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朗诵稿范文

时间:2023-02-26 20:27:24

励志朗诵稿

励志朗诵稿范文第1篇

走向远方

汪国真

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我们学着承受痛苦。学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把眼泪都贮存在成功的那一天流,那一天,哪怕流它个大海。

我们学着对待误解。学着把生活的苦酒当成饮料一样慢慢品尝,不论生命经过多少委屈和艰辛,我们总是以一个朝气蓬勃的面孔,醒来在每一个早上。

我们学着对待流言。学着从容而冷静地面对世事沧桑,"猝然临死而不惊,无故加这而不怒",这便是我们的大勇,我们的修养。

我们学着只争朝夕。人生苦短,道路漫长,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我们不停地走着,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走向远方,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

励志朗诵稿(二)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流泪不如流汗》。

流泪和流汗虽然都是生理现象,但是只要你仔细去分析,它们又是不同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或是遭遇挫折时,有的人总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有时甚至哭上半天,丝毫不知自己为何要流泪。记得有一次我有几道数学题不会,得不到解答,于是就哭了。这时爸爸走过来说:“柔吟,你不能因为几道数学题而哭。知道吗?流泪不如流汗,如果你肯花点时间去思考,下工夫去研究,就对你很有帮助了,多流一些汗,总比流泪要值得。”

我听了,马上擦干眼泪,再坐回去,仔细地分析题目中的每一个字,尽管汗珠一滴滴地流下来,我也不去擦拭,因为我知道了“流泪不如流汗”的道理。

在稻田里,经常可以看到那拿着锄头,旧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劳的农夫们,正一次又一次用锄头翻松泥土。看,汗水正从他们的额头流下,从他们的脸颊滑过,但他们不在乎,还是继续劳作。他们花力气流血汗,最后总会有收获。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说收获是流汗换来的。

一滴泪水和一滴汗水是不同的,流泪的人到最后还是一无所获,但是流汗的人羚力地工作,最后毕竟可以尝到成功的果实。

“流泪不如流汗”,我们别再浪费这宝贵的时间,想想:当你滴下择珠时,成功的果实已在萌芽,收获已在眼前了。同学们,多下点儿功夫,多流点儿汗,开创自己的一番大事业吧!

谢谢大家!

励志朗诵稿(三)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励志朗诵稿题目是:只有勤奋才能成就人生。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文学大家韩愈就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也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的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报酬,武装自己的头脑。

勤奋,是扣开成功人生的敲门砖。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传说,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曾先生在家看书,重复诵读了很多遍却还没有背下来,这时来了个贼,却怎么也等不到他睡觉。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比曾先生聪明的多,但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连都钦佩的人。

我们无法验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就算是假的,我想这个编故事的人也无非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人天分,人依靠勤奋而将天分变为天才!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励志演讲)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精鹜八极,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作,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史学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游迹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八十五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震惊文学界和思想界的巨著《浮士德》;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的看书学习,最终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和勤奋分不开的。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但他并不灰心,为了克服这个弱点,他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向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五十年如一日。最终,他成为了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过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个叫陈正之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上一两百遍才能读熟,但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知识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为博学之士。这就应证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

勤人登山易,懒人伸指难,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亦没有掉馅饼的事。庸庸碌碌的人,永远只能对别人胜利的果实垂涎欲滴,而自己却尝不到果实的味道;很多人读完莫泊桑的《项链》之后都会认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受,而我则更看中于他能勇敢面对打击,用辛勤的劳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她是值得尊重的。她也用巨大的代价告诉我们——勤劳才是立身之本!

默默耕耘,用心付出,这样的人生,才是“勤劳的一生”。

励志朗诵稿范文第2篇

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张溥出身于苏州太仓一位小生产者的家庭。陆世仪《复社纪略》称张溥之父为“太学生翼之”,程穆衡则称其以放高利贷为生。他曾在《先考虚宇府君行略》中记述说:“王父先世贫,及身稍振,有市廛一区,秔田三顷,析而为三。先人业不及中人……雅非所长。”(简称《行略》)其父张翼之因为乐善好施,曾一次性资助外家的远房亲戚“千金”,又曾多次陷入官司之中,故积蓄恐怕不会很多。张溥为后世所熟知的“七录斋”,也并不是什么深宅大院,而是乡间一所小房子。杨彝曾经记载:“世所称七录斋仅两楹,受先坐卧以之,客集则归侍母。”张采《庶常天如张公行状》(简称《行状》)则直接称七录斋为“陋室”,其云:“(张溥)十五丧父,同金母出居西郭,颜一陋室曰‘七录斋’。”要之,七录斋不过两间房子,张采(受先)同学其中,遇有客人来,就没有他待的地方了。《行状》继续说,张溥在父亲去世前后,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甚至连买书的钱都没有,只好自己动手抄写。其云:“(溥)私习举子业,甚欲通古今文,苦不得买书钱。盖虚宇公虽素封,子多弗及周,则金孺人?麻绩祍佐公。日夜取成书,断章手录。”这些记载表明张溥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或文化世家,他所受的励志教育也并非高门华胄与生俱来的自豪感。伯父(张辅之)虽成进士,位居南京工部尚书,但并没有给他的家庭带来荣誉感,反而带来了伤害。张溥之所以刻苦自励从而拥有成功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而这种动机正是来自家庭所受的屈辱。陆世仪《复社纪略》对此有所涉及,他说:“翼之子十人,溥以婢出,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翼之。溥洒血书壁曰:‘不报仇奴,非人子也。’奴闻而笑曰:‘塌蒲屦儿何能为!’溥饮泣,乃刻苦读书,无分昼夜。”甚至他以翰林院庶吉士乡居期间“读书仍若经生,无间寒暑”。张溥本人对此记载更为详尽。前引《行略》说:“私念先君少历忧患,老而弥酷,日延师傅,躬教挞以望子之有成。”在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中,清楚地记述了感于父亲所受“忧患”而刻苦攻读求得科举功名的初衷。他还说:“然先君摧辱之时,子虽多,大者二十余岁,少者仅八九岁,无一人奋声激昂,稍借爵位气势拔先君于祸患。”家庭中的难言之隐,伯父一家主奴的飞扬跋扈,极大地激发了张溥欲借功名势位以扬眉吐气的决心,因而刻苦学作八股文。如他在《张露生师稿序》中说:“每念先人教子勤苦,夜半起,篝灯辄成三四义。”这样一种励志教育,思想格调固然显得不是很高,但却是张溥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最能从骨子里激发他内心的奋斗精神,他因此而不断强化的学习劲头,始终没有衰减。张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明确的治学目标、高远的治学旨趣,使他能够超越个人得失,将自己的志向与社会需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具有了相当强烈的使命感。这种自觉的使命感升华了励志教育的境界,是一般泛泛而谈的空洞说教所不能比拟的。张溥十九岁得补弟子员,成为秀才,可是其学术旨趣与当时科举考试的要求相违背。因为“嗜古”的原因而好用难字,语句不通,以致“试皆下等”。当他于天启四年冬天(公元1624年)走出七录斋参与结应社活动,转变学术旨趣与文风之后,才能做到“距结社不去三月,试皆上等”,逐渐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凤基会业序》)。他在县学有如此迅速的进步,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天启七年的乡试资格,却在这年落榜了。即使遭遇挫折,仍然有所收获。随着次年的选贡入京,他游历太学,极大地开拓了心胸与眼界,扩充了自信心,进一步明确了学术目标。甚至在京城举行成均大会,公开提出了“砭俗学,尊遗经”的学术纲领,并“与燕、赵、鲁、卫之贤者为文言志,申要约而后去”。以至于程穆衡在《娄东耆旧传•张溥》中称他“为诸生时,即以道学文章转移天下为己任”。张溥在家庭教育中获得了学习的动力,不仅仅来自观念的教导,更多带有一种生命体验,因而是深刻的、持久的。当我们回顾他的成长历程时,仍然不能不注意到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教诲与督促。

二、师生授受:赏识与督促激发了张溥的自信心

教师和父母在孩子学习的初期阶段无疑负有指导与引领的作用。首先,教师的专业水准与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效果。张溥的蒙师张露生虽非极一时之选,但也是地方上屈指可数的名师,崇祯七年举人。前引《行略》称“先君待朋友诚,尤敬事名师”。而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正如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揭示的,最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张露生对张溥无疑具有知遇之恩,正是老师的赏识极大地提升了其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张露生师稿序》记载了这一段师友渊源:“予年十一,从先生学文字。时粗解把笔,先生谓为可教,时称述于先子。”张采《行状》记载:“(溥)长而语采:‘我自遇露生张师,始获黄童誉。’”“黄童”指汉朝时期的黄香,时称“江夏黄香,天下无双”。张溥是教师眼里天下无双的“黄童”,这样的称许对他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成年后还向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津津乐道。其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的最重要对象,在家庭教育中负有关键责任。张溥曾经为自己父亲的渊博而骄傲,在《行略》中曾深情地回忆道:“先君警悟,善读书……二十一史及《通鉴纲目》皆手评录,间与伯兄征斗古事,往往得胜,覆茶噱喜。”张溥后来刊刻了大量史书,并遍论明朝以前的所有皇帝和明朝以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重要事件,写下了六七百篇史论,或许受到过父亲的影响。与此相联系,家长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参与孩子的学习,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困惑。在这一点上,其父亲的做法虽然有点“关心过度”,但是效果很好。《行略》说:“(先父)晚年困顿,益锐身教子。一宅不能容,则分二宅馆给,惧礼不至,日往来简束其间,督诸子读书,夜漏不尽不入内。”父亲为了教育他兄弟十人,在家里设了两个馆,一方面加强与教师的联系,一方面督促诸子读书,直到“漏尽”始睡。这对他的成长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张采《行状》即记载道:“(张溥)从师受读,日可受数千言。暮反,至虚宇公所,或呼问今日何书,琅琅诵不休。虚宇公绝怜爱。”张翼之每天检查背书的情况,以及“绝怜爱”的情感反馈,无疑会促进他完成功课的积极性。《张露生师稿序》反复称述父亲督促兄弟们的学习说:“先子益内喜,督群兄弟加严,蚤夜视先生起居。”“先子持家政劳苦,晚必同先生饮食。”“先子年高,晚岁重困,望儿子成学甚亟。”“先子置榻壁间,倦或少憩,闻书声即起,喜不成寐,纵观诸子课竟,然后就内寝。自是率以为常。”张翼之对孩子们学习的投入,换来了令人欣慰的结果。张溥在翰林院写《行略》时,他们兄弟十人全部成“州庠生”、“州廪生”或“州增广生”,其中张涟是太学生,张浚中了癸酉副榜,张王治中了庚午副榜,入清后还中了进士。甚至连他侄子辈,也有好几人成了秀才。除了教师赏识和家长参与,培养适当的学习方法同样重要。万斯同《明史稿》记载:“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张溥以“七录七焚”为标志的朗诵与抄写并举的学习方法在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附带指出,有论者说张溥之所以养成抄书的习惯,是因为他“脑子笨”,是为了强化记忆而采用的笨办法。这种看法是毫无根据的。恰恰相反,有很多材料证明张溥小时候聪颖异常。张采《行状》称“公六七岁,奇慧,不逐童戏”,陈子龙《张天如先生文集序》则称“亡友张天如先生有敦敏之姿,宏远之量,英骏之才,该博之学”,邹漪《启祯野乘》说他“儿时奇慧,好学如成人。日读书数千言”,程穆衡《娄东耆旧传•张溥》也称其“禀资异敏,视日不瞬”。正因为如此,他才可能被蒙师誉为“天下无双的黄香”。家庭教师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如果能进一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琢磨,不断交流,就有可能真正使学问有成。

三、社会教育:社友切磋开阔了眼界和胸襟

中国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同学间的交流与切磋对于提高认识能力与理解能力的重要性。《礼记•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张溥正是通过与朋友共学,深受启发,不断明确学习目标,直至最终提出“兴复古学”与“务为有用”的复社纲领。父亲去世之时,张溥的朋友并不多,曾云“而予当时之友惟一方旭”。赵方旭在他兄长张质先家坐馆,两人时常切磋学问当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与张采的交往与共学,是取得学术上长足进步的重要因素。张采《祭天如兄文》对此有深情的回忆。其云:“忆弟友兄,始庚申岁(公元1620年)。及癸亥,延我七录斋。逮丁卯,凡五年中,兄每辰出,夜分或过子刻入。两人形影相依,声息相接,乐善规过,互推畏友,时高疑难,必尔我畅怀,归于大理。”这种切磋,一直保持到张溥临死前。其时,两人仍旧“至则谈平生,考古今,亦何减七录斋时”。在七录斋同学的管君售,也是最初共订应社约的六个人之一。张溥说:“六年以前,风雨寒暑,予与受先、君售同之,逾年而君售别去,一室之内,出入依倚惟两人耳。”又,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春夏之交,张溥始与同里以《周易》为专经的龙重孺、曹穉涛、王家颖、何南春、蔡伸等几位生员结“易社”,他们“一社又皆业《易》,《四书》经文无不共题”,这几人也多成进士,为复社的重要成员。而且,同社之人通过同题共作的方式较长量短,共同研讨四书文及以《周易》为内容的八股文的写作,为以后结应社时形成明确的治学目标与“五经分治”的治学方法提供了实践经验。结应社无疑是张溥走向学术成功的重要契机。天启甲子(公元1624年)冬天,张溥与张采共同前往常熟访问杨彝,“因遂定应社约”,为他开启了广阔的学术空间。同社杨彝对张溥因为盲目嗜古,学问过于驳杂,又好写难字,文不成句提出批评,引导张溥转向经学,“余不许,约以通经,诸子即无不经学”(《凤基会业序》)。不久,张溥与张采共同造访金沙周钟,最终完成了学术目标与科举成绩的转变。从金沙回来后,张溥“更尚经史,试乃冠军”(《复社纪略》)。由一味嗜古转向经史之学,不仅改变了张溥在科举之路上的窘况,同时为后来提出复社的学术目标奠定了基础。这都是在与社友切磋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张溥后来曾经回忆在五经应社中与杨彝一道学习《诗经》的往事与体会说:“子常好聚书,先以经为本,诸经书充户牗,分别治之以已……余时左右窃听,间有发明。”更重要的是,张溥通过与同道的切磋交流,摸索出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他在为五经应社所作的社序中,将杨彝的宗经主张演绎成如何治经的方法,提出“五经分治”,并进而提出“通论六经”。正是在这一段时期确立了他“志为大儒”的人生追求。邹漪在《启祯野乘》中写道:“十九补诸生,同邑吴伟业从公受《易》,相期以天下事,志为大儒,且不欲以科名让人。”按照一般的看法,教育有三种类型,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除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其他任何场所里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都是社会教育。可以说,张溥与社友间的切磋交流,是一种自发的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同样也属于社会教育。这种社会教育不仅对张溥的科举生涯和学术道路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成为复社科举人才辈出和明清之际学术转向的重要原因。

四、刻苦自励:只有内化为自觉行动的学习行为才最有效

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和同学,都只是外部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习主体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张溥作为教育的成功案例,不仅能给广大家长和教师如何指导孩子学习提供一定借鉴,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刻苦自励、孜孜不倦的勤奋学习的榜样。以下摘取几则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刻苦勤学在张溥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张溥勤学故事中流传最广的一则当属“七录七焚”的故事:“用是右手握管处,指掌咸成茧,数日辄割去。冬月手皲,日沃汤数次。其勤学若是。后名其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明史稿》)张采《行状》记载了一些张溥勤学的例子。有一次,他边吃粽子边看书,由于看书入了神,在蘸糖时蘸到了墨汁,还是照常把粽子放到口中,嘴唇和脸上都粘满了墨汁。文章说:“然公同余读书时,见公得粽设饧,误渍墨,口辅尽黑。余笑,公终不觉。”还有一个冬天,两人读书至深夜,灯油尽了,灯光灭了,他们看到雪光映到窗户之上如同白天,就以为是天亮了。到院子里一看,原来已经下了足足一尺深的雪。文章中说:“夜深灯尽,窗照如白日,疑遂天明。视庭中,则雪深一尺。呼童子,鼾睡。”蘸着墨汁吃粽子浑然不觉,深夜门外下了一尺深的雪也毫无觉察,可见其学习起来是何等专注!张溥一生始终保持着这种刻苦自励、勤奋学习的精神,在治学、教育、政治活动等方面也具有同样的作风。张采记载他起早贪黑治学的情景说:“读书日高起,漏下四鼓息。起坐书舍,呼侍史缮录,口占手注,旁侍史六七辈不给。”(《行状》)“凡经、史之言日不去目,漏过子刻尤极庄敬”(《天如稿序》)。黄宗羲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则张溥嗜学的故事,他在《思旧录•张天如》条写道:“天如好读书,天姿明敏。闻某家有藏书,夜与余提灯往而观之。”张溥在临殁的那年初,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据他的弟子董说在《祭张夫子文》中提到,辛未正月(公元1641年),张溥仍然彻夜工作:“说今年正月见夫子时,说病新起死伍也。夫子曰:‘噫,甚惫。’为惕然惧久之。而说之视夫子方强饭,能达旦不寐,皆上寿之相。”董说认为的“上寿之相”,陈子龙则从另一个角度记载了张溥始终保持教书育人的热情说:“天如病笃,犹与门人讲《易》。已,谢门人曰:‘日月甚明,我将行矣。’乃逝。”此外,张溥至死仍然坚持他的政治理想,临死前十七天,与张采交流对复社社事活动的看法,张采劝他结庐隐居说:“拟购旁隙地为潜息所,兄抱仆被,两人寒窗拥炉,仍修旧日静业。”张溥则不然,而不愿意放弃“志在担荷”的初衷(《祭天如兄文》),直至去世。从张溥的身上可以看出,自身的刻苦自励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根本出发点,而这种精神正是他从小刻苦攻读的延续,也可以视为家庭教育和朋友切磋产生的积极影响。

五、结论

总之,张溥富有成就的人生固然与明末社会政治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抛开其他种种因素不说,张溥早年所受的家庭教育对他的思想形成与人生道路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今天的广大家长来说,仍然有着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他的成就既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也是个人奋斗结果,还是社会教育的产物。从张溥早年的学习经历当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几点:远大的理想始终是学习的强大动力,但这种动力不是建立在空洞的口号之上的,而是要与学习者的生活处境息息相关;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赏识教育不仅减轻了学生理解上的负担,而且是学生长期保持学习劲头的助推剂,家长对孩子的期许与对孩子学习过程的适度参与,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激励;同学的切磋交流与主动性思考,也是学有所成的重要因素。当然,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勤奋刻苦的精神永远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这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因素。

励志朗诵稿范文第3篇

主题活动一:说激情澎湃的中国话――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新版课标明确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在高中课前三分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讲激情澎湃、铿锵有力的中国话,以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是我最重要的尝试,采用的方式主要是让学生激情演讲。所谓“激情演讲”,就是全班学生轮流在每节语文课前,走上讲台进行三分钟的口头演讲。演讲的内容主要是紧扣社会热点,讲时事,评时事。为了让整个活动有序,需要在学生进入高一的第一个星期,专门拿一节课,先讲解演讲对高中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口语交际上的重要意义;再结合演讲范文,传授演讲稿在思想内容、素材选择、行文布局、语言表达上的写作技巧;然后讲解演讲者在吐字、语气、语调、音量、节奏、精神、手势、表情、着装等方面的要求;最后由教师作演讲示范,让学生感受演讲的魅力。

在安排学生轮流演讲的顺序上,先安排几个有演讲底子的学生带头,点燃演讲的势头。为了保证演讲的质量,教师每次都要提前审核学生的演讲稿,面批面改学生的稿子,且让学生提前预讲一遍,并对学生的演讲作指导和纠正,待相对满意后,才正式让学生登上讲台作课前演讲。演讲者讲完后,让全班同学及时打分,课下再让课代表统计演讲者的最后得分,并请一两个学生结合演讲稿的内容和演讲技巧作点评,或者针对当日演讲内容谈谈自己对相应话题的看法,教师再进行一定补充。

在实施课前三分钟演讲的过程中,教师推荐《演讲与口才》《超级演说家》等刊物或电视栏目,在班会课上播放一些励志的优秀演讲视频。在第一季课前演讲结束后,专门用一节课进行演讲汇报总结,对优秀演讲者表彰奖励,并让学生分享演讲经验。

在重庆市“中华魂”(放飞梦想)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2015届学生杭靓说道:“课前演讲带给我受益终身的礼物是大大提高了我的交际能力,演讲内容的构思,成稿的修改,每一个表情、动作、语气的练习,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在大小比赛活动中我从不怯场,这些能力让我拥有了自己的人脉资源,让我如今的大学生活多姿多彩。”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也能明显感受到学生面对任何一个问题时语言表达的自然流畅。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表达经验,也提升了语言素养。

主题活动二:诵意蕴深厚的古诗文――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在高一下学期的语文课前三分钟里,我做的重要训练是让学生放声朗诵古代经典文化作品。因为此时学生经过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训练有了一定基础。我在开学第一周,给学生阐明朗诵经典的重要意义,给学生播放濮存昕、陈琴等语言大师的经典朗诵,总结吟诵的基本技巧。课前朗诵内容由我亲自挑选与教材紧密相连的经典文化作品,包含古代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多种文体内容。学生在放声朗诵中可以了解古代政治制度、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体会文人志士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兼济天下的广阔情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习古代先贤为人处世的原则、读书求道的策略,从而认识到古代文学的魅力。每周朗诵的内容,提前一周印发给学生,学生可以提前对文章做字词批注。为了增强朗诵效果,我也会精心制作幻灯片,伴随学生的课前吟诵。

每日除了及时点评之外,我会适当挖掘其中的一个点作讲解,比如典故、重要字词、文学常识或文学轶事,以加强文化积累和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为了检验一学期的朗诵成果,高一下学期行将结束的时候,专门用一到两节课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名义,开展古诗文吟诵比赛、古诗配画手抄报比赛、现场写诗比赛等,学生表现可谓精彩纷呈。

主题活动三:赏端正工整的中国字――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对汉字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重要时期。在人教版必修一梳理探究部分,有《优美的汉字》这一节内容。我特意用了一节课对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和汉字文化,给学生做了讲解。然后在语文课前三分钟,训练学生在书写规范中国汉字的基础上联系古汉语字体对汉字做审美鉴赏。

在具体操作时,要求每个学生每天练习一篇方正小楷字,根据字帖,可以临,也可以摹。轮到某个学生课前鉴赏的时候,就让该学生运用投影仪向全班展示自己最佳的页面。该生从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或最有感触的汉字,通过查阅资料,联系此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古汉语字体,将本字和古汉字写在黑板上,当着全班同学鉴赏,讲清楚这个字的造字法、读音、含义及运用等;或解读汉字的源流,弄清字体的演变。该生鉴赏完之后,请其他学生对该生作品及其对字的鉴p进行评价,老师做补充点评。

励志朗诵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励志;赏识;督促;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一、引言

张溥,字天如,是明朝末年最有社会影响力的士人之一,他以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乡居十年,成为江南在野士大夫政治力量的代表,因领导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文人社团——复社而成为众望所归的“江南士林领袖”,当时人陆世仪、陈子龙、黎遂球、王与游等盛称其负有公辅之望。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张溥在标志着复社成立的吴江尹山大会上面对六百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子们说:“溥不度德,不量力,期与天下多士,共兴复古学,以使异日者务为有用。”张溥在此提倡“复古”与“有用”并重的学风,对明朝由科举之学主导的僵化思想和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的空疏学风响亮地说“不”,振聋发聩,在经学、史学和文学诸方面引领了一时风尚,使他成为引领明末清初文化学术转向的代表性人物。他还通过复社的力量,采取“公荐”、“转荐”、“独荐”等形式干预当时科举考试的录取,时人周翰有诗记载此事云:“娄东月旦品时贤,社谱门生有七千。天子徒劳分座主,两闱名姓已成编。”虽然周翰的记载不免夸张,但仍然可以说,张溥以士林领袖身份,积极干预当时的教育乃至科举取士制度,在明末教育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身影。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界很少关注张溥的生平,其早年学习与生活经历尚无人问津。本文拟从励志教育、师生授受、社友切磋、刻苦自励等方面探讨张溥所受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其成长过程的积极影响以及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二、励志教育:明确的学习动机是勤学的力量之源

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张溥出身于苏州太仓一位小生产者的家庭。陆世仪《复社纪略》称张溥之父为“太学生翼之”,程穆衡则称其以放高利贷为生。他曾在《先考虚宇府君行略》中记述说:“王父先世贫,及身稍振,有市廛一区,杭田三顷,析而为三。先人业不及中人……雅非所长。”(简称《行略》)其父张翼之因为乐善好施,曾一次性资助外家的远房亲戚“千金”,又曾多次陷人官司之中,故积蓄恐怕不会很多。张溥为后世所熟知的“七录斋”,也并不是什么深宅大院,而是乡间一所小房子。杨彝曾经记载:“世所称七录斋仅两楹,受先坐卧以之,客集则归侍母。”张采《庶常天如张公行状》(简称)则直接称七录斋为“陋室”,其云:“(张溥)十五丧父,同金母出居西郭,颜一陋室曰‘七录斋’。”要之,七录斋不过两间房子,张采(受先)同学其中,遇有客人来,就没有他待的地方了。《行状》继续说,张溥在父亲去世前后,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甚至连买书的钱都没有,只好自己动手抄写。其云:“(溥)私习举子业,甚欲通古今文,苦不得买书钱。盖虚宇公虽素封,子多弗及周,则金孺人?麻绩衽佐公。日夜取成书,断章手录。”这些记载表明张溥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或文化世家,他所受的励志教育也并非高门华胄与生俱来的自豪感。伯父(张辅之)虽成进士,位居南京工部尚书,但并没有给他的家庭带来荣誉感,反而带来了伤害。

张溥之所以刻苦自励从而拥有成功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而这种动机正是来自家庭所受的屈辱。陆世仪《复社纪略》对此有所涉及,他说:“翼之子十人,溥以婢出,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翼之。溥洒血书壁曰:‘不报仇奴,非人子也。’奴闻而笑曰:‘塌蒲屦儿何能为!’溥饮泣,乃刻苦读书,无分昼夜。”甚至他以翰林院庶吉士乡居期间“读书仍若经生,无问寒暑”。张溥本人对此记载更为详尽。前引《行略》说:“私念先君少历忧患,老而弥酷,日延师傅,躬教挞以望子之有成。”在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中,清楚地记述了感于父亲所受“忧患”而刻苦攻读求得科举功名的初衷。他还说:“然先君摧辱之时,子虽多,大者二十余岁,少者仅八九岁,无一人奋声激昂,稍借爵位气势拔先君于祸患。”家庭中的难言之隐,伯父一家主奴的飞扬跋扈,极大地激发了张溥欲借功名势位以扬眉吐气的决心,因而刻苦学作八股文。如他在《张露生师稿序》中说:“每念先人教子勤苦,夜半起,篝灯辄成三四义。”这样一种励志教育,思想格调固然显得不是很高,但却是张溥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最能从骨子里激发他内心的奋斗精神,他因此而不断强化的学习劲头,始终没有衰减。

张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明确的治学目标、高远的治学旨趣,使他能够超越个人得失,将自己的志向与社会需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具有了相当强烈的使命感。这种自觉的使命感升华了励志教育的境界,是一般泛泛而谈的空洞说教所不能比拟的。张溥十九岁得补弟子员,成为秀才,可是其学术旨趣与当时科举考试的要求相违背。因为“嗜古”的原因而好用难字,语句不通,以致“试皆下等”。当他于天启四年冬天(公元1624年)走出七录斋参与结应社活动,转变学术旨趣与文风之后,才能做到“距结社不去三月,试皆上等”,逐渐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凤基会业序》)。他在县学有如此迅速的进步,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天启七年的乡试资格,却在这年落榜了。即使遭遇挫折,仍然有所收获。随着次年的选贡入京,他游历太学,极大地开拓了心胸与眼界,扩充了自信心,进一步明确了学术目标。甚至在京城举行成均大会,公开提出了“砭俗学,尊遗经”的学术纲领,并“与燕、赵、鲁、卫之贤者为文言志,申要约而后去”。以至于程穆衡在《娄东耆旧传·张溥》中称他“为诸生时,即以道学文章转移天下为己任”。

张溥在家庭教育中获得了学习的动力,不仅仅来自观念的教导,更多带有一种生命体验,因而是深刻的、持久的。当我们回顾他的成长历程时,仍然不能不注意到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教诲与督促。

三、师生授受:赏识与督促激发了张溥的自信心

教师和父母在孩子学习的初期阶段无疑负有指导与引领的作用。

首先,教师的专业水准与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效果。张溥的蒙师张露生虽非极一时之选,但也是地方上屈指可数的名师,崇祯七年举人。前引《行略》称“先君待朋友诚,尤敬事名师”。而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正如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揭示的,最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张露生对张溥无疑具有知遇之恩,正是老师的赏识极大地提升了其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张露生师稿序》记载了这一段师友渊源:“予年十一,从先生学文字。时粗解把笔,先生谓为可教,时称述于先子。”张采《行状》记载:“(溥)长而语采:‘我自遇露生张师,始获黄童誉。’”“黄童”指汉朝时期的黄香,时称“江夏黄香,天下无双”。张溥是教师眼里天下无双的“黄童”,这样的称许对他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成年后还向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津津乐道。

其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的最重要对象,在家庭教育中负有关键责任。张溥曾经为自己父亲的渊博而骄傲,在《行略》中曾深情地回忆道:“先君警悟,善读书……二十一史及《通鉴纲目》皆手评录,间与伯兄征斗古事,往往得胜,覆茶噱喜。”张溥后来刊刻了大量史书,并遍论明朝以前的所有皇帝和明朝以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重要事件,写下了六七百篇史论,或许受到过父亲的影响。与此相联系,家长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参与孩子的学习,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困惑。在这一点上,其父亲的做法虽然有点“关心过度”,但是效果很好。《行略》说:“(先父)晚年困顿,益锐身教子。一宅不能容,则分二宅馆给,惧礼不至,日往来简束其间,督诸子读书,夜漏不尽不入内。”父亲为了教育他兄弟十人,在家里设了两个馆,一方面加强与教师的联系,一方面督促诸子读书,直到“漏尽”始睡。这对他的成长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张采《行状》即记载道:“(张溥)从师受读,日可受数千言。暮反,至虚宇公所,或呼问今日何书,琅琅诵不休。虚宇公绝怜爱。”张翼之每天检查背书的情况,以及“绝怜爱”的情感反馈,无疑会促进他完成功课的积极性。《张露生师稿序》反复称述父亲督促兄弟们的学习说:“先子益内喜,督群兄弟加严,蚤夜视先生起居。”“先子持家政劳苦,晚必同先生饮食。”“先子年高,晚岁重困,望儿子成学甚亟。”“先子置榻壁间,倦或少憩,闻书声即起,喜不成寐,纵观诸子课竟,然后就内寝。自是率以为常。”张翼之对孩子们学习的投入,换来了令人欣慰的结果。张溥在翰林院写《行略》时,他们兄弟十人全部成“州庠生”、“州廪生”或“州增广生”,其中张涟是太学生,张浚中了癸酉副榜,张王治中了庚午副榜,入清后还中了进士。甚至连他侄子辈,也有好几人成了秀才。

除了教师赏识和家长参与,培养适当的学习方法同样重要。万斯同《明史稿》记载:“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张溥以“七录七焚”为标志的朗诵与抄写并举的学习方法在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附带指出,有论者说张溥之所以养成抄书的习惯,是因为他“脑子笨”,是为了强化记忆而采用的笨办法。这种看法是毫无根据的。恰恰相反,有很多材料证明张溥小时候聪颖异常。张采《行状》称“公六七岁,奇慧,不逐童戏”,陈子龙《张天如先生文集序》则称“亡友张天如先生有敦敏之姿,宏远之量,英骏之才,该博之学”,邹漪《启祯野乘》说他“儿时奇慧,好学如成人。日读书数千言”,程穆衡《娄东耆旧传·张溥》也称其“禀资异敏,视日不瞬”。正因为如此,他才可能被蒙师誉为“天下无双的黄香”。

家庭教师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如果能进一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琢磨,不断交流,就有可能真正使学问有成。

四、社会教育:社友切磋开阔了眼界和胸襟

中国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同学间的交流与切磋对于提高认识能力与理解能力的重要性。《礼记·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张溥正是通过与朋友共学,深受启发,不断明确学习目标,直至最终提出“兴复古学”与“务为有用”的复社纲领。父亲去世之时,张溥的朋友并不多,曾云“而予当时之友惟一方旭”。赵方旭在他兄长张质先家坐馆,两人时常切磋学问当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与张采的交往与共学,是取得学术上长足进步的重要因素。张采《祭天如兄文》对此有深情的回忆。其云:“忆弟友兄,始庚申岁(公元1620年)。及癸亥,延我七录斋。逮丁卯,凡五年中,兄每辰出,夜分或过子刻入。两人形影相依,声息相接,乐善规过,互推畏友,时高疑难,必尔我畅怀,归于大理。”这种切磋,一直保持到张溥临死前。其时,两人仍旧“至则谈平生,考古今,亦何减七录斋时”。在七录斋同学的管君售,也是最初共订应社约的六个人之一。张溥说:“六年以前,风雨寒暑,予与受先、君售同之,逾年而君售别去,一室之内,出入依倚惟两人耳。”又,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春夏之交,张溥始与同里以《周易》为专经的龙重孺、曹樨涛、王家颖、何南春、蔡伸等几位生员结“易社”,他们“一社又皆业《易》,《四书》经文无不共题”,这几人也多成进士,为复社的重要成员。而且,同社之人通过同题共作的方式较长量短,共同研讨四书文及以《周易》为内容的八股文的写作,为以后结应社时形成明确的治学目标与“五经分治”的治学方法提供了实践经验。

结应社无疑是张溥走向学术成功的重要契机。天启甲子(公元1624年)冬天,张溥与张采共同前往常熟访问杨彝,“因遂定应社约”,为他开启了广阔的学术空间。同社杨彝对张溥因为盲目嗜古,学问过于驳杂,又好写难字,文不成句提出批评,引导张溥转向经学,“余不许,约以通经,诸子即无不经学”(《凤基会业序》)。不久,张溥与张采共同造访金沙周钟,最终完成了学术目标与科举成绩的转变。从金沙回来后,张溥“更尚经史,试乃冠军”(《复社纪略》)。由一味嗜古转向经史之学,不仅改变了张溥在科举之路上的窘况,同时为后来提出复社的学术目标奠定了基础。这都是在与社友切磋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张溥后来曾经回忆在五经应社中与杨彝一道学习《诗经》的往事与体会说:“子常好聚书,先以经为本,诸经书充户牖,分别治之以已……余时左右窃听,间有发明。”更重要的是,张溥通过与同道的切磋交流,摸索出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他在为五经应社所作的社序中,将杨彝的宗经主张演绎成如何治经的方法,提出“五经分治”,并进而提出“通论六经”。正是在这一段时期确立了他“志为大儒”的人生追求。邹漪在《启祯野乘》中写道:“十九补诸生,同邑吴伟业从公受《易》,相期以天下事,志为大儒,且不欲以科名让人。”按照一般的看法,教育有三种类型,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除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其他任何场所里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都是社会教育。可以说,张溥与社友问的切磋交流,是一种自发的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同样也属于社会教育。这种社会教育不仅对张溥的科举生涯和学术道路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成为复社科举人才辈出和明清之际学术转向的重要原因。

五、刻苦自励:只有内化为自觉行动的学习行为才最有效

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和同学,都只是外部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习主体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张溥作为教育的成功案例,不仅能给广大家长和教师如何指导孩子学习提供一定借鉴,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刻苦自励、孜孜不倦的勤奋学习的榜样。以下摘取几则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刻苦勤学在张溥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张溥勤学故事中流传最广的一则当属“七录七焚”的故事:“用是右手握管处,指掌咸成茧,数日辄割去。冬月手皲,日沃汤数次。其勤学若是。后名其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明史稿》)张采《行状》记载了一些张溥勤学的例子。有一次,他边吃粽子边看书,由于看书人了神,在蘸糖时蘸到了墨汁,还是照常把粽子放到口中,嘴唇和脸上都粘满了墨汁。文章说:“然公同余读书时,见公得粽设饧,误渍墨,口辅尽黑。余笑,公终不觉。”还有一个冬天,两人读书至深夜,灯油尽了,灯光灭了,他们看到雪光映到窗户之上如同白天,就以为是天亮了。到院子里一看,原来已经下了足足一尺深的雪。文章中说:“夜深灯尽,窗照如白日,疑遂天明。视庭中,则雪深一尺。呼童子,鼾睡。”蘸着墨汁吃粽子浑然不觉,深夜门外下了一尺深的雪也毫无觉察,可见其学习起来是何等专注!

张溥一生始终保持着这种刻苦自励、勤奋学习的精神,在治学、教育、政治活动等方面也具有同样的作风。张采记载他起早贪黑治学的情景说:“读书日高起,漏下四鼓息。起坐书舍,呼侍史缮录,口占手注,旁侍史六七辈不给。”(《行状》)“凡经、史之言日不去目,漏过子刻尤极庄敬”(《天如稿序》)。黄宗羲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则张溥嗜学的故事,他在《思旧录·张天如》条写道:“天如好读书,天姿明敏。闻某家有藏书,夜与余提灯往而观之。”张溥在临殁的那年初,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据他的弟子董说在《祭张夫子文》中提到,辛未正月(公元1641年),张溥仍然彻夜工作:“说今年正月见夫子时,说病新起死伍也。夫子曰:‘噫,甚惫。’为惕然惧久之。而说之视夫子方强饭,能达旦不寐,皆上寿之相。”董说认为的“上寿之相”,陈子龙则从另一个角度记载了张溥始终保持教书育人的热情说:“天如病笃,犹与门人讲《易》。已,谢门人曰:‘日月甚明,我将行矣。’乃逝。”此外,张溥至死仍然坚持他的政治理想,临死前十七天,与张采交流对复社社事活动的看法,张采劝他结庐隐居说:“拟购旁隙地为潜息所,兄抱仆被,两人寒窗拥炉,仍修旧日静业。”张溥则不然,而不愿意放弃“志在担荷”的初衷(《祭天如兄文》),直至去世。

从张溥的身上可以看出,自身的刻苦自励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根本出发点,而这种精神正是他从小刻苦攻读的延续,也可以视为家庭教育和朋友切磋产生的积极影响。

六、结论

励志朗诵稿范文第5篇

一、应用文常识

【例1】(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卷)下面是张华同学写给德育处的一份要求参加绘画兴趣小组的申请书,其中有三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申请书

学校德育处:

学校成立课外兴趣小组,这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培养学生情操的好举措。我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善长素描。我申请参加绘画兴趣小组,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请领导务必批准。

2009年6月20日

申请人:九年级(2)班学生?张?华

①?????? ② ?????? ③

思路解析:此题不仅考查了应用文常识,而且还考查了运用语言的基本功。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熟悉文体、格式,检查称呼、署名、时间等是否符合要求;其次要看有没有错别字或病句,语言表达是否文明得体、严密规范。通过仔细审读不难发现,此申请书存在以下三处错误:一是署名应在时间前;二是“务必”一词含有命令之意,用得不恰当;三是“善长”一词有误。

答案示例:①“善长”改为“擅长”;②删除“请领导务必批准”中的“务必”;③署名应在时间前。

二、拟写通知

【例2】(2011年江苏省南通市卷)为了纪念建党90周年,江海中学学生会决定于6月21日下午3点在学校礼堂举办全校师生参加的诗歌朗诵会。请你为学生会拟写一则通知。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写作通知的能力。通知的一般写作格式是:第一行居中写“通知”二字;第二行顶格写被通知方的名称,加冒号(有时可略);下一行空两格起写正文;落款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一行署名,一行写日期。开会的通知要写清时间、地点、参加会议的对象以及会议内容,还要写清要求。布置工作的通知,要写清所通知事件的目的、意义以及具体要求和做法。

答案示例:

通?知

为纪念建党90周年,兹定于6月21日下午3点在学校礼堂举办诗歌朗诵会,请全体师生准时参加。

学生会

即日

三、编写短信

随着手机的普及,发送短信成为人们最常用的交流、沟通方式,拟写短信类题目自然也就受到了命题老师的青睐。因为拟写短信不仅与生活实际接近,而且也有利于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3】(2011年黑龙江省鸡西市卷)根据所提供的情境按要求表达。

2010年8月9日晚,“中国横渡第一人”张健经过36个小时奋战,成功横渡兴凯湖,完成了人类不间断畅游最长淡水湖的挑战。你作为一名中学生,请给张健发一条短信,向他表示祝贺。

思路解析:拟写短信最重要的是内容,而好的内容不仅仅表现在语句的生动精美上,还表现在是否符合情境及是否简明精练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短小精悍,含蓄有韵味;(2)要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3)要有创意。

答案示例:张健叔叔您好,祝贺您挑战成功!您勇敢无畏的精神震撼了我,我要以您为榜样,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四、撰写辩论词

【例4】(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卷)有同学说,现在是快餐文化时代,读流行作品更有利于我们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学校准备就此问题开展一场辩论赛。

(1)假如你班是反方代表,你方观点是:

(2)假如你是反方的主辩人,请简要陈述支撑你方观点的理由。(至少写出两条,50字左右)

你方观点的理由是:

思路解析:本题是观点辩论题,带有明显的议论性质。首先要针对材料和事件,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充分占有材料,由表及里发掘材料的本质,结合自己的实际以及材料中的关键语句,阐明自己的立场。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材料得出的结论要检验“材料能否证明观点”,不能牵强附会,无中生有。

答案示例:(1)①阅读经典名著更利于提升我们的素养。(2)经典名著是表现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与美德的不朽之作,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论语》《孟子》等。②经典名著有励志作用,让我们振奋、坚强,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等。

五、拟写开场白

【例5】(2011年湖南省娄底市卷)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娄底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唱红歌”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设置了“红歌献给党”“歌唱祖国歌唱党”“童心向党”等19场大型红歌专场演出。如果你是“红歌献给党”歌咏比赛的主持人,请你写几句富有文采的开场白。

思路解析:写好开场白可分“两步走”:首先,紧扣题目所给的情境,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切入,分析各要素的内在特点,解决“说什么”的问题;其次,对照命题要求以及开场白的特点,将初步构思好的句子加以整理,解决好“怎么说”的问题。

答案示例:火红的太阳光辉普照,鲜艳的党旗迎风飘扬。在这欢庆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用真挚的爱来歌唱我们伟大的党。下面我宣布,“红歌献给党”歌咏比赛正式开始!

六、拟写颁奖词

【例6】(2011年云南省昆明市卷)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为“云岭丰碑”获奖者——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写一段颁奖词。(50字左右)

杨善洲(1927~2010),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他在任地委书记期间,足迹遍布深山的村村寨寨,抓农业兴科教,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带领大家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0多个春秋,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覆盖率达97%以上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上交给了国家。

附颁奖词示例:

“红军长征”颁奖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穿越雪山草地,突破腊子口……创造奇迹的是一支衣衫褴褛的工农武装,他们装备低劣而士气高昂,他们几入绝境又几度重生,是长征,铸就了这支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军魂。

颁奖词:

思路解析:颁奖词要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迹,揭示人物的精神境界及其对公众的教育意义,此外还要有文采和气势。语言应高度概括,简洁凝练;文笔优美,饱含深情;观点鲜明,中心明确。

答案示例:抓农业,兴科教,植树造林,尽心竭力为百姓;干实事,办好事,淡泊名利,鞠躬尽瘁为国家。从他身上,人们清晰地看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度。

1. 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

要求:①不变更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1)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珊珊说到这件事。

小王说:

(2)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小王说:

励志朗诵稿范文第6篇

初中教育学生家长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两者相依,缺一不可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学校教育是选拔人才而不是培养人才,这都是由国情和体制决定的。最理想的教育是8个老师教一个学生同一门课,这样孩子可以吸取不同老师给予的知识养分,而我们现在是一个老师教30~50多个左右的学生,老师有多少能量给予或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教学就好似看病,其实只有自己对自己的身体最清楚,有什么症状最好先百度电脑,心里有数之后再去看医生,就可以针对性地问医生,有利于医生用专业知识来帮你解决。只有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你和老师沟通时,也要利用老师对同龄孩子见多识广这个资源为你服务。友情提醒和老师打交道时的三个注意点:

1.您可与老师谈论你的孩子、你的家庭、你的观点,但千万不要评论以前的老师。因为你对以前老师的评论会让现在老师对你防范,不会是全心全意设身处地为你考虑了,而是只会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提供一些隔靴抓痒的保守方法了。

2.选老师。大多数太年轻的没有什么教学经验,所以30~38岁之间最好。

3.不要为了孩子的事,经常对老师提要求。当然,正常的比如孩子病了,让孩子不上体育课这些都行。主要是不要提娇惯孩子的要求,一个孩子从小必须让他懂什么叫服从、规矩、规则,否则你家孩子将来到哪儿都矫情。

二、学校里每个老师的性格、思维方式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

我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时,第一,每届学生我都对他们说:我没有成为伟人,但我很有可能成为伟人的老师。你们就是我的希望所在。有了这句话,学生都比较亲近我。第二,惩罚违纪人就是对守纪人的公平,是我们班的惩戒目的。第三,民主是我们班管理的主旋律。第四,当老师把你当人看,你要把自己当牛看,老师把你当牛看,你要把自己当人看,是我教学生和老师间相处的准则。第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就有收获,坚持就有奇迹;只要出发,就会到达是我对他们的精神引领。

案例1:若遇上上午第四节上化学课,我就会给孩子每次上课前先讲个励志故事,故事起到既起到教育的效果,又对孩子的听课情绪起调剂作用。有了这个待遇,孩子对第四节课上化学课就有了期待,我就变劣课为优课了,我的做法无疑对孩子也是一种心态影响的教育。当然,故事一定要精选他们爱听的。另外,多布置些班级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学会合作,而且要把班级弄成让学生自恋的空间,这也是我的带班理念。现在的学生作业多,功课多,让他爱上学习不容易。像化学,有无数个知识点,买么10个数字都有那么多组合的,化学五六知识点组成一个题目,该有多少题目啊!且一道题目的文字阅读量有三五百字甚至更多,等到题目读完也要花费不少时间,更别说还要前后联系才能作出正确答案呢。所以,知识的学习还是要先从抓住孩子的情商教育开始,要让他尽可能进入我要学的状态。

三、家长培养优秀孩子该有的思维方式

谁都想把孩子培养优秀的人,但面对现在:看学霸秀恩爱,看土豪秀成绩,看情侣炫富的这一代孩子,我们该怎么智慧教育引导他们呢?

第一,打孩子的问题。孩子只有2~7岁之间,打才有效,除此之外不能打。而且陪伴孩子是有效期的,孩子的学习阶段就是陪伴的有效期,在此期间陪伴才是真爱。

第二,紧要的100分和重要的100分。紧要的100分就是指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要的100分就是指孩子的生存能力、爱心、宽容等诸多方面。才高八斗不如德重千斤,一定要让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台湾校长的理念:教室灯泡坏了,我看到了就是我的责任。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无论到哪儿都是受欢迎的人。

例2:我们要鼓励我们的孩子把作业讲给别人听,这样,孩子自己加深了记忆,别人的发问让孩子思考,长久做了,孩子就成了有特点的人。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认为那是他的责任。孩子有了责任后,就少了一份功利,他从小就无形培养了一种责任感,他就自然会去好好学习,强大自己,从而有社会责任感,领导者就是这样培养的。

第三,鼓励孩子学会去表达,这是孩子在学校生存的王道。

例3:拿试卷。我班能力差的孩子,试卷少了去办公室三趟,都没拿回一张试卷。建议这样的孩子必须看江苏卫视的职来职往。

第四,教育孩子注重努力过程,静待结果。孩子和家长都努力了,但不一定看到短期效果。

例4:励志公式。1.03的365次方=37.8,0.99的365次方=0.03,每天进步一点,差距就会很大。

第五,让孩子多一些经历,体验是最好的教育。

例5:《中国梦我的梦》读稿和背稿。有一次,我们班《中国梦,我的梦》安排了班长和后进生去朗诵的,习惯性的班长读的稿子长,后进生的稿子短,后进生就有情绪了。我就对他说:“班长的稿子长,离表演的时间短,她背不下来,只能读稿,你的稿子短,你花点精力把它背下来,再加些动作,也许表演下来,别人记住的是你。”听了我的话,后进生照做了,表演下来,观众真的是记下了声情并茂的后进生。这时,班长不开心了,我就对她说:“做的越多错的越多,每个人只会看到白纸上的一个黑点,不会注意一大片白纸。”一席话让孩子的情绪来了个转弯。总之,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做个在路边为他人鼓掌的人。

第六,处理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时,我们要做到改变不了别人,先改变自己。

例6:坡和大师之间佛与屎的故事,孩子和家长就如坡与大师(宋代大诗人坡与名僧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他们常在一起品茗、参禅、悟道、吟诗,有时开点斗智慧的小玩笑。一次,苏轼与佛印约定要在人静之中察看一下对方是什么样子。坡先察看盘踞而静坐的佛印和尚,苏轼说:“大师呀,您这时像一堆屎。”佛印和尚再看盘踞而静坐的坡,然后却说:“苏学士,您这时俨然是一尊佛。”坡开始很有点得意,自以为这次胜过佛印和尚。一会儿,他心里就在猜疑,佛印肯定不会让人轻易别人捡便宜的。但他一直没有弄清佛印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回到家里,他把这件事告诉苏小妹,不料聪颖过人的苏小妹听过之后就笑起来。她对坡说:“佛印和尚的话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倘若人的心里有屎,便看人也是屎;倘若人的心地是佛,便看人也是佛。”)。至于怎么智慧,只有你想不想要,没有能不能的问题,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

第七,处理隔代教育的矛盾。当孝顺与教育矛盾时,遵循教育为先的原则。

第八,为了孩子经营稳定的家庭很重要。和谐家庭出来的孩子,他的眼神和状态明显不同于问题家庭出来的孩子。

第九,看望老师。一学期打两次电话向老师问询一下孩子情况,这种做法好于行贿的效果。

励志朗诵稿范文第7篇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实践表明,心理状态对口语表达形成直接的影响。从生理年龄分析,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人生的转折时期。处于此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心理状态很不稳定,情绪波动极大,呈起伏式发展。另外,学生在行为习惯上没有最终定型,还属于养成阶段,在心理上和学习上仍然离不开老师方法技巧的指导。

在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口语交际能力”没有得到系统有效的训练;没有以学生的心理分析为依托,口语训练缺乏针对性的个体指导,影响训练效果。过于重视理论,实践性活动安排不足,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评价不科学,口语表达或不计成绩,或在语文总成绩中所占份额太少,训练效果好差无关紧要。

在广泛调研、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初中生心理特点对口语表达的影响设计了调查问卷——《初中生口语训练自我概念问卷》,在本校展开了调查,抽样调查的学生遍及全校三个年级十个班级,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57份,取样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口语训练的影响

绝大部分初中生对口语训练的重要性持肯定观点,比较认同口语训练的必要性。大多数学生对口语表达的期望值较高,希望自己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初中生口语表达时的表现:初中生在口语表达时比较紧张,常常会因为紧张而影响口语表达。初中生在口语训练时缺乏主动性,不积极参加口语训练的相关活动,在平常的口语训练中被动、退缩,尽量回避在公共场合发言。学生在当众讲话时不够自信,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患得患失心理。如担心口语表达时忘词、出错、冷场等。

初中生比较缺乏口语表达技巧,在口语训练时需要进行口语表达技巧的指导。初中生在口语表达时容易受到曾经的经历和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消极,认为自己天生胆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认为自己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这种自我认识也会影响他们的口语表达水平。初中生对自己感兴趣或熟悉的话题能够侃侃而谈、津津乐道;反之,则感到无话可说。大部分学生当众讲话前,会去精心准备、演练,从而让自己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水平,但少数学生缺乏准备意识,不会对口语表达活动做相应的准备。

二、培养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对策

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教师一方面要创设轻松愉悦的口语交际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另一方面要设计口语训练活动,指导方法技巧,加强实践,循序渐进,使学生做到敢说、会说、善说。

都说“欲练嘴皮,先练脸皮”。口语训练首先必须进行心理素质训练,要训练学生在公众场合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这项训练贵在平时持之以恒的锻炼,利用语文课前安排“三分钟说话训练”,对说话内容不作具体限制,要求学生讲述身边最近发生的事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感悟。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克服学生因紧张恐惧心理而导致的怯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达到“敢说”的目标。

学生自信心不足,存在患得患失心理,主要是因为缺失口语表达的方法与技巧,围绕话题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所以课堂训练要进行方法技巧的传授。要求学生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会文明得体地交流。讲述见闻,要求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要求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借助口语表达技巧达到“会说”的目标。

实践出真知,实践活动是对口语表达能力最好的检测手段。培养初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借助实践活动这一平台,在实践活动中反复磨砺、不断提高。课堂实践活动安排诸如自我介绍、朗诵、采访、主持、导游解说、热点评说、即兴演讲、情景交谈等专题,巩固训练技巧。本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通过参加校园口语实践活动,如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提升自信指数。口语表达时要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情境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临场应对能力,增强口语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达到“善说”的目标。

三、培养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

(一)练听力。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首先要学会倾听,把握对方的说话思路、内容,然后思考说什么,怎么说,最后由倾听者变为善说者,用语言表达思维。倾听,要求目视谈话对象,态度诚恳,理解谈话内容并有所反映。

如通过讲述一则励志故事、描述一处家乡风景名胜、解说一场校内运动会比赛、推荐一本课外书籍、评述校园里发生的一件事,请学生概括所讲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说话者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讨论问题,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二)练朗读。朗读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多“读”,才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选取教材中“诵读欣赏”部分的古代诗词、现代诗歌、现代散文作品,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中。注意重读、语调、语速、语气、投入感情,将文中语言化为自己的心声。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感情,朗读时朗读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以情传情。激情洋溢、声情并茂地朗读既可以提高普通话水平,又可以学会用声情准确地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练思维。口语训练的同时也需要对思维进行训练。结合教材中专题部分的材料展开讨论,如环境保护、气候、低碳生活、保护野生动物等专题,在讨论的基础上梳理出几类代表性的观点,让学生撰写辩论稿,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准确流畅,条理分明。安排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进行辩论,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四)练态势。口语表达不是单纯的有声语言传播,它常伴有态势语言传播。态势语言是一种依靠面部表情、手势、体姿动作、服饰等来辅助表达思想感情的无声语言。结合口语表达的内容配合适当的表情、手势来增强表达效果,口语表达内容流淌出的感情决定着表情的喜怒哀惧,手势要求手随意行,话到手到。通过训练,要求学生态势自然得体,心态平和从容;姿态,自然大方,稳重规矩;神态,端庄大方,目视前方。

四、初中生口语训练的教学评价

积极探索初中生口语训练的评价标准。口语训练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口语训练的教学评价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评价主体多元化,发展性动态评价;立足三维目标,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

口语交际的评价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应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初一年级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初二年级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三年级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本文为海安县教育科学微型立项研究课题《基于初中生心理特点的口语训练研究》(课题批准号:13132CA)的研究成果。

励志朗诵稿范文第8篇

【关键词】班主任;班集体;凝聚力;情感教育;留言交流

The Days We Have Been Through Together――The head-teacher's true feeling of class work

Cha Ji-yan

【Abstract】The head-teacher took down the true feeling of class work in this text, called to mind the past of wonderful time which have been through together with the students, summarized and recollected the thoughts and methods of class management, in order to make further progress.

【Key words】The head-teacher;Class;Cohesion;Emotion-education;Message-communication

去年8月底,我担任班主任,幸运地和高职数控模具1031班相遇。一学期的朝夕相处,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

1.珍惜初识,点滴营造家的温暖

新生报到,班主任工作拉开序幕。学校安排了老生志愿者做接待,但我鼓励本班先来的接待后到的,既加强互助,又加快熟悉;既为新生接待增添新人手,锻炼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增强为他人着想的服务意识。

随着人数增加,我带领学生布置新课室,除窗明几净,还要温暖温馨:清洗窗帘,增添绿色植物装饰,自制欢迎宣传画,举行初识介绍会,鼓励同学自我介绍,在“新人报到”栏目签名。每天都有新人,每晚都开这类班会,每人都有上台机会,每人都敞开自己,接纳他人!等到全班39人到齐后,班集体氛围迅速提升,新环境新家中,大家体验到相逢的美好,珍惜相聚在本班的缘份,珍惜美好的初识,珍惜今后的相处……

2.校园活动,逐步增强凝聚力

同学们进入正常学习后,参加了许多校园活动,这些活动带来了独特的成长经历,是美好而难忘的回忆。如9月初的军训,七天的同甘共苦使大家从陌生的同学变为亲密的战友和兄弟,班主任的辛苦跟班换来的是同学们亲热的依恋;11月的“蓝领杯”篮球赛,我在繁忙中挤时间观看比赛,并邀请其他班级同学作为友好啦啦队为本班加油,同学们很感动,场上的激情拼搏,场下全员呐喊助威,赢了欢呼雀跃,输了也虽败犹荣;12月中旬校运会的前晚,我熬夜准备了几篇通讯稿,作为对本班的祝福,同学们更加感动,以大丰收回报我――所有参加项目的前三名都榜上有名,荣获高职组团体亚军,这是集体精诚合作奋力拼搏的成果!12月底开家长会,因本班生源多为外省外市,只有一位家长光临,但同学们的热情温暖了冬日的寒冷,同学们的懂事赢得了家长的赞叹! 2011元旦晚会,我排练的节目为压轴戏,通过朗诵、合唱、道具花、祝福词……展示了如诗的礼赞,如歌的祝福,全班将老牌金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演绎得深情款款,感人至深!近一月的辛苦排练最终换来全校师生的肯定,荣获最佳节目奖!

每次活动后,我都组织大家口头分享或写周记,从中了解到大家对集体荣誉高度重视和自豪;同学们的参与表现和进步表明:校园活动神奇地改变着每一个人,每一次的努力都使班级凝聚力大增,显出对班集体高度的热爱和认同!

3.主题班会,情感教育的舞台

校园集体活动,使同学们体会到参与、付出、收获的快乐,而班内每月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则提供了情感教育的舞台,大家主动抒发丰富的情感。

继初识介绍会后,为进一步加深了解,10月份举行了《说说我们的家乡》主题班会,大家踊跃发言,争相介绍自己的家乡,我也介绍了自己的家乡,既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又丰富了祖国各地的人文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唤起了爱祖国、爱家乡、爱家人、爱班级、爱同学的亲情和友情!更坚定了同学们安心学习回报亲人的决心。

11月某个下午,我带学生在校外小公园开展素质教育课,讨论班级管理事务,穿插体育活动项目。户外清风绿树、亭台水榭,谈心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室内教育,丰富了素质教育教学形式,受到同学们极大的欢迎。

12月班级举行了校运会颁奖晚会,我特别制作配乐短片《一起走过的日子》,回顾了入学后的许多美好时光;特邀嘉宾老师颁奖,使大家体验到获奖的光荣和老师们的关爱,享受到收获的狂欢,从此更爱班集体!还有圣诞节前平安夜晚会,家长会,期末包饺子晚会……每一次主题班会,都做到提前准备,全员参与,将情感教育和环境陶冶相融合,力争使每位同学都享受到班集体的魅力和温暖,通过班级舞台抒发浓烈的情感。

3.多种沟通,充满深情的交流

班主任与学生少不了沟通交流。我针对高职生特点,采用了多种形式,多种话题,多种沟通,提升兴趣,重视质量和效果,从而使交流充满深情。如开展有共同话题的主题班会,引导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家人,增进了解,加深感情;班级管理干部群众齐参与,增强主人翁意识和集体归属感,关注身边现象,及时分享喜悦或不满,提出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颁奖晚会的欢乐氛围使获奖感言脱口而出,家长会的感人场面使亲子交流水到渠成……渐渐地,班级的分享交流愈来愈顺畅,愈来愈真诚,使得各项工作不仅以任务形式完成,而且寓教于乐,寓教于情。

除了面对面的口头交流或周记本上的书面交流之外,我们还有特殊的交流:留言。如有些话写出来,其效果往往是“看比听好”,“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班专购了小白板,书写关爱、叮嘱和励志等留言交流。如学期中间穿插实习和传统文化学习,整整一个月未上理论课。回班上课的前夜,我在白板留言:很久未在教室坐,今日又上理论课。各位同学请努力,用心求知获快乐!同学们再次回到教室,看到留言,真的快速收心定性。又如,初冬变天,我及时温馨提示:天气变化快,感冒因素在。早晚气温低,勿忘添加衣!同学们会心会意,不忘老师叮嘱,不忽视老师的关心。

有一次,我收到学工部短信:接投诉,你班今天早读集体早退,请关注。作为班主任,我又气又急。但我没有立即批评,只是立即留言:午接投诉心欲碎,你班早读全早退。学工部提醒我关注,我将希望寄诸位!当晚班会课上,我“亮”出留言板,看到的是同学惭愧的表情。然后我只问一句话:“你们给我希望吗?”得到的是同学肯定的答复,从此再未发生此类事件。

本班蝉联“文明班级”,但宿舍内务却不尽人意,与学校倡导的“天堂宿舍”要求有明显差距。在督促鼓励下,有很大进步,我通过留言及时肯定:宿舍内务进步大,天堂宿舍不远啦!各位同学齐努力,文明班级创佳级!后期改进真的很明显。元旦来临,同学们在红纸上用漂亮的书法给老师留言:元旦到来喜气添,考试将至抢争先。老师苦心为我班,天寒更见人心暖。送走旧岁共携手,喜迎新年同欢笑。老师爱我如爸妈,真诚祝福送给他!如此交流,是不是温馨独特又感动呢?

还有很多次的留言,不再赘言。我要说明的是,采用留言方式并不意味着我不和学生见面,或不和学生说话,相反,很多时候我可能是当面留言,欲说还休。班集体的归属感,师生间的深情厚谊,我怎能说得尽呢?

寒假期盼,新年更好的表现

一学期紧张忙碌结束了,寒假终获轻松一刻,静想一起走过的日子,体会班级点滴的成长,品尝付出的艰辛和的收获的快乐,反省很多不足和遗憾,面对着自己孩子盼妈妈多陪陪的心痛和失落,我暗下决心:新学期要努力平衡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学会面对困难,从容淡定解决问题,谱写班级新曲!

春节想出一副春联,感觉很符合我班高数模特点。

上联:一学期同窗感动无数,下联:三学年共度快乐创模,横批:德技争高

就将此作为新年礼物吧,新学期张贴,相信同学们会理解老师的期盼,新年更上一层楼,!加油!

最后,我要感恩学校传统文化的氛围对师生的熏陶!感谢关心帮助我的同事们!感谢配合体谅我的同学们!你们真的很可敬!很可爱!

励志朗诵稿范文第9篇

Q:大学时候经常花最大把的时间做什么?

丁小猫:记得大一的时候买了台电脑,自此开始了24小时下载不关机的生活。那时候刚刚出现“阿宅”、“腐女”这样的词不是么?基本上就是我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没日没夜窝在寝室看大把电影、日剧和综艺,我人生中最大的看片量是在那个时候积累起来的。很少上课,作息时间基本是早上6点睡,11点起来,偶尔也帮一些杂志写写影评稿,做做日本文化专题什么的,还在一个日剧论坛做管理员,只是不管做什么,那时候真是完全基于内心的爱好在生活的。

Q:有没有一段时期,觉得自己纯粹在浪费时间?

丁小猫:当然有啊。寝室里有人忙着争奖学金,有人忙着进学生会,有人忙着恋爱和失恋,跟她们相比,总觉得我活在一个二次元世界。临近毕业也是这样,全寝室的人都在考公务员,总觉得我好像活得“只要今天不要明天似的”,只是现在回头来看,大家都在过着结婚生子循规蹈矩的生活,其实也挺没劲的不是?好吧,我比较废柴。

Q:听过成功学之类的特励志的讲座么?

丁小猫:讲座一个也没听过,在学校里做过一阵社团,倒是办过一些讲座,场场满座,倒是我自己一场也没听进去。我个人的成功学教材大概就是日剧和动漫了吧,讲真的,那玩意儿和打鸡血无异,能无限延长人的后青春期,直到现在它们还是我的能量,时不时能让我燃一下。

Q:在大学成天沉迷日剧,为何工作几年后才下定决心正儿八经学日语,还考试?

丁小猫:其实大学也学过一阵,只是那会儿贪玩,又忙着看剧,根本没毅力坚持下来。现在这种心态大概是量变到质变吧,比如那些你所欣赏的日本编剧或者作家,你迫切希望能跟他们有对话的机会,去到日本也一样,希望自己能更深刻理解那种文化的内涵,有了这样的目的性,现在倒是真的能坚持下来了。

Q:如果把你的大学生活拍成一部电影,那里面最常出现的一个画面是什么?

苏华:寝室里,老大去网吧玩游戏了(网吧有空调,有网速),老三在实验室里跟女同学一起做实验,老小说话很幽默,很讨女孩子欢心,他交了英语系的女朋友,整天腻在一起,说是为了方便学习英语。大家都在忙,只有我自己最闲,整天呆在寝室电脑前,看似在发呆,脑子却在飞快运转,眼睛里面出现我在构思的小说中的情景。

偶尔会有一个同学来看我,跟我聊上几句,讲讲自己的故事,但我浑然听不进去。他一般总是在我旁边坐上一会儿,等自己的心事想通了,然后也不跟我打招呼就走了。有时候,会问上一句:写到哪儿了?写完给我看看。有时候,我在发呆,他会看着我发呆。

Q: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天天写书,不上课不去做实验,老师和同学们能理解吗?

苏华:大学的课业非常繁重,老师会很奇怪地问:你就不能在空闲的时候写?我不反驳,还是埋头做自己的。我觉得一些东西,当时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前面的路上有更多的事,现在想做就做,还等什么呢?后来老师无奈了,也就不管了。同学们的质疑大学四年从未间断过。每次班级之间考核,总会说我拖了班级的后腿,冷嘲热讽什么的。我就自嘲,博得他们的一笑。

Q:毕业后你的工作是?

苏华:前三年是在一家外企做管理,高层动荡后,目前辞职和朋友一起创业。

Q:貌似跟写书一点儿关系也没有,现在正在写什么书?

苏华:正在写一本叫做《藏在书中的灵魂》,是通过一个小女孩的成长历程,描写中国长江地区村子的历史,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 一直到明代、清代、民国、新中国,所有朝代的变迁对一个村子的影响。当然不是历史书而是有魔幻的元素在里面,这些历史都通过藏在书中的灵魂显现出来。

Q:写书的过程你最享受的是什么?

苏华:我觉得写作是特别好的思考方式。另一方面,写作现在已然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是呼吸一样,写作的时候,我会感受到彻底的心神安宁,当一天的写作结束之后,会感觉到无比的幸福,心情像是放飞的风筝。

Q:在你的定义里面觉得最成功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

苏华:如果每天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历经5~6个小时的写作,我会觉得自己生活就不留有遗憾了。每天能获得这样的幸福,即使有时候写得不顺利,也是悲伤的幸福。如果写出了自己比较满意的篇章,可以高兴三天。

Q:听说您是学法律专业的,怎么大学里玩儿起文艺范儿了呢?

夏青:这个文艺细胞的激活,说来也惭愧,是因为我当时暗恋班里一个男生,眼看就要成了!结果我最好的姐妹翘了我的“货”,遇到友情爱情同时出问题,我心里郁闷,就写起了诗。没想到越流传越广,从整个班传阅到风靡整个系,那时候大家自习课都多了一项乐子——看夏青的诗。后来恰好有沈阳艺术节,我这个友情爱情都闲着的大闲人,就去报了名参加诗朗诵,结果没想到一首酸诗竟然拿了第一名,信心爆棚就一直写,哈哈!后来还自己玩儿配乐。

Q:又写诗,又玩儿配乐,课余时间都占满了吧?

夏青:哪只课余时间,有时上课都在折腾这个。那时候就是当个乐子,但也特别下功夫。尤其是诗朗诵的配乐。当时没有电脑设备,配乐都是用录音机,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一首曲子从头到尾就行了。但是我就想玩儿个新鲜的——接带子,剪辑配乐!正巧,班里有个男生,自习课不好好学习,听录音机,我当时班长,得管啊!就把这台双卡录音机暂时“没收”了。那时候特喜欢詹姆莱斯特的曲子,我就用这台最原始的双卡录音机做了伴乐剪辑:比如我觉得这段像海潮的声音,适合做诗朗诵的开篇,那段节奏感强烈,适合高潮抒情……现在同学们觉得很容易的事儿,当时却是“相当的难”——双卡录音机不像现在的电脑,可以调节强弱音。那时候就全凭耳朵听,只能靠乐曲本身的强弱渐变区分,而且难度更大的是,那时候的录音机不支持分段剪辑!稍微录错了一点点,整个带子就要重录。那时候为了剪辑一首伴奏,花一宿录个七八遍,太正常了……

Q:是不是这段“瞎折腾”的经历,歪打误撞让你成了电台主持人?

夏青:在电台到学校海选主持人的时候,我法律顾问的工作已经基本落定了,所以就是陪朋友一起考试凑热闹。在两次面试通过以后,我还是觉得“搀和到这儿就差不多了吧”,打算放弃。没想到我正在忙活毕业的事儿呢,同学急赤白脸地找我:“人家电台找你呢!让你去三试。”(当时的人做事就是这么认真)于是我啥也没准备,就去面试了,在楼道里就傻了——面试有一项是才艺展示,来的人都带着设备在楼道里准备,又是拉胡琴又是吹小号的,就我两手空空,直接就进去了……到了现场,人家问,你会什么才艺啊!我想了一下,对啊,我会写诗,会诗朗诵!然后就现场表演了一段,竟然真把评委打动了,就这么从几千人中歪打误撞地杀出来。

Q:为什么会来参加诗社?

张雨丝:来诗社自然是为了诗,诗毋庸置疑是诗社最核心最温暖的部分。当初参加诗社,我怀着强烈的好奇,想要知道诗歌(确切说是现代诗歌),这个人为制造的迷宫,是如何通过那些短促的意向并置来引起读者激动的反应的,我想知道这其中的路径在哪里。

Q:加入诗社后感觉如何呢?

张雨丝:事实上,在这一个小群体中写作是件光荣的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微妙变化。我们主动阅读那些全然陌生的诗集,从米沃什到策兰到特朗斯特罗姆,把内心充分敞开迎向世界、迎向宇宙,学着表现一粒星球的孤独和广大,也尝试描摹个人生活的荒谬和无限。在诗歌的世界里我们各自为政,却也同声同气,这种感觉很美妙!

Q:在现在这个时代,写诗、读诗,有没有觉得有一点另类?诗歌对于你来说究竟有什么用?

张雨丝:这个时代是现代化的齿轮加速运转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做着一些独特、另类的事情,而诗歌写作和阅读只是所有事情的一部分,这项行为本身是平凡的,伟大的是人们愿意对诗歌进行探索的这种愿望,它是一种很好的发端。诗歌有什么用呢?对我个人来说,它帮助我寻求内心的宁静,给人一种压力让心不由自主地停止思考其它纷扰,而诗歌本身的迷宫性质也使得我在读诗和写诗时,能够静下来,慢下来去解读或设置那些障碍。另外,诗歌还可以作为发泄窗口,很多用大白话来写出来很难听的话可以藏在诗里,这看起来也别有一番趣致,讽喻的话投射在诗里其实也挺好玩的。总之,诗歌指向的是个人的内心,若说它有什么立竿见影的社会效应,应该是言重了,不过它的确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

Q:我知道复旦大学有一个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你怎么理解它?

张雨丝:自由而无用,就我的理解而言,并非高唱自由以蹉跎岁月。无用,即不为世事所束缚,做事不以功利为先。在现实社会里,生活不可能不考虑实用与功利,但复旦人不应只考虑实用与功利。写诗亦是如此。我们从不夸张诗歌所谓自由之意义,但我们希望大家都有这样的情怀,在诗歌里获得一些慰藉,希望大家能在使人疲惫的世俗生活之外有另一种乐趣。

Q:作为一个标准的理工男,每天大半夜在宿舍水房抱着吉他“夜半歌声”,您这歌声是为什么啊?

刘天义:哈哈,我当时真的是在一个不能再理工的院校,读的一个不能再理工的专业。按照正常路线发展,我应该毕业后做个工程师,如果混不好就是维修暖气管子的技术大叔。开始想起来玩儿音乐,真的纯属“动机不纯”——为了追姑娘。当时最心爱的姑娘去了美国,我心里难受,上课就开始写歌词儿、写曲子,排解一下内心的痛苦。这一来二去,就把自己中学时候玩儿的音乐捡起来了。

Q:就因为追姑娘写歌,后来居然能出专辑了?

刘天义:后来真的入了迷,然后想着写的歌儿也挺多的了,就做了专辑《在远方》,发行量不大,50张,哈哈,结果心爱的姑娘听了“十动然拒”,自己倒是真的爱上音乐了,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Q:当时在学校里边这么折腾,会不会周围人都觉得你不务正业,简直是个怪人?

刘天义:嗯,岂止是周围人啊,整个宿舍楼的人都是!我当时白天上高数课写歌,晚上熄灯了,就跑到水房,抱着吉他“夜半歌声”。后来整个男生一号宿舍楼都习惯了,有的打趣说:“今儿要是没听见刘天义在水房唱歌,还真睡不着觉了!”夏天楼管大爷锁门比较晚,我就跑到学校礼堂前面的台阶上,自己一边弹一边唱,一直到半夜一点多再回去,很多的歌就是当时即兴创作出来的。比如《我家阿飞就站在你楼下》这首歌,就是我在宿舍楼门口唱歌,看到一个男生追姑娘搞暧昧,又没得手,就抱着吉他当即创作了这首歌。

很久之后,有个做微电影的朋友,说需要配乐,问我有没有合适的,我想了想说以前有这么首曲子没准儿能用,没想到随着微电影的推动,还在网上红了。

Q:现在想起来,当时那段“水房夜半歌声”和捣鼓专辑的经历,是不是也是件好事?

励志朗诵稿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学生;古诗文;鉴赏;兴趣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16-02

古诗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文学尤其是诗文的挚爱是不容置疑的。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这些优秀民族文化需要我们炎黄子孙继续传承、发扬。中学古诗文兴趣化教学对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民族自信心,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具有着重要意义。从近十几年的教学成绩及经验来看,反映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较之于当前的阅读、写作教研,古诗文教研显得相对滞后,而且学生对于诗文鉴赏起来较吃力,究其原因:第一是诗歌鉴赏素材太广泛;第二是理解难,语言的跳跃感及古今语序的不同决定了其赏读的难度;第三是掌握难,主要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文中心,诗人背景知识把握方面障碍也较大。不管怎样,诗文鉴赏陶冶性情,也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因此,学生能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感受诗文的瑰丽语言,萌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兴趣,一定会收益匪浅。在学习新课改的思想理念和内容结构后,我们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获得古诗文教学的最大效益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动力,应该让学生在拾取一点点的小乐趣中萌生对诗文的兴趣。从我从教的实践来看,这种略带探讨和引导的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学生们对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考试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兴趣走进我们的课堂

1.诗文诵读成趣:可试着让学生每日读一读、背一背短小易懂的古诗,能背下来的大力表扬。在学生与古诗接触“日久生情”后,建议他们看一些《唐诗宋词鉴赏》之类的书籍。读背过程中,适时补充一些知识,如句末的押韵,句中字的推敲,作者的生平等。

2.诗文技巧性翻译:读古诗文时,彻底理解诗人意图有时是比较难的。如果完全死记硬背,不仅容易忘,而且会让学生觉得了无生趣。我们可以稍微变通一下,多发掘几种古诗文的翻译方法,从而为提升阅读古诗文兴趣提供“愉快积累”。①诵读译法。有些诗句一看就能理解大概意思,或有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时,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说出诗意,可以读代替翻译。②画图翻译。“诗中有画的意境,画中有诗的韵味”,许多古诗文诗句都有这一特点。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自由地绘画并在绘画中滋生情感。目的在于唤醒、鼓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阅读兴趣。

3.设情境教唱诗文成趣: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可选择优美适合的音乐伴随,创设特别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学习语文的激情也会随之更高,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一定会更精彩。也可以让学生自配乐吟唱,这样更能给学生一种难得的直观感受,营造出更能引起共鸣的情感氛围。我尝试在诗文教学中把音乐引进课堂,收到了迅速提高学生兴趣的效果。古诗文的学习一向重在背默、鉴赏。现在很多千古传唱的诗文已经被谱成了乐曲,如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在学这些的时候完全可以把分析诗文改为传唱诗文。我们在传唱时不仅解决了古诗文寡然无味的背诵问题,同时还帮助我们准确把握诗文的情感,增加诗文鉴赏功底。

4.影像辅助成趣: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发展,课堂教学可以引入一些多媒体辅助,可以借助他人智慧把诗文的意境展示出来,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借鉴网上共享的诗文文件。现代化多媒体工具的加入,不仅包含信息容量大且有声有形,而且使平淡的课堂变得活跃。

二、让兴趣迁移到我们的课外

1.诗文查寻成趣: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少学生家里有上网条件,老师如果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有目的地利用网络搜集有关古诗文的作品以及赏析知识,达到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作品的目的,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民族自信心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组合比赛诵读:可围绕朗读开展多项课外活动。如自由组合朗诵比赛,大家动起来,学生可自选诗自行配乐,以小组为单位组合各选代表参加比赛,由学生评委评选出优秀者。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热情,达到文化熏陶,而且还能丰富课余生活,锻炼口语。

3.设计分类汇编:可以自行分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查阅、收集古诗文经典之作,围绕某一主题设计汇编古诗文,例如励志篇、爱国篇、怀乡篇等。抄录汇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课下相互交流心得,能丰富视野,还能让学生感受分类设计带来的别样乐趣。

4.巧做作业:传统的古诗文作业无非是抄背译。然而,这样的作业容易让学生产生木讷感觉,也一定会丢失诗文所具有的“美”。如果我们老师把作业变成多种类型,将作业要求与自创佳句、填词等方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也会有对诗文独特的切身体验。

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就得自我更新观念,勇于突破常规、创新。因此,为了进一步传承古诗文的独特魅力,大力提升学生鉴赏功底,切实做到古为今用,我们应该对过去的教学方式进行大胆改革、积极探索。

总之,我们要真正领学生进入古诗文殿堂,就必须给学生一把开启的金钥匙――兴趣。只有兴趣的诞生,学生才愿挤出时间多看多读,这样才会有提高的前提,同时我们还得尽力做一个具有多种才能的老师,学会用好课堂内外的一切条件,真正提高教学效益。如果我们都这样去尝试,就能把新课改的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去,也会收到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3]晓苏.语文教学与研究[Z].武汉:华中师范大学,1992.

[4]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庄文中.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34.

[6]潘纪平.语文审美教育概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上一篇:诗朗诵稿范文 下一篇:儿童诗歌朗诵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