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02-22 02:08:28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第1篇

历经多年探索,成都艺术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有了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一系列主客观“瓶颈”。

(一)社会认识误区统计数据显示,在未接受专业咨询前,大多数人认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在连锁零售企业内从事收银员、营业员、理货员、服务员等岗位的工作。基于此种理念,学生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学生家长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产生本能的抵制,进而导致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招生方面不如我院其它热门专业。另外,目前尚无专业机构制定权威的连锁经营管理认证体系,也没建立严格的行业持证上岗制度。再者,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连锁零售企业一味追求劳动力低成本,大量聘用未受严格专业教育的低素质劳动者。企业短期逐利的行为,不利于企业自身长远的发展,同时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二)校内教学、实训条件受限为更好地适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加大了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实训设施的投入力度。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特殊性,本专业需要的教学、实训设施非学校财力所能承受。在教学过程中,连锁专业能够利用连锁经营管理软件模拟连锁企业运作流程、能够利用学校超市了解门店基本运作方式。但是,对于连锁经营管理的“基石”和“灵魂”———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在校内教学和实训过程中无法给学生展示。同样,对于保证连锁零售企业正常运转的核心———物流配送,校内教学和实训也面临类似问题。

(三)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偏低,英语水平差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2002年达到15%,2002到上升到21%,2012年达2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快速上升与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的背后是高考录取分数线不断降低。2012年四川省高职高专录取控制分数线,总分为750分,省教育考试院划定文理科分数线分别为220分和210分(之前曾划定为190分和180分)。进入我院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差,高考入学英语分数大多在50分左右。目前成都地区大型连锁零售企业以外资企业为主,外企对于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尤其对从业人员英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外资零售连锁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较为专业,员工晋升需经严格考核。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员工晋升需要通过企业统一组织的英语水平和逻辑能力测试。由于“历史欠账”,我院绝大部分学生英语水平较差,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故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资零售企业后很难通过员工晋升测试。连锁零售企业岗位设置中基层岗位,即“看得见”的岗位主要有收银员、营业员、理货员、服务员等,这些岗位技术含量低、工资福利待遇差。无法通过晋升考试的员工往往被安排到“看得见”的岗位,这就给学生和学生家长一种印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是做收银员、营业员、理货员、服务员的。

(四)办学实践经验匮乏1998年,上海商学院率先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随后全国各高职院校陆续开设该专业。2004年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始招生,招生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现阶段做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与研究的主要有三个派别:一是咨询派,主要是社会流通经济研究机构,为商贸流通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二是实践派,主要是各大连锁零售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培训内部员工;三是学院派,主要是各高校连锁经营管理、贸易经济、流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及研究机构。受制于工作环境,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虽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实践经验方面与实践派和咨询派还存在较大差距。另外,虽然我院加强咨询机构和连锁零售企业的合作,但咨询派、实践派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理论总结、综合能力较弱,因此很难胜任课堂教学的需要。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的“短板”在于专业教学缺乏连锁经营管理实践经验,这也给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专业建设思路

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存在的主客观“瓶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加强专业建设办出独具特色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专业教育消除认识误区连锁经营商业运作模式是舶来品,在我国仅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加之国内高校近几年才陆续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故学生和学生家长对该专业不够了解是意料中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的重点在于消除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偏见,让他们看到专业优势,也要看到专业劣势。在就业层面,让所有求职者心动的国家企事业单位有较高的“垄断性”门槛,在这种情况下进外资企业是不错的就业选择。目前,成都市各大外资连锁零售企业能够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同时,学生和学生家长也要意识到,部分连锁专业毕业生在连锁零售企业始终从事“看得见”的岗位,是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不达标所致,而非专业本身的问题。

(二)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基地随着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数不断增加,企业急需大量连锁经营专业人才,这为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与零售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我院已与沃尔玛、家乐福、伊藤洋华堂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这三家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已正式成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训机会。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能够接触到校内实训室无法提供的连锁零售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物流配送体系,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连锁零售企业运营的核心和灵魂。另外,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可依托成都市正在打造的西部物流园区机会,积极寻找2-3家大型物流企业并与之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物流配送是保障连锁零售企业正常运营的关键环节,连锁专业学生到大型物流企业实习实训能够学到更专业的物流运作方式,为将来到连锁零售企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英语教学以适应外资企业要求英语是当今世界通用的国际语言,是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贸易、交通运输等领域重要的交际工具。就微观层面而言,个人在学历教育、出国留学、接待国外客人、职称晋升、获取最新科技知识等方面都需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适应日益频繁国际交流的需要,是融入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在成都市范围内,运作规范、实力雄厚的连锁零售企业主要是外资企业,过硬的英语水平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国人学习英语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基于这种状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向学生灌输英语能力在外资零售企业中的重要性。英语能力事关个人在外资零售企业职业生涯的发展,有了明确的功利导向才能激发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确保学校理论教育与连锁零售行业发展同步,学校应努力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鼓励专职教师深入连锁专业校企合作单位挂职锻炼,积极参与企业日常运营管理和企业服务性项目研发。聘请具有较高学历和理论水平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企业合作编写理论联系实际的高水平实践性教材。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校企合作不甚了解,因而对到企业挂职锻炼和与企业合作做科研开发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针对这种落后的高职教育理念,学校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应严格把关,新进教师至少应具备一年以上行业实践经验。对于已进专业课教师,学校应做硬性要求,至少到企业挂职锻炼1年以上,并不定期与企业交流以了解连锁零售行业最新发展动态。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应不断深化与校企合作单位的合作和交流,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习型师资队伍。

(五)打造艺术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特色近年来,我院非艺术专业学生规模不断壮大,如何在以艺术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办好非艺术专业,成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新的课题。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激烈的人才竞争,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除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外,拥有艺术才能是学生在激烈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亮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共同的特点,但这种导向模式容易陷入“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的教育误区。艺术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利用我院雄厚的艺术教学资源,将艺术教育融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是我院连锁专业的特色,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塑造我院连锁专业学生独有的艺术技能。针对连锁零售企业运作的特点,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设了《手绘POP》课程,该课程训练学生制作零售企业卖场POP海报的能力;《音乐鉴赏》课程,该课程训练学生如何选择播放零售企业卖场背景音乐,给顾客营造愉悦的购物环境;《形体训练》课程,该课程训练学生仪表、仪态,提升学生在零售企业卖场服务能力。总体来看,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设的艺术类课程以实用性为导向,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结语

连锁经营商业模式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慎思专业定位,培养出具备艺术院校特色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第2篇

连锁经营是现代商业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代表了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向。在我国,连锁零售业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表现在连锁企业(集团)的逐年增加,而且表现在连锁门店数量和销售额的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2007年我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突破1万亿人民币大关,2008年增长18.4%,2009年增长13.5%达到1.36万亿元人民币;2009年 “连锁百强”门店数年13.7万个,并保持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浙江省全省生产总值为22832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22亿元,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771亿元。截止2009年未,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232家(含38家网上交易市场),全年成交总额11688亿元,其中有形市场成交总额10745亿元,比上年增长9.7%。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633个,超十亿元的市场162个,超百亿元的市场18个。全省累计已建立乡镇连锁超市1843个,已有14109个行政村开设便利店16776个,覆盖率为47.2%。零售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业内人士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比如人才短缺问题,特别是专业人才的短缺,这一问题将会长期影响甚至阻碍零售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调查结果显示,从层次上看,基层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者成为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从岗位需求上看,营运、采购、店长成为零售企业稀缺人才;从学历上看,大专及以上学历成为零售企业招聘人才的首选条件。伴随连锁业态的快速发展对业内人才的需求,上海商学院于1998年在全国首先开办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工商界的关注与支持。我院于2008年开始招生,已有三届毕业生。但如何更好推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建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认为,只有在广泛市场调研,明晰人才培养定位,持续不断推进符合职业精神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发展需要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真正被社会广泛认可,成为一种独立的、无法替代的高等教育类型,必须从根本上切实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且高职教育将进入一次重大调整的阶段,这既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调整,也有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调整。这对我们既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但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学科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对职业教育不熟悉,甚至是不了解的,职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都非常的缺乏。所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广大教师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它要求广大教师要眼光向外,转变教学观念,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思维中摆脱出来,从单纯的课堂教学中摆脱出来,把自己转变为一个真正的具有丰富实际业务能力的职业人,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2011年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另据《法制日报》2011年5月5日报道:因生源枯竭导致高校生与死的抉择,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实,相当长时间以来,高校就面临着生存的挑战——大学生厌学。原因或许很复杂,但关键还是大学教育失去魅力。“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很强的求知欲,我没遇到过真正不爱学习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石中英认为,厌学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消极”状态。这种“消极”状态的形成与高校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密切相关。高校“量变”能否引起高教“质变”? 大浪淘沙。让一部分高校“安乐死”不是坏事。当高校面临“生与死”的挑战时,就会倒逼高等教育的彻底改革。“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二)连锁经营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连续三年的调研过程中,我们认为纵观连锁业的发展态势,连锁业呈现五个趋势:

1.从自由连锁向正规连锁转化。即形式松散型的合作社式向正规连锁即直营店、直营店中店、加盟店等方向发展。

2.从连锁业态的区域发展看,一方面,部分连锁企业开始从局部性向全国性、国际性连锁转化,另一方面,一部分连锁企业正逐步从全国大城市向二三线城市、经济活跃的乡镇发展。

3.连锁业态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从一般商超、家电、医药到酒店、服装、教育培训等,形式更加多样。

(三)用人单位的要求

学校在重视技能培养同时,要关注诚信、爱岗敬业教育,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比专业能力培养更为重要。就业时要有工作经验,减少熟练掌握工作技能的时间。

(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必要

职业能力一般而言指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了解企业基本业务层面基础上,能熟悉企业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及详细的业务操作流程,并能以积极的心态,按照相应的规则对相关问题及时处理。只有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了,学生也就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改革的思路

(一)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根据连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来自于各个行业一线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宝贵意见,确立本专业的办学定位为:依托衢州本地市场需求,面向浙江地区及华东地区大型连锁企业从事连锁经营管理等工作。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现代零售业经营与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现代营销思想,熟悉连锁经营管理业务流程的,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为:连锁企业总部营运管理岗位群、配送中心营运管理岗位群、门店开发与管理岗位群、门店服务岗位群的岗位需求。

(二)具体措施

1.重构专业课程体系。(1)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调研,连锁企业(本文以超市为例)的主要工作领域或工作岗位群。即主要岗位群为总店营运管理岗位群、配送中心营运管理岗位群、门店开发与服务管理岗位群。同时,通过专业教师顶岗实践经验,连锁超市的工作岗位分布在防损部、百货部、食品部、生鲜部、收银部、收货部、客户服务部等。根据以上分析思路,结合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的建设,重新构建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2)课程内容的选择。根据职教精神,打破传统的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树立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对接;打破传统的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树立围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二元教学模式,树立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与学的结合,依据工作情景构建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工作情景中完成工作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职业能力、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实现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对接。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持续不断的革新教学方法。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学生考进学校时的录取成绩都比较低,与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逻辑思维能力普遍不强,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力和理解力不高。文化基础的薄弱、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差、加之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如果老师不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的恶性循环将不可避免。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包括PPT 课件、Flash 动画、相关音像和录像资料等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教学容量和密度都能够得到大幅度的增加。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们深感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案例不够,而暑期的社会实践,为我们课堂教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素材。

3.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从现行专业课程看,本专业绝大多数课程采取的是闭卷考试,而且考核标准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而传统的闭卷理论考试有很多缺陷,考核内容片面,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这种方式是不符合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关于学习质量评价与考试方法的有关精神的。课堂教学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不及格,不是吓唬学生,同时不要把评价视为老师独有的权利,不要把评价当成“尚方宝剑”,而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教育部有关领导明确指出“要注重人才质量观念转变与调整,要变以前对学生知识继承、对知识掌握程度为判断质量标准改为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几方面综合评价的质量标准。”及“应对考试检查学生能力方式进行一些改革,把重视知识考改为重视能力考核。”因而,可以将考核分成由期末闭卷考试考核基本知识和平时课堂管理能力的考核两大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占成绩的50%;课堂参与的实训表现作为另一部分占成绩的50%。两部分的结合,使学生既注重能力培养,也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从理念和实践两个方面完成了课程的考核,更加合理。

4.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利用咨询、培训、科研、顶岗实践、产学合作等多种方式推动教师了解企业、熟悉企业,在实践中研究理论,在实践中进行教学,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同时,与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联系,挖掘深入合作的机会,培养企业兼教师,并不断在备课、授课、咨询、科研等方面加强合作,在实践中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5.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不仅要建设好,还要充分利用好。只有充分利用好、建设好校内外两处实训基地,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有所提高。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立 “多轮实训、递进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连锁门店、配送中心、商场管理等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创建包含“专业认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个实训模块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纵向形成体系,横向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从实践效果来看,通过 “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技术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

参考资料:

[1]田志英.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8,(04).

[2]晋淑惠.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06).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连锁经营管理;校企合作模式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是要求教育活动能够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为市场提供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是要求加强对各个专业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已达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因而本文展开对教育活动的探讨,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而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大零售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拥有市场销售管理理论并能够充分调动不同地区的不同资源,实现高职院校和服务业的双赢。因而急需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够抓住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趋势,基于当前高职院系教育体制改革,从专业发展特点入手,培养出较高就业能力的学生。

一、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的特点

连锁经营管理是上世纪末正式添加的经营管理专业,同其他的经济专业相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更加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个商品、品牌、各区域卖场等各项资源的有机融合管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对产品的营销,因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趋势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成为市场发展主模式,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开展校企合作要求教学内容能够同当前连锁经营企业相联系,以具体的市场活动作为教材,同时带动学生参与到企业活动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并丰富理论知识。具体而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经营管理综合素质较高,营销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很好的适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类资源的配置情况,并能够很快的掌握该地区的营销优势,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强等特点。

二、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一)缺少重视

目前,高校专业已经初步执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慢、理论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当前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出现较多的问题。首先是在思想观念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认知不清,觉得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校,企业主要是展开经营活动,因而主动成为学校合作方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进行校外实训时,所在的企业发展模式不足。如本文所提到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进入到具有完整的连锁经营体系的企业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学校对于校企合作模式重视不足,导致在寻找合作企业的时候不够尽心,如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规模的连锁企业中展开校外实训无疑是最科学、全面的合作方式。但事实上,学校方面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即便参与到校企合作模式中展开教学实践,也不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缺少制度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属于新起步的专业,当前仍有众多高校未将这一专业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展开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等。所以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与此同时,要想扩大该专业的发展规模、发展的专业性,同时展开新的教育模式,提供市场导向型的人才必须要有制度支持。事实上,当前拥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校未能制定独属于该专业的发展策略和相关制度,同时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执行同其他专业相一致。如某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前往同一个企业展开校外实训,致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不能很好的对连锁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有效掌握。

(三)缺少专业性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教育体制安排下展开的,对于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同样如此。通常情况下,只有制定完整的合作机制、如企业掌握学校的教学活动安排情况、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情况才能推动合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发展。当前我国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缺少专业性。一方面是双方信息未能及时全面共享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我国尚未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发展提供有效的文书、正常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导致校企活动仅仅是表面上的合作,而非本质上的具有实际效力的合作。

三、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优化策略

(一)对校企合作模式树立正确的认知

为提高高校和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正确认知,一方面要求高校能够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学校的教学活动,这将使学校正确认识到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若干本质,从而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能够更加注定该企业的专业性、可持续发展性;另一方面是要求相关部门能够提供校企合作模式的文件等支持,如支持校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项目建设,提高给校企平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使高校和企业都能够支持这一模式的开展。

(二)建立健全双方的合作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的合作机制,要求双方多能够根据对方发展现状,从而规范双方的合作,使合作达到应有的效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一方面要求学校能够在尊重当地连锁经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并展开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企业能够按照高校的发展状况,提供专业的、具体的职位帮助,如某南方高校中,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偏向于对食品连锁店的管理,因而要求食品连锁企业能够主动同高校合作,使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具体科学。

(三)以双方共赢作为合作目标

当前校企合作出现的专业性不足问题,在于学校所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未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也表现在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未能满足学生实践理论知识的需求,因而要求能够基于双方互赢的目标展开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是要求企业员工能够进入到高校进行学习和展开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和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参观并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在发展中遇到较多的挑战。因而要求发挥政策、企业管理等的作用,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

作者:高霞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叶丽.“校企合作”培养高职人才模式探析——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6-19.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初探

1.连锁经营现状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世界上第一家近代连锁店——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成立于1859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正规连锁公司。此后不久,在工业发达国家,连锁经营取得了普遍成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先进的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引进了连锁经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连锁业不仅在量上发展很快,而且从零售、餐饮等行业渗透到各种服务业,并且经营趋向国际化。

我国的连锁业起步较晚。虽然连锁经营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目前我国拥有连锁体系5000多个,是世界上连锁经营体系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有各类连锁门店约10万家,占零售业和餐饮业总额的20%,并且还在以年递增35%的速度持续发展。然而连锁业的发展速度还是难以适应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和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现实。

但与连锁业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却相对短缺。由于行业发展过速而人才培训机制不足,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人才荒,其中尤为稀缺的是管理型人才。按保守估计,目前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型人才缺口至少为60万。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人才荒,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望提供人才补充。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目前来看,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应用型人才,而开设连锁经营管理这一专业的学校并不多,所以说专业建设成为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科技含量高是连锁经营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连锁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能懂得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以适应现代连锁经营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连锁经营发展迅速,人员需求过猛,相当多的经营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学校教育或培训,不少管理人员虽然经过短期的上岗培训,但远远适应不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需要。

高等教育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上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近年来,连锁经营的迅猛发展给高等院校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以指导连锁经营管理实践。就目前来看,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尚属起步阶段,只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且以专科院校为主。由于是新增专业,毕业生人数也相对较少,所以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现在还很少,这种状况与连锁业急剧发展的态势极不相称,专业建设问题迫在眉睫。

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连锁经营所需人才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培养:一是出国考察和委托国外先进企业培训,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二是鼓励先进企业采取国外连锁企业的办法,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根据连锁企业的实际需要,对原有企业的员工进行连锁经营实用技术的培训。三是依托大专院校、研究单位,对连锁经营企业的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这种方式是最切实可行的一种人才培养途径。这也就对我们院校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强化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建立连锁经营管理教育培训基地,有条件的院校应考虑设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可见,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3.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

正是因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为培养连锁经营人才的高校应当发挥其优势,培养更多的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为企业服务。下面拟从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实验实训室建设四个方面分析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订单式”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企业定期派资深人士指导校方教学工作和提供实习指导,校方则按照企业要求有选择地录取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订单式办学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有效地解决校企之间对人才的供需矛盾。这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标准是由双方制定的;理论教学在学校,发挥了学校理论教学的优势;实践教学在企业,充分发挥现场和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在培养学生技能上的作用,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获得操作能力;企业对合格的毕业生可以全部录用。

订单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全方位、多层次跑“订单”,其次是按企业人才“订单”开设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组建,加大实践操作训练,做到“少理论,多实践”。在师资建设上,也可以考虑按“订单”要求组建,保持文化课教师相对稳定,专业课教师合理流动,学校需要的专业教师可在社会上、行业中聘请。推进订单式培养思路,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前言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顺应现代经营模式的新兴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专业培养上,除了需要掌握连锁经营的基本理论外,还需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具备较强的现代管理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培养国际型、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的重要学科。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中,该专业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商业模式要求的新学科。根据看准网(http:///)2015年5月专业调查结果,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排名在257位,毕业平均薪酬在4514元/月。鉴于该专业普遍为中专或大专院校开设,以及毕业生的学历水平,该薪酬处于较好的位置。正因为该专业在社会实践中的巨大影响力,更好地进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日趋重要。但是目前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由于分支较细,发展时间较短,在教学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亟需进一步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体系设计与人才需求实际存在一定差距

在与市场需求接轨方面,存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不到位的问题。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仍然存在差距。学校毕业学生在进入企业一线后,还需要企业提供一定时间的岗前培训和实习阶段方能正式上岗。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运用企业工作中去,教学针对性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学校专业的培养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存在一定滞后性。专业课程管理僵化导致课程调整和更新较慢。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忽视现象,毕业的学生行业知识不足,实践操作能力弱。

2.教师资源良莠不齐,降低了教学质量

目前大中专院校开设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由于学校实力不足,无法聘请实践能力较强、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师。很多教师往往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这种教师资源无法弥补该专业的实践性需求。目前多数院校是采取传统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教学与实践脱节严重,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三尺讲台为主要教学平台,少数学校通过企业联姻,使得学生在企业中工作,但由于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系统的获取连锁企业管理实践能力仍然不高。由于教师本身缺乏连锁经营企业的岗位经验,往往是从课本知识获取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无疑会打折扣。使得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低,无法实现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

3.实践资源缺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大中专院校普遍缺乏必要的资金用于实践资源的开发,对于不发达城市的院校实践资源更是缺乏严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难以有较为稳定、能够系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习基地。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针对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端正教学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将学生是否能够胜任企业的本职工作并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连锁经营管理能力作为衡量学生质量的标准。要树立“能力优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理念,正确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在教学专业内容上,要增加符合企业需求的共性能力,例如吃苦耐劳精神、服从力和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体现该专业的知识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2.加大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人才的引进不能以学历水平、毕业高校作为引进的唯一标准,而是注重实践能力的教学能力。通过人才引进、内部培养等方式,建立一支既有理论功底,又具备连锁经营管理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积极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作为院校的兼职教师,同时选派一些缺乏实践能力的教师去连锁经营企业进行锻炼,提升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水平。

3.加大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鼓励校企联合办学

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方式。一方面,通过订单式培养,可以为即将进入企业就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培养;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实习锻炼期间,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永霞.关于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园,2015,14.

[2]田志英.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8,1.

[3]周颖.关于提高《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些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第6篇

我国连锁经营行业的迅猛发展不仅给连锁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与此相关的其他产业,为中国社会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推动和加快了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步伐。2012年,当时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型人才缺口至少为65万,全国共有各类连锁门店约13万,占零售业和餐饮业总额的25%,并且还在以年35%的速度发展。

就天津市而言,截至到2012年底,天津市连锁企业已经发展到150多家,连锁经营型店铺近6000多个,连锁销售总额超过600亿元,占全天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超过35%,成为零售市场的主力业态。大型综合超市经营面积大、商品品种繁多、价格低廉,已经变成各方面资金进入天津连锁型市场的首选业态,形成了连锁经营业的领导地位。根据调查分析得知,全天津共有建筑面积在5000平米以上、经营情况形成一定规范的大型综合超市百余个。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我院开设六年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可以说是非常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以往的企业调查中,很多连锁企业都对我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很高的期盼和渴望。

2 人才需求分析

参与调研的15家企业中,从事传统零售的企业有9家(包括便利店、超市、百货、大卖场),从事茶叶、电器等行业的有6家(包括茶叶、医药、电器、等)。

15家被调研企业中,拥有门店数量总数约为1000个,企业员工总数约为30000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员工约有100人,占总员工数的0.21%;本科学历员工约有2000人,占总员工数的4.46%;大专学历员工有5000人,占总员工数13.61%;高中及以下学历员工为20000多人,占总员工数81.72%。总体上代表天津连锁企业学历构成。

从天津市现有的连锁企业现状来看,存在着不同的岗位和层次的人才需求,这些连锁企业的岗位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中高层管理人员需求绝对量较高,但是要求也很高,现有的毕业生在短期内很难达到,现成的人才又很难挖到,由于企业快速扩张的需要,普遍认为如果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适应性和发展速度要更快一点,往往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或其他途径的人员更快得到提拔和重用。连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是现在最难直接得到的人员,所以企业更关心可能的后备人选的提拔,也就很注重基层人员的高素质和高能力。

通过对物美、人人乐、苏宁、津乐园等企业的走访,发现企业对高职高专连锁专业的毕业生的定位为基层管理人员。也就是毕业生基本上是从基层岗位做起,逐步提升为基层甚至是中层的管理人员,但也有在顶岗实习中表现突出的同学毕业后甚至是在顶岗实习中就被直接提拔为管理人员。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连锁企业对本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岗位人才需求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区域管理人员、门店管理人员和总部管理人员。区域管理人员的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地区督导、区域营运主管、区域人力资源主管、区域开拓人员;门店管理人员的人才需求主要有:柜组长、门店部门主管、店长助理、店长;总部管理人员主要缺乏营运部门主管、品类主管、采购主管、网店开拓主管、以及特许经营部主管等岗位人才。

3 岗位能力分析

在调研中发现,连锁企业对现有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结构、质量的要求各不相同,要求较高的,可能即便是连锁专业的学生也很难企及,要求低的岗位,似乎不是连锁经营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胜任。但总体说来,基本上包括学历层次、基本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核心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学历方面,连锁经营企业的中高层职位要求大专以上的学历,在天津市连锁企业高端人才相对缺乏的现实状况下,多数企业变得更加务实,除了个别知名的大企业的高端职位外,企业的基层岗位,甚至一些企业的管理岗位们都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基本素质上,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素质表示认可,但认为需要提高一些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由于是对连锁经营的专业进行的调查,因此,企业认为既然是专门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则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核心职业技能这三个方面,应该也确实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求的更多,期望也更高,多数企业希望在就业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应该对其将要从事的行业有特别的准备,比如零售业会希望学生在商品管理和门店运营方面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综合分析所调研各连锁企业中对各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应该具备包括知识结构特征、综合能力特征和性格特征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

图1

4 调研结论

根据专业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天津交通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是,在连锁经营性的企业中,服务管理岗位一线中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一门以上的连锁行业中的操作技能,在连锁经营工作中,能够从事多岗位、复杂性、关键性的劳动,能够有效带动、组织、协调其他人员完成工作中的任务,将最新的理论知识、最新的方案设计、最新的技能要求转变成最终最佳的服务管理和效益复合型技能人才。本专业最终的岗位目标为能够胜任连锁经营企业服务在第一线的门店店长、部门经理以及部门主管等人才。也就是说,是按照连锁经营企业中的基层管理人员要求作为培养的主要方向。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连锁经营管理;教学实习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不断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活力,提升办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常常被人们理解成为学生毕业前,进行顶岗实习的合作单位,企业也只是表现为简单接收学生,共同教学参与度非常低。这样的结果通常是,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欠缺实践环节,不能满足企业目前的需要。企业也十分困惑:为什么都是学过的知识,学生不能良好运用呢?如何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是保证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认清校企双方合作的目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给学生提供系统的专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将合格的学生输送给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同时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研究力量,加强对企业实践规律的总结和探索,并能对企业遇到的技术、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为企业提供参考意见,提高企业理论水平。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给学生提供教学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并参与教学,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特点,与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负责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顺利就业,缩短企业适应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校企合作要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目的:学校培养的学生充分就业,受企业的欢迎,实现个人成功;企业得到充足的人才储备,具有得心应手的员工,为竞争积累优势,使企业发展更快。校企双方都应该在合作中受益,在合作中求发展。

二、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及合作策略

(一)校企合作中的问题

校企合作虽然进行了多年,但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有效发展,这对高职人才培养具有不良影响。高职院校要对这些问题高度重视,只有解决了出现的问题,才能积极推进高职校企合作的进程。

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校企合作所签订的协议,大多以短期合同为主,协议中对企业培养学生的内容很少涉及,合作协议的签订存在漏洞。

2、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简单地把学生推送到企业,而企业也只是表现为简单接收学生,共同教学参与度非常低,学生感觉所做的工作很难与所学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使校企合作没法长期进行。

3、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在企业急需时充当临时工,学院派遣的指导教师也只是充当学生管理的职责,合作中的管理存在漏洞。

以上的问题反映出校企合作双方对教学实践的目标、态度及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与疏漏。校企双方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制定校企合作发展策略,保证合作在各个层面都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二)校企合作策略

校企合作首先要坚持“双赢”的原则,学校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相互参与到对方的教学或生产中,在合作中取得双赢。只有把握住这个校企合作教育的基本特征,合作才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1、合理制定校企合作协议

校企合作涉及到课程学习及就业,所以校企合作协议应该分长期协议及短期协议。长期协议应就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建设及就业等多个方面进行约定,并且对合作中涉及到的利益有明确的规定,从而激发企业和学院合作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让学院免费使用企业资源或企业廉价地使用学生。短期协议是就每门课程实习进行签订,对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考核、实习指导老师的安排等进行商议,并确定短期合作中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保障教学实习的质量。

2、整合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学校要整合专业教师和实习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优势互补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利用实习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条件,把生产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在现场讲解实际操作和解决疑难问题,由学生直接进行生产操作。这种工学结合既完成了实习企业生产经营的任务,增加了企业经济收入,又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增长了职业才干,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在这期间,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师资对学生进行指导是关键。

3、加强校企合作与管理

高职院校教学侧重于操作应用,需要企业提供实践的平台,企业需要高索质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是企业人才供应的重要来源。校企合作做的越好,职业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在校企双方合作中,加强合作中的管理是保障校企合作质量的根本,必须通过校企密切合作来实施。比如,学校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时,双方必须坚持严格的管理与监督制度,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和学院专业老师有效地组织起来,结合企业需求制定符合企业需要和学生长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课程负责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要组成教学和考核小组,加强教学实习指导,监督学生完成实习任务,按照标准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校企合作的教学实习环节必须通过严格管理帮助学生完成。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

笔者所在学院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选择的校企合作单位是百盛连锁集团和7-eleven连锁集团,目前学院已经完成了与这两个连锁集团的对接。下面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教学实习过程。

(一)细化校企合作协议内容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连锁经营 专业能力 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在高位运行,连锁经营这种商业态势也迅猛发展,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7年连锁行业调查显示,2007年“中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突破一万亿元人民币,达到10022亿元,同比增长21%,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的增幅。门店总数达到105191个,同比增长58%,剔除个别企业超常规发展因素,调整后门店增长17%。一般而言,新开一个连锁店需要人员从数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而且要高中低各层次人才配备齐全。可见,我国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为满足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应运而生。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因此,突出能力培养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与关键,本文就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探讨其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

依据连锁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征,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各类现代连锁经营企业的一线服务岗位及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其岗位(群)为:大型商场的中高级营业员;商业连锁企业门店店长;商场商品部业务主管及柜组长;连锁企业仓储配送中心的一线操作人员及基层管理人员;连锁企业总部管理人员、业务员及分店信息管理员。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合格的高职连锁经营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可以理解为社会性能力,即常说的关键能力或通用技能。这部分能力要求对所有不同专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都是应该具备的,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方法能力,包括(1)注意力;(2)分析能力;(3)解决问题能力;(4)判断能力;(5)抽象能力;(6)准确性。二是社会能力,包括(1)责任心;(2)独立能力;(3)执行能力;(4)团体能力;(5)交流能力;(6)合作能力。三是学习能力,包括(1)求知欲望;(2)自学能力;(3)收集信息能力;(4)系统思考能力;(5)创新能力。基本技能就是专业能力,所谓专业能力是指运用专业技术完成某种特定职业岗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三大核心技术是商品采购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技术。其中商品采购技术包括交易制度、业务流程、商品策略、定价方法、促销手段的制定等在内;物流配送技术包括总部配送、社会配送、配送中心配送等不同配送模式条件下的配送方案制定和执行;信息技术包括POS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连锁经营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专业特色极为浓厚的经营管理技能。可见,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比传统流通业更高、更专的要求。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具有的起点高,科技含量大及实践性强的特征给连锁专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在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课程设置体系中没有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

我国高职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传统本科很相近,课程设置结构也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三段组成。从课程名称来看,也强调专业的宽口径和通用性;从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来看,基本占到30%左右,这与高职所应具有的培养模式显然有较大的出入。

(二)教学环节中没有突出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或学院培养条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环节上往往喜欢多讲理论,在教学方式上多数也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上,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更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动手操作。

(三)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突出高职实践性技能的考核要求。

现阶段存在的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考核主要还是停留在一张试卷就终结的考核方式。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已经落后于现今电子商务时代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技能操作要求。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途径

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特点和笔者的实践经验,职业技术院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应努力尝试以下方法:

(一)建立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连锁企业管理众多岗位使用的信息技术,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和传真机,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连锁企业进销存管理软件让学生扮演进货、存货、销售、配送方案及销售分析等各种技巧,体会连锁经营管理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目前,很多公司出于竞争的考虑,对关系商业秘密或经营核心部分的岗位不愿意外人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连锁经营管理应用性人才能力的培养。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学生超市的建设对专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必不可少。学生超市实践教学的特色在于是真正的实践,而非实验室,为保证能力培养质量,应完全按照正常公司的运作来要求学生。超市的正常经营与管理工作全部由学生来做,教师只负责监督管理,遇到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根据学生超市的部门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主要有:新商品市场调查、商品采购、促销策划、仓储管理、财务管理、新生培训及人员管理、收银、理货、经营分析等项目。

(三)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主要赴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校外实训基地除了无偿提供实训场所外,还提供富有实践经验的零售连锁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或指导学生实习,使经过实训的学生,其工作能力能适应企业用人要求。

(四)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

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法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考查有极大的局限性,事实上,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来说,卷面分数高的学生并不意味着专业能力强。既然抱残守缺,不如选择能反映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将课程考核放在岗位中进行。如采用岗前考核、岗中总结和岗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考核:通过学生超市和校外企业,在学生正式上岗、实行顶岗作业前,以学为主,在现场各岗位上跟班学习,从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定期考核,以确定能否上岗;每周要求学生进行工作总结,作为学生岗中实训及学习过程的考核。每一组别的同学根据各部门学习情况,选择一个课题,在部门学习结束后共同完成该课题,由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工作人员对课题进行评审,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五)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式

积极与当地连锁企业合作,创建工学结合模式,即半工半读的形式,即上午学生进行顶岗,企业支付学生劳动报酬,下午由连锁企业总部在每星期组织一至两次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每个门店也将在下午组织一至两次理论学习和案例学习,并对本周工作进行讲评,增强学生对实践工作的理解,以更好地服务于实践。通过这种做、学统一的方式,把课堂办到企业经营服务第一线,把实践当做最好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在实践中发展专业能力。

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保障

(一)教师较强的职业教育理念及较高的职业理论水平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首要条件。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核心,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真正懂得高职理论的教师,才能围绕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加强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与高职理论的学习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

(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从事连锁企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教学内容应突出基础理论,同时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这就要求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

(三)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对连锁经营管理学生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有保证实现这个目标的平台,即必须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近年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建立了商务仿真实训室、会计实训室,在校外与雅家乐集团、时代超市、盐阜人民商场的合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梁平.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2]袁玉玲.连锁企业快速发展中的人才资源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2).省略fa.省略/.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第9篇

摘 要:随着连锁行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连锁行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人才荒”,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为连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的补充,但这些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笔者分析了影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为企业、社会培养出更多更符合需求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

连锁经营是现代商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做为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迅速成为目前世界上商业流通领域内最流行、最有效率的商业形式之一。中国的连锁业起步较晚,1984年深圳百佳超市的成立,成为了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连锁超市成立;1990年广东东莞糖酒公司创办的美佳连锁超级市场的成立,是大陆首家国有连锁超市。虽然我国的连锁经营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非常快。目前我国拥有5000多家连锁体系,连锁经营体系总量占据世界第一,连锁店的需求每年以接近30%的速度递增。与连锁业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却相对短缺。按保守推算,目前来说,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型人才至少缺口为60万。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人才荒,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加快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为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补充。

作为连锁经营行业的管理型人才,其培养就不能像普通的营业员、仓管员那样,而是要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它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基础能力、从业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同时也包括了工作发展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更好地就业服务。因此,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对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影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制约因素

虽然我们都知道目前连锁行业的人才缺口巨大,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也纷纷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一批连锁专业人才,但是,通过走访企业后我们发现,企业普遍觉得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比较欠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连锁经营管理在中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后才真正建立起教学课程体系,因此,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很多学校的分析都不够透彻,目前大多数学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偏向物流管理或营销管理,未能真正体现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很多学校来说,都是新开设的专业,因此,学校对该专业的关注度不够,给予的资金支持不够。目前,很多学校都是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挂靠在工商企业管理或物流管理专业下,作为一个方向开设,没有配备专门的实验实训设备。而且现在社会上销售的有关连锁经营管理方面的教学软件很少,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在生产,导致可选择、可使用的软件也少,这就制约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3.师资队伍缺乏,特别是一体化教师缺乏,制约了连锁经营管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都不是真正的连锁专业毕业的,都是跟连锁相关的管理或营销专业毕业,对连锁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内容只是一知半解,且很多教师自身缺乏企业经验,影响了实践课程的教学,谈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未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很多连锁企业把顶岗实习的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不给学生转岗学习,不给太多的培训,导致学生完成6个月顶岗实习后都不愿意再留在企业,长效机制不明显。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一般高职学校都要求学生在大三期间要完成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目的是让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职业实践能力。但是,很多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不允许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进行工作轮换,学生无法将书本中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并且长期从事专业技能单一的工作,对实习产生厌烦、枯燥心理,实习结束后不愿加入实习单位就业,导致合作企业人才流失,本来的企业、学校、学生“三赢”,变成了“三输”。

5.现在进入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在较优越的物质生活下,他们比较缺乏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大多数都不愿意从事服务行业。且这些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对这种角色的转变还未能接受,导致职业素养与企业要求不符,顾客观念、安全观念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等,致使企业认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高,不愿意接受这些学生。

二、培养和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以上分析的原因都或多或少地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产生阻碍或影响,通过多年的高职学校工作经验,笔者认为,要加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观念,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加大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任何一个专业的发展,首先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则反映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2012 年6 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新定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这几个词,明确强调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订单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通过改革目前的每学年两个学期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构建弹性学期制,即结合连锁企业周期性、季节性强的特点,企业忙时让学生去企业参与实习实践,企业闲时学生回到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实行这种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加强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构建符合教学要求的一体化素质教师队伍。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职院校的课程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也出现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模式从“以知识导向”的学科体系课程,向“职业能力导向”的“三段式”课程过渡,再向“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一体化”课程发展。教师的类型也从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过渡到“双师型”教师,再发展到“一体化教师”。要培养“一体化教师”就要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让专业教师长期稳定地对接一家合作企业,通过参与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不断锻炼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围绕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开展教学活动。同时通过建立“校企互聘”师资共享机制,实现校企师资共享,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经验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一线专家走进课堂,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或者以讲座形式传递行业最新讯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变期末的一次性考核为贯穿于整个学期的过程性考核,同时在校期间要放手让学生去锻炼,加大实践教学和改革的力度,增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学校的课程考核都是采用期末一次性考核的方式,到期末了,老师给复习提纲,然后学生按照复习提纲背几天,就可以考试合格,平时去不去上课都没有关系,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这种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将一次性考核变为过程性考核,同时加大实践考核力度。比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有一门课程是《连锁门店运营与管理》,我们根据连锁商业企业门店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以门店各岗位的工作任务为线索将课程内容设计为九个项目,分别是:卖场布局、商品陈列、理货作业、收银作业、进存货与盘点作业、促销管理、盘点防损、顾客投诉处理、店长作业等。上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设一名店长和若干店员,选择一家大型连锁超市门店,模拟该门店的运营与管理,每个项目都进行小组考核,记录考核分数。同时安排学生到校内8字连锁便利店进行顶岗实践,看哪个小组经营期间便利店销售情况最好,也作为一次考核,记录考核分数。最后将这几次考核分数结合平时考勤和表现评定出最终的期末成绩,这种综合的考核评定方式更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

4.加强顶岗实习期间与企业的联系,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学生的顶岗实习,共同做好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顶岗实习是对学生三年学习的一个总结,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综合反映,顶岗实习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将来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前,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订《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标准》,企业以岗位工作标准为依据,对每个学生完成的实习表现、工作业绩、劳动纪律和工作态度等,分项目以评价表的方式作出过程评价;学校根据企业给出的评价结果,结合学生撰写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结,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情况的检查了解,综合评定出学生顶岗实习成绩,以此证明学生顶岗实习的经历和综合职业能力水平。

5.在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形成,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由于社会角色发生转变,并且缺少社会经验,刚开始必然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状况,如纪律意识缺乏,质量观念淡薄,顾客观念、安全观念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等,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无法融入企业文化之中,被企业淘汰。因此,我们应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开展教学活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连锁行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社会对连锁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贺翔.从职业能力培养定位探讨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J].科教导刊,2010(5):68-69

[2]陈中耀,杨翠.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学园,2012(1):47-48

[3]刘必千,曹林峰.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08(9):46-48

[4]穆阿娟.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2(2):153-154

[5]蔡中焕,朱彗敏,王蓉.连锁零售企业典型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8):127-131

[6]陈兰剑.综合职业能力导向高职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11

[7]鲍玉鑫.高职连锁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探讨[J].辽宁:辽宁高职学报,2011(2):73

[8]陈小云.“人才荒”下的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研究——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2(5):179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 职业岗位群 职业能力分析 人才培养规格

一、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连锁经营业态在开拓市场、扩大销售、促进产销结合、规范流通秩序、满足消费需求、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零售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连锁企业门店数量及销售额快速增长。同时,连锁业态分布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连锁经营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商业模式,支撑着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如何参照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及时修订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路线

基于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及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中,内容的选择以强调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即过程性知识为主,课程内容的序化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基于这个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的本质和优势所在。

职业竞争力包含了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岗位操作能力,表现为能熟练运用技术和技巧完成某项具体的工作;第二是职业综合能力,表现为完成某项整体性工作任务的能力;第三是职业发展能力,表现为任务的组织、优化和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最高层面是职业创新能力,表现为对工作的反思和技术的创新等方面。行动领域的开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导思想,以专业定位——职业岗位群——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通过对连锁经营管理工作岗位的调研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从而归纳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

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BAG开发法)的重要分析与评估方法就是实践专家研讨会和典型问卷调查。本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路线,在对连锁经营行业的典型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调研的基础上,得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在行动领域的基础上,开发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为进一步整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

三、调查方法和过程

(一)调查方法

本次活动,主要通过典型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课题组共选取全国零售连锁企业12家,其中国际性零售企业5家,全国性大型零售连锁企业4家,区域性零售连锁企业3家,选定受调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招聘专员等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连锁企业岗位(群)设置与需求”的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素质要求、能力技能要求、知识要求、证书及其他要求等内容,明确人才培养中“企业需要怎样的人”的问题。

(二)调查内容

1. 企业概况及调查岗位的名称;

2. 岗位群的素质要求、职业能力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和证书资格要求;

3. 岗位群工作过程、工作内容;

4. 职业能力的分解;

5. 职业能力对应的课程设置。

(三)调查过程

课题组通过召开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研讨会的形式,邀请接受调研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行业资深管理专家参会,与会专家结合企业实际,就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创新及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决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零售连锁企业的岗位群设置

通过调查发现,零售连锁企业岗位设置基本趋同,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不同企业对岗位名称的界定及岗位编制设置。我们得出连锁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如下:

1.现场管理岗位群

工作职责主要有:商品验收、入库及门店库区管理;商品分类、结构、组合策略;卖场布局与商品陈列;人员排班及考勤管理;设备管理;门店防损;门店信息管理;作业计划制订;客户订单处理;顾客服务质量评价。与此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有营业员、业务员、收银员、理货员、门店店长等。

2.现场服务岗位群

工作职责主要有:岗前准备、晨会;顾客接待与服务;门店销售及策划;顾客投诉处理;门店安全管理。与之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有服务员、导购员、促销员、防损员等。

(二)连锁企业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

1.职业素质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连锁零售行业对于从业者的基本素质主要有诚实、正直可靠、稳定性强、吃苦耐劳、善于沟通、自我学习、自我调节、有良好的顾客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职业忠诚度受到所有管理者的重视。吃苦耐劳、勤劳敬业、稳定性、团队合作意识等均占到95%以上。专业研讨会中,结合现代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行业专家一致认为“敬业精神”“吃苦耐劳”是现代大学生所欠缺的主要素质。

2.职业能力

零售连锁企业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主要分为职业基本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业能力三部分,具体如下:

职业基本能力:

①沟通分析:该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注重情商,掌握礼貌服务用语与表达技巧,善于沟通协调、与人共事。从受调查企业的反馈来看,100%的企业认为沟通分析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②计算机操作:90%受访企业表示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员工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该项要求学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具有收集处理与甄别及利用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进行零售信息管理的能力。

上一篇:经营管理者范文 下一篇:托管经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