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09:45:36

林业硕士论文

林业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设计原则,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住宅环境质量优劣与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关系,不合理的居住环境设计已经给人类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现在国内对于居住区生态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室内环境和建筑本身,而对于室外环境的研究涉及较少,以及在生态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设计进行室外环境改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1.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生态设计原则的相关内容和居住区设计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大量参阅国内外关于生态设计理念和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研究成果,发现了有研究者已经对这些理念的结合进行了不同深度的探究。

国内关于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设计的理论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从90年代末开始逐渐升温,这些理论虽然对居住区室外生态设计界定有所不同,但都从不同方面对城市住区的生态规划设计趋势、方向、原则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于2002年出台了《上海市新建住宅小区环境导则》《上海市生态型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住区环境建设标准。这些原则或评价标准的制定,显示出我国城市住区建设的环境意识向正在向更高层次迈进,也使我国城市住区环境的生态建设开始有章可循。对城市住区外环境进行专门设计的方法研究始于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认为居住与环境的设计必须达到4项要求:安全、卫生、方便和舒适,①这些政策的制定为居住环境设计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前苏联自50年代起开始研究居住与环境问题,,并设立住宅生态学来专门研究居住环境设计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保证居民健康,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②70年代后期以来,居住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也为居住区创造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同时重视居住区的社会功能和在精神、心理上的作用。

2.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及设计原则

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设计缺少人文关怀;缺乏环境个性和特色;③盲目追求大型化、豪华化,为了追求气派和宣传效果,不少居住区内硬质铺地、广场泛滥,整体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难以保证居住区开放空间应当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疏解精神压力的作用。

首先,地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在设计时应该适宜这种特定的场所,应该挖掘其中反映了当地人精神需求与向往的深刻内涵,同时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考虑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其次,人性化的原则。居住区室外环境是为居民服务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从室外环境的整体规划,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绿化小品等细部设计直到建设实施,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环境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改变现代城市中琳琅满目的沥青、混凝土、玻璃、钢材等工业化的面貌,让人尽量融入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存。

3.国内外实践案例分析

3.1 南京咏梅山庄绿色生态小区

咏梅山庄建于2001年,是建设部认可的绿色生态住区,该住区以维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为规划设计原则,采用最新的生态环境技术,建立太阳能利用、管道直饮水、雨水回收和中水利用、生态绿化、绿色建材、土建装修一体化等六大系统,营建住区良好生态环境。另外小区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从各层面上由里而表的构筑社区景观环境,按照景观均好性强,使用度高,生态化优良,文脉承传与发展的延续性适度,居住业主的归属感强,并满足建设与后期维护成本的经济型等设计原则,并引入区外环境,对于区外极其优越的自然环境,设计有通往仙鹤山的视觉走廊,并令大多单元向山体展开,形成现代都市山景住宅。④

3.2 英国伦敦拜得(Bed)零耗能小区

曾获得2000年英国皇家建筑协会“可持续建设最佳范例”奖,并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选择作为2000年伦敦“可居的城市”展览中心可持续开发的范例的拜得零耗能小区,位于英国伦敦西南的萨顿市,由Peabody Trust公司承建,拜得零耗能小区采用一种零耗能开发(zero Energy Development)系统,即小区任何方面的设计都以最大限度保护自然资源和最小限度地影响环境为目的,其环境保护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⑤(1)利用棕地(BrowfieldS):所谓棕地,就是城市地区中已经进行过开发,现在处于闲置状态的土地,在英国,有大约20%的城市土地属于这种类型。(2)绿色交通:以减少小汽车交通为目标,社区内提供一定的就业场所和服务设施以减少居民出行需求;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联系,包括两个铁路站点、两个公共汽车和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提供替代小汽车的选择,如小汽车共享。

4.国外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对以上国外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为我国目前开始进行的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提供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多层面、系统化的研究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多种方式促进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建设;大力开展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示范工作;提高市民环境意识,加强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 郭峥.从“健康住宅”看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6

[2] 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

[3] 张秀.后中小尺度下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探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5

[4] 刘家贤.新形势下苏州居住建筑生态设计分析[M].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3

[5] 何昕家 张子超.初论台湾地区生态设计迷思[M].新建筑,2011.2

[6] 余世金 朱坦何.有关生态住区几个问题的探讨[J].工业建筑,2005

[7] 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8] 邓晓红 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J].新建筑,1999(3)

[9] 何静.关于生态型社区发展状况与趋势的研究[J].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

注解:

① 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② 邓晓红 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J].新建筑,1999(3)

③ 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

④ 张秀.后中小尺度下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探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5

林业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 培养质量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一)问卷设计

本问卷主要围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监控和论文把关展开,过程监控包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导师队伍配备、导师指导情况、教师实践基础,论文把关包括论文选题、论文形式、论文撰写、论文答辩、论文审核。

(二)问卷调研与基本信息统计

本次调查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为针对学生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抽样调查,定性为针对专任教师和导师的专家深度访谈;调查对象为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专任教师以及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导师;调查时间为2015年10月7日至11月5号,历时30天,回收有效问卷539份。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定量分析

(一)总体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与全日制学术性硕士在教育方向定位上有明确的的区别,但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仍然有329人认为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与全日制学术性硕士并无区别,这个比例占到了总人数的61%。

(二)过程监控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过程监控对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至关重要,但从满意度调查来看,满意程度偏低。从图1中得以得出,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导师队伍配备、导师指导情况、教师实践基础的不满意比重(包括不满意与很不满意)分别占59%、28%、54%、26%、31%、48%。

(三)论文把关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最后关口,是研究生的代表性学习结果,是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从调查结果来看(图2),论文选题、论文形式、论文撰写、论文答辩、论文审核的不满意比重(包括不满意与很不满意)分别占36%、39%、16%、9%、43%,其中论文选题、论文形式和论文审核不满意程度较高。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定性分析

(一)应用性目标被弱化,未与学术型硕士区分开来

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目标来看,培养过程中要把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向专门化、职业化和应用性方向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专门化、职业化和应用性的目标并没有得到落实,培养单位实际执行过程中,模仿学术型硕士人才培养方式,偏离和模糊了培养目标,弱化了应用型目标。其中培养方案的设置是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学位点设置具有鲜明的学科性,偏重理论研究和科学探索,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别就是要求宽松些。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等环节仍然存在“偏理论,轻应用”的情况。

(二)双导师制形同虚设,教学实践未落实

师资队伍作为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部分,其作用毋庸置疑。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采用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主要沿用已有学术型导师,校外导师主要聘任专业领域相关工作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沿用的学术型导师队伍长期居于理论研究前沿,在指导过程中还是注重理论研究,远离实践。

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国家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实践教学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但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实践只是流于形式。

(三)论文选题实践性不足,缺乏论文审核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时间短,不少学生选题准备时间仓促,并且很多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还是按照学术型模式进行,导致他们学位论文仍然较大程度上地遵循学术型研究生的传统形式,毕业设计内容及方法难以体现应有的实践能力。

此外,在论文审核上也缺乏区别于学术性硕士的论文审核体系。学生无法精确获取专业型硕士论文的具体要求,教育部也无相应的规范,只能沿用W术性硕士论文的模式,这导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无法体现出应该具备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提升的建议

(一)制订实践诉求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制订中既要考虑与学术性学位之间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标准的显著差异,又要结合其全日制教学方式的特点,突出其多元参与性与实践性,尤其要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研训练、专业实践、论文撰写的时间比例与内容衔接。

(二)培养实践型师资队伍,加大实践教学投入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在教师队伍,这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导师遴选标准,使得校内导师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校外导师能够充分深入学校指导学生实践。为了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性,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势在必行高校应制定适用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业考核标准,稳打稳抓学生的实践学习,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创新,将学生的学业考核焦点应放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培养过程上,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三)提倡论文形式多样化,健全论文审核机制

高校应倡导专业学位的论文以应用为导向,论文选题必须来源于专业实践或者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成果要有明显的实际应用价值,论文的选题与在学期间的实践学习相结合,并且在校内导师和校外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定题。针对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论文标准尚不明确的问题,相关部分应制定详细的专业型硕士论文审核标准,使得导师在指导论文时有据可依,放心大胆的将专业型硕士论文往实践性和职业性方向引导。

参考文献:

[1]王健,曲鲁平.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0).

[2]万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3]李秀坤,李琪,高明生,孙凤义,宋瑞琳.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因素及对策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电子通信工程学科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5).

[4]马永红,赵世奎,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1).

[5]张笑燕,宋茂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3).

林业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质量评价;质量标准;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5-4

1 存在的问题与质量评价度量模型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论文质量评价与实际评审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由于在实际评审中不能客观的对论文作出合理的度量,导致整篇论文无法发挥出他实际所拥有的价值。比如,科技论文本身就是一种纯理论性文章,但是书写的时候就要求选题来自于科学实践、结论准确、并且应用性较强。而对于论文质量度量标准要求则是:技术先进、内容丰富,运用基本的理论知识、专业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结构清晰,有一定的创造性和针对性,逻辑清楚,社会评价较高等等。但是在实际的论文质量评价上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注意:(1)在论文质量要素的选取上过于普通、抽象与虚拟,所以在表达上很难形象、新颖、且直观的体现出表述对象的真实状况。(2)对质量要素的审判,用标志性的事件、交付物的成果和质量要素的度量进行评价,使抽象的评论更加具有了抽象的意义。(3)质量要素的度量和评价是固定的,它缺乏了对事件的实际性分析,当给予准确的评分时就会错误的判断了它本身所特有的价值。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制定者在制定时考虑到论文的多样性,如果过于细致的标准会限制作者的发挥,所以对论文的评论标准范围就加大了,准确程度减小,致使以上的问题同时也随之出现。另一方面就是标准制定者对软件硕士论文的发展方向和内容的判定不能作出准确的判定,所以很难掌握论文的度量标准,最终导致不能制定出确切的标准。

要想解决论文评审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本文通过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这一特定的对象,建立了一个新的论文质量评价模型,以用来解决论文评审中所产生的问题:首先,要将不同种类的论文进行严格的分类。其次就是对论文进行分析,找出论文必备的基本结构。再就是要找出论文中的论述对象,并对其论述进行分析与评估。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在论文找出最终的质量评估要素的度量方法,将其转化成成绩的形式得出最后的评价标准。

2 论文的分类

要想对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作出准确的评价和度量,首先就要明确论文是哪一种类,我们研究的是软件工程硕士论文,那就可以将其划分为软件技术研究和软件工程项目二类。在将论文确定类型之后,我们对论文就有了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从而相应的也就找到了合适的评价标准,就可以对其对象作出真实、客观的评论。

3 论文的基本要求

对软件工程论文进行分类,可以确定论文的大致写作方向可以向工程项目类毕业论文,有了明确的方向之后就可以着手进行写作。要想写好一篇论文就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从而会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3.1 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度。事先了解项目的一些相关信息,例如:研究的背景;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目标描述,还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考察,了解学生对他们所在的行业领域的业务知识和领域的链接等问题,同时也是考察他们对其了解的范围和深度,也就是考察他们对论文课题的掌握水平。

3.2 技术水准。通过对学生论文水平的技术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的解决能力,这里考验了学生在运用技术方法,使用工具的能力和具体方案,在这里,不仅需要他们要亲身的实践,更多的是学习到更多有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3 完成能力。通过学生对项目的关键技术的实际实施过程,对学生遇见专业技术上的问题时的解决能了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学生所具有的实际能力。

3.4 实施能力。通过学生的项目实施过程报告,对学生在遇到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的实现作为基础,组织实施软件工程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对其的控制能力。

4 质量要求及论文的度量标准级模型建立

根据以上论文内容涉及到的四个相关要求,我们相应的将四个要求进行分解,更加细致的解释每一项的质量度量要素,提供给论文评审时进行分析与评价。

4.1 项目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先要对其进行领域背景的描述,然后再对领域问题解决的状况和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在确定之后,就要设计项目的技术方案的思路与设计,当各方面都做好之后,再表述一下具体想要达到的目标,和所承担的子目标。这样项目研究的背景与目标就可以了。

4.2 项目技术方案的分析。第一步要对领域问题核心技术的概念进行介绍,概念明确之后也就是第二步领域问题涉及到的历史方面和现状进行描述,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为下一步就要对相关技术和计划方案进行比较与评价,紧接着就是项目技术方案的思路与设计,有了明确的思路才能使论文顺利的进行下去,项目技术方案分析的最后一步就是实现策略,每一步都有了,最终就看实际实施的状况如何。这些步骤环环相扣,使结构更加的紧密。

4.3 项目中关键技术的实施。关键技术在实施中占得成分比较重要,所以关键技术的实施一定要具体描述,本人在解决关键问题中承担了怎样的责任并在实施中的位置和缠身的影响,关键在于,在技术实施中攻破了怎样的难关,同时也要对技术的基础进行描述,和全过程的描述,最后总结项目关键技术的结果和评价。

4.4 项目过程结论报告。报告就是对论文的最后总结,本文是关于对软件工程项目的论文,那么就对范围定义与需求开发过程总结,然后对整个系统架构进行分析,设计一套完整的过程,测试系统实现成果展现全过程,接近结尾写一下项目管理和软件过程的控制,最终,结尾就要做出项目总结并对未来的计划展望。

参考文献:

[1]张家浩.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价模型及相关问题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11(12):12-14.

[2]杨培涛,谭骏珊,王帅,苏慧.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1).

[3]张笑燕,宋茂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6(06):34-36.

[4]许长青.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评估报告:以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2,05(03):23-25.

[5]王燕芳,缪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评教指标的构建及应用――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工程硕士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6(15):21-15.

作者简介:周艳萍(1981.4-),女,云南省昆明市人,软件工程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林业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 山龙眼科植物9个种/品种在深圳地区的引种试验 展览温室多肉植物引种与应用研究 园林地被植物的引种现状及其建议 奢侈品消费现状与发展潜力分析 智能电网发展现状与节能潜力研究 乌鲁木齐市园林植物引种分析 美国蔷薇属植物引种及栽培试验研究 引种植物蓝鲸花扦插试验研究 植物引种驯化理论与实践评述 江西水生植物引种与栽培试验小结 浅谈中国植物引种与迁地保护 世界龙眼生产与贸易格局分析 绿色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现状研究与途径分析 仙风山森林公园观赏与药用植物调查与利用研究 油砂山油田Ⅱ断块细分层系潜力分析 油砂山油田开发存在问题及潜力分析 蓝莓引种栽培试验与选育研究 龙眼 人工引种重建喀斯特山地适生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研究的意义及应用前景分析 边际土地发展能源植物的潜力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1995.

[6]代色平,朱纯,黄花枝.南非山龙眼科(Proteaceae)植物介绍[J].广东园林.2007(6):66.

[7]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8]翁殊斐.青年风景园林师植物应用图鉴花木类[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10.

[9]Vogts M. South Africa's Proteaceae: Know Them and Grow Them [M].South Africa: Struik Publishers,1982.

[10]Watson D P, Parvin P E. Ornamental Proteas: new cut flower crop[M].Hawaii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1973.

[11]Williams I J M. A revision of the genus Leucadendron (Proteaceae)[M].Cape Town: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1972.

[12]樊则郁,邓莉兰,樊国盛.中国山龙眼科植物分类与分布[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9,29(1):1-7.

[13]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二十四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

[14]蒋建国,李晓林.澳洲坚果抗寒性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2(4):294-297.

[15]蹇洪英,桂敏,莫锡君,等.几种新型木本切花在昆明的引种试种试验初报[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200-203.

[16]萧洪东,胡羡聪,杨悦林,等. 红花银桦对大气氟、硫污染的抗性影响探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9,27(1):14-16.

[17]Hosrkins K,Wilson J. Cost-effectiveness of habitat manipulation as a method of rodent control in Australian macadamia orchards[J]. Crop Protection,1999,18(6):379~387.

[18]Ziehrl A, Berg G, Pascoe I, et al. Proteaceae Managing Elsinoe Scab[R]. Australia:Rur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2000.

[19]Watson L. and Dallwitz M J. The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J].Nordic Journal of Botany.2008,14(5):256.

[20]Croxford B and Sedgley R. New Hybrid Leucadendrons: A Report for the Rur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R].Australia: Rur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2001.

[21]Ben J, Jacobs G. Establishing Protea Leucapermum and Seruria in vitro[J].Acta Horticulturae,1986,18(7):79-87.

[22]蒋建国,倪书邦,杨建平,等.山龙眼状根对澳洲坚果生长的影响[J].中国南方果树.2000,29(6):27-29.

[23]胡羡聪,吴小英,等.红花银桦繁育技术[J]. 林业实用技术.2009(6):60-61.

[24]李红燕.山龙眼科切花植物木球卢卡树繁殖研究.西南林学院硕士论文.2008.

[25]杜建斌. 澳洲坚果山龙眼根发育及磷素生理效应研究.西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26]陆超忠,曾辉,肖邦森,等.澳洲坚果扦插繁殖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J].热带作物学报,2003,24(1):41-47.

[27]阎洪.中国和澳大利亚的气候比较研究.林业科学,2006,42(8):31-37.

[28]王宁.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引种植物在西双版纳的适应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2008.

[29]贺善安,顾姻.论栽培植物引种的生境因子分析法[J].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97-101.

[30]Salvin S, Bourke M, Byme T. The New Crop Industries Handbook [M]. Australia:Rur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2004.

[31]Croxford B and Sedgley R. New Hybrid Leucadendron [R]. Australia: Rur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2001.

[32]McGregor Dr B A. A Travel Report presented to RIRDC[R]. Australia: Rur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2006.

[33]陈树国.木本花卉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34]卢珍红,段晓梅,樊国盛.山龙眼科木本切花市场现状与生产前景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7,34(2):243-246.

[35]Consultants K. The Australian Wildflower Industry[R]. Australia: Rur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1997.

[36]陈云芳.我国引进一批国外木本切花品种[J].中国绿色时报.2007,:5-22.

林业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 城市开放空间的连续性研究 建筑开放空间的城市意义 城市开放空间的现代观察 探索创造人性化的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性研究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总体控制设计研究 儿童友好型城市开放空间研究 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及设计要点研究 西班牙城市开放空间地域性研究 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研究 基于静态游人行为的城市开放空间研究 浅谈城市设计中开放空间的设计 浅谈城市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再生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思路探究 基于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设计的研究 基于行为的城市滨江开放空间的空间与场所特性分析 方形规则下的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设计 城市的留白――公园与开放空间的价值 浅析适用于寒地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Madanipour, A., Why Are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aces Significant for Citi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999,26(6): p. 879-891.

[3]代伟国,邢忠.转型时期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建设策略[J]. 现代城市研究,2010,11:p.12-16.

[4]张虹鸥,岑倩华.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7,171(5):p.78-84.

[5]Maruani, T. and I. Amit-Cohen, Open Space Planning Models: a Review of Approaches and Method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J].2007,81(1-2):p.1-13.

[6]Webster, C., Pricing Accessibility: Urban Morphology, Design and Missing Markets[J]. Progress in Planning, 2010,73(2):p. 77-111.

[7]Knox, P.L., Measures of Accessibility as Social Indicators: A Note[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80,7(1/4):p.367-377.

[8]Hillier, B. and J. Hanson,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M]. 1984,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尹海伟.城市开敞空间——格局、可达性、宜人性[D].2008,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0]Giles-Corti, B., et al., Increasing walking: How important is distance to, attractiveness, and size of public open space?[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5,28(2):p.169-176.

[11]Pasaogullari, N. and N. Doratli, Measuring Accessibility and Utilization of Public Spaces in Famagusta[J]. Cities,2004,21(3): p.225-232.

[12]Cuthbert, A.R., The Form of Cities: Political Economy and Urban Design[M]. 2006, Oxford: Blackwell. 304.

[13]Cuthbert, A.R., Designing Cities - Urban Design and Spatial Political Economy, in Public Art & Urban Design: Interdisciplinary and Social Perspectives[M]. 2003, Universitat de Barcelona: Barcelona.

[14]Cuthbert, A.R., The Right to the City: Surveillance, Private Interest and the Public Domain in Hong Kong[J]. Cities, 1995,12(5):p.293-310.

[15]Loukaitou-Sideris, A. and T. Banerjee, Urban Design Downtown: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Form[M]. 1998,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6]Harvey, D., Social Justice, Postmodernism and the C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2,16(4):p. 588-601.

[17]Ellin, N., Postmodern Urbanism. Revised ed[M]. 1996,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8]Cuthbert, A.R. Urban Design and Spatial Political Economy: 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 Past 50 Years. 2005 [EB/OL]http://www.fbe.unsw.edu.au/staff/Alexander.Cuthbert/extendedchapterone.pdf.

[19]Carmona, M., C. de Magalh?觔es, and L. Hammond, public space: the management dimension[M]. 2008, London: Routledge.

[20]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 2008,02:p.30-33.

[21]Catharine, W.T., Urban Open Space in the 21st Centur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2,60(2):p.59-72.

[22]Jacobs, J.,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 1961, New York: Vintage.

[23]Gehl, J., Life Between Buildings: Using Public Space[M]. 1987,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24]Lynch, K., 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M]. 1981,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5]Jacobs, A.B. and D. Appleyard, Toward an Urban Design Manifesto[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87, 53(1):p.113-120.

[26]Whyte, W.H.,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M]. 1980, Washington, DC: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27]Preiser, W., Universal Design Handbook[M]. 2001, New York: McGraw-Hill.

[28]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17(6):p.9-17.

[29]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p.304-314.

[30]李文,张林,李莹.哈尔滨城市公园可达性和服务效率分析[J].中国园林,2010,08:p.59-62.

[31]李小马,刘常富.基于网络分析的沈阳城市公园可达性和服务[J].生态学报,2009,03:p.1554-1562.

[32]蔡彦庭,文雅,程炯,魏建兵.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及可达性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11):p.1647-1652.

[33]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J].城市规划,2001,25(12):p.36-41.

[34]任超.老龄社会环境下城市线形公园绿地的设计浅析[J]. 华中建筑,2005,23(1):p.136-138.

[35]邓小慧,鲍戈平.广州人民公园使用状况评价报告[J].中国园林,2006(5):p.38-42.

[36]高琴.城市公园使用状况(POE)初探——以北京紫竹院公园为例[J].2007,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37]刘杰武.滨水区公园使用后评价(POE)研究——以台州永宁公园为例[D].2007,北京大学硕士论文.

[38]张妤.哈尔滨城市公园使用情况评价初步研究[D].2006,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39]徐艳玲,李迪华,俞孔坚.城市公园使用状况评价应用案例研究——以秦皇岛汤河公园为例[J].新建筑,2011,1:p.114-117.

林业硕士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研究

随着城市景观规划生态意识的觉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也被赋予了应有的生态内涵,即“生态园林绿地系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中的精髓,吸收了世界其它城市园林绿化有益的经验,遵循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修复生态系统,使其良性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谋求持续发展,以体现出功能、环境的文化性,结构和布局、形式和内容的科学性。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宜居环境的基础。只有完善发达的城市绿地系统才有可能营造出宜居的城市环境。人们在欣赏、享受美的城市绿化景观的同时,能够更加自然、亲近地融入到城市绿地环境中。

本文通过对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旨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在不同区域实践的好坏,以提出今后绿地系统规划的具体方向。

1 国内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研究进展

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论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要求的生态园林绿地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出现了“世界花园城市”和“世界最适宜人居城市”。此时,老一代园林工作者系统地总结建国30多年来城市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主张用生态理论作指导,建设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园林绿地系统[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已融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国内的城市绿地建设就此达到了新的高潮[2]。1986年,中国林学会在温洲召开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植物造景与园林生态”研讨会上,周义录、展瑰琦、余森文等人首次提出了“生态园林”新概念。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建设“森林城市”的观点,强调绿色生态环境对建设人类生存空间的调节作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最好办法就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由植物构建的城市景观,在功能效果上与植物群落结构设计有密切关系。21世纪初,城市绿地进入区域生态绿地及城市大园林绿地阶段。生态园林观点成为制订城市绿化的方针和政策,也是进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重要依据 [3]。

国内众多大城市如北京,南京、深圳、太原、哈尔滨等纷纷进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和绿地系统规划实践工作[4]。

1.1 人工植物群落的研究

人工自然植物群落是城市绿地景观丰富的前提,也代表了城市的绿化发展水平,更是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是绿地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王晓俊(2000)认为“自然式种植注重植物本身的特性和特点,植物间或植物与环境间生态和视觉上关系的和谐,体现了生态设计的基本思想。生态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更自然的景观,提倡利用种群多样、结构复杂和竞争自由的植被类型[5]。”聂磊(2002)提出城市生态绿化概念,并从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构建合理复合人工植物群落,提高植物配置水平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绿化的思路和措施[6]。严玲璋(2003)曾提出“城市绿地以有生命的植物为主,构成的植物群落以 10~20 年后再现自然界的顶级群落为模式建成的生态绿地”[7]。宋兴琴、邹寿青(2003)提出在生态绿地建设中,创造多样的生境,构建多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吸引益鸟、虫等有益动物回到城市中,不仅能形成病虫害的生态调控机制,还能大大丰富城市景观,为市民创造一个鸟语花香的环境,让人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8]。李妮等(2006)通过分析研究成都市园林绿化的现状与不足,归纳现有的植物群落特征,提出“近自然人工植物群落”的营建理念,即遵循植物配置方法,营建不同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应用于城市绿化建设[9]。郭丽(2009)提出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绿化景观[10]。李燕等(2010)提出了生态园林的主题是自然植物群落或模拟自然植物群落。要使园林绿要使园林绿地景观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实行园林绿地类型的多样化和园林景观的生物多样性[11]。

1.2 绿化不能背离生态规律

目前我国在绿地建设中有不少违背城市生态规律的现象,如:“广场热”、“草坪热”、“景观大道热”等,为绿化而绿化,造成自然地貌植被被破坏。鉴于这种现象,不少学者提出了绿化一定要与生态相结合,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必须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绿化建设离不开生态学理论的支撑。马少妆(2010)提出了:无论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或是城市现代化水平,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来看,都要求城市绿化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同时发挥美化景观、发展经济等多种效益[12]。杨培峰 (2007) 以攀枝花市攀密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为例,指出绿地系统是城市内最重要保障安全的功能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功能的优劣,对城市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是否健康稳定显得尤为重要[13]。韩忻德 (2002)指出:建设生态城市,要在积极搞好城市绿化的同时,在郊区建设大规模的环城林带,抓好道路、河流绿化及近郊绿化,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绿色生态圈,形成良好的大环境,使我们的城市成为“森林城”、“园林城”、“生态城”[14]。胡建军(2007)在对无锡市生态城市建设中提出了“绿线”规划的具体措施,把无锡市中心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定为“环、楔、廊、园”的结构模式,可见生态城市建设中绿化是重要的一部分[15]。蒙光远 (2005) 分析了目前城市环境绿化建设中潜在的隐患,指出人类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协调与恢复主要是通过城市绿化来实现的[16]。黄雪萍(2009)阐述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建构的途径,主要观点有: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系统内执行自然的“纳污吐新”的子系统,传统的绿地建设,重在挖掘单体的景观功能。生态观念引入城市建设,为认识和解决日益尖锐化的复杂城市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17]。忻一平 (2009)指出城市需要绿地,城市更需要景观生态绿地。所谓生态绿地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植的绿地系统[18]。李昌浩(2007)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设计理论被引入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满足城市景观环境的生态绿地阶段[19]。李兴平(2004)指出城市绿化的本质就是生态建设。其次,加强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绿化在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果是显著的,城市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控者[20]。王海 (2009)提出了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即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 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生态、经济等因素,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有效防治和处理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21]。

1.3 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内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范围有3个界限:一是市域;二是市区;三是城市建成区及分区。张菲莉 (2005)的《昆山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在全面调查分析昆山市生态绿地系统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昆山市生态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布局与原则[22]。赵艳华(2008)的《三河市城市生态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研究》,通过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稳定的绿地系统结构,建立具有三河市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体系[23]。董慧玲(2007)通过分析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如何建立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24]。陈粉丽(2009)通过探讨兰州市绿地具体建设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对绿化植物的选择和优化配置提出了建议[25]。陈竟(2008)探讨了在生态园林城市定位下的新疆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决策方法,在各类绿地规划和绿地综合效益两个方面,运用生态学原理,比较分析法,多目标决策,AHP 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合理的规划决策[26]。胡英(2008)对包头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做了详细的研究,进行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建设规划、树种规划、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等[27]。

1.4 新技术的应用

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也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撑,无论是绿地现状的调查分析,还是各类绿地的定位、定量以及功能的确立等,均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完成。随着计算机学科的不断发展,不少新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运用,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广泛,它有助于更合理地规划绿地系统,同时也更容易协调城市绿地与城市其他用地之间的关系。目前,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原理现运用如下:

辛江等(2005)对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对乌鲁木齐市的生态绿地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试用TM多波段组合对乌鲁木齐市绿地所进行的解译,较好地提取了城市生态绿地的信息,对乌鲁木齐市绿地分布格局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乌鲁木齐市生态绿地建设今后应施行的策略与措施[28]。胡勇和赵媛(2004)采用卫星遥感数据,选取景观生态学指标对南京市主城区范围内的城市绿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29]。肖荣波等(2004)介绍了城市绿地生态研究中的遥感特点,并论述了3S技术在城市绿地覆盖清查、绿地三维量估测、适宜度评价、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分析、绿地生态质量监测和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上的应用现状,提出了现存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了展望[30]。

1.5 小结

国内在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方面的研究很多,涵盖了很多方面,有比较多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借鉴。但从整体而言,我国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更注重人均绿地指标,因而我们要加大对绿地结构和空间配置的生态学研究力度,城市生态园林绿地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加强。

2 结语

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对于绿地系统的研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今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我国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的研究理论比较详细,但城市园林绿化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内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理论在实际规划设计时,还需要加大对绿地结构和空间配置的生态学研究力度。因此,我们要做好绿地系统的生态学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并把生态园林理念加入绿地系统的研究,使城市绿化能够展示出顺应自然的崭新面貌,这将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起到极大的作用。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是城市建设的必然需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和必由之路。(收稿:2012-01-05)

参考文献:

[1] 王绍增.论中西传统园林的不同设计方法[J]. 风景园林,2006,6:9.

[2] 李昌浩,朱晓东,国外绿色通道建设进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2007,20(3):34-39.

[3] 冯彩云.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 科技建议,2002(2):15-18.

[4]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 北京,中国建筑丁业出版社,2005.

[5] 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 聂磊.城市生态绿化的发展策略研究[J]. 城市问题,2002(3):28-30.

[7] 严玲璋.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绿化[J]. 中国园林,2003(5):44-47.

[8] 宋兴琴,邹寿青. 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新探[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5):62-64.

[9] 李妮,陈其兵,杨玉培. 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讨[J]. 西南园艺,2006(3):24-26.

[10] 郭丽. 赤峰市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合理途径[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11):85-86.

[11]李燕,王新,李红旗. 节约型生态绿地探索与实践[J]. 新疆林业,2010(4):51-52.

[12] 马少妆,梁玉玲,姚婷. 广州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 能源与环境,2010(10),128.

[13] 杨培峰,胡上春. 山地城市生态建设控制性规划初探――以攀枝花市攀密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为例[J]. 城市规划与环境建设,2007,27(2):9-13.

[14] 韩忻德. 试论城市绿化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作用[J]. 咨询与建议,2002,12(4):69-70.

[15] 胡建军. 无锡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 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7.

[16] 蒙光远. 生态城市绿化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隐患与对策[J]. 柳州师专学报,2005,20(1):113-116.

[17] 黄志萍. 浅议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构[J]. 资源与环境,2009(6):96-98.

[18] 忻一平,范向阳. 让城市重返绿林――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生态绿地建设探讨[J]. 国土绿化,2009(1):10-12.

[19] 李昌浩,朱晓东,潘涛. 面向生态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2):39-43.

[20] 李兴平. 浅谈城市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J].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49-51.

[21] 王海. 浅谈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途径――以包头市为例[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32(6):64-66.

[22] 张菲莉. 昆山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23] 赵艳华. 三河市城市生态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24] 董慧玲. 浅议济宁市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J]. 山东林业科技,2007(2):105-106.

[25] 陈粉丽,张松林,白芳铭. 兰州市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浅议[J]. 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250-253.

[26] 陈竟. 新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决策方法研究[D]. 新疆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27] 胡英. 包头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28] 辛江,马勇刚,张健峰. 乌鲁木齐市生态绿地格局遥感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2005,34(2):53-57.

[29] 胡勇,赵媛. 南京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之初步分析[J]. 中国园林,2004(11):34-36.

[30] 肖荣波,周志翔,王鹏程,等. 35技术在城市绿地生态研究中的应用[J]. 生态学,2004(6):71-76.

林业硕士论文范文第7篇

由于唐守正勤于实践、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他在林业科研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个人也因此而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起享受政府专家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8年当选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连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5年被聘为国务院参事。

刻苦求学勤奋钻研

1941年5月21日,唐守正出生于湖南邵东的一个偏远山村。1950年父亲去了台湾,母亲则携唐守正兄妹四人辗转来到北京。唐守正从小酷爱读书,尤其喜欢数学,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数学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高中阶段,他还对物理产生了兴趣。他既幻想着将来成为一名数学家,也向往着成为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理论物理学家。1959年,他报考了北京大学物理系。高考分数超出了北京市平均分数的一半,数学是难得的满分。但他却因受父亲的“连累”没有被北京大学录取。最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被北京林学院录取了。

在北京林学院读书的四年半时间里,他除了学好林学专业的课程外,几乎全部课余时间都用于自学数学。在数学启蒙老师符伍儒的帮助下,学习了统计专业大部分基础和专业课程。在写毕业论文时,他将学会的数学方法用于林木生长量估计,其结果得到导师的好评。大学生活是艰苦的,他每月只有8元钱的助学金。但相对于知识来说,他把钱看得很淡。有一次放暑假,学校组织唐守正等部分学生参加可挣些零花钱的勤工俭学活动,但唐守正选择了放弃,他要把勤工俭学的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看书做数学习题上。

1963年大学毕业后,唐守正被分配到林业部第二森林调查大队(现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工作,加入了森林调查队员的行列。当时,森林调查要一个样方一个样方实地测量,工作很辛苦,他每年春末到秋初要出去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做调查,到冬季才回来,这一干就是15年。在调查队期间,他跑遍了大兴安岭,跑遍了长白山,对整个东北的森林有了全面的了解,他把全部的热情和汗水倾泻在白山黑水之中。白天搞野外调查,晚上他就看书、思考和研究森林调查的新方法。他热爱森林,也热爱数学,他要用数学方法为我国的林业事业插上一对奋飞的翅膀。在“”时期,唐守正挨过批判,但他却未中断对数学的痴迷。有一次,工作组要他写检查,过了两天来看他的检查时,得到的却是一大堆数学公式,就是这些数学题陪他走过了人生低迷的沼泽地段。

如何把森调队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他一直苦苦思考的重要问题。唐守正充分利用工余时间,翻阅了大量的国外资料,找到了数学与林学的最佳结合点,提出并设计了“航空照片数量化回归森林蓄积量调查方法”,即直接利用航空照片和其他因子估测小班蓄积量的数量回归方法。这种调查方法是在我国首次应用与生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引进国际上通行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连续清查要求测量人员在野外精确测量林木的胸高直径,并要求其测量误差达到毫米级。由于树干形状的不规则性,引发了一场关于围尺和轮尺测径哪个更精确的争论。唐守正发挥自己的数学特长,把轮尺测树和围尺测树的实际操作过程用严格的数学语言描述出来,构建了一个轮尺测树和围尺测树的理论模型。最终,唐守正从理论上论证了轮尺各向测径的平均值都等于围尺测径的理论值,从而为这场争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学无止境 献身林业

多年的实践使唐守正深深地感到,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于是就想继续深造。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时,他的年龄已经超过了报考年龄。1978年一天早晨,唐守正走在去食堂的路上,忽然听到广播里说报考研究生的年龄放宽至38岁,唐守正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兴奋,他觉得这是命运留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他决心一搏。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被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概率统计专业录取了,师从数学家严士健教授,攻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硕士学位。对于这次机会,他格外珍惜,把全部时间、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之中。三年之后,他顺利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他撰写的《自旋变向过程的可逆性》硕士论文解决了数学领域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在《数学学报》上公开发表,受到了国内外数学界的一致好评。

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唐守正又回到了他热爱的林业战线,走进了北京香山附近的中国林科院的大门。不久又继续师从严士健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当博士生那几年是唐守正最忙、最累的几年。在单位,他是林业部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的主持人;在北京师范大学,他是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白天干课题凌晨看书,天天忙到凌晨一两点钟。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他的工作、学习情况并不夸张。读博士期间,他主持的林业部重点课题“我国用材林发展趋势的研究”,提出了预测大面积森林资源动态的广龄转移矩阵模型,并首次对我国用材林资源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1985年,他完成了《多维无穷粒子系统马尔科夫过程的一些理论问题》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戴上了黑色的博士帽,成为我国林业界的第一位数学博士。

唐守正并未就此止步。1985年秋天,他从枫林尽染的香山脚下飞到了枫林环抱的加拿大新布瑞斯克州立大学,接受国际林学界的考验。他是新中国赴加拿大的第一位博士后。他的抵达被列入当年加拿大的林业记事中。一年的时间很快就在紧张、繁忙中度过了。唐守正交出了一张张高水平的答卷。他提出的“利用随机限制模型方法改进材积方程估计”,经验证可以提高外业工效30%。当他把用历史资料改进材积表的精度的研究结果交给加方研究人员时,对方情不自禁地称赞:“唐,你真了不起。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了多年没有结果。”后来,该论文在国际林学权威杂志《森林科学》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这所大学邀请他留下来继续搞科研,但他谢绝了加方的挽留,按期回到祖国。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回国后,唐守正确定了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林业统计与森林经理学。

身为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所森业经理与林业统计研究室主任、博导的唐守正知道,科研重要,培养人才同样重要,甚至比科研更重要。因此,唐守正将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了培养人才上。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诚实,这是唐守正经常对年轻人讲的一句话。对于年轻人,他认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教给他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给他们创造公平竞争的机遇。他为年轻人组织专题研讨班、英语业余学习班。在研究课题中,他带着年轻人干,教给思路和方法。年轻人解决了难题他会兴奋不已,遇到了问题,他就和他们一起解决。他要求年轻人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几年来,室课题组每个年青人都独立写出了论文,他所带的研究生都以优秀成绩获得学位。在分享成果时,他严格遵守谁干谁上名的原则,年轻人和他之间排名时,往往也是你推我让。就这样,他所领导的研究室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

言传身教家庭美满

唐守正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凡成就,而且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的家庭2001年还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妇委会授予的“五好家庭”称号。虽然家务和工作很繁忙和劳累,但唐守正夫妇互敬互爱,相敬如宾。唐守正的夫人李希菲是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所研究员,她非常支持爱人的工作,家中的一切事务经常是她一人承担。唐守正工作很忙,经常晚回来,但一到家就下厨房找活干。在他们的教育影响下,3个儿子都非常懂事,深知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工作,从小就学会了做饭洗碗、买菜取奶等。每当一家人共进晚餐时,每个人都会谈起自己周围的新闻。面对物资的丰富和社会上金钱的诱惑,全家人认为: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信任和真情。每个家庭成员都愿意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唐守正夫妇非常重视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教育。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但他们认为拥有健康的人格对孩子更重要,如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做人正直善良和富有爱心等。孩子们的第一榜样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为了孩子,当父母的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多来年,对于义务献血、社会捐助等公益事业,唐守正夫妇都积极报名参加并付诸行动。1992年前后,唐守正家中经济虽然较紧张,但当国家号召捐助“希望工程”时,一家人都同意节俭些资助一个失学的孩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唐守正的孩子们也希望像别的孩子那样,能穿上名牌运动衣、运动鞋,玩上游戏机。可唐守正教育孩子们说:“要武装外表,只要有钱,用不了半天就可以满足,如果要武装自己的头脑,却非一日一夕之功,需要每日积累,直到永远。学生时期要多跟别人比学习,将来自己挣钱,穿什么都不晚。”就这样,孩子们在过年有了压岁钱时,也没有舍得去买想要的名牌运动衣、运动鞋,而是选择了储蓄或买收录机。现在,唐守正的三个孩子都在美国获得了博士或硕士学位,已在国外参加工作。

林业硕士论文范文第8篇

1.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具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与整个家具行业相比,学校家具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模块化应用于学生公寓的研究工作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如今市场家具模块化的发展,学生公寓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是很必要的,模块化设计是通过设计具有标准性和通用性的功能模块,达到组合多样化的目的。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学生公寓家具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和思路,对家具模块化进行分析,在美学设计的角度上,对学生公寓家具进行模块的建立、模块的选择、模块的组合,充分体现出模块化的实施过程。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划分来提高学生公寓内部空间的使用效率,为学生提供功能丰富、使用安全、设计美观、灵活多变、相对独立的家具,以符合现代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学生公寓组合家具进行模块化设计,结合学生公寓布局相关规则,研究实用、合理、高效的公寓空间布局方法,利用量化的算法合理地评价量化学生公寓布局,从而改善布局的效率以及优化布局的格局,使学生公寓组合家具模块化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模块化设计可以创造多种不同形态的产品,而且是降低产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的一种有效方法。所以,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对学生公寓设计进行探讨,一方面有利于标准化的设计和规范的管理,另外一方面能充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可提高学校家具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模块化设计系统在家具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适合时展要求和生产的实际需要,对于促进现代工业进步与模块化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

3.国内外研究的情况

20世纪初期,德意志制造联盟的HermanMuthesius开始倡导标准化。后来包豪斯校长WalterGropius进一步强调了标准化的重要性,并联合部分设计师进行标准化设计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二战以后,重建欧洲使得家具业十分需要生产效率高、标准化、系列化、便于装配且具有良好结合性能的家具。在这种情况下,32mm系统应运而生,产生了“部件即产品”的全新概念。它是以单元组合设计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包装、运输、现场装配来完成板式家具产品。70年代,32mm系统的逐步成熟,生产设备、五金件及原材料生产实现了模数化、系统化,拆卸设计模式在板式家具生产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而在我们中国,在传统家具设计中就已经体现出模块化设计的概念,主要是体现在几案类家具中。从宋朝黄伯思设计的“燕几”,到明代戈汕设计的“蝶几”,到后来的组合式家具“匡几”和“套几”,无不将模块化设计的意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宋朝由黄伯思设计的“燕几”(如图1所示),以七张几桌为单元,可以拼合成25件76种格局的组合桌。这七个单位三种规格是:长7尺,宽1.75尺的长桌两张;长5.25尺,宽1.75尺的中型长桌两张;长3.5尺,宽1.75尺的小长桌三张。可见,它们的宽度相同,而长度则分别是宽度的4、3、2倍。

明代戈汕设计的“蝶几”(如图2所示)是由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直角梯形组合而成,计六种十三只小几。能组成瓶、山、鼎、亭和蝴蝶等方类、直类、曲类、空类和杂类等130多种形式,变幻无穷。

“匡几”(如图3所示)以委婉胜,拆卸后的小部位可整理成箱,组装后可成架、成柜。变化组合更见精妙之处。

“套几”(如图4所示)是清代制作得十分有特色的家具。套几使用方便,一般为四件套,同样式样的几逐个减小可分可合,使用灵活,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套用还是拉出分别使用,故名套几。这种套几的组合方式在现代模块家具中仍有运用。

从20世纪后期开始,我国对于家具模块化的重要研究、重要的学术理论为家具模块化设计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杨文嘉教授在1992年和2002年在《家具》杂志上连载了文章《32mm系统家具的应用》以及《崭新的制造模式:大规模定制》。为我国家具模块化设计开了先河,行业开始关注系统家具的设计,并为中国家具业实现大规模定制和家具模块化设计奠定了基础。胡剑虹博士2002年的博士论文《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家具设计与制造――住宅家具系统设计》重点讨论了家具模块化设计当中标准板的设计方法以及家具的接口设计,为我国家具模块化设计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随后,林海博士2003年的博士论文《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家具设计与制造――论家具的模块化设计》中明确研究了大规模定制下的家具模块化设计的系统框架与设计的方法、步骤,提出家具产品通用化、标准化和模块化的思想。

近几年,与家具产业息息相关的主要体现在板式家具的模块化的设计上,最突出和集中的是应用在厨房空间的橱柜模块化设计。此外,重点大多都是以宏观的角度,分析家具模块化的等相关理论,对于家具模块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中具有代表作用学术研究如东北林业大学杨玲的硕士论文《模块组合家具的设计研究》,南京林业大学李雪莲的硕士论文《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与设计实务》,南京林业大学柳献忠博士的博士论文《现代美式家具结构模块化及其应用研究》等,都在家具的模块化概念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观点。如重点研究拆装、组装等家具形式,拓展了模块组合家具的范围,借鉴其优点和长处,丰富和发展模块组合家具的设计和生产;研究了如何令不同结构的产品在最大程度上进行模块统一的方法,实现了较高的模块化通用程度,并对其他品种的家具模块化设计提供了研究方法;应用模块化原理和方法对结构模块化进行了应用研究,对现代美式各种常见家具结构特点进行系统的模块分解和详细设计等等。还有合肥工业大学钟华的硕士论文《基于模块化的柜类家具的绿色设计应用研究》以家具为研究对象,立足绿色设计理念,运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探索柜类家具的设计原则,达到保持产品个性,提升产品绿色性能的目的。并对柜类家具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建立了绿色模块化系统,从良好的可拆卸性能和绿色材料选用体现家具的绿色性能。以上的研究内容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4.结语

迄今为止,在国内对于学生公寓设计相关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空间布局以及室内设计上,对学生公寓家具进行模块化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关于学生公寓组合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具有意义非常的价值,拟通过相关对应的研究,为学生公寓家具模块化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景初,方海,彭亮. 世界现代家具发展史[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 杨文嘉. 崭新的制造模式:大规模定制[J]. 家具,2002(1).

[3] 林海. 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家具设计与制造一论家具的模块化设计[D]. 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林业硕士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态金融;文献计量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141-03

生态金融研究在中国开始的时间较短,对生态金融方面的文献产出情况、整体研究状况和研究热点的分析还比较欠缺。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中国生态金融领域研究态势。

一、生态金融研究文献的数据来源与处理

(一)数据界定

生态金融概念是由乔海曙(1999)提出的,他认为生态金融是着眼于融资与环境的关系,为环保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此之前高建良在《“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1998)一文中使用了“绿色金融”的概念。他将绿色金融定义为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政策,通过金融促进环境保护和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2000)认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主要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生态金融、绿色金融还是环境金融,其落脚点都是以金融运作来促进环境保护。古怡、段思飞(2009)将生态金融与绿色金融、环境金融作为同等概念进行文献综述。本文在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过程中,也将生态金融与绿色金融、环境金融作为同等关键词进行检索。

具体检索方法为:初始年限不限、终止日期为2012年12月31日,在关键词检索栏输入“生态金融”或者“环境金融”或者“绿色金融”不包含“金融生态”,检索界限为“模糊”。在该数据库中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86篇,经过数据处理后保留231篇。

(二)数据处理过程

1.虽然在界定检索条件时,不包含“金融生态”,但在进行金融生态研究时,有些学者也会将生态金融作为关键词,因此手动删除关于金融生态的研究文献。

2.删除重复和无关的文献。首先手动删除重复文献,例如《苏州大学学报》和《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都刊登了“欧盟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探析——LTFE环境工具的应用与效果”,按照时间保留先刊登的一篇;其次,删除无关的文献,如“财务视角下,建设低碳社会的思路与对策”一文并不是采用金融手段来实现环保目标,与本文文献检索主题不相符;最后,删除期刊上刊载的各类通知。

3.删除无作者、无关键词的文献。如《浙江金融》在2011年刊载的 “绿色金融:国际经验、启示及对策”一文无法检索到作者,予以删除。同样,为了对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删除了无关键词的相关文献。

4.在对文献作者单位分布进行计量时,由于许多文献由两名以上作者共同完成,以第一作者单位为研究对象。

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利用Excel软件,将检索到的文献归纳整理,建立包含文献发表时间、文献发表期刊、文献作者、被引频次和关键词五个方面信息的数据库。

二、生态金融文献的数据分析

根据文献计量分析法,将检索到的231篇文献从文献发表时间分布、文献刊物分布、文献作者单位分布、文献被引频次、研究热点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生态金融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整体呈现。

(一)生态金融研究文献时间分布

研究文献的数量与时间分布状况可以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历史轨迹。1995—201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生态金融相关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情况(如下页图1所示)。

从下页图1可以看出,中国自1995年胥刚发表第一篇与生态金融有关的文献起,开始有学者进行生态金融的研究,但没有得到学界的响应。1995—2001年基本是每年只有1篇相关文献。2002—2007年文献数量虽略有上升,但是文献数量最多的2006年也只有8篇。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后,研究文献大幅增加。2011年,研究文献数量达到59篇,生态金融研究从数量上看达到历史最高。

(二)生态金融研究文献来源分布

对某一领域所有文献的期刊分布情况进行统计,有利于从文献刊载数量上确定该领域的核心区期刊。根据统计数据,生态金融相关文献共231篇,其中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为208篇,占比90.04%;来源于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有23篇,占比为9.96%,没有来自于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文献。

1.刊载生态金融研究文献的主要期刊分布。刊载相关文献最多的是《时代金融》7篇、《生态经济》、《中国金融》各6篇,属于生态金融领域比较重要的期刊。表1列出了刊载相关文献数量在3篇以上的期刊名称。从表中可以看出,文献数量共44篇,占比19.05%,只刊载过一篇相关文献的期刊有129种,可见研究文献分布的期刊较为分散。

2.研究生态金融领域的优秀硕士论文高校分布。优秀硕士论文是高校培养生态金融领域后续研究者的重要力量。从表1中可以看出,研究生态金融的全国优秀硕士论文文献只有23篇,占比不足10%。23篇文献分布在19所高校中,其中内蒙古大学以3篇的文献量居于首位,其次是湖南工业大学和内蒙古大学分别有2篇文献,其余高校都只有一篇。985高校和几所重要的财经院校聚集了金融领域优秀的研究资源,但优秀硕士论文中来源于该类院校的只有7篇,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从高校的数量和优秀硕士论文文献总量来看,中国高校对生态金融领域的研究还不够重视。

(三)生态金融相关文献作者单位分布

作者单位分布可以反映出社会对生态金融领域关注的广度和深度。231篇文献共有322名作者,这些作者主要分布在银行和高校中。从表2可以看出,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机构共有15家,前3位为金融机构,其余为高等院校。其中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生态金融研究的文献数量最多,达18篇;农业银行为8篇、兴业银行为7篇。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分析中将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各支行所发文献均作为一个整体机构进行研究,因此不能反映出每个分支机构的研究数量。高等院校中厦门大学发表文献数量为6篇,居于首位。

(四)生态金融研究文献引用情况分布

文献被引频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文献的质量和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也是评判文献质量的标准。表3反映出相关文献被引频次在30次以上的情况。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刊载在《环境保护》上的“金融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被引频次为48次。

(五)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文献的检索标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词汇,关键词作为一篇文献的必要组成部分,能够简单、直接、全面地概括出文献的核心内容。将生态金融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集中起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态金融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采用词频分析方法,对检索到的231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共计得出1 022个词汇。图2反映的是词频在10次以上的关键词。从图2看出,绿色金融以162次居于首位;其次是可持续发展词频为51次、低碳经济词频为28次、环境保护词频为24次,都属于高频关键词。但是生态金融词频只有6次,反映出目前该领域研究面较窄,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上。

三、结论及启示

1.从文献数量变化上看,生态金融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追随特征。后续研究中,研究者应当着眼于推动生态金融政策的创新,注重研究的前瞻性。

2.从重要文献主导原则上看,核心期刊论文数量较少。以南京大学核心期刊标准检索出相关文献33篇,占生态金融研究总文献数量的比重仅为14.29%,生态金融领域研究的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3.从研究人员的机构分布上看,银行和高校居多。政府部门和社会上的其他研究机构参与较少,研究机构的相对单一导致生态金融研究文献总量较少,研究面比较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金融的作用日益凸显,需要更多的学者和机构加入生态金融领域的研究。

4.从研究内容上看,一般集中在环境保护、绿色信贷和碳金融等方面。后续应当拓宽研究领域,除了环境保护还应该加强资源节约利用、生物多样性、土地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存在着一些缺陷。一是本文得到的分析数据只能显示作者、作者单位、期刊名称、发表年份、引用频次、关键词等内容,无法反映出作者的学科背景。二是本文采用关键词作为研究热点的分析因素,但关键词反映研究热点并不十分准确。例如在关键词词频统计时,金融体系频次为5次,但在实际查看生态金融相关文献全文时,金融体系是许多文献阐述的重要内容。作者对关键词的选择,有些并不能充分地反映出文献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乔海曙.树立金融生态观[J].生态经济,1999,(5):18-19.

[2] 高建良.“绿色金融”与金融可持续发展[J].金融理论与教学,1998,(4).

[3] 古怡,段思飞.关于环境金融研究的文献综述[J].时代经贸:下旬,2009,(10):178-179.

[4] 化柏林.用 VBA 实现文献计量分析研究中的数据预处理技术[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3):69-72.

[5] 熊豫麟.文献计量分析软件使用对比[J].科技信息,2008,(35):860.

林业硕士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居住小区;植物;选择与配置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植物作为景观设计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要素,它在改善居住区小气候、美化居住区环境和为居民营造良好的活动场所等方面都发挥着显著作用。在现代居住区设计中,一般要求绿化率达到30%以上,因此合理的绿化树种选择与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树种的选择

黑龙江省由于受到地域、气候、植物种群结构分布以及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居住小区树种的选择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居住区绿化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居民创造舒适、安静、和谐的生活环境。因此,在植物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以乡土树种为主

因乡土树种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的自然淘汰和人为筛选,一般都已适应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在黑龙江省,常用的乔木类树种有京桃、东北杏、山荆子、梓树、垂枝榆、樟子松、柳树类、杨树类等;常用的灌木类树种有丁香、连翘、榆叶梅、锦带花、树锦鸡儿等。

1.2 做到适地适树

所谓的适地适树就是把树木栽植到最适宜生长的地方。适地就是要正确认识种植地的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立地条件;适树就是要正确认识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一些居住区内出现生长停滞树木、成活不成材树木等就是没有贯彻好适地适树的原则,或者是对适地适树原则理解片面而导致的。

1.3 无污染,无伤害性树种

居住区内所选用的树种本身不能产生污染,并且忌用一些有毒、有刺、易引起过敏的树种。如:黑龙江省曾经栽植的杨柳树,夏季会产生杨柳絮漫天飞舞的景象,不仅污染小区环境,而且杨柳絮本身会引发人们呼吸道疾病。居住区内也尽量忌用黄刺玫,因黄刺玫枝条上生长着皮刺,容易刺伤小区内玩耍的孩子。

1.4 少常绿,多落叶

一般居住小区楼房与楼房之间相互遮挡,采光往往不充足,尤其是在冬季,光强度减弱,光照射时间缩短,采光问题更加突出,因此,要多选择一些落叶树种,少选择常绿树种。

1.5 以阔叶树木为主

居住小区是人们生活、休息和进行娱乐活动的场所,应该给居民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在中国传统美学中,针叶植物(如松类、柏类)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心理感受。因此,居住小区内应该以种植阔叶树木为主,在道路和宅旁更为重要。

2 植物的配置

2.1 考虑景观的变化

居住区植物景观的四季变化是人们感受自然最直接的参照物,也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因此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景观的季相变化。居住区内一般应营造春则繁花叶艳、夏则绿荫清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的景观,以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观赏效果。建议使用一些具有强烈季相变化的树种,如槭树类、枫树类等。同时,应注意速生树种的选择,以达到迅速绿化和长远稳定的结合。

2.2 提倡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是指充分利用立地条件,选择攀缘植物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上的绿化方式,如居住小区绿化中的建筑墙面的绿化、花架等。面对城市飞速发展带来的寸土寸金的局面,垂直绿化在减少占地面积的同时提高了绿化率。除此之外,植物垂直绿化也要注重乔木、灌木、草花(简称乔―灌―草)的结合,这种配置方式也是垂直绿化的一种。黑龙江省常用于垂直绿化的植物有葡萄、爬山虎等,它们既能够遮挡不雅物件,又能够巧妙的形成遮荫棚,为居民提供休息、乘凉的地方。

2.3 考虑居住区的采光

住宅楼朝南一侧往往能够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喜阳类植物,但种植时应注意不要影响室内的通风和采光。种植乔木时,不要与建筑距离太近;在窗户的下边也尽量不要种植高大的灌木,以防止遮挡室内光线。住宅楼的北侧光照不充足,不利于植物生长,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尽量采用耐阴的树种。此外,在东西两侧可以种植高大的乔木类树种来防风固沙、降低噪音。植物有改善局部空间小气候的作用,研究表明乔木周围温度冬季高夏季低,比较稳定,因此居住小区绿化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应该以乔木为主。

对于那些有电话线、网线、煤气管道等通过的不适宜种植乔木的地方,应设计种植草坪,这样可以减少灰尘、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如果遇到经济条件不具备的情况,应考虑如何利用自然生长的野草来营造景观。中国景观大师俞孔坚先生在设计建造岐江公园时强调,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设计而美,用那些被人们鄙视和践踏的野草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2.4 注意突出主景

每一个景观都有一个主景,所谓的主景就是该景观的重点、核心。对于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来说也有其主要景观,它可以是水体、山石,也可以是植物造景。植物造景中的主景树要选择能体现个体美的树种,树木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个性,这些个性又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如:主景树可以选择观干、观姿、观叶、观果、观花的树种,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主景树的个性美。同时,居住区内栽植有芳香味道的植物,使小区内花团锦簇、芳香宜人,如灌木丁香等。栽植观果类植物,如樱桃、杏树等,在深受居民欢迎的同时,又可以兼顾招引益虫益鸟,起到生物防治害虫的作用。

3 总结

居住小区作为人们居住环境最直接的空间,其环境建设以改善和维护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存为目标,共同营造适宜的植物造景空间,以满足居民的需要。但是目前我省大多数城市居住小区绿化存在以下情况:树种类比较单调,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不够;在小区景观绿化中,公共绿地树种比较丰富,而其他绿地、宅旁树种种类相对有些单调;有些树种已经进入了衰老期,观赏效果不佳;杨柳絮所造成的污染;乔木比例过小,减弱了绿地的生态效益;冬季缺绿情况比较突出;彩色树种较少;缺乏观花、观果植物,以上这些不足都应该从养护技术等层面进行逐一解决。

居住小区植物造景的影响因素较多,应充分考虑到绿地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居住小区真正成为居民生活、休息、娱乐的良好场所。小区植物造景要以适地适树为前提,逐步引入可以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良小区绿化树种,充分展示植物的形体美、群体美,最大限度地发挥居住小区绿地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峰,鲁文化,宝力格.浅谈适地适树[J].内蒙古林业,2001

[2] 杨淑红.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设计[J].河南林业设计,2006

[3] 王卫青.彩色植物在绿地中的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2009

[4] 苏雪痕.植物造景[J].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5] 郭荣芳.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分析[J].现代园艺,2011

[6] 陆东芳.浅谈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配置[J].林业勘察设计,2007

[7] 贺晓娟.论植物造景中的审美[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8] 吕文博.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空间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9] 邵丽艳.漫谈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4

上一篇:硕士经济论文范文 下一篇:硕士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