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试分析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9 21:09:07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规律方法 指引 历史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66-01

伴随着新课程教学目标改革的进行,历史科目从教材的设置到教学内容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形式背景下,就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历史就是大量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机械记忆,这样的想法已经不符合最新改革的历史考试要求,现行的历史考试更加注重对史料的分析和理解,以及总结能力,要求学生把握有秩序的知识脉络,经过全方位的思考来做出正确答案,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规律方法来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系统。

1 现行历史考试的侧重点

与传统的历史考试不同,现行的历史考试在注重基础知识记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对史实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总结能力的考察,学生要想适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就必须形成清晰的历史知识脉络,用总结规律的方法来把握历史事件,理清历史时间的发生顺序,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史实特征,探究隐藏在事件背后的规律以及事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意义。

2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规律方法

首先,以“结构”构成的方式来探究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整个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由史实事件逐个构成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的时间结构以及空间分布结构,甚至是原因条件结构,时间结构方面,例如:抗日战争的整个发展历程分为: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空间结构方面,例如:抗日战场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原因和条件方面,例如:日本国内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形势的影响,日本军国主义的盛行。例如: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政治、经济、阶级以及思想等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这些方面的规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入探究,一旦出现哪一个历史事件时,会以系统的形成回忆知识的脉络。

其次,探究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的原因概述规律。很多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而且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条件都具有相似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一般来说分为:直接原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导火索,根本原因以及决定性条件等等,这些原因可以从经济、社会背景、阶级属性等方面进行思考总结,例如:英国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生产机器为代表),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是:撒拉热窝事件。在探究革命或者运动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革命的阶级是否先进,新旧力量的对比等等,例如:在近代史上,袁世凯复辟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君主专制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被人们所推崇和接受,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自身的软弱行和妥协性。

再次,从结论分析入手,总结结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太多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表面看来纷繁复杂,但是实际上她们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规律,探究出这个总结性的规律,对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例如:世界近代史大体上就是先进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以及世界人民反殖民主义的过程;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风起云涌,土地兼并现象不断严重的过程;中国近代史就是广大的中华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过程,革命的性质就是民主革命,进行革命的阶级有农民阶级、代表性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代表性运动(,辛亥革命),无产阶级。

最后,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运用多种学科之间的辅助作用促进学习。与传统的考试方法不同,现行的考试制度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历史考试内容多以阅读材料的分析和总结的形式出现。如何能够确保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材料来完成习题答案,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历史的学习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而且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渗透着一定的政治因素,可以学着用政治原理分析历史事件,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等,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分析历史事件。通过利用学科之间的渗透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规律,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意义。

3 结语

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规律方法在指引历史教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为学生通过规律的总结和运用能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把握历史事件发生或发展的脉络,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历史,才能在未来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范玉春.巧用多种媒体 优化历史教学[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8,(04).

[2]李百燕.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记忆的几种方法[J].江苏教育, 1985,(Z1).

[3]金相成.历史教学社会功能的发挥和历史知识的应用[J].历史教学,1988,(03).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自主学习 挖掘教材 解决问题 创造性

一、探索有效的知识掌握法

(一)探索知识点记忆的便捷途径

知识的获取速度、记忆的持久性及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重要体现。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概念具有对应的记忆方法,如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处理信息并探究其记忆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此时不但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记忆技巧,引导学生学习,更需要学生举一反三,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掌握有效的知识点记忆技巧,熟练并准确地记忆各历史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我国近代史侵略战争史时,可通过总结的方法,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史连成线,通过不同条约的不同内容,了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二)探索知识点掌握的基本要领

历史也是故事,因此不同的历史事件往往都具有不同的背景、原因、经过、影响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善于总结,提取要素,掌握重点,通过了解不同事件的中心思想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掌握不同事件的基本要领。

(三)探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方法

历史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并共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善于对不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点连成线,线连成面,进而掌握整个知识体系。这需要学生做到如下两点:掌握专题线索和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特征。在专题线索方面,学生应该善于分出不同的专题并对不同专题进行归纳总结,例如经济专题可分为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在历史阶段特征方面,学生可通过对不同专题的概括,了解不同的阶段特征。

二、深入挖掘教材,了解其中关联

(一)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学习教材时,学生不仅要了解各部分文字、图标等内容所展现出的显性知识,还要深入挖掘其在某种程度上所反映出的隐性知识。例如1865年前苏联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表面上显示的是美国1865年正在进行领土扩张,隐性则体现出前苏联在1865年之前是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大国。

(二)探究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首先,要进行历史原因的探索,包括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多个方面;其次,要学会由表及里,通过事物的表象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并归纳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直接原因,袁世凯的篡夺和对革命的背叛;具体原因,包括纲领、政党农民、军队等多个方面;根本原因,中国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革命的失败还可得出一条结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总结知识的内部关联

对历史学科知识内部联系的整理,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关键,是历史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考试时命题的重点之一。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从横向、纵向等多方面对不同区域、不同方面、不同专题等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其关联和异同点,并尝试对各部分内容进行重组,充分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探索知识的渗透关联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应对考试,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学科知识的内部关联,还要重视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以历史知识为立足点,联系其他学科并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并正确运用到不同问题中。例如教学改革开放时,可以联系如今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思考改革开放在当今是如何实施的这一时事问题。又如教学美国西部开发时,可联想到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时事问题。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难题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检测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锻炼一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中遇到的难题。

(二)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是为了通过历史把握现在、了解未来。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等多方面问题,加深对当今社会现象的认知,并作出正确判断与合理预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通过历史经验剖析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学会自我分析评价

在解决了考试难题与现实问题之后,学生应多进行自我评价与分析。通过分析考试与生活中的错误和问题,总结失败原因,为自己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

(一)学生自己设计能力训练题

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善于将思考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自行设计能力训练题,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命题者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开发创造能力。设计训练题时,学生可先参照相关考试题进行改造,熟练后再自行设计题型,突出题型的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可增强题型的趣味性。

(二)编写研究报告与论文

在锻炼学生创造性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让学生编写历史研究报告与论文,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在报告或论文中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异同点,理清不同历史事件背后的必然规律,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研究,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综合能力。

五、打破权威

(一)对教材、资料与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

由于历史教材、资料等编制体制及编制者知识水平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原因,历史教材与资料并非完全正确,有时存在错误或者某些观点上存在质疑。同样,有时由于教师认识的局限性,不免会出现错误。因此学生应该敢于打破权威,对教材、资料和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

(二)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在对书本观点或教师提出质疑之后,学生要将认识提升到某一高度,敢于大胆做出推理与假设,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总之,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考虑问题,通过双方努力,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2002:45-49.

[2]刘向东.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0(12):48-49.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学科考试高分秘笈

一、学习与积累是基础

与其它文史类科目一样历史学科考试的内容以记忆背诵的知识居多。而与其它文史类学科不同的是,历史学科考查的知识主要是对历史事物的总结,概括以及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述,论断较为常见。中学历史学科考试高分“秘笈”的根基是基础知识,而基础知识的积累靠平时的记忆与背诵,在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中应注意时间的先后顺序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萨拉热窝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在先,是导火线,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知识,其特殊性就在于其前后时间顺序的不可颠倒性。而事物在发展中总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就是该事件的发生与当时世界范围内的其它事件有哪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为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短暂的黄金发展时期。纵向联系就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和后果。例如,西欧列强资本主义发展不均衡,矛盾尖锐,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又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像这些事件哪一个发生在前,哪一个发生在后,一定要记清。掌握好了时间顺序与历史事件间的横纵联系便能快速、准确的掌握、记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掌握好了才能从容地应对考试,才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

二、巩固与复习是关键

历史学科与其它文科类科目一样,其最大的敌人就是遗忘,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所以学习过的历史知识点一定要及时复习,一般来说知识的黄金复习期为一周左右,这种遗忘的规律告诉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在知识学习过的一周之内进行复习巩固。这样可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还要记住在考试前一周之内将所学习的知识再进行全面的复结也是十分必要的,常言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因为考试所考查的就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例如,考试前一周之内,你系统地复习了“文艺复兴”的知识点,而考试中正好考查“人文主义”你就可能打出踩分点的百分之八九十,而没有复习的考生只能答出踩分点的百分之六七十,这样考试中的高分的胜利者就是你。考前的复习也是由窍门的,这里为大家针对考试前的复习结合我的经验“秘笈”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按时间的先后,事情的因果关系等整理出纲目进行复习,避免出现张冠李戴和时间顺序混淆情况的出现。(2)复习时通过联想法将多个知识点相串联,当复习一个知识点时会由因果关系、相关联系将其与其它知识点联想起来,这样不但会使复习变得轻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可以通过知识串联形成明确、完整、清晰的知识架构,也能从宏观上对知识进行整体的把握。这样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提高其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从而获得优异的成绩。

三、考试答题技巧很重要

1.选择题:考试中选择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对书本知识的记忆,所以我们解答选择题时要做的就是尽量贴近课本。换而言之就是选项尽量和课本保持一致,这样便会很大程度的提高选择的准确度,如果各个选项和课本差距较大或者较为陌生,那么可以将我的“秘笈”派上用场:(1)过于绝对的选项很可能是错误的选项。(2)包含出题人主观色彩较强的选项一般是错误选项。(3)根据题中暗示的时间条件推断一下,联系同一时间段的事件,或许会给你一些提示。例如有这样一道选择题:“”的实质是:A.就是知识分子上山下乡,B.我认为是红卫兵运动,C.批林批孔运动,D.与“左”倾错误做斗争。选项中A过于绝对是错误选项;选项B主观色彩较强也是错误选项;选项中剩下C和D,联系一下当时的时间段发生的事件,“”发生在“”期间,而“”与“左”倾有关,故正确答案是选项D。

2.论述题:解答时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尽量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一般来说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会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当我们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时应尽管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全面地分析一个历史事件,这样才最为接近一个事件的真相与事实。(2)将主要的答题点深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虽然事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影响的深浅不一。应抓住其最重要的影响进行深刻研究、探索,这样你的考卷才可能会使评卷老师了解你的知识水平,从而给出高分。(3)一定要注意事件叙述的时间的先后顺序。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一个不可颠倒的先后顺序,那么在答题时必须按发生的顺序进行叙述。不然就会给人留下知识记忆不清,逻辑混乱的坏印象,从而留下考试中的致命硬伤。(4)如果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记忆不清的话,可以尽量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切忌将自己掌握不准的历史知识细节写在卷面上。因为一旦这些细节出现错误,便会给评卷人造成极坏的印象,影响得分。例如,有这样一道论述题: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7分)答案:政治方面: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经济方面: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随着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出现(2分)。文化方面:中国人民的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传入

中国,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开始觉醒(2分)。这道论述题的解答就需要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论述,每一个方面还要进行深入分析,因为每一细节都是有踩分点的。另外一定要注意答题时条理要清晰,给评卷人一目了然的印象。只有做到了这些你才能在各类考试中得高分,你才能成为考试的佼佼者。

除了上述几点“秘笈”外,考试后的总结与反思也是很必要的。

最后用几句话总结笔者在中学历史学科考试高分“秘笈:

学习积累很重要,时间纵横记忆巧。

考前复习不可少,多管齐下效果好。

考试技巧办法多,基础知识须记牢。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范文第4篇

一、重视中考前历史备考复习

无论之前我们是否重视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但是中考前,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历史复习的重要性。作为开卷考试的一门学科,如果我们在思想上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制定复习策略,主动复习,投入其他学科一半的复习时间或精力,那将会使我们的中考总成绩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行动上做到重视历史复习呢?笔者认为,同学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课前,做好预习和知识点梳理,为课堂上理解老师的讲解做准备。2.课堂上,调动自己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根据老师制定的教学方案主动看书、思考、回答问题、做习题,在老师安排的自由时间内积极讨论。3.课下,归纳历史知识,选做历史测试题,总结历史主观题答题方法,进而复习好历史这门课。

二、制订计划,明确方向

在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备考复习后,我们还要有章可循地复习历史。一般来讲,中考前的历史备考复习,大致可以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回归教材抓重点,专题复习抓难点,综合测试(训练)抓考点。

1.系统复习教材知识

在本阶段复习中,要把课本作为依托,围绕课本按章节进行系统复习。具体来讲,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要做到突出“全”,加强“联”,做到“活”。突出“全”:即知识要全,不放过任何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复习到位;加强“联”:即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原本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做到“活”,即能用掌握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每一章节复习完成后,要理清该章节的历史线索,并能根据历史线索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对照教材章节进行复习,该识记的务必识记,该理解的务必理解,该会运用的务必要会运用。另外,我们不能为了加快复习进度而遗漏知识点。在复习时要注意,只要求识记的知识点就不必再花费精力去理解,而要求理解的知识点必须要理解并会运用,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就可以大胆放弃。这样,不仅能减轻负担,还能提高历史复习效率。

2.专题复习

在进行完教材知识系统复习之后,我们可以把学过的历史知识纵向联系起来,建立对应的专题知识体系。这样做能系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前一阶段复习中的缺漏。对于专题复习来说,我们可以采百家之长,自己总结历史专题,将历史知识点、知识线和知识面有机地串联起来,找出其中的规律。

3.模拟考试训练

在考前的冲刺复习阶段,我们要尽量做一做历年的中考试题,以适应中考的题型和题量,并进行总结分析。注意在做历年的中考试题时,可以按照中考的答题时间要求等要求自己。做完后,要对照参考答案找出自己所给答案的不足之处,总结答题规律,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找老师答疑解惑,力求达到做一套试题,就有一套试题的收获。

三、“抓小放大”,背诵重点

虽然说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但是从阅卷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学生在识记类试题上的答题错误率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在中考历史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加强历史知识的识记,背诵知识点。但我们在记忆历史知识时要懂得“抓小放大”。“抓小”,即记忆教材中清楚标出的或隐含的重大而零碎的知识点。在复习完一个单元后,我们就要将必背知识点总结出来。“放大”,即不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教材中的大段内容。这样,通过“抓小放大”式的复习,不仅有利于提高答题的速度,也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四、有侧重地做练习题,中考时轻装上

为了轻松、自信地走进中考的考场,同学们有必要做一些练习题,进而总结解题技巧以及注意事项。要注意,我们做练习的目的不是去猜题,而是通过练习,使自己可以自信满满地走进考场参加考试。

临近中考,不仅家长找来各种辅导资料让学生练习,学生自己也会找大量的习题来做,而这些试题却不能完全派上用场。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可以将资料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必备资料,即最重要的资料,其中可信度比较高的资料有:六本教材、校内模拟题、专题复习资料、热点归纳、考前集训试题等。这类资料需要多翻阅。第二类则是平时做练习的试卷和课堂练习题。我们只有确定试卷上有类似的题目时再去翻看,但尽量少翻。第三类就是考前刚搜集到的资料,这类资料排在第一类、第二类资料的后面,前两类找不到的时候再使用。

五、同学之间交流

同学之间加强交流,不仅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智慧,同时还能了解同学的学习情况,以改变自己学习(复习)模式的不足,方便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范文第5篇

一、认清形势,调整好心态

首先,轻松上好每一堂历史课。历史课最忌讳的就是“死气沉沉”、一板一眼的说教。课堂上一个语调、一个地点、一个姿势、一个表情,我们都要充分发挥历史课的特点,用诙谐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丰富的课外知识、有趣的身边琐事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先让自己轻松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受你的轻松,感受你的魅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其次,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将平时考试当作中考,将中考作为平时考试。只有这样,才能在走进考场后情绪稳定,在平和、坚定的心态下触动灵感,正常发挥,或是超常发挥。我们平时对学习方式的把握,对自己个体发展内容取向的控制,一定能在多元化的考试内容、全面发展的考查指向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考试中,找到良好的施展才干的空间,从而有效地呈现自己所学的知识。

二、立足考纲,把准好方向

从近年的考试命题看,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考说明为大纲。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细读考试说明,找准方向。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使学生明白,哪些知识点是识记的内容,哪些是理解的内容,哪些是应该拓展的内容等,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严格按照大纲规定的范围,组织教学,把准考点。从能力立意来看,中考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凡是大纲罗列到的主干知识点一定要重点讲,讲请讲透,提高复习的针对性。非主干的知识点,则少讲。

近年来,历史学科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联系实际,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给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针对大纲提出的能力要求,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精心备课,做到教学内容目标化,目标内容问题化,主干知识材料化,考纲要求具体化。同时要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问题设计要有梯度,不能太浅,也无需太深。

三、夯实基础,掌握好方法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无一不体现着基础性的原则。为了增强试题的考查区分度,命题更加趋向于开放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实践性。能力以基础为载体,掌握基础知识是关键,只有具备一定量的知识积累才能灵活运用。

1.明确教学的重点和方向

第一,归纳处理知识。要综合各种资料,取其精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认真对教材进行归纳总结。着重掌握好中外历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等。

第二,狠抓落实。一要落实具体的预习要求,必须严格检查作业,对达不到要求的,要有相应的补救措施。二要落实课堂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学生听课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对课堂提问和练习要高标准、严要求。三要落实教材的记忆要求,督促学生最好是记全、记准、记牢大纲规定的所有内容。四要落实各种资料上的相关题目,尤其是主观性题目必须落实到书面上,要加大检查力度,坚决杜绝只在选择题上打对号、主观性题目只看答案不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检查手段也要多样化,普查与抽查相结合。

第三,点拨方法、拓展能力。不要只是把条理好的知识、总结好的答案传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2.建立、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系统、归纳和综合

中考既然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那就需要建立起运用知识的思维运行机制,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概括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性的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系,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渠道畅通,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组成体系,了解学科知识的层次、脉络,知道各局部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最好能画出系统联系图或表,其次,要掌握各重点内容的知识结构,即组成要素和相互联系,也要能画出结构体系。根据复习阶段,可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就会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

3.加强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可以尝试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四、优化训练,培养解题能力

优化训练,要做到以练导讲,重在巩固,以评为主,师生互动。要强化督促检查,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要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要坚持适时适度适中的原则,优化训练过程。

1.训练原则。一是适当做题,要有数量,但不能以练习代替复习。同时,所选题目一定要准确、典型,不能见题就做。要总结答题方法,研究以往的中考题,从中得到启示,比多做多少题都有益处。二是分析错因,错题分析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弄清一道问题,而是要通过错题分析,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特别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精选题目。复习过程中除必要的单元过关考试外,课堂教学中也需要适当的题目,精选、精评至关重要。选题要注意三个方向:一是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三类:一类是纯粹的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比例不宜过大:一类是对教材知识的变通,是改头换面后的“新”题,比例可以稍大些;一类是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题目,这三类所涉及的知识都应该是中考的重点内容。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内容,包括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尤其是培养创新意识,能从合适的知识点切入设题、选题。三是史学理论应用方面的内容,要从教材运用史学观点评判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中得出规律,学会迁移,由此及彼,以题目的形式加以落实。

3.合理应用。用题方式不拘泥于考试,教学中问题目标可以用,课堂提问可以用,个别辅导可以用,要从方式上用活每一个题,对重点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设题,由一题变多题,真正领会掌握历史知识。可适当布置书面作业,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的层次、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水平等。学生处理题目的过程中不提倡依赖教材。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范文第6篇

1.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性

在历史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每次模拟考试结束后,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总结时,总认为自己没有好好背诵,而学得好的学生也往往谦虚地说背得还不够。他们也知道历史还要理解,但是提起历史课他们的思维定势就是背诵,而且背会还容易忘记,这使部分学生对历史复习会很无奈,使他们对学习有了一定的抵触情绪,而不能提升复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注重解决知识的死角

在高三复习中学生存在对知识点的分析不透彻、不准确的情况,历史教材是历史学习最主要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准确理解知识点的内涵,挖掘教材中的隐形知识。并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和注释,并辅之以可行的试题,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3.注重教材知识的重新整合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按照教材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炒冷饭”,而要注意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对历史形成一个整体概念;对相似或者同类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整合,如在复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可将其作为专题归纳,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理解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进程,并且和中国的近代化相联系,加深学生的印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4.链接当今社会热点和焦点

高考不回避社会热点,并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这就要求历史课教学要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以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切入,既能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明白以史为鉴,注意总结历史事件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现实服务。

5.以《考试说明》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考动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的重要指导用书,因此,作为一名高三历史教师,除了讲好讲透教材每章每节内容外,还必须认真研究每年的《考试说明》,从《考试说明》中了解考试内容、范围和要求,并且和上一年的《考试说明》作对比,找出他们的不同点以把握高考动向。从而将培养目标自觉地贯穿于教学与复习之中,以适应当前历史高考改革对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准确理解各项能力要求的实质和水平层次;以《考试说明》的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模拟套题和思维性较强的问答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景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问题做出完整准确表述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组织材料答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复习实效性的探索,善于总结复习方法和复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范文第7篇

一、历史试卷讲评课的重要性

试卷讲评课是指学生在完成考试之后,教师对试卷进行解剖、分析、点评,以达到帮助学生发现学科知识不足,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解题能力,掌握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试卷讲评课上得好与坏,效率高与低,从某种意义上说,直接制约着学生最后阶段历史成绩的提高与否。可以说,高质量的讲评课不但是“矫正补偿”,更是提高学生应试技能与素质的重要方法。进入总复习后期,尤其是省质量检测后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高度重视对试卷讲评课的利用。

二、历史试卷讲评课应突出“五讲”

历史试卷讲评课区别于其他课型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讲”字。一是讲清试卷命题意图。教师讲评前要对试卷进行认真分析,分析试卷考查了哪些历史事实和学科能力,从而找出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使学生养成分析命题意图的习惯,解决学生中长期存在的审题能力差的问题。二是讲清答题误区。讲评时,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错误,由表及里,追根溯源地加以剖析,使每个出错失分的学生,都能从较深层次上找出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复习的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搞好复习。三是讲清解题思路方法。试题讲评时一定要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讲思路即讲试题题型的特点和解题的思路,要引导学生思考试题考查哪些知识点和这些知识点的哪些层面;讲方法即讲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讲规律即分类讲解。对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总结出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格式,真正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四是讲清考点宽度深度。教师在处理该问题时必须注意两个重要内容:首先要拓展讲评课的宽度,根据考试知识点间的联系,进行举一反三,拓宽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知识网,使历史知识体系更完整。其次要加深讲评的深度,通过多层、深层的分析,使学生未曾复习到或未曾掌握的知识掌握到位。对于能力要求较高的则重点强调,让学生真正提高。因此,教师必须把知识面的拓宽、学生能力的加强作为试卷讲评的主要目的,作为教学的主攻方向,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五是讲清答题规范格式。首先答案要做到“两化”,即要点化、系统化。其次语言要做到“两化”,即简单化、专业化。同时书写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三、历史试卷讲评课应牢记“五原则”

1.及时性原则。考试后试卷要及时批改,及时分析统计,及时讲评,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记忆犹新”,取得更好的查漏补缺和深化复习的效果。

2.集中性原则。一是试卷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错误的典型问题,教师应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针对导致错误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详细讲评。二是试卷中出现的具有创新性的题型,教师应对该题型的特点、丰富的内涵和命题者的意图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以拓宽学生的解题视野,提高应考的能力。

3.延伸性原则。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必须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补充、联系、启发思考,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查漏补缺;同时注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给学生。

4.合作性原则。讲评课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应给学生自主表达自己思考结果的机会。有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可以加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体验,提高了讲评课的效益。

5.鼓励性原则。高三的学生对考试是比较重视的,每一次考试心理负担都较重。在试卷讲评时,不可忽视各类学生的心理状态,要用好激励手段。讲评中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适度表扬,对个别难题处理到位的学生要予以肯定,对考试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和他们一起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帮助他们找出正确的解答思路、方法,坚定他们的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高三历史试卷评讲课教学策略浅谈[J].中学历史教学,2010(11).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试卷 评改 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55-02

高中历史课程涉及到的内容繁多,很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背景等等很容易混淆,所以高中历史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而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能够由点及面地进行知识面的有效拓展。概括起来说,学习历史课程的主要方法还是需要学生在记背的基础上,勤看课本,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弄清楚,并用自己擅长的方法将这些知识点联系、归纳和总结起来,并主动地将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在高考文综考试中,历史所占分数比例较大,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应试技巧和学习方法,本文就以高中历史试卷评讲为基础,分析历史试卷评讲的注意事项。

1 明确历史试卷评改目的,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试真正的目的是:暴露教师“教”和学生“学”过程中的问题缺陷,以便能及时地补缺补漏,为的是今后更好的学。因此,教师善于发现试卷上所反映出来的真实情况,所以在每次考试之后,教师都先注意对特别典型和离谱的答案直接批改,并发现试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改卷主要是找出问题、明确问题、寻找缺陷而不是评分。问题和缺陷,从学生方面看:主要是知识的掌握、概念的理解、知识的迁移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缺陷,再从学生在试卷中暴露的共性错误中寻找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缺陷,如:对知识讲解的侧重、详略得当与否、是否造成学生的误解,或因教学课时紧张而造成的要领讲解得不够深刻等。

发现试卷普遍存在的问题的目的就是:为接下来的讲评课做准备,为的就是能针对试卷中暴露的问题予以弥补,进行补缺补漏,为今后继续的学和教扫清障碍,教师能更好地教、学生能更好地学。同时教师要也要让学生明确考试的主要目的,使学生在考试失败时,淡化考试分数,重视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在考试顺利时,鼓励学生再接再厉,不断拓展自己的历史知识面。

2 及时评讲试卷,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试卷的评讲,教师要做到及时有效,因为对于刚考过的内容,学生印象深刻、求知求真的欲望强烈,探索探究的热情也极高。及时讲评,趁热打铁,使原本答对的内容,可以再次得到巩固,加深记忆和掌握;失误之处,也能顿时觉悟和纠正,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时,就会产生混乱现象,或还是按照原来的答案解答,这就不能达到评讲试卷的目的,所以及时讲评,在巩固知识、纠正错误方面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明确命题者的意图及教师的评分标准,并将各个给分点告诉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在解题时,应该联系哪些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收集和学习。

可以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批阅同学的试卷,这样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在答题时的书面整洁、字迹工整、内容准确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批阅同学的试卷也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为保证学生评改试卷时的客观公正性,更重要的是检测学生在听教师评改试卷时的有效程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评阅的试卷上签名,这样可以再一次检测学生的听课质量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及时指导学生,并根据评讲试卷对学生听课效果进行分析

对于试卷的考试结果和评改结果,教师需要特别找出两类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一类是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试卷及成绩较差的学生签名改过的试卷;一类是成绩较好的学生的试卷及成绩较好的学生签名改过的试卷。课后找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交谈,当面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试卷,帮助学生找出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比如:是在基础知识点上,还是理解上或是表达上失分,以便今后有的放矢地进行补缺,并从该学生签名改过的别人的试卷中的批注记录与成绩较好的同学的答卷和改卷进行对比,由学生自己在比较过程中先总结原因,再从老师的角度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分析并指出:课堂的听课效率不够高是导致成绩不够理想的非常关键的原因。一般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态度都比较认真,从成绩较好的学生的改卷批注记录,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成绩较好的学生听课效果较好,能把老师讲评试卷的关键信息,比如:切入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解题要点等很认真很详细地批注在别的同学的试卷上;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一般批注比较少,字迹马虎并无法捕捉到老师所要求注意掌握的最重要的信息。

4 根据试卷评改规则,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历史试卷评改,主要就是为了使学生明确试卷评改规则并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明确给分点在哪里,才能准确的回答,特别是在历史考试的问答题和观点论述题中,它对学生的历史综合知识和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并且这些题型的分值也很高。比如在历届的文综考试历史部分中,观点论述题占的分值比例较大,在2009-2911年高考试卷中,历史观点论述题分值高达12分之多,针对这一题型,同学们一直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在做历史问答题和论述题时,只要答的内容越多,得分就越高,其实不是的,这样反而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其实只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思考,回答出关键要点就可以了,其他过多的都是废话,反而会影响得分。所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把握论述核心部分,且要做到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据有力,对于观点论述题,首先。学生必须应该认真审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且用词一定要准确,而不能因为怕自己判断错误而用含糊其辞,观点混乱,所以在回答的第一句,就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此观点正确”或者“我认为此观点错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后,应该要用精炼扼要的语句阐述好自己的观点即论点;然后,学生需要采用强有力的论据还论证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能经得起推敲,论据也是回答观点论述题的关键部分,需要做到条理清楚,思路准确,论据有力,应该围绕问题的核心发散思考,以时间为核心进行事件归纳,总结那个时间段的出现的历史事件,以及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要7大主要因素,包括: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个人主观因素。所有的历史事件主要是由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构成,所以学生在回答历史论述题时,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除此之外,学生在回答所有论述及问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卷面整洁、字迹工整,这样会给阅卷老师留下很好的印象,提高得分。

5 考后反思、认真归纳总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

对于历史试卷所反映出的结果,值得教师不断深思,以改革教学策略,探索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且能有效掌握的教学方法,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要主动去发现问题,根据学生的考试结果,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教师也可以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听取学生的教学意见,改变教学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考后结果分析和反思,认真归纳和总结考试技巧,全面拓展。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说回答的这些知识自己都背得,但是不知道应该回答到这里,所以,历史教学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学会灵活运用。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明确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不应该只根据考试内容而进行教学安排,而是要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当今热点话题对其历史进程进行讲解和拓展,这样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再加上,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生掌握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明确了如今的强大的中国是经历了怎样沧桑的变化和改革,这样可以有效激励学生更加奋发图强,树立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书写更加灿烂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邓丽君.高中历史试卷评讲方法之我见[J].考试与评价,2013.01.

[2]李志华.浅析新课改下改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J].新课程,2011.07.

[3]汪海云.解答历史高考论述题能力有效培养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1.18.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总结性评价 嬗变 原因 启示

一、 嬗变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我任教两个文科班的历史,在期中考试中,这两个班的历史成绩与平行班相比,均落后5分左右,这对我们人文社会学科来说,差距实在有点大,无论是这两个班的学生,还是作为任课老师的我,压力是相当的大。经过半学期的努力,到了期末考试,全市统考统批,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历史平均成绩与平行班相比,均高出了5分左右。真可以说形势发生了大逆转,在高中的历史总结性评价过程中出现了嬗变。什么是嬗变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蜕变 ,演变,彻底改变(如特征或条件的改变)的意思。我自己的理解是: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外在条件的改善,事物状态由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引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就是由于师生双方教学行为的改进,促使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或教学水平发生了明显的提高,甚至是根本性的巨变,突破该班级原有教学水平的阈值,随着这种阈值的突破,师生双方对历史教学的信心明显提升。

为什么高中历史总结性评价会发生嬗变呢?

二、 原因

高中历史总结性评价发生嬗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师、因生、因班而异。笔者在此想以本人任教的两个班级的总结性评价作为个案分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其他同仁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有所帮助。

1.剖析期中测试失败的原因,明确班情、学情,做到有的放矢

在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与任教班级的同学共同分析了考试成绩落后于平行班一大截的主要原因有:日常评价方式单一、低效。由于上学期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表明,学生非常反感课堂默写这种日常评价方式,因此上学期期中考试后,我在所任教的班级开展教学实验,实行日常教学评价多元化,有口头测试、选择题测试、默写评价、研究性学习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实验结果表明2011-2012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任教的两个班与其它平行班相比,学生历史学习相对轻松,考试成绩却不差。所以,本学期一开始,我想进行更大胆的教学实验,日常评价完全取消课堂基础知识的默写,以选择题测评来代替。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学生课堂上完成了选择题作业,课后只要做一两道主观题就行了。如此,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更轻了。然而,我却没有预料到单纯的选择题评价存在严重的弊端:选择题对学生精确理解记忆基础知识的要求相对不高,选择题不能考察学生对主观题的解题能力。为此,学生在自修课上几乎不花时间复习历史基础知识了。学生接受选择题的日常评价有相当一部分靠的是侥幸过关。时间长了后,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越来越薄弱,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水平越来越差。因为学生考试不会运用历史语言来回答问题,只会用大白话来答题,如此一来,考试成绩自然就差了。

再一个原因,同学们认为,虽然老师教学实验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减轻师生双方的负担,如老师不用批默写作业了,学生课后作业少了,但由于高中学习压力大,历史作业节约下来的时间并没有用来复习巩固历史基础知识,而是被其他学科占用了。

2.加强日常评价强度,加快复习的节奏,保证复习的进度和效果

基于以上对期中考试失败原因的剖析,师生双方达成共识,日常评价还是应该以课堂默写为主,其它评价方式为辅,这样就可以保证同学们必要的历史学习时间,养成课后及时巩固复习基础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品质。

为此,从期中考试之后,我们坚持每堂复习课上,默写上堂课已经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而且从必修一开始补起。因为我通过精密计算,到期末考试前,正好可以将三本必修的共40讲的基础知识默写一遍。在复习课堂上,还以口头测试等日常评价方式来弥补基础知识默写评价的不足。一开始,同学们有些不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复习方式,因为同学们觉得与期中考试前逍遥自在的历史学习相比,那真是天壤之别。经过沟通,同学们也意识到光图轻松,成绩出不来是不行的,老师不是没有给过同学们机会,不是没有试验,可实验结果表明,没有常规的合理的日常评价,我们班的相当一部分同学不会自觉地去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两周以后,同学们已经适应了高强度、快节奏的历史复习课堂教学方式,而且养成了课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的习惯。

在复习课上,我坚持做好基本教学环节,让各个教学环节更加紧凑,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通常情况下,一上课,首先是检查预习作业;然后进行复习评价-一以课堂默写练习为主,其他评价模式为辅,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上堂课基础知识复习巩固的效果;然后以问题导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促使学生获得能力提升和情感升华;最后进行命题探究训练,目的是当堂巩固,查漏补缺。

3.对弥补的作业进行二次批阅和评价,保证弥补学习落实到位

由于我对学生要求凡是默写错的题目要求订正一遍,凡是默写不及格的必须踏踏实实、系统地将相关基础知识自觉整理一遍,我只检查、批阅,绝不会加班加点地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来重背、重默,学生也乐于接受。对于学生默写订正的课堂作业和课后订正的作业,我坚持进行二次批阅。对部分基础特别薄弱的同学,坚持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二次口头测试评价,督促学生及时弥补日常评价和作业中发现的基础知识的不足。以上做法的出发点是督促学习基础较弱,学习态度、习惯、品质较差的学生将历史学习的弥补工作落实到位,尽可能跟上班级的正常复习进度。

4.制订合理的期末复习方案,严格执行,必要时进行适当调整

期中考试后,我根据期末测试范围和复习时间制订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期末复习方案。期末考试范围是三本必修和二本选修内容,正常的进度是必修40讲,选修12讲。必修部分中,期中考试前已经复习了10讲内容,还有30讲内容,每一讲基础知识复习评价需1课时,共需30课时。每一讲有一份配套练习,共30份练习,至少需要10课时评讲;还有10份单元练习,至少需要5课时评讲。可见,要完成必修部分的一轮复习,至少还需45课时。因为时间实在太紧,选修部分12讲,只有3课时的复习时间,为此,每课时只能指导学生梳理、巩固4讲的基础知识,练习来不及做,就算了。最后安排2课时做一份综合练习并评讲。这个复习方案制定后,我坚决执行这个方案,有时练习来不及全讲,就选讲易错题。如此,就有利于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比较系统地把握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扎实了,做任何题目都不怕了。相比较而言,有些平行班的老师过于追求完美,将复习课当作新课来上,讲练习一题不漏,结果,复习计划只执行了一半左右,所以期末考试成绩就相对不理想了。

三、启示

通过对本人所任教两个班级在本学期从期中到期末考试成绩发生嬗变的原因的剖析,笔者意识到历史复习方式方法固然多种多样,每个历史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智慧,但历史复习教学也是有一般规律可循的。

首先,要明确自己任教班级的现有学习水平,根据本班的班风、学风情况制定适合本班的复习方案。如有的班级班风、学风很好,学生的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较好,学习的自觉性很高,掌握了较科学合理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学习品质优良。那么你的复习方案中学生自主复习的比重可适当放大些,练习评讲的比重可适当放大些,复习评价的比重可适当放小些。而对那些班风、学风、学习自觉性较差、学习态度、习惯、历史学习品质较差的班级,在制订历史复习方案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历史复习评价的比重,应当以默写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作为督促学生养成及时背诵、巩固基础知识良好习惯的主要手段。还应该重视课堂预习检查环节、问题导学――知识梳理环节,以便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至于问题探究环节和命题探究训练环节的比重,由于时间紧则可以适当放宽。

其次,对于班风、学风、学习品质相对较差的班级,复习期间还要加强对学生弥补作业的批阅并及时进行二次评价,保证学生的日常弥补学习落实到位。笔者觉得应该将二次评价尽可能放在课堂复习中,切忌额外占用学生休息时间,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结果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第三,在执行期末复习方案,迎接总结性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已经制定好的复习方案,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方案执行的过程中注意要有全局观、整体感,系统性,切不可为了多讲几个具体的练习题,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结果容易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范文第10篇

一、历史高考试题的纵向发展变化

二、历史教学评价的发展衍变

通过对三个表格以及这三十几年高考试题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评价体系有如下变化:

1.评价载体由知识广度到知识深度的转变

从题型、题量角度分析:通过表1、表2可以总结出 1978年―――1997年历史试卷至少是4种题型,每张试卷客观题(包括名词)是35―――60道题,多数为45道题左右;主观题是3―――5道题。通过表二、表三可以看出1998年开始是三种题型,后变为两种,题量也在逐渐减少,由40道左右客观题和5道左右主观题组成的试卷到2002年时固定为12道客观题、2―――3道主观题。从这些数字的变化就可以看出,评价不再追求知识点多少的考查,即不再追求对知识广度的考查。

从试题内容角度分析:以新课程改革为界,旧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而新课程是由25个历史专题组成的整体。因此试题内容就有很大不同,考试的面将由一个体系完备、无所不包的大通史浓缩成为一个个代表性高、概括性强的专题史。

2.评价目标由知识记忆到考查能力的转变

分析表1可以看出1978年―――1988年,考试题型以客观题为主。1978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大纲》(试行草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中对评价作了明文规定。即:为了巩固教学,必须重视复习,进行必要的考查。老师应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记忆必要的历史事实和年月日、朝代名称和顺序等。1988年的历史教学大纲提出“为了巩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复习和考核。复习要抓住线索,突出重点,弄清概念,活跃思路。考核要注意基础知识,注意培养能力”。这说明这一时期评价的目标已开始从注重知识转向注重能力。

但分析试题内容以及设问可以看出这一阶段考核还是以知识记忆为主,考查结论大多是封闭的,可从教科书上找到答案。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总结能力的试题每年最多只有两道题。

1992年,历史教学大纲加上“考核要注意思想性”。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在1992年2月出版了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它要求考生把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内容内在联系上,以及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1995年又重新修订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强化对能力要求的考核,并对能力进行了分类,分类主要说明从哪些方面进行测试,而不是把能力要求截然分开,要把“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这四个类别统一为能力的整体要求。这说明历史评价已开始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分析表2、表3,可以看出1989―――2013年题型、试题分数都有很大的变化。客观题题型减少,主观题中增加史料分析(材料解析题);单道试题分数变大。这说明试题难度有所增加,加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从分析1989年―――2013年高考题也可证明这一结论。无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试题答案不能直接从教材上找到,考生要将题干与所学内容综合起来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这就表明评价越来越注重考生归纳、比较和概括能力的考查。

3.评价结果由注重结论到注重过程的转变

建国以来,我国共进行过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体系也在逐渐发展、变化。但从分析1978年―――2013年试题可知,2009年的新课程改革与之前的课程改革在评价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评分标准上,原来主观题主要采取“采分点”式评分,而新课程改革后,高考试题中增加了“新血液”,采取SOLO评价法进行评分。这说明评价体系已开始由原来注重评价结果向注重过程评价转变。在理念上,即是做到目标多元、方式多样,不仅要从量的方面衡量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要从质的方面衡量学习结果,使评价既全面又合理。

在评价时按多个层次分别赋予不同的分数,据学生的思维层次来打分,教师不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表述,不在乎学生的答案是否与标准答案接近,答了多少个字,而是通过答案分析他能够达到哪一思维层次。这样学生答案就可以被量化。这种评价方法就是SOLO分类评价,力求分析出学生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水平,注重对其思维过程的评价,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更加注重过程评价。

上一篇:初三地理考试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中地理考试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