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02:41:23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2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学大纲、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4]。

5结论

我院通过对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围绕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建设的“六个统一”研究,建立了一支由内科教研室独立承担《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的师资队伍。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解决了该课程以往由不同教研室教师任教造成的教学安排繁琐和学生为适应不同教研室教师教学风格和方法而形成的困惑;同时为培养新型实用型、技能型医学生及帮助学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临床医学专业五官科教学应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观念。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在短时间内掌握好本学科知识点。

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五官科教学应严格依据教学大纲、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临床将书本内容进行精简。以五官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为主要教学内容,做到精选、精讲,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把重要知识点学到手。眼科教学中,应以“三炎”——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二障”——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外伤与急救为重点。耳鼻咽喉科应重点突出“三炎”——鼻窦炎、扁桃体炎、中耳炎,“二癌”——喉癌、鼻咽癌,“一聋”——各类耳聋及喉梗阻。口腔科应将牙体和牙周组织疾病——龋齿、牙髓炎、牙周炎作重点讲解。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诊疗原则。在此前提下组织教学是每位老师应该把握的尺度,也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内、外科等“大学科”感兴趣程度要远超过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小学科”。五官科学属于小学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帮手辅助教学。在讲授绪论时,教师要力争在第一时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甚至产生愿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想法。课堂中可询问一些五官科常识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一把鼻涕一把泪”、“七窍流血”原因何在?人眼为什么能看物体?耳朵是怎样听声音的?吃饭时为什么不要说话?要强调五官是每个人生命质量的保证,让学生知道五官的重要性。另外可以介绍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等技术,以能给患者恢复光明、听力、嗓音的成就感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五官,从自身的生命质量出发,将学习五官科学看成自己的需要,形成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三、点线面相结合,教学手段多样化

1.点:利用模型、标本、挂图等传统的教学工具细化知识点

五官科学讲授的对象是人体特殊器官,体积小、解剖结构复杂,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均有别于其它临床学科,学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和标本,将知识点形象具体化。眼、耳、鼻、咽、喉、口腔的解剖结构讲授时,要将学生带到解剖实验室,借助实体标本和模型详细讲解,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再结合复习相应的解剖学知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线:多媒体课件引入五官科教学将知识点间建立线状联系

教学中加入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在“教”的同时,更注重于“导”。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将各种病变图片做成幻灯展示给学生,如一张典型的视网膜脱离的眼底照片足以让学生理解“视网膜脱离区呈灰白色,波浪状隆起,其上有暗红色、迂曲起伏状血管”;可以将房水的流经途径做成Flash,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房水流经的途径,还可通过该动画讲解由解剖异常所致的生理性瞳孔阻滞,导致眼压增高,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全过程。这样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认识更加形象,理解亦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面:引入临床病例,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中运用病例讨论法可以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的矛盾,还可以解决学习态度与教学效果的矛盾。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病例的关注程度远高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病例具体详实,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病症、发病机理的掌握。病例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过敏性鼻炎这一章节后,围绕“打喷嚏、流鼻涕、鼻痒1天”的主诉展开讨论,让学生考虑应该如何询问病史,完善哪些检查,初步诊断和给出治疗方案。相应的询问有无花粉、粉尘等过敏史;提醒学生要询问既往史及接触史;提出分泌物涂片、病原学检查等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也就水到渠成了。病例讨论的成功,学生有了成就感,反复强化后,学习亦有了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四、重视实验课和临床见习,身临其境感受学科魅力

五官科学实验和临床见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二者组成了五官科教学的全部内容。五官疾病表现特殊,其检查、治疗、手术过程具有专业性强、精细操作多的特点,而这些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无法表达透彻。因此,实验课要多利用教学模型、头颅标本、组织切片、专科检查和手术过程的VCD播放等教学手段将学生置于情景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五官科的眼压测量、眼底镜和裂隙灯的使用、间接喉镜和鼻咽镜检查、音叉试验等常规检查等。实验考核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下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临床见习是丰富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的过程。让学生观摩上颌窦穿刺术、鼓膜穿刺术、翼状胬肉切除术、开髓术、拔牙术等一些门诊小手术都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实验和见习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

五、树立整体观念,注重五官科疾病和全身疾病的联系

五官疾病可以与全身疾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许多疾病可以引起五官病变,甚至会出现某些特征性的体征,正确检查可尽早发现疾病。在讲解眼底病时,要重点介绍高血压眼底病、糖尿病眼底病,注重眼底改变与原发病的联系及治疗原则;在介绍喉梗阻和气管切开术时注意与昏迷、颅脑外伤、呼吸道烧伤等内、外科疾病联系。临床学生应在打好内、外科基础的前提下,学好五官科学的专业知识,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五官科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和专业操作能力。作为教学工作者,仍需不断探索、拓展知识,多与学生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星明,黎介寿.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J].中华医学杂志,2005(14):944.

[2]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等.高等医学院校耳鼻咽喉科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通才型”医学人才培养[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9):571-573.

[3]孟祥珍.五官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

[4]陈菊仙.病例讨论法在眼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1):60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1.1教学内容缺乏在职临床专业特色和临床实用性

成人临床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迫切要求理论知识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业务水平。但长期以来,由于生物化学是医学生第一学期的课程,他们还末接触到临床知识,所以无论从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执行,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是针对普通的医学生,即我们一直在将在职临床专业的学生当作初入大学的没有临床知识的学生一样在培养。所以在调查中发现,在职临床专业学生普遍感觉生物化学学习内容偏多、偏深、偏难,与专业课和临床实践联系不紧密、不实用。不能满足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需求,缺乏在职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

1.2生物化学教学方法陈旧

在职临床专业学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脱离课堂时间比较久,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主要放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生物化学的学习上。所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只能使课堂气氛沉闷,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生物化学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目前的生物化学教师均毕业于医疗专业或化学专业,没有系统地在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不能很好地了解临床医疗活动的新进展,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知识紧密结合。使得生物化学与临床的联系被淡化,教学内容空洞化,纸上谈兵,降低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2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法

2.1突出学生特点,重组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求

根据在职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生物化学教材内容应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有所不同。为此,我们邀请了临床专业课教师和临床专业一线医务人员共同分析研究课程内容,结合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疾病,合理地调整了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重,如在讲物质代谢时,忽略复杂的结构式和反应式,抓住反应特点、生理意义、临床意义等与临床相关的内容重点讲解。注重知识的更新,搜集整理本学科的研究热点、新成果、新发现、前沿动态以及每年诺贝尔奖的成果,将其融入到授课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增加案例教学,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先推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该课程与临床的联系,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在实用和够用的原则下改革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增补和完善与临床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突出实用性,减少理论性,以保证生物化学的教学设计符合在职临床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2.2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增添教学活力

生物化学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同时在职临床专业学脱离课堂时间较长、用于生物化学学习的时间有限,并具丰富的临床专业知识,所以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根据各个章节的教学需要及学生的特殊需求,选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发掘学生积极讨论与研究的能力。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国内很多探索和开展PBL教学的医学院肯定了其积极性的作用和效果,评价基本是正面的。我们运用PBL教学法,在每节课开课前和结束后,均会结合本章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给出思考题,同时针对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建立生物化学的教学QQ群,学生在课后可以以该问题为中心查阅一些资料,并在QQ群中进行讨论,在下一周的课上老师再进行归纳总结。这使得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提高了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讨论平台,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在职临床专业在临床一线岗位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单一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CBS教学法,让他们应用生物化学知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治疗原则。如在讲完脂类代谢后,列举一个高脂血症病例,要求学生对该病例作出初步诊断,分析该疾病形成原因,为明确病因应做何检查,如何治疗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病例分析,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对疾病的了解,掌握了脂类代谢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将糖、蛋白质、脂类三大物质代谢结合起来指导患者日常生活。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原来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成为了实际应用的手段,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被动记忆变为了主动探索,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相对普通院校学生而言年龄较大,记忆力相对较差,同时他们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在工作、家庭、生活上,所以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少。对于很多生物化学知识点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较难记忆的情况,可采用歌诀、归纳总结、列表比较等方式来提高学习兴趣。如我们在讲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8种,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记:携一两本淡色书来(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又如在讲三羧酸循环时,对该反应过程中的底物、中间产物和产物可进行如下的归纳:乙酰草酰成柠檬,柠檬又成α-酮,琥酰琥酸延胡索,苹果落在草丛中。让这些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用歌诀来记忆,使学生当堂就能记住,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课后的复习时间。

2.3提高教师素质、增强与临床的联系

为增加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的联系,我们不仅要求教师精通生物化学教材,还要求教师每年必须有3个月时间在临床一线实践,一方面加强临床基础知识的学习,密切与专业课老师的交流;另一方面加强临床实践,密切与临床医生交流,为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奠定基础,确保在授课时,生物化学知识和临床知识能相互渗透。

3结语

总之,对于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体现临床专业的特点及要求,增加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专业知识联系的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学作用

人文教育有着自身规律与特点,是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环境、社会、家庭、个人等很多因素决定着的医学学生的人文素质。一个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医学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在我国,全国高校已经开展了加强人文、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已经近二十年之久,在取得了一些肯定的成绩的同时,当然也存着一定的问题。下面则对人文教育对I临床医学生的作用分析如下:

一、人文教育可促进医学生的健立高尚的人生观

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具各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审美意识,具备有亲和力的交往和沟通能力,具备能决策和管理的能力。WHO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了培养五星级医生的要求,这就是: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心理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及组织的管理者。其中决策、交流、领导和管理的要求都需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二、人文教育可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中国医学界,很早以前就重视医德。为医学生提供人文素质教育之目的,就是为了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树立与加深学生的人生观与人文信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积极的、主动的为学生讲授人文素质的相关知识,更要处理好正确的培养关系。不仅仅是局限的传授知识来完成将教学目标,更应该做到多元化的引导学生树立好人生观、关爱人性、关爱生命、尊重人权的观念,切实的达到引导学生树立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全力让学生的人道主义观念提升。

三、人文教育可以促进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知道,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政治理论课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内容之一。虽然二个科目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都含有使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但却在教育内容上来说,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将弘扬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观念与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二者成互补态。但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不同之处,但人文素质教育在不同的程度上更加侧重于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艺术性,还包括社会性与道德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以及道理教育为重点,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等。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对医学生进行人文互素质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具有健全的思想观念,更可促进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医学学生的智能

人文素质教育事实上除了以上作用之外,还可以促进医学生的两大方面能力,一是医学生的智力,其主要包括医学生自身的大脑意识的形成的思维能力,更能决定学生对新生事物的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等。二是医学生的能力,即基于学生的在对事物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之上所观察的结果,形成的意识的体现,也包括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因为,在临床医学生的专业领域和工作过程之中,经常对会其病人进行观察、询问、倾听等方式,来确定病人之病情。这就要求我们医学生有着敏捷的思维能力、细致的动手能力等。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医学学生的智能,更是医学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以及人生道路之中,必要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汪行舟,陶钧。试论文学作品对医学生的影响。2006

【2】王贵勤。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2009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门课、基础课、必修课,学好人体解剖学可为后续的医学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宝鸡职院于2010年招收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现在使用教材为《人体解剖学》(罗秀成、王志荣主编,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按照我院教学计划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时间为108学时(不含组织胚胎学),其中理论66学时,实验42学时。实验教学课时数占比近四成。可见实验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实验课学习,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思考能力,还可以解开学生心目中对人体结构的种种迷惑。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技巧和技能及耐心、细心的职业素质。为今后的实验临床操作及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用伦理学思想来规范学生,引导学生,爱护解剖实验标本,尊重解剖尸体。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感恩生命的观念,强化学生的医德认知和医德情感教育。由此可见,对刚入门的医学生来说,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

二、结合专业特色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正是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缺少这个环节,为学生以后的医学临床知识学习带来隐患。例如:在讲解运动系统骨骼标本实验时,人体全身骨性标志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如胸穿、腰穿、心内注射及血管神经走形描述等都要用到。还有消化系统讲解阑尾在人体的体表投影点,是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三分之一交点处等。这是重点,以后临床工作中经常要用到。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实验教学上重点讲解和示教,并要求学生利用自身活标本,找到准确位置,把知识活学活用。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趋成熟,多媒体教学成为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新补充教学手段。解剖学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相关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素材(如活体、标本、模型、动画、录像等)融为一体,巧妙的结合使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便于理解,有效弥补传统实验教具和实验教学的不足。例如:在讲述心脏的各腔室时,心瓣膜的形态在实验标本上难以观察到。多媒体软件中模拟瓣膜的形态,应用动画展示瓣膜的活动,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瓣膜是如何关闭房室口和动脉口,从而防止血液逆流。还有讲述神经系统传导通路时,教材中所示都是平面图。而多媒体软件可将感应器官、神经元及传导通路由浅入深一一串联起来,把平面结构还原成三维立体结构,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直观化,便于理解与记忆。然而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老师的讲解。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才能真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四、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以前解剖学实验成绩占总成绩比重小,只有10%。而且评分也一般是根据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和实验标本辨认来做为实验打分的依据,这样所得实验分数缺乏客观评价体系。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对学习解剖实验兴趣不高。为突出解剖实验的重要性,我们依据教学大纲,改革实验考核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实验标本辨认、考核方法多样化、计算平时成绩等形成多方面立体评价。增加了与临床专业有关的判断、理解、应用知识的考试比例,加大实验标本识别成绩的比例,对实验技能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由每次实验态度、动手能力、模型标本描述的条理性组成。例如: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先将实验考核内容编号,学生采取抽签形式决定实验操作项目。首先简要书写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目的、实验标本、实验方法、实验讨论和分析等内容,然后进行实验标本识别。最后根据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标本识别准确性综合打出成绩。这样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结语

总之,要提高高职临床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等专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除以上方法外,还有许多需改进,如教材的建设,实验指导的编写,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室设备的更新等。还需遵从医学教育的规律,理论和实验一体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真正适合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高质量医学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作者:师哲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

参考文献:

[1]张晓东.三年制高职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探索[J].解剖学研究,2015(2)156-157.

[2]陶俊良,张东献.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局部解剖学的现状与对策[J].解剖学杂志,2015(3)374-375.

[3]蒋芳丽.浅谈如何提高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J].医药前沿,2013(7).

[4]熊彦娥,刘晓柳.在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6)59~60.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培养质量

医学研究生教育历来是我国培养具有临床研究能力的医师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我国高层次临床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1]。培养既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又具有临床研究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为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为实现新要求,提升我国临床医师培养质量,我们国家创新性地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并轨,建立“双轨制”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3]。“双轨制”背景下,遵循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构建适合医学院校以提高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锦州医科大学在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具体实践,为医学院校开展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背景与意义

2015年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标志着“双轨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启[4]。该培养模式将教学融于医疗实践,强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其根本导向就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5]。“双轨制”培养模式至今已启动五年多的时间,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扭转过去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重科研、轻临床的状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根据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需要在临床科室完成临床医疗轮转至少33个月,因此在对除临床实践能力外的其他能力如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上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难以满足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6-7]。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要求深入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统筹优化临床培养培训内容和时间,促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8]。

2目前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培养质量难以“同质化”。由于近些年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需求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上升,而每个培养基地受各种政策、条件影响可容纳的规培学生数量有限,导致大多数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分布于多个不同的培养基地,各个基地带教水平存在差异,难以保证培养质量的“同质化”[9]。2.2课程教学时间不足。因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在临床科室轮转时间较长,占据了整个学习期限的绝大部分时间,因此课程学习时间相对不足,造成实用性课程内容多数只能一带而过或采取自学方式,实用性课程内容得不到细化学习[10-11]。2.3临床科研训练不够。因为学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需要完成规定的临床实践工作,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的训练时间相对不足,科研素质培养内容相对较少,同时各个培养基地科研训练条件参差不齐,导致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相对减弱[12]。2.4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并轨的培养模式是从2015年才开始正式运行的,刚刚有5届的毕业生,因此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质量尚未形成综合性、统一性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13]。

3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相关措施

3.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紧密围绕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即培养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从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课程考核与记分方式、临床科研训练、学位论文与答辩、分流机制、学位申请与授予等方面,规范培养过程,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3.2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师知识结构为前提合理开设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课程设置以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临床研究能力等培养相关内容为核心,设置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课程模块,课程中应包含前沿性及交叉性课程,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前瞻性和宽泛性。因地制宜采取传统课堂授课与网络线上授课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公共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理论课程可采取SPOC课程、远程直播授课等方式,解决授课地点分散问题,减小培养基地之间教学水平差异。采取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等方式,鼓励授课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研究,倡导并推广教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3.3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制定并完善相关临床教学制度,严格规范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临床教学活动。制定临床技能操作统一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规培结业考核制度,规范开展考核行为。定期举办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比赛,搭建各培养基地间的合作与交流平台,检验各培养基地带教水平,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评估和准入制度,科学设置评估内容,包括教学条件设施、日常管理情况、住培结业考核通过率、论文评审合格率、毕业生就业情况、参加临床技能大赛成绩等指标,定期对各个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进行评估检查,依据评估结果对研究生培养基地实行动态管理。3.4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定期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讲座等系列活动,促进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学道德观,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建立和完善违反学术道德和规范的惩处制度,加强学风建设自查自纠力度,提升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设置医学统计学与科研方法、文献检索、临床科研方法、论文写作指导等科研基础必修课程,讲授科研基本方法,满足学生开展临床科学研究的要求。设立学术学分制度,修满该学分才可申请学位。发挥导师的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导作用,树立“医院—导师—学生”三位一体科研素质培养理念。采取措施鼓励导师结合临床实践,启发学生思考,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导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学位论文提倡开展临床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用科研的思维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临床工作中锻炼科研能力。3.5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体系。设立医学心理、伦理、医患沟通等方面课程,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注重在整个医学教育中贯穿人文教育思想,努力使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有机一体。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活动,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人文知识、沟通能力,使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具备高超的诊疗技术的同时,更具有高尚的医德,仁心与仁术并重,成为“仁心仁术”的医者。强化用医学院校的独特医学文化和医者精神传承塑造医学研究生的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感。3.6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培养体系。完善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强化导师是学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意识,确立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实施研究生导师综合能力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实行导师上岗招生动态调整。加强临床导师能力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各种专题培训和各个培养基地常规培训等方式,对新遴选的研究生导师进行培训,切实提升导师教书育人能力和综合素质。3.7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科学、公平、操作性强等原则,对照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要求,遴选综合能力评价指标。确定由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其中形成性评价应包括导师评价、管理人员评价和学生自评,终结性评价包括出科考核、年度考核、执业医师考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等。形成性评价指标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临床实践能力、医学人文素养水平、临床科研能力等[14]。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双轨制”培养模式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硕士学位教育相兼顾的一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科研能力兼备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为最终目标的培养模式。“双轨制”培养模式是解决以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基础不牢、医疗专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的有利探索,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处于起步阶段的“双轨制”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改进,以适应医学人才培养需求。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符合新时代医教协同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要求[15]。构建适合医学院校以提高临床综合能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并应用于人才培养的实践,从而不断提升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不断采取改革措施切实保障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为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1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根据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3-4],而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研究生本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用于临床实践的时间增加,用于科研能力培养和实践的时间必然减少。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文化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对等的情况下,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者往往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石春蕊[5]等认为,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加强和创新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注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就业预期相结合。此外,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不管是从研究生以后的长远发展或是提高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导师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导师的引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7]。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导师一般由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但某些导师可能存在临床科研能力的缺乏或者对科研能力不重视问题,导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再者,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导师一般只进行三级查房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略,导致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同时,在医院组织的讲座和培训中,关于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的活动很少,且科室缺乏针对住院医师和研究生设立的基金项目,导致科室科研氛围不足。

2.2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缺乏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学年上学期为理论知识学习,两年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剩下半年的时间用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论文撰写。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三年一直在临床科室轮转,很多高校为了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时间和效率,压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程学习时间,精简科研课程教学。对于如何培养科研能力、如何掌握科研操作均未有相关的介绍,对于循证医学、临床科研方法以及统计学软件等课程研究范围涉及少,往往忽视科研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2.3对科研意识培养不够重视科研意识是指科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觉察和主动性,对临床医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看到很大的成效,因此需要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意识培养起,一点一滴的积累。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临床技能的提升较为重视,对科研意识培养重视不够。在这种条件下,很多研究生经过三年轮转后,临床科研意识逐渐退化,重临床、轻科研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此外,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科研的欲望,认为只要把日常医疗工作完成即可,认为科研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可有可无。

3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3.1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双导师指导制”[8-9]即每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两位导师指导临床和科研,其中一位导师是传统的导师,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和指导研究生科研培养经验的医师担任,其主要负责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位导师主要是医学院校或医院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其主要负责传授科研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理念。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也是“双导师指导制”的一种形式,由一个团队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单一的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有局限性,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能够发挥团队每个导师的长处,能取长补短,促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王健[10]等认为“双导师制”可以灵活的将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利于实现“学、研、用”有机结合,适合培养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2开放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是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11]。利用科研实验室的平台,让每一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求进入实验室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科研实验室开放包括对科研仪器和设备的开放,如基因测序仪、基因芯片工作站、蛋白电泳系统、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切割显微镜,等;对科研资源的开放,如开放相关的文献查询数据库,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查询文献;对科研时间的开放,如科研实验室在晚上、周末或者节假日均面对研究生予以开放。

3.3提高对毕业生的科研要求在“双轨合一”模式下,研究生管理部门可适当增加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如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科学性,同时要求从研究目标、科研设计方案、选取指标、技术路线等方面列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留学研究生;培养;管理

面对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历史、语言和的留学生,如何培养出国际认可的、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1]。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在改革留学生教育模式,提升留学生教育师资建设水平,完善留学生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和机制,营造有利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等几方面的要求[2]。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是教育部直属教学医院,每年接收来自各国的各种类型的留学生,在留学生培养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留学研究生培养是培养高层次、高学历的医学人才,笔者主要讨论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以及在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希望提高专业学位留学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水平。

1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培养要求

1.1课程学习及论文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在硕士研究生三年学制期间,课程学习为半年,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汉语、中国概况)、视各学科不同的专业学位课(专业基础学位课程、专业必修学位课程、实践教学系列课程)、限选课(循证医学)以及必修环节。必修环节指的是人文和科学素养系列讲座、参加学术活动及学术论文撰写。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留学研究生在校期间总学分最低要求20分,其中学位课程最低要求18学分;还应完成必修环节2学分。学术论文的具体要求是在临床科研能力训练中学会文献检索、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结合临床实际,完成一篇临床研究的学位论文,包括病例报道、临床观察性研究、临床试验等,字数不少于2万字。

1.2临床能力培养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临床能力培养为主,必须按二级学科进行培养,以二级学科的各专业轮转为主,兼顾相关科室。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通过临床能力训练,掌握本专业基本诊断、治疗技术、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学会门急诊处理、重危病人抢救、接待病人、病历书写、临床教学等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高尚的医德。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的临床轮转时间不少于24个月,其中导师所在临床科室的轮转时间不少于12个月。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的具体情况,经导师研究后,其他科室的临床实践时间,最低不少于3个科室,每科轮转至少1个月。其中内科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必须轮转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3个科室;外科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必须轮转普通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3个科室;其他二级学科轮转科室是具体情况而定。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转科规定,完成其工作量和质量要求,管理床位数2~4张,出科时必须进行转科考核,考核不合格需延长转科时间直至考核通过。

2培养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留学研究生存在语言交流障碍

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主要来自国内应届毕业医学本科留学生和在外国完成医学本科学业后到中国攻读研究生的人员[3]。国内毕业的本科留学生又分为全英文教学的MBBS留学生和与中国临床专业五年制学生一起上课的留学生,他们都有至少5年以上的中国学习生活的经历,后者比前者中文水平明显要好,在国内读本科的留学生一般入学时只通过了低级的汉语水平考试,对中国的文化、风俗和国情等缺乏了解,他们英语较好,但汉语基础差,尤其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时,大都数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无法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并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他们可以听得懂中文,但是无法用中文进行病史采集和用中文书写病程记录等,这成为医学留学生临床实践的最大的障碍[4]。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患者对留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不信任,不配合留学生的问诊、查体、穿刺、拆线换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影响了留学生临床实践的积极性。

2.2劳动纪律差,不同

由于专业学位留学生大多来自相对落后国家(包括尼泊尔、印度、土耳其等),他们普遍自由散漫、时间观念差,考试喜欢作弊,上课、上班存在迟到、早退甚至旷工的现象[5]。留学生来自热带地区较多,多数学生怕冷,一方面穿的单薄,加上饮食不适应等原因容易生病[6],另一方面,天气冷赖床导致迟到。而且他们有着各种,经常因为宗教节日,请假过节做礼拜造成缺勤,然而中国小长假可能遇到周末调休上班的事,部分留学生从心底不接受这样的调休,周末不来上班。在医院临床实践期间,是没有寒暑假的,部分同学由于家事需请假回国,路途遥远,请假少则半个月,从而影响了临床实践的时间和效果。

2.3导师和临床

带教老师工作繁忙,缺乏带教积极性研究生是导师负责制,导师要负责他们的临床实践和学术论文的指导,对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关键性作用。导师和临床带教老师临床工作非常繁忙,留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遇到问题不主动向老师提问,导致老师往往无暇顾及留学生的带教。在单独针对留学生进行双语查房或全英文查房、帮助留学生与患者进行交流,辅导留学生完成中文医疗文件的书写以及解释留学生提出的问题等等这些带教工作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繁忙的临床工作不允许他们花费太多的时间,因此,必将影响留学生的带教质量。教学靠的是奉献精神,部分带教老师缺乏带教的积极性。

3培养和管理的对策

3.1严把生源质量关,强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临床教学需要大量的语言交流,因此,留学生的语言交流障碍是教学中面临的最大的困难[7]。我们在招生环境要严格语言要求,申请中文授课项目的同学,汉语HSK成绩达到五级,如其他材料齐全但无HSK证书,可以申请在东南大学汉语补习一年后通过HSK五级,再进行中文授课项目学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到校后将进行临床能力相关综合测试,测试内容涵盖沟通交流、临床基本知识和技能等,测试不合格者不能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补考仍未通过者直接转为科研学位硕士。在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中建议增加《医学汉语》这门课程,对他们与病人沟通、书写病程记录等会有很大的帮助。

3.2加强日常管理和考核

临床实践期间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由海外学院、医学院、医院教育处三方共同管理,教育处出台相关请假制度,因病请假者必须凭本院门、急诊医师的诊疗证明,请假超过7天必须要三个部门都签字同意后才可离开,此外还需在临床实践结束后补齐请假的时间。科室和教育处共同管理留学生的日常表现,教育处每月不定期查岗,加强医院考勤和违纪的处罚力度来培养留学研究生良好的临床实践习惯,并通过信息系统统计他们每个月的管床数。定期召开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座谈会,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与相关科室和部门反馈,督促其进行整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的考核是检验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规定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在申请学位答辩前必须经过以下三项考核,方可进行论文答辩。(1)转科考核:每轮转完一个科室,由科室考核小组对其进行考核,填写考核记录手册;(2)思想品德考核包括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医疗作风和科学作风、医疗道德与服务态度、团结协作与人际关系、遵纪守法与劳动纪律等;(3)临床综合能力考核,包括临床专业知识、临床分析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诊疗能力及临床操作能力等。

3.3调动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积极性

在调动临床带教老师的积极性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点:(1)各科安排一名有留学经历的专门的英文教学秘书协助导师负责留学生的带教和管理,每个月进行考核并给予一定的带教津贴,在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方面给予一定的加分政策;(2)在医学院每年参加英语培训和安排临床医生出国进修的政策中,担任英文教学秘书的临床带教老师优先考虑;(3)在医学院留学生优秀带教老师评选和医院临床教学奖的评选中,优先考虑英文教学秘书。

3.4开展多种形式的双语教学活动

留学生教学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出符合国家化需求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医学留学生[8]。由教育处牵头,二级学科统一定期安排多种形式的双语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讲座、教学查房、技能培训、病例讨论和读书报告等来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每次教学活动均采用签到和考核制度,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参加率,给予培训老师一定的劳务费。我们组织专家编写英文PBL教学案例,开展PBL临床教学活动,调动了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黄玲,赵云,胡风琴,等.来华临床医学留学生学习状态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3):91-92.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意见:苏教外[2011]70号[A]:2011-08-31.

[3]林青,周清泉.关于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1):44-46.

[4]杨珍.医学留学生实习管理工作体会与建议[J].医学信息,2011,24(3):1521-1522.

[5]赵婷.浅谈医学留学生的管理[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4):716-718.

[6]司道文,李娟,周洪霞,等.全英文授课医学留学生的学习及管理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37-38.

[7]廖惠,史雯静,何晓峰,等.提高医学留学生临床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6):850-852.

[8]周庆,吴彩霞,陈晓庆,等.医学留学生临床实践教学管理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3):54-55.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到2015年,积极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转变,给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复杂,临床诊疗能力参差不齐

我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分往届本科生和应届本科生(含推免研究生)两种:其中应届生由于经历了考研,有的甚至因考研而放弃了大部分的临床实习,因此,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临床实践操作技能薄弱;而往届生和推免生要虽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其临床诊疗能力因来自不同级别的医院和在医院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参差不齐。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照搬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其课程安排也雷同,因此其课程设置更倾向于科学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临床操作能力;其次,课程内容及教材陈旧,不能很好地把握医学发展的前沿及动态,对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意义不大;再次,专业基础课设置过多,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难以完成,从而挤占了宝贵的临床能力培养时间。

(三)临床专业技能训练机会不足

首先,受近年研究生扩招的影响,导师年均指导学生数逐渐递增,学生接受一对一临床指导的时间相应缩减,致使临床思维相对单一。其次,由于医疗责任风险的问题,带教人员也不敢放手,致使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再次,由于准备毕业论文和应聘工作,个别学生挤占临床实践时间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毕业前的最后半学期更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临床实践中去!

(四)考核体系不完善

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在临床实践操作环节未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缺乏客观的的评价标准,对于研究生操作能力的优劣没有量化指标,临床专业各学科的考核方案不够细致,缺乏统一性。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针对生源的差异,因材施教

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针对生源的临床教育及训练背景不同,因材施教,适当调整培养方案:首先,增加往届生专业外语课程的学时,强化其听书读写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外文文献阅读及翻译能力,为临床业务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增开临床技能操作实训课,通过临床教师的理论讲解、实验室的带教及学生的动手训练,强化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为顺利进入临床实践好做准备工作。

(二)针对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与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其更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首先,适当压缩理论课程的学时比重,将临床专业研究生进入临床的时间提前,并实行弹性课程学习制度,充分利用第一学期的晚上和周末时间进行安排课程学习;其次,课程内容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再次,结合学分制,开设多元化的跨学科课程,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讲座、国内外学术会议,以便及时掌握医疗前沿动向,了解疾病的最新诊疗方法和手段。

(三)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建立轮转体系

按照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要求,华北理工大学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年培养过程与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相互融合、有效衔接。为了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的时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经过入学教育和岗前培训后,遂进入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其培养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学年,实现医院全部临床科室及部分辅助科室的轮转,组织应届生入学次年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第二阶段第二学年即二级学科及相关专业的的轮转。例如,根据临床工作的需要,内科学研究生需要轮转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脏内科、内分泌;外科学研究生需要轮转普通外科、骨外科、肿瘤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每个科室轮转时间为8周;第三个阶段即第三学年为本科室临床能力的定向培养,要求其担任24h住院医师不少于6个月。

(四)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对接,完善考核体系

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大纲要求,完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考核体系。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核过程分课程考核、轮转出科考核、毕业综合考核及毕业论文答辩四部分进行:首先,课程考核通过学分的高低来评价,包括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的考试成绩、参加学术会议及学术讲座等获得的累积学分;其次,轮转出科考核与毕业综合考核,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进行考核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诊疗能力,考核合格者毕业时发给学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未合格者不予毕业或申请学位;最后,毕业论文答辩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交一份临床研究论文(或文献综述)和一份大病案,即可作为学位论文进行答辩。综上所述,在卓越医生培养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大批高层次“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复合型应用型医学人才,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面临的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华北理工大学进行大胆尝试及探索,逐渐实现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对接,构建了以临床核心能力培养为特色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向社会输送的卓越的临床医生。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1998年2月,为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适应社会对于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明确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突出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临床能力培养和考核的内涵式学术性职业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原有培养模式未能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严格区分,存在明显专业学位学术化培养的倾向。

1.1课程设置缺乏特异性

2015年之前,由于国家缺乏统一标准的培养方案,各院校基本按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自行设定学位课程。截至2014年9月,本校并未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单独设课,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共用一套课程体系,仅在专业课程和学分要求方面有所区分。近年来的课程改革方案也仅是对课程设置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根据培养目标,将“提高岗位胜任力”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缺少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的有机融合,研究生课程的特异性和应用性显现度不够。

1.2导师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本校相当数量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学术学位导师兼任,受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式思维影响,部分导师对于专业学位的认识不足。主要原因是由于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导师资格评审、职称晋升等受科研论文和申请课题的影响较大,迫于自身科研压力的考虑,部分导师为了增加科研产出,而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学术学位类型进行培养。

1.3学位授予标准急需改革

仍有部分专家沿用学术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衡量专业学位论文水平,认为不发表高分值文章就达不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要求。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培养过程的“混淆”,造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期在实验室从事基础医学研究,临床训练时间较少,临床思维没掌握,临床诊疗不熟悉,临床操作不过关,无法开展有效医患沟通等局面。

2改革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渐出现“医教协同”的发展趋势。2010年,上海市率先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项目》(简称“临-住”项目)。2013年,本校获批“临-住”项目招生计划,开始尝试在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试点“四证合一”的职业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截至2014年9月共招生83名该项目硕士研究生。经过2年的实践工作,本校对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位教育相衔接的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并总结了一定经验。“临-住”项目较之传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明显存在几方面优势。一是临床训练方面,“临-住”项目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培养内容,均强调临床医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学位授予时要求达到《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临床工作水平。二是专业素质培养,“临-住”项目更加重视二级学科内各三级学科之间的发展和相互关联,增加三级学科轮转科室,丰富研究生专业知识结构,提高研究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临床教学方面,“临-住”项目研究生在轮转期间通过学习网络课程和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加强科研、教学、职业素质、工作协调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然而,“临-住”项目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诸多培养、管理环节仍然有待完善。首先,单导师制面临困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与专业导师接触较少,部分导师会产生“听之任之、不管不问”的心理,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同时,轮转科室教师自身临床工作繁重,无暇指导研究生开展专业学习,使得研究生学习收获不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其次,临床考核不够严格。临床实践和考核是培养训练临床综合能力最为根本和有效的途径。临床考核主要考查研究生是否具有较强临床分析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然而,部分科室出科考核内容简单,程序简化,考核流于形式,甚至出现“走过场”的现象,导致部分研究生临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没有得到有效夯实和检验,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不合格,最终未能完成规范化培训。

3深化策略

2014年,教育部等6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深化院校医学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建立医学院校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同年,基于前期改革试点工作,本校参与研究的5校合作教育课题“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荣获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进一步论证构建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技术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专业素质与医德医风相结合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的可行性,为其他地区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借鉴。据此,本校拟于2015年始深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从课程学习、临床训练、科研训练和保障机制几方面统筹谋划,建立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的,突出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兼顾提升临床科研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3.1设置课程学习

研究生学位课程学习突出医学人文、生物安全和医学前沿。课程设置包括,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临床科研中的统计方法、临床医学发展前沿等几个方面;课程教学采取课堂授课、MOOC(MassiveOpenOhline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教学、专题讲座与业余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面授时间集中在周末和晚上;课程考核采取笔试、口试、读书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

3.2临床能力训练

硕士研究生临床轮转时间33个月,博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训练和考核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有机衔接。以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为目标,严格按照培养方案进行轮转,参加主要二级学科相关科室临床诊疗工作。每周安排半天时间集中学习临床医学新进展、新知识,在接受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学习相关专业理论。严格临床考核规范,制定标准化考核流程,落实考核效果,将当年考核结果与次年招生指标挂钩。

3.3科研能力培养

以提升临床科研能力为目标,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科研方法,进行临床资料的整理、分析、总结工作并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对临床工作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和创新性;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运用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分类型制定学位授予标准,适当降低对于专业学位论文的科研要求,侧重考核实践技能和临床思维,切实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3.4制度机制建设

完善学校配套政策,制定“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及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则”“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修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等管理办法。

3.5基地规划建设

本校第一、二附属医院为上海市2010年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认定的首批培训医院,2014年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首批认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现已按照部级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整合现有分散设置的多个临床技能训练场所,建成6800平方米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拟将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纳入医院整体发展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给予经费、设施和人员支持,满足研究生培训考核需要。

3.6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导师队伍培训,指导导师及时掌握研究生培养最新政策法规,明确各环节培养要求,严格考核制度,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政策水平和实际带教能力。推行研究生导师组制度,研究生本专业导师与各轮转科室导师组成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临床实践、科研训练、论文指导等各方面工作,确保全面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岗位胜任力和临床研究能力。

上一篇: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 下一篇:医学影像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