二是配合有关乡镇、项目业主,为海宴小康示范村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文化定位、*三级水电站拦水坝、发电厂的选址及包装、葵山温泉开发规划等项目推进,做了大量前期工作。

(三)全力开发、推进建设

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景观档次为重点,持续加大对*、*两个景区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今年以来累计完成投资365万元,占全年投资计划1500万元的25%。主要建设项目:一是完成部份游路栈道维修,景区停车场的砂石铺设,景区职工生活用房的维修;二是完成景区指示、警示牌、景点简介牌安装工作;三是完成*入口功能区水池建设;*入口功能区场地平整及游路建设;*入口绕道工程。

其次是融资困难的情况下指导、督促金鑫花园五星级酒店续建工作项目完成投资375万元;*小镇一期开发工程项目完成投资210万元,推进了以上两个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三)宣传营销、声名知著

一是成功组织举办了“*2009千花会”文化旅游节,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了系列宣传促销活动,期间分别在*、*风景区、*旅游小集镇、淑基窦垿故居等地开展一系列具有浓郁特色的广泛性、民族性、专业性的旅游节庆活动。成功组织了*2009千花会文化旅游节新闻会,省内外24家主流媒体参与报道;成功举办了*2009千花会文化旅游节开节暨中国杜鹃花展*分会场开幕仪式,中央电视台、*电视台、*信息港、中国旅游报等19家新闻媒体全程跟踪报道;3月21日携手央视、明星荟萃、相约花海、演绎经典,和央视乡村大世界栏目组在*举行“千花之韵、美丽飞扬”*2009千花会文化旅游节大型演唱会,演唱会录制后在中央电视台、*卫视等媒体播出;3月29日在*壮族乡举办以传统民俗活动、狂欢泼水为主题的第九届“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做好千花会期间持续宣传工作,在*入口广告牌、县城两块广告牌投放工作;在报刊媒体投放广告3期;以邮政专递方式向周边县市投放广告50000份;分阶段在县城各主要街道悬挂标语宣传标语60余条;以天气预报短信70万条短信,中国移动、电信移动专题宣传短信200万条;在*电视台、广场大屏幕播放专题片600次;在*、*、*、*、*周边县市播放专题片7天。文化旅游节期间吸引了人民网、新华社、中国旅游卫视、*电视台等国家、省、市、县50余家电视台、报纸、网络媒体关注,相应报道60余篇(次),*旅游知名度得以大幅度提升。二是面向全国各地大范围发放*景区30元,*景区60元两种面值总价值计五百万元的旅游消费券;三是推出“新婚免费、学生赠游、陪游五折、教师五折”暑期黄金旅游套餐;四是积极组织参加第一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各类旅游商品交易推介会,推介*旅游。

(四)加强行管、提质增效

一是加强旅游安全检查。把安全工作列为旅游工作的重点,强化旅游安全责任,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分别在春节、*2009千花会文化旅游节、*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五一黄金周旅游节庆前,联合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组成旅游安全检查组,对我县各大宾馆(酒店)、主要餐馆进行硬件设施运转情况、软件服务情况、饮食安全、防盗防火等方面的旅游安全综合大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重点抓好景区载客车辆、船只的安全管理以及涉旅行业的日常安全,做到季度检查、月检、周检相结合,夯实旅游安全保障;二是配合开展好全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和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搞好辖区内旅游企业的安全监督检查,按照国家标准及相关规定,对宾馆(酒店)、饭店及旅游景区(点)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教育培训、设施设备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结合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改善安全生产环境。三是认真做好导游资格考试报名工作。通过公布、张贴考试通知等形式,宣传2009年*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有关事宜,提高知晓率,并做好考生报名相关工作。四是加强行业管理。积极指导、督促景区管理处、旅行社、星级宾馆酒店抓好服务技能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从业人员服务素质和服务质量。在行业内弘扬诚信道德,向消费者宣传正确消费,规范经营和提高服务质量,营造有序的旅游经营环境和良好的旅游消费环境。

(五)积极协调,争取资金

年初,我局按照省发改委和省旅游局有关文件要求,及时报送了扩大内需、争取旅游项目建设资金的相关文件材料,并顺利通过了相关文件材料的审核验收工作。之后,又分别找到了省政府、省发改委、省旅游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并上京为争取项目资金做了大量的汇报、协调工作。国家发改委已从中央第四批扩大内需的项目资金中,到项补助1200万元、省补助300万元作为*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于九月份已划拨到位。金鑫花园酒店已通过县煤业公司向农行贷款3000万元用于内装修工程,现已划拨到位,正在组织工程建设,预计年底竣工投入使用。

(六)项目储备,招商引资

我局紧扣旅游业发展潮流和趋势,认真组织开展旅游项目的创意策划、前期规划和包装,依市场要求,筛选、储备了一批旅游招商引资项目:*景区经营权转让项目、*景区经营权转让项目、*旅游小镇开发项目、*旅游景区开发项目、葵山温泉旅游开发项目、翠云山片区旅游开发项目、竹基窦垿故居片区旅游开发项目。

经过认真细致、扎实努力地工作,招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一是宣威市富民宏业养殖有限公司已多次到*考察,意向性达成*景区经营权转让项目,经营权转让后五年内,每年投资不低于2000万元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围绕旅游“六要素”,五年累计投资不低于1亿元。二是*昱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到*考察后,意在完善休闲度假设施,联动旅游地产项目投资10亿元,将*景区、*片区与*旅游小镇捆绑连片开发。该项目正在对接中。三是*省世纪德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到*考察后,意在*景区内投资5000万元开发产权式别墅酒店项目,该项目正在进一步联系对接中。四是*假日旅行社有限公司多次到*考察后,意在*景区投资400万元开发拓展野营基地项目。该项目正在对接中。

(七)节会带动,效益增加

通过“*2009千花会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全县旅游经济指标呈较快上升趋势,旅游经济运行质量与往年有了明显提高。1-9月接待国内外游客52.19万人次(其中一日游客33.29万人次,同比上升20%,过夜游客18.90万人次,同比上升18%;宾馆酒店入住率达7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3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1%、19%。两个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3.05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34.90万元,其中*景区接待游客11.20万人,实现门票收入39.90万元,同比增长23%、26%,*景区接待游客1.85万人,实现门票收入95万元,同比增长35%、18%。3月6日至4月26日“*2009千花会文化旅游节”期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8.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8亿元,其中*、*两风景区共接待游客9.1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2.80万元。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前段时间无建设资金,造成*旅游区在建工程停工,现在国家扩大内需项目资金1200万元虽然划拨到位,但配套资金缺口较大及前期工作经费紧缺,导致详规、设计工作和土地征用进展缓慢,项目建设及申a工作进展缓慢。

二是金鑫花园五星级酒店工程项目,贷款3000万元已于八月份到位,现已组织施工。但后期工程下差资金暂无着落。*旅游小镇一期开发工程项目因投资商资金紧缺,于5月份已停工。

三是是旅游景区不热,招商引资困难。由于体制等因素影响,项目实施无主动权,工作开展难度大,如对景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和项目建设意见难统一。

四是宣传促销经费紧缺,客源市场拓展力度不够。宣传促销无力持续开展。

五是行业管理难度大,各行业间未成立行业协会,旅游局无执法,需要多部门联运,无行业管理经费。

旅游局旅游业发展范文第4篇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在国内外打响南京旅游品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倍增、一个扩张”目标,即旅游经济、郊县经济、外向型经济倍增和商贸扩张,全市旅游总收入2005年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2004年已经提前一年实现翻番目标。几年来,南京旅游业还完成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南京旅游总体规划获得西班牙政府经费资助,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第一个引进外国政府资助城市;第一次全面开展全市旅游资源普查,摸清了“家底”;明孝陵景区“申遗”成功,南京有了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博爱之都—南京”旅游城市形象口号精编完成,旅游宣传第一次有了城市名片;第一次采用“宁镇扬”三市联合促销和社区促销新形式在广州“珠三角”推出“博爱之旅”,增强了南京旅游品牌的市场影响力;首次评选一批南京形象导游员,为“建设新南京,迎接十运会”,树立城市窗口形象打下基础;建成了旅游信息、旅游咨询、散客集散、旅游购物、旅游培训、导游管理和医疗急救等七大中心,旅游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全市旅游行业成功创建省级文明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又迈新台阶。概括来说,南京旅游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旅游产业支柱地位已经确立,对全市经济的支撑牵拉作用日益凸显。

一是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南京旅游业“十五”期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1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15.86%;2002年增长21.9%;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旅游业遭受“重创”,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有所下降,经过全市旅游行业的艰苦奋斗,全市旅游总收入仍然同比增长10%,2004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320亿元,同比增长31.1%;接待国内旅游者2800万人次,同比增长26.9%;接待海外旅游者72万人次,同比增长39.8%;旅游创汇5.077亿美元,同比增长59.8%,全市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创汇均在200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旅游倍增计划历时四年奋斗最终提前一年圆满完成,旅游总收入连续四年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四。2005年一季度,全市旅游总收入达91.9亿元,同比增长18.9%;接待国内旅游者780万人次,同比增长15.6%;接待海外旅游者13.8万人次,同比增长17.8%;旅游创汇7302万美元,同比增长22%,预计上半年将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二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截止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星级饭店110家(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13家、三星级44家、一二星级45家);旅行社370家(其中国内旅行社345家、国际旅行社25家、中国公民出境游组团社11家);年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的旅游景点39个,中山陵、雨花台、夫子庙均进入全国“黄金周”接待量“十大景点”行列。

(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先后建成了禄口国际机场、长江二桥、沪宁高速、宁合高速等一批道路交通工程,对外交通实现高速化。新建改造了城东干道、中山东路、长江路、新庄立交桥等一批城市景观道路,完成了内秦淮河整治,建成了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南京文化艺术中心等大型城市公用场馆。城市水电气公交等公用设施短缺矛盾基本解决。二是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强化了城市综合执法管理,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社会治安、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绿化、亮化水平有新的提高,城市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三是旅游配套服务及设施日趋完备。开通了“黄金周”旅游绿色通道,优化了旅游饭店的星级结构,加强了旅游公厕等景点配套设施建设,新建了2个3星级以上旅游星级厕所,开通了5条专门连通全市各景点的旅游观光巴士专线,完善了景区间旅游交通布局,在禄口机场、夫子庙等地建立了5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推出了长江路文化旅游街、湖南路旅游观光购物街、夫子庙美食街等特色旅游街区,建成了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散客集散中心、旅游购物中心、旅游培训中心、导游管理中心和旅游急救中心等七大中心,大大提升了城市旅游服务水平。

(三)政府主导,加快发展“大旅游”的格局已经形成。

一是健全了政府管理体制。市政府成立了跨部门的“旅游事业指导委员会”,下设“旅游市场管理专业委员会”、“旅游规划建设专业委员会”和“旅游策划委员会”,将市旅游局升格为政府工作部门,所有13个区县都设立了旅游管理机构,强化了对旅游产业发展和实施旅游倍增计划的宏观调控、协调指导和检查监督。二是明确了发展目标。全市制定了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到2010年,基本实现我市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的战略性腾飞;到2020年,将南京建成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城市旅游目的地。三是推出了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市委、市政府出台[2002]8号文《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组织领导、资源整合、多元投入、科学规划、改善环境、树立品牌、完善功能、鼓励先进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十八条加快发展的建设性意见,逐步增加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其中要求各区县每年用于旅游宣传促销经费不少于20万,并逐年增加,为加快实施旅游倍增计划提供了政策支持;又颁布实施了《南京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拨出专款奖励每年对南京旅游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调动了各种“能量”推动旅游发展。四是完善了强化管理的法规保证。经省、市人大批准,正式颁布实施《南京市旅游市场管理条例》,为完成旅游倍增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保障。全市旅游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旅游经营者自觉守法经营、旅游消费者依法保护自己权益的氛围已经形成。五是促进了旅游管理手段创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取消了旅游定点单位审批制度,建立佣金管理机制,在全国首批推行导游IC卡管理,并启动全国首家“旅游110”联动应急系统,提高了市场管理效率和力度。六是强化了城市旅游整体新形象宣传。经过市旅游策划委员会专题研究和广大市民集思广益,最终形成了“博爱之都”城市旅游形象新定位,旅游宣传第一次有了城市名片,并通过多种媒体、多种方式在北京、成都、重庆、昆明和韩国、日本、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地整体强力推出亮相,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引起强烈反响;分批针对性地邀请了海外旅行商和旅游记者来宁考察景点和旅游线路,密切了内外联系,提高了宣传实效;通过组织“名城会”海峡两岸旅游论坛和狂欢节焰火晚会,精心承办2004首届世界旅游推广峰会各项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南京旅游的影响力;通过与媒体联合打造“边走边唱”、“南京旅游频道”、“金陵之声旅游专列”等旅游栏目,增加了旅游宣传渠道;通过创新策划举办迎新年听钟声、南京国际梅花节、江心洲葡萄节、雨花石艺术节等四大全市性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节造势,逐步实施市场化运作,以节养节,并指导各区县举办螃蟹节、红枫节、美食节、西瓜节等地方特色活动,全年30多个旅游节庆活动高潮迭起,进一步繁荣了旅游市场,扩大了宣传影响。

(四)规划先导,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是加快了旅游规划编制审定工作。2004年,我市第一次全面开展全市旅游资源普查,建成26万字600张照片旅游资源库,初步建成了第一个南京旅游资源信息库,并以此为基础,将景区规划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工作重点加快推进,切实提高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水平。南京旅游总体规划获得西班牙政府21万欧元资助经费,已经正式启动编制,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第一个引进外国政府资助城市。同时,近年来还完成了幕燕风景区总体规划、牛首祖堂风景区总体规划、石头城景区规划设计,正式启动了建邺区、溧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完成了对中山陵园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长江路文化旅游一条街发展规划、雨花大石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浦口“一山三泉”旅游规划、浦口汤泉镇旅游详细规划和高淳县、雨花台区旅游总体规划的评审,论证了大报恩寺塔选址重建工作,还完成了静海寺-天妃宫扩(复)建工程、梅山矿业工业旅游暨秦淮新河旅游风光带、渤泥国王陵等旅游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工作,八卦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被市政府批准,成为全市第一部由市政府批准的旅游规划。二是精品景区建设取得突破。经过扩容改造的总统府景区和新建的阅江楼景区顺利通过国家、省、市旅游局国家4A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江心洲、傅家边通过首批全国农业示范点检查验收,成为南京旅游新“亮点”。目前,南京拥有国家4A级景区5个(中山陵、雨花台、夫子庙、总统府、阅江楼,玄武湖、朝天宫申报国家4A级景区也通过了省级审核);3A级景区3个(天生桥、将军山、高淳老街);2A级景区4个(高淳游子山、迎湖桃源、瑶池山庄景区和江心洲民俗村)。三是推出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红色之旅”。根据中共中央《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南京雨花台、梅园新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已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此,我市着力打造以“伟人风范、峥嵘岁月”为主题的梅园新村纪念馆,以“雨花忠魂、先烈永垂”为主题的雨花台烈士陵园景区,以“同胞长眠、呼唤和平”为主题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以“大军渡江、解放全国”为主题的渡江胜利纪念馆。制订了《2005——2010年南京市红色旅游发展纲要》;4月1日举办了红色旅游启动仪式;推出了“二三四五”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二条郊县精品线、三条市区精品线、四条省际精品线、五条区域精品线)。四是加快了区县旅游资源开发。吸引大批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区县旅游景区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珍珠泉野生动物生态园、浦口大吉温泉旅游度假区、阳山碑材景区、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八卦洲沙滩风情园、甘泉湖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项目,宝船遗址公园、静海寺-天妃宫、珍珠泉“佛手湖”、两湖(东屏湖、卧龙湖)旅游度假区、无想寺旅游度假区以及将军山、天生桥风景区二期工程等一批旅游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并积极推动郊县打造30个“农业旅游示范村”工作,市农林局给予每村25万元的补助。四是促进了旅游资源整合。打破旅游资源部门所有,因地、因时制宜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资源整合和旅游企业改制工作,尝试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阳山碑材景区将经营权转让给上市公司国旅联合股份公司;八卦洲将江边沙滩等共900亩土地交南京山青水秀旅游开发公司整体开发;溧水县将天生桥景区经营权无偿转让给市园林实业总公司经营30年;下关仙人湖度假村采取农民以土地入股方式组建股份公司从事旅游开发;中山陵开全国先河实行“特许经营”,所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为企业,获授权使用景区资产从事经营活动。为充实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资金基础,我市抓住2005年南京“重洽会”召开的契机,进一步加大了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全市推出了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暨遗址公园、秦淮新河风光带、中华风云人物雕塑园、伊斯兰风情园、八卦洲大江风光旅游度假区等22个重大旅游合资、合作项目。五是强化了旅游产品创新策划。结合南京接待台湾中国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推出了两条“连宋行——大陆之旅”专线,包括“博爱之旅”和“和平之旅”,并筹划开通南京至台北的旅游包机;抓住“沿江开发”战略实施契机,推出了长江“时光隧道”一日游水上游览线;推出了覆盖珍珠泉、八卦洲、江心洲、将军山等郊县景点的旅游专线,开发了通往汤山、江浦等郊区县休闲度假景区的环城游憩带,深受游客欢迎。

二、旅游业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措施

2005年既是南京旅游业超前一年完成旅游倍增计划后,全新谋求大发展和大突破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新规划和衔接“十一五”旅游发展的关键一年。2005年全市旅游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旅游工作,以旅游倍增计划实现为新起点,加快推进旅游强市建设战略。

2005年全市旅游经济具体指标是:全市旅游总收入完成374.4亿元,同比增长17%;旅游创汇5.69亿美元,同比增长12%;接待入境旅游者80.6万人次,同比增长12%;接待国内旅游者3220万人次,同比增长15%,全面启动南京“旅游强市”的建设。

下一步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一个目标,迎接两大盛事,提升三大精品,实现四个突破,建立五大体系,促进八个协调。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旅游经济总量上力攀新高;全力做好“迎接十运会、建设新南京”和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两大盛事;大力提升中山陵、夫子庙、秦淮河三大旅游精品;重点在“博爱之都”旅游形象推广、沿江旅游开发、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等四个方面实现全面突破;建立和完善旅游无障碍体系、标准化体系、数字化体系、诚信经营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全面促进旅游业在规划编制、项目推进、郊县旅游、品牌宣传、节庆造势、行业管理、区域联合、行风建设等八个方面“协调发展”。

(一)强抓规划编制,促进城市旅游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围绕建设旅游强市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规划中加强南京六朝文化、明代文化和民国文化内涵的挖掘,充分展示南京的城市旅游特色;谋划旅游发展新思路,认真编制完成“十一五”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和南京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区县加快旅游规划编审工作,完成建邺区和溧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论证和评审和浦口区“一山三泉”、浦口区汤泉镇旅游规划的报批工作。同时,要以科学的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进一步促进旅游与整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把城市作为一个大的旅游景点打造,要在老城改造、新区建设和沿江开发中抓住机遇,不断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城市旅游产品,要以迎接“十运会”为契机,全面提升旅游环境和服务功能,加强旅游信息数据库建设,积极推进鼓楼、白下、高淳、城北等旅游咨询中心建设旅游咨询中心建设,建立全市旅游咨询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以人为本”的城市旅游环境,大力促进旅游业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强抓项目推进,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协调发展。

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大力提升中山陵、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明城墙等一批传统旅游产品,强力打造具有市场震撼力的世界一流的旅游品牌,同时继续做好玄武湖、朝天宫、求雨山、金牛湖的提档升级;精心打造旅游特色产品,推出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大石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大吉温泉旅游度假区、一山三泉旅游度假区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推进建设郑和宝船遗址公园、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等新型观光旅游产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大力培育南京云锦研究所、江宁金箔集团等工业旅游产品,填补我市工业游空白;抓住红色旅游发展机遇,提升雨花台、梅园新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等四家爱国主义旅游产品,准备将梅园新村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区。同时,要抓住“重洽会”和“十运会”召开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积极研究旅游投资优惠政策,利用我市优越的旅游资源潜力,大力引进外资、民资等社会资金,建造“重量级”的旅游产品,促进重大旅游项目的深度开发;还要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开发理念,结合实际采用经营权转让、线路联合等方式,切实促进九华山、台城、鸡鸣寺“一票制”整合,白鹭洲、大成殿、中华门城堡等秦淮风光带旅游资源整合,栖霞山、栖霞寺整合,珍珠泉度假区、老山整合,形成旅游产品的合作优势,

(三)强抓郊县旅游,促进旅游产业地域平衡与协调发展。

发展旅郊县游对拉动郊县经济、引导农民实现增收增富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要抓住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好契机,加强旅游与相关部门协作,发挥郊县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特色产品,进一步扩大南京旅游的空间和容量;要积极优化郊县旅游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打造郊县旅游精品,促进城市旅游线路迅速向郊县延伸;要大力推广江心洲、傅家边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成功经验,提升浦口帅旗农庄、江宁横溪镇、高淳迎湖桃源等农业旅游产品,大力培育1-2家新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四)强抓旅游宣传,促进旅游市场多元化和多层次协调发展。

宣传促销是我市旅游业的“主攻”任务之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加大城市整体的宣传力度,使“博爱之都——南京”的口号耳熟能详,成为中国知名城市旅游形象品牌。要加大国内外重要旅游市场宣传力度,要用“主动”出击战术进一步拉动周边地区以及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等我市重要的国内客源市场,积极组团参加国内旅游交易会以及北京、杭州等旅游重点城市举办的区域性旅游交易会;要积极推进开展区域旅游形象宣传,联合镇江、扬州、马鞍山赴东北、香港推销“博爱之旅”,借助区域合力推广南京旅游形象;境外市场要用“借力”宣传战术,组织参加日本世博会、英国伦敦展、中国(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活动,邀请香港、马来西亚、日本、英国、美国、台湾等地旅行商实地踩线,要借助境外媒体、旅行商的力量广泛宣传南京;要积极开辟新的客源市场,在保证国内客源稳固增长的基础上,立足南京、瞄准全国、着眼全球,抢抓各种机遇狠推旅游市场的多元和多层发展,积极开辟新的入境客源市场;要继续广泛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加强城市宣传,丰富充实“南京旅游报道”、“边走边唱”、“旅游专列”等专题专栏节目,进一步优化宣传内容,扩大宣传影响。

(五)强抓行业管理,促进旅游市场规范化与人性化协调发展。

要建立和完善市、区(县)两级旅游市场联合执法体系,明确工作职责范围,开展联合执法,加大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确保重大旅游活动安全无事故;要继续完善旅游“110”联动机制,加强和协调与工商、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重点查处虚假旅游广告、“黑车”、价格欺诈等行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要强化第一时间处理旅游投诉,在中山陵、雨花台、总统府三大景区试行设立旅游投诉举报站,解决“黑导”宰客、欺客行为,全年旅游投诉结案率达100%,游客满意率达98%;要试行建立旅游应急处理基金,积极应对黄金周期间可能出现的重大质量和交通事故;要推进和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争取企业网上填报统计数据达90%以上,并积极引导企业加快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在经销模式上尽快与国际接轨;要加强旅游人才培训管理,推进旅游行业“高、精、尖”人才的培训,完成培养100名南京形象导游任务,评选“南京市十佳导游员”,组织开展旅游行业技术比赛,全方位提高导游服务水平和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力争使全市拥有大专学历以上导游员的比例达到70%。

(六)强抓以节造势,促进旅游节庆活动市场化运作与政府主导协调发展。

以节造势、以节兴旅,要继续推进市场化运作的办节模式,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政府组织协调,企业创新策划,切实减轻政府办节负担,借助旅游节庆活动影响力树立企业形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要实施节庆活动名牌战略,必须坚持少而精、树品牌,继续提升国际梅花节、江心洲葡萄节、雨花石艺术节、迎新年听钟声四大全市性节庆活动品牌,在创新形式、充实内容、扩大影响上狠下工夫,走市场化、特色化、专业化路子,打造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较有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精品;要积极指导区县旅游节庆活动,支持区县办好六合龙袍蟹黄汤包节、高淳螃蟹节、雨花台春牛首踏青节、栖霞秋栖霞红枫节等地方特色浓郁的旅游节庆,并对特色鲜明、基础良好、市场潜力巨大的旅游节庆活动进行扶持,打造四个郊区县节庆活动品牌;要加强旅游与文化、体育、商贸、农林等活动的联系,打破各自为阵的狭隘观念,促进部门之间集中优势、联合办节,不断丰富和拓展节庆活动内涵,实现节庆活动规模和档次提升。

(七)强抓区域合作,促进城市旅游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入“WTO”以后,特别是面对2006年旅游业即将全面开放的新形势,要积极开展旅游行业跨地域、跨省际、跨国界的“合纵连横”,推进旅游企业的集团化经营和品牌连锁经营,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形成核心竞争力;要继续巩固南京作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促进与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协调会、南京经济区域、南京都市圈、长三角15+1等区域城市交流,构筑新的发展平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升新的经济增长极;要针对区域内外的市场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开发具有互补性的、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的、适应游客需求的系列旅游商品;要以“宁镇扬”旅游合作为起点,加强与区域城市之间的特色衔接、互补合作,大力推进城市之间全方位的旅游合作,推出精品化、特色化、系列化的旅游线路,借助区域强势取得旅游市场的强势地位。

(八)强抓服务意识,促进旅游行风建设与创建文明城市协调发展。

旅游局旅游业发展范文第5篇

一、提高认识,增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旅游业综合性强、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大,目前是世界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旅游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健等要素,具有观光、休闲、娱乐、疗养、会议、度假、保险、教育等多种功能。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展示我市新的形象。据测算,旅游业可以拉动多个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其直接收入增加1元,相关产业收入能增加4.3元;直接增加1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5个就业机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文物古迹荟萃,自然风光怡人,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2、近年来,我市加快旅游景区开发,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大力宣传促销,旅游业快速发展,迅速崛起,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了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是,我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旅游发达地区相比,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综合效益和产业化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全国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步伐明显加快,旅游消费需求迅猛增长,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我市旅游业要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必须抢抓机遇,强力推进,加快旅游产业化发展步伐。

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强化政策引导,创新运作机制,科学规划开发,规范旅游市场,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充分发挥*人、文、山、水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旅游城市。

4、总体目标。以打造自然生态游、古文化游、休闲娱乐度假游和红色旅游四大品牌为重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依托,以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以优化旅游环境为保障,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力争十一五期间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5%以上,成为我市国民经济重要产业。

三、坚持科学规划,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建设

5、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实际,依据丰富的历史资源和自然景观优势,整合旅游资源,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要注重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合理利用,不断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实施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杜绝有规不依的现象,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6、加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和管理。加大微山湖湿地红荷旅游风景区、莲青山生态旅游区、龙山旅游区、盈泰生态家园等景区(点)开发建设力度。积极开发节庆、会展、文化、体育等特色旅游项目以及柳琴戏等专项旅游,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充分利用名人效应,打响墨子、鲁班等名人品牌。积极开发农业、工业观光旅游项目。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重点建设二到三个精品旅游项目、特色旅游项目和拳头旅游项目。

7、加快开发富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按照地方特色突出、经济实用、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要求,设计开发反映墨学文化、历史名人、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开发融汇当地土特产的旅游食品。选择有市场前景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给予重点扶持。积极开展旅游商品设计竞赛、展览等活动,不断丰富品种、提升档次、扩大影响。完善主要旅游景区(点)购物网点。

8、加大旅游业在工业、农业、城建、文化等行业的参与融合度,在重点工程项目(如*卷烟厂新厂区、奥林匹克中心、墨子文化城、新兴路步行街、荆河两岸治理等)中,融入旅游理念,形成建一个重点工程项目,就是新建一个旅游景点的格局,不断为*旅游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加大旅游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9、要按照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和对财政的贡献率,逐年增加旅游经费。依法设立旅游发展基金,用于旅游宣传推介、旅游项目招商、旅游规划编制、非经营性旅游项目的开发保护、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旅游发展奖励等。充分发挥旅游发展基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各类资金不断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投入。

10、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旅游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采取低门槛政策,大力鼓励国有、集体、个体、外资等各种经济成份通过参股、兼并、收购等方式投资开发旅游资源、经营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旅游业的新格局。金融部门对符合条件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择优扶持,提供金融服务。

11、完善旅游景区(点)服务设施。各旅游景区(点)要不断改善道路、供水、供电、绿化、通讯、卫生等条件,完善住宿、餐饮、购物、游览、娱乐、安全保障、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功能。彻底整治旅游景区(点)厕所脏乱差状况,在重点旅游景区(点)建水冲厕所和环保厕所。

12、加快发展城市旅游交通,加强道路建设。交通公路部门要按照国家二级路以上标准设计规划全市各景区景点的道路建设,经市旅游景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意后实施。在重点旅游景区(点)和旅游线路增开旅游客运专线。

13、进一步发挥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戏、剪纸、民间传说、书画等文化优势,丰富内涵,创作精品。整合演出资源,确定专业演出场所,利用城区广场和酒店宾馆的演出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城市娱乐活动的亮点。

五、实施政策倾斜,大力扶持旅游业发展

14、对旅游项目实行用地扶持政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可通过出让、租赁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对利用荒地、滩涂开发旅游项目的企业,对成片的旅游休闲度假开发地块,给予政策支持。

15、进一步优化旅游经营环境。对星级酒店(宾馆)用水、用电、用气价格等按一般工业企业标准收取,减半征收电话中继线座机费。高管、公路、交通等部门要积极配合,为景区景点的广告宣传牌的设立提供便利。交通、交警部门要保证来滕旅游的车辆方便快捷地进入*,对有重大违章违规行为的,优先从轻从快处理,确保游客不滞留。铁路客运部门要设立旅游通道,对外地组团来*旅游的团队在接送站、购票(团购)、候车等方面给予方便。

16、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要像抓工业大项目一样抓好对旅游项目的招商,编制旅游招商项目书,制订旅游项目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切实组织好旅游招商活动。

六、发挥旅游基金导向作用,促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自2006年7月起)

17、*辖区内各景区景点,凡获得2A级称号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获得3A级称号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得4A级称号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18、*辖区内各酒店宾馆,被评为二星级酒店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被评为三星级酒店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被评为四星级酒店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被评为五星级酒店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19、为鼓励旅行社接纳外地游客的积极性,凡在*注册的旅行社,对当年度游客地接量较多的,给予资金奖励。

20、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开发的旅游纪念品、旅游礼品等,获得优秀旅游商品称号的,枣庄市级的一次性奖励5000元,省级的一次性奖励1万元,部级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

七、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大力开拓客源市场

21、完善市场促销体系。坚持部门联动、政企联手、市场运作,将旅游宣传纳入全市对外交往和宣传计划,重大外宣、招商、对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活动要与旅游宣传有机结合,统筹安排。扩大在省外和中央媒体的旅游宣传,强化省内媒体的旅游推介作用。在城市入口、车站、宾馆等场所设置*旅游公益广告。

22、创新市场促销方式。积极邀请国内外旅行社总经理、新闻记者和艺术家等到*进行实地踩线和采风,制作展示*旅游形象的MTV,精心设计、编印高质量的音像和图文宣传品,强化互联网宣传,积极参加国内旅游交易会、展销会。

23、积极开拓国内客源市场。进一步巩固周边一级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对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实行重点突破。建立旅游宣传促销奖励机制,引导、支持旅游企业积极开展宣传促销活动。组织旅游景点推销小分队,有针对性的促销,广泛组织吸引游客。

八、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大力营造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4、在市旅游景区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市旅游发展促进委员会,负责对旅游工作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决策。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经常听取旅游工作汇报,研究旅游工作,及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5、加快整合旅游资源,融合部门职能,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完善和理顺管理体制。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市旅游景区(点)快速健康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对景区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大力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对规模较大、有条件的风景名胜旅游区,要按照机构精简、人员精干、专兼职搭配的原则,设置必需的政府管理机构(景区管理委员会),以加强旅游资源的统一开发、保护和利用。具体经营管理,设立景区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份制所有、公司化运作的方式运营。

26、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要充分认识我市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旅游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的政策和机制。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培养机制,针对现有人员搞好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要通过组织选拔任命、社会举荐、招考引进等形式,把一批懂管理、会经营、热爱旅游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的德才兼备的旅游专业人才充实到旅游行业中来,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证。

旅游局旅游业发展范文第6篇

(一)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是**旅游大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纵观世界旅游发展趋势,旅游需求更多地转向对旅游目的地历史文化的探索和体验,文化旅游日益成为新的生活时尚。国内众多旅游城市也竞相推出文化旅游品牌,坚持用文化支撑旅游、包装旅游、拓展旅游,文化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市是徽文化的发祥地,历史积淀深厚,丰富的文化遗存与秀美的山川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资源优势。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打好**牌、做好徽文章”,在资源保护开发、品牌包装打造、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宣传营销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旅游发达城市相比,文化渗透和支撑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尤其是徽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滞后于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缺乏主题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还没有形成,严重影响到**旅游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当前,我市旅游正处在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做大做强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旅游国际化、全面掀起**旅游发展第三次高潮的重要内容,是打造“两个最强”、实现“一强三大”目标的重要抓手。各级党委、政府务必要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文化就是财富”的新观念,更加自觉地把文化旅游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强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形成旅游与文化产业互促、互补、互兴发展的新格局。

(二)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徽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建设旅游大市、文化大市为依托,着重挖掘、提炼和开发徽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时代生命力的旅游资源,使之与山川风光、自然生态相融合,形成具有浓郁徽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打响**文化旅游品牌,丰富和提高**旅游文化内涵,增强**旅游综合竞争力,真正把我市打造成**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十一五”期间,围绕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加快建设徽州文化博物馆、徽剧馆等一批重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隆重推出“写意**”、“古风徽韵”等一批大型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精心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探古游”、“徽州文物古迹游”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全力办好“中国**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中国**国际山地车赛”等一批重大节庆和体育赛事活动;摄制发行《大祠堂》等一批优秀影视(包括音像、图书、画册)宣传出版物;丰富景区景点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文化旅游发展氛围,真正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二、瞄准市场,突出特色,倾心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

(三)培育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市、区县博物馆以及遍布全市的古村落,开发利用徽商、徽菜、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等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系,挖掘整理徽剧、傩舞、仗鼓、目连戏、抬阁戏、叠罗汉、舞和合、轩辕车会、徽州祠祭、道教音乐等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整合形成系列徽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徽文化遗产旅游、节庆旅游、修学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文化旅游品牌。高度重视发挥徽州名人资源在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作用,通过建立名人纪念馆(园)、名人广场和举办纪念、研讨活动等,不断扩大徽州名人文化的影响力,推出名人文化旅游产品。

(四)创演大型主题歌舞晚会。以徽文化资源为主体,融汇黄梅戏、花鼓戏、杂技等**优秀地方文化,借助高科技手段,策划推出一批展示**和徽文化精髓的高品位大型文娱节目。**风景区管委会和市文化局重点抓好“写意**”和“古风徽韵”两台大型主题歌舞晚会的编创演出。各区县策划中的“梦寻徽州”、“徽州印象”等演艺项目,要加快推进节奏,早日投入市场。市内其他景区景点和四星级以上宾馆饭店,都要积极引进和推出具有地方特色、互动参与性强的文艺表演活动。

(五)举办系列节庆会展活动。整合**优势资源,举办高质量、影响大的节庆会展活动,形成综合性的节庆会展经济。重点是进一步办好中国**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将其打造成宣传**形象、展示徽州文化、反映民俗风情、荟萃民间艺术,集庆、游、玩、购、赏为一体的标志性节庆活动。继续办好中国**国际山地车赛和中国**国际登山节,争取举办**国际攀岩、太平湖国际健走、齐云山滑翔等一批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充分调动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借助我市丰富的生态、物产和风情优势,举办古村镇休闲艺术节、文房四宝精品展示节、**茶文化暨名茶交易会、红茶节、枇杷节、原始森林观光节、徽菜美食节及**书画大赛、摄影大赛等。大力开拓会展市场,积极承办全国性、国际性重大会议、展览及文化活动,努力把我市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商务会议中心和考察地。

(六)推出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在继续抓好**风景区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的同时,围绕徽文化旅游品牌塑造,主动加强与绩溪、婺源、旌德等地的合作,形成古徽州区域旅游发展联动机制,促进徽文化旅游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联手打造推出世界文化遗产探古游、徽州文物古迹游、徽州名人故乡游、乡村休闲度假游、道教养生保健游、修学写生揽胜游等徽文化系列旅游精品线路,使徽文化成为与**齐名的旅游品牌。

(七)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加强游客购物需求的研究,依托徽派盆景、徽墨、歙砚、万安罗盘、徽州漆器、徽派雕刻、名茶制作等传统工艺,提高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制作水平和文化品位,繁荣旅游消费市场。鼓励支持市内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落户市、区县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集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

(八)繁荣文化旅游出版业。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底蕴厚重的徽文化,争取国内重点文化企业和影视公司,在我市建设影视拍摄基地。整合市内各类研究资源,深入抓好徽文化的挖掘、整理、包装和推陈出新。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业,精心编制推出一批宣传**、展示徽文化的音像电子制品和图书画册。抓好**旅游主题口号征集,“唱响**一支歌”。加快旅游信息网站建设,丰富网站文化宣传内容。

三、强化扶持,优化服务,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业健康发展

(九)编制文化旅游业发展推进计划。在全面开展物质文化类和非物质文化类徽文化旅游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找准特色和优势,强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按照差异化原则,研究制订市、区县文化旅游业发展推进计划,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确定工作重点,落实推进项目,并以项目为载体抓招商、抓投入,集聚资本,整合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

(十)完善文化旅游业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快徽州文化博物馆、徽剧馆、**茶博园、**国际假日广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确保按期投入使用。同时规划建设屯溪国际商务度假旅游中心、屯溪**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新天地国际会议中心、太平湖会议中心,全面改善我市会展经济发展条件。抓好屯溪老街的综合开发,加快建设徽菜美食街、露天酒吧街、步行商业街等一批精品街、休闲街、特色街,建设一批主题公园和文化广场,集中交流展示民间传统歌舞、音乐、健身、饮食文化,丰富游客和群众的文化生活。

(十一)创新文化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投资机制、创新管理思路、优化创业环境,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积极培育适应市场、运作规范的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大力引进和鼓励支持外来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利互惠机制,拓宽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

(十二)加大文化旅游业政策扶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大型文化旅游精品生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和相关文化企业、旅游企业的扶持。旅游、文化、规划、建设等部门要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积极向上做好争取工作,力争获得国家和省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城市建设、乡村道路、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公益林保护、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文化事业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要与文化旅游业发展相衔接,给予重点倾斜。外来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演艺、娱乐、影视制作、会展等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建设用地和融资等方面优先予以安排和支持,并严格按照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财税〔**〕1号、2号和省委办公厅**办发〔**〕26号文件有关规定,兑现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文化企业演艺节目的演出票价由市场决定。

(十三)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切实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严禁无序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确保文化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继续抓好**南古村落世界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申报和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工作,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批准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良性互动机制,市内所有利用文物设施和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旅游项目的,每年按不低于20%的门票收入用于本地区的文物保护,专款专用。加强古城、古街区、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古牌坊、古桥、古塔的修缮和维护,力保古徽州历史文化风貌得到传承和弘扬。

(十四)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管理。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和服务质量监管,依法规范演艺、娱乐、文物、旅游商品市场经营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建立文化、旅游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档案,大力推行诚信经营、规范服务,树立我市文化旅游良好的市场形象。

(十五)搞好文化旅游宣传促销。充分利用省内外主流媒体,加大**旅游形象宣传和徽文化旅游品牌塑造、推广的力度,尽快推出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和形象标识。借助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扩大文化旅游对外宣传。把文化旅游推介作为全市旅游宣传促销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外宣、招商、对外交往交流活动都要与文化旅游宣传密切结合。加强文化企业与各旅行社、宾馆饭店的沟通和联系,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合作经营、联合促销文化旅游产品。

(十六)提升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素质。加强对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市情教育和徽文化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宣传**、传播徽文化的水平。聘请文化界、旅游界知名专家学者和策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参与我市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论证和规划设计。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面向全国招录优秀演艺人员和其他紧缺的文化、旅游人才。加强对民间艺人的发掘和培养,鼓励民间艺人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间传统技艺,引导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到文化旅游业发展中来。

四、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切实保障文化旅游业发展

(十七)加强对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领导。成立**市文化旅游业发展领导组,统一协调和解决文化旅游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旅委,从旅游、文化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具体负责抓好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日常工作。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也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或工作机构,按照职责分工,抓好组织实施和工作落实。

(十八)营造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建立上下联动,部门相互协调、协作、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合力。旅游、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综合协调、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公安、工商、物价、卫生、安监、质监、城管等部门要切实加强旅游运输、安全、价格、市场秩序和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共同营造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旅游局旅游业发展范文第7篇

一、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旅游资源丰富,既有自然形成的景观,也有历史留下的古迹,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绿色”、“红色”、“古色”、“特色”。

1、绿色。××地属山区,有“八分半山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6.42%,位居全省第一,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面积达13660公顷。××属亚热温暖湿润气候区,气候宜人,空气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自然空气净化率达30万级,氧负离子含量达7万个/m3,素有天然“氧吧”之称。九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已纳入江西省“十一五”旅游规划赣西旅游圈重点建设项目。

2、红色。××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红一方面军第一师部队驻扎在县城肖家祠,由此走向井冈山,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脱险经历就在××,留下了一段“脚踏两地,四元定乾坤”的传奇经历。“秋收起义××纪念馆”被授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进入江西十大红色旅游景点名录。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又是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90年省政府批准××为“全苏区县”,写进了中国革命史的中学历史教材。

3、古色。××有古文化遗址16处,古石器遗存点3处,古建筑13处。境内有程子源遗址、程子源窑址和月形遗址;有“××石”、“剑石”、“潘周过化”等崖刻,其中“潘周过化”崖刻落款“邓子龙书”;有远近闻名的佛教名山——大莲山,据考证分析,这些文物均为西周文化遗址。

4、特色。××是“湘鄂赣边客家县”和“全国漫画艺术之乡”。全县人口有80%以上为客家人,客家山歌和灯彩是客家文化的主要体现。××的漫画艺术被列入全国36个漫画群体之一。××还有温泉地下热水资源,水温常年达70℃,引泉沐浴,可谓“圣泉一浴,百病除而身轻爽”。二、存在的问题

旅游局旅游业发展范文第8篇

第二条编制和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编制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应当服从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原则,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合理利用,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第五条国家旅游局负责全国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地方各级旅游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旅游发展规划的范围

第六条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第七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八条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为期限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第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按照范围划分为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条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第三章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

第十一条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与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第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关区域规划相协调,应当遵守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十四条国家旅游局负责组织编制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的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局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五条国家旅游局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单位进行资质认定,并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市场前景、资源条件、环境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从市场需求出发,注意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积极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与技术手段。

第十七条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应当遵守国家关于旅游规划技术标准的要求。

第十八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一)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基础条件;

(二)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三)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

(四)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

(五)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

(六)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七)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表和附件。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第四章旅游发展规划的审批和实施

第二十条旅游发展规划实行分级制定和审批。

全国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制定。

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组织有关地方旅游局编制,征求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意见后,由国家旅游局审批。

地方旅游发展规划由地方各级旅游局编制,在征求上一级旅游局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第二十一条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征求国家旅游局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意见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征求地方旅游局意见后批复实施。

第二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上报审批前应进行经济、社会、环境可行性论证,由各级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第二十三条地方各级旅游局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旅游规划进行调整,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旅游局备案,但涉及旅游产业地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产品格局的重大变更,须报原批复单位审批。

第二十四条旅游发展规划经批复后,由各级旅游局负责协调有关部门纳入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所确定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旅游局旅游业发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青岛大虾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合作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我国旅游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开始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然而,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仍然会出现游客在旅游目的的消费过程中遇到不同程度的旅游经营单位欺诈宰客问题。业界人士普遍认为目的地旅游经营者对来访旅游者的欺诈宰客严重影响了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旅游监管部门必须对这种现象负责到底。而实际上,旅游监管部门的最大代表――旅游局,只肩负管理之责而无管理之术,导致这种现象至今屡禁不止。作为典型代表的则是201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发生在青岛的著名欺诈宰客事件――青岛大虾。

1青岛大虾事件

2015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一只青岛大虾搅乱了自2008年以来山东省旅游局营造的“好客山东”旅游目的地形象。根据网友在微博上的爆料,“在一家名为‘善得活海鲜烧烤家常菜’的大排档吃饭,结账的时候发现大虾不是 38 元一份,而是 38 元一只!”该消息被认证为“青岛交通广播 FM897 官方微博”的 @ 青岛交通广播FM897 转述后,引发广大媒体、网民的热切围观。以青岛市旅游局官方微博 10 月 7 日的一条“*** 吃在青岛***”的微博为例,三天以来,转发和评论均上万,网民通过调侃的方式,对 38 元一只虾进行了娱乐式解读,青岛的网络形象也随着这种解读传递给了网上的普罗大众。一时间,整个舆论的矛头对准旅游业的政府管理部门――旅游局。纵观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本文认为,青岛大虾事件不仅反映出旅游业的经营监管问题,更折射出旅游业的政府管理部门所定位的职责存在与实际的巨大偏差。

2对青岛大虾事件的反思

2.1青岛大虾事件所折射的旅游业监管分工问题

在目的地消费过程中经常出现类似于青岛大虾的欺诈游客现象,此类问题曝光之后,公众会顺舆论之势将罪责全部归于旅游管理部门,但实际上,根据旅游管理部门的最高代表――国家旅游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关于本部门的职能职责,在职能中,关于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方面,旅游局提出自己的职责是“承担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监督管理服务质量、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责任。”,然而对于怎样维权,旅游局并没有相应的惩戒措施和惩戒权利,从这点来看旅游局其实空有维权之责而无维权之术。青岛大虾的市场价格核定,根据物价局以及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工作之责,他们既有核定物价之责也有管理之术。因此,旅游局在此类事件之中,一般只有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治理的权限,而对于解决问题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权利。这种职能与权利的偏差主要来自于旅游业构成的复杂性。

2.2旅游业构成的复杂性

众所周知,旅游业的构成要素开始由传统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转变为“信息、食、住、行、游、购、娱”,这从侧面上反映出,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构成旅游业的各个要素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根据《国家旅游以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对旅游业综合性的概括:“旅游业是指直接为游客提供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服务活动的集合;旅游相关产业是指为游客出行提供旅游辅助服务和政府旅游管理服务等活动的集合”,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11个大类、27个中类、67个小类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旅游业依托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行各业,又以其自身的发展来推动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向前发展。那么,就旅游业的组成部分来看,单单依靠旅游局自身并不能将涉及11大类27中类以及67小类的旅游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部妥善且有效解决。

2.3旅游业构成的复杂性决定旅游业的监管需要相互合作

旅游业并不是自商品经济伊始就存在的,旅游业本身是产业融合产物,但旅游业的主管部门旅游局需要管理这个行业的所有事情,部门合作、产业联动、业态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旅游产业的综合性、依托性的特点,决定了无论是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开发,或是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完善,还是旅游服务的经营运行,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相关行业、部门的共同参与。在某种意义上,旅游业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产业,而是一、二、三产业和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综合体。开发与各部门相关的特种或专项旅游产品,应同时遵循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律与旅游发展的规律,这方面旅游部门与相关部门彼此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旅游部门的长处是了解旅游市场的动态需求、旅游服务的规律特点和旅游营销推广,但在生物生态、海洋地质、农林牧O、工商科技、文教体育、健康医疗等方面则是相关部门的专长。因此,解决旅游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旅游局及其下属管理部门(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53页)的单一行动,这样不仅无效甚至会阻碍整个旅游业的正常发展。

3解决旅游业监管的几点构想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由于旅游业构成的复杂性,单纯依靠国家旅游局及其下属管理部门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实属不智之举。结合国外对于旅游行政机构的职能以及机构设置,我们在进行探讨。

根据在互联网上的搜索和资料整理,在全球接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中,旅游与工商部门结合的有58个,这些主要集中在旅游业比较发达的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单设旅游行政机构的有56个,大多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旅游与文化部门结合的有44个,大多在亚洲、非洲和欧洲,旅游与交通部门结合的有15个,大多为太平洋岛国,旅游与环保部门结合的有17个,大多在非洲,旅游设在外交部门内的只有瑞典。各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形成、变迁是由多种因素的决定的:自然环境、地理区位、资源特点、人文传承、国家政体、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等,既取决于国情,又取决于国家高层对旅游业的认知程度。根据国际上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归属于设置,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构想。

3.1融合多个行业管理者的旅游行政管理单位

中国行政管理中普遍存在分工不明以及互相推诿的现象,尤其是在构成复杂的旅游业中,极易出现这种问题。本文认为,应当将涉及旅游业的主要构成部分所在的行业监管单位的管理者纳入旅游行者管理部门中。例如,旅游业的各个物价核定通常是由物价局来核定以及进行相应的违法惩戒,可将物价局的副局长纳入到旅游局的管理层中,形成一个联动的协调管理小组,在出现问题时,协调小组可以指挥相应的管理部门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

3.2旅游行政管理单位应转变职能

旅游局旅游业发展范文第10篇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发展理念的大转变

置身在新世纪的变革时期,解放思想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发展的深度和创新的力度。转变观念的快慢,预示着一个产业能否实现高水平的发展。2007年,天津市旅游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从全局和战略上把握和思考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明确了天津旅游业发展具有的五大特征,即旅游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是保护环境、节能降耗的绿色产业,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富民产业,是宣传天津、提升城市知名度的形象产业,是增进友谊、促进和谐的友好产业。通过对五大特征的总结,天津市旅游局把握了天津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总结出了天津旅游业发展要实现的五个战略转变:

加快新型业态培育,实现旅游业从传统服务

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

加快旅游产品转型,实现旅游产品从单一观

光产品向满足多种需求主题产品的转变;

加快宣传理念更新,实现宣传促销向服务营

销的转变;

增强服务社会意识,实现旅游管理向公共服

务职能的转变;

加快发展重心转换,实现旅游业发展从注重

硬件建设向软硬件建设并重的转变。

面对旅游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天津市旅游局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对天津市18个区县和三个功能区的区位优势、分工布局和资源禀赋情况以及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工商业大城市和现代港口城市特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理念和思想观点。例如,对今后天津旅游业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大力建设“都市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商务会展旅游”三大支撑体系的战略思维;在旅游工作的摆位上,提出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即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中心,服务于天津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这个大局;在旅游业发展认识上,提出了“要跳出旅游看旅游,跳出天津看天津”,自觉把旅游融入到全国、全市发展的大局中;在提升旅游业文化品位与经济效益上,提出了“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品位的旅游”、“要弘扬天津文化,发展天津旅游”、“旅游是经济产业,又是文明的传承者,发展旅游经济,提升社会文明”等口号;在实现旅游业发展宗旨方面,提出了“一切为了游客”的宗旨理念。这些新理念的不断迭出,显示了天津旅游业人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决心和勇气,赋予了天津旅游业新的生机与活力!

统筹协调,合作发展,打开互促共赢的崭新局面

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是一个联动产业,是诸多部门、诸多产业要素的综合体现。2007年,天津旅游局坚持全面加强与各职能部门和区(县)政府的合作,整合盘活了多种社会资源,开创了旅游工作的崭新局面。比如,与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平区政府合作,举行了红色足迹遍津门系列活动,形成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专线;与市海河办共同策划,推出了金汤桥、音乐喷泉定时开启和天塔水幕电影观光等新项目,引发了轰动效应;与市文化局合作,首次推出了旅游专场演出,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深受游客好评;与市农委合作,共同推动了旅游特色村的建设,与市经委、《今晚报》合作,举行了工业论坛,推出了反映近现代天津工业发展特点的工业旅游专线,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工业企业也得到了宣传广告效应;与市文化局、“两报两台”合作,成功地举办了“津旅杯”导游员、讲解员大赛;与市公安局、安监局等单位合作,举行了世界古典名车“魅力天津之旅”巡游活动;与市海河办、国土与房管局举办了津城新貌游活动;加强了与市体育局、机关局、统计局等部门的合作,形成了互促互利、共同发展的崭新局面。

与此同时,天津旅游局以奥运为契机,积极加快旅游无边界和无障碍进程,推进跨区域旅游同业间合作,进一步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空间。2007年,天津邀请北京、河北等地百家旅行商、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以及出席北京国际旅游展览会的欧亚22个国家的旅行商来津考察;积极推进京津冀、环渤海、东北亚三大区域旅游合作,目前已经与北京、河北、辽宁等地区分别达成了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更加紧密了环渤海16个港口城市的合作;利用中日韩市长联席会加强与三国的区域联动。同时,旅游局还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拓展国际旅游合作。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谋求旅游业发展的新契机

当前,天津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旅游局上下必须增强机遇意识,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宝贵的机遇,努力创造天津旅游业的黄金发展期。为此,旅游局重点把握住旅游业发展的五大机遇方面做文章,以此乘势、借势、造势,谋求发展契机。

这五大机遇一是中央对天津城市发展定位的机遇。中央重新明确了天津的城市定位,即“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为此,旅游局提出扩大旅游产业的辐射力、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升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把旅游业进一步培育成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天津城市的形象产业的目标。

二是滨海新区纳入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机遇,这是新时期最大、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旅游局积极研究和促进滨海新区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发展规划的制定,进一步发挥了滨海新区龙头带动和辐射功能,打造出了天津旅游的新亮点。

三是天津今后五年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旅游局适时推出的系列旅游产品和“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旅游品牌,整合开发各类旅游资源,积极引导旅游消费,有利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经济指标不断提高。

四是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机遇。天津作为协办城市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完善和实施天津做大做足奥运旅游的行动计划,叫响“奥运在北京,观光在天津、奥运在北京,吃住来天津”,力争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来津旅游。

五是天津市委、市政府重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机遇,把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分别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这为旅游业大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鼓起了强劲东风。

开拓创新,破解难题,争创率先发展的排头兵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个弱势部门。和所有的旅游局一样,天津旅游局也时常面临新情况、新矛盾。前人无可行遗训,书本无现成答案,域外无可照搬模式。唯有通过开拓创新,才能破解一道道难题,闯出一条条新路,拼出一个个新的天地!

上一篇:品牌战略范文 下一篇: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