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基础设施范文

时间:2023-02-27 15:57:05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动力机制;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社区参与及绿色基础设施综述

社区参与

“社区”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Fonnies)在《社区和社会》(1887年)一书中提出,国内外关于“社区”的概念众说纷纭,但其内涵归纳起来不外乎“功能”“地域”两个方面。“社区参与”是“参与”概念在社区中的应用,社区参与就是社区主体利用被赋予的权力,自主地表达意愿、贡献才智,并分担相应的责任,直接或间接的以某种方式或手段介入社区治理、参与社区的各种事务或社区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行为及其过程。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绿色基础设施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在1999年提出,其主要研究内容是美国国家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后来由英国C. Davies等人编制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导》对绿色基础设施的定义为城市、城镇和村庄之内和之间的实体环境。国内部分学者研究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和美国绿色基础设施比较接近的概念,同样强调对维护土地生命安全和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性作用,主张优先构筑生态(绿色)基础设施,为城市增长提供一个可持续的空间框架。

现有的这些定义有的着重于阐述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构成要素,有的着重于描述城市基础设施的形态表征,笔者在所见闻概念的其基础上进行一定延伸,总结归纳出其概念:绿色基础设施是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具有自然生态体系功能和价值,为人类和野生动物提供自然场所,它们总体构成保证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

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实施的内容

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决策与规划

社区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本底和依托,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区文化非常熟悉,他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真正“创造者”和“主人”。从社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并非政府、企业、规划专家的特权,在绿色基础设施能否进行规划、如何进行规划、如何参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相关的服务与管理等问题上,应在开发者提出初步方案以后,由居民广泛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相关部门,相关综合考虑各方意见后,选择最佳决定。

参与绿色基础设施管理――“社区共管”

绿色基础设施“社区共管”,即“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共同管理”的简称。绿色基础设施“社区共管”,就是绿色基础设施依托社区积极参与绿色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以便于长时期地维护绿色基础设施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整体性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和美学价值,并实现社区收益,促进社区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使社区积极参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自然保护的力度,提高环境保护效率等问题;另一方面实施对绿色基础设施的有效管理,促进社区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使社区能从绿色基础设施发展中获益,帮助社区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

参与绿色基础设施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需要广大居民的参与,才能保证社区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为社区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包括参与到社区服务组织中和参与志愿行动。社区参与服务要求改变过去由政府主导、以行政管理方法的模式,逐渐形成由社区居民组织自我提供、自我管理的方法。个人与组织可以积极介入社区,在社区服务中加强关联,培育社区认同感。社区居民积极加入志愿组织,提供志愿服务,关怀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为绿色基础设施发展营造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

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决策规划步骤

表格 1 社区居民参与GI决策规划步骤

序号 参与步骤 参与内容

1 GI和社区基本情况调查及分析 搜集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调查来获得社区的GI资源以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数据和资料。对于GI资源、社区自然和环境应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字、数据资料获得直观的与理性的认识。

2 社区居民对GI的感知、态度调查及分析 了解和分析社区居民对GI的感知、态度,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以及不同居民之间看法的差别,倾听他们的呼声和需求,采纳他们的建议,是推动社区参与GI规划实施的基础和前提。

3 利益相关者的认定及利益动机、需求调查分析 社区参与GI规划实施的模式强调充分考虑多个利益主体的需求,实现多利益主体的和谐共生。要通过居民认定、政府认定等方法确定所有利益相关者,并甄别出关键利益相关者。了解各利益主体的感知、需求和利益动机,构建充分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平台,共同协商符合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方案,显得格外重要。

4 制定GI实施战略、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 根据前期所做的调查和考察结果的分析,相关部门制定出GI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案。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过程中,要让社区充分参与进来,保证与社区的密切互动,从规划开始,就可选择社区代表进入规划专家组,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应该得到充分尊重,规划进展的每个阶段、相应的成果都应该与社区沟通,并听取反馈意见,保持社区居民在规划全程的参与。

5 公布初步方案井征求意见 相关部门及时通过墙报等方式,公布有关GI规划实施的细节,向社区居民以及各利益相关者详细介绍规划战略、区位、项目、性质、目的:展示GI初步规划方案,介绍其发展的目标、战略、步骤、保障措施等,实现规划信息公开、规划事务透明。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召开居民大会、座谈会等形式,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6 确定GI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 由专家整理,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并对规划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形成最优方案,完成规划成果。

7 规划的实施、监督 规划评审通过以后,开始正式的操作实施。实施中,在规划组专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纠正的同时,社区居民也要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实施是否和规划设想相吻合,保证规划科学、有序的实施。

8 对GI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和检验 GI规划实施一段时间后,专家协同政府部门以及社区居民代表对GI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检验社区参与的效果,检验社区参与下的GI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与实际绿色基础设施状况吻合程度,以便对下一次参与进行修正和完善。

注:GI为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struction的简写

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发展实施的动力机制

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实施的基础

第一 参与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基础,能力是行动的保障,只有让社区居民认识到社区参与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中,社区参与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研究表明,社区居民对绿色基础设施的不同观念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态度,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社区居民对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的积极认识,将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对绿色基础设施的支持,他们对于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发展也会表现得更为积极。

第二 参与权利

社区拥有一定的权利是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在没有权力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下,社区居民被理所当然地忽视,他们即使有些什么想法、呼声也由于缺乏相应的权力得不到重视和采纳,甚至被视为居民的自尊自大,狭隘的个人主义以及地方利益驱使。

第三 参与能力

提高社区参与能力,进行专业化培训,改进工作方法。在调动居民社区参与方面具体可以选取5种不同策略。

一是教育治疗法:通过社区教育及训练培养社区居民及其代表的能力;

二是行为改变法:通过小组工作,使其行为有所改变;

三是志愿者发展法:指寻求志愿者的配合,以扩大及落实参与;

四是互相合作法:社区居民代表、参与者、有关政府及社区相互保持联系,并目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五是社区权力法:指通过社会行动,去争取更多,更完全的参与途径。

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发展实施的推力因素

第一 居民的社区认同

社区居民具备主体意识,在心理和情感上对自己所在的社区认同,具备社区自豪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热爱社区,关心社区的事务,将社区的事务看成就是自己的事务,从而在绿色基础设施过程中能积极地参与。要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和相应的社区意识,不仅要借助宣传等手段,更要从实践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尽可能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减少给社区居民生活带来的麻烦等来提高居民的社区认同。

第二 政治权益需求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向社区赋权,基层民主逐渐得到落实,社区自治得以实现。主人翁意识能够强化对社区的认同,社区居民认识到社区的事务与自己休戚相关,对社区事务高度关注,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申张自己的主张,在有关社区的事务中当家作主,掌握绿色基础设施决策、规划和经营管理的主动权,实现对绿色基础设施的社区控制。

第三 利益驱动

对大多数社区居民来讲,参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给他们的最深切感受就是带来环境及经济效益,这也是推动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的主要目标之一。能从绿色基础设施中获益,将使得社区居民参与绿色基础设施的热情持久高涨,这对于维持社区参与长期化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使社区居民切身受益于绿色基础设施,通过给予居民实际的利益,来消除他们对绿色基础设施的疑惑态度,增强他们支持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热情。

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教育培训

在众多的保障措施中,教育培训应该是最为首要的。为保障社区居民的正当利益,必须进行相应的绿色基础设施知识教育培训,提高社区参与能力:一是绿色基础设施观念培训,强化居民对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的认同,包括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基础设施对社区的影响、居民参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权利、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培养居民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环境观、发展观和民主参与意识;二是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参与能力与监督能力培训,让居民了解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参与形式以及相应的参与技术,可以使社区居民更好的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之初就能参与进来,能在规划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监督规划的施行。

技术保障

发展绿色基础设施,需要让社区居民了解有关环境、经济、文化、市场等各方面的信息,获得信息和培训是社区居民参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一方面可以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参与能力。因此,有必要建立绿色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主体由各类信息和数据库组成,其中包括绿色基础设施资源本底数据库、绿色基础设施政策信息库等。

制度保障

首先理顺绿色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确立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地方主管部门及其角色。在各利益相关者方面,需要将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纳入到整个绿色基础设施的组织结构中来。为使绿色基础设施适应社区参与的需要,协调资源保护与当地社区发展的关系,应对绿色基础设施管理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可成立包括当地政府、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和周边社区代表的联合管理委员会,形成合力,共同协调和解决绿色基础设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法律保障

由于社区居民本身的力量比较薄弱,很难对绿色基础设施中生态破坏现象予以有效监督和制止。因此,应以法律的形式对他们的参与权利和合理利益加以保障。由所在城市或地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的目标、性质、内容、权限以及处罚办法等,通过法律保障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利与内容,将社区参与的权利合法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英)艾伦・巴伯,谢军芳.绿色基础设施:管理的挑战[J].中国园林.2009

[2] 裴丹.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方法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2012

[3] 周艳妮,尹海.伟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10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化的作用是给城市带来了城市空间的扩展,它带来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城市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传播,同时也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及其不良的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城市化不仅形成产生了大量的城市景观和建筑,同时也占领了非常大面积的生态空间,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我国生态保护措施在现阶段缺乏一定的规则,生态破坏现象越来越严重。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基础设施来源于美国,至今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1999年8月,首次提出了关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定义,绿色基础设施是我们国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其他自然区域,绿道、公园和其他保护区域,农场、牧场和森林,荒野和其他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以及提高美国社区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荒野和开敞空间所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

因此,“绿色基础设施是有城市的周围、城市与地区之间、所有空间尺度上的一切自然半自然,人工的多功能生态网络组合而成。”绿色基础设施使城镇规划、景观学等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更加便利,从而从整体上维护城市内外的生态资源等等。

绿色基础设施的组成

绿色基础设施体系主要由网络中心、连接廊道和小型场地组成,与生态基础设施包括的廊道及踏脚地概念接近,单其外部可能还有不同层级的缓冲区。

2.1网络中心

“网络中心是指大片的自然区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起源地或目的地。”主要包括;①大型的生态保护区域,比如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栖息地;②大型公共土地;如兼具资源开采价值,自然游憩价值的国家森林等;③农地;包括农场、林地、牧场等;④公园和开放空间;公园、自然区域,运动场和高尔夫球场等;⑤循环土地,指公众或私人过度使用和损害的土地,可重新修复或开垦;例如对矿地、垃圾填埋场等。

2.2连接廊道

“连接廊道是指线性的生态廊道,它将网络中心和小型场地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系统。”廊道包括,①景观连接廊道;是连接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公园,农地和为当地的动植物提供成长空间的开放性的空间。②保护廊道;指为野生生物提供通道,他是一种线性廊道,比如河流和河岸缓冲区等;③绿带;通过分离相邻的土地用途,缓冲使用冲击的影响和保护自然景观,同时也维护当地的生态系统以及农场或牧场的土地类型,例如农田保护区等。

2.3小型场地

“小型场地是尺度小于网络中心,是在网络中心或连接廊道无法连通的情况下,为动物迁徙或人类休憩而设立的生态节点,是对网络中心和连接廊道的补充。”

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绿色基础设施起源于美国,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很多地区都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和肯定。

3.1绿色基础设施在规划中的理论应用

绿色基础设施能够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规划理论。在城市不断扩张中,时代的主流理念已经变成追求形态的紧凑和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增长。完整的区域开敞空间体系将在保护和恢复那些支撑城市、郊区和乡村村落的自然资源和公众空间的同时,巩固和提升城市的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对城乡各种绿地的整合以形成的网络化开敞空间结构,对控制城市无序蔓延起着突出作用。”新城市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皮得·卡尔索普曾明确指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保护有助于为都市区定义发展边界,抑制城市蔓延,是区域集约发展的重要框架。”

西方国家的规划实践早已体现了对绿色基础理念的运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96年美国(USA)编制完成的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三州大都市区第三次区域规划。该规划以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明确提出“3E”,即“经济”、“环境”与公正作为规划的核心要素。与之对应的是五大规划方略。居于首位的是绿地方略,其意在保护区域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流域、森林、河口和农田,并明确指出;应该以绿道网络连接,并且滋养城市和郊区和受保护的景观。

3.2绿色基础设施在规划中的实践应用

2001年美国马里兰州推行了绿图计划(Maryland’s Green Print Program),“旨在以一个大型的生态型网络中心通过绿道或连接环节连接形成全州网络系统(图2),用于减少因发展带来的土地破碎化等消极影响。马里兰州逐渐发展了功能健全的庞大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体系—绿色基础设施评估。”

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在我国,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并不多,相关实践就更屈指可数。尚未开展有关的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也没有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规范,从城市社区到整个城市缺少系统的技术和管理, 也出台关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性文件。

①绿色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的衔接。②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和现有相关规划衔接,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研究,除针对具体的规划,还必须注意与现有规划之间的配合协调,这样才会更具统一性。③学习欧美国家的研究理论,建立适应中国的理论体系和规则。

结语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 城市化 雨洪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Management of Urban Storm water by Green Infrastructures

Wang Yangsheng

(Shenzhen Sanzhoutian Tongluojing Reservoir Management Division)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analyses the main technical measures and benefits, and Hydrological effect of urbanization and Hydrological effect under green infrastructures. Introduces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international green infrastructure, finally by comparing the traditional storm water management and Storm water management under green infrastructures ,and the urban’s green infrastructure implementation and storm water utilization strategy, to explore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storm water by green infrastructures..

Keywords: Green Infrastructure, Urbanization, Storm Water Management

1 绿色基础设施概况

1.1绿色基础设施发展与演变

第一个定义:1999年,在保护基金和美国农业部林务局领导下,美国由联邦、州和当地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工作组制定了培训计划、推广绿色基础设施,以使其纳入地方、区域以及国家的规划和政策中。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s,GI)定义为国家自然生命支持系统——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其他自然区域,绿道、公园和其他保护区域,农场、牧场和森林,荒野和其他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以及提高美国社区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荒野和开敞空间所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广泛接受的定义:一个自然区域和其他开放空间相互连接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该网络有助于保存自然的生态价值和功能,维持洁净的空气和水源,对人类和野生动植物大有裨益。(美国,麦克 A. 贝内迪克特和爱德华 T. 麦克马洪,2001);特殊的定义:在加拿大,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完全不同于英美等国家,是指基础设施工程的生态化,主要是以生态化手段来改造或代替道路工程、排水、能源、洪涝灾害治理以及废物处理系统等问题。(Moffatt, 2001)

另外,美国保护基金会(Conservation Fund)的马克·本尼迪克特(Mark Benedict)与艾德·麦克马洪(Ed McMahon)(2006)将绿色基础设施定义为:一个有战略规划与管理的荒野、公园、绿道、保护地役权以及具有保护价值的使用中土地的网络,能够支持本地物种,保持自然生态过程,维持空气与水资源,并为美国社区与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做贡献。

最近,随着人们需要解决城市雨水径流的水质量影响的问题,响应《清洁水法(Clean Water Act)》以及其他相关条例的要求,一个全新的绿色基础设施定义应运而生。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绿色基础设施指“利用或模拟自然过程以渗透、蒸发(通过蒸发或植物将水回归大气层的过程),或重新在利用场地产生的雨水或径流的系统与实践。”佛罗里达绿道委员会与美国保护基金会的定义着重大型景观元素,例如公园、自然区域、绿道以及使用中土地(农业与森林),而EPA更偏向将城市环境中的小型景观——绿色屋顶、树木、雨水花园、植被沼泽、口袋湿地、渗透种植器,植被交通安全岛,等等——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典型组成部分。

基于雨洪控制利用在绿色基础设施中的重要地位和具体工程应该,西雅图公共事业局提出了一个更为专业的术语——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GSI)[2],主要是指针对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一类绿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渗透铺装、绿色屋顶、蓄水池、绿地等。

与绿色基础设施相对的是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由道路、桥梁、铁路及其它确保工业化经济正常运作所必须的公共设施所组成的网络,是由大量钢筋、水泥构筑的基础设施网络。长期以来,灰色基础设施造成了生态廊道被切断、气候系统破坏、城市防洪系统脆弱等一系列问题,另外,灰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维护成本高,施工难度大工期长等。对现有灰色基础设施的升级与绿色化,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现有灰色基础设施的升级与绿色化包含生态公园、城市绿道、绿色街道、绿色停车场、绿色屋顶等内容。

1.2绿色基础设施实施主要技术

根据应该尺度及区域元素特点,绿色基础设施可以分为区域尺度、社区尺度和场地尺度三种不种尺度。研究和分析国内外关于绿色基础设施相关经验[1,3-6],总结绿色基础设施的典型技术措施、技术特点和功能效益(表1)。

表1 绿色基础设施典型技术措施表

Tab 1 Typical technology measure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应用绿色基础设施可以是单项措施,也可以是多项技术相组合。应用绿色基础设施能够有效管理城市雨洪,是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新理念与方法,与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相比,其建设投资和维护成本低,还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能为居民提供具有美学和生态功能的城市景观。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具有防洪减灾、减少径流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水资源几大功效,能够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三重共赢局面。

1.3绿色基础设施的效益

综合国内外研究与具体案例[1-3],总结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多重利益,主要有以下几种:

(1)环境:绿色基础设施能够吸收雨水,减少径流与相关的影响,如洪水与侵蚀;它可以有效管理雨洪,达到城市水资源充分利用效果;它可以通过移除空气与水中的有害污染物,改善环境质量;它能够通过减少机动车排放的矿物燃料废气,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以及封存与储存碳,缓解气候变化等

(2)经济:绿色基础设施能够在景观管理、娱乐休闲以及旅游业等领域上创造工作与商业机遇;已有多个研究表明,绿色基础设施能够促进当地商业区的零售销售额与其他经济活动[1];它能增加房产价值[1];它能为社区吸引游客、居民与商业;它能降低能源、医疗保健、以及灰色基础设施的成本消耗,创造更多的资金用于其它用途。

(3)社区:绿色基础设施能够通过提供户外娱乐机会,以及是散步或骑车作为人们生活的常规,为人们带来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能改善环境条件以及它们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它能为人们聚会与社交提供场地,营造社区精神;它能提升城市与郊区发展的美学质量;它能为公共艺术与文化价值的表达提供机会;它能将人们连接到自然。

1.4城市化与绿色基础设施

随着中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快速扩张,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工业规模不断增加,导致城市水资源日趋紧缺,而排污量日益增加,城市水体恶化。城市扩张同时,建筑物密度不断加大,不透水面积扩大,雨水下渗减少,雨洪径流系统增大、径流量增加、汇流时间缩短,大量雨水径流短时间内集中到排水系统,加大了行洪压力和污水处理负荷,洪峰形成时间提前和峰值加大,导致城市洪涝灾害日益加重。雨水下渗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生态环境变差,同时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问题也突显。

绿色基础设施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途径,是一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对城市化带来严重问题的反思,是对灰色基础设施的改造与补充。绿色基础设施的实施,改造城市水文效应,恢复自然水循环,构造人与自然和谐。对于绿色基础设施,我们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它可以实现涵养水源、雨洪利用、防洪减灾、净化水体、美化环境等多重目标,可以减少对灰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减轻城市排水和水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水污染,补给地下水,缓解地面沉降等一系列问题。

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和具体实践[1,5-7],对城市化水文效应和绿色基础设施水文效应进行剖析,绘制对比图(图1、2)。

图1 城市化水文效应

Fig 1 Hydrological effect of urbanization

图2绿色基础设施下水文效应

Fig 2 Hydrological effect under green infrastructures

1.5国外绿色基础设施的工程实践

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掀起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热潮,经过多年推广,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美国多个州已有不少成功的应用案例[1]。

纽约市及其伙伴城市都有过使用自然的方法成功复合水质量标准的长期记录,并实现了可持续的可量化的协同效益。例如,在卡茨基尔(Catskill)与特拉华州(Delaware)流域,纽约市、纽约洲、社区以及各环境组织一致同意,与依靠末端处理与高能耗过滤系统相比,保留绿荫面积与自然缓冲是保持饮用水清洁的更好方法。自从1991年纽约市申请放弃使用卡茨基尔与特拉华州系统的过滤要求开始,DEP已经投资超15亿美元并投入大量人力来维持水源水的原始质量,且到目前为止,已经摆脱了对过滤工厂的依赖,成功节省了超100亿美元。DEP所做的努力包括在由EPA签发,由DEP及其流域伙伴包括纽约洲、各流域城镇以及各社会组织执行的《过滤回避决议之内(Filtration Avoidance Determinations)》。同样地,自从90年代起,DEP便一直依靠斯塔顿岛(Staten Island)“蓝带”系统(Bluebelt system)的湿地与各种自然区域来吸收街道上的雨水径流,从而摆脱了对排水系统的需求。

20世纪早期,奥农达加湖地区因商业和度假胜地湖而兴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多元化的工业发展导致严重污染,根据美国环保局的调查,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湖泊就被怀疑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该州于1997年,开展一项行动计划,提出了以下几种减少废水污染湖泊及其支流的方法:改进和升级污水处理厂设施;消除或减少的CSO系统的影响;并建立一套监测程序,对区域内水质改善项目的作用效果进行评估。1999年到2008年全县开发的ACJ执行计划,主要集中在改善与米特罗(METRO)污水处理场设施相关的大量灰色基础设施项目。根据这一阶段的计划,全县完成了数十个项目,包括维修老化的下水道基础设施,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独立的暴雨和卫生下水道,建设米德兰区域处理设施(RTF),主要目的是将收集的雨水在进入下水道之前,进行低水平的处理。通过新的GI项目,全县每年可以拦截处理约250万加仑的雨水。到2018年,经过GI方法改造的雨水管理方案将帮助全县综合污水溢流(CSO)系统总拦截指标达到95%。县政府计划将GI纳入长期规划,使得奥内达加县成为全美的第一个,将推行GI策略纳入行政司法命令一部分的区县。

2 深圳绿色基础设施与雨洪利用

深圳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830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51亿m3。由于本地水资源总量不足,以及地表水资源开发率较低,70%以上用水主要依靠境外调水,根据《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圳2015年和2020年用水需求量分别存在2.5亿m3和5.0亿m3较大缺口。深圳不仅缺水,水环境方面也有待改善,例如:雨污混流、错接乱排造成水体污染;污染负荷超载,水生态破坏;防洪排涝仍存在薄弱环节,如河道阻塞、排水管网淤堵、部分雨水管网负荷有限,导致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等。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洪涝灾害依然是深圳面临的三大水环境问题。近年来,深圳为解决水环境问题,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深圳市福田河综合整治工程[10],通过河岸生态改造、沿河截污、初雨处理、水质净化、清淤疏浚、生态补水、湿地恢复、植树绿化、景观营造及水文化建设等措施,促进防洪达标、改善河流水质、恢复河流生态、构筑景观文化,打造具有深圳城市特色的滨水休闲空间和城市水系生态廊道;深圳侨香村、大运村雨水利用工程[9],采用屋面集水、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性路面铺装等多种雨水利用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2.1建成区传统雨洪与绿色基础设施雨洪模拟

深圳高速城市化,沿河沿海低地多为高密集建成区域,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河道淤塞严重,行洪能力降低,而且建设的雨洪系统多为传统灰色基础设施,近年来全市洪涝灾害更趋频繁,经济损失急剧增长。

传统雨洪系统条件下,暴雨径流汇流快,河道与排水系统水位迅速抬高,排洪压力增大,易造成积水与河岸侵蚀(如图3、4)。对传统灰色基础设施改造后,暴雨后雨水被绿色基础设施(如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态洼地和湿地等)吸收后缓慢排放,减少径流,截留污染,提高水的质量,又提高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和审美价值(如图5、6),适合在深圳高密度建成区推广。

图3 传统雨洪系统

Fig 3 Traditional stormwater mangagement

图4 传统雨洪系统中河道水位

Fig 4 Water levels in the canals under traditional stormwater mangagement

图5 绿色基础设施下雨洪系统

Fig 5 Stormwater management under green infrastructures

图6绿色基础设施雨洪系统中河道水位

Fig 6 Water levels in the canals under green infrastructures

2.2全市绿色基础设施实施策略

新建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屋顶、地下截留箱、碎石铺地、雨水花园、有孔管道、绿色停车场等;

已建成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道路两侧雨水花园、居住区雨水花园、滨水湿地保护和开放式连接、绿色开放空间连接、屋顶处理、停车场改造等;

高密度居住区绿色基础设施改造策略:透水停车场改造、管道系统与地下存储罐、生态湿地以及生态保留地建设、绿色街道等。

2.3全市雨洪利用策略

深圳降雨量丰富,但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其中多年平均4~9月份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85%,由于雨洪资源时空不均匀性,加之地形地貌条件导致降雨径流在境内的滞留时间过短,雨洪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近几年全市地表水资源开发率在25%~30%之间。据统计,全市中小水库171座,总库容6.11亿立方米,水库集雨面积约576km2,而全市山地面积974km2,约50%山地雨洪资源还无法集蓄利用。经研究分析,全市雨洪利用可通过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①提高蓄水工程蓄洪能力。深圳多数水库常年较低水平运行,全市水库总蓄水量仅约为2亿立方米,仍有较大蓄水空间,可通过加固扩建等方式提升水库蓄水能力,加大拦蓄径流力度,较大程度利用雨洪资源,利用引水工程、渠道、河道等收集自然状态下水库无法收集到的雨洪资源;

②提升河道雨洪资源利用。深圳大小河流共310条,因河道未得到治理、水系被破坏、水污染等原因,河道水未能较好利用,应通过河道综合整治,提升河道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生态补水等能力,提升河道雨洪资源利用。

③城区雨洪资源利用。深圳城市化水平较高,建筑密度较大,传统灰色基础设施已无法解决城区水资源匮乏、水资源污染和洪涝灾害三大问题,应加大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绿色停车场、蓄洪池等,利用雨洪资源、净化雨水和防洪排涝。

3结语

我国城市普遍面临雨洪管理不力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而绿色基础设施实施是一种管理城市雨洪的重要途径。绿色基础设施对现代化城市具有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重功效,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绿色基础设施是对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改造与补充,是对城市化带来严重问题的反思,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减少对灰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维修成本。通过绿色基础设施涵养水源、雨洪管理、防洪减灾、截留污染等方式,可以减轻甚至解决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水资源匮乏、水资源污染和洪涝灾害三大问题,同时构筑景观文化,打造具有深圳城市特色的滨水休闲空间和城市水系,建设“和谐”“绿色”和“低碳”城市。

参考文献:

[1] David C.Rouse,AICP,and Lgnacio F.Bunster-Ossa. Green Infrastructure: A landscape Approach[M],2012

[2]Tracy Tackett Seattle’s policy and pilots to support 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 [A].2008 international Low Impact Development Conference[C].Washington Environmental and Water Resources Institute of ASCE,2008

[3] Benedict Mark,Edw and M Mahon.Green Infrastructure[M].USA:Island Press,2006

[4]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2版)[M]彭梦月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周艳妮 尹海伟.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可持续发展.2010.8

[6]张伟等.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J]中国给水排水,2011.2

[7]沈瑞.城市水资源化利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8]深圳市水务局.《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M]2012

[9]深圳市水务局.《深圳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M]2012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绿色基础设计规划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green infrastructure as a has the natural areas and internal linkage of open space network, human and wildlife habitats for migration channels and clean water, natural, activity place, has the important natural ecological value, can become guarantee the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between benign circulation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framework.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w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the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metho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green foundation design planning ecological system

1 景观绿色基础设施概述

1.1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生态的稳定程度是由种群活动的自由度决定的,而被城市建设隔绝了的斑块型绿地,严重限制了生物种群间以及种群内部个体的接触和交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使种群的生存和进化都受到了抑制,孤岛效应的产生直接影响着种群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的稳定平衡。在这一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从景观环境及其设施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为人与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迁徙通道及净水源在内的自然活动场所,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价值,可以成为保证社会、经济、环境间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作为一项重大的公共服务项目,绿色基础设施能够将自然元素融入社区,促进野生生物的繁育,在增加生态稳定性及多样性的同时,减少了环境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

1.2 绿色基础设施的组成

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自然资源、再生性生态元素及风景要素,是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与其他自然区域,绿道、公园与其他保护区域,以及农场、牧场、荒野、循环土地等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环境资源的开敞空间所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以公园体系和循环土地为例,公园体系包括自然区域、公共公园与运动场等,在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的同时,对生态资源进行了保护,而对垃圾处理场及矿地等区域进行重新修复与改良,形成的循环土地也对改善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所有构成元素中绿色基础设施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网络中心,这里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着起源地或目的地。而连接这些中心的廊道则起到了保障生物迁徙顺利进行与风景连接等重要功能,其形状、大小与分布均取决于被保护资源的类型、尺度及其地域性。连接廊道包括:绿道走廊(沿河流、铁路等自然景观或人工要素建设的线性开放空间)、绿带(受保护的自然土地、本土生态系统或发展结构功能的农业性风景等)、风景连接等,这些连接廊道除生态功能外,通常还具有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休闲功能、文化功能、甚至是生产功能。

2 景观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

2.1 规划理念与原则

2.1.1 规划的主动性

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使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在经济市场化的客观规律下,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用地与经济用地相比,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然而,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公共空间,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也和水电、道路等必要的基础设施一样,对城市发展的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应在规划中主动寻求和恢复被扰动的自然生境,积极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平衡,规划中应使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先于其他专项规划,保证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实现。

2.1.2 功能的多样性

除生态保护功能外,绿色基础设施还应提供高品质休闲娱乐场所、净化水文与空气质量、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魅力等多种附加功能,体现绿色、视觉以外的复合型功能优势,给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以水质的优化为例,城市地表覆盖硬质化和地表水流的渠化会带来诸如洪水频率和洪水量的改变,以及水体污染等问题,而绿色基础设施能够让城市的水文过程重回自然。例如滨河的大面积绿地可以作为洪水来临时的滞洪区,减少洪水的危害;结合道路和水体设置的绿地可以减少暴雨径流带来的大量污染物。

2.1.3 建设的弹性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应做好积极应对城市发展准备,以多尺度、多模块、多样性的弹性设计而非标准模式建设生态环境。由于城市中人文、经济甚至气候等条件中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保证生态网络不会随着时间与城市背景的改变而丧失其生态功能,必须在设计之初就以不同的规划尺度建成功能多样、稳定度高、适应性强的网络体系,以便在其中某个部件出现功能缺失的情况下,通过系统的自发调整进行补偿。

2.2 规划方法与程序

首先,应有计划地维护线状土地的利用,使其成为连接自然遗留地与公园等系统的廊道,将“绿色孤岛”连接起来,并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框架,以发展整体系统风景,减少发展造成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不利影响。其次,应考虑将城市、郊区、荒野等连接起来,并将城市内的各部分绿地网络化,成为多尺度联结绿色的空间体系。再次,连通是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核心,通过描述、定义自然资源价值、开放空间网络功能,基于场地的生态、社会、经济联系,规划力求减少洪灾、将腐蚀和沉积作用减到最小、在预计中的暴风雨期不增加场地多余物、阻滞地表径流、保护野生植物栖息地。同时,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

此外,规划程序也是影响建设成果的因素之一,因此应从已经有一定规模的绿道体系开始,通过资源评估、规划、GIS分析等进行进一步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并通过各相关管理部门的相互合作以及研究与规划部门制定可实施性的保护、建设、弥补、维护方案,最后再实施全面的建设工程。

3 景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1999年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其在城市发展中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开始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如美国马里兰州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历经了10年以上的实践,并取得了可观的生态效益与丰富的经验。

在我国,城市景观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前期调查和试验较多,但还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应用与推广。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城市绿地普遍呈现尺度单一的状态,抑制了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效益的发挥,使其无法体现在改善宏观环境、保障物种迁徙等方面的功能;在市场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收益在短期内明显小于其他经济商品,无法得到政府与开发商的重视;我国公共参与制度仍不完善,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常由单一部门主导完成所有专项规划的编制,不利于体现规划的专业性和全面性;此外,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需要不同地区、不同城市间的协调合作,但权责利益分布的不平衡可能产生协调不当或地区保护主义,导致生态廊道在某些地域被中断等问题,使绿色基础设施体系难以在全区域范围内实现。

有鉴于此,政府应自上而下深化认识,加强不同部门间的交流合作,引入更多不同背景的专家参与规划建设,并打破行政藩篱,调整土地政策,建立多尺度、多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系统,促进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海龙, 李迪华, 韩西丽. 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 城市规划, 2005, (09).

[2] 陈靓. 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格局分析方法及模型[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3).

[3] 张红卫, 夏海山, 魏民. 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理论, 指导“绿色城市”建设[J]. 中国园林,2009, (09).

[4] 周艳妮, 尹海伟.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08).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5篇

关键字:海绵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74-02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建筑密度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了地表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和透水面积的减少。这种发展模式打破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着报复。”[1]基于此,上述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暴雨造成江河上洪峰不断;强降雨过后雨水排放系统瘫痪,城市大面积内涝;爆增的径流更是造成灾害与污染,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生活。2016年入夏以来,我国多省份遭遇持续暴雨袭击,多地洪涝成灾。为提高城市雨洪管理能力,国家先后相关政策,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

什么是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大自然被人类作为一个基础性的绿色网络,并且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生态框架。[3]绿色基础设施综合体使不同的生态技术形成技术互补,包含了雨洪管理、减缓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食物生产以及健康的生活环境等。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规模的城市绿地网络,大至城市森林、人工湿地、社区生态公园以及滨水景观等,小至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和绿色幕墙等。

一、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的意义

2014年10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标志着我国对于城市建设有了新的发展规划模式:以植被浅沟、雨水公园、人工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治水模式结合传统的管渠、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4]这种生态治水优先的模式也带来更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绿色基础设施景观可以利用地势将雨洪导入到地势较低且能容纳较多雨水的地理环境中。这些有一定蓄洪能力的雨水塘成为海绵城市的“执行者”,更是“参与者”。绿色基础建设景观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被破坏的水生环境,使水循环系统更加完善。在旱季,绿色基础建设的必要在于保持水土;在雨季,公园、湿地等绿色基础建设成为可吸收洪泛的地区。雨水为池塘提供部分水源,并在蓄满时汇入河畔或其他水域;反之,在河流水位高涨的情况下,河里的水可被输送回公园、湿地等绿色基础建设的水景区域中。这些平凡却起到正面作用的景观,是打破传统限制,解决海绵城市项目设计的新契机。绿色基础建设景观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明显。在传统的景观设计中,雨水的处理往往是通过管道直接排放至下水道来实现的,尤其是在老城区,路网结构复杂多变,地下管网的设计、施工、管理更是费用惊人。如果可以利用透水景观(碎石、沙地、下沉式绿地等)以及其他管道、设备实现收集雨水、汇集雨水、存储雨水、净化雨水、利用雨水,那么不但可以循环利用雨水资源,并且利于有规律地泄洪,减少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

二、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的作用

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能起到调控雨洪、蓄集雨洪以及净化雨洪的作用。池塘、湿地、公园等绿色基础建设都可以成为可吸收洪泛的地区,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内涝,还能减少流域下游的洪水量。[5]

2016年6月21日,赣州市部分地区降雨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赣州市这一切都得益于宋代建造的福寿沟。这套现在看起来都相当先进的排水系统利用连接城内数百口水塘,增加城市暴雨时的雨水调控容量,减少街道被淹没的面积与时间,最终达到调蓄的目的。除此以外,城市湿地由于其独特的水文特点,更是城市中天然的“蓄水池”,并且有着天然的净化功能。它可以沉降雨洪中携带的沉积物,并且有效地转化和分解雨水中的有毒物质和营养物质。例如,哈尔滨的群力雨洪湿地公园,收集的雨水首先通过外层的水塘进行沉淀与过滤,再进入内层的核心湿地区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净化。[6]经过多层过滤,蓄积的雨水可以为周边的绿化浇灌、成为水景用水或是下渗补充地下水,达到水循环、再利用的目的。

三、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的景观设计策略

1.改变地表形式。快速的城市化带来大量不透水的地表,而水的循环需要透水的地表结构。面对更多的城市沥青路面和硬质铺地,既有的城市水网面对爆增的水流处理量显得力不从心。在避开特殊区域的情况下(如电缆电线放置区域),绿色基础建设的景观设可以适当加强地表的渗透性。为了避免景观的单一性,景观设计师可以轮换采用3―5种材质,如碎石、鹅卵石、沙地或木材等,来加强雨水的渗透性,以便收集雨水。[7]在某些特别的项目中,设计师更是可以有效地利用原有特殊的地貌来达到渗水的目的。例如,法国的鲍登斯街区的改造利用了它的历史性元素。基地的石灰质地面充满了裂缝,非常有利于地表渗水。加上生态沟渠的修缮,加快了雨水下渗的速度。[8]

2.有效利用地势。绿地是绿色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涵养水源的好帮手。在绿色基础建设景观设计中,不改变景观的自然状体为原则,地形地精确利用给雨水的汇集、导入赋予新的用途。景观设计师更可以根据场地周围的情况进行合理的竖向变化与设计。

3.下凹地区。土地下凹的部分可以成为一系列蓄水功能的空间。景观设计师可以根据其潜在的使用功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在某些低陷的空间里,设计师可以把它们挖掘得更深并且做好局部的防水设计,以便可以更加长久地调节、存储水量。①逐级跌落。竖向设计中,景观设计师以重力作用为原理,利用高差来实现雨水的收集与存储。也可作为容纳爆增雨水的临时性空间。②地势变化。不同的地势变化在绿色基础建设中带来不同的雨水管理效果。人流量较多的场所应避免雨水积蓄,即使遭到水淹,也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排干,如林荫道等。反之,地势变化较大,水流随着自然流向的方式,使城市的雨水、污水快速地排入地下管网中。上文提到的赣州市福寿沟,利用城市高差并人为加大坡度等方法(正常下水道坡度的4倍),增大径流流速,形成强大的水流,将泥沙排入江中。[9]③打破“公@”边界。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中绿地的生态网络,并不是独立单一的存在,而是与周边环境紧密相连的绿色网络设施。为了保持绿色基础设施内部与外部的视觉连续性,绿色基础设施景观设计不应该存在任何界定的边界。在与周围的传统设备相互协作的模式下,绿色基础设施的雨洪管理范围不再局限在原有的区域中。这就涉及到城市多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开发、园林设计等多个单位。[10]不同单位如何合理分配雨水花园、小型人工湿地、雨水塘、绿色街道、生态街区等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成为政府、单位以及个人的新挑战。

四、小结

海绵城市是一个解决雨洪管理的系统工程,应与绿色基础设施的景观设计结合起来,二者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绿色基础设施给海绵城市带来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时,其景观设计在调蓄雨洪、净化水资源、维持地区水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海绵城市的景观设计也不再单一地考虑其原有的视觉效果,而是结合地表铺装、地形地势来有效地管理雨洪。在合理发挥各部门的综合效用下,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与协调,为海绵城市的创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2]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6):21-25.

[3]吴伟,付喜娥.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5):67-71.

[4]仝贺,王建龙,车伍,李俊奇,聂爱华.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南方建筑,2015,(4):108-114.

[5]孟永刚,王向阳,章茹.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生态经济,2016,(4):224-227.

[6]俞孔坚.建筑与洪涝共生――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J].建筑学报,2012,(10):69-69.

[7]卞俊腾.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探讨[J].城市建筑,2016,(5):258.

[8](法)苏菲.巴尔波.海绵城市[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韩高峰,黄仪荣.城市安全视角下排水系y建设的探讨――基于福寿沟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3,(12):72-76.

[10]林伟斌,林伟光,连彦,何天友,郑郁善.纽约市GI建设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102-106.

Abstract:Rapid urbanization has broken the water cycle system in nature,which affects the normal life in city. Ecological water model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not only brings the social benefit,ecological benefit and economic benefit,but regulation of rain flood,rainwater storage and purification of rain flood. Finally,the article states the design strategy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 in the sponge city.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可持续;园林

一 缘起

缘起于一则令人心痛的新闻:作为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自然绿地“华中之肺”神农架林区,其河域因建100座水电站而被肢解断流。造成这一恶果的直接原因是当地居民的贫穷[1]。这不由的令人重新审视人对自然保护与开发态度上的取舍亦或平衡的问题;更令人深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问题。

对于前一问题,可借鉴始于150年前美国的自然环境保护运动。那场运动的肇始者是被誉为美国现代园林之父的奥穆斯特的。奥的突出贡献是一确立了美国执业园林师与建筑师平等的职业地位(189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大学的园林专业(1901年);三竖立了保护与连接自然资源环境的生态财富观念,以波士顿“翡翠项链”项目为典范(也是现代城市GI概念孵化的温床)。那场环保运动的后续发展过程,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奥的公园运动实践为发端,以梭罗等浪漫主义文学家宣扬热爱自然的呐喊声为催化剂,到缪尔(John Muir)组织民间社团把保护自然的理念推广深入人心为高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对自然功利性地保护即以谋取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为理想;第二阶段是以卡逊(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一书的畅销及其引发的社会反响为高潮(60年代),以国家荒野法案的成立为标志,特点是对自然非功利性地保护,即只保护不开发。

从美国环保运动的历程以及今天所取得的成效来看,要挽救神农架林区的生命,如果想采取平衡“保护”与“开发”的方法,那是神话。必须只保护不开发。那么,在禁止开发的前提下,林区内相当于一乡镇人口的山民该怎么生存?这可借鉴北方城市鄂尔多斯市政府保护鄂尔多斯大草原成功的案例。草原的农民和牧民虽然失去了农田和牧群,但他们在城市里找到了就业机会,生活比以前好得多。弃牧长草、退耕还林确实能挽救正在衰亡的自然生境,但同时也增大了邻近城市的人口密度。那么在控制城市土地面积不扩张的前提下,如何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以容纳密度愈来愈大的人口呢?

以国外发达城市为鉴,加速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二 绿色基础设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功能

1 绿色基础设施的特点

作为一种城市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的概念是相对于灰色基础设施(如水电管网和城市道路)提出的。所以与常规基础设施比较,更易理解GI的首要特点----连通性(connection)。如同单个水箱、水管不能称其为基础设施,只有在相互连通成为一个城市的自来水网络的基础上才能被视为“基础设施”;城市绿地也只有在连接成网络时才能被称为基础设施而产生良好生态效益。GI网络从形态上通常包含3类区域:网络核心区(hubs)、连接廊道(links)和小型场地(site);核心区指大型的较少受外界干扰的自然生境,比如美国马里兰州的GI体系规定其面积不小于100公顷;而小型场地还具有游憩的功能。GI连通特性的意义不仅在于生态学方面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还在于能够提供城市居民方便贴身的绿色享受而不必依赖交通工具郊区远足或偶尔去趟公园。

GI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尺度性。GI的尺度可以从一棵树、一个屋顶、一盏路灯(近人尺度)到整个城市甚至跨省的自然资源的保护与规划(区域尺度)。基于美国GI定义的提出(1999年8月):“GI是我们国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其它自然区域,绿道、公园和其它保护区域,农场、牧场和森林,荒野和其它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空气、水资源以及提高美国社区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荒野和开敞空间所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2],以及2005年英国Jane Heaton Associates的文章《为可持续社区的GI》的内容,可见英美的GI概念偏重于宏观区域尺度。而基于Sebastian Moffatt的《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的发表[3](2001年5月),尤其提到GI的一体化特点:起始于单个建筑这样小的尺度,然后根据需要向建筑之外延伸;在建筑的层面上,一体化可体现在墙、屋顶、入口和其它建筑的组成要素上。可见加拿大的GI概念侧重城市以内的小尺度。因为尺度的微小,所以容易深入到工程技术上的“绿色”化。

2 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1 宏观层面

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看,促成可持续的途径有二:一是低碳途径,一是生态途径。具体看低碳途径又分两方面,一是汇碳途径,一是减碳途径。具备汇碳功能是园林植物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地中的植被、湿地和微生物来吸收和固定,所以增加绿地一定可以增加碳汇率。洛杉矶的模拟研究显示,一棵乔木每年吸收的碳有4.5~11kg,可节约能耗相当于每年少排18kg碳。纽约市的树木每年可吸收383亿吨CO2相当于燃烧153亿吨标志碳的排放。采用复层群落式种植,将不同根系深度的植物配置在一起可使单位面积植物的碳汇量最大[4]。城市主要的汇碳设施是GI系统里的网络核心和连接廊道。但是即便城市的GI核心区及廊道区面积足够大,对改善整个城市空气质量的作用仍然微不足道,因为城市大约三分之二的温室气体由汽车造成。比如80年代的洛杉矶登记在册的车辆有300万辆,每天释放几千吨烟雾,其中大约600吨为碳氢化合物,400吨为氮氧化合物。所以低碳的另一途径是直接减碳,这意味着减少车辆通勤。通过研究比较,单位时间内私人汽车、工具车(如卡车、货车、工程车)和飞机的排碳量最高。尤其私人汽车的快速增长对城市空气带来的高碳量与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必须得到发展,这对矛盾何以解决?可以利用城市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地以及建筑底层的地下空间开辟私车停车场并支持减免停车费的同时增加通勤费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这一矛盾。联合国人居中心某著作中有位学者指出超过20人/公顷密度的城市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才恰当,因为私车过多并不能增加通勤速度,甚至严重堵车时开车不如步行快。为了限制汽车通勤,相应的从园林设计角度应多设计绿色的自行车道、增加步行道宽度、缩小机动车道宽度。如新加坡,为了鼓励居民骑自行车和步行,国家公园局推出Park Connector项目以形成地区的自行车网络。另外,利用园林绿地发展都市农业也可一定程度上缩减货车通勤距离。

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途径是生态途径。生态的核心就是循环。比如自然界水-汽循环过程相伴随的空气自净能力及相关的生态修复能力,在城市里失衡。原因是城市50%以上甚至90%的区域是非渗透地表即道路、广场、地面停车场等硬质铺装地和建筑物占据的部分,严重影响雨水通过地表渗透回流完成自然界水循环的方式。所以从园林规划角度,只有增加绿地面积才能增加城市自净力、减缓洪泛压力、避免地下水资源枯竭或变流从而减少人类城市对自然的负面影响。促进水-汽循环最有效的做法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的面积以及地面袖珍绿地的面积,如日本东京规划2000~2015年市区将会建设1200公顷屋顶花园(同时还有减小市中心热岛效应的好处)。一个衡量可渗透地表密度的重要参数叫GPR(Green Plot Ratio)即“绿色容积率”。一般根据灌木覆盖密度认为合理的GPR可折算成31;而草坪的GPR是1,且养护费用高、氧气制造力低下、不支持鸟类和昆虫的栖息故“生态效益几乎等于零”[5] ;由浓密树冠的树木所覆盖的地块GPR高至61甚至101。同一地块有屋顶花园设施的GPR远大于没有屋顶花园的;且拓展型(expensive)屋顶花园的社会效益远大于精密型(intensive)的,比如北京市政府通过园林局发放200元/m2资金用于老旧建筑屋顶增加拓展型绿化的做法值得学习。

2.2 微观层面

把GI放在微观的语境里,它可以是一棵树、一排路灯、一条街的排水沟盖子和树篦、公园里的休息长凳或广场的喷泉水池。所有这些城市设施都可以严格遵循3R原则为了最大限度地在某一环节上有利于生态循环。从利于循环的角度,它们被认为是“绿色”涵义的,这不同于宏观层面GIS影像下视觉色彩的“绿色”。

例如,德国以玻璃瓶、塑料瓶、纸盒纸袋和塑料泡沫袋4个图形代表不同材质垃圾,以便于垃圾的分类投放,在Recycle(回收)的环节上体现了环卫设施的“绿色”。

照明设施的“绿色”可通过利用洁净零碳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实现。据报道,深圳盐田公园8000m2的照明面积,仅采用太阳能每年可节电8万多度,相当于减排2.2万吨碳。

建筑周边的树木可有效降低建筑的能耗。据报道,亚特兰大CBD区的树木提供的遮荫,每年可为城市节省280万美元的电费;爱丁堡的防风林可使办公建筑的供暖能耗减少16%~42%。

园林设施在不能地表渗透排水的硬质铺装上如广场,首要考虑的是收集雨水,预防洪泛。比如阿尔芳(Alphand)设计的巴黎Monceau公园的地漏盖子,可以精确地引导雨水通过它的狭槽,用最经济的方式收集并排走雨水;再如意大利Campo广场边缘的石质座凳,是最受人们赞赏的园林设施,因为在干燥的季节它只是座位和空间边界,而在雨季它可以迅速的收集降水量达60cm深的倾盆暴雨雨水。其次要考虑雨水的循环使用,作为园林设施观赏用水和园林植物灌溉用水。比如高迪设计的居尔公园架空广场边沿的座椅靠背到地面的蜥蜴头喷嘴,是雨水从天空到地面的“长途旅行”路线;再如英国伦敦80年代的交流广场喷泉,利用雨水、台阶、蓄水池、喷泉喷嘴、水泵的组织,展示了水流运动产生的视觉魅力;异曲同工的现代作品还有哈弗大学的泰纳喷泉。

三 结语: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的必要性

从游牧生活的原始部落,到定居生活的农业乡村,再到以王权为中心的古代城市,最后到以商业为中心的现代城市,这是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而建造聚居环境的本能驱动。最终,城市成为最高级的聚居方式;而在西方现代城市的发展历程里几乎都有“工业革命”的插曲,它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恶化城市环境卫生,更糟糕的是由环境恶化引起的普遍消极的情绪。这种消极,在文艺形态上表现为鼓吹“高尚的野蛮人”回归旧社会的浪漫主义幻想;在社会学意义上表现为两极分化,即有钱人向往中世纪城堡庄园主生活而离弃城市,选择郊区建造自己的别墅花园“王国”,城市则成为穷人的“集中营”。后者是霍华德提出城市改良模型的直接原因,但他的理论错误在于目的是为了疏散日益膨胀的城市人口。

今天可以肯定的是:人口的集中,是城市的第一特征且是必须的。只有集中,才能活跃经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前述神农架山民的生存问题;只有集中,才能避免城市无限扩张,控制普世城占地球总陆地面积之础设施建设必须首先可持续。现在面临的现实是灰色基础设施日益老化,而绿色基础设施的比率,从而减少城市对自然的影响;只有集中,才能更方便的收集垃圾,促进消纳垃圾产生新能源的绿色产业;只有集中,才能更方便地建立卫生和用水用电系统并且提高能源利用率。综上,城市的发展命运,要么是死亡,要么是可持续。热爱并享受城市便利生活的人们理所当然地选择“可持续”,那么支撑城市实体的基建设明显落后。所以提高GI建设的速度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陈勇,王昱晔.一百座小水电站肢解神农架河流[N].楚天都市报,2011-8-15(A1~3)

[2] 吴伟,付喜娥.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5(24)

[3] 沈清基.《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评价及讨论[J].城市规划学刊,2005.5

[4] 赵彩君,刘晓明.城市绿地系统对于低碳城市的作用[J].中国园林,2010.5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绿色理念;评价体系

Abstract: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environment pressure highlight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city infrastructu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city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Through to the infrastructure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based on green concept, from six subsystems, four dimens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city infrastructure evaluation index, assumed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urba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decision making and further research and policy to provide the basis.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Green ideas;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维护生态平衡和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表现出规划不合理、投资不均衡、建设滞后、运营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及环境破坏等问题[ , ,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GI: green infrastructure)的概念。绿色基础设施不仅是独立于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 ]。还包括以生态化手段来改造或代替道路工程、排水系统、能源系统以及废物处理等问题(Moffatt, 2001)。

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评价可以为项目决策、政策建议提供依据,有利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已有很多学者从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评价做了大量的研究。申立银等[ ]构建了基础设施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韩传峰等[ ]建立了基础设施系统可持续评价物元模型。2001年美国马里兰州推行的绿图计划,是近代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代表,并已经形成独特的评价体系[ ]。Rosa Arce和Natalia Gullon将战略环境评价法(SEA)运用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评价中构建了评价体系[ ]。基于绿色理念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对传统灰色基础设施从生态角度考虑,更多的关注经济及社会效益外的生态效益。因此,有必要对基于绿色理念的基础设施构建评价体系,从而评价创建绿色城市的基础设施绿色化程度,以及为决策和政策研究提供依据。

2 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基础设施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在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方面,多伦多大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系研究认为,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应当包括基础设施的技术更新,有关能源和资源利用,防止环境退化的基础设施的保护和建设等方面[ ]。因此,基于绿色理念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对系统进行分层分析。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对基础设施的分类,将基础设施系统分为城市能源子系统,城市供排水子系统,城市交通子系统,城市通讯子系统,城市环境子系统,城市防灾子系统[ ]。

基础设施的所表现出来的在布局合理、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的特性,就是绿色理念在基础设施中的重要体现。《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阐述了绿色基础设施应具有的特征,包括Distributed(分布式的小规模的,分布于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Clustered(集群式的,分布式网络节点所组成的层级结构)和Interconnected(相互连接的,地区之间的各种物质流、信息流的连接)等。这些特征的集合本质的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各个侧面,体现了基础设施中的绿色理念 [ ]。基于绿色理念,结合绿色建筑(GB: Green Building)的定义[ ],从高效利用资源(能源、水、土地、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供舒适的服务、改善自身效率四个维度对上述10项特征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影响这四个维度的指标。

(1)高效利用资源。分布式的(Distributed)基础设施能充分利用当地现存优势资源,设为 ;相互连接的(Interconnected)基础设施使资源易于流动,从而容易得到充分利用,设为 ;反应灵敏的(Responsive)基础设施能灵活的利用各种资源,设为 ;使用可再生、低负面影响的(Renewable, Low-impact)资源和能源,设为 ;适应现今使用要求的(Appropriate)资源能源不至于造成浪费,设为 ;在功能和适用条件上能转变的(Adaptable)基础设施使用周期长从而节约且高效利用了资源,设为 。

(2)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分布式的基础设施较集中式的对环境的破坏更小且容易利用废料,设为 ;一体化的(Integrated)基础设施融多种功能于一体且在各个维度上与周围环境融合,设为设为 ;反应灵敏的基础设施其产出应有利于改善当地环境,设为设为 ;低负面影响的基础设施表现为其过程和产出对环境的影响都较小,设为 。

(3)提供舒适的服务。相互连接的基础设施便于提供完善服务,设为 ;以服务为导向的(Service Orientation)能够提供有效的服务,设为 ;与要求相适应的基础设施能够提供适当的服务而不至于造成浪费,设为 ;多用途的(Multi-Purpose)基础设施能满足多种服务需求,设为 ;能转变的基础设施能满足服务需求的变化,设为 。

(4)改善自身效率。集群式的(Clustered)基础设施便于管理和改善,设为 ;相互连接的基础设施易于发挥整合效应,提高自身效益,设为 ;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使其各组成部分都能发挥功效,设为 ;能转变的基础设施变更功能和适应条件时成本更低,设为 。

2.2 层级结构及权重

评价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体系的目标是基于绿色理念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由六个子系统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这六个子系统都受到高效利用资源等四个维度的影响; 各项指标分别体现了这四个维度的水平。基于绿色理念的基础设施评价体系层级结构如图1所示。

为进一步完善这个评价体系,寻求各评价指标对目标的影响权重,通过专家评分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打分,从而构造成对比较矩阵。再通过计算单排序权向量及一致性检验,最后得出层次总排序权向量。经过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后,确定出四个维度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如下。

= =

= =

= =

= =

3 结论

19个评价指标中, 、 、 权重均超过10%,表明基础设施对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的适应,其建设和服务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相互之间连接从而发挥整合效应三项内容被认为是基于绿色理念的基础设施最重要的特征。而 、 、 、 、 、 权重均低于3%,表明基于充分和灵活利用资源的分布式和反应灵敏的基础设施,适应使用要求并提供适当的服务,相互连接以便提供完善服务和为方便管理的集群式基础设施六项特征对基础设施的绿色化贡献较小。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中考虑绿色可持续提供了决策依据,为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也为在基于绿色理念的城市研究和评价方面提供了依据。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8篇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临着内部绿地缺失,小型绿地自成一体,大量自然或半自然绿地不断被分割、污染、破坏和侵占等问题[1],致使城市绿地破碎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逐渐丧失。因此,在未来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与规划中,除了强化改善城市环境力度和提高城市生态保障功能外,还必须全面考虑对城市不合理扩张起到引导和控制的作用。城市扩张一般依赖于“灰色基础设施”(GrayInfrastructure)的先期系统建设,如城市道路、机场、铁路、管道和桥梁等。它们具有系统化、规模化和结构化等特点,并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发挥着不可缺失的作用。针对诸如此类的“灰色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建筑设施”等概念,西方学者在研究和控制城市无序扩张问题时,又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GreenInfrastructure,简称GI)概念。实际上它是一种源于美国自然规划与保护运动的思想,并作为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战略和自然生命支持系统,于1999年获得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顾问委员会的官方认可[2]。其目的旨在以一种更加主动、系统、多功能和大尺度的绿地规划方式对人们的生存环境进行永续保护。基于绿色设施理念下的城市绿地系统构建,就是提倡在城市大规模建设之前,对绿色基础设施用地考虑实施优先保护战略,注重维持城市生态过程连续性,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给城市环境提供洁净的空气、水资源及其他潜在的生态资源,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并继而深入研究和制订城市的未来发展战略,从而有效地控制城市规模的不合理扩张。 一、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相关概念 (一)规划理论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由人工或自然的景观要素,通过有机联系组合而形成的具有自然生态系统动态循环过程的绿色空间网络。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则是一种具有先见性、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的多尺度规划策略,主要由网络中心(hubs)和连接通道(links)组成。网络中心是自然或人工条件下非线性的景观要素,一般包括:自然山地、湿地、林地、水域、野生动植物生境等要素,以及公园、郊野园和正处于生态功能恢复过程中的矿场等人工要素,其主要功能是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起源地和目的地;连接通道则是人工或自然条件下的线性廊道,如道路、林带、河流或山脊线等,其作用是负责连通网络中心,形成具有生态流通过程的自然网络有机体。如果把网络中心比作城市的“器官”,那么连接通道就是“血管和神经脉络”,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给城市机体注入生命的活力。绿色基础设施促进了天然物种迁徙、自然生境的连接,以及城乡环境资源的保护,同时也对城市居民生活改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7]。 (二)规划方法 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法[2]包括:①分析现有或已被保护的开放空间和绿道;②找出各类规划中所有将要受到保护的土地和区域;③识别潜在或需要保护的土地,即在前两步骤中没有被保护却有着显著的生态、美学、文化和游憩价值的土地。规划途径是从“控制”“连接”及“融合”系统规划理念上[8],分析城市绿色空间形态和空间要素,构建网络化的城市绿色空间系统,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完整性及功能性。 (三)规划特点 1.优先指导性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策略性保护和发展的专项规划,要求在城市规模建设之前就全面权衡社会经济和生态要求,以及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并优先划定城市生态基础区域进行保护和控制。该区域除了包括一些自然山地、湿地、林地等景观要素以外,还包括具有关键作用的线性连接通道。经过对这些区域的优先划定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更为主动地维护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连通性 保障区域之间的连通性有利于生态过程的延续,也是绿色基础设施与其他类型的土地保护方式的重要区别之一。从宏观角度来看,迁徙和运动(如觅食活动、种子的飘飞迁移)的自由度决定了环境生态的稳定程度。一个受到城市建筑隔离的斑块绿地,不利于区域环境整体的生态平衡。只有真正形成一定规模、自然区域间的相互贯通,才能充分实现它们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连通性即是通过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交换途径,将公园、郊野园、自然山地、湿地、林地等网络中心进行策略性连接,构建空间网络结构,维持生态过程的畅通,保证野生动植物资源健康发展,发挥出整体生态功能,并实现其功能组织与个体间的有机连接[2]。与此同时,绿色基础设施也需要强化与社区内外的活动和联系,形成多目标、跨尺度的生态保护网络。 3.系统完整性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适用于任何尺度的开发与现状规划,因此可以考虑将城市绿地、郊区农田、荒野景观要素进行连接,在城乡宏观范围内建立生态联系,有序引导城乡融合;或是将城市内各个景观要素进行网络性连接,构筑社区微观视野下的生态循环过程,形成多尺度联结的绿色空间体系。另外,在空间要素组成和结构方面,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有利于降低城市应对洪水、火灾等各种生态灾害的敏感程度,提高城市生命系统的安全系数[8]。各种不同功能的绿色空间,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有效连接,重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网络体系。因此,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是衡量城市生态用地高效与否的重要标准,对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与生态过程有序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实践应用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作为指导城市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典型战略,已在美国区域与城市规划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中国的城市环境与之不同,本研究以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杭州湾滨海城市慈溪市为例,着力开展绿色基础设施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研究区概况 #p#分页标题#e# 慈溪市位于浙江省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北部,界于东经121°03'02″~121°43'30″、北纬30°02'27″~30°24'00″之间,全市总面积为1321.42km2,行政范围面积1695km2,其中陆域面积1036.56km2,有“两山一水七分地”之称。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冬夏稍长,春秋略短,年平均气温16.0℃,年平均降水量达1272.8mm。自然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全境地势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滩涂三级台阶状朝杭州湾展开,主要山峰有达蓬山、五磊山、大霖山、老鸦山和栲栳山,最高峰老鸦山塌脑岗海拔446m,境内河流水系众多,大部分向北排入杭州湾。慈溪市历史悠久,名胜众多,如南部的达蓬山徐福东渡启航地、五磊寺佛教胜地、客星山严子陵隐居地、上林湖越窑青瓷等,形成了慈溪市特有的移民文化、围垦文化和青瓷文化等。 (二)绿化发展概况 慈溪市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尤其是在2008年5月,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给慈溪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带来一定挑战。如何能在保证城市正常发展的同时,又能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将是今后当地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1991年,慈溪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只有25hm2,2001年达到457hm2。根据2004年慈溪市规划局、慈溪市建设局和上海市园林设计院共同制定的《慈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2010年慈溪市人民政府的《慈溪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0—2020)》,2005、2006、2007、2008、2009年,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分别为1187、1222、1239、1345、1435hm2,绿化覆盖率分别为28.89%、29.75%、30.16%、32.74%、34.93%。2009年林木覆盖面积为1407.26hm2,建成区林木覆盖率为19.52%。但这相对于理想居住城市的绿化指标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9.52m2,而在国外经济较发达国家,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一般在10m2以上。 (三)城市绿色空间组成分析 由于采用绿化覆盖面积、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无法有效评价城市绿地空间组成及分布的合理性,本研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在GIS技术支持下,运用空间格局指数综合分析与评价慈溪市绿色空间的总体特征与布局现状,进而为绿色基础设施理论下的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2009年慈溪市高清航空影像(1∶5000),根据慈溪市城市规划局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图及实地勘察的现状资料,在GIS支持下对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和数字化,提取并获得遥感影像的景观类型数据。绿地空间分布组成分析采用如下景观指数: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斑块面积比例、斑块密度及聚合度[9-12]。由表1可知,中心区公园绿地斑块数最少,斑块面积比例最小;附属绿地斑块数最多,但平均斑块面积最小,且在规划区中零散分布,聚合度低,连通性差;虽然生产绿地平均斑块面积、斑块面积比例均较大,但其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防护绿地斑块面积比例较小,聚合度与连通性也均较低。因此,从城区单个绿地或整体绿地上评判分析,城市绿地生态效应不显著,环境生态保障较差,城市绿地斑块之间缺乏有效连接,因此无法形成网络化的生态绿地系统(见图1)。慈溪市建成区位于杭州湾南岸,毗邻东海,每年盛夏季节抵御台风、热带风暴等生态灾害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据笔者参加的规划小组实地调研,建成区现有的防护绿地,主要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防风林带、城市组团隔离带等,绿带破碎化问题较为严重。因此,本规划必须高度重视城市防护林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功能完备的立体生态防护林网络体系,降低自然灾害对城市的不利影响。截至2010年,在城市立体绿化方面,慈溪建成区绿化面积仅为1万m2,绿化面积及绿化质量都与上海市有较大的差距,上海市绿化面积已超过90万m2。立体绿化作为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兼有占地少、拓展绿区快、与城市建筑迅速融为一体等诸多特点,其对隔温节能、减噪除尘、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立体绿化已经成为促进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向“绿色基础设施”功能转变的重要途径。 (四)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理论与方法,本研究通过对现有城市空间及绿色基础设施的功能性分析,提出了“二核、二环、三楔、三廊、九园、多链”的环网结构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布局(见图2)。慈溪市建成区面积为36.5km2,涉及浒山街道、白沙街道、古塘街道、宗汉街道、坎墩街道、横河镇,以及逍林镇城区段(逍林镇有一部分在建成区红线范围内,其余在市域范围)。规划期限分近期(2010—2013)、中远期(2014—2020)。截至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m2,林木覆盖率为31%,单位、居住区绿地率达40%,乔木树种面积比重为92%,近期新增建设绿地面积达789.23hm2,中远期新增建设绿地面积为106.2hm2。城区绿色空间规划布局具体内容如下:“二核”是指两个中心,一个是以峙山公园、峙山文化广场、乌山公园和周边各类绿地形成的慈溪市城区绿色网络中心;另一个是以新世纪广场、人民公园、市政府附属绿地、应莫陈绿地为主的城区绿色网络中心。两个中心的功能主要是提高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建设城区生态氧源库。“二环”包括两个生态环。其中,第一环指城乡结合部的环状绿地,规划建设环状生态保护圈,集中位于中横线、寺马线、南三环、西三环围合而成的一级连接通道;第二环指靠近城区中心位置,由北三环、新城大道、前应路、西二环围合而成的一级连接通道。连接通道主要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多样性,引导城市环境与郊区自然环境共生与交融。“三楔”是依据城市用地布局及周边山体、湖泊、水系等系统特征而确定的城区3处楔状网络中心,分别是西南向的城市公园、东南向的碳汇造林基地及东北向的万亩畈森林公园。“三楔”绿地规划主要是依照自然水系及山系走向,结合江南水乡生态本底基质,规划导入城市的绿色空间生态带,为城市发挥着“生态源”和“生态流”的作用,为生物物种提供适宜生存的栖息地,并影响其间的物种、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护碳氧平衡。“三廊”即新城河、潮塘江、三塘横江沿岸森林生态带。新城河、潮塘江、三塘横江是流经慈溪城区的3大主要水系,通过对滨水防护绿带及滨水带状公园的建设,形成基于河流、森林景观类型多样的连接通道。在城市新区与老区各自区段内,规划水系最小绿带宽度为8m,连接中心城区的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九园”指由中心城区综合性公园组成的生态绿地系统,包括教场山公园、旦山公园、清水湾生态绿地、中央公园、万亩畈森林公园、虎屿公园、金山公园、庙山公园和水门公园。“多链”是指沿中心城区漾山路江、周家路江、浒山江、赵家路江、西五灶江、马路谭江、六灶江、虞波江、二灶江等内河水系,以及慈甬路、青少年宫北路、浒崇公路、浒溪公路等主要道路绿带,共同形成的第二级生态连接通道,有效分隔中心城区空间格局,同时强化城市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保证区域自然山水林对城市生命系统的支持能力。总之,优先划定生态基础设施保护区域,实施“二环”生态保护圈建设,结合城区道路、河流等线型绿道,以及城区块状公园、楔形绿地和立体绿化等建设,有效地遏制城市的不合理扩张,疏导城市交通与连通自然环境措施并举,缓解热岛效应,恢复慈溪市整体生态绿地网络系统,建设一个宜居宜游的滨海生态城市。#p#分页标题#e# (五)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措施 1.设定保护优先权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城市最具发展潜力也最难控制的生态交错区域,作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关键性位置,其景观和功能规划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高的特点。位于慈溪市坎墩、宗汉、横河等3个区域的城乡结合部,绿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自然、半自然景观较为破碎,景观生态连接性较低,整体布局零散。依据绿色基础设施理论中“控制”“连接”与“融合”的概念,截至2020年,首先对慈溪市城乡结合部的绿色基础设施用地设定优先保护权,结合慈溪市城郊的农田林网,规划建设城市防护林带(三塘横江两岸防护林带)、环城林带,面积为21.24hm2,形成绿色走廊和绿色网络,并使之与城区绿地系统贯通;其次,在宗汉街道、坎墩街道近郊区,建设生态碳汇林基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面积为43hm2,形成多层次、规模性的城市绿色空间,一方面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另一方面作为城市近郊区的生态碳库源,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第三,建立城郊型生态林产业基地,在中横线以南、横河镇以北地段,规划城区绿化苗木后备生产基地,面积为30.89hm2,远期根据发展实际情况,另外拓建相应的生产观赏型森林绿地,以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 2.防护性连接通道 慈溪城区道路绿带、滨水河道绿带、防护林带是其线性通道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绿地之间联结与连通的系统功能。截至2020年,城区新增建设线性绿地通道269.09hm2。规划中横线两侧绿化建设面积44.96hm2,重点营造乔木树种,实施乔灌草配置,着重体现地方特色,提高干线通道的生物多样性,发挥防风、滞尘及减噪等多种功能;利用慈溪城郊山、水、田、林的自然条件,以城区对外交通走廊(中横线、西三环、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河道绿化(新城河、潮塘江、三塘横江)为联系纽带,规划建设滨海复合型沿海防护林绿地系统,其中干线通道绿地面积75.65hm2、滨水绿带面积89.59hm2、沿海防护林面积58.89hm2,形成对城区的绿色包围和烘托,保持城区内外绿地之间的有机衔接和贯通,起到防风固土的作用。 3.网络中心建设 公园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网络中心,是构成城区绿地的主体,也是各种绿道的重要节点或者终点。截至2020年,公园新增建设绿地面积达355.63hm2,除了增加生态效益功能外,它还直接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承担着改善城市居民景观、文化与休憩质量等功能。规划新建乌山公园面积为49.56hm2,用以展示慈溪民间收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题,体现慈溪地域文化特色;利用潮塘江水系资源,建设清水湾生态滨河绿地面积为9.4hm2,营造敞开式休闲绿地和以雅静为格调的滨江湿地;为了打造自然景观融于都市风格的文化商务区配套环境景观,规划绿地面积为16hm2,塑造和谐、活力的文化商务区形象,使城市居民能够“感受自然,融于自然,回归自然”;城区西南向的峙山公园扩建面积为36.67hm2,以山体植物群落景观为特色,建设集健身、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园;多功能的万亩畈城市森林公园建设面积为234hm2,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城市绿肺”。另外,根据慈溪市建成区内所有公园的分布和质量,划定几个重要的绿色区块,通过提高辖区内的绿地质量及各绿色区块之间的生态网络化连接,最终形成功能完善的城市公园生态绿地系统。 三、启示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以其富有远见的保护性发展模式指导着城市的发展方向,保护着人类的生存环境。这种理念逐渐被政府与公众所接受,其实践性过程将显著地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开展慈溪市绿地系统建设规划,应该在现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基础上,高度重视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和生态学原理在规划实践中的指导性战略,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注重城市立体绿化及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建设宜居环境空间。同时,还需要从生态设计层面上,加强对城区绿地微环境的功能性研究,构筑网络化的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使城区绿地、城郊森林和远郊农田林网等生态要素融为一体,建设生态过程连续的城市绿色区域,显现城乡一体化的综合生态效应,最终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滨海园林城市。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市 景观设计 可持续发展 环境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城市景观,作为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有机体,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随之而来,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也越发得到人们的重视。这反应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

一、城市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反应。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就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对城市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以最小最少的资源消费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的要求,包括如何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尽可能多地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同时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理 

1. 地方性原理

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遵循这一原理主要表现为: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选择乡土物种,乡土材料,构建地方群落,形成地方风格。

2.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

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景观设计中如果合理地利用自然,如光、风等,则可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新技术的采用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3. 尊重自然,展现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自然景观及过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然而,无论在城市或乡村,我们都十分需要自然环境,为使人类能延续下去,我们必须把人类继承下来的大自然的恩赐保存下来。在设计之初要更多地考虑景观生态原则,利用生态的、可持续的和自维持的方法及手段去适应自然的变化。要把人和世界结合起来观察和判断问题,将人与自然潜在的和谐表现出来。

三、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因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观念上和认识上的偏差,使得设计中存在着注重视觉形象而忽略节约理念和环境效益的现象。

中轴式、重气势的景观大道和城市广场等只是为了宣扬政绩和排场而兴建,过分重视形式与外观,忽略了人的需求和景观的生态属性。对于景观的设计缺乏科学的规划分析及合理的设计手段,一味的追求美观和华丽,使得景观沦为装饰品而毫无功能意义。“大树移植”、“草坪热”等普遍存在,表面上打着“生态”的旗号,实际上却缺乏合理的植物配置,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漠视与破坏。

四、城市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有效的资源之一,尤其在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极度匮乏、城市化的迅速提高的背景下,土地的合理高效率利用,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

立体化是高效使用土地的最有效的手段,即在有限的用地上,尽可能多的提供活动场所,形成多层次活动平台的立体化景观环境。如将停车场、商场、餐饮、娱乐等设施尽可能转入地下。

2.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基础设施是将城市开场空间、森林、野生动植物、公园和其他自然地域形成的绿色网络看作支持城市和社区发展的必要的基础设施。从宏观范围来讲,绿色基础设施可以调蓄洪水、构建生物栖息地等,保护和定义了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从微观尺度来讲,绿色基础设施是作为城市局部设计中各种过程相互作用的媒介,它联系了自然、人以及精神,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绿色基础设施是以景观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基础的,因而具有提供多重功效的潜力。大多数绿色基础设施的首要功能都涉及水资源的质与量。如果从景观学角度来看水资源,它是绿色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所以就可以实现包括游憩、野生生物栖息、环境教育和交通在内的多重相关功能。绿色基础设施的一个显著而重要的优势是能够在同一场地上实现多项功能。

绿色基础建设代表了一种规划和设计城市系统的新思想,这种城市系统可以支持现代城市的运转。以下为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举措:开展城市绿地建设,持续完善城市绿地网络体系;开展风景名胜区规划,加强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建立和完善行业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行业法规和标准体系。

五、结语

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其作为一个持续进化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人们常说,可持续的环境和发展必须“放眼世界,行于足下”,而景观正式“行于足下”的立足点,是实现可持续城市环境的一个可操作界面。城市景观在展现自身之美的同时,也在改善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环境。未来城市景观建设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1]西蒙兹(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刘海龙,李迪华,韩西丽.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规划,2005,(09).

[3]张红卫,夏海山,魏民。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理论[J].中国园林,2009,(09).[4]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5] 俞孔坚,李迪华.可持续景观[J].《城市环境设计》.2007(1):7-12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10篇

南卡罗来纳州州长尼基・黑利称这次暴雨洪水为千年一遇。然而,人们关注的重点并不是洪水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而是暴雨洪水所造成的持久和令人不安的水体污染问题。洪水冲刷城市、郊区和农场,携带着污染物进入当地的水体。南卡罗来纳州洪水的发生,正是美国环境保护署决心加强中小城镇暴雨洪水监管的时机。

今年的9月16日,由美国环保部和该国的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共同决定更新人口少于10万人的城市暴雨洪水管理规则。新规则最终将在2016年11月确定。新规则的最终出台,是美国环保署、科学家和其他环境组织对联邦30多年《清洁水法案》的丰富和完善。美国联邦的《清洁水法案》,最初是对工厂污水进行处理的法案,自1987年以来该法案一直没有进行过更新。对城市暴雨法规的更新,代表着美国水污染防控重点从点源性污染向非点源性污染的过渡,例如化学物质污染、化肥污染和泥沙污染等,这些代表了水污染的大部分问题。

农业径流,是指那些流经农场,携带着大量营养物质(例如氮和磷)的径流,这种径流会对周边水体形成污染,还会造成更大的环境问题。美国境内有近24万公里的河流和溪流,超过40.4万公顷的湖泊、池塘和水库受到了农业径流的污染。农业径流也是美国伊利湖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的湖水造成藻类的大量繁殖,产生毒素直接威胁着城市的饮用水安全。过去,美国的《清洁水法案》对农业径流几乎没有监管,城市暴雨方面的管理与农业径流类似,在1987年前也没有监管。

为什么美国的城市暴雨管理被忽略了这么长时间?原因可以追溯到人们根深蒂固的城市水资源管理理念方面。长期以来,美国的城市暴雨洪水排泄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要尽快将雨水径流排出城区。这也是污染监管体系的结果,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注重解决工厂和城市的点源性污染,对大量的城市暴雨造成的非点源性污染不太重视。

霍纳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他说,城市暴雨洪水管理的最大挑战,是城市径流巨大的数量。“当人们谈及水体污染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来自人类活动的污染。但是,人们一般不会想到的是,水污染不仅是水质的问题,还有水量的问题,”他说,“更多的水从不透水地表排出,这意味着大流量的水流长时间地流动,这本身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就构成威胁。”

对此,研究人员、环保人士和美国环保署正在改进做法,通过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和生态湿地来蓄积更多的水源。这些绿色基础设施,试图减少通过暴雨排泄系统的水量,来进行城市暴雨洪水防御。这是对传统利用“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相对应)进行城市暴雨洪水管理的转变。

“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类出现的‘低影响发展’的理念,对于城市防洪来说,就是尽量通过渗透、蒸发,或者是现场捕获等方法将水资源利用掉,然后再清理任何可能的影响。”霍纳说,“在过去的20年,‘低影响发展’这一理念一直在发展。在一些地方,人们已经建设了一些设施,进行了一些试验性项目。但是,实际的情况表明,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已经超出了‘低影响发展’的理念范围。”

虽然在一些城市,例如美国的芝加哥、洛杉矶和奥克兰,人们正在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但是,更新的城市暴雨洪水管理规定,并不要求每个城市都这样做。根据美国加州大学环境科学布伦学院教授德里克・布斯的说法,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的做法,很难在那些已经高度发展的城市进行推广,原因之一是成本太高昂了。城市如果有需要新开发的城区,可以引入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一并进行,如果对现有的私人楼宇和住宅进行城市暴雨洪水防御方面的升级改造,则代价太高。

上一篇:配套设施范文 下一篇:儿童游乐设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