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范文

时间:2023-02-26 07:10:49

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范文第1篇

1.1充分认识肺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尤其是肺外表现及早期转移症状

1.1.1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

可表现为头痛、呕吐、偏瘫、脑神经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因肺组织血管丰富,癌栓可经肺静脉进入体循环,经颈静脉或椎动脉上行到脑组织后形成转移灶,或由椎静脉直接进入颅内。肺癌转移发病率高,居颅内转移癌第一位,[1]在无肺部症状而以脑转移为首发表现的肺癌极易造成误诊。

1.1.2脊髓转移

通过血行转移到脊髓,产生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因部位不同出现相应表现,如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腰腿痛,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脊髓引起截瘫等。

1.1.3骨转移

好发于胸椎、腰椎、骨盆、四肢长骨等,由于骨质和骨膜破坏可造成局部骨病及病理性骨折,易与骨关节病混淆。

1.1.4肝转移

可有厌食、肝区疼痛、肝大、黄疸和腹水等,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

1.1.5其他部位转移:

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1.2肿瘤局部扩散引起的症状需与下列相关疾病相鉴别

①压迫喉返神经、声音嘶哑、喉炎等;②压迫食管、吞咽困难、食管癌等;③压迫上腔静脉、头面部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④压迫气管、呼吸困难、哮喘等;⑤压迫肋间神经、胸痛、心绞痛等;⑥压迫臂丛神经、上肌痛、肩周炎等。

1.3癌组织引起其他系统的症状

1.3.1骨关节病变

因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可致骨骼发生增生,杵状指及肥大性骨关节病等,多见于上下肢长骨远端。

1.3.2男性发育

分泌促性腺激素所致。

1.3.3还可出现神经肌肉病变;稀释性低钠血症;类癌综合症等。

2需要普及肺癌的防治知识,患者有任何可疑肺癌症状时能及时就医

对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或可疑征相时,宜定期进行防癌或排除癌肿的有关检查。特别对40岁以上长期重度吸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2],应作为可疑肺癌对象进行相关检查:无明显诱因的刺激性咳嗽持续2~3周,治疗无效;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咳嗽性质改变;持续或反复在短时间内痰中带血,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反复发作的同一部位的肺炎,特别是肺段性肺炎;原因不明的肺脓肿,无中毒症状,无大量脓痰,无异物吸入史,抗炎治疗效果不显著;原因不明的四肢关节疼痛及杵状指(趾);x线片上有局限性肺气肿或段,叶性肺不张;孤立性圆形病灶和单侧性肺门阴影增大者;原有肺结核病灶已稳定,而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者;无中毒症状的胸腔积液,尤其是血性,进行性增加者。当然也应注意青年人肺癌的可能,有报道青年人肺癌的患病率为1.2%~4.8%[3]。

3拓宽思路,对病史采集及查体需全面

当诊断为其他疾病治疗无效时,要及时行相关检查,如胸部x线,CT,纤支镜,痰脱落细胞检查,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淋巴结穿刺,肺穿刺,胸膜活检等,必要时需动态观察并复查对比,以便发现肺部较小的病灶。

总之,由于肺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故临床医生必须警惕肺癌早期症状及肺外表现,注重相关检查,以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参考文献

[1]温珍平、冯铁虹.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支气管癌[J].临床误诊误治,2001,14(3):189.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4.

临床诊断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69-02

临床诊断实践过程中,医师所面临的不仅仅是那些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常遇见那些疑难复杂疾病或少见罕见病例;就是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表现特殊,不具典型性或失去常态,变成了非典型性疾病,也往往给诊断带来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就需要运用会诊这一诊断形式,发挥集体思维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因为会诊不仅是解决疑难病症诊断的好形式,同时也是医生之间与临床各科之间知识横向延伸、开阔视野、打破专业局面和经验水平的制约,在更高层次上认识疾病的好途径;而且也是活跃临床思维、交流临床思维形式的好方法。正如费尔巴哈所说:“人们获得的概念和一般理性并不是单独做到的,而是靠你我互相做到的。”

过去沿习下来的临床各科会诊,常常是由某医师介绍患者情况,接着由众人根据自己对病情的见解提出某一些诊断意见,最后由主持会诊的高年资医师拍板定案、一锤定音。这种方式,虽能弥补个体诊断思维某些方面的不足,但也常存在着某些弊端,如年轻医师对上级医师的盲从心理造成的过份依赖性、畏俱性;医师之间的随众性、嫉妒性、情感逆反心理等,使这一好的诊断形式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有鉴于此,根据科学决策理论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我们设计、提出了以下会诊模式。

1 “德尔菲”会诊模式

德尔菲模式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提出并用于科学预测,后来才广泛应用于科学决策之中的。Delphi是古希腊历史遗址,阿波罗神殿所在地,该神以预言灵验著称于世。现在应用的德尔菲式法,就包含有灵验之意,又有集众人智慧之意,而在此基础上的德尔菲会诊模式,则主要是指后者。

这种诊断模式,是把要会诊病例的所有诊断线索提供给参加会诊的医师,让他们独立进行思维活动,独立组织自己的思维进程,相互之间不争论、不讨论,然后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是一个诊断假说,也可以是多个。然后由会诊主持人把这些假说性结论综合起来加以整理,在不公开诊断假说是由谁提出来的基础上,把这些诊断假说再反馈给参加会诊的每一位医师。医师们参考他人的假说,对自己的拟诊或是修改更正,或是充实完善。经过几轮反复地征求意见,逐渐使诊断假说趋于集中,诊断结论得以形成。这种诊断模式尤其适合于罕见、复杂、疑难病例的会诊。如青年男性,腹泻、菌痢治疗过程中又出现膝踝关节疼痛,先后出现尿道炎、眼结膜炎等;DR检查显示受累关节软组织肿胀,关节周围骨质脱钙,跟骨下缘绒毛状骨赘,跖骨干骨膜反应。根据这些诊断线索,不同的医生可能会得到“菌痢”、“尿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膜炎”、“非特异性感染”等,有人可能会得出“Reiter综合征”的结论。当会诊主持人把这些诊断假说综合整理再反馈到医师手里后,经过再次的比较、类比等思维,有人便可能走出当局者迷的状态,最后得到能够解释所有异常病理改变的诊断----“Reiter综合征”。

2 列名小组诊断模式

列名小组诊断模式要求会诊的每一位医师,事先均不讨论要会诊病例的诊断及其它问题,在这种不因接触而相互影响的前提下,让每位会诊者思考同一份病例资料,各自独立的提出诊断假说和诊断依据,然后由会诊主持人把所有的诊断假说综合起来,向参加会诊的每一位医师公布结果,但不公开每一种诊断假说是由谁提出,然后让大家对这些诊断假说毫无顾忌的畅谈自己的观点,对自己支持的诊断假说提出依据加以肯定,对自己反对的诊断假说寻找线索证伪,在相互拆台补台的过程中,一个可信度较高的诊断便诞生了。如对于一个长骨囊状膨胀性病变,医师们根据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提出“骨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粘液纤维瘤”、“骨囊肿”等诸多不同的诊断假说,当主持人把这些假说公布后,大家便可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灶膨胀程度、是否有分隔、钙化、是否伴肿块及骨膜反应等,在证实与证伪的反复交流中,一个较客观真实的诊断结论便产生了。

实际工作中,会诊多属此种情形。这是临床实践所决定的。一个诊断结论诞生的正常情况是,医生首先对病患者的感性表象产生若干诊断概念和判断,再升华出某一诊断假说,然后寻找其它线索和其它资料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事实上大家各自在互不交流的情形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和层面提出了诊断见解,而热烈讨论的过程,正是主持人聚集大家交流思维流向,扩大思维视野,深化诊断思维的过程。“三人行必有我师”嘛!这种会诊模式是发扬民主的表现,也体现了“百家争鸣”的好的学术风气和工作气氛。

3 头脑风暴会诊模式

头脑风暴会诊模式有人把它译为“畅谈会”方法。奥思本曾给这种方法定下四条规矩:一是不允许对意见进行反驳,也不允许作结论;二是鼓励自由思考,思路越宽越受欢迎;三是建议意见提得越多越受欢迎;四是寻求意见的改进与联合,即参加者应当希望别人把他的意见改进得更完善、更明确、更有力,也希望和他的意见差不多的人和他一起提出联合意见,使意见更加有说服力。这种会诊模式要求每一位会诊的医师对于给定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可以毫无约束的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出对患者各种症状的解释,进而提出诊断假说;同时也允许几个会诊者共同提出某一诊断假说,联合起来解释患者的客观病征,使自己的结论更有说服力。如对于某一食道狭窄的病变,会诊者可单独提出“食道癌”、“腐蚀性食管炎”的假说,也可以提出“迷走锁骨下动脉”、“重症肌无力”“Barrett食管”等拟诊,还可联合提出“Forestier综合征”等结论,然后大家把所有的诊断假说汇集起来,经过共同讨论,就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所有的假说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结论来。

这一诊断模式是根据给定的诊断资料,运用散发式思维方式尽量联想尽可能多的疾病,并从中择优,这样就扩大了疾病覆盖面,减少了误诊的机率。

4 提喻会诊模式

提喻模式有人又把它译为“综摄法”,它是一种集中众人智慧,激发集体的创造力的方法,属于一种非系统的典型方法。这一会诊模式可表述为:一变“陌生为熟悉”,二是“变熟悉为陌生”。前者是指面对某一待明确的病例,可以把它的各方面的病理表现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如按系统的症状,或按临床、影象、试验室检查、内窥镜表现等,以据此深入分析病人的具体细节,明确客观表现所蕴含的病理实质,经过纵向深入的剖析和横向广泛的比较,便可得出某一诊断结论。“变陌生为熟悉”,其中陌生代表有待判断的病情资料,有待解释的病理征象,熟悉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加工而得出诊断结论。“变熟悉为陌生”它所实施的核心则是类比推理。例如要研究夜视装置,不找专家讨论这个问题,而是找生物学家讨论猫头鹰夜间活动时眼的生理机制。在影像会诊中,面对某一组影象学表现,不是立刻结论它,而是尽量寻找否定那组病征所强烈倾象的疾病,实在否定不了,则增加诊断假说的可靠程度。如一个可疑骨肿瘤的患者,要肯定它是骨肿瘤,必须否定它不是先天畸形,不是应力骨折,不是炎症,不是结核,不是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等,只有否定的其它疾病越多,才能使要肯定的疾病更有把握。正如英国一位心理学家所说:“测定智力技能的唯一标准可能是检测摒弃谬误的速度。”

临床诊断范文第3篇

胃癌(stomach cancer)发生于胃部的癌病类疾病。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在胃的恶性肿瘤中,腺癌占95%这也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乃至名列人类所有恶性肿瘤之前茅。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属晚期。因此,要十分警惕胃癌的早期症状,以免延误诊治。我国胃癌死亡率为25.2/10万(男性:32.8/10 万,女性:17.0/10 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3.2%,占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一位。(男性是女性的1.9倍)。随着胃病检测技术的进步,有利于胃肿瘤的诊断和鉴别,由于实时超声的问世以来,为食道、胃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工具,撬开了超声不能窥视空腔脏器””的大门。

1解剖概要

胃是消化道最大膨大的空腔器官,分贲门、胃底、胃体、幽门 四部分。胃的形态、大小和位置随胃容量多少、、体型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但贲门和小弯的位置比较固定,而胃大弯及幽门则随胃的充盈程度与的改变而变化。卧位时,贲门、胃底、胃小弯和部分胃体被肝左叶、胸骨、肋骨所遮盖。站位时,贲门和胃底仍为上述组织遮盖,而胃小弯和胃大弯、胃体直接贴近腹壁。

2探查方法

2.1仪器

一般采用实时二维超声显像仪(以下简称B超),频率以3~3.5兆赫(MHz),超声窥镜所用频率 5~10MHz仪器,灵敏度与检查肝脏相同,以图像显示清晰为准。

检查前准备:于检查前一天晚餐应进易消化软食,餐后至翌日检查前禁食10~12小时以上。

2.2检查方法

①体表直接检查法:受检查者取仰卧常规先扫查肝、胆、胰、腹主动脉周围及空腹胃区有无异常,然后饮胃透声剂(如显得清、胃快胃液或水),因肿瘤患者胃粘液多,粘膜层显示不理想,为了增强胃粘膜微细结构的显示,降低胃液粘膜稠度及声阻抗,有利于肿瘤的显示。所以胃癌者受检前应顿服”显得清”。饮量视情况而定,一般在500ml左右,服后略停3-5分钟。取抑卧位、左、右侧卧位及坐位,行多切面详细观察胃腔充盈后的形态;胃壁层次结构构厚度及胃壁蠕动和排空等情况。

②超声内窥镜法:检查方法与一般内窥镜方法相同,但在检查时当内窥镜达到目标位置时,即注入脱气水于水囊中即可进行检查。(超声内窥镜前端装有一小型超声探头,在探头前端有一囊)。近来又有凸形探头并配有组织钳装 置。所以内窥镜法不但可排队气体和骨骼对超声探查的干扰,同时可以取组织活检。

3正常胃声像图

正常胃的声像图受胃内容物影响较大。空腹时,胃内含少量气体,回声图呈多次反射不易观察。这了获得满意的胃声像图,需口服胃透声剂,见胃内有漂浮游动有强光点,逐渐减少消失,胃壁各部层次结构清晰可见。

①贲门声像图

大多数人于空腹时可见。一般在剑下偏左,纵切 面(探头略向左倾斜)位于肝左叶之后,腹主动脉之前显示椭圆形,管壁厚度均匀为低回声区,中心为强回声呈”靶环状”如果饮水时可见液体通过。

②胃体、胃窦声像图

正常胃体、胃窦块像图

正常胃体、胃窦位于上腹部,胃体于剑下可见,胃窦位 于正中线以右。饮透块剂后,胃壁呈强弱相间的五层纤细 光带回声,由内向外,第一层为强回声带,第二层为低回声带,组织学上 共同代表粘膜层;第三层为强回声,第四层为 低回声,第五层为强回声,分别代表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胃壁厚薄受胃充盈膨胀程度影响,饮透声剂后一般胃壁厚3~5cm。超声 可动态直观胃壁蠕动情况,正常胃壁由胃体向胃窦幽门方向有规律地蠕动,前端为 舒张波,后端为收缩波。收缩时,胃壁向胃腔突起,横切而胃体,呈”∞”字形,层次分明,回声光带纤细完整,连续性好。正常胃内液体约1小时左右排空[1]。

4胃癌的声像图

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消化道最常见的肿瘤,好发年龄40~65岁之间,它可以发生在胃的 任何部位,但以胃窦、小弯和贲门区常见。

贲门癌:贲门部增大,管壁局限性或全周性增厚、僵硬,前后径均超过3cm,以上,呈”偏心靶征”。根据胃癌声像图的特点大体分为三种: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归纳起来 有以下特征。

4.1正常胃壁结构破坏

癌肿沿胃壁浸润生长,常侵犯胃壁各层,使胃壁增厚,层次模糊不清,粘膜面粗糙、不光整,㈠如隆起型胃癌,肿瘤由胃壁间突 入腔内,表面凹凸不平呈菜 花样,图像酷似”戒指样”改变。㈡溃疡型胃癌、因病变区表面有污浊或出血点,故回声较强,而且癌瘤常达 肌层形成大 而浅的盘状溃疡,其边缘有一圈堤状隆起,中间凹陷,常见回声失落现象,酷似”火山口”或, “弹坑样”图像改变。㈢浸润型,因癌肿浸润生长累及胃壁各层,使胃壁局限或弥漫型性增厚,界线不清。

4.2胃形态异常,胃动力学发生变化

因上述原因肿瘤侵犯胃壁造成胃壁不规则增厚,致使胃腔狭窄变形。而且因癌肿生长,胃壁僵硬,蠕动减低或消失导致胃排空缓慢,胃液潴留。

4.3胃癌的转移表现

胃癌转移分直接扩散、血行、淋巴转移及种植方式转移。直接蔓延主要因肿瘤侵犯到浆膜层,常常波及邻近脏器。而且胃癌蔓延也有一定规律,如贲门癌向食管下段蔓延或直接侵犯邻近脏器如肝脏、大网膜、横结肠、胰腺及腹壁等;幽门部癌一般向十二指肠 扩散。这些被侵犯的组织图像表现为:胃与周围脏器原清楚的界线被破坏,形成边界模糊不清或使受累呈”假肾形”改变。若胃癌沿淋巴管转移,常在肝门或腹主动脉周围见到圆形或类圆形肿大的淋巴结,为低回声、结 节或肿块。所以胃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和典型的肝转移征象是超声提示胃恶性肿瘤的重要依据,同时有利于对肿瘤分期的判断。

5临床意义

5.1在胃部肿瘤的诊断方法中,以往常用X线双重低 钡造影、纤维内窥镜,尤其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此方法可靠;超声检查胃炎较胃镜逊色,但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15.%左右,大部分为中晚期胃癌;据统计及国内外报导超声对胃炎诊断不如胃镜,但对中晚期胃癌检出率为90%左右,对胃癌的动态观察,判断癌肿浸润胃壁程度以及有无邻近器管的转移有独道之处,并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晚期癌肿介入性导向治疗、疗效观察和预后的随访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5.2虽然胃癌发病率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胜瘤首位,但早期无明显症状。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只能诊治那些症状明显而前来求 医的患者,然而有症状却不明显及亚临床患者及健康的人群疾病,应由普查来发现确定。所以作者认为利用B超检查,方法简便易行,对病人安全无损、图像清晰、重复性强、检出率高;利用它不仅能动态观察胃粘膜层微细结构的变化,而且可以弥补胃镜无法窥视肌层以外病变及判断有无 邻近脏器转移等优点,可作为诊断胃癌和普查筛选胃部疾病的无创首选新方法,为胃癌患者争取”三早”做出贡献。

6 胃癌超声诊断适应证:

6.1有症状的胃癌患者。

6.2无症状的早期胃癌患者。

6.3胃癌前期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细胞不典型增 生等)。

参考资料

[1] 林海宾.医药世界[J].超声诊断新应用杂志,2002,42(6):77.

临床诊断范文第4篇

在过去的35年中,骨肉瘤的临床诊断有了长足的进展。这种进展的最重要的的后果是使骨肉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由过去的20%左右提高到今天的接近80%。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近年来骨肉瘤诊断中的重大进展,提出20世纪的骨肉瘤诊疗模式。

1骨肉瘤的X线平片诊断

对大多数病人,X线平片基本可以作出诊断,其基本X线征象如下:(1)瘤骨:瘤骨是X线诊断骨肉瘤最重要的本质性依据,有3种主要形态:①象牙质样瘤骨,密度最高,边界较清楚,多见于髓腔内或肿瘤的中心,为分化较成熟的瘤骨;②棉絮状瘤骨,密度略低,边界模糊,如棉絮样,是分化较差的瘤骨;③针状瘤骨,自基底向外,垂直于骨皮质生长,可呈针状、放射状、毛刺状、胡须状或曲卷交叉状。其形成是肿瘤向软组织浸润发展时,供应肿瘤的微血管垂直于骨干生长,因而在血管周围所形成的瘤性骨小梁也垂直于骨干,常见于分化较差的瘤骨区和骨外软组织肿块内。(2)局限性溶骨性破坏:早期表现为干骺端松质骨的虫蚀样破坏区,病变可沿哈氏管蔓延形成1~2cm长的纵行透亮区并逐渐融合扩大形成大块骨质缺损,广泛性的溶骨性破坏极易造成病理性骨折。(3)骨膜反应:肿瘤刺激骨膜增生,可表现为日光放射状、花边状或混合存在,肿瘤侵入周围软组织中可形成软组织肿块,此时肿瘤上下边界附近的残留骨膜反应呈三角形,称为Codman三角,Codman三角虽是骨肉瘤的常见而重要的征象之一,但亦可见于其他肿瘤(如骨纤维肉瘤、尤文氏肉瘤)或病变(如骨髓炎、佝偻病等),故并非骨肉瘤的特征性表现。(4)侵犯骨骺和关节:骨肉瘤一般不侵犯关节,在骨骺板未愈合前骨肉瘤为软骨所阻,不侵犯骨骺,但也有作者认为骨骺并不能作为防止肿瘤扩展的屏障,通过核磁共振的检查可以准确的判断肿瘤侵犯骨骺的情况。

2骨肉瘤的CT诊断

CT的优点是具有横断面成像功能和高密度分辨率,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骨肿瘤的诊断,而且对于估计肿瘤的恶性程度,术前手术范围的确定都有一定的价值。CT检查所显示的征象与X线平片大致相同:①肿瘤骨:形态多样,可呈点状、斑片状、针状,且同一病人可同时出现不同形态的肿瘤骨;②骨质破坏:可表现为虫蚀状、斑片状缺损,其内为软组织密度影充填,边界不规则,增强扫描有时可见不规则强化;③骨膜反应:常表现为弧线状高密度影,与骨皮质平行并间以狭细的较低密度影,Codman三角在CT表现为越远离肿瘤中心骨膜反应越淡薄,越近肿瘤中心骨膜反应越明显,并在肿瘤中心处突然中断,中断处可见肿瘤组织充填;④软组织肿块:在CT表现为骨破坏区和骨外软组织内中等密度的软组织块影,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CT的优点在于可能发现部分平片不能发现的征象:①肿瘤的边界:肿瘤边缘可光整或不规则,与髓腔的界限清楚,增强扫描可以见与软组织的清晰界面,在判断髓腔浸润方面,CT优于X线平片,常表现为髓腔内低密度脂肪组织为软组织代替;②肿瘤组织密度结构:坏死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内的不规则低密度区,出血表现为肿块内片状高密度影,部分病例可以出现液2液平面;③肿瘤侵犯邻近血管:表现为肿块紧贴或包绕血管,增强扫描血管明显强化,故较平扫易于辨认;④肿瘤侵犯关节:表现为骨性关节面破坏,边缘不规则,关节间隙增宽及软组织肿块充填等征象。此外,CT更易于发现跳跃性病灶,常表现为患骨或邻近关节对侧骨端髓腔内的圆形、类圆形略低密度病灶。CT的缺点在于评价软组织或骨髓受侵情况不如MRI;不能摄肢体纵轴像,所以在全面评估骨肉瘤的范围方面也不如MRI。

3骨肉瘤的MRI诊断

多数骨肉瘤在T1加权像上呈不均匀低信号或混杂信号,T2加权像上呈不均匀高信号,边缘清楚,外形不规则。肿瘤骨在T1及T2加权像上都表现为低信号,出血则表现为圆形或斑片状短T1及略长T2信号。液化坏死区显示为长T1长T2信号,可形成液-液平面。

MRI诊断骨肉瘤较平片和CT等其他影像手段具有许多优势。首先,MRI能全面评估肿瘤的范围。在X线平片及CT图像上由于肿瘤成骨所致,肿瘤与正常骨质多分界不清,影响对肿瘤范围的判断,而MRI不受肿瘤成骨的影响,能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范围,应用纵向T1加权像所确定的肿瘤范围大小,与术后病理标本大小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其次,MRI能准确地判断肿瘤与邻近骨骺、关节、肌肉以及神经血管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是否采取保肢手术以及术后生存率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Trommel等应用MRI评价34例骨肉瘤患者病灶周围的神经、血管及关节的侵犯情况,并与术后组织病理标本做比较,在诊断神经受侵方面,特异性为66.7%,阳性预测值为38.5%;诊断血管受侵的特异性为61.1%,阳性预测值为53.3%;诊断关节受侵的特异性达70%,阳性预测值为86.4%;而三者诊断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都为100%。

临床诊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异位妊娠; 诊断; 减少; 降低

[中图分类号] R71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7-162-01

异位妊娠以输卵管妊娠最多见,占总数95%~98%[1]。据国内统计,异位妊娠与正常妊娠总数的比例143~150,是妇产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发病率1/100,是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熟悉掌握宫外孕的常见临床症状特点和诊断要点,及早发现诊断宫外孕,早干预宫外孕胚胎的生长是减少宫外孕破裂,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最基本条件。现统计我院2007年5月~2008年12月期间收治住院确诊宫外孕并治愈出院的异位妊娠病人110例,对其临床常见症状及诊断要点作一个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2007年5月~2008年12月我院确诊异位妊娠病例110例。年龄17~40岁,孕次1~7次,节育环避孕3例。确诊输卵管妊娠104例,宫颈妊娠2例,宫角妊娠2例,卵巢妊娠1例。

1.2 方法

对110例异位妊娠病人所出现症状(停经史、腹痛、阴道流血);体征(腹部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辅助检查(B超:有无盆腔包块,盆腔积液,尿HCG定性,血β-HCG定量);腹穿/后穹窿穿刺有无抽出不凝血等方面进行统计列表分析。

2 结果(表1)

3 讨论

上述列表分析可见异位妊娠病人96.3%尿HCG定性阳性,所有的病人查血β-HCG均升高。常见临床表现是停经史、下腹痛、阴道流血、下腹压痛,其次是盆腔积液和盆腔包块,移动性浊音次之。异位妊娠变化多,不典型病例容易误诊。对于每一个有停经史、腹痛、阴道流血的就诊妇女,应详细询问病史及婚育史(特别注意有无盆腔炎史、反复多次人工流产史、不孕史、不同避孕方法等高危因素)。体检动作要轻柔,以免造成人为因素引起的宫外孕破裂。尽快行盆腔B超(最好做阴道彩色B超)及尿HCG定性检查,排除是否怀孕,子宫内外有无孕囊,盆腔有无积液和包块。切不可因尿HCG阴性就完全否定宫外孕可能性。对于出现少量暗红点滴状或持续性阴道流血,而B超盆腔未见宫内宫外明显孕囊,盆腔少量积液,无盆腔包块的病人应警惕异位妊娠可能,通过血清HCG定量检查协助诊断早期异位妊娠。当受精卵着床2~3d,就可借助放射免疫测定血清中HCG含量,宫外孕滋养细胞发育不良,HCG水平偏低(必要时连续追踪多次)。

现在急救医疗体制日渐完善,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高敏度放射免疫测定HCG与阴道B超盆腔的应用,使大部分异位妊娠在发生严重出血前即能诊断,得到及时诊治。对于诊断困难的可疑病例,可腹腔镜直视下进行检查,直接诊断卵巢妊娠、残角子宫妊娠、宫角妊娠等。可同时根据病人年龄大小、有无生育要求、妊娠部位、妊娠情况、是否容易止血等方面综合分析评估,决定对异位妊娠进行保守手术或病灶切除。对于确诊异位妊娠,盆腔包块< 3cm(未见胎心搏动),无急腹症及盆腹腔明显内出血的病人,应及早使用MTX或米非司酮灭胎保守治疗[3],用药期间密切注意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及腹痛情况,动态随访β-HCG盆腔B超的变化,出现急腹症及明显内出血必须马上开腹手术治疗。这样可大大减少异位妊娠破裂发生率,有效预防异位妊娠破裂引起失血性休克发生,从而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徐增祥,杨辛,盛韵姑. 妇产科急诊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

[2] 蒋立权. 异位妊娠300例的临床分析[J]. 中华现代妇产科杂志,2009, 6(1):42-43.

[3] 杨云. 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4, 13(6):471-472.

临床诊断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临床病理诊断;见习;接触临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59-02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在医学教育、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上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病理学同时也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和达到GMER的要求,国内外高等院校纷纷采取“三早”的方法,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而病理学在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应作为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切入点。适当组织安排临床病理诊断的见习,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责任感,激发学习兴趣,既能有效地将病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又能让学生早期体会做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供重要的途径。为此,我科近年寒暑假期间均组织安排医学生参加临床病理诊断学见习,探讨如何更合理地计划、安排和实施学生参加临床病理见习,且收效良多。

一、临床病理诊断学见习具体实施方案和主要内容

临床病理诊断学见习的质量保证有赖于见习环节的管理,通过对见习前期,见习期间,见习后期三个环节的管理,对见习的全过程进行了有效控制,可使见习教学计划目标的制订、见习过程的组织与执行、见习效果和质量的评估等见习教学管理要素更加客观和合理。

1.见习前期。充分的见习前期准备工作是见习效果保证的重要基础。制订临床病理见习管理制度和计划要求,让学生明确见习目的。编写一本适合学生见习使用的工作手册,其中包含有临床病理诊断的基本流程和详细步骤,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的基本诊断要点,与临床科室医生和患者及其家属交谈注意事项等方面。临床病理诊断见习主要在已学过病理学理论的大二学生中开展,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确定见习人员,见习前对同学进行培训,简要介绍相关注意事项并发放见习资料。

2.见习期间。见习期间的有效组织和合理安排是整个见习管理的中心环节。见习时间在寒暑假,根据同学的要求安排不同的时段,见习时间1周,每次安排10人左右。见习期间对同学进行分组,让他们分别参与到取材,切片制作,免疫组织化学,特殊染色,冰冻切片制作,图文报告制作和电脑查询系统的使用,病理档案管理的学习。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尽可能多的同学参加病理见习,保证每个参与病理见习的同学尽可能全方位了解整个临床病理诊断的过程和具体内容。

3.见习后期。见习后期的总结和客观分析体现见习过程的收效,亦为今后工作的改进提供重要提示。见习结束后,让学生书写见结、心得体会并以不记名方式完成调查问卷,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需要,通过总结和对结果的分析可取得本次见习工作的组织管理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整改和完善相关工作,为今后工作提供经验。

二、临床病理诊断见习的一些体会

1.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临床病理见习的开展,学生最直接的收获就是通过见习,亲身参与到整个临床病理诊断的日常工作中,不但了解了临床病理诊断的一般操作流程,还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工作中,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例如在图文采集系统操作的见习中,学生可以见到一些熟悉的切片图,可以唤醒相关的理论知识的记忆,并通过带教老师对典型切片的讲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方式只为理论授课和实习课,教科书上的内容和实习课的的标本和切片一般都是比较典型和固定的,但疾病是个发展的过程且疾病有表现的多样性,使得传统的授课方式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不利于医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通过临床病理诊断见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看到实际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相符的一面,使相关理论印象更深刻,亦可以看到实际中与教科书上或实习课上较为单一的内容是有差别的,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很好地补充了学校内学习的不足,锻炼了学生运用整体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见习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将综合学过的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以及病理学知识,运用在临床诊断中,培养了他们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而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翻阅专业书籍或是通过网上查阅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初步的临床思维培养,为医学生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和日后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2.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临床病理见习,让学生以医生的身份参与到日常工作中。接待患者及其家属,为其查询病理结果,或是与临床各科室医生进行必要的交流,都是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的内容,学生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临床医生的交谈,解答其疑问,可以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与技巧。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首要目标,在接待病人或其家属的过程中,可使学生对医患关系有正确的认识,这是医疗服务需求变化及现代医学观念变化对医务工作者所要求的。学生对“医者父母心”感受更为深刻,懂得如何关心爱护和体恤病人,应该怎样树立良好的医务人员的形象,明白到做为一名合格和优秀的医务人员,不仅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技术,同时必须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病理科和病理医生。因病理科不同于临床科室,通常不是直接面对病人进行诊疗工作,这一点使得刚学习病理学的医学生甚至一些临床医生对病理科及病理医生的认识有所偏差,认为病理医生犹如机械的阅片器,只凭显微镜下的图像就可作出诊断。但病理学是临床联系非常紧密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医学中尤其是临床诊断工作中的地位极其重要,病理诊断通常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一个好的病理医生,除了积累一定的病理诊断经验外,还必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因为病理与临床密不可分。

4.教师亦从见习带教中收益良多。在临床病理见习中,带教老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老师亦是医生。一方面要传授医学知识,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医疗道德,因为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教师往往会有意无意地传授自身的价值观和态度,这一切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在带教过程中,教师必须提前梳理病理学的知识,复习相关的理论。老师必须重视带教工作,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对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很好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三、存在问题及不足之处

从学生的心得体会及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见习过程中也体现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如很多同学都要求参加见习,但病理科容纳量有限,因此,有必要联系其他附属医院病理科给与安排更多的学生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见习时间太少,并没有真正掌握临床病理诊断的步骤和要点。另一方面,临床病理诊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学生所学病理理论知识要有机地结合,且见习学生尚未学习诊断学、内、外、妇、儿等临床专业知识,对专业术语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专门的带教老师进行指导和介绍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亦希望见习过程中能有更多的动手机会。这些都需要在今后工作的安排与组织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总之,临床病理诊断学见习为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供简便、快捷的途径,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实践性,值得一直推广实施。且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工作,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琪,毛荣,刘晨.见习环节管理对临床见习教学质量影响的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8-20.

[2]王彦,卓文磊.心理学效应在临床见习生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2006,3(12):157-158.

临床诊断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临床诊断 放射线检查

临床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先决条件,治愈疾病的前提,惟有作出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才能进行。现代医学各种临床诊断手段均取得长足进步。过去未能发现的许多病例,在先进诊查手段的互相配合下得到早期发现,其中放射线检查在现代医学诊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放射线诊断取得了迅速发展,为临床诊断作出了一定贡献。笔者试就放射线诊断以及临床诊断及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述。

诊断是用医学科学的方法对疾病的表现所作出的辩证逻辑的结论。也就是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以及特殊检查结果,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再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对所获得的有关健康状态和疾病本质的判断。诊断的目的是为了防治疾病,使病人恢复和增进健康。诊断能否正确取决于检查是否周详、准确,思维过程是否符合疾病本身的发展进程。

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重视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只有尽早地诊断疾病,才能得以及时的治疗;迟延和错误的诊断必然会使疾病由潜伏状态发展到出现临床症状,由轻症转为重疾,由单一的病变发展成多种复杂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诊断基本方法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放射线、心电图、超声、内镜等其他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和放射线检查的应用最为广泛。放射线检查由于教学和临床工作的需要以及其自身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因其迅速的发展丰富了临床检查的手段,从而对一些早期的隐匿性疾病提高了诊断水平。

放射线检查相当于临床上的直接望诊。普通望诊只能看到人体各部的外形和表面变化,而放射线检查则可看到内脏器官以及骨骼等的解剖结构与部分功能状态。放射线检查与病理检查有相似之处,二者均可观察人体结构和器官的变化,以了解其病理性质。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如病理学除可观察大体病理改变外,还能用显微镜研究细胞和组织结构,但病理学只能在离体器官和组织上进行观察,却不能研究活体器官;而放射线检查却能研究活体器官的形态和功能,从而通过观察到的影像来推测其病理性质。放射线检查与化验检查也不相同,后者是对所送标本进行客观检查,所得结果供临床诊断参考;而放射线检查则一般须提出具体的诊断意见。在做放射线诊断结论时,必须在系统、周密调查和对各种材料综合分析后,才能提出正确的结论。临床医生若忽略应做的体检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单纯依赖放射线检查来诊断,易得出片面的结论;同样放射科医生单凭放射线所见,而不结合病史、体检和有关的化验结果即做出结论,也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诊断必须尊重客观,必须经过唯物辩证的思维才能得出。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方法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循证医学(EBM)正在迅速兴起。循证医学是指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将个人的临床专业知识与现有的最佳的研究证据、病人的选择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为每位病人做出最佳的医疗决策。同时患者的积极参与是循证医学的重要内涵,他们对诊疗决策的期望、要求、合作是医务工作者必须时时关注的课题。在医学影像学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进而发展循证医学影像学,根据EBM的理念进行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性、介入治疗性试验和文献评估。

循证医学(EBM)是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临床经验、临床决策)以及患者价值观(关注,期望,需求)的结合;是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病人。EBM强调医师应深思熟虑地将目前所得到的最佳证据,用于对每一个患者进行健康服务时的决策。使提供的医疗服务建立在目前所能获得的证据基础上。EBM旨在将经验医学上升到遵循证据的医学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目前,EBM的应用领域已从最初的临床医学,扩展到医学教育、医疗卫生决策、医疗保险、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学、药学、卫生经济学和医疗服务购买等诸多领域。EBM的概念已被医学界的主流思潮、病人和各级政府广泛接受。

在伦琴于1895年发现X线后的100多年中,大部分影像是以各种模拟的方式记录在X线片上的。自20世纪70~80年代CT和MRI先后问世后,提示了平片数字成像的可能。在今天,除传统的X线片仍是成像中最常用的方法外,21世纪后计算机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及正在兴起的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等几个重大因素将会对成像产生深远的影响。CT提供了更高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和无重叠的轴面断层,显著地扩大了人们对X线和解剖关系的认识。MRI对放射学最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在于它阐明了心脏的形态和优点,由于它的无射线及能多方位显示病变的优点,对于了解胸部体、肺循环中的血管、胸壁、膈肌区的情况及肺尖和臂丛的关系也有很大作用,对于纵隔病变的定位和定性作用也是肯定的。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不论检查仪器如何先进,也均有其适应范围和局限性,临床工作者切不可盲目依赖仪器检查,而忽视病史与体格检查这两项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病情,分析表现,透过临床现象探索疾病的本质。全面考虑问题,警惕主观臆断,以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防止漏诊、误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肖志英,刘艺鸣,李阵平.诊断学理论与实践.Journal of Diaqnostics Concets&Practice,2006,(4).

临床诊断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儿胃炎;临床;诊断治疗

胃炎指的是任何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1]。特别是小儿,其脏腑娇嫩、饮食卫生较差,容易导致胃肠道的疾病产生。据有关文献报道:在我国,儿童患胃炎病率从45.1%~84%。这可能与不同地区或选择被检病例的标准不同有关,但是这也说明了我国小儿胃炎的高发性,值得我们临床医生重视。为此,本研究对本院所治疗的小儿胃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07年5月10日~2013年5月10日通过门诊诊断为小儿胃炎(包括急慢性)的135例患者,其中男性75例,女性60例,年龄在4~11岁,平均年龄在(6.3±1.4)岁。经统计学分析,所选患者性别、年龄差异(P>0.05),不具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收集135例患者的门诊资料和同时入住我院治疗的住院资料,对患儿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临床诊断、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1.3 临床诊断(1)患儿的症状;(2)门诊和住院时的体格检查;(3)辅助检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做相应的检查确诊(如三大常规检查、纤维胃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尿素C14-呼气实验检查)。

1.4治疗方法将患儿确诊为小儿胃炎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了相应的治疗。(1)综合治疗:主要患儿纠正患儿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予抑制胃酸、营养支持、保护胃粘膜和抗炎等对症治疗,如常用质子抑制剂(奥美拉唑)和中和胃酸的(碳酸氢钠)、保护胃粘膜的(硫糖铝)、营养支持(维生素组)等。(2)若为Hp感染:予抗Hp的三联疗法:克拉霉素+甲硝唑+奥美拉唑治疗。(3)若为药物损伤:立即停服以前药,并进行综合治疗。

1.5 疗效判定经我院治疗出院后,2年后回访,将疗效分为4类。恢复: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无任何不适;好转:症状明显减轻,偶有复发,可控;无变化:症状同前,一直治疗;其他:症状不明。

1.6 统计学方法以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表现比较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见135例病例中:腹胀反酸的有44例,占总数的32.6%;上中腹疼痛的有35例,占总数的25.9%;食欲下降的有28例,占总数的20.7%;营养不良的有21例,占总数的15.6%;其他临床表现的有7例,占总数的5.2%。其中“腹胀反酸、上中腹疼痛、食欲下降、营养不良”与“其他”间的差异比较(P

表1临床表现比较(例%)

组别 例数 腹胀反酸 上中腹疼痛 食欲下降 营养不良 其他

例数% 135 44(32.6) 35(25.9) 28(20.7) 21(15.6) 7(5.2)

2.2病因比较根据患者临床诊断,可见135例患者中:不良饮食的有54例,占总数的40.0%;慢性咽炎、鼻炎等的有24例,占总数的17.6%;Hp感染的有36例,占总数的26.7%;药物损伤的有16例,占总数的11.8%;其他病因的有5例,占3.7%。其中,“不良饮食”与“慢性咽炎、鼻炎等,Hp感染,药物损伤,其他”间的差异比较(P

表2病因比较(例%)

病因 总例数 不良饮食 慢性咽炎、鼻炎等 Hp感染 药物损伤 其他

例数% 135(100) 54(40.0) 24(17.8) 36(26.7) 16(11.8) 5(3.7)

2.3疗效比较 根据患者治疗的后情况,将135例患者的疗效分为4类:恢复的有65例,占总数的48.1%;好转的有51例,占37.9%;无变化的有13例,占9.6%;其他的有 6例,占4.4%。其中“恢复、好转”与“无变化、其他”间的差异比较(P

表3疗效比较(例%)

疗效 总例数 恢复 好转 无变化 其他

例数% 135(100) 65(48.1) 51(37.9) 13(9.6) 6(4.4)

3讨论

小儿胃炎在临床上多表现不典型,特别是小儿慢性胃炎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体征很少,容易造成误诊,仅凭临床症状难以确诊,而X线检查一般只有助于排除其他胃部疾病,但随着纤维胃镜的发展,依赖胃镜和直视下胃黏膜活检检查已经可以更加安全、可靠的进行诊断[2]。 故而本实验在其他相关检查的基础上,主要以纤维胃镜检查为主来确诊小儿胃炎。

本次实验研究显示:小儿胃炎临床表现依次主要为腹胀反酸(32.6%)、上中腹疼痛(25.9%)、食欲下降(20.7%)、营养不良(15.6%);病因主要依次为不良饮食(40.0%),Hp感染(26.7%),慢性咽炎、鼻炎等(17.8%),药物损伤(11.8%);其治疗效果恢复占总数的48.1%;好转占37.9%;无变化占9.6%;其他占4.4%。并且,它们间的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见本文:2 结果)。这表明了:小儿胃炎主要因不良饮食、Hp感染、相关慢性炎症、药物损伤为主,主要表现以腹胀反酸、上中腹疼痛、食欲下降、营养不良为主,但治疗效果很好,恢复很快,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81

临床诊断范文第9篇

【关键词】妇科急腹症;B型超声诊断;鉴别诊断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72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77-02妇科急腹症是女性患者就诊的常见原因之一,B型超声诊断是一种快捷、无创地为临床提供辅助检查依据的重要手段。现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158例应用B型超声诊断妇科急腹症患者所得体会浅析如下:1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8例妇科急腹症患者行B超检查,年龄18-72岁,平均45岁。患者均因不同程度的下腹剧痛或钝痛、坠胀而就诊,或伴有恶心、呕吐、阴道流血、休克及扪及盆腔包块。其中异位妊娠76例,卵巢囊肿蒂扭转50例,黄体囊肿破裂12例,子宫内膜异位样囊肿12例,处女膜闭锁及阴道畸形8例。158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除2例卵巢囊肿蒂扭转因扭转血管破裂误诊为黄体破裂外,其余诊断均与手术及病理相符,诊断符合率98.0%。2结果

2.1异位妊娠(76例)超声表现分为四种类型:未破裂型、流产型、破裂型、陈旧型。①未破裂型异位妊娠18例,B超显示为环状回声12例(66.7%),其中2例可观察到原始心血管搏动;非特异性包块6例;未见明显腹腔积液。②流产型20例,B超显示为环状回声6例(30.0%),伴陶氏腔积液;非特异性包块14例(70.0%),伴盆腔积液;③破裂型30例,B超均显示为非特异性包块,可见腹腔游离无回声区,出血量多时,上腹腔也可见异常无回声区。④陈旧型8例,B超显示壁较厚、边界尚清晰的非均质包块,多位于子宫后方,4例见盆腔少量积液,4例陶氏腔积液。

2.2卵巢囊肿蒂扭转(50例)B超显示为附件区囊性包块,其中38例位置较高,占76.0%;34例伴有双边影,占68.0%;8例可显示蒂扭转部位,占16.0%,扭转部呈实质不均状改变,囊肿部为液性暗区;有4例伴腹腔游离无回声区,其中2例误诊为黄体破裂,后经手术证实为扭转血管破裂。

2.3黄体囊肿破裂(12例)B超表现子宫内膜呈正常增生期改变,10例为附件区非均质性包块,2例为混合性包块,边界模糊,无包膜回声。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

2.4子宫内膜异位样囊肿(12例)B超表现:10例显示为无回声包块,内部伴细点状回声;另2例经腹部超声显示为均质性实质型低回声,经阴道检查可清晰显示囊内光点浮动,证实为囊性包块。

2.5处女膜闭锁及阴道畸形(各4例)B超表现因闭锁或畸形部位不同而异。前者可见宫腔扩大膨出,2例子宫体饱满呈球型,双附件区呈囊状扩张,与扩大的宫腔相延续;后者B超表现除具备以上特点外,无阴道气体强回声,也无扩张延长的阴道积血改变。3讨论

3.1几种常见急腹症的超声诊断①关于异位妊娠的诊断需结合有无停经史及早孕反应。阴道不规则出血及临床绒毛促性腺激素(HCG)测定,超声探查官腔内未见胚囊及附件有无包块得以诊断。如附件处探及胚囊样结构,甚至可探及少许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则可确诊。②急性盆腔炎除临床HCG阴性外,需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如病人体温升高达38-40摄氏度,有时有发冷寒战,白带多呈脓性,下腹部持续性疼痛,临床检查子宫有压痛,炎症蔓延到输卵管、卵巢时,附件区有压痛、增厚或包块形成。结合超声检查,一般即可确诊。③黄体破裂的超声诊断除结合病史及临床HCG阴性外,需仔细观察双侧卵巢的大小,边界及内部回声情况。④卵巢肿瘤及附件囊肿扭转,注意卵巢肿块的定测错误,尽量显示健在的卵巢,患者哪一侧腹痛表示肿块扭转在哪一侧。注意肿块形态,内部回声,块壁厚薄及张力情况。

3.2误诊原因分析①病变超声图像相似而临床资料提供不典型或病史采集有遗漏;②病变超声图像相似而未注意结合临床资料;③超声操作欠仔细,未充分顾及病变周围邻近关系。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184-1187,1274-1277.

[2]吴乃森.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24.

[3]郑怀美.现代妇产科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492.

[4]谢红宁.妇产科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0-264,295-299.

[5]祝莉,夏隽,苏光明,等.123例妇产科急腹症声像图表现及其误诊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0,1(2):112-113.

临床诊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彩超;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属于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主要以缺损上缘所在位置为主要分型依据,其在解剖组成分为膜部间隔缺损、漏斗部间隔缺损和肌部缺损[1 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彩超室室间隔缺损患者30例 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室间隔缺损患者3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慌气短、胸闷紫绀、活动时受到限制、易受到肺部感染,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次调查。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采用(请作者自己填写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型号、产地)

1.2.2 调整探头频率2.5MHz-5.0MHz,通过对心脏、血管切面如胸骨旁左室长轴、大动脉短轴、心尖四腔等进行扫描,同时观察室间隔缺损的位置、缺口大小,通过彩色多普勒测定分流速度、跨隔压力及其它畸形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彩超诊断室间隔缺损和手术证实情况:观察两种方式室间隔缺损临床分型,参照《超声医学》中室间隔缺损临床分型标准,将其分为膜周型、干下型、隔瓣下型;

1.3.2 观察彩超测量和手术证实缺口大小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建立数据库,通过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P

2 结果

2.1 彩超诊断室间隔缺损和手术证实情况的比较(如表1)彩超诊断和手术证实无明显差异,P>0.05.

表1彩超诊断室间隔缺损和手术证实情况的比较

2.2 彩超测量和手术证实缺口大小情况的比较(如表2)彩超诊断和手术证实缺口大小无明显差异,P>0.05.

表2彩超测量和手术证实缺口大小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室间隔缺损是作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其主要以缺损上缘所在位置为主要依据,其约占先天性心脏病总发生率的20%-30%,选择有效的诊断手段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3 4]。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对室间隔缺损的定位、大小、心腔改变、畸形、心功能级肺动脉压测定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彩色多普勒技术的叠加应用,可以更多的捕捉到心脏的血流情况。本组室间隔缺损主要以膜周型为主,22例(73.3%),其解剖位置主要在主动脉后无瓣下、三尖瓣隔瓣旁、与右心房重叠,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室上嵴下型:缺损的上缘紧邻着主动脉瓣,伴有主动脉瓣脱垂或者关闭不全,同时也可以合并主动脉瓣下隔膜;(2)单纯膜部型:一般限于室间隔的小缺损,周围多是纤维组织。本组干下型为5例(16.7%),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一般伴有主动脉右冠窦脱垂或者右侧冠窦、主动脉窦瘤。隔瓣下型3例(10%),隔瓣下型是三尖瓣隔叶附着缘构成缺损的上缘,从而累及膜部或者窦部,其常会和三尖瓣隔叶粘连,形成缺损口较大的袋状瘤。经过比较分析,彩超诊断和手术证实无明显差异,提示彩超诊断室间隔缺损准确率较高。有资料显示[5],二维超声对于呈斜型、细小的缺口显示相对较差,而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根据五彩过隔血流束对室间隔缺损的部位、缺损大小,通过脉冲多普勒清晰的显示分流方向和分流速度,对左右室间压力阶差进行测定,对于室间隔缺损的定性、分型及缺损大小做出准确的判断,本组彩超诊断和手术证实缺口大小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彩超作为诊断室间隔缺损准确率较高、可重复性强、无创的检测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姚庆荣,张青芳,彩超诊断三尖瓣闭锁并房间隔缺如室间隔缺损l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11):877.

[2] 龙湘党,赵康,王莉萍,等,彩超诊断室间隔缺损合并畸形的漏、误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8,25(2):250-252.

[3] 曾萍,曹怡,彩超诊断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的价值[J].河北医学,2007,13(8):911-913.

[4] 任苓,叶军,陈卫华,等,彩超诊断室间隔缺损与手术结果对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6(3):269-270.

上一篇:ui设计范文 下一篇:沥青混凝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