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建筑范文

时间:2023-03-20 20:06:56

绿色生态建筑

绿色生态建筑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低碳;绿色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凸显。水土流失、土地资源污染、草原“三化”、江河湖泊水质下降、森林草地生态功能衰退,污染排放,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很严重。实现绿色建筑、生态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一、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转变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也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目标,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基本实现城乡建设模式的科学转型。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农房,引导农村建筑按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造。实施100个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建设。按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划、建设和运行。紧紧抓住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绿色建筑发展与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为抓手,引导我国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城镇化进程的低碳、生态、绿色转型; 促进城镇人居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以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引领传统建筑业的改造提升,促进低碳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效率的整体提升。 划分重点区域发展绿色建筑。西部地区扩大单体建筑示范规模,逐步向规模化推进绿色建筑过渡。高污染产品,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应用,培育绿色服务产业,形成高效合理的绿色建筑产业链,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在推动力方面,由政府引导逐步过渡到市场推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加大市场主体的融资力度,推进绿色建筑市场化发展。

二、建立政府激励机制

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推进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要切实从规划、标准、政策、技术、能力等方面,加大力度,创新机制,全面推进。建立并完善适应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运行、监管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以及参考评价体系。建立并完善绿色生态城区标准体系。加大激励力度,形成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贴息等多样化的激励模式。进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专项监督检查,纳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检查制度,对各地绿色生态城区的实施效果进行督促检查。五是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扶持力度,制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城市应制定生态战略,开发指标体系,实行绿色规划,推动绿色建造,加强监管评价。制定涵盖城乡统筹、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生态宜居等内容的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战略。建立法规和政策激励体系,形成有利于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环境。建立包括空间利用率、绿化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绿色交通比例、材料和废弃物回用比例、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的绿色生态城区控制指标体系,进而制定新建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绿色生态城区全面建设。 在绿色生态城区的立项、规划、土地出让阶段,将绿色技术相关要求作为项目批复的前置条件。完善绿色生态城区监管机制,严格按照标准对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阶段进行全过程监管。建立绿色生态城区评估机制,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项措施和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价,确保建设效果,指导后续建设。

三、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模式

建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模式,注重完善规划、土地、设计、施工、运行和拆除等阶段的政策措施,提高标准执行率,确保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制定并逐步实施村镇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对小城镇、农村地区发展绿色建筑提出要求。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培育相关设备和产品产业,建立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化,以产业基地为载体,推广技术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绿色建材,并培育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机械、电子装备等产业。积极发展太阳能采暖等综合利用方式,大力推进工业余热应用于居民采暖,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高水平应用。 促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行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再利用等各项工作,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实行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建立专门的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基地。建立绿色建筑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全面培训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和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安装、评估、物业管理、能源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实行考证并持证上岗制度。加快绿色建筑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建设,积极鼓励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研发、设计、咨询、检测、评估与展示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检测软件,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技术标准、从事技术研究和推广,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具体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水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评价等级、能力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核定。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增补助额度。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开展绿色建筑法规、标准编制和支撑技术、能力、产业体系形成及示范工程。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创新资金运用方式,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大力扶持绿色建筑咨询、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行维护企业发展,提供绿色建筑全过程咨询服务。 完善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奖机制,奖励绿色建筑领域的新建筑、新创意、新技术的因地制宜应用,大力发展乡土绿色建筑。三是加强绿色建筑全过程包括规划、设计、建造、运营、拆除从业主体的资质准入,保证绿色建筑的质量和市场有序竞争。建立绿色建筑从业人员(咨询、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行管理等从业人员)定期培训机制,对绿色建筑现行政策、标准、新技术进行宣贯。加强高等学校绿色建筑相关学科建设,培养绿色建筑专业人才。

四、结 语

绿色生态建筑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 生态建筑 建筑设计

前言:

生态建筑是指建筑设计、建造、使用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把建筑物与种植业、养殖业、能源、环保、美学、高新技术等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并创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当考虑环境、城市与建筑问题的时候,应当将我们这一代的眼前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正确合理地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我们还应当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富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1、生态建筑的特点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生态建筑的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提供有益健康的建成环境,并为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的小环境:第二.减少能耗,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生活、工作所需的工作环境,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它具有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等诸多好处,可以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很好的统一。生态建筑实际上就是将建筑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它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创造良好的富于生机的环境,而同时又要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研究生态建筑的目的就在于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具体来说,小环境的创造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等。对大环境的保护主要反映在两方面,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因此,高科技与生态的结合,代表了新世纪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2、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2.1 节约能源

绿色生态建筑,最重要的是要遵循节能原则,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建筑材料使用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资源,同时还要严格做到建材的无害化(无污染,无辐射)。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利用各种手段来创造―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的平衡,构建―个和谐高效利用能源的生存环境。

2.2生态和谐

建设绿色生态建筑,其次要做到生态和谐。也就是要注重研究建筑物旁边的植被、微生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各种物体之间的共生共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都可以通过植被的多样性、自然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化学污染的降低来体现,从而达到营造建筑周边的环境质量的要求。

2.3 设计科学,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应当是设计的根本原则。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追求高效节约决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在以往设计的―些太阳能建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服务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其室内热舒适度较低,没有认真做到合理设计和以人为本。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这种低标准的“绿色生态”建筑很难再有所发展,也必将被社会所淘汰。从另外―个层面来讲,这与国家宏观要求也是相符的。

2.4 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盲从

绿色生态建筑应该着重强调的是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盲从。我国的绿色生态住宅设计存在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设计者喜欢照搬西方的现成设计,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殊不知,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建筑模式很不相同。其次,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也应该讲究地域性特点。建筑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及其他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

2.5 强调整体性设计

建筑设计应强调“整体设计”思想,必须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切勿盲目照搬所渭的先进生态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个局部而不顾整体。

3、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实现策略

下边着重对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实现进行分析,并给出其实现策略:

3.1建筑内部环境设计的实现

3.1.1能源系统设计的实现。绿色生态建筑能源利用的实现,不但要对常规能源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更要注重绿色能源的利用,要将建筑节能放在首位。绿色生态建筑节能,设计师首先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把建筑设计提高到比较高的水准。(2)找到合理的优化的新能源的解决方案。(3)寻求建筑艺术与能源方案的完美结合。当然,在做好上述的工作后,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绿色能源,如采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这些能源都具有无污染、可再生的优势。

3.1.2声光环境系统设计的实现。在绿色生态建筑平面设计时,针对光环境设计来看,提倡使用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如利用太阳能发电,可解决部分日常照明。其次,室内应尽量采用自然光,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约能耗。另外,还要注意避免由附近建筑的玻璃折射以及其他的光污染。针对声环境设计来看,设计师应考虑将卧室设置在背向噪声源的方向,这样可降低噪音30dB;采用隔音窗也能显著阻隔室外噪音;在住区沿路适当栽植绿色植物,对降噪也有一定效果。

3.1.3水热环境系统设计的实现。绿色生态建筑的建设关键是节水,同时要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问题。一般的,绿色生态建筑可采取的节水措施有:采用节水节能型供水设施;建立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就地将污水处理成中水(中水意为城市污水或生活用水经处理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景观用水要专门设计并将其纳入中水系统―并考虑。热环境的实现更为重要。建筑区的热系统应满足居民的供热舒适度的要求,以及建筑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冬季供暖的室内温度宜在20℃一24℃,夏季空调的室内适宜温度为24℃-27℃。可采用采暖、制冷、生活或在各户安装散热器温控阀,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1.4智能系统设计的实现。目前,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出现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风力的情况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保证了智能化大楼中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的高生产率。因此,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也需要推进智能化的发展,进行智能系统设计。

3.2 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的实现

建筑外部结构设计主要体现在环境绿化上。―方面,绿化应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例如从整体出发,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室内外环境协调。另一方面应注重建筑周围环境的绿化。应尽量减少硬质铺地,扩大草坪面积,并尽可能多种植高大乔木。因为乔木的绿化效果要比同面积的草坪高几倍。目前,多数住宅小区常采用水泥砖铺地。这对小区环境很不利,应尽量采用具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如格状铺地砖,方格中可以种草等。这样,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建筑外部环境设计要求就得以实现。

4、结语

绿色生态建筑范文第3篇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方向

绿色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设计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说,绿色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研究设计是同一个意思的不相同的描述。两者不但是物质上的需求,更是观念的变化。可持续发展需要设计师在设计各个方面都应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必须考虑到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具体而言,在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应考虑以下三个方向:

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于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设计师必须首先考虑到人们的舒适、健康和安全。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城市生态,运用现代高科技和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独具匠心地合理安排建设和其他相关因素的联系。

2.自然资源需充分利用“绿色环保”是现代建筑的主题,应充分体现节能、节水、节地、控制污染的思路。绿色生态建筑的建设,既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有效利用水、煤炭、电力和其他资源,也要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其它资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都是用之不竭的、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并积极开发新能源,将废物转化为能源。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能源由原来的逐步扩展到现在的全面普及,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广泛用于保温、冷却、照明、烹饪隔热和其他的家居生活管理设施建设,必促进人类生存环境彻底的变化,甚至造成建筑空间和形体的变化。

3.营造周边自然生态目前,国内许多建筑是“先建楼后建景”,人工环境建设的面积很大,如大型的铺地广场、硬质公路、死水枯山等。事实上,这种人为的、片面追求环境景观风格和创新的做法,是反自然的,不利于居民小区的环境正常的生态循环,还会加大环境护理的成本。绿色生态建筑的建设,必须着眼于建设小区内的微生物、植被、人与动物的关系,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强调各种生物之间的共生、相互依存,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策略

1.尊重关心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用最少的投资产生最大的效益,加大对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2.关心用户考虑对用户的关注,追求效率,并注重人类舒适和健康,把方便、舒适、自然作建筑的目的,同时为用户足够的重视。包括使用自然的方法来降低能耗,创造舒适的环境,声环境;空间布局合理;良好的采光,安全性等。

3.加强用户和自然沟通要加强用户和自然环境之间的沟通,尽最大可能的把自然元素带到用户的身边,让建筑作为用户和自然环境之间一个桥梁,而不是孤立的厚的屏障,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丰富的建筑与自然的氛围下,更健康、更舒适、更充满活力。表现在自然采光、通风和空气流通系统;优良的水环境,绿化水平;改善小气候,开放的空间,方便贴近自然。

4.协调设计整体化对待建筑要有整体概念,把建筑作为整个生物圈的能量交换和的物质循环一部分,不仅处理好人建筑自身人工系统,更应该处理好整体生态环境和建筑的关系。考虑各种因素:化学、物理、社会环境、生态,以满足各种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考虑到环境不仅包括室内空气质量,还包括到良好的采光、热舒适度、声环境和空间大小等,符合整体生态建筑的需要。五总结建筑可持续发展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意义,从宏观方面研究解决有关建筑产业方面的系统问题,微观方面解决实际的施工问题。“绿色建筑”是一个独立的建筑,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规划方案;然而“生态建筑”只有跨过特定的建筑空间环境,更大的规模研究建筑物的系统问题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它决定了研究对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而不是一个建筑单体。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不仅有益于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有助于社会的长足发展。

绿色生态建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态建筑;绿色环保;节能

【中图分类号】 TU201.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6-032-01

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近年来,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概念在建筑市场上日益热门。最常见的就是某些社区建设高档的园林景观提高绿化面积来宣扬是“绿色建筑、绿色社区”,还因此而提高售价,给人以绿色建筑要靠花大钱来做的错误概念。本文是笔者结合多年建筑设计工作经验,主要针对现阶段提出的绿色生态的建筑设计做出了一些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1 推进“绿色生态建筑”的必要性

绿色建筑以美国的奥杜邦协会总部为代表,它是纽约曼哈顿最节能的建筑物,被认为是建筑环保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何谓绿色生态建筑。目前,国内认为它必须是一种节约型建筑。它将作为21世纪建筑业的主旋律,应体现在健康、节水、节地、节能、制污、循环利用。其一有利于人们健康。人们对于“健康建筑”的重视,主要是由于出现了“建筑综合症”产生的原因有:①建筑材料。尤其是现代名目繁多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和室内用具的存在,使新装修的房屋室内含有大量的甲醛、氡气、石棉、氧化物及CO2、CO等等,影响人体的健康。②不恰当的节能措施。降低了室内空气的质量,联合国卫生组织WHO统计,近30%的新建及改建的建筑是有病的。③厨房及其它污染。燃料在灶具中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和烹饪过程中发生的油烟,主要成分为焦油、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焦油中的3.4-苯并芘有强烈的致癌作用,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易引发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其二合理控制城乡居民建设用地。近几年来,我国因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减少50万hm2耕地,由建国50年人均耕地面积0.2hm2多减少到0.1hm2,故有关节约土地的方针十分重要。积极推进墙体材料的改革,要大力发展节能、节地、利废、保温、隔热的新型墙体材料,鼓励采用绿色建材。采用各种板材,空心砖砌块等来减少墙体厚度,并对墙体进行合理设计,以先进的建筑结构来增加使用面积,节约用地。旧城区改造要有新模式,以便节地,严格控制城乡居民建设用地是一项长期的措施。其三水资源的平衡分配。全球淡水资源短缺。我国北方城市的资源性缺水,南方一些城市的水质性缺水已经到了对经济和社会亮红灯的程度。城乡居民用水是水资源平衡分配的重要环节,这既包含了水量问题,也包括水质问题。其四治污。要加强对污染物的排放及治理工作,达到利废、节约、环保的目的。

2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①节约能源。绿色生态建筑,最重要的是要遵循节能原则,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建筑材料使用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资源,同时还要严格做到建材的无害化(无污染,无辐射)。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利用各种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的平衡,构建一个和谐高效利用能源的生存环境。②生态和谐。建设绿色生态建筑,其次要做到生态和谐。也就是要注重研究建筑物旁边的植被、微生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各种物体之间的共生共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都可以通过植被的多样性、自然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化学污染的降低来体现,从而达到营造建筑周边的环境质量的要求。③设计科学,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应当是设计的根本原则。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追求高效节约决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在以往设计的一些太阳能建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服务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其室内热舒适度较低,没有认真做到合理设计和以人为本。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这种低标准的“绿色生态”建筑很难再有所发展,也必将被社会所淘汰。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这与国家宏观要求也是相符的。④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盲从。绿色生态建筑应该着重强调的是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盲从。我国的绿色生态住宅设计存在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设计者喜欢照搬西方的现成设计,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殊不知,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建筑模式很不相同。⑤强调整体性设计。建筑设计应强调“整体设计”思想,必须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切勿盲目照搬所渭的先进生态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

3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实现策略

下边着重对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实现进行分析,并给出其实现策略:首先建筑内部环境设计的实现。①能源系统设计的实现。绿色生态建筑能源利用的实现,不但要对常规能源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更要注重绿色能源的利用,要将建筑节能放在首位。②声光环境系统设计的实现。在绿色生态建筑平面设计时,针对光环境设计来看,提倡使用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如利用太阳能发电,可解决部分日常照明。其次,室内应尽量采用自然光,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约能耗。另外,还要注意避免由附近建筑的玻璃折射以及其他的光污染。③水热环境系统设计的实现。绿色生态建筑的建设关键是节水,同时要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问题。一般的,绿色生态建筑可采取的节水措施有:采用节水节能型供水设施;建立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就地将污水处理成中水(中水意为城市污水或生活用水经处理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景观用水要专门设计并将其纳入中水系统一并考虑。④智能系统设计的实现。目前,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出现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风力的情况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保证了智能化大楼中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的高生产率。因此,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也需要推进智能化的发展,进行智能系统设计。其次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的实现。建筑外部结构设计主要体现在环境绿化上。方面,绿化应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例如从整体出发,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室内外环境协调。另一方面应注重建筑周围环境的绿化。应尽量减少硬质铺地,扩大草坪面积,并尽可能多种植高大乔木。因为乔木的绿化效果要比同面积的草坪高几倍。目前,多数住宅小区常采用水泥砖铺地。这对小区环境很不利,应尽量采用具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如格状铺地砖,方格中可以种草等。这样,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建筑外部环境设计要求就得以实现。

绿色生态建筑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discussed green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principle, and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sign strategy is how these final architectural form organic together, thus promoting on sustainability and ecological building design practice cognition.

Keyword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即自然环境。

1 关于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学是一门关于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把传统的动植物研究扩展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其中共生与再生原则表明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关系,以及自然界中物质资源的有限性问题。

生态建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1 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

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例如石油和煤炭等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1.2 材料的再生利用

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1.3 减少废物排放

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1.4 环境与文化属性

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2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2.1 讲求节约能源

绿色生态建筑,最重要的是要遵循节能原则,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建筑材料使用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资源,同时还要严格做到建材的无害化(无污染,无辐射)。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利用各种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的平衡,构建一个和谐高效利用能源的生存环境。

2.2 讲究生态和谐

建设绿色生态建筑,其次要做到生态和谐。也就是要注重研究建筑物旁边的植被、微生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各种物体之间的共生共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都可以通过植被的多样性、自然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化学污染的降低来体现,这样就营造建筑旁边的环境质量。

2.3 设计科学。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应当是设计的根本原则。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追求高效节约决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在以往设计的一些太阳能建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服务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其室内热舒适度较低,没有认真做到合理设计和以人为本。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这种低标准的“绿色生态”建筑很难再有所发展,也必将被社会所淘汰。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这与国家宏观要求也是相符的。

2.4 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盲从

绿色生态建筑应该着重强调的是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盲从。我国的绿色生态住宅设计存在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设计者喜欢照搬西方的现成设计, 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殊不知,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建筑模式很不相同。其次,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也应该讲究地域性特点。建筑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其他地域条件, 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

2.5 强调整体性设计

建筑设计应强调“ 整体设计”思想,必须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生态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

3 生态建筑设计的要求

3.1 基地环境的整体规划。建筑规划设计从整体角度把握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以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和生态规划,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组织各功能分区,使建筑群的能流、物流畅通无阻;从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能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考虑,建筑规划要走中小型化、花园化、智能化为一体的道路,提高绿地面积比例,降低能耗量;建筑整体规划应体现建造场地、植被的一体化;减少对资源的干扰和污染;建筑及装饰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对能源消耗和对空气、水污染的影响;全方位考虑建筑绿化,沿街绿化、楼间绿化、楼旁绿化、绿化建筑,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立体的、广泛绿化环境,改善建筑小气候,使人类贴近自然。在生态的建筑规划设计中要把具体建筑看成是城市建筑大系统的一部分,与城市建筑大系统相联系,使建筑内部难以消化的废物成为其它元素的资源。

3.2 建筑设计人员要把建筑视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通过生态设计充分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量,考虑建筑空间的形体与自然空间的联系,采暖、通风、照明、电气等方面的高效与协调等,降低建筑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建筑方案应充分利用太阳光、阴影,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建筑型体;营造良好的局部建筑小气候,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结合,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建筑空间多样化、科学化,加大使用功能的灵活性和空间的可变性,留有变化余地,经过改造和装饰可以再生使用。

3.3 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建筑外表面应考虑围护结构的热效率;设计规模恰当有效的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可选择的再生能源,形成与建筑空间使用配套的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建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从节能出发做好照明、器具设备和电气负荷的最优化设计;考虑建筑空间的建筑材料中易挥发的有机成分,尽量减少微生物生长的机会,提供新鲜的空气,创造易于接近日光和公共适宜的环境,同时要考虑室内空间维修和清洁材料挥发的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影响;建筑构造使用可循环或带有可循环材料(如钢材、铝材等)的产品,考虑建筑构件和建筑设备的再利用,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为建筑物主人使用可循环设施提供方便,通过中水的再利用和节水装置,使生活污水排放量降到最低;建筑屋顶、地面、门窗要进行隔热处理;广泛应用建筑采暖节能、制冷节能、通风节能、照明节能等建筑节能技术。

3.4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处理回收利用是建筑节水的有效措施,通过低技术的建筑处理及后续工种的配合,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浇灌,用于景观水景,改善了建筑的生态环境。污水的回收利用是建筑内的洗漱污水经有特殊设备的净化处理后,再用于冲厕,或者浇灌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及灌溉技术的应用,使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系统可以长期稳定运行,且节省投资,运行费用低。在保温隔热的处理上,建筑外墙外保温的处理,玻璃采用LOW-E玻璃等K值小的节能玻璃,可以减少建筑护结构的能量交换,这样在建筑运行中节省了很大的能源消耗,同时在建筑屋顶处使用人工覆土可以减小屋顶的热损失;屋顶种植绿色植被既增加了绿化面积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4 工程实例

广东飞来峡防汛生产调度中心工程:把绿色生态建筑理念运用到设计当中,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做到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的绿色环境系统。让使用者身处建筑之中,也能感受建筑与绿色生态之间的交流。建筑外墙大面积运用了保温节能材料,可让能源消耗降低50%。合理运用周边的优越地理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

5 结语

绿色生态建筑的兴起是建筑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建筑师应牢记“人类不可能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只可以设计生态系统的环境和整个系统。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态建筑将为建筑师提供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洪哲雄.生态建筑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8-01-10.

2.郭明.浅谈生态建筑设计[J].建筑探索,2004(3)

绿色生态建筑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绿色生态建筑;设计

1 关于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学是一门关于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把传统的动植物研究扩展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其中共生与再生原则表明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关系,以及自然界中物质资源的有限性问题。

生态建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1 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

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例如石油和煤炭等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1.2 材料的再生利用

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1.3 减少废物排放

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1.4 环境与文化属性 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2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2.1 讲求节约能源

绿色生态建筑,最重要的是要遵循节能原则,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建筑材料使用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资源,同时还要严格做到建材的无害化(无污染,无辐射)。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利用各种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的平衡,构建一个和谐高效利用能源的生存环境。

2.2 讲究生态和谐

建设绿色生态建筑,其次要做到生态和谐。也就是要注重研究建筑物旁边的植被、微生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各种物体之间的共生共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都可以通过植被的多样性、自然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化学污染的降低来体现,这样就营造建筑旁边的环境质量。

2.3 设计科学,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应当是设计的根本原则。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追求高效节约决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在以往设计的一些太阳能建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服务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其室内热舒适度较低,没有认真做到合理设计和以人为本。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这种低标准的“绿色生态”建筑很难再有所发展,也必将被社会所淘汰。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这与国家宏观要求也是相符的。

2.4 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盲从

绿色生态建筑应该着重强调的是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盲从。我国的绿色生态住宅设计存在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设计者喜欢照搬西方的现成设计,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殊不知,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建筑模式很不相同。其次,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也应该讲究地域性特点。建筑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其他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

2.5 强调整体性设计

建筑设计应强调“ 整体设计”思想,必须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生态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

3 生态建筑设计的要求

3.1 基地环境的整体规划。建筑规划设计从整体角度把握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以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和生态规划,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组织各功能分区,使建筑群的能流、物流畅通无阻;从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能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考虑,建筑规划要走中小型化、花园化、智能化为一体的道路,提高绿地面积比例,降低能耗量;建筑整体规划应体现建造场地、植被的一体化;减少对资源的干扰和污染;建筑及装饰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对能源消耗和对空气、水污染的影响;全方位考虑建筑绿化,沿街绿化、楼间绿化、楼旁绿化、绿化建筑,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立体的、广泛绿化环境,改善建筑小气候,使人类贴近自然。在生态的建筑规划设计中要把具体建筑看成是城市建筑大系统的一部分,与城市建筑大系统相联系,使建筑内部难以消化的废物成为其它元素的资源。

3.2 建筑设计人员要把建筑视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通过生态设计充分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量,考虑建筑空间的形体与自然空间的联系,采暖、通风、照明、电气等方面的高效与协调等,降低建筑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建筑方案应充分利用太阳光、阴影,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建筑型体;营造良好的局部建筑小气候,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结合,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建筑空间多样化、科学化,加大使用功能的灵活性和空间的可变性,留有变化余地,经过改造和装饰可以再生使用。

3.3 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建筑外表面应考虑围护结构的热效率;设计规模恰当有效的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可选择的再生能源,形成与建筑空间使用配套的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建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从节能出发做好照明、器具设备和电气负荷的最优化设计;考虑建筑空间的建筑材料中易挥发的有机成分,尽量减少微生物生长的机会,提供新鲜的空气,创造易于接近日光和公共适宜的环境,同时要考虑室内空间维修和清洁材料挥发的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影响;建筑构造使用可循环或带有可循环材料(如钢材、铝材等)的产品,考虑建筑构件和建筑设备的再利用,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为建筑物主人使用可循环设施提供方便,通过中水的再利用和节水装置,使生活污水排放量降到最低;建筑屋顶、地面、门窗要进行隔热处理;广泛应用建筑采暖节能、制冷节能、通风节能、照明节能等建筑节能技术。

3.4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处理回收利用是建筑节水的有效措施,通过低技术的建筑处理及后续工种的配合,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浇灌,用于景观水景,改善了建筑的生态环境。污水的回收利用是建筑内的洗漱污水经有特殊设备的净化处理后,再用于冲厕,或者浇灌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及灌溉技术的应用,使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系统可以长期稳定运行,且节省投资,运行费用低。在保温隔热的处理上,建筑外墙外保温的处理,玻璃采用LOW-E玻璃等K值小的节能玻璃,可以减少建筑护结构的能量交换,这样在建筑运行中节省了很大的能源消耗,同时在建筑屋顶处使用人工覆土可以减小屋顶的热损失;屋顶种植绿色植被既增加了绿化面积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4 结束语

绿色生态建筑的兴起是建筑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建筑师应牢记“人类不可能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只可以设计生态系统的环境和整个系统。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态建筑将为建筑师提供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郭明.浅谈生态建筑设计[J].建筑探索,2011,(03).

[2] 郭大坤.浅析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及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6).

[3] 王晖,唐静,刘静.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1).

[4] 周彦明,谢丽娜.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趋势[J] .民营科技,2012,(04).

绿色生态建筑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绿色;生态;建筑设计

前言

我国在《绿色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建筑技术导则》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绿色建筑明确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生态建筑则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及对自然的破坏并能从自然摄取能源的概念被提出,可见“绿色”和“生态”都旨在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绿色生态建筑的提出则更是对建筑设计集成化、多元化、整体化的诠释(图1),而面对这样趋势,建筑师更多的是需要权衡各方面的

要素.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寻求一种和谐的关系。

1 绿色生态规划

设计师必须将城市、建筑及周边环境看成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物质能量系统,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必须保持能量摄取与消耗的和谐。规划设计可采用高效而密集的集成设计手法,综合考虑建筑、材料、设备、朝向、风速等因素,尽可能地利用自然条件下的日照、主导风向,以及减少对周边自然环境的破坏,真正形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空间环境。同时,考虑城市功能共存,社区共融,以减少交通量,优先考虑步行交通,优惠公共交通。随着科技的发展,借助各种动力分析软件使能量流动可视化和数据化,以帮助设计者思考。

2 平面布置的绿色生态思考

建筑的平面布局直接影响使用空间的微气候,对日照以及通风的考虑已是每一幢建筑都需要涉及的问题。然而对于高层建筑来说,服务核(即楼梯、电梯、卫生间及管道井)的定位却可决定楼层周边的开窗位置,并能起到“遮阳”与“挡风”的过渡性空间的作用。服务核可以布置在建筑的东、西侧以遮挡日晒。研究表明,当采用东西双核的布置方式,窗户设于南北端时,能节省空调负荷20%之多;而在气候寒冷地区,这些服务核还能起到挡风的屏障作用。中庭及边庭的设置亦可为高层建筑的使用者创造一个开敞的情趣空间,这种空中庭院通过绿化及景观设计,不仅使建筑竖向产生变化,且在温和气候地区的夏季,能使建筑外表皮比街道处的环境温度降低5℃之多,冬季的热量损失能减少30%。更重要的是中、边庭的配合使用可以产生“烟囱效应”,调节建筑表皮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及作为过渡空间来处理建筑表皮的微气候。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图2)及杨经文

设计的梅纳拉大厦(图3)都是绿色平面设计的先驱之作。

3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3.1 建筑外墙保温隔热

建筑外墙材料保温隔热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人的体表感觉。墙体的保温隔热主要是在外墙中置入保温隔热材料来调控整个墙体的传热系数。按保温隔热材料的位置主耍分为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及外墙夹芯保温三种形式。目前国际市场上的保温材料种类多样。常用的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EPS板)、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XPS板)、聚氨酯、胶粉聚苯颗粒、膨胀玻化微珠、微晶无机保温砂浆矿棉等。考虑透光的需要.TWD蜂窝状材料、毛细管材料、Basogel粒状气溶胶材料、玻璃管状材料可在满足采光的同时具有保温隔热能力。这些保温隔热材料各有所长,不能单纯说哪种更优。而要结合当地材料种类、实际气候、施工技术条件和造价因地制宜地选用。

3.2 玻璃门窗的复合化设计

绿色生态建筑中采用的玻璃主要有中空玻璃、真空玻璃、镀膜玻璃、LOW―E玻璃和热反射玻璃等。中空玻璃是将两片玻璃密封并将中间的空气抽出再灌入干燥惰性气体而成。早期普通单片玻璃传热系数K值超过6W/(m •K),现在的普通中空玻璃传热系数K值在3以上,低辐射(LOW―E)中空玻璃传热系数 值为1.0左右,今后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将使 值有望下降到0.5。真空玻璃的节能性和环境舒适度比中空玻璃高出50%,更是以往广泛使用的单片玻璃的6倍。真空玻璃是将两片平板玻璃四周密封起来.中间有间隙,将间隙抽成真空,两片玻璃内表面镀有一层或两层透明低辐射膜,与保温瓶有异曲同工之处。绿色生态建筑需要可“呼吸”的表皮来调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热通道玻璃幕墙(双层动态节能幕墙)正是一种能够“呼吸”的幕墙,可分为“封闭式内循环体系”和可自然通风的“敞开式外循环体系”,由外层幕墙、内层幕墙、遮阳装置、进风装置、出风装置组成(图4)。与传统的单层玻璃幕墙相比,热通道玻璃幕墙采暖时可节约能源42%一52%:制冷时可节约能源38%一6o%。同时,在两层玻璃中间装入的遮阳系统又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相结合。形成多功能的复合表皮。若将太阳能电池板装在可自动调节的遮阳百叶上,在遮挡阳光的同时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并网使用。

4 第五立面的绿色生态集成

(1)屋顶是最适合接收太阳光的平面,光伏太阳能板可在平整的屋顶上大面积铺设。由于屋顶形式的变化需求,光伏板的形状也在逐渐改观。目前,最新的两项技术是日本三洋公司研制的光伏瓦屋面及佳能公司的无定形光伏板。

(2)风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高层建筑上。高层建筑随高度的增加风压逐渐增大,利用这些风和气流可以推动涡轮机叶片,由发电机将风和气流转换成电能。目前欧洲已开始研究该技术,并取得一些初步的成果。

(3)屋顶的有组织排水实际也是一个雨水收集系统。雨水的吸收及再利用在一些发达国家已非常普遍,如日本的高层建筑一般都设计有中水循环系统,也就是将可以利用的排水与收集起来的雨水。经处理后作为水源再次加以利用。

5 来自地底的能源

水源热泵是利用水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转换的空调技术。水源热泵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输入少量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水体分别作为冬季热泵供暖的热源和夏季空调的冷源,即在夏季将建筑物中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水体中去,由于水源温度低,所以可高效地带走热量,以达到夏季给建筑物室内制冷的目的;而冬季则是通过水源热泵机组,从水源中“提取”热能,送到建筑物中供采暖之用。

6 遮阳系统的高科技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遮阳系统已经朝着电子化、高科技化发展,其实现手法可分为内遮阳、外遮阳、玻璃幕墙遮阳。玻璃幕墙的遮阳除前述在双层玻璃幕墙中设置百叶的形式外,主要依靠玻璃本身减少太阳的辐射热。遮阳板的出现从一定形式上给建筑立面造型提供了一种手段,通过改变遮阳板的尺度、排列方式可以产生强烈的序列感(图5)。固定的遮阳板可以采用多种材料:石材、铝板甚至将整个西墙铺设太阳能电板,用以在遮挡西晒的同时产生电能。可控式遮阳系统则是由特殊编制的电脑程序.使百叶随太阳的轨迹进行自行调整,从而降低了过度遮光或遮光不足的可能性(可弥补固定百叶的不足)。特殊外形的百叶片可按设计师的意图生产出来,可控式带孔日光翼可调节室内日光的明暗程度,同时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7 将自然光引入室内

光导管技术的出现为人类合理利用天然光资源开辟出新的途径。光导管照明系统是通过采光罩高效采集自然光线导入系统内重新分配,再经过特殊制作的光导管传输和强化后,由系统底部的漫射装置把自然光均匀高效地照射到室内空间,得到自然光带来的特殊照明效果。北京奥运会柔道跆拳道馆中安装了148个直径为550 mm的光导管(折射率为99.7%),在阳光较好的情况下,场馆室内基本不开灯或开少量的灯,即可满足使用要求 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图6)。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中关于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室内空气品质、运行管理等方面,实际受制于功能、造价、形式以及政治、经济、气候、人文管理等诸多因素。所以绿色生态建筑一定是协调各方面因素后产生的结果,建筑师不一定在每个要素上都做到最好、最精,或是把所有绿色生态手法全部集中于一个项目上,而应尽量在综合成本、技术、环境、功能、性能、艺术等“人工环境 与“自然环境”中寻求整体的和谐。

绿色生态建筑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文中主要阐述了绿色建筑设计的标准、原则,并提出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和评价方法。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自从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在环保大会上提出“可持续发展”口号后,“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在建筑领域也掀起了一股“绿色建筑”热潮。由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传统建筑体系是不可持续的体系,是污染环境、造成生活质量下降的体系,因此,在绿色文化的影响下,思想敏锐的建筑师开始思考,开始探索建筑发展的“绿色”道路。所谓“绿色建筑”就是一种象征着节能、环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以生态学的科学原理指导建筑实践,创造出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它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理想建筑。论文百事通目前,“绿色建筑”已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标准

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绿色建筑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发展,尽可能减少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

(2)绿色建筑要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3)绿色建筑要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采用耐久、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型绿色建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清洁能源。加强绿化,改善环境。

(4)绿色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应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建筑空间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综合性,使用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5)绿色建筑应具有独特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形式表达现代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意识,创造自然、健康、亲切舒适、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具有传统地方文化意韵和现代气息的建筑环境艺术。

2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针对其各个构成要素,确定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同时,这些构成要素又是设计人要具体操作的对象。在绿色建筑设计体系中,对设计原则的分析和把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里以生态要素为主要对象,扼要阐述其设计原则。

2.1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

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设计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建筑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主要表现在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时代精神。

2.2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大智能化设计,广泛利用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做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结合,为扩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2.3健康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保证建筑的适用性,体现对用户即人的关,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沟通,让人们在健康、舒适、充满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数,保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及声环境,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等。

3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3.1整体环境的设计

所谓整体环境设计,不是针对某一个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出发,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整体环境设计的方法有:

(1)引人绿色建筑理论。城市开发建设应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在加快建设的同时,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一方面,改变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区域划分、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让城市的历史文脉、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袭。

(2)加强环境绿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绿化不单是可以创造空间,还可以美化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用绿化覆盖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发,往往可以造成比较凉爽、舒适的环境;高大的乔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较大树荫,减少路面吸热,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提高空间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环境住宅区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绿化环境设计,创造出良好的微气候,应该将绿化量化标准引人设计规范。当前,环境绿化主要包括小区周围环境绿化和建筑立体绿化。

一、小区周围环境的绿化。尽量减少硬质铺地,扩大草坪面积,并尽可能多种植高大乔木。因为乔木的绿化效果要比同面积的草坪高几倍。目前,多数住宅小区常采用水泥砖铺地,这对小区环境很不利,应尽量采用具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如格状铺地砖,方格中可以种草等。

二、立体绿化。引人“土地空间化”的概念,包括墙面绿化、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墙面绿化主要是在强烈阳光直射面爬满绿色藤状植物,避免阳光直射墙面,降低外墙表面温度,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如重庆的“天奇花园”的墙面绿化,在西墙面上设计由柱子和圈梁组成的构架,并设置种植槽和集中喷灌系统。夏季爬山虎覆盖墙面形成一道绿墙,绿墙与墙面之间形成大约300mm宽的间层,这间层形成了良好的通风竖井,增强了墙面的散热性能,而且绿墙还能避免阳光对墙面的直射。屋顶绿化是在建筑屋顶上采用蓄水覆土种植,屋面上种植花草和一些低矮灌木,形成一个“空中花园”。阳台绿化是在居民家的阳台上种植一些花草植物。

(3)从整体出发,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例如: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点;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点资源的住区,应考虑设计景点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点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点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笔者在雅安市滨河公园方案设计中较好的应用这样的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了《穿越时空,聆听茶香》的设计构思。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3.2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

(l)建筑的体型系数即建筑物表面积与建筑的体积比,它与建筑的热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热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体积时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热耗大,具体设计时减少建筑外墙面积、控制层高,减少体形凹凸变化,尽量采用规则平面形式。

(2)外墙设计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外墙设计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①采用良好的外墙材料,利用更好的隔热砖代替粘土砖,节省土地资源,如上海现代房地产实业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以秸杆稻草为原料的绿色建材—稻草板,并在上海青浦县推广使用,它与传统的粘土砖相比,不仅具有色彩丰富、重量轻、体积小、保温、隔热、隔音等多项优良性能,而且在环保上解决了秸杆焚烧的问题;其次它自然降解,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污染。②采用选择性镀膜窗户,其导热系数较小,能够改善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③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减少热交换。④使用各种轻便可调节的遮阳设备抵卸夏季太阳的直接辐射,同时冬季能够调节便于采光。

(3)采用弹性设计方案,提高房屋的适用性、可变性,具体表现在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灵活性要求上。①楼梯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段板承重的预先考虑,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②预留管道空间,包括水电、通讯的发展空间。③家具系统的可变化性。

(4)建筑节能设计。要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气等,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建筑材料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严格做到建材无污染、无辐射。

(5)建筑智能设计。目前,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出现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风力的情况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保证了智能化大楼中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的高生产率,智能化的发展可以促进绿色建筑在“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状态下持续发展。

4绿色建筑的评价

建立绿色建筑体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工程,不仅需要环境工程师和建筑师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还需要决策者、管理机构、社区组织、业主和使用者都具备环境意识,共同参与营建的全过程。这种多层次合作关系的介人,需要在整个程序中确立一个明确的建筑环境评价结果,形成共识,使其贯彻始终。因此,绿色建筑体系迫切需要现代科学评价方法作为实施运作的技术支撑。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生命周期评价法、美国的环境评估工程、法国的ESCALE法等等。新晨

绿色生态建筑范文第9篇

紧凑、低碳、经济、和谐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基本准则

紧凑,即建设用地功能混合、适度的高密度,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市民的通勤距离,规定严格的城市用地扩展边界等。

低碳,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尊重自然,提倡公交优先、方便自行车或步行出行,推行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目的的绿色建筑等。

经济,即提高经济活力与创新意识,生态城市必须发展经济可行的生态技术,降低发展的成本,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和谐,即以人为本、安居乐业,建立宜居、健康城市,扩大社会包容性与公平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承。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状况

从全国来看,我们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积极性较高,对于城市发展转型,国家、各地政府乃至老百姓都非常重视。在全国生态城市的建设热潮中,已有200多个城市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建设指标。

生态城市建设可分为三类:既有城市生态化更新;新建生态新城新区;灾后重建改造型生态城镇。

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和积累,我们已经有了如下的一些进展:

一是逐步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例如天津中新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等都已编制了总体规划、绿色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以及全覆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是因地制宜创新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不同的城市都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三是试点推广生态低碳技术。例如深圳坪山和光明新区开始探索推进低冲击开发建设模式,天津、无锡新城开始引入地源热泵技术提高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比例。

四是出台有关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和法规。无锡市就颁布了国内第一例生态城地方性法规,其他地方政府也针对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转型、环保、低碳节能新技术应用等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

五是探索生态城规划管理的方法和机制。

国家支持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举措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积极和各地政府、企业等共同推动生态低碳城市的建设。

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工。

由城乡规划司牵头,对低碳生态试点城镇和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进行规划建设审查及批复工作;由城市建设司牵头,以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按照低碳、生态、绿色模式,加快城区环境改造,开展节水型城市、绿色交通城市、“无车日”等活动;由建筑节能和科技司牵头,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绿色、超低能耗建筑等的实施。

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财政部联合起来,对各地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进行一些财政上的转移支付和补贴。

对太阳能光电在建筑中的应用每瓦补助10-15元;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财政将给予每个示范城市5000-8000万元的资金补助;北方地区建筑总面积仅占全国城镇建筑总量的10%,但是能耗却占全国建筑能耗的40%,国家财政对严寒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补贴55元/m2;推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与监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

三、关于绿色建筑,除了给予财政、政策支持外,提出了一些硬性目标、要求和指标。

2014年起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15年起直辖市和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海南等省新建房地产项目的5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2016年起城镇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十二五”期间实施北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高耗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千万平方米,在夏热冬冷(冬暖)地区进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5千万平方米;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

对超过节能标准的低能耗建筑以及二星以上绿色建筑给予财政资金奖励;引导以绿色建筑为主体的生态城区建设发展;奖励资金向公益性建筑倾斜。

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设想

生态文明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人居的保护与完善;二是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对经济的促进;三是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制度。

首先,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既有城市的生态化更新。通过城市规划引导建筑、交通和循环系统的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有组织、有系统地引导城市实现发展转型。

其次,加大生态城规划建设的技术和政策支持。发展紧凑型城市,以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重点,引导混合用地;新增城市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构筑多样性的交通体系和可步行城市;推广低冲击式的城市开发模式,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城市融入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风貌;全面推行绿色建筑。

再次,改革创新生态城市体制机制建设。精简机构,建立效能型政府,创造适合绿色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软件”建设,建设服务性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培养市民的生态环保和节能意识;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发展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降低发展成本。

第四,规范生态城市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数量。印发《低碳生态城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增加生态新城新区试点;继续对生态新城新区试点进行考核。

最后,推广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在生态新城选址上,要重视生态新城新区与中心城市发展协调互动的关系;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尤其在设计与施工中采用新的低碳生态技术和方法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抓紧完善生态城市数据监测,使管理工作中方便统计、能够考核;逐步建立包括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在内的统一标准体系,使城市的建设目标、重点内容、评价标准等达成一致。

绿色建筑走向绿色生态城区

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把人居环境建设、社区建设、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出行方式等与绿色生态理念有机融合,通过绿色建筑单体向绿色生态城区尺度推进,实现低碳生态城市质的飞跃。

绿色生态建筑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原则策略

上个世纪第一届国际可持续建筑会议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有效利用资源和遵守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健康的建成环境并对其保持负责的维护。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问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1、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标准

绿色建筑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发展,尽可能减少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要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绿色建筑要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采用耐久、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型绿色建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清洁能源。加强绿化,改善环境。绿色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应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建筑空间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综合性,使用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绿色建筑应具有独特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形式表达现代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意识,创造自然、健康、亲切舒适、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具有传统地方文化意韵和现代气息的建筑环境艺术。

2、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2.1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

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设计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建筑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主要表现在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时代精神。

2.2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大智能化设计,广泛利用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做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结合,为扩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2.3健康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保证建筑的适用性,体现对用户即人的关,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沟通,让人们在健康、舒适、充满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数,保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及声环境,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等。

3、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

生态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基本目标包括:①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②把环境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④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⑤使建筑功能质量目标统一;⑥使建筑生态、经济取得平衡。

4、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所谓整体环境设计,不是针对某一个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出发,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整体环境设计的方法有:

(1)引人绿色建筑理论。城市开发建设应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在加快建设的同时,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一方面,改变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区域划分、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让城市的历史文脉、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袭。

(2)加强环境绿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绿化不单是可以创造空间,还可以美化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用绿化覆盖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发,往往可以造成比较凉爽、舒适的环境;高大的乔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较大树荫,减少路面吸热,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提高空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环境住宅区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绿化环境设计,创造出良好的微气候,应该将绿化量化标准引人设计规范。当前,环境绿化主要包括小区周围环境绿化和建筑立体绿化。一、小区周围环境的绿化。尽量减少硬质铺地,扩大草坪面积,并尽可能多种植高大乔木。因为乔木的绿化效果要比同面积的草坪高几倍。目前,多数住宅小区常采用水泥砖铺地,这对小区环境很不利,应尽量采用具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如格状铺地砖,方格中可以种草等。二、立体绿化。引人“土地空间化”的概念,包括墙面绿化、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墙面绿化主要是在强烈阳光直射面爬满绿色藤状植物,避免阳光直射墙面,降低外墙表面温度,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如重庆的“天奇花园”的墙面绿化,在西墙面上设计由柱子和圈梁组成的构架,并设置种植槽和集中喷灌系统。夏季爬山虎覆盖墙面形成一道绿墙,绿墙与墙面之间形成大约300 mm宽的间层,这间层形成了良好的通风竖井,增强了墙面的散热性能,而且绿墙还能避免阳光对墙面的直射。屋顶绿化是在建筑屋顶上采用蓄水覆土种植,屋面上种植花草和一些低矮灌木,形成一个“空中花园”。阳台绿化是在居民家的阳台上种植一些花草植物。(3)从整体出发,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例如: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点;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点资源的住区,应考虑设计景点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点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点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笔者在雅安市滨河公园方案设计中较好的应用这样的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了《穿越时空,聆听茶香》的设计构思。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上一篇:国土测绘范文 下一篇:精细化财务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