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范文

时间:2023-03-14 20:53:12

沥青路面

沥青路面范文第1篇

1.1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是关键问题之一,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按规范要求应经过四个阶段,即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和试拌试铺阶段,各阶段要达到的目的都有明确的要求。在施工时,有的单位压缩两至三个阶段,有的干脆凭经验进行施工,因此,从理论和实践来讲存在较大的偏差,从而导致沥青混合料内在质量存在先天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家现状所致,公路建设工期较短加上标价偏低,碎石料场不规范,大多地材都由个体企业承担,料场分散,设备落后,材料的均质性,稳定性均有较大的差别,虽然大部分单位在开工前都取样做了筛分分析符合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也检测并予调整配合比,但由于变化大,差异性大不可能做到十分准确,油石比级配都在变化,这是导致路面出现一些常见病害的原因之一。

1.2沥青面层结构选用以及混合料类型的选择

沥青面层结构选用以及混合料类型的选择是个很关键的问题,根据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沥青面层除应满足车辆的使用要求外,还应满足雨水不渗等要求,宜选用粒径较小,空隙也小的级配混合料,尽量采用小粒径沥青砼,以提高沥青路面面层的防渗性。对于选用中粗粒砼或开级配或半开级配沥青碎石的沥青路面,必须在沥青面层下设下封层,防止雨水渗入。

经过大量的观察认为:在非标准车向标准车轴载换算过程中,实际上不管是按标准车的轴载还是非标准车的轴载,尤其是非标准车的轴载,车辆的实际轴载远大于设计轴载(货运车辆绝大多数为超载运输),而由当量轴次的计算公式知,当量轴次与轴载比的4.35次方成正比例。由此得知设计路面实际承受的当量轴次远远大于作为其设计依据的设计年限内的累计当量轴次。即现阶段新建路面早期破坏情况较多的症结之一所在——公路在短期内(如1-2年)已达到设计年限内的累计当量轴次。

2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结合近几年的工程建设中发现的问题,认为抓好以下工作是搞好工程质量,预防路面病害的关键。

(1)加强原材料的检验工作。材料的质量是沥青路面质量的保证。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其中材料不合格是原因之一。

(2)加强沥青混合料材料配比的控制。

(3)施工前设备检查。机械设备是保证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没有先进的配套的机械设备,是修不出符合质量标准的路面的。因此施工前,监理工程师应严格检查,直到符合要求后,方可下达开工令。

(4)铺筑试验路段。铺筑试验路段的目的,在于验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通过铺筑试验路段来修改、充实、完善施工方案的技术练兵,以利指导生产。

(5)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坚决贯彻执行“三检”工作,即自检、驻地监理抽验及质量监督部门随机检查相结合。

3投入运营后超载车辆管理不严

目前,柔性路面国家设计规范仍然采用弯沉值控制,使用年限采用累计折合成标准荷载次数作为控制指标,而对重型车,特别是超重型车辆对路面结构强度的影响却没有过多过细的理论保证,规范中的折算系数并没有考虑路面承载极限能力,对于道路而言也应该是同样的道理,一旦超出极限荷载的行驶将导致路面结构严重损伤。

4加强沥青路面养护

由于各种原因所潜伏的路面隐患,多在竣工后1~2年内显露出来,因此应特别重视路面竣工后交、竣工验收阶段的养护管理,使路面得到及时养护。

5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加强员工的素质培养

沥青路面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沥青路面 养护

1 概况

沥青路面是我国公路及城市道路路面的主要结构形式。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我国公路建设的重点将由建设为主,转为建设与养护并举,并以养护为主。公路的沥青路面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在交通载荷的反复作用下,在自然环境条件侵蚀下,沥青路面表面会出现各种的破损现象,逐渐失去服务能力。但是随之而来的公路养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沥青路面早期破坏,车辙,裂缝,坑槽,松散,脱皮,翻浆等。这些病害,极具普遍性和严重性,成为公路工程质量通病之一。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是指,在设计寿命期前1/4~l/3期间内,沥青路面所发生如开裂、松散、变形及泛油、翻浆等各种形式的路面破损。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既影响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又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防治路面病害,提高水泥混凝土道路和沥青路面道路的使用寿命是当前道路工程界正在进行攻关的一大课题。本次主要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的种类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着手加以分析,进而对病害防治方法进行讨论。

2 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产生的原因

沥青路面发生早期破损的原因有很多。

2.1 旋工方面的原因 地基下沉,公路建设中不可避免会穿过水田、淤泥等软土地带,路基修筑在软土地基上时,对软基处理不彻底或是处理后没有沉降稳定就进行修筑,就会发生路基失稳或过量沉陷,导致沥青路面破坏;路基压实不足;由于抢工期、赶进度、造成料源紧缺,原材料质量难以保证等,造成路面基层施工质量低劣。

2.2 原材料的因素 所使用的沥青性能不过关;碎石的压碎值、磨耗值不符合要求,或使用酸性矿料,造成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偏低;矿粉(填料)的细度不达标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

2.3 设计方面的原因 主要是结构设计的不合理、路面厚度的设计问题、路段类型确定有误、湿度类型与实际不符等。近年来由于交通量、载重量的不断增加,加上超限、超重车辆的影响,破坏也十分严重。

3 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种类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现象有:车辙、裂缝、坑槽等。这些病害极具普遍性和严重性,为公路工程质量通病之一。

3.1 车辙 车辙是指路面上沿行车轮迹产生的纵向带状凹槽,深度1.5cm以上。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永久性变形积累形成的带状凹槽。车辙降低了路面平整度,当车辙达到一定深度时,由于辙槽内积水,极易发生汽车飘滑而导致交通事故。产生车辙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设计不合理以及车辆严重超载导致的。

3.2 裂缝 裂缝主要有三种形式: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网裂。沥青路面产裂缝后,导致渗水,危害面层和基层。

3.3 坑槽 坑槽是常见的沥青路面早期病害,指路面破坏成坑洼深度大于2cm,面积在0.04m2以上。形成坑槽主要是车辆修理或机动车用油渗入路面,污染使沥青混合料松散,经行车碾压逐步形成坑槽。

3.4 脱皮 沥青路面脱皮是指路面面层层状脱落,面积0.1m2以上。导致沥青路面脱皮主要是因为水损害。

3.5 松散 沥青路面的松散是指路面结合料失去粘结力、集料松动,面积0.1m2以上。

3.6 翻浆 翻浆:春融时期在地面水、地下水及行车的共同作用下,路基出现湿软,形成弹簧,路面表面鼓起以致破裂,从裂缝中冒出泥浆的现象。

4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维修与养护措施

对于沥青路面早期产生的病害,我们要及时做好维修工作,这样才将病害对沥青路面行车安全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4.1 车辙的维修 沥青路车辙的维修,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如果车道表面因车辆行驶推移面产生的车辙。应将出现车辙的面层切削或铣刨清除,然后重铺沥青面层。然后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或SBS改性沥青单混合料、或聚乙烯改性沥青混合料来修补车辙。②如果路面受横向推挤形成的横向波形车辙,如果已经稳定,可将凸出的部分削除,在波谷部分喷洒或涂刷粘结沥青并填补沥青混合料并找平、压实。③如果由于基层强度不足、水稳性能不好,使基层局部下沉而造成的车辙,应先处治基层。将面层和基层完全挖除。

4.2 裂缝的维修 沥青路面裂缝产生后,如果在高温季节全部或大部分可愈合的轻微裂缝,可不加处理。如果在高温季节肯定是不能愈合的轻微裂缝,要及时进行维修,控制裂缝的进一步扩大,防止导致路面早期破坏,提高公路使用效率。同样在沥青路面裂缝的维修时,要严格工艺操作和规范要求。①灌油修补法。在每年春季,将纵横裂缝处清扫干净,用液化气将缝壁加热至粘性状态后,再把沥青或沥青砂浆(在低温潮湿季节宜喷洒乳化沥青),喷抹到缝中,再匀撒一层2-5mm的干燥洁净石屑或粗砂加以保护,最后用轻型压路机将矿料碾压。如果是细小的裂缝,则要预先用盘式铣刀进行扩宽,再按上述方法做处理,沿裂缝涂刷少量稠度较低的沥青。②对开裂的沥青路面进行修补。施工时,先把裂缝的旧迹凿掉,形成V形槽;再用空压机吹除V形槽中及其周围的松动部分和尘土等杂物,然后通过挤压枪把已经拌和均匀的修补材料灌入裂缝中,使之饱满。待修补材料凝固后,约一天左右即可开放交通。此外,如果由于路基、基层强度不足或路基翻浆等引起严重龟裂,应先处治好路基基层再重做面层。

4.3 坑槽的护理 ①路面的基层完好,仅面层有坑槽时的护理方法。按“圆洞方补”的原则,划出与路中心线平行或垂直的坑槽修补轮廓线,按长方形或正方形来进行,凿开坑槽到稳定部分,用空压机:悔槽底,槽壁的尘土和松动部分清除干净,然后在干净的槽底;槽壁喷洒薄层粘结沥青,随即填铺备好的沥青混合料。然后用压路机碾压,压时要确保压实力直接作用在摊铺后的沥青混合料上。采用这种方法,不会发生裂缝、裂纹等现象。②热补法修补。采用热修补养护车,将加热板加热坑槽处路面,翻松被加热软化铺装层,喷洒乳化沥青,加入新的沥青混合料,然后搅拌摊铺,压路机压实成型。③若因基层局部强度不足等使基层破坏而形成坑槽,应将面层和基层完全挖除。

4.4 脱皮的维修 ①由于沥青面层与上封层之间粘结不好,或初期养护不良引起的脱皮,应清除已脱落和已松动的部分,再重新做上封层,所做封层的沥青用量及矿料粒径规格应视封层的厚度而定。②如沥青面层层间产生脱皮,应将脱落及松动部分清除,在下层沥青面上涂刷粘结沥青,并重做沥青层。③面层与基层之间因粘结不良而产生的脱皮,应先清除掉脱皮、松动的面层,分析粘结不良的原因。

4.5 松散的维修 ①因嵌缝料散失出现轻微麻面,在沥青面层不贫油时,可在高温季节撒适当的嵌缝料,并用扫帚扫匀,使嵌缝料填充到石料的空隙中。②大面积麻面就喷洒稠度较高的沥青,并撒适当粒径的嵌缝料,应使麻面部分中部的嵌缝料稍厚,周围与原路面接口要稍薄定型要整齐,并碾压成型。③因沥青与酸性石料问的粘附性不良而造成路面松散。应将松散部分全部清除后,重作面层。重作面层的矿料不应再使用酸性石料。

4.6 翻浆的维修 把翻浆路段土全部挖除,换填40-60cm厚的砂性土,压实后重做基层、面层。

5 沥青路面再生及除雪

沥青路面若产生破损,除了采用罩面、封层、灌浆、修补坑槽等项技术措施外,还可以采用路面再生技术修复。我国沥青路面的特点是沥青含蜡量较高,路面面层厚度较薄,质量等级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其再生工艺以厂料再生为宜。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公路通车里程尤其是高等级公路的通车里程已迅速提高,公路的维修量将迅速增加,采用就地再生技术进行大面积公路维修是必然发展趋势。目前,普遍采用的除雪方法有两种,即溶解法和机械法。机械法是通过机械对冰雪的直接作用,接触冰雪危害的一种方法,应用范围广,除雪速度快,是人类传统的,也是迄今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除雪方法。机械清除积雪厚,要及时撒融雪剂融雪、防冻。白天行车道的雪残留到夜晚没化而室外温度又低时,由于路面有残存融雪剂不会形成冰面。为了使雪尽快融化干净,要在清晨交通量增大之前,或者在一昼夜中温度最低的时刻来临之前,再撒一层融雪剂防冻,然后借助过往车辆的车轮压、带、磨,加快残雪的融化速度,对桥面,高填方等温度低的路段,要适当加大融雪剂的撒布量。为此,除雪设备今后应向小型化、高速化,向多功能、机电液一体自动化方向发展,同时进一步改进除雪机械的驾驶舒适性和对路面的保护功能。

参考文献:

[1]公路养护技术》系统培训材料.

[2]常魁和,高群.《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新技术》.

沥青路面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by the environment, such as hydrology, sun, freezing up, temperature, and other factors and asphalt of poor quality, imprope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grass-roots, gradually lose bond strength, thereby reducing road shear and tensile strength, resulting in the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the cracks. Freeze up in winter,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Japan asphalt quality is the dominant factor. Pavement cracks, temperature cracks and reflection cracks.

Key words: highway;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cracks

中图分类号:U4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引言:

沥青混凝土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受环境如冻涨、温差、水文、日晒等因素和沥青质量差、设计施工不当, 以及基层的影响, 渐渐丧失粘结力, 从而降低路面抗剪和抗拉能力, 导致裂缝的产生和扩延。而冬季冻涨、温差大和沥青质量差是主导因素。路面裂缝主要是温度裂缝和反射裂缝。沥青路面的主要类型有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和乳化沥青混合料路面等, 因其具有造价相对较低、行车舒适、修复方便, 能够利用此优点而被广泛用于公路和城市道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面层处理。本文在参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就沥青路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加以概括、总结。1.沥青路面裂缝的各种形式1. 1 横向裂缝1) 表现形式。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有的贯穿整幅路面,也有的贯穿部分路面。2) 产生原因。a. 施工缝未处理好,接缝不紧密,造成不同部位结合不良,从而导致横向裂缝产生。b. 所使用的沥青质量没有达到适用于本地区施工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的技术标准,致使沥青混凝土面层温度收缩或温度疲劳应力(应变) 大于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应变) ,产生横向裂缝。c. 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引起的反射裂缝。由于半刚性基层水泥剂量、施工质量等综合因素使基层产生收缩裂缝,反射到面层并以横向裂缝形式表现出来,裂缝间距一般为4 m~6 m左右。d. 桥梁、涵洞或通道等结构物两侧的回填部分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施工,处理不得当,从而产生固结或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产生横向裂缝。1. 2 纵向裂缝1) 表现形式。裂缝走向基本与路线走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2) 产生原因。a. 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未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相互脱离,产生纵向裂缝。b.路基填筑使用了不合格材料,导致路基吸水膨胀引起路面开裂。c. 边坡坡度小于设计值,路基边坡压实度不足产生滑坡。d. 加宽段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压实度达不到要求,从而造成加宽部位沉降,产生纵向裂缝。1. 3 网状裂缝1) 表现形式。裂缝纵横交错,缝宽在1 mm以上,缝间距离在40 cm以下,裂缝面积在1㎡以上。2) 产生原因。a. 纵向裂缝和横向裂缝出现后,继续扩展形成网状裂缝。b. 沥青的性能差,延度低,抗裂性能差产生裂缝。c.沥青混合料质量差,拌合温度过高,沥青老化,导致混合料抗变形能力降低而产生裂缝。d. 路面结构中含有软弱夹层或泥灰层,粒料层松动,水稳定性差。e. 沥青层的厚度不足,层间粘结性差,水分渗入,加速了网状裂缝的形成。f . 沥青路面总体强度不足,在损坏初期形成网裂,日后裂缝逐步扩展,缝间距缩小。1. 4 反射裂缝1) 表现形式。基层产生裂缝以后,在温度和行车荷载的作用下,裂缝将逐渐反射到路面表面层,路表面裂缝的形状位置与基层裂缝基本一致。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柔性路面上加罩的沥青结构层,裂缝形式不一,主要取决于下承层。2) 产生原因。a. 由半刚性基层温缩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b. 在旧路面上加罩沥青面层后原路面上已有裂缝包括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由于温度的变化,继续拉开,从而使新铺层在旧裂缝处断开。c. 新铺半刚性基层随着混合料中水分的减少产生干缩和干缩压力,从而产生开裂,反射到沥青面层形成裂缝。1. 5 不规则裂缝1) 表现形式。裂缝形式不规则,俗称“鸡爪缝”。2) 产生原因。这种裂缝主要是由于路面的整体强度不足而引起的。其原因可能是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路基路面压实度不足,路面材料配合不当或未拌和均匀等。也可能是由于路面出现横向或纵向裂缝后未及时封填,致使水分渗入下层,尤其在融雪期间冻融交加,加剧了路面的破损。沥青老化也是导致沥青面层形成不规则裂缝的原因之一。2. 沥青路面开裂原因 沥青路面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多,裂缝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裂缝的定量评价可用计算裂缝率和计算最大缝宽两种方法。每种裂缝按照破损的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1)沥青路面的裂缝, 尤其是横向裂缝,已经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因为沥青路面在竣工使用后, 不论基层是柔性的、半刚性的, 还是面层沥青是国产的或进口优质沥青, 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横向裂缝,横向裂缝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缺陷之一。由于我国现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规定或推荐沥青路面采用半刚性基层,所以还存在着因为半刚性基层的温缩裂缝或干缩裂缝引起沥青面层产生的反射裂缝或对应裂缝。此类裂缝主要是非荷载型的,在某些情况也可能是由温度和荷载共同完成的。

(2)沥青路面开裂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由于行车荷载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构性破坏裂缝,一般称之为荷载型裂缝。另一种是由于沥青面层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温度裂缝,包括低温收缩裂缝和疲劳裂缝,一般称之为非荷载型裂缝。3.影响沥青路面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1)基层材料的性质。基层材料的收缩性愈小,面层裂缝愈少。基层上有透层油以加强与面层的粘结对抗开裂是有好处的,基层材料种类对沥青面层的裂缝率有明显影响。(2)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质。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的性质是影响沥青路面温度开裂的最主要原因,沥青混合料的低温劲度是决定沥青路面是否开裂的最根本因素,沥青劲度又是决定沥青混合料劲度的关键。在沥青性能指标中,温度敏感性大的沥青更容易开裂。

(3)基层施工。基层是承担面层传递的车辆荷载的主要承重层,基层的强度及稳定直接关系面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基层施工的主要问题:一是由粗集料(或细集料)的几种现象引起的基层材料的不均匀性,并由此造成的基层强度和稳定性的不均匀性,粗集料粒分离的主要原因是运输装卸过程造成的,因此宜选用二次拌和效果好的稳定土摊铺机;基层施工的第二个常见问题是松铺系数(或基层标高)控制不严格而导致的二次补加层,因二次补加层与其下层基层无法紧密连接,自身厚度又较小,因而极易松散,进而引起沥青面层的网裂、松散、坑槽等破坏,因此建议此补加层用贫油沥青混合料(即花料)代替;基层施工的第三个问题是部分基层压实度不足的问题。

(4)混合料的摊铺。混合料摊铺前,首先应检查确认下层质量,如果未洒布透层和铺筑下封层,或上下面层未保证连续作业而洒布粘层。其次,当路段所处环境平均气温低于规范要求时,不宜摊铺面层。第三,铺筑前要彻底清理基层顶面的松散粒料特别是松散的细集料,确保沥青面层与基层联接密实。(5)气候条件。极端最低温度、降温速度、低温持续时间、升降温循环次数是气候条件影响沥青路面温缩裂缝的四大要素。

4.沥青路面裂缝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延缓和减轻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荷载型裂缝和非荷载型裂缝,可采用两大类方法:一是在施工期间就采用相应的预防裂缝或处理措施,二是在维修养护时选用合适的加铺层体系。在有条件时,为获得最佳效果,可综合运用这两类方法。4.1 基层应有合理厚度当基层厚度增加时,其承载能力也迅速增加,试验证明,半刚性基层厚度由10c m增加到25cm时,其承载力提高为原来的3倍。4.2 提高路基工作区的强度和稳定性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基工作区又是路基经受行车荷载影响较大的深度区域,该深度区域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对保证路面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极为重要,否则将产生不均匀沉降使路面发生开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影响路基工作区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关键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小路基完工后沉降量。4.3 选择防裂性能好的材料(1)选用抗冲刷能力好,干缩、温缩系数小、抗拉能力高的半刚性材料作基层,最好使用温度膨胀系数低的骨料。(2)选用松弛性能好的优质沥青做面层,保证沥青的针入度、延度等指标;在缺少优质沥青的情况下。应采用某些添加剂或聚合物。以提高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及高温稳定性能。4.4 修筑防裂路面研究表明,面层反射裂缝明显地受沥青面层厚度的影响,厚度超过15.0c m的面层可以有效的防止受拉疲劳所产生的裂缝,还可以降低车辆荷载引起的剪应力。国外资料介绍。在贫混凝土上铺筑10.0c m的沥青面层时,在形成反射裂缝前可累积通过标准轴载10×10次。如果沥青面层加厚到15.0cm,则可通过20×10 次。如沥青面层加厚到17.5cm则可放心使用。4.5施工进程(1)严格控制半刚性基层施工碾压时的含水量,混合料的含水量不能超过压实需要的最佳含水量或控制在施工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半刚性基层碾压完成后,要及时养生。(2)半刚性基层碾压完成后或最迟在养生结束后应立即用乳化沥青做透层或封层,透层或粘层完成后,应尽快铺筑沥青面层。

参考文献:[1]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2]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3]邓可东,沥青路面产生裂缝的成因及解决途径[J].科技信息,2010,(15):130

[4]张艳梅.浅谈新时期开架阅览室管理服务工作[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6,(1):38-40.

沥青路面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沥青路面;水损害;形成机理;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沥青路面水损害形成机理

沥青路面水损害机理分析不仅是提出防治措施的基础,也是分析水损害原因的出发点。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形成机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如下:

1.在开始阶段,地下水或大气降水等水分逐渐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以水气或水膜的形式存在,降低沥青与集料之间的黏附性能;

2.在自然环境或者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动水压力使沥青膜与集料的粘结性能进一步恶化,并开始剥离;

3.当粘结力不断地减小,不足以维持沥青与集料形成一个整体,集料开始松散、脱落;

4.沥青路面出现一系列病害,公路服务等级和水平降低。以上是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形成机理,预防处治主要包括:设计预防、施工预防、养护期预防三个阶段。只有每个阶段能严格控制质量,才能更为有效地防治沥青路面的水损害。

二、沥青路面水损害防治措施

本文主要从材料与结构设计方面、路面施工质量方面、道路运营管理方面三个角度提出了沥青路面水损害的防治措施。

1.材料与结构设计方面

1.1选用合适的沥青与集料

沥青路面设计中,沥青与集料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根据路面功能要求选用合适的沥青与集料,保证施工用的沥青与集料之间有良好的粘结性能。沥青与矿料的化学成分组成、沥青的粘性、矿料的含水量与含泥量等都是影响粘结性能的主要因素。例如沥青与碱性矿料的粘结力较好,而与酸性矿料的粘结力往往较差。但在公路建设中,由于考虑到路面的耐磨抗滑的要求或者地方矿料的供应,也会选用一些酸性矿料。同时,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差异,应该选择不同粘度的沥青,提高沥青的地区与季节适应性。

1.2优选沥青混合料级配

根据沥青混合料级配的不同,路面结构中的空隙也会有不同的程度,水分对路面的作用也会因此产生差异。可以说,沥青混合料级配类型是路面水损害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密级配的沥青混合料空隙较小,透水性差,水分很难侵入到沥青混合料内部,水损害现象比较少;开级配的沥青混合料,结构空隙比较大,水可以在这些空隙中自由流动,也不会产生太大的水损害;而对于断级配的沥青混合料来说,由于在空隙中容易产生动水压力或毛细水作用,往往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水损害破坏。因此,路面材料应尽可能避免选用断级配沥青混合料,这样有利于控制好路面施工的空隙率。

1.3完善路面排水系统

路面结构排水系统能够快速排除路面、地表的水分,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水损害的产生。很多道路只注重路线线形、路面结构等主体部分的设计,而往往忽略了路面排水系统设计。下雨过后,路面积水严重,逐渐渗入路面结构,在交通荷载作用下,导致沥青路面产生病害。中央分隔带排水系统不完善,雨水流经中央分隔带渗入到路面结构层内部,最终导致水损害产生。此外,部分道路的排水沟、边沟、桥涵等设计未构成完整的排水系统,造成排水不畅,直接危害着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路面积水主要是由于路面平整度控制不严、路基压实不均匀或者排水不畅引起。首先需要对路面排水系统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做好每一个环节排水设施的设计,充分利用路段地形和天然排水系统,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2.路面施工质量方面

2.1减少沥青混合料离析

由于施工条件和技术的限制,离析是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大控制难点。沥青混合料的离析主要包括运输离析和温度离析两大类。无论是运输离析还是温度离析都会严重降低路面施工质量,造成部分路面空隙率过大而出现透水。拌合站和施工地点相隔过远,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容易由于堆料、装卸料方式不当产生的集料的离析,导致沥青混合料不均匀。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温度、厚度和速度也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例如一般的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摊铺速度宜控制在2m/min ~ 6m/min之间,SMA混合料宜控制在1m/min ~ 3m/min之间,以防止沥青混合料在摊铺环节产生离析现象,降低路面的施工质量。

2.2提高基层施工质量

基层是面层的支撑,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面层的平整度和强度形成。通常来说,基层的设计厚度在20cm左右,为了达到强度要求,需要进行分层摊铺和碾压。基层材料的选用也是这一环节的关键,上基层最好采用水泥稳定碎石,透层油可以采用非离子型乳化沥青,使透层油能够渗入到基层,形成一个渐进性的过渡层,提高面层与基层之间的整体强度,也可以有效防止水分进入基层。同时尽量缩短两层施工的间隔时间,避免出现上刚下柔的分离结构,提高半刚性基层的整体强度和水温稳定性。

2.3控制好路面压实度

工程实践表明,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是产生水损害的最直接原因。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沥青路面混合料的压实功能。首先按照公路等级要求确定压实度限值,以此为标准控制施工时路面的压实度。然后确定碾压机械、碾压次数以及碾压方法。但在实际工程施工中,由于受到施工温度、操作方法、碾压次数等条件的影响,往往造成沥青路面混合料碾压效果不佳的情况。有时为了达到路面平整度的要求,忽略了对碾压不足部位的压实效果。这都会给路面使用期产生水损害带来了不良的因素。

2.4设计合理的空隙率

空隙率是沥青水损害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8%的施工空隙率是沥青路面产生早期水损害的分水岭,若路面碾压不充分,压实度不足,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大于该值,路面渗水程度会大大增加,在外部条件作用下引起沥青路面病害的产生。而4%的设计空隙率是最佳的选择,因此应当提高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减小剩余空隙率。同时要加强对沥青路面密实度和渗水性的检测,防止水损害的大量出现。

3.道路运营管理方面

3.1加强重交通监督管理

随着交通量以及重型车辆的增加,对沥青路面的危害是极大的。就同一路段而言,外侧车道的路面破损率明显大于内侧车道,主要是由于车辆的荷载强度超过了路面的承受能力,引起路面病害的产生。在水分存在和车辆荷载的共同作用下,动水压力急剧增加,路面病害将迅速发展,削弱了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结力。我国路面设计采用的标准轴载BZZ-100,但实际交通中,很多车辆的轴载都超过了该值,同时还有一些车辆超载超重,更加剧了路面的早期破损,从而引起水损害的产生。因此,在开放交通时,要加强对路面重型车辆的检查与监控,减少车辆超载的现象。

3.2及时修补路面病害

公路施工建设是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但路面的后期维修养护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沥青路面容易产生松散、剥落、坑槽等病害。由于季节气候或者材料使用环境等的限制,路面病害修补往往呈现滞后的现象。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病害会迅速恶化,更为水分侵入路面结构内部提供了条件,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同时要转变路面养护理念,提高对小病害的重视,加强日常巡查养护,做到随时随地及时修补,不要等到病害发展严重了再进行路面修补工作,这将会带来更大的工作量和经济损失。

3.3优化养护资源配置

沥青路面的养护资源落后主要表现在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低下、养护技术落后和养护费用欠缺三个方面。现有的路面养护人员大多缺乏沥青路面专业知识,包括公路路面施工、路面养护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往往停留在传统的公路养护方式上,势必造成养护工作的不到位、不及时、不专业,加快沥青路面水损害的扩展。我国公路养护技术相对落后,首先表现在路面病害的养护材料方面,目前路面病害的材料多采用热拌沥青混合料,其施工气候条件要求高、施工工艺复杂、修补时需要加热等缺点,都影响了沥青路面的修补工作。其次修补工作多为人工修补,施工速度慢,质量难以控制。路面的养护也需要经费来源,但由于对路面养护的重视不足,各地公路后期养护的经费都很欠缺,严重阻碍了养护工作的进行,未能及时防治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发展。因此,各地区公路营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公路后期养护的认识,尽可能为公路的养护配备充足的资源。

三、结语

沥青路面的水损害在各地公路的早期破坏中表现均较为突出,应提高重视程度。沥青路面水损害的防治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材料与结构设计方面:选用合适的沥青与集料;优选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完善路面排水系统。

(2)路面施工质量方面:减少沥青混合料的离析;提高路面基层施工质量;控制好路面压实度;设计合理的空隙率。

(3)公路运营管理方面:加强重交通监督管理;及时修补路面病害;优化养护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 吕希山.沥青路面水损害原因及防治[J].科技信息,2011.15:720.

[2] 蔡清云.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害及防治[J].工程科技,2010.6:291.

沥青路面范文第5篇

【关键词】道路工程;沥青路面;路面养护;罩面;铣刨;使用寿命

Asphalt Pavement Maintenance

Liu Hai-cheng

(Chongqing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Chongqing 400010)

【Abstract】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f Asphalt Pavement Maintenance and conservation of materials, conservation techniques, and maintenance equipment, including a surface layer of asphalt pavement preventive maintenance and corrective maintenance techniques, as well as grass-roots conservation maintenance techniques.

【Key words】Road works;Asphalt pavement;Pavement maintenance;Overlay;Milling;Service life

1. 概述

沥青路面的养护对策目前主要有:小修保养、中修、大修和改建工程,具体采用什么技术来处理,则要依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阶段的养护维修所采取的措施是不一样的。此外,针对路面结构性损坏和功能性损坏的养护维修措施也是不一样的。下面分别从沥青路面面层功能性损坏、结构性损坏和基层结构性损坏三个方面的养护维修技术分别进行介绍。

2. 恢复沥青路面表面功能的养护技术

恢复沥青路面表面功能的养护技术一般是指沥青路面的中修工程,主要是针对基层基本完好,强度系数在0.8以上,路面仅有网裂等较轻病害的路段。

2.1 热沥青混合料罩面。

热沥青混合料罩面是最常用的养护技术之一,当决定某路段采取罩面技术后,我们还须做出如下选择:罩面层的厚度(20~40mm),混合料的种类(是用沥青混凝土还是沥青碎石),沥青的品种(普通沥青还是改性沥青)。这些选择都要根据路况、交通量、当地材料和经济能力等综合因素来确定。

2.2 稀浆封层。

稀浆封层是我国“八五”期间重点推广的沥青路面养护新技术。最初只在一般公路上应用,现在逐步扩展到高速公路上应用,主要发展方向是采用慢裂快凝型和改性的稀浆封层。目前,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己达7.5万公里,特别是早期修建的高等级公路已到了养护周期,路面出现轻度的网裂、龟裂及路面摩擦系数降低等现象。参照国外高速公路稀浆封层公路养护的经验,引进和开发先进的乳化沥青生产设备和稀浆封层车是很有必要的。

2.3 表面处治。

表面处理技术是国外包括发达国家常用的养护技术之一。在一般公路上经常使用,它的特点是密封路面的裂缝,防水性能好,表面粗糙度大,抗滑性能好,施工方便,速度快,造价低等。实际上,表面处治技术在我国应用也很早,我们一般称为洒油封层,但是由于材料、设备和工艺等原因,往往做不好,也没有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表面处治技术要做好主要有以下几大因素:

(1)要有好的沥青洒布和石屑撒铺设备。

(2)要有合格的石料,规格尺寸单一且干净。

(3)施工季节和温度的控制,多雨季节和温度太低都会影响表处质量;四是施工工艺控制,要严格控制洒油量,石料用量,胶轮压路机碾压,初期养护等关键工艺。

2.4 组合式处理。

根据上述几种技术的不同特点,结合路面的不同情况,采用组合式处治方式,可收到最佳效果。如表处+稀浆封层,表处+罩面等。G204日照段就是采用了表处+罩面进行组合处治。经过对比发现沥青表面处治对路面平整度无明显改善,对路面的防止透水、延缓反射裂缝和提高抗滑性能效果较好,沥青混凝土罩面对改善路面的外观质量、提高平整度效果明显。通过观测对比,这种组合处理技术更有利于高速公路的路面养护,既可防止路面透水,延缓反射裂缝,又可保证外观质量和行车的舒适性。

3. 恢复或提高沥青路面结构强度的养护技术

当沥青路面的技术状况下降到一定程度,仅靠小修小补或进行表面层的处治已不能满足要求,必须进行补强处理,来恢复或提高沥青路面的原设计标准,一般指路面的大修或改建工程。

3.1 半刚性基层补强。

用半刚性基层作为沥青路面的补强层是我们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半刚性基层的种类主要有水泥稳定砂砾、二灰碎石、水泥稳定碎石等。通过多年的使用对比,结合山东省的实际,认为水泥稳定碎石更优越些。该结构的特点是:强度高,水稳定性好,抗冲刷能力强,施工工艺相对简单等,但存在易出现收缩裂缝的缺点。

为解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收缩裂缝问题,近两年在山东省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认为做好级配的调整工作,不追求过高强度和保证施工工艺是控制缩裂的最有效方法。控制强度的快速增长也是非常必要的,近两年山东省境内公路工程,使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结构的油层表面,大部分反射裂缝很少,使该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3.2 大碎石沥青混合料柔性基层补强。

用半刚性基层进行路面铺强固然有它的优点,但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老沥青路面的功能丧失殆尽,二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收缩裂缝,三是无法防止老路面的裂缝反射,四是渗入新路面的水无法排出。通过研究探索并参照国外经验,我国部分省市提出了用“大碎石沥青混合料柔性基层”补强技术,并获得了较好的实践应用效果。

3.3 再生技术。

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分热再生和冷再生、路拌及场拌等几种方法。利用专用路面再生机械对原沥青路面进行冷再生,将大大提高旧路面材料的利用率,并且将沥青面层中的碎石经粉碎后作为水泥稳定碎石或面层中的集料应用,这对于“贫石”区如东营、滨州等地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经找平后,彻底解决旧路“调拱、调坡”问题。对于交通量较小的道路,“再生层”可作为基层、面层,其上直接铺筑路面表面层,如交通量较大或公路等级提高,也可将“再生层”作为基层或底基层使用。

4. 路面养护新材料及应用

目前用于沥青路面养护的新材料主要有乳化沥青、改性沥青、CA砂浆、特殊改性沥青(温拌技术、泡沫沥青)等。对于常规的改性沥青、乳化沥青和温拌技术在各种场合介绍较多,本文重点介绍MAC改性沥青及其应用情况。

MAC改性沥青是美国八十年代末的一项填补道路材料业空白的革新技术。是一种化学改性沥青,成凝胶状,基质沥青随时间流逝而流动,而MAC改性沥青不随时间而流动。MAC改性沥青是在基质沥青内部形成一个格架结构,从而改善了沥青的弹性性能。MAC沥青较之基质沥青粘度明显增大、软化点升高,感温性减小,抗老化能力增强。混合料中沥青膜厚度增大,在良好的设计和施工条件下,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和高温稳定性明显提高。这种沥青在沥青混合料处于热状态下,仍然能够给集料覆以较厚的沥青膜,而且不析漏,从而消除了对纤维和其他沥青稳定剂的需要。用于SMA结构无需掺加纤维素,性价比高。该沥青优先用于集料骨架(嵌挤)结构,例如沥青马蹄脂碎石混合料(SMA),多孔式排水性开级配沥青混合料和大石子沥青混合料,这种沥青可用于公路抗滑表层,也可用于其他面层中。

MAC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与所使用的基质沥青有关。如使用AH-70(70号重交通道路沥青)生产的MAC改性沥青称为MAC70号。目前,MAC主要应用在沥青路面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养护方面,具体应用形式有MAC改性沥青薄层SMA、MAC改性沥青砂和MAC冷拌沥青及混合料。

5. 对沥青路面结构的认识

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增加,对路面铺筑质量越来越重视,沥青路面层也越来越厚,虽然对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的控制越来越严格,但有一些路段在通车后不久仍然出现了如坑槽、车辙、拥包等病害,对路面养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5.1 早期损坏的原因。

目前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原因大家公认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损害。由于路面积水渗入抗滑表层以下,又不能及时排出,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形成压力水,反复冲刷,使沥青膜在石料表面脱落,继而产生松散和坑槽。

(2)超载运输。现在交通量的增长远远大于预期增长率,而且重车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超载的车辆更是沥青路面的杀手。据调查,最重车载大于100吨,其轴载超过300KN,远远超过设计轴载,再加上水的作用使路面损害更加严重。

(3)施工质量差异。由于项目管理分段招标,各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工艺和质量的控制参差不齐,虽然业主和监理管理的要求是一样的,设计标准也是相同的,但在相同的气候和交通量的情况下,施工质量差的路段很快就会出现病害。

5.2 早期损坏防治措施。

为了防止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近年来人们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上面层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采用了不同的级配形式和改性沥青,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没有彻底解决早期损坏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分析,认为目前常用的沥青路面结构形式其中面层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常用的结构形式是下面层采用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中面层采用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采用抗滑表层,为了尽量地减少水的渗入,中面层大都采用密级配,这种结构形式造成各面层的技术指标差异太大,如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指标,中面层仅能达到800~1000次/mm,而上面层可达到3000次/mm以上。在高温、重车作用下,中面层易产生侧向位移(蠕动),在表面形成车辙和拥包。因此,为防止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结构设计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各面层技术指标要科学合理,不宜差异太大。尤其是对中面层的设计要加以改进,从级配、厚度、配合比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避免因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反复维修。

(2)完善防排水措施,不仅要重视防路表水系统的设计,还应加强路面结构中排水措施的研究,尽快排出渗水,减小动水压力的影响。

(3)加强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精心组织,科学施工。严格控制材料质量、施工工艺、监理标准等环节,确保施工段质量。

(4)要加强管理,加大检查力度,控制超载车辆通行,减少重车对路面的损坏。

6. 结语

养护新技术实质上是新材料、新设备、新理念的综合运用,即:养护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理念。要探究产生病害的实质,不断创新理念,提出科学的结构形式,运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发明科学养护新技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我国公路事业的重点也将从建设期转入养护期,今后的路面养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翁梅泽、王火明、冯勇。沥青路面养护技术现状及发展[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2).

[2] 张军。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规划与决策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李晓明、刘元烈等。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养护检测与养护维修技术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03(5).

[4] 王火明、徐长有、王秀。路面管理系统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1).

[5] 肖悠涛。沥青路面养护维修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0(4).

[6] 邵林、李响、王火明。浅谈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其重要性[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3).

[文章编号]1006-7619(2011)02-13-177

沥青路面范文第6篇

[关键词]沥青路面 早期裂缝 预防

中图分类号:U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224-01

1、前言

在沥青路面质量缺陷责任期终止后工程竣工验收时,时常会遇到沥青路面的早期裂缝问题,而且较为普遍,这不仅影响到沥青路面的质量及使用寿命,而且社会影响也不好。

沥青路面的早期裂缝成因较为复杂,除了路面基层,特别是半刚性路面基层收缩裂缝的反射外,其还与路基、沥青面层、地基等因素有关,同时与外部环境,如气候、地下水位、温度、湿度等也都有关系,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如果考虑不足或不当时,会出现沥青路面的早期裂缝。预防和克服沥青路面的早期裂缝,对交通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2、沥青路面的早期裂缝出现的原因

2.1 路基的影响

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是保证路面安全的条件。对于道路扩建工程,由于工期紧,为赶时间,路基快速施工后即施工路面,而路基尚处于沉降期,由于路基基底附加应力的不同,在横向新老路间沉降不一致,此处纵向路基及路面基层断裂而反射到沥青路面上,这样就会出现沥青路面的纵向早期裂缝;另外,在新路上,由于原地貌起伏,路基的填筑高度不同,基底的附加应力不相同,故路基的沉降量也不同,从而使得路基及半刚性基层断裂而反射到沥青路面上,出现沥青路面的横向早期裂缝。

2.2 路面基层的影响

路面基层目前普遍采用半刚性水泥稳定碎石和二灰碎石基层,由于路面验收以弯沉值控制,故基层的强度控制得偏高,基层刚度大后,易出现收缩裂缝,裂缝反射到沥青路面上,进而出现沥青路面早期裂缝;此外,施工采用了悬浮型结构的基层,由于该结构细料含量偏高,也易出现收缩裂缝;在基层的养护过程中,如果失养或二灰碎石基层混和料中的石灰欠充分消解,也易出现干缩裂缝,而反射沥青路面上。浙江的路面结构设计时,普遍采用二灰碎石基层,其结构反映后期强度高的特点,刚度大易出现收缩裂缝,而江苏普遍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故浙江的沥青路面早期裂缝比江苏多的原因之一。

2.3 沥青面层的原因

沥青面层在施工时,如果沥青用量偏少,沥青加热时老化,粘结力减弱,使用质量欠佳的沥青,骨料级配欠佳,使用中性或酸性碎石等也会导致沥青路面出现早期裂缝。

3、预防和克服沥青路面早期裂缝的具体措施

3.1 路基

进一步提高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是关键。对于江南水网地区,有条件的尽可能设计隔水层、深边沟,防止或减少毛细水侵入路基,深边沟不可降低地下水的水位。对于低填方路基,在设置隔水层的同时,路基的填料需进行控制,宜采用水稳性高的矿(岩)渣及砂性土料,同时要求填料的均匀性及最大粒径的控制,分层碾压密实。对填筑料为土石混合料和一般粘性土的路基,设计时需考虑路基的高度,使得路基在运行过程中处于干燥或半干燥状态,填筑须分层碾压密实,重点要求是控制填料在最佳含水量时碾压,这样才能碾压密实。对于改(扩)建公路路基工程,减小新老路地形起伏填土高度不一而引起的沉降差是关键,对于软弱地基,填筑前先进行处理、补强,在工期安排上以春节前完成路基工程为佳,有条件的尽可能采取超载预压法,使新路基充分沉降,从而减小基底附加应力的不同而产生的沉降差。

3.2 路面基层

沥青路面的早期裂缝主要是来源于路面基层的裂缝反射,而基层的早期裂缝主要是收缩裂缝,因此,预防和克服基层的收缩裂缝及其他早期裂缝是重点,具体措施:

3.2.1 设计方面

设计一般考虑设置二层基层,即基层和底基层,厚度不宜低于35cm厚,对于老路拓宽的扩建工程,宜设置垫层,以级配碎石垫层为宜,厚度不宜小于15cm。在基层结构形成上采用收缩量小的基层结构,这样对减少沥青路面的早期裂缝有益,随着基层的收缩量减小,其刚度也随之减小,如果基层结构的刚度偏小,为满足弯沉值要求,设计时必然会考虑增加基层的厚度来弥补,这样就增加了工程的造价。故采用既有一定刚度,又收缩量较小的半刚性基层――嵌挤密实型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能够满足要求。

3.2.2 施工方面(以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为例)

基层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运行效果。首先是对混合料的质量进行控制,使用稳定性良好的优质普通硅酸盐水泥,骨料(碎石)除其品种、规格、强度、压碎值及针片状含量须符合要求外,特别是需对含泥量进行控制。然后对混合料的配合比和骨料的级配进行设计,水泥含量宜控制在基层为3.5―3.9%之间,底基层为3%以下,细骨料的(石粉)的用量不宜多于20%,骨料级配曲线需光滑,以嵌挤密实型结构为佳。混合料拌和时,需先干拌,后加水,用水量需控制,拌和须均匀、充分。摊铺、碾压需及时,充分碾压密实。加强养护,特别是7天的早期养护,需及时、充分,在养护期间禁止任何车辆通过。

3.3 沥青面层

沥青路面的早期裂p原因主要是路基的失稳或沉降而引起断裂和半刚性路面基层的收缩裂缝或失养干缩裂缝等裂缝反射到沥青面层上,特别是半刚性基层的收缩裂缝,故沥青面层按常规设计和施工一般不会由自身原因而产生早期裂缝,在设计时可考虑第一层设计为沥青碎石进行过渡,有利于扩散收缩裂缝,进而减少或克服沥青路面的早期裂缝。

4、结束语

沥青路面的早期裂缝是路面工程的质量通病,虽然产生的原因较多和复杂,通过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研究,认为还是设计施工考虑欠足、欠当所致,而且以半刚性基层的收缩及干缩裂缝为主,通过精心设计、施工,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严格控制工程的质量,沥青路面的早期裂缝是可以克服或减少的。

参考文献

[1] JTJ036-98,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2] 孙家驷,高建平.路面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

沥青路面范文第7篇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修复技术

前言

我国建成了累计超过400万公里的公路线,其中很大一部分路面是以沥青路面为主的,由于原材料沥青性能的差异性,同时受到行车荷载及自然因素的反复作用之后,各级公路沥青路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形式。而这些病害的出现,在降低路面寿命的同时也影响了行车舒适性。在现阶段,公路养护已成为公路建设者亟需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首先需对路面的病害形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随后根据各病害类型,选择适合的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修复,以期能够发挥公路的最大效益。

1、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现象

公路沥青路面在投入使用之后由于材料老化等因素会使其产生轻微破坏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的话,就会由功能性损害转变为结构性损坏。就目前而言,公路沥青路面主要出现的病害有以下几种。

1.1水损害

因水浸入到沥青面层之后,使得其路面整体性发生大面积损害的现象称之为水损害,目前其已成危害最广、最为普遍的一种损害形式。分析其原因可知,出现此类病害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施工过程当中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不当,施工过程压实不足,离析严重所造成的[1]。

1.2微裂缝

微裂缝病害形式已成为最为常见的沥青路面病害形式,而这一病害形式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路面结构压实不足,使其无法达到规定的强度,或者是因施工不当,对沥青混合料接缝处碾压不密实,使其在车轮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微裂缝。一旦出现此类病害如果不及时处理,则会使得水流进入到路面内部形成更为严重的水损害,加速了路面病害的发生。

1.3车辙

车辙一般产生于高温季节,在车辆反复作用下因沥青路面产生塑性流动而逐渐形成的,该类病害主要是由于在路面建设过程中沥青混合料级配不良,基层工作性不良所导致的。

2、沥青路面修复技术

应根据沥青路面病害的不同类型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根据路面病害破坏的程度不同,沥青路面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沥青路面灌缝、坑槽修补、车辙填充以及铣刨罩面等类型。

2.1裂缝类修复技术

裂缝是沥青路面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形式,贯穿于公路的整个使用周期。裂缝的出现不仅影响公路的行车舒适性还对其使用寿命产生影响。目前,裂缝类病害修复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填、灌缝修补法

作为一种常见的裂缝修补方式,填缝的目的在于阻止杂物和水进入到裂缝内部引起二次破坏。其修复程序首先是将裂缝中的杂物清理干净,随后将灌缝材料注入其中,适用于裂缝宽度小于20mm的情况。一般而言,填缝修复技术有三种形式,分别是直接清扫后填缝、锯缝后填缝以及刻槽后填缝[2]。

(2)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将拌合好的乳化沥青渗入到裂缝当中,待其破乳水分蒸发之后从而达到修复裂缝之效果。该种方法可以采用拌和法或是层铺法进行施工,效果明显,能够使路面重新恢复平整。

(3)沥青混合料罩面法

在路面裂缝破损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选用细粒径或中粒径沥青混合料做罩面材料,先用破碎机将破损严重的路段清除,随后将裂缝截槽,然后将沥青混合料填入、压实、整平[3]。

(4)现场再生维修法

封层、罩面等方法虽说能够实现机械化施工,但是由于其未触及开裂处的沥青混合料,因此其性能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往往修复之后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出现新的裂缝,而采用现场再生维修技术,将裂缝处的沥青混合料铲除之后就地拌成新的混合料,然后摊铺碾压成性能较好的沥青路面。

(5)HAP综合裂缝处理法

现阶段的裂缝修复技术一般都是从表面对其进行处理,但是裂缝往往是贯穿于整个沥青混凝土面层,没法对整条裂缝进行修补。HAP综合裂缝处理法综合应用现有的稀浆封层法、机械灌注法、贴封带法等多种技术,自下而上从路面深层对裂缝进行修复,从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裂缝问题。

2.2坑槽修复技术

(1)填料式坑槽修补技术

作为一种临时性的坑槽修补技术,其只是对坑槽进行简单的处理,将其内的杂物清除干净之后,随后将填充料放入其中碾压成型即可,一般用于紧急情况或是损坏不严重的情况。

(2)挖补式坑槽修补技术

该类方法是将坑槽损坏处沥青混凝土全部挖出,将坑槽底面的病害全部清理干净,随后将新拌的沥青混凝土注入其中,碾压成型,由于该种方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坑槽问题,因此是一种永久性修复技术,其工艺流程如下:划定维修面处理坑槽洒布粘层油回填、碾压沥青混合料封层防水。

(3)热烘式坑槽修补技术

对坑槽破损处沥青路面利用相关设备进行间歇式加热,使其温度迅速升高至恰当温度,用乳化沥青对旧沥青混合料进行处理,然后在整平、压实,从而达到对坑槽病害的处理,其本质就是一种小型的现场热再生沥青处理技术。该种技术的施工流程一般如下所示:清理坑槽热烘路面表面耙松添加新料碾压密实撒布石粉。但是由于该种方法将原有旧料与一些新料拌合重新利用,很难准确保证其性能和用量,虽然最后也能做到碾压密实,但是其压实度无法得到保证,其最终的修复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4)喷射式坑槽修补技术

作为一种新工艺,利用自动坑槽修补车鼓风机强大的气流将坑槽内部的杂物清除出来,然后利用喷管将沥青混合料直接填补到坑槽内部,整个过程都是全自动化的,提高了修补效率,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其施工工艺如下:清洁坑槽喷洒粘层油喷射沥青混合料喷撒石屑[4]。

2.3车辙修复技术

对于车辙病害来说,其深度不同,所需要的修复技术也是不同的,在实际中应根据情况合理选择。

(1)铣刨换填法

对于失稳性车辙来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需将原路面铣刨到一定厚度,然后重新铺筑新拌沥青混合料,此类方法可以有效节约材料,降低造价,有利于环境保护,是一种比较经济的修复方法。

(2)微表处法

公路车辙分布范围广发,全部采用铣刨换填法所需费用较高,因此对于车辙深度小于38mm的车辙病害可以采用微表处法,该类方法施工简单快速,可对重交通道路进行车辙填补和表面整修。作为一种预防性修复技术,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3)同步碎石封层法

利用同步碎石封层车将粘结材料与碎石同步铺洒在路面上,利用自然行车碾压行车单层沥青磨耗层,由于磨耗层表面粗糙,既可以平整原路面又可以增强其防滑能力。该种技术施工简单快速,能够迅速开放交通,同时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其性能和价格均有明显的优势。

3、结语

由于沥青路面的广泛推广,各类沥青路面病害处理问题也摆在了公路建设者的面前,面对此,笔者从沥青路面病害的种类入手,着重介绍了各类病害的处治修复技术,以期能够为我国沥青路面修复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郭俊英、赵鑫浅.谈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科技风,2012(17):142-143.

[2]费凌、陈小琪.上海重交通沥青混凝土路面水破坏探因[J].上海公路. 2003.

[3]崔东.就地冷再生技术在旧沥青路面路改造工程中的应用[J].交通标准化,2012(20):29-31.

沥青路面范文第8篇

关键词: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 U416 文献标识码: A

沥青路面养护中,不可避免地要将旧路中需进行修补的沥青面层挖除。近年来,我国沥青路面维修工程量越来越大,所废弃的沥青混合料每年要超过200万吨,其中含有沥青10多万吨。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又严重地污染了环境。沥青路面的再生技术,是将旧沥青路面经过翻挖、回收、破碎、筛分后,与再生剂、新沥青材料、新集料等按一定比例重新拌和混合料,使之能够满足一定的路用性能,并用其重新铺筑路面的一套工艺技术。

一、沥青路面再生的意义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是指对不能满足路面性能要求的旧沥青路面,进行铣刨或者翻挖回收旧沥青混合料,然后加入一定量的再生剂、添加剂、新集料和新沥青等材料进行拌合,满足一定的路用性能要求后,再将其重新铺筑到路面基层或者面层中的一种筑路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起沥青路面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些年来新修筑的高等级公路采用的普遍都是沥青路面,城市道路中沥青路面的应用也占绝大多数,出现了对沥青等原材料的需求急剧增长,筑路成本提高的现象。另外,随着交通量和超载车辆的迅猛增加,一些路面出现了车辙、水损害、开裂、松散坑槽、老化、麻面等病害。如果我国修筑的高等级沥青路面的寿命按照15年~20年计算,那么从现在开始每年因为道路翻修而废弃的沥青将有220 t,并且这个数字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如能加以利用每年可节省3亿元以上的材料费,同时还解决了废弃物堆放造成的环境问题,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作出贡献。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应用,为处理路面病害、缓解原材料供求矛盾提供了理想的方法,其主要优点表现为:

可以缓解沥青材料需求不断增长与沥青资源有限的矛盾,节约自然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2)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可以节约大量矿料,这对于砂石材料紧缺的地区来说意义重大,而且矿料开采的减少也体现了其环保意义;3)旧沥青混合料的废弃物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污染,利用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保护宝贵的土地资源;4)对旧路路面材料的回收并利用,可以有效降低路面养护的成本;5)新沥青路面的制作需要经过加热工序熔化沥青,沥青熔化过程中散发的气体是有毒的,会影响劳动者的健康,而再生路面技术能源消耗较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毒害气体较少,减少对劳动者的危害。

二、沥青路面再生施工工艺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按施工温度分为冷拌再生法和热拌再生法;按废旧料拌和场地分为就地再生法和集中厂拌再生法。故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可分为就地热再生、厂拌热再生、就地冷再生、厂拌冷再生四种施工方法。

1.就地热再生技术

1.1基本原理

就地热再生法是一种现场修复破损路面的技术。一般用一台大型“沥青路面热再生联合机组”,先把沥青路面加热到要求的深度、翻松路面后,再将废旧沥青混合料收集起来输送到该机组中的连续搅拌机上,添加再生剂、新骨料、补充新沥青等,搅拌后排到机组的摊铺器上,摊铺、捣实、熨平、碾压形成路面的施工方法。

1.2特点

废旧沥青混合料可就地再生利用,不需要搬运废料。施工进度快、施工周期短,可快速开放交通。减少路面材料往返运输量,节约运输费用。施工中产生的振动、噪声比其他施工方法小。市区可进行夜间作业。此方法不适用于小型维修工程及难以确保连续机械化施工的工程。

1.3施工方法

1.3.1重铺再生法是用复拌机在整形再生法施工的基础上,把废旧沥青混合料翻松、搅拌均匀并整平后作为路面的底面层,同时在其上面再铺设一层新的沥青混合料作为磨耗层,形成全新路面,最后用压路机碾压成型。适于破损比较严重和修复后形成与新建道路性能完全相同的全新路面。

1.3.2复拌再生法是由加热机将旧路面加热至一定温度后,用复拌机将旧路面翻松,加入再生剂后与新沥青混合料在搅拌器中拌和均匀,形成新的沥青混合料摊铺、碾压成型。适于维修中等程度破损路面,修复后可恢复沥青路面的原有特性。

1.3.3整形再生法是由加热机对旧路面加热至一定温度后,用复拌机将路面翻松,并在其搅拌器中把翻松的材料拌和均匀,摊铺、碾压成型。适于维修破损面积较小的路面,修复后可消除原路面车辙、龟裂等病害。

2.厂拌热再生技术

2.1基本原理

厂拌热再生是用铣刨机对旧沥青路面进行铣刨回收,运回拌和厂,然后利用厂拌热再生设备,根据高速公路路面不同层次的质量要求进行配比设计,确定旧沥青回收料的掺配比例进行拌和加工,以获得优良的废旧沥青混合料,并可像新路一样,采用分层施工满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技术施工要求。

2.2特点

热再生混合料可通过加入新集料、沥青与再生剂,调节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沥青含量和特性,使之完全与新拌混合料同质。翻修工艺简单,所用设备除冷铣刨机外均为常规的沥青路面施工机械。翻修的深度和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应用对象不受限制,有很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很广。

2.3施工工艺

2.3.1铣刨旧路面路面铣刨要采用适当的铣刨方法并按照质量要求对路面进行铣刨。应避免破坏基层。运输、贮存旧料将光泽好、不呈干涩发脆、不带杂质的旧料收集并运到拌和厂(场)贮存。

2.3.2掺加再生剂宜预先将需要掺加的再生剂喷洒掺拌在废旧沥青混合料中,静止数小时或l~3d,使再生剂渗入、软化旧料。施工配料按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将旧料、新料、新沥青及再生剂进行配料。

2.3.3修整原有基层、清理基层上的泥土及污秽杂物、修整基层表面、浇洒透层油或粘层油,必要时设置下封层。混合料摊铺、碾压和初期养护等工艺的质量要求与一般路面施工基本相同。

3.就地冷再生技术

3.1基本原理

就地冷再生工艺是指对旧路面进行冷破碎、翻松,添加乳化沥青及其他外加剂,拌和、摊铺、压实而成路面的施工方法。它包括四个主要工序:一、准备旧路面的再生材料,包括破碎和翻松旧路;二、加入乳化沥青与还原剂、水泥以及其他添加剂和水。并加以拌和;三、成型和压实;四、在再生的路面上加铺磨耗层。它主要用于结构层的翻修。

3.2特点

全部旧料就地再生,减少了新料的用量,节省了运输费用。在翻修路面的补强问题上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在再生的路面上只铺一层稀浆封层,也可以在其上加铺一层热沥青混合料磨耗层。由于原有再生路面作为底面层,节约了施工时间、降低了施工成本,减轻环境污染、减少能源消耗。

3.3施工工艺

在就地冷再生施工中,多数需要使用再生剂,以便提高再生材料的强度,水和新集料视情况而定。采用何种添加剂,添加量多少;是否加水和新集料,应根据试验确定。就地冷再生剂主要有水泥、水泥稀浆、乳化沥青等。目前常用添加剂以水泥和乳化沥青为主。两者结合使用能在获得所需承载力的同时提高基层弹性,以防产生裂缝。

4.厂拌冷再生技术

4.1基本原理

厂拌冷再生施工技术,是采用乳化沥青与旧料和新料在常温下拌和成,经摊铺、碾压而成沥青路面的施工方法。另外,用粘度较低的沥青材料,稍予加热,和常温的旧料、新料拌和成混合料,即冷料热油的再生施工法。

4.2特点

厂拌冷再生呵近似100%的利用废旧沥青混合料,对废旧沥青混合料不需要加热烘干,节省了能源和成本。具有很高的环保性;配合比质量与就地再生相比容易得到控制和保障。设备一般为移动式,具有很好的施工机动性,占用场地较少节省施工材料的运输费用。

4.3施工工艺

4.3 .l乳化剂的选择。乳化沥青有阴、阳离子型等品种。阳离子型具有和潮湿石料黏附的能力.因而推荐使用。

4.3 .2混合料拌和用沥青乳液拌制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方法基本与普通乳化沥青路面施工一样。在热季因乳液会很快破乳而造成油水分离,故冷拌再生混合料一般不宜长距离运输。

4 .3 .3混合料摊铺与压实,加铺封层,初期养护。

三、结语

传统的沥青路面养护维修技术,需要消耗大量的沥青、集料等原材料,并且会产生很多废料,既浪费资源又危害环境。采用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能够节省大量的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同时有效降低了路面养护和维修的成本,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同的再生方式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具体应用时应视具体工程灵活采用。近年来,我国在现场热再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已经有了自己开发的现场热再生设备。虽然各种再生技术在我国各地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程应用实践,取得了非常宝贵的实际经验,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吕伟民,严家及.沥青路面再生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2】杨平.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利用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5

【3】王海燕,杜二鹏,刘真岩.沥青混凝土路面现场冷再生设计方法的探讨【J】公

沥青路面范文第9篇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防治

在路面建成后早期,路面状况良好,随时间增长,病害逐渐出现,并呈加速发展的趋势。所以,早期养护工作主要是以日常养护工作为主,而病害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路面结构承载能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就要考虑采取大、中修手段来恢复路面的行驶功能。

日常养护主要指路面清扫、维持排水系统运作(如边沟清理)、局部路基加固与砌护、绿化植物维护、标志标线等路面结构辅助设施相关工作及路面局部病害修补工作等。这些工作都是在路面结构仍具有较高强度、稳定性与较好的行驶性能,可继续承担车辆荷载的情况下进行。大中修特指路面病害进入迅速发展阶段、行驶性能降低时或路面结构已丧失承载能力、达到设计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的情况下,为防止路面病害的进一步发展、提升路面表面行驶性能、提高结构承载能力进行的铣刨(或移除)、加铺(包括补强)、重建等工程措施。显然,养护工作性质根据路面病害、行驶性能及承载能力状况来确定。所以在决定养护对策前,重要的前期工作就是确定路面目前状况,从以上几个方面界定养护的工作内容和程度,决定养护对策。

路面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了解路面各阶段的行驶性能、强度、病害、交通需求等方面的状况,为养护工作的决策服务。通过资料收集与现场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可为路面养护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并帮助工程技术人员确定养护工作的轻重缓急和工作顺序,为有限的养护资金的合理利用打下基础。在这些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路面管理系统可以对未来的病害发展趋势、养护费用增长趋势、剩余使用寿命等作出预测,为把握养护工作的正确时机提供支持。

路面的破坏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性破坏,它是路面结构的整体或其某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的破坏,严重时已不能承受车辆的荷载;另一类是功能性破坏,如由于路面的不平整,使其不再具有预期的功能。这两类破坏不一定同时发生,但都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对于功能性破坏,可以通过修整、养护来恢复路面的平整性,以满足行车使用要求。但对结构性破坏,一般均需进行彻底的翻修。

沥青路面所用的矿料质软和粒径规格不符合要求,往往由于强度不足和劈裂作用使矿料压碎导致路面破坏。夏季高温时,沥青材料粘滞度降低,在荷载作用下,可能使路面表面造成泛油,也可能沥青材料与矿料一起被挤动而引起面层车辙、推挤、波浪等变形破坏。在冬季低温下,沥青材料会由于收缩作用而产生脆裂破坏。在水分和温度作用下,沥青材料与矿料间的粘结力降低,沥青面层就会出现松散、剥落等破坏。

沥青路面各种病害的成因比较复杂,由于环境、地点、气候条件的不同,病害的情况不一。现将沥青路面的几种主要病害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泛油。泛油大多是由于混合料中沥青用量偏多、沥青稠度太低等原因引起,但有时也可能由于低温季节施工,表面嵌缝料散失过多,待气温变暖之后,在行车作用下矿料下挤,沥青上泛,表面形成油层而引起泛油。沥青表面处治和沥青贯入式路面最易产生此类病害。可以根据泛油的轻重程度,采取铺撒较粗粒径的矿料予以处治。

2、波浪。波浪是路面上形成有规则的低洼和凸起变形。波浪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沥青洒布不均形成油垄,沥青多处矿料厚,沥青少处矿料薄,再经过行车不断撞击而造成高低不平。交叉口、停车站、陡坡路段等行车水平力作用较大的地方,最易产生波浪变形。波浪变形处治较为困难,轻微的波浪可在热季采用强行压平的方法处治,严重的波浪则需用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平。

3、壅包。在行车水平力作用下,沥青面层材料的抗剪强度不足则易产生推挤壅包。这类病害大多是由于所用的沥青稠度偏低,用量偏多,或因混合料中矿料级配不好,细料偏多而产生。此外,面层较薄,以及面层与基层的粘结较差,也易产生推挤、 包。这种病害一般只能采取铲平的办法来处治。

4、滑溜。沥青路面滑溜主要是由于行车作用造成,矿料磨光,沥青面层中多余的沥青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泛油,也易形成表面滑溜。这类病害通常采用加铺防滑封层来处治。

5、裂缝。沥青路面裂缝的形式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龟裂与网裂几种。沥青路面沿路线纵向产生开裂的原因,一种是因填土未压实,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陷或冻胀作用所造成;另一种是沥青混合料摊铺时间过长,或接缝处理不当,接缝处压实未达到要求,在行车作用下形成纵向裂缝。冬季气温下降,沥青路面或基层收缩而形成的裂缝,一般为与道路中线垂直的横缝。土基干缩或冻缩产生的裂缝,亦以横缝居多。路面整体强度不足,沥青面层老化,往往形成闭合图形的龟裂、网裂。对较小的纵缝和横缝,一般用灌入热沥青材料加以封闭处理。对较大的裂缝,则用填塞沥青石屑混合料方法处理。对于大面积的龟裂、网裂,通常采用加铺封层或沥青表面处治。网裂、龟裂严重的路段,则应进行补强或彻底翻修。

6、坑槽。沥青路面产生坑槽的原因是面层的网裂、龟裂未及时养护而逐渐形成坑槽。基层局部强度不足,在行车作用下也易产生坑槽。坑槽处治的方法是将坑槽范围挖成矩形,槽壁应垂直,在四周涂刷热沥青后,从基层到面层用与原结构相同的材料填补,并予夯实。

7、松散。松散大多发生在沥青路面使用的初期。松散的原因是采用的沥青稠度偏低,粘结力差,用量偏少;或所用的矿料过湿、铺撒不匀;或所有嵌缝料不合规格而未能被沥青粘牢。基层湿软,则应清除松散的沥青面层后重新压实,待基层干燥后再铺面层。

8、啃边。在行车作用和自然因素影响下,沥青路面边缘不断缺损,参差不齐,路面宽度减小,这种现象称为啃边。产生的原因是路面过窄,行车压到路面边缘而造成缺损,边缘强度不足,路肩太高或太低,雨水冲刷路面边缘都会造成啃边。对啃边病害的处治方法是设置路缘石、加宽路面、加固路肩。有条件时设法加宽路面基层到面层宽度外20-30cm。

为了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少占堆放废旧料用地和降低路面造价,近年来,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旧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就是将旧沥青路面材料经过回收、破碎、加热、掺配新料和再生剂、拌和等处理后,恢复原有沥青路面材料的性能。然后在路面中再次使用。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方法,按再生材料制备场所的不同分为厂拌法和路拌法两种;按再生材料的用途可分为铺筑面层或基层;按再生材料加热情况又分为冷拌和热拌两类。对于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可以推广,这样可降低企业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朱振宇. 沥青路面的裂缝及预防[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8)

[2] 谭绮颖. 浅谈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与预防[J]. 交通科技. 2003(01)

[3] 郭宏军. 沥青路面早期病害与防治措施分析[J]. 华章. 2008(07)

沥青路面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沥青裂缝型式 成因 处治方法

沥青路面由于受路面结构、气候、地形、地质条件、行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路面裂缝,在行车荷载、通过进入公路内部的水、冻融等外部和内部荷载的共同作用下,裂缝逐步扩展,发展成翻浆、沉陷、松散、坑槽等病害,因此裂缝成为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客观地认识沥青路面裂缝,并全面分析路面裂缝产生的原因,研究相应的养护对策是当前养护管理的重要工作。

一、路面裂缝原因分析

沥青路面开裂的原因和裂缝的形式多种多样。影响沥青路面裂缝的主要因素有:沥青质量和沥青混合料的性质、基层材料的性质、气候条件(特别是冬季气温的变化及其变化量)、交通量的大小和通行车辆的类型以及施工质量的影响等。按开裂的形式主要分为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

(一)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是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之一。导致路面横向裂缝有多种因素,如温度变化、地基地形、半刚性基层射裂缝、行车荷载、疲劳裂缝等,造成的原因与材料有着重要关系。

沥青混凝土是一种热胀冷缩型材料,其温度收缩系数为25×10-6-40×10-6,在较高温度下具有良好的应力吸收功能。但在冬季,一次大幅度降温产生的拉应变可能在300×10-6-500×10-6之间,远远超出沥青混合料的极限拉应变,沥青面层薄弱处就会产生裂缝,薄弱处越多,产生的横向低温裂缝越多。

(二)纵向裂缝

沥青路面的疲劳破坏是路面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它包括交通荷载作用下的疲劳和温度周期作用下的疲劳。在两种加载频率的共同作用下,尤其是超载、超重车辆的影响下,其流变性表现的更充分、裂纹、裂缝的发生、发展有了充分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行车道轮迹分布密集处,因为高速公路渠道化分明,大车、慢车、重型车辆集中在行车道上,靠近标线位于行车道中央位置,纵向裂缝较长,一般绵延几十米;而超车道上荷载较小,纵向裂缝也较小,纵缝缝宽一般在5mm-10mm,常以单条裂缝出现。

此种裂缝的位置多在行车道附近,开裂时间在雨季后发生,随着冬季气温下降,在温度应力作用下裂缝继续发展。

二、裂缝对沥青路面的危害

沥青路面裂缝是常见的病害之一。如果沥青路面裂缝得不到及时修补,将对路面的使用寿命和行车舒适性带来影响。裂缝对沥青路面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裂缝会缩短路面的使用寿命,裂缝的初期(1-2年内)对路面的使用性能无明显影响,但随着裂缝增大,雨水或雪水的逐渐浸入,导致裂缝两侧的路面结构或土基含水量增加,甚至达到饱和状态,其结果是承载力明显下降,在大量行车作用下,产生冲刷唧浆现象,加速路面破坏;纵向裂缝的发生容易形成沿行车方向呈台阶状,裂缝的凹陷或灌缝沥青凸出,均对行车的舒适性造成影响。

利用进口灌缝胶修补裂缝效果比较好,在正确施工的情况下能确保路面裂缝在4-5年内不开裂,其缺点是设备及材料价格昂贵,设备后期的维护成本较高。随着国内灌缝设备技术的不断成熟,养护部门越来越多的采用国产的灌缝设备配合进口的灌缝胶进行路面裂缝的灌缝,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三、贴缝设备和贴缝材料

利用贴缝带处理裂缝不需要专门的设备,只是需要一些简单的载剪和压实设备。贴缝材料是一种滚卷式阻裂防水隔膜,由2mm或更厚的聚合物防水膜涂在0.3mm厚的抗皱抗重载型聚丙稀材料上,经过严格工艺碾压复合在一起,贴缝带的宽度可以根据裂缝的实际宽度进行载剪。

上一篇:彩色沥青范文 下一篇:沥青搅拌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