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及感悟范文

时间:2023-03-06 13:41:38

励志故事及感悟

励志故事及感悟范文第1篇

目前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方面生存就业的压力比较大,对未来非常担忧、茫然无助;但另一方面,又缺乏明确的志向,处于茫然郁闷、寂寞空虚、学习倦怠等消极状态,心理问题、品德问题日渐突出,抗挫能力、社会生存能力日益让人担忧。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但在许多高校,励志教育一般是作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而严肃的思政课因说教的成分多,引起学生共鸣的成分少,所以部分学生对思政课重视不够,甚至还产生逆反心理。许多学校还专门为学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疏导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正视现实,但这仅限于主动咨询的个别学生,很多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生化教师在上课时,只注重专业技能知识的讲授,而对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树立及引导涉及很少,认为那是思政课的内容。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气氛沉闷;部分学生因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励和正确的引导而缺乏积极的心态和完善的人格。不少学生虽然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但没有学会与人相处、适应社会的能力,不知道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以及如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二是生化教师长期处于教书匠的状态,没有与学生产生心灵的交流与互动,无法从教与学中感受到教师的价值与意义,体会不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这也是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许多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如案例教学、问题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而仍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不理想,表现为学习参与度不高,专注度不够等情况,问题回答不积极等。要改变这一教育现状,就需要生化教师在讲授生物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励志方面的教育。笔者通过生物化学教学实践,尝试将励志教育的内容穿插到生物化学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旨在探索专业知识讲授与励志教育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促进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2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进行励志教育的方法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将不同形式的励志教育内容运用到正式上课前、课堂授课过程中和授课结束后这三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及提高教学效果。

2.1正式上课前在每次上课前的3~5分钟,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励志教育,以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课堂氛围。

2.1.1由生化教师将一则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读与学生分享,涉及感恩、自信、乐观、奋斗等方面的内容,如《心灵鸡汤系列》、《小故事中的大智慧系列》等。

2.1.2由学生轮流走上讲台将最近的阅读体会、思想感悟说与大家一起分享,如《做最好的自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自控力》、《哈佛女孩刘亦婷》等。

2.1.3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在黑板上或墙上写下励志格言,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等。

2.1.4利用多媒体影音设备播放励志歌曲短片或音乐,如《真心英雄》、《感恩的心》、贝多芬交响乐《命运》、电影短片《永不放弃》等。

2.2课堂授课过程中

2.2.1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挖掘励志素材。(1)介绍生物化学发展史艰难而光辉的历程及生化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克里克和沃森,他们那种永不放弃的科研精神、善于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智慧以及团结协作、攻克难题的团队意识,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2)生物化学知识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励志内容。如酶这一章,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这一知识点中,缩短反应时间,最适温度可升高,而延长反应时间,要降低最适温度。在这里可引入温水煮青蛙的励志故事,让学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人时刻要有危机意识,如果固步自封,满足现状,就会像温水中的青蛙慢慢被煮熟,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又如酶与酶原的激活这一知识点,有些酶在分泌时就有催化活性,而有些酶在初分泌时没有催化活性,只能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形成活性中心,发挥催化功能。这让人想到,有些人奋斗一辈子得来的东西却是有些人天生就有的,从而引导学生平和心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成就。还有酶的竞争性抑制这一知识点,抑制剂之所以可以与底物竞争同一酶的活性中心,是因为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这就联想到将来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相似教育背景的毕业生将会对有限的、待遇优厚的岗位产生竞争,最后只有那些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应聘者才会被录用,所以鼓励学生从现在起就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2.2授课内容与执考点紧密对接,通过对生化知识在职业需要和岗位需求中的学习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生化的热情,增强职业责任感。如糖的无氧氧化这部分内容,若机体严重缺氧,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导致乳酸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可以由此引出不同情况导致酸中毒的临床病例,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培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

2.2.3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角色互换等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敢展示自我,捕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赏识鼓励,提升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2.3授课结束后

2.3.1学生将学习感悟到的励志内容有意识地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并通过课余时间阅读优秀书籍或欣赏经典影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为下次课前励志感悟分享做准备。

2.3.2教师通过QQ平台、手机微信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通过集体备课或与学生互动交流,拓展积累励志教学资源。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进行励志教育时,教师要注意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拓展视野,融会贯通各方面知识,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这样更有利于励志教育的有效实施;在讲授生化知识时,励志教育的切入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使知识传授与励志教育要点之间连续无拐、自然过渡,这样学生不仅汲取了知识的营养,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作为高职生物化学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所以生化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励志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励志故事及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励志电影;思想教育;互动

 2006年,美国电影学会从300部提名电影中评选出100部最伟大的励志电影名单,以此作为美国电影学院的“百年百大”系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AFI百年百大励志电影”。从此开始,励志电影开始大规模地进入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这在中国显得更为迫切与必要。中国当代社会的思想功利化现象日益严重,很多高校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化,其弊端饱受抨击;而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盛行,素质教育无力的现象也更加突出。

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发现,如今的高校学生,个体独立意识开始觉醒,而在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下,他们对改变其价值观念的思想教育有一种本能的抗拒,仅仅依靠教材已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高校思想教育面临困境。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电影、电视以其技术的先进性、受众的广泛性以及突出的影响效果而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的较好补充。事实上,影视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也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正是在此意义上,励志电影进入高校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所谓励志电影,即是具有鼓励、激励人上进作用的影视作品,是能够引导青年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塑造奋发有为的精神气质,追求高尚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康向上的身心素质的电影。但无可讳言的是,由于高校教师影视素质的差异以及组织手段的落后等,励志电影与思想教育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针对于此,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值得重视。

重视国外励志电影的推荐,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 随着新一代学生的成长,他们的外语水平不可小视,而且国外影片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我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电视、电影中对国外影片的重视,可以说,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电影,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电影以及新兴的印度电影,早已风靡全国,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电影励志,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观看电影,而必须成为一个精心备课、细致组织的教育过程。否则,就未必能成为教育行为,甚至可能成为误导学生进入歧途的行为。也正因此,利用国外电影对学生进行的励志教育,必须站在文化的高度,必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必须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做到“化用”。

如改编自温斯顿?格卢姆小说的电影《阿甘正传》,在一部人生寓言的寄托中充满了人性的温暖。电影中,阿甘生性木讷,智力有限,但其身上却具有守信、真诚、勇敢等现实中稀缺的美德。甚至可以这样说,阿甘的诚实,正是对现实中虚荣人性的讽刺;阿甘的勤奋,正是对现实中“投机取巧”的否定。它可以让我们在温馨中有一种感动,有一种励志的感悟,对青少年的成长颇有益处。而这,恰恰是其风靡全世界的重要原因,也是其能成为经典电影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如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励志故事。电影的主题很简单,人应该要坚持,你终会获得幸福的。但导演把整个故事架设在一对父子的身上,这无疑给了我们更深切的感动。父亲在社会的底层打拼,总是被无情地打击,却总是积极地从头再来。父亲能给儿子的物质很少,然而在生活和精神上,总是能给儿子带来对人生、对生活的很多启迪。学生会很震撼于那个父亲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包括对儿子那来源于内心深处的疼爱。这样的电影,总是能让青少年在感动中收获成长,在感悟中体味人生。

电影《万夫莫敌》取材于著名橄榄球选手文斯?帕培尔的真实经历。这部美国影片,讲述了一个从挫折中奋起,并实现了自己梦想的传奇故事。文斯?帕培尔非常喜爱橄榄球运动,但他幼年、少年时都穷困潦倒,无缘与橄榄球真正相遇。然而,正是他对橄榄球的喜欢,让他抓住了上天给他的机会:其生活的小镇橄榄球队教练做出决定,新近球员要从社会公开选拔,要打破职业球员与业余球员的界限。文斯?帕培尔闻言大喜,在众人的白眼中毅然应聘。获得机会后,他勤奋练球,以自己的毅力与才华,最终成为一代明星。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意志低沉的文斯?帕培尔,在漫无目的的人生征程中重拾自信,奋勇向上,从而取得了人生的成功。而这样的经历,也正是大多数年轻人曾有过的经历,容易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其励志意义不可低估。

而比起通常的宝莱坞喜剧片,印度电影《三个傻瓜》似乎更显成功,笑料层出不穷,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它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会使得中国观众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们很是意外:一直对兰彻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不可能总是对的”,体现了兰彻的成功,其励志意味颇浓。

励志故事及感悟范文第3篇

一、?智慧引领,使生成更具引力

读懂文本,不仅要悟遣词造句之妙,还要悟布局谋篇之美,更要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情、理、意、趣之味。因此教师智慧的引领,读懂文本这样的生成才更具吸引力。

我在执教《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板书课题故意将“励”写成“立”,这时有学生提醒我,“励”字写错了!于是我随手用彩色粉笔在“立”字处改成了“励”。

借此机会我提问:“励志”是什么意思?有学生回答“励志”就是“立志”的意思。我继续追问“励志”和“立志”意思一样吗?学生都说一样。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题目中的“励志”改成“立志”,这样岂不更容易理解一些?我的这一个问题抛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反复阅读和小组讨论,孩子们觉得不应该把“励志”改成“立志”,“励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层,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而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呢?当然是成为一名画家。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他呢?是因为他受到了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让别人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所以,题目中只能用“励志”而不应该用“立志”。听着孩子们对课文这样深刻的体悟,我的内心泛起幸福的涟漪。

课文是敞开的文本,只有智慧地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欢快地写,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上述案例中教师智慧的逐步引领,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体验,便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

二、?智慧引导,使生成更有魅力

教师与学生对话,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不同,目光及视点各异,很可能会出现“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的个性差异。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教师不必回避。学生暴露错误,不正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突破口吗?如果以此为契机,进行教学资源的艺术开发和利用,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课外阅读课上,我给学生读故事《有裂缝的水罐》。听完故事,大家开始述说故事留给自己的思考、启发。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好水罐不如破水罐,因为破水罐既运了水,又浇了花,功劳比好水罐还要大!”发言的学生振振有词,又有几个学生连声附和,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议论纷纷。

学生对寓意缺乏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怎么办?能把这个“错误”演绎成“美丽”吗?稍稍犹豫了一下,我笑着征求学生的意见:“我们来开个小小辩论会,怎么样?”几分钟后,二十多位学生陆续走上讲台,分左右两边站好。辩论开始。偶尔我也插上一两句。有的学生从左边跑到右边,有的学生从右边跑到左边。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辩友”的启发下,打破了原来的思维,不断地修正、完善自己的思想。他们终于明白,评价事物要多找几个角度,这样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公正的。

随着辩论的展开,彼此思维的不断碰撞、融合,新思想诞生了。一名小个子男生说的话我至今铭记:如果你有什么缺陷,不要自卑,因为换一个角度来看,它很可能就是你的优势。你需要做的事情是:想办法将自己的弱势转换成优势。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意外”,不应看作是坏事,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意外”,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通过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帮助个别学生解决思维过程中的障碍,使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

三、?智慧引申,使生成更有活力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智慧引申,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

教学《槐乡五月》时,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五月的槐乡游览,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待会儿把你最想说的与大家分享。”这样一问,把“课文写了槐花的样子、香味,槐花饭、槐乡孩子……”如此机械的初步感知变成了真切的“欣赏”景物:“我看见槐花真美!”“我听到槐花间蜜蜂在嗡嗡地唱歌,还有孩子们快乐的笑声。”“我尝到了甜甜的槐花蜜,还有那槐花和槐花饭,快把我香醉了!”……

在初步的感知之后,再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去诵读、品味文本的字词句。最后,播放槐花图片,让学生比较图上的槐花和诵读课文、用想象看到的槐花有何不同。有学生说:“图上的一树槐花很美,但我在课文中看见槐花一大片一大片,五月的阳光下居然有这茫茫的‘雪’,我都以为在仙境中了!”“图上的槐花美,但我看到的槐花喷香喷香,我都浸在香海中变成香人了!”……此时,语言符号所描绘的画面在孩子们心中活了起来,他们也真正感受到了阅读带给他们的美感和。

通过教师智慧的引申,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架设了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了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点燃了学生的智慧,开创了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学们互相讨论,互相争辩,互相促进,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不同的感悟,实现个体的超越,文本的超越,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励志故事及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回归;常态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2-0018-04

近日,包头市教育部门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笔者受邀聆听,听后有不吐不快的冲动。

一、公开课中的一节“常态课”

(一)没用多媒体课件的公开课

“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正因如此,课件才成为公开课必备的教学手段,成为公开课上秘而不宣的决胜法宝。可一堂公开课下来,全部都是在放多媒体课件,教师的精神被多媒体操纵,学生的思维被多媒体束缚,师生共同成为“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人”。

但“做时间的主人”(初三)公开课没用多媒体课件,围绕两个主题活动顺利展开。

主题活动一:放飞你的“飞机”

材料:每位学生发一张一面用过的A4纸。要求如下:

1.请同学们在没有用过的一面把纸平均分为九个格,格中填入初中学习的九门课,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顺序随意。

2.请同学们对喜欢或不喜欢的课程进行一点修饰。(有画笑脸的、哭脸的;有打对勾的、打叉的;等等)

3.依据你对每门课程不喜欢的程度,在相应的格子中撕掉一部分。(有撕得谨慎的,一小片一小片地撕;有撕得豪气的,大片大片地撕;有撕得出气的,一门课、两门课地撕,一张张纸已经支离破碎。)

4.仔细端详你手中的纸。(有做鬼脸的,有静静沉思的,有展示给同学看的……)

5.请你用手中的纸叠一架飞机。(课堂哗然,有暗自庆幸的,有叫苦连天的,有感觉上当了、懊恼,但没有放弃叠飞机的。)

6.放飞你手中的飞机(有能飞翔的,有勉强飞翔的,有不少基本不能飞翔的;有抢别人飞机放飞的,有羡慕他人飞机飞翔的……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7. 在笔记本上,写下你的感悟。

8.请愿意分享的同学,谈谈你的感悟。(因为活动体验较为深刻,所以感悟也很深刻。也许还因为黑板上“做时间的主人”的标题,学生联想到时间,感悟多与时间有关。有部分学生的感悟与手中的飞机有关,同时联想到人生。)

9.请把你撕掉的部分找回来,连同你的飞机夹在笔记本里。

主题活动二:生活圆饼图

材料:每位学生发一张一面用过的A4纸。

师:刚才有同学说撕掉的岂止是我们不喜欢的课程,撕掉的是我们在初一初二浪费的时间。我们初三一年还有多少学习时间呢?也许一年很难算,但是一天很好算。

1.请同学们在没有用过的另一面把纸平均分为两个格,在一个格中画一个圆,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圆分成24小时的作息表。回忆你过去的24小时发生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记录在相应的时间段内。

2.思考:

时间用在主要目标上了吗?原因何在?

哪些事情根本不必做的?在记录中占多少时间?

哪些活动可以再少用些时间?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别人浪费了我的时间吗?我浪费别人的时间了吗?

3.请同学们在另一个格中画出自己理想中的24小时生活圆饼图。

(活动结束,在老师没提醒的情况下,学生们把生活圆饼图夹在了笔记本里。)

一堂课,两张“废纸”,“废纸”在学生手中变成了自己的作品,学生把它视为珍品夹在笔记本里。相比一些公开课上使用的精美的彩纸或其他高级的轻薄材料,这些简易的“废纸”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参与,也没降低教学的效果,反而传递了更多的信息。

一堂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的风格等等因素选择了粉笔,放弃了多媒体,看似少了课件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看似少了新颖的设计、全面系统的内容;看似少了观赏性……但不少的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活动,深刻地体验、感受和领悟自己的“作品”,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体性、活动性原则,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核心。

当然,这样的点评,并不是排斥多媒体,只是想就当下公开课上多媒体泛滥的现象,大声疾呼课件只是一种优化课堂教学组织与设计的手段,而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

(二)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公开课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值得倡导的学习方式,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毋庸置疑。正因如此,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为了公开课的家常便饭,一堂公开课如果没有两三次的合作,似乎就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问题是,什么问题才值得合作学习讨论,怎样找准时机合作,怎样有效地组织合作?忽视了这些问题,一味地“跟风”,简单模仿,只能步入为合作而合作的怪圈。

“做时间的主人”没有小组合作。就此问题问及上课老师,老师很直白地说,教室不大,学生不少,组织合作前后同学扭着身子,且不说别的,就这姿势能坚持多长时间。关键是这节课的内容合作的意义不大,每个学生自我体验感悟反思更重要。

(三)没有“模式化”的公开课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尝试起步至今也不过三十年。三十年间心理健康课在不断的摸索中,提炼了一些模式。最常见的模式就是“游戏(故事)导入―事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升华―总结”。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开设之初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借鉴,再加上从事教学的教师多数是兼职的,有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很少;另外,一个学校最多一至两个老师从事教学,在工作中基本处于孤独奋战的状态。因而以公开课为切入点就成了研讨教学、推动课程向纵深挺进的最佳途径之一。然而一旦一些模式在公开课上使用,又获好评,这些模式就被推崇,于是不少常规课、公开课都竞相采取这种模式或僵化地套用这种模式,最终导致“模式化”。

“做时间的主人”没有套用常规模式,向我们证明了一点,不是所有的课都要采取某种模式或僵化地套用某种模式。

(四)没有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的公开课

曾几何时,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等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必备的“菜肴”。讲励志故事、用哲理名言并没什么错,关键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点在于挖掘提升励志故事背后主人公们行为的动机,是出于内心的需要、兴趣,是出于内心的渴求,让学生从中感悟、理解并反思。但目前不少教师却通过一些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灌输一些道理,告诉学生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其实这已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混淆,单纯注重按照社会要求来规范学生个人行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需求,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价值中立、重视学生内心体验和感受的原则。

从“做时间的主人”这节课的题目来看,它是最能用上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的,但这节课没有。

(五)缺少教师“自觉参与”,留下“硬伤”的公开课

公开课结束,掌声响起。能感觉到掌声不是礼节性的,也能感觉到这堂课振奋了听课的同行。评课开始,除了溢美之词还是溢美之词,当然还有对目前公开课的不满。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也认为这是公开课中难得的一堂“常态课”。没有作秀,没有形式主义,没有追风,没有僵化的套用,注重实效,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发展。作为公开课,它在不少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但“做时间的主人”这堂公开课的的确确有硬伤,有着所有常规课和公开课或多或少都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师的“自觉参与”在哪里?教师自觉地给予学生的影响在哪里?因为“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和效益的,而且应该是有灵魂的――我们需要自觉地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1]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应该考虑,教师需要自觉地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但笔者没有这样直接提出,只是在表达了自己的认同后,提出了对该课的探讨。“让学生填写24小时作息表时,如果老师在黑板上同时填写自己的24小时的作息表,效果会是什么样的呢?”

讨论结果,一是效果比现在还好,二是现在就不错了,学生感悟了,体验了,收获了就行了,三是以后不妨试试。不管是怎样的结果,我深知老师们没有真正理解我的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旁观者”和“局外人”比比皆是。讲“给情绪找个家”,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如何;讲“如何面对压力”,教师引导学生如何面对;讲“悦纳自我”,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悦纳;讲诚信,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怎样……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我们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角色引导学生理所当然。可这些问题何尝不是我们教师自身也要面对的,就本节课而言,我们自己不需要做时间的主人吗?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学科教学,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拥有权威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未必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最直接的,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意识。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能否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态度引领,教师能否以“当事人”而非“局外人”的角色引领,这是至关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师生是否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共同激励;它还将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独特的学科美。

二、重新审视公开课,理性回归常态课

(一)公开课的定位

目前公开课变味,丧失了自身原本的价值,是因为公开课定位在“公开”上而非“课”上,因此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公开课遭人指责,是因为人们对公开课还抱有希望,希望它回归,发挥它该有的价值。“做时间的主人”在一片指责声中获得好评,向我们证明了一点,回归其实并不难,要放下“额外的价值”,在“课”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这就意味着要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真实水平,把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从而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2]。

(二)公开课的评价

不得不说公开课的不少病症源于评价,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前文提及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开设之初没有太多的经验借鉴,以公开课为切入点就成了推动课程向纵深挺进的最佳途径之一。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一直处于研讨状态,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今天有人说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化倾向严重,我们就以活动为主;明天有人说模式单一,我们就形式多样……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各种评价中,艰难尝试着、行走着。如此一来,一旦哪节公开课被认可,被褒奖,一味地“跟风”,简单地模仿就是必然的了。

出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势必对公开课的病症有所治疗,对常规课、公开课的评价起到引领作用。但老师们的自觉反省,也是公开课回归的强大助推器。

(三)公开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很高。目前,存在部分心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识不足,培训学习不够,心理教师的待遇、职称评定等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等问题。种种原因导致一些心理教师盲目跟风,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简单模仿越演越烈,成为公开课回归的一大障碍。

目前,公开课仍然是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我们必须充分发掘现有的教师队伍中蕴含的巨大资源,建立校际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共同体,为他们搭建与同行进行交流的平台,走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无人交流、孤独奋战的尴尬局面。通过各级教研和各种公开课的参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模式、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深刻领悟课程的核心和要点,提升教师对工作的专业认识和工作能力,推动教师基于专业对话和学术批评的交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体现公开课的研究价值,最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公开课与常规课[J].教育科学研究,2007(1):58.

[2]余文森.公开课再想[EB/OL]. http:///userlog/406/archives/2006/25698.shtml. 2006-5-12.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包头,014030)

励志故事及感悟范文第5篇

一、激情朗读培养语感

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培养感悟的重要内容。如在教学《九寨沟》时,我安排了“快速读课文——细读课文——精读课文——美读课文”层层递进的方式,通过默读、自由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九寨沟的神奇与美丽,被九寨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所陶醉。同时,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语言文字,能领悟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朗读兴趣,感在其中、悟在其中,对九寨沟的赞美之情就油然而生了。又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外国学生对徐悲鸿鄙视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正因为如此,才激发徐悲鸿励志学画,为国争光,最终改变了他们对中国人的偏见的这一想法。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他们对文本独特的理解。这一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在自演自评中揣摩作者的用意,可谓一石二鸟。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学生渴望的,教师追求的。

二、放飞思维互议互学

在小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入情入境地理解感悟文本,并通过小组合作互议互学、取长补短,从而获得真知,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6”的过程中,我设计了“重温卡通形象诱发想象——激趣揭题,激活想象——新编卡通趣事,放飞想象”等环节,力图使学生能把平时从电影、电视、课外阅读中积累的有关知识,灵活地迁移到故事情节中去,使故事中的主角既具有原有的特征,故事内容又新奇有趣。在教学中,我还加入了自己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从课堂效果看,自己思考的过程让学生有了充分的理清思路的时间,为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学生写不好作文,很大因素是不敢想象、不会想象,这一切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一双慧眼去观察生活,用一颗真心去感受生活,用鲜活的思想去思考生活,并善于利用一切资源,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源泉才能永不枯竭。也只有通过想象、辩解、讨论、总结,我们才能获得真知,明白学无止境。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与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也才能充分张扬孩子的个性,让他们在互议互学中放飞心灵。

三、乐得精彩忍得无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裁好、量好的衣服的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当孩子在课堂上生成出没有预设到的精彩,作为教师给孩子足够多的夸赞与鼓励,这是人之常情。但孩子的智力参差不齐,他们的大脑也会短路,对于课堂上一时的冷场或者偶尔的答非所问也属于正常,请多给他们时间,多点忍耐,多点帮扶。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并适时鼓励,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循序渐进,让孩子够得着,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不但肯定了学生的进步,而且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意识到课堂是因他们而公平存在的,他们一定会扬起自信的风帆,自然无需扬鞭自奋蹄。这样的教师一定是孩子的最爱,这样的课堂也一定是异彩纷呈的、长效的。

四、创设情境乐中求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他们学得兴致盎然,使之在学习中享受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我在教学《老师,您好!》时,一上课我便用生活中天天用到的师生对话:“同学们好!”“老师,您好!”互相问候之后,迅速让学生回忆刚才说的话,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情,为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感情作铺垫。在这篇课文教学之后自然过渡到小练笔的环节。我说眼看就是教师节了,同学们想对老师说什么呢?能模仿课文写出在教师节你最想做的事或最想说的话吗?这一环节很具有现实意义,能做到课内外的融合,在那样的情景中诠释出孩子心中发自肺腑的“老师,您好!”才更真切,学生的情感才会肆意奔流……

总之,要让小语课堂如花绽放,就要学会舍得,舍得时间,舍得精力,舍得表扬,舍得放手,把一切还给孩子,这样才能让学生成才。

励志故事及感悟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励志 励志教育 课堂教学

1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科学内涵

1.1 何谓励志 励,劝勉:励志(勉励意志)。励行。奖励。勉励。励精图治。志,意向:志愿。志气。志趣(志向和兴趣)。志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志学。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不管多牛的人都读不懂,学不精,也读不腻,学不腻。励志”一词最早出自南朝谢灵运《述祖德诗》,“励志”意为磨砺心智、激扬志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的目标。墨子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即为学须先立志,只有在心中确立人生奋斗的理想和目标,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一个人要想顺利实现人生目标。必须锤炼意志和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最终达到。

1.2 大学生励志教育本质 “励志教育”,不是某种单纯的教育模式或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

2 当前大学生励志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2.1 大学生励志目标的缺乏 《高校学生行为准则》第一条中,提出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政治坚定、明确方向;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大学生一般为中学阶段教育的成功者,虽接受了多年的励志教育,但在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仍会面临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一方面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较为满足,另一方面,对未来前途迷惘、自信心不够,学习动力不足、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现象。这种精神困扰最深层的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2.2 高校励志教育手段单一 部分高校变相挤压德育的课时,励志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除了主要集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体现之外,几乎是一片空白,高校励志存在励志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效果苍白、地位被弱化和边缘化的局面。

2.3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内容不充实、形式不鲜活 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一方面,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精神状态不佳;学生在课堂上讲小话、打瞌睡。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因缺乏正确的激励或引导不够,缺乏积极的心态和完善的人格,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忧。不少学生虽然掌握专业知识,但却没有学会与他人正确相处,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问题、德行问题和品行问题越来越突出。

3 创新大学生励志教育的途径

3.1 转变观念 实施励志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转变观念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先学会做人,在此基础上学到知识、学会做事。因此,作为学校,应把励志教育作为学校的一种特色,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高校应通过励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当前大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把励志教学融入到教学、日常生活中去,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懂得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比较自信,积极进取,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完成育人的任务。这样从思想上根除目前普遍存在的励志教育只是两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部门教师的事的错误认识,将励志教育建立一种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操作体系,从多种途径提高励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创新德育实践。

3.2 认真备课,将励志教育内容与所教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帮助学生塑造完整人格,为以后工作打基础,是励志教育融入课堂的目的。在学科教学中,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科自身的结构和体系特点,通过认真备课,研究,看哪些内容与励志教育联系较紧密,寻求一个最佳结合点,使励志教育融入教材,将励志教育与所传授的文化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订出计划,同教学内容一样去完成,这样才能把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3 课堂上,采用“三分钟励志教学”法 励志教学为保证有的放矢,应注意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性格瑕疵,并对症下药,在课堂中采取“三分钟励志”教学法。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与时俱进,这要求励志教育要将市场经济下一切生存法则渗透其中,形成励志教学的材料,如一位企业创业管理老师讲到企业效益时,问学生一个问题:一个企业要提升自己的效益,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企业要提升自己的效益,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员工的工作热情。老师继而又问:员工工作热情的动力来源于哪些?这时老师很巧妙地将励志内容结合其中,他说,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上帝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上帝把他领进一间房子,这里的人都瘦骨嶙峋,一群人围坐在一口大锅旁,每人拿一把特制的汤勺,可勺柄太长,勺子的头很小,盛出的粥都撒在地上,一点也喝不上,一个个眼睁睁地看着锅里的汤饿肚子。上帝又把他领进另一间屋子,这里的人一个个都长的胖乎乎的,喜笑颜开,他们围着同样的锅,拿着同样的汤勺却吃得津津有味。原来他们是在用长长的汤勺相互喂着吃。上帝说:“刚才那里是地狱,这里是天堂。”

学生听后深受感悟:一个人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办成许多事,但往往在一些特定场合,你会需要他人的援手,就用那根长长的汤勺的两端筑起你与他人沟通互助的桥梁;同时,也领悟到团结协作精神是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从这个案例中,增强了自己今后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的自信心。

当然,励志教育方式不同,效果就不同。我们结合学生讨厌灌输式说教的心理,将大道理融入有趣的小故事中。再如:在讲营销学中有关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时,适当穿插励志教育内容,给学生讲“秀才赶考”的故事。

故事的情节为:有位第三次进京赶考的秀才住店,考前做了两个梦,一个梦是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秀才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解析是高墙上种菜为白费劲,戴斗笠打雨伞是多此一举,劝他赶快回家。秀才心灰意冷地收拾包袱。店老板听秀才如此说后乐了,帮他解析说是墙上种菜是“高中”,戴斗笠打伞是说明这次有备无患,劝秀才一定留下来。于是秀才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讲完了故事,我引导学生分析故事说明的道理,大家争相发言,有的从态度决定一切的角度理解。有的从一分为二分析任何事物的角度理解,讨论的热火朝天,在此基础上,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说:态度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想法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每个人都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一个积极的心态。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儿哪儿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励志教育除了励志内容的多样化,形式也可采取多样化,如下课前三分钟,可以请一名同学扮演老师的角色,采用角色互换的形式,给同学总结本次课的内容,这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更能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从而激发大学生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潜质,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主发展。同时,也能让学习过程由过去简单的吸收、存储、再现转向探索、研究、创造,教与学实现互助并促进双向进步。

因此,不断加强励志教育,使励志教育无声地浸润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去,从而激发大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引领他们找到融入社会的契合点,引导大学生求真、崇善、趋美,提高学生的成才期望值,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高青松.论大学课堂教学穿插“励志”教育的方式方法[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第3版.

[2]曾立荣.高校思政课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内涵及特征分析[J].教育园地,2010年第4期.

[3]戴春平高职院校励志德育现状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09年12月第12期.

[4]马静,刘利才.论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J].学术论坛,2008年第8期(总第211期).

励志故事及感悟范文第7篇

关键词:道德讲堂;人格教育;大学生

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256,它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其中教育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道德讲堂”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选用身边的优秀学子登上“道德讲堂”讲述自己的励志故事,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开展的“道德讲堂”活动为例,浅析“道德讲堂”活动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

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国于1999年建立和推行以“奖、助、贷、勤、补、减”为主的多元化资助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大成效。当前,依靠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凭借自身的努力,大学生自立自强、积极向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如全国每年都有5万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有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的优秀贫困生获得励志奖学金,此外还有大学生获得其他各级各类奖励。他们是大学生身边的榜样,是人格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在大学生中宣讲优秀学子的励志故事,有助于大学生见贤思齐,培育健全人格。而“道德讲堂”作为一种全新的公民道德建设载体,2009年在江苏省常州市开始试点并逐渐向全国示范推广,它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以“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五环节为流程,“将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性与主导性、道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公民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道德建设与社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2]138。按照“五环节”流程,在大学生中多次举办以优秀学子为宣讲人的“道德讲堂”,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二、案例过程

4月的某个晚上,笔者所在学院在学校图书馆北报告厅举办“道德讲堂”活动,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等职能部门及学院党政领导、辅导员、学生代表30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道德讲堂以“向上向善,善善从长”为主题,按照“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五个环节开展活动。

1.唱歌曲:与会师生齐唱“道德讲堂”活动指定的独创歌曲《公民道德歌》:“中国老百姓,炎黄好儿孙,重情重义重品行,立志先立人。爱国又守法,盛世享太平。明礼讲诚信,不负天下人。团结友善一家亲,勤俭自强万事兴。道德重如山,道德贵似金,人生道路上有德才能行……”,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2.学模范:与会师生认真倾听了三位获得国家奖学金的优秀贫困生的励志成长故事。刘同学,从小遭受家庭变故父母双亡,但她奋发向上,每学期均获得一等奖学金,作为团支书热心为大家服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获得“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张同学,出生于特殊家庭,母亲离家出走再无音讯,自己与精神障碍的父亲生活,在校期间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担任学生会主席对工作尽职尽责,被评为江苏省三好学生;周同学,自小父母车祸身亡,与年迈多病的奶奶生活,但她乐观向上,勤学善思,多次获得专业比赛奖项。这三位优秀学子现场和大家分享了她们的苦难家庭、顽强学习、社会工作和心怀感恩等方面的感人故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梅花香自苦寒来”,观众深受感动。

3.诵经典:与会的300多名师生一起诵读《荀子•天论篇》中的道德经典名句“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感受道德经典的文化积累、智慧启蒙的作用,领悟传统文化规范言行、培养人格的功能。

4.发善心:到会的同学积极发言,分享身边的道德事迹,交流内心的道德感悟,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道德或善举承诺。5.送吉祥:道德故事主人公刘同学、张同学、周同学以及宣讲员一起为大家送上吉祥卡书签。

三、案例效果

健全人格是各种心理机能和行为机能都比较完善的状况,它是人性中真、善、美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必备品质。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包括: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诚信踏实的工作作风、勇于挑战的创新意识、富有弹性的适应能力、百折不挠的抗挫折精神、善于与人相处的社交能力等。实践证明,在高校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

1.“唱歌曲”,有助于大学生静心。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们面对多种选择不免有些浮躁,内心难以真正的安宁。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容易一蹶不振,感到前途暗淡而失去斗志。音乐能丰富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具有启迪智慧、进化心灵、愉悦身心的作用。“道德讲堂”的独创歌曲《公民道德歌》的音乐旋律简洁,歌词朗朗上口,既点明了道德讲堂的教育主题,又可以让大学生在参与“道德讲堂”活动时,在全体起立齐唱的特定情境中,在音乐的感召力下产生共鸣,感受到社会和时代所反映的普遍情感,在唱歌的那一刻扫除内心的寂寞、无聊、自卑等负面情绪,保持一颗善良、积极、纯洁的心,并从中得到激励,催人奋进,更有信心去面对现状和未来,有助于平静大学生的心灵。

2.“学模范”,有助于大学生动心。榜样教育历来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由于好的榜样是某种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其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们对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易于理解,易于效仿,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因而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3]13。先进典型的鲜活性和生动性,有利于人们从活生生的先进典型身上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产生极大的共鸣。“道德讲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四德”为教育主线,以宣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为主要内容,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创新了榜样教育的模式。与以往的榜样教育不同,“道德讲堂”不说大道理,只讲小故事,其选材标准是可亲、可学、可为,“内容上遵循返璞归真的原则,讲最敬佩的人,讲最感动的情,讲最相信的理,讲最愿做的事。通过一个个凡人小故事,传达着与人为善的基础道德理念,既让人们从凡人善举中看到了真善美,也唤醒了沉睡于每个人心中的真善美”[4]38。通过在道德讲堂上宣讲身边榜样的励志故事,宣讲同龄人的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见贤思齐,有助于触动大学生的心灵。

3.“诵经典”,有助于大学生净心。中华民族在历史文明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典,作为传承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既有文化积累、智慧启蒙的作用,又有规范言行、培养人格的功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道德思想灿烂辉煌,这些古代先哲们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只有反复品读、用心感悟、用心传承,才能让其中蕴含的道德思想融入血脉,成为人们立身处世、做人立业的行动指南。在“道德讲堂”活动中,通过主持人讲解与主题相关的经典道德名句,并带领活动现场全体成员一起诵读,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给予大学生以启迪、智慧和力量,有助于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4.“发善心”,有助于大学生洗心。人格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受教育者自我建设的意识,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意识的觉醒。任何外界的教育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在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才能起作用。“道德讲堂”活动中,在大学生齐唱了道德歌曲、聆听了道德故事、诵读了经典名句后,主持人再因势利导,启迪每一位参与者沉下心来思考,对照刚才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的先进事迹,谈谈自己与他们的差距,谈谈他们的言行对自己的启发,谈谈自己怎样真心地向他们学习,现场分享自己的道德感悟。“不管是向道德模范学习的承诺,还是树立道德新风的承诺,目的都是要让道德在他们心中升华,加深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扬好德”[5]76。通过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道德教育“你讲我听”的传统单向灌输模式,想方设法促进大学生成为人格建设的主人,使其意识到健全人格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和自我存在的价值,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助于大学生洗心。

5.“送吉祥”,有助于大学生养心。“道德讲堂”坚持“六个我”,即“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的道德教育形式,“让群众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实践中自觉参与、自主选择、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提升,充分发挥群众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6]56。在道德讲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嘉宾向道德模范,或是主持人、道德宣讲员、先进模范向现场观众,送一份吉祥以资留念,弘扬“好人好报”的价值理念。通过“道德讲堂”上传达的“用心收获感动,用情传递感激,用行回报感恩”,教育活动的参与者献出自己的爱心真情,尽自己的能力关爱身边需要关心的人,有助于大学生养心。

四、案例反思

“道德讲堂”以平凡、平等、平实的特点开启了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逐渐成为推进社会道德建设、提升群众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平台。在高校运用“道德讲堂”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坚持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道德讲堂”的“诵经典”一般取材于《道德经》、《论语》、《周易》、《弟子规》、《增广贤文》、《礼记》、《孟子》等中华民族传统经典的道德名句,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突出了传统性,着力强化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效应。如教育大学生自立自强时可诵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等。“学模范”除了千古美谈的故事外,更多的是要选用现实生活中具有时代感的凡人善举和平民英雄,以“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学生”,主讲人应选择“身边人”,所讲故事应是“身边事”。因为“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往往更具有相通性,利用他们中的一些典型对其他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更易被学生所接受”[7]44。大学生所认同的道德榜样应是其生存空间、时代背景、心理状态、个体特征都与他们相似的人。越是与他们的需要、兴趣爱好、年龄、成长条件相近,与他们的联系点及共鸣点较多,越有可能被大学生认同接受,成为榜样而相仿。所以,针对部分大学生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不诚信、自卑冷漠、不求上进、嫉妒敏感、过分依赖、攀比享受等人格缺陷,“道德讲堂”可以选取现实生活中优秀学生代表进行宣讲,如身边的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励志奖学金获得者、自强之星、道德模范等,使现场的大学生感到真实、亲切、可信、可学,觉得“值得讲”、“值得学”、“学得会”、“用得上”,榜样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只要自己努力,也许也会成为别人的榜样,这样更易激励大学生的上进心,提高道德讲堂的感召力、吸引力和说服力,提升教育效果。

2.坚持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道德讲堂”作为正在全国推广的公民道德建设的品牌活动,设计了“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的规范流程,“道德讲堂”的人格教育也必须严格按照此五个环节一一开展活动,以实现活动的仪式化与规范化,使“道德讲堂”具有更强的肃穆感和更高的辨识度。但在活动中,除了以上五个必备环节,主办方也可以灵活地补充其他形式,增加相关的教育内容。如:在“唱歌曲”环节中,除了《公民道德歌》之外,还可以组织参与者齐唱《好人就在身边》、《好人一生平安》、《从头再来》等激发正能量的歌曲,也可以围绕着本次主题选唱耳熟能详的励志歌曲,弘扬真善美;在“学模范”环节中,或通过播放视频宣讲模范事迹,或让模范人物现场演讲先进事迹,或请宣讲员讲述模范感人事迹,或通过小品表演、评弹、说唱、情景剧等来演绎模范故事等,把无形的价值观念化为有形的鲜活事例,借用榜样的力量,告诉贫大学生应该怎么做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诵经典”环节中,除主持人讲解并带领现场观众齐读道德经典这种常见的形式外,也可以尝试“吟诵”的形式让观众记忆深刻,或是让观众现场推介自己心目中道德格言以加深大家对教育主题的理解;在“发善心”、“送吉祥”环节中,无论是谈感悟、表决心,还是送祝福、赠礼品,都应切情切景,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为目标,用心去领悟道德,用实际行动去诠释道德。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原有五环节的基础上,灵活增加一些新元素,如“静默反省”,即听励志歌曲以感受正能量,听钟声和流水声以增强收心的效果,根据教育主题的不同,从生活细节角度进行“三问”,在静默中让大家反躬自省;“一堂一善”,倡导在感动道德力量之余,量力而行,行一善举;“劝善词”,诵读“修养道德,提升生命”为主题的“劝善词”,强化对心灵的点拨;“行崇德礼”,向德承诺:与善为伴,与德同行。

3.坚持指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为了更有效地指导“道德讲堂”在全国的开展,“常州文明网”了“道德讲堂”主持词(脚本)和《公民道德歌》下载,“中国文明网”的“江苏常州道德讲堂•家门口的道德春风”专栏了由常州市文明办编写的《道德讲堂》“经典篇”、“吟诵篇”、“故事篇”和“时代篇”,如“经典篇”中收录了经典文献中修身养性的经典语录100条,“吟诵篇”按养成、美德、情意、爱国、感怀、陶冶等方面选取古典诗词谱曲40首,“故事篇”编辑广为传颂的古代名人故事40例,“时代篇”宣讲改革开放以来50位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内容翔实、可操作性强,为“道德讲堂”提供了丰富翔实、操作性强的资料。“道德讲堂”可借鉴“主持词”和经典语录、名人事例,或根据本次教育的主题,从其他经典文献中自主优选有关励志、感恩、诚信、自信、自强的传统名言,从古今名人和当今社会中精选先进事迹,变传统教育“你说我听”的说教式为“我参与,我践行”的互动式,体现“我的讲堂我做主”的自主性特点,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贴近大学生的道德认同、道德实践和道德需求,给予启迪与感悟,让大学生成为活动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吸引更多的人主动投身到活动中来,引导他们“正确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规范自身行为、提升文明素质,并在不断地自我前进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8]28。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易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新途径,才能使“道德讲堂”活动保持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大学生品悟道德魅力,践行道德理念,升华自身境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逐步完善人格。总之,运用“道德讲堂”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中,要以先进的理念引导大学生,以庄重的仪式感染大学生,以丰富的形式吸引大学生,以高尚的精神鼓舞大学生,搭建共同参与、信息沟通、情感交流、互动对话的平台,推动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

参考文献:

[1]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燕文.试析建立公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若干因素———以常州推进“道德讲堂”建设为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3).

[3]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康永超.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的成功效应与内在规律———基于“道德讲堂”现象的分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2).

[5]王春旭.“道德讲堂”引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

[6]王燕文.常州“道德讲堂”的实践和启示[J].当代贵州,2012(10).

[7]冯小茹.德育中榜样示范应注意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5(8).

[8]李菱.用道德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J].红旗文稿,2011(9).

励志故事及感悟范文第8篇

选秀节目中的过度煽情

煽情有别于通常所说的抒情,“它常常是在表达内容的基础上漫溢性地进行抒情”。①这反映在当前的选秀节目中,就表现为“比惨”、“比泪点”。根据“煽”的程度,大致分为两种煽情方式:

1.确有其事,但节目组夸大事实触发煽情点。比如《我是歌手》锁定观众来设置煽情点,打造“哭泣姐”渲染悲情。这位现场听众逢场便哭,任何人的歌都能戳中她的泪点,因此她被网友冠以“最配合观众”、“专业演员”的称号。

2.无中生有,制作方通过编故事等手段来包装选手。虚构人物身份,使人物命运一个比一个惨,赚取观众眼泪。比如第一季《中国好声音》学员徐海星以乖乖女的形象赚得人气,其父病逝三个月,忍痛参赛的经历更是为她加分不少。但当她的火辣自拍照、在不同选秀节目中编造各种煽情故事的事实曝光后,这个虚假的苦情牌无法继续打下去。

以上两种煽情方式虽程度不一,但实质上都偏离了真实性原则,属于过度煽情。可选秀节目中的煽情确实具有超强的感染力,这让人们产生了一种误解,很多人以为这就是节目的成功之处。事实并非如此,“只有当情感的宣泄与某种深刻的思想内涵熔铸在一起的时候,作品才具有真正深入人心的力量”。②因此要对选秀节目的煽情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煽情在选秀节目中的积极作用

有人认为,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煽情总是受观众欢迎的。③选秀节目更是如此,合理的煽情会带来许多正面效果。

1.提高节目的竞争力。当前选秀节目层出不穷,遍地开花,直接推动了此类节目的激烈竞争。煽情手段在此背景下就成了各制作方在竞争中获胜的不二法门。励志故事能迅速进入人们的话题中心,成为热点;不凡经历能博取广泛关注。在强大的冲击力下,煽情通过“感动”拴住观众的心,实现拉动节目收视率的目的。

2.顺应分众化趋势。受众小众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细分化的受众市场要求传媒的节目加强针对性,以吸引不同的受众群体,满足他们的需求。选秀节目正好找准了受众定位——为梦想奋斗的年轻人和富有同情心的普通人,其煽情点的设置更是契合了当下部分观众情感的引爆点:《中国好声音》讲述追梦人的音乐情结,以此展现人生并映射时代。这些环节中的亲情、爱情、励志等元素,让观众仿佛看到了自己,实现了与节目的共鸣。

3.提升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选秀节目属于文化范畴,不仅要实现娱乐的功能,还要以情动人,拨动观众的心弦,向观众传达正能量。选秀节目通过合理的故事叙述,让观众看到其中的内涵与意义,受到积极向上的引导,感悟到精神力量,在影响观众的同时也成就自身,成为有“温度”的好节目。

滥用煽情对选秀节目的负面影响

煽情要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律,力求恰到好处。如果过度煽情,除了违背选秀节目的初衷外,还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1.麻木受众感情,影响节目形象。观众出于感动,在真实的励志故事面前会自然地流下眼泪。但观众哭多了就会疲劳。过度煽情让人们情感麻木的同时,也会质疑节目的真实性。随着观众洞察能力的提高,他们对弄虚作假、炒作、过度煽情等行为的容忍度降低,一旦过度,就会触及观众忍耐的底线,引发观众反感,遭致抵制,从而在整体上损害选秀节目的形象。

2.限制了选秀节目的深层意义,使其缺乏理性。选秀节目为“草根”一族提供圆梦舞台,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制作方为了抢占受众市场,使出浑身解数去夸大或捏造故事,极力煽情、比惨赚人眼泪,就丢掉了节目的理性力量。比如《激情唱响》选手郭伟的故事就被节目组设置出多个煽情点,却很少看到制作方对励志人物做理性的挖掘。

3.制约节目创新。综观当前选秀节目极力煽情的套路,无非是选手深情讲述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打动评委和观众,之后得到同情分。这种抒情和叙述方式令节目收视率小有成绩。但这会使许多制作方满足于现状,陷入平庸的泥潭无法自拔,不去创新,严重制约了节目质量的再提升。

4.削弱了民族性。“在过去的5年和未来数年里,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正在被英国人、荷兰人、以色列人拯救。”④比如《中国达人秀》就购买了《英国达人秀》的版权,从主持风格到评委调子都统统拿来;《我是歌手》的版权来自韩国,除了“经纪人”等设置雷同外,连感情表现方式也如出一辙。电视台的选秀节目都把眼光投向国外,机械地套用他们的情感表现模式,削弱了节目的民族性。

选秀节目如何把握煽情的度

1.彰显励志精神,弘扬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选秀节目可以煽情,但需要把煽情的动机摆正,不能一味地追求收视率而不择手段地渲染悲情。“感人心者,情。煽情是必要的。养人心者,智。煽智,是高妙的。”⑤聪明的选秀节目在满足观众娱乐和审美需求的同时,也要展示出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在煽情里开启智慧。

2.努力挖掘普通人背后的故事,用讲述新闻故事的方法真实展现。挖掘故事不是捏造故事,“身份造假”等无中生有的欺骗行为势必伤害受众感情。综艺和新闻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核心理念是共通的。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传递一种真实经历和真实情感,使节目的情感点和观众的情感点搭在一起,形成情感共鸣。⑥

3.适可而止,恰如其分地表达感情。选秀节目要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不一定非要观众掉眼泪,有时只需激起观众情感世界里的波澜,让人自然地受到感动,就可以温暖人心、吸引观众。这是真正考验选秀节目制作者的地方。比如把握好时机,在恰当的时刻拨动观众的心弦,过早过晚都会不尽如人意;不重复上演“催泪”情节,不无限积累悲情;充分利用自然的细节把观众带入伤感情绪,不刻意而为。否则非但不会让观众“哭出声来”,反而会让观众看了难为情,甚至成为笑柄。

4.冷煽情。如有些选秀歌手在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时,并没有浓墨重彩地渲染悲情,而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甚至用微笑从另一面让观众接受到“乐观积极”的信息。

我国电视台应生产出更多富有理性思考和感情内敛的优秀选秀节目,以扭转选秀节目的发展方向。

注释:

①②何群:《近年来我国影视作品的煽情倾向及其影响》[J],《齐鲁艺苑》,1998年第3期

③李林:《在电视作品中如何煽情》[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④《我是歌手——好节目都是外国生中国养》[J],《世界博览》,2013年第6期

⑤孙建锋:《要煽情,更要煽智》[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7年第10期

⑥孟黎:《中国好声音:何以制胜》[N],《金融时报》,2012年8月31日

励志故事及感悟范文第9篇

电影《南海潮》:疍家人辛酸生活史

第一部反映疍家人生活的电影是六十年代拍摄的《南海潮》,生活在六十年代的人们还记得电影中阿彩和金喜的形象。在影片中表达了疍家人辛苦的生活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影片通过对阿彩和金喜的相爱和悲惨命运的深刻描写,表现解放前南海渔民长年受渔霸与反动派残酷压迫、剥削,及受日寇残杀的痛苦。后来共产党游击队帮助他们走上翻身求解放的斗争道路。

在《南海潮》中,蔡楚生导演除了设置曲折的情节,使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扣人心弦,还很重视艺术细节的处理,把主要镜头对准日常生活场景,在一幅幅疍家人艰辛的生活风情画中,有情有致从容不迫地表达深刻而壮阔的主题,以有效地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电视剧《瑞莲》再现疍家村风情画

剧中讲述的是一名疍家女历经生活磨难,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并取得成功的故事。它以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澳门为故事背景,通过刻画家女瑞莲的命运,讲述一段人生的悲情励志故事,展示了澳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瑞莲》剧组斥资在银坑海滩边原景重现了当年的家渔村:渔民居住的小茅屋错落有致,家家门前摆放着鱼钩、鱼网,房门上挂起的鱼干还有点腥昧,门外竹竿上晾起的衣服随风摆动,不远处还有一条竹栈桥向海中延伸……身在其中,仿佛置身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南海渔家,时空瞬间流转。

江一燕演《秋喜》展疍家女艳彩服饰

《秋喜》是导演孙周自《周渔的火车》蛰伏多年后的商业转型之作,以1949年广州解放为背景,集儿女情长、悬疑谍战于一身,讲述了中共地下工作者与特务头子之间智勇相搏的精彩故事。由江一燕饰演十八岁的疍家女,造型纯真水灵,服饰艳彩多变,“秋喜”的千娇百媚、柔情似水都随服装的转变一一呈现,吸引观众眼球。

为了更好的诠释角色,江一燕梳着齐刘海、大辫子,一改时尚娇媚,以更加符合疍家女的“海上吉普赛人”形象。她翻阅大量资料,去了解疍家文化,揣摩人物性格,努力为大家呈现最真实的疍家人。在影片中,江一燕变身民俗模特,向我们悉数展现疍家的经典服饰:立领七分袖别扣布衫、无领别扣背心、宽腿七分裤…除此之外,服饰的颜色——绛紫、浅蓝、大红、纯白、西瓜粉、深雀蓝等,随江一燕角色情绪而变,衬饰剧情。

《浮城大亨》主题曲再现疍家歌谣

由著名导演严浩执导的电影《浮城大亨》正在全国影院热映。新人郑家星在电影《浮城大亨》中饰演少年“布华泉”,同时演唱了电影主题曲《浮城》,在剧中出演的经历给了他更多关于疍家人的生活体验,帮助他更好的诠释歌曲。词作者将影片中的疍家歌谣写入歌词,剧中不断重现歌谣在主题曲《浮城》中被配上旋律,“买木不知心里烂,选人容易选哥难,阿哥呢?买包花针随路撒,找针容易找妹难,阿妹呢”,主题曲《浮城》再现了那个年代的风情。主题曲《浮城》在电影快结束时响起,舒缓的曲调带领观众品味剧中故事。

《星海》表现疍家少年励志精神

电影《星海》是一幅描绘百年前澳门底层疍家人生活的风情画,是一部表现少年刻苦奋进的励志篇,也是讴歌伟大母爱的颂歌。

在澳门疍家小船上诞生的冼星海,在妈妈的爱心抚育下艰辛成长的感人故事,穷困和失学、聪慧而勤奋让少年星海在社会底层中感悟人生道理,小星海在母亲、外公与葡国琴师那里开启了音乐的天赋,后来因生活所迫在新加坡又经恩师肖友梅的教导,张扬了他毕生音乐之路。同时,电影展现了很多疍家人生活场景,犹如一幅幅风情画。

虚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署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南移,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北方雨季宣告结束,开始了秋高气爽的好日子。门外不时看到有老鹰从低空掠过,追逐着那些无法抗衡的小鸡小鸟。副热带高压迟迟不肯撤回太平洋,在南方与蒙古冷高压相互较量着,带来一场场雨。在这场冷热交替的厮杀中,万物纷纷与邻伴们告别,而后躲藏了起来。

南国岛民在冷高压和热低压的较量之中乐弯了腰,每天一场午后的及时雨的降温让老爸茶更加惬意了。

励志故事及感悟范文第10篇

1运用视觉兼顾听觉形式,进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

典型的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视觉类专业,如美术设计与绘画、书法等相关专业,其主要运用视觉感知美术作品的美之所在,其隶属的艺术类型、其主打的色彩等。及其主要美术作品的形式,如素描、油画、水彩画等等。视觉上,对人物特征、山水风景等当时年代的美术艺术作品进行多视角的分析交流,明确当时作者欲通过此幅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进行“通感”式的心灵的碰撞。并对此幅美术作品背后的所欲表达的内容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在进行此相关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兼顾与结合听觉形式,将易于使学生获得艺术的感悟。例如,可播放相关作者的创作背景、人物性格等的记录片。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运用视觉形式讲授与鉴赏中国古典山水画时,最好的效果是结合播放中国的古典音乐。例如结合播放古筝曲《画水莲花》、《蕉窗夜雨》、《春江花月夜》、《梁祝》、《柳青娘》、《楼台会》等等。此外,现今听觉结合视觉领域中也存在较多颇具中国风的音乐作品,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指导学习艺术作品的专业设计教学时,也可结合中国风古典与流行结合的民族音乐元素,并明确其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如《青花瓷》、《千里之外》、《烟花易冷》等,其本身已经易令学生联想为一幅简洁的中国泼墨山水画了。由于音乐均融入了浓厚的中国风元素,令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问题并加以整体总结规整,会由此提高学生对于视觉与听觉结合形式下的及音乐或歌曲与美术、书法等结合,此范畴与民族元素的结合的能力极具重要性。最终较易达到通感,更好地结合视觉艺术感觉与听觉艺术感觉,并进行合理交流与沟通,将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成果的取得。

2注重听觉融合视觉,进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

注重听觉,即注重音乐类专业艺术教学课程。情感促进音乐的灵感与听觉,而情感需要视觉的刺激感与兴奋感。主要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时,包括作词、作曲,乐器类:如古典吉他、民谣吉他、钢琴、小提琴、古筝、琵琶等多元化能力培养时,需积极培养学生注重人的情感地表达,讲述故事的灵魂。听觉结合视觉的艺术教学方式会使学生的情绪易于表达与释放,易于抒发人生的感悟,其在多方面更加能够给人共鸣。学生处于身心成长阶段,教学中,教师需应利用各方面资源完善学生的“通感”学习方式的性格与品质。音乐等专业听觉类教育结合视觉类教育是必要的教学内容。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感受艺术设计的作品所带给的最直观感受,培养其认真积极欣赏音乐的心态,剖析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最易被触动的情绪。需更多的从歌曲的背后为学生讲述故事,也易于其综合艺术素养的发展。还可结合多媒体影像等方式,对其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具有故事性的影像,其会对于探究这段旋律或这句创作背后的意义,其所代表的情感更有意义。开展优秀音乐作品设计活动,如此学生既可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环境中学到音乐专业知识,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起其对听觉结合视觉的热情。很多优秀的流行歌曲非常具有励志性,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这些励志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听觉结合视觉歌曲具有不同的旋律与歌词,其都蕴含着词作者深刻的思想内容,具有一定的内涵与感动故事性。教师需多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近距离心交流,教学中引入听觉结合视觉,但需注重背后的故事,为学生讲述更为深刻的内容。听觉结合视觉歌曲具有其自身优雅的旋律、动人心弦的歌词,其广受年轻人欢迎。当然包括学生,融入了听觉结合视觉的教学过程中,音乐的内容性愈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学生富有深刻情感的音乐素养,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以此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听觉结合视觉教育的积极作用。总之,“通感”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具有极大重要性,而其具有多种形式,不同的感觉相通与碰撞会产生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与成效。由此,进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时,教师综合运用多元化感觉形式的沟通,进而推进艺术专业化教学的实践方式,此将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军训感悟范文 下一篇: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