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技术范文

时间:2023-02-21 12:14:09

雷达技术

雷达技术范文第1篇

《火控雷达技术》(CN:61-1214/TJ)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火控雷达技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方针,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报道国内外同行的雷达、通讯等电子领域的研究成果、科研开发新技术、新品的推广应用及有关的科研动态,促进科技人员的成长和科研水平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科研教育和生产服务。

雷达技术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激光雷达测绘技术在不远的将来必然会成为现代社会地形测绘发展方向的主导,并且不断完善自身,会具有更多的领先技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激光雷达测绘技术来与其他不同类型的测绘技术相配合,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激光雷达测绘技术所具有的效率以及质量。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激光雷达地形测绘技术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还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使得激光雷达测绘技术能够不断发展。

一、激光雷达技术分析

1.1 激光成像雷达技术

激光成像雷达技术作为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空间数据获取技术,是目前测绘遥感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现代化测绘工作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产生与发展有赖于遥感方式的存在,是遥感技术在测绘技术应用的产物。这种技术的应用优势在于空间时间分辨率高、探测动态数据范围大、能够穿越较薄的云层、稀疏的树木遮挡,直接获取相应的三维信息,同时还存在着数据点密度高、准确性能好、能够全面反映地表表面存在的各种信息。

1.2激光成像雷达技术的发展

激光成像雷达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测绘遥感技术,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记载、星在平台的出现,激光雷达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人,无论是从城市建筑、山川、河流以及地形高度等方面都能够得到一个系统、可靠的数据,能够在工作中形成一种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的系统体系。

二、激光雷达地形测绘遥感技术的特点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人类社会发展和探索各种客观事物的本质、性质的过程中离不开激光雷达地形测绘技术的支持与配合,也无法替代其在工作中存在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与发展,成为现代化地形测绘技术中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也是一个全新的测绘技术方式,这种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广泛的测绘

这种雷达技术的应用主要是用于各种数据的收集,无论是从收集的速度还是控制策略上进行分析都是一项极为关键的环节,也是整个领域中备受重视的环节己一般来说,在广泛的庙会技术应用电,对于宏观上各种食物的创造和分析,这些数据的存在都可以使得视觉空间的季度扩大,为宏观把握各种数据的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基础条件。

2.2 可以动态地检测地面事物的变化

激光雷达地形测绘遥感技术检测,它可以定期重复的地球观测同一区域,这有助于人们通过遥感数据的访问,发现和动态跟踪地球上的很多事情。同时,激光雷达地形测绘遥感技术使用雷达地形测绘远程传感技术,尤其是在监测河流水文,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甚至军事目标都尤为重要。

2.3 获取数据综合性的综合性

激光雷达地形测绘遥感技术是涵盖范围广泛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集成到地球上的许多自然和人为的现象表明,宏观反映的各种事物的形态和分布上地球。真正体现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表面特征,如人造结构,充分揭示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关性的特点。并及时将这些数据提交潜力。

三、激光雷达测绘技术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3.1 基础测绘

在对地形进行基础测绘的过程中,主要测绘的目的包括了对数字正射影像、数字栅格地图以及数字线划地图这个几个方面的数据。在进行数字正射影像以及数字线划地图采集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精度较高的三维信息来为这两项数据的产生提供支持。又由于数字摄影测量采集工作过程中的程序较复杂,对设计要求与技术路线也非常严格,同时对生产人员提出更高的技能要求。而机载激光雷达技术所提供的地面三维坐标,则可以满足高精度影像微分纠正的要求,让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更加容易,并不需要数字摄影测量平台,极大降低成本,在一般遥感图像处理系统中就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另外,高精度的激光点云数据,可直观反映地物、植被等三维信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实现更加精准的判读与测量,提高数据的采集效率与质量。

3.2 精密工程的测量

很多精密工程的测量,都涉及到测量目标的采集,并获得三维坐标信息或者三维物体模型,例如在水文测量、建筑测量、沉降测量、电力选线、文物考古、变形测量等行业中。地面激光雷达和机载激光雷达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利用数码相片获得纹理信息,并与构筑物模型实现叠加,以构建三维模型,可有效实现对景观的规划分析、物体保护、形变测量、规划决策等。例如激光雷达技术在铁路设计、公路设计中提供的高精度地面高程模型,可便于线路的设计与施工方法精确计算。在电力线路设计过程中,利用激光雷达技术的成果数据可以对整个线路有所了解,包括公共区域内的地物、地形等要素;另外,在树木的密集区内,也可利用激光雷达估算出需要砍伐树木的面积与木材量。

3.3 森林工业的应用

机载激光雷达系统最早应用的商业领域即森林工业,由于森林业发展与国土管理都需要森林及其树冠下端地形的准确数据,而传统技术中很难获得树高及树的密度的精确信息。机载激光雷达与卫星成像不同,当利用这种技术勘测树冠下的地形时,还可同时获得树的高度。在对数据的后处理中,独立的激光返回值可分为地面返回值与植被返回值两部分,并以此计算出更多林业相关信息,如树高、材质、树冠覆盖以及生态环境等,这些都是传统摄影测量或者地面测量无法获得的信息内容。

3.4 规划城市建设

自从进入 21 世纪,数字电视已成为各地力争构建的信息化目标。空间信息则成为数字城市的基础平台与框架,也是规划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激光雷达测绘技术的应用,可以获得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字正射影像与数字地面模型,为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宝贵的空间信息资源,也是构建数字城市的重要技术支持。

3.5 电力传输与管道布图

在直升机平台上工作的激光雷达系统,最适用于测量传输线路。由于直升机可以沿着电力线或者管道传输的走廊飞行,比固定翼飞机节约成本,并且直升机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调整高度和速度,以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如果在激光雷达应用平台中同时使用录像机、数字相机及其他传感设备,既可实现激光雷达测量,也可同步进行线路检查及制图工作。

四、结论

综上所述,经过十年的发展激光雷达地形测绘遥感技术,已成为日益成熟和产量估计的技术手段,可以在一个长期的时间里起到带动生产力的优势。除此之外,开展激光地形遥感调查,在卫星遥感分辨率上大大提高,使之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在实施此类工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各项操作,都会影响工程的质量。为此我们需要严格遵守以下准则,必须遵循要求的作业规程,着实把握好工作中的主要环节,认真负责认地执行每项操作,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取得较高水平的遥感影像数据,也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为我们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激光测绘遥感的原理已清晰可见,而实践却不能一概而论,目前尚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筱菌,基于激光雷达的数字化精密侧量技术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光学工程,2010.

[2]郑永超,赵铭军,张文平,赵春生,沈严激光雷达技术及其发展动向[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6(3).

雷达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合成孔径;数据成像;实时处理

1.引言

未来战场状况瞬息万变,实时掌握正确的情报信息是取得战争主动权的重要因素,对敌照相侦察是进行情报收集的有效手段。然而利用各种天然环境与人为工事、配合黑夜与恶劣气候条件、隐蔽及掩护部队(武器)行踪可使得传统光学影像无能为力,这也给雷达影像以发展契机。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的现代高分辨率微波成像雷达。它是二十世纪高新科技的产物,是利用合成孔径原理、脉冲压缩技术和信号处理方法,以真实的小孔径天线获得距离向和方位向高分辨率遥感成像的雷达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工作不受大气传播和气候影响,能进行远距离探测且具有分辨力高、穿透力强、能有效地识别伪装和穿透掩盖物,成像清晰并且覆盖面积大。

近年来由于超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的发展、高速数字芯片的出现以及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发展,使SAR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和实时处理信号的能力,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而成为现代航空、航天军事情报侦察的重要工具,同时它还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在军事方面,合成孔径雷达主要用于战略侦察测量、地图测绘地面军事目标,监视战场情况,发现隐蔽和伪装的目标,查明敌方的情况,航空遥感、卫星海洋观测、战场监视、图像匹配制导、动目标指示、伪装识别及检测等。在民用方面,合成孔径雷达在国土测绘,资源普查、城市规划、资源勘探、深空测绘、抢险救灾环境遥感及天文研究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2.合成孔径(SAR)技术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雷达所能提供目标的细节程度取决于雷达在距离和方位上分辨两个紧密间隔物体的能力。雷达的距离分辨力主要受雷达发射的脉冲宽度的限制,而方位分辨力又受雷达天线波束宽度制约。虽然可以通过减小脉冲宽度来提高距离分辨率,通过提高雷达的工作频率和增大天线的尺寸改善方位分辨率,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参数的选择又受雷达的功能、硬件的物理尺寸、大气衰减、环境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分辨率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提高。并且雷达波束产生的原始图像限制了它进行地面测绘的有效性,使得成像质量不高。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实际需求,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提高性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便应运而生,它在地面测绘时尤其显示出其优越的性能。

合成孔径的概念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有些科学家想突破经典分辨力的限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利用目标与雷达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现象来提高分辨力;用线阵天线概念证明运动着的小天线可获得高分辨力。

50年代末,美国研制成第一批可供军事侦察用的机载高分辨力合成孔径雷达。60年代中期,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军用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推广到民用方面,成为环境遥感的有力工具。70年代后期,卫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和数字成像技术取得进展。1978年,美国宇航局成功发射全球第一颗载有合成孔径雷达的人造卫星。80年代,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和数字图像实时处理技术投入实际应用。美国于80年代研制的航天飞机上的合成孔径雷达,证明了其雷达图像的优越性。90年代,能够提供三维信息的干涉式SAR的研究成为发展的新热点。美国率先研制出适用于无人机的合成孔径雷达。至今,合成孔径雷达已经历了四代。进入21世纪,合成孔径雷达将进一步提高雷达的分辨率和数字处理成像的速度;扩展工作频段,实现同时多频段和多极化工作方式,提高对目标识别的可靠度;发展对运动目标成像的逆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进一步开展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应用研究。

3.合成孔径原理

3.1 基本概念

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一种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个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是用一个小天线作为单个辐射单元,将此单元沿一直线不断移动,在不同位置上接收同一地物的回波信号并进行相关解调压缩处理的侧视雷达。

从载体分,SAR雷达可分为机载SAR和天基SAR(包含星载SAR和航天飞机载SAR)。从工作模式分有四种,分别为:条带式SAR(可采用正侧视方式或斜视方式)、聚束式SAR(Spotlight SAR)、扫描式SAR和逆SAR(ISAR,也叫干涉SAR)模式。

3.2 工作原理

合成孔径是利用雷达向前运动来产生等效的长天线。雷达每发射一个脉冲,便占据飞行路线上稍远的一个位置。如果把一副较小的天线指向一侧,并将连续脉冲的回波相加,从而合成出一个很长等效线性阵列。在飞机向前飞行时,波束扫过与飞行路线平行的一个宽的地面区域。

工作时,合成孔径雷达按一定的重复频率发、收脉冲。发射各相继脉冲的那些点可以看成是阵列的单元,回波在通过阵列的时间内由各个单元依次接收。接收的回波被距离波门周期性的采样,进行模数转换,数据存储到存储器中。给出一组距离门,其宽度是测绘带宽度的距离区间,每次发射后,来自该区间内距离增量的回波加到对应的距离门中。雷达对接收回波进行积累相加,当积累脉冲的数量满足要求后,每个距离门中的和值就代表了来自单个距离/方位分辨单元的总回波。所以,一组距离门中的和值就代表了来自测绘区宽度的一行分辨单元的回波。

3.3 数据处理成像

早期合成孔径雷达的数据处理成像采用光学方法,可以产生高质量的地图。但是其输入和输出必须用照相来记录,使得处理时间滞后且其设备笨重庞大,加上光学设备对振动敏感,要求精确调整,大多都把数据送回地面处理。

随着科技发展,CPU计算能力和并行处理技术的大幅度提高,可将雷达合成孔径数据进行实时成像处理。目前SAR雷达高分辨率实时成像的最经典、最基本的算法是距离―多普勒算法(RD算法)、Chirp-Scaling(CS)算法。

RD算法把SAR成像等效为两次脉冲压缩,先进行距离向脉冲压缩,将一个合成孔径内的每个脉冲回波进行压缩,获得距离向高分辨率;然后进行距离徙动校正,把属于同一个点目标的脉冲校正到等距离线上;再进行方位向脉冲压缩,获得方位向高分辨率。该方法的优点是算法简单,计算量较小,易于机上实时处理,可得到较精确的成像结果。但该算法的最大缺点是在大的距离弯曲情况下,需要通过插值去除方位向和距离向的耦合,由此带来成像分辨率降低、运算量增加,且可能造成相位失真,但在毫米波成像系统中,由于距离弯曲程度低,RD算法具有一定优势。

CS算法是将二维处理分解成一维处理,它并不采用插值方法实现距离徙动校正,而用Chirp-Scaling相位因子是所有信号距离徙动曲线的轨迹一致,避免了相位失真并减小了运算量,不需内插值,具有很好的成像效果,但信号处理过程复杂。

4.发展趋势

合成孔径雷达虽然具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其局限性,例如,因所需处理的数据量巨大而导致的反应速度的问题,以及经数据处理后的雷达成像不直观、难解释、费用高等难题。

未来的合成孔径雷达无论是机载还是星载,将是多波段、多极化、多视角、多工作模式的系统。将向着作用距离更远、抗干扰性能更强、提供信息更快、绘图精度更高、有自我保护功能、造价便宜、多种平台和小型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空地一体化全天候立体侦察监视系统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吴汉平,等.机载雷达导论[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张澄波.无人机载SAR/MTI雷达技术[J].电讯技术, 2000.

[3]陆军,等.合成孔径雷达[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雷达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航空气象 雷达 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V3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2-02

如今,航空运输业正以莶豢傻仓势蓬勃发展,在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航空安全、航空流量和航空舒适性等指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1995年的报告和飞行安全基金会2004年关于事故安全和趋势的NALL报告,大约所有飞行事故的1/4,所有致命飞行事故的1/3都和灾害气象有关。此外,美国联邦航空局(FAA)2004年的航空容量加强计划还指出,灾害天气导致的15分钟以上系统延误占了总延误的3/4,而这些都可以借由航空气象雷达探测到的气象状况得到较好解决。预计到2025年,整个航空市场要比现在大2倍。空域的拥挤不仅要求空管系统更加有效率,更要求航空气象服务部门能够提供准确及时的灾害气象检测、预报与分发服务[1]。由此可见,航空气象雷达的重要性必然与航空业的发展同步增长。

航空气象雷达依据其部署与管辖区域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类:区域航路气象雷达,如NEXRAD(Next-Generation Radar),终端气象雷达,如TDWR(Terminal Doppler Weather Radar)、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和机载气象雷达。NEXRAD用于监视区域气象,TDWR和LIDAR是为了弥补NEXRAD在机场终端区域的不足而研发的。此外,由于受到地基设施完备性、预报准确性以及空地通信及时性等限制,仅仅依靠地面探测还不足以保证飞行安全,大型民用客机仍需强制安装具有气象、湍流、低空风切变探测等功能的机载气象雷达。

一、气象雷达探测基本原理

航空气象灾害种类繁多,概略说来主要有强降水、湍流、积冰、雷暴以及随之而来的微下击暴流和闪电、由地形等原因引起的风切变和湍流等。

气象雷达技术从非相干时代经过长期发展到相干时代,并将过渡到双极化时代。非相干气象雷达仅能探测到回波功率,提供的信息有限。脉冲多普勒相干气象雷达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通过测定接收信号与发射信号频率之间的差异,能比以前多测雷达取样体积内的径向多普勒平均速度和谱宽。目前性能更为先进的雷达则是双极化雷达,又称偏振雷达,它具有多普勒相干雷达的全部优点,在降雨估计、降水粒子分类、数据质量和灾害探测方面还另有提升。

1.气象回波探测原理

大气中引起电磁波散射的主要物质是大气介质(包括大气气体分子的散射,以及大气介质折射率分布不均匀引起的散射与反射)、云、降水粒子等,云、降水粒子的散射情况随相态、几何形状不同而异。

雷达接收到的信号是诸多单个回波功率的和,径向上的分辨率单元叫做库,为了使不同波长的雷达照射同样目标取得的回波功率可以直接比较,引进雷达反射率因子。雷达反射率因子和粒子直径的六次方成正比,即少数大水滴将提供散射回波功率的绝大部分。粒子的散射使原来入射方向的电磁波能量受到削弱,即为衰减。为了使原本同一强度的气象状况不因距离雷达远近而有所差异,系统需要对远处的回波进行一定的补偿。

2.径向速度探测原理

在多普勒气象雷达发射一个个脉冲波进行探测的过程中,随风移动的降水粒子使相继脉冲波散射的回波信号之间有相位变化。假设多普勒雷达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为r,则雷达波发生目标到散射波返回天线所经过的距离为2r,相当于个 波长,用相位来衡量相当于 个弧度。若所发射的电磁波初始相位为,那么电磁波被散射回到天线时的相位应是 。若在相继脉冲的时间间隔T内,目标物沿径向变化了距离,相应的相位变化为 ,所以相位的时间变化率,即角频率为 ,多普勒频移为 ,为目标物在雷达径向上的运动分速度,称为多普勒速度[2]。

3.湍流探测原理

湍流是指微粒速度偏差较大的气象目标,只与微粒速度的统计标准差有关。不同直径的降水粒子具有不同的下落速度,雷达探测到的径向速度也就具有一定的分布,降水粒子直径差别越大,则多普勒速度的分布谱宽就越大。影响谱宽大小的非气象因素有:天线转速,转速越高,谱宽值越大;与雷达的距离,距离增加,距离库变大,距离库内的速度具有较大方差的概率也变大,所以谱宽也增加。谱宽可以用做速度估计质量控制的工具,谱宽越大,速度估计的可靠性就越小。

4.双极化探测原理

双极化雷达,又叫偏振雷达,同时发射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极化电磁波。额外的垂直极化电磁波使区分气象回波和非气象回波成为可能,地杂波、海杂波、异常传输路径的影响也都可以通过双极化技术减轻。另外,双极化雷达还拥有雨雪区分、冰雹探测、强降雨率估计和冰冻层识别等能力。该技术可以精确描述冻雨、雪、雨水区域,帮助地勤在冬季风暴期间规划。

5.距离、速度模糊

雷达发射脉冲的重复频率是测量多普勒频率信息的采样频率,按照Nyquist采样定理可知,某一脉冲频率最高只能测量 的多普勒频率,即 。把 关系代入上式,可得 ,考虑到实际上有正有负,所以脉冲重复频率为的雷达能够准确测量的多普勒速度范围为: 。若实际降雨区的平均多普勒速度超出这一范围,就称为速度模糊现象。

如要增加最大不模糊速度的范围,除了选择较长的雷达波长外,只需增加雷达的重复频率F就可以了。但是增加雷达的重复频率,会使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减小,因为 ,式中为光速。可见,当雷达波长选定后,雷达测速范围与测距范围的乘积为定值,要求测距范围足够大时,其相应的最大不模糊速度必然减小,要求测速范围足够大时,其相应的测距范围必然减小[3]。

二、区域航路气象雷达

NEXRAD是由美国研发用于探测降水和大气运动的高分辨率多普勒雷达网,组成该网的雷达称为WSR-88D,工作在S波段(波长10cm),可以显示降水和大气运动的网格图像,以供气象学者识别、跟踪、预测危险天气。WSR-88D有两种可选择的工作模式:低速晴空模式用于分析大气运动,高速模式用于跟踪降水。NEXRAD强调自动化,WSR-88D的天线依据事先定义的体扫模式运动,每种体扫模式都是一组控制天线转速、收发模式、仰角的指令集。选择雷达安装位置时需考虑使雷达探测范围之间有最大的重叠区域,以便应对个别雷达失灵的情况。如有可能,雷达选址还要方便维修。美国本土雷达网的分布几乎覆盖了除美国西部的一些山区外的1万英尺以上的高度。图1为美国(除阿拉斯加、夏威夷)的WSR-88D部署覆盖图。作为区域监视雷达,WSR-88D网络为航空系统提供雷暴跟踪和湍流预警服务。通过把雷暴前端分解为轻、中、重、极重湍流区,叠加在航图上,并实时地与飞行航线比较。飞行员因此得到提前警报,使得飞机可以在不改变到港时间的情况下,只需细微修改航路即可在湍流区域穿行。这不仅提供更平稳的飞行,还可以节省燃油,减少地面延时。

三、终端航空气象雷达

终端多普勒雷达(TDWR)由FAA主持,林肯实验室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设计,现部署在美国45个主要机场,用于加强空中交通安全,布置见图2。

TDWR与WSR-88D都使用被圆顶保护的抛物线状天线,通过线性水平极化扫描一系列仰角来获得空间体信息。两者又有7点不同:①TDWR需要操作员的介入更少;②TDWR使用6cm波段(C波段),WSR-88D使用10cm波段(S波段),这虽然影响到距离折叠和速度折叠,但C波段雷达最严重的问题是衰减;③波束宽度不同,TDWR为0.6°,WSR-88D为1°;④TDWR有更好的距离分辨率,150m或300m,WSR-88D为250m和1000m;⑤烧哂胧据质量相关的算法如杂波抑制、距离去折叠和速度去模糊等有显著的不同;⑥TDWR比WSR88-D扫描快,使用的仰角与WSR-88D显著不同,方便监视高速发展的对流天气现象。⑦TDWR是用于短距离分析的。图3表明TDWR比WSR-88D更能够观察风暴的内在结构特征。

TDWR的高分辨率数据虽然可以提供风暴结构的重要信息,但也有一些与数据质量相关的限制,如:窄波束扩大了仰角之间的垂直空白;比WSR-88D更有严格的地杂波抑制可能损失气象信号;5cm波长造成的严重信号衰减等。衰减会导致沿着径向方向损失信号,回波越强,信号损失越大,会因信号损失导致低估降水量。TDWR的杂波抑制算法把48nm范围内所有库都进行滤波(48nm也是多数产品的显示范围),经常出现的沿零速度线方向的信号损失就是由于TDWR的杂波抑制造成的。使用TDWR时应考虑存在衰减、范围、速度去模糊等这些限制。如图4,TDWR不能探测到锋面,而WSR-88D恰好可以作为弥补。

为了应对晴空湍流、晴空风切变等,有的机场还安装有激光雷达LIDAR,如香港大屿山国际机场为了应对春天多发的晴空风切变和湍流,于2002年安装了世界上第一部为机场提供报警服务的激光雷达。

四、机载航空气象雷达

美国的民用机载气象雷达研究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70年代到90年代的20多年里,美国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终于将机场地杂波抑制到雷达接收机的线性动态范围内,在强的地杂波背景下成功探测到微下击暴流、低空风切变危险区的存在,并清楚地显示给机组人员。当前国外民用机载气象雷达所采用的探测技术有多普勒技术、双极化技术、红外技术、激光技术、圆极化技术及双频技术等,但采用脉冲多普勒技术的民用机载气象雷达为主要设备。

机载气象雷达的国际标准主要有ARINC公司(Aeronautical Radio, Inc)的708A-3标准,和RTCA公司(Radio Technical Commission for Aeronautics)的DO-220标准。机载气象雷达相关标准对航空电子设备制造商进行规范,引导新设备最大可能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前进。这两个标准对机载气象雷达的用途、组成、性能、电子电气接口、测试方法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机载气象雷达的主要生产商是Rockwell Collins和Honeywell,A380安装Honeywell的RDR-4000,B787安装Collins的WXR-2100。这两个型号的机载气象雷达都是全自动的,它们都可以在所有量程、所有高度、所有时间,在不需要飞行员调整仰角和增益的情况下,自动去除地杂波,简化飞行员的训练要求和工作负荷,增加安全性。自动模式给飞行员提供的是最佳配置、最佳显示,而这在以往只有最有经验的雷达操作员经过反复操作才可能获得。

机载气象雷达可探测低空风切变、高空湍流及雷暴强降水,还可用于地形测绘。地形测绘通过提供飞机前方的地形扩展飞行员的视野,是视景增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一强度的大气状况在不同的地方由于湿度、温度等原因的不同,造成飞机收到的回波强度不一样。如同地基雷达需要本地化配置一样,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实际天气情况,机载气象雷达也将根据飞机所处地域、季节的不同,自动地适应当时当地的气象特征,对雷达参数进行调整。

五、总结展望

美国为世界上雷达网最完善的国家,却也运营着7个不同的雷达网络,为公共气象服务、空管和国土安全提供气象和飞机监视。因为每个网络专注于一种任务,它们之间有巨大的重叠覆盖。如果把这些网络用一种多任务相控阵雷达(MPAR)取代,可以降低总雷达数三分之一。未来,地基航空气象雷达的趋势是多种雷达趋于统一,机载气象雷达的发展趋势是更加融入空地数据链,充分利用地面强大的探测和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FAA Mission Need Statement #339[Z]. June 2002.

[2]张培昌,杜秉玉,戴铁丕.《雷达气象学》[M].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pp.211.

雷达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激光雷达技术、发展、技术应用

1、前言

激光雷达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及行星科学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随着这一技术在相关行业的深入开展,它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的人们所熟知,并被大力推广、研发和应用,成为当今较为热门的现代量测技术。

激光雷达技术按不同的载体可分为星载、机载、车载及固定式激光雷达系统。其中星载及机载激光雷达系统结合卫星定位、惯性导航、摄影及遥感技术,可进行大范围数字地表模型数据的获取;车载系统可用于道路,桥梁,隧道及大型建筑物表面三维数据的获取;固定式激光雷达系统常用于小范围区域精确扫描测量及三维模型数据的获取。总之,激光雷达技术的出现,为空间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使得空间信息获取的自动化程度更高,效率更明显。这一技术的发展也给传统测量技术带来革命性的挑战。

2、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

国外激光雷达技术的研发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60年代年代,人们就开始进行激光测距试验;7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就应用了激光测高技术; 80年代,激光雷达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研制出了精度可靠的激光雷达测量传感器,利用它可获取星球表面高分辨率的地理信息。到了21世纪,针对激光雷达技术的研究及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极大地推动了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随着扫描,摄影、卫星定位及惯性导航系统的集成,利用不同的载体及多传感器的融合,直接获取星球表面三维点云数据,从而获得数字表面模型DS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DOM及数字线画图DLG等,实现了激光雷达三维影像数据获得技术的突破。使得雷达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如今机光雷达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及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发展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高技术手段。

3、激光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流程

激光雷达系统是一种集激光雷达扫描探测,卫星定位和惯性导航系统于一身的多功能三维影像获取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POS系统,传感器系统以及存储与控制系统。其中POS系统由卫星定位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组成,卫星定位系统通过差分实时测定传感器的空间位置,惯性导航系统精确记录传感器的空间姿态,存储与控制系统将传感器测算的空间信息存储起来,通过后处理软件计算出准确的空间点云数据。并生成各种数字产品如:DSM、DEM、DOM、DLG等,其工作流程如下:

激光雷达技术工作流程(东方道尔)

确定激光雷达技术方案

根据所需要成果的用途及精度,确定采用激光雷达技术的工作方式。对于小比例尺基础测绘和大范围的规划及考察研究,可采用星载激光雷达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对于高精度大面积基础测绘及区域性详细规划,可采用机载激光雷达技术进行数据获取;对于交通及观测条件允许的带状区域的基础测绘及高精度信息获取,可采用车载激光雷达技术采集数据;对于小范围、小区域的高精度三维数据获取及建模研究等可采用固定式激光扫描技术采集数据。

数据采集

根据选定的激光雷达技术方法,利用GPS系统获得传感器的空间位置数据,利用惯性导航系统获取传感器空间姿态数据;利用摄影及扫描系统获取空间三维坐标及影像数据;利用存储及控制系统记录所有获取数据,并对定位数据、测姿数据、扫描及影像数据进行归类存储。

数据处理

外业数据采集完成后,利用相关软件,对卫星定位轨迹数据、传感器姿态数据、激光扫描数据进行联合处理,得到大量测点的(X,Y,Z)三维点云数据及影像数据。其中包括影像数据的定向、镶嵌及空三结算;激光数据拼接、滤波及异常值剔除;坐标及高程系统转换等。

数据应用:通过内业联合处理后,生成满足用户需求的数字表面模型DSM、数字高程模型DEM、正射影像图DOM及数字线划图DLG及各类专业地图。

4、激光雷达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随着国际社会对激光雷达技术的深入研究,这一新兴技术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在各个行业均有其独特的优势。激光雷达传感器发射的激光脉冲能部分穿透树林遮挡,直接获取真实地面的高精度三维地形信息。且激光雷达测量不受日照和天气条件的限制,能全天候地对地观测,这些特点使它在灾害监测、环境监测、资源勘查、森林调查、地形测绘等方面的应用更具优势,能有效地弥补常规传感器的缺陷,是对现有航空、遥感技术的一种有效补充。

况且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又可以同其他技术手段集成使用,如将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同传统的航空相机、CCD相机以及红外遥感器等进行结合,可组成一套新的功能更强的遥感系统,为地球空间信息智能化处理提供新的融合数据源,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都有较大优势, 具体表现如下:

普通测绘中的应用激光雷达技术常被用来测绘带状地形图,其中包括交通线路、输电线路、海岸线、沟、管线路、水下地形等。通过激光雷达技术可以获取高密度、高精度的激光点云数据,去除植被、房屋、其他建筑物等非地形目标上的点云数据,进而生成目标表面模型。

电力线路的设计(东方道尔产品)

文物遗址保护领域的应用对大型的遗迹及文物进行激光扫描,实现文物遗址的三维数字化建模,永久地保存文物信息,减少人为因素对文物的损坏;还可以按照时间序列,将历史文化遗迹在时间隧道中再现;另外借助于互联网,可以快速地实现资源共享,这都将对文化遗产保护、复原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数字城市”的应用地面激光雷达能够对地面建筑物进行多角度激光扫描,可以快速获取城市中各类建筑物的三维点云数据,并在软件的支持下进行拼接、建模、纹理映射,从而得到“数字城市”所需要的高精度、真三维、可量测的,具有真实感的虚拟城市三维模型。三维模型不但可以对目标建筑进行精确量测,也可以从任意角度实时交互地看到规划效果,获得前所未有的直觉体验。

数字城市(东方道尔产品)

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工程测量的特点是:测量范围大小不一;被测目标周围环境复杂,目标之间空间几何关系复杂、也可能时刻处于变化状态等。这些特性就要求能有一种速度快、精度高,且可以实现远距离主动遥感获取空间信息的技术手段来实施测量。而地面激光雷达技术正好可以满足这些要求,并已经被逐步应用于建筑工程、巷道与洞穴测量、工厂设施与管线测量等领域,成为工程测量新的技术力量。

困难区域的DEM(东方道尔产品)林业勘测中的应用森林地区准确的地形及植被参数信息对于林业及自然资源的管理非常重要。而这些数据用常规方法获取较为困难。激光雷达技术它能同时获得树冠底部的地形信息以及树高信息。通过数据后处理,可分析植被并对其加以分类,计算树高、计算木材量,并可动态监测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提取林区的真实数字地面模型,成为林业管理的好帮手。

数字高程模型及等高线(东方道尔产品)

灾害调查与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激光雷达测量技术能快速、及时、直接准确地服务于自然灾害的评估、监测及宏观管理。为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持,避免常规测量受环境条件影响而面临的困难。

灾害区域DEM(东方道尔产品)

5、激光雷达测量技术的优越性

激光雷达测量技术的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社会研究开发

的重要技术之一。同其他常规技术手段相比,激光雷达技术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采用激光探测技术,直接获取地物三维坐标,采集数据精度相对较高。 (2) 激光雷达的激光脉冲信号能部分穿过植被,能快速获得高精度和高空间分辨率的森林覆盖区的真实数字地表模型(3) 在有少数或无地面控制点的情况下进行作业,且速度快,效率高。(4) 作业安全,它能进行危险地区(如沼泽地带、大型垃圾堆等)的测量工作。 (5) 作业周期快,效率高,易于更新。 (6) 具备全天候获取测区的三维数据的能力; (7) 激光雷达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及应用技术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提高自动化及高速化程度。

6、激光雷达测量技术的发展展望

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为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地球空间信息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使人们从传统的单点数据获取变为连续自动数据获取,并能够快速地获取精确的高分辨率的数字地面模型以及地面物体的三维坐标,同时配合地物的影像,增强人们对地物的认识和识别能力,在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需求。目前,越来越多的用户对使用激光雷达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显示了这项技术的强大市场需求。

激光雷达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建设、规划、环保、虚拟显示,军事国防,电子娱乐、灾害预防与控制等方面的数据需求。涉及测绘、国土、规划、电力、交通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部门的用户。随着激光雷达技术在我国的全面推广以及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激光雷达技术难度将大大降低,会使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使用激光雷达技术中获得所需的空间信息,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LIDAR技术及在高精度测绘领域应用_东方道迩 张生德

2、测绘工程业务体系介绍东方道迩

雷达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林业资源调查;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数据采集

20世纪80年代起,机载激光雷达技术逐步被应用到林业资源调查项目中。采用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可获取及识别三维坐标信息,实现对林业资源数据的动态化估测,尤其是在林分空间结构以及林木高度估测等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优势。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将机载激光雷达技术与无人机技术相结合,进而发展出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相关技术具有操作方便、数据获取简单等优势,促使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林业资源数据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为更为深入确定林业资源调查中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现状,以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为例,指出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优势及不足,并说明未来应用前景,以期能够为后续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1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1.1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的构成

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主要由无人机、激光扫描仪、姿态测量和导航系统、数码相机以及数据处理软件等部分共同构成。无人机是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实施激光扫描作业时的空间载体和操作平台,其上可以搭载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并且可以实现远程操作及控制,可有效降低数据采集时的能源损耗,降低林业资源调查的整体成本。通常情况下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所采用的激光扫描仪为数字化激光扫描仪,其是整个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的核心所在,可以通过激光扫描来获取地形地貌等三维空间信息。姿态测量和导航系统主要由GPS接收机、导航计算机、IMU惯性制导仪等设备共同组成,其中GPS接收机可以采用差分定位技术来获取无人机坐标信息;IMU惯性制导仪则可以获取无人机飞行过程中的飞行姿态,为激光扫描仪激光束发射角度及数码相机图像获取提供角度纠正支持[1]。为保障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的图像数据采集效果,应确保数码相机所获取的图像数据宽度与激光扫描仪的扫描宽度一致,所获取的图像数据经过纠正、镶嵌等一系列处理后,成为为林业资源调查提供重要数据支持的数字正射影像。激光扫描仪所获取的数据信息量相对较大,通常需要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预处理,此过程中所需软件为数据处理软件。

1.2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

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在运作过程中会通过激光扫描仪主动向探测目标发射高频率激光脉冲,激光脉冲在照射到地物表面后会发生折射,进而被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接收。此过程中,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可以直接获取无人机距离地物表面的距离、坡度以及地物表面的粗糙度、反射率等数据信息,相关数据信息在经过数据处理软件分析处理后形成点云信息,即高密度三维空间坐标信息[2]。在GPS、导航计算机、激光扫描仪等系统设备的支持下,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不仅可以获取平面坐标信息,还可以获取地物的高程信息,并通过不同视角对相关三维坐标信息进行三维显示和量测,并采用数据处理软件获取三维坐标信息中所表达的地物表面积、体积等信息。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2林业资源调查中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具体应用

2.1单木分割

在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所获取到的点云数据足以识别出林分中的单木时,系统会根据林木种类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单木分割算法,对林分中的激光反射点进行有效点云数据分割。在完成点云数据精准分割后,采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获取到林分中单木的树高、树冠、胸径等一系列数据信息。现有的单木分割算法大多是以冠层高度模型为基础,采用分水岭分割算法,将林分高点视作“山峰”,低点视作“山谷”,通过“水”对“山谷”进行填充,随着“水”填充量的额持续增加,不同山谷内的“水”也将会持续汇合,在汇合点出设置屏障,此片屏障便是分割结果[3]。在完成分割后,对单木进行自上而下分析,构建三维立体模型,获取单木的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信息。某林木资源调查项目通过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所获取的数据信息如表1所示。

2.2树高估测

采用数据处理软件对激光扫描仪所发射的高频脉冲接触到树冠顶部和地面反射后所获取到的高程数据差进行计算分析,进而获取到树木的实际树高。树木树高作为林业资源调查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将会直接影响树木的质量和材积。在实际树高测量中,激光雷达系统所获取到树高估测数据主要分为样地水平和单木水平2种估测数据,其中样地水平估测数据还分为直接提取数据和间接提取数据,直接提取数据指通过直接数据获取的方式采集树冠顶部到地面的相对高度数据,间接提取数据则是通过构建树木冠层高度数据与激光雷达系统提取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来间接预估树木高度数据。

2.3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作为树木冠层结构的基本参数之一,其通常被定义为单位地面标记上所有叶片表面积的一半。在具体测量过程中,激光雷达系统会通过LAI(多种卫星遥感数据反演叶面积指数)反演,即通过激光扫描仪获取树木冠层物理常数信息与实测LAI指数数据来构建统计关系模型,进而根据模型对树木叶面积指数进行估测计算。相关物理数据可以间接反映激光扫描仪所获取点云数据在树木冠层中的分布情况,通常情况下,LAI指数与激光扫描仪所发生激光脉冲在树木冠层中的穿透和拦截情况有着直接关联,其中穿透指激光穿透指数,即激光雷达系统所获取到的地面点数量与所有激光点数量的比值;拦截指激光拦截指数,即树木冠层激光点数量与所有激光点数量的比值。

2.4郁闭度估计

林木郁闭度指林木冠层的垂直投影占林地面积的比值。通常情况下,林木郁闭度是林木资源采伐强度科学确定的重要指标因素,也是当前林木资源蓄积量估测的重要指标之一。此外,林木郁闭度还可以用于估算林分内激光反射数量与地面反射数量的比值。例如,当林木的郁闭度为100%时,说明林分内树木极为茂盛,内部没有开拓空间,不利于林下资源的生长;反之则表示林分区域开拓空间过多,需要继续增加林木资源量。从理论角度来看,对激光雷达系统所获取到的非地面反射点数量进行分析计算便可以得到林分中林木郁闭度,但想要保障此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还需要获取地面反射点数据密度分析数据。

2.5林分密度估测

所谓林分密度是通过已识别分析的树冠顶部数据进行预估分析后,获取到的单位面积内林木资源总数,林分密度的获取核心在于合理进行树冠分割。具体应用过程中,激光雷达系统会根据识别数据形成树冠高程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合理选择变化窗口在区域范围内进行最大值求解,将此过程中所获取到的最大值作为树冠顶部。常用的选择变化窗口形状为圆形状和矩形状搜索窗口,相关窗口的大小主要受树木高度的影响,树木越高,则搜索窗口的大小也将会越大,通过合理选择变化窗口的方式获取局部最大值,进而利用局部最大值预估区域范围树木总数,估测出林分密度。

3林业资源调查中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不足及展望

3.1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不足

结合当前实际来看,由于现有技术限制,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林业资源调查中应用时仍然存在测量精度较低、样地布设工作量大、实际测量成本较高等不足。通常情况下,采用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对林木资源进行调查时,主要采用单株树法和样地法2种方法。采用单株树法调查时,获取的数据及预测精度较高,但对受主林层遮蔽的下林层树木的预测精度却相对较低,甚至会出现误测、漏测等情况,难以真正保障数据测量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采用样地法调查时,虽然测量效率相对较高,但预测精度低于采用单株树法时的预测精度。为有效提高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测量精度,在实际测量前需在测量区域内设置多个样地,并安排专人对现场进行人工数据采集,之后根据采集数据拟合预测模型,编写数据处理程序,进而再将编写后的程序应用到具体林业资源调查过程中。由此可见,样地调查结果将会直接影响后续林业资源调查结果,而想要真正保障样地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必须加大样地调查工作量,促使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整体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更适用于实际规模较大的调查区域,由于样地调查、模型拟合、程序编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前期成本相对较高,若是在小面积调查区域使用,其分摊成本则会相对较高,而随着分摊面积的持续加大,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实际分摊成本也将会持续减少。

3.2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前景

利用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可以为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空间信息提供更为有效的技术方案,此特征促使相关技术在诸多领域均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在林业资源调查方面,利用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可领取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信息,为林业资源调查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数据支持,不仅有利于推动林业资源调查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利于与其他技术手段相结合,构建出更适用于林业资源调查的新型技术手段。

4结束语

随着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林业资源调查中应用时所采集的地表点密度也在持续增加,单束激光脉冲所能够获取的反射数量也有所增加,进而促使系统可以获取更多的地表、地物信息。从林业资源调查项目实际需求以及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不足来看,在未来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激光脉冲发射频率和数据采集分辨率将会不断提升,进而促使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可以适用于不同地形、不同种类林木资源调查过程中。同时,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所构建出的三维虚拟仿真模型将具有更强的虚拟现实表达能力,相关模型的可靠性也将会进一步提升。在相关特点的支持下,无人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林业资源调查中应用时所获取到的数据参数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也会得到提升,最终获取到更为理想的数据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晓敏.浅谈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林业资源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J].南方农业,2020,14(20):76-77.

[2]骆生亮.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在林业资源调查中的应用[J].经纬天地,2020(2):28-31.

[3]刘鹤,顾玲嘉,任瑞治.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森林参数获取研究进展[J].遥感技术与应用,2021,36(3):489-501.

雷达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路桥检测 地质雷达技术 应用 误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00-0090-01

所谓的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其实指的是一种具有精度高,与此同时还可以快速成像的高科技技术之一。归纳的说,其实这项技术主要就是借助地质雷达根据所要检测的物体属性发射与之对应的电波,不仅如此,还可以适当的接收部分对该物体加以判断的发射波。经过多年来的努力研究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地质雷达检测技术作用十分显著。

1 地质雷达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勘测误差分析

1.1 发展状况

如果仅仅论地质雷达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10年代,然后在人们对其不断加强研究的过程中得到越来越为迅猛的发展,而且涉及到的领域也是越来越广泛。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雷达所发射出的电波稳定性较差,外加比较复杂,这样一来就会对地质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鉴于此,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各种电子技术的兴起与发展,雷达技术的应用领域也随之广泛起来,并于80年代终于使得第一台雷达设备问世。自从这台雷达设备的出现,广大研究学者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并在未来的时间里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其中以成像技术为代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它的分辨率,大大帮助到了路桥检测。

1.2 地质雷达产生误差分析

就这一点上来看,主要表现为:(1)反射信号时间差。通过调查发现,要想十分准确地对反射信号时间差进行记录,我们首当其冲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计算时间的起点。话虽如此,但是我们要是将探地雷达的触发点(反射信号的)看作是物理时间的起点位置依然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直达波信号和地面反射信号的干扰如果比较强烈的话,会使整体记录面貌变坏,这样一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增益设置以及自动增益的使用效果。除此之外,天线的位置通常情况下都会随着路况的不同而出现起伏颤动,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想准确无误的识别地面反射点的位置并非易事。鉴于此,要想尽可能的提高起始零点的标定精度,我们最为常用的做法就是将地质雷达配备自动调零设置,设同时将时间起点移到地面反射信号位置。

2 在公路检测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以往大量的应用结果表明,公路路基在通常情况下会由于含水量过高、承载力较低、压实度无法达标等综合原因,会在很多时候造成路基产生过量沉陷,这样一来就会形成空洞或者暗穴,情况严重的话局部还会产生滑坍等。另外,还会因为公路结构层透水性差而造成局部出现集水现象。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产生软弱体等病害。通过多年的实践情况看来,形成公路病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本身质量所导致的,也有自然风化或者是外界作用产生的。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路基和路面问题通常是结伴而行的,而并非独立存在,因此在调查公路病害的过程中,查明“病因”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是地质雷达技术在路桥检测中的几种主要应用。

2.1 检测公路基层与路基损坏程度

通过实践表明,如果检测出基层及路基损坏的区段较多的话,在雷达资料上的结构层会表现为界面反射凹凸不平,反射波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虽然说该段基层反射波起伏比较小。但连续性在通常情况下不是十分好的。如果发现路床反射非常微弱,但反射起伏程度比较大,这就可以从侧面说明路基及基层已遭受外界的破坏。

2.2 检测公路路面裂纹

通常而言,裂纹在高速公路病害异常中是肉眼难以捕捉到的。我们可以根据雷达探测原理可得出以下结论:频率越高,探测越浅,分辨率也会随之越高,反之亦然。从这一点上来看,雷达探测在通常情况下可有效解决浅层部位的裂纹异常现象,如果是深部的裂纹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超声波探测法。主要表现为向两边分散的产生一定角度的同相轴。

3 地质雷达技术在修建桥梁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地质雷达技术在桥梁修筑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地质雷达应用于桥梁施工前的地质勘察

换言之,就是可以通过这种地质雷达来有效检测出地质条件,从而发现一些溶洞、夹泥层以及裂缝等所谓的不良地质体,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提醒施工单位进行安全施工做好充足的准备,比方说某一个桥梁沉降检测中,发现该桥梁竣工通车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有部分桥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沉,在这个时候我们应用地质雷达就很容易的发现这是由于地层的底部位置存在较多的裂缝带以及溶洞。

3.2 地质雷达应用于桥梁施工过程中

通过多次的实践发现,在桩基施工之前我们可以通过雷达来有效的检测出基地的实际地质情况,并且在第一时间内发现溶洞或者夹泥层等一些不良现象后迅速的予以处理,从而保证施工质量能够达到设计要求,比方说在LTD2100+GC400兆赫的检测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在基底位置布置两条测线(具体是安置在哪个位置依据实际情况而定),然后可以沿着边线紧紧贴住移动地面天线进行检测。经过正确的操作过后发现在基底下方的3m处存在较为强烈的反射信号,工作人员挖开后果然是夹泥层,这就证明了雷达检测结果的准确无误。

3.3 在桥梁建筑竣工后进行验收以及维护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发现,在竣工后我们可以通过地质雷达技术正确的检测出钢结构的水平以及垂直分布情况,与此同时还能够发现桥梁结构的内部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等,如果一旦发现钢结构分布情况与设计资料当中的路面厚度不相符合,或者是施工与运营过程中所导致的内部缺陷等相关问题后,施工单位可以派遣专职人员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大损失,保障桥梁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地质雷达技术的快速发展,因其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性,已经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比方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勘测该工程的地质情况等。除此之外,我们必将会在今后对这项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加方便地借助更多较为先进的技术,来提供更加扎实的技术保障,从而推动地质雷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路桥检测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兆峰.关于路桥检测的地质雷达技术的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7).

[2] 王庆明,王友星.用于路桥检测的地质雷达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2).

[3] 郑建锋.用于路桥检测的地质雷达技术[J].科技传播,2011(3):218.

雷达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雷达 多普勒 应用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236-01

在我国的城市管理中,雷达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通过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雷达具有其它监控设备所不具有的优点,能时刻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云、雾和雨的影响,并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的探测设备。

雷达虽然一开始是应用于军事方面,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现在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活动当中,成为了人们时常生活的好帮手,大到军事指挥的机载雷达,小到汽车的防撞装置,我们都可以随处看到雷达技术的应用。而本文主要介绍雷达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

1 雷达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气象条件复杂、并带有很强的突发性。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台风、北方地区的雨雪天气和沙城暴,都给我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而天气雷达则是监测预警突发灾害性天气最有效的手段。近年来我国天气雷达监测网的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警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天气雷达主要是通过间歇性地向空中发射电磁波脉冲然后,接收被气象目标散射回来的电磁回波,探测400多千米半径范围内气象目标的空间位置和特性。在灾害性天气尤其是突发性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以来,由于国际天气雷达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国家需求的增长,我国确定了发展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作为气象监测主导方向的思路,并制定了相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功能规格和标准。我国多普勒天气雷达采用全相参技术,在测定云和降水回波强度的同时,还可以有效获取大气风场和湍流等信息。多普勒天气雷达是目前研究云和降水物理学、云动力学,监测分析和预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常规的模拟天气雷达和数字化天气雷达只能探测气象目标的位置和强度,而由于缺乏气象目标的运动信息很难满足天气预报的需要。多普勒天气雷达则在探测气象目标的位置和强度、够探测这些目标中降水粒子的径向运动速度和速度谱宽等方面较常规雷达先进很多,可以得到大气风场和湍流等信息,并能监测下击暴流、龙卷风、热带风暴等突发性、变化性强的灾害性天气,是气象保障必不可少的装备。

2 雷达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

2.1 雷达在车辆测速中的应用

在我国城市交通中,超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而测速雷达则是遏制汽车超速行驶的有效方式。测速雷达是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来测定车辆速度的雷达,可以安装在汽车上,也可以固定在公路边上或手持工作。测速雷达的使用不仅使车速的测量更加准确,而且便于驾驶员和交通管理人员实时掌握和控制车速。

汽车雷达测速系统一般由测速、拍摄和图像数据处理三部分组成。测速部分基本上是由多普勒雷达构成,拍摄部分则采用高速相机并配以光补偿装置,图像数据处理有相应配套软件完成。雷达测速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具体表述为:雷达发射一个固定频率的脉冲波,当脉冲波接触到活动目标时,回波的频率与发射波的频率将出现频率差,称为多普勒频率,而根据频率差和车辆通过雷达监测范围的时间,可以计算出汽车的准确速度。如果车辆超速行驶,将触发相机拍照得到清晰的图片,经过图像数据处理,把相应的信息如超速路段,限定速度值、目标车速、超速百分比等各种信息合成到图片中,作为对驾驶员超速处罚的依据。从而有效抑制司机的超速行为。

2.2 汽车防撞雷达和侧视雷达

超声波防撞雷达是一种常见利用超声波测距的汽车雷达系统。其基本原理是经脉冲调制信号调制并放大处理后的超声波通过超声喇叭向外辐射,在碰到其它汽车、行人或障碍物反射回来。回波被超声波拾音器接收,经放大、检波、再放大后送到信号处理器,与脉冲调制信号进行比较,计算出脉冲延时所对应的距离,并送到距离显示器、声光告警装置和紧急制动系统,当该距离达到预置的减速或刹车距离时,执行机构自动控制汽车减速或刹车。

当汽车在行驶时,驾驶员单独利用侧视和后视反射镜观察侧面和后面的车况是无法全方位的观察到汽车周围的具体情况。由于反射镜和车身的限制,驾驶员的视角存在着一定的“盲区”。现在利用汽车侧视雷达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它是一种安装在汽车侧面的雷达系统,其探测范围是行驶车辆邻近车道的整个宽度,当驾驶员的“盲区”内出现车辆和其它物件时,立即发出警示信息。侧视雷达系统是对常规汽车侧视和后视反射镜的有效补充,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和行驶的有序性,避免了驾驶员由于视角的限制,导致交通意外的发生。

3 雷达在城市管道监测中的作用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特别是老城区的改造过程中,大量的给排水、供气管道布置在地下,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很多管道的位置信息资料遗失,还有一些私人搭建的管道,这都给城市建设带来不小的麻烦。因此,在施工建设之前有必要对施工地点进行地下管道的探测。目前,地下管道探测工作主要使用的就是管道探测仪和地质雷达,其中地质雷达技术成为一种越来越广泛使用的方法。

地质雷达法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无载波高速脉冲作为探测地下目标的信号源,并根据探测目标的实际要求设定脉冲参数。用宽带天线将高速脉冲换成脉冲电磁波进行辐射,一部分经由发射天线直接到达接收天线形成直达波,作为低下目标深度的参考依据;一部分进入地下传播,当遇到地下目标或不同媒质界面时产生反射,反射的电磁波经地表到接收天线形成反射波,反射波相对地表反射的直达波出现的时间是电磁波从地表到目标再从目标到地表传播所需的时间。通过比对研究反射波所带的地下目标和地下媒质的性质信息,可以确定低下目标的性质和位置的综合信息。

参考文献

[1] 沈瑾,甘泉,邓小丽,等.天气雷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子设计工程,2011(16).

[2] 余挺,康慧雯.雷达测速系统在交通监测中的应用与改进[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0).

[3] 陈同林,樊海博.雷达技术在现代公路交通中的应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4(7).

雷达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现代雷达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双语课程

【Abstract】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urse Modern radar technology, such as the strong practicability, abundance in theory and abstract concepts, we have made some reforms in updating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reform the examin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aching effect is enhanced obviously.

【Key words】Modern radar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ation; Teaching effect; Bilingual course

“现代雷达技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之一,具有技术更新快、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分析方法以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现代雷达技术”双语课程教学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达到这一目的,我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体系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实施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对学生的基础准备、师资条件、课程选择、教材选用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1]。实施双语教学必须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缺失了任何一方面,双语教学都达不到其应有的效果,双语课就会上成英语课,影响专业教学质量。师资条件是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加大力度改造师资,一方面对现有外语师资进行专业课程培训。要求教师选定一定的专业方向,将专业发展方向和个人兴趣、特长相结合以选择相应的课程,由学校外派进修学习或直接出国攻读相关专业学位。另一方面针对专业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对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专业方向课程教师采取业余进修英语或选派出国留学等方式结合进行。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措施也可纳入双语师资培养计划之中。

1.2 精选教学内容

“现代雷达技术”课程有很多抽象的理论和科学方法[2],但受到课时的限制,讲授时不能面面俱到,应适当精减、浓缩课程内容,讲授科学素质中最根本的内容和其中的精华。我校“现代雷达技术”课程学时有限,那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最多的知识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因此需要选用一本合适的教材。教材的选取本着厚基础、重实践的指导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整合,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此该课程教师和讲授信号与系统的教师组成课程研究小组,明确分工,制定授课大纲,使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简洁明了。另外,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我们认为该课程的教学应当遵循以讲授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为主,兼顾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综合多种雷达原理的教材,将课程内容归纳为若干个知识点。近年来,许多新的现代雷达技术理论与技术不断涌现,在早期的教材中都没有提到,因此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的发展由一个较好的把握。注意处理好经典的基本理论和新技术的关系,从中选取一些比较符合课程要求的理论知识,在讲课过程中及时介绍给学生,以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2.1 讲好绪论课

当前学生的学风普遍比较浮躁,当他们看到满篇的数学公式和抽象概念时,对本课程的兴趣已经减了大半,因此讲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沿用以前绪论课的上法,出现学生还比较生疏、抽象的术语,学生不容易得到关于本课程的感性认识,容易导致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不利于课程的后续学习。因而在讲授绪论课时,在简单介绍现代雷达技术发展史和学科特点后,利用多媒体着重介绍现代雷达技术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比如按键电话、语言信号分离,信号的滤波,在家电以及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等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现代雷达技术确实是一门非常有用的课程,因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2 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上采取重点和难点详细讲,简单的或应用场合不多的可以少讲或不讲,让学生自学;对于复杂问题进行归纳和简化,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如在讲述如何根据系统函数的零点和极点位置来判断系统频率响应特性时,向学生阐明了问题的实质。学生抓住这一基本概念后就可以自己去理解教材上的例题。同时结合这一概念,说明在设计FIR 滤波器时,必须根据具体要求,对系统单位取样响应的对称性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样该概念就由抽象复杂变得简单明了。

针对”现代雷达技术”课程的概念抽象难懂、涉及数学知识较多、公式推导繁琐等问题,我们改革并丰富传统的教学手段,开发并完善适合教学的多媒体辅助系统,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

2.3 考核方式的改革

长期以来,“现代雷达技术”课程的考试较难。究其原因,除了主观因素外,客观因素也存在,如考前学生主要精力用于死记硬背、记忆公式,忽略了基本概念和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而考试效果不理想 。因此完善考核模式,加大平时的考核力度是必要的。在考核内容上,将注重计算转移到注重分析和综合上,对考试的命题在保证传统的客观题的基础性、综合性与全面性的前提下,适当地加大综合与分析型试题的比重,并有部分创新与拓展题,使考试成绩具有层次性。考核方式的改革,对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涉及方方面面的一项系统工程。本文针对“现代雷达技术”双语课程理论繁琐、知识抽象,易造成教师难教和学生厌学的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体系和考核方式等几方面做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与探索,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总结完善。

【参考文献】

[1]潘惠霞,邓文.双语教学探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4:46-47.郭素敏,等.

雷达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质雷达技术;隧道地质;应用

Abstract: the tunnel construction process, because the underground rock, hydrology geology condition is not clear, some accidents often happen. Occurrence ofaccidents such as collapse, sudden inrush of water, not only caused serious casualties, but also cause delays,and equipment damage. The construction of tunnel withdifficulty. Also reduces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unnel construction. Therefore, advanced prediction in tunnel constr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The tunnel constructionschedule, safety, quality, investment is very important.Geological radar detection technology in tunnelconstruction to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unsafe factors decreased tunnel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key factors are safe and rapid construction of the tunnel.

Keywords: geological radar technology of tunnel geological;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P412.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隧道超前预测现在越来越受到修建隧道工程实施的关注,其重要原因是隧道修建过程中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但隧道地质超前最重要的应用技术是地质雷达技术。地质雷达技术对隧道超前预测非常重要。故我们此篇文章重要讨论其应用。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目的及任务

1.1目的

为隧道的修建提供有用的资料,减少隧道修建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使隧道能安全经济并且快速的修建成功。

1.2任务

1.2.1对没有修建的地段进行围岩地质条件的探测

对未修建的但是将要修建的地段,我们探测的内容有:是否有地下水的存在,溶岩溶洞是否发育,岩性变化的情况,是否存在断层和发育有破碎带等。

1.2.2预报有可能会发生的灾难性突发状况

例如在地下储藏有害气体的大量溢出。由于岩土的不稳定导致的塌方。地下储藏有地下水。这些都会对隧道施工造成严重后果。要通过雷达技术分析判断,避免事故发生。

2.地质雷达进行超前预报的基本理论

地质雷达技术在隧道超前预测中至关重要,但是其原理却是非常简单,即就是物理中的电磁波反射原理。电磁波在岩体岩土介质中传播,由发射天线发出一束电磁波脉冲。电磁波在地下传播,由于波有反射性质,当传播的电磁波遇到物质时,即就是介质,会在物质与物质的分界面发生电磁波反射。反射的波会被接收天线所接收,由接收天线处理。

3.地质雷达的探测方法和步骤

3.1准备工作

由于地质雷达技术的原理是电磁波反射原理,所以所有能干扰电磁波的物件,都会对探测造成一定影响。我们在应用电磁波的时候首先排除地面干扰电磁波的物体。例如一些有磁性的物体或者是金属。

3.2测线布置

测线的布置应该是越密越精确,但是有些时候由于地质条件有些点测不出。一般情况下我们布置测线是按照‘十’字形布置。但有时我们也按照‘井’字形布置。在有些崎岖不平的地方一般是一个点一个点的探测,点数一般为5到12个。两点间的距离一般为0.5到1米。

3.3数据采集及处理

为了使数据更加精确,明确介质条件,都要对原始的雷达波进行一系列处理。对平均道的抽取。对时间要静校正、增益。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

3.4数据分析与解释

地质超前预测是应用雷达技术来探测未施工地段的岩体情况,做到防患于未然。这里所谓的“防患”就得根据雷达探测的数据资料来分析隧道可能发生的事故。数据资料在雷达技术上用图像显示出来。所以我们根据雷达显示的图像异常的形态,特征,还有电磁波的衰弱情况来分析我们看不到的岩体的性质以及地质特征。若是存在特殊异常体,则电磁波反射信号强。若是岩体质量差则反映在雷达上电磁波衰弱,这是根据岩石对电磁波的吸收性来决定的。掌子面跟未施工地段的地下特征差异越大,反射波则能量则越强。可以根据这些异常做出有用的地质解释。

4.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4.1对不利于施工的地质体的探测

溶洞带,含水带,富有裂隙带,断层以及破裂带,岩土疏松带。这些地质岩体带不利于施工,更不利于隧道的修建,我们要利用地质雷达技术,结合掌子面的附近地质水文,地质工程情况将这些不利于施工的地质带的位置基本上确定。确定这些不良地质带后,根据具体情况下做出不同的施工方案,以此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意外。

4.2探测未知岩溶

喀斯特是岩溶的另一个地貌名称,指的是一些可溶性岩石收到水中化学物质的溶蚀,水的物理冲刷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的沟,槽,和一些空洞。岩溶发育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可溶性岩石,例如碳酸盐岩,含有化学成分的可流通的水等。下渗的地表水以及流动的地下水,对溶岩非常重要。岩溶与围岩性质差异很大,所以其地质雷达图像很容易判断其异常。在溶洞内大量充填围岩碎块,水,空气,上覆岩石,这些充填物与称为“槽”的可溶性岩石之间的物质差异很大。由于介质的多样性,以及物质的差异性,而在溶岩中形成电性界面。我们只要探测出这个电性界面就探测出了岩溶的位置。同样,由于介质的多样性,电磁波的反射波图像随着溶岩溶洞的具体情况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情况是在横向上变化。

若存在强反射包围弱反射,则说明可能是溶洞存在的雷达图像。强反射是溶洞侧壁反射的,并且常常有弧形的绕射现象。溶洞内的物质为填充物,填充物的反射为弱反射,具有高频,低幅,波形密集的特征。但是,如果填充物为水,局部的波可变强。

4.3富水带探测

含有大量水的岩体区域,如果没有被预测出来,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将会释放出大量的水,这将影响隧道的施工进程和施工安全。

如果岩体中含有水,则会影响岩体岩石介质的介电常数,从而影响反射波的波形,传播时间等。具体是,岩石中含水时,岩石的介电常数增大,在介质中具体表现为电磁波的传播速率降低,时间变长,在反射波形图像中则可能出现的是异常的正峰。另一方面,还产生强反射和绕射现象。还会由于出现散射现象而使波形紊乱。不仅如此,频率也发生变化,由高频迅速的变为低频。

4.4探测断层破碎带

断层破碎带由于存在裂隙,这是由外来物质充填到裂隙中,外来物质和原岩性质差异大,所以介质常数差异也大。同时在裂隙中也可能有大量的水充填,这也影响介质常数,裂隙中地下水的存在,使得断层附近以及破碎带附近稳定性差。破碎带空隙多,所以含水多。电磁波在穿过破碎带时,由于破碎带的胶结情况不同岩石性质不同,而使得波形比较乱。具体表现在地质雷达的图像中则表现为:频率变化,偶尔出现断面波,地层发育有反射波,错短的同相轴,振幅能量明显增强,有时有绕射波。破碎带两侧的物质差异构造差异,使得具有波阻抗差异。由于这些波阻抗差异,使得电磁波在通过界面时电磁波的电磁能能量增强同时波幅增大。

4.5裂隙密集带的探测

断裂的两岩体,它们没有发生明显的错动,即就是节理,也称之为裂隙。裂隙的发育对岩体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对岩体的强度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裂隙中可充填不同物质,导致介质常数不同,与周围围岩形成电性差异。当电磁波传播到裂隙时,会产生较强的界面反射波。由于裂隙内充填的物质具有不均一性,直接表现在雷达图像中就是,会有散射、绕射、波形杂乱等特征,波幅变化大。同相轴连续,反映了裂面的平直。

小结

虽然地质雷达技术是目前一种既方便又快捷而且还精确的探测技术,但是地质雷达所得到的资料有时候具有多解性,我们在对探测地区进行分析的时候,最好将地质雷达探测资料与掌子面的地质情况性质相结合,得到更加全面更加有效更加精确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志刚. 隧道隧洞施工地质技术[M ].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1.

[2]赵永贵,刘浩,孙宇等.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研究进展[J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 , 18 (3) : 460~464.

[3]范占峰,李天斌,孟陆波,等.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中的应用【J].公路,2OLO(2):209-213.

[4]韩振中,张文连.地质雷达在隧道检测中的波形识别及应用【J】.桥隧机械施工技术,2007(12):66—68.

[5]王正成,谭巨刚,孔祥春.地质雷达在隧道前预报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2005(2):9-11

上一篇:美术专业课范文 下一篇:pbl教学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