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22:37:35

旅游发展论文

旅游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满城县依托其资源和区位优势,乡村旅游获得了很大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制约满城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满城县距保定市有10余公里,距离北京、天津不过150公里,境内有107国道、保涞、保易、保阜公路穿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满城不仅有著名的汉墓和抱阳山等景区,而且草莓种植特色突出,磨盘柿、蜜桃等林果业发达。山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自1996年以来,满城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截至2005年,全县有农家饭(旅)馆70多家,接待床位200余张,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形成了龙潭峡谷、柿子沟和芝兰沟三个乡村旅游区,北水峪村、西峪村、龙居村等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满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满城县还存在着一些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此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满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发展规划。满城的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缺乏规划,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龙潭峡谷的渔家乐,绝大分建在漕河边上,有的甚至建在漕河中,严重影响了上游龙门水库的泄洪。另外,乡村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如厕所、道路、停车场等还很不完善,难以满足旅游的需要。

2.旅游产品单一,效益不高。满城的各乡村景区,目前以乡村观光和品尝农家饮食为主,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各自的特色,在挖掘乡村游的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等方面还很不够,使得游客来了以后只是看一看,吃顿饭而已,难以获得较高的旅游收益。

3.交通条件较差。满城县的农村路网等级低,路面破损与路基沉陷等问题突出。除陵山汉墓外,通往柿子沟、木兰溶洞、龙潭峡谷、玉皇坨等主要乡村游景区的道路不仅狭窄,而且路面状况也普遍较差,使得有意至此的游客望而止步。

4.宣传促销乏力。目前,满城的乡村旅游宣传不仅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内容单调、形式陈旧,而且时断时续,缺乏经常性和长期性,致使满城乡村旅游的形象不突出,知名度不高,吸引力有限。

5.环境卫生问题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满城乡村旅游的环境卫生问题十分突出。例如龙潭峡谷内没有垃圾收集设施,各家的渔家乐产生的垃圾随意堆放,污水直接排放到河中。农家院内的厨房和餐饮工具缺乏防蝇、防尘和消毒设施。院内的厕所多为旱厕,卫生状况很差。

6.旅游人才缺乏。可以说,满城县的乡村旅游景区大多是个人或小群体自主开发而形成,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者是当地的农民,缺少专业的旅游人才。由于缺乏旅游服务意识、经营管理知识和服务技能,导致他们的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度较低,服务纠纷时常发生。

二、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于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是要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尊重传统,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要指导帮助各处乡村旅游景区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使它们各具特色,错位竞争,优势互补。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满城各个乡村旅游景区今后的发展,应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如陵山应突出登陵山、访汉墓、赏国宝的优势。韩佐、杨佐、刘佐、茂山等村应立足草莓优势,大力发展草莓采摘、田园观光等活动。龙门水库和龙潭峡谷应重点开展水上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游泳、划船、垂钓,品尝农家饭。卧龙山庄可以开展高山葡萄采摘、户外探险、野外拓展等。神星柿子沟应以万亩柿树为依托,让游客在金秋时节欣赏万山红遍的景色,亲手采摘成熟的柿子,体验丰收的喜悦。

3.加强环境卫生建设与管理。满城县应根据《保定市农家旅馆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家(饭)旅馆建设标准和验收细则,促进其软、硬条件的改善,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建议县旅游局成立一个农家(饭)旅馆质量等级评定小组,全面负责农家(饭)旅馆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并加大对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卫生、环保、守法经营、诚信服务等工作的监管力度,不断促进其经营上档次,服务上水平。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政府应将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向乡村旅游倾斜,帮助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改善交通、通信、供电、饮水、卫生等。把乡村旅游交通纳入全县的交通建设规划,加快通往柿子沟、龙潭峡谷等地的公路建设。除特殊山区路段可为三级路外,其他应达到二级以上。同时交通、建设部门和有关乡镇,要结合“村村通”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对过摬的旅游公路进行绿化,搞好沿途村镇改造,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5.加强宣传促销。旅游和宣传、文化部门要密切结合,制定满城乡村游整体促销方案,搞好乡村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通过举办龙潭垂钓节、西部赏花节、采摘节、柿子节等一系列活动,将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同时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促销力度。根据来满城县的游客以京津冀居民,尤其是以保定市民为主的特点,促销应以京津和保定市为重点,适当开拓周边的山西、山东等客源市场。

6.加强乡村游人才的培训。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农民从事旅游业,需要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县、乡政府和县旅游局,应积极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创造和提供参加旅游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可以请旅游院(系)的老师为他们讲解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或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等,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同时,一些乡村旅游的重点示范村,可以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接收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提高乡村干部的旅游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景明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

[2]胡巍等: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3):58~59

旅游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继观光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之后,会展旅游以其兼容性强、辐射面广、消费档次和文化含量高等特性,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态,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并日益成为各地提高旅游产业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点。会展旅游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重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甚至成为许多地区和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将出现会展旅游业向几个大城市集中,而中等城市成为会展旅游的有力补充的局面。一些具备良好发展条件的中等城市将成为会展旅游业的次中心城市,这为具备独一无二区位优势的河北廊坊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廊坊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廊坊会展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对于廊坊来说,会展旅游业的发展起步是比较晚的,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短短几年时间就逐步成为廊坊市一个令人关注的亮点和极具发展空间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廊坊市会展业依托区位优势,在政府积极扶持下快速发展,年举办展会数量、规模、水平呈高速增长态势,形成了一批以中国国际电梯展、中国国际石油管道设备展、全国印刷包装展、廊坊国际名鸽展示会为代表的知名品牌展会。廊坊市展览面积年均增速高达90%,展馆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会展配套设施完善。接待国内游客数量和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02.4%和122.5%,会展效益也在逐年增加。廊坊会展业走出了特色之路,并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长点。廊坊的会展旅游业虽然已经成为主导产业,但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

(二)廊坊会展旅游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尽管近几年廊坊市会展经济兴旺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廊坊市会展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1.会展经济不够成熟,缺乏“名牌会展”,竞争力有待增强

廊坊市目前有较大影响的会展数量还比较少,多数会展知名度较小,这样在品牌的无形价值或扩张程度上,与名牌会展存在着很大差距。

2.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会展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公共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交通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会展旅游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相关收费、给予优惠政策,为实现会展经济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搭建平台。

3.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发展脱节还比较严重

这也是会展经济不成熟的重要表现。如在廊坊市会展期间,参展商和观众的主要消费是住宿、餐饮、交通、通讯等,其它项目的开支相对较小。特别是旅游业,从会展活动到旅游消费,参与人员越来越少,旅游景点仅仅处于被动接待状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另一方面,从廊坊现有的旅游产品来看,缺乏针对会展的旅游精品设计,使得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难以实现集聚效应。

4.会展主体有待进一步增加

目前,廊坊市会展由政府部门主办较多,专业性的展览公司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而且其中旅游企业对会展的介入还不够充分,难以形成百花齐放的大气候,也不利于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发展互动。

5.统计评估体系有待健全

对廊坊市会展旅游业的规模、质量,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统计评估体系,无法全面系统地对廊坊市会展旅游进行定量分析。

二、廊坊发展会展旅游优势分析

廊坊在发展会展旅游的条件方面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区位优势廊坊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都市圈中心地带,所辖二区二市六县全部环绕在京津两市周围,素有“京津走廊、黄金地带”之称,区位优势明显。域内有京秦、大秦、京沪、京九四条铁路和京沈、京津唐、津保三条高速公路通过,“八横七纵”国、省干线公路和纵横交错的市、县、乡公路沟通了市内外的联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另外,首都机场和天津机场离廊坊市的距离都在一般拥有机场的大城市离自有机场适宜距离之内,廊坊市可视作是空港城市。天津港离廊坊很近,廊坊市亦可视作是港口城市。良好的交通为我市发展会展经济提供了保障。

(二)经济优势强劲的经济实力,也是廊坊的一大优势。十几年来,廊坊市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51.5亿元,该市实现财政收入122.1亿元。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三)政策优势廊坊市政府大力支持会展业的发展,在2007年拨出100万元作为展览专项扶持资金,并出台支持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十一五”期间,投入会展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资金将达200亿元。在中共廊坊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科技教育城、会展旅游城、生态环保城”的宏伟目标,并将会展旅游业作为六大主导产业之一,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实现廊坊会展经济的更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四)产业发展优势廊坊有强大的特色产业支撑,如三河的高新技术产业,三河、大厂的畜牧养殖及加工业,香河的家具,永清、固安等地的无公害蔬菜,霸州的钢木家具,文安的胶合板,大城的摩配等,为今后举办特色产业会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此外,高科技产业、环保产业园、物流产业园等产业的发展也将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环境优势近些年来廊坊在美化城市环境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使城市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使会展旅游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六)信息优势廊坊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京津之间,已与京津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各种信息交流非常活跃,使廊坊的信息始终保持在领先地位。

(七)成本优势廊坊的展位价格、旅游费用、劳动力及交通等成本明显低于京津主城区,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八)后发优势廊坊国有大中型企业少、包袱轻,近年来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引进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为会展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件支撑。

(九)市场优势京津两市有2000多万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廊坊市可以在会展项目上与京津形成错位或互补,占领这两个巨大的市场。

三、廊坊会展旅游发展方略

廊坊市应充分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不失时机地依托京津、服务京津,从中寻求适合廊坊的发展方略。

(一)建立适合廊坊特点和优势的会展旅游管理模式

廊坊市政府应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行业协会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来发展会展旅游业。具体来说,就是政府进行宏观管理,通过宣传来扩大廊坊会展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高层次的企业来此办展;跳出政府单一投资的办展模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争取企业的赞助与支持;委托专业化的会展公司组织会展,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逐步形成一个集策划、运作、承办、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会展经济群体,走出一条以展览公司为主,政府参与为辅,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标准化服务的路子。加快建立廊坊市会展行业协会,制订“游戏规则”,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为各会展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设施的建设

现代化的会展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及会展旅游专业配套设施建设。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廊坊市应进一步改进路网布局,并在与京津交通全面对接中寻求新的突破,力争将廊坊交通融入京津,以实现与京津“同城效应”。廊坊市应重点在轻轨建设、高速铁路、机场互通等方面加大对接和建设力度,才能进一步拉近廊坊与三大直辖市的时空距离,为大型展会落户廊坊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廊坊市要通过加快城市信息主干网建设,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加快传统网络的宽带网改造,完善现有光缆传输网、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实现市域内通讯网络无缝隙覆盖,为廊坊会展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要通过加大电厂建设和电网改造力度,满足廊坊会展旅游业对电力的发展所需;还要加快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通过控制地下水超采,改善水质状况和水生态环境,满足会展旅游业用水的需求。

2.完善专业设施建设

廊坊会展业在已建成的会展场馆基础上,应加大会展场馆及专业设施的建设力度。会展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将为廊坊承接更大型国际、国内展会创造优越条件。

廊坊市应通过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相关收费、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多渠道融资建设星级饭店,到2010年规划建成5星级酒店10家以上,以满足会展旅游业发展对住宿业的要求。廊坊市可通过适时引进国内外大型的旅行社集团企业或品牌以全面提高廊坊旅行社业的接待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廊坊市还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组建大型的旅游交通集团以满足旅游业对交通的需求。同时,廊坊市也可以利用京津丰富的旅游交通运输资源,达到借鸡下蛋的目的,满足会展旅游业对旅游交通服务的需要。

依据“环渤海休闲之坊”的定位,廊坊正以优质的现代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以“一线、三城、九大特色、十大景点”为主的现代旅游。“一线”就是以打造“温馨之都、和谐廊坊”城市品牌为主线;“三城”就是气势恢弘的第一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深邃博大的东方大学城和声名远扬的香河家具城;廊坊旅游还有“吃、住、行、游、购、娱、学、健、美”九大特色以及蕴藏丰富的温泉资源和精致和谐的高尔夫球场等十大景点,这些都可以为今后廊坊市大力发展商务休闲旅游奠定坚实的基础。

廊坊市可以通过重点打造廊坊知名餐饮品牌,例如文安“古洼一锅鲜”、永清生态菜系、香河肉饼、大厂以牛羊肉为代表的各类清真食品、大城驴肉宴等特色餐饮,形成当地名品佳肴,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湘、粤、潮、沪各菜系餐馆,发展名菜、名厨和名店,以适应不同地域游客的消费需要。

廊坊市应着力做好扶持骨干厂家、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系列化产品和设立专卖网点等工作,以尽快形成廊坊产品走俏的旅游商品市场。同时,要提升廊坊旅游商品档次,扩大品牌影响力,以便更好地满足游客购物需求。

(三)明确廊坊会展旅游发展的定位

1.充分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打造环京津休闲产业带和环渤海休闲产业带对廊坊而言,发展会展旅游业必须紧紧抓住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国家实施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京津、服务京津、融入京津,凭借廊坊毗邻京津的交通和区位优势,结合廊坊自身特色,首先打造以廊坊为中心的环京津休闲产业带。

2.以会展旅游作为休闲产业带的核心,将廊坊打造成环京津和环渤海区域性会展旅游之都廊坊必须避免与京津两座大城市形成重叠、同构化的产业结构,而要打造互补互利的合作平台。廊坊市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要用沿海的思想、沿海的观念、沿海的区位,借助于京津的优势,实现会展旅游业超常规发展,推进廊坊快速崛起为环京津和环渤海区域性会展旅游之都。

3.树立目的地意识,打造会展旅游目的地,形成完整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条廊坊的会展旅游发展规划应突破传统的展会驱动型的开发理念,采用适合廊坊发展特点的产业驱动型开发理念,以经济发展带动会展旅游,再以会展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要树立目的地意识,从营建旅游目的地的高度进行全方位的规划,从时间和空间上把廊坊的发展规划作为一个整体,在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和资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把廊坊打造为独具特色的新型会展旅游目的地。

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为解决京津对廊坊“阴影效应”的问题,首先要充分利用京津的客源优势,以京津为跳板和平台,使廊坊成为京津会展旅游的附带地区,把京津地区的客源变成廊坊的客源。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如采用“补充式”销售等模式,形成廊坊自身的客源优势。其次要转换角度,从区域合作的高度,避免对立地去看待廊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把周边地区的会展旅游资源当作廊坊可利用的资源,形成廊坊自身的资源优势。同时立足自身特色,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与周边地区形成互补,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展、会及食、住、行、游、购、娱相关产品,在本区域内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本地会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会展业与旅游业的结合,突出特色,形成产异化的会展旅游产品结构

一方面,注重会展活动的旅游延伸,选择特色品牌展会打造成为特色旅游产品,转化会展的配套服务设施为旅游所用。同时,掌握国际会展信息和旅游发展趋势,将国际会议、展览项目的申办与廊坊旅游的海外宣传促销相结合。另一方面,提升旅游饭店的会议设施,满足国内外大中小型会议需求。利用旅游休闲设施对参展商和观展商的吸引作用,将大型精品旅游节庆活动和大型会展结合起来,形成以会展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会展的良性互动模式。超级秘书网

(五)运用科学的营销理念,形成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根据廊坊的特点,按照区域化、国际化的要求,可培育会展品牌和旅游品牌。在品牌培育和推广过程中,还要注重树立区域整体形象,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产品来经营和推广。廊坊应该充分利用北京展览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加强与在京中央部委和全国性行业协会的联系,争取联合举办展览。

(六)注重机制创新,提高会展旅游的市场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积极培育市场化会展旅游主体,推动各部门、专业园区、专业市场、大企业集团和个人投资组建会展旅游公司,同时积极引进国际及全国的知名会展旅游公司进驻廊坊,或在廊坊设立办事处及分公司,逐步形成以会展旅游设施为依托,专业会展旅游公司为主体,会展旅游及相关服务企业相配套的会展旅游市场主体体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廊坊市要逐步形成以大型展览企业为龙头,各类广告、印刷、装修、布展、翻译等专业服务企业、宾馆酒店、旅游服务企业相配套的会展旅游市场主体体系。

(七)重视会展旅游人力资源的培训与管理,培育高素质的展览专业人才廊坊会展旅游人力资源建设应从完善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着手,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廊坊会展旅游人才队伍。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有专业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加强对会展旅游人才的培训,通过委托高等院校培训,送国(境)外短期培训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能力与水平;鼓励会展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人才,建立人才合理使用机制。

旅游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4.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产业是一个政府主导性极强的产业。国内外旅游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就上的快、效益好。党委、政府要因势利导,寻找切入点,积极创造条件,采取低门槛进入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当地有文化、有素质、热爱旅游的农民青年充分利用资源,开发田园风光休闲旅游景点,开设农家饭店、农家旅店等,想方设法把每天有成千上万过往家门口的游客留住,拉动消费,促进农民增收。

旅游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一)保护好古城镇是发展古城镇旅游的前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游客数量的几何级增长,越来越多的古城镇因旅游变得拥挤,甚至人满为患,导致古镇部分资源遭到损坏,原有风貌遭到破坏,污染严重,古镇环境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建立在保护基础上的仿古文化休闲旅游应该是发展古城镇旅游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我国现阶段的古城镇旅游仍以观光为主。因此需要科学地发展古城镇旅游,走以保护古城镇资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处理好地方经济发展与发展古城镇旅游之间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仍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政治经济体制仍不健全。一些拥有古城镇资源的各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为了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追求眼前与地方利益,无度无序开发古城镇资源。导致古城镇里的许多宝贵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乃至消失。在古城镇发展过程中,应该借鉴好的做法,总结成功经验,不断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古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发展古城镇旅游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城镇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是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的统一。文化资源的主体是居住在古城镇中的原居民,所以原居民必须要居住生活在古镇里,这就要求我们在保存好人文景观的前提下必须提高原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收入,否则古城镇旅游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我国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儒家”思想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形式与非物质文化形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注重整个家族的集居,对居住地的选择和修建非常考究,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众多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古城镇,这些古城镇群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现代人寻求的精神家园,一些古城镇已经或即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成为我国重量级的旅游资源。

我国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本质是古城镇科学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各种关系,目的是保护好古城镇的旅游资源,保证古城镇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里“人”就是指“古镇原居民”,各项工作要围绕原居民展开,不能脱离原居民。一方面我国古城镇旅游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古城镇原居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让原居民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同时要保护原居民的切身利益,保护他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另一方面原居民的文化传存也是中国古城镇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利比亚的古代沙漠深处的一座小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恢复了其古貌,虽然旅游者走进去仍像进入中世纪时代的阿拉伯小城,但城内没有原居民,人文景观不复存在,精神家园消失。这种只有物质存在,而没有原居民的作法使古城的内在吸引力大大减弱,旅游者的精神诉求落空。所以,在古城镇的旅游规划时,不仅要注重能否修复保护好,而且一定要重视原居民的传存问题,让丰富多彩的民俗等非物质文化形式能传存与保护下来。

(二)本质是古城镇科学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只有发展才能提高古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古城镇的保护提供强大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在当今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古城镇在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不多的最后文化遗产。我国的古城镇旅游发展实际过程却是:首先“因贫而留”,而后又“因保而富”,最后才“因富而兴”。古镇旅游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驱使拥有古城镇旅游资源的政府与地方居民都把发展古城镇旅游作为他们发展经济的重要甚至唯一手段。但古城镇旅游的发展必须要科学地发展,全面的发展,有规划的发展,而不是无度无序的发展。要作到科学全面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古城镇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古城镇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地方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三)目的是要保护好古城镇的旅游资源

保证古城镇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发展古城镇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古城镇,否则发展就成为目光短见的发展,成为破坏历史文化的发展。只有保护好了古城镇的旅游资源,才能保证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古城镇所蕴涵的丰富文化价值才能持续不断地发挥,为后人保存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城镇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加强宣传

拥有古城镇旅游资源的各级政府、古镇居民及相关从业企事业单位,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转变,牢固树立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以此作为发展古城镇旅游的核心指导思想,指导古城镇发展规划的制定。

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宣传可持续发展理论,让公众认识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及利害关系。宣传重点应该放在保护上,不仅要在客源地进行宣传,也要对古镇本身的居民进行宣传教育,让广大居民与游客深刻认识到保护古城镇资源对于自身利益与后代利益的重要性,从而使居民与游客自觉地参与保护古城镇工作。

(二)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古城镇旅游开发的前提。规划应该是全面系统的规划,应包含古镇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市镇建设、土地管理、教育文化、古镇遗产的保存修复、古镇旅游等方面。规划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键要处理好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规划部门和规划专家要严格按照国家与地方的法律法规,如《城市规划法》、《文物保护法》及各地的乡规民约。做到规划先行,科学管理。规划中明确保护的程序及保护的资金来源,制定资源环境的限制条件。新建筑要与古镇保持一定的距离,注意与原来村镇风貌相协调。现在不少古镇在发展规划中以古城镇为市中心,将城市的主要功能不断向中心区集中,使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有些古城镇在规划中不注意对整个历史风貌的维持,如周边广告、商业标志、电力通信电缆、路标及街道装饰与历史环境不协调,造成视觉污染等等,这些问题在今后的规划和管理中都应注意。

(三)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原则

古城镇旅游的开发不同于其它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改变以前纯粹依赖市场的做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原则。由政府专门成立旅游开发领导小组,进行古城镇的旅游开发工作。由政府负责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实施统一规划,加强市场统一管理,强化监督权利。由于政府是站在宏观全局的层面上来规划管理古镇旅游这一产业,所以政府相对能较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到社会的发展,能够协调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四)加强立法

保护古城镇旅游资源,保证古城镇旅游健康发展,要建立在立法基础上。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保护、开发古镇旅游,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如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平遥古城的保护条例,从法律上保证了山西平遥古城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政府同时为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很多的保护性政策。通过立法保护古城镇可持续旅游的作法具有刚性,立法是保护古城镇旅游资源及保证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五)遵循保护优先原则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遇到多种利益发生冲突且难以平衡时,要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顾全大局,以长远、全局利益为重,而不能只顾眼前与地方利益。要树立“古城镇旅游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古城镇保护”的古城镇旅游开发理念。由于历史原因,导致我国古城镇很多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消失。对于那些受损或消失的部分,在原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于现存较好的文化遗产,一定要十分珍惜,要尽最大努力保全它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争议先搁置。

(六)遵循合理开发原则

合理开发,就是一方面要做到有约束、有限制的开发,尽量少开发,多利用,尊重历史的原貌,不能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古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杜绝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的粗放型开发模式不能采用,侧重软开发,即文化价值方面开发;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古城镇的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严防由于游客的超载带来古城镇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的破坏。

(七)实施创新的积极营销策略

每个古城镇结合自身特点,从不同角度创新出适合自己的营销手段保持古城镇对游客的吸引力,维持和延续古城镇的旅游生命周期,促进古城镇旅游的发展。如果不是世界和国家文化遗产的古城镇要积极去申请,在申请过程中就会扩大国际国内影响。如果申请成功,则将获得联合国相关组织、国家、地方政府各方面政策的支持,大大拓宽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又如为了适应当前休闲度假旅游、增值旅游的新潮流,主题特色化就是一种很常用且重要的营销方法,深入挖掘古城镇的文化内涵,显示不同的个性风格和人文环境,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以此来吸引文化旅游者。

结论

发展是硬道理,当然古城镇也要发展。但由于古城镇蕴藏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它的发展同时必须要肩负保护古城镇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古城镇依靠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发展旅游产业是为了提高古城镇原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达到更好地保护古城镇的文化遗产目的。要作到上述的良性循环,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处“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道路,坚持科学规划、政府主导、合理开发、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通过立法形式来保护古城镇旅游资源,保证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丹.资源开发与市场.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

2.周庄镇党委、政府.周庄镇志,1992

3.科学发展关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4

4.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山西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8

5.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云南省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5内容摘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先从我国古城镇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意义,进而阐述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最后提出我国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旅游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休闲旅游;桂林;桂林旅游

一、桂林休闲旅游发展的背景

休闲旅游的发展是有着深刻历史背景,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我国正在由观光旅游转向休闲旅游的阶段,休闲旅游就显示出了它蓬勃发展的态势。20世纪中叶,由于西方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以后,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休闲旅游应运而生。到20世纪末,己成为当今世界相当一部分国家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发以来,社会经济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更多的居民追求了精神的享受,于是促进了旅游业繁荣发展。现在中国的工薪阶层每年享有的法定休假日也有114天,这在世界上也算是较长的。这一国家行为表明我们已融入了整个国际休闲社会的背景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完善,人们对休闲旅游必然有着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在闲暇时间里更加关注精神上、心理上和健康方面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查,“今后15年,全球参加社会工作的人们每年将有50%以上的时间用于休闲,休闲经济将在旅游产业体系中占据首位,休闲旅游产业将是第三产业中第一重要的产业”。我国也不例外,可以预知随着我国居民休闲观念的形成,将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把健身、求知、娱乐等轻松、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休闲活动放在首位,不仅消遣娱乐性和健身性的需求会有较大增长,而且智力性和发展性的休闲需求也将有大幅增加。玩得高兴又有益身心的休闲旅游需求模式成为消费主流。

桂林的休闲旅游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以桂林的市区城市休闲旅游为例,无论是两江四湖也好、正阳步行街也好,中山街也好,城市的市政设施或者公园也好,都在围绕一个主题来做文章,那就是“休闲”。就连桂林人的生活也是休闲的,整个城市都体现一个休闲的风格和休闲的生活氛围,商业一般是上午9时左右开放,晚上10点左右就打烊了。近5年来市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完善休闲配套设施。在桂林随处可见各类休闲吧、体育健身中心、酒吧、茶楼、小吃店、园林小品、城市休闲休憩配套设施、购物中心、公园等等,你很少看到忙碌的人们,只有看到三三两两的或者漫步正阳步行街、或者荡漾在园林式的两江四湖,或在城市林间谈笑风生,一切都那么怡然自得。

二、桂林旅游发展的转型: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

桂林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近年来每年接待入境旅游都在90万人次以上。因此,从桂林旅游发展历程来看总结出中国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桂林市旅游局和中山大学2000年共同编制的《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的分析,桂林旅游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初创期、发展期、停滞巩固期、二次发展期4个阶段。初创期(1973~1977),桂林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这个时期的性质仍然以政治接待为主,属于事业型。该接待的主要特点是旅游供给严重不足,但游客接待量稳步攀升;发展期(1978~1987),桂林市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旅游业向产业转化,旅游服务供给条件得到改善,游客接待量突飞猛进;停滞巩固期(1988~1996),低谷波动时期。旅游业的发展受国际环境及1992年桂林空难的影响和制约,桂林旅游业陷入低谷,并出现反复波动;二次发展期(1997~),第2个循环周期。其实,从现在来看,桂林旅游发展是经历了5个阶段,第四阶段为二次发展期(1997~2000),在全国旅游业稳步上升的大环境下,桂林旅游在经过短期调整后,进入了旅游发展史上的第2个循环周期。第五阶段为转型期(2001~)。2000年以前对于桂林来说,一直都是开发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其主导产品的旅游城市,30多年来,开发的格局基本上是按照“三山两洞一条江”开发,产品单一,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经济总量上不去,发展速度缓慢,没能真正发挥旅游的带动辐射功能。

传统的观光旅游束缚了桂林旅游的发展,甚至在正常的年份还出现了连续滑坡现象。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及带薪假日的延长,休闲度假旅游的规模开始扩大,在这种背景下,桂林市紧紧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短短的几年内实现了质的飞跃。在这5年之内,桂林实行了“显山露水、拆墙显绿”的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使得桂林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通过地市合并河构建大桂林旅游圈,以桂林为客源市场依托,加大力度开发了桂林城郊乡村旅游、桃花江休闲度假旅游区、愚自乐园、两江四湖环城游憩带以及大桂林旅游圈辖县的阳朔乡村旅游、阳朔西街、阳朔世外桃源、印象·刘三姐、兴安乐满地休闲度假世界和乐满地休闲娱乐主题园、荔浦龙怀世界华商大会商务休闲景区、龙胜温泉休闲度假区等,促使桂林的休闲旅游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极大的促进桂林旅游的发展。据桂林市旅游局的统计数字,到桂林来休闲度假的游客呈上升趋势,目前桂林休闲度假旅游的人数已经占桂林游客总人数的30%以上。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外,连续4年出现了高速增加。2004年全年接待游客1111.43万人,其中国内游客为1030.66万人,海外游客为80.77万人,分别比2003年同期增长30.10%、27.28%和81.26%;旅游总收入为501428万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为345208万元,海外旅游收入为156220万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44.66%、35.9%和68.66%。

桂林旅游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表明,休闲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发展休闲旅游是满足市场需求和实现传统观光旅游产品转型的最佳途经,也是保持旅游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休闲旅游与观光旅游的区别在于其具有明显的休闲特征,与其他旅游方式的显著区别是,休闲旅游是周而复始的,而其他旅游大多是一次性的;能够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延长逗留时间;休闲旅游与一般休闲的区别在于它必须是异地活动,即消费者必须离居住地一定时间以上(如过夜或几小时以上),这是积极、主动休闲的表现,属于高层次的休闲活动。从现阶段桂林的休闲旅游消费来看,旅游作为休闲的重要方式己成为假日消费时尚的主流。显然,在桂林这样一个传统的、以观光旅游占主导地位的城市,能够积极顺应甚至适度地引领休闲旅游市场,使其逐步实现了旅游产品的转型,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发展,不能不说很大程度归功于桂林的休闲度假旅游。

三、桂林休闲旅游发展的特点与模式

(一)特点:新发展,多样性

1.城郊化发展。我国休闲旅游发展主要是往城郊发展,以核心——边缘化进行发散开发,主要有两种特点,一是以经济发展快、出游率高、消费水平高、工作节奏快的大中城市为依托,凭借环境优良、风景优美、资源禀赋高、交通便捷、区位优越等建设起来,一般路程在2个半小时内,比如南宁周边休闲度假区、城郊的农家乐旅游等。这类特别适合周末休闲旅游需求。二是以著名的旅游城市为核心,往边缘发展,这些环境不一定很好,主要是利用核心城市的强大客源优势发展起来的。桂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依托桂林强大的客源市场,在大桂林旅游圈内短短的几年就发展了大量的诸如高尔夫、漂流、攀岩、乡村旅游等休闲旅游产品,比较著名的有乐满地主题园、高尔夫休闲大世界、两江四湖、愚自乐园、印象·刘三姐、阳朔乡村旅游、西街、桃花江度假区、龙胜温泉、十二滩漂流、五排河漂亮、阳朔攀岩、临桂体育休闲山庄等等。

2.主题化发展。主题是旅游开发的核心和灵魂。现代游客消费的多元性,加上余暇时间和可支配资金多,游客往理性化和个性化发展,客源市场呈现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休闲旅游产品的主题化。这种主题主要是根据客源定位来进行的,因此休闲旅游更加有了鲜明的形象,具有针对性。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世外桃源、西街、两江四湖、乡村旅游等等能够取得轰动性效应和巨大的成功就是源于它们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3.文化性发展。旅游产品是否有品味、是否具有生命,关键是看它的有没有文化内涵。文化是神、产品是形,如果一个优美的风景没有文化内涵那么它就缺少了生命力。休闲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就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桂林的两江四湖,将中西文化、古今桂林地方文化(尤其是明清文化)、园林历史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它的开通使得桂林旅游得到了质量和数量的飞跃。

4.多元化发展。人们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方面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旅游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从众旅游到个性旅游;由感性旅游到理性旅游,由“赶场式”游到休闲旅游,由“集中时间”到“分散”游,由城市旅游转向乡间游,由国内游到国际游。整个旅游形态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休闲旅游也不例外。休闲旅游不是一个孤立的产品形态,而是有一系列的产品集群组成的,与其它旅游产品形成互动,融合发展,或者与观光旅游互为辉映、相得益彰。或者与度假旅游水融、互相促进、或者与文化旅游神形糅合。总之是向多元化发展,并不是单纯的发展。无论是桂林的城市休闲旅游也好还是桂林的阳朔乡村旅游、印象·刘三姐也好都是多元化发展的。

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带薪假期的增多,离退体人群的扩大,尤其是双体日制度的推行,体闲旅游己能被我国一般的中等收入阶层和一部分工薪阶层所接受,不仅青年人接受,老年人也接受,其客源市场呈现出大众化和多元化的趋向

5.大众化发展。虽然休闲旅游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开发的产品品味也很高,但是它的产品都是大众化的,甚至有些休闲旅游产品属于公益性的,只有少数向贵族化发展,大多数休闲旅游产品普通的老百姓都消费得起。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甚至今天,人们对休闲旅游存在误解,认为它是有钱人的奢侈享受,这在人们的收入还不十分富裕、社会服务系统尚不健全、国民整体文化素养有待提高的时候,显然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人们的休闲方式多种多样,而以旅游为手段达到休闲目的,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对此,当人们占据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可自行支配的经济收入后,己逐步得到认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体闲旅游不再是少数个人的消费行为,正日益成为大众消费形式。

来桂林旅游的游客都知道,桂林很多新开发的休闲旅游产品都采用公益性和消费两种方式进行享受,比如高品位休闲旅游产品中的阳朔西街、两江四湖、阳朔乡村旅游等等诸多休闲旅游产品都是不收门票的,大多数休闲配套设施都属于公益性的。

(二)开发模式:多元化,个性化

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与之相对应的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也是多元化的。从桂林近几年休闲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总结出以下几种开发模式,这些模式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可以适用。

1.主题游乐园模式。该模式以某个文化主题为定位,针对特定的客源市场,以总主题为依托,高度重视文化内涵的包装设计,开发附加旅游产品,在这个主题游乐园中,休闲旅游主要体现在主题园的休闲配套设施上,享受更多的是文化休闲旅游大餐。一般这种开发模式都是选择在城郊进行。桂林愚自乐园、兴安乐满地、印象·刘三姐就是典型的代表,比如乐满地休闲娱乐主要是针对中青年游客设计的,同时配套有五星级休闲度假酒店、标准的高尔夫球运动场等附加的休闲产品。

2.园林式模式。园林式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基础,按照园林的形式进行开发。它比较注重历史文化和园林文化的挖掘和开发,采用公益性和商业性两种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桂林的两江四湖就是按照园林模式进行开发的。它分段按照不同的主题融入了中西园林文化和历史文化进行设计,两江四湖两岸垒石跌水,设计有中西建筑风格休憩设施,将桂林明清时期四湖的文化名人和桂林风土人情以浮雕、塑像、石刻等形式错落有致的点缀于林间花间。在这里你可看到西湖双拱桥、法国凯旋门、美国金门桥等世界名桥。酒吧、游泳池、体育休闲设施、园林景观小品、茶座、歌舞厅等等休闲配套设施应有尽有。所有的园林景观和休闲设施都是公益性的,而水上游乐则是商业性的。

3.休闲度假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选择在环境优雅、空气质量良好、离城市近的水库、温泉、河道、森林等地兴建。主要功能是度假,配合度假,兴建诸如高尔夫球、游泳池、歌舞厅、桑拿按摩、休闲娱乐、景观小品、休憩亭廊楼阁、保健疗养等附属休闲配套设施。如灵川青狮潭旅游度假区、荔浦丰鱼岩旅游度假区、桂林桃花江旅游度假区和龙胜温泉旅游度假区等4个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已经一些休闲度假山庄、疗养院等。

4.乡村休闲模式。乡村休闲模式一般选择在城郊,以乡村优美的自然景观、淳朴的民俗风情为资源进行开发,主要功能是休闲观光,重点开发的是田园风光、农家乐旅游、休闲山庄、攀岩、漂流、自助旅游、自行车或徒步旅游产品。

阳朔乡村旅游是典型的乡村休闲旅游模式,也是世界著名的乡村休闲旅游胜地。在阳朔,欣赏举世无双的漓江美景和阳朔田园风光的同时,遇龙河漂流、攀岩、乡村休闲山庄、泥浴、自行车或徒步游览、果园等等休闲产品也会让你流连忘返。

四、桂林休闲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一)创新: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1.创新之一:市场前瞻,引领潮流。任何事物只有创新才能有生命力。休闲旅游在市场上的创新在于要具有市场的前瞻性,通过前瞻来引领消费的潮流。最近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变化最快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现象就是消费现象的变化极快。每当意识到适应需求的时候,可能已经落后于市场潮流了,因此必须研究市场的前瞻性。市场前瞻是指市场应该具有适度的超前性。具有超前意识后需要通过研究游客的消费行为和心理诉求,去引领市场消费的方向,使得旅游产品永葆活力。

2.创新之二:产品多元化,互动结合。多元化的市场需要要多元化的产品,游客的需求和游客的层次都是多元化的,需要开发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源市场和客源层次开发多层次的休闲旅游产品。

同时,休闲旅游需要与其它旅游产品互动或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效果。要大力加强与休闲相关的各种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加强休闲旅游与度假、观光、文化、生态等旅游的互动或结合,完善休闲旅游产品的配套设施。

3.创新之三:抓主题,要精品。休闲旅游是个性化的旅游,是高品位的旅游,要根据客源市场的需求和本身资源的禀赋,以主题的形式开发,仅仅围绕适合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的主题开发精品。休闲旅游不同大众的观光旅游,因此,要强调开发精品,引导我国旅游由开发的粗型产品转向集约型精品发展。

(二)文化:主题的灵魂

休闲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方式,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休闲旅游的文化价值在于:旅游活动在带给人们乐趣、享受知识的同时,引起了不同底蕴文化的直接碰撞与融合。

据美国旅行社业协会的调查,美国游客希望体验文化的意愿有所增强:29%的游客认为从度假休闲旅游中得到文化体验很重要;17%的游客认为应包括参加文化活动或文艺演出,否则旅游经历就是不完整的。中外游客存在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性有时代性差异和民族性差异之分,文化的时代性差异指由于各民族、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而产生的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文化的民族性差异是指在民族形式、民族风格、民族特色方面的差异。中国文化反映了对自然美的执著追求和深刻理解,讲求诗情画意和深邃悠远的意境,注重“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一种惬意,相对于中国的自然浪漫,西方文化更显得严谨、有序,充分体现了黄金分割率和各种几何构图。在思维方式上,中国文化偏重于综合,西方人倾向于分析;在行为模式上中国人注重调和,西方人则多一些个性在传统价值观上,中国人重视家庭关系西方人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

在中国休闲旅游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发展过程中,要突出差异性,追求独特性,提升其文化价值,必须树立全球的眼光,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实现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吸取那些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成果。提供相应的产品,才能形成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从本质上说,旅游者在寻求文化,购买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旅游经营者则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文化品位越高,独特性越强,多样性越丰富,就越有发展前景。研究世界50年的旅游发展经验,可以说,特色是旅游之魂,文化是旅游之基,环境是旅游之根,质量是旅游之本。因此,休闲旅游开发需要更加重视文化的分量,通过文化来提高其旅游品质。

(三)环保:旅游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如前所论,休闲旅游是一个高级别高质量的旅游,常常是周而复始的,是一种积极参与、主动休息的行为,属于高层次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所求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它是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活动,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没有人不愿意在环境优雅、空气质量好、生态保护好的条件下休闲度假。休闲旅游是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符合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个性化、自助式发展趋势;因此,发展休闲旅游需要从环境保护的层面设计好每一个项目,保护好优良的自然环境,还要密切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的联系,激发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去,使之自觉的保护环境和有节制的建设。

五、结论与讨论

休闲旅游是生活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的产物,是我国实行5天工作制和3个7天长假的前提下产生的,是高级的旅游形态之一。本文只是初步总结了桂林休闲旅游发展的一些规律、特点和开发的模式,从中也可以总结出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它在我国发展还是个新事物,在我国还没有条件实行带薪休闲度假的情况下,它的发展满足了现阶段游客的需求,今后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先进国家经历过的闲暇经济的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是否还有中国的特殊性,如何实现我国由传统观光转向休闲度假转变,休闲旅游市场前瞻和培育怎么进行,既然它是一种高级别的高品位的旅游产品,那么在未来随着游客需求的变化中如何创新它的旅游产品等等,都需要我们加以及时、认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克祥,李舟.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4,(8).

[2]金丽,刘隽.休闲旅游文化价值及人文关怀的结构性建设[J].旅游经济,2002,(6).

[3]潘建民,黄进.论桂林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战略选择[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4]冉斌.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J].经济纵横,2004,(2).

[5]张凤芝.休闲旅游之浅析[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旅游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主要问题对策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6、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7、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8、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

二、对策与借鉴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规范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5、保持乡村文化本色,注重优良民风的培育。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不论是产品和服务,还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设计;不论是村庄环境,还是农家居所,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化趋向。

乡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然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经济利益的凸现,都会给原有的朴实民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在关注村民经济利益与保持朴实民风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培育优良的民风,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为乡村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7、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8、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应重点创新特色产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差异化特色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结合乡村环境,推出“寻幽探险游”、“健身游”等产品;二是增加特色文化产品,结合本地人文资源,挖掘独特的文化素材,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拓展产品组合,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多相对偏僻,知名度不高,旅游地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吸引游客,增强客流量;政府部门除了采用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促销外,还应与企业联合,有计划地建立营销网络;此外还可发挥旅行社的推销外联作用,吸引外地游客。

9、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泰国近年来实施的CBT(Community-basedTourism,社区旅游)项目,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CBT原则,游客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第一时间,就会与各自的接待家庭见面,了解当地的概貌、特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随后的游览中减少盲目性。这与国内乡村旅游游客只在吃住环节上与当地居民接触,对旅游地文化习俗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有很大不同。

CBT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的教师由村里的老人或老僧人担当,主要是告诉游客当地历史文化,告诫游客珍惜当地的树木、水、土地等。社区学校的形式可以使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同时通过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使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良好。

CBT的第三个原则是集体接待原则。游客每到一个家庭参观,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接待,不会出现国内乡村游中的抢客拉客现象;游客用餐往往是集体就餐,由村里的每家女主人端来拿手好菜,让游客在品尝当地不同美味时,进一步了解“社区基础”的含义。

依据CBT的一些原则,泰国的乡村游能够健康发展,旅游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富足的生活,并且泰国乡村的原有的文化特色、自然风貌依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王时阳、刘德谦: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条件[N]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10日。

[2]曹学文:乡村旅游产品的三大文化特性[N]中国旅游报,2007年3月2日。

旅游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连;会展旅游;发展策略

一、大连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

实践证明,会展旅游是一项专项产品,它比观光旅游层面更高,拥有更多的文化、科技、商贸含量,参与会展旅

游的客人一般是各行各业的专门人士或首脑,在素养和消费上比大众观光游客高出很多。由此,会展旅游给主办地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是观光旅游所难以比拟的,它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当前,通过举办各类大型会议、展览会、交易会等形式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旅游市场的新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大连会展业经历了1985年以前零星海外来展的初尝阶段,1987年大连国际博览中心启动后的起步阶段和1996年大连星海会展中心竣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以1996年大连星海会展中心落成为标志,大连会展旅游业开始作为一个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展览项目由少到多,展览规模从小到大,展览主题由单一到多样,展览类型由综合到专业,大连的会展旅游业已经逐渐成熟起来。

每年会展业平均为大连市社会经济增收约6亿元人民币。迄今,全市专业展馆供展面积7.5万平方米,会展中心二期展馆在建面积6万平方米。在市内四区登记注册的具有展览业务的企业或公司已达701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有112家。

二、大连发展会展旅游的基本条件分析

1.区位条件。大连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国辽东半岛最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处于环渤海地区的圈首,是京津的门户,北依中国东北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广大腹地,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与日本、韩国、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

2.城市经济。虽然大连的城市规模不是很大,人口不是很多,但在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第八位,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大连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69亿元,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递增速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50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亿元,同比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0元。预计到2007年,人均GDP将达到5000美元。作为一个经济中心城市,大连的基础设施完善,在东北乃至全国首屈一指,同时服务业也相当发达。

3.交通条件。港口以大连港为主体,以北良港、大连湾新港、旅顺新港、长海港、皮口港等30多家企业和专业码头为辅助的庞大港口群。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超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100多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20多万标箱,旅客吞吐量760多万人次。

目前,大连市共有公路456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6公里、一级公路303公里、二级公路1476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6.3公里,还有遍及城乡的18个汽车站,初步形成了以沈大和大庄高速公路、旅顺南路贯穿南北,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骨架,布局合理的公路网和以市区为中心的2小时直达各区市的经济活动圈。

大连铁路是辽南地区主要的客货运输枢纽,连接大连、营口等8个市区以及大连港、大窑湾港、旅顺港等5个港口,与全国路网相连,现有55个车站、17条营业线,线路总延长1384公里,年发送货物约2400万吨,发送旅客1870多万人次。

大连空港是4E级国际航空港,现有航线80多条。连接国内外60多个城市。年旅客吞吐量300多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万多吨,国内外城市通航数量和客货吞吐量均居东北地区首位。

4.丰富的旅游资源。大连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和旅游热点城市,不仅有“半个中国近代史天然博物馆”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还有许多风景奇秀的自然旅游资源。南部沿海风景区、旅顺口风景区、金石滩风景区和冰峪沟风景区是大连四大名胜风景区。大连市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加大了投入,进一步完善以市区南部海滨为中心,金石滩和旅顺为两翼的旅游发展格局。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有:18个标准球道的高尔夫球场、别墅休闲中心、国际游艇俱乐部、狩猎俱乐部等各种娱乐中心。市内旅游资源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森林动物园、星海广场、虎滩乐园、滨海路、棒棰岛等。旅顺旅游资源有白玉山、东鸡冠山、203高地、黄金山海水浴场等。

5.基础设施

(1)会展、会议场所。大连星海会展中心展区面积为2.5万平方米。展场设施及技术配置先进,服务项目齐全,可为参展商提供水、电、通讯等各方面的需求,具备当今国内一流水准。新建成的大连世界博览广场拥有近百万平方米的滨海绿地和广场,内部金融商贸、会议展览、商务办公、餐饮酒店、文化旅游等功能配套齐全,年接待中外游客1000多万人次,成为大连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平台。

大连金石国际会议中心是我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齐全、设施最先进的,融清静、幽雅于一体的一家五星级国际会议中心和休闲度假酒店,总建筑面积为4万7千多平方米,绿化面积为21万平方米。

(2)配套服务设施。截至2004年末,全市拥有旅游宾馆(饭店)168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125家。大连是东北地区星级宾馆酒店最多和最全的城市。目前有大连富丽华酒店、大连香格里拉饭店、大连瑞士酒店、大连海景酒店?、大连希尔顿酒店、大连凯宾斯基饭店5家五星级酒店。其规模、设施、装修、设备具有国际水平,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全方位、档次齐全的旅游接待网络;有20家四星级酒店;拥有67家三星级的酒店;拥有55家二星级的宾馆;有旅行社321家。

6.政策环境。自从大连明确了发展会展经济以来,市政府就专门成立了展览工作办公室,办公室常设在大连市贸促会,负责对大连举办的各种展会进行审批、组织、协调,实施统一管理。

三、大连会展旅游的发展策略

1.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功能,加快相关立法,强化行业自律。进一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功能,充分发挥会展行业协会职能,统筹协调展览业务,加强同行业的自律和合作,逐步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推动会展业健康、稳定、快速、持续的发展。

加强行业协调管理,推动行业自律建设。大连市展览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国家政策法规、本地产业特点及经济发展格局,对全市展览项目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市政府待展览业成熟后,逐步退出,完全按市场化运作。根据会展业市场规范、自律、协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由会展业行业协会规范经营行为,实行行业自律,使会展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纵观世界上会展旅游发达的国家和城市,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在其旅游管理机构下设专门的会展局,北京市旅游局下设有国际会展处。为适应市场需要,建议大连设置相应的会展旅游主管机构,按市场化体制运作,统一规划和管理会展业。

政府应加快从办理、经营会展活动中的退出步伐,要努力为会展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大连应鼓励建立专业会展公司(PCO)、目的地管理公司(DMC),形成市场运作机制。所有会展活动要逐步由专业化的会展公司按照市场规则去运作。大连要借鉴国内外会展旅游成熟的运作模式,培育专业的会展旅游企业,构建“政府——协会及会展旅游中介机构——会展旅游服务人员——参展商及观众”的运行体系。

3.培养会展人才,建立专业队伍。任何一个行业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因此,提高会展业人员的素质,发展壮大展览公司,是保证会展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大连会展旅游人才短缺现象严重,高层次的会展旅游管理、策划、经营人才比较缺乏,导致配套服务水平较低。

因此,要通过大力引进和培养短缺人才来改进服务水平。在利用现有人才的基础上,要加强会展旅游业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引进,形成一支PCO队伍。短期内要对在岗人员和即将上岗的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从长远来看,要采用国际惯用的质量认证体系和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创办的注册展览经理培训认证制度等,来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4.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走向国际化。随着会展业的发展,品牌展会将成为会展经济发展的必然。国际上著名的会展城市都有一批著名的会议和展览。大连要发展成区域性国际会展名城,把会展业做大,必须实施名牌战略,精心培育名牌展会。

目前,大连服装展、进出口商品博览会、汽车展、软交会等一批展会已经初步成型,发展前景较好,应重点加以扶持,某些展会要尝试实行国际化运作,用3~5年的时间争取更多的展会获得UFI的资质认可,真正培植一批国际和国内名牌。

面对市场挑战,做大做强品牌展会,大连还需要增强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学习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展会组织、招商、开展期间的服务、会后跟踪回访等环节的工作水平。

5.发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大连已经初步具备了承办国际会议的设施和条件,也具备了一定的承办国际会议的经验,但在承办国际会议方面进展不大。在“入世”后,国际知名会展公司的进入必然会打破国内现有竞争格局,因此,大连必须大力发展国际合作,主动联合,以市场份额换取客户、经验和新技术,抓住发展机会,参与国际竞争。争取海外著名展览公司在大连设立分支机构,了解大连,认识大连的会展业,进而扩大各种形式的合作。

参考文献:

[1]陈才,谢春山.大连会展旅游产品结构的系统分析与优化设计[J].社会科学家,2003,(11).

[2]郝晓兰.内蒙古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J].前沿,2003,(12).

旅游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信息化问题对策

旅游产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性产业,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与旅游产业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关系,两者相结合,将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广阔空间。农村当前还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低地,但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信息化建设越来越为各方所关注,这也为全面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

一、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推进信息化建设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的第一位的任务是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我国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文明、文化文明、政治文明和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乡村旅游同时也面临着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和发展形态转变的问题,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产业素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十一五”期间,国家旅游局将全面推进信息化作为“助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决策”,将信息化作为行业调整和改革的重要依托和手段,所以,建立健全规范、高效、有序的乡村旅游信息化架构,对于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2.乡村旅游客源特点要求推进信息化建设

旅游者的一次旅游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旅游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反馈的过程。旅游决策对旅游信息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有效地获取信息以辅助科学决策,对旅游者而言显得特别重要。乡村旅游市场主要是青少年乡村修学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都市居民乡村旅游等,客源以青少年和城市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或收入较高者及其家庭为主,网络是这些旅游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调查表明,他们对网络的主动认知度很高,对于旅游网站的认知渠道也是以网络链接为主,网络等媒体提供的中立信息对于消费者的旅游决策影响很大,他们在了解旅游信息时,将来也还会更多地采用网上查询渠道。乡村旅游经营组织一般规模比较小,目前大多采用直接销售渠道,非常有必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为消费者提供有关乡村旅游的实施方案参考,以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

3.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特点要求推进信息化建设

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是农业景观和乡村文化,正是这些核心资源形成了乡村旅游的主要产品,游客通过消费这些产品体验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人们来到乡村旅游,就是希望体验一种不同于城市喧嚣生活的宁静,同时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放松心情、感悟人生,但这往往超出旅游者的一般经验,如果没有相应的信息辅助,很难有深层次体验的愉悦。网络信息平台有助于从深度和广度展示乡村文化内涵,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对外宣传,可以比较好地弥补乡村旅游资源分布较为零散、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等弱点,全面、深入地展示目的地特点,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和附加价值,为游客提供高品质服务。

4.旅游市场消费方式变化要求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旅游支付能力的增强,自主的个性化旅游逐渐占据了现代旅游的主导地位。散客旅游增多,游客更多地希望能从旅游企业获取全程综合化服务,旅游企业信息处理量大大增加,需要建立强大的信息网络进行支撑,信息化成为旅游产业驱动力。美国MerrillLynch的调查指出,2005年全美在线旅游市场增长19%,达到277亿美元,而直接提供在线服务的旅游供应商收入增长27%,达到325亿美元。国内一些优秀景区也在利用网络手段提高旅游资源和旅游企业的市场空间,强化旅游宣传的促销功能。以九寨沟景区为例,2006年景区交易4.7亿而网上交易达到7.2亿,数字九寨已经成为经营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信息化较大程度地扭转了乡村旅游发展在交通和信息等方面的劣势,使得乡村旅游营造重点主题、实现产品小众化与消费个性化的契合成为可能。

二、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农村信息化硬件建设有了长足进步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浪潮在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现代化信息网络这种天然的爆炸式扩张趋势在农村也不例外。截至2007年10月,全国约97%的乡镇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92%的乡镇开通宽带。我国许多农村已经形成了基于村村通有线电视、网络、广播、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以及传统媒体为主体的信息传播网络。农村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农村过去偏远封闭的状况,农民“人在家中坐,全知天下事”,在信息消费支出方面大幅度增加;同时,农村信息化特别是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络的普及,改变了农村固有的信息流自上而下单向传递的模式,农村具备了和城市进行双向信息沟通的基础和条件。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和政府投入的加大,信息化网络硬件建设还会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好地改善。

2.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面临大好机遇

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高度关注农村建设,200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近2年来约有30多个部委制定了相应的推进农村信息化政策,涉及到的工程项目不下40项。政府主导和输血性机制的加强,对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较好地促进了农村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和信息环境逐步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推进以及法律法规的健全,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融入到农村信息化的大局当中,获得了极佳的发展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推动,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都会有长足的进步。

3.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其初期是大规模地推行硬件建设,而软件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深度和速度。首先是农民信息应用能力偏低,很多农民将电脑和网络当作成简单的娱乐工具,对于其生产功能很少触及;其次是信息资源的内容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滞后,多数的乡村旅游主题网站没能及时和更新信息,内容陈旧,信息指导性和权威性不够;乡村旅游信息资源分布较为零散,涉及的行业和部门较多,还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信息资源共享性较差;行业进入的随意性也带来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层次初级化以及经营的粗放化,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也制约了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财政能力不足与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对资金的巨大需求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旅游经营企业对信息化服务的认识不足、信息人才缺乏等等,都是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1.提高认识,积极推进

旅游产业是一个开发性的大系统,信息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基础,并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时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信息时效性,巩固和扩张客源;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产业素质。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以及相关参与主体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当前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时机,取得政府支持,在政府发展农村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下,在经济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在欠发达地区加强引导,强调信息致富,积极推进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建设。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国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国内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都表明,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集中性,应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组织管理机构,提出建设标准,统一协调,避免出现重复建设。乡村旅游经营企业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实施体系,负责具体的建设工作。旅游管理机构建设乡村旅游专网和信息共享平台,旅游企业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另一方面要开展信息化服务,为游客制定旅行计划和项目选择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还要注重为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的农民服务,提供他们用得起和用得上信息化产品,使他们作为信息产品与游客供求衔接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中受益,并进而增强他们的信息资源的利用意识,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

3.资源整合,市场运作

要加快乡村旅游信息采集标准体系和信息体系的建设,实现信息采集、处理、的一体化,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整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各层次的信息资源,并用各方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传递,促进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共享,满足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服务的需要。对农民要进行信息的无偿化服务,通过客流和物流形成的利润反哺信息免费服务的资金不足,使乡村旅游的信息传播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资金渠道,大力吸引企业投资和社会资金的进入,探索建立以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主体,政府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发展体系和运行模式。

4.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坚持从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已有经验,在一些优势领域,如建立乡村旅游门户网站、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电子政务管理等某个方面进行信息化率先突破,借此积累经验,总结推广;同时借助信息化加强乡村旅游产业链条中相关主体的内外合作,有效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由此促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和应用市场的成熟。当前,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应放在服务内容实用、准确、可靠和加强信息交流的互动性等方面,以乡村旅游信息服务内容的适用性为基础,提高信息应用效率,通过加强信息交流的互动性提高服务效果,同时要注重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

5.多管齐下,优化环境

首先要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各环节的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的真实、健康,信息采集和交流传播渠道畅通。其次,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需要大批既精通旅游业务又熟悉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培养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各层次所需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信息素养,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要了解旅游中的信息管理技术,而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都要做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工作。再次,旅游产业链长,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要搞好行业协作、区域协作,获得社会各界和各地区的合力支持,从政策、人才和协作等方面构筑有助于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软环境。

参考文献:

[1]郑泽国:调查:上海市网民旅游习惯调查报告[EB/OL]同程E网/qyfw/newsinfo_309.html,2005~5~13

[2]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旅游信息化工作[EB/OL]中国旅游网/news_detail/newsshow.asp?id=A200712291346284958818,2007~12~19

旅游发展论文范文第9篇

国内旅游是指本国人民在国境线内进行的游览活动。这种消费行为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进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世界各国旅游事业的成长阶段与开发政策各有其特点。在发达国家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满足后,国内旅游业开始繁荣兴盛,继之国际旅游业也发展起来,这种国际旅游业既包括本国旅游者的出国旅游即支出旅游,也包括外国旅游者的入境旅游,即收入旅游,这些发达国家生产、消费发展,不存在象落后国家那样由受先进国家消费示范效应影响而产生的“早熟消费”现象,发展旅游业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社会总需求不足和由此产生的失业问题,具有福利性质。

而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则率先发展国际旅游业中的收入旅游即入境旅游,并且这种收入旅游随着由经济发展引致的外汇瓶颈加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益重要。同时,伴随国内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业也兴盛起来,到迈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美元的新兴工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时,国际旅游业中的支出旅游即出国旅游也崛起繁荣,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的初期目的主要是为了赚取外汇,发展经济。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1000美元,外汇紧缺,只发展接待外国旅游者的收入旅游。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外汇仍然紧缺情况下,这时,由于国内人民收入提高,国内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但出国支出旅游仍未发展,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外汇紧缺解除,这时出国旅游也发展起来了,台湾省是我国旅游业先行发展地区之一,它于1956年开始发展旅游业,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200多美元,外汇紧缺,因此首先着重发展国际旅游业中的收入旅游。从1956年到1979年期间,它始终不提倡国内旅游,随其自行发展,到了1979年台湾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国际收支出现大幅度的稳定顺差达几百亿美元,这才开放国际旅游业中的出国支出旅游。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旅游业的供给和服务一时很难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为了缓解矛盾,促进旅游业顺利发展,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政策,并从各方面采取有力保证措施,增加国际旅游供给,使国际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这时期,对国内旅游先后提出了灵活的政策和要求。80年代,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成熟和保证国际旅游优先发展,要求国内旅游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稳步发展”,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其消费构成和消费层次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出旅游成为新的时尚,开放较早、收入较高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居民就更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国内旅游业的产出水平,已达到国际旅游业产出水平的1.68倍。①与此同时,近两年中国边境旅游的口岸增加,路线延长,无数增多,为边境旅游提供了方便,使边境旅游日益成为旅游业的焦点,其次,东南亚地区也成为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新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国内旅游向出国旅游的延伸。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加快,以及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我国国民经济必将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国内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经济勃勃发展,为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已不满足封闭式的家庭生活,而是迫切希望通过旅游达到开拓视野、陶冶性情的高层次的需求。随着城市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的“五天工作制”的实行,农民自由支配时间增多,旅游将成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旅游市场潜力很大,为发展国内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物质基础,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我国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品味之高在世界上首届一指。同时,经过近二十年的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点)的建设,接待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为发展国内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各个旅游接待区来说,国内旅游对该地区的作用与国际旅游对各个接待国的作用基本相同,只不过不以外汇形式表现而已,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促进社会进步,繁荣文化,提高生活质量,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通过旅游,增加人们身体精神的健康,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少国家通过国内旅游来解决本国居民中那些缺乏经济能力和不能出国的旅游问题,如埃及提倡让更多收入少的人“了解自己的国家”,增强民族自豪感,旅游部门在住宿、交通方面提供优待,给中、下层居民以方便,去年春节期间,安徽省黄山管委会推出的“黄山市民游黄山”活动,增加了市民对旅游行业的了解,激发了市民的主人翁精神。

2.改善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和带动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城建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兴旺又促进城建、交通、科技文化、商业的、工业和手工业等相关部门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国民经济结构呈良性发展。

3.促进国内地区间经济发展平衡,是经济发展重心向内地转移及扶贫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对落后地区来说,尤为明显。旅游的主要资源是自然风景和历史古迹,它们一般不在工业发达区而在边远地区、山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如敦煌千佛洞,黄果树瀑布、云南石林、四川九寨沟、安徽黄山、九华山等,我国众多的名胜都处在这种地理位置,通过国内旅游的发展,使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者来到落后的旅游地区消费,带动该地的经济发展。

4.大量回笼货币,加速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到1992年,国内旅游的回宠货币约1300亿元,1995年回笼货币1170亿元。②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发展国内旅游业对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实现货币回笼、积累资金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并可作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先导,为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积累资金,逐步打好社会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的基础。

5.可以使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互相调节平衡,提高旅游设施的利用率。国际旅游市场的客源因政治、经济和季节性变化会产生波动,通过发展国内旅游来弥补、缓和或调节床位的使用,解决交通工具的闲置和饱和等问题,防止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的比例失调,以免造成旅游经济单纯依赖国际市场而无回旋余地。

6.扩大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由于旅游活动的广泛和多样化,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性的行业。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对于就业似乎比发达国家更为有利,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活动和就业范围更小一些。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扩大劳动就业机会,缓解目前我们由于经济转轨所造成的“就业难”的压力。

发展国内旅游的重要作用和潜在功能,也越来越为各有关方面所认识,各级主管部门要从政策上引导,改变原来终其自由发展的做法。为下一世纪的经济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今年初,钱其琛副总理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旅游管理部门要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有个系统的规划,要明确发展方向、长远目标,要看到,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市场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今后五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显示,世界旅游业中,国内旅游业收入约占总收入的91%。就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中,国内旅游也占较大比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加速发展国内旅游,以顺应这种新的形势,制订相应政策和措施,在全社会起一个导向性和协调性的作用,使旅游业日益繁荣。

1.将国内旅游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级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中、长期计划和产业政策时,应对国内旅游有相应的计划安排,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设立系列指标,建立定点和抽样统计制度,从根本上确立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并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

2.积极培育国内旅游的市场,在旅游客源市场输出与接待等方面联合,共同开发,深入广泛宣传,有组织地招徕国内旅游客源,积极办好国内旅游交易会和区域性、专项性旅游交易会,提高国民旅游意识。

3.建设和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随着国内旅游业发展,国内旅游者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在逐步提高,建设旅游服务设施要注意层次性和协调性,既要满足高层次消费的需求,更要重视大多数旅游者目前消费水平还较低的大众要求,改变以往接待国内旅游者设施存在的脏、乱、差现象,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以满足国内旅游者的需求。

4.加强宏观调控,积极稳定地发展国内旅游业。当前,许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经济对办旅游业的兴趣和热情都很高,而另一方面,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相形之下显得有些滞后,特别是交通拥挤,一些热线热点在旅游旺季人满为患,并冲击和影响国际旅游业。这种主客观条件相对脱节的状态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宏观调控,运用价格手段和时间错位方式来进行限流和分流。根据旅游业的内在发展规律,需要和可能的条件,适时提供导向情的调控意见和措施。

5.制定旅游法规,健全监督机制,保障国内旅游者合法权益。近两年,随着国内旅游业的红火,许多旅游接待地区的三类旅行社一轰而上,发展迅猛,全国现已有4000多家,但这些旅行社中,存在了一些问题,有些甚至属“皮包社”,只有一部电话和一台传真机,从业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有些根本不懂业务,导游人员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旅客投诉率较高,影响了国内旅游业形象。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旅游管理水平、旅游服务质量等软件建设,逐步制定有关国内旅游业的法规和综合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定点服务,管理监督和投诉制度,确保国内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6.根据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从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和预测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大力发展以下几种类型的旅游产品。一是观光型旅游产品,这种产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国内旅游的主导产品,应不断增加和丰富产品的内容,溶知识性、文化性和参与性于一体,以满足旅游者新的需求。二是开发短途消闲旅游产品,随着双休日的实施,在我国城市兴起了周末旅游,由于时间因素,旅游路程不可太长,应根据当地及周边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开发出具有吸引力的短途消闲产品,有广大的市场潜力。三是开发专项旅游产品。举办一些旅游节庆活动和一些主题旅游项目,如“三国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都将受到国内旅游者的青睐。

国内旅游的兴起,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发展国内旅游业可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应抓住当前国内旅游大发展的有利时机,从战略高度国内旅游业,规划和加速国内旅游业健康发展。

①来自《“八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情况和基本经验》中国旅游报,

1995.10.10。

旅游发展论文范文第10篇

国人的务实心态使旅游信贷不被接受

西方人将旅游当作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福利和各项保险健全,没有存款也要休假外出旅行。中国人则不同,相对于攒钱购房来说,旅游只能算得上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旅游贷款不象住房贷款那般火爆,是因为后者是为了一家人安居乐业的百年大计,而前者只是为了逍遥一刻的眼前快乐,大多数生活水平尚未步入小康的消费者的眼睛还是雪亮的。

尽管政府大力提倡居民进行信贷消费,但现实的信贷消费形势并不乐观。据中国人民银行最近调查,半数居民并没有消费信贷意向,与此同时,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消费群体接受消费信贷的倾向也有所不同,愿意向银行贷款去旅游的人群比例很低,这多少表明了国人对待生活的务实心态,正是这种心态阻碍着旅游信贷业务的开展。

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制肘旅游信贷消费

信贷消费的全新理念虽然在某些领域逐步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然而,现实中还存在着制约消费信贷的瓶颈问题。目前的信贷消费中,商业银行既是消费受理方,又是授信方,独资承担了信贷消费的资金压力和风险,这对信贷消费的进一步发展十分不利。贷款银行为了减少风险,必然以苛刻的信贷条件要求借款人履行繁杂的贷款手续。

由于旅游的信贷需求是突发性的,短时间内办理完成并不容易,贷方和借方的积极性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急需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来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满足百姓的信贷需求。

银行的服务质量和营业模式导致旅游信贷曲高和寡

手续繁琐令人生畏。消费信贷手续非常繁琐,通常都有十几道关卡,作为消费信贷家族成员之一,旅游信贷自然也不例外。一般说来,想借旅游贷款的游客需提前二三十天向开办此项业务的银行提出申请,其间需要往返银行多次,并提供银行所需的各种文件、证明、担保。也许将来旅游贷款门槛放低之日就是旅游贷款大受欢迎之际。

贷款业务覆盖面狭窄。旅游贷款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桂林等少数几个大城市和旅游业发达城市中的商业银行开办,而在中小城市里此项业务尚是一片空白,因而相当一部分有实力、讲信用也有旅游意愿的潜在游客只因身在中小城市想办理这项业务也只能望“贷”兴叹了。

贷款方式呆板单一。旅游贷款一般都是由银行和旅游公司(旅行社)联合推出,借得贷款的旅客一般是拿不到现金的,只能跟随银行指定的旅游公司(旅行社)组成的旅游团随行。旅游者若不想随旅游团一起行动而是想单独自由自在地去饱览风光、指点江山,银行通常会婉拒他的贷款申请。这种单一的信贷模式将大批消费者拒之门外。

启动旅游信贷消费对策与措施

健全管理法规和制度,完善消费信贷体系。有关部门要研究制订与信贷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担保、评估、保险、公证等一系列制度,使旅游信贷消费逐步走上法制轨道。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积极探索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共享网络,实行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促进信贷消费,规避金融风险。此外,要支持、引导建立个人资信调查和置业担保等中介机构,尽快全面启动旅游信贷二级市场,为旅游者实现自己的旅游愿望创造便利条件。

提供优质服务,改善信贷消费环境。凡涉及旅游信贷消费的各有关部门、有关企业都要加强职工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各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多种形式高效、便利的旅游信贷服务;银行要配备必要的信贷消费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多与旅行社(旅游公司)和消费者沟通,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健全信贷产品质量保障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宣传媒体要加大信贷消费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普及信贷消费知识,逐步转变国人先积累、后消费的传统习惯,引导其树立借助信贷工具,适度超前消费的新观念,以有效增加旅游的即期消费。

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部门协作。发展旅游信贷消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有关企业和金融机构都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商业、旅游等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把启动和推进旅游信贷消费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任务,积极采取措施,消除制约症结,加大信贷消费工作力度。保险公司可以介入信贷消费,开办履约保险项目,分散信贷风险。

此外,要密切关注旅游信贷消费这一新课题,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引导旅游信贷消费健康发展。旅游信贷市场前景广阔

旅游消费在我国目前已成为重要的消费热点,旅游消费市场的启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对旅游消费主体而言,决定旅游消费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一是有钱,二是有闲”。目前对国内市场来说,耐用消费品已趋于饱和状态,人们的旅游动机和需求日益旺盛,这就要合理地引导人们的消费方向,旅游消费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出台相应措施鼓励人们进行旅游消费,对于收入不高、积蓄有限、收入来源稳定、有一定还款能力且有强烈旅游欲望的个体消费者而言,旅游信贷就是一项很好的措施。有专家认为,贷款旅游的前景应该不错,刚工作或刚成家的青年人将是旅游信贷的主要选择者。另外,境外旅游花销较大,随着出境旅游业务的不断增长,也使旅游信贷显露出光明的前景。可以预见,旅游信贷消费在不久的将来也是肯定有前景的,也许旅游信贷消费也必须经过一段寂寞日子以后才会逐渐红火起来。尤其是中国的入世,受到国外信贷消费观念的影响,旅游信贷肯定蕴藏着比较大的市场潜力。

市场培育尚需时日

这些年,国人外出旅游的兴趣与日俱增,但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对于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开支来说,悬殊太大。除了极少数高收入者,没有多少人能在一年内潇洒地举家出游几次。就是一年外出旅游一次的,也多是中高收入阶层。真正需要向银行贷款去旅游的,只能是积蓄不够、收入较低的人群。在大多数普通百姓心目中,旅游消费还不是生活中必须的支出项目。

不少消费者对贷款出门旅游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但限于贷款手续的繁琐和贷款期限太短,还贷压力太大等因素,最终也不得不放弃了选择贷款出去旅游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很少将旅游贷款直接贷给个人去旅游的贷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消费者申请旅游贷款的兴趣。银行的贷款条款上大多规定贷款只限于支付与贷款人签订合作协议的特约旅行社的旅游费用,也即旅游者的旅游只能是跟团,要是为了贷款而放弃了自己的旅游的自由空间的话,有些消费者就不会去考虑办理旅游贷款了。由此看来,在很多消费者的心理上,对旅游贷款仍然抱着一种不办要比办的好的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

旅行社(旅游公司)作为市场主体,还没有把“旅游”当作真正的商品在操作,还没意识到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是拓展市场的有效之举。例如,婚庆消费是信贷介入的一个契机,现在无论农村、城市,无论年轻人还是长辈,婚庆借贷并不被视为奢侈性消费。在这方面,旅行社就应积极探索。

一些经济学人士分析认为,国家实行假日休息制度,给国民的出门旅游提供了时间上的较大许可,特别是出境旅游现在已成为了不少消费者的首选。但一次支出一笔数额较大的出境旅游费用,也让一般的家庭在经济上感到无法承受。因此,旅游贷款应该成为不少家庭出门旅游的一种比较容易接受的消费方式。只是旅游信贷在目前情况下要达到升温的效果,需要银行、旅行社(旅游公司)和消费者三者之间进一步的磨合。比如说,现在银行一般规定借款人必须在半年或一年内还清所有贷款,借款人每月的还贷负担必然比较重。如果延长还款时间,加之旅游贷款的数额一般不大,那么消费者也就很容易下决心了。只要旅行社(旅游公司)与银行合作,在技术上解决旅游信贷的细节问题,就不愁没有旅游者来问津。可见,旅游信贷市场的培育尚需时日,“银”—“旅”联手为挖掘未来市场的前期投入是必要的。

“旅游金融”大有可为

旅游业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应该抓住个人存款实行实名制的有利契机,尽早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及银行间个人信用查询制度,同时简化贷款程序、拓展贷款方式、扩大贷款覆盖面,为旅游业的发展助推一臂之力。从假日经济高峰期看,我国银行业的旅游金融服务已经落后于方兴未艾的假日经济,“旅游金融”大有可为。

银行业“旅游金融”的服务意识要进一步增强。银行应努力提高旅游金融服务的自觉性,突破等客上门的常规,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银行可深入旅游客源市场调查研究,调整和优化网点结构布局,完善服务功能。特别是要加强对旅游金融的综合开发,多种服务一齐上,促进旅游与金融的融合。

办好旅游消费信贷这一旅游金融“特色菜”是银行业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旅游信贷将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银行应尽量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发挥自身机构和计算机网络优势,根据原有客户记录,着手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库,并实现系统和区域共享。在此基础上,依据消费者的信用状况决定旅游信贷的对象和程序,以及贷款手续的繁简。

上一篇: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下一篇:证券金融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