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06:57:11

历史建筑论文

历史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1.1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外环境是伴随着历史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由于这种时代性影响,历史建筑外环境会受历史建筑的影响,呈现出与其他建筑外环境在风格上不同的特性,校园中的历史建筑一般建造于高校建立初期,所以多处于校园中较为中心的位置,是学校内的标志性建筑,能够影响整个校园内的环境及其他新建建筑的风格。历史建筑的体量、建筑风格、在基地中的位置都能够影响建筑外环境的营造。历史建筑外环境的营造要达到使校园整体空间协调统一,使历史建筑既要保持它的标志性又要融于环境。同时历史建筑墙面是建筑外环境构成要素,围护面要素的内容,是建筑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历史建筑对于外环境的营造至关重要。

1.2基地状况

基地状况可分为人工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类。人工因素包括建筑、道路、构筑物、人文景观、地下管线等;自然因素包括土壤、植物、地形、地被、地质、气候等。人工因素称为环境的人工构架,自然因素称为环境的自然构架。在建筑外环境设计的前提是自然因素,主要设计内容是人工因素,通过人工因素增加外环境的功能性和景观性。有机建筑理论认为建筑应该是从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同样的道理,建筑外环境产生的过程也是如此,建筑与环境共生统一,一个外环境是否能保持活力,关键在于它是否能融于所在基地的整体中,是否能融于自然环境与人工框架中。

1.3使用者行为特征

高校历史建筑使用人群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固定使用人群,一类是次要随机使用人群。随机使用人群:随机使用人群就是非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人群,这样的人大致可分为家属区附近居民、来学校办事或随机的穿行三类。附近居民对于高校历史建筑外部环境的使用主要体现在校园内大面积绿地空间,如学校入口处开敞绿地或家属区附近的绿地空间等。同时,校园内的办公建筑同时还要接纳一些进入建筑内部办事的人群,他们也直接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是外部空间部分使用者,这种使用情况一般都为快速通过式,并不做多余的停留。另外,还有一部分从建筑旁随机穿行而过的使用者,他们对建筑外部环境的感受最少,这时的建筑外环境对于这类使用人群而言只作为穿行的交通空间,有一定的刺激但是没有反馈。固定使用人群:固定使用人群即学生及教职员工,是高校建筑外部环境使用的主要人群。在高校的发展中,他们是环境中的有机体,需他们激发历史建筑的活力,产生建筑的活力,提高历史建筑的使用效率。他们需要开放、和谐、放松的交往空间来与自然、同学、同事交流学习。使用人群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活动的时间有周期性,在上下课和休息时间是这类人群活动的重要时段。

2哈尔滨医科大学历史建筑外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的设计探讨

2.1现状分析

1)历史建筑外环境布局。

哈尔滨医科大学被学府路、学府四道街、保健路和测绘路围合,校园主入口位于保健路,从主入口进入,五栋历史建筑以主楼为中心成对称分布。

2)建筑造型。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建筑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建筑一样都是由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先生设计并主持建造的,建筑造型为民族形式建筑风格,建筑别具一格,中西合璧,极具特色,见图2。

3)交通系统。

校内可以进入社会车辆,大部分道路都是人车混流。

4)绿化及小品设施。

校园内绿化多采用乡土树种,大量使用常绿树种和丁香等,配套设施较少,满足日常生活需求,雕塑主题多为医疗人物雕塑。路灯布置合理,卫生设施形象欠佳,缺少坐凳、座椅等服务设施。

2.2现状问题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历史建筑相对于其他学校的建筑保护来说相对较差,在调查中发现:该校园中的历史建筑缺少必要的维护,建筑老化,长期无人管理,导致表皮脱落,建筑外观较差。建筑外环境主要由必要交通功能和大面积绿地组成,虽然绿化面积充足但绿地质量较差,由于缺乏维护,杂乱无美感,没有体现建筑的风格和时代感对校园环境的影响,无法引发使用人群的长时间停留。主楼与校园主入口形成景观轴线,空间感受度较好,其余四栋建筑周围大面积绿地分布较随意,空间协调和空间感受尺度感较差。建筑出入口处有车辆乱停乱放现象,车辆停放占据入口疏散广场,阻碍人流疏散。主楼前部绿地中设置两处人物雕塑小品,雕塑为白求恩和李时珍,符合医科大学校园主题,但由于缺少维护,损坏未及时修复,导致景观性较差。照明设施较充足,能满足日常照明需求,但没有突出建筑和景观的效果,需要加强。其他设施小品较少,整体外环境感受较差,使得建筑外环境使用率低下。

2.3历史建筑外环境整体保护

1)核心保护范围。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内5栋历史建筑(包括主楼、病原学院、解剖学院、外语学院、生理学院)分布较为集中,建筑风格较为统一,将建筑群作为整体来进行保护,可提升建筑及其外环境的整体价值,所以应在校园中划定历史建筑保护的核心范围。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及医科大学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在划定核心保护范围时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有助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历史文脉的形成,有助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及体现校园环境的场所精神。本核心保护范围处于校园的轴线上,空间比较连续,空间格局为中轴对称、建筑风格统一,整体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目标为保护建筑外环境空间尺度、改善建筑外环境绿化质量及塑造历史人文气息。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哈尔滨医科大学核心保护范围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在此范围内的建造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a.不得擅自改变历史建筑的特征(包括建筑的结构及外表皮),不得擅自改变历史建筑周围的空间格局;b.不得擅自对道路进行改变,如有必要对现有的道路进行临时改建时,应提前记录测量空间尺度,尽量保持原有道路空间格局及其景观特征;c.严格控制在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新建、扩建活动,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及扩建其他建筑物及构筑物。

2)视线通廊控制范围。

哈尔滨医科大学主楼和主入口之间的视线通廊控制范围是建校初创期形成的。该区域是校园从入口开始形成了学校的中轴线,在该区域内进行建造活动将对核心保护区的轴线带来直接的视觉影响。该区域内的树木与设施小品,是控制范围内的重要因素,需要受到控制性的保护。应严格保护视觉通廊内的原有交通功能与视线角度;对视线通廊两侧的设施小品体量应当予以严格控制,其风格、色彩应当与核心保护区相协调。保护此区域内树木,不得过度修剪和砍伐。

3)高度控制。

为了达到校园环境的整体和谐性,达到真正保护的目的,除了对历史建筑及外环境的保护,还需要对周边区域建筑进行高度控制。在医科大学和核心保护区及视线通廊的影响下,将校区内划分了周边区域建筑高度控制范围。为了满足高校发展要求,缓解校园内用地紧张,可适当在临街等边缘地段少量布置高楼,尽量避免因高大体量建筑对校园历史风貌带来负面影响。但是由其他高校的发展现状来看,这种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所以,在规划原则上要控制高层建筑的层数和数量。

4)其他保护与利用措施。

良好的高校历史建筑外环境需要有定期的维护与管理保持,不是短暂的风景,而是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能展现它的历史风韵,对于高校历史建筑,我们应加强整体建筑外环境的维护与管理。a.设施小品的维护与管理。要做到定期检查设施小品,发现破损及污垢并及时进行维护与清理。对于由人为形成的捷径,可以选择重新种植草皮,也可以在绿地边界种植绿篱或用架设围栏的方式进行保护。b.绿化的养护与管理。要做到丰富环境中整体植物种类,对树木进行水肥管理,定期整形修剪,及时更换生长状况不良的草皮和地被植物。c.设置停车位。在建筑物入口处设置相应数量的停车位及自行车停车位,方便学生及教职员工使用,可避免乱停乱放,阻碍交通的现象。

历史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云南陆军讲武堂,建于1907年,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云南陆军讲武堂位于昆明市五华区翠湖之滨,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学院。它与天津的北洋讲武堂和风天的东北讲武堂并称为三大讲武堂。

1.1文化底蕴

清朝末年,我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民族危机。清王朝为了解决这样的民族危机,学习西方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学堂,云南陆军讲武堂就是当时创办的军校之一。清政府开办军校,原本是为了培养为清政府效力的军事人才,但是,让清王朝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中国近代革命大潮和一大批文人志士的影响下,陆军讲武堂在创建初期就已经成为了昆明重要的革命据点,为中国革命培养出了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其中包括、、龙云等家喻户晓的革命将领。云南陆军讲武堂引领着千千万万的人民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窘境,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重大的贡献。如今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虽然经历了百年的风雨侵蚀,但是以其威武的姿态屹立在翠湖之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早已成昆明城市最宝贵的财富。

1.2纪念价值

陆军讲武堂早已成为昆明人心中的骄傲,昆明城市的荣耀。昆明人提及陆军讲武堂时,都会掩饰命和护国战争中,陆军讲武堂培养出来的云南陆军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不怕牺牲,为昆明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如今的昆明人来说,陆军讲武堂似乎成了人们纪念那段历史,那些英雄的唯一途径。陆军讲武堂是昆明人感情的寄托,城市文化的延续,集体记忆的载体。它的文化价值和纪念价值对于整个昆明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2陆军讲武堂的功能更新

2.1功能更新的必要性

城市的历史的建筑,就像是记录城市发展的史书,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岁月。惟有保护好这些具有特殊历史价值建筑,才会使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才会使城市永远焕发悠久的魅力和光彩。可是,时光飞逝,当历史建筑的功能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那么历史建筑的光彩便瞬间变得暗淡。陆军讲武堂也早已丧失了原有的功能,不再是曾经风光的军事学堂,褪去了往日的荣耀与光环,失去了从前的繁华与热闹,陆军讲武堂留下了历史和沧桑。此时,功能的更新就是解决陆军讲武堂“瓶颈”的最好办法。智慧的城市管理者们依然赋予了它新的功能与使命,使这栋拥有百年历史的建筑从来都不曾退出过历史的舞台。

2.2与时俱进的功能置换

清朝末年,清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挽救垂亡的命运,建立了云南陆军讲武堂。清王朝的初衷是希望培养出效忠清政府的军事人才,巩固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镇压各地的爆发的革命运动。但是,云南讲武堂的功能就在不经意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陆军讲武堂开办初期,学校聘请了大量的同盟会会员和留日的文人志士作为学校的骨干和教官,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功能的改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李根源为首的革命志士,怀着满腔的热血和爱国情怀,带领着讲武堂走上了革命救国之路。从此,陆军讲武堂走上了打倒外国侵略势力和蒋家王朝之路。陆军讲武堂在中国民族的解放事业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日战争结束后,云南陆军讲武堂奉命停办。尽管如此,云南陆军讲武堂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1983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对象。1988年,陆军讲武堂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将其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10月27日,云南讲武堂旧址正式挂牌为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如今,陆军讲武堂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成为广大市民学习近代历史知识的好去处,也成为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们的必到之处。1909年开办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到2014年的今天,走过了105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军讲武堂的功能由原本的军校转变转变为如今的博物馆,为陆军讲武堂的经营管理开创出了新的功能和模式,延续了它的历史使命,从新回到公众的舞台。功能的更新,不仅让陆军讲武堂适应了人们新的生活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还提升了昆明城城市形象,为昆明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价值。这种“双赢”的画面,是政府与市民都期待看到的。

3功能更新的经济影响

3.1提升旅游经济价值

战争年代,云南陆军讲武堂,为了人民的安定,民族的尊严,国家的,这里培养出千千万万的爱国志士,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战,使这里成为了正义与希望的讲武堂。和平时期,云南陆军讲武堂适应了人们新的需求,变成了记录历史与文化的“丰碑”。陆军讲武堂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慕名而来,想要一睹陆军讲武堂的风采,为昆明的旅游经济带来不小的影响。云南是旅游大省,昆明也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云南陆军讲武堂以其天然的建筑魅力进一步丰富昆明的旅游文化,吸引更多游客来昆明游玩。如今的陆军讲武堂博物馆又恢复了往日的人气。据资料介绍,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的年均参观人数达60余万人次。这样的参观大军,为昆明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带动周边产业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云南陆军讲武堂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昆明市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陆军讲武堂利用其场地及功能优势,曾先后举办了举办了“世纪回眸———昆明百年老照片”“黄埔军校及世界著名军校展”“怒之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展”“纪念中国人民建军80周年书画展”等展览。这些展览的陈宫举办,不仅扩大了陆军讲武堂的影响力,提升了昆明的城市形象,从客观上来讲,也进一步带动了旅游周边产业如餐饮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云南陆军讲武堂在实现自身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潜在的经济价值。

4启示

历史建筑是城市中无形的财富,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隐形动力。但当历史建筑的功能已经不能符合人们的需求时,功能更新就城市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重要策略。功能的更新不仅仅赋予了旧建筑以新的功能,同时,也为城市经济价值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根据不同历史建筑的特色,制定不同但是适合的功能更新模式,才是保护历史建筑的有效途径。

历史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对某些地区的地域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使之逐渐消失其原有的色彩,其中重要的体现就是建筑的色彩的地域差异逐渐模糊。相比与国内,许多国家很早就认识到历史建筑的色彩在表现地域文化中所代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并在保护历史建筑色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在法国,从七十年代起,就成立专门组织对巴黎进行色彩研究设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巴黎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英国,提出了“城市景观”,以及“色彩景观”的研究概念,把建筑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重要的组成因素进行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人文、美学。欧洲的其他国家也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美国,《三维空间的色彩设计》的作者科帕茨在其著作中,研究了色彩三维感知的基础理论以及色彩在三维空间上的具体应用,并首次结合建筑材料探索了色彩研究在历史建筑保存、恢复及休整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在亚洲,建筑色彩研究最先进的是日本,对该项研究做了专门法规,为其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在我国城市色彩的研究方面,仅有哈尔滨、武汉、南京等少数大城市从城市色彩定位、主色调确定等方面做了色彩研究,并且将城市色彩以各种导则或法规颁布。随着城市色彩研究的逐渐深入,国内外针对城市建筑色彩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尚无针对历史建筑色彩作具体论述的著作。

2历史建筑色彩的特征与研究

2.1历史建筑色彩的地域特征

建筑的地域特征的定义为“在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或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范围内,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建筑色彩是建筑材料、建筑表面处理方式、、名俗、气候等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复杂性决定了建筑色彩的地域特色必然存在,建筑色彩的地域性同时受到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在长期的传承下,形成相对稳定的色彩风格和工艺,并深刻反映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2历史建筑色彩的研究方法

通常,历史建筑色彩的调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历史背景信息的收集,包括该历史建筑的基本概况,以及历史沿革等;二是建筑色彩相关信息的收集与获取。历史建筑背景信息的调查收集包括地理区位,历史沿革等。上文已论述了地域的差异将必然造成历史建筑的多样化。该方面的调查方法是以查阅历史资料,记录拍照的方式为主。

2.3历史建筑色彩信息的提取与分析

从建成至今,历史建筑在自然环境下长久日晒、雨淋、风化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褪色、变色、脱落等现象。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在原有建筑色彩的基础上进行保护、修复的过程。除了需要对文献查阅、梳理和总结外,还应该对具体的、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色彩的现状实地考察,进行现场调查。

3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原则及方法

3.1历史建筑色彩保护的原则

3.1.1真实性原则

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必须遵循真实性,符合其原型,对其的保护也要尽量使其恢复旧貌。否则,若失去真实性,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也将失去意义。

3.1.2整体性原则

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不仅仅是对某一个单一建筑进行保护,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周边建筑与环境。

3.1.3可持续性原则

对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还要体现时代性,保护不仅是简单的仿制,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先进工艺来实现。它要求我们要对色彩原型有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合适的方法途径,创造出能够联系与传承原型的新的色彩方案。

3.2保护方法

3.2.1建筑色彩的继承性保护

对于色彩面貌保存比较完好的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历史建筑和色彩比较容易保存的建筑,通常采用继承性保护。具体方法是,剔除固有色中不和谐的部分,保留并提取其建筑色彩的精华部分,建筑色彩的保护方案则要从原始建筑的色彩中提取。

3.2.2唤醒建筑色彩的集体记忆

在人类社会中,不同群体各自的特征大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中逐步形成,这些特征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保留下来,一代代的传承,成为一个群体的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构成了一个群体集体认同的基础。历史建筑的色彩,也是构保存集体记忆的一个重要形式。地域色彩的消失,相当于将人们关于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抹去。对建筑色彩的保护,必须要重视这种内在的因素,唤醒人们对建筑色彩的集体认同感,这也是对建筑色彩地域性保护的根本目标-文化的传承。

4结束语

历史建筑的色彩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历程。对历史建筑色彩的研究和保护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还有待发展。文章对历史建筑色彩的地域性研究及保护方法的研究,尽管存在一定的缺陷与问题,但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历史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建筑 现实意义 几点思考

历史建筑的定义

历史建筑可概括为:相对于某个具体的“当前”或“现在”而言,在某种特定的场所环境中,早在过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前即己出现、且持续存在至“今”、“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构)筑物”[1]。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在保护手法上,历史建筑完全区别于更高一级的文物类建筑,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强调其在当下的可持续利用性,即现在场景的“可发生性”,允许通过当下适宜的科技手段对建筑本身进行可操作范围内的改造;而纯粹的文物类建筑则要受到更高一级的重点保护,其保护的方法和理论也不尽相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对历史的完整再现与保留”。“允许改造和利用”这一点也是本文向下进行的一个重要前提。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现实意义

2.1 研究层面―承载历史岁月的真实资料

一座历史建筑存在并能够继续留存下去的最重要原因便是建筑本身拥有的历史价值,或者说是其“原真性”。一座历史建筑,特别是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其诞生大多数都得因于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某个特定事件或特定人物,记录下了某一具有价值的历史片段。即便是建造者和建造目的已不得而知,人们也可因其独特的技术工艺与时代烙印而将其划入到值得保留的名单之中。通过历史建筑本身所带有的这些历史符号,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建筑建造之初最真实的那段历史,其史学价值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历史建筑存留至今也是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岁月通过“减法”使建筑由完型走向残缺,而又通过“加法”使建筑拥有了新建筑无法比拟的岁月价值。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把这种岁月印记称之为“痕迹”。这种“痕迹”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得我们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建筑本身,不再将历史建筑仅仅看作是建造之初历史的代表,而是将其看作是整个存在时间内的岁月的见证,而且使得我们能够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一种适当加入当下元素的理念来将当下的“记忆”传递下去,保护历史建筑本身也就是在保护我们历史文脉的传承。

2.2 人文层面―寄托人们情感的物质场所

实际上,个体在城市空间中对某一场所缺乏认同感,意味着个体在空间意义上的无家可归;而一座城市在人们集体记忆中缺乏识别性和认同感,则从本质上意味着整个城市在历史层面上的“无家可归“[2]。凯文・林奇在其著名的《城市意象》一书中写到: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着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最后,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着提供使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3]。历史建筑就是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可被”意象“的元素。

当人们长期生活居住于城市中的某个区域,那么周围的老房子,也就同时印记着他的童年,他的学生时代,潜移默化中这些熟悉的环境已经深深地被寄予了人们深厚的情感价值[4]。

2.3 艺术层面―体现建筑美感的凝固音乐

相对于绘画、雕塑、摄影等以创造者纯粹感性抒情为基础的艺术门类来说,建筑无疑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创作,这要归因于大多数建筑的服务人群的多样性及其功能要求的复杂性,也正是建筑的这一个特点,使得建筑拥有了感性美与理性美的结合。

做为历史建筑来讲,这种建筑美感不言而喻,而更加难得的是,历史建筑的存在使得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的实体在今天我们的眼前多样性地存在着,使得我们能够脱离对于生硬的文字描述的简单想象而见到真实的艺术作品。历史上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都曾在历史的某一时期引起建筑的风格走势,成为风靡一时的艺术标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对建筑的创造产生冲击与影响。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影响整个欧美国家的立体主义运动。“荷兰风格派”,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构成主义运动”,以及在德国的世界最早的现代设计教育中心包豪斯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追求[5]。

2.4 社会层面―促进城市多元化和谐发展的构成要素

除了以上较为感性层面上的分析,历史建筑的保护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理性上的意义。首先,在经济层面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减少了城市盲目推平重建的巨大金钱花费;其次,在城市自身的和谐发展层面上,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更是起到了“平衡发展”的重要作用。法国国家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阿兰・马里诺斯在其题为“当今的记忆”一文中指出:城市发展的“加速作用”往往由一个地区的经济、技术和当地的活力等因素促成,城市发展的“减速作用’则常常由城市已有的环境脉络关系决定,其中已建成的历史建筑在城市环境脉络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6]。最后,在城市布局与多元化层面上,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特别是对于历史建筑群的保护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历史建筑不再单单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多的与整个城市发生关系,为城市所用。正如上文提到的凯文・林奇的关于城市环境意象的“可识别”、“独立个性”、“空间形态关联”、“情感意蕴”的几个特点,历史建筑可谓是完美符合的意象典范,所以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对于形成一个合理的、多元的城市空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对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几点思考

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至今,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经历了从纯粹单一的历史建筑的模拟修复到运用现代技术材料进行适度改造利用的理念变化;从只着眼于具有较高保护级别的经典历史建筑的保护到越来越大众化的态度变化;从只注重建筑本体的保护利用到开始关注建筑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的范围变化等三个飞跃。

3.1 多样性再现建筑历史价值

在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项目中,对于建筑本体的改造利用可谓是重中之重,但不应忽略与建筑相关的其他“软性”要素的布置,如对历史建筑文献资料、建筑内部历史陈列、建筑内外的历史活动及场景、修复改造大事记等通过陈列、展示、甚至是再现的方法使人们能够从更多的渠道、更多的角度来解读历史建筑,这对于普及历史建筑知识,提高人们保护意识都大有裨益。

3.2 注重建筑周边环境及公共空间的营造

建筑本身与其周边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在进行历史建筑改造利用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作为建筑载体的公共空间的营造,它不但能够使得历史建筑的真实信息得到更加充分、全面的表现,同时也为人们阅读、欣赏建筑提供了缓冲的空间。换句话说,历史建筑,不管是单体还是建筑群对其周边环境的控制与改变是不容人们忽视的。应该通过怎样的手法来设计建筑与环境,以此来带给人们怎样的一种精神感受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

3.3 无处不在的历史建筑改造活动

如果说对于一些较为经典的或者大型的历史建筑的改建利用只能是少数一部分建筑师的工作的话,那么对于一些小型的、对于社会和环境没有太大影响的历史建筑来说,其改造利用的意义则更多的就成了一种公众意识的培养和普及。历史建筑的改造利用说到底是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是一种资源节约的意识,不仅仅只能应用于主流的建筑,这种保护意识应当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为我们从细微之处服务。

结语

时至今日,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改造已经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历程,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改造已经成为了一个专门的学科,涵盖了很多不同的相关领域,而相关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研究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但不管时代再怎样进步,科技再怎么发达,历史建筑的延续始终也不会离开尊重历史这一本源的基础,也只有建造者和普通大众都有了这种保护意识,更多的历史建筑才会更好的被我们保护下来。

站在今天的角度,历史建筑的数量也许是可以以某个时间跨度计算出来的,但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的新建筑也会成为若干年后的历史建筑,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只有处理好这种新旧之间微妙的变化过程,才能使得在更大成面上的城市建设能够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 Alois Riegl. The modern Cult of Monuments: Its character Its Origin. Oppositions Reader,621

[2] 周卫. 历史建筑再利用之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2

[3] [美] 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 方益萍,何晓军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6

[4] 胡兴安. 旧建筑再利用设计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19

[5] 同[4]:18

历史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历史建筑的理论研究开始关注到历史建筑保护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层面。1999年,澳大利亚编制了《巴拉》,依据本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提出“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强调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应该注入“相容”的功能。这一概念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2003年国际颁发的《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对产业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了评价依据和标准。

一、产业类建筑改造的实践发展

随着历史保护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产业遗存得到了更好更多的保护,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也达到了全新的阶段。设计师们利用创新的设计手罚,赋予了历史建筑新的生命。产业类历史建筑不再是文明衰落的象征,而成为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城市形象的多样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和北美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与地段保护工作比较成熟,有十多处工业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综合体改造模式。1965年,美国的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在旧金山的吉拉德里广场(GhirardelliSquare)将一个巧克力工厂改造成为一个集娱乐、居住、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购物广场。这是第一个产业建筑商业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运用了建筑再循环理论。该项目在改造之初就本着对原有产业建筑充分尊重的原则,并镶嵌一些现代设计元素,使得人们在享受娱乐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建筑带来的历史底蕴。很快,吉拉德里广场作为商业性改造的成功典范,在美国开始被大规模地效仿,比如波士顿昆西市场(QuincyMarket)改造,将码头仓库区改建为商业综合体,又如着名的旧金山渔人码头,将军工厂改建为展览中心。这种改建模式甚至影响到世界的其它区域,比如澳洲的岩石区也是直接套用这种改造模式。

“阁楼”(LOFT)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美国自发式地探讨产业类历史建筑改造与更新,苏荷(SOHO)区的改造是一个典型案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纽约作为世界的艺术中心,许多艺术家租用了租金低廉的苏荷(SOHO)区的旧产业建筑,他们运用全新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将它们改造成适合自己工作和居住的多功能空间。阁楼(LOFT)公寓充分利用旧产业建筑的大柱网大开间进行灵活多样的围合式分割布局,充分发挥产业建筑的高荷载承受能力。新肯考迪亚码头的改造是历史建筑改造为公寓楼的成功范例。综合区域模式改造。鲁尔工业区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将旧产业园改建为景观园区非常成功的例子。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历时4年将一个废弃颓败的旧工厂改造成一个综合休闲公园。鲁尔工业区中还有许多将单体建筑、厂区群体建筑及设施以及区域等不同尺度层面的改造模式,例如将历史建筑改建为博物馆、展览馆的模式,还有将产业建筑中的大空间改造成多功能综合活动中心的模式、将很多建筑设施上设置餐饮空间模式等等。

二、产业类建筑改造的现实意义

1.生态价值的体现

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物质原料约一半以上都用于建造各类建筑及辅助物,建筑业对环境污染比例达到三分之一,全球每年排出的温室气体中,有三分之一源于建筑整个生命周期所排放的。可见,要减少建筑从建造到使用、再到最终解体的整个生命周期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最核心的是延长建筑的使用期限。城市废弃的产业类建筑物质价值大于其功能寿命,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不仅比新建建筑成本节省许多,还免除了大量的拆除成本,节约了资源和能源。

2.自身的适宜性

产业类历史建筑代表着某一时期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是城市产业历史文化的见证者。虽然他们自身功能寿命大多完结,但是其空间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其物质寿命和精神寿命仍在,这为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一方面,空间结构适宜。产业厂区规模大,占地多,建筑单元之间又留有弹性空间,为整体规划提供很大的发挥空间。厂房、仓库等产业建筑多为大跨度、大开间,非常适宜进行空间和功能区域的重新划分,创造出多样性和灵活性强的空间。而且产业建筑结构荷载要求严格,其房屋安全质量较高,其结构都可以满足多种民用建筑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类历史建筑体量庞大,在城市中成片存在,在城市空间形成历史街区形态,其特征明显具有很大的识别性,易成为该城市区域的中心。若将这种历史地段成片开发,能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带动整个区域发展,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3.商业利益的吸引

大多废弃的产业建筑虽然功能寿命结束,但其物质寿命依然存活。将产业类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赋予其新的功能,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拆除费用,而且节约了建设成本,缩短了建设时间。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成功实施还能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其背后蕴藏的巨大商业利益吸引了很多开发商和设计师对其投入。

延伸知识:毕业论文的论证方法

选题确定,材料提炼之后,应研究论证方法。即用材料说明题目,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正确。为此,应遵循下述论证方法和逻辑规则。

1.论据必须真实可靠

论据是论证的基石,必须真实可靠论据来源于客观实际,是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客观事实,是反复推敲无懈可击的真货。任何浮光掠影、金玉其外的材料是绝对不可取的。

2.不得采用循环论证法

循环论证就是用某个命题的自身来证明这个命题,自己证明自己,只是换个说法,这是不合逻辑规则的。例如,用“人吃饭为了不饿’’这条道理来证明“人饿了就要吃饭”这种现象,就是循环论证。

3.论证要合乎逻辑

论据和论点存在着内在联系,文章应当揭示这种联系,得出合乎规律性的结论。这种规律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就是真理。揭示真理就是论文的使命。如文章只凭观察和经验,将偶然的表面现象推断出某种论点或观点,则这种论点或观点

是缺乏可靠性和可信性的。例如,人们看到目前经济适用房销售情况很好,就说明今后销售情况也会好,这种凭表面观察来说问题就缺乏可信性。只有论述了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收入增加之后,再说明今后的销售前景才是合乎逻辑的、可信的。 4.论据要充足

历史建筑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建筑;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虽然城市现代化建设是城市发展必经的道路,但是不应建立在破坏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是城市最独特的风景线。因此,要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在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保证城市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一、历史建筑的概述

历史建筑[2]一般是指受国家文物保护法保护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以及古城历史街区中的传统建筑物等。保护的概念不仅是文物式的保护,还应该扩展到对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层面。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既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面貌,还要考虑城市的持续发展。

二、对于历史建筑的价值认识

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历史建筑本身的价值认识是不一样的,他们会因社会的发展,对其价值有不同的认识和需要,因此保护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一些城市的古建筑以及旧街道虽然不醒目,但也能体现出这座城市的历史轨迹,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不能因为这些建筑的不醒目,就对其进行破坏以致淘汰。历史建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整体面貌,并且其展现的不仅是表面的形象,更蕴藏着这座城市的灵魂。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历史建筑更加体现出重要的地位,更应该引起重视,并寻求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

三、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和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的遗产,也是不可再生资源。对它的保护能够延续城市的历史和保持城市的特色,并且可以提高城市综合的竞争能力。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3],历史建筑的保护对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的过程就是增加城市价值的过程。

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有丰富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以及革命纪念性建筑物等,通过对历史建筑物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不仅保持了古城的格局,还发扬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北京经过了60年的城市发展,不仅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保护,对城市的重要地段以及历史街道也进行了大规模更新,将其变成了体现首都性质和形象的新建筑物。前门大街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前门大街历史悠久,是北京著名的商业街。但是在2003年前门地区的建筑破损非常严重,导致其缺少了北京的韵味和特色,因此北京市政府对其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建筑,并且在2008年顺利完成,构建出了中华老字号传统前门大街商业和旅游商品区,从而提升了当地的整体面貌,带动周边地区重新焕发生机。一个城市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这种“护旧迎新”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继承传统文化,还能使新建筑、旧建筑和周围环境相互协调,从而促成当代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

上海历史积淀非常丰富[4],并且城市景观具有独特风格。近代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相互衬托辉映,体现出了上海历史演变的轨迹。老城隍庙由存留下来的明清建筑组成,通过保护,被赋予新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现已成为上海的旅游胜地。外滩是百年上海的缩影,不同风格的西方建筑都集中在那里,如何保持它们的完整性以及能够形成协调的建筑界面,是影响城市形象及发展的关键环节。从1984年首次提出外滩建筑群风貌保护开始,上海市规划局先后提出了四次保护规划。首先是详细的规划了保护范围、保护项目,明确规定了保护区的建筑风格、建筑规模等。其次是大力控制居住用地的扩展,搬迁工厂,保护绿地。而后是严格规范保护区的新建筑风格和形体,要求在保留时代特色的同时,与原建筑风貌相辅相成,不允许有新建筑喧宾夺主。最后是采用三级保护,一级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持此区内的历史建筑,新建筑必须与历史建筑相协调;二级为严格控制区,一级比较相对松动一些,但是此区内的任何新建筑都不能对一级保护区造成损害;三级为环境协调区,是保护区与非保护区之间的过渡区,区内的新建筑应尽量与整体环境相协调即可。在上海的老城区里,设有若干像老城隍庙和外滩这样的历史风貌保护区,每个保护区都保存完整,独具特色,实现了延续性发展,也都成为上海最具魅力的区域。

在中国古都中,南京是格局保留最完整的城市,同时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基地之一。南京老城的历史风貌在现代化建设中并没有得到破坏,保留的比较完整。像“十里秦淮”的城南地区体现出的传统民俗风情[5];明代遗存包括明故宫和明孝陵,反映出的南京作为都城时期的历史风貌。南京成功的在基于独特的历史文化基础上,完善了城市现代化功能,让人们在尽享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仍然可以感受到历史曾经的繁华。目前,在世界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即具有大型化和现代化的特征,同时又保持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使城市的形象独树一帜,更加鲜明。

可见,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取其精华,处理好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不仅要传承历史文化,还要突出城市的独特风貌,从而创造更高的城市价值。

四、对于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发展关系的启示

(一)城市现代化建设,要处理好新建筑[5]、历史建筑以及周围环境的关系。现代化新建筑物既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还要与历史建筑相协调,从而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有序发展。

(二)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既要突出城市的特点,还要保护城市的特色,从而使其适应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6],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使其具有唯一性以及不可复制性,因此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在注重城市特色的同时,还要突出民族区域性,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突出城市的特点,从而增加历史建筑的保护价值。对历史建筑的有效保护和利用,不仅可以留存历史建筑物,还能提高城市价值。城市在实现历史资源再利用价值的同时,还能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地区精神,从而激活城市价值。

结语:

历史建筑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繁荣兴旺,因此应该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体现历史建筑的价值,使不同时代的建筑相互协作和衬托,从而促进城市建设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青云.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10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

[2] 郑国.总体城市设计视野中城市历史信息的几点探讨――以“杭州市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研究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

[3] 董晓卿.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以潍坊市十笏园街区保护性开发为例[D].山东建筑大学,2011.

[4] 陈文杰.上海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以和平饭店北楼为例[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0.

[5] 杜文飞.标本建筑到标志建筑――当代社会城市建设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D].河南大学,2012.

历史建筑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沈阳市;历史建筑;基本价值;旅游开发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日趋现代化 ,规模巨大的生产活动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严重失衡 ,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建筑由于经济、技术、物质条件的不足而久经风雨 ,变得满目疮痍 ,濒临损毁 ,对它们的价值和保护亟待重视和加强。沈阳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一些造型、体量、风格、色彩能代表沈阳历史文化的建筑物、建筑群和街区正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目前,沈阳共有1100多处文物古迹,60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10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给城市的历史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空白。所以,沈阳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刻不容缓。

一、历史建筑概述

(一)历史建筑的概念

在我国的相关文件中,针对尚未纳入文物建筑保护范围且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还没有一个统一称谓。在我国及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中,出现了“优秀近现代建筑”、“历史建筑”、“优秀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建筑”等不同的称谓。虽然称谓有所不同,但含义是相近的。

优秀近现代历史建筑的评价标准为建成30年以上,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可以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

(1)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

(2)反映太原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

(3)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

(4)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

(5)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优秀历史建筑。

(二)历史建筑的基本特征

1.艺术性

中国历史建筑是东方三大建筑流派之一,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性,它不是单纯的物质体系,而是具有一定社会意识形态性的精神与物质统一体。中国园林是中国历史建筑的一项突出成就,园林一般采取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法,使自然美典型化,使园林具有艺术性。

2.文化性

中国历史建筑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与外国历史建筑相比外国建筑多了一些人文色彩。沈阳清昭陵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及“前朝后寝”等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它的两侧。这样的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皇权至高无上的人文特征。

3.稳定性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中国历史建筑也随之延续至今。许多古建筑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虽然许多文物古迹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扔有很多留存下来,正体现历史建筑的稳定性。

(三)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意义

历史建筑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各国历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可以说是历代人类智慧的积淀与演绎。历史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意识形态的表征,它即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又体现了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已渐成为城市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不可缺少的灵魂。所以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是当前城市建设中必不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二、沈阳历史建筑的基本价值

(一)沈阳历史建筑的概况

沈阳是一座文明古城,至今已有7200年的历史。它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蹉跎岁月:封建社会的遗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烙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脚步,都详尽地记载于沈阳的建筑之中。悠久的历史、复杂的社会背景,造成了现存沈阳建筑的多样性。在沈阳城内既有像故宫、昭陵、福陵等一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以银行建筑为主的西洋古典式建筑,有沈阳北站,东北大学等早期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有沈阳站中山广场建筑群等日本时期的建筑。这些建筑记载着沈阳城所走过的漫长历程,代表着沈阳地区的传统文化。应该妥善保护这些建筑物,使它们的形象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被积淀下来。

(二)沈阳历史建筑的基本价值

1.沈阳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

儒学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始终是居于统治地位的一种意识形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切方面有着重大影响,是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中的精神主轴,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历史建筑在建造方面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2.沈阳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

历史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城建历史,不同年代的历史建筑,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年轮,见证着城建活动的史实,是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古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根据。如沈阳,有着2600年的建城历史,沈阳故宫、沈阳清福陵、沈阳清昭陵、抚近门、中街、长安寺、中心庙、南关天主教堂等各类建筑,是了解沈阳当初的城市规模和城市布局的实物依据,也是了解两千多年来古城发展变化的重要依据。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也构成了特定时代的建筑语言。如沈阳的故宫,是中国现存的第二大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通过这些历史建筑的建筑语言和时代特征,便能解读城市建设与发展演变的历史。其中许多古建筑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由此可见,历史建筑是记录城市建设与发展历史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和恢复城市历史本来面貌的直接依据,特别是对缺少详实记载的远古时期,它成为人们了解和认识这一阶段城市建设与发展演变的重要依据。

3.沈阳历史建筑的艺术价值

建筑体现的不仅仅是文化,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沈阳历史建筑经过长时期的积淀,吸收了其他传统艺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三、沈阳历史建筑旅游开发策略

(一)沈阳历史建筑的开发现状

沈阳旅游资源丰富,共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是除北京之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但是长期以来,城市发展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人们文物意识的浅薄,导致许多文物古迹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重工业基地的沈阳,工作重心偏重工业。正因为如此,沈阳人的旅游意识很淡,沈阳的旅游开发观念不强,沈阳的旅游业发展迟缓。

(二)沈阳历史建筑的开发策略

1.开发保护相结合

要想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好沈阳历史建筑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首先要保护好现存的历史建筑。

首先要建立、完善历史建筑保护的法规,目前沈阳市有关历史建筑保护的法规文件中只有《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因为缺乏正式的立法程序,在法治社会中,在沈阳市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将会出现很大的难题。所以,要尽快建立新的法规,并完善已有的法规。

其次要加强保护意识,保护意识薄弱也是沈阳历史建筑无法得到妥善维护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重工业基地的沈阳,旅游意识淡薄。应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宣传,从短期来看法规是必要的,但循循善诱的教育才是长久之计。同时,要让人们理解和接受这些规定条例,还须依仗教育。向社会传播有关历史建筑的正确理念和准确知识,切实唤起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强化保护观念,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古迹保护,扩大文物古迹保护的影响力。

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保护沈阳市特色、实现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这也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

2.塑造品牌形象

历史建筑旅游是区域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部分,所以建筑旅游开发的首要问题就是对区域文化旅游开发进行正确定位,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确立区域旅游的文化主题,进而塑造区域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作为历史建筑旅游产品品牌基础。目前辽宁省的旅游口号是“满韵清风,多彩辽宁”。沈阳做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亦可以以此为主题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3.加强景区管理

现在一些历史建筑已经被开发利用,但是管理还不完善,例如沈阳故宫,沈阳清福陵,沈阳清昭陵等。提高景区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有助于景区更好的发展。一方面,严格按照人员从业标准,招收更多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从事景区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从而更好地服务顾客,打造高质量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加强员工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使员工的知识技能能在岗位上得到提高,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景区的文化水平,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结论

在日趋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中,沈阳市这座历史古城具有着其独特的价值,我们要在合理的保护和开发沈阳的历史建筑的情况下,创造沈阳市独特的形象,相信在沈阳历史建筑被合理开发的情况下,沈阳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孙珊.武汉市历史建筑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2]张剑,雒丹阳,李红文.历史建筑的价值探讨[J].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04(10)

[3]李浈.历史建筑价值认识的发展及其保护的经济学因素[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0

[4]陈克元.浅谈历史建筑保护.科协论坛[N],2007-1:126-127

[5]王昭言.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N].包装世界,2010:62-63

历史建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历史风貌建筑、色彩特征、色彩保护

abstract:As a symbol ,building colour express the style of architecture directly.At the same time,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and the look of our cities. And then,it is a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a region.

This article try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diversified color of near modern architectural of Tianjin,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Then giving Initial strategy on the color protection of near modern architectural g in Tianjin .

Key words:THE HISTORIC BUILDINGS、Color characteristics、Color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1,关于建筑色彩的研究。

城市建设的永恒目标是追求一座城市、一幢建筑的特色,其中建筑色彩带给人们的艺术感是首要的要素。城市中不论是一些标志性的公共建筑还是具有代表性的社区住宅都应具有地方特色,协调一致,合理搭配。总而言之,城市建设不仅仅是经济繁荣的表象,更应是人类闻名与进步的艺术代言人。

国外对建筑色彩的研究主要是从城市这个概念出发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城市色彩问题并将其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在60年代初。到了70年代后才开始对建筑单体的色彩进行研究和实践。进入90年代后,才扩展到环保、多元、人性化等多个角度来研究建筑单体色彩。日本京都自1972年起就以本地古建的色彩为挤掉,对城市建筑的色彩做了规定;在英国伦敦,人们对著名的泰晤士河两建筑进行了色彩的规划;意大利以传统建筑色彩基调为基础为整个城市建筑色彩进行了规划,以保护富有特色的城市环境。

具体实践有:美国设计师珍妮科帕茨在《三围空间的色彩设计》中,探讨了色彩的三维感知理论及应用,并首次,结合建筑材料探索了色彩研究对于历史建筑保存、恢复及整修的策略。英国色彩规划专家兰卡斯特进一步提出了“色彩景观”的概念,即“即将建筑色彩看作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因素来研究,如何使其所承载的重要历史、文化和美学信息在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以及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作用”。日本吉田真悟2011年出版的《环境色彩设计技法―街区色彩营造》中对街区和建筑色彩的设计的研究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在国内对于历史建筑的色彩进行研究的成果却相对较少,其中重要的有:学着杨春风对北京古城的建筑色彩进行了调查研究。她从面积对比、明度对比、色相对比、彩度对比、补色对比、冷暖色调对比等方面分析了北京古城建筑色彩的特点。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参考价值。

高履泰等学者运用专业仪器设备对故宫古建筑群各构件的色彩数据进行测定并作了定量化研究。另外,他还围绕建筑色卡的使用,对住宅建筑色彩设计、建筑环境色彩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为今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数据资料。

天津大学陈学文等学者认为传统的依赖直觉惊醒判断的手法,不利于建筑色彩设计的准确性,应在研究中将复杂的色彩关系量化等措施采用科学的态度来处理。

2,历史建筑色彩

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条件影响下,各个地域的建筑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建筑成为地域文化最有力的承载者之一。而建筑色彩则是一个地狱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最直接的反映者。如:北京紫禁城的黄色琉璃瓦、红色柱子、宫墙,与周围居民的青瓦灰砖表现出了强烈的对比,同时,也是全城色彩的主导;江南地区的粉墙黛瓦,融入到了周围山水中形成的色彩体现了江南建筑的秀丽淡雅。

3,天津历史建筑

3.1天津的历史建筑

天津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与其他名城一样,有着久远而深厚的历史,并且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天津拥有形式多样的历史风貌建筑。2005年《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中依法确定了5批746幢、114万平方米的历史风貌建筑。是中国第一部针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地方专门立法。条例中划分了6个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一宫花园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解放北路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劝业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古文化街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中心公园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这些风貌建筑不仅饱含着天津的人文历史,而且凝缩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篇章。同时也是丰富的建筑色彩资源库。

天津建筑色彩处处彰显着地域文化特征。天津为保卫都城而设,其传统建筑型制、风格受北京影响较大,天津属典型北方城市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降雨集中。建筑选用中高明度,中低彩度暖色调,使天津市冬季亮丽起来,并满足人们趋暖性心理需求;在雨季既利于辨识,又不过于强烈,形成含蓄的色彩印象。

此外,天津有明清以来体现儒家文化的文庙、佛教文化的大悲院、道教文化的玉皇阁、妈祖文化的天后宫、伊斯兰文化的清真大寺以及天主教文化特色的望海楼、老西开教堂,这些建筑色彩勾画出天津历史民俗文化的清晰面目。

3.2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

《天津文化通览》把天津文化概括为包容、吸收的特征,多元化的构成和与时俱进的品味。天津历经600多年的建城史和近代租界的城市规划发展,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人文科学价值的建筑。这些建筑反映并代表着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市中心区域逐步形成了包括法国、意大利、英国风格等在内的浓郁的一过风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天津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中西交融的城市文化,原各国租界建筑体现了个国家的建筑色彩习俗。如:意租界内的建筑多为清水红砖配以水泥檐口与墙裙。

最近,天津市有关部门也正在酝酿天津城市色彩规划项目。60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究竟应该以什么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此外,随着时间的更迭和变迁,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色彩在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采取有效的建筑色彩保护和修复措施已经显得非常迫切与重要。

4,关于天津近现代历史风貌建筑色彩的研究策略

我国建筑色彩的研究仅有哈尔滨、武汉、南京、杭州等少数大城市从城市历史色彩的地域特征出发研究色彩定位、主色调确定等方面做了研究,并且将城市色彩以各种导则或法规的形式颁布。

杭州市城市色彩规划方案

为了,详细的了解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的色彩,提出、建立和整理出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近代历史天津历史建筑的色彩资源参考系。为天津近现代建筑的色彩保护和新兴建筑的建筑外部和城市色彩设计提供色彩资源库和色彩的参考。并且通过系统和对比分析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的色彩特征,提出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和修复策略。

4.1实地调查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

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实地调查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的色彩及其构成现状,进行现场勘测与测量、色彩统计。对于一些搜集相关资料困难的例子,采取搜寻地方志、摄影、访谈、绘图等方式搜集建筑色彩的相关资料。

4.2历史文献的研究

大量阅读与整理文献资料,运用这一课题的相关理论,包括历史建筑、色彩地理学、色彩学、文化地理学等。根据研究对象,寻找相关支持论点的各个学科中的相关原理。得出历史建筑的最佳修复策略。深入探究历史建筑色彩的渊源,如,初始色相、色彩的材料及色彩的制作和调制工艺这些能够为复原和修整历史建筑色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4.3建筑色彩的分析整理

首先,一个系统的组成,并不是由其各个要素的简单堆砌,而是以一定的规律、秩序或计划有机联系起来的整体。历史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色彩也是由建筑的不同部位的色彩要素而构成的色彩系统。因此,必须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搜集到的色彩数据整体为根据整体地地、系统地分析天津建筑的色彩。

但是,只有通过比较分析,才能确定多元的历史建筑的归属区域与其他历史建筑归属区域的色彩特征,在发现差异的同时,也才能更加深刻和准确地把握和概括各种历史建筑的色彩特征。

5,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原则及策略

5.1色彩保护的原则

5.1.1协调性原则

在修复的过程中要保证天津近现代保护建筑的整体色彩基调与天津市的的小协调;保护建筑的装饰色要与其相应的单体建筑和相应的区域相协调。

5.1.2材料的优化使用原则

为了延续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应参考历史文献或者实地调查,尽量保持近现代保护建筑的原有色调;尽量科学的研究并在保护过程中,使用保护建筑的初始色彩材料的制作和调制工序;尽可能的使用本地材料。

5.1.3科学性原则

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历史建筑色彩修复的手段也是不断的在提高。从常用的人工色彩修复、色彩定量化、到新兴的计算机虚拟色彩修复方法。不论使用哪种修复方法都应坚持科学性的原则,确保修复后的建筑能够显示其历史的传承性。

6,历史建筑色彩保护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大城市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行动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从现有的建筑色彩理论和实践成果来看,现有的理论大部分仍然是从城市这一宏观层面开展的,针对历史建筑色彩的理论专著和实践报告实属不多,有待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到了当代,很多历史建筑物的色彩已面目全非,或者因缺乏相关的、科学的、准确的数据为参考,而采取了错误的修复方式。很多实物修复的案例表明,用现代的材料、现代的工艺完成的修复其色彩的历史真实性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7,结语

做好天津历史风貌建筑色彩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政府更好以历史建筑色彩为基调进行城市色彩的规划和还原历史建筑的历史风貌,充分尊重天津当地的地域文脉、历史、文化,使其在城市色彩规划管理和知道下,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

8,参考文献

[1] 珍妮・科帕茨 《三维空间的色彩设计》 周智勇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43一5

[2] 宋建明 《色彩设计在法国》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03-04

[3] 孙旭阳 《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色彩规划研究》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8-05-01

[4] 李允稣 《华夏意匠》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02-09

[5] 杨春风 万奕汐 《在灰沉沉与金灿灿之间一北京古城建筑色彩之魅力》《小

城镇建设》2001-7

历史建筑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太原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详细阐述了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的编制,探讨了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影响,以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论文关键词:紫线规划,历史文化遗产,风貌

1太原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在春秋时代,太原已建有城邑,称晋阳城。后相继为赵国都城、秦汉重镇、北齐别都、盛唐北京,以及后唐、后汉、北汉的宫阙之地,素有“龙城”之称,太原有史可考的历史已有2500年。从宋朝初年毁晋阳城而重建,至今已有1000年历史,这1000年城市发展的空间就在于旧城。历史赋予旧城丰富的遗产,纯阳宫、文庙、督军府等文物古迹众多,传统民居和宁化府、清和元、开化寺等老字号,记录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城西水系、拱极门遗址等古迹传承着历史的记忆。这些文化遗存完整地展现了太原历史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反映出地方文明的进步历程,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不仅对现代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后代也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兴起,在旧城改造中,开发商片面追求土地及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大拆大建已造成反映太原特色的居民区几乎消失殆尽;见缝插针现象屡禁不止,使原保护规划中的视线走廊造成阻碍;城内部分文保文物历史建筑仍被一些单位占有,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周边建筑在高度、体量、色彩方面,从不考虑协调;部分文保单位和历史街区,因旧城改造的需要而被当做破旧建筑拆除,如八路军办事处、裕德里民居、上肖墙民居等。清代的开化寺民居被数十户居民当做住宅;古关帝庙、圆通寺、以及散布在市区大量寺庙都处于无人问津的废弃状态,年久失修,日益破损,绿化建设严重缺乏。在太原旧城出现的大规模改造热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旧城居民的居住水平,对城市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城市建设在某些方面的短期性致使名城保护处于被动和消极的状态。不仅给城市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而且对旧城的历史文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建设性破坏。作为省会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其发展速度较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同时对旧城改造的进程也加速了,在这种背景下,旧城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就变得尤为紧迫。

2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的编制

1)依据“先急后缓”的原则,明确主城区的紫线控制范围。从历史和现代情况分析,太原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主要分布于主城区;从规划管理的角度,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即主城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规划层次;从城市建设的趋势分析,主城区范围是建设量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地区,也是保护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故紫线规划控制范围为太原市主城区范围内已公布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主城区范围以外的部分将来作为二期陆续进行编制。

2)通过现状调研和分析,从历史遗存的集中度、风貌的整体性以及规模的完整性方面进行了初步评价,结合与其他城市历史街区的对比,认为应将文庙历史文化风貌区、钟楼街传统商业街和坝陵桥街区作为三个历史街区。

文物建筑属于历史建筑的范畴,历史建筑还包括一些非文物的古建筑和优秀的近现代建筑。优秀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界定一般是指从l9世纪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建设的,能够反映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包括反映一定时期城市建设历史与建筑风格、具有较高建筑艺术水平的建筑物,以及重要的名人故居和曾经作为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建筑物。对它的评价标准为建成三十年以上,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可以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a.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b.反映太原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c.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d.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e.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优秀历史建筑。这样主城区范围内划定73处历史建筑。

3)根据《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将历史街区紫线保护范围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核心保护区;指历史街区中由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和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应最大限度、尽可能地包含历史街区中保存着历史信息的遗存及载有真实历史信息的传统建、构筑物。建设控制区:指为确保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完整性而必须控制的地区。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历史建筑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历史街区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将历史建筑紫线保护范围分为绝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绝对保护区指历史建筑本身,包括历史建筑本体及其围合的院落和必要的通道。划定的73处历史建筑的绝对保护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围合院落式建筑,一类是相对独立的建筑。前者多为文物单位,以传统建筑为主,采取建筑围合庭院的布局,此类建筑的绝对保护区必然包括建筑本体和院落空间。后者多为近现代建筑,采取现代建筑的设计理论,以独立式建筑为主,其绝对保护区应包括建筑本体和相对围合的空间(如工人文化宫),以及必要的通道和空间(如原市政府办公楼)。在划定绝对保护区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许多历史建筑l临城市规划道路,有些城市道路红线与历史建筑本体有冲突,考虑到历史建筑的不可再生性,依据紫线优先的原则,建议局部调整红线或调整规划道路断面设计,缩窄人行道。2)个别历史建设与规划道路红线存在严重矛盾。如校场巷工程师楼、川至医院、博爱医院等。规划综合考虑规划道路的层次及调整的可能性,依据紫线优先的原则,采取了调整规划道路或历史建筑整体迁移保护的方式解决。3)对于其他矛盾,如历史建筑保护与危旧房改造等问题,依据紫线优先,抢救第一的原则,严格划定绝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是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只重视历史建筑本体保护,而忽略周围环境,整体风貌协调的问题,主要考虑历史建筑的外部环境,控制一定范围内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的协调,保证历史建筑景观不受破坏而划定的区域。风貌协调区的划定主要考虑以下因索:

1)原则上要考虑历史建筑的观赏视线要求,避免新建建筑对历史建筑的视觉干扰,尽量保护历史建筑的原有环境格局和风貌。具体划定时,要结合现状地形地物,提高可操作性,为严格规划管理创造条件。2)由于历史建筑尤其是文物建筑周边大多是危旧平房区,综合考虑历史建筑保护与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在一些具体地段,将风貌协调区划分为A,B两区,并提出不同的保护要求。A类地带:是为保护历史建筑环境景观而设置的地带。地带内只准进行绿化、小品建设及修筑消防通道,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对现有违章建筑,应创造条件予以拆迁,一时难以拆迁的房屋,可以维修利用,但不得增加建筑面积,不得提高建筑层数。B类地带:地带内建筑物的形式、体量、色调都必须与历史建筑相协调,建筑高度原则上不得高于历史建筑高度。地带内邻近历史建筑一侧的建筑物和通向历史建筑的道路、视觉走廊两侧的建筑物,其形式、体量、色调应与历史建筑相协调。

3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影响

1)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的编制为太原市人民政府将来制定《太原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提供技术依据,加强了对太原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在城市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画条紫线,划定了保护范围、明确了保护要求、丰富了保护内容、完善了保护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城市传统文脉,构建太原城市特色提供了合理的思路。

2)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根据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概念,对每个单位进行深入地现状调查和分析评价,综合考虑区域、街道、院落、建筑各个层次,综合考虑“实”的建筑形态与“虚”的空间肌理,保持风貌的整体性。

3)通过贯彻“有效保护”的原则,对历史建筑本体(绝对保护区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对风貌协调区则应结合具体情况,在城市核心区宜坚持“宜小不宜大”的原则,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放大保护范围,使紫线控制能够有效实施,使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成为城市发展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其带来不可替代的效益。

历史建筑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历史建筑保护机制;存在问题;管理应用;探究分析

一、目前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策略

1.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历程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放体制的应用,有关历史文化建设的保护策略不断得到优化、深化。尤其是这几年,我国发展政策的改变,城乡经济统筹模式的开展,低碳经济城市等的建设,都对历史建筑保护策略的健全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是在这些背景应用之下,也应该看到当代文明对于传统文明的冲击,如何实现历史建筑保护与当代成绩发展的协调,这是摆在社会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要展开历史文化建设保护情况的分析,以更好的进行历史文明建筑的保护。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规划建筑建设的开展,推动了我国的历史城市保护体系的开展。由此诞生了我国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古城,比如贵州省 的遵义市,杭州 的绍兴等历史名城。这些历史文化建设都得到了相对应的历史文化保护机制的保护,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保护机制的范围不断得到延伸,逐渐扩大到了历史建筑的一些细节方面,比如历史建筑区的街道、村镇等,但是在此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这些历史文化在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2.历史建筑保护策略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虽然受到国家相关建筑遗产的保护并且受到地方建筑保护规划的应用,但是目前来说,历史文化建筑的破坏问题依旧会比较严重的,包括其历史建筑用地的被缩减,被工业建筑用地所占有。我国有些城市把国家明文规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当作城市棚户区,这就影响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这几年来,房地产经济不断得到发展,有关建筑用地的旅游开发及其房地产开发规模不断扩大,难免会对一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用地环节,展开影响,这需要国家提升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的监察力度。

在当代社会中,历史文化建筑消失的原因多与城市建筑有关,与城市经济的开展有关,比如区域城市经济的开展,一些地方的很多文物消失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比如北京胡同、北京四合院建筑。除此之外,还有历史文化古城、名村等的毁灭消失,比如陕西省麟游县古文化遗址,河北省的代王城遗址等。随着访古建设热潮的开展,一些仿古建筑群规模不断得到扩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精髓的传承,而仅仅重视物质形态的建筑建设。

二、历史建筑保护机制的优化

1.历史建筑保护规划方案的优化

通过对历史建筑保护机制的深化,可以降低历史建筑的被损坏率,一定程度进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这些年来说,我国的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不断得到健全,但是其依旧是不成熟的,在现实生活中,城乡规划工作者要把历史建筑物的保护问题当做日常工作的重难点,结合当地的法规政策,进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的开展。通过对法律规范体系的健全,从而满足当下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需要。通过对历史建筑保护机制的优化,也有利于唤起人民群众的国民意识,从而自主的进行传统街区、历史建筑、历史文物等的保护,从而实现其文化遗产意识的提升。在这些应用模式中,进行历史建筑保护策略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规划部门应该掌握好历史文化街道区、文物保护单位与文化建筑的保护关系。

在现实历史建筑保护机制分析过程中,相关人员要针对历史传统建筑的自身性质、空间布局、构成要素等的分析,可以实现传统建筑的形态保护模式和文化保护模式的协调,从而实现历史建筑遗产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的历史建筑保护法规之所以不完善,很大程度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思想,从而影响了现实传统建筑保护机制模式的应用。为此,展开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之下的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体制的健全是非常必要的。

2.传统优秀文化弘扬之下的建筑历史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及其相关文化遗产的不断挖掘,其保护资金将面临着紧缺的问题,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历史建筑建设法规的贯彻。经济问题是导致历史建筑破坏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建筑遗产规范建设活动的优化,进行社会建设行为破坏的避免,从而解决文化遗产的制度优化问题。虽然这几年来,我国的历史遗产保护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其保护政策法规依旧是不健全的,需要国家展开一系列的财力、物力及其技术设备的更新,从而解决目前建筑遗产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我们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体系的健全过程中,要转变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是一种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更是我国传统文明特色的展现。尽管我国的文化建筑的保护工作的开展依旧是充满挫折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要进行国家各个级别的历史建筑物的保护体系的具体应用,实现不同时期的、不同层次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环节的协调,实现其梳理、疏导、保护等环节的协调,从而满足当下的历史遗产保护的需要。

三、结语

我国历史悠久,在时代变迁过程中,无数的历史文化建筑得到建造,为了实现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历史建筑保护机制的优化,进行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的健全是非常必要的,在现实历史文化建筑体系规划过程中,要明确好历史文化建设与城市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关系。这两者并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反之,这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实现这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保证当代的城市变迁的完整性,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机制体系的健全,进行城市建筑、乡村遗产、文化文物等的保护,这需要进行各个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模式的协调。

【参考文献】

[1]张少伟,宋岭.对历史传统风貌地段保护的思索――洛阳老城区南大街景观保护规划[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4).

[2]林云,刘庆.以洛带古镇为例谈古镇规划过程中的遗产保护[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3).

上一篇:人文艺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智能化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