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05:55:10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升本 会计专业 毕业论文 质量提升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从2003年开始招收专升本会计专业学生。每年来自北京多所高职院校的高职会计等相关专业优秀毕业生进入北京联合大学开始为期两年的专升本阶段学习。以2013年入校的高职会计专升本学生为例,其在高职阶段毕业的学校和专业如表1所示。

专升本阶段教育是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能在相关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齐再前,2011)。专升本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服务于专升本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检验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综合性环节。北京联合大学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高度重视,已经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毕业论文质量控制体系:在毕业论文教学初期,学校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把关;在毕业论文教学中期,学校组织专家进行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督促学生和指导教师加快写作速度和提高论文质量;在毕业论文教学末期,对所有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大学生防抄袭软件检测;学校组织专家对最终形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抽查;每年从参加答辩的毕业论文中择优分别进行二次和三次答辩评选院级和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并对获得优秀论文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奖励。但是目前,在专升本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择、毕业论文内容和论文指导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善。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

1.选题研究范围过大。有些毕业论文题目研究范围过大,如:“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为研究”“我国企业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研究”。这类题目超出了专升本学生专业研究的能力范围。由于专升本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有限,无法对存在的宏观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把握,结果只能是整合他人的研究成果,很难提出自己的想法,创新不足。

2.选题专业相关性不足。专升本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应该是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纳税筹划、审计等方面的理论专业知识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具体实践进行相关研究。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提升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也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撰写与专业相关的总结、汇报等工作论文打下基础。而有些毕业论文题目如:“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的思考”“××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等与学生所学专业没有相关性,学生为了写毕业论文,需要从零起点开始学习,花费几乎半年时间所写的毕业论文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未来工作几乎没有任何裨益。

3.选题过于老旧。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为近些年没有新的研究成果、比较老旧的偏理论性题目,如:“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这样的题目由于没有新的研究进展,也很少有公开的新的典型案例,教师也写不出有新意的内容,学生只能是把相关资料和别人写的论文进行整合。

4.选题难度过大。有些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感兴趣的内容,要求学生选择一些比较前沿或者比较边缘的题目,如人力资源会计、绿色会计、法务会计等相关内容。这类题目理论界正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本科生进行这类题目的研究难度太大。而且这类题目偏重理论研究,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通常不会遇到这些问题,实用性不强。

(二)部分毕业论文内容存在的问题。

1.理论部分比重过大,实证研究不足。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几乎都是理论性的内容,由于专升本层次的学生的知识积累还无法进行专业相关理论问题的创新研究,只能从网上或是其他资料上整合别人的理论研究结果,这样论文就几乎没有新意和实用价值。这类论文也偏离了专升本会计专业培养财务会计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偏重数据计算,缺乏自身的分析和思考。这类论文比较典型地存在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类论文中,如“工商银行财务报表分析”“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质量分析”等,这类题目的论文专业实用性比较强,比较适合专升本的学生,可以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具体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但有些学生只是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把进行相关财务分析的一些财务指标计算出来,并罗列在一起,缺乏自身的分析和思考总结。

(三)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期间也是专升本学生找工作和实习的时间段,很多会计专升本学生在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正是事务所年终审计工作最繁忙的期间,有些学生长期在外地出差,实习工作任务繁重。另外,专升本会计专业学生外省生源较多,有些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找工作和实习。很大一部分学生很难做到定期去学校与指导教师沟通,指导教师只能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这比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效果要差很多。

二、对策及建议

专升本会计专业的学生是从高职院校选拔的优秀会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普遍勤奋好学,专业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在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的指导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合理安排对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尤为重要。

(一)组织专家对教师进行面对面指导。组织专家在早期对全部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检查,中期对毕业论文进度和内容进行抽查,末期对形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抽查,这对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其中的不足是早期的毕业论文选题检查和末期的毕业论文质量抽查通常是把专家检查结果的书面意见传达给指导教师,这种书面的交流有时会表达不够清楚。另外,指导教师有时不能认同专家的书面建议,还是坚持原来的论文选题。建议专家对认为不够合理的毕业论文题目和毕业论文内容中存在的不足与相关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指导,这样专家也可以回答教师的困惑。另外,建议每年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题目和毕业论文内容进行点评,指导教师可以从中学习经验和不足,从而提高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水平。

(二)建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专升本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强调实用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专业基础理论,应该是在基础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专升本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应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相对于本科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性。目前专升本学生的毕业论文通常是指导教师指定题目,或指导教师与学生沟通后确定题目。专升本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通常已经有了自己的专业兴趣点,但不知道与自己专业兴趣有关的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为了规范毕业论文的选题,建议在校内外专家充分探讨的基础上建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指南》可以方便学生在与指导教师沟通的基础上从相关论文题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也能够给指导教师选择题目提供借鉴。另外,毕业论文的写作应该是将学生学习的理论性专业知识应用于现实实践,但有些指导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兴趣给学生指定一些与专业无关的题目,如果指导教师建议学生写的毕业论文题目不在《指南》中,学生可以与指导教师沟通,要求写《指南》中的相关题目。

(三)在2年级第1学期初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专升本阶段学制两年,通常在2年级第1学期末放寒假前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主要在2年级第2学期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而这段时间也是学生实习和找工作的期间,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很难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而且由于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的高职院校,高职阶段的专业也不尽相同,学生之间的知识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指导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在短期内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指导学生完成论文选题和论文内容的写作的压力也很大。由于专升本的学生在高职阶段已经进行过会计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高职阶段也进行了毕业论文写作,已经有自己感兴趣的大致研究方向,而且经过一年的专升本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专业课教师(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也有了大致了解。建议在2年级第1学期初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这样学生在2年级第1学期初就可以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思考和查找写作毕业论文的相关资料,提前开始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这样不仅学生与论文指导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也可以解决第2学期学生忙于找工作和实习,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和不能定期回学校接受指导教师指导的问题。可见,提前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和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都有帮助。

(四)选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专升本学生与本科学生不同,他们来自不同的高职院校,高职阶段学习的是会计或与会计相关的专业,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差异较大。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与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另外,对于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应该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的题目,对于专业知识掌握扎实而且善于钻研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难度较大且收获也会较大的题目。S

参考文献: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常态 会计教育理念 会计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关于会计教育理念的问题,近几年不同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刘永泽、池国华(2008)认为,会计教育理念的问题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仍根深蒂固、“素质教育”理念尚未被普遍接受、缺乏“终身教育”等方面。张军、马元驹和叶陈刚(2010)认为,会计教育理念包括会计知识教育和会计价值教育两个方面,会计价值教育应当具有与以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人权等为内容的人类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体系相一致的特征,集中体现为:“公正、诚信、廉洁、勤奋”。于玉林(2014)认为会计教育观念改革应当实施会计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栾甫贵(2013)将会计教育理念的涵义表述为:会计教育理念是会计教育工作者在会计教育过程中所应传授的理性认识及观念体系。这一定义可以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理解。会计教育理念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资金运动为核心的理念体系,会计教育理念具有宽广的外延空间,只要存在会计教学和教育,就必然存在会计教育理念,具体体现在教育与教学、学历教育 (全日制)与继续教育(在职、非全日制)、会计教育与非会计教育等各个角度、各个层次的会计教育中(葛敬东,2009)。

从以上的研究观点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教育理念的解释虽然都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看,都认为会计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仅局限在对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上,而应当有更为广阔的外延空间。但是,在会计教育环境变迁的背景下,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会计教育理念的研究尚且不足。

一、新常态下的会计教育理念

会计教育理念不是静态的观念,应当随着我们所面临的会计教育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扩展其外延空间。因此,新常态下的会计教育理念的特点应该必须考虑新常态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的背景。

(一)树立以德育人的理念。在新常态经济下,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市场资源合理化、集约化配置中,准确、透明、真实的会计信息更加重要,而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准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着广大经营者、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因此,在对会计人才的教育中,必须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专业德育教育的核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塑造公正、独立的职业精神,形成诚信、廉洁、自律的职业的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懂得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必须以专业的精深和道德的诚信来实现其社会价值。

(二)树立适应新常态市场经济需求的理念。会计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必须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提供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会计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学生培养成为市场所需要的、具有深厚专业知识的职业者。在新常态经济下的企业发展机遇和价值增长,来源于消费需求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组织方式转变等,这一系列的变革,对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管理的参与者之一,其职业能力也必须能为企业管理服务。在新常态经济下,从业者的职业能力也要不断扩展,职业价值正从单纯的会计技术核算向价值管理转变,从合规性治理向经营性治理和风险管理转变。会计教育也要适应这一转变,对会计人才培育目标不仅是会计核算类人才,更多的应当是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的会计管理人才。

(三)国际化教育理念。在新常态下,中国对外开放出现新特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中国与沿线各国在基础设施、贸易以及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互利合作,利益共享。新常态下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必然促进国内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战略步伐,积极参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在这一进程中,会计的发展要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互联互通建设的需要,加强行业的国际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会计人才。

(四)绿色教育理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在“新常态”的基调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十创造性地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正是对环境领域严峻形势的呼应,生态建设被列入中央治国理政的五大布局之一,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会计教育也应将“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对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会计的绿色教育在生态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会计、环境审计、环境绩效评价、h境信息披露及报表分析等会计绿色课程的开发会成为会计课程教育新的发展趋势。

(五)互联网+的教育理念。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总理关于“互联网+”战略描述是: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从国家层面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经济发展云时代的到来,云时代的企业是信息化企业,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是财务信息化,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同步。云时代下,各种知识快速折旧、经营环境快速变化、信息平台快速升级、管理机制加速转型、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作为创新型会计人才,必须应对新技术层出不穷、管理诉求的千变万化,做到既熟悉会计实务,又掌握信息技术。

(六)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经济进入新常态,就意味着创新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意味着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意味着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新常态下会计创新人才,需要具有专业性、智能性、环境友好性等特点,因此,高等院校要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教育,制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标准和培养计划,培养懂业务、会管理、熟练运用管理软件工具处理业务、擅长沟通表达、思维积极活跃,具有严谨诚信的职业精神,卓越的管理组织能力及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

二、新常态下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经济运行新常态之下,必须明确会计教育新常态人才培养目标,不盲目追求人才培养数量,而更看重人才培养质量;从培养一般会计人才为目标,向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目标转变。在新常态经济的会计教育背景下,需要更多的具备专业性、智能性、环境友好性等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

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IFAC)的会计教育准则,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职业会计师应具备的技术胜任能力”。因此,新常态下的会计人才也必须具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可划分为三个部分: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能力。

(一)专业技术能力。包括基本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两个方面。基本专业技能包括:会计核算能力,成本管理核算会计、审计能力、财务预算和财务管理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管理技能包括: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下,财务和会计工作应以战略为导向,全面参与企业战略管理、产品管理、市场营销、投资及资产管理等经营活动,强化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的决策支撑和价值管理。掌握相关的管理技能的目的是使会计人才具有更为宽广的商业视角,熟悉各国法律、税务环境、商业环境,在全球视角下进行战略思维、治理和风险管理、行业观点、市场及顾客导向、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二)职业技能。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等。

(三)职业道德能力。包括职业态度和职业伦理原则。职业态度包括责任心和工作态度;职业伦理原则包括将廉正、客观、专业胜任能力以及谨慎性、保密和专业行为等伦理原则充分运用到审计过程出现的道德困境中,并做出适当的解决方案。

三、国内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笔者选取了上海财经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三所高等学校,分别代表了国内财经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对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较好水平。通过查阅相关高校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从上述高校的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考核等诸多方面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雷同化。这三所高等院校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是基本相同的,都是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从事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实务工作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这种目标的定位充分体现了会计应用型学科的特点,但是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更看重会计技术的实务,即会计核算功能,而忽视对会计人才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具备会计人才的“高级”特征。

(二)不同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各有侧重点。上海财经大学属于国家重点财经类院校,从其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看,更注重专业主干课程的精细化教学,主干课程均分为两个学期连贯性排课,如:中级财务会计I(第二学期),中级财务会计 Ⅱ(第三学期),高级财务会计I(第四学期),高级财务会计Ⅱ(第五学期),财务管理学I(第六学期),财务管理学Ⅱ(第七学期)。

山东大学属于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传统的注重人文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院校,从其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看,开设了较多的经济管理类和人文教育类专业选修课程,如项目管理、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文献阅读与写作、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等课程。

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家海洋专业的重点工科院校,其开设的会计专业课中更注重计算机会计系统课程的连贯性学习,分为计算机会计系统I(4学分)、计算机会计系统Ⅱ(3学分)、计算机会计系统Ⅲ(2学分)。此外,开设的较多专业选修课程更侧重财务管理类课程的延伸,如财务报表分析、预算管理、绩效管理、成本管理控制、薪酬体系设计、财务制度设计、营运资本管理、财务管理案例、资本运营实务等课程。

(三)缺少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教育的课程。这三所高等院校的开设课程看,无论是财经类院校、综合性大学还是工科院校,均未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教育的课程。根据葛敬东(2009)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30所高校的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调查有9所院校未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教育的课程,有近1/3的院校对此课程未予重视;其中即便开设此类课程的也都作为零星散布的选修课。

(四)会计实践课程设置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有些高等院校的会计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尚未列出专业实验课程,如:上海财经大学的会计实践课程主要是两部分,社会实践课/课外学习与实践(军训、学期社会实践、计算机水平测试)11学分;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12学分。二是已经设置了专业实验课,但是实验课开设的课程数和学时不足,如:中国海洋大学会计模拟实验只占到4学分。在山东大学的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介绍中,列示了专业实践的内容和专业实习的内容,但是在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设置中专业课中只开设了三门实验课:中级财务会计实验课(16学时)、财务管理学实验课(16学时)、审计学实验课(16学时),三门实验课的学时数占到会计专业课总学时的5%。

(五)人才培养方案与的市场现实需求明显脱节。现行培养模式的明显缺陷是高校提供的会计人才与市场对会计专业人员知识技能需求存在明显脱节。近年来从部分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职情况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学生的期望工作是会计、成本会计、财务分析和审计岗位,其主要具备的能力是专业核算能力。几乎对进一步利用知识体系理解报表、分析报表背后的内涵及制定决策的工作价值没有选择。这说明一方面毕业生们对此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深,且在更高更广视角上利用会计知识协同其他部门的能力方面是欠缺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专业培养目标在致力于培养能胜任高附加值会计工作的人才方面有待提高。从普遍情况看,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与高等教育存在比较大的缺口,现行培养模式下提供的会计人才的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普遍存在职业道德缺失现象,执业能力欠缺,知R结构陈旧且极不均衡以及就职岗位层级偏低等问题的表现比较突出。

四、新常态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专业技能+通用技能的课程设置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坚持博雅教育的观念,强调知识宽泛性,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通用技能共同发展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除了系统学习会计核心课程以外,在通用技能培养方面,开设商业环境、信息技术、法律、税务、经济、金融、管理乃至国际准则等一些与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选修课程,这样才能拓宽知识层面,开拓视野,提高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格素质,相应开设人文艺术修养、商业沟通与谈判、领导影响力等职业技能课程,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加强道德素质教育,相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职业伦理教育等课程,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够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才能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有效防止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新常态下的教学方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具体而言,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多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现场式教学以及分析案例等多N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对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主讲解、教师点评的方式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方面,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增加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试验教学、信息化技术教学等模块,强调课程内容和能力训练的整合,在专业教育中嵌入通用能力的锻炼,利用学生团队合作等方式锻炼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以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胜任能力。

(三)形成多样化的教学考核体系。 要改革考试体制。在考试形式上要鼓励多样化原则,采用笔试、论文答辩、案例报告、实验模拟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定。在考试总成绩计算上要体现能力培养导向原则,避免对学生的考察重理论、轻实务,重考试成绩、轻能力锻炼的现象,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的每个重要环节都要计算得分,如学生自主讲课环节得分、学生案例汇报环节得分、学生论文答辩得分、学生实验模拟环节得分、学生课后作业环节得分等。在考核的内容上,在考核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

(四)倡导多元化的教师评价机制。多年以来,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大多实行以“论文定终身”的评价机制,根据的刊物等级来衡量教师的学术水平,并且也将论文等级作为评聘高校教师职称的依据。这种对高校教师评价的单一模式,导致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水平的下降,而从影响了会计教育的质量。

鉴于此,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将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实践水平三者有机结合,并扩大教学水平和实践水平对教师评价的影响度。在对教师的评价过程中,应更多关注高校教师到校外其他高校参观学习,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科研活动,聘请会计实务界的高端会计人才来校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等实践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开展这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实务界人士之间的交流活动,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8).

[2]张军,马元驹,叶陈刚.遵道才能得路――论会计的价值教育问题[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

[3]于玉林.会计改革观念改革要先行[J].会计之友,2014,(32).

[4]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4).

[5]葛敬东.会计课程设置的乱象与统整――基于30所高校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的调查[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6).

[6]杨爱君,张玉华.基于就业问题的会计本科教育效果调查研究――以2010年山东省高校实践调查为证据[J].会计之友,2011,(10).

[7]刘爱英.会计人才培养和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2,(10).

[8]王越,万经花.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商业会计,2016,(8).

作者简介:

谢彦,女,管理学硕士,青岛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会计信息;影响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8项,涵盖了企业除货币资金以外的几乎所有资产。《企业会计制度》使资产减值会计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它是在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资产质量不高,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差距较大的背景下产生的。监管部门试图通过计提减值准备的方式,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逐步消除,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力。然而资产减值会计是把双刃剑,企业应用得当,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应用不当,则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而事实上,资产减值会计刚一推出,正如修订前的债务重组准则和非货币交易准则一样,成为一些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又一工具,于是监管部门忙又下发文件,便有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之说。究其原因,是相关政策规定的过于原则,不够明确具体,给一些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计提减值准备需要较强的专业判断,而专业判断的合理与否,除了会计师本人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价值取向。虽然从表面看这不过是一个会计问题,但是,会计师是经过管理层授权处理经济业务的。事实上,会计师只是执行层,奉命行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是决策层。决策的导向,将直接影响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所以,固定资产减值给企业、投资者带来的保护效应只能在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中得以体现。目前在我国,许多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加限制地允许企业采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很可能管理层就将其演变成“合理合法”操纵利润或计提秘密准备的工具,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与可靠性。失去了真实性与可靠性的会计信息也就谈不上有用性了,这完全与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背道而驰。较大的专业判断范围影响了信息的可靠性。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短期投资市价、存货可变现净值、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在建工程可收回金额、委托贷款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其中,“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等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专业人员的主观判断。“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估计销售费用后的价值。这其中的几个估计数难免存有主观因素。至于“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计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则更加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此次新增的四项减值准备涉及到不动产和无形资产评估,与原四项准备相比,资产计量的难度更大,甚至大大超过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除非寻求不动产和无形资产评估师的帮助,否则很难得出恰当的资产减值标准。总之,《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很多规定,在执行时需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复杂的专业判断,而专业判断的主观性必然影响减值准备计提的准确性,再加上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直接影响企业非常关心的利润指标。因此,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状况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会影响信息的可靠性。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将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条件和方法规定得尽量详细和具体,增强其可操作性,减少企业自由裁量的空间。《企业会计制度》针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有关内容作了规定,但并未作出全面系统的规范,形成独立的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计量基础缺乏统一标准,对一些财务处理尚未形成明确一致的方法,导致在会计实务中可操作性差。为此,有必要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具体办法作出详细规定。第二,准则制定部门应谨慎确定企业的专业判断范围和谨慎赋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权。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会计信息市场的不完备,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国外研究也表明,赋予企业一定的弹性,便于企业通过专业判断和会计选择向市场传递公司的特有信息,从而可以降低准则的实施成本。可以说,《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资产减值政策的相关规定是对基本会计理论的具体运用,也是我国加大会计改革力度,尽快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的具体体现。第三,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力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由于我国目前股票市场的稀缺资源仍然主要依据政府对上市公司“报表业绩”进行配置,这就难以避免许多公司在无法通过“实际业绩”实现“报表业绩”,从而丧失资源配置的资格时,往往利用会计选择权重组“报表业绩”,以实现其在股票市场上的再筹资。因此,证券监管部门应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强制上市公司披露会计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资项目的引进和进口贸易方面提出明确的环境保护要求,严禁外商在我国投资兴建污染大、难治理的农药、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企业。对于现有外资企业的污染问题要限期治理,必须达到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否则令其关闭处理。对我国目前尚无相应环境标准适用的进口商品和引进项目,应要求贸易对象国适用其本国标准,防止污染向我国国内转移。

2•通过政策导向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政策导向,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

(1)采取排污收费、排污许可权交易、环境税收等手段,提高环境成本约束力并逐步使环境成本内部化。

(2)大力推行环境资源和对资源进行补偿的税收政策,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要采取收取资源税的税收措施;对节约资源、污染少的企业,可适当减免资源税。

(3)对运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和少污染、无污染的产品要以经济政策进行扶持,如通过政府的采购政策,采购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的产品。

(4)通过信贷政策导向,使环境行为良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信贷。

(5)通过减免税优惠政策,促使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同时加快制定《清洁生产法》,使企业有法可依。

3•提高技术水平,加快环境标准建设,与世界标准接轨。我国应尽快提高检验技术水平,早日建立起自己的绿色保障系统,防止我国产品和一些民族产业遭受发达国家的打击。在制定或完善环境标准时,应尽可能地采用国际标准。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本国国内市场,防止境外污染项目或产业向国内转移;另一方面还可避免因标准不同而导致我国产品出口受阻。并且,这种基于国际标准的环境标准也容易得到发达国家特别是wto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承认。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贸易与环境条款的谈判

--> ,利用wto的非歧视原则,运用外交手段积极参加国际贸易与环境方面争端问题的解决,以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

4•政府应尽快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要加强对各国环保法规、环境标志制度的研究和信息搜集,建立外贸环境技术标准的信息系统,为出口企业和外贸部门提供及时、充分的信息咨询,促进企业按照环保标准组织生产。具体来说,预警机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要及时掌握我国贸易伙伴的宏观经济运行动态,如贸易收支、经常项目收支和国际收支等状况;

(2)研究由上述动态决定的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政策动向及可能出台的一些新措施;

(3)准确了解国外相关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动态、行业竞争强度、厂商数量和竞争力状况等;

(4)要充分利用wto了解收集其他成员国政府及经贸团体制定的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法规和合格评定的信息;

(5)制订监控预警的动态指标体系,如中国出口产品在贸易伙伴国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出口产品增长率的变化、出口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比的变化等;

(6)还要建立预警对策库,即建立处于不同状态的应对绿色壁垒的紧急措施,如反指控策略、谈判、应诉以及紧急救助等。

参考文献:

[1]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2]宋明顺•wto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则、实践及对策[m]•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2•

[3]万晓兰•我国外贸对绿色壁垒的预防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 2001, (4)•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内,不仅要完成开题、中期等阶段报告,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答辩,有的还需要编写计算机程序或软件开发,毕业设计任务重、环节多、时间紧。而且,由于应用数学专业的特点,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既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了解当前理论知识发展的新动态,又要学习应用领域的背景知识,将数学理论与应用领域有机融合,因此要求学生必须能够静下心来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设计。然而,当前面临着毕业设计质量普遍不是很高,学生“等、靠、拖”的消极思想比较严重。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学生角度出发,毕业设计与就业脱节,做好毕业设计不能推动顺利就业,学生本着就业为重的想法,把时间精力主要放在找工作上,而降低了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几乎都面临着许多情况,有着不同的心态,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毕业设计,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目前本科毕业生数量急剧扩张,就业形势严峻,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学生在本学期的首要任务,学生在严峻的形势下不得不忙于到处找工作,参加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参加招聘会或面试。二是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忙于参加研究生复试,重新调整心态,学习新知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学生花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另一方面,从指导教师角度,近几年,为顺利晋升职称和完成年度考核任务,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加大,不仅要忙于备课、上课、课后辅导等教学任务,还要完成课题申报、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等科研任务,使得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暇顾及,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尤其是一些大的院系,教师指导的学生多,工作重,而指导毕业设计对自己的科研工作毫无促进作用,科研工作和指导毕业设计不能有机统一,使得二者相互脱节,成了矛盾的对立面。这些现象都亟待解决,因此,为推动毕业设计、就业、教师科研之间有机统一,提供一些实际的方法和策略是必要且紧迫的。由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使得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上不好把握。若严格要求,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将大量时间用在努力完成毕业设计上,从而担心影响学生的就业和深造,也怕影响教师的科研工作;若要求太宽松,又怕学生不认真对待,使得毕业设计环节流于形式。

二、实现毕业设计与就业、教师科研一体化的方法

(一)毕业设计与就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毕业设计要考虑社会需求。只会学习,不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毕业设计要着重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着重知识综合应用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内涵培养,使得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确实充分积累了以前不具备的各种能力,譬如查阅文献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及与他人进行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能够自信从容地应付严峻的就业形势,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2.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更关注毕业设计课题与毕业后工作的相关程度,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但大多数集中在考研深造、教育行业和进入公司企业工作三个方面。对考研深造的学生,毕业设计应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拓宽知识面,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应侧重基础数学理论知识以及教育教法的研究;对计划进企业工作的学生应设法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课题,从中提炼毕业设计题目。对于后两种毕业生,学校可以借鉴目前大专高职院校的做法,与用人单位建立共同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学生到一些用人单位进行实习,根据承担工作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适合的毕业设计题目,由用人单位与学校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在参与用人单位实际课题进行的毕业设计,往往会对其就业提供良好的绿色通道。[6]此外,通过将毕业设计作品展示与人才招聘会相结合,会对学生就业起到良好的作用。学生毕业设计答辩通过后,可以举办专场毕业设计作品展示会,届时广泛邀请相关企事业用人单位参加,将作品展示会与人才招聘会同时举行,为学生创建充分展示自我、推荐自我的机会,也为用人单位了解、选择人才提供窗口。实现学生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之后,毕业设计就是从象牙塔式的学校生活通往社会的一架桥梁,踏着这座桥,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今后的工作中,真正成为高素质、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应用数学是一个交叉学科,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生物、工程、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应用数学专业教师经常同时承担多个科研项目。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实际的工作经验,让学生当自己指导教师的助手,可以接触到实际的项目,这是积累工作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他的科研项目,既可以增加人手,促进项目进度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学院应公布各指导教师所做的项目、所研究的课题情况。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让学生选择他感兴趣的课题,教师从自己的科研课题中凝练出相对容易的符合学生能力的部分交给学生完成。选题之后,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题背景,学习相关知识,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然后在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之后,学生根据指定要求利用前期积累的知识完成毕业设计,包括程序编写、软件开发或理论研究,最后将自己的工作进行整理,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所有这些内容均由学生独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承担课题指导的教师应该熟悉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前沿情况,为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思路或途径,在学生毕业设计遇到困难或瓶颈时,协助其制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防止其走弯路而造成时间的浪费,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实现学生毕业设计和教师科研一体化之后,由于学生和指导教师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双方都有动机将毕业设计做得更好,从而实现双方共赢。通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除了能够完成课题研究、项目的预研,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开发的系统进行修改、完善和整合,向国家申请软件著作权。此外,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所指导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内容,撰写科技论文,从而实现指导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期望。

三、结论

文中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探索学生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期望通过研究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教师各方利益的多赢。针对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准备之间的矛盾,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着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需要确定毕业设计题目。课题组针对学生毕业设计与指导教师科研之间的矛盾,探索了有效的教学模式,将毕业设计融入教师的科研项目工作中,实现了学生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的有机统一。

作者:张文娟 王艳红 安晓敏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余有贵.论地方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应用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10(7):10-12.

[2]杨风暴,刘兴来.毕业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1):40-42.

[3]莫亚武,谢方平,陈文凯.从科学选题着手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J].湖南农机,2010(4):162-163.

[4]张庆荣,王宪.对保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J].今日科苑,2007(22):240.

[5]王成华,江爱华.对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1):103-105.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与学位硕士培养并行的研究生培养形式。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偏重于应用和行业特色,强调实践。本文主要阐述了MIB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和我院特色,并基于葫芦岛跨境电子商务实习基地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完善我院MIB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MIB;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56-02

专业硕士的培养是学位硕士培养的有益补充。我国从1991年开始实施专业硕士教育,主要设置了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会计硕士。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MIB)于2010年开始设置和招生,旨在应对国际全球化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国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一、MIB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培养目标、方式的不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有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二者处于同一层次,但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各有特色,培养规格、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教育主要强调科研,重在培养科研人员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偏重技术、理论和研究,学术性较强。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学徒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研究人才的培养和科研能力;二是教学科研型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多元化,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三是协作型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应用型研究人员和管理人才,普遍采用双导师制,学校和企业协同合作培养;四是教学式培养模式,以哈佛MBA为代表,以实际工作者为培养对象,强调案例教学,主要服务于应用管理人才岗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偏重于应用和行业特色。培养对象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国际商务专业硕士需要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国际贸易流程的操作实践性,同时还要拥有跨国企业管理的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变化,掌握现代国际商务理论与技能,具备国际商务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

北京服装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第三种,协作型的双导师制培养,培养目标多元化。学院主要负责教学和科研,企业负责社会实践与实习,在学校集中学习一年,在企业集中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一年。在MIB的研究方向上行业特色比较明显,服装跨境电子商务方向,主要研究服装企业跨境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2C)的贸易方式,包括:海外网购买家的购买行为分析、跨境外贸在线营销推广、电商网站运营管理、跨境支付、物流管理等内容。专业硕士的培养强调应用和实践,因此,我院的MIB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除了在课程体系设置和双导师制上强调实践应用之外,还依托葫芦岛泳装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电子商务的实践与科研平台。

二、葫芦岛跨境电商泳装实习基地发展现状

中国(葫芦岛・兴城)泳装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是海关总署批准的全国首批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试点单位,也是全国第一家产业集群模式的泳装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葫芦岛是全国泳装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作为国际泳装生产基地、中国泳装名城的兴城产业集群特色明显。2015年葫芦岛年产量达2亿件(套),年销售额近2亿元,拥有泳装生产企业超过600户,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产品远销海外美、欧、俄、东南亚、非等地区,出口贸易额达1亿美元。葫芦岛品牌产品占国内销售市场近30%,出口占海外总市场40%,注册商标近百个,一些品牌已经在意大利、法国、俄罗斯、韩国等国注册,比如“蝶姿”、“凯迪龙”、“波尼士”。中国葫芦岛兴城产业优势主要有:

1.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泳装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目前葫芦岛拥有从事电子商务的泳装网店4000家,年销售额达30亿元,产业迅猛发展,国际竞争优势较强。区域内的泳装企业和电商互为依托。

2.政策扶持力度大,系统和网络建设优化。为了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发展,引导、鼓励葫芦u产业基地建设,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2014年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试点经海关总署获批运行;首批总署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统一版系统联网试运行。电商WMS系统、ERP系统、电子通关口岸等正在进一步完善。

3.商品快速通关的绿色通道,扩大了境外市场。葫芦岛・兴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与海关总署对接,上线运行,销售增长迅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打破了原有单件商品跨境销售的传统销售方式,全面实现了单件商品跨境销售点击报关、点击结汇、点击退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管理方便、快捷。

“北京服装学院――葫芦岛泳装跨境电子商务校外实习基地”,于2015年依托葫芦岛泳装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彰显了我院服装产业的特色,也契合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的需求,旨在建立研究生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在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科学研究、导师互聘、资源共享等方面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建立了稳定的研究生合作培养基地,强化了研究生实践历练和研究潜能,进一步加强了学科专业、师资力量、教学实训建设和校企合作。

三、MIB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及建议

1.依托跨境电商泳装实习基地实践平善课程体系。专业硕士的培养更强调应用和实践特色,我校的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教学的一年中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强化实用性和综合性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典型案例教学、模拟电商平台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标准上,转变课程考核方式,着重考察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培养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与实习基地开展合作。企业走访、调研、论文撰写都应该计入考核,注重培养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在第二年的实践环节,部分学时依托葫芦岛跨境电商平台实践,部分学时结合毕业论文的选题,走访企业,真题真做,解决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

2.双导师制凸显商务特色,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点的建设,加强师资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建立有产业特色的国际商务硕士培养体系,在同类专业中起到了示范作用。按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制订评定条件,分类评聘,大力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重视发挥校外导师作用。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探索导师组制。关于双导师制中的“外导”选择上,依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聘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或企业专家及国外专家,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国际商务硕士的“外导”需有经济管理类的行业背景,凸显国际商务特色。加强教师培训,依托跨境电商校外实习基地,选派青年教师到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企业或相关行业单位兼职、挂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北京服装学院――葫芦岛泳装跨境电子商务校外实习基地”,促进了产学研平台建设,突出了校企合作,突出了产业特色,旨在培养实践型研究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课堂教学可以灵活多样,融入实践教学体系,走进企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和调研中进行现场教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商务实务操作课程和数量分析课程的比重,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量分析能力。

4.学位论文突出应用和纺织服装业的行业特色。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实践,以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解决纺织服装业的实际问题,凸显行业应用价值。强调真题真做,针对服装企业国际化战略、海外投资、服装品牌推广、国际市场营销、跨境电子商务、跨文化管理问题开展调研与研究。学位论文形式主要为专题研究、国际商务案例分析、国际服装市场调研报告、商业计划书、服装企业海外投资项目可行性报告、跨境电子商务运营方案等多种形式。

参考文献:

[1]林吉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6).

[2]杨慧瀛.基于创业导向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3).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欠费;成因;对策

当前学生拖欠学费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只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程度不同而已。学生欠费已严重影响到高校财务预算的执行和各项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对高校学生欠费的成因进行剖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幅度降低欠费学生人数和金额,为高校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高校学生欠费的成因剖析

(一)学费上涨过快以及贫困生的增加是高校学生欠费的根本原因

在20世纪90年代初,读大学基本不花什么钱,学生每年缴纳的费用只有百余元。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每年的学费加上住宿费,基本上不超过千元。自1997年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之后,高校学费标准节节攀升,有资料显示:1997年我国高校学费上涨了10%,1999年上涨了20%,2000年在1999年的基础上再度提高了15%-20%,2002-2005年不同程度上又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到现阶段大学费用支出,包含学费、住宿费等所有开支平均每年在1万元以上。学费的较快上涨超出了许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而与我国大陆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高校学费标准却很低。如著名的尼赫鲁大学,每学期只需交108卢比学费和260卢比的住宿费,两项合计只相当于人民币70元左右。

改革开放前,我国高等教育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国家统包了个人的高等教育与生活费,因此贫困生问题尽管事实存在但未得以显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产业化、助学体系不完善等原因,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家庭负担,于是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另外由于高校扩招的原因,导致在校贫困生的绝对数量较大。据官方公布的数字,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学生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60万。面对高昂的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贫困生拖欠学费就成了他们没有办法的办法。

(二)国家关于高校教育收费的“态度暧昧”是导致学生欠费的关键因素

自2005年9月1日起实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第十条“每学期开学时,学生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的规定,都强调了“先缴费后注册”。但是后来国家教委又提出“决不让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高校纷纷开通了“绿色通道”即让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再筹款缴费。本来执行“绿色通道”有一个前提,即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决不能“辍学”,但是高校在执行“绿色通道”时,由于怕跟国家政策相违背,在对学生贫困与否很难认定的情况下,不敢严格执行过去缴费才能报到注册的办法,以致在开学报到时,只要学生以家庭困难为理由,一纸申请缓缴就能顺利入学。在入学后,高校也未能及时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和筛选甄别工作。这让一些学生和家长钻了空子,本来能支付全部或部分学费的干脆借口家庭经济困难一分也不交,导致学费不能及时收缴入库。

(三)利益驱动和惩戒措施的缺失是高校学生欠费的诱因

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上学缴费是学生的义务,但由于利益驱动和惩戒措施的缺失导致不少学生诚信缺失,恶意欠费。有些欠费的学生为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和物质享受,把学费挪作个人消费,如追求时尚消费、沉迷网吧、爱情投资、求职包装等。在学校追缴学费时却说家庭困难需要申请缓交学费,或者想方设法钻入家庭经济困难者的行列。

另外,在目前的学费收缴管理模式下,对恶意欠费学生缺乏必要的惩戒措施,如迟交学费不收滞纳金;不缴学费的学生照样能注册、报到,读书听课、照常考试,未缴学费者可照常享受“奖、贷、勤、补、免”等待遇。于是有些学生就选择了恶意欠费。恶意欠费,性质恶劣,影响很坏,在“羊群效应”的影响下,大家相互仿效,欠费有蔓延趋势。

(四)高校收费管理体系不完善也是导致高校学生欠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一个中等规模的的综合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就有两万多人,收费金额数千万元,再加上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学生,收费系统业务量及信息量之大可想而知,收费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也日趋复杂,管理工作量和难度不断增大。但由于高校收费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很多高校将收费仅作为财务部门的份内职责,教务、学工、院系参与程度不够,工作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确,部门之间互相扯皮,工作形不成合力,影响了学校收费工作的效率。

另外由于学院、系、教务、学生管理、学生宿舍管理、财务等部门之间未建立一套通畅的信息互动平台,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信息沟通不够,如转系、休学、复学、转学、退学、留级、宿舍变动等信息,由于没有及时、准确地互通信息,造成少收、漏收、错收的现象,致使学费流失。

二、高校学生欠费的治理对策

(一)切实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制订科学合理的学费标准

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并要求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近年来财政收入都是两位数字增长,而教育经费的比例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目前教育经费占GPD的比例,世界平均为7%,其中发达国家达到了9%,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了4.1%,2/3的非洲国家是4%。我国2002年是3.41%,2003年是3.28%,2004年是2.79%,2005年是2.82%,从来没达到4%,比大多数非洲国家还少。所以国家要切实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确保高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以满足高校发展所需资金。另外,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步入世界前列。2009年12月25日,国家统计局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修订后的2008年全国GDP总量为314045亿元。所以为了实现“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国家和政府在具备了经济实力的前提下,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切实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国家在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的同时,要认真测算高校年生均日常运行成本,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将收取学费的比例控制在高校年生均日常运行成本的25%以内。另外,物价部门在制订学费标准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制订科学合理的学费标准。

(二)完善高校学生收费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关于高校学生收费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教育部、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然对学生收费有些零星的规定,但由于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显得刚性不足,力度不够。所以国家应对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整合,制订专门的法规,将学校、学生双方在收费中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予以细化,明确规定对学生在校期间恶意欠费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对非恶意欠费行为也要规定相应的办法,从而使高校在处理各种拖欠学费的行为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加大恶意欠费的惩戒力度

在欠费学生缴费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学校应当对其保持一定的压力和威慑力,否则,学费收缴工作难以见效。

首先,将收费工作同强大、细致的思想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开展以诚信为内容的各种活动,在校园内营造起“诚信为本,诚信光荣”的氛围,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诚信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同时依靠辅导员针对不同类型欠费的学生一个一个地做思想工作,让学生认识到上学缴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应自觉履行。

其次,加大对恶意欠费行为惩戒的力度,如不按时缴费就要支付滞纳金;对恶意欠费的学生可以允许其听课、参加考试,但所考课程不登记成绩、不记学分;本科生不给予参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或毕业论文(设计)不给予参加论文答辩;毕业班学生欠费的不予办理推荐就业手续,至离校时仍未缴清费用的,暂缓办理毕业证、学位证,并不予出具任何机关的证明材料,其毕业证号码不准登上教育网等。

(四)建立完善的高校收费管理体系

高校学生收费是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但它不单纯是一项财务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要建立完善的高校收费管理体系是解决学生欠费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制订专门的收费管理办法,建立学费收缴责任及奖惩体系,明确财务处、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院、院系等单位分工及职责。

校财务部门要设立专门的学费收缴管理科室,负责管理收取学费、催缴欠费等项工作。在收费方式上,可以采用现金收取、邮局电汇、银行代扣、银行电汇等多种缴费方式;在收费时间上,可以采取开学集中收费和日常分散收费相结合的方式;在收费态度上,要热情服务,主动清缴,一切以方便学生缴费为宗旨,不给学生制造拖欠学费的借口。

教务处要加强学籍管理,对学生休学、复学、转学、退学等变动情况,及时通知财务部门,以利收费的正确性。

学生处要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促使学生按规定时间缴费;同时通过贫困生资助、学生评优、奖励和学生处分等多种途径,配合学院和系部做好学生欠费催缴工作等。

学生公寓管理部门要及时将学生宿舍调整、退宿等变动情况及时通知财务部门,以便及时调整相关信息。

各院、系要建立督促学生自觉缴纳学费和催费责任制,有针对性地做好欠费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动员学生积极缴纳学费。在认真调查、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的作用,将其业绩和津贴跟学费催缴工作挂钩,以激发其积极性。

其次,高校要建立教学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同时利用校园网环境将这个平台跟学生缴费系统有效对接起来,这样全校的招生、注册、收费、学籍、教学计划、排课、选课、课程考试、成绩、毕业审查等信息就可实现共享。一方面学生管理的信息会及时传递到财务部门;另一方面学生欠费信息也会及时传递到各教学环节,无故欠费的学生将在相应的教学环节受到限制。

(五)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正确区分学生因贫困欠费与恶意欠费是做好欠费催缴工作的重要基础,所以学校要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文件)文件精神,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各院系要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成立评议小组,通过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利用“一卡通”查询学生日常消费、开展学生贫困情况外调等方式,对贫困生困难程度进行认定。对非贫困学生必须落实,专人做好其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促使他们尽快缴纳学费。对贫困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奖、勤、助、补、贷”等手段对优秀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但不能不收费,因为部分学生不缴费是对大多数按规定缴费学生的不公平。

尽管要做好高校收费工作难度很大,但只要社会、高校、家长、学生共同努力,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高校就能及时、准确、足额地完成收费工作。

参考文献:

1、翟志华.我国高校学费标准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09(19).

2、刘仁龙等.当前高校学生收费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会计,2006(5).

3、谢安国.高校收费系统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电子商务,2010(4).

4、周欣.高校学生恶意欠费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8(11).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现阶段,人已经逐渐成为置身于市场竞争不可或缺的武器,由此大大推动了人力资源的蓬勃发展。简单的来说,人力资源是一类能够创造出价值的资本,因而在其使用的过程当中势必会有不同的成本产生,在投资支出中会计进行人力资源的计量,由此人力资源会计成本形成。在人力资源会计当中,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其中的一个基本组成内容,探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在培训、辞退、招聘以及使用等相关方面所带来的成本影响,继而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

(一)确认人力资源成本

具体而言,人力资源成本确认即对人力资源投资成本的相关项目进行确认的一个范围。根据相关研究学者所赋予的任务,但凡是关系到人力资源使用、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取得、人力资源离职和人力资源使用等方面的投入成本均需要予以反映,作为人力资源会计尤为关键的反映对象,人力资源投资依附于人力资源进入企业直至退出企业的时间顺序,并且还涉及到投资人力资源的不同目的。大体上可以将该投诉划分为以下项目:其一,人力资源保障成本;其二,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其三,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其四,人力资源损失;其五,人力资源维持成本。

(二)计量人力资源成本

当确认人力资源成本项目的基本概念和含义后,则需要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确定所需的计量基础,以此量化人力资源成本。按照不同的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具备的特点,将项目所涉及到的相关费用经过计算相加,也可以直接相加。正是因为与其他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在投资形式方面有着显着差异,同时考虑到人力资源成本特点,可以采取重置成本法、历史成本法和应付成本法等方法。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

(一)取得成本

企业在员工录用和员工招募中会产生人力资源取得成本,该成本应当由被企业所录用的员工予以承担,在员工的服务年限以内进行分期摊销,具体涉及到招募、选拔、录用与安置成本。第一,招募成本是由企业用于人力资源招募的间接管理费、直接业务费、预付费用和直接劳务费组成,涉及到招聘洽谈会议费、宣传资料费、临时场地使用费、广告费、水电费、费和办公费等。第二,选拔成本即企业为了能够选择到所需的员工所发生的一系列费用,包括选拔各个环节诸如面试、评价、调查以及体检等过程当中产生的于决定是否录用相关的费用。其三,录用成本即企业在诸多的应聘人员当中将合格者选,并且正式将其录取为企业员工过程当中产生的费用,比如录用手续费。其四,安置成本即企业把已录用的员工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而形成的费用,具体包括为安置录用员工产生的交通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和临时生活费用等。

(二)开发成本

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指的是企业对已经录用的员工开展岗位培训,使这些新员工能够进一步的熟悉和了解企业,继而真正达到所应聘岗位所需的能力亦或是提高其技能水平所形成的费用,比如脱产培训成本、上岗前培训成本等。第一,脱产培训成本即企业按照工作需求与生产需要,准许员工离开工作岗位进行长时间或者短时间培训所产生的费用。第二,上岗前培训成本又被称之为定向成本,是企业对已录用员工在其上岗之前进行业务技能、业务知识、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制度规章等教育而产生的一系列支出。

(三)使用成本

企业的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指的是为了恢复员工或者补偿员工在工作中脑力消耗、体力消耗所间接、直接向劳动人员支付的相关费用。具体包括调剂成本、维持成本与奖励成本三部分。第一,调剂成本即调剂员工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使员工能够消除疲劳,使员工队伍得以稳定,同时吸引外部员工进入企业任职而支出的费用。第二,维持成本即确保人力资源能够维持自身的劳动力进行生产、再生产所发生的费用,简单的说也就是劳动报酬,涉及到津贴、工资、年终分红以及各项福利等。其三,奖励成本即为了更好的激励员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由此对员工的特别贡献或者超额劳动而给予的奖金,是对企业人力资源主体自身的能力超常支付的补偿费用。

(四)替代成本

替代成本指的是企业人力资源重置所作的牺牲,包括为开发替代者或者取得替代者所产生的成本。替代成本具备着职务替代成本与个人替代成本的双重概念,其中,个人替代成本是采用可以提供一组同等服务的人员将目前企业雇佣的人员代替而产生的成本,是另一个人向企业提供同等服务而产生的替代成本。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使用中的常见问题

(一)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及

报告非标准化导致信息失真 在理论方面,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相关报告及核算近年来日趋完善,为了能够进一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人员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方面的需求,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中纳入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已经达成共识。然而,迄今为止,仍然没有真正的形成规范或标准,由此给企业管理人员粉饰财务报表,继而在人力资产方面做文章留下漏洞。

(二)相关理论有待完善

以往人们置身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及成本会计方面的研究,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被列为人力资产,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长期资产项目,而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则是被划分到当期损益中,对于这一理论相关研究学者已经达成了一致肯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随之得以逐步完善。即便是在以往的人力资源价值确认方法的前提下相关学者又提出了许多新模式,但是这些模式仍然存在非常之多的缺陷和漏洞,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与分析,这是现阶段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人员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三)账务处理存在弊端

人力资源无论因何种原因也无论在何时退出企业,也不管是几个人或者某个人退出企业,此类状况下所涉及到的会计账目非常清晰明了,在人力资本与人力资产的账务处理上也相对较为简单易行,仅仅需要做相反的会计分录,若退出企业时仍然还有未分摊完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与人力资源取得成本,那么便需要将其列入当期损益中。显然,就会计核算而言看似不存在任何问题,而实际上问题就在于数额确定方面。一般在人力资源投入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根据整体价值进行估算,但是在员工退出企业时则是对个体价值的确定,人力资源个体的价值并非能与群体价值划等号。由此可见,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有着较强的不可操作性。

四、加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运用及推广的建议

(一)深化及创新人力资本理念

要想将人力资本理念予以深化及创新,就需要从转变以往传统的观念着手。如今,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方面有两个思想转变,首先是将非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同等看待,并且将两者均划分为一类资产。对于该转变切勿过度纠结于人力资源本身的特性,因为企业每年的人力资本均有显着差异,并且经常以变动的方式存在,这便使人力资本确定带有一定的不可操作性及随意性,所以应当尽可能避免该问题独辟蹊径。其次是让重要的人力资源与普通的人力资源共同参与到企业剩余价值分配中来。虽然重要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出的价值必然远远大于普通人力资源,但如果普通人力资源缺位,企业也无法顺利运营。

(二)加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及报告的规范性

在人力资源成本核算中,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与取得成本实际上属于本性支出的范畴,因而可以将其划分到人力资产中,同时在有效的人力资源合同期以内进行分期摊销。除此之外,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是收益性支出,所以应当将其当作是当期费用加以处理,这样就能够和传统会计大体上保持同一。其区别就在于,需要对“使用成本”总账科目加以设置,下设“调剂成本”、“维持成本”和“保障成本”等明细科目。

(三)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理论体系

在实践中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无法得以顺利应用和推广的关键因素就是相关理论仍然十分稚嫩,在实务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因此,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成本理论体系显得至关重要。要想使该理论在实务中得到一致认可,则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因而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理论研究中,并非是简单的理论界使命,同时还需要会计工作者的紧密配合,应当尽快将各个理论分支之间的嫌隙予以摒弃,将完善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塑造起来。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会计学科崭新的一个分支,人力资源会计是计量以及鉴别人力资源数据的重要会计方法,其主要目标就在于及时的向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变化的诸多信息资料,向相关外界人员提供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料。人力资源会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它不仅是成本会计的专项之一,同时还是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所具备的这种双重性质对于成本会计内容的健全和完善,对于财务会计体系的丰富和充实,均有着尤为重要的价值。虽然在人力资源成本今后的发展中仍然难以避免的会遇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理论研究学者及广大会计工作者应当共同携手,不断地创新、改革,从正确的方向引动会计体系的革新,从而推动我国企业乃至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成本会计大专毕业论文范文二:成本会计的作用及发展思路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成本会计是企业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产生的。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加深,成本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当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一、成本会计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多数的产品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新工艺、新产品的创新速度不断加快,使得企业的运营周期逐渐缩短,因此对成本核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成本战略也成为了众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所以成本会计管理理念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样化、个性化产品的需求、企业ERP集成系统、制造资源规划系统都给传统的成本会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成本会计水准不高,理论研究不充分

当前我国企业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对成本会计理论研究不足,导致其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没有涉及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环境成本、时间成本以及社会责任成本。此外,我国成本会计学的专家和学者尚未突破传统成本会计思维的束缚,尽管已经开始将管理会计、

财务管理等学科融入到成本会计当中,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缺乏完善的成本会计体系

我国现有的关于成本会计方面的着作,大多数都倾向于成本核算方法的介绍或者是案例解析,而很少涉及成本会计的核算流程,且缺乏统一的标准,没有对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详解。此外,对于成本会计报表与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也只进行了简单介绍,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3.成本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

现阶段我国成本会计的发展与管理尚处于传统成本管理层次,尽管在成本核算方面开始突出成本管控,但是控制方法和控制制度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导致成本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屡次出现,进而对决策者的决策结果产生影响。众所周知,成本管理主要划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三个部分,而我国目前的成本管理主要集中在事后管理,但已经发生的成本只能作为以后的参考和依据,并不能产生预防作用。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的缺失,导致企业成本核算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成本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各项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发展也逐渐现代化。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要求企业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确保企业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运用成本会计来有效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下面笔者主要从社会环境和信息技术层面来探讨成本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1.成本会计电算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的成本会计开始以计算机作为主要工具进行工作,这极大地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管理者的业务处理能力,有助于企业准确地进行成本预算、核算与决策,同时对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全面分析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成本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可以划分为高、低两种类型,服务对象的层次越高,则表明其要求的成本会计信息越全面、具体,服务对象的层次越低,则要求的信息就比较简单、局限。因此,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组合,能够形成不同的成本信息,进而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成本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管控。

2.成本会计核算统一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经济产生了许多跨行业、跨地域的企业,要求成本会计必须贯彻到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当中,以最大限度减少各环节之间的摩擦。对企业内部各级单位进行分级辅助核算,分别核算本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以充分调动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此外,还要不断拓宽成本会计的核算内容,并采取与本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方法。

3.成本会计绿色化

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时刻提醒我国企业必须要提高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度。从我国实施的政策看,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方面,同时也体现了发展绿色产品、无污染产品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将这些反映到企业的会计体系当中,也就是企业成本会计的绿色化发展,这就是近几年来受到外界广泛关注的环境会计问题。将外部环境因素纳入到环境成本计量当中,将环境污染、质量与开发的成本费用和对周边环境的维护费用统统计入到企业会计成本效益当中,将社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与会计学进行有机结合,以促进社会、环境、经济三者和谐发展。

三、迎合成本会计发展新趋势的方法和措施

1.深入研究成本理论,不断提高成本会计的水准

我国成本会计领域的专家学者要不断加大对成本理论的探索和研究,构建完善的成本会计体系,并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现论体系当中,主动吸收现代成本元素,积极创新成本管理方/,!/法。其次,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积极探索新的成本会计理念,不断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再次,要进一步加强对成本会计全职能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以核算职能为关键,同时充分发挥其他监督职能的作用。最后,要不断扩宽成本会计的理论研究范围,积极开拓新领域,研究新课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成本会计水准的目的。

2.构建完善的成本会计体系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对成本会计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第一,制订成本会计核算流程的统一标准,将成本会计核算贯穿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整个流程当中。第二,不断充实会计成本的理论实践内容,强化对财务会计报表和会计成本的分析。第三,主动将成本会计的理论成果应用到实践当中,将理论转换为实际的生产力,进而构建完善的成本会计体系。

3.积极引进新技术,不断提高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准确度

企业在对成本会计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要主动引进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促进企业成本会计电算化的实现,这一方面能够加大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度,同时还可以及时、便捷地处理更多高难度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已经有许多的企业基本实现了成本会计电算化。例如海尔集团就是通过计算机替代人工进行成本会计预算工作,将相关信息数据输入到系统当中,计算机便可以快速进行计算并作出反应,此外还能够精确计算出企业当期成本。将新技术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当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提高会计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和能力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一、全人教育理念的内涵

全人教育(HolisticEducation)的概念是由其主要倡导者隆•米勒(RonMiller)在70年代末正式提出的。隆•米勒认为,全人教育包含了进步主义、人本教育、开放教育、全脑开发教育、体制外教育、协同学习、地球教育等教育思维,强调全人教育运动还在理论创立的阶段。因此,现在还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全人教育的定义。隆•米勒还提出了全人范式的概念,认为从全人的本质来看,精神性更胜于物质性。教育应更着重于人的内在,如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等,尤其要注重自我的实现。这一全人范式理论不贬低物质的重要性,不否认社会存在的价值,但它认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训练,更应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达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RonMiller,1990)。隆•米勒还与其他学者一起提出了全人教育的十大原则:为人类的发展而教;将学习者视为独立的“个体”;经验的关键作用;整全的教育;教育者的新角色;选择的自由;为参与式民主社会而教;为培养地球公民而教;为地球的人文关怀而教;精神和教育(刘宝存,2004)。

二、全人教育理念对本科会计专业教育的要求

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它在对以往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的培养目标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倡导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躯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有价值的人。与培养目标的转变相对应,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制度与措施都要围绕实现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目标设计。全人教育对本科会计专业教育的要求表现在目标和手段两个主要方面。

(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会计人”为目标

一方面,会计工作本身的专业技术性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表现为过分追求专业技能训练,从而陷入人才培养的工具化泥沼。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割裂、国家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使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仅缺乏全球化的视角,甚至难以满足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会计本科教育仅仅只有专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狭隘的会计专业技能的训练也不符合时展的潮流。全面发展的“会计人”是人的内在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是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现代“会计人”,他们不仅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而且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世界公民意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贯彻落实全人教育理念

在“全人教育”的基础上落实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做好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师资培养、资源配置、人员配备等方面的保证工作。超越僵化学科的限制,结合社会需求和会计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充分考虑到学科间的整合和联系,注重“会计人”完美人格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合理安排与会计专业相关的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选课自由,以适应其不同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上,教师必须还学生以主体地位,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必须是学习的促进者,应根据需要设计和运用学习情境,以适应学生的特殊需要;在授课方式上,应注重体验式教学,充分发挥会计专业实习和会计实验的作用,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接触建立起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考核评价方面,既要注重培养学生规范会计处理的观念,也要结合课程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全人教育理念在本科会计教育中的实践

全人教育思想在北美兴起后,也传播到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形成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全人教育在香港、台湾地区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内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会计专业都是在一个“全人教育”的框架下推行专业教育,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作为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国际化全人教育是其突出的办学特色。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全人教育的实践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以全人教育为导向的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作为中美合作办学机构,最初的定位就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学院现已将“全人教育”确立为办学的基本理念,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等都紧紧围绕该理念运行。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导向,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世界公民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最后要努力提升学生会计学专业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在突出全人教育的基础上,致力于培养具有“英语精”“、知识新”“、技能强”“、交际广”的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重基础、多元化、体验式的国际化全人教育手段

(1)“广通识、厚基础、多选择”的课程设置。为贯彻落实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将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形成以通为主、先通后专、通专结合的培养模式。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由通识教育平台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构成。通识教育平台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公民意识,熟悉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历史,了解国际时事和国内最新形势与政策;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掌握必要的国际交流语言和获取信息的现代化手段;提高大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保持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在学院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通识课程学分占比达到32.4%。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按学科大类(一级学科)进行规划组合,包括相近相关专业互通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它与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一起为学生构筑学习专业知识而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该平台课程在帮助学生建设完整、规范、科学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拓宽专业口径和专业学习奠定宽厚的基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给学生以选择的自由是全人教育目标的要求,在学院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选修课程学分占比为19.7%,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多元化、体验式的能力培养模式。学院有100多位外籍教师全英授课,为学生提供优越的英语学习环境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每周开设4学时的大学英语课程和2学时的英语口语课程,口语课程全部由外籍教师授课。从第五到第七学期,每学期开设一门会计专业英语选修课程,保证英语学习不断线。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院注重采取包括实践教学在内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学院专门建设了富有国际特色的商业街,为学生提供创业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业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服务,在参与实际工作中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会计系组建了“学生助理团”,学生助理通过协助会计系领导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接待来访,及时反映会计系工作存在的问题,搭建起会计系领导与学生沟通的“绿色通道”,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民主管理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到总学分的25%。实践教学由理论课程中的实践和集中实践组成,理论课程中的实践主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实施,如《税法》课程中的纳税申报实践、《成本管理会计》课程中的成本核算流程实践等。集中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实务、计算机模拟手工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3)多样化、国际化、重人格培养的校园文化。按全人教育的理论,人是精神性的动物。每一个人不但可以在生理上、情感上和智能上发展自己,而且也可以在精神上发展自己,净化自己的灵魂。教育必须不断培育个体的精神,使其健康成长。这里所指的精神上的发展实质上是指全面发展的人格。如果说合作精神、服务精神、自信心、使命感、乐观精神是普适于所有专业大学生的优良品质,那么正直、诚实、责任感、谨慎等品格,对会计专业大学生则有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以女生居多,学院创办的“女性成长国际论坛”成为女生与全球成功女流的平台,全方位帮助她们成为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女性;“国际文化周”中的中国日、拉丁美洲日、非洲日、欧洲日、亚洲日、北美日和国际联欢日使学生领略了中西文化的魅力,为学生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奠定了文化基础;学院重视游泳、太极、高尔夫球、篮球、乒乓球、田径、啦啦操等体育运动的教学,将其作为体验式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注重锻炼和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尊重他人、团队协作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些品质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学院重视艺术教育,成立了学生军乐团、交响乐团、排演了众多高水平的文艺节目,通过校内外交流演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艺术欣赏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应用文科;教学改革

一、引言

应用文科在我国属于新兴的边缘学科,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导致了巨大人才需求缺口的存在,取消本科招生和培养无疑是因噎废食,如何加强应用文科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才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至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已非常急迫的提上了应用文科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议事日程上,而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此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与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论。在知识观上,它认为知识是为问题解决服务的,可以分为初级知识和高级知识:初级知识是结构良好领域的事实、概念、原理或定律,是对复杂的外在世界的现实加以过分简化的产物,比较抽象,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机械性、静止性和孤立性;高级知识是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即有关应用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差异性和复杂性;高级知识学习要通过大量反复的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来把握知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推导新知识,广泛迁移知识的目的。在学习观上,它认为高级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知识是情境性的,是具体的环境下掌握的,学习的本质是个体积极、主动、自觉、有意图、有意志的建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以自身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等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探索、积极交流、相互合作,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主动建构学习模式颠覆了传统的简单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其区别见下图。

三、应用文科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注重高级知识的学习,着眼于社会实践中情境的复杂性,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这是对传统的教学理论的发展,更能体现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服务这一思想,对于改革应用文科专业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为了强调应用文科专业对高级知识的学习,我们适当调整了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重点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等高级知识课程。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我们保留了必需的基础理论性课程,如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著选读、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行政管理学等,增设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文书档案学、行政管理案例研究、社会调查与方法、公共经济学、行政法学、行政监察学、机关管理与办公自动化等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学到应用性更强的高级知识,培养和锻炼其动手实践能力。

为尽可能塑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学习情境,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引入情景模拟、案例研讨,并穿插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多种活动。例如,《社会学》、《社会调查与方法》等课程,任课老师精心设计社会调查项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践中去寻找答案,去调查社会问题,然后再对收集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加工整理进而写出调查报告。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出模拟实验课程,例如,在国际贸易专业设立了模拟会计实验室和电子商务实验室,行政管理专业成立了电子政务模拟实验室,法学专业则开设了模拟法庭等。课程的考试我们也尽可能模拟出社会实战过程中会遇到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实战过程中会面对的问题,并设法快速合理地加以解决。例如,《行政案例分析》的开卷考试,我们选取了许多最新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这逼迫学生必须要每天读书看报,关注最新的时事动态,了解最新的社会热点,还要结合学习的知识经常思考分析。

为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大量应用抛锚式教学、情境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例如,《政治学原理》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为全班同学出十个不同的专题,即有国家的起源与消亡、国家的结构形式研究等理论基础性的问题,也有议会内阁制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下的党政关系比较、中外立法机构职能等学生比较关心或困惑的问题,还有中国当代阶级阶层新变化、中国蓝领白领阶层分析、私营主阶层现状分析等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热点政治话题,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选题方向独立撰写一篇论文,然后根据专题分为小组,每组设一名主持人,主持讨论,要求每位同学就自己论文的资料检索和获取情况、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观点进行阐述,相互交流,进行评分。

为完成知识的顺利迁移,我们利用社会实践搭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把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课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对待,对教学中期的认识实习、教学后期的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紧抓不放,并探索出了在学院内部认识实习、在计算机上仿真模拟实习、在政府机关和工厂部门参观、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结合的实习新路,学生在原认知基础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指导,与实际工作人员的交流沟通,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互动,对所学知识进行重建构,把新的感受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进行交互活动,完成同化和顺应,达到更高层面的理论与实际的平衡。此外,许多学校应用文科学生的培养对科研不重视,学生居然写不出像样的毕业论文,我们却认为适度超前地加强学生的科研活动也是一种有益知识迁移实践。我们向本科生开放学院文献资料中心,配备大量电脑,购置部分数据库,通过教会学生用文献检索、网络搜索、社会调查等获取资料的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开展科研工作,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分析社会现实状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在科研活动中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学习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等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2000级行政管理班,高翀和胡宏伟同学的论文《关于街头“擦鞋业”的调查》在2001年湖北省“挑战者”杯大赛中获二等奖;2002年上半年该班三个作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学校获得了两个二等奖、一个一等奖,其中宋国论同学的作品《“绿色农华”产业计划》获得湖北省二等奖、全国三等奖。

四、结语

我们教学改革效果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对教学改革比较满意,学生的课堂出勤率显著提高,学习效果明显改善,考试作弊情况也大大减少。而课外,学生显示出了的主动学习热情也是前所未有的:为寻找某个问题的答案,很多同学翻遍图书馆的中外文献资料,结伴上网不是玩游戏,而是为数字期刊检索;为一场小组调查,同学们主动聚在一起讨论方案、设计问卷,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也得到培养,一批优秀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作品纷纷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或在各类竞赛中获奖。教学改革的成效,还体现在应用文科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大大提高,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接近30%,公务员录取率也非常高,多数毕业生都能顺利找到工作,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发展前景也逐渐看好、对自身适应社会的信心大大增强,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也很高。我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改革,也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例如《武汉晚报》、《中国青年报》、《楚天都市报》、《教育文摘周报》等都大幅报道或转载了我校文科考试方式改革的事例。

综上所述,近几年我们针对我校工科院校的实际,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了应用文科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在相关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中贡献显著,并得以在我校应用文科专业全面推行,但是应用文科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它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与探索,这种模式也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泽宏,雷德明,丁宇,魏敏.文科应用专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J].江汉论坛,2000,(8).

[2]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3):175-177.

[3]刘长青,杜凤秋.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7,(13):107-108.

绿色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我国政府审计领域的新兴产物,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本文在对国内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现状述评的基础上,针对国内研究的不足,分别从审计署牵头制定该项审计工作的制度规范、审计方法的创新、重视审计案例的运用和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四个方面,对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 审计研究 现状述评

一、引言

作为公共物品的自然资源,政府接受了社会公众的委托对其进行管理,并对该资产的所有者(即社会公众)承担公共受托责任。而领导干部作为政府的管理者,要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承担主要责任。由于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为了确保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合法、合规性,社会公众有必要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自然资源资产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恰当的监督。于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运而生。从政府管理自然资源资产的实践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标尺”,领导干部便宁愿牺牲资源也要发展经济,且在离任或退职时,也难以对其行为追究责任,该问题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持续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更是将国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视上升到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还没有系统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框架,使得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二、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研究现状述评为了了解国内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献的总体情况,本文分别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主题和篇名,运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截至2015年8月底,涉及该主题的文献(除报纸)有60篇。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相关性,本文去除检索文献中的专题研讨会通知(3篇),筛除与主题无关的文献5篇,其中对同一作者主题相似的论文不重复计算,除去5篇,最后对筛选出的47篇文献计量分析。下面,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分析结果:

(一)从论文数量和发表期刊角度

目前国内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论文数较少,其中少数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大多数刊登于省级公开发表的刊物上。若将研究倾向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论文排除在外,单纯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论文数就更少了。同时,文献均以期刊为刊载物,在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中均没有此类研究,篇幅的局限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研究的理论深度。

(二)从时间角度

上述文献大多集中于2014年以后发表,这可能与2013年底《决定》中对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规定,2014年初,总理在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的“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美好家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另外,企业在其生存环境的推动下,出于不同目的重视绿色竞争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国家审计工作向自然资源方向的拓展。

(三)从研究内容(主题)角度

根据文献的分布表及研究主题,对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1.问题对策类研究。从文献的统计结果看出,这类研究最多,如祝素月、夏晶晶,2014;马智娟、宗耀星,2014;董贤磊,余芳沁,2014。问题主要涉及审计主体权责不明、对象难以界定、依据不健全,专业性强及工作任务繁重、自然资源资产信息收集难度大及结果问责难以贯彻等。同时,大致从各政府部门联合开展审计工作、重视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系统、期中与离任审计结合和风险导向审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关键性问题界定研究。与问题对策类研究不同的是,这类研究主要基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本身,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例如,陈献东(2014)从审计主体、目标、对象范围和内容四个方面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进行研究,认为审计主体不仅仅是国家审计机关,还包括内审机构、中介机构和社会大众;通过对审计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定义全面概括了审计目标;认为审计对象范围主要包括土地、矿产、水、海洋等自然资源;审计主要内容是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管理和监管情况。张宏亮、刘恋和曹丽娟(2014)通过专题研讨会综述形式就审计目标、审计主体与范围、审计内容与方法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等方面将目前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的主流观点进行汇总。

3.理论框架研究。这类研究的论文还比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是蔡春、毕铭悦(2014)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本动因和基础理论,剖析了构建理论框架的十个关键性问题。此外,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系数较高的研究主要是自然资源资产及环境审计方面的研究。如,张宏亮、王秀华(2007)结合国际关于自然资产审计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初步探索了我国自然资产审计的理论框架,并探讨了自然资产审计与自然资产会计的衔接。

4.基于离任审计视角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在统计文献时发现,国内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有些是以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为侧重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耿建新教授(2014)在研究了国外已有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了国内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要素及结构,丰富了离任审计的审计线索与证据。此外,从著作文献资料来看,国内已有学者对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较相关的环境审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蔡春、陈晓媛(2006)编著的《环境审计论》一书较为系统地构建了环境审计的框架。虽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环境审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其受政府审计特性的约束,在内容和性质上与环境审计还是存在差异,环境审计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从上述多角度分析结果和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并不多,研究重点多是基于操作层面的问题和对策,缺乏制度层面的深入系统研究。但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入手,本文就目前国内在该项研究还未涉及的一些关键领域提出改革建议。

三、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改革建议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我国现有的审计工作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我们应深入了解该审计工作特点及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的实际情况,在通用审计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扭转国内研究匮乏、实践鲜有成效的局面。

(一)审计署牵头抓紧制定自然资

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制度规范目前,我国只有很少的法律和规章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有所涉及,且规定都不明确、可操作性弱。相关部门虽已制定了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为该审计工作提供了审计依据,但缺乏可操作性。同时,作为调整审计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工作指南的最高准则,《审计法》与《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也没有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刚性规定及详细准则。强制性和可操作性制度规范的缺失,是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

1.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规范应由审计署牵头,并与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协同制定。从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及政府在社会变迁中的主导作用来看,政府提供制度规范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其他组织,并能以最快的速度践行规范。政府的具体哪个部门担此重任呢?从国际经验来看,多数与环境相关的规范的都是由审计机关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部门共同制定的。而我国,作为被审计对象的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部门是不能成为制度的制定主体,而应是重要的参与力量,否则将影响到制度的可行性。

2.提高法律和规章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一是要修改关于政府审计工作的有关规定,增加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强制要求。二是利用《审计法》《会计法》等法律修改的机会,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写入法律。此外,制定规范时,必须考虑与我国的各种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相关的环保法规及会计、审计准则规范等有关条款的协调,避免操作上的混乱无序。

(二)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方法

根据对一般审计方法的定义,笔者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是指国家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任期内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情况审计的过程中,根据相关的标准、收集审计证据、做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其应包括常规审计方法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殊审计方法。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殊性,其审计方法应在传统审计的方法上有所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的创新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传统审计方法的特殊运用。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从环境审计、政府审计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审计分类,有些传统审计方法也能满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需要,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传统审计方法的特殊使用。如专家法,即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过程中,可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辅助审计,以弥补现有审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足的缺陷。

2.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特殊的审计方法。

(1)拓展常规审计内容。在常规审计中融入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管理自然资源资产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内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不仅包括对财政收支审计,还包括自然资源产管理系统的审计、政策制定、实施过程审计等。

(2)审计分析方法的创新。考虑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专业性,应创新相应审计分析方法。如,机会成本法,适用于对因耕地占用、废弃物占地等原因造成的损失的计量;GPS检测法,利用GPS系统进行区域性的防护林保护工程、耕地开发等审计;风险导向分析法,可用于对跨年度成本预测和效果评价分析。

(3)审计评价方法的创新。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主要有以下评价方法:主客观因素评价法,分析领导干部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的行为或事项源于主观创造力或主观过错,还是源于客观因素;责任区分评价法,包括区分不同责任之间及责任人之间的界限,使责任清晰明确。

(三)重视并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时,有效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可弥补审计力量的不足,形成审计合力。一方面,该项审计工作任务繁重、专业性强,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任务和审计力量的矛盾突出,难以做到对审计工作的全覆盖。另一方面,对自然资源的污染、损害行为往往存在滞后效应和长期性,而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能及时评价和监督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的日常行为,为离任审计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审计证据,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如何有效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的作用呢?

1.制定相应的政府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规范及操作指南。具体来说,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有关规范中加入对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强制要求;另外,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一套内容具体、易于操作的政府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部审计制度规范,使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监督有章可循。

2.加大政府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适应专业化审计的要求。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政府内部审计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自然资源管理的标准和政府会计核算准则,监督并评价本单位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待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建立政府内部审计师制度,并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纳入考核中,提高政府审计的准入门槛。

(四)重视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的运用

目前,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对象、方法、内容等还未统一,可审计工作却未因审计标准的缺失而止步不前。例如,贵州省委将对领导干部的责任审计扩展到自然资源资产领域,并率先在一些市县开展试点工作。为了弥补审计标准的不足,审计部门应总结并提炼这类实践中折射出的审计理论与方法,形成审计案例供政府审计人员学习。具体操作如下:

1.审计机关可与一些财经高校合作总结更多的审计经验,以案例的特征分类形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集。如《水审计———各国最高审计机关的经验》的编制者收集了各国关于水资源的审计工作报告,并根据水的不同用途整合出不同类别的审计案例,并分析不同类别审计案例的审计范围和方法。

2.通过进行案例教学和经验交流,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集在审计人员中推广。审计人员应重点学习如何制定并实施审计计划、采用哪些审计方法、怎样发现疑点并追踪审计、如何取得有效的审计证据并做出审计决定等。因地制宜,将审计实践案例成功运用于当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务中。

参考文献:

1.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董贤磊,余芳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问题及建议[J].商业会计,2014,(18):76-78.

3.马志娟,宗新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责任追究研究[J].财政监督,2014,(8):65-68.

4.祝素月,夏晶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4,(5):67-69.

5.陈献东.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研究,2014,(5):15-19.

6.张宏亮,刘恋,曹丽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专题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14,(4):58-61.

7.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14,(5):3-5.

8.张宏亮,王秀华.我国政府自然资产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7,(2):47-49.

9.耿建新.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运用探讨———基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视角[J].中国内部审计,2014,(9):15-22.

上一篇:会计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会计诚信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