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妇女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9 02:16:55

留守妇女总结

留守妇女总结范文第1篇

一、全市留守妇女现状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市有留守妇女32.62万人,占市女性农业人口总数的17.9%。

1、从年龄结构看:市留守妇女中,20—30岁妇女3.03万人;31—40岁8.67万人;41—50岁13.37万人;51—60岁7.55万人。调查显示,31至50岁是留守妇女相对集中的年龄段。

2、从受教育情况看:留守妇女小学文化程度以下5.31万人;初中文化程度26.02万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29万人。留守妇女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年龄越轻,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

3、从留守原因看:大多数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需要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具体而言,30岁以下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照顾孩子;31—40岁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要照顾日益年迈的父母和抚育正在成长的孩子;40岁以上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丧失了外出务工的年龄及技能优势。

4、从家庭结构看:从调查情况看,11.98万留守妇女家庭中只有一个小孩,20.46万留守妇女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小孩;大多数留守妇女与老人共同居住,留守妇女除了照顾小孩外,还需要护理老人,由此,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家庭义务理所当然的需要留守妇女承担。

5、从婚姻状况看:对于婚姻状况的自我评价,19.42万留守妇女表示丈夫外出打工后婚姻比较稳定,对婚姻状况满意;12.13万留守妇女认为婚姻状况一般;1.06万留守妇女对婚姻状况明确表示不满意。

6、从收入情况看:留守妇女家庭与夫妻双方均在家务农的家庭相比,经济收入相对稳定,生活相对富足。年收入在1万元以内的留守妇女有2.05万,在1—3万元的有25.44万,在3万元以上的有5.13万。家庭收入以丈夫外出打工收入为主,也有留守妇女在家务农的收入,养家禽和种小菜能满足自己或家人生活需求,家庭简单生活资料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

7、从享受社会保障情况看:31.57万留守妇女已经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0.84万留守妇女正在办理医疗保险,0.21万留守妇女未参加医疗保险。大多数留守妇女享受了新农合制度,参合率约为97%。7.35万留守妇女已经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0.6万留守妇女正在办理养老保险,24.67万留守妇女未参加养老保险,参保率约为22.53%。

留守妇女是生产发展的主力军、是家庭生活的顶梁柱。打工经济的发展使留守妇女与丈夫实现了经济角色的分工与合作,丈夫外出务工,原来由男劳动力或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农活,转变为基本上依靠留守妇女独立完成。她们既要承担农活、家务活,又要赡养老人、抚育孩子。留守妇女已经由传统家庭中的“半边天”,转变成现在家庭中的“顶梁柱”。

二、当前留守妇女生存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需求

(一)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留守妇女普遍面劳动强度较大、精神负担重、自身素质不高、教育孩子能力较差、文化生活空虚、缺乏安全感等困难。

1、综合素质较低,发展能力较弱。从受教育情况看,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大多数,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从专业技能看,参加座谈的留守妇女代表均表示缺乏生产发展技能。从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留守妇女既无学历优势,又无能力优势,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

2、劳动强度较大,身体健康受损。在丈夫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妇女既要承担农活,又要料理家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明显增加。据座谈了解,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耕种近5亩农田,有的为了增加收入甚至要耕种10亩。据统计,16.3万留守妇女表示身体健康,15.65万留守妇女健康状况一般,0.67万留守妇女身体较差。长期的体力劳动、超负荷的劳动量让留守妇女们人未老先衰。

3、教育力不从心,孩子缺少关爱。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妇女表示没有时间和能力辅导子女功课,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仅仅停留在吃饭穿衣上。同时,由于丈夫外出务工,家庭角色缺位,孩子缺少父爱,教育缺位或监护不利,使部分孩子产生自卑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孩子缺乏识辨和自我保护能力,容易遭受伤害或惹祸生非。大多数妇女表示教育子女力不从心,教育子女的能力较差已成为留守妇女非常愧疚和担忧的事情。

4、长期留守在家,患病缺乏照料。据座谈了解,留守妇女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自己生病,既担心耽误农活,又要筹医疗费,还要“愁”无人照料。统计显示,部分留守妇女反映生病无人照料。留守妇女陈某曾半夜突发肾结石,孩子在校住读,家中无人照料,不得不拨打本村妇代会主任的电话,妇代会主任及时雇车将其送到镇医院医治,才转危为安。

5、精神负担较重,婚姻存在危机。由于常年与丈夫两地分居,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留守妇女精神负担较重,婚姻危机较大。部分留守妇女对丈夫在外务工的环境感到忧虑,对丈夫的婚姻忠诚度产生猜疑,但出于对丈夫的经济依赖而委曲求全。据了解,尽管留守妇女为家庭作出了奉献,但丈夫几年不归、移情别恋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有一定比例的留守妇女对目前的婚姻状况表示担忧,有的甚至感到没有家庭应有的温馨感,是守活寡。

6、文化生活单一,精神支柱缺失。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留守妇女精神生活比较空虚,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部分留守妇女因精神空虚而沉迷于等不良习气。据调查,选择看电视为日常主要娱乐活动的最多,其次为打麻将;仅少数妇女参加文艺宣传队。留守妇女李某在座谈中表示,打麻将已经成为她唯一业余活动,自己宁可起早贪黑赶农活、做家务,也要确保白天打麻将的时间,以打发空虚寂寞。

7、容易受到侵扰,缺乏安全感。由于大量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地广人稀,村落分布比较分散,治安防范力量较弱,留守妇女易受到侵扰。调查发现,留守妇女特别担心孩子及家庭财物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人身和财物的安全感。

(二)主要需求

调查表明,当前市留守妇女最迫切的需求依次是:发展地方经济、学习生存技能、提高教育子女能力、丰富文化生活。

1、发展地方经济。留守妇女希望政府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发展本地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丈夫及自己在家乡创业与就业。当问到“如果可以在家乡创业或就业,你还赞成丈夫去外地打工吗?”大多数留守妇女选择了“不赞成”。

2、学习技能。一半以上的留守妇女表示发展生产缺资金和技术,希望参加各类培训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主创业和发展生产的能力,尤其是31—40岁留守妇女希望通过掌握一门技能,对于未来道路有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3、提高教育子女能力。大部分留守妇女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希望定期组织家庭教育讲座活动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监护能力和水平,使子女在留守家庭的环境中也能够身心健全,健康发展。

4、丰富文化生活。座谈中,大多数妇女表示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单一,希望组织文艺宣传队,通过扭秧歌、打腰鼓等来丰富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希望组织维权志愿者讲授法律、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等知识,开展心理疏导、维权服务等。

三、改善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的建议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主要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只有社会各方面给予留守妇女足够的人文关爱,让这个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才能真正推进留守妇女群体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一)增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能力。仁者授人以渔,这是推动这一特殊群体更好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劳动技能培训。农业和科技部门要在农业科技培训中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参训比例,特别是在送科技下乡等培训活动中使留守妇女的参与率达到30%。政府多年来对市农村妇女培训工作给予支持,保证了每年2期“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每期60名农村妇女带头人受训,目前已有2600人次参加了在市农业学校的科技培训,这批带头人在农村基层发挥着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一举措也深受广大农村妇女的欢迎。建议通过此举和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加大对农村留守妇女中带头人的科技培训力度,每年增加6期留守妇女带头人培训班,使360名留守妇女参训受益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建议依托劳动部门、市妇女创业中心等有专业资质的部门和单位,举办留守妇女创业就业培训班,通过灵活办学、送教上门等形式,对有创业意愿、愿意向非农生产领域转移就业的留守妇女,实施定向、定点、订单式创业就业技能培训。三是建议实施农村留守妇女大讲堂项目。以提高留守妇女的权益保护、安全自护救护、文明健康生活和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等农村妇女急需的内容为主,依托妇联组织按每场活动经费1万元预算,每年举办50期(场)留守妇女专题讲座、咨询活动、亲子活动等,帮助她们掌握必要的法律、安全、生存和教育子女的科学理念和能力,提高留守妇女的自身素质和监护能力。使她们成为有素质、能担当的好家长、好妻子、好儿媳。

(二)拓展留守妇女生存发展途径。充分发挥留守妇女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建议将她们作为新农村环境保洁长效管理队伍主力军,由村两委或妇代会负责巾帼保洁队的人员推荐和组建,由城管部门负责培训、指导与管理,并为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提供必要的清扫工具、运输设备及保洁人员每月每人300元的劳务补贴。此举一方面可以扩大留守妇女在家门前就业的途径,并通过保洁工作的适当补贴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由所在村留守妇女进行保洁工作,在整治清扫环境卫生的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她们的宣传和监督作用,激发全体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更好地体现自己的家园自己爱,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前期,市妇联在全市开展了“巾帼保洁”长效机制的探索与运行,此项试点工作起步早,成效明显,张副市长参加经验交流和推介会时对此举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如何将这一前期摸索的好做法和经验在全市农村推广,希望通过这次留守妇女专题调研,将一举多得的好事办好。

(三)提高留守妇女的生存发展水平。针对留守妇女在精神交流、文化生活、婚姻家庭、法律意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如何帮她们解难释惑,我会专题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在六个远城区多次调研座谈走访,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一是借鉴农业互助合作社运行模式和经验,建议建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织”。互助形式可以是生活互助、生产互助和公益互助等,大家在体力上互相帮扶,精神上互相安慰,生活上互相关照,缓解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留守妇女安全感。如创建示范“妇女之家”,使其成为留守妇女交心谈心的场所,规避矛盾风险的安全港湾;通过互助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贴近农村生活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鼓励她们组建秧歌队、锣鼓队、健身队、合唱队等留守妇女文艺队,让她们精神有所归依。二是试行留守妇女探亲制。制定“探亲节”或“探亲假”,鼓励外出打工的丈夫回家团圆,帮妻子分担农活、与孩子交流亲情,或留守妇女赴丈夫打工居住地探望,增进夫妻感情,维护婚姻家庭和谐。充分发挥留守妇女互助组织作用,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亲情之旅”、“鹊桥会”等夫妻亲情互动活动,组织部分留守妇女与打工丈夫“零距离”相会,加强留守妇女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对探亲路途的费用政府给予鼓励性经济补助,如报销路费或部分报销路费、对打工地相对集中的村民集体包租车等,保证夫妻至少一年两次团聚的机会。通过互助活动的有效开展,探索留守妇女互助组织在精神交流、文化生活、婚姻家庭、安全保障中的积极作用,引导留守妇女倡导邻里文明互助,努力形成团结友爱、文明祥和的新风尚,增强留守妇女安全感和幸福感。

留守妇女总结范文第2篇

__镇位于__县东北角,北邻__市__县__镇,东傍__市__县__乡,面积62平方公里,共有9329户,3.8万口人,其中留守儿童户679户,孤儿户为34户,单亲家庭户为120户,留守妇女户为2872户。大多男性外出,妇女则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这些留守妇女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则基本无事可做,这些人该如何引导?该如何找事给她们做呢?如何使得单亲家庭的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如何使留守儿童、孤儿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生活在父母的怀抱中,玩上一些时髦的玩具,用上时髦的文具?为此,我们积极探索,以更好的服务于留守妇女儿童。

1、镇村妇联组织全面了解妇女儿童实际情况,把握需求,分类做好管理。镇妇联组织充分发挥村妇代会作用,对本村留守妇女儿童、孤儿、单亲家庭,尤其是贫困留守妇女儿童逐户进行全面摸查,登记造册,切实掌握本村留守妇女儿童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信息库,通过加强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动态管理,及时了解和解决这些家庭面临的问题。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将惠民好政策宣传出去,提供投资少、见效快的相关致富项目,使外出务工人员可以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从而减少留守妇女儿童的数量,进一步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针对大多数留守妇女创业缺少资金、项目的实际情况,镇农商银行加大信贷助推、岗位助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力度,增加留守妇女创业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留守家庭关系稳定。截至目前,已组织女性参加网络创业培训2次,培训妇女200余人,实现创业就业人员119人,集中在商店门市类项目10人、刺绣加工项目35人、箱包、服饰加工带动64人、百杂货类等项目10人。

2、校级、村级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阵地职能作用。镇中小学为更好的服务留守儿童、孤儿等困境儿童,在学校设立温馨驿站,拓展留守儿童关爱的载体和平台,在温馨驿站,老师们就像妈妈一样,关心呵护着每一位来访的学生,对他们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悉心开导,对排查出的困境儿童130余人进行了一对一心理辅导,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各村居充分发挥各村能人大户、老党员等各类女性代表,利用各村的妇女儿童之家、妇女维权站,对留守妇女儿童加强教育引导,面向留守妇女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留守妇女提高身心素质,增强致富本领,并深化对留守妇女儿童的维权服务,对留守妇女进行心理情绪疏导、婚姻家庭关系调适等,切实加强对她们的人文关怀,通过建立广场舞团队、妇女创业就业支持小组等各种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让留守妇女儿童积极参与进来,丰富留守妇女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截至目前,全镇10个村居,已有6个村建立广场舞团队,有130余名留守妇女参与,10个村均建立了妇女创业就业支持小组,吸纳女创业致富能人30余人,种养殖大户50余人,更加有效的为妇女创业就业服务。

3、各类女性代表志愿参与到关爱留守妇女儿童活动中,力所能及的给予帮扶。镇村妇联组织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健全留守妇女儿童关爱体系,积极把热心公益事业、乐于服务他人的巾帼志愿者组织发动起来,定期走访慰问留守妇女儿童家庭,进行情感关爱、行动帮扶等;建立农村妇女互助小组,在留守妇女集中的地方,成立互助组,让她们生产上互帮、生活上互助,心理上共慰;组织村妇代会主任、妇代会成员、妇女代表、致富女能手、种养殖大户等对生活贫困和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留守妇女和家庭进行定点、重点帮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村级妇联组织继续加大对留守妇女创业就业的指导服务,通过镇组织的观摩活动,与邻村进行对比,切实找准适合本村发展的项目,积极动员有创业意向的青年夫妻返乡创业,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对符合条件的妇女创业就业提供帮助,简化审批手续,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并且充分发挥本村及本镇先进典型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调动广大妇女勤劳致富和敢于创业的信心与决心。

2、镇、村、校三级组织切实加大对留守儿童、孤儿等困境儿童的关爱力度,及时了解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及时给予帮助。

留守妇女总结范文第3篇

__区位于__偏北,总面积1278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5个街道和__工业园,总人口85.77万,其中女性40.2万人,占46.87%。全区现有17个乡镇(街道、工业园)

目前,我区共有人口85.77万人,妇女40.2万人,占总人口的48.84%,其中留守农村妇女31320人,留守妇女占妇女总数的7.8%;0-18岁儿童共159178人,其中留守儿童5648人,占儿童总数的3.5%。

1、从年龄特征看,以中青年妇女为主。

2、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水平为主。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小学文化程度1970人,17.4%;初、高中文化程度8965人,占79.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有385人,约占3.3%。

3、从分布地域看,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村。如__桥镇共28个村,__寺村,留守妇女为1326人,占全镇留守妇女人数的11.8%;沛林村1405人,占12.4%.

4、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看,以低技术含量劳动为主。从抽样调查的结果看,留守妇女从事种植业约占47%,就近打工占36%,从事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等,只占15%。

5、从留守原因上看,以照顾老人孩子为主。调查显示,养育孩子、陪孩子读书、在家照顾老人的8716人,占77%;以农业生产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1132人,占10%;因城里找不到合适工作、生活费用太高等1472人,占12.9%。

1、从留守类型看,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为710人,占26.8%;父母单方在外务工的有1935人,占73.1%,其中父亲外出务工1817人,占68.6%,母亲外出务工105人,占4%。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儿童为1067人,占40.3%;小学阶段儿童1088人,占41.1%。

2、从监护方式看,单亲监护1906人,占72%;祖辈监护728人,占27.5%;其他人监护14人,占0.5%,均有监护人。

3、从家庭收入看,大多在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线下。抽样调查的结果看,66%的留守儿童家庭年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下。

1、受教育程度和增收致富能力相对较低。 调查中显示,47%的留守妇女以自家承包地从事种植业为主,家庭中男劳力外出后,很多妇女不懂机械操作技术,使农业生产呈现出简单生产的特征,依靠科技致富的比例偏低。三分之一留守妇女的家庭经济状况处在我镇农村平均线以下。

2、劳动强度大,家庭负担较重。被调查的留守妇女中,50.42%认为当前面临的第一大问题是劳动强度大。调查中,留守妇女家庭赡养的老人在2-3位的为6893户,占60.9%,家庭赡养老人在4位及以上的3702户,占32.7%。扶养孩子1位的10052户,占88.8%,2-3位及以上的815户,占7.2%。据统计,有30%以上留守妇女的丈夫每年回家探亲一次,有15.6%的每2年回家探亲一次,有1%留守妇女的丈夫3年以上才回家探亲1次。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务,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每天用于家务劳动、子女教育、照顾老人的时间平均为5小时,承担家务劳动强度较大,负担较重,使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受到较大影响。

3、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维权意识差。一方面,农村个别无业男性好逸恶劳,把目光盯在留守妇女身上,用不健康的语言和动作对其进行骚扰;另一方面,部分犯罪分子利用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的空子,趁机盗窃其家庭财产。而多数留守妇女因教育程度、封建传统观念等原因,维权意识和能力较差。

4、素质提升机会和精神文化活动匮乏,造成留守妇女儿童教育、生活质量不高等多重问题。留守妇女大多年龄在30-50岁,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经济上不宽松,家务劳动时间长,无暇参加各类培训。闲暇时节,最多的娱乐便是串门聊天、看电视,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由于文化程度低,在子女上学和教育问题上不能给予太多指导,而且承担田间劳动和家务劳动,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子女力不从心。调查中发现,由于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的缺失,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大多一般,缺少课外读物、活动器材,课余生活枯燥,而且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祖辈监管或单亲监管,多数为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全由母亲一人承担,这种家庭角色的缺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心理发展、健康成长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5、夫妻交流减少,婚姻关系不稳定。由于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家庭生产生活全部落到留守妇女一人身上,除了高强度生产劳动对身体的伤害外,精神上的负担也威胁着留守妇女的健康。家庭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使留守妇女缺乏安全感,精神压力变大。此外,由于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双方沟通交流较少,多数存在婚姻家庭危机,留守妇女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在抽样调查中,86.2%的留守妇女当前最主要的需求是“夫妻团聚过稳定的家庭生活”。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这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 妇联是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妇联组织与妇女、儿童和家庭有着天然的联系,__区妇联积极发挥妇联组织优势,探索有效途径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

近年来,区妇联始终坚持源头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运用妇联组织话语权和影响力,为

区委、政府建言献策,将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纳入了《__区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和各级政府考核机制。区妇联并与有关部门多次开展了留守妇女儿童专题座谈活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结对帮扶管理制度和工作考评制度,由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留守妇女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为方便农村少年儿童,同时适应农村教育事业未来发展规划,__区在全区每个乡镇都建立了一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乡村学校少年宫坚持“特长+特色”发展,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开设特设兴趣课,使农村留守儿童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区教育局出台了《__区中小学起始年级招生办法》,确保了农村留守适龄儿童全入学,义务教育阶段退学率为“0。对特困留守儿童,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生活补贴。各农村学校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监管,广泛开展亲子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健康自信成长,有效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区妇联组织各乡镇妇联加大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培训力度,提高她们全面发展的素质与能力。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大力实施女性素质提升工程,根据留守妇女的特点,安排培训内容,加强参政议政、实用技术、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科学素养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她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她们优秀品格和健康心态。为了帮助更多的妇女和家庭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同时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现象的存在,区妇联围绕“搭建供需平台,促进转移就业”,与劳动部门联合实施“春风行动”,连续多年举办“春风送岗位”招聘会,在招聘会上设立关爱女性就业服务台,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就业岗位和致富门路,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为留守妇女提供工作岗位近5000个,并与有关部门推进妇女小额信贷工作,为有一定创业经验、能力的留守妇女提供小额贷款2945万元。

区妇联发挥区妇女儿童维权中心、各街镇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以及各村、社区妇女儿童维权咨询点等三级维权网络作用,在每个乡镇妇联建立维护妇女权益服务站。安排法律、心理咨询、婚姻家庭等义工,直接面向基层,倾向留守妇女,进行心理咨询、情绪疏导、等课题,为广大留守妇女群众提供咨询、进行帮扶。在三八维权周活动中,开展维权知识下乡活动,今年3月份在岳家桥镇举行了一场反家暴培训暨妇女维权知识下乡抢答赛。该镇22个村共200名妇女参加学习并参与比赛。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比赛:请记住我站域名等形式,进一步宣传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高了农村妇女的维权法律意识。

立足拓展救助领域,延伸救助服务,发动社会力量为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困难群体,送温暖、送健康、送服务。做好扶贫帮困工作,缓解困境家庭生活压力。区妇联开展了救助贫困留守妇女活动,全区共救助贫困留守妇女20人,救助金额2万元,在岳家桥镇学校开展“手拉手献爱心,心连心促成长”留守儿童活动,发动女企业家捐款捐物3万余元,对岳家桥镇60名特困留守儿童进行慰问,号召家庭和社会重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区妇联结合“三访三化”工作开展为广大妇女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利用春节、六一节、中秋节、开展贫困单亲母亲、留守儿童的慰问帮扶工作。

区妇联组建巾帼维权志愿者服务队,各乡镇妇联联合劳动、综治、计生、学校等部门大力培育和发展家庭教育、维权服务、心理咨询、家政服务等志愿服务队伍,广泛调动社会爱心人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提供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妇女健康行动,实施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保健水平。大力培育发展农村妇女文体健身团队、全区17个乡镇街道都建立了广场舞队、秧歌队,引导农村留守妇女积极参加文明、健康、向上的方体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由于留守妇女儿童问题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复杂性的特点,所以目前我区在关爱留守妇女儿童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为基层妇联应发挥优势,做实做好留守妇女儿童工作。

1、争取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文化设施缺乏,全区没有一所专门的“留守儿童之家”,所有的儿童之家是依赖乡村图书馆和妇女之家开展活动的,乡村少年宫仅建立在乡镇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镇区学校,大部分边远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享受不到。政府需加大投入力度,定点建立留守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大多比较差,很多学习没有寄宿条件,这样使得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老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食宿便利,使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生活成长,以对缺少的家庭教育予以补偿,让留守儿童在同龄群体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同时也便于对其实行相对封闭的管

理,减少留守儿童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2、了解实情,把握需求,增强留守妇女儿童关爱的针对性。乡镇妇联组织要发挥村妇代会作用,对本村留守妇女和儿童尤其贫困留守妇女儿童逐户进行全面摸查,登记造册,切实掌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信息库,通过加强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动态管理,及时了解和解决这些家庭面临的问题。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将惠民好政策宣传出去,提供投资少、见效快的相关致富项目,使务工人员可以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从而减少留守妇女儿童的数量,进一步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针对大多数留守妇女创业缺少资金、项目的实际情况,加大信贷助推、岗位助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力度,增加留守妇女创业就业机会,促进留守家庭关系稳定。

3.创新活动载体,发挥阵地职能。充分发挥妇女阵地的作用,拓展实施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的载体和平台。要充分发挥农村女委员、妇代会主任的作用,利用广泛覆盖的“妇女之家”、“维权服务站”,对留守妇女儿童加强教育引导,面向留守妇女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留守妇女提高身心素质,增强致富本领;要深化对留守妇女儿童的维权服务,充分利用妇联组织的健康婚姻大讲堂等活动,对留守妇女进行心理情绪疏导、婚姻家庭关系调适等,切实加强对她们的人文关怀;要通过各种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让留守妇女儿童积极参与进来,搭建活动平台,丰富留守妇女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4、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健全留守妇女儿童关爱体系。要把热心公益事业、乐于服务他人的巾帼志愿者组织发动起来,定期走访慰问留守妇女儿童家庭,进行情感关爱、行动帮扶等;探索建立农村妇女互助小组,在留守妇女集中的地方,成立互助组,让她们生产上互帮、生活上互助,心理上共慰;组织村妇代会主任、妇代会成员、妇女代表、致富女能手、种养殖大户等对生活贫困和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留守妇女和家庭进行定点、重点帮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留守妇女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动研究;留守妇女儿童;社区援助模式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陆续向城市转移,留守妇女儿童问题不断恶化与升级。本文成立的可能性基于以下背景:首先,政府、市场(企业)、家庭自身均尝试给予留守妇女儿童援助,但这些尝试始终没有形成常态机制,使留守妇女儿童社会问题的解决陷入一个内卷化怪圈;其次,十会议上,同志基于党中央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从社区援助作为突破口来响应国家社会管理创新为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再次,以往对留守妇女儿童的援助有阵地建设多、服务主体广、援助效果弱的特点,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普适机制。因此,本研究基于社会行动理论,从社区援助角度出发,尝试针对留守妇女儿童构建一个普适常态的援助模式来开展研究。

一、研究的意义

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从社会学行动的实例分析入手,尝试性的总结出一套具有普适价值的干预行动模式及其评估机制,对解决留守妇女儿童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研究角度方面,本研究通过前期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对留守妇女儿童援助进行现状分析,总结出政府援助、家庭自助援助、援助市场化等尝试经验和不足,社区援助通常集中在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对劳务输出地留守妇女儿童进行社区援助模式研究是一次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方法意义的探索。

对留守妇女儿童进行社区援助模式探讨,不仅基于我国邻里相伴、守望相助的传统,并且社区援助模式可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创新我过社会管理模式,体现了功能的全方位性、资源的多元性以及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二、研究现状

社区援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它最早用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自它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建立后,其他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均视其为养老问题一剂良方转而加以推广,使社区援助模式逐渐取代了机构照顾的主导地位成为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的主流。此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区援助由先前的主要针对性的养老服务而慢慢扩大为针对社区内有需要的人士进行的服务,主要包括老弱病残者及儿童。吉登斯曾指出: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以社区为重点’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变得非常必要,“社区”不仅意味着重新找回已经失去的地方团结形式,它还是一种促进街道、城镇和更大范围的地方区域的社会和物质复苏的可行办法(安东尼·吉登斯,2000)。社区援助,对于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沃克总结了社区援助的三层涵义:1)在社区内实行援助,2)由社区来负责援助,3)对社区进行援助。

社区援助模式在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得到了大力推广,我国还属于刚刚起步阶段。艾华认为社区援助,是指在社区中由社区各类人士合作去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照顾,以求在社区环境中改善居民的生活素质。这里的“有需要的人士”涵盖的面非常广,主要是指老弱病残者和儿童(艾华,2003)。周沛认为社区援助是专业性的社区工作者动员和调动社区资源,运用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联络社区内政府和非政府的机构,通过合作和协调,以正式合法的社会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络来为有需要的人所提供的援的服务(周沛,2002)。这些涵义是在社区照顾发展的过程中被伸展出来的,但它们之间在责任与义务方面的不一致是显而易见的。

三、行动研究方法对构建留守妇女儿童社区援助模式可能性

关于“行动研究”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19世纪晚期的“教育科学化运动”(the Science in Education Movement)。在当时就有许多社会改革家推崇用“假设-验证”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方面的实际问题,行动研究的精神初显霓端。但学术界一致认为行动研究的鼻祖应该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勒温(Lewin,K)。他不但正式提出了“行动研究”这个词语,而且通过实践构建了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以Lawrence Stenhourse, John Elliot, Stepen Kenunis为代表的学者对教育行动研究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根据国内外学者对行动研究的基本思想有了深刻的认知后,总结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如下:

本文探讨的是将构建留守妇女儿童社区援助模式采取行动研究分析方法,即一种把研究者和实践者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中国至今还没有重视社区援助。传统的农村社区以血缘、地缘为其特点,生于斯长于斯造就了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互相扶持。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现代化、城市化对这种传统的社会文化的冲击。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利益关系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现实而具体的交换关系开始取代道义的贡献行为。原来的社区特征在消退,人们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意识越来越淡薄。“农民工”的存在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并且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都不可消除。因此,我们希望立足社区,针对劳务输出地的留守妇女儿童群体,设计一个社区援助项目,通过不断观察收集数据,分析测评社区援助效果,来确立留守妇女儿童真正的需求,从而提供科学有效的对策建议,并将抽象出来的社区援助模式进行推广。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通过以上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到,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以往留守妇女儿童援助模式进行分析;2.针对当今留守妇女儿童援助模式的不足提出社区援助模式的优越性;3.阐述行动研究分析方法对保障社区援助有效性具有明显优势;4.通过行动研究分析方法,设计具体项目针对留守妇女儿童社区援助进行探讨;5.对项目成效进行评估(建立评估体系),总结留守妇女儿童的真正需求,并分析通过行动干预开展社区援助的可行性;6.提出对策建议。

通过社会行动分析方法来证明社区援助模式对留守妇女儿童改变其生存现状的有效性是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在于:1. 制定可行有效的行动计划与措施;2.行动干预中期的风险;3.行动设计方案的最终评估体系的建立;4.社区援助模式是西方福利国家遭到困境而出现的,在中国,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社区建设尚在发展中,更不用说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因此社区援助模式本土化也将是研究面临的另一难点。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说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当今的政策环境、学界热门领域、现实状况为留守妇女儿童社区援助模式提供了可能性。政府开始倾向于重视社区功能的开发。改革开放后,面对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竞争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政府和企业的职能正发生着重大的转变,之前他们所承担的许多功能正被新型的现代化的社区所替代, 社区照顾在我国社会服务中的地位凸显,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深远的价值。

第二,社会行动研究方法作为不同于传统的实证研究方法论与人文研究方法论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上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行动干预是结合了上述两种方法论的优势而产生的,在理论研究的的基础上开展实证行动,经过行动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再回到理论上,提升和推动理论的发展。留守妇女儿童要接受一定社区援助,实质也是接受了行动干预,我们对这个过程进行检测和控制,是测量社区援助是否对妇女儿童有效的科学可行的方法。

第三,通过社会行动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套可行的、具有普适性的留守妇女儿童社区援助模式,能够在社区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工作等领域广泛运用,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对传统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是一种补充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区照顾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社会工作研究,1994,(3):1-4.

[2]祁峰.英国的社区照顾及启示[J].西北人口,2010,(6):20-28.

[3]殷妙仲,等.社区社会工作研究——中外视野中的交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83.

[4]阿兰·图海纳.《行动者的归来》[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留守妇女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妇女;女性;农业化

AbstractMostoftheruralmenwenttofindjobsinthecity,sothewivesleftathometodothefarmingwork.Anewworkdivisionisgoingtoarise.Theleft-at-homewivescontributetotheruralmodernizationbutalsosupporttheurbanization.Thenumberofleft-at-homewivesestimatedismostly47million.Thisarticlereviewsthelifeconditionofthemdependedonmediafilesandotherprofessionalresearch.

KeywordsLeft-at-homewives;Women;Agriculturalizing

一、国内相关媒体报道的综述

(一)负担沉重:农业生产、赡养老人、抚养子女

杜菊瑛家住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芦马岔村,丈夫长年在外搞装潢,家中有3个孩子和两位80多岁的老人。杜菊瑛说,她家种了7亩半马铃薯,她一人犁地、播种,到了收获季节,她又一人挖、捡,然后用架子车一车一车拉回,一共收获近两万斤马铃薯。家中20多亩牧草也是她一人收割回来的。杜菊瑛深有感触地说:“说实在的,我现在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没了我,这家就转不动了”[2]。

(二)文化水平较低:教育力不从心,致富无门

“不知道做什么能挣钱。只有看电视剧、打牌打发时光。”6月17日,记者在青神县罗波乡龙泉村采访时,丈夫在上海打工的欧明蓉这样说。欧明蓉今年33岁,丈夫每年回来一次,家中只有她和她的女儿。“丈夫寄回的钱,够女儿学费,家庭日常开支还得自己挣。”“我原来在棉织厂工作。就二三百元一个月,关键是三天两头没活儿做。”她辞了职。“看到别人养猪有得赚,我去年就喂了一只母猪,哪曾想猪价一路走低,饲料还贵。”说起刚下的15只仔猪,她又是心疼又是心伤,“真是不知道如何办”[3]。

(三)安全无保障,心理负担沉重

由于“留守妇女”处于弱势地位,她们的合法权益相对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于是成为农村案的主要侵犯对象。调查显示,农村害案件中有70%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4。

(四)婚姻安全受到威胁

“过年也不愿意回家,总是推说没有挣到钱。就是回来了,也拉着个脸,还常背着家人打电话。问他还死不承认。”丈夫在昆山打工的“留守妇女”肖红(化名)向记者述说时语气里充满了无奈。肖红不停地用一条毛巾擦眼泪,“我整晚睡不着觉,不是孩子我连死的心都有了!”[5]。

(五)文化生活匮乏

农村“留守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留守妇女”们常常因为空虚而从事、迷信等活动[6]。

二、国内相关学术研究的综述

(一)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地位

妇女的家庭地位界定为,妇女在家庭中享有的威望及拥有和控制家庭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权力。

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主妇相比,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妇女的权力空间扩大,增加了妇女公共事务参与的机会,为农村妇女提高自主意识、展示和锻炼自己提供了条件,而且收入边界清晰化使得妇女的重要性得以体现,留守妇女的价值得到了更多的体现。但是,留守妻子对于主要的收入来源的物质基础责任田只拥有使用权但是重大事务的控制权仍然由丈夫决策[7]。再者,由于农业收入远远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其地位并没有因此提高[8]。

朱梅等认为留守妇女日益加重的劳动带来的不是更多的现金收入而是更大的对家庭的隐形贡献,从而与外出就业的丈夫创造的相对较多的显性收益形成了巨大反差,妇女的经济地位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如果政府不进行干预,从长期来看妇女的家庭地位将进一步下降[9]。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自己认为丈夫对家庭的贡献率高,还有一部分留守妇女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不能做主[10]。留守妇女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但是这些家庭责任并没有赋予她们对等的权利,留守妇女家庭还是遵循着丈夫的权利大于义务,而妻子的义务大于权利的不公平的处境。

(二)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方式

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方式仍属于传统型。安徽妇联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妇女承担起田间劳动和家务劳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访谈中,大部分女性反映由于劳动负担重,基本上没有什么时间照顾孩子,特别是在孩子的学习和教育上,没有精力去管,有疲于奔命的感觉,留守女性也反映出劳动之余的休闲娱乐活动内容单调无味,常感到寂寞。

安徽妇联调查发现,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但是自1996年后,外出打工的主要工资呈下降趋势,加上现今消费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和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下滑,农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其消费水平仍然停留在以生存资料消费为主体的层次上[11]。女性作为家庭生活的主要策划者,其消费更是在综合考虑的情况下进行,所以其消费水平很难提高。

农村留守妇女娱乐休闲方式单一落后,社会交往关系仍以血缘和地缘为主。

(三)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状况

通过在河南省341名留守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调查,利用心理学上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量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受社会传统观念、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以及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多种角色的困扰以及多种标准的评判,农村“留守女性”心理上的压力加重,引发了各种心理问题[12]。

(四)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状况

男工女守分工的直接后果一是夫妻的长期分居引起夫妻共享时间的减少和夫妻的异质性增强,婚姻的稳定性受到威胁;二是农业效益比较低下造成的留守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功能的下降,使得留守妇女在婚姻中处于弱势地位。

(五)农村留守妇女与农业生产

大批男性农民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妇女日益成为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地方特色产业的主力军,学术界出现了关于从农业经济角度出发的农业女性化和从女性发展角度看的女性农业化的讨论。

1.关于女性农业化对妇女发展的影响,学术界大致有两种倾向性意见

(1)女性农业化对妇女地位改善有进步意义

丈夫的外出客观上赋予了留守妇女生产自和生活自由度,并且拓宽了发展自身潜能的空间。可能会给她们带来生产和生活的能力提出挑战但是无疑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在国家倡导的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所实施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及农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向给农村“留守妇女”的发展提供了发挥的平台[13]。

(2)女性的农业化对妇女地位的提高和生存状况的改善明显不利

男性的逐步非农化,农村妇女则正在逐步地农业化。这个过程将给农村妇女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比如农村妇女的收入边界虽然清晰了,但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却下降了;虽然获得了更多农业生产的机会,但却加重了其劳动强度和生理负担;女性的农业化加重了她们对男性的依赖,固化了农村妇女的不利地位[14]。

2.关于农业女性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男性要低,获得培训的机会少等原因使得农业女性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农业女性化将导致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文化水平下降;导致农业劳动的结构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下降等不利影响[15]。

三、总结

以上的研究给我很多启示,也存在如下一些不足:

(一)研究文献很少,描述性居多,深入分析少

与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相比,目前对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过于笼统、表面化,缺乏代表性研究成果。关于留守妇女的文献大多没有把留守妇女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来研究,无助于深入了解留守妇女群体。

(二)单一研究多,综合研究少

从研究视角来看,目前已有的文献大多数都是从社会学、经济学等单一的学科视角出发进行讨论,缺少从综合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三)主观判断多,实证研究少

涉及留守妇女问题研究的文献缺少实证分析,在为数不多的调查报告中也多为生存状况的描述,而且调查地区选取比较局限,样本量太小,容易忽略了各地的文化、地区资源等差异,以偏概全。对于农村留守妇女没有严格的分类,大多数学者都关注负担沉重的留守妇女,把她们看成弱势群体,可能还有部分赋闲在家属于剩余劳动力的留守妇女,由于缺乏实证研究,这些都还是未知。

(四)对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界定不够

留守妇女所出现的问题中比如消费方式低下、社会交往范围狭窄、心理状况差等可能不是留守妇女所独有,而是存在于广大农村妇女之中的普遍问题。另外,有的学者认为留守妇女的家庭地位需要提升,可能非留守的农村妇女付出的劳动和其家庭地位更不相称,所以需要相对于非留守妇女的视角来研究留守妇女,真正把留守妇女这个群体研究清楚。

农村留守妇女肩负着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家务以及赡养抚养等家庭责任,她们似乎不再只是半边天。家庭生活“单亲”化,使得农村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的问题,妇女的人身安全、婚姻不稳定等等。农民工问题因关联着城市的稳定而引起了广大的关注,相对而言,农村留守妇女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却是双重的,她们被掩盖在农民工的背后,支撑着城市发展也维持着农业生产,然而她们在我们的视野里却是那么模糊。这种忽视违背了社会的公平,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农业生产的女性化,给她们带来的是独立发展的机遇还是建立在传统分工基础上的再次不公平的倾斜?在政府大力倡导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农民的背景下,留守妇女会不会因为男性的缺席而获得更多的发展的机会,成为新一代农民?政府会不会给与留守妇女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保护呢?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都是模糊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对这个群体没有给与充分关注和深入分析。

探讨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对于妇女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社会的和谐以及农民工家庭和谐等等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新华网/politics/2005-11/10/content_3759062.htm,2005-10-30

[2]青神“留守妇女”说无奈,四川在线,2006.06.20/nsichuan/msxw/20060620/200662085003.htm

[3]性骚扰七成指向农村留守妇女?新华网,2006.06.30/legal/2006-06/30/content_4770673.htm

[4]苏北“留守妇女”:守住家庭丢了爱情,新华网,2006.11.24

/society/2006-11/24/content_5369285.htm

[5]乡村“留守妇女”现状调查,河南报业网,2006.06.07

/xwzx/rdtj/jdt/t20060607_537124.htm

[6]孙琼如.农村留守妻子家庭地位的性别考察[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02)

[7]彭娟.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对留守妇女的影响分析[J].青海师专学报,2006(3)

[8]朱梅等.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经济价值的社会学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9]魏翠妮.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10]李洁.试论农村社区中留守女性生活方式的转变[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11]朱桂琴.农村“留守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J].天中学刊,2006(8)

[12,13]周全德等.论农村“留守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0)

[14]李新然等.试论女性农业化对农村妇女发展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0(05)

留守妇女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留守妇女;婚姻问题;相关建议

农村留守妇女作为社会现存的一个弱势群体,她们在婚姻方面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是留守妇女个人和她们家庭方面的问题了,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现阶段仍然大量存在并且短期不会消失的群体,她们的婚姻问题是需要得到社会的重视。解决她们所面临的婚姻难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从多方面关怀留守妇女,保障她们的基本权利,提高她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另外留守妇女婚姻出现问题主要是受夫妻二人长期两地分居的现状的影响,所以应致力于改变这种分局的现状,创造留守妇女不再留守在家的环境。

一、发挥当地妇联组织的积极作用

妇联组织作为农村基层组织之一,是农村留守妇女的坚强后盾,所以留守妇女当地的农村社区妇联组织应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在保障留守妇女合法权益的基础之上帮助留守妇女解决已经出现的婚姻问题,并注重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的自我发展,帮助留守妇女克服婚姻问题的出现。

首先妇联可以针对具体的问题解决方面帮助留守妇女。妇联可以建立一个专门为留守妇女成立的工作室,避免出现留守妇女有问题需要求助时求助无门的现象。针对留守妇女婚姻中未曾出现安全和骚扰等的问题进行预防性的宣传,避免婚姻问题的出现;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保护留守妇女的权益不受侵害。妇联组织还可以将农村社区中的留守妇女组织起来建立一个留守妇女小组,组织她们学习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把她们从一些旧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乡村等一系列普法活动,提高留守妇女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水平,从而为农村留守妇女维权工作提供了更为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其次,留守妇女作为婚姻的主体之一,婚姻问题的出现跟自身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所以妇联组织还需要注重留守妇女自身的发展,大力提升留守妇女的素质与能力。留守妇女婚姻出现问题时,很多时候她们都是受到伤害最多的一方,这跟留守妇女自身的发展现状有很大的关联。妇联组织应针对当地留守妇女群体的整体情况,积极与农村社区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制定好适合留守妇女群体自身发展的项目,使留守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比如,大力鼓励留守妇女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使她们不完全依赖于固定的农作物养殖,以增加自己的收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另外,妇联还可以组织各方面的技能培训以及文化娱乐活动以提高她们的素质,适应新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健全和完善针对留守妇女的法律政策

法律是保护一个人不受侵害的最强大的武器,而留守妇女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是更需要相关的法律予以保护的。所以应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保障留守妇女权益。当今社会针对妇女权益的方面的法律主要有《婚姻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但是都是以妇女为基本单位,重点针对留守妇女这一群体的并不是很多。在法律制度上,应该完善对留守妇女的婚姻保护制度,因为一旦婚姻出现危机,留守妇女作为弱势群体受到的伤害与打击会给留守妇女带来巨大的伤害。在出现婚姻问题走上离婚道路时,由于妇女在经济上长期依附男方,使得农村留守妇女在离婚时的权益受到很大的侵害。因此,若要改善这一状况,需要以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为准绳,在承认留守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贡献所创造的劳动价值的基础之上,改善针对留守妇女不公正待遇的局面,保障留守妇女应有的权益。

法律主要是在留守妇女遇到婚姻问题并受到侵害时具有主要的保护作用。在涉及到留守妇女所遇到的骚扰、安全、等问题时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但是光有相关的法律是不够的,还应注重留守妇女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培养,增强她们的学法用法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害要让她们拥有在遇到权益受损的问题时想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使她们遇到外遇、骚扰等问题时不再作为被动的一方,在一定程度上学会法律武器自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只有留守妇女有法律意识了,她们才能在遇到婚姻问题时合理地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更好的保护自己,避免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

三、完善进城务工的相关政策

农村留守家庭的丈夫进场务工后夫妻二人长期分居两地,由于现阶段在务工丈夫请假回家探亲这方面没有相关的规定可以来保证他们权益,他们请假回家可能会导致经济损失,甚至是失去工作机会,这样就使得他们基本上是一年回家一次,如果条件艰难甚至几年才能回一次家,直接导致了留守妇女出现大量的婚姻问题。所以,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这一暂时无法完全改变的现象,应该完善和制定一些有利于留守妇女家庭的政策。

首先,务工的丈夫长期不回家或者留守妇女无法前去看望丈夫在很多时候是受到了经济的限制,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和具体的探亲假期。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一到三个月回家一次的假期,要求那些聘用他们的公司严格遵守,做到在探亲期间公司不可扣除他们在规定时期内的工资,更不可因为回家探亲随意解雇他们,并对于那些路途遥远务工人员给予一定份额的报销。还可以制定鼓励留守妇女在农闲时探亲的政策。这样鼓励留守夫妻相互探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夫妻二人在感情上的交流,避免一些婚姻问题的出现。

其次,务工丈夫所在的城市可以改善城乡人口迁移的相关政策,为务工的农民工提供逐步提供家庭住房方面的保障,让留守妇女可以同丈夫在同一城市务工,改变两人长期分居的现状。这样有利于改变留守家庭中妻子留守在家的现状,满足了夫妻二人情感上的需求,减少了交流上的问题,减少了外遇现象等其他问题的出现,使得务工夫妻婚姻稳定性得到提高,减少婚姻问题的出现。

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

留守妇女的婚姻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夫妻二人长期两地分居的局面,除了上述第三点从完善务工政策方面改变这种带来的婚姻问题的局面,还可以从发展农村经济的角度出发,让农村年轻劳动力在家或者就近就业、创业,这是一种解决留守妇女常年与丈夫分居的最佳途径。丈夫在身边,留守妇女的婚姻中就不会因为长期分离而产生缺乏交流的问题,更不会出现婚姻中的安全问题,也能及时的缓解婆媳之间的关系。没有了夫妻双方不在身边而导致的感情空虚就减少了外遇现象的出现。另外,丈夫留在家中,夫妻共同奋斗,避免了留守妇女在经济上的依赖而导致的经济地位低下的问题的出现。

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外出是因为务农难以让家庭致富,要想留住他们,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他们不用外出务工也能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第一,鼓励农村的年轻劳动力根据当地具体的可用资源情况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比如养鱼虾、种植瓜果蔬菜。对于这种自主创业的农村家庭,乡镇的有关部门可以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并提供相关的信息技术。第二,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力扶持本地的小型企业。针对当地所生产农产品,可以在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大力发展一些农场品加工的企业。这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使用价值,提升农村家庭的农业收益,还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避免大量了劳动力的外出,改变农村中留守家庭大量存在的局面,从而达到减少留守妇女婚姻问题的效果。

五、总结

留守妇女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留守妇女;婆媳矛盾;家庭社会工作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而众多妇女由于各种原因留守农村,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留守妇女群体。不容置疑的是,农村留守妇女不仅目前广泛存在,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1]。作为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和与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社会现象,学界开展了广泛的探讨,但目前学术界已有对留守妇女这一群体的关注,多数研究是针对留守妇女的婚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网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对她们来说家庭关系的处理更为重要。而在所有的家庭关系中,婆媳矛盾最难处理,加之丈夫的外出,使得留守妇女和婆婆之间婆媳关系更加具有独特性。

1.农村留守妇女婆媳关系现状

1.1婆媳关系现状描述

随着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伴随着的是女性的经济独立、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各种权利的确立和扩大,传统家庭的婆媳关系受到很大冲击,新时期农村的婆婆已无威风可言,婆媳矛盾总体趋于缓和。

根据李乐红对南昌市调查的情况来看,婆媳关系融洽的占40.88%,婆媳关系一般的占50.66%,婆媳关系紧张的占8.46%。婆媳关系总体趋于缓和,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婆媳关系融洽的并不十分普遍,关系紧张和关系一般之和仍占60%左右,说明大部分家庭婆媳矛盾中固有的敏感、微妙的状态仍然存在,并且成为了影响家庭和谐的重要问题。

我们在访谈过程中也发现,总体而言农村留守妇女婆媳关系趋于缓和,但关系十分融洽的家庭仍占少数,婆媳矛盾趋于隐性,表面上没有产生激烈的冲突,但经常是面和心不合,一些心理隔阂仍然存在,如果不及时处理一些小的争吵和矛盾,婆媳关系就会越来越僵化。

1.2婆媳矛盾原因探析

调查发现导致农村留守妇女婆媳矛盾的原因很多,将其分析总结后大致分为四类:

1.2.1观念和习惯的差异

观念和习惯的差异,包括饮食习惯、消费观念、教育观念等,由于婆媳来自于两个家庭,生活环境不同,加之二者之间存在代际差异,所以大多数婆媳在观念和习惯上差异较大,如果不能协调,便会产生矛盾。如:X2:“我跟我婆婆就过不到一块儿,我吃不惯她做的饭,特别油,还咸的不行”;P2:“她整天不好好吃饭,就光爱吃零食,我说那个没营养,也不健康,说她几次都不听”;X5:“我平时买一些衣服化妆品、添置点儿东西啥的,她就说我花钱大手大脚”;P5:“她平时净爱买些没用的,你就说那个饮水机吧,买了也不怎么用,就是个摆设”;X7:“她太溺爱孩子,孩子犯了错,我教育孩子,她还拦着,有时候还跟我吵吵”。

1.2.2权力和资源的争夺

争夺权力和资源,包括争夺家庭地位、财产、丈夫/儿子的关爱,家务分工纠纷等,在传统社会婆婆具有绝对的权威,料理家务、侍奉婆婆是媳妇的主要任务。但现代社会的家庭关系主轴向夫妻关系转化,在婆婆巩固家庭地位的同时,儿媳试图通过现代教育和经济实力带来的实际权力,改变在家庭中被管理、被统治的地位[2]。而且当这些争夺涉及经济因素时,婆媳冲突会更加明显,对于金钱、房产和其他养老资源的争夺,会对家庭产生破坏性的纠纷[3]。此外,母子之爱和夫妻之爱的感情争夺也是造成婆媳矛盾的原因之一。

如:X1:“我结婚都几年了,一些重要的场合(如:喜事、丧事)都是她做代表去”;“我孩子满月的份子钱也是她收的,我一分钱也没看着,为这事儿我还跟她吵了一架”;P1:“她成家这几年了都没掏过份子钱,有事儿都是我替她出钱,我孙子满月时候,我收了份子钱,她还跟我闹了一场,她凭啥啊,钱都是我出的,肯定也得是我收啊”。

1.2.3不公平对待

不公平对待,即婆婆不公平对待儿媳和亲生子女,婆婆不公平对待各子女或者儿媳不公平对待婆婆和母亲等。即使嘴上叫“妈妈”,儿媳也不把婆婆当成亲生母亲、丈夫一样的“自己人”。往往会因对方无法满足或达到自己的预期而产生不满情绪,而当不满情绪出现后,婆婆和媳妇又都会出现一种归因偏误,从而认定婆媳关系就是婆媳关系,永远也不会变成母女关系[4]。

如:X4:“我婆婆就知道疼她自己的亲生闺女,我跟大姐同一年生的孩子,她就帮着大姐带孩子,我儿子都是我妈帮我带大的”;P8:“我把她当亲闺女疼,没用,人家还是疼自己亲娘,有一回,我们家包饺子,第一锅熟了以后,人家说她娘好久没吃饺子了,二话不说,骑着电动就给送去了,唉,到底是隔着肚皮的”。

1.2.4沟通不当、“剂”缺失

沟通不当、缺少“剂”。在婆媳相处过程中,儿子/丈夫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中间人角色,当婆媳之间产生摩擦时,可以及时的进行调节,然而农村留守家庭中这一角色的缺失,使得婆媳之间的关系更难协。如:X3:“以前他(指丈夫)在家的时候,有些事我跟他说,他劝劝我,我能忍就忍了,现在他不在家,我们经常为些小事儿就闹起来了”;P4:“在一块儿过日子,经常磕磕碰碰的,有些事儿我看在我儿子的面子上就忍了,能让我儿子办的事儿我也不支她(指儿媳)去干,自打我儿子出去以后,就时不时的拌嘴”;X6说“她(指婆婆)不是有病嘛,以前我老公在家就我老公伺候她,我就给她做做饭啥的,现在我老公出去了,我整天伺候她,她还嫌这嫌那的,我们本来不怎么吵架,现在我都快受不了她了”。

由此可以看出,观念和习惯的差异、争夺权力和资源、不公平对待、“纽带”的缺失是造成农村留守妇女婆媳矛盾的主要原因。此外,调查发现在问及是否愿意改善婆媳关系时,大多数留守妇女表示非常愿意,她们也意识到尤其是在丈夫不在家的情况下,婆媳关系对她们的情感和生活质量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构建良好的婆媳关系尤为重要。

2.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婆媳关系的介入策略

2.1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

由于造成婆媳矛盾的原因不同,社工在处理不同服务对象的情况时,会针对具体的原因,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针对由于观念和习惯造成婆媳矛盾的情况,社工定期约她们面谈,首先要了解差异的具体方面,并根据改变程度的难易制定方案,使双方逐步试着改变各自的生活习惯,同时服务对象平时应多与婆婆沟通,多向婆婆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事情。对于那些因争夺权力和资源导致矛盾激烈的婆媳,首先开导她们要懂得尊重婆婆、孝顺婆婆,不要过于计较,同时也要和其婆婆沟通,让她了解媳妇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协商建立一些家规。针对不公平对待问题,首先社工要和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婆婆交谈,了解服务对象所述是否属实,如果服务对象所述存在偏激,则要纠正服务对象的偏见。如果服务对象所述属实,社工要和其婆婆交谈,指出问题所在,并通过牵线搭桥为媳妇和婆婆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空间,让她们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增进彼此的理解。针对沟通不当,缺少“剂”的情况,在和丈夫/儿子及时沟通的基础上,社工也会教授服务对象公公及其子女一些化解矛盾的技巧,必要时可以缓解或避免婆媳矛盾。

2.2小组社会工作的介入

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婆媳矛盾问题,社工专门开展了“婆媳一家亲”婆媳关系小组活动。小组属于成长性小组,共招募了4对媳妇和婆婆开展小组活动。

在小组活动动过程中,社工主要运用理性情绪疗法,让小组成员学会理性的处理自己的情绪,并教授小组成员表达技巧和沟通方式,使留守妇女和婆婆学会向对方表达爱、学会沟通。其次,运用角色扮演法,引导小组成员以戏剧化角色表演他们经历过的、当前的或者预期的生活情形,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帮助她们以一种戏剧化的自发的方式表达感受,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深的自我理解,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方式,以引导成员进行积极的小组互动,探讨婆媳关系,尝试接近彼此,理解对方。

2.3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区工作法是以整个社区中的民众作为服务对象,提供助人的、利他的、服务的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针对留守妇女婆媳矛盾问题,构建社区文化,营造“母慈媳孝”的文化氛围。例如,道德大讲堂,请著名的文化大师给社区居民讲授“孝道”,并给居民分发《弟子规》及道德光盘等,让市民直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邀请社区里的模范婆媳开展讲座,通过让模范婆媳讲述婆媳相处之道,为居民树立学习的榜样,并传授婆媳相处的巧妙方法;实行寻找“最美婆媳”计划,让居民切实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拉近婆媳关系,实现家庭和谐。

2.4家庭治疗方法的介入

根据本研究所接触家庭问题的性质,本文主要简述联合家庭治疗模式方法介入的策略。在接触期,社工要与每个家庭成员接触,让每一个人都不曾感到被忽略,与家庭成员建立起信任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邀请每个家庭成员讲述自己关心的事情,社工鼓励家庭成员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以便借此去了解这个家庭的问题、这个家庭的互动怎样导致问题发生与演变到今天的地步、家庭成员的期望和理想、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家庭资源等等,观察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并反馈所了解的情况和问题。在转变期,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是运用各种技巧,帮助当事人家庭改变原来的互动方式,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巩固期,同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成员回顾治疗过程,巩固家庭在蜕变期已取得的改变,帮助当事人家庭整合治疗的经验,预备家庭面对再返回日常生活环境中可能遇到的新挑战。在结束期,社会工作者应该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主要是按照原来进行诊断的三个方面(家庭成员的自尊、家庭沟通模式和家庭规则)进行评估。

3.总结和反思

本文在整理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对导致农村留守妇女婆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四类主要原因即:观念和习惯的差异、争夺权力和资源、不公平对待、“纽带”的缺失是造成农村留守妇女婆媳矛盾的主要原因。然后本文提出了运用社会工作的四种工作方法介入婆媳矛盾的具体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婆媳矛盾提供了现实性的指导。但本文没有针对每一种工作方法的实施过程进行详述,也缺少对介入效果的评估,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 江晓红.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生存状况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基于宁夏南部山区的调查.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 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江海学刊.2008(4):108C113

[3] 黄牙颍许诗淇.虚虚实实之间:婆媳关系的和谐化历程与转化机制.本土心理学研究2006(25):3C45

留守妇女总结范文第8篇

一、全市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基本情况

市女性总数为100.45万人,0-18岁的儿童35.62万人。

1、留守妇女整体情况。全市现有留守妇女4709人,占全市妇女总数的0.47%。其中,18-30岁以下的805人,占17.1%;31-45岁的2490人,占52.9%;45—60岁的1251人,占26.6%;60岁以上的163人,占3.4%。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522人,占32.3%;初中文化程度2934人,占62.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53人,仅占5.5%。

2、流动妇女整体情况。全市有流动妇女20520人。其中,18-24岁的5666人,占流动妇女总数的27.6%;25-49岁的12220人,占59.6%;50岁以上的2634人,占12.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4871人,占7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5649人,占28%。流动妇女中,市内县区间流动7254人,占35%;市外流进13266人,占65%。

3、留守儿童整体情况。全市留守儿童3574人,占全市儿童总数的1%。其中,高中阶段的55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5.6%;初中阶段的1508人,占42.25%;小学阶段的969人,27.1%;幼儿阶段的541人,占15.1%。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居多,占69.3%。

4、流动儿童整体情况。全市流动儿童5162人。高中阶段414人,占8%;初中阶段1670人,占32.4%;小学阶段2269,占44%;幼儿阶段602,占11.6%;未入园婴幼儿207人,占4%。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居多,占76.4%。

二、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生存和发展现状

1、家庭情况。留守妇女中绝大部分年龄在30—59之间,占留守妇女总数的79.5%。青壮年妇女留守农村,承担了家庭中的生产劳动、子女教育、老人瞻养等大部分责任。91.1%的留守妇女因为从事家庭农业生产有自己的收入,但有420名妇女因为是“无地农民”,专职从事照顾孩子和老人,自己无收入来源。由于市各县区之间经济发展有较大差异,本市内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留守妇女的丈夫75.7%的在本市内务工,市外省内务工的1083人,占23%;在省外务工的61人,仅占1.3%。从被调查的留守妇女丈夫打工的年限看,5年以上的占了53%,务工人员已在打工地成为较为稳定的打工群体。丈夫回家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家庭责任感,被调查的留守妇女反映,丈夫每1—2月回家一次的占92.4%,每半年回家一次的有7.4%,每年回家一次的有0.2%。

2、留守原因和生活状况。市有较充沛的农业土地资源,58.8%的妇女因为照顾孩子,15.1%的妇女因为赡养老人选择了留守家庭从事农业生产。7.2%的妇女有进城务工的想法但找不到比从事农业合适的工作。留守妇女家庭中多数都有正在上学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上学的家庭占48%,两个孩子上学的占26%。调查中有的妇女表示,因为工作时间与照顾孩子和老人相冲突,选择务工很难,即使当地企业招聘女工,也不能兼顾家庭。也就是说,因为家庭的需要,绝大部分已婚育的妇女选择了回归家庭,照顾家庭。这说明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挣钱、女人顾家的传统分工模式仍然是农村的主导家庭模式。74.3%的留守妇女从事传统的种植、养殖业;8.3%的从事加工业;12.5%的选择就近打工或其他行业;只有4.9%的留守妇女没有参加生产活动,专心照顾孩子、赡养老人。55%的留守妇女感觉劳动强度大;16%感觉教育子女压力大;18.4%感觉心理压力大或身体不好;只有2.3%感觉缺乏安全感;不到1%的留守妇女夫妻感情出现危机,这些感受与其它家庭内妇女的感受基本一致。

3、流动妇女生活状况。流动妇女外出流动原因众多,大多数妇女外出打工主要是增加自身及家庭的收入。有8.4%的流动妇女跟随丈夫进城是为了照顾子女和家庭生活,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有27.6%的流动妇女因未婚或未育,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是谋生,主要集中在企业或服务业打工;有59.6%的流动妇女是为了让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而进城务工。流动妇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缺乏,文化程度的偏低,使流动妇女无法从事技术水平较高的职业和工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流动妇女的就业和自身发展。从总体上看,多数流动妇女生活乐观、安定,绝大多数的外来流动妇女是从农村流入城市,尽管进城后使她们的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带来了生活上诸多不适应,但她们感觉到城市生活的新鲜和便利,多数妇女有长期在城镇生活的愿望和打算。

4、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以母亲监护为主。高中阶段在读的488名,就读率为87.8%;初中阶段在读的1507人,就读率为99.9%;小学阶段在读的405人,就读率为98.3%。高中阶段辍学率比中小学阶段高。中小学阶段的辍学率为1.6%,经调查,中小学辍学的孩子均为身体原因所致不能入学就读。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打工的2949名,占82.5%;母亲外出打工随父亲生活的只有45名,占1.2%,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随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有480名,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6.2%;这种情况下,祖父母一般较年轻,身体健康有扶养能力。

5、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高中阶段在读的333名,就读率为80.4%;初中阶段在读的1620人,就读率为97%;小学阶段在读的2258人,就读率为99.5%。高中阶段辍学率比中小学阶段高。中小学阶段的辍学率为1.6%,经调查,中小学辍学的孩子均为身体原因所致不能就读。流动儿童高中、初中阶段的辍学率分别比留守儿童高7.4%和2.9%。流动儿童中,有4965名随着父母在务工地就学,与父母一起生活,占流动儿童总数的90.9%;9.1%的流动儿童随单亲生活。

三、关爱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工作开展情况

随着农村留守现象增加,市妇联紧密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留守妇女儿童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面向广大留守妇女儿童开展有效的服务,努力营造有利于留守妇女发展、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维护留守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一是加强留守妇女儿童活动站建设。在农村和社区依托妇女之家建立留守妇女儿童活动站,充分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的资源,做好“农村父母课堂”的收听收看工作,有针对性的组织留守妇女举办专题教育讲座,帮助她们重视家庭教育,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组织留守妇女儿童开展座谈、交流等活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定期组织召开留守妇女儿童活动站工作座谈会,对留守流动儿童活动站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和交流,督促完善留守流动儿童档案,组织对困难家庭进行调研和救助,不断推动活动阵地的健康发展。

二是创建流动妇女儿童平安之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流动妇女儿童平安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意见》。在流动妇女比较集中的城市社区和企业中,创建“流动妇女儿童平安之家”,为流动妇女提供学习培训、健康教育、法律帮助、文化娱乐等服务,维护流动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各级妇联广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共享蓝天”大行动,在社会上营造了关注、关心、关爱流动妇女儿童的良好氛围。同时,不断拓展“流动妇女儿童平安之家”的工作内容,积极开展法制宣传、“禁毒防艾”宣传、安全和卫生保健知识讲座等,增强留守流动妇女儿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目前,全市成立15所流动妇女儿童平安之家。

三是开展“牵手流动、留守儿童”活动。通过不断壮大留守流动儿童维权行动志愿者队伍、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进一步推广开展“妈妈”、“爱心妈妈”等活动,推动留守流动儿童家庭实现“四无”和“五有”,即无伤害、无失学、无犯罪、无不良习惯;有监护人、有社区联系点、有心理疏导、有社会关爱、有安全保障,不断优化留守流动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切实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各项权益。全市有2所家长学校被评为全国级流动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有1所家长学校被评为省级流动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区被授予全省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区。组织举办了“牵手关注留守流动儿童同读一本书”捐书活动,市妇联与市教育局联合发出倡议书,号召全市儿童积极参与爱心图书捐赠,牵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共收到捐赠爱心图书近20000册,书包、文具盒、光盘若干。为2处留守流动儿童活动站和5所农村幼儿园捐赠图书,帮助其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图书室。

另外,市妇联不断加强大维权格局建设,将留守妇女儿童作为高度关注的特殊群体纳入整体维权工作,为改善其生存发展空间做出了积极努力。农村妇女“两癌”筛查中所有35-59岁农村留守妇女均获得免费检查。在“信贷助推巾帼创业扶持计划”实施过程中,留守妇女受到特别关注。“春蕾计划”、救助“贫困母亲”等活动中,留守流动妇女儿童中符合条件人员全部得到救助。

四、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留守流动现象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我市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城市人口不断扩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现象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联。一是留守现象多发生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全市共有留守妇女4709人,其中,3450人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利津县。在调查中,96%的留守妇女认为丈夫外出打工后,家庭收入会增加,由于家庭规模小,人口少,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目前市农村大多数家庭仍从事传统农业,在土地不多的情况下,家庭中分出一部分人外出打工,的确是农村家庭增加收入的最好途径,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自然转移大势所趋。二是流动人口多发生在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化程度较高和服务业发展的城镇。全市流动妇女20520人,经济较发达的广饶县和区成为流动人口聚集区。广饶县工业项目发展吸纳了大批流动人口就业,区中心城区商业和服务业是吸引外来人口最多的行业。三是留守流动儿童随着留守流动妇女增长变化,儿童多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留守流动妇女数的变化与儿童留守流动变化大致相同,这也说明母亲在家庭教育子女成长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二)我市留守流动现象总体人数偏少,群体规模不大。我市农村留守妇女人数只占妇女总人数的0.47%,留守儿童只占儿童总数的1%。统计调查的留守家庭中,丈夫在县外市内打工的居多,有75.7%的家庭打工就在本市,23%的在省内市外打工,大部分人员每月都能回到家庭中团聚,仅有1.3%的人员在省外打工,不经常回家,家庭留守人员虽然承担着大部分家庭责任,但外出打工对家庭造成影响这一问题不敏感。社会管理创新提出的要关注农村留守流动家庭这一课题在我市表现并不突出。

(三)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生活区域分散,有些普遍性的帮扶措施难以奏效。调查中了解到,我市留守妇女量小,区域不集中,每个村庄仅有很少的几户。流动妇女中在企业打工的多数为25岁以下单身女性或已婚未育妇女,成年流动妇女主要与家人共同经商生活,缺乏组织性,想要有效组织开展普遍性的帮扶活动,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在关爱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工作中,市妇联采取了一些措施,创建了2所留守妇女儿童活动站、16所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平安之家,举行了多次捐赠仪式,发起了多次倡议,但这些措施很难让所帮扶对象人人共享。大规模的投入与解决社会实际需求之间难成比例。我市应更多的推动社会文化事业的普遍进步,让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四)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根源主要在家庭。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管理和教育是做好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途径。目前,学校与社会对待留守和流动儿童与普通家庭的孩子一视同仁,就学,生活等各方面不存在差异和歧视的问题。城区学校在招生和就读中,流动留守儿童与固定生活在同区的孩子享受同样的待遇。但现实中确有留守流动孩子出现问题较多现象发生,其主要根源在于家庭教育。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能力锻炼、道德养成和全面成长,忽略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或忙于工作,孩子的不少问题和苦恼得不到及时的倾诉和排解,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和学习留下一些隐患。有些进城务工或经商的家庭,生活习惯、生活水平与城镇一般家庭相比有差距,儿童生活环境不稳定,易造成自卑心理,自我保护意识、自我封闭意识较强。

五、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几点建议

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在我市群体不大,但随着黄蓝两大战略实施和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关注农村留守和城市流动人群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之一,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积极建立以党委政府为总揽,相关职能部门为支撑,群团组织为重点,社会力量为骨干的长效关爱机制体系。

(一)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关爱留守流动妇女儿童这一社会特殊群体。在留守人员集中的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充分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土地合法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大力推广高效农业、特色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土地收益,减轻留守妇女的农业劳动负担。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鼓励外来流动人员举家进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把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社会公益服务项目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部门工作规划,由党委政府全盘规划,统筹部署,逐步解决对“留守流动儿童平安之家”等教育活动设施的投入。

(二)因地制宜,强化部门联动,切实解决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的实际困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留守流动妇女提供相关的服务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如涉农部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减轻留守妇女的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提高留守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门在留守流动妇女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流动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门为留守流动妇女提供各种法律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医疗卫生部门建立对留守流动妇女的健康支持系统,关爱妇女的身心健康,减轻留守流动妇女心理压力等。教育部门要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流动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群众团体发挥各自优势,为留守流动妇女提供服务和帮助,使这一特殊群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健康发展。

(三)细化措施,整合资源,为留守流动妇女儿童提供服务。在现有条件下,妇联组织要细化服务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力所能及地为留守流动妇女儿童更多地提供服务。一要推动农村建立完善的治安制度,推动平安家庭、平安社区建设,创造平安、和谐的社区环境,提高留守妇女的安全感。二是在留守流动妇女较集中的乡村、社区建立妇女维权工作站,为留守流动妇女提供法律服务,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三是争取政策扶持,为留守妇女提供小额贴息贷款,解决制约留守妇女发展的资金问题。四是在民主、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组建留守流动妇女互助小组,为留守流动妇女搭建互助、倾诉、交流的平台,使她们共同面对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发展建立相互支撑的人际关系网络,提高自助能力。五是倾力构建关爱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志愿者服务体系,家教、健康、技术等培训活动要注重吸纳留守流动妇女参加。针对留守流动群体的需求,组织志愿者开展义务家教、心理辅导、法律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组织巾帼志愿者与留守流动家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关爱工作取得实效。五是加强流动妇女的素质教育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让进城务工妇女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树立科学教子的理念,减少城乡差异造成的心理压力。

留守妇女总结范文第9篇

当全市人民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紧锣密鼓地迎接奥运圣火在我市传递之际,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妇儿工委2010年度工作会议,暨实施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程推进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总结交流去年工作,研究部署今年任务,进一步动员各方力量,不断开创我市妇女儿童工作新局面。刚才,同志代表市妇儿工委全面总结了2009工作,对2010年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安排意见,我完全同意。市教育局、县、区村街道汲桥社区等部门,交流了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经验,这些经验各具特色,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迪。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认真实施《市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2年)》、《市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2年)》,强力推动全市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市妇儿工委及各成员单位围绕实施“两纲”,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切实履行职责,狠抓工作落实,妇女儿童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和优化。特别是在推进生育保险、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等方面成绩突出,走在全省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市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的全力支持配合、与在座各位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和市妇儿工委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提高认识是一句老话,但绝不是套话。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工作到位;只有思路清晰,举措有力,才能开拓创新,才能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占总人口数三分之二的妇女儿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状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首先,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重视和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健康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体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注重男女平等、两性协调的社会,注重下一代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社会。没有妇女的幸福,难有家庭的稳定,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没有儿童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未来的发展和希望;没有妇女儿童的全面发展,难有社会和谐稳定。没有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就谈不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其次,妇女儿童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增长的第一资源。妇女作为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儿童作为人力资源的“后备库”,其教育程度、健康水平、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市人力资源状况,影响我市当前乃至今后几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速度和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努力提高广大妇女儿童的综合素质,就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就是抓住了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重点。

第三,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妇女儿童都是特殊群体,需要更多的帮助和呵护。各级政府要深刻认识在推动解决妇女儿童民生问题中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准确把握各类妇女儿童群体的生存、发展状况,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坚持体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进一步加大为妇女儿童做好事、干实事、解难事的力度,为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机制保障和物质条件。

各级政府及妇儿工委成员单位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促进跨越式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动我市妇女儿童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重视起来,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从妇女儿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妇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

二、真抓实干,大力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09年底,全市留守流动儿童达到14万,占18岁以下儿童总数的14.5%,其中在校学生10万多人,占在校生总数近30%。留守流动儿童的家庭监护和教育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带有普遍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促进留守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未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关系到我市两纲目标的贯彻落实和又好又快推进跨越式发展。

去年,我市组织实施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开展了“十百千”行动。各县区均成立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领导组,出台了实施方案。截止去年底,全市已建成80个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我市实施关爱工程总体进展良好,产生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典型,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个别地方领导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负起责任,对实施关爱工程重视不够,没有下大力气抓。不少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有些儿童之家虽然设立了图书阅览室,但是儿童书籍却只有寥寥数本。二是活动开展不到位。有的儿童之家开放次数少、开放时间短、活动形式单一,没有真正发挥效能。留守流动儿童及爱心家长的建档、活动资料的留存等工作不够规范。三是统筹协调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作用,推动工作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集成。

上述问题的存在,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要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要把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作为一项事关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幸福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各县区要加强对关爱工程实施情况的督导,从组织建设、经费投入和工作制度等方面为工程实施提供保障,探索建立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切实把这件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市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要按照我市“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担负起各自的职责。宣传部门要组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加强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理的经验;教育、卫生部门要牵头做好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和卫生保健工作;文化部门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特别是加强网吧整治工作,净化儿童成长环境;公安、司法部门要打击侵害儿童权益的行为,开展儿童权益保护法制宣传教育,切实维护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团委、妇联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心公益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留守流动儿童办好事办实事;民政部门要牵头做好留守流动儿童社会救助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大力支持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为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社会各界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切实为留守流动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三、加大力度,切实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妇女儿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内容多,牵涉面广。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要坚持每年听取1—2次妇儿工委工作情况汇报,保证解决1—2个妇女儿童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整合资源,打破部门工作界限,加大工作协调力度,推进两纲实施,促进两纲目标如期实现。

二要充分发挥各级妇儿工委及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是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是实施两纲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责任主体。各成员单位必须明确实施两纲是政府的职责,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妇儿工委办公室设在妇联,并不仅仅是妇联的工作。由于政府换届,各部门人员变动很大,今年市妇儿工委组成人员有所调整。有些部门的负责同志可能还不太了解妇儿工委的组织职能,认为是在帮妇联干工作,这是一个误区。36个成员单位职责都在后面,大家各自对照,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任务。各成员单位要自觉增强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肩负起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重要职能和任务,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真正形成妇女儿童工作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方参与,全社会关注的社会化工作格局。

三要提高示范水平。两纲示范工作是推广妇女儿童工作的好经验,是带动和促进两纲目标任务落实的有效举措。我市绝大部分示范点特别是县区级示范点的工作都比较规范,但少数乡镇示范点组织不健全、分管领导不明确、工作机制不健全。我们要花大力气抓好示范点工作,加强对示范点的领导,加大对实施两纲的投入,切实发挥示范先行的作用。在示范工作中要坚持三个原则:一要坚持率先性原则,确保妇女儿童发展主要目标始终位于同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的前列;二要坚持创造性原则,着力探索建立妇女儿童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方法,推动妇女儿童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快一些、成效更大一些;三要坚持务实性原则,千方百计为妇女儿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确保广大妇女儿童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真正受益。

四要着力推进两纲后三年目标任务的落实。从现在起距2012年底只剩下不到3年的时间,这是实现两纲目标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虽然我市纲要实施取得了一定成绩,大部分指标已提前达标,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首先,有些指标是动态的,今年达标并不代表明年一定达标;其次,我市还存在一些重点问题和难点指标,如妇女参政议政、妇幼卫生保健、妇女就业率的达标任务还比较艰巨;第三,作为省会城市,妇女儿童工作与省会城市的地位、与经济建设的成就不完全吻合。第四,新的问题是更难解决的问题,我们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形势不容乐观,任务还很艰巨。各县区、各成员单位一定要按照新修订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对照两纲目标,倒排时间,明确什么人、什么时间、干完什么事?月底前要报市妇联。列出本单位的达标难点,到派任务,抓住最后3年时间,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留守妇女总结范文第10篇

在“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隆重召开全县关爱农村留守家庭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客观总结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工作取得的成绩,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刚才,我们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先进单位、优秀“爱心妈妈”和优秀“留守儿童”进行了表彰,城关镇中心学校等单位和个人交流了经验,讲得都很好,希望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受表彰的单位及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全县少年儿童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全县妇女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多年来关心留守家庭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留守家庭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应运而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今年年初,总理针对“农村留守女童在祖母病死后冻死家中”一事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把关爱农村留守家庭作为基层工作的重点,尽最大努力解决好留守家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月8日,全国妇联专题召开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电视电话会议,陈至立副委员长对妇联组织如何贯彻温总理重要批示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也指出,“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一样关心农村空巢老人,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孙子一样关心留守儿童,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关心农民工”。留守家庭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开展关爱留守家庭工作,是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关爱留守家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相继召开了全县妇女儿童工作会议和“关爱留守孩子行动”动员会,出台了《关于加强“留守孩子”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活动的通知》,今天会上又下发了《关于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家庭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家庭、邻里关照互助”活动的通知》,这些都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留守家庭的重视和关注。县妇联切实履行职能,争取资金建立留守妇女教育培训中心、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和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开展“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恒爱行动情系贫困留守儿童”等活动,帮助留守家庭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教育部门和学校健全教师家访制度,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在省市有关会议上做了交流发言。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关爱力度,就如何开展好这项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家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县是一个全山区贫困县,劳务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不断增多,据统计,全县共有留守老人3094人,留守妇女1883人,0—18岁留守儿童2054人。关爱这些留守人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家庭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60%。这些农民外出务工,既为流入地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也增加了家庭收入,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又直接推动了我县新农村建设。实践证明,鼓励支持广大农民外出务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是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现阶段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对于深化全民创业、致富广大群众、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家庭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既要发展经济,更要关注民生;不仅要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让能力强的人先富起来,而且要切实关心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家庭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应该说,解决好留守家庭的实际困难,能够减轻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放心地走出家门,在新的环境中安心工作、干事创业,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宽裕、发展更加有力。

第三,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家庭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家庭的生存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有些老人既要干农活,又要照看孙辈,生活上缺少照顾,疾病防治上不够及时;有些妇女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婚姻不够稳定;有些儿童生活上缺少照顾,行为上缺少管教,情感上缺少呵护等等。特别是一些针对留守家庭的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这些问题事关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家庭工作,能够切实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营造家庭平安、社会和谐的良好环境。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关爱农村留守家庭工作

关爱农村留守家庭就是要让留守老人安度晚年、留守妇女创业致富、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各级各部门必须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扎扎实实地推动关爱活动落到实处。

一是要建立档案,做好调查摸底工作。采取发放调查表、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外出务工人员家庭逐户进行调查,摸清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其所急所需,以村为单位建立信息档案,以镇为单位建立信息库,一户一档,为县乡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开展关爱工作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特别是要把父母长期在外、委托监护人监护不到位的儿童和留守人群中的病、残、贫等弱势群体作为重点对象,建立更为详细的需求档案。

二是要创新载体,开展集中关爱活动。以“三万”活动为契机,集中开展一次真情提示活动、一次爱心结对帮扶活动、一次爱心访谈活动、一次亲情交流活动、一次健康服务活动、一次送科技、法律、文化、卫生下乡活动、一次社会治安集中整治“七个一”关爱活动,营造浓厚的关爱工作氛围。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党员干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留守家庭结成帮扶对子,经常到他们家中走访探望,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对贫困留守家庭定点帮扶。要开展邻里关照互助活动,建立农村留守家庭互助小组,做到生产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扶持、情感上相互依靠、安全上相互关照。要鼓励返乡创业,加快发展地方经济,通过宣传县内企业用工信息,举办县内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等措施,促进劳务输出人员回乡就业。

三是要分类实施,丰富关爱活动形式。围绕帮助留守老人安度晚年,要鼓励有条件的村成立老年协会,开展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和公益活动;积极发展老年福利事业,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不断扩大新农合、新农保覆盖面;大力弘扬敬老文化,为留守老人搭起亲情沟通的桥梁。围绕帮助留守妇女创业致富,要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科技示范基地等载体,开展适合妇女特点的实用技术培训;强化创业信息服务,做好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为留守妇女就近就业开辟绿色通道。围绕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要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扩大“家长”队伍,开展结对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温馨家园。

四是要整合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协会组织的扶持力度,努力减轻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把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要加强农村老年协会、老年活动室、妇女之家、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等阵地建设,组织留守人员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要利用农家书屋,组织留守人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实现自身素质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三、加强领导,强力推进,确保关爱农村留守家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关爱农村留守家庭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着力构建党委牵头、政府协调、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全县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家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关爱工作的安排部署、检查指导、协调督办等。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自身职责,认真制定开展关爱活动的具体计划,乡镇、村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并建立包村责任制,推动关爱活动深入实施。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党委、政府正确决策当好参谋。

二要明确工作职责。要抓住“十二五”规划开局的重要契机,把关系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的指标纳入规划内容,提供政策保障。妇联组织要切实发挥“妇女之家”等阵地作用,开展“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妇女健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妇联组织成为深受留守家庭信赖和热爱的“温暖之家”;县文明办、团委、妇联要开展孝老爱亲主题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弘扬家庭美德,提升幸福指数;教育部门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综治、、司法等部门要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开展民间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工作;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危害农村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留守家庭的生命财产安全;民政、工会、关工委要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工作,为留守家庭解决生活、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卫生部门要开展免费普查活动,关注留守人群的身体健康;文体部门要指导各村兴办活动场所,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扶贫、科协、农业等部门要把留守妇女纳入培训重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人社、财政、金融部门要向留守妇女发放扶贫小额贷款,为符合条件的空巢老人足额发放养老金;乡镇、村要组织村组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与留守家庭结对,提供生产帮助和生活照顾。

三要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作用,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教育和引导农村劳务输出人员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遵守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力宣传开展关爱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要求,推广关爱农村留守家庭好的经验和作法,树立自强自立先进典型,推动关爱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要落实保障措施。各级各部门要把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家庭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要建立党委、政府定期研究关爱工作制度、信息库管理与维护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等,努力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关爱工作机制。要把关爱工作与“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关爱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为留守家庭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关爱工作纳入“五好”镇、村党组织创建活动中去,与扶贫、维权、慈善救助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

上一篇:社区妇联总结范文 下一篇:工程师个人述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