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范文

时间:2023-03-09 03:58:56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法国,中国,比较分析

中国旅游地理学历经30年发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学科声望不断提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1]。但正确审视时,发现我国与国外的研究存在很大的差异,无论是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成果的价值。许多学者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应归结为我国学术规范的缺失[1,3]。笔者不讨论这种观点的对错,但认为科学诊断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存在的不足,应该建立在对自己和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的全面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从中法两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历程、各阶段的特征和规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全面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为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一. 中法旅游地理学研究历程的回顾

对于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历程做出一个总体性阶段划分比较困难,划分的角度不同,则划分的阶段的节点、长度等都不同。就中国来看,1993年和2001年是不得不关注的节点,各类科学研究资助基金从1993年开始关注旅游,在国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中开始出现资助旅游地理课题的先河。2001年始旅游研究课题(其中73%为旅游地理方向)数量出现较大增长。因此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年至1992年的以旅游资源开发与规模研究为主的单一研究阶段;1993年至2000年以旅游市场和旅游影响为主的研究增速阶段;2001年至现在的旅游综合性研究阶段。从期刊发表数量来看,也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79-1990),旅游地理类数量缓速增长阶段;稳定阶段(1991-2000),旅游地理类论文稳定增长阶段;快速跨越阶段(2001-现今),旅游地理类论文数量快速增长,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愈加成熟。从综合方面分析,笔者认为在近30年的旅游地理学研究中,可以清晰的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发展与深化阶段;繁荣与困惑阶段。各阶段的特点见表1.

法国的旅游地理学研究相对中国要早一些,始于二战之后,以Le Lannou出版的《布列塔尼地区旅游指南》为标志,随后出现了大量的学者和团队从实证主义、现象主义以及旅游者中心说等方面推进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与中国相似,法国旅游地理研究的历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积累阶段、发展阶段和蜕变阶段。详情见表1。

二. 中法旅游地理学研究方法比较分析

从旅游地理学研究方法方面来看,中国旅游地理学实证主义研究法一直占据主流,现象主义研究方法凤毛麟角。多数学者主要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及功能、旅游流的流量、流向及时空变化、客源市场的时空结构模式等等,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旅游学问题,比如客源地的环境承载力、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以及旅游地的气候舒适度等等。研究范式基本上遵循着从“地理”中来,然后回到“地理”中去的模式,没有从旅游本质出发,以旅游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造成旅游地理的“硬核不硬”、缺乏本身固有理论的特征。近年来,随着国际合作交流的不断加深,特别是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旅游关注的提升,也出现了现象主义研究方法的推崇者,比如谢彦君通过引入并倡导旅游体验学说,将旅游者的体验视为构成旅游现象硬核的要素并用以描述旅游现象的全貌,其理论在某些方面已经突破了现象学原有的理论范畴,具有组织社会学的系统理论的某些特征[5-6]。其他学者如朱竑、杨新军等的研究思想也初步具备了现象学的特征[7]。但这种想象主义的研究理论只停留在表面,或者说只是一种新的视角,研究不够深入。

法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方法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实证主义方法、现象学理论、“参与者”理论与“旅游者中心说”三类[9-10]。近30年来引领法国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实证主义法,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其代表人是Jean-Pierre Lozato-Giotard,其所著的法国第一部旅游地理学高等教材——《旅游地理学——从被观察的空间到被消费的空间》为实证主义法的代表成果,至今在法国仍有一定的影响[11]。20世纪80年代至90年,旅游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依托现象学理论,这类研究方法引入了现象学中的“观察者”的概念,以事物具有相对性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来个体或群体对同一事物的差异。其代表人物是Michel Chadefaud 、Benard Debarbieux 和Georges Cazes。Georges Cazes所著的经典教科书《旅游与休闲地理基础》中揭示了主观印象对于认知旅游资源有重要影响[12]。产生于20世纪末的“参与者”理论与“旅游者中心说”理论的是以巴黎为基地的研究团队首先提出并采用的,这个团队为MIT,由多所大学中一批研究旅游地理学的学者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Rémy Knafou教授。以地理学为基本视角研究旅游,还从组织管理学引入“参与者”理论和“系统”理论,同时也倡导“旅游者中心说”。提出旅游者是旅游系统最基本、最重要的残月这,没有旅游者就没有旅游[13]。因此分析旅游者的行为,即旅游者“去哪里”,“做什么”,“怎么做”是非常必要的。

三. 中法旅游地理学未来

随着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开放性增强,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者通过国际会议以及项目合作,近些年取得巨大的成绩,与国际顺利接轨。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中国和法国旅游地理学者面临的问题基本相同。首先就是“硬核不硬,体系不牢”的问题,即成果较多,但核心概念和逻辑体系不完善,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旅游地理学现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地理学”、“生态学”等其他学科汲取营养,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理论和完整的学科体系。这种现象不打破,会严重影响到旅游科学的发展。学者应该重新确立范式,尽早打破旅游地理学从其他学科汲取营养的现状,使其形成自身的核心理论和完整的学科体系。特别是形成其属于本学科独有的研究方法,实现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实证为主。其次是专业交叉融合。专业交叉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学科的相互碰撞,容易找到切入点,发现新问题。如新兴研究方向中的旅游发展中的权力关系、社区增权、产权与旅游发展、旅游与城市发展、旅游与社区发展等都体现了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的现象。但同时也存在矛盾的一面,过分注重专业交叉则回弱化母体,使旅游地理出现空心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实际研究中药注意把握。再次就是学科与现实需要向吻合,以学科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在社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中以旅游地理的视角寻求解决方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J].旅游学刊,2010,25(10):13-17.

[2]沈世伟,Lazzarotti O livier.法国地理学界旅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2011,31(5):844-851.

[3]保继刚,尹寿兵,梁增贤。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1506-1512.

[4]沈世伟,Violier Philippe.三十年来法国地理学界旅游资源研究方法的演进——兼与中国现行旅游资源研究方法比较[J].人文地理,2010,116(6):139-142.

[5]石培华,冯凌。中国旅游研究30年:成就、挑战与使命[J].旅游科学,2010,24(3):75-84.

[6]石培华,冯凌。中国旅游研究30年:阶段、特征与规律[J].旅游科学,2009,23(6):1-8.

[7]马秋芳,杨新军。1994-2003年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文献及其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1):92-96.

[8]陈钢华,保继刚。国外中国旅游研究进展:学术贡献视角的评述[J].

[9]Lozato-Giotard Jean-Pierre,Géographie du tourisme[M].Paris:Masson,1985,9-14.

[10]Chadefaud Michel. Aux origines du tourisme dans lespays de l′Adour[M].Paris:J&D Editions,1987.68-74.

[11]Debardieux Bernard. Tourisme et Montagne[M].Paris:Economica,1994.78-107.

[12] Cazes Georges. Fondements pourune gé ographie du tourisme et desloisirs[M]. Paris:Bré al,1992.46-49,112-137.

旅游地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旅游地理学

一、概念的界定

(一)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二)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互相关系的一门学科。从旅游活动的行为性质来看,旅游被看作是部门经济地理学,因为它是一种文化活动,从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种新兴产业来看,旅游地理学被看作是部门经济地理学,因为旅游地理学是服务行业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科。

二、传统地域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传统地域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的核心。不同地域的文化,由于其形成环境、形成过程的不同,产生了文化的差异性。对旅游者而言,所处的居住地与旅游目的地的距离越远,文化差异越大,越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引发旅游者一的兴趣和动机。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文化、生态和精神等层面。

传统地域文化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每她域文化都是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并由此创造了富有特色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由于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通过对特定地域景观的仔细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许多关于该文化集团过去活动的重要知识,这是因为文化景观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娱乐,这对于异地旅游者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不仅文化景观可以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特定地域的民间传说、民俗风情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能体现传统地域文化的内涵,对文化旅游来说更具吸引力。

传统地域文化有较高的生态价值。Marc Antrop认为存在于地域的传统文化景观反映了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有助于维持景观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体系,使文化景观具有更好的识别性,这种可识别的景观对于游客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传统地域文化有丰富的精神价值。传统地域不仅保存了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传统习俗,保留了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更将人们的精神志趣追求融合到日常生活中。

三、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

文化是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他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已经从最开始的游山玩水向求知型旅游过度.近些年来,宗教文化游,绿洲文化游,学院文化游广受欢迎。因此不论是旅游从业人员,还是旅游规划与开发人员,具备传统文化知识才能迎合旅游者的要求。

四、旅游地理学教学中本土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旅游文化是旅游系统中的文化现象和事物,是构成旅游过程的物质的和精神文化现象和事物的总和。

独特性就是指与其他事物相比,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当地民间传统节庆文化及民间艺术资源等都是本土传统文化独特性的具体体现。旅游地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配合本地区的大型活动做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如彝族的花脸节和火把节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旅游发展。

五、加强理论知识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措施

(一)保护传统文化

祖先创造的具有继承活性的历史遗产可称为传统文化。首先在旅游地理学教学中,传授保护传统文化思想,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毋庸讳言,近些年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在现代人心目中所剩无几。让传统文化回归旅游地理学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

(二)进行国情教育

在旅游地理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是本学科的优势,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全面提高。第一抓好旅游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国情教育。

任课老师要充分利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国情教育。比如讲到中国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课堂上可以结合家乡工业的变化,以现身说法从实教材内容,使国情教育更具时代感。

第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真实感受国情教育。

课内的国情教育是有限的,课外的国情教育是丰富多彩的。比如组织学生去息烽集中营和遵义会议遗址参观学习,大家的爱国热情,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普遍提高。大家说,没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这么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参考文献:

[1]郑朝贵.旅游地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2]郑冬子. 旅游地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郑冬子. 旅游地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庄严.传统文化[J],兰州学刊,1997.

[5]陆敬山.发挥地理课堂优势融入渗透国情教育[J].科教导刊,2011.

作者简介:

旅游地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美育 旅游地理学

一、概念的界定

(一)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互相关系的一门学科。从旅游活动的行为性质来看,旅游被看作是部门经济地理学,因为它是一种文化活动,从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种新兴产业来看,旅游地理学被看作是部门经济地理学,因为旅游地理学是服务行业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科。

(二)美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锻炼旅游地理教学语言美

(一)教学语言的文学性。在我国浩瀚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旅游地理景观、规律、原理的名诗佳句,用富有情趣的诗词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庐山风景区时,可以用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学生思考,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要怎样观赏自然景观?学生的审美注意迅速被唤醒,思维被激活,很快学生从诗句中得出,在不同的观赏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所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这样就在学生的浓厚兴趣下,自然而然的进入新课。

(二)将音乐融入教学中。好的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如讲到长江时,播放歌曲《长江之歌》,这样不仅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力,而且加深对祖国风光美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增加旅游地理教学手段艺术美

(一)风景图片美。有很多风景图片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比如报纸中的,杂志中的,邮票中的等等,学生要学会收集和欣赏这些风景图片,可以张贴在教室内供大家欣赏。

(二)多媒体艺术美。随着这些年来,多媒体走进课堂,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越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和外界紧密接触的课程,许多教学内容仅凭教师的巧舌如簧,学生还是会感到百闻不如一见。比如讲到长城时,不仅要讲它的地理位置,更要讲它悠久的历史,还要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再配上多媒体教学手段,长城的各种美感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四、利用课外活动加强美育教育

课外活动是旅游地理教学应该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因为它是旅游地理学科审美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实践美、延伸美、创造美的重要场所。无论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旅游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课外实践活动都是不可缺少的。通过课外活动,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把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学科与学科、学习与社会有机联系起来,使审美教育有封闭转变成开放的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扩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实现,个性得以发挥,自身提升了审美能力。在学生体验到愉快的美感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使学生的地理审美鉴赏能力进一步发展,更大能量来扑捉更新鲜的地理事物,来挖掘美、创造美。

总之,在教学中既要根据学科特点又要结合美育特征,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方法来揭示其中的美,使美育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

[1]叶学良,查有梁.大学美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张法.美育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冯淑华,田逢军.旅游地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4]黄京鸿.新课程地理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6]丁锦宏.教育学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旅游地理学范文第4篇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令旅游行业愈发热门,产业革命之后,英国出现了现代旅游现象,通过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成为标志。到目前为止,在旅游地理学中已经积攒了众多研究资料,包含了不同旅游地理学学科的研究。可是,并未构成一个学界认证的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通过库恩的理论分析当前时期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尚处在库恩范式理论的过渡时期。对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发展而言,欠缺指导意义,所以依旧需要通过努力、总结、开发,进行不断研究,打造一个学界中承认的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

二、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回顾

(一)打造初期

这一阶段发生于1978年至1991年,是通过对国外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的介绍,以及采纳参考国外旅游地理学前期理论为核心,加快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学术分析以及学科建设。

(二)初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发生在1992年至1999年。在1992年时,邓小平同志在南巡时进行讲话,并且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三个有利于的评判准则,对旅游地理学等学术分析进行融入,令大学当中的旅游地理学分析角度由单一的学术分析迈向经济建设服务型,逐步关注研究的真正意义,通过旅游规划工作拉动旅游地理学学科的进步。

在1993年时,保继刚等将《旅游地理学》编著出版,成为了1978年以来最有成果的研究集合,被大部分高校地理以及旅游等专业定为教材,具有较大的价值,从整体上加快了旅游地理学朝着理论化、系统化方向迈进。在1996年,保继刚等推出了《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一书。在1999年,保继刚等又编著了《旅游地理学》的修订版,体现出我国旅游地理学的进步以及广大读者十分迫切需求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此书以第一版为基准,总结了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为我国的旅游地理学理论发展给予了较大的贡献。在上世纪末,我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由概念、理论、区域到运用,建立了特有的学科体系,一些研究成果逐步靠近国际化水准。

(三)深化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效与之前阶段对比,旅游地理学家以消耗、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为基准,通过任务带动学科,通过相应研究方向对理论及研究案例进行总结,衍生出众多优秀的作品与资料。我国旅游地理学获得了长远的发展,成绩骄人,创建了一些具备指导内涵的理论体系及架构,成为了目前地理学以及旅游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项学科。可是与发达国家的旅游地理学成果对比还具有一些距离,比如分析范畴较为集中,众多学者对研究热点区域的旅游发展问题十分热衷,欠缺众多研究成果,欠缺纵览全局的研究视野等。旅游地理学在我国还不够具备充分的中国特色,所以无法被学界公认。

三、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

(一)通过可持续发展,拉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

人地关系属于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当前全球人口迅速上升,资源短缺,环境不断遭受破坏,从而引发了人地协调伦,身为全新的人地关系理念,其兴盛阶段十分短暂。人地协调论获得人与地理氛围协调的良好发展,而这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涵盖到环境、人口、资源、文化以及经济的不同层面,属于科学的人地关系,成为了人地关系领域系统的中心。可持续发展打开了人地关系分析的全新思路,人文地理学需要深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当中,且将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的自组织结构、优化调控目标以及运转机构进行带动,以此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二)提高薄弱环节的研究,持续完善科学体系

在国外,较少对旅游地理学学科进行分析,这也成为了旅游地理学自身不够成熟的体现,也属于国外学者一直以来十分务实的体现,还可能是在国外轻松的教育管制体制下构成的教育路线自主和开放精神的体现。

在我国,旅游地理学科体系层面的分析结论有了一些成绩,从整体而言,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十分零散,通过库恩的科学哲学理论看待当前时期中国的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尚存在学术指导不足的状况。也就是说,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的理论远远落后于实践,同朝气蓬勃的旅游行业无法匹配,令指导旅游地理实践的理论不够充分,所以,打造科学可行的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尤为紧迫。

对于国内外旅游地理学分析时期进行回顾后,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结构主义以及人本主义等方式作为标准,通过横断学科、数学与统计学、带头学科等作为支柱,通过旅游的方式乃至规律性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通道等当做分析体系,通过对旅游客源地的领域、专门研究旅游目的地的分支领域、旅游通道分支领域等进行研究,打造出旅游地理学的架构,如图1所示。

在学科的列举方面,这一体系依旧不够完善,可是这些范畴均属于最基本内容。一些学科当前还并不能被称为学科,可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定会变成单独的旅游地理学分支学科。在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下,旅游应当采取多元化方式,旅游通过提升供给能力,引发出全新的旅游地理学分支领域。

(三)加强参考国外经验,提高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

将符合中国国情的外国人文地理理论与方法中的有利经验与成就带入到中国,真正实现洋为中用。人文地理学为了满足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所需,需要通过积极的方式运用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制图自动化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用来提升传统野外考察、对比分析、地图分析等方式的工作效率,并且还需大量使用实验的方式、计量的方式、行为的方式,通过系统论以及信息论作为原理,展现出这些原理在建模、分析、处理方面的特点,令人文地理学在方法论方面获得骄人的成绩,如此不但提高了学科科学性,还加大了学科预测的准确性[3]。

(四)打开实践范畴,提高人文地理学决策能力

当前,在全面打造小康社会的社会进程中,人文地理学更需积极投入到国家及地方的建设实践当中,为社会发展所需提供服务,才可以加快学科自身的发展。这不但是学科发展的所需,还是生存的必备方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合作发展,均为人文地理学与分支学科给予了实践范畴。除却不断提高了人口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的特点,还需要打开政治地理学、乡村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为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政治建设、外交政策等提供服务。提高军事地理学的分析,为我国的国防建设提供了应有的贡献。总而言之,人文地理学需要有效展现出学科的优点,加强实践能力,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国防、文化、外交等给予决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仅仅处于提出旅游地理学科体系的初级阶段,尚存在众多学科理论方面的问题,需要业界的所有人员一同努力分析,不断优化旅游地理学学科的体系。我国在旅游地理学方面通过对国外理论的参考,在我国旅游地理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正确的方向看待国外的理论,依照问题进行分析,对旅游地理学本土化进行改革。从整体上来看,当前时期需提高由跨学科、多方向的角度分析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深入学术问题并将意识不断规范化,加快研究方法的改革,提高旅游地理学使用价值,倡导旅游地理学理想主义,真正完成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国际本土化以及本土国际化,为复兴中华民族而不断努力。

旅游地理学范文第5篇

李庆东 邵阳学院城市建设系

摘要: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多门学科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成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并为地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对于旅游地理学来说,它巧妙地综合了旅游主体、旅游对象、旅游媒介等三方面的要素,从而来对旅游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点)布局和建设规划,旅游区划和旅游路线设计,旅游业发展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以此来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研究重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娱乐在内,是广义的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它更多地与时代性、文化性、地理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来更加深入有效地促进旅游地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也从根本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综述

1.对于旅游行为及旅游需求的研究

对于旅游活动来说,旅游者是一切旅游行为的核心和主体,一切的旅游活动设计、路线探索、文化资源整合都要以旅游者的爱好、需求等要素为核心来进行。从根本上说,也正是因为旅游者的内在需求,才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于旅游地理学的深入研究,从而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具体到研究过程中,主要对旅游动机、旅游决策、个体的空间行为等要素来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不断地明确旅游者的内在需求与旅游地理设计的统一性,以此来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空间的开发

实现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空间的开发是旅游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核心途径,是促进整个旅游产业链得以完善的根本所在。在这种情形之下,必须要善于从地理学、文化学、空间学等领域和角度来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开发,保证旅游产品本身内容的丰富性。对于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来说,必须要善于从旅游资源和旅游空间开发的角度来展开深入地研究,从而不断地提升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前景。

3.对于旅游开发及旅游环境的探究

对于旅游开发及旅游环境的探究是旅游地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第一,从开发的区域上来讲,应该保证旅游空间需求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统一性,从而来进行科学布局、有机统一,实现区域经济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并为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第二,实现有效的旅游环境整合,理性地对整个旅游过程进行有效规划,考虑到旅游环境的容量等要素,来对整个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重新整合和重新设定,以此来从根本上提升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促进整个旅游产业链的成熟和完善,并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二、旅游地理学发展趋势研究

1.学科渗透、学科综合研究成为必经之路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相对来说比较多元化的学科,它与文学、地理、文化、科技等诸多个学科门类都有效地结合起来,展现出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实现有效的学科发展,促进学科融合成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有效整合心理学、文化学、地理学、经济学、园林艺术、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和资源,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科渗透和学科综合,推进学科发展与进步。

2.研究内容的广阔性和多元性

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旅游地理学发展具有较强的发展前景,其研究内容更加具有广阔性和多元性。在市场化发展体制中,如何有效地促进旅游环境、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整体的市场环境和市场运作机制进行有效的规范和整合,成为旅游地理学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只有将整个学科建设更好地与市场化背景结合,才能够让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3.学科研究与时代技术的结合

学科研究与时代技术的结合,应该成为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着力点和重要方向。特别是对于旅游空间和旅游环境的开发时,需要要通过先进的科技来对具体的环境进行勘测和研究,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对之进行有效地资源整合,从而来促进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总之,充分重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研究,必将成为今后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4.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相结合

实现旅游地理学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的结合,是今后学科发展和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文化与产业的整合,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积极地研究其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之间的有效性和必然性,为旅游地理学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着力点,这在根本上促进了学科建设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不断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这对于整个学科建设和进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结语

旅游地理学作为时代旅游业与地理学科结合的重要内容,其重点是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整合、旅游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有效整合,从而来从根本上实现对于旅游地理学的充分探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旅游地理学必将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学科内容,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学科综合研究成为必经之路;研究内容会更加具有广阔性和多元性;学科研究与时代技术更多地融合;旅游地理学与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等。总之,旅游地理学在新时期具有更加开阔的发展前景,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产业融合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明庆忠,陈英.旅游产业地理: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与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51-56.

[2]保继刚.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J].地理学报,2009,10:1184-1192.

[3]林清清,朱f,陶伟.1987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的旅游地理学[J].地理学报,2014,08:1159-1176.

旅游地理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2011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5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为26.41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为2.25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是2001年的1.52倍、3.37倍和4.51倍[1]。为了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对大批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我国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由2001年的311所增加到2011年的1115所。在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旅游地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等同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科学,正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2]。在我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中,有一部分是农林类高校,它们根据自身的特色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在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吸收其他学科的经验并融合自身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是关系到农林院校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专业人才的大事。本文结合农林类高校的特点,在教学实践和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 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教学优势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园林学、环境学、美学、建筑学、民俗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属于应用地理学的范畴,如风景区的评价、旅游地的规划与开发、区域旅游路线的设计等。农林类高校的特色能够满足旅游地理学学科性质的特点,如农林类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基本上都是在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校在生态学、林学和园林学等方面实力雄厚,这些农林类知识的积累为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农林类院校又与林业厅森林管理部门、林业勘察规划设计部门及自然保护区等单位有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这就为旅游地理学课程中的旅游地评价与规划开发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平台。

二. 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地位

农林类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森林旅游市场日益紧迫的用人需求,培养从事森林旅游规划、森林旅游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旅游资源课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3],它要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服务。旅游地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如可持续发展和地域分异规律为旅游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和森林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提供思想指导,其提倡的旅游地评价体系又为景区的规划与开发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3]。总之,作为应用地理学范畴的旅游地理学学科,和农林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一起,发挥农林院校生态旅游的优势,使本专业毕业生在旅游人才市场上占据主动。

三. 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教学内容探讨

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得其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旅游地理学课本,要对其内容进行一些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经典化

农林类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招生时基本上采取文理兼招的方式,由于理科生在高中阶段对地理了解的程度远不如文科生,使得学生们的地理素养参差不齐。学生们对地理学知识的获取基本上就来自于旅游地理学课程,这就使得旅游地理学的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旅游方向。旅游地理学虽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有密切的关系,两者都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前提[4]。因此,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内容要增加自然、人文、经济地理学中的经典理论,如自然地理学中的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区位理论以及经济地理学中的空间优化和经济要素对距离敏感性差异理论等。这些经典的理论是深刻学习旅游地理学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培养,也对本专业的学生学好旅游资源学、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提供帮助。

2.教学内容的技能化

用人单位对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的评价是理论知识方面强,而技能方面较弱。这就导致了用人单位把毕业生招进来之后不能立马上岗,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对其进行技能培训,严重影响了公司或者单位的效益。技能较弱的毕业生注定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增添技能方面的知识。对于旅游地理学来说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技能、旅游规划文本的写作技能、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的操作技能。这三方面的技能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人才必备的技能,缺一不可。教师把这三方面的知识贯穿在教学内容中,但是光靠讲是不行的,学生对自己家乡是非常了解的,可以让学生们从自己的家乡开始,对家乡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对旅游地进行规划,然后可以让学生对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优选先,激励学生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技能。

四. 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教学方法探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地理学上课仅靠老师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丰富多彩课堂的要求,而课堂上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更是让教师疲惫学生反感,上课睡觉的机率加大,学生的听课质量比较低。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发展,有待于对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改革。

1.教学方法的数字化

现在有许多学校使用多媒体教学,但由于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有限,只是简单地把课本上的课程框架罗列在PPT上,本质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应该倡导的是教学方法的数字化,所谓数字化就是将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等手段完美的表现出来,让学生们既易懂又比较深刻。如在讲中国旅游资源分区时,仅凭一张中国旅游资源分区表是无法讲清楚的,将各个旅游带典型的景观用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把关东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等区分开来,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又如将旅游规划的步骤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其流程和内容一目了然,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讲到旅游交通时,利用旅游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网络分析和缓冲区分析功能,可以对旅游景区的路线进行布局并对其带来环境影响进行缓冲区分析,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上课的积极性。

2.课堂的实地化

传统形式的教学地点是在教室或者实验室,这种方式不利于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发展。旅游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体验过程。课堂的实地化不同于旅游实习,现在高校的旅游实习其实是旅游,它不是课堂。农林类高校具有广阔的试验田,与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有着稳定的合作关系,把旅游地理学的课堂拓展到实地,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旅游地理学中旅游景观构景机理的学习中,在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可以很容易地把地貌成景、生物成景、水体成景、历史遗迹成景、建筑成景等讲清楚,还可对景区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并对森林公园内的旅游交通、旅游环境、旅游规划进行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技能,对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方法的讨论化

“自导自演”是传统的教学形式,学生们始终是观众,两者之间没有互动,学生的意见很少反馈给教师。现在要提倡让教师和学生“同导同演”,教师和学生既是导演和演员,同时又是观众,教师和学生完全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在教授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课程时,教师把学生分成组,每组选取负责人(轮流当负责人),让他们同时对学校所在城市的公园进行分类与评价,最后教师与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来讨论各组的完成质量,最后教师点评各组结果的优缺点,这样学生们可以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方法。旅游地理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用该方法进行教授,如旅游规划文本的写作、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景区环境的评价等等。通过此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团队和责任意识,这也是立身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品质[5]。

五. 结语

农林类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自身的特色,也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要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针对这个课程定位,并结合学校的特色,本文从旅游地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出发,提出了一些改革意见。通过这些改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旅游地理专业知识,培养地理素养,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为培养高素质的生态旅游管理与规划开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刘锋.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J]. 地理研究,1998,18(4):434- 443.

[3]张新,杨汉涛.论旅游地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时代经贸,2006,4(52):142-143.

[4]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7.

旅游地理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研究问题 缺失 中国旅游地理学 学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46-01

1 引言

我国旅游地理学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研究的团队增加、成果增加学科声望提升,发展迅速。相对研究理论的知识,实际理论指导践不多,虽说多年晚上研究学科规范问题,可是依旧没改变研究成果知识的贡献的问题。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核心就是研究问题,缺少研究问题,就不能产生优秀的研究成果,也就造成现在很多成果缺少“研究问题”。本文旨在研究这类问题,纠正对学术研究概念和价值的认识、重新认识学术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地位、重申基础理论系统对学界意义、深系社会实践等问题,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

2 研究问题概念

通常,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研究问题就是一项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的问题,通过研究进行回答。学科研究里面的问题,一般会比社会世界里面的社会现象或问题更加的集中和具体。定性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对课题考察的问题的基本形式的表达;定量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人员表达怀疑,而且努力寻找回答的问题[1]。所以,研究问题,就是研究人员在特定的科学角度、理论体系与科学方式下考虑和解答的问题。

3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象

这些年,我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增加,各个学术期刊发表的相关的学术论文增加,发展迅速。就当前数量来说,旅游地理学研究成为地理学研究提出学术成绩很集中的分支学科,可是对于每位旅游地理学工作者应该更加注重研究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地理学更好持续的发展。

众所周知,研究问题的提出不仅仅是衡量学术研究质量的核心标准,更是研究进行的开始和基础[2]。可是,当前就我国的发表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分析,很多的研究人员不注重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质量不佳,在蓬勃的旅游地理学成果中,研究问题的缺失很普遍。本文对这些年相关的论文和期刊进行研究,发现“研究问题的缺失”是普遍的问题。

4 研究问题缺失的原因

4.1 对研究问题认识不足

研究问题对常规科学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中,研究问题也是范式形成的基础。“学术成就”是以学科基础的“公认的理论”,这些“公认的理论”也能提出很多的成功的应用,比较应用和示范性的观察和试验,长久作为常规科学被学术共同体所接纳。所以这些工人的理论是研究人员通过各类社会现象和自然状况里面提出的研究的问题的解答作为根本,多以研究问题在科学研究里面是重要的核心的地位[3]。然而,目前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学界还没认识研究问题的重要性,而且很多的学术论文缺少研究问题。现在学术论文很少考虑: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和旅游地理学理论的联系等问题。所以,没有充分的认识研究问题,就造成研究问题的缺失,也造成学术论文缺少知识的贡献,失却了研究的目的。

4.2 缺少系统理论梳理

好的研究问题,是在工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可是,我国目前旅游地理学缺少公认理论的系统梳理,更有甚找不到系统梳理的起点。可是,目前我国旅游地理学界还没有认识到这点,如果没有这种系统的梳理,就会造成整个学科不能更好的发展。而且,从现在看来,目前已发表的文献综述,很多都没有根基,零散不齐,不能很好把自己定位在学科体系应有的位置里面[4],很多的文献论文更是参差不齐的把相同的研究问题随意的堆积在一起。因此,造成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的缺失,也使研究的人员不能提出很好的研究问题,所以这种概念体系的缺失,也会是研究人员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能找到更好的变量,不清楚的理论框架也使研究人员不能很好的把控变量之间的相关联系。

4.3 实践深度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旅游地理学的的到了巨大的发展。所以,积极的应用到规划时间,在规划里面得到研究的可进入性、并且从时间里面发现解决问题,这样才是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的关键的路径,规划和研究的良性互动更好的推进学科的进

步[5]。可是目前血多的规划实践知识停滞在调研的的浅薄的局面。众所周知,实践和理论本来就是循环往复,相扶相助的关系。我国旅游地理学由于缺乏深度的实践的,就使“理论――时间循环”不能够更加的深入、相关的研究也找不到更好的研究问题。如果不能打破这类局面,旅游地理学就不能结合整个人文地理学与旅游研究来提升研究质量的知识的贡献,也会造成地理学学科地位的质疑。所以,在整理系统理论知识,搞清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的同时,就有必要深入实践,探究研究的问题。

5 结语

由于,研究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可是研究问题的缺失就造成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和它表面的兴盛就很不相称。所以,还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大力的推动理想主义的理性的归来,维护研究的成果,增大影响的力度,还需要从政府的方面提倡学术评价制度的建立。因此,整个学术共同体有必要认识“问题意识”,只有这样,旅游地理学才会在地理学分制学科之中更好的发展。庆幸的是,虽然现在中国的旅游地理学缺失研究问题是普遍的现象,可是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人员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在我国的一些列高等的地理学刊物里面,也能看到在提出很好的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学术的成果。目前,虽说已经认识到不足,也看到了希望。

参考文献:

[1] 黄震方,黄睿.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J].地理研究,2015,01:15-26.

[2] 王成,李继红,明庆忠.论旅游地理学学科的研究历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06:41-44.

[3] 汪德根.高铁网络化时代旅游地理学研究新命题审视[J].地理研究,2016,03:403-418.

[4] 郭柳剑.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与回顾[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5:294-295.

[5] 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理教育,2013,06:1.

旅游地理学范文第8篇

农林类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森林旅游市场日益紧迫的用人需求,培养从事森林旅游规划、森林旅游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旅游资源课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3],它要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服务。旅游地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如可持续发展和地域分异规律为旅游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和森林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提供思想指导,其提倡的旅游地评价体系又为景区的规划与开发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3]。总之,作为应用地理学范畴的旅游地理学学科,和农林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一起,发挥农林院校生态旅游的优势,使本专业毕业生在旅游人才市场上占据主动。

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教学内容探讨

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得其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旅游地理学课本,要对其内容进行一些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教学内容的经典化农林类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招生时基本上采取文理兼招的方式,由于理科生在高中阶段对地理了解的程度远不如文科生,使得学生们的地理素养参差不齐。学生们对地理学知识的获取基本上就来自于旅游地理学课程,这就使得旅游地理学的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旅游方向。旅游地理学虽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有密切的关系,两者都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前提[4]。因此,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内容要增加自然、人文、经济地理学中的经典理论,如自然地理学中的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区位理论以及经济地理学中的空间优化和经济要素对距离敏感性差异理论等。这些经典的理论是深刻学习旅游地理学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培养,也对本专业的学生学好旅游资源学、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提供帮助。2.教学内容的技能化用人单位对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的评价是理论知识方面强,而技能方面较弱。这就导致了用人单位把毕业生招进来之后不能立马上岗,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对其进行技能培训,严重影响了公司或者单位的效益。技能较弱的毕业生注定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增添技能方面的知识。对于旅游地理学来说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技能、旅游规划文本的写作技能、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的操作技能。这三方面的技能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人才必备的技能,缺一不可。教师把这三方面的知识贯穿在教学内容中,但是光靠讲是不行的,学生对自己家乡是非常了解的,可以让学生们从自己的家乡开始,对家乡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对旅游地进行规划,然后可以让学生对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优选先,激励学生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技能。

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教学方法探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地理学上课仅靠老师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丰富多彩课堂的要求,而课堂上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更是让教师疲惫学生反感,上课睡觉的机率加大,学生的听课质量比较低。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发展,有待于对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改革。1.教学方法的数字化现在有许多学校使用多媒体教学,但由于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有限,只是简单地把课本上的课程框架罗列在PPT上,本质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应该倡导的是教学方法的数字化,所谓数字化就是将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等手段完美的表现出来,让学生们既易懂又比较深刻。如在讲中国旅游资源分区时,仅凭一张中国旅游资源分区表是无法讲清楚的,将各个旅游带典型的景观用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把关东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等区分开来,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又如将旅游规划的步骤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其流程和内容一目了然,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讲到旅游交通时,利用旅游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网络分析和缓冲区分析功能,可以对旅游景区的路线进行布局并对其带来环境影响进行缓冲区分析,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上课的积极性。2.课堂的实地化传统形式的教学地点是在教室或者实验室,这种方式不利于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发展。旅游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体验过程。课堂的实地化不同于旅游实习,现在高校的旅游实习其实是旅游,它不是课堂。农林类高校具有广阔的试验田,与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有着稳定的合作关系,把旅游地理学的课堂拓展到实地,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旅游地理学中旅游景观构景机理的学习中,在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可以很容易地把地貌成景、生物成景、水体成景、历史遗迹成景、建筑成景等讲清楚,还可对景区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并对森林公园内的旅游交通、旅游环境、旅游规划进行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技能,对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教学方法的讨论化“自导自演”是传统的教学形式,学生们始终是观众,两者之间没有互动,学生的意见很少反馈给教师。现在要提倡让教师和学生“同导同演”,教师和学生既是导演和演员,同时又是观众,教师和学生完全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在教授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课程时,教师把学生分成组,每组选取负责人(轮流当负责人),让他们同时对学校所在城市的公园进行分类与评价,最后教师与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来讨论各组的完成质量,最后教师点评各组结果的优缺点,这样学生们可以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方法。旅游地理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用该方法进行教授,如旅游规划文本的写作、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景区环境的评价等等。通过此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团队和责任意识,这也是立身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品质[5]。

旅游地理学范文第9篇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中各类自然、人文现象,以及各类现象之间相互关联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部分。旅游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边缘分支,学科覆盖面极其广泛,同时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它学科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而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对乡土地理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生动形象的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于日常实际,使得原本抽象、模糊的地理学知识变得生动、直观,且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一、乡土地理的含义

(一)乡土地理的概念

乡土地理,即省区(地级市)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其中包括本地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及相互联系,同时还包括本地区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改造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以及本地区的工农业发展、交通运输、人文环境等。

(二)乡土地理在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

乡土地理,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必学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帮助学生理性而全面的认识家乡所在的地理环境;(2)不断培育并加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良好思想情感;(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持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4)通过具体的乡土地理实践培养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

二、乡土地理资源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一)乡土地理资源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在将乡土地理资源引入旅游地理学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一方面教师应当首先重视起对乡土地理资源的不断开发和有效利用,将旅游地理学当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更为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案例,继而进一步讲解,在降低教学难度的同时,从而使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在授课过程当中逐渐变得生动具体起来。例如,教师在讲授“旅游地理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章节的同时,以国外一些旅游胜地为例进行讲解就不如就近寻找身边旅游景点之中的实例来的更为直观,与此同时,其教学效果也会根据教师所举案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注重乡土地理资源的实际性,教师在对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当中,理应着重以生活实际作为出发点,首先利用起学校周边师生都十分熟悉的乡土地理资源,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最大程度上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旅游地理学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例如,一些偏离城市中心位置建设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主要从地形地势自然资源、生态农业、乡土民俗等方面将乡土地理资源引入旅游地理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去;而一些建设在城市中心地带的学校,也可以主要从本地区的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人文风俗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对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教学实践。

(二)乡土地理资源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首先,乡土地理资源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性概念,在教学过程当中大都没有专门的教材作为教学辅助,这一问题,极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将乡土教学资源引入教学实际,导致学生对于乡土地理的认识程度长时间处在十分浅显的状态,使得乡土地理资源最终只能被浪费掉。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周边地理环境概况的方式,逐步将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情况、地质构成、水文气候等方面的专业性学科知识层层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不断扩展学生对现实情况的认知程度,同时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旅游地理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其次,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单纯文本资料的讲授方式仍是将乡土地理资源融入旅游地理学教学的主要方式,这一方式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联系甚少,且教学形式单一,不能很好的将旅游地理学与其它关联学科具体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知识体系的理解过于片面简单。

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在课堂教学之外增添各种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对当地工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采访、对当地地形地势进行整体鸟瞰等等一些具体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充分培养起自身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⑾缤恋乩碜试从τ糜诼糜蔚乩斫萄实践,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切实感受到家乡故土的发展变化,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于细微处一点一滴的培养起学生的乡土情结、社会责任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日常行为习惯以及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思想意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旅游地理学范文第10篇

一、乡土地理的含义

(一)乡土地理的概念

乡土地理,即省区(地级市)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其中包括本地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及相互联系,同时还包括本地区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改造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以及本地区的工农业发展、交通运输、人文环境等。

(二)乡土地理在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

乡土地理,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必学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帮助学生理性而全面的认识家乡所在的地理环境;(2)不断培育并加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良好思想情感;(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持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4)通过具体的乡土地理实践培养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

二、乡土地理资源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一)乡土地理资源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在将乡土地理资源引入旅游地理学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一方面教师应当首先重视起对乡土地理资源的不断开发和有效利用,将旅游地理学当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更为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案例,继而进一步讲解,在降低教学难度的同时,从而使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在授课过程当中逐渐变得生动具体起来。例如,教师在讲授“旅游地理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章节的同时,以国外一些旅游胜地为例进行讲解就不如就近寻找身边旅游景点之中的实例来的更为直观,与此同时,其教学效果也会根据教师所举案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注重乡土地理资源的实际性,教师在对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当中,理应着重以生活实际作为出发点,首先利用起学校周边师生都十分熟悉的乡土地理资源,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最大程度上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旅游地理学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例如,一些偏离城市中心位置建设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主要从地形地势自然资源、生态农业、乡土民俗等方面将乡土地理资源引入旅游地理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去;而一些建设在城市中心地带的学校,也可以主要从本地区的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人文风俗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对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教学实践。

(二)乡土地理资源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首先,乡土地理资源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性概念,在教学过程当中大都没有专门的教材作为教学辅助,这一问题,极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将乡土教学资源引入教学实际,导致学生对于乡土地理的认识程度长时间处在十分浅显的状态,使得乡土地理资源最终只能被浪费掉。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周边地理环境概况的方式,逐步将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情况、地质构成、水文气候等方面的专业性学科知识层层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不断扩展学生对现实情况的认知程度,同时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旅游地理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其次,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单纯文本资料的讲授方式仍是将乡土地理资源融入旅游地理学教学的主要方式,这一方式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联系甚少,且教学形式单一,不能很好的将旅游地理学与其它关联学科具体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知识体系的理解过于片面简单。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在课堂教学之外增添各种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对当地工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采访、对当地地形地势进行整体鸟瞰等等一些具体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充分培养起自身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将乡土地理资源应用于旅游地理教学实践,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切实感受到家乡故土的发展变化,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于细微处一点一滴的培养起学生的乡土情结、社会责任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日常行为习惯以及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思想意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上一篇:高二地理范文 下一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