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档案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2 06:16:12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2016年完成的主要工作

2016年是该项目建设启动年,为了有序推进全省工作,我处重点完成了以下工作。一是根据全省馆藏国家重点档案情况,经过分析平衡,审慎编制了2016年度及2017年度全省国家重点档案目录体系建设项目书及申报表,上报国家档案局。二是组织召开了全省国家重点档案目录采集推进会,会上针对2016年工作任务详细解读了全国革命历史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制定的《革命历史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采集操作办法》,对如何开展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三是起草了《河北省“十三五”国家重点档案目录基础体系建设工作计划》(征求意见稿)》,在推M会上进行了讨论。四是组织完成了2016年度申报任务,全省采集革命历史档案文件级目录34105条,涉及省档案馆及石家庄、承德、秦皇岛三个市,对采集条目进行多次质检,质检率100%。目前数据已移交全国革命历史档案资料目录中心,通过了审核验收。

二、2017年主要任务

2017年全省申报文件级目录48万余条,涉及三个目录中心建设,由省档案馆、10个设区市档案馆以及47个县级馆承担完成。鉴于2016年目录采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 以及任务要求,2017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国家重点档案目录基础体系建设不仅改善本馆国家重点档案目录体系不健全、不规范状况,完善基础对档案实施有效保护,而且为开发国家重点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坚实基础,是国家投入单位受益的一项工作,更是功在当代利于千秋的伟大事业。因此,承担任务的各级档案馆要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严抓细做,效果上如期完成。二是印发《河北省“十三五”国家重点档案目录基础体系建设工作计划》,按照国家档案局“十三五”期间完成50%国家重点档案文件级目录采集任务的要求,指导全省扎实推进,力争与国家档案局同步完成。三是加大目录采集工作培训力度。今年全省目录采集涉及明清档案、民国档案及革命历史档案,采集标准和要求各不相同,因此要加强培训指导工作。在全省培训的基础上,再分区域重点指导讲解,必要时进行点对点辅导,确保全省高质量如期完成任务。四是建立多渠道沟通平台,以便交流经验、业务商讨,及时解决各种问题。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档案资源建设;少数民族;探索;创新

少数民族档案是云南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档案资源。近年来,在建设“两强一堡”的大背景下,为保护和传承云南各民族历史记忆,打造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品牌,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云南省档案部门全力开展了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创新,在“七彩云南”美丽画卷挥洒浓墨重彩的一笔。

1 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创新

1.1 初步探索与实践

1.1.1 大力开展少数民族档案抢救保护工作,打造云南民族档案品牌。2010年,国家档案局批准云南作为全国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试点地区,云南省档案局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实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濒危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开创少数民族档案工作新局面。即大力开展全省25个少数民族,特别是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的档案收(征)集工作,对于反映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尤其是15个特有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民间艺术、民间传说等方面的档案进行抢救性收集和征集,将各个民族的天文地理、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婚姻习俗、音乐歌舞、传统医药、手工技艺等档案征集进馆,建立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特藏库和专门数据库,实现打造云南民族档案文化品牌的新目标。目前,阿昌族、布朗族档案抢救保护工作已取得切实成效和阶段性成果,建立了阿昌族、布朗族档案数据库[1]。省档案馆在汇总、整理阿昌族、布朗族档案抢救保护成果的基础上,又联合西双版纳、临沧、保山、怒江等州市组织征集独龙族、基诺族档案,形成文字、照片、录音、录像、实物兼备的多种形式相互补充的系统化民族档案资源。

1.1.2 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构建云南民族档案资源体系。云南省档案馆联合省民族学会动员各民族有代表性人物捐赠或有偿转让有价值的档案,共同探索如何加强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全省档案部门紧密结合民生,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将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纳入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范围,有计划地稳步推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完成对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族15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初步建立以云南15个独有少数民族为重点,涵盖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充分体现民族性、群众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覆盖人民群众、富有云南边疆民族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

1.1.3 建立普洱茶档案,传承云南民族茶文化。茶文化是云南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征,也是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云南省档案馆面向社会和普洱茶生产企业开展品牌普洱茶建档工作,通过征集和筛选全省具有代表性的普洱茶知名品牌,共征集普洱茶实物档案210件。采取永久收藏并结合展览的方式,编制唯一档号,设立专门库房,初步建立品牌普洱茶实物档案资源库,永久收藏及展览品牌普洱茶产品,全面记录和展示云南省普洱茶品牌和普洱茶文化[2]。西双版纳州档案局通过古茶树资源的普查建档、档案查阅补齐,征集实物、音像和照片,建立古茶树分布图表和登记册等专题档案,全面记录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现状,积极探索对古茶树群落和有代表性的古茶树实行长效档案化管理模式[3]。普洱市档案局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规范鲜叶采摘和原料加工程序、严格进馆收藏标准、开展征集样品理化分析、建立不同载体的普洱茶文化档案和鉴别样品等措施,在全市10个县区开展征集普洱茶区26座古茶山不同茶叶品种及类型的普洱茶实物档案。目前,已征集普洱茶实物档案33个396公斤(132件、924饼),供品鉴的干茶样品33个66公斤;建立照片档案4册269张,光盘2盘[4]。为服务陈年普洱茶的品鉴、价值研究和时效性考证起到了积极作用。

1.2 创新之处

1.2.1 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方法。云南省档案馆与省文化厅、文物局联合开展对部级、省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接收征集工作,采取个人访谈、文字记录、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采集和整理少数民族口述历史记忆,加大资金投入,购买数字化采集和存储设备,探索少数民族口传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使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昆明市档案局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时建档、真实完整、系统有序、分级保护及优化利用的工作方法,依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档案分类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目前,已征集到反映民族民间音乐、歌舞、戏曲、节日、服饰的“非遗”声像和图片档案资料1347件,保存全文数字化信息800余卷[5]。

1.2.2 创新档案培训模式。树立“走出去”的思维模式,借助外国智力资源,重点培养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档案人才。一是充分利用中新口述历史合作项目,借鉴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开展口述档案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成功经验,在昆明联合举办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培训班,对档案工作者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口述历史理论和方法学的培训[6];二是从全省档案部门中选派业务骨干赴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学习口述历史采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借鉴国外档案工作的先进经验,分享新加坡在保存少数族群和民间歌谣方面的成功做法,培养一批开展口述历史档案管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专业人才[7],扩大档案部门对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2 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原则、方法及路径

2.1 原则

2.1.1 本着优先抢救保护无文字少数民族档案、优先抢救保护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档案、优先抢救保护人口较少少数民族档案、优先抢救保护反映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的国家重点档案的原则,结合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突出少数民族档案记录历史发展轨迹的特点,注重资料的原始性、真实性和直观性。

2.1.2 按照坚持特色、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以记录和保存少数民族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为重点,全面完整地征集记录反映少数民族发展历程、生产生活和文化传统的档案,特别是反映改革开放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新时期档案,建立起一套既反映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又反映各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少数民族档案。

2.2 方式方法

2.2.1 采取省档案局统筹规划、统一部署、上下协同、落实经费、科学组织的方式开展试点工作,各地、州(市)、县级档案馆明确责任、分解任务、分工协作、分步实施、合力推进;参与相关工作的地区和单位按照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深入调研、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密切配合,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实施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档案计划。

2.2.2 采用档案收(征)集、影像记录、翻译文献、个人访谈等多种方式,全面采集和记录散存或散失在社会和民间的反映各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民风习俗等情况的重要、珍贵档案资料。

2.2.3 通过对民族文化研究者、代表人物、“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和古稀老人的访谈,采集口述历史,真实记录无文字少数民族“口耳相传”的历史记忆,全面记录未用或无法用民族文字记载濒临失传的口碑文献,补充、丰富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反映云南绚丽多彩少数民族文化。

2.3 今后的发展思路

2.3.1 重点加强对本地区民族文化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探索研究,立足区域特征、文化特色和产业特点,积极征集和接收反映特色支柱产业、旅游文化产业、风俗制度、名胜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名人、民间艺术、乡土风情、宗教典籍等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档案资源;充分挖掘和整合云南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边屯文化、现代时尚文化等最具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

2.3.2 继续推进古茶树资源调查和建档工作,紧密结合口述历史采集,按品牌和山系,收集、积累完整的普洱茶产品档案,采集普洱茶口述历史档案,形成一套完整的集古茶树资源档案、普洱茶产品档案和各民族茶文化为一体,反映云南茶产业、茶文化之大成,文字、照片、录音、录像、实物兼备的普洱茶档案资源,为古茶树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服务。

2.3.3 着力加强少数民族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把档案资源建设提升到档案文化建设的高度,引领边疆民族地区档案事业跨越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服务“两强一堡”建设,实现“档案强省”目标。

2.3.4 着力打造以少数民族档案和茶文化档案为代表独具云南特色的民族档案品牌,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品牌树立,保持和扩大云南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在实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更大作用。

注: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抢救保护及其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批准号:10XJA870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晓蓉.保护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历史,服务团结发展——云南省完成阿昌族、布朗族民族档案的抢救和保护[N].中国档案报,2011-5-2(1).

[2]李晓蓉.云南省开展知名品牌普洱茶建档活动[N].中国档案报,2011-6-3(1).

[3]黄凤平.谋划发展,创新奋进,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开创云南档案事业新局面——在全省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讲话[J].云南档案,2011(2):9.

[4]黄明芬.创新征集思路,彰显茶城特色——普洱茶实物档案征集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档案,2011(3):7.

[5]李蔚.创新思维,积极探索档案资源整合新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征集与管理[J].云南档案,2011(2):17.

[6]杜青.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培训班在昆举办[J].云南档案,2010(8):1.

[7]曾燕.云南档案业务骨干赴新加坡学习口述历史档案管理[N].中国档案报,2011-11-14(1).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档案资料收集方面:

工程档案管理一直是我们公司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于近年来工程项目多、工期快,因此,从基建工程开工初期,公司作为建设管理单位,就要求我们档案室能积极投入到档案资料的监控收集中,同时公司还要求基建部把档案管理作为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合同管理中。尤其是200千伏及以上重点工程,在档案室人员的督促指导下,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参建单位都设立了相对稳定、业务能力与责任心较强的专兼职档案员,全过程负责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使档案的形成、积累、整理、审定工作与施工进程同步,并按规定整理造册登记并履行相关手续后再移交公司档案室集中管理。公司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全程参与,掌握了解工程进度,及时介入、定期到现场指导、督办。为了确保工程档案收集齐全、完整,档案管理人员与工程管理人员根据工程关键节点进行阶段性档案资料收集整理检查,真正做到了工程与档案管理同步。实现了档案从开工到竣工投产都能与建设工程同步管理。

2、档案资料整理、编目方面:

一是全面完成“220千伏丁集变电所”、“110千伏老龙眼变电站”、“110千伏丁集-顾桥输变电线路”三个新建输变电工程的资料收集、整理、编目、录入、扫描挂接工作。形成案卷292卷;共计834件。

二是完成“220千伏丁集变扩建2#主变”、“500千伏汤庄变扩建主变”、“220千伏八公山扩建新庄孜电厂出线间隔”、“220千伏新庄孜电厂至八公山变线路”、“220kv八公山变电所扩建”等多个输变电工程档案资料整理、编目入库工作。形成案卷473卷;共计1848件。

三是整理完成一些部室移交的零星技术资料,共计19卷(其中营销部12卷、配电工区7卷)。

四是整理完成文书、财务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其中编目2010全年文书档案共计3127件;2009年会计档案335卷(其中凭证312卷、会计帐簿9卷、会计报表14卷)。

3、档案数字化方面:

档案数字化工作是我们档案室近期的主要工作,也是办公室乃至整个公司近期的重要工作之一。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文件要求,公司系统应完成馆(室)藏70%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处理任务。为了做好公司纸质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工作,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办公室杨小彬主任在向有关领导汇报后,向物流服务分中心借了一间两百多平米仓库,在物业的配合下按照省公司数字化加工要求进行了简单的装修,解决数字化处理场地问题;同时在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我们为省公司档案数字化人员安排好住宿与饮食等生活事宜,做好了她们的后勤保障工作。在我们前期准备工作妥帖的安排下,省公司档案数字化人员6月28日顺利地进驻公司,有条不紊的开展着公司纸质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工作。

截至到10月20日,市公司方面共完成老文书档案1465卷(19359件)、文书档案1787卷(6843件)、新文书档案13521件扫描加工工作。这样,市公司的文书档案除去2009年和2010年外,所有历史档案全部完成数字化工作。

县公司方面,公司将整理好的2001年至2008年1550件新文书档案送过来进行了扫描;、两公司也于10月12日把需要加工的档案送到公司,在我们的指导下进行了完善。到目前为止,公司已完成2010年、2009年及2008年三个年度的文书档案扫描工作;也已完成2000年到2010年的所有新文书档案的加工工作。

科技档案方面,现在我们已对35个工程的前期550卷档案进行了扫描,由于省公司两台图纸扫描仪都出现故障需要维修,直到节后才给公司送过来一台,所以工程档案竣工图的扫描刚刚开始。

4、档案资料规范方面:

全年不仅完成竣工归档的所有输变电工程项目档案整理、编目工作,而且还认真做好工程项目档案资料的规范工作。按照省公司及档案工作协作组制定的相关管理标准督促、指导、完善各类档案资料。

5、县公司农网升级工程档案管理方面:

为了做好我公司农网升级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对县级公司的农网升级工程档案管理制度的落实、规范进行了明确与部署。督促县公司建立健全农网升级工程档案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强调管理规范化、精益化,积极开展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提高档案人员现代化管理素质,抓住契机改善档案管理条件。配合审计、安全、农电、物资等部门对三县公司档案资料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了存在的问题。及时转发工程施工协议样本、档案清册目录、材料验收清单与结算清单等,保证了农网升级工程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

6、其它档案管理方面:

一是完成工作环境档案库房的清理整顿,做好“八防”工作。二是完成协同办公档案管理模块县公司深化应用再培训。通过电话、邮件逐个进行一对一的授课,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三是积极参加市档案学会、年会活动,撰写一篇《供电档企业档案管理的专业性及科学性之我见》论文;收集整理供电历史档案,翻拍扫描历史图片资料,为纪念建党90周年编撰档案里的故事《一位供电老职工的红色回忆》。

二、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工作计划

供电公司档案管理与省公司档案管理要求和电力小组其它兄弟单位档案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除了硬件工作环境设施设备,还有软件人员水平管理意识,都还要奋起追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新的档案管理平台下的学习,加强对新出版的《国家电网公司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释义》理解,加强档案资料移交的规范化管理。在以后的档案资料移交过程中把好关,不能因为收资困难就无条件的迁就,使得个别部室不重视前期资料的保管、整理,造成一些重要资料发生破损,且向档案部门移交时重件、废件鱼目混杂。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档案馆事业发展的保障条件明显改善

档案馆是档案事业的主体,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其不断发展关键因素。

第一,各级领导对档案馆工作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档案馆事业的发展。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同志出席了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并就档案馆工作的重要性、全国档案馆事业的建设以及档案的开放等问题作了重要讲话。1995年、1999年,同志曾两次会见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代表,对广大档案工作者寄予殷切希望,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1999年,同志、同志、李瑞环同志分别为中央档案馆馆庆40周年作了重要题词。许多地方领导同志也到档案馆调研、现场办公或具体指导工作,为档案馆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使广大档案工作者备受鼓舞,也为档案馆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档案馆机构逐步理顺。197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恢复使用“中央档案馆”名称,恢复国家档案局,这两个机构既是政府机构,又是党的系统的机构。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档案局关于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的报告》,要求“省、市、自治区应恢复档案局和档案馆,地区(市、州、盟)应恢复、设立档案局(处)和档案馆,县、旗应设立档案局(科)和档案馆。省、地区、县各级的档案局(处、科)和档案馆,都是同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下属机构。”1993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中央档案馆与国家档案局合并,履行档案保管、利用和全国档案事业行政管理两种职能。随后,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中的绝大多数也在机构改革中实行了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这次体制改革,使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的保管利用两种职能都得到了加强。

第三,档案法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国家档案局关于旧政权档案集中保管的通知》、《档案馆工作通则》、《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档案馆内各类用房面积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外国组织和个人利用我国档案试行办法》《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及《档案馆建设标准》等一系列规章、标准的实施,使档案馆馆舍建设、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等各项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1988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档案馆的性质、职责做出的明确界定,标志着我国档案馆事业步入了有法可依的轨道。档案馆法规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为档案馆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20世纪80年代,一些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陆续开展了国家综合档案馆目标管理考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5年,国家档案局正式出台了《省级和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档案馆目标管理考评办法》及《评分细则》,按此标准,最终有46个档案馆通过了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组织的考评。国家档案局制定的《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于2008年2月实施,市、县级档案馆测评工作全面展开。

二、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保管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是做好档案馆工作的重要基础,做好档案保管和保护工作是档案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庄严使命。

第一,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全面加强。一是将各级机关保管的旧政权档案按历史时期分别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集中保管,并加强历史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二是各级国家档案馆加大了对属接收范围的立档单位的应进馆档案的接收力度,中央、国家机关按计划分期分批向中央档案馆移交了1980年以前形成的档案,地方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也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三是适时调整档案接收范围,不断优化馆藏结构,把反映地方文化、民俗、风土人情、名人、名优产品、名胜古迹及重大活动和重大事项等档案纳入接收范围。四是创新档案管理体制,实施“多档合一”,将城建、房地产档案合并到国家综合档案馆。五是广泛开展民间或散失国外的档案的收集活动。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一些档案馆在国内外征集了许多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填补了馆藏档案的断代与空白。六是适时开展档案寄存。在为不具备档案保管条件的单位、团体、个人提供有偿档案保管服务外,也丰富了馆藏档案内容。截至2006年,各级国家档案馆共保存档案近1.7亿卷,4700余万件,录音磁带、录像磁带、影片档案38万余盘,照片档案1200余万张,底图100余万张。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资源日益丰富,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档案馆馆舍建设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档案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档案馆馆舍建设发展迅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得益于当时的国家计委的大力支持。2000年以来,档案馆功能的不断拓展,对档案馆建设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东部沿海地区陆续建造了一批造型新颖、功能完备的新档案馆,掀起了又一轮的档案馆库建设高潮。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通过采取三级投资的方式逐年解决本地区的档案馆库建设问题。一大批体现“四位一体”功能的新档案馆馆舍陆续建成交付使用。国家档案局正在加紧与国家发改委沟通,力争尽快将中西部地区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舍建设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加快贫困地区档案馆馆舍建设步伐。

第三,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卓有成效。从“七五”开始,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九五”、“十五”期间抢救经费数量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十一五”期间增加到每年9000万元,截至2007年年底,中央财政用于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经费累计总额为3.1亿元,地方的经费投入与此大体相当。为保证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先后于1987年、1996年、2001年出台了《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2006年,随着补助经费的大幅度增加,财政部会同国家档案局下发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保护的内涵、范围,抢救和保护费的支出等作了进一步的界定,体现了“绩效考评”、“以奖代补”等财政支出制度改革的要求。地方一些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国家重点档案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和保护。

2000年,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国家档案局明确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范围,提出了确定、保护、管理和利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系列计划与措施,目前已有两批共83件(组)中国档案文献入选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纳西族东巴古籍、清朝内阁秘本档、清代大金榜、清代样式雷图档先后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尝试建立档案特藏室,在我国目前各级档案馆的保管条件还没有完全达到最大限度延长档案寿命的情况下,把那些具有特殊价值而又特别珍贵的档案集中起来,给予特殊的保护。

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

保管档案的目的,是更好地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各级国家档案馆采取多种方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第一,依法开展档案服务。198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做出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至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开放,由为党政机关服务向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由过去的被动服务向现在的主动服务的根本转变。首先,档案开放工作被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对档案的开放利用做了具体规定。其次,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一是接待来馆查阅利用,仅2006年,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提供利用档案1700余万卷、件次,接待利用近570余万人次。二是通过各级国家档案馆编研出版的汇编成果向社会公布档案信息。三是举办各种展览。近些年来,全国各级档案部门或主办或与其他部门合办了大量的档案展览,在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宣传档案工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四是大量拍摄专题档案文献片,通过影视手段向社会公布、介绍了大量历史档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承担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全国各级国家档案馆在依法提供档案服务的同时,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使档案利用工作重心前移,陆续开展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它对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具有积极意义。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章第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这是党和国家赋予各级国家档案馆的新的职责。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决定向全国县级以上国家综合档案馆赠送《国务院公报》。通过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与馆藏档案利用的有机结合,档案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第三,建立了全国历史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在《1983年至1990年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国家档案局就提出了建立全国明清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全国民国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和全国革命历史档案资料目录中心。现明清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完成了全部全宗目录采集,出版了《明清档案通览》,建立了《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数据库》,编辑了《清代至民国三十八年北京文化管理、民政事业、审判制度档案资料目录》等专题目录,与有关单位联合出版了系列档案史料汇编,并已开始案卷级目录采集工作。民国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完成了全部全宗目录采集,出版了《民国档案全宗通览》,案卷级目录基本采集完成,开发了《全国民国档案目录数据网络查询系统》。革命历史档案资料目录中心按照“三步并作两步走”的方案,在完成革命历史档案全宗目录采集任务后,直接采集文件级目录,革命历史资料片名级目录采集工作已经开始。三个目录中心利用已采集的目录数据和馆藏档案为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清史纂修工程等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提供卓有成效的档案服务。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稳步有序开展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全国档案事业发展“九五”、“十五”计划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各级国家档案馆按照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下发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制定本馆档案信息化建设方案,加强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一批数字档案馆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00年5月,深圳市数字档案馆作为科研项目经国家档案局批准立项至今,已完成了《数字档案馆总体规划书》、《数字档案馆总体方案》、《数字档案馆应用需求分析报告》等综合性、指导性文件,出版了《数字档案馆概论》一书,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利用、系统维护几大模块的应用系统已经完成,建立了档案数字化生产线,为全国各级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2003年8月,青岛市数字档案馆正式开通。该数字档案馆由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照片档案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组成。杭州市和哈尔滨市数字档案馆也已开通。数字档案馆作为未来档案馆的发展趋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推动了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对于反映这段起伏跌宕的百年历史,原始记录却是稀少零碎。正像天津租界志总篇后记对国内保存天津租界档案存在情况的记述:历史上天津的租界前后存在了约90年,应该说其档案内容是丰富的,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在国内能够见到的资料非常零碎,一些外文资料限于多种文字的隔阂,再加上经费不足,也无法充分利用。

追补“缺失”的历史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2004年天津市启动编纂《天津通史》工作,市委领导指示收集散存境外的天津档案史料工作。这为我们搞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宣传的史料收集带来巨大的机遇,同时,档案工作者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05年6月23日。在档案馆第一次境外征集业务咨询委员会的会议上,荣华局长指出:“我馆开展境外档案征集工作意义重大,是弥补天津近代被割裂历史的一项重要举措,惠及后代。我们常说,‘近代中国看天津’看天津什么,我们现在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别人看,在这方面我们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和档案很少,因此,开展境外档案征集工作势在必行,我们不仅要把国外的档案资料征集过来,国内有的也要收集全,我们要把这段历史弥补完整,要齐全地留给后人。”天津市档案馆领导实事求是地分析租界档案资源建设的形势,不等不靠作出决定:走出国门,追补历史。

丰硕的征集成果

自2005年至今,天津市档案馆先后赴英、法、日、意、德、奥、俄等国开展租界档案征集,共征集档案10万余页、照片3000余张、地图100余幅。不仅填补了馆藏早期电影声像档案的空白,还将地图保管时间提前到1793年,比原来早了67年,并系统收集外国在津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境外征集的档案为天津市档案馆相关专题馆藏档案做了重要补充,为社会各界全面深入研究天津近代史、编纂《天津通史》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也为重新认识和评价近代天津历史提供了新的依据和史实。

在境外征集档案期间,我们还学习了各国档案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好做法,并广交朋友增进档案同仁的了解和友谊,主动约见各档案馆馆长,交流彼此档案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情况,就开展利用档案工作、拓展合作领域等进行沟通,得到了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先后与英国达成合作出版英国驻津领事馆摘录译本的共识;与德、奥两国签署合作开发档案资源的意向书;与俄罗斯档案部门达成了进一步合作的意向,从而促进了国际间档案馆际合作与交流。

细致的征集准备

境外征集工作对我馆来讲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我们所要查找的档案内容,大多数是一百年以上的史料,而且九个租界国遍布欧、亚、美三个州,涉及7种语言。各国档案开放程度也不一样,这给查找以及后期整理利用带来的困难可想而知。2005年,接受任务后大家是多方求教学习,千方百计克服困难闯新路。

一是摸清家底,确定主攻方向。1860年英法两国在天津最先开辟租界,经过三次扩张英国租界总面积6149亩(另有6176亩、6202亩、6329亩等说法。法国租界面积为2836亩,统治86年),在所有设立租界的国家中面积最大,统治时间最长,仅金融业天津的外汇市场价格以汇丰银行的牌价为准,由于汇丰银行是外国银行对华借款的骨干银行,因此获得了对华关税、盐税的管理权。由此英国在天津的殖民统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我们首选英国作为征集对象出访。

二是广泛调研、制定征集方案。境外征集是花外汇工作,我们深知它的成本。因此,能在国内解决得绝不花外汇在外收集。九国均保存天津租界档案,仅以英国为例,其国家档案馆公布的天津档案有3000余条目,约为100万余页,数量十分可观,内容非常丰富。档案涉及了天津被迫开埠、八国联军以武力手段占领天津和北京的经过、进驻天津的计划和地形图、兵营分布、土地规划、天津至塘沽的海河改造计划、作战日记,租界市政建设等等。因此在筛选取台中我们不仅注意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收集,同时还结合编撰《天津通史》资料的空白点、史实疑点、学者的研究点,做到点面结合追补历史,夯实服务基础。

三是做好物质准备和后勤保障。即资金预算、行程安排。联系落实查档手续、预约时间、阅览及利用须知、复制、拷贝收费标准、付费方式等。除此之外还要克服管理及服务理念的差异带来落实征集计划的不适,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共享档案资源。

曲折的征集过程

多年出访征集租界档案取得了突破性的收获,使馆藏租界历史档案资源有了根本变化,建立了租界档案全宗。但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那其中的曲折有艰辛、有奇遇,有忧更有喜。

2005年第一次境外征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闻着伦敦的爆炸声赴英国征“宝”。那年原定9月首访英国,在办理出访手续过程中,7月23日,在伦敦火车站等地制造了爆炸事件,国内出访英国受到影响,使得预约查档以及与外方商定的会晤日期一拖再拖,为了使近一年准备的征集工作能够成行不失信于国际同仁,我们再次拟写报告恳请市外办帮助落实出访事宜,经过RE--申请,10f16日首访团组踏上了境外追补历史的破冰之旅。

虽然恐怖爆炸已过去一个多月,但恐怖阴影仍使团组受到紧张余波的冲击,家属也多了几分担忧。团组不仅要时刻准备解决首访中不可预测的问题,有的同志还要克制自己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团组里有两位女同志孩子小、为了避免听到孩子要妈妈的声音,坚持20天不跟孩子电话说话,一位同志父亲身患癌症晚期,出国前嘱咐家人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要告诉她,她不是绝隋,而是怕听到意外后不能控制感情而影响团组工作。

欧洲国家的公共场馆遵循预约制度,不预约无法工作,我们出访驻地旅店一般没有网线,而工作必须靠网络。第一年原想到英国后再与牛津大学、东方学院等联系确定查档日期,到英国后发现从国内带的电脑根本无法上网。为了不影响征集工作,―方面与国内联系,让有关部门及时与英方联系,―方面利用英国档案馆公共电脑与英方联系,及时约定了查档时间。

这一问题第二年虽然有了充分准备,可是有些细节还是没有考虑周全。比如闭馆时间、预约时间、提档时间等等。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保存的电影胶片非常珍贵,保护措施也非常完善,所有电影胶片的利用,必须按照预约时间亲自到馆再登记预约,因为提供这些胶片须经过由低

温库到常温库4天的过渡才能使用。这样的过程使查档时间不富裕的我们着急万分。我们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先去其他馆查找档案。等国内约定后我们才又上门登记。等到查档那天,虽然天公不作美,飘着绵绵细雨,但她还是带给我们风调雨顺的好兆。为了赶时间,在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我们破例打车赶路,才顺利抵达博物馆。

关于中国的胶片有一大摞,由于经费紧张,我们不可能都要,只能从中选择跟天津有关的或者价值比较高的去复制。筛选的过程只能靠我们掌握的那只言片语天津、海河等字词和依稀记忆的画面来判断,确实费了很大周折。我们把厚厚的一摞胶片挨个倒着听了好多遍,终于确定截取了三段,一共十分钟的片段。

有了这一经验,每次出访征集我们都要配备国内外双套联络人。一些必须网上办理的事情通过手机短信往来解决。因此,征集人员常常是凌晨3、4点钟醒来发短信与国内联系。2011年赴德奥征集档案的15天,往来短信就有5000余字。心跳的征集“历险”

2010年赴德国和奥地利征集租界档-案。虽然我们都不懂德语。但事先知道用英语能够沟通,可是当都使用第三国语对话时,尴尬出现了,由于表述和发音都有差异,很难交流。在科布伦茨德国联邦档案馆,工作人员不知道我们干什么,不允许我们进馆,恰在这时巧合的奇遇闪现在眼前,一位与我们住在同一旅店家住汉堡的剑桥大学研究人员(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这一隋况),帮我们疏通了关系进入档案馆。馆内负责人安排了查档和参观学习。为了表达谢意回到旅店,我们将携带的中国文化挂历送给了她。原本这本挂历没有想好送谁,只是觉得我们携带中国文化味的礼物,送人是借助文化与人沟通联络。没想到它真的为我们的联系牵了线搭了桥,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再去奥地利我们就有了经验,下飞机就向接机的司机求援,请他帮助找一位在维也纳的留学生做翻译,因为到达维也纳已是晚上10点,司机有些为难,经再三恳求还是帮着联系上一位中国人。第二天按约定的时间我们到奥地利国家档案馆,查阅奥地利驻津领事馆等相关内容的档案。这位翻译名叫元晓帅,德语水平很高,顺利查阅了大约1000余件档案。事后她告诉我们,那天得到消息时她已睡下,一般临时工作她不接,当知道是天津档案馆的人,她马上答应下来。原来她的外公是中国国家档案局原副局长田凤起、外婆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档案为缘演绎卜段多瑙河畔奇遇记。

德、奥两国国家档案馆保存天津历史档案资料比较丰富,特别是奥地利国家档案馆保存的近代中国含天津的档案原件比较系统和完整,处于原生态状态,未经过后期人工处理,非常珍贵。德奥征集之行除收获档案复制品之外,还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尊重历史即为最好的档案抢救保护。虽然在维也纳没能到金色大厅享受多瑙河圆舞曲,但在音乐之都穿行于档案馆,流连历史时空,看斗转星移,是另一种享受。

与时间赛跑的征集旅程

境外征集工作的开展,也使征集接收部成为局馆人员的关注点。有人说征集部真美,每年可以出国玩。是啊,闭塞的档案馆业务部门每天穿越时空,日日与故纸堆打交道,能出国,那真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殊不知,境外的有限时间,想要将大量的档案翻阅筛选复制回国,那是用美元作的心脏的起搏器来把脉。

为查阅复制共产国际档案中有关天津早期建党以及的档案,2011年我馆一行5人亲赴俄罗斯现代史文献中心。现代史文献中心保存着大量共产国际的档案,是我们此行的一个重点,最早接触共产国际的领导人鲍利维是在天津。而关于同共产国际接触的资料很少,所以此行还有这样的一个任务:借助共产国际的档案资料,查找天津党组织创建早期的历史资料。可是由于他们的电话始终没有人接听,我们在国内时没有和保存档案馆的负责人取得联系,但还是想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我们的真诚打动了其工作人员,很快就帮助落实了要查的档案。

2011年在俄罗斯的15天日程,除去两天空中往返路途和4个公休日(11月4日俄罗斯统一日休息),境外有效工作日只有9天,在这9天里征集组5人兵分两路穿行于莫斯科与圣彼得堡的8个档案馆。从俄罗斯国家影片照片档案馆、国家军事历史档案馆、国家海军档案馆、国家历史档案馆、现代史文献中心、莫斯科市档案馆、圣彼得堡市档案馆、外交部帝国对外政策档案馆等单位,在较短时间里有针对性地展开查阅、选取和订购工作,共查阅文件级目录8000余条目、阅档千余件,复制珍贵历史照片33张、电影纪录片10余分钟,筛选并预定文书档案3000余页等。

2010年在德国和奥地利的15天,我们穿行于两个国家四座城市,在8个部门查阅档案。从德国联邦档案馆、外交部档案馆预定复制档案1万余页,照片20幅,从奥地利国家档案馆预定复制档案5000余页、照片5幅。

在国外每天都与时间赛跑,欧洲的天气早上冷中午暴晒,路途不熟偶尔早下了一站就要步行,乘坐地铁边赶路、边啃面包充饥、边发短信汇报工作,是我们在境外的工作程序。虽然艰苦,但我们很充实,租界档案从无到有,凝结着征集人员的艰辛和付出。

取经异国同行

2005年10月,我们有幸以档案用户的身份赴英国查阅征集有关天津的历史档案。期间,对英国国家档案馆利用服务有了直接的感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从其现代服务理念中受到深刻启迪。对档案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有了新的认识。人类-创造了文明,作为记录人类文明的档案,又在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文明人类共享的理念在知识产权得到保护的法制下,已经成为档案工作服务利用的发展趋势。

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海外扩张与海外贸易所经历的活跃与繁荣,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记录。这些上世纪中叶以前的档案,在英国档案工作者的精心保护下,被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和有效的开放利用。英国国家档案馆可以堪称世界上提供档案利用服务最好的国家档案馆之一。

例如:提供舒适的阅览环境与特殊服务。根据档案载体的不同,馆内分别设有文书档案、缩微胶片、地图阅览室,每个阅览室的地面铺有地毯。文书阅览室内设的桌子为八角桌,桌自子上标有8个座位号,并安装了多项电源插座供电脑和相机接通电源和充电使用,在阅览室靠窗户处还配备了照相机支架,用户可将自己携带的照相机安装在架子上进行翻拍记录,阅览室中还配有契子形助览泡沫板,用以支撑和保护厚重的案卷,还有羊皮铁沙袋、铅块绳子等重压物品方便读者阅览。地图阅览室的桌子则为大长方桌,报纸和特殊载体档案的阅览桌为坡面带台灯的大方桌。缩微胶片的阅览则自行索取和归还。所有椅子均为能随意调整高度的电镀转椅。档案馆提供有偿复制服务,包括复印、制作光盘或缩微胶片、翻印等,用户必须在复制室签署声明,列出需复制档案的细目,并声明复制档案无商业目的,只是为了个人研究和学习之用。

在宽敞的文书档案阅览室内,设置一个用透明玻璃封闭的套间,供研究讨论和特殊服务使用。集体大宗调卷在此阅览,工作人员也可在这个阅览室提供阅读服务,如为盲人利用(读)档案。参观者在此集中听讲解,并透过玻璃感受利用档案的氛围,既方便了这些特殊用户,又不影响其他阅档者。阅览室内的环境非常安静、舒适,同时也要求阅览者保持室内的良好环境。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全年工作

(一)特色工作

1、印发××档(20__)13号《关于收集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暨××市建市70周年历史档案资料的通知》。深入到各区、县及市级近30个单位收集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暨××市建市70周年历史档案图片资料700余张。

2、为庆祝××市档案馆成立50周年,主办了《兰台之歌》主题文艺晚会,编辑出版了《传承历史服务现实——××市档案事业发展五十周年回顾》画册。

3、与市科技情报所筹备,利用档案载体立项,加快我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信息化进程。

(二)日常工作

1、20__年全年共抢救档案1880卷,167331张,完成目标任务的47,档案著录1982条,完成目标任务的49.5。

2、按照省下达的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目标任务,年初以××档[20__]28号文制定下发了《关于对纳入20__年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达标晋升和复查单位进行验收的通知》,对20__年纳入市、区、县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及复查的档案馆、机关、事业、企业、科技事业单位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验收、复查的时间。20__年全年,全市共完成5个单位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达到省级标准。其中××电业局、××市精神中心(市五医院)为省一级,市委办、××电业局沿滩供电局为省二级,市畜牧局为省三级。

3、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以××档(20__)26号印发了《××市档案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总体规划》。对金融、保险、证券、邮电行业的15个单位开展了专项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纠正了一些档案违法行为。深入××井、富顺开展档案“两个体系”建设和家庭档案建设工作的调研。

4、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对民生档案的监督、指导,我局以××档20__25号文印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及市、县(区)、镇(乡)、行政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下发县(区)档案局执行。

5、为纪念建市70周年,我局××20__年初接到编写《因盐设市纪录》一书任务后,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20__年3月底完成初稿,经修订、校对,一本45万余字的《因盐设市纪录》一书已交付出版单位正式出版。

6、党务、党建、党风廉政建设、行政效能、社会维稳,做到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年初有工作计划,工作有记录,未发生安全事故,无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7、积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工作,深入社区、企业、农村开展调研,寻找档案工作如何为社区、企业、农村服务的切入点。

8、草拟、论证、修改了《××市家庭档案管理办法》、《××市中介组织档案管理办法》2个规章。与相关部门协调筹备××市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会议,并草拟了相关材料。

9、××省重点档案抢救川南片区现场交流会3月在××圆满召开,接待与会代表100余人,得到省档案局的表扬。

10、××省经科档案工作协作组第四组档案学术暨经验交流会于20__年4月22——23日在××顺利召开,交流学术论文13篇,接待与会代表70余人。

11、安全保管馆藏档案、资料36万卷、件。安全检查2312卷,提供修复档案1087卷,接收进馆档案548卷,资料96本,整理资料1016本,完成了建市70周年三本书涉及档案解密及相关单本文位协调解密工作。

12、接收原市体改办档案文书、财会等档案1200卷,接待查阅咨询利用者60余人次,收集现行文件120余份,上传40余份现行文件到××市档案局网站。

13、积极参与落实市纺织厂等4户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档案处置工作。

14、完成××市档案馆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参观接待任务,共接待参观者400余人。

15、完成建市七十周年大型图片展承办、制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16、规范整理檀木林宾馆和××市劳教所等单位的档案近20__0件。

二、存在问题

1、个别单位及个别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上存在差距。致使出现档案不齐全、完整和规范。

2、档案工作人员不足且多为兼职,年龄偏大,知识面窄,不适应档案工作信息化要求,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省20__年度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逐条检查,确保我局全面完成省、市目标任务。

2、根据××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档案局联合印发的川发改投资(20__)482号文件《关于编制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的通知》要求,全面、准确、完整、及时的编制我市区、县档案馆库建设规划和上报审批工作。

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三个发展”主题活动,以及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完成新农村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和“三农档案”网络项目。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湘川公路;南京国民政府;交通备战

抗战前夕,面对日本的疯狂侵略,南京国民政府在进行国家建设、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同时,也积极进行抗日备战,交通建设便是重要举措。在政府的政策规定和极力号召下,各省积极修筑公路,1937年底形成了全国公路网的初步规划,湖南“七大干线”(1)中的湘川线即为其中不可忽视的公路之一,且与其他六线相比有其特殊性,如修筑目的随着时势的逐步变换、总体规划的艰难抉择和完工后所取得的成效。

一、内忧外患与南京国民政府的交通应对

国防备战的方式甚多,但无论是农业的开发、矿产的开采,还是资金的流通等都离不开便利的交通。交通建设对国防备战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关系着物资、部队运输,甚至决定战争的胜负。抗战前夕,面对国内外政局的风云变幻,南京国民政府拟通过公路修筑巩固国家权力,同时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进行先期建设。从中央到省政府纷纷制定公路修筑计划,在县政府配合与民众参与下,建立交通网络,湖南的湘川公路修筑同样在这个模式下进行。

1928年,二次北伐实现了全国的基本统一,但南京国民政府仍面临内忧之势:内部斗争不断,共产党也正式建立革命武装,内战从未停歇。在“公路剿共”方针下,湖南省主席何键积极响应,于1929年10月制定“七大干线”计划。鉴于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及对中央苏区的连续四次围剿等一系列战争军费的开支,工程暂时无力展开,所谓的公路修筑计划仍是“纸上谈兵”。1934年,国民政府展开第五次围剿迫使红军走上漫漫长征路,此时的才以为红军“短期内定可肃清”(2),心腹大患已去。可见,湘川公路修筑计划最初便与军事紧密相联,且目标明确为“清剿中共”,但频繁的战争使得偏于西南一隅的湘川公路修筑计划未受外界关注,直至1936年才提上日程。

计划修筑之后的1931年,包括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中华民族受到严重威胁。但南京国民政府仍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在日本步步紧逼下一再退让,激起民众的愤慨,导致政治支持度下降,也为各路反蒋力量提供了口实。面对此形势,作为中国政治舞台上公共权力代表的不得不在坚持消灭军阀和共产党为第一要务的前提下,考虑民众的抗日要求,积极备战。然欲“谋国家之建设,必先致力于交通”(3),所以加强交通建设是先决条件。况且“现时已无庸设假想敌,”日本已经发动九一八事变,很可能“由东北进扰天津,更中窥青岛,南犯淞沪浏河及乍浦或更扰福州”(4)。如此看来,日本的侵略直逼南京,备战工作迫在眉睫。正当此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兼秘书钱昌照主张成立一个以了解全国资源状况、增强国防经济实力、加强战备为目的的机构,这个主张得到国民政府的认可,并于1932年11月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5)专责机构,针对交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中国目前交通落后,远不能满足战时需求的情况,专门成立交通运输组,分铁路、公路、航空、电讯四部分,透过多种方式对“战时运输需求量、军事运输量、目前的运输能力、交通沿线的经济状况等”(6)进行调查。

公路是陆路交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加上其建筑资金与铁路相比要少、施工进展快,所以被视为“目前便利运输之最先急务。”(7)1932年到1934年秋,交通运输组对全国的公路系统进行考察,具体到各个省份,方法不一,“或者是用调查表的形式,或者是个人亲自实地调查”(8)。藉由上述方法,重点考察了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公路情况,调查统计工作于1934年9月基本完成,而具体建设计划尚待全面实施。

随着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东南沿海尤其是南京受严重威胁。聘请的德国军事总顾问塞克特向其进言,为抵抗日本侵略,应以长江中下游作为战略建设重点,并建立战略交通系统。如此,“在日本入侵时,可以迅速地输送部队至危急地区。”南京国民政府随即展开川、黔、滇等西南各省的调查,历经一年,表达了对四川的高度重视,连续做了题为《四川应作复兴民族之根据地》、《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公开表示“其实不必说川滇黔三省存在,就是只剩下了我们四川一省,天下事也还是大有可为。”(9)至此,以四川为抗日根据地的思想牢固确立下来。1936年制定“民国二十五年国防计划大纲草案”,正式建立以四川为总根据地的西南大后方。

虽说川省资源丰富、地势险要,是抗日根据地的最佳选择,但“川省山岭绵亘交通困难,与邻封各省,气脉间断,致物产虽极富饶,而资源终难发达,”而这一情势也使“近年匪祸蔓延,亦恃为险隘崎岖,藉为窃踞抗拒之利,”所以“开放交通,自为该省当前首要之图,治本办法”(10)。在交通方式选择上,“自以建筑铁道为上,”因为它运载量大、且不易受天气影响。但如若“欲求短期成功,适应急切需要,计惟有赶速修筑公路”(11),川省当务之急则转为改善交通状况,加强公路建设。为了沟通和加强西南各省的联系,便利货物运输和交通往来,以期达到控制西南、建设抗战大后方之目的,国民政府在西南地区陆续修建了川湘、川陕、川鄂、川滇、川黔、湘黔、黔桂等干线公路。其中湘川公路是湖南通往四川重庆的唯一通道,无论是选线勘探还是工程施工都受到了国民政府高度重视。

概言之,在国内矛盾暂时得以缓和及日本侵华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湘川公路应运而生。计划之初虽有剿共性质,但华北事变后,其迅速转换为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国民政府备战的重要举措。

二、湘川公路修筑之梗概

历经修筑背景的不断变化,湘川公路修筑最终落到实处,关于其修建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工程计划

如前所述,1929年10月,湖南省政府省务会议第五十次常会议决通过《湖南公路修筑七大干线计划》,确定湘川线(12),同时《计划》对公路修筑的技术标准作了相应规定,如“路基宽7.32米,路面宽4.57米,铺装砂石厚度18―27厘米”(13)。然内战的不可开交使湘川公路一直未付诸实践。直至1932年10月,湖南省仍在召开会议,讨论公路修筑的相关问题。会议作出以下决议:“一、湘鄂、湘川、湘黔公路同时修筑;二、土路、桥梁、路面铺装砂石同时并举;三、土路、砂石就路线经过县份由县政府负责征工,限期完成。并由第四路总指挥部派兵协助。四、桥梁、涵洞、石工等,由省政府筹借款项完成。”(14)湘川公路修筑的各项计划已启动,但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社会条件的不充分使其再度延期。1933年2月9日,省政府急电邵阳、武冈、桃源、沅陵、常德、临澧各县长,“湘川、湘黔、湘鄂各公路,统限本月下旬开工”(15)。此时却因线路(与湘黔公路部分线路)重合,计划暂时取消。直至华北事变,湘川公路才因战略转移之需而迅速抢修。

1935年10月,川湘公路测量队成立,湖南公路局总工程师周凤九亲自带领工作组选线、踏勘,负责测设三角坪至茶洞线段。1936年,湘川线始得确定,自沅陵、辰溪间之三角坪起,经泸溪、所里(今吉首市)、永绥(今花垣)以达川边之茶洞。线路确定后,湖南省建设厅对路基、砂石工作之估算,工作地段之划分,征工之分布,支配工作之监督、验收等项做了相应规定。并按照七省公路修筑办法筹集资金,据《湖南公路史》记载“全省党政军备机关职员一律借薪一个月,分5个月扣借;全省田赋校正额加倍三成,就民国21年(1932年)完粮时一并征收;全省段实商户派借30万元;省政府筹款洋120万元”(16)。此款以作湘川公路及湘黔公路筑路材料、工程管理、征土补偿等用。

(二)施工进展

万事俱备,只欠动工,1936年2月17日,急电湖南省政府,要求“川湘公路应速进行”。21日,“湘川公路勘线结束,总计全长240公里,需拓土方100万公尺,石方2万公尺,大小桥梁1400余丈,共需经费300万元。”(17)为督造湘川公路建设,湖南省政府于1936年2月29日在沅陵设立工程处,“建设厅长余籍传任处长,公路局长刘岳厚兼任副处长,公路局总工程师周凤九兼总工程师(4月,刘卸职、周继任,乃由周兼副处长)”(18),受省政府直接管辖。同年3月,湖南省主席何键电令湘川路沿线“各县征工筑路,第一期路基土方工程限5月10日前竣工。”(19)3月17日,开始边测边修。4月22日,湘川公路破土动工。为加快筑路进度,1936年6月5日,特派外籍技术专员开思浩来督修湘川公路,同时也希望能对修筑难度大的湘川公路提供一定的指导。

按以上省建设厅的筑路征工指示,湘川公路的部分路基土方工程共征用沿线民工约392500个。工人大多来自乾城、永绥、保靖、古文、永顺、凤凰等县,主要负责本县境内的湘川线路修筑:1935年冬,“泸溪动员2000民工参加修建湘川公路,泸溪段从梅子山至黄连溪止,长约60.25公里。”(20)1936年4月11日,古丈县征工筑路,其征工方式为每“三百户编一组。其中第四区编为民工8组,曹家乡征工150名,毛坪乡100名,李家乡84名,热溪乡66名。”(21)除路基土方工程外,其余石方、桥涵、水管等工程多采取发包修筑,上路劳力多时达3万余人,这些工人大多从长沙、宁乡、湘乡、宝庆醴陵等地招募而来。因为气候不适、水土不服,加上风餐露宿、工作条件恶劣致使染病者甚多。仅有的医务所难以满足治疗要求,最终死于工地者尽达200余人,病员、伤员多达20000人。竣工后,特于乾城矮寨坡上铸“开路先锋”铜像和纪念碑,以资对死难员工的纪念。

各县工人近半年不分昼夜的遇山开路,逢水架桥,终使湘川公路的路基、桥梁、涵洞于1936年9月全部完成,并完成了一部分路面铺装。9月9日,“举行土路试车,由局长周凤九、总工程师欧阳镜寰率车三辆,自沉陵开出,当日抵所里,10日抵茶洞,旋即折返,11日返沅陵,往返中曾三次电告省府、建设厅,报告沿途试车情形。”(22)至1937年2月,完成全部路面;3月,全线建成通车,撤消川湘公路工程处,另设能滩吊桥工程处和善后工程处。15日,通车典礼隆重举行。至此除能滩吊桥外,湘川公路全线竣工,共计完成“土方128.5436万立方米,石方98.9269万立方米;大小桥梁126座500余米,涵洞408座,水管800道,工程及管理经费236.8163万元法币。”(23)1938年5月,能滩吊桥工程竣工,川湘公路始告全部结束。

三、交通备战的历史评价

湘川公路是国民政府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权力延伸的重要手段,是抗日备战的重要举措。它在湘境接长沅、湘黔两线,在川境接成渝、川黔两线,是由湘入川、联结湖南与中央政府陪都重庆的唯一陆上通道,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时有“战时生命线”之称。通车前期,湘川公路主要承担川湘之间的货运及客运,1938年3月,方才“运输军工器材、航空油料、零件和其它军用物品。其时,尚无大量进口物撤回程利载只有一些区间货物。”(24)据统计,自通车之日起至1939年7月底,湘川线共计完成客运量2.0451万人;运货煤炭、机械、粮食、食盐、土特产品等9778吨。具体而言,湘川公路的建成使川盐得以运湘,复以湘米运川;茶、锑、锡等物资频繁交换,加强了两地之间的人员与贸易往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湘西地区的封闭状态,促使湘西与西南各省(特别是四川重庆)连成一片,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

抗战期间,为方便军队调配和军用物资的运输通畅,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公路运输的管理。1940年主持召开交通会议,决议将川湘、川陕、川滇等主要省际干线纳入战时运输统制机关,湘川公路正式纳入战时机制。内迁机关、企业人员、物资等的转运;撤退物资和奔赴前方部队及军用物资等的抢运,无不得益于湘川公路。作为由湘入川的唯一通道,湘川公路为战时大后方的经济补给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国民政府公路备战的杰出成果之一。另外,通过公路建设,国民政府的政治权力也得以渗透,湘西被纳入其统治范畴。不仅如此,伴随湘川公路修筑而进行的抗日宣传,加深了湘西民众对民族危亡的认识,纷纷投身抗日,成为抗战中的重要力量。

湘川公路的修筑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其局限。1936年春,时值农忙季节,为顾及民艰,特减少工役征调,仅湘西段,“乾城减为二十万工,永绥减为二十万工,保靖减为十五万工,古丈减为四万工,永顺减为十一万五千工,凤凰减为八万工,共七十八万五千工。”(25)春耕季节减少后的民工数仍如此之多,农闲时期上路工人数亦可想而知。广大民工不仅要承担采石、运沙、平整路基等沉重的劳役,还要自带粮食、工具等,生活举步维艰,而监工们不时的毒打使其境遇更令人堪忧。“仅湘川公路因繁重劳役、工伤事故和被监工毒打致死的民工就达六千余人。”(26)征工尚且如此,征地尤甚。名义上,南京国民政府对公路所征田地标准进行严格规定,如购买、补偿(对被征田地者实行免粮等措施)等,形成了完备的征地机制。然在实际的征地过程中,各县政府在修筑公路的幌子下极力压低土地价格,大量征购土地。他们规定以每亩4元的低价,强行购买农民土地,即使地价微薄,各县政府仍长期拖延,终使规定成为一纸空文,而被公路夺取土地的农民陷入贫困、甚至变得一无所有。所以,湘川公路的修筑对当时沿线广大的民众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沿途各县“公路成,民脂民膏尽”(27)这种沉痛的话语便是民众疾苦的真实写照。但工程建设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与其说是一种灾难,不如说民族危亡情势下的抗日热情。

综上所述,湘川公路是南京国民政府交通备战、建设西南大后方的重要措施之一。还原其修筑历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了解民国时期的公路修筑,同时也能侧面反映出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矛盾的主要变化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导向。

参考文献:

[1]秦孝仪.革命文献.第30辑[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7年.

[2]湖南省交通厅.湖南公路史第1册近代公路[M].北京市: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3]田伏隆.湖南近150年史事日志(1840―1990)[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

[4]《土家族简史》编写组编.土家族简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湖南省泸溪县志编纂委员会.泸溪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6]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交通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出版,1993年.

[7]湖南省古丈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古丈百年大事记述[M].保靖县印刷厂印,1990年.

[8]杨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的西南交通[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08.

[9]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版。

[1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计划大纲.南京,全宗号47,案卷号3.

[11]保靖档案馆藏.征工筑路,全宗号9,目录号1,案卷号42.

[12]保靖档案馆藏.修筑公路,全宗号9,目录号1,案卷号41.

[13]《长沙大公报》,1936年9月12日。

[14]《湖南通俗日报》,1936年4月16日。

[15]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政治工作报告,第120页.

[16]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评述[J].民国档案.

[17]王卫星.国防设计委员会与中国抗战的经济准备[J].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10期.

[1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概况,1990年第2期。

[19]陈雷.略论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一兼谈对抗日战争的作用[J].历史档案,2010年第1期.

注释:

(1)七大干线分别为:湘川线、湘粤线、湘桂线、湘黔线、湘赣线、湘鄂西线、湘鄂东线。

(2)秦孝仪.革命文献.第30辑[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7年,第834页.

(3)转引自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评述[J].民国档案,1992年第1期.

(4)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计划大纲.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47,案卷号3.

(5)1935年,国防涉及委员会改为全国资源委员会.

(6)转引自王卫星.国防设计委员会与中国抗战的经济准备[J].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10期.

(7)转引自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评述[J].民国档案,1992年第1期.

(8)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概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990年第2期.

(9)国防设计委员会档案.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概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民国档案》,1990年第2期..

(10)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政治工作报告,第120页.

(11)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政治工作报告,第120页.

(12)湘川线:从湘乡起,经新化、淑浦、辰溪、沅陵、古丈、保靖到达四川酉阳。

(13)湖南省交通厅.湖南公路史第1册近代公路[M].北京市: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第86页

(14)湖南省交通厅.湖南公路史第1册近代公路[M].北京市: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第92页

(15)田伏隆.湖南近150年史事日志(1840―1990)[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52页.

(16)湖南省交通厅.湖南公路史第1册近代公路[M].北京市: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第92页。

(17)田伏隆.湖南近150年史事日志(1840―1990)[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66页.

(18)湖南省交通厅.湖南公路史第1册近代公路[M].北京市: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第95页.

(19)田伏隆.湖南近150年史事日志(1840―1990)[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66页.

(20)湖南省泸溪县志编纂委员会.泸溪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12页.

(21)湖南省古丈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古丈百年大事记述[M].保靖县印刷厂印刷,1990年,第68页.

(22)参见1936年9月12日,《长沙大公报》.

(2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交通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出版,1993年第46页.

(24)杨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的西南交通[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08.第136页.

(25)湖南通俗日报,1936年4月16日。

(26)《土家族简史》编写组编.土家族简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5页。

(27)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版,第80页。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一、上半年工作

(一)特色工作

1、印发自档(2009)13号《关于收集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暨*市建市70周年历史档案资料的通知》。深入到各区、县及市级近30个单位收集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暨*市建市70周年历史档案图片资料700余张。

2、为庆祝*市档案馆成立50周年,主办了《兰台之歌》主题文艺晚会,编辑出版了《传承历史服务现实——*市档案事业发展五十周年回顾》画册。

3、与市科技情报所筹备,利用档案载体立项,加快我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信息化进程。

(二)日常工作

1、2009年上半年共抢救档案1880卷,167331张,完成目标任务的47%,档案著录1982条,完成目标任务的49.5%。

2、按照省下达的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目标任务,年初以自档[2009]28号文制定下发了《关于对纳入2009年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达标晋升和复查单位进行验收的通知》,对2009年纳入市、区、县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及复查的档案馆、机关、事业、企业、科技事业单位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验收、复查的时间。2009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5个单位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达到省级标准。其中*电业局、*市精神中心(市五医院)为省一级,市委办、*电业局沿滩供电局为省二级,市畜牧局为省三级。

3、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以自档(2009)26号印发了《*市档案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总体规划》。对金融、保险、证券、邮电行业的15个单位开展了专项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纠正了一些档案违法行为。深入自井、富顺开展档案“两个体系”建设和家庭档案建设工作的调研。

4、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对民生档案的监督、指导,我局以自档[2009]25号文印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及市、县(区)、镇(乡)、行政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下发县(区)档案局执行。

5、为纪念建市70周年,我局自2008年初接到编写《因盐设市纪录》一书任务后,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2009年3月底完成初稿,经修订、校对,一本45万余字的《因盐设市纪录》一书已交付出版单位正式出版。

6、党务、党建、党风廉政建设、行政效能、社会维稳,做到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年初有工作计划,工作有记录,未发生安全事故,无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7、积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工作,深入社区、企业、农村开展调研,寻找档案工作如何为社区、企业、农村服务的切入点。

8、草拟、论证、修改了《*市家庭档案管理办法》、《*市中介组织档案管理办法》2个规章。与相关部门协调筹备*市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会议,并草拟了相关材料。

9、四川省重点档案抢救川南片区现场交流会3月在*圆满召开,接待与会代表100余人,得到省档案局的表扬。

10、四川省经科档案工作协作组第四组档案学术暨经验交流会于2009年4月22——23日在*顺利召开,交流学术论文13篇,接待与会代表70余人。

11、安全保管馆藏档案、资料36万卷、件。安全检查2312卷,提供修复档案1087卷,接收进馆档案548卷,资料96本,整理资料1016本,完成了建市70周年三本书涉及档案解密及相关单位协调解密工作。

12、接收原市体改办档案文书、财会等档案1200卷,接待查阅咨询利用者60余人次,收集现行文件120余份,上传40余份现行文件到*市档案局网站。

13、积极参与落实市纺织厂等4户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档案处置工作。

14、完成*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接待任务,共接待参观者400余人。

15、完成建市七十周年大型图片展承办、制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16、规范整理檀木林宾馆和*市劳教所等单位的档案近20000件。

二、存在问题

1、个别单位及个别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上存在差距。致使出现档案不齐全、完整和规范。

2、档案工作人员不足且多为兼职,年龄偏大,知识面窄,不适应档案工作信息化要求,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四川省2009年度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逐条检查,确保我局全面完成省、市目标任务。

2、根据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档案局联合印发的川发改投资(2009)482号文件《关于编制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的通知》要求,全面、准确、完整、及时的编制我市区、县档案馆库建设规划和上报审批工作。

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三个发展”主题活动,以及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完成新农村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和“三农档案”网络项目。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1 调研项目的设计与调研范围及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国家有关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的要求,共设计了10大类20个方面的问题,168个选(填)项。

此次调查范围,涉及全省18个地市级档案馆、158个县区级档案馆,统计数据截止时间为2010年底,为了确保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权威性,各地市及县区级档案馆报送的都是加盖单位公章的纸质问卷,共收回问卷176份,有效率100%。

2 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及调查分析

此次调研,主要了解各地市及县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软件购置使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电子档案接收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安全与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2.1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1.1 档案馆的网络架构。在18个地市级档案馆中,建成局域网的有17个,占94.4%;使用政务内网的有8个,占44.4%;开通外网(互联网)的有14个,占77.8 %;对网络架构进行IP规划的有2个,占11.1%。

158个县区级档案馆中,建成局域网的有48个,占30%;使用政务内网的有29个,占18%;开通外网(互联网)的有65个,占41 %;对网络架构进行IP规划的有25个,占16%。其中,有些档案馆同时具有多种架构方式。

总的来看,地市级档案馆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内部局域网,县区级档案馆建成情况不太理想。但在建立局域网的众多档案馆中,存在着没有对局域网的架构进行合理规划的问题。IP地址的合理规划是网络设计中的重要一环,IP地址规划的好坏,影响到网络路由协议算法的效率,影响到网络的性能,影响到网络的扩展,影响到网络的管理,也必将直接影响到网络应用的进一步发展。而调查显示,17个建成局域网的地市级档案馆中,仅南阳市和周口市提供了详细的IP规划地址;48个建成局域网的县区级档案馆中,有25个提供了详细的IP规划地址(其中,郑州市有8个县区,焦作市有4个县区,许昌有3个县区)。

2.1.2 机房建设情况。18个地市级档案馆中,建立中心机房的有14个,占77.8%,平均机房面积为21.4m2。

158个县区级档案馆中,建立中心机房的有30个,占19%,平均机房面积为21.8m2。

在建立机房的档案馆中,机房采取措施如表1所示:

其中,地市级档案馆中,超过半数的机房具备了消防措施、防雷电地板、机房空调、UPS不间断电源;县区级档案馆中,超过半数的机房具备了消防措施、机房空调、UPS不间断电源,而采取防雷防静电措施的机房不足1/4。

2.1.3 网络及计算机设备。18个地市级档案馆共有交换机49台,平均每个地市2.72台;防火墙15台,平均每个地市0.83台;共有服务器38台,平均每个地市2.11台;共有计算机462台,平均每个地市25.67台;扫描仪共47台,平均每个地市2.61台;刻录机共90台,平均每个地市5台。

158个县区级档案馆共有交换机94台,平均每个县区0.59台;防火墙50台,平均每个县区0.32台;共有服务器49台,平均每个县区0.31台;计算机共有679台,平均每个县区4.29台;扫描仪共174台,平均每个县区1.10台;刻录机共114台,平均每个县区0.72台。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县区级档案馆硬件设备中,计算机的平均拥有量相对来说稍好一点,其他网络硬件设备严重匮乏,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瓶颈。如何加强领导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争取领导的支持,解决资金难题,是以后要思考的方向。

地市级档案馆整体在交换机、服务器、计算机、扫描仪、刻录机等设备上,都达到了平均每个档案馆2台以上。但是,防火墙平均每个档案馆还不足一台,说明对网络安全方面的认识还不足,没有深刻领会到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精髓,为档案信息安全留下了隐患,在之后的工作进程中,一定要加强认识,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2.2 档案管理软件购置、使用情况。截至2010年底,全省18个地市级档案馆中,有15个购置了档案管理软件。郑州市最早在2003年购买了珠海泰坦档案管理软件;158个县区级档案馆购置管理软件的有90个,其中,购买时间最早的是安阳市文峰区及滑县于2000年购置的益友档案管理软件。

县区级档案馆购买软件类型及数量如表2所示:

其中,焦作市9个县区统一使用自行开发的焦作市电子文件在线归档管理系统;安阳市8个县区统一使用购置的益友档案管理软件;南阳市13个县区、平顶山市6个县区、许昌市6个县区、漯河市3个县区统一使用购置的世纪科怡档案管理软件;洛阳市11个县区统一使用购置的东方飞扬档案管理软件。

从档案管理软件购买和使用情况上看,由于没有统一的采购标准,18个地市级档案馆共采用了11个不同公司不同版本的档案管理软件,比较分散;但如果从各地市分开来看,相对还是比较集中的。接近半数的地市都对本地区各级档案馆进行了统一部署,为下一步省、市、县三级档案馆联网打下了良好基础。

2.3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情况

2.3.1 目录数据库建设情况。全省18个地市级档案馆共有16个开始了案卷级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占89%,共完成文书目录数据785747条,未完成的有4201540条;16个地市级档案馆开展了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的工作,占89%,共完成目录数据6800508条,未完成的有3561789条;11个地市级档案馆开展了专题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占61%,共完成专题目录数据189606条,专题档案有三十余种。

158个县区级档案馆中,共有84个开始了案卷级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占53%,共完成目录数据数量为2065972条,数据所属档案门类大都为文书类型;80个开展了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的工作,占51%,共完成目录数据数量为4161668条,数据所属档案门类大都为文书类型;44个开展了专题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占28%,共完成目录数据数量1401670条,专题档案种类有婚姻、土地、知青、租契、山林承包、纪检案件、、人口普查等。

目录数据库结构表是建设目录数据库的基础,18个地市级档案馆中,有焦作市档案局、平顶山市档案局、南阳市档案局报送了详细的目录数据库结构表,占17%;158个县区级档案馆中共有17个提供了详细的目录数据库结构表,占11%(其中,南阳市有8个,占47%)。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县区级档案馆和大多数地市级档案馆都开展了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并已经完成了一定数量的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的录入,为建立全省历史档案目录中心铺垫了基石。

2.3.2 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情况。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立全文数据库的基石。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17个地市级档案馆、96个县区级档案馆开展了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工作,分别占总数的94.4%和61%。

此次调查,把档案数字化对象按其所属档案门类分为文书档案和专题档案两大部分,包含具体内容如表3、表4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已经开展全文数据库建设的17个地市级档案馆和96个县区级档案馆中,对文书档案,各类档案的数字化工作进展如下:有民国档案的地市级的有13个,占72.2%;县区级共43个,占45%;有革命历史档案的地市级的有13个,占72.2%,县区级共61个,占64%;有“建国”后档案的地市级的有15个,占83.3%,县区级共77个,占80%。地市级档案馆有1个建立了婚姻档案全文数据库,占5%;有5个建立知青档案全文数据库,占27.8%。96个县区级档案馆,在专题档案方面有婚姻档案的共44个,占46%;有土地承包档案的共10个,占10%;有山林承包档案的共5个,占5%;有知青档案的共28个,占29%;有劳模档案的共8个,占8%。

在全省已开展全文数据库建设的17个地市级档案馆中,民国档案已数字化共15163卷1877737页,待数字化共1228卷4400页;革命历史档案已数字化共14082卷1442888页,待数字化共785卷1000多页;“建国”后档案已数字化共37177卷3315663页,待数字化共380629卷。

在全省已开展全文数据库建设的96个县区级档案馆中,文书档案数字化进展情况如下:民国档案已数字化共6117卷355859页,待数字化共6944卷341747页;革命历史档案已数字化共16587卷1267516页,待数字化共47114卷786097页;“建国”后档案已数字化共344521卷8988377页,待数字化共1556955卷46509115页。

在档案数字化加工形式方面,全省18个省辖市和158个县区级档案馆中,共有7个地市级档案馆和60个县区级档案馆选择了自行加工,分别占开展全文数据库建设总数的38.9%和63%;共12个地市级档案馆和17个县区级档案馆选择外包形式,分别占66.7%和18%。

总体来说,在全文数据库建设方面,地市级档案馆几乎全部开展此项工作,县区级档案馆也有超过半数正在建设。

2.3.3 多媒体数据库建设。伴随社会信息媒体的多样化,档案也以各种载体形式表现出来,比较典型的有照片档案、声像档案等。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15个地市级档案馆开展了此项工作,馆藏纸质照片档案已数字化77254张,待数字化110898张;馆藏声像档案已数字化13449张光盘9324分钟,待数字化24245张光盘1800分钟;105个县区级档案馆开始此项工作,馆藏纸质照片档案已数字化153909张,待数字化95424张;馆藏声像档案已数字化127460分钟,待数字化81431分钟。

2.4 电子目录/档案接收管理情况。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升级,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电子档案接收、归档工作进行全面综合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2.4.1 电子目录接收情况。全省18个省辖市中有8个地市级档案馆开展了电子目录接收工作,占44.4%;158个县区级档案馆中,有63个开展了电子目录接收工作,占总数的40%。其中,5个地市级档案馆采用脱机拷贝的途径接收电子目录,1个采用网络接收电子目录,2个同时用两种方法接收电子目录;49个县区采用脱机拷贝的途径接收电子目录,占78%,接收电子目录格式大多为 excel文件和word文件。

截至2010年底,8个地市级档案馆共接收电子目录数量为706998条;63个县区级档案馆共接收电子目录数量为914641条,未接收电子目录数量共712816条。

仅有不到一半的档案馆开展了电子目录接收工作,而在开展工作的档案馆中,大部分采用脱机拷贝的途径接收电子目录,说明我们在这方面的软硬件条件还有待加强。

2.4.2 电子档案接收情况。全省18个地市级档案馆有8个开展了电子档案接收工作,占总数的44.4%。其中,5个地市采用脱机拷贝的途径接收电子目录,1个地市采用网络接收的方式,3个地市同时采用两种方式接收,接收文书电子档案格式多为xml、word及PDF格式文件。

全省158个县区级档案馆共有30个开展了电子档案接收工作,占总数的19%。其中,28个县区采用脱机拷贝的途径接收电子目录,占93%,接收文书电子档案格式多为xml、word及PDF格式文件。

截至2010年底,全省18个地市级档案馆共接收文书电子档案3319060份,照片电子档案373697张,录像电子档案2207分钟,录音电子档案340分钟;158个县区级档案馆共接收文书电子档案455338份,照片电子档案97251张,录像电子档案111437分钟,录音电子档案4354分钟。

鉴于目前应用的电子文件标准和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办法也不完善,给电子文件接收、归档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所以,开展这项工作的档案馆为数不多。

2.5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5.1 档案网站建设情况。全省18个地市级档案馆中,有16个建立了网站,占88.9%,其中,自己有独立服务器的有10个,占建立网站总数的55.6%,租用服务器的有4个,占22.2%;配备有专人管理的有8个,兼职人员的有8个,各占建立网站总数的50%;158个县区级档案馆中共有81个建立了网站,占51%,其中,自己有独立服务器的有15个,占建立网站总数的19%;配备有专人管理的有31个,占建立网站总数的38%。

在已建立的网站中,已开放档案目录共723534条、全文1142463页;开放照片档案396543张;公开现行文件目录93396条、全文403985页。

调查结果显示,有接近半数的县区级档案馆没有建立网站,究其原因有硬件设施不足、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无专项资金等,但最主要的还是认识不够。

2.5.2 档案著录。馆藏档案著录与著录人员培训情况如表5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8个地市级档案馆中,共有15个开展了各类文书档案著录工作,占83.3%;共有8个开展了照片著录工作,占44.4%;共有5个已经开展录音、录像档案著录工作,占27.8%;共有9个档案馆的著录人员接受过著录专门培训,占50%;共有7个档案馆的著录人员熟悉各种国家或行业标准,占38.9%。

全省158个县区级档案馆中,共有86个已经开展了各类文书档案著录工作,占总数的54%;共有32个开展了照片著录工作,占总数的20%;共有20个已经开展录音、录像档案著录工作,占总数的13%;共有44个档案馆的著录人员接受过著录专门培训,占总数的28%;共有37个档案馆的著录人员熟悉各种国家或行业标准,占23%。

为了档案资源更好地开发利用,同时,也为了档案资源更好地整合和管理,档案著录工作必不可少。将近半数的县区级档案馆没有开展档案著录工作,而开展档案著录工作的各级档案馆中,著录人员接受过专门培训、熟悉各种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不足50%。

2.5.3 电子阅览室建设情况。全省18个地市级档案馆中,有4个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占22.2%。4个电子阅览室都开放档案目录和开放档案全文,2个开放照片档案、开放录音录像档案,1个开放其他档案资源。

全省158个县区级档案馆,有12个已建成电子阅览室并开始运转,占总数的8%。其中,郑州市有5个县区级档案馆建成并运转。在所建成的电子阅览室中,提供的信息资源类别大都包含开放档案目录和开放档案全文,少数包含开放照片档案、开放录音录像档案和电子书、杂志、报纸。

2.5.4 数字档案馆项目规划与建设。数字档案馆是指各级各类档案馆为适应信息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利用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提供公共档案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的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

截至2010年底,全省18个地市级档案馆中,有11个地市级档案馆把数字档案馆列入局馆工作计划,占总数的61.1%;共有2个把数字档案馆列入当地信息化规划,占总数的11.1%。在数字档案馆项目立项方面,共有7个地市级档案馆被当地政府批准获准立项,占38.9%;共有4个正在申请立项,占22.2%。

全省158个县区级档案馆中,有88个把数字档案馆列入局馆工作计划,占总数的56%;共有22个把数字档案馆列入当地信息化规划,占总数的14%。在数字档案馆项目立项方面,共有9个县区级档案馆被当地政府批准获准立项,占6%;共有41个正在申请立项,占26%。

数字档案馆项目获批资金和资金到位情况如表6所示:

其中,郑州市中牟县档案局、郑州市金水区档案局、商丘市永城市档案局获批资金100万元以下,且基本到位;郑州市中原区档案局、郑州市登封档案局、新乡市辉县档案局、洛阳市龙安区档案局、周口市郸城县档案局、商丘市睢阳区档案局获批资金100万元以下,且部分到位;洛阳市洛龙区档案局获批资金100万~200万元,且部分到位。

有超过一半的档案馆把数字档案馆列入局馆工作计划,但只有极少数档案馆把数字档案馆列入当地信息化规划,这说明档案馆本身对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还是很重视的,但是,缺乏地方政府对档案馆的支持,特别是缺乏财政资金的支持,这也是制约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瓶颈。

2.6 档案信息安全与保障情况。“三个体系”建设中,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基础、是根本、是最主要的;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是目的、是意义所在、是衡量档案工作成效的标准;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是保证、是为前两者服务的。安全虽不能保证资源建设和利用体系一定能做好,但“不安全完全可能毁掉资源建设和利用体系的成果”。

2.6.1 软硬件安全设备。全省共有9个地市级档案馆和17个县区级档案馆在局域网内布置了防火墙,分别占总数的50%和11%;有9个地市级档案馆和52个县区级档案馆购买了正版杀毒软件,分别占50%和33%;84个县区级档案馆在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方面无任何软硬件设施,占据总数的53%。

2.6.2 档案信息安全。档案信息安全情况如表7、表8所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软硬件设备还是保障制度及安全措施的建立,各级档案馆都有相当一部分为空白,说明这些档案馆还没有充分理解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安全隐患的存在,可能导致资源建设和利用体系的瘫痪。

2.6.3 备份情况。全省共有13个地市级档案馆和70个县区级档案馆制定了电子档案与数据备份制度,分别占总数的72.2%和44%。

其中,地市级档案馆有2个单独采用光盘离线备份,占11.1%;有2个单独采用移动硬盘离线备份,占11.1%;有8个同时采用光盘离线备份和移动硬盘离线备份,占44.4%;有1个同时采用光盘离线备份和磁盘离线备份,占5.6%;有1个同时采用光盘离线备份、磁盘离线备份和移动硬盘离线备份,占5.6%。

2.7 馆藏统计情况。截至2010年底,全省档案馆馆藏总数见下表:

表9:县区级档案馆馆藏统计表民国档案 革命历史档案 现行文书档案 科技档案 照片档案 录像档案 录音档案

32249卷 58406卷 5649934卷 127163件 14826卷 48350卷 199471分钟 156302分钟

表10:市级档案馆馆藏统计表

民国档案 革命历史档案 现行文书档案 科技档案 照片档案 录像档案 录音档案

102535卷 1489件 93129卷 1137241卷 18794卷 528506卷卷 68盘 58444分钟 74盘 39600分钟

从馆藏统计结果(表9、表10)来看,在馆藏结构上,各级档案馆都存在着文书档案多、科技及多媒体档案少的问题。究其原因,与我们的计划经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对科技档案及多媒体档案的收集工作,不断丰富和改善馆藏结构,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建设。

3 关于我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根据我们设计的调研项目,对档案馆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档案馆的软件使用、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安全与保障等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找出了问题存在的部分原因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为使我省各级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建设(或叫“数字档案馆建设”亦可)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稳健发展和安全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积极与省财政主管部门、省信息主管部门联系,争取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当地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之中,以项目获取信息化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支持,来推动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烧钱的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从我省实际出发,以较少的经费投入、低成本的运作求较大的产出,用技术做支撑,向管理要效率;以花钱少、效益好来搭建运转自如的档案馆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三是要把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提上日程。在目前全省大部分档案馆设备设施落后,不具备全面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下,先对计算机人员进行档案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我们认为是可行的,也是能够做到的。

四是要重视档案馆计算机机房建设。机房建设对档案信息安全在设备设施安装、施工上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机房建设上一定要按最新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2009年6月1日实施)的要求来建设本档案馆的计算机机房。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古城,舒兰市1959年成立档案馆,1980年设档案局,目前局馆合一。这样的背景下,这粒硕果为啥却如此“晚熟”?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舒兰市档案馆。

无奈持续到2005年

“2007年以前,在全省档案局馆排名中,只有从后往前找,才能看到舒兰市档案馆的名字。无论是馆藏量还是编研成果,无论是信息化水平还是利用率,舒兰都排不上号,尤其是馆舍,更是不堪一提。”陪同记者采访的吉林省档案局馆室处副处长关长生向记者介绍。

“何止是不堪一提,简直就是‘惨不忍睹’。”快人快语的舒兰市档案局副局长徐彩霞接过话茬。

“别看我们档案局馆成立早,但一直居无定所,1990年之前,在县委办公楼二楼办公。1991年倒是给档案馆拨了独立用房,却是早年投建的一栋住宅楼东侧的一个单元,只有500平方米,而且狭窄、昏暗、透风、漏雨。十几万卷珍贵档案刚刚结束颠簸之苦,却又要面临继续受损的窘境。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04年夏天的某个周一,因连降大雨,我们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库房。天哪,木柜中有几卷档案被雨水淋湿后,竟然长出了一寸多高的菌毛,还有几株几毫米高的黑色绒团。显然这是一种对档案腐蚀性极强的霉菌。看着这些无价之宝的档案遭受如此折磨,我又揪心难过,可是又无能为力,心里很不是滋味。更让人着急的是因受馆舍狭小的制约,应接收进馆的档案只接收到1982年。这些未进馆的档案,暂且不谈科学保管和有效利用,不丢失、不损坏就是万幸了。办公条件的艰苦更是难以言表,夏天闷热难当,冬天冷风从窗缝里吹进来,手指冻得经常敲不准键盘。这样的状况持续了长达17年,我们就像困兽一样,被绑住了手脚,各项业务工作全部无法正常开展,每个人心里都像着了火,却又施展不开。”

转机在2006年降临

经过市政府的积极努力和省档案局的关怀、支持,2006年8月,舒兰市档案馆正式施工。2007年圣诞节那一天,经过几代档案人数十年的祈盼和努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档案馆新馆终于迎来了隆重的落成典礼。这个日子让舒兰档案人终身难忘。

新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结构为三层,其中库房面积为400平方米,爱国主义教育展厅面积230平方米,专业技术用房面积120平方米。

“参观参观我们的新家吧!”舒兰市档案局局长何庆阳,带着颇为自豪和满足的微笑,领着记者逐个房间参观。

市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计算机网络控制中心、档案目录中心、微机室、查阅室、资料室、报告厅、特殊技术处理室、裱糊室、整理室等功能性用房,一应俱全,宽敞明亮。

何庆阳局长介绍说:“新馆建成以后,以前那些陈旧、样式不一的档案柜都要淘汰。市政府也下了大的决心,积极筹措资金,通过政府采购为我们更新了办公设备,安装了66列394组密集架档案柜和35套档案目录资料柜,配备了安全监控设备、自动报警和灭火设备、温湿度测量和调控设备,还有防磁柜和全套档案抢救设备。目前我们有计算机24台,打印机5台,此外,摄像机、投影仪、扫描仪、触摸屏等也都配备齐了。可以说,这一系列硬件设施的添置,不仅改善了环境,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改善了档案资料的保管条件,确保了档案的安全。”

“这是我们的家,更是档案的家,是这些百年历史档案资料有史以来最漂亮、最舒适的家。新馆落成之后,周围百姓投来的都是充满惊异和赞许的目光,我们那叫一个骄傲和自豪,唯一要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就是要为这些颠簸了近一个世纪的档案,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空间,让它们的生命尽可能地延续,发挥更大的利用价值。”徐彩霞副局长一番充满激情的话,让记者一行都深受感染。

奇迹在2008年出现

新馆落成了,舞台搭建了,接下来该如何唱戏,这是舒兰市档案局馆领导班子迫在眉睫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在基层档案室存放20多年的8万卷档案需要接收,新接收的20多万条档案目录需要录入微机,档案馆硬件设施需要协调安装,史料编研需要重新续接……欠账太多,一时竟无从入手。

何庆阳局长告诉记者:“当时我们有一个发展契机,舒兰市提出创建文明城市,2009年申报,其中档案管理达标要占一定的分值。我们要不要抓住这个机遇,打一个翻身仗。如果要,就意味着要用一年半的时间干完近20年欠下的工作,只有12个人的小单位,我们能承受这样的压力和工作强度吗?局班子首先召开会议,认真分析创建部级档案馆的有利因素和工作难度。大家一致认为,创建国家档案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有市政府的支持,省档案局的关怀,就是再难我们也要创建。同时我们又召集全体职工征求意见,干还是不干,要干怎么干,大家举手表决。真没想到,大家的意见竟然如此一致,全体举手通过,‘干’!”

就这样,一场硬仗在舒兰市档案局馆打响了。

干,就要发挥“人”的力量。应该承认,舒兰档案人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尽管多年来受外部条件的制约,让他们的工作落后了,但为历史负责,替未来着想的那份责任却在每个人的心中生了根。思想统一后,大家按照国家档案局《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和吉林省的有关要求,对各项创建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制订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在这栋三层小楼里,掀起了创建工作的热潮。

接收档案和输入档案目录是两块重头戏。

舒兰市建城100年,有很多历史档案几经辗转,在“”期间,被保存在301战备库里。这些档案有的破损,有的褪变。接收进馆后,大家戴着口罩,不怕脏累,突击整理。截至2010年年末,舒兰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共24个门类、118个全宗。其中,旧政权档案8237卷,革命历史档案149卷,现行文书档案107278卷。

上班时间忙于接收和整理档案,档案目录输入微机的工作就只有利用一早一晚和双休日了。全局上下,包括正副局长在内,每个人都承担着繁重的录入任务。年长的同志大多对计算机并不熟悉,不会五笔字型录入,就用汉语拼音,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一份文件一份文件地录入。两人一台计算机,人休机不停。20多万条目录完成了,笨拙的“一指禅”也变成了熟练的“键盘手”,这其中,熬过了多少个夜晚,度过了多少双休日,只有机房的那六台计算机知道。

没有加班费,也没有额外的补贴,大家干活儿的激情从哪儿来?

“是两位局领导的示范作用,让我们大家有了工作的激情。”科长林亚君告诉记者。

何庆阳局长儒雅、低调,爱琢磨事,脸上常挂着亲切的微笑。新馆尚未建成时,他就琢磨着力所能及干点啥。买了台电脑,白日黑夜地捣鼓。2003年12月,舒兰市档案局率先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和网页,这几年根据需要,他又进行了多次改版和更新,如今,“舒兰档案信息网”连续三年被吉林市评为先进网站。身为局长,对外协调、对内管理,千头万绪的工作都需要他操心,但他自己却要求承担和大家一样的目录输入任务,职工们心服口服。

在舒兰市档案局馆,何局长的“缓”反衬出徐彩霞副局长的“急”。这位出生于军人家庭的女局长,干练、爽快,雷厉风行,快人快语。招呼大家干活儿是她的任务,只要楼道里传出女高音“开工喽”,大家就是再累,也得回到工作岗位上。“真是徐老狠、地主婆。”尽管大家当面这么调侃她,但内心还是充满了对徐局长的敬佩。记者在徐局长的办公室看到,她的电脑键盘下高高地摞了两本字典。一问才知,徐局长的腰有毛病,坐久了就疼,只能站着打字。“这位徐老狠,对自己比对别人更狠。”记者感叹道。

上一篇:档案部门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餐厅经理每月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