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2 15:52:16

林业调查报告

林业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林地变更;调查报告;分析

美溪局是黑龙江省森工重点国有林区之一。隶属于伊春林业管理局管辖,是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行政上为伊春市美溪局,按年度开展的林地范围和林地保护利用等变化情况的调查内容,对林地“一张图”数据库进行更新,动态地掌握林地变化情况,为提高林地监管力度,全面地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通过每年林地变更调查,逐步以林业局为单位的林地“一张图”更新与应用系统,尽快为二类调查、公益林界定、森林资源变档等工作提供数据,都在林地“一张图”统一框架下开展具体工作,实现各级森林资源调查成果报告的统一,全方位推广林地“一张图”在林业建设发展以及跨行业、领域方面的应用。

1 林地变更基本情况

美溪林业局根据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全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办资字[2013]82号)以及《龙江森工集团2013年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工作方案》要求,为此局成立了美溪局林地变更调查领导小组,为扎实做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工作,美溪资源林政局办公室下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美溪林业局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同时检查美溪林地年度变更调查的成果汇总上报工作。依据《龙江森工集团2013年林地变更调查操作细则》,进行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统计。以前一年林地落界数据为本次底图,通过近两年遥感影像对比后发生变化的地块进行区划,对区划新增的图斑进行登记并核实内业资料,然后对有疑义的地块到外业现地核实,形成本期林地更新数据库。

2 林地变更调查阶段

林业局严格按照《方案》要求,进行林地变更调查工作,对每个阶段的工作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要有周密地进行安排工作。

2.1 培训业务人员

首先抽调林业局业务主干工作人员,参加林地变更调查业务培训;其次林业局林地变更领导小组对专业技术人员分组,把所指定专业技术人员安排对施业区内各个林场(所)林地变更具体外业调查任务,进行现地林地变更调查现地核查。

2.2 收集档案资料、遥感影像判读卫片

由林场(所)档案员,收集本单位近年期造林更新、森林采伐、占用征收、毁林开垦、灾害因素、自然因素等统计变化材料,为林地变化提供现地核查依据。根据林地数据库中的地类属性库,同时结合前后期遥感影像变化,对林地变化图斑进行判读,并设计相应表格进行记录备用。

2.3 现地核实调查阶段

对记录的林地变化图斑如实核对,采用内业核实与现地核查两种方式进行,首先通过遥感影像与本单位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内业核实变化图斑,以及其图斑属性因子,如内业无法核实的再进行现地核查。如顺利河现地核查变化卫片(见图1)

2.4 检查验收阶段

由林地变更领导小组牵头,资源林政及森调队联合开展检查,对林业局各个林场(所)的林地变更调查工作成果内业和外业检查验收,对林地以抽查5%的方式来进行检查,首先对内业成果资料抽检,然后通过内业抽取百分数,实地踏查认证的方法,来测试被检单位的林地变更调查工作,通过对因子打分,最后加权合计得分,按区分段分为优、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级制。为保证林班界线和林班总面积不变。变更图斑界线与前期影像偏移不大于0.5厘米,界线不明显的不大于1.0厘米。内业判读工作合格率97.9%,外业现地核实工作合格率99%。

2.5 对数据库更新、统计调查成果、提交调查报告

由林地变更领导小组办公室,按要求负责数据的更新及汇总,全局林场(所)的林地变更调查工作成果统一汇总后,再向省局提交调查成果报告。

3 分析林地资源现状变化

3.1 美溪林业局现有林地面积225139公顷,权属都为国有,其中有林地面积207351.95公顷,疏林地面积315.24公顷,灌木林地面积78.32公顷,未成林地面积179.42公顷,苗圃地面积62.99公顷,无立木林地面积5932.95公顷,宜林地面积9161.53公顷,林业辅助生产世纪用地面积1527.6公顷,其他土地529公顷。

3.2 林地动态变化分析

通过对前后两期数据的对比,林地范围内地类发生变化的地块,主要变化地类:包括有林地、宜林地、无立木林地。

3.3 林地变化原因

林地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各项工程项目占地及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林地地类发生了变化。主要指占用征收地类和灾害因素地类。

4 林地变更经验分析与建议

为促进了林地利用率,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方面三效益的整体优化;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起到促进作用,也遵循了林地自然规律和林业发展经济规律,对林地重新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使不同区域林地利用发展明确方向及未来重点开发项目,提升了森林分类经营,由林地结构优化又能提高林地保护利用的效益。

4.1 主要经验分析

依照国家和省局的规范要求,经验也证实林地变更调查工作主要通过内业核实和现地核实两种调查方法,通过前后期林地落界遥感影像卫片对比分析,对林地范围内地类发生发生变化,使林地变为其它土地的地块进行区划,在内业方面主要根据收集的有关资料核实变化图斑,如内业无法核实的图班,要进行外业核实,按照专业外业调查核实人填写的《林地变化图斑核实调查属性记录表》重新更改数据库,形成本期新的林地更新数据库。

4.2 存在问题和建议

第一由于二类调查GPS地理坐标采用的是北京54坐标,林地变更软件的地理坐标采用的是西安80坐标,建议通过山海或专业制图软件可以在北京54和西安80坐酥间相互转换,减少误差产生,才能保证今后林地清查结果更加准确。第二在林地变更调查工作中,全国林地年度更新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如操作上出问题,软件又常更新,更新后部分新的功能,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掌握有一定难度;在内业或外业核查工作中,也有遥感图像存在有部分缺失的情况。建议在今后的林地变更工作中,跟上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在软件更新方面,通过网络教学课程服务,达到软件更新跟上作业需要,在林地“一张图”上才能顺利展开林地更新工作。

参考文献

林业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县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是个平原农业县,辖13个乡镇,耕地面积84.2万亩。土层肥沃深厚,气候温暖湿润,境内河流众多,适宜多种林木生长,林地构成主要是果桑园、林场、苗圃地和农田防护林,没有自然林和原始林。近年来,经过县委、县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努力,我县的林业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近两年随着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非公有制林业得到迅猛发展,个体造林人数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增大,造林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好。截止*年底,全县非公有制造林总面积达到8.89万亩,其中用材林2.11万亩,经济林2.7万亩,公益林面积3.6万亩,其他0.46万亩;全县造林大户100亩以下的12个,面积0.25万亩,其中用材林0.03万亩,经济林0.13万亩,公益林面积0.09万亩。非公有制林业占全县林业的98%,在我县林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投入方式主要是个体经营者自筹资金,共投资2717万元,就业人数32人。总结所取得的成绩,我县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基本经验是:

(一)全面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提高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非公有制林业不仅在我县林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解决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户承包方式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各家各户平均到户的责任制形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为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形成全民都来发展林业的大好局面,我县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的思路,对全县宜林沟、路、渠、堤滩采取拍卖承包等形式落实产权,实行“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经营、谁投入、谁受益”的政策,逐步建立起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林业特点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开发经营林业,实现林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对承包后的林地颁发林权证,明确权属,同时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在简化转让承包手续、扶持信贷资金、减免部分税费等方面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并保持林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把利益最大限度地让给承包者。目前,卜集乡、胡集镇、肖云镇、司马镇等乡镇100以上承包大户12个,共承包河堤、林地2500亩,收回承包费200多万元。林权改革的落实,充分调动了群众投资投劳、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了非公有制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县长办公会,对我县的林业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确定了发展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工作措施,制订下发了《*-2005年林业发展规划》、《*年林业生产意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意见》以及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实行了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重点项目,乡镇领导包村队,乡镇干部、村级干部包路段、地块。层层落实责任,各级领导干部都在自己的责任工程里挂牌立标,示范带动。各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出本乡镇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工作措施,为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广泛宣传发动,转变了群众观念。以“适应发展新形势、更新观念抓调整、做大做强林产业”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活动。一是各级领导带头宣传,切实转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观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乡镇领导逢会必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宣传林业,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大势所趋,是加速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由林业部门组织每个乡镇扎制宣传彩车,组成宣传车队统一在全县进行巡回宣传。同时,利用过路横幅、墙体标语、印发宣传材料和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林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各乡镇采取召开动员会、乡村干部会、群众代表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植树造林是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植树造林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

(四)实行典型引导,推进了全县林业的均衡发展。为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林业发展的主体,我县实行多元化投资机制,进一步挖掘广大农民生产经营潜力,培养了一大批林业局产业发展的典型乡镇的村户。司马镇从种植业结构调整、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瞄准市场,建立了千亩大樱桃基地;兴隆乡政府出台优惠政策,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发展梨枣和冬桃,力促林果基地规模发展;卜集乡在去年宋庙村速生丰产林间作紫花苜蓿效益显著的基础上,决定在5年内建成万亩林牧型速生丰产林基地。目前1300亩的工程任务已高标准完成,在全市林业生产检查中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肖云镇为加快林业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民营林业,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在唐王村对外承包700亩农田发展速生丰产林,走出了一条以民营经济发展林业的新路子。大力发展林业第

二、三产业,以鸡黍镇的张寨、刘楼等村为重点,发展锯材加工46家,家具制造厂50家,竹材及制品销售点12个,年产1.35万立方米的纤维板生产厂2个,年产0.27万立方米的胶合板生产厂1个。注册资金达到了700余万元,解决就业人数达500余人,年上交利税13.2万元,对非公有制林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对林业的认识不足。由于林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有些群众只看到眼前利益,对林业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不足,缺乏发展林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规模小,投入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我县非公有制林业大多是个体分户经营的小生产和分散化的经营方式,一般规模较小,投入少,加上当前贷款难,贷款期短,从而使一些造林户还未得到林业开发的回报时,就疲于还贷,生产持续投入难以为继,使林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与现代林业规模经营不相适应。

3、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有些经营者采取自然放任的粗放经营方式,“靠天长树,自然成材”的作法较为普遍,树木生产缓慢,低产林比重大,有的形成了残次林,降低了林地的直接经济效益。

4、技术网络不健全,先进科技成果应用率低。林业主管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健全技术网络,技术指导和服务滞后,一些林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得不到及时全面的推广和应用,使造林成效受到一定影响。

5、缺少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低。境内缺少大型的木材加工、果品加工企业,缺乏林业发展的拉动力。

三、林业部门需要做的工作

在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在引导、规划、服务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一是搞好规划设计。在林地落实产权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加强技术指导,对承包的宜林地进行逐一丈量、确权发证,并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规模效益。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树种引进工作。要根据社会对良种的需求,进行名、特、优、稀经济林树种和用材绿化树种的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做好金太阳杏、油桃、日本甜柿、丰水梨、雪枣、杨树107、108、2001、三倍体毛白杨等优良品种的引进工作,增加我县优质树木品种,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科技服务。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实行果树保护地栽培,进行高密度定植优质早期丰产技术研究,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林牧、林菜、林菌等多种形式间作,以短养长,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电视讲座、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指导,提高果农的管理水平。

四、今后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为使非公有制林业部能够得以稳步健康发展,必须遵循林业的自身规律和特点,从有利于促进林业整体发展和致富林农出发,积极对其加以扶持和引导。

1、突出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地位,营造发展氛围。要广泛宣传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意义及其在整个林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非公有制林业在造林绿化、发展经济、促进改革、保持稳定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全社会形成共识,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2、落实林业政策,为非公有制林业拓展空间。制定优惠政策是非公有制林业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认真落实林业政策是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推动林业产业化的动力源泉。要进一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利用竞标拍卖、承包、租赁、返租倒包等形式,公开转让林地使用权,并制定保护林农权益的相关优惠政策,使林地使用权和活立木可依法流转、继承,确保经营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林业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益林管护;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110-01

一、益林建设情况

公益林建设分为人工造林、森林扶育、封山育林三项工作。

1.人工造林: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和龙林业局人工造林计划为5.243公顷,其中,1998年计划为2.600公顷,1999年计划为1.973公顷,2000年计划为870公顷,实际完成人工造林5.244.8公顷,完成计划的100%,其中,1999年完成2.199.5公顷,2000年完成2.175.1公顷,2001年完成870.2公顷。

2、森林抚育:森林抚育计划合计为12.689公顷,其中:1998年计划6.000公顷,1999年计划6.689公顷,实际完成12.749.5公顷,完成计划的100.5%,其中:1998年完成780.5公顷,1999年完成11.969公顷。

3、封山育林:封山育林计划合计17.712公顷,其中:1998年计划为13.015公顷,1999年计划为1.364公顷,2000年计划为3.333公顷,实际完成合计为17.908公顷,完成计划的101.1%,其中;1999年完成14.501公顷,2000年完成3.407公顷。

和龙林业局的公益林建设,数量和质量都通过了各级部门检查验收通过,一部分人工造林的成活率存在偏低现象,在我们监督检查下,经过几年的补植,都已达到了标准。

二、公益林的管护情况

和龙林业局在完成公益林建设的基础上,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加强公益林管护。本着“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保护好森林资源。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龙林业局以现有林班为基础,按山脉,沟系等自然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把森林资源管护承包区分为远山区、近山区,实行合同制管理方式,管护经营者与企业签订承包合同,全局签订合同人数为883人,管护承包总面积为170.406公顷,管护责任主要包括森林防火、森林病虫鼠害的监控防治,制止乱砍盗伐林木、非法挖掘采石、开矿、非法采集等。同时,和龙林业局还为管护分队购置了一批吉普车和摩托车,加强了远山设卡管护、近山巡护,消除了管护死角。

三、取得的成绩

通过实施天保工程,木材产量也逐年调减,使公益林得到了建设和管护,森林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200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和龙林业局的森林资源出现了“双增长、一提高”,即有林地面积增长6.392公顷,活立木蓄积增长1.312.058m3,森林覆盖率为96.4%,提高了4.1%。

四、存在的问题

和龙林业局公益林管护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1.森林火灾:森林火灾的最大隐患是朝鲜过境火,每年的春季,朝鲜都在我边境对岸的大麦地里烧荒,随着风势,火头过境,经常引起和龙林业局广坪林场经营区森林火灾,防不胜防。

2.森林病虫害:2003年-2004年,和龙林业局发生森林病虫害,由于受灾面积广,灾情严重,一般人工防治无济于事,只能靠飞防解决,但飞防又受客观因素限制。一是受灾森林大部分在边境地区,而距边境10公里范围内飞防须与朝鲜商榷后,方能作业;二是飞机飞防的最佳高度是距树梢10m~15m,飞防的季节是夏季,飞撒的药剂呈雾状,高于这个高度药剂会蒸发,失去了飞防的意义,受灾地区地形复杂,山势陡峭,现有的飞防机型达不到飞防目的,必须用直升机作业。

林业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__*县非公有制林业情况调查报告一、全县非公有制林业基本情况和基本经验__*县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是个平原农业县,辖13个乡镇,耕地面积84.2万亩。土层肥沃深厚,气候温暖湿润,境内河流众多,适宜多种林木生长,林地构成主要是果桑园、林场、苗圃地和农田防护林,没有自然林和原始林。近年来,经过县委、县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努力,我县的林业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近两年随着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非公有制林业得到迅猛发展,个体造林人数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增大,造林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好。截止20__年底,全县非公有制造林总面积达到8.89万亩,其中用材林2.11万亩,经济林2.7万亩,公益林面积3.6万亩,其他0.46万亩;全县造林大户100亩以下的12个,面积0.25万亩,其中用材林0.03万亩,经济林0.13万亩,公益林面积0.09万亩。非公有制林业占全县林业的98,在我县林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投入方式主要是个体经营者自筹资金,共投资2717万元,就业人数32人。总结所取得的成绩,我县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基本经验是:(一)全面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提高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非公有制林业不仅在我县林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解决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户承包方式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各家各户平均到户的责任制形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为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形成全民都来发展林业的大好局面,我县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的思路,对全县宜林沟、路、渠、堤滩采取拍卖承包等形式落实产权,实行“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经营、谁投入、谁受益”的政策,逐步建立起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林业特点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开发经营林业,实现林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对承包后的林地颁发林权证,明确权属,同时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在简化转让承包手续、扶持信贷资金、减免部分税费等方面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并保持林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把利益最大限度地让给承包者。目前,卜集乡、胡集镇、肖云镇、司马镇等乡镇100以上承包大户12个,共承包河堤、林地2500亩,收回承包费200多万元。林权改革的落实,充分调动了群众投资投劳、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二)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了非公有制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县长办公会,对我县的林业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确定了发展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工作措施,制订下发了《20__-20__年林业发展规划》、《20__年林业生产意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意见》以及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实行了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重点项目,乡镇领导包村队,乡镇干部、村级干部包路段、地块。层层落实责任,各级领导干部都在自己的责任工程里挂牌立标,示范带动。各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出本乡镇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工作措施,为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广泛宣传发动,转变了群众观念。以“适应发展新形势、更新观念抓调整、做大做强林产业”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活动。一是各级领导带头宣传,切实转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观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乡镇领导逢会必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宣传林业,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大势所趋,是加速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由林业部门组织每个乡镇扎制宣传彩车,组成宣传车队统一在全县进行巡回宣传。同时,利用过路横幅、墙体标语、印发宣传材料和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林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各乡镇采取召开动员会、乡村干部会、群众代表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植树造林是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植树造林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四)实行典型引导,推进了全县林业的均衡发展。为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林业发展的主体,我县实行多元化投资机制,进一步挖掘广大农民生产经营潜力,培养了一大批林业局产业发展的典型乡镇的村户。司马镇从种植业结构调整、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瞄准市场,建立了千亩大樱桃基地;兴隆乡政府出台优惠政策,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发展梨枣和冬桃,力促林果基地规模发展;卜集乡在去年宋庙村速生丰产林间作紫花苜蓿效益显著的基础上,决定在5年内建成万亩林牧型速生丰产林基地。目前1300亩的工程任务已高标准完成,在全市林业生产检查中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肖云镇为加快林业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民营林业,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在唐王村对外承包700亩农田发展速生丰产林,走出了一条以民营经济发展林业的新路子。大力发展林业第二、三产业,以鸡黍镇的张寨、刘楼等村为重点,发展锯材加工46家,家具制造厂50家,竹材及制品销售点12个,年产1.35万立方米的纤维板生产厂2个, 年产0.27万立方米的胶合板生产厂1个。注册资金达到了700余万元,解决就业人数达500余人,年上交利税13.2万元,对非公有制林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二、当前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对林业的认识不足。由于林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有些群众只看到眼前利益,对林业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不足,缺乏发展林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规模小,投入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我县非公有制林业大多是个体分户经营的小生产和分散化的经营方式,一般规模较小,投入少,加上当前贷款难,贷款期短,从而使一些造林户还未得到林业开发的回报时,就疲于还贷,生产持续投入难以为继,使林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与现代林业规模经营不相适应。3、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有些经营者采取自然放任的粗放经营方式,“靠天长树,自然成材”的作法较为普遍,树木生产缓慢,低产林比重大,有的形成了残次林,降低了林地的直接经济效益。4、技术网络不健全,先进科技成果应用率低。林业主管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健全技术网络,技术指导和服务滞后,一些林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得不到及时全面的推广和应用,使造林成效受到一定影响。5、缺少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低。境内缺少大型的木材加工、果品加工企业,缺乏林业发展的拉动力。三、林业部门需要做的工作在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在引导、规划、服务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一是搞好规划设计。在林地落实产权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加强技术指导,对承包的宜林地进行逐一丈量、确权发证,并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规模效益。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树种引进工作。要根据社会对良种的需求,进行名、特、优、稀经济林树种和用材绿化树种的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做好金太阳杏、油桃、日本甜柿、丰水梨、雪枣、杨树107、108、20__、三倍体毛白杨等优良品种的引进工作,增加我县优质树木品种,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科技服务。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实行果树保护地栽培,进行高密度定植优质早期丰产技术研究,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林牧、林菜、林菌等多种形式间作,以短养长,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电视讲座、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指导,提高果农的管理水平。四、今后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为使非公有制林业部能够得以稳步健康发展,必须遵循林业的自身规律和特点,从有利于促进林业整体发展和致富林农出发,积极对其加以扶持和引导。1、突出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地位,营造发展氛围。要广泛宣传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意义及其在整个林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非公有制林业在造林绿化、发展经济、促进改革、保持稳定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全社会形成共识,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2、落实林业政策,为非公有制林业拓展空间。制定优惠政策是非公有制林业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认真落实林业政策是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推动林业产业化的动力源泉。要进一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利用竞标拍卖、承包、租赁、返租倒包等形式,公开转让林地使用权,并制定保护林农权益的相关优惠政策,使林地使用权和活立木可依法流转、继承,确保经营者的利益不受侵害。3、加大在资金、科技上的投入,提高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质量。当前,我县非公有制林业存在着规模小、林分差、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虽有总量的扩大,但质量和效益没有大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的资金和科技扶持力度,将其做大做好,提高层次,实现质的突破,特别是一些公益林,国家补偿资金要及时到位。加强科技指导和服务,改变传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非公有制林业依靠科技进步来提升经营管理层次,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林业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一、全县非公有制林业基本情况和基本经验

××县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是个平原农业县,辖个乡镇,耕地面积万亩。土层肥沃深厚,气候温暖湿润,境内河流众多,适宜多种林木生长,林地构成主要是果桑园、林场、苗圃地和农田防护林,没有自然林和原始林。,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近年来,经过县委、县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努力,我县的林业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近两年随着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非公有制林业得到迅猛发展,个体造林人数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增大,造林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好。截止××年底,全县非公有制造林总面积达到万亩,其中用材林万亩,经济林万亩,公益林面积万亩,其他万亩;全县造林大户亩以下的个,面积万亩,其中用材林万亩,经济林万亩,公益林面积万亩。非公有制林业占全县林业的,在我县林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投入方式主要是个体经营者自筹资金,共投资万元,就业人数人。总结所取得的成绩,我县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基本经验是:

(一)全面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提高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非公有制林业不仅在我县林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解决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户承包方式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各家各户平均到户的责任制形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为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形成全民都来发展林业的大好局面,我县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的思路,对全县宜林沟、路、渠、堤滩采取拍卖承包等形式落实产权,实行“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经营、谁投入、谁受益”的政策,逐步建立起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林业特点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开发经营林业,实现林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对承包后的林地颁发林权证,明确权属,同时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在简化转让承包手续、扶持信贷资金、减免部分税费等方面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并保持林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把利益最大限度地让给承包者。目前,卜集乡、胡集镇、肖云镇、司马镇等乡镇以上承包大户个,共承包河堤、林地亩,收回承包费多万元。林权改革的落实,充分调动了群众投资投劳、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了非公有制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县长办公会,对我县的林业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确定了发展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工作措施,制订下发了《××年林业发展规划》、《××年林业生产意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意见》以及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实行了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重点项目,乡镇领导包村队,乡镇干部、村级干部包路段、地块。层层落实责任,各级领导干部都在自己的责任工程里挂牌立标,示范带动。各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出本乡镇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工作措施,为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广泛宣传发动,转变了群众观念。以“适应发展新形势、更新观念抓调整、做大做强林产业”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活动。一是各级领导带头宣传,切实转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观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乡镇领导逢会必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宣传林业,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大势所趋,是加速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由林业部门组织每个乡镇扎制宣传彩车,组成宣传车队统一在全县进行巡回宣传。同时,利用过路横幅、墙体标语、印发宣传材料和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林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各乡镇采取召开动员会、乡村干部会、群众代表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植树造林是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植树造林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

(四)实行典型引导,推进了全县林业的均衡发展。为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林业发展的主体,我县实行多元化投资机制,进一步挖掘广大农民生产经营潜力,培养了一大批林业局产业发展的典型乡镇的村户。司马镇从种植业结构调整、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瞄准市场,建立了千亩大樱桃基地;兴隆乡政府出台优惠政策,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发展梨枣和冬桃,力促林果基地规模发展;卜集乡在去年宋庙村速生丰产林间作紫花苜蓿效益显著的基础上,决定在年内建成万亩林牧型速生丰产林基地。目前亩的工程任务已高标准完成,在全市林业生产检查中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肖云镇为加快林业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民营林业,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在唐王村对外承包亩农田发展速生丰产林,走出了一条以民营经济发展林业的新路子。大力发展林业第二、三产业,以鸡黍镇的张寨、刘楼等村为重点,发展锯材加工家,家具制造厂家,竹材及制品销售点个,年产万立方米的纤维板生产厂个,年产万立方米的胶合板生产厂个。注册资金达到了余万元,解决就业人数达余人,年上交利税万元,对非公有制林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对林业的认识不足。由于林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有些群众只看到眼前利益,对林业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不足,缺乏发展林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⒉规模小,投入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我县非公有制林业大多是个体分户经营的小生产和分散化的经营方式,一般规模较小,投入少,加上当前贷款难,贷款期短,从而使一些造林户还未得到林业开发的回报时,就疲于还贷,生产持续投入难以为继,使林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与现代林业规模经营不相适应。

⒊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有些经营者采取自然放任的粗放经营方式,“靠天长树,自然成材”的作法较为普遍,树木生产缓慢,低产林比重大,有的形成了残次林,降低了林地的直接经济效益。

⒋技术网络不健全,先进科技成果应用率低。林业主管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健全技术网络,技术指导和服务滞后,一些林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得不到及时全面的推广和应用,使造林成效受到一定影响。

⒌缺少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低。境内缺少大型的木材加工、果品加工企业,缺乏林业发展的拉动力。

三、林业部门需要做的工作

在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在引导、规划、服务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一是搞好规划设计。在林地落实产权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加强技术指导,对承包的宜林地进行逐一丈量、确权发证,并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规模效益。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树种引进工作。要根据社会对良种的需求,进行名、特、优、稀经济林树种和用材绿化树种的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做好金太阳杏、油桃、日本甜柿、丰水梨、雪枣、杨树⒎⒏⒈三倍体毛白杨等优良品种的引进工作,增加我县优质树木品种,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科技服务。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实行果树保护地栽培,进行高密度定植优质早期丰产技术研究,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林牧、林菜、林菌等多种形式间作,以短养长,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电视讲座、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指导,提高果农的管理水平。

四、今后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为使非公有制林业部能够得以稳步健康发展,必须遵循林业的自身规律和特点,从有利于促进林业整体发展和致富林农出发,积极对其加以扶持和引导。

⒈突出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地位,营造发展氛围。要广泛宣传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意义及其在整个林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非公有制林业在造林绿化、发展经济、促进改革、保持稳定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全社会形成共识,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⒉落实林业政策,为非公有制林业拓展空间。制定优惠政策是非公有制林业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认真落实林业政策是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推动林业产业化的动力源泉。要进一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利用竞标拍卖、承包、租赁、返租倒包等形式,公开转让林地使用权,并制定保护林农权益的相关优惠政策,使林地使用权和活立木可依法流转、继承,确保经营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林业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一、我省林权流转的基本情况

林权流转既是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途径,我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央《决定》和河南省《实施意见》以后,围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林权流转势头迅猛,取得的成效明显。通过林权的合理流转,使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源增量、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权流转的主要内容

我省林权流转的重要内容包括林木所有权流转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以及林地使用权和地上林木所有权同时流转。其中,以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为主,尤以宜林荒山、荒沟、荒滩、荒丘、荒沙等宜林荒地和渠旁、路旁、沟旁、河旁等宜林四旁隙地的使用权为多。如洛宁县早在1993年就出台了《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加速四荒开发的决定》和《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的实施细则》。1995年以后,*、*、*、*、*等地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发治理四荒,拍卖、承包其使用权的意见或决定,*县、*县、*县等许多县(区)也出台了相关决定或具体的实施办法。

(二)林权流转的发展过程

我省的林权流转行为,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由农户承包自主经营,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树木,实行树随地走,作价转让给农户经营,林木所有权发生了流转;山区大面积的集体林、果园由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接手承包,林木连同林地使用权一起发生流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四荒的开发治理,农民投资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开始承包几米的路段、河段,发展到承包经营一条路、渠或一条河段;从承包经营几亩、几十亩林地发展为买断几百亩、几千亩的荒山经营权;从小片荒山荒坡开发利用发展到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随着林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方式的不断更新,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涉及面不断拓宽。《森林法》的修订、《森林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中央《决定》的出台,使林权流转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局面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三)林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1、拍卖

拍卖是指依照有关规定对林地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底价后,举行拍卖会,由买方竞价,报价最高者中标,与卖方签订合同(协议),出资买断一定时期的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并在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管理,收益全部归中标人的流转形式。在拍卖过程中,允许各类投资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竞标购买,同等条件下本地人员优先。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比较受群众的欢迎。且这种形式转让,一般成交价都要高于底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或集体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

2、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是指按照有关规定,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约定向发包人支付承包费用,取得林地使用权,自主进行植树造林、经营管理,收益完全归承包人所有的流转方式。承包经营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农户、法人单位或合伙组织。承包经营是起步最早的一种林权流转方式,也是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方式之一。

3、联合(合作)经营

联合(合作)经营,是指由多个投资主体以土地使用权、林木经营权、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作为合作条件,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经营方式。联合(合作)经营主要是通过民主协商,以联办合作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如鲁山县赵村乡国贝石村布朗李园艺场,经营面积1000亩,*市房产局职工王保宪以30万元资金入股,国贝石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林业技术员以技术入股,建立董事会,联合经营管理。

4、林木认领托管

所谓林木认领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过承包等方式取得国有或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然后面向社会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自愿认领一定面积的林木,获得其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再由认领者将其所认领的林木委托给托管公司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至采伐的一种林权流转形式。委托方按照协议约定的价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纳托管费用,托管方按照专业化水平对所托管的林木进行集约化管理,并确保林木生长量达到约定的蓄积,此种林权流转形式20*年起在我省新兴。

二、林权合理流转产生的积极效应

(一)拓宽了林业投资渠道,增加了林业投资主体

(二)盘活了林业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

在林权流转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长期闲置不用,或分配给无力经营者,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其使用价值难以实现,形成死滞资产。同时,社会上一些闲散资金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因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林业上一些技术人员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没有施展的空间。通过林权流转,实现了林地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各种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资产,富了群众,稳定了社会,发展了林业。

(三)扩大了有林地面积,增加了森林资源的总量

(四)提高了造林质量,有效保护了资源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是说造林不易,管护更难。过去植树造林产权收益不明确,群众积极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护困难,年年造林不见林。通过林权流转,明确了产权,保证了收益,谁造谁有的政策落到了实处,广大林农有了实实在在的拥有感,造林护林积极性极大提高,前期造林舍得投入资金选良种、栽壮苗,高规格高质量栽植,后期管护精心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象种粮一样育林、象管田一样管林。在自己加强管理的同时,还积极学习林业法规政策,加强了对他人毁林的防范,乱砍滥伐等现象明显减少,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

(五)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了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林权的合理流转,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紧密结合。经营者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与林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依托关系,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了林业科技进步,加快了林业科技建设步伐。如桐柏县,近五年来,共引进优良树种15个,良种接穗(芽)100万节,推广优良品种58个,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6项,造林成活率、良种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

(六)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非公有制林业,使经营者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围绕市场进行生产和经营,根据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树种结构。在实现了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对桐柏县的调查,全县依靠发展非公有林业经济脱贫致富的农户达2000余户,占全县脱贫农户总数的30%。

(七)开辟了一条就业途径,减轻了政府压力

经营绿色企业,风险小,效益持久,为机关富余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及城镇无业青年提供了就业、再就业门路,也为一些单位和企业兴办经济实体、走兴林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如桐柏县风扇厂下岗职工杨某,在朱庄乡购买荒山200亩,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并在林间套种中药材及牧草,每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依靠林果业摆脱了困境;义马市煤业集团下岗工人王小锋,承包荒山1000亩栽植经济林,实现再就业,被评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好典型。

(八)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次金了区域经济进步

通过林权流转,森林资源的增加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花卉经营等,陆续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灵宝市农民罗眼科,从1993年起承包荒山4万亩,自筹资金1000万元,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连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农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实行综合开发。罗眼科的兄长罗来科承包荒山6000亩,投资150万余元,嫁接梨枣、雪枣等15万株,成立了来科枣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种植、贮藏、销售一体化,现每年产干鲜枣10万余斤,产值达50多万元。

三、林权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关法规政策相对滞后

这里所说的相关法规政策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体完善的林权流转制度,规范、引导林权流转行为为内容的法规政策,二是以森林资源合理保护利用管理为内容的法规制度。

第一个方面,1985年,国家体改委、林业部颁发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规定遵照林木所有权与林地使用权一致的原则,进行林木所有权及林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提出了林权流转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实行家庭或联户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等多种方式治理开发四荒,规定了对宜林四荒使用权的有偿流转。

第二个方面,由于在林权流转中,大多数投资者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我国的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刚刚起步,现行的资源保护管理法律法规还不是建立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之上的,各项管理制度如采伐制度等还停留在旧有的框架内,造成林木经营者经营上的约束性,客观上对林权流转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执行统一的评估标准、方法,二是没有法定的评估机构,同时,国家关于评估机构、人员资质的现行规定也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在已经开展的林权流转中实施的资产评估,多为有各方代表参加的合议性的评估,虽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转没有进行资产评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如某国有林场,通过不很公开的协商,将本林场3500余亩林地全部承包出去,承包期20年。协议中将现有林木资源无偿交给承包方经营,待承包期满,承包方也无偿将林木资源交给林场。字面上好似等资源交接,但实际操作起来远非如此,林场现有林木资源,多为中、近熟林,其价甚巨。若采伐后转租别人耕作、木材收入和地租收入两得,快到期满时再造林,还场以幼林,则国有资产流失的结局不可挽回。

(三)操作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在林权流转过程中,有的没有依法实行公开;有的发包时没有依法召开群众大会或代表大会;有的合同条款不完备甚至是没有书面合同。不规范不仅表现在程序上,有些在实体内容上,也有不妥当甚至是违法的情况,如超出法律规定的流转范围实行流转、超出法律规定的权限约定双方的权利等。除了部分流转合同依法进行了公证以外,林权流转普遍缺乏监督机制。如在我省新兴的林木认领托管公司,在经营和宣传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实之词和误导之嫌,他们假借有关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名义,夸大宣传其经济效益,错误宣传《林权证》的性质和效力而分散委托人对托管协议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签定的合同中,有关条款不严谨、不完善,投资人一次性投资后,对公司执行合同情况缺乏约束与监督,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应对该公司可能出现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将可能酿成经济纠纷甚至社会事件。

(四)政府干预多,服务不到位

目前,全省的林权流转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推动。有的地方对流转方式实行一刀切,强令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所有宜林荒地的拍卖,重数量不重质量;有的地方甚至对经营者种什么树种、林种作出规定、强行实施,侵犯林农经营自;有的地方随意撕毁原来的承包合同,强行将已经承包的林地收回,再进行拍卖。竞标者主要是本地农民。虽然也有跨区域投资者,但在流转规则、成交价格等方面,以县域为单位,各地存在较大差异,全省尚未建立信息丰富的交易平台从而培育流转价格具有参考意义的市场。

据了解,目前仅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2004年9月1日成立)的经营范围中有林权交易的内容,尽管自行制定了《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实施细则(暂行)》和《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活立木托管暂行办法》、《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证明托管办法(暂行)》、《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信息披露规则(试行)》,但仍处于萌芽的状态。从长远来看,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进一步推进林权流转工作的需要。

四、促进林权合理流转的途径

(一)在较高层次上完善相关立法

如前所述,法律法规的滞后已成为林权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对投资者来讲,需要一个具备较强操作性的具体规定,进一步规范流转的原则、范围、方式、程序、监督、管理,进一步地明确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讲,需要明确其法定职责,确定其管理和服务的方式和内容。而这些内容,从我国现行的有关立法规定和行政管理要求来看,不是哪个部门或地方政府文件所能够规定的,有些内容甚至是地方性法规也不能作出规定的,如前所述的流转范围问题、资源评估机构及人员资质问题、采伐管理问题等,必须通过修改《森林法》或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才可得以实现。

(二)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

各种形式的流转,都应当建立在科学规范的评估基础上,合理确定底价,才能保证流转依法有序进行,实现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促进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一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参数表和各主要临终的评估细则,规范和完善评估技术、评估方法;二是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资质认证办法,解决目前有关资质规定与实际工作要求相脱节问题;三是要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满足工作需要。

(三)搭建林权流转平台,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市场

要真正将林权流转推向深入,就应该在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引入市场机制。要按照市场经济运营的要求,结合森林资源资产的固有特点,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市场,一是要有大量能够在价格上进行量化的待转林权;二是要有畅通的信息收集和渠道;三是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林权流转中介机构的建设等;四是要有完善的市场监督保障机制。

(四)准确定位,合理发挥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在林权流转工作中的作用

林业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一、基本情况调查

所调查的福河和村是林业项目建设比较多的村,均位于镇。福河村辖5个村民小组,344户,1197人。版图面积2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89亩,山林面积33770亩。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83元。该村主导产业为袋料食用菌,年稳定发展袋料香菇100.6万袋、反季香菇10.1万袋、茶树菇10.3万袋,使食用菌总规模达121万袋。属于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还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小康建设先进单位。该村先后主要实施了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和低产林改造、“世行造林”等项目。现在建项目有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和低产林改造等项目,总投资为128.66万元,年投资55.34万元。其中天保工程项目建设内容是封山育林10570亩(2005年1890亩、年1680亩、年亩和新增5000亩)、人工造林140亩,总投资58.48万元,年投资48.74万元;退耕还林项目为续建项目,即2002年和2003年度实施的坡耕地退耕还林243.6亩,总投资69.18万元,其中年投资5.6万元;低产林改造项目建设主要对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建高效林50亩,每亩投资200元,计1万元。

村位于镇东部,辖5个村民小组,340户1120人。全村版图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40亩,山林面积30100亩,封山育林面积6000亩,人工林面积100亩。板栗面积1400亩,年产板栗30余吨,山羊年均存栏800只,年产鲜菇150吨。年农民人平收入达到5200元。该村先后实施了经济林基地建设项目、中幼林抚育、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多个林业项目。现在建项目主要有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项目,总投资142.65万元,年度投资16.84万元。其中天保工程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封山育林5241亩(2004年1561亩、2006年1000亩、年1680亩、年1000亩)、人工造林72.6万亩,总投资16.58万元,年投资6.63万元;退耕还林为2003年和2005年度实施的坡耕地退耕还林443.9亩续建任务,总投资126.07万元,其中年投资10.21万元。

林业项目的实施给农民带来哪些好处,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重要推动作用?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林业项目的实施,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如退耕还林工程是将补助资金兑付给农户,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人工造林项目以劳务费等形式,将项目资金拨付给了农民。以年度为例,两个村项目共投入资金91.87万元,人均增加收入396.5元。二是促进农业发展。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天保工程中对农村道路维修建设,有效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为农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三是增加森林资源。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完成造林直接增加林地数百亩,同时通过封育等技术措施有效促进林木生长,从而增加了森林蓄积,为农民储蓄了一笔绿色财富。四是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工程实施,加强加快了森林资源保护和资源营造步伐,有效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调查了解发现,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农村对林业项目建设有更高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林业项目建设与强村富民结合紧密度还不够,基层盼望增加林业项目的经济价值且缩短收益期。

二是项目投资不够,盼望增加项目资金数量。

三是技术指导服务不够,盼望多提供有价值的林业技术咨询服务。

四是村级组织协调项目有一定压力,主要表现经费不足,盼望能适当补贴项目工作经费。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林业特性和林业项目性质决定了项目收益期延长,使在农村实施的大部分项目不能实现短期收益的愿望。众所周知,林木生长周期较长,致使人们比较关注的林木经济价值收益时间要相对延长,如人工造林项目,一般要5-6年,甚至7-8年才能受益,这样就导致一些通过造林致富的项目,不能短时间给项目投资人带来经济效益,这样一定程度影响参与林业项目建设投资热情,也影响项目强村富民作用。

二是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项目,如正在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工程,主要是通过项目实施,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在人工造林技术上要求按照2:8比例营造经济林和生态林,这就跟农村普遍要求栽植经济效益好的经济林的要求产生一定矛盾。由于生态林经济价值相对较低一些,且收益期滞后,短期来讲,致富作用不很明显。

三是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等因素影响项目投资不足。林业项目均要求地方政府要配套一定比例资金,如天保工程要求地方配套20%项目资金,由于我县财力有限等原因,配套资金落实到位率不高,导致项目资金不足。另外,林业项目大多属于静态投资,比如,天保工程补助标准静态没变,从工程实施以来一直未作调整,执行的是按1997年基数测定的各项补助标准,使得有的政策不能兑现,导致项目资金不足问题的产生。

四是林业技术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重心出现偏差等造成服务不到位现象。

五是现行项目组织实施机制是造成村级工作经费压力产生的原因。目前,我县公益林建设等项目主要依托村一级组织进行实施,公益林建设项目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诸如有许多协调服务工作要做,无疑会增加成本和费用,而项目又无此类经费概算,无法予以解决。

三、意见和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就进一步搞好农村林业项目建设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㈠统筹兼顾,搞好两个结合。一是要把林业项目建设与强村富民结合起来,与优势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兼顾起来,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以关系民生、产业发展基地为重点,集中规划,统一实施。二是把项目建设与就地消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返乡农民工创业统筹起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工程建设,让更多地群众在林业项目建设中得到实惠,脱贫致富,增加收入。以利益激励机制,激发调动广大群众投身林业项目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形成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

㈡加强队伍管理,增强项目建设责任意识。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摒弃影响发展的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增加项目管理以及项目建设人员责任意识,为农村项目实施提供及时有效优质服务。

㈢着力完善项目实施管理机制。多年以来,对项目(主要指公益林建设项目)实施管理机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诸如公司造林、大户造林和委托村级组织实施管理等,均存在一些题,影响到了项目质量,有必要进行进一步完善。根据调查分析,结合我县实际,建议公益林建设项目可以直接委托产权人所有人组织实施,不再委托其他单位组织管理。这样一来可减少中介环节,节约经费支出。二来增强项目建设人的责任,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㈣多渠道筹集资金,缓解项目资金压力。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对项目质量以及项目建设影响较大,因此,要多方、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增加项目资金投入。同时,政府逐步加大对项目资金的配套力度,确保项目配套资金不落空,足额配套到位,有效解决项目资金不足的局面。

㈤严格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严格程序一是要把好任务落实关。二是要把好设计关。三是要把好造林整地关。四是要把好种苗关。五是要把好栽植关。六是要把好检查验收关。

林业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一、基本情况

吉林林业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林地总经营面积35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4.21亿立方米。有国有林业局、经营局22个,林区总人口82万人,在册职工12.2万人,离退休人员9.2万人,困难职工3.7万人。随着“天保”工程实施,林业行业面临严重的资源枯竭,我省林业企业改制后,企业工作量不饱和、职工下岗失业成为全行业性的问题,从而造成职工困难面大,困难职工人数多,特困职工的比例大。目前,由于经济发展所限,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保障水平低,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林业部分职工生活还存在一定困难。

近年来,全省林业企业将工会开展的帮扶工作纳入企业的重点工作之中,并作为稳定企业的措施开展工作。林业系统有一批专职工会干部,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作保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困难职工帮扶网络。全行业共建立22个局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在局机关所在地或林场建立了100多个“扶贫超市”、“爱心超市”和“救助站”、“生活救急110”等实物救助站,形成了多种形式、常规化的帮扶体系。

林业企业基层党委和行政对工会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在资金上大力支持,逐年增加对职工帮扶的投入。两节期间,仅延边林业企业就拨付专项慰问款508.2万元。从工会自身工作看,做了大量细致且卓有成效的基础工作。一是摸清工作底数,了解掌握本地区本企业困难职工的“第一手资料”,积极向行政反映;二是通过合同签订解决。许多企业把每年需求的帮扶资金款项写入集体合同,通过企业的“小立法”,使企业对困难职工帮扶有可靠的资金保障。三是主动与当地民政、扶困办、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残联等部门协商,争取资金和物资支持。四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捐助。如松江河林业局针对企业买断后一次性安置职工的生活困难,组织18家企业成立了扶贫帮困救助会,目前已筹集资金100多万元,为企业帮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还有的企业工会组织成立了各类基金会,积少成多汇集资金,以帮助临时困难的职工;有的林业局积极协调地方部门,对生活问题较多、劳动能力差的困难职工,通过低保金扩面实施分类救助,确保了困难职工都能得到及时救助。

二、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省林业系统工会立足企业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新时期工会帮扶保障工作,将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作为各级工会的重中之重。实现了有制度、有阵地、有举措、有成果的目标,并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建立统一工作格局,全力搭建帮扶工作平台。由于林业企业多处在偏远山区,林业困难职工虽属于城镇职工却未能纳入城镇低保管理。经协调和沟通,林业职工的低保认定管理工作均由林业企业工会负责,并创造了低保管理和帮扶脱贫的工作格局。林业企业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帮扶工作,将其纳入到企业重点工作,特别是把“低保”工作纳入各企业工会保障工作职责当中。各林区普遍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在工会建立了日常工作机构,做到了应保尽保。去年,延边全州林业企业低保户为18,643,涉及人数34,121人,近年来争取到的“低保”资金累计达12,038万元。

2、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纳入工作考核内容。为切实解决林区职工生活困难,各林业局每年都坚持开展职工生活大检查活动,把全部困难职工纳入到工会组织的视野当中,努力做到“四清”(困难人数清、困难程度清、致困原因清、家庭住址清),使工会组织成为全面掌握特困职工情况的“第一知情人”。同时,在帮扶工作中实行了首问责任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并开展工作绩效评定、工作监督考核、工作联系沟通机制等制度,确保工会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3、创新帮扶工作载体,拓展帮扶工作内涵。一是创新扶贫超市发展模式,变“以捐献为主渠道”为“定期定额拨款等多渠道并举”的融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后续资金来源不足问题。如黄泥河林业局在延边林业首创的扶贫超市,到现在已陆续发展到11个;八家子林业有限公司成立的职工生活救急“110”,公司行政发文定期定额拨付扶贫超市资金的经验,变以捐献为主渠道为多渠道并举的扶贫融资方式等,从根本上解决了后续资金来源问题。二是创新帮扶救助模式,多方筹集帮扶资金,建立灾害自救基金会、职工互助基金会等多种形式的帮困组织,随时为困难职工提供救济资金,及时为困难职工解决燃眉之急。三是创新领导干部包保制度。各林业企业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工会干部以及基层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包保困难户,签订帮扶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位、帮扶到位、脱贫致富。四是创新医疗救助机制。实行困难职工扶困优惠卡、医疗优惠证制度,借助社会力量,减免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切实解决林区困难职工就医难问题。如敦化林业局为3874名困难职工办理了就医购药优惠卡,汪清林业局在职工医院建立了“扶贫病房”使职工享受最低限价收费。五是创新助学方式。各林业局工会把开展“劳模真情助学”、“一助一助学”等活动,统称为“情系学子、金秋助学”,集中时间、资金和精力,保证了捐资助学效果更加明显、力度更加强劲。仅延边林业系统工会近两年的助学金总额就达320万元,有1328名大中小学生得到真情救助。通过开展“金秋助学”系列活动,确保了林区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4、开展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强化“输血”、“造血”功能。各林业局多数建立了林业家政服务网,由工会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培训、劳务输出和就业中介服务。林区工会组织职工开发利用林区资源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通过举办“全民创业培训班”、“经纪人培训班”以及种植、养殖、家政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餐饮业、加工业、运输业等困难职工创业典型,帮助困难职工拓展增收渠道,增加个人收入,尽快脱贫致富。几年来,全省林业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00多期,培训职工1万余名。仅森工集团就为职工自主创业投入1459万元,八个森工企业职工创业年平均收入达到719.4万元。

三、问题及建议

实施“天保”工程后,由于国家对国有林区基础设施投入减少,林区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林区的道路、桥梁、房屋等年久失修,林区“边缘化”趋势十分明显。加之林区生产经营困难,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富余人员多,贫困面广等因素,影响和制约林区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帮扶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国家对林业投资欠账较多,理应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加之林业行业和地域等特点,使林业经常出现政策真空,并逐步被边缘化。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木材生产和销售受到极大冲击,林业企业负担过重,仍然承担大量政府和社会职能,林区道路、供水、用电、供热、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差,致使林业弱势群体逐步增加,企业帮扶工作压力较大。

2、现有资源和手段与困难职工群体帮扶要求不相适应。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加之历史的积淀,林业在新旧发展模式转换中承受了巨大压力和困难。特别是国家提出林业发展要实现由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的转变,实施天然林保护政策后,全省各林区采伐量消减、生产设备闲置、大量职工下岗,造成了林区贫困群体比重增大,特别是延边州所属的10个国有林业局表现尤为突出。加之各林区帮扶保障资金短缺,现有资源整合不到位,帮扶手段落后方法单调,致使帮扶保障能力和水平远不能适应较大困难职工群体的帮扶要求。

3、林业企业帮扶资金短缺。资金是制约帮扶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林业企业的帮扶资金主要靠企业行政拨款和工会经费支持,各林区的帮扶中心站(点)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缺少政府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来自社会各方的捐助,制约了企业工会帮扶工作的深化,直接影响帮扶效果。

4、林业职工医疗保障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被保险人在发生重大疾病和高度残疾时给付的保金不高,不能有效地解决被保险人高额医疗费的负担;二是有的地方医保部门在基本医保中设置“门槛费”(每次入出院都重复收费);三是参保后,职工看病所花费用受限,而核销的比例却很小,职工患大病需支付巨额医疗费用,不少家庭为治病倾其所有,债台高筑,导致大量困难家庭出现,这是林业系统困难职工的主要成因之一。这部分职工仅靠企业救助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建议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从职工大病医保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以研究解决。

5、离退休职工管理等社会职能移交工作滞后。从目前全省林业系统看,困难职工的数量,帮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离退休职工,特别是一次性安置人员。尽管他们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但仍居住在林区,这部分人管理职能本应由社会和政府承担,但却常常处于单位社区无人管的社会边缘状态,且大多数无力缴纳“五险”,又无一技之长,劳动就业能力差,加之子女上学,意外灾害,因此,一有困难就找林业。如弃之不管,将会给林区稳定带来隐患,管之就会给企业增添沉重负担,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为切实做好林业系统帮扶工作,发挥帮扶工作在解决职工实际困难、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构建和谐稳定林区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林业的帮扶:

第一,高度重视林业帮扶工作。帮扶工作既关系到林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否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是否健康发展、社会文明是否进步。应站在林区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高度重视帮扶工作。林区面临诸多与内地不一样的特点,需要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需要享受到国家给予工业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第二,加大对林业的帮扶力度。针对林业系统“非工非农、非城非乡”的特点,国家应加大对林区的投入,切实解决林区交通不便、职工收入偏低、用水用电困难、娱乐文化缺乏、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差以及就业难、子女上学难、职工住房难等实际问题,使广大林区职工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特别要加大对林区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林区职工自主创业,壮大林区经济,增加职工收入,使林业职工早日脱贫致富。同时,加大帮扶资金投入和帮扶工作力度。畅通林区困难职工诉求渠道,及时掌握困难职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帮扶工作更加人性化、更加快捷和高效。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提高林业职工的保障水平,扩大生活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如扩大林区职工互助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在再就业、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对困难群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第四,创新帮扶工作机制。要在促进林业困难职工从根本上建立脱贫机制着眼,从推动林业帮扶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入手,让林业困难职工群体自身动起来、活起来、干起来,加大创业促就业工作力度。同时,还要围绕林区职工脱贫、就业、就医、子女上学等突出问题,建立起帮扶长效机制。

林业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一、明实情:全市林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森林资源现状。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7.3。林业用地面积219万亩,按地类划分:有林地167万亩,疏林地1.8万亩,灌木林地4.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7.7万亩,苗圃地0.5万亩,无林地27.8万亩(其中宜林地16.6万亩)。另外林网、四旁树木折算面积70万亩。按林种划分:用材林87.4万亩,防护林60.3万亩,经济林10.8万亩,薪炭林2.4万亩,特用林0.5万亩,竹林5.6万亩。

2、国有场圃与森林公园情况。全市现有国有林场10个,总经营面积16.3万亩,在职职工人数633人,离退休职工人数334人。全市现有国有苗圃4家,职工总数227人,总经营面积2400亩。全市现有森林公园5家,其中部级森林公园4家,省级森林公园1家,总经营面积10.3万亩,20__年森林旅游收入537万元。

3、林业产值。全市20__年林业产业总产值7.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2亿元,第二产业2.3亿元,第三产业0.1亿元。

从目前来看,我市林业存在的问题矛盾与可持续发展要求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小。我市森林资源总量在全省属于中等位次,但总体上偏小,人均森林面积仅0.36亩。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近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9个多百分点。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需求不断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森林资源面临着保护与治理、开源与节流的双重矛盾。

二是林业经济效益差。我市的森林以中、幼林为主,缺乏集约化经营,经济效益低下,林业总产值占GDP不足3。有些经营者采取自然放任的粗放经营方式,“靠天长树,自然成材”的做法较为普遍,林地的直接经济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国有场圃经济效益大都较低,有的非常困难。

三是林火管理难度大。全市林区人口众多,密度大,成分复杂,群众森林防火意识普遍较弱,野外用火点多且分散,火源管理难度非常大。森林防火交通车辆、扑火工具老化,故障率高,装备水平难以适应森林防火的实际需要。

四是林木流转不规范。林木流转过程存在着随意性,流转程序还不够成熟。林业经营机制不活,市场潜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吸引社会资源能力弱,林业投融资渠道狭窄。此外,少数经营商在林木采伐与林地占用上未履行报批手续。

五是林业产业化进程较慢。林业内部的一二三产业不能协调发展,一产林木生产比重大,二、三产业林产品加工服务比重较小。产业基础薄弱,由于林产品加工企业多而散,小而全,没能形成特色产业或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少,牵动力小。林业科技含量低,我市木材及其它林产品以销售原材料为主,精深加工很少,产品转化能力弱,资源消耗量大,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六是林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四难”:森林资产评估难。在林地、林权流转方面缺乏权威的森林资产评估和转让中介机构,使流转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相关信息传递难。实际工作中缺少为投资者了解和掌握林业政策、市场信息的平台。林业实用技术与投资者衔接难。林业开发者多以高投入、高产出为经营理念,传统的粗放式、经验式的技术服务已很难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合法权益维护难。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山绿了,眼红了”的现象,承包造林合同得不到充分落实,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二、求对策:加快我市林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1、统筹三大效益,主攻两大体系建设。林业既是承担生产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生态产品三大产品,又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大效益的重要部门。林业的两大属性、三大效益,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协调好,关键要建设好林业两大体系。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是林业建设的一鸟两翼,缺了哪一个,林业都飞不高、飞不远,都是残缺不全的林业,都是“小林业”。当前,一是从我市林业发展自然经济条件和现状出发,按照生态规律进行林业生产,建立一个多功能、高效益、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点线面相结合的林业生态体系。二是加强引导和宏观调控,优化森林资源配置和林业产业结构,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类型多样、资源节约、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2、把握三大抓手,拓展林业发展空间。一是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深化林业发展内涵。我市林业用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5.8,相当于耕地面积的一半,充分利用好山地和森林资源,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林业,必须加速村庄、“四旁”、丘陵岗地、隙地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必须加快林业迹地的更新造林步伐,建立造林、采伐、更新造林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按照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到20__年,全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要达到45以上,集镇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实现“村庄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岗坡林果化、庭院花园化”的目标,林业部门任重而道远。二是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提高林业建设成效。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一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项目编报制度和项目库的储备工作。二是加大跑省跑部的力度,争取更多的林业项目落户我市。三是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吸引社会和企业投资林业项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重点实施长江__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公益林工程,绿色长廊工程及农田林网建设项目,速生丰产林建设项目等十个方面重点项目。三是以新型产业为抓手,延伸林业产业链条。一是要加强林工企业的发展。按照“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重点建设以杨树、松类、栎类、竹类等为主的、周期短、高密度的工业原料林和速生丰产林。二是积极发展苗木花卉业。按照“东向发展”的战略要求,以国有和私营苗圃为龙头,加大苗木花卉

基地建设,争取5年内苗木花卉业产值翻一番。三是加快森林旅游观光业发展。呼应我市滨湖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组建森林旅游协会,加强宣传,优化服务,发展观光林业、休憩林业,构建森林旅游业发展平台。在全市现有5个森林公园的基础上,争取使一批林场成为新的森林公园。四是建立能源林基地。适应我国能源紧张的新形势,依托国风集团等企业,结合我市自然地理条件,逐步建立黄连木等树木的能源林基地。3、推进三项改革,激发林业发展活力。一是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主要用途的不同,将林业区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深化国有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二是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林地、林木“三权”政策,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调动民营资本投入非公有制林业的积极性。加快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林业产权制度,确保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三是推行林木采伐制度改革。对公益林、商品林分别实行不同的采伐政策,管住一块,放活一块。放宽对商品林采伐的限制,实行采伐限额单列,打破制约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瓶颈。

4、建立三项机制,完善林业市场体系。一是森林资产评估机制。以县级以上林业部门为依托,建立专门的森林资产评估机构。在此基础上,规定今后所有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流转必须经森林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后方可进行。二是林权流转机制。鼓励和引导林木、林地所有权、使用权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规范、有序地流转。三是融投资机制。协调银行、财政等部门对非公有制林业融投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办法,允许以山林权证抵押贷款,解决非公有制林业融资贷款难的问题。

林业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一方面对改善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确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制约、影响了农民的长远生计和农村经济发展。调查发现,一旦国家停止钱粮补助,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将面临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耕地大量减少,农民基本生活难以保障。退耕还林工程实施4年来,全县有12万亩农田停止耕种,对粮食生产产生了很大冲击,全县粮食产量下降辐度较大。尽管目前在国家补助期内,农民的生活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但是一旦停止粮食补助,农民的基本生活将十分困难,尤其是退耕面积较大的村和极少数“全退户”。如*乡*村一组,已实施退耕还林115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目前人平占有耕地不足0.6亩。*乡*村农民郑之汉,一家3口人,实施退耕还林后仅剩1亩耕地,人平只有0.3亩田,一旦停止补助,基本口粮将难以保证。类似情况尽管所占比例不大,但却是非常严重的隐患。

二是种植的树种效益偏低,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不大。此类问题突出表现在中高山地区。据调查,低山地区退耕种植柑桔、茶叶的,补助期满后绝大多数能产生较稳定的经济效益,农民生计基本不用操心。但是中高山地区种植的板栗、银杏、杜仲以及其它生态林树种,由于林业生产的周期长、见效慢,加之市场疲软,很难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如*乡四年共实施退耕还林6700多亩,种植银杏面积达5514.5亩,目前基本没有任何经济收益。据当地干部和群众预计,至少还要15年方能开始收益。据统计,全县退耕还林除2.3万亩柑桔、0.5万亩茶叶外,其它大多数是此类情况。

三是部分工程质量不高,限制了收益预期的空间。在工程实施时,没有坚持围绕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集中精力发展主导产业,树种选择过多过滥,不利于形成农村经济支柱;没有按照科学引种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引种试验,直接用于大面积栽植,导致适应性差,苗木生长缓慢。如磨坪乡引进的佛手系列银杏品种,*乡引种的石榴,到底能否产生经济效益,至今还很难说;没有实行综合开发,林地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由于工程实施的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农民对退耕还林的效益需求,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加强退耕还林管理的积极性。

四是后期管理不善,影响了树苗的正常生长。除柑桔、茶叶和部分板栗等经济林外,相当部分农民认为“还生态林是为国家栽树”,退耕还林后没有进行抚育管理,任由树苗自生自灭,少数农户还把退耕地当作放牧牲畜的场所。加之近几年的工程建设任务较重,各地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建设上,没有及时搞好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农户普遍缺少实用技术。由于后期管理不到位,直接限制了工程经济效益的正常发挥,导致农民难以从退耕还林中得到回报,对全县广大以土地为生存支柱的农民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五是林副产品销售困难,退耕农民的现实收益减少。退耕地上生产的林副产品由于缺乏健全的销售网络和稳定的市场,导致难以变成商品,直接制约了农民的现实收入。我县*乡生产的银杏茶,应当说是一个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退耕农户现实收入的好产品,但是苦于销售市场未能打开,至今仍处于小打小闹阶段,没有形成规模。20*年仅产干茶500公斤,收入1万元,该乡的银杏叶综合利用率不足10%。

六是政策补助期限偏短,不能满足工程要求。国务院[*]24号文规定“退耕还经济林的补助5年,还生态林的补助8年,以后根据情况,需要多少年就补多少年”。我县地处三峡大坝库首,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实施退耕还林保护三峡工程生态安全的政治需要,势在必行。但根据目前工程现状和苗木生长情况,在现行补助政策下,5-8年内绝大多数将无任何收益。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从客观上分析:一是退耕还林是一项创造性工作,缺乏成熟的经验,国家政策存在逐步完善的过程。加之我县是全国退耕还林试点,*年实施时按以前的分类方法将大量板栗、银杏、杜仲、茶叶等纳入经济林上报,与现行的退耕还林政策相比,减少了3年的政策补助;二是由于镇村机构改革和换届,人员变动频繁,领导精力分散或对退耕还林工作不熟悉,影响了工程的组织实施。从主观上分析:一是思想认识不统一,对退耕还林的意义认识不够,对做好退耕还林工作、解决退耕农民长远生计的难度认识不足,工作措施不力;二是缺乏统筹考虑,抓住当前补助钱粮的大好时机,致力于培植新的稳定的经济增长点的意识不够。没有用市场的观念、长远的观念去分析形势、解决问题;三是缺乏积极引导和服务。在政策宣传、技术指导、培育市场等方面研究不够;四是没有形成活力,未能很好地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农业项目的捆绑投资不够。

切实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实行林下开发,培育后续产业。加强对全县已实施的12万亩退耕还林的开发利用,是解决退耕农民生计问题的关键。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林下资源开发:一是实行林果、林特间作。除坚决禁止种植粮食作物外,凡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都可种植。提倡在退耕还林地内加大造林密度,种植其它经济树种,实行多模式配置、立体经营,使农民有一个好的收益预期并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推广林下种草。建议在退耕地内种植黑麦草、百喜草等适宜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草养牧,推动养殖业的发展,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在推广林下种草的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两点:第一,草种不能过多过滥,全县以2—4个草种为宜;第二,要注重培植养殖大户。

二、加大跟踪投资,搞好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只是一项基础工程,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切入点,只有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理、扶贫开发、能源建设等所有面向农村的投资项目统筹结合起来、综合开发,才能确保退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今后的农业项目安排上,要重点向已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倾斜。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解决生活用能;加大生态移民力度,通过搬迁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订单农业等适销对路的农业产业,增加现实收入,解决退耕农民的后顾之忧。

三、强化技术指导,进行品种改良。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必须以巩固现有造林成果为基础。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全县板栗种植面积已达到6万亩,银杏种植面积也在2万亩以上。对现有的板栗树、银杏树进行高枝嫁接、改良品种,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县委、县政府应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落实相应的机构、人员和经费。县财政安排专项改造资金,扶持板栗品改工作。要建立优质种源基地,与有关科技人员签订承包合同,实行技术承包,品改验收后兑现工资报酬。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的作用,在有退耕还林的村确定一名技术员,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四、培养营销大户,扶植龙头企业。加强林特产品加工、销售市场的培育,是解决退耕农民生存和发展大计的根本保障,也是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点和瓶颈。只有把市场打开了,农民生产的东西才能转化成商品,才会增加货币收入,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才会步入积极、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要整合全县的板栗资源,建立统一的销售网络,对板栗销售大户予以重奖。要积极扶板栗、银杏龙头加工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搞产业化经营,带动工程区的农民脱贫致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设板栗冷贮仓库,解决板栗难以贮藏的问题。

五、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力。我县人多田少,人地矛盾本来就十分突出,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可耕种土地进一步减少。因此,解决退耕还林工程区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必须走外延式发展道路。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打工经济、旅游经济、工业经济等,促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实现农村“减员增效”。要加大对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至二门农业技术以外的谋生技能,同时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引导和支持,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解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上一篇:房产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陶瓷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