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20:27:38

历史故事论文

历史故事论文范文第1篇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富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知识。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如果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讲述与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故事,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选择有悬念的历史故事来“激趣”,同时,要把握好故事情节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突出“疑点”和“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例如,教学《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的内容时,笔者先讲述故事:“1649年1月30日,英国伦敦的天气特别阴冷。在白金汉宫的广场上,有一个衣着华丽的犯人被拉到了绞刑台下,这个犯人就是英国著名的国王———查理一世。他的死,翻开了英国历史重要的一页。大家想想,国王是一个国家中权力、地位最高的人,为什么他会被处死呢?处死查理一世,为什么会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呢?”这种悬念式的故事讲述,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利用历史故事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历史教材中,有一些比较抽象、枯燥的重点、难点知识,如果教师生硬地教授知识点,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教师能利用历史故事来教授这些重点、难点,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历史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听课的疲劳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以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理顺教材知识点和知识结构。例如,教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赤壁之战对三国形成的重要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讲述故事前,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准备南下一举统一全国。教师可重点讲述诸葛亮在茅庐中的隆中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国局面形成”的知识点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请学生上台扮演故事中的刘备和诸葛亮,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故事讲述,让学生理顺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理解。

三、利用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

若历史课堂的结尾比较草率,不仅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以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把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留下“悬念”,让学生“有盼头”,从而使学生保持进行历史学习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例如,教学《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结课时,教师可以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作为课堂的结尾,以小见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仁义不施”的暴政对秦朝的统治有什么致命的影响。用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使学生对秦朝统治的政策有了总结性的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学习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做好了铺垫。这样教学,不仅延续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点的教授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讲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适当利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法来教授知识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历史故事论文范文第2篇

(一)尽量符合或接近历史真相

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对于学生们了解历史真相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仅只是教师而已,在学生的眼中,教师的语言就是历史故事的重现。历史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必须避免掺杂个人的感情因素,应该客观地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另外,陈述历史事件,要注意查找历史资料,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们去博物馆或历史纪念馆等进行更深刻的参观和学习。在参观和学习过程中,历史老师应为学生答疑解惑,将真实的历史情景再现,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中,运用讲解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研究与兴趣。

(二)尽量与课程教学目的相关联,有针对性

在历史课上,教师一定要注意避免为学生讲重复讲过的故事,另外,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故事可能很多,历史老师讲课时不需要将所有历史故事一一道来,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挑重点,挑选联系最大的一个故事进行生动的描绘也可以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三)尽量结合现实,以史喻论今

我们之所以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把过去发生的事情,把古人的伟大事例展现给学生,还需要让学生们在学习历史故事的同时,能够传承祖辈们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孩子们今后的道德发展,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身,进行适当的吸收,这就是教授历史课的目的。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新课导入前设置悬念故事

一堂课成功与否,课堂引入是关键,历史课的引入选定历史故事作为开头,那么这个故事一定要为学生做好伏笔,不能只是一味的灌输,学生自己不动脑筋,这堂课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课堂引入中为学生留出空间去思考,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可以有效地活跃学生的主动性。

(二)教学过程中穿插历史故事

教师必须控制理论与故事的时长,如果一节课中都是理论知识或都是历史故事,这样会让学生的思维感到疲乏。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善于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知道什么时间应该穿插历史故事来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一篇课文涉及到不同的历史人物,教师可以穿插不同人物各自的故事。总之,让学生们产生兴趣才是一堂课的成功。例如,我在备课时,如果本节课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众多,为了避免学生们对故事当中的人物混淆,我会分时段为他们讲述相应人物的故事。除了课本上的事件,为他们分别讲述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更方便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对人物进行记忆。例如,司马迁的《史记》是大家所熟悉的,我利用司马迁的著作,为学生们讲述这篇著作艰难产生的过程,让他们学习司马迁坚忍不拔的精神,更是达到了学习先人精神的目的。

(三)课堂结束前巧用历史故事

完美的结束课堂是考验历史教师最后的一关,既然开头过程都是历史故事,当然是有头有尾的用历史故事来结束一堂课程。巧妙地选用一则可以让学生们回味的故事,具有积极能量的故事结束这一堂课,能够再次刺激学生们的对知识的渴望,能够让学生在课下还不停地讨论关于课上的知识,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例如在讲述商鞅变法这节课时,快要下课时我为学生们讲述能够让他们课下也可以讨论的故事,课上讲到商鞅最后被处以“军裂之刑”,同学们都很愤怒,为这样的变法感到惋惜,我为他们讲述商鞅逃到边关住宿,客栈按照他所提出的法令拒绝他,说明虽商已死,变法却已经兴起。同学们对当时的形势充满了期待。

三、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课中历史故事现在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想让课堂气氛活跃,想让学生们学到更灵活的历史知识,如何选用适当的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师长期需要学习交流的部分。然而,选定历史故事,怎么科学灵活的将历史故事运用到课堂中也是历史教师必修一门学问。

历史故事论文范文第3篇

多年来,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自己的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国——赵宋王朝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对投降妥协派的一种不耻与不平的恨。爱恨交错的这种思想在《采薇图》画卷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采薇图》是他空有爱国之志,却无力报效国家,自表心愿的一个心声表达。李唐愿学古人伯夷、叔齐不愿安于亡国,饿死不食周黍。或以此提醒当权者勿忘亡国之耻,勿安于现状。驱除鞑虏,收复故地,百姓能够再食国黍。以他一个垂暮之年的老者,又能以什么方式来述说自己的内心世界呢?拿起他的画笔,当作他的唇舌,表达他心中的意志。对于《采薇图》闻其名,未见其面时,不甚理解其含义。见过此画之后,打动我的并非画面中描绘具体故事。而是画中人物的塑造神韵。是正面直身坐立的伯夷的眼神。就是看到这幅画的一刹那,深深地被画面中伯夷的眼神所吸引。看伯夷的眼神,你能感觉到画家传神的画出了伯夷的内心世界。面容憔悴,双目却像寒星一样,主人公的那种坚韧不拔,刚直不阿、愤世嫉俗的内心世界表现得痛快淋漓。一个没有经历、没有生活、没有体会的人,是不能如此传神的把它表现出来的。历史记载的伯夷和叔齐也仅限于他们相互让国,亡国后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上(今陕西境内)的简略概述。不同时代的故事,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便有了不同的历史含义。李唐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伯夷、叔齐的历史背景,尽管大的框架相同,但历史意义却截然不同。李唐所处的历史年代是国家已经破败,而且还有完全亡国的危险,可是朝中的一些大臣却还过着偏安一隅,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生活。甚至为了自己的享乐生活能保持得住而去与敌对的军事敌人投降妥协,打击抵抗的一派。在这种环境下李唐所作的《采薇图》是有一定积极的政治意义的。而我对于人们评述商周时代的伯夷、叔齐的一些思想与做法却有一些异议。

二、历史上的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是殷商时期古孤竹国的王室子孙,姓“墨胎氏”。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夷、齐分别是他们的谥号。按中国古代兄弟排列为伯、仲、叔、季的传统习惯,他们之间应该还有一位兄弟。实际上老孤竹君膝下是有三子的,在伯夷与叔齐中间,尚有一中子(次君)佚名。又《史记》中记载在夷齐二君逃走后,“国人立其中子”在今冀东迁安市团子山仍有“次君墓”。老孤竹国君曾传位于叔齐。国君死后叔齐认为自己不是长子,要让位于伯夷,伯夷以父命不可违为由拒绝出任国君而逃走。结果叔齐为了让位也逃走了。那么王位就有他们中间的次君来继承了。他们的让位被正统的儒家学派奉为一种美德。他们的行为是一种贤德的表现,要示意云云众生,不要争抢名利地位,看看伯夷、叔齐长幼尊卑,互相谦让的是多么高尚的美德。而封建统治阶级则树立其为美德的代表,成为加以约束、规范百姓的思想禁绳。这是他们千古流传的原因之一。次君就当仁不让的做了国君。虽然没有得到千古流传,但却不可否认的当上了国君。其实伯夷、叔齐也不是不想做国君,出于对周文王姬昌的尊敬,他们去找姬昌,让他定夺谁做国君。可是姬昌不幸病故了。而他的儿子武王姬发又反大商王朝,他们的孤竹国同周一样是商汤分封的属国。从前地位既然平等,他们就不愿意自降身份而降周。故国也有了新国君(国不可一日无主,你们不做国君,就需要有一个新人作国君),他们进退两难,只好中途进入首阳山,采薇而食了。他们这一做法就又被封建统治者利用了,称他们为商的遗臣,亡国以后不肯归降新的统治者,而隐居山林,甚至不肯吃新的朝代的食物,而只吃自然生长的山野菜,直至最后饿死。表现出他们的爱国品格是高尚,对故国的坚贞不渝、忠心耿耿。

三、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原因

封建统治者正需要人们的这种对自己的统治忠贞不二的精神。千百年来,把他们的故事广为流传,把他们的故事树立为一种精神、一种象征。事过沧桑,当年的事谁也不得而知,只是善于取舍的人们把有利自己的一面尽量的夸大,而不利于自己的另一面尽量的缩小或淡化为无了。至今在辽西孤竹国故址仍有伯夷、叔齐墓遗迹。对此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他们死后被运回故国,有的说是他们的衣冠墓冢。为什么不在他们生前把他们接回故国?还是不为新朝接受他们所存在的事实。他们若是回来,于次君而言则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一个是自己的兄长,一个是绶有遗命的储君,哪个回来做国君都比他名正言顺。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他们不要活着回来。李唐所绘《采薇图》时,生活在南宋高宗赵构开国时期,赵构当时的心态应当和孤竹国的次君一样。只要北宋的徽、钦二帝不活着回来,不分享帝位,就可以给他们一个好的名声,为自己争取最佳利益。或他私下就想让那两位皇帝像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异国之栗而饿死于异国,于名于利都是大有益处的。南宋高宗赵构曾在他的《长夏江诗卷》上题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所以李唐其人其画也就被宋高宗所利用而大为赞扬?也许吧。

四、今人的思考

我们现代人对待古国往事,应该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汰弱留强,适者生存。历史不会因为某个人而立停下脚步。所以我们不能不加以辨别的一味的遵循传统的道义,人云亦云。象封建士大夫所称颂的伯夷、叔齐那样国家灭亡了,而饿死不食周粟,试问连首阳山也归为周朝的版图了,那么山间野薇也必然为周朝所有了。所食之物不也归周朝所有吗?封建士大夫何必为精神上的虚名而自欺欺人呢?所以,他们或是因为国家灭亡而宁愿饿死也不肯食周粟;或是迫不得已,而滞留在首阳山的。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都已经不重要了。但是这个千百年来套在他们身上的沉重的精神枷锁,想必他们也是伯夷、叔齐不愿意而为之吧。地下有知他们也必是苦不堪言吧。封建士大夫的节气难道只表现在精神上而无具体的实质行动,国家灭亡了,一个人的力量去抗争的确是杯水车薪,发动大家的力量用集体的智慧去争取,那么他们的行为才有意义。孤竹国因为他们而名声远扬,却也脱不了亡国的厄运,历史是人写的,可是人也无法改变它。

历史故事论文范文第4篇

历史故事类课文,由于离我们比较久远,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因此在学习此类文本时可以先让学生理清故事的叙述顺序,理清线索和脉络以及事件发生的前因和后果。这样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对整个故事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读和思考中渐入佳境,为理解整篇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比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为了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刚接触课文时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司马迁有什么遭遇;司马迁如何发愤写作;结果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阅读的方式可以自由选择,可以默读,可以放声朗读。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不动笔不读书。一定时间之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时注意抓住关键词,如“发愤”等,讨论的内容应包括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及其成长过程等。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课文其实是包含场景即:少年受染、临终嘱托、受辱发愤和坚持写成。它们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由于阅读到位,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把握了故事的情节和线索,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触类旁通,读出古今间联系

历史故事题材永远是小学语文内容的重要主题。编写历史故事主题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而历史上的人物或故事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彼此互相贯通。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可以是人物性格,也可以是历史背景,甚至是在遣词造句上具有的相似特征。在学习时应鼓励学生对不同课文比较,体验人物情感历程,走进历史拉近距离。比如:在教学《推敲》一文时,就可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把诗句中的“绿”字进行替换,还可以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再推敲,寻找一个自己认为最为恰当的字,并说出理由。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有的说换成如“醒”,因为岸边的花草树木当就像人一样,被春风唤醒了。也有的认为可以换成“俏”,因为春天美丽动人。当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绿”字更好。通过这样的触类旁通,从字词的品读中让学生读出了文字内涵。

三、博识多通,读出故事的背景

我们知道,任何的历史故事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将故事或人物放在指定历史背景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和全面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和故事,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目标。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从而更加丰富自己的认识。例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相关资料及历史背景,让学生具体感受一代医圣李时珍的出类拔萃。如李时珍为了向群众普及医药知识,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翻山越岭,咀嚼药草,历经千辛万苦才写成《本草纲目》这本书,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甚至这本书还影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为了营造这种历史气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图文并茂的故事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截取李时珍电影中的视频播放,以此来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这样就让学生对李时珍的了解更多更加全面,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李时珍,理解历史故事的用意,也从中品读出历史故事的内涵。四、融会贯通,读出人物的形象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历史故事一般都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为题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小学生年龄小,鲜活的人物形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习过程中应以品读人物的形象为主,要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例如:在教学《完璧归赵》时,文中的廉颇和蔺相如性格迥异,初学时学生大多喜欢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但当教师引领学生了解了历史的背景以及故事的前后关联之后,学生的观点渐渐地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一边倒的现象,不少同学又开始喜欢廉颇这个人物了。随着品读的深入,这两个人物的形象都获得了同学们的喜爱。

总之,我们在教学历史故事类课文时,应尽量的进行拓展,让故事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完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挖教材内涵,找出隐含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所用,让学生从文本中品读历史,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并联系实际背景,正确全面分析历史人物,品读出故事的韵味。

历史故事论文范文第5篇

1.坚持真实性原则

历史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坚持真实性不仅是对历史学科的尊重,也是对学生获得知识的尊重。如果学生发现老师所讲的历史故事有悖于历史事实,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无法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更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想象和推测,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故事内容要生动有趣,形式题材多样化

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主体的理解方式、思考方向不同,将故事生动化、有趣化、多样化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新鲜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3.立足课本,鲜明主题

选取历史故事,一定要围绕大纲要求,把握知识重点,围绕一个主题,有条不紊的展开,让学生不会感觉混乱,不会失去学习兴趣,分阶段、有层次的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使学生的史学认识和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4.注意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变化特征

初中生主要集中在13-15岁这一年龄段,学习以感性思维为主,逻辑思维的能力不足,历史故事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给学生以思考和教训,使学生理性看待问题,开发和培养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程

在讲新课之前,不应急于直奔教学内容,已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运用历史故事导入课程。课堂中,为避免学生思维在15-20分钟后出现分散游离现象,如果能在一开始就把握住学生的听课学习兴趣,那么这个良好的开端就使整个课堂成功了大半。在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先讲些历史小故事,将课堂气氛“预热”,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将历史专业理论知识和历史故事联系起来,加深印象,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故事可以是成语故事、神话故事、战争故事、名人名事、文化故事等等,这些都可以加以利用。比如讲到中国近代不断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原因众多,但其中慈禧太后作为顽固派领袖权倾天下,把持朝政,不断阻挠进步思想和势力,固守闭关锁国,崇洋,导致清庭逐步沦为列强统治的工具,加剧了中国两半社会的形成,加深了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使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所以可以列举一些慈禧太后的错误做法,如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大肆挥霍钱财,阻碍等等。通过慈禧太后这一学生们熟知的历史人物故事来反应中国近代屈辱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重振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2.在课堂中穿插讲述历史故事,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

要想在45分钟内不让学生走神,就需要使讲课内容具有吸引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适当地穿插历史故事。如在讲到三国混战时,可以描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役的激烈场面;在讲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孙中山的所作所为;在讲到亚里士多德的发明发现时,穿插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这些原理等等。这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上课严肃的气氛,将课堂变成一场生动有趣的“故事会”,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好地记忆课堂上所讲的历史事件过程、人物、时间、结果影响。在历史故事之后,还应该提出一些由小故事引出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3.在课堂结束时也应运用历史故事

在课堂结束时运用历史故事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首尾呼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历史课不再那么枯燥,促使学生更加期待下次上课。

4.注重讲课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学的主观性较强,一字之差就可能使学生产生误解。历史故事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以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次教师的态度要客观公正,另外,还应注意语速和节奏,太快或太慢,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运用历史故事的教学方法既符合初中生感性认识占主导的思维认识方式,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合理运用历史故事,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以故事为载体,结合实际,融会贯通,以古鉴今来传授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科学教学,促进历史学科不断受到学生的重视,发挥历史学的积极作用。

历史故事论文范文第6篇

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激情导人。背诵《中国历史朝代歌》。然后提问同学们,由这首朝代歌,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又想到了哪些历史故事?教师再小结:是啊,我们祖有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在这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多少令人难以忘怀的仁人志士,又发生了多少荡气州肠的故事!有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根据祖围的历史写了一本书,他就是——《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地了解这本书。(板书:《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学期,孩子们学到了中同历史朝代歌,对中历史上朝代的前后顺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每个朝代的一些重要人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设计此环节,旨在唤醒孩子们对中历史的一记忆,初步激发孩子们对《林汉达中闰历史故事集》的兴趣。)

2.达标

(1)指导读《序》。读一本作品,千万别忘记读《序》,它能告诉我们关于一小书的许多东两。清你翻至第一页,认真读一读《序》,看看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如果是自己的书,你可以在上面圈圈画画,做做批注。(生读《序》)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教师出示作者照片)学生交流后教师再总结出示作者简介: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儿童读物作家。出生在贫苦家庭,靠半工半读念完了大学,后又去美国留学,得到硕士、博士学位后回到上海,当了教授。抗战时期,林先生的生活非常清苦,他一边教书一边研究汉字改革,一边编写历史故事,著有《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故事新编》等。本书是一部历史故事集,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两大特点,语言上富有口语化,内容上真实性。(板书:口语化、真实性)

(2)欣赏目录。目录部分一共有7页,快速浏览一下,说说你的发现。每个故事的题目都是四字词语,大部分是成语,看上去很舒服,有一种整齐的美。因此这本书又多了一个特色。(出示课件:目录以成语形式呈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本成语故事集。)划分为五个时间段(板书),每个时间段中间用一幅图隔开。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小结:方便我们查找需要的故事,也方便我们分朝代记忆。)(设计意图:一般孩子看书,总是忽略了《序》和《目录》这两部分,直接进入书的正文部分。其实,阅读这两部分能让我们了解到整本书的许多信息,如作者的情况、该书的创作背景等。设计此环节就是告诉孩子们一种读书的方法:阅读整本书,我们可以先看看它的《序》和《目录》,掌握与该书有关的一些信息,这对尽快进入本整书的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是大有好处的。)

(3)欣赏正文部分。(正文部分请同桌一起翻阅讨论)插图—又一大特点:(板书)图文并茂。具体分析:①再看看这些插图还有不同呢!彩色的:重大历史事件;黑白的:故事中的精彩场面。哇,林老先生可真是同学们的知音呐,就怕我们看书累,还匠心独运地安排了那么多丰富有趣的插图,这样的书谁不爱看呢?②还有两幅地图:P153春秋地图、P335战国地图。③你知道为什么这两个时代的作者要安排这两幅地图吗?(春秋战国这两个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时代,情况比较复杂,当时在中国大地上,并列着多个诸侯小国。这些小国各自为王,又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而不断挑起与邻国的战争,因此局势不断发生变化。对照这两幅地图,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故事,了解当时的情形。孩子们看,林老先生是多么细心,为我们想得可真周到!)关注括号:看看括号里都是什么内容?(生字有注音;难理解的有注解,这样读起来就更方便了。)

(4)欣赏故事《卧薪尝胆》。书中有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故事《卧薪尝胆》(出示课件)①先讲讲你熟悉的故事。②读书中描述的这个故事。(P147--P152)。③比较,与你之前熟悉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读后有什么新的收获?(更真实、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大故事中还有许多小故事)(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该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设计此环节,主要是希望通过孩子们在自主的合作阅读基础上去发现作者的写作特色以及本书的编排特点。与以前学过的故事作比较。则更能让孩子们了解这本书语言与内容上的可读性,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欲望。)

(5)熟读《编后记》。《编后记》往往是对一本书的内容或写作过程的补充说明,阅读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本书。请把书打开到P801页,仔细阅读《编后记》,看看你能不能有新的发现。(重点:“很可惜‘一个朝一本’的夙愿没有实现。”)师:多遗憾呀!如果林老先生还在,也许我们还可以看到宋朝故事、清朝故事、明朝故事原来这本书可以说是林老先生生命之绝唱(板书)呀,这更显得这本书弥足珍贵。同学们,此时,我们捧着的岂止是林老先生编的一本书,它是林老先生一颗炽热的心!(没计意图:此环节是刈‘孩子们测读这本书的情感的进一步激发)

3.补标

孩子们,你们喜欢这本书吗?想如何读这本书?怎样才能读好这本书?(达标②)(按顺序;按兴趣;定计划)师:但老师建议这本书要按顺序看,因为《编后记》上有这么一段衍:(出示)“中国历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写起来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既然是历史故事,耶就有一个时代先后的问题,按顺序看,就能在大脑中尽量形成对整个历史的完整连续性。看书时还得讲究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可精读,也可做一些摘记,或写写读后感,这样,你的收益会更大。(设计意图:孩子们看书往往会凭自己的『剜读兴趣,并不会考虑适合阅读方式。此环节就是让孩子们明白,读不同的书应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4.总结

(播放歌曲《历史的天空》)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捧起书,去静静地徜徉在那拨动你心弦的历史故事中,去尽情领略那一个个熟悉的、陌生的历史人物带给我们的心灵滋养,去感受那历史故事带给你的深深启迪吧!(设计意图:《历史的天空》是孩子们喜欢的电视剧《i国演义》主题曲,歌词又正好贴合《林汉达历史故事集》这本书的内容特点,优美深情的旋律,富含哲理的歌词,对于激发孩子们阅读这本书的热情,那是再好不过了!)(总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年段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300万字,要读整本书。作为一本书的导读,旨在揭发孩子们凑书的兴趣与热情。本教案每一个步骤的设计,皆从其旨出发,亦奔其旨而去。相信,一定能在孩子们的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爱上这本书!)

历史故事论文范文第7篇

1.尊重事实,认真选择教师选择的历史故事一定要真实。教师应当深知如果选用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故事,会严重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在选用历史故事前,通过查阅资料和网上调查,对其真假性进行辨别,尤其是那些传奇故事更应该认真对待。

2.结合课堂,有效融合历史故事的选择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与课堂内容相联系。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选择的历史故事必须十分贴切所教授的内容。比如,在学习初一上册的《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有我们熟悉的嫦娥奔月、夏桀和商纣的暴政以及姜太公钓鱼等历史故事,这么多的故事,如果要一一讲述,那么教学任务可能就无法完成,所以教师可以只对学生不太熟悉的、与课堂内容最贴切的故事进行描述即可。

3.贴近现实,激发热情学习历史不仅仅只是为了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学习成绩,而是要让学生从历史中得到启发,获得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所以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要尽可能地贴近现实,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最近,中央四台推出了一档节目——《国宝档案》,这档节目中讲述了英法联军当时在我国犯下的滔天大罪,如果教师可以将其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相联系的话,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效果就能十分明显。

二、如何运用历史故事

1.充分准备,角色扮演讲述历史故事,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名出色的演说家。一名优秀的演讲者必须处理好演讲故事的情节部分,故事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演说效果的好坏。而学生就如观众,观众需要精彩的演讲。教师不仅要把开头讲得精彩诱人,中间部分也得充实饱满,不带有过多空洞,故事结尾则需与前面相呼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都要求教师提前充分地准备。

2.激发兴趣,突出重点教师应该明确历史故事的作用,它并不是单纯地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是提神的,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分配好课堂的每个部分,选择适当的时机融入历史故事,如,在讲授新课之前,加入与新课内容相符合的历史故事,这样学生会对新课产生兴趣并主动学习;如果课堂上有学生对某个知识点不太理解,教师就可以加入历史故事向其进行说明,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课堂结尾,再讲述与本课程相符合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复习历史知识。

3.正确评价,树立观念如上文提到的,教师好比一名演讲家,优秀的演讲家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何况是对于初中生,更应该注重语言的表达。如何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历史教师首先应当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从教育中去学习历史,从学习中感受和体会历史;第二,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教师必须熟练语言的表达,用简短精确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第三,除了语言的精确表达外,教师还应该声情并茂地描述历史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教师应当在讲述历史故事后对其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正确地选择与课堂内容相符合的历史故事并合理运用历史故事,就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掌控好课堂时间和处理好课堂的每个部分,最终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历史故事论文范文第8篇

以史说道———运用历史知识有助于历史责任感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语文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要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写作能力,而且还应通过翔实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材料等精神食粮,陶冶他们的情操,扩展他们的胸怀,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底蕴,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力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培根所说的“读史可以明智”,其意我们可以理解为,读史可以让人探索史实的真实原因,使人了解我们先的行动轨迹,寻找蕴涵着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历史便是一面镜子,以指导我们的实践。

有历史教育背景的人,他便具有对事物认识的宏观、整体性、战略性眼光。通过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史,从而培养、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生动具体的历史材料,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了解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屈辱历史,确立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抵御外来侵略和反抗外来压迫的民族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使学生明白,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出现了许多不畏、英勇斗争的民族英雄在国家遭受侵略和压迫的危难时刻,他们没有被吓倒,而是自强不息,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虎门销烟》,使我们认识了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瓜分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林则徐不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在虎门滩举行了震惊中外的销烟壮举,为中国近代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林则徐的一生是抵御外国侵略,光辉战斗的一生,他的浩荡襟怀,满装着国家的利益、社会的安危,他为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一个学生的知识量,光靠教师课堂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说,更多的知识是在课外获取的。以史促写,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历史,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典籍,可以说每一篇都是神采飞扬的语言故事。因此,通过讲历史故事来引导、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十分有效的途径。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通过学生讲国内故事、国外故事、过去的、现在的,犹如让学生翻看各种各样的书籍;历史故事所蕴涵的机智、幽默、风趣、深刻,能诱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和欲望,也能激发他们作文的灵气,让他们从一个历史故事想出与之相应,或题义近似的故事;或针对故事写出一事多议的文章,或将通过这个故事再“节外生枝”,合理想象,写出情节曲折、有趣、语言通俗活泼的文章。学生普遍对议论文写作感到棘手。主要原因是知识面狭窄,缺乏论据,论证无力等。

因而运用历史知识写议论文,可以比较有效的解决此难题。鼓励学生从历史教材中,这种运用历史知识写出的议论文,不仅论据充分说服力强而且富有趣味性、可读性。经常运用历史知识写议论文,不仅丰富了写作素材,而且巩固了历史知识。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学生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加以运用,既能提高写作水平,进行思想教育,从而达到“明智”之目的,又能巩固历史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史间的联系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扩展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思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五千余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沉淀了浓厚的文化宝藏。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文科教育的问题之一,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而文史素质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语文教学应文史结合,把历史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好地训练语文能力,养成时代所需要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健康、更茁壮的成长。

作者:刘思勤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历史故事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72-01

1.历史故事的含义

历史故事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它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违背。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它要求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描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缘由

2.1 提升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历史教学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科,因为其理论性比较强,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也比较多,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和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历史故事可以调动整个课堂的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历史故事在中学历史课堂当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2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历史教学中,如果一味的在课堂上讲授教材知识,不仅学生厌学,久而久之教师教学的枯燥和空洞就会展现,历史教学就有可能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因此我们可以把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以达到增强学生兴趣的目的。逐渐做到让历史课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课,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最好的老师。

2.3 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的接受和把握程度。历史故事的引入是教学的一种方法或者手段,而最终目的是达成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把这种方法或者手段灵活地运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课堂学习成效的好坏我们也可以用课后的学习测评来进行衡量,学习成绩的高低就是学生对历史知识接受和把握程度的一把尺子。

3.历史故事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

3.1 重故事情节轻教材知识,舍本逐末。历史故事在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固然能收到良好的成效,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只是为了讲故事,把故事降得绘声绘色,情节跌宕起伏。如果在此过程中轻视了教材知识的讲解,那就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未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预期的效果。在我们历史集体备课的时候经常就有老师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故事引入课堂,讲着讲着就刹不住车,一个故事就是一节课。"这就是没有处理好历史故事和教材知识之间的关系造成的。教学中讲故事时间过多挤占正常地讲授教材知识时间。

3.2 迎合学生的胃口,忽视历史故事地客观真实性。当今宫廷剧、穿越剧、历史演义等非常流行也很受学生喜爱,这些大多是小说家,剧本家们天马行空虚构出来莫须有的事,适当引用无可厚非。如果不加甄别而盲目地引入课堂,这样就会让历史知识失去客观真实性,历史教学失去应有的严谨。另外,在讲述过程中,历史事件介绍不完整,并且没有注重故事的来源与真实性,严重脱离史实,容易误导学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收到错误的历史信息,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3.3 教师唱独角戏,忽略学生的参与。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少,让课堂氛围沉寂。在引入历史故事进课堂的时候我们教师应力争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可以在课前就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在课外多多的收集相关的故事,并积极的参与在课堂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大更好的发挥历史故事引入课堂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的积极作用。

4.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运用技巧

4.1 灵活把握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教学的时间节点,以及故事对教材知识的贴合程度。故事的引入可以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也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的中间,只有灵活地处理好故事引入的时间,这样才能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个过程中应认真挑选历史故事,让故事更好的贴合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比如"伟大的抗日鹫"一课。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向学生讲左权、杨靖宇等先辈的抗战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抗战精神,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4.2 课程重难点内容穿插历史故事,加深对学生知识理解。历史故事主要作用是对事件中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梳理,对于细节的叙述也更为生动具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述历史故事,能将许多难以记忆的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与相关人物联系起来,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穿插在历史故事中,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参考文献:

[1] 《历史故事》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5年12月1日)

[2] 期刊论文.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意义.黑龙江史志-2015(13)

历史故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学 历史活动课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84-01

历史活动课是专门设计的带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及方式,使学生在教育往中获得历史认知和体验,让学生感悟历史、借鉴历史、启迪未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把握历史活动课的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历史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初中历史的活动课内容,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活动课步骤的设计及活动课的主要形式。

一、活动步骤设计

(一)确立活动主题

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符合历史活动课特点的内容,就能作为活动课的主题。历史活动课主题可以是教材中规定的,也可以是教材以外的;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择。

(二)活动目标的设计

活动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任何教育的最基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能力目标要求则是对知识目标的深化和检验,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历史活动课开展对其过程的设计应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充分考虑到环境、学生、指导老师、活动中各种因素对活动课的影响,历史活动课中常用的方法有:查阅资料法、调查法、访问法、实践法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历史教育的长期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使之具有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完整的人格。

(三)活动前准备的设计

1. 确立活动主题

2. 选取合适的活动形式。历史活动课的形式主要有:小组合作探究式、个人独立探究式、个人探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等。

3. 学生的参与。学生因能力的差异,导致他们的参与性也不一样,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就需要老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建立检查评价机制。

(4)教师的准备工作。首先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图书、网站等各种途径和资料;其次时刻关注不同角色的同学(主持人、小组长)的工作进展,适时地予以指导。

二、中学历史活动课的主要形式

(一)阅读类活动

阅读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和基本方法。历史学科可阅读的书籍材料十分广泛,如历史教材、历史人物传记、历史专著等。历史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使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开拓学生知识视野。

2. 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推荐好的读本,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由浅入深提出必读书目,如《上下五千年》《史记》《三国演义》等。

3. 坚持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原则,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外阅读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读书方法指导,制作读书卡片,撰写阅读体会等。

(二)历史创作类活动

1. 编辑历史小报。结合教材,让学生出历史小报,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学习、创造方式、可以更全面地锻炼学生能力。

2. 编写历史故事。如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就安排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进行编写,调动了学生读史学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其归纳、整理、写作能力,学生又可以提出自己独到见解。

3. 图说历史。指组织学生围绕一些画作品或照片展开的研究、创作活动。如七年级上《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九年级下《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等。在这类活动课中,要求学生通过对老照片或绘画的配文或解说,既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他们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和再现历史、描述历史的能力。

4. 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开展这类的活动课,必须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不要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历史人物;第二不能将古人或古事现代化;第三对历史上的反面人物或起过消极作用的事件,也应实事求是地评价。如九年级上《我看拿破仑》这节活动课中,就要求学生学会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5. 撰写历史小论文。如九年级下活动课《撰写历史小论文:“科学技术与未来”》,活动课主要分为材料收集、写作、交流、展示四个环节,中心是写作。此项活动,分成课上、课下两个活动程序。即课下查询资料、写作;课上交流和展示各自论文。教师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如:规定写作格式要求,作业完成日期和论文评分标准以及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等。

(三)艺术表现类活动

1. 策划辩论会。辩论会一般有双方对阵辩论式、多方辩论会和课堂即兴发言辩论式都能起到培养学生史论结合、分析说理的能力。如七年级上对秦始皇功过的讨论,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再现秦始皇的重大历史活动,从而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2. 编排历史短剧。如学习《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观看电影,再让学生创作剧本,角色扮演,学生从中得到的感受远比听讲的收获多得多。

3. 历史故事讲演。在学生读、看、听喜爱的历史故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相应的活动课上去讲述。如七年级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比赛。

上一篇:网络环境论文范文 下一篇:历史剧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