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2-24 19:44:16

绿色教育

绿色教育范文第1篇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们应构建一种能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理想课堂,我们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我以为,理想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绿色的教育!理想的语文教学的课堂应该是绿色的课堂!

一、绿色的语文课堂沐浴着浓浓的爱意

教育是什么,它可以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爱护。童年对孩子来说,是纯洁的,充满着天真与好奇,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所持有的好奇、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能得到珍惜、呵护,这些孩子的一生都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童年又十分的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爱迪生,你的讥笑声中有瓦特……有多少孩子的创新火花和想象能力是在课堂上逐渐泯灭的啊。因此,我们教师应呵护孩子们的这份天真,这种好奇。一个好的语文课堂应成全孩子的发展,应让孩子们在精神和肉体上都得到放松,并按照他们自己的个性,敢说,敢想,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争论甚至敢反驳教师观点的课堂。

二、绿色的语文课堂充盈着深深的情意

在语文教学中,感知的主要对象是语文教材中的那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典型文章。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就其思想内容讲,有对真理的追求、对英雄的赞颂、对谬误的批判、对邪恶的诅咒……师生共同浸润其中,心灵必然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感染,并相应地作出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的情感体验,语文课堂远离了“情感”只能是“一潭死水”。因此,绿色的语文课堂教学总是沉浸在一片深情的海洋中。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心灵的催化剂和主动学习的原动力。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通过“言”、“声”的分析来激情感人,教师要披文入情,进入角色,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以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把学生的情感“煽动”起来,使他们投入忘我的学境界,使学习始终保持自主能动的积极状态。

三、绿色的语文课堂栖居着绵绵的诗意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儿童天生就是诗人。”是啊!孩子们心里本就栖居着诗意,扑棱着诗情,他们倾听花开的声音,描绘生命的绿色小河,欢呼冰雪融化成的春天……

课堂应该富有“诗意”,绿色的语文课堂更应如此。什么是诗意?《现代汉语词典》里“诗意”的解释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那么,语文教学的诗意是否可以解释为“创造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教学意境呢”!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学生个体和群体、教师个体和教学技能、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都是充满活力的。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四、绿色的语文课堂闪动着个性的火花

绿色课堂是体现“个性”的课堂,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为教师,他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那个教科书的照本宣读者,也不再扮演知识的机械传播者。在绿色的课堂中,教师是智慧的替身,他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况,随机应变地调整课前的预设,适时引领学生的智慧。因此,绿色的课堂由于教者的智慧,呈现出不同的带有创意的“教学个性”和“教学艺术”。二是作为学生,他们是充满智慧的不同个体,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充分地挖掘,培养他们具有富有创新个性的儿童,也是绿色课堂所致力于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陈鹤琴先生曾非常形象地描述儿童的潜在创造力为“沉睡在儿童大脑中的小狮子。”教育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它苏醒过来,成长起来,活跃起来,把它的“狮威”发挥出来。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的想象力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由地驰骋,让学生敢于质疑,提出新的见解,不在考试的标准答案面前“俯首称臣”,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敢于打破“一江春水只能向东流”的惯例,在放飞心灵与个性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无处不在。

五、绿色的语文课堂浸润着寥寥的“写意”

“写意”是中国国画的一种画法,画者用笔不求工细,只粗线条勾勒,寥寥几笔,就使画面上景物的神态和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抒发。与“工笔”画的精雕细琢相反,“写意”画也许不够精致,但它却带给人们更多想象的空间和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震撼。因此,它的画面更加生动,更加充满灵性,也更加受大家的喜爱。绿色课堂在这方面也与“写意”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即教师不再以权威者的姿态来主导教学过程,更多地是担任起组织者、帮助者的角色。教学中教师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自己一讲到底,而更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从小窥大,不断地生成,不断地探究,进而掌握文章精髓,领略课文的美妙。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将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留下空间,学生们浸润其间,其乐融融。

“春草年年绿”,绿色的语文课堂是一个舒展生命的人生驿站,是一处流溢动感的心灵港湾,是一座充满智慧的理想王国,是一方流淌诗意的栖居境地!

绿色教育范文第2篇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学与教学策略的含义。以前我认为教学就是老师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接受老师的教导;教学就是学生疑问,老师解答的过程,简言之就是“问—答”的单向传输模式。在我阅读了《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这本书之后,发现并不是这么简单,其实教学工作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教学原来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的各种教学“事件”“情景”和“刺激”,都是指向内部心理活动,即唤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

我也认识到了,为适应新课改的形势和需要,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我认为在如今国家大力提倡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每个教师都应该有“绿色教育,健康发展”的理念,正如国家现今主张的绿色经济一样,经济的发展不能以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为成本和代价,应该做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反映到教育领域,就是不应该让学生学得太苦、太累、有厌学情绪;不应该让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自主性、创造性、发展性受到束缚或抑制;不应该让学生只学习书本理论知识,整天在题海战术中煎熬,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狭小的校园、教室里,忽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不应该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导致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能力软弱。

现在的学校教育太过于注重学生的书本文化和考试分数,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老师们、同学们可谓是用尽招数,很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结果学生的“成绩”是提高了不少,但是其创造性思维、人格培养、个性塑造等方面的社会能力被抹杀了,很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今国家经济发展的思维方式已经在逐渐发生变化,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要有所变革、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跟上时展的步伐。作为教师要意识到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是老师与学生进行思想碰撞的过程,是师生智慧的交融;学生不是空的容器,他们也有思想、有认识。

另外,使我更清晰地认识了课改的“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精神实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转变课程功能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根据这一目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在我看来,这符合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回想当初步入教师岗位,以为一名的教师的职责就是将书本知识传输给学生就可以了,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作为21世纪的人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由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隘的课程定位,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结构因素,因材施教,关注并实现学生的“全人”发展。

所谓“全人”的发展,具体说来,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和环保意识,这不仅是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对于我个人来讲,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永不止步,在教育事业上努力实现我的个人价值,无愧于人民的嘱托,时代的责任与使命。

绿色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教育;爱;自由

绿色食品在中国是对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绿色教育”是指关爱、尊重学生的生命和价值,构建生动、活泼、民主的教育环境,培育具有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并敢于创新、肯于实干的一代新人。

食物污染,危及人类的身体;教育污染,危及人类的精神,有识之士提出“绿色教育”。

“绿色教育”植根于“化民成俗”的优秀历史传统,继承历代鸿儒志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情怀,融入崇尚民主科学、张扬自由个性、激励实践创新的时代精神,努力为新世纪培养心胸开阔、志向高远、基础扎实、特长突出、素养全面、个性鲜明、富有自主意识和独创精神、勇于探索实践的现代英才。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责任重大,执教以来,教坛风云变幻,曾几度呐喊,几度彷徨。有幸聆听赵谦翔等名师的授课、报告,心中豁然开朗,他们飞奔在优秀教师的跑道上,真正践行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素质的高标:“拥有足够的本专业的科学知识;有非常明确的培养个性化学生的计划;拥有一颗真情四溢的爱心。”

赵谦翔老师饱含深情的报告,循循善诱地驾驭课堂,打破生搬硬套,走出花花哨哨,真情流露,智慧的火花闪烁光芒。

韩军老师慷慨激昂做了“六个回归”的报告,声情并茂地吟唱,真可谓:“吟咏之间,吐珠纳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教学的魅力,让人倾倒。

程翔老师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咬文嚼字,品析鉴赏。质朴平白中透露出深邃的思想。

胡兰老师带我们走进语文教学之门。

李卫东老师漫谈新理念、新思想。

在他们身上闪现着绿色教育的光芒。

一、激情不老,爱在细节

法国雕塑家说:“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就是幸福之所在”。教书育人是一个需要激情和爱的活动,没有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师没有了爱,就没有了真诚,任何模式、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不管它有多新。教师没有了爱,就没有了责任,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不管她有多美。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教师始终不要忘记,学生和自己一样,也是具有独特生命意义的个体。胡兰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在一节公开课上,老师挂在墙上的小黑板掉下来,正好砸在一个同学身上,老师拿起黑板,对学生一声询问也没有。多么失败的教师,她忘了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育人的前提是爱。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视学生为没有生命意义的个体,学生又怎么会尊敬教师,热爱学习呢?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但不等同于放纵。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中国孩子享乐主义滋生,一名优秀的教师,如何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是绿色教育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我们教师本人具有人格魅力,正所谓,言传更要身教。

二、水涨船才会高

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教师的功力决定教师的魅力,水涨船才会高。

以往“死去”“活来”的教育,不是师道尊严,死背教条;就是哗众取宠,营造四不像的课堂。

好教师是朋友,好教师要学会倾听,要成为学生的共同遭遇者,不要高高在上。

好教师重视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求知,动态调节,任何积累都有一个量到质的飞跃,不断地将其系统化、条理化、思辨化,并在使用中灵活化,就会产生好的效果。

静心读书,开阔知识视野,探索始于好奇,发明始于好动,成功则始于好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尊重个性,注重创造性培养

蔡元培曾经说过:“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新型教学文化的建设把教学明确为:分享经验,实现创造,共同成长,强调自然而又有个性的教学。

教师的独断专行,会扼杀多少人才,要知道,世上没有不可造就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尊重个性,注重创造性培养。

不同的话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哈哈镜有不同的成像;不同的心情会有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花会有不同的花香;不同的评价造成孩子不同的命运;何必要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地评判一个人;何必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让所有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绵羊”。

四、“绿色教育”的最终理想

“绿色教育”的终极理想,是实现“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地扬弃”“通过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的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

它将努力使“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将在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绿色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化学;绿色意识;绿色教育

在中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个中学化学教师必须深思的研究性课题。通过强化“绿色化学”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接受“绿色化学”概念,谈点心得体会。

一、绿色化学的目的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绿色意识”的途径

1.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有许多内容是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素材。如果采取实例讲解分析,对比的方法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中学化学教材在介绍氮的固定时,可引导学生总结固氮的方法有: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豆科植物根瘤菌的生物固氮。

在人工化学固氮中,由于考虑到合成氨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耗能高,工艺复杂,生产过程中易产生大量“三废”,严重污染环境,电弧法固氮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只有廉价的电源才能使用这种方法,所以,研究如何模拟生物固氮既不需要消耗能源,又不需要大量的厂房和机器设备。研究环境友好的生物固氮,乃是化学家们不懈追求的“绿色化学”目标。

2.化学借助体现“绿色化学”的试题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体现绿色化学教育的试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受到绿色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相同条件下,燃烧时对大气污染程度最小的燃料是:

(A)液化气 (B)煤油 (C)煤饼 (D)木柴

解析:根据“绿色化学”反应的要求可知,理想燃料应该是燃烧时能消除或很少生成有害副生产物。分析上述四种原料的燃烧可知:

(A)主要成分是CnH2n+1(n=3~5)燃烧时生成CO2和H2O对大气污染程度小。

(B)燃烧时会产生黑色烟尘和有毒的SO2气体。

(C)燃烧时不仅产生黑色烟尘,煤中所含的硫在燃烧时还会生成SO2。

(D)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故选(A)

3.借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

为了避免、消除实验中的隐患,首先在实验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并掌握:

(1)危险药品的安全贮存,取用时要定量化,使用时要以最小量或采取微型化的操作。

(2)正确规范的操作,如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点燃前,为防止爆炸,应先验纯。

(3)尾气处理,实验中对有害气体要增加吸收和转化装置。如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和液体可用碱液吸收,一氧化碳有毒气体可用燃烧法转化。

(4)将有毒药品的使用或生成的实验改为“绿色实验”。

4.倡导“绿色消费”,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

最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倡导“绿色消费”。比如,自来水都改用二氧化氯代替氯气进行消毒。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进行“绿色消费”宣传,建议家庭使用无磷洗衣粉、无氟环保型的冰箱、空调。采取从源头防止污染,不仅保护了自身生存环境,还增强了学生的“绿色意识”。

5.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

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应结合实际通过调查,了解周围环境的污染及保护情况,比如,我校学生对校园内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以班级名誉向学校递交了一份“创建绿色校园”建议书,引起校方的重视,增强了广大师生的“绿色意识”,现在整个校园内环境卫生发生了很大变化。

“绿色化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实施“绿色化学”教育,首先教师要树立“绿色理念”,其次教师本身要进行终身教育,并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绿色化学”教育,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绿色意识”,进而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这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俞巧红.绿色化学:一种新的化学理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8-9):8.

[2]朱文祥.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2001(1):1.

绿色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友好技术 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教育

引言:在新形势下,“绿色”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种颜色,还具有经济、社会、生活、生产方面的内涵,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绿色组织、绿色食品、绿色化学等名词,其中绿色化学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绿色化学也是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和关心的,绿色化学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绿色化学以及其带来的产业革命刚刚兴起,我国也面临着绿色化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针对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学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

1、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有:源头污染治理、经济性较高的合成方法、尽量不适用对环境和人类有害的物质、使用成本低、效益高并且毒性小的化学产品、尽量不使用化学溶剂、使用可再生原料等。下面选择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化学合成原子经济性

化学合成的效率决定了化学合成的资源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因此如何提高化学合成效率成为了化学界专家学者非常重视的问题。化学反应的合成效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选择性,如区域选择、化学反应选择等;第二是原子经济性,也就是化学原料的原子转化为我们需要物质的效率。高度的选择性和良好的原子经济性是有效化学合成反应所必备的,要提高化学反应效率,就必须尽可能利用原材料的原子。理想的绿色化学反应就是参加反应材料分子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我们需要的物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也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对于大部分化学反应,想要通过单一的化学反应提高原子经济性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封闭循环的方式,也就是充分利用与生成我们需要物质的化学反应相关的化学反应,将其中的反应的排放物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原材料,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的目标。

1.2环境友好型化学反应

在传统化学反应中,使用较多的原料有甲醛、光气、环氧乙烷、氰化氢等,这些化学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不利影响,而发展绿色化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将有害的化学原料用无毒无害的原料代替。化学界专家学者在这个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努力和工作,很多专家都在研究如何在化学反应中使用酶作为催化剂,使用生物质作为原料。酶是一种优质的催化剂,而酶反应不需要要激烈的反应条件和复杂的设备,基本不产生污染,因此使用酶作为绿色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是绿色化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1.3研制新材料

随着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让我们的工作学习更有效率,但是也影响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在保证人们生活水平的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即必须研制对环境无害的新材料,例如生态协调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

1.4计算机辅助设计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反应要确保产品性能,又要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原料利用率,产生最少的副产品和肥料,并且坚持环境保护的理念,要实现上述几点要求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专家学者考虑运用信息化技术设计新的绿色化学反应。早在二十多年以前这个思路就已经被付诸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运用计算机技术,我们能够得到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过程,计算机能够根据我们的评估方法对所有可能的反应进行评估,将不合适的反应排除掉,尽可能找到物美价廉并且原料利用率较高的最佳化学反应途径。

1.5需要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化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致力于解决绿色化学反应原材料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项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如果研究得到有用的成果,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不需要使用诸如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循环的能源和原料,转而使用来自生态循环链中的物质,这并不代表我们要重新运用落后的生态循环链和经济发展方式,而是不断研究和创新,通过改造让生态循环量包含我们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质,加快关键环节的能量释放和转化,这是目前绿色化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绿色化学教育

近年来我们面临愈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对环境保护工作也非常重视,人们也开始质疑化学工业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很多人认为化学工业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虽然我们坚持化学是创造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公众心中,化学工业的声誉并不好。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理念,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向公众宣传化学工业的重要作用。学校是开展宣传工作的首要场所,学生是开展宣传工作的首要对象,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化学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反思,认清我们在化学生产中存在的缺陷和错误,认真全面的总结错误,检讨以往使用的化学原料和生产工艺,加大研究力度,提出原子经济性化学反应,研究新型化学反应原料,对创造有用物质充满信心。

绿色化学显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一种战略思想、战略方针或者说是一种研究政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用生动形象的例子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运用例子中的知识点,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中有机的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和观念,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和绿色化学观念,让学生能够成为绿色化学家,为化学行业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结束语

综上,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学教育都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创新,研究出新型化学反应物质和反应途径,推动绿色化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磊.阻燃材料工业中的绿色化学与技术[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01):30.

[2]寇元.合成气催化转化的绿色化学[J].催化学报.208, (09):62.

绿色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品牌;绿色教育;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5-02

所谓品牌:它由整个品牌的文化、品牌的标志、品牌的角色等各要素的组合,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形成一种鲜明、独特、有个性和实力的文化综合体。我们的“绿色教育”是赋予教育以生命本性的一种办园理念和办园特色。把“绿色教育”作为品牌,主要体现两个层面的“绿色教育”:一是“为了绿色的教育”,也就是环境教育,要求教育要对“环境友好”,要在教育中培养环境意识、环境能力、环境行为、环境价值观。如何发展园所环境、人文、资源等的优势形成品牌?又如何进行“绿色教育”品牌的打造与经营?

一、乘两园布局之调整,营造园所“绿色教育”文化

把环保教育作为品牌文化的摇篮,通过创设环境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营造“绿色教育”的品牌文化。

1.环境文化——80年代的总园改造成:老园区突出亮点绿:对总园进行了全面的布局规划、调整,形成了行政楼、教学楼和专用活动室的合理设置,解决了常年的屋面渗漏、管道老化等不良隐患,厕所的改造,使园所改变了上世纪80年代直通化粪池的不良设施,形成了美观实用的干湿分离盥洗室、幼儿园室外塑胶活动场、草坪的形成与白玉兰树、梨树、桂花树的巧妙构景,让走入园所的人能真切地更感受到绿色园所的亮点。90年代的分园改造成:亲子版“绿色佑苗园”,作为0~3岁早教亲子基地的分园,布置了“亲子宝贝营”、“妈咪宝贝课堂”、“亲子体验区”的环境,为0~3岁的亲子和小班的宝宝们提供:动手、动脑、亲子进课堂的园所“苗苗乐园”。

2.课程文化——在环保特色课程的基础上,从细节入手,通过“绿色之星”展示墙、青花瓷休闲区等让园所的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都渗透出“自然生态”的绿色教育的课程足迹;天空、草地、海洋三大生态绘本将每月给孩子们展示健康、乐趣的环境教育课程;绿宝贝DIY走廊、环保主题墙则将真正让孩子们参与每一个环保,绿色教育的主题活动,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园所“绿色教育”的课程文化、体验教育课程。

3.制度文化——调整园所管理网络,健全园所改革方案,形成和谐的园所制度,用“绿”的内涵实施以人为本的高雅文化管理,培养自主个性,特长发展教工,同时,积极创设新颖和谐的信息环境,发挥和逐步完善“绿色佑苗”网站建设,为园所管理、家园互动交流、幼儿游戏学习等提供操作平台,实施具有“健康绿色”的园所制度文化。

二、融园区教师之优势,打造园所“绿色教育”团队

形成园所绿色教育的品牌不仅需要先进的园所文化做支撑,更需要强有力的软件——教师队伍做底蕴。我们努力打造积极向上、注重沟通、勇挑重担、和谐创新的“绿色教育”的品牌团队。举措一:搭建平台——个性合作共进取。绿色教育是一块“生态地”,要优质结果,不断提升“园丁”素质尤为重要。为大力提升“绿色教育”品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绿色内涵的教育学习活动,全方位进行岗位培训:如树立先进理念:参与学习《生态园所》、《国家生态科普报告集》等成人科普读本,成立绿色教育幼苗网站,全面了解世界生态趋势、风土人情和各种资源等,为绿色教育内涵、绿色教育课程和开展绿色教育实践奠定扎实基础。举措二:专业发展——特色培训齐促进。为拓展教师的视野,我们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专家及相关环保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环境教育培训;全体老师视频观摩“英国绿色教育掠影”、“为了环境的教育”等报告;还让教师赴上海、南京等参与“绿色教育中的教育科研方法”等讲座,使教师从不同角度了解绿色教育的内涵,揭示绿色教育与新课改一脉相承的实质,大大提升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责任感,把握绿色教育研究的方向,科学有效地开展绿色教育的研究。

三、做实环保教育之课题,彰显园所“绿色教育”成果

融部级课题《体验式环境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以及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环境教育的家园互动模式的研究》之内涵,通过有效研究,扩大和发展绿色教育的真正品牌效应。

1.秉承绿色教育的课题研究:把环保教育融入“幼儿绿色教育”的研究,为幼儿创设健康绿色的“亲亲”园本课程,以人和植物、人和动物、社会和环境等为课程主线,尊重幼儿生理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对幼儿实施一种亲和自然、平衡和谐、愉快健康式的教育,并将幼儿喜闻乐见的亲子活动作为绿色教育的切入点,通过阅读、表演、创作简单、充满趣味的亲子活动,让幼儿了解绿色教育对于我们人类的意义,在课题的共同实施中真正地做到“用绿色教育丰富健康心灵”。

2.养成绿色教育的生活方式。在课题的引领下,孩子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教育的影响落实到了良好的生活方式,他们在园所、家庭乃至社会处处体现为自己的行为:在园所,孩子们能主动将垃圾按照红、黄、绿、黑的垃圾箱进行分类摆放,自觉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在光线较强的季节及时关灯,并建议爸爸妈妈周末步行、骑车或者乘坐公交车低碳出行;在社区孩子们更是争当环保宣传小卫士,给社区居民宣传“给你一个抱抱,唤起一片爱心”的活动,并多次向社区展示“环保制作”小作品、超级变变变等环保小创意的金点子活动,真正体现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的绿色教育成果。

绿色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绿色教育;绿色管理;绿色校园;绿色教学;绿色服务

中图分类号:G4

什么是绿色教育?

绿色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绿色教育是保证教育的方向性、健康性,是突出时代性、发展性的教育;绿色教育的重点是传承文明、教书育人,把学习的主动权、发展权还给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全面育人的教育,真正使教育达到健康、无污染的境界。绿色教育是师生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特殊伙伴关系;绿色教育是务实创新,把书本世界和社会实际、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教育;实施绿色教育是由“重教到重学”,特别要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精神境界的培养。绿色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自我约束、自我评价,愉快学习、快乐成长、乐中发展。

如何实施绿色教育?

学生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呼唤着绿色教育。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而进行的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只见“人”,而不见“生命”。即把少年儿童当做一个抽象的、静止的人来看待,忽视了对儿童个体生命的了解、关怀与呵护。“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一些家长和教师,窄化了教育的内涵,为了使儿童成为所谓“人才”,特别是早熟的“人才”,突出“智(脑)”育,淡化“心”育、“体”育等,甚至以损害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学习好”、“聪明”、“优异分数”。学校中存在着功利主义的教育,功利主义的教育不关注人的生命,不重视人格和人性的教育,不重视学生正确的荣辱观的教育,不重视培养学生辨别是非、抵制污染的能力。

一、绿色管理——学校教育教学不受干扰、自主管理、自主发展是实施绿色教育的前提。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讲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其中,“不折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教育的“折腾”,几乎年复一年,折腾得十分欢腾。

让教育“不折腾”,就必须理清政府、学校的关系,清晰界定政府举办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学校办学者的权利和义务,推进教育的科学民主决策,真正全面落实基础教育校本管理,不能任由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干预学校办学。这样的教育,方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走“不折腾”之路。

二、绿色校园---就是按照使整个校园“充满绿色、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和留有广阔的活动空间等原则,重新设计理想中的校园。让师生参与生态绿色校园的设计,并运用绿色教育理念对校园进行管理,如垃圾的处理、能源的利用和环境的管理等,把整个校园建设成一个理想的生态绿色系统,形成完整的绿色校园。创建以“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和谐发展为主题的绿色教育基地。

三、绿色教学---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伤害并不鲜见。曾几何时,我们的教育教学为“应试”所牵,被“功利”所累,不经意间走入了误区,引发了伤害。学生犯错时,教师当头棒喝的多、循循善诱的少,教育无意间损伤了学生的人格;学生成绩波动时,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多,细心排查原因的少,教育缺失了一份呵护;传授知识时,教师设置“书山”、“题海”的多,引导自主探究的少,教育无疑泯灭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回答问题时,教师“统一标准”衡量的多,包容“异想天开”答案的少,此时教育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所以,我们要综合运用教学理论、环境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来探讨每一学科的发展规律,以人、自然和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观点去思考、应对教学中的问题,寻求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建立起符合生态规律的新型教学系统。在新型教学系统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新课改的的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有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强调主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强调“活动”,强调“实践”,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要做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首先要创设自主学习氛围。重建新型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新型关系。其次是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要深入研究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师要树立“教学要适合学生,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类型、学生智能结构的不同,选择适应多种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群。绿色教学还包括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经济思维;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适当的消费现象等等。同时要让学生从小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关心人类的和平和幸福,关心人类生存的基础,真正做到将生态意识溶入自己的血液。绿色教学还强调提出、分析、理解、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在社区方面,鼓励学生把学习活动扩展到课堂之外,并且在家里和更广泛的社区,实现多层次综合的绿色教学目标。

绿色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建构 绿色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明确指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对这纲领性语言的品读,我们明确了:初中语文课程就是为现代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公民,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初中语文教育必须是“绿色”的,即教学的内容是“绿色”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的手段及方式是“绿色”的(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不难看出,只有我们真正建构了语文绿色教育,才能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既为社会也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和目标。

那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初中语文的绿色教育呢·

1.教师“绿色”的思想是基础

思想指引行动是毋庸置疑的。苏格拉底曾说,没有审视的生活不能过。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份职业就选择了这一种社会角色,进而就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稍作审视就不难发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完成它社会所赋予的职责,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的建设者的历史责任,从社会外显性特征及语文教育的内隐性要求来看,教师都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又源自他的“绿色”思想。这些思想是语文教师实施初中语文“绿色”教育教学的基础。

从社会外显性特征来看,语文教师同其他教师一样,必须牢固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思想。这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的高度概括。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审视自己:我的学高了吗,我的身正了吗·通过反省,找出差距,用行动来弥补不足。但凡把教书作为谋生的手段,把它看成职业和工作的教师,一般来说,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因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他来说,是被动的是一种束缚;我们选择了教书,就应该把教书当成自己的事业,这是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的愉悦性诠释,二者的本质就是思想境界的差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在语文教育这片广阔的海洋中驰骋奋进,也才会在工作实践中真正放下对考核评价的顾虑,凭着自己的良心为孩子们的未来而教。这一思想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向及路径,也是实施语文“绿色”教育的基础之一。

从语文教育的内隐性要求来看,语文教师必须要有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思想。这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做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其德、智、体、美得和谐发展。这其实也是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有了此思想,我们才会追求语文教育自身的“生态平衡”,教师才不会简单地把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而是成为孩子们语文知识建构的亲密伙伴、友好合作者、高级引导者,确保初中语文“绿色”教育的实施。

2.“绿色”的教育教学内容是根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严格把关,对其进行“净化”。“净化”当然首先指其思想的健康性,它不仅能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净化”它还指教师应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社会生活及课本资源进行甑别,筛选出健康的语文材料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让孩子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知识及规律,而不刻意去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性。只有“净化”了教育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初中语文“绿色”教育的有效性,我们的语文教育才可能和谐、健康。总之,语文教师心中有了照耀学生的干净的阳光,我们的教育教学内容才可能呈现“绿色”的生机。当然,初中语文“绿色”教育的实施,也会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提高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悟性及灵性。

3.“绿色”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是保障

绿色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摇?摇?摇?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01-02

一、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而言,中国教育的各种弊端不断成为教育人士所抨击的对象,总结起来看,国内教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教育上的急功近利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和发达国家比起来,其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在短期内,我国教育经费欠缺,教室队伍不足,教学条件不完善等现状难以得到根本性转变,从而滋生了教育的急功近利现象,使得培养出的学生难以做到全面发展,学生技能与社会需求脱节。其次,教育的商业化倾向严重。尽管针对教育应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达成共识,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教育商业化倾向过于明显,从而导致忽视了教育的运行规律,教育不再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成为了一种创收的工具。不正当收费、招生以分论价、补课创收等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最初功能。尤其是1999年开始实行的扩招,它使得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一种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偏离了其原先的发展轨迹,从此开始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再者,教师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地区发展上的差异,加之现阶段整个社会拜金主义风气的盛行,教师队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这一方面表现在教师队伍中的少数人为追求虚荣和职称晋升,在考试和评比中弄虚作假,另一方面表现为一些教育专家的言行完全有悖于师德,给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发展绿色教育的必要性

自从我国在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就明确了教育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科教兴国战略决定了教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会越来越重。因而,社会需要大量的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合格劳动者、大批能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服务的专业人才以及大量能响应知识经济挑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新型人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日益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主要是通过教育的方式获得。因而,教育在未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会更为重要。就目前而言,我国教育正处于变革时期,教育的思想、形式、水平等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发展态势,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其使命和面临的挑战。这种教育要求能适应社会各阶层工作、生活和学习需要,能全面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能增强接受者的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

“绿色”是借鉴生态学上的概念,它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每个成员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自由和全面发展,以个体的进步促进群体的提高,最终实现社会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发展宗旨,教育必须能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文化水平服务。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的发展,需要教育能为社会提供健康、高品质的精神产品,这种绿色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环境科学的专业人才,而是培养出对地球友好的各类人才。只有让绿色思想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让学生从灵魂上感受到绿色教育。这要求高校必须能为学生提供绿色教育课程,包括环境概论、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等;同时还需要加强大学生参加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活动,时刻按照绿色标准生活,例如减量消费、废物分类投放等。发展绿色教育势在必行,主要表现在:(1)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能力全方位发展的学生,使学生能将生态文明的理论渗透和贯彻到自身能力的教育中去。我国的素质教育,归根结底需要将重点放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上,这需要摆脱过去应试教育的弊端,实施大学绿色教育。(2)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联合国在1992年的环境发展大会上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关键。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也表明,科教进步是为了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大学的支持,因为大学向来就是传播思想和文化的摇篮,大学生的绿色意识将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与否的关键性要素。此外,对于大学本身而言,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大学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方针,从可持续发展出发的教育才具有价值。因而实施绿色教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根据党中央所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目标,绿色教育是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严重,加强绿色教育,培养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对于中国保持持续经济增长态势、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绿色教育的发展现状

根据王海波等学者的表述,绿色教育是指全方位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即将这种教育渗透到高等教育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育和实践中去,内蕴于素质教育之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更注重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教育。一般而言,绿色教育能被划分为生态环境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大类。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协调人际之间的关系,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心里健康教育反映的是人与自身关系的受教育状况,通过心里健康教育能增强自身心理素质,促进个体健康和谐发展。

从国际上来看,欧美许多国家的高等院校相继提出了“绿色教育”计划,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绿色大学”项目,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环境议程”项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学校绿色组织活动”。在北美洲,成立了北美绿色教育联盟,它是一个由学生发起的环境教育学院和组织的联盟,致力于各项环境研究计划,使命就是联合制度性的力量,扩展学生以及职员在绿色方面的受教育机会。

在国内,从1997年“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项目正式使用“绿色教育”名称算起,中国上市绿色教育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清华大学率先在1998年提出了“绿色大学”理念,包括了贯彻绿色意识、推出绿色产品和建设绿色校园,并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大学绿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其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展了大学的“绿色教育”,绿色教育已成为21世纪教育观念现代化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在2010年,台湾微软公司与台湾嘉义市共同举办了以“绿色教育”为主题的教育高峰论坛,主要包括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内外的这一系列事实都表明,绿色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

四、绿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对策

绿色教育要求我们深入开展教育改革,通过认真研究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关系,纠正教育商业化倾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社会效益为教育活动的最高准则,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同时,绿色教育也是一种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这种教育应该适合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同时能面向社会与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它能让每位受教育者获得切实的收获,感受到教育带给自身的提高。

实施绿色教育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成功的绿色教育需要高校在以下方面加强努力。首先,绿色教育的成功需要在全社会达成绿色教育的共识。自从1992年清华大学首先提出“三绿工程”以来,中国大学都陆续开始重视起绿色教育,但是和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还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革除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仅通过学校的教育,还通过家庭绿色教育和社会绿色教育等方式共同为绿色教育服务已达到更优的效果。其次,需要教育部门构建绿色教育体系。目前而言,绿色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广大高校认识到,因而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绿色教育体系就成为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要基础。在课程构建中,需要建立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体系。通过健全绿色教育课程,不仅在选修课上设置绿色课程,更应该在必修课上体现绿色教育,并通过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达到更好的效果。高校还能通过丰富绿色教育形式,例如举办国情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状况以及人口和社会发展问题等学术报告等形式,增强大学生在绿色上的知识。最后,应该营造出绿色教育氛围。意识决定行为,绿色教育需要一种在绿色教育氛围中通过情境感染才能形成,这可以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在校园环境建设上,通过将美观、实用和环保结合起来,为广大师生提供环境优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绿色文化和学生绿色活动,将学生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从而能将绿色观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参考文献:

[1]王静.绿色教育的思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2]韩伟,刘利才.大学绿色教育探讨[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3]丁道勇.作为一种教育隐喻的“绿色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5).

[4]余清臣.绿色教育在中国:思想与行动[J].教育学报,2011,(06).

绿色教育范文第10篇

绿色教育起源于环境教育,但不仅仅是环境教育。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能源的节约、人口素质的提高.都是绿色教育的基本内容。我国把“人口、资源、环境”定为三大国策,正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是社会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深刻变革,这需要通过绿色教育来实现。著名教育家杨叔子关于“绿色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的论断,较为准确地揭示了绿色教育崇尚科学、崇尚人文、崇尚实践、崇尚创新的本质属性,对我们认识绿色教育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绿色教育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教育。“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事与天道的统一与协调,这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以及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的经典论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早在130年前就深刻地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提出这样的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李瑞环在新近出版的《辩证法随谈》一书中,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对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等思想作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作为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的思想武器,凸显了斗争和革命的本性。但这种强调丝毫没有轻视对立面的同一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是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也就是社会发展最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各地发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的一系列事件看.全社会绿色意识的增强、绿色知识的普及、绿色人才的培养与参与,确实是当务之急。我院作为以“环境资源”命名的职业技术学院,从升格之初就把“绿色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面旗帜,对于服务绿色江苏、生态扬州,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是责无旁贷。我们不仅要主动对接和服务“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国策.重点培植以环境科学、国土管理、园林园艺、高级护理为主干的绿色专业,面向一线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且要通过主编普及性教材,开设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开展各类主题研讨会和演讲比赛等方式,全方位地灌输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人口健康方面的意识、知识和技能,培养全院学生的绿色价值观、绿色伦理观、绿色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绿色教育是“面向人人”的人本教育。绿色教育作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尤其要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改革之中。专科招生的门槛相对较低,部分专业文理兼收,学生在学习兴趣、行为规范、心理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状况,坚持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四个人人”的育人思想。即人人都有学习求知的机会,人人都有实践锻炼的平台。人人都有健康成长的环境,人人都有铺设绿色人生的桥梁。

“面向人人”的人本教育观.落实在高职教学改革上,就是要做到尊重差异性、激发自主性、强化实践性、鼓励创新性。根据国外教育家布鲁姆的“认识层次目标”理论和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特长与兴趣是有差异性的,人的认识本身是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我们着力打造的“绿色课堂”,其特点就在于它关注群体、尊重差异,着眼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开展分层教学;提倡师生互动、学生交流的“合作教学”方式,寻求和谐与开放;让每一个学生激发灵性、调动悟性、开发潜能。应试教育模式之所以不适用于高职教育,正是因为高职学生必须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与实践的主人。教学活动必须从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死记硬背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学效果评价必须把“一张试卷定终身”转变为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一凭多证”制度。目前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坚持背靠行业、依托企业、提升专业、扩大就业的思路,推进项目教学、模块教学和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的多种教学模式,如何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实践锻炼等方面努力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各地高职院校都作了积极的尝试。

“面向人人”的人本教育观,还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高职学生来自农村的多,贫困家庭出身的多,还有极少数学生有生理残疾或心理障碍。“面向人人”就是要做到“有教无类”。尤其对困难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扶助,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化解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失去学习机会.不让一个学生成为不合格产品.不让一个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从而让绿色教育的阳光雨露洒遍大学生的心田。

绿色教育是“君子不器”的素质教育。“君子不器”是孔子的观点。两千年后的爱因斯坦对此作了同样的阐述:“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就主张人才培养既要崇尚科学,更要弘扬人文。杨叔子更是明确把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交融,作为绿色教育的本质要求。

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产学研相结合”,这是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但在实施中,往往产生一种误解,认为“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让学生学到适应某一就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实际上这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我们在校企对接和毕业生就业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素养、职业潜能。要把高职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素质第一、能力本位”,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尤其要重视解决科学与人文素质缺失的问题。这不仅是培养学生胜任就业岗位的需要,也是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可持续发展的人”的基本保证。

绿色教育,本质上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环境、资源科学教育为载体,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入学生意识、知识、技能、道德、行为培养之中的素质教育。在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的基础上,要让我们的学生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的学习中,感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中外文化的比较鉴别,特别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吸取丰富的思想文化营养;从学生社会考察实践,以及科技、文化、艺术“三下乡”活动中。体会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与目标追求;从学生自主的社团活动和参与国家、省、市演讲比赛、辩论赛、技能比赛、体育赛事等各类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走进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这是中央向当代青少年和大学生发出的号召。我们要通过营造绿色校园、人本校园、和谐校园、文化校园,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平台,把学生锻炼得体魄更为强健,心灵更为阳光,思想更为开放,人格更为健全,从而保持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法律权威范文 下一篇:文化哲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