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0:19:09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本社区收治的76例慢阻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接受的不同护理措施,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8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38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系统社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慢阻肺患者加强社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社区综合干预 慢阻肺患者 症状情况 生活质量 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28-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气流受阻,不完全逆转所致。近年来,随着环境恶化和大气污染的逐渐严重,慢阻肺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老年群体中比较多见,且反复发作。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咳嗽、咯痰等,为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为改善患者的症状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本社区收治的76例慢阻肺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对慢阻肺患者进行社区综合干预的措施和效果,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本社区收治的76例慢阻肺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并符合WHO中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0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34岁,平均年龄(56.34±2.07)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6例,肺气肿1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6例,肺心病患者6例。根据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护理措施,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经过统计学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干预流程按照标准护理程序进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系统社区干预:①建立档案:在社区中为每位患者建立社区档案,落实好社区医生联系制度,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电话随访,每月进行一次家访,并做好患者的相关随访记录;在社区中开展病友联谊会,动员患者及家属参加,提高社区中对慢阻肺患者的管理效果。②呼吸训练:指导患者正确的身体摆放姿势,帮采用缩唇呼吸[2]的方式防止患者气道早期闭合,帮助改善患者的换气和通气功能。为患者建立腹式呼吸模式,帮助其进行深呼吸训练,以帮助提高患者的肺泡通气量。③运动训练:注意观察患者的个性身体情况,并制定针对性的运动方案,要求患者每周进行3-4次运动,每天运动30分钟,以运动期间不存在不适感为标准。④健康指导:为患者发放关于慢阻肺的知识手册,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告知患者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保证室内的空气清新,告诫患者戒烟,并指导患者或家属做好家庭氧疗的工作。⑤饮食指导:针对患者的不同身体特点帮助制定其膳食处方,保证患者患者的营养摄入。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患者每日的饮水量>1500毫升[3],以帮助稀释痰液,促进痰液的排出。⑥心理指导: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患者排解不良心理情绪,鼓励患者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要求患者家属多与患者交流,帮助减少长时间的治疗为患者带来的负性情绪。

1.3 观察指标。采用SGRO量表评估患者的社交活动、日常生活、焦虑情况、抑郁情况等,记录患者的症状特点。

1.4 统计分析。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焦虑和抑郁情况等各项指标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

3 讨论

随着环境的逐渐恶化及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逐渐加快,慢阻肺患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不但为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较大的不便,也造成一定的社会负担。当前,临床中尚不存在治疗慢阻肺的有效方式,但是,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证实,对慢阻肺患者做好治疗期间的综合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有效的减少患者急性发作的次数,同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活动能力,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为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做好有氧运动的指导,帮助降低患者的呼吸频率。加强生活和饮食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加强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不良情绪等得到明显改善,并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路海云,王鲁霞,赵惠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67例综合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18(07):109-110

[2] 费文芳.综合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A].2012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13(04):198-199

[3] 张赐龄,张森泉.呼吸系疾病国内研究进展(介绍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呼吸专业学术论文及讨论主要内容)[J].新医学,2012,15(14):106-107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疝修补术; 无张力,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199-01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外科此类患者24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例,年龄1~78岁,平均年龄40岁,斜疝17例,直疝7例。其中嵌顿性腹股沟疝2例,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为6~10h,进食时间为6~12h,住院时间为5~10天,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12个月,无一例复发,无补体排斥病例。

1.2 手术方法 均选择硬膜外麻醉。采用成形补片,按手术关键三步骤(即游离、回纳高囊置入充填物放置补片),完成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该手术是将外源性补片植入人体缺损部位,又为一种新的手术方法,一般患者了解少,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担心手术成功率及异物对人体是否有害。因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详细讲解该手术的有关医药知识,与传统手术方法的区别及优点,新材料的特点;介绍病区成功病例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医学资料中的相关论文摘要。并告知患者目前尚无因手术引发患者合并症的发作,让患者了解此手术的安全性,使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配合新术式开展。

2.1.2 详细的体格检查 做好心、肺、肾、凝血功能检查,积极治疗控制各种原发病,使患者的身体处于最佳生理状态,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

2.1.3 手术区域准备 皮肤护理是防止切口感染,避免疝复发的重要措施,所以手术区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术前护理。常规做到:(1)术前一天下午手术区常规备皮。由于手术切口距会较近,容易污染,备皮须彻底且防止损伤皮肤,患者在备皮过程中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诱发呼吸道感染致咳嗽增高腹压。(2)备皮后请患者淋浴、更衣。(3)协助医师以龙胆紫和碘酊在手术处画出站位时疝囊的轮廓和卧位时腹壁缺损区及手术切口。(4)对慢性肝炎、呼吸道感染、糖尿病及有手术区皮损的患者按医嘱给以预防性抗生素。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6h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原有心血管疾病者,术后24h内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给予连续心电监护。

2.2.2 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及护理 患者若出现阴囊水肿积液,给予穿刺抽液;用棉垫、阴囊托托起阴囊及热敷等。鼓励老年患者早期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腹股沟区持续疼痛者,术后局部理疗和封闭法可缓解疼痛。

2.2.3 伤口的护理 术后切口用1kg重沙袋压迫30min,以利于止血及补片组织黏合。[2]此术式创伤小,出血少,不需每日换药,如有渗湿、污染应立即更换,术后1周拆线,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1~3天,预防切口感染。如有咳嗽用手按扶伤口。

2.2.4 活动与休息 由于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常规去枕平卧6h,6~8h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轻微活动,如排便、室内行走,老年患者不能下床者鼓励其多翻身,多做手腿伸缩动作,应注意动作轻柔,不能负重,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并防止受凉感冒,3~5天逐渐恢复日常生活。

2.2.5 饮食与营养 术后6h即进流质饮食,术后第一日进半流质,第2天饮食恢复正常,宜选高蛋白、高热量、高营养的食物,多吃粗纤维的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3出院指导

3.1 2个月内避免增加腹压的因素 防止受凉、感冒、咳嗽;加强营养,多进粗纤维及润肠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前列腺肥大;戒烟等。

3.2 活动指导 1周后日常生活可自理,但应避免各种体力劳动;2~3个月可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术后3个月尽量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4 体会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为逐步开展起来的一种新手术方法,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教育内容。因此认真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护理强度,确保患者顺利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嘉林,周汉新,余小舫,等.免气囊分离器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附44例报告)[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5,10(2):129-132.

[2]李健文,郑民华,董峰,等.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经验总结(附235例报告)[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5,10(2):126-128.

[3]李宇洲,梁健升,杨庆堂,等.腹腔镜在高龄腹股沟疝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3):212-213.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老年群体;养老需求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1 ― 0094 ― 03

一、研究背景

随着老年人数的激增和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问题已经凸显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占中国50.32%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一方面,农村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严重,2000年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有8557万人,占老年总人口数的65.83%。截止2010年11月,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0.1%。人口学家根据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年龄结构分布规律预测,21世纪中叶农村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46.4%。对于农村老年群体,其养老问题就是老年人的需求与满足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满足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相应对策。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国外将养老需求界定为“3M”,即Money(钱)、Medical(医疗保障)、Mental(精神需要)等。贝弗里奇(2004)指出老人的保障需求包括医疗、丧葬补助金、退休养老金或工伤养老金三种。Dowd、Stewens等国外学者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分析了代际照顾、利益回报以及家庭成员的互惠方式,认为子女是通过经济支持或精神抚慰等形式来回报父母养育之情,解释了老人照顾和赡养问题。

内学者许多学者将养老的内容界定为经济、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支持三方面,医疗费用和护理分别被纳入经济和生活照料支持中。周伟文等(2001)将城市老年群体的需求分为物质生活需求、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健康保健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张红、李会(2008)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分为基本生活、医疗卫生、社会参与、维权服务以及精神需求等。

既往研究更多地是从某一方面分析养老需求影响。有关经济供养需求,学者宋健(2006)认为子女对养老的供养包括日常生活开支和医药费;老年人收入来源受地域、年龄、性别、婚姻、居住方式等因素影响,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陈功(2003)认为农村老年人、女性和高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丧偶女性老年人更依赖于家庭的经济支持;而子女支持受到子女数和子女性别的影响。在经济政策上,宋健(2006)认为应打破依赖代际养老模式,老年人可通过增加养老储备和收入的方式来提高经济独立性,同时发挥社区和社会的支持力度。有关生活照料需求,相关研究主要探讨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子女数、经济收入、居住状况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老年人能否获得非正式照料资源和正式照料资源的影响情况。医疗政策方面,周绍斌(2007)认为应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救助制度,优化资源配置,还应重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创造和谐环境,增强其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纵观既往研究,学者们从多学科视角对农村养老需求及其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但需要指出的是既往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较缺乏关于农村老年群体养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的定量比较研究。鉴于此,论文从养老需求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的数据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验证相关假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养老需求”,是指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其在老年阶段自身资源相对不足或出现困境,从而产生有赖于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经济供养需求、医疗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和精神慰藉需求四个层面。其中,经济供养是基础,也是重中之重;医疗需求是可靠保障;生活照料需求是普遍需求;精神慰藉是更高追求。

(二)农村老年群体养老需求影响因素的操作化与测量

养老需求的测量包涵四个维度:经济供养需求,医疗需求,生活照料需求,精神需求。其中,经济供养需求操作化为家庭年收入收入、平均一个月的现金支出以及看病和住院支出等方面。后三个维度借助李克特量表的形式进行研究,将陈述的答案分为“很符合”、“比较符合”、“一般”、“不太符合”、“很不符合”五类。将医疗需求操作化为生病治疗层面、医疗资源获得难易程度层面和生病照顾层面;将生活照顾维度操作化为日常生活照料满意和生活中有困难时容易找到人帮忙两个指标;将精神需求操作化为心烦时容易找到人听您倾诉、对心烦时别人听您倾诉感到满意、您感到孤独寂寞、积极参加村集体娱乐活动四个指标。

(三)抽样方法和样本特征

为保证样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首先在湖北四市内,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每个县进行编号,然后通过抽签的形式获取样本县的代码。然后,在被抽中的样本县中,再次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取样本镇的代码,再依次获取村的代码。最后在样本村中,根据抽样的便利性和经济性原则,按照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集中居住区域内的农民家庭。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湖北四市农村老年群体发放了800份问卷。剔除了缺乏关键信息的问卷以及废卷,有效问卷为760份,有效率为95%。从性别结构来看,男女性别比分别为48.5%和51.5%。从年龄结构上看, 60~70岁占总体样本的59.3%, 70岁以上占样本总体的40.7%。从受教育程度看,小学以下的老年群体占样本总体的77.1%。在与配偶居住状况的分布中,和配偶同居的老年人占总体的61.2%。从家庭年收入上看,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老年人占样本总体的76.9%。总体上看,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四)模型建构与变量说明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基本结论

研究基本结论如下:第一,主观需求意愿中,农村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最强烈,其后依次为经济供养、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需求。因不可预测的疾病风险引发的医疗费用往往集中支付且难以自主控制,以及医疗费用支出占总支出比例最高,农村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最为迫切。可见,解决农村老年人“养”和“医”的问题仍是当前农村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二,农村老年人收支差额基本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需求得到满足。多数老人受现实条件制约,不得不量入为出,生活水平很低,看病难、看不起病问题仍然突出。第三,医疗需求影响因素相关分析中,生病时能得到很好地照顾、到医院看病方便、对医疗照顾满意度与医疗需求满足程度存在显著负相关。第四,生活照料需求影响因素方面,日常生活照料满意度和生活中有困难容易找到人帮助因素呈正相关。第五,精神需求影响因素方面,自评健康好、日常交谈对象频繁、闲暇活动频繁等变量进入了回归模型分析。可见交往频数、家庭特征对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满足程度影响显著,个人特征和健康状况影响力较小。

(二)相关对策建议

论文通过对农村老年人的主要需求及需求满足程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需求、医疗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和精神慰藉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努力:

第一,从宏观层面统筹考虑,制度安排是关键。国家应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及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的改革,提高农村老年群体的经济收入和健康水平。第二,从中观层面,即区域的集体层次上考虑,村镇组织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着力建立各式各类组织、协会,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来努力增强农民相互依存的强度。第三,从微观角度,即家庭和个人的层次上来说,应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和老年人的自我支持作用。增加农民家庭纯收入、提高老人的收入水平、鼓励老年人通过自身努力来促进自我需求的满足等。

〔参 考 文 献〕

〔1〕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M〕.北京:中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Dowd.Aging as exchange:A preface to theory〔J〕.Journal of Gerontology.1973(30).

〔3〕Stevens,E.S..Reciprocity in social support:An advantage for the aging for the family,Family in Society〔J〕.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s Severices.1992(11).

〔4〕周绍斌.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J〕.中国人口报,2007,(01).

〔5〕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张松.中国农村家庭代际关系与养老研究〔D〕.河北大学.2009.

〔7〕宋健.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1,(11).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9〕2009 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新华社,2009-3-14.

〔10〕周伟文,严晓萍等.城市老年群体生活需求和社区满足能力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04).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__x

学号:

专业:行政管理本科

年级:秋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

“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一、绪论

随着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人加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况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着重从社区这一角度探讨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

二、本论

(一)当前“空巢老人”的基本状况

1、患病就医难

2、啃老现象不容乐观

3、生活条件有待改善

4、孤单无助缺少交流

5、养老方式受到制约

(二)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1、关心“空巢老人”健康

2、探索居家养老方式

3、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

4、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

5、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三、结论

“空巢老人”是一个独特的老年群体,切切实实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怀送到他们的心坎上,才能使“空巢老人”在街道、社区幸福、快乐、健康地生活。唯有如此,和谐社区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

“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步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在生活和精神方面需要得到关心、帮助和慰籍。研究“空巢老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着重探讨利用社区这一窗口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关心“空巢老人”健康;探索居家养老方式;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

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关键词:和谐社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改善措施

“四代同堂”曾是中国沿袭几千年的传统家庭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家庭模式已被分解。现在很多城镇老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而选择“独守空巢”,他们在对儿女“看不见”的思念中度日,而儿女们忙于工作和应酬,经常把老人“遗忘”了。福州市区凤凰北新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被发现在家中孤独去世。老人的几个子女虽住在福州,但却没有和他同住。显然,这是一位“空巢老人”。这位老人的孤独去世警示世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尚需探索,在我国“老龄社会”即将来临的时候应先破解“养老”难题。

一、当前“空巢”老人的基本状况

什么是空巢?据说“空巢”一说最初起源于一则童话:在一片茂密的山林里,栖息着很多小鸟,它们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歌唱,然而在这片山林里,却有一对老鸟趴在窝中,它们心中感叹着:孩子们的翅膀硬了,都飞走了,剩下我们两个老的好凄凉、好孤单……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换句话说,空巢家庭即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达到退休年龄,身边又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

据调查,在这些“空巢老人”中,不少“空巢老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享受着亲情的滋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也有相当部分老人孤独无助,患病时没钱看病,健康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患病就医难。“空巢老人”在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寂寥生活的同时,最需要“三大保障”,即:经济供养保障、医疗药费保障和生活照料保障。南京普通老职工每月退休金在1000多元,只能用于日常支出,遇到疾病等就无能为力了。“空巢老人”中,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并且不少人都是多病缠身。据了解,南京城市“空巢老人”每年平均医药费支出为5000元,很多人没有医保,因病致贫现象突出。空巢老人不同程度地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他们当中,参加医疗保险的老人仅占50%左右。目前,多数退休工人退休金普遍不高,这笔钱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尚可,遇到重大疾病就捉襟见肘了。还有,老人一般得的都是“富贵病”,近一半的老人患病时自己买药治疗,药用久了,老人多半觉得花那么多钱也治不好病,还不如少吃或不吃药。由此对他们而言,参与医疗保险显得尤为重要。

2、孤单无助缺少交流。空巢感也就是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有的老人在老伴离去后,由于子女反对或思想观念陈旧,不敢或拒绝再婚。他们本来就性格内向,整日里又一人独守空房,心理郁闷势必影响其自身健康状况。

3、啃老现象不容乐观。据调查,虽然“空巢”老人子女中85%有收入,但70%的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或医疗费用资助。且由于子女下岗、购房或孙辈上学择校等原因,他们还得挤出微薄的退休金,帮助子女承担开支。

4、生活条件有待改善。部分“空巢”老人的居住环境阴暗潮湿,日常卫生保洁不到位,还把日常用品堆放于床的周围,使原本狭小的空间显得紊乱窄小。他们年老体弱,还得买菜煮饭。为图方便省事,常常煮一顿吃三餐,有的还为省钱,排队购买降价打折食物。甚至有的老人还在使用被淘汰的煤炭炉。

5、养老方式受到制约。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老年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靠子女亲人的关爱。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老人们的养儿防老观念也在逐渐淡化,他们认为依靠社会提供养老帮助是今后养老趋势。虽然在养老观念上受诸多因素影响,但收入低是影响老人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二、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在现代城市里,“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已成为一大遗憾,俗话讲“远亲不如近邻”,关爱“空巢老人”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不少地方都对养老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街道、社区、社会志愿者团体也对“空巢老人”的生活给予了多方帮助。针对街道

“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建议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职能部门指导下,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把“守望工程”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事 项开展,以社区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不断增强社区老龄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

(一)关心“空巢老人”健康

定时为“空巢老人”做健康检查,及时掌握“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并定期开展有针对性、指导性的健康讲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定期上门为老人做免费体检,并制定社区高龄“空巢老人”健康年检表、高龄“空巢老人”健康基本情况表和高龄“空巢老人”健康随访表,这些措施的实行将有效地避免延期诊断和突发疾病的可能性发生。街道社区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免费开通绿色代购通道,开展为老人生活用品、保健用品和器具免费配送服务,只要拨打一个电话或直接到社区服务站登记所需要的商品和规格,即可送到老人的家中。此外,社区服务中心还可以开展一系列专为老人提供的无偿服务,如:免费办理120安全出行卡、免费发放健康杂志《社康服务》、免费发放健康食谱及食物相克表、定期上门传授居家养生保健操和手疗操等,这些服务必将受到老人们的热烈欢迎。

(二)探索居家养老方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老人分散在家居住,社区服务机构提供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来解决老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是依托社区、以社区服务为保障,把社区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的一种社会养老模式。与之相对的是机构养老。由于短期内我国不可能建立大量社会福利设施来安置大批老年人,即使是以后社会保障有了很大发展,考虑到大多数老年人在家居住的愿望。因此,以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是我国养老模式的一大特色和主流养老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社区服务。

1、社区服务直接、成本低、覆盖广、服务方式灵活,成为国际社会解决老龄问题的共识。西方发达国家解决老龄问题大致经历了这三个阶段:老龄化初期,政府大规模办机构进行养老;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养老回归社区;最后回到家庭,形成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体系。国外养老福利服务的经验表明,单纯依靠政府举办大中型老年福利机构解决养老问题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和实际需求纷纷进行养老福利服务的战略调整,把大量的养老经费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并且制定了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法规政策。社区层面的居家养老成为国际社会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全球共识,并进行了各国的实践探索。20世纪90年代,英国将养老纳入社区,采取社区照顾方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法国设立了老年人专业社区。美国、德国、荷兰等,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都超过90%。瑞典的社区服务方案鼓励老人在家生活。澳大利亚目前有提供居家养老照料的服务机构3000多个,接受服务老人50多万,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不足老年人口的5%。在推行了几年西方式的养老院养老模式不成功的情况下,80年代末,日本逐渐构建起了居家养老、居家看护为发展方(来源:文秘站)向的具有日本特色的居家养老体制。现在,日本有96.9%的老人居家养老。香港采取社区照顾的原则,强调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政府为生活在社区中的老人发展一系列的服务支援,包括家务助理服务、老人日间护理服务等2。中国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按照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平均不能自理8.81%计算,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规模为1289万人,20__年增加为1531万人,2020年达到2184万人,2030年超过3000万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假设按照10%需要入住养老院计算,仅高龄老人所需要的养老床位,为150万张,20__年为213万张,2020年为307万张,2030年则需要424万张。目前,社会能提供的养老床位数只有约60---70万张;大约有6%-8%的老年人口愿意到养老机构去养老,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因此,通过健全与完善社区照料服务体系,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满足老年人对设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经济供给由国家承担,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家庭进行;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国家将居家养老省下来的公共养老设施费用,补贴给居家养老和发展社区服务,以法规形式规范化,成为一定历史阶段下老龄社会稳定的养老模式。

2、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最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中华民族家庭养老源远流长,主要是三方面:经济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形成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老年群体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符合老年人“恋家”(把“小家庭”扩展到了社区这一“大家庭”)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老年人子女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社区“一老一小”的生活环境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以其经济、文化、社会等特性最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正如今年“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所说,“社区养老是目前缓解我国养老机构不足、城区土地有限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许多家庭两代人都能接受的,既可延续赡养老人的传统,又能减轻子女压力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3、居家养老服务充分考虑了老年群体自身的需求。据我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一年中经常在住地附近活动的占50.1%,在市内活动的占15.6%,去外地活动占有1.4%。这说明,绝大多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空间除了家庭就是社区。社区成为最重要的养老环境和条件,对社区服务要求最多、需求最迫切、最实际的是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目标就是在社区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老年人之间的互助网络,协助老年人融入社区。在社区熟悉的环境中,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人精神愉悦。这些有利于恢复老年人正常的生活能力,使他们在社区里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关系。这些正体现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助人自助”的工作目标。作为我国社会工作率先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的社区养老服务,能够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三)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

目前我国逐步形成“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养老模式,需要庞大的社会资源支付。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也是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服务要立足于社区,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逐步形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综合性的服务网络,为居家老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发达国家在研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问题和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时,特别注重不同群体和不同组织,即家庭、亲属、朋友、邻里和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照料服务中的职能分工。当前我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大难题是有能力承接服务的中介组织匮乏。在此背景下,部分基层政府尝试通过建立专职队伍和依托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辐射的办法,以求突破瓶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中介机构(包括部分养老服务超市),主要从 事收集养老服务信息,开展养老、维权、保健、旅游和咨询等服务。在养老服务队伍上,提供照料的主要是女性(离家近、收入稳定、工作时间有弹性、一般是老人的邻居,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有责任和感情的驱动)。

(四)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

各地要贯彻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则,组织广大老年人开展娱乐、健身、读报、看电视、上老年大学、短途旅游等各项活动,特别要鼓励、引导“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室内外各种活动。

1、创建“星级”老年活动中心。要按照“星级”老年活动中心标准,改变过去单一搓麻将现象,设置电视、聊天、健身、等多种活动项目,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时事,开展各种趣味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参与社会活动,从而消除孤独寂寞感。

2、成立老年文体组织。各社区都要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与老年人协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组织广大老年人参加门球、气排球、健身球等各种文体活动,活跃老年人生活,锻炼老年人体魄。并经常组织开展小型文体比赛,促进群众性老年文化活动的开展。

3、设立老年大学教学点。老年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广大老年人都可以参加学习,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养生保健知识,既增长知识,又能消除孤独感,丰富晚年生活。各级政府要在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当地老年大学工作,就近设立教学点,争取更多的老年人参加学习。各教学点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在课前、课后开展各种趣味性文体活动,组织学员外出观光,调动学员积极性。

(五)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还是不够。每个社区都应该掌握空巢老人情况,把他们的资料包括健康状况登记在案,方便志愿者提供及时的、个性化服务。对“空巢老人”的身体、家庭状况、思想状况有一定的了解,遇到突发性状况,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取措施联系亲属,并通过经常性走访及时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可以制作“街道‘空巢老人’连心卡”,上面记载街道联系人、小区联系人电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制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联系卡,发到所有“空巢老人”的手中,使他们随时都能在急需的时候找到服务人员。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是从古到今人们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而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构成方面,特别是对空巢老年人的关爱,应是建立和谐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空巢老人”是一个独特的老年群体,按照老龄工作方针,切切实实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怀送到他们的心坎上,才能使“空巢老人”在街道、社区幸福、快乐、健康地生活。唯有如此,和谐社区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来建强、张乐:《传统家庭养老冷落“空巢老人”》,载于《福州日报》10月30日。

2、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

3、合肥市庐阳区杏林街道:《关爱“空巢老人”维护和谐社会》,10月27日。

4、严秀华:《关爱“空巢老人”构建和谐社会》,载于《闽南日报》,2月8日,第1版。

5、王庆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首席医学网08月22日。

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

答辩时间:-11-8

尊敬的主持人、评委老师:

早上好,我是07秋行管本科的学生——__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指导老师是__x老师。我的论文从确定题目、拟定提纲到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到最后的定稿,得到了x老师的精心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论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今年8月份的时候知道老师让我们先选定论文题目,写什么题呢?真伤脑筋,一天路过公交公司门口看见里面的“老人活动中心”正在施工,心里想政府如此关爱老人,然而关爱老人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于是开始上网收集相关资料,网上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的11%。还显示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户中11.5%为空巢老人;而这年龄段的老年夫妇中11.4%是空巢家庭。11月17日,因改装水表,邻居们才发现,家住南京大桥南路40号一楼的丁老太太已死在家中。据邻居们回忆,最后见到她是在三天前。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的中国,类似的悲剧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为此,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管问题,杜绝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已成为一个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牵动着社会神经的敏感话题。为此,研究“空巢老人”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于是最终将论文题目定为《“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其次,说说文章的具体结构。

论文着重探讨利用社区这一窗口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关心“空巢老人”健康;探索居家养老方式;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

只有切实做好“关爱空巢老人”,才能使“空巢老人”在街道、社区幸福、快乐、健康的生活。唯有如此,和谐社区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

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限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本论文对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探索不够深入,还需要继续进行思考和探索。

最后,再次感谢x老师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给与的悉心帮助与指导;其次我要感谢各位专业老师在这两年来我的教育与培养,使我初步掌握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感谢本专业同学对我的关心与支持,和你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很快乐!也很难忘!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老年综合评估;老年癌症患者;多学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b)-0140-02

Practical Study on the Survival Benefit of Multidisciplinary Care in Elderly Cancer Patient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FENG Yan

Deparment of Geriatric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urvival benefit of multidisciplinary care in elderly cancer patients based on the result of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Methods A compar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45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ncer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4.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odel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23 cases) and control group(22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multidisciplinary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the result of geriatric assessment. And the nursing care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in SAS score, SDS score and incidence of total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ca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Elderly cancer patients; Multidisciplinary care

老年综合评估主要包括心理功能评估、认知功能评估、躯体功能评估、全面的医疗评估、环境以及社会评估等方面[1-3]。与临床常规治疗不同,老年综合评估多由多学科团队,例如:老年科的临床医师、药师、护士、营养师、心理医师以及社会工作者等,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并管理,以便临床制定相关治疗及护理方案[4]。临床癌症患者的治疗中若能够接受详细的评估后联合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7]。研究者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45例老年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老年综合评估对23例老年癌症患者进行评估后实行多学科护理并与22例常规护理干预患者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肿瘤科住院部收治的45例老年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研究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在60~90岁,平均(78.6±2.7)岁;病程在0.5~7年,平均(4.3±1.4)年;病理分型主要为鳞癌8例、腺癌15例。对照组患者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在60~86岁,平均(77.6±2.1)岁;病程在0.5~6年,平均(3.6±1.2)年;病理分型主要为鳞癌6例、腺癌16例。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各项指标间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采用常规肿瘤科护理:①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悲观、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采取正确护理措施。②完善健康教育,利用宣传栏、图册、多媒体以及讲座等多种形式展开健康教育,在固定时间组织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进行学习,加强其健康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1.2.2 研究组护理 根据肿瘤科特点结合老年综合评估内容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评估后采取相关护理。内容包含:日常生活能力的ADL以及IADL评估、认知评估、焦虑量表SAS评估、抑郁量表SDS评估、简易营养量表MNA评估、各项身体机能的评估、相关治疗情况评估等,评估问卷的排版应简洁明了,方便查阅及填写。经由3名以上高年资老年科专家进行审核修改后投入临床使用。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多学科护理干预:①23例患者均建立老年综合评估档案,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疾病及相关治疗资料、老年综合评估内容及结果等内容。②联合临床医师、药师、护士、营养师、心理医师以及家属等对患者进行多方位的全面护理,将老年综合评估结果归纳进护理目标中,针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集采用个性宣教与集中宣教结合的形式解决。③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及评价,将护理计划全部以书面形式纳入病历中,由责任护士进行评价。

1.3 观察指标

利用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SAS评估、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SDS评估[8]。

1.4 统计方法

经SPSS14.0软件对数据资料加以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实施χ2检验,如果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理情绪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理情绪比较,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疲劳、疼痛、失眠等,研究组总发生6例,总发生率26.09%,对照组发生10例,总发生率45.4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435,P

3 讨论

老年癌症患者具有许多自身特点,因老年患者机体的衰退,患者各方面生理功能均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如:肾小球率过滤降低、肝脏的代谢功能异常等造成药物在体内的积累不利于排泄,神经束以及神经元等的下降让机体对化疗产生的神经毒副作用更加敏感。上述原因增加患者化疗时的并发症以及药物不良作用[9-11]。

该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根据老年综合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多学科护理干预,患者在心理情绪、生存质量各项评分的改善上较对照组显著,SAS评分及SDS评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老年癌症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后,再采取多学科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生存质量评分,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有效,具有广阔的临床使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淳雪丽.老年癌症患者疼痛管理及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8):980-982.

[2] 刘妙仪.老年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4):3086-3088.

[3] 彭F,徐慧兰.老年癌症患者感知需求、心理压力及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0):1470-1474.

[4] 王淑兰.老年癌症患者临终护理中人文关怀的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5):172-173.

[5] 马红霞,高志华,罗红格,等.心理干预对老年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384-385.

[6] 王晓燕,韩雅姣,丁有霞,等.理清亲人路径对老老年癌症患者余寿护理质量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6):1238-1239.

[7] 谭慧.心灵关怀对老年癌症患者住院期间焦虑状态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800-2801.

[8] 赵玉涛.优质细节心理干预对老年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4(18):22-23.

[9] 李颖,张延丽.老年癌症患者疼痛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7):67-69,86.

[10] 金环,熊莉娟,胡莉萍,等.积极艺术治疗护理对老年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C].//第14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13(9):22-25.

[11] 刘荣荣,汪丽芳.循证思想在老年癌症患者疼痛控制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446-447.

[12] 梁丽萍,刘燕.老年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9上旬刊):5929-5930.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1.1分级护理的质量标准

特级护理:安排专人24h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制订护理计划,严格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逐项填写特级护理记录。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发生,确保患者安全。一级护理:15~30min巡视患者1次,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制订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患者身心需要。二级护理:每隔1-2h巡视患者1次,观察病情。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协助,满足患者身心需要。三级护理:每天巡视患者2次,观察病情。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卫生保健指导,督促患者遵守院规,满足患者身心需要[5]。

1.2我国现行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2.1医、护在分级护理制度认知上存在差异

医生以医嘱形式下达护理级别。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但当护理级别与该患者护理需求有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王淑琴等[6]报道:某军队医院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内容中规定的临床护理要求,完全了解者仅为12.7%,部分了解者为86.51%,不了解者为1.59%。部分医生对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不够清楚,仅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角度出发,产生了医嘱护理级别与患者病情所需的护理级别不一致的问题。研究[6-8]报道,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9]及标准护理分级[1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而Barthel指数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医嘱分级与患者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分级护理等级存在差异性,这是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认知不同所致。

1.2.2分级护理制度部分内容在临床执行困难

分级护理制度有些内容过于细化,有的过于笼统模糊,执行有一定困难。例如一级护理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部分一级护理患者不需要每30min巡视1次,而危重、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又需随时巡视。又如一级护理中规定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实际工作中有些一级护理的患者无需提供饮食、排泄、卫生等方面的护理,但如果不做就违背了工作制度。上述问题在临床一线工作者中普遍存在。

1.2.3医疗收费的尴尬问题

分级护理制度在收费问题上也面临尴尬境地。有的患者根据一级护理的标准,质疑护士并未做到一级护理中规定的一切而拒绝交费。有时家属提出患者根本不需要进行一级护理,因而不应按此标准收费。这与医生理解的一级护理的标准和书面规定有一定的距离有关。此外,目前的分级护理收费标准与护理劳动价值不匹配。周荣慧、刘坤等[11]研究显示:一级护理患者每日劳动力成本为120.78-210.26元,每日材料消耗成本为36.49元。目前各省市物价局规定一级护理每日收费在6-10元左右[12-13],这与实际成本测算数据有很大差距,连最基本的消耗品支出(36.49元)都难以保证。

1.2.4护理纠纷、医疗诉讼问题

当发生医疗护理纠纷时,患方可能根据分级护理制度的书面资料,质疑护士提供的服务没有达到标准。例如,1例高血压患者,需每30min测1次血压,但并不需要每30min测量呼吸、体温。如果医嘱为一级护理,而护士没有按照一级护理的要求每30min测量呼吸、体温等并记录,那么在纠纷或法律诉讼中

医疗机构和护理人员将极为被动;而要求护士在平时工作中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去做并不现实。李文清等[14]研究显示:某医院心内科改进分级护理制度,针对分级护理制度出现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及措施,患者及家属质疑护理级别收费的次数明显减少,2003-2004年每年发生10-15例次,2005年全年仅有1例次。

2国外分级护理现状

杨洁[4]报道:日本分级护理是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的程度分A、B、C3度,同时根据患者的生活自由度分1-4级。这两个方面组合为12个类别,分别为:A1-A4,B1-B4,C1-C4。具体划分标准为如下:A度: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心电监护,随时观察生命体征;B度:1-2h观察1次;C度:不需要经常观察。1级:禁止自己活动或自己不能活动,基本生活完全需要帮助;2级:允许床上活动,基本生活给予必要的帮助;3级:自己能室内行走,室外的基本生活需要帮助,如相关检查需护理人员陪送;4级:自己基本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行动。例如,护士评估一名骨折卧床、病情稳定的患者,可能为其下达C1级别的护理,表示此患者需卧床,自己不能活动,生活护理要求很高,但不需要经常观察。Weitl,Josef[15]报道,德国的分级护理视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为患者需求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将两者分而述之。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照护能力(A-bilityofDailyLife,ADL)分为A1-A3共3级。A1:患者只需要健康指导与教育,自己具有完全补偿能力。A2:患者只有部分补偿能力,需要部分照护者,如年龄偏大易跌倒的患者。A3:患者自己没有补偿能力,完全需要照护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根据患者对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以及导管护理等方面的需求分为S1-S3共3级,类似于日本的A、B、C3度。日本、德国的分级护理均从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两方面着手,体现护理工作的两个不同方面,明确、具体地将两个方面工作落实到位,全面满足患者的需求。英国没有将护理明确分级,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定为病危、病重或一般,护士非常细致地落实好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真正满足患者各方面需求[16]。欧洲和亚洲发达国家的分级护理制度及不实行分级护理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3建议

分级护理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护理质量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价值不容否认和低估。但是,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或被新的制度所替代。当今,针对我国目前的分级护理制度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适宜临床护理实践的护理分级制度。

3.1改进我国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

保留现有的分级护理制度,由资深护士再将每一等级分A、B、C共3个子级别。即:1A,1B,1C;2A,2B,2C;3A,3B,3C。在医嘱定为一级护理的患者中,将需要注重密切观察病情的患者分入1A类,将注重提供生活照顾的患者分入1B类,既要密切观察病情、又要提供生活照顾的患者分入1C类。同样可将特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各分为3个子级别。[3.2参照和借鉴已有的其他分级护理制度

香港的护理级别分为四级[12],Ⅰ级护理要求最低,Ⅳ级护理要求最高,护理级别由护士确定,护理标准比较客观、详尽,涵盖了患者心理、ADL、治疗情况、病情观察等方面的内容,原则性和操作性均较强,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

日本和德国的分级护理制度,病情观察级别和护理级别分别开具。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确定病情观察级别,对护士提出要求,规定如何巡视病房、监测生命体征、护理记录频率及导管护理等。由资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ADL分级,结合病情、心理等综合因素确定护理级别,规定护理内容,使护理更有针对性,同时体现护理工作的主动性。采用Barthel[17]指数分级法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此评估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在我国也广泛应用,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治疗前后患者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护理需要的程度。分为差、中、良3等级。差:Barthel指数计分≤40分者,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中等:Barthel指数计分41-60分者,生活上部分依赖;良:Barthel指数计分>60分者,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生活能够自理。邵爱仙[18]等研究表明,根据ADL,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标准,结论得出不同等级患者的护理时间呈递进关系,计算护理工作量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可行性,具有正确、客观、方便等优点。因此,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标准制定护理级别、确定

生活护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还可以应用奥瑞姆自理模式(oremself-caremodel),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评估得分,制定完全补偿、部分补偿和支持教育系统的标准护理计划。

3.3改进护理收费

综合病情观察级别和生活护理分级进行收费。以不同等级护理服务工作量为依据,即按实际服务项目及内容收费,综合病情观察级别和护理分级调整收费标准,合理收费,减少不必要的医患、护患纠纷,公平保证患者、医院、护士的利益。

【论文关键词】住院患者护理工作分级护理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相对陈旧,已不适应临床护理的发展,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医、护认知上存在差异;部分内容在临床执行困难;易引发医疗收费的困惑、护理纠纷、医疗诉讼问题等。建议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分级制度,或借鉴其他国家的分级护理方法,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分级制度。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1],也是确定护理服务收费的标准[2],分级护理制度明确各级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护理要求,对临床护理以及管理工作起着规范性与指导性作用[3]。我国的分级护理始于1956年,由张开秀、黎秀芳[4]所倡导,一直沿用至今。随着护理工作范围的扩大,现代护理理论不断地注入到护理实践中去,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制约了护理学科的发展。因此,我国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需要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梅祖懿,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29.

[2]王晓梅.护理收费标准对分级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2,2(2):l6.

[3]左月燃.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5.

[4]杨洁.介绍日本分级护理制度[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80.

[5]殷磊.基础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

[6]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患者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

[7]卢慧芳,王慧珍,高钰琳.养老机构老年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1):68-69.

[8]毕慧敏,蒋兰芬,米桂英.住院患者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

[9]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2-44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MZ008-2001)[S].民发[2001]24号,2001.

[11]周荣慧,刘坤,康占菊,等.一级护理费用成本测算的方法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2,2(4):6.

[12]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8.

[13]周荣慧,刘坤,朱丽颖,等.医院护理收费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措施的分析[J].当代护士,2003,11(4):31.

[14]李文清,刘筱咏,叶利军.改进分级护理制度以减少护患纠纷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66-267.

[15]anisationsstandardsderPflegestationen-Allgemeineundspe-ziellePflege[M].Hannover:Schlütersche,1997.

[16]KnowledgeandSkillsFrameworkoutlinesfornursingposts[OL].[2008-01-06].http:.uk/agendaforchange.

[17]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5.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在社区服务中应用健康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方法: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措施采取印制成小册子下发、定期出版教育园地、定期到学校、厂矿、老年大学举行讲座、到居民家里讲课、或设立咨询室接待来访等形式,始终将健康教育贯穿于社区预防、保健、康复及护理患者中。结果和结论:我们通过此方法,使社区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全面理解、掌握了日常生活中影响健康的因素、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妇儿保健及优生优育、合理用药知识及各种疾病的防护知识。

我院于2005年开始尝试将健康教育运用于社区服务工作中,经过3a的分析、总结及跟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准备阶段

(1)深入社区建立家庭健康档案。通过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达到相互了解、融洽关系、增加感情的目的,为以后的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保证计划及措施正确有效、快速的落实。(2)运用护理程序找出个人、家庭、及社区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针对问题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处方,并印刷成册,为下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3)与社区居委会取得联系,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并安排专门工作人员配合我们深入社区家庭,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工作,提供固定的宣传教育园地,为创建健康教育宣传栏作好准备。(4)与辖区内的学校、厂矿、社会团体(如助老联合会、老年大学)取得联系,配合我们开展专题健康教育讲座。

2健康教育内容

2. 1社区层面的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并符合社区的特点,它是老人、儿童、妇女及康复期患者的聚集地,因此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适合这些人二。健康教育的内容广,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饮食、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针对目前中国的健康状况,疾病谱的特征与有关国家政策,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健康教育:传染病、职业病及慢性病的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日常生活中易出现的意外事故防治,自我保健、食品与营养卫生、环境与健康、生殖卫生与计划生育等。

2. 2家庭健康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单位,也是我们社区服务的重要场所和对象,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家庭健康教育的开展。主要内容有:疾病的防护知识、用药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锻炼保健知识、计划生育知识、突发事件的处理常识、康复技能等。

2. 3患者的教育主要在社区门诊及家庭访视中进行。教育的内容为:疾病发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存在的护理问题、应采取措施、避免诱发因素及增加家属健康知识的教育。

3健康教育的实施

3. 1健康教育处方的实施根据每个家庭的人员结构、年龄层次、所患疾病及存在问题的不同,我们选择预先印制的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给他们,并逐条进行讲解和指导,以保证其正确实施。

3. 2健康教育园地的利用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宣传园地的作用,进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并对家庭生活中易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溺水、电击、煤气中毒、烫伤、噎食等的急救方法给予详细讲述。对教育园地内的内容每季度更换一次,对重要常见的健康知识采取反复循环宣传,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3. 3专题健康讲座的举行社区居民应根据其需求(如反应多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突然发生的问题)、根据发病的季节、根据突发流行疾病及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进行专场讲座,每季度为老年大学的学员举办专题健康讲座,每个学期为辖区内的学校举行一场儿童期及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根据厂矿的工作特点及工作环境进行职业性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讲座。

3. 4建立健康教育咨询室设有咨询电话、电视机、影碟机、各种健康教育杂志等,安排有专职的工作人员随时接待个体和群体健康咨询工作。播放健康知识片观看,以便更形象、更生动地进行预防疾病知识的传授。

(1)领导的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国家政策和社区各部门的重视、各单位的支持、协调与配合是顺利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获得成败的关键。社区健康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单靠社区工作人员是不行的,应依靠社会的力量,共同合作,人人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准备工作和社区服务人员熟练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全面的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是搞好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3)密切了工作人员与社区、群体、家庭及个体的关系,从而主动与社区工作人员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改变他们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不良的行为方式,也使我院的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目标迈进。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第8篇

1美国老年医学现况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4.4教育、临床、科研并重及协调发展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老年人;抑郁症;社会工作;个案

一、 个案背景资料简介

案主张奶奶是A村的一位农村妇女,今年71岁,育有四个女儿,仅三女儿入赘留在家中和张奶奶及老伴一起生活。张奶奶原本开朗幽默,家中常有朋辈往来闲聊;自二女儿离婚后情绪发生变化,经常感到苦闷、忧郁,觉得命运不公平让自己的女儿连遭两次婚姻不幸。之后二女儿与另一比自己大将近10岁的男子(其妻前些年因病去世)相爱,张奶奶觉得女儿两次婚姻失败及现在这样的选择很丢脸,开始不愿意见人。张奶奶变得沉默少语,习惯性自我封闭,成天无所事事、不修边幅,每晚入睡前胡思乱想,老伴的震耳鼾声让张奶奶更加焦躁烦闷,偶尔还出现幻听、自言自语的症状,因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张奶奶体重明显下降,面部黧黑憔悴,长期下来张奶奶开始整日卧床不起,常有轻生的念头。

家人对张奶奶的情况是又心疼又着急,大女儿担心之余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母亲变得郁郁寡欢。张奶奶的老伴生性勤快,一直忙农活,他没有意识到抑郁症的严重性,很少陪张奶奶。张奶奶抱怨孩子们不理解自己、老伴也不关心自己,治疗过程多次出现排斥。

二、 问题分析与理论支撑

(一) 问题分析

通过与案主的接触及与其家人的沟通交流,归纳总结出案主的主要问题有:

1、认知偏差,抑郁寡欢。首先,案主对“离婚”存在认知偏差,认为离婚很丢人;认为处对象应该门当户对、年龄相仿,觉得二女儿在勉强自己。

2、自我否定,逃避社会交往。案主觉得自己现在无力做家务,是孩子的累赘,担心大家的嘲笑而不敢出门,不愿与人说话。

3、身体状况不佳,抵抗治疗。张奶奶因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引起身体状况不佳,接受治疗后短期效果不明显,张奶奶觉得是浪费钱而抵抗治疗。

4、自我意识丧失,自理能力减退。张奶奶由以前的勤快持家变为什么也不干,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对于自己的穿着也很随意,不修边幅;整日卧床不起、很消极。

(二)理论支撑

1、优势视角――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案主潜能的视角。借助该理论,针对本案例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应关注案主自身以及环境中的优势与资源,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案主的问题与劣势上,应注重激发案主的抗逆力及潜力,增强其社交能力,从而逐步提高案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社会支持理论――主要包括社会整合论、系统理论和社会支持网理论。在该案例中,笔者通过整合案主拥有的资源,使案主得到情感、物质方面的支持,借助朋辈网络提供必要的帮助,巧妙利用这一社会资源,得到朋辈的理解与支持,获取情感方面的帮助。

3、家庭结构治疗理论――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通过家庭成员内部促成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的做法,改善家庭功能,为案主构建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在本案例中,笔者认识到虽然案主的家人很关爱张奶奶,但存在难以理解、不知道如何应对的局面,应该进一步优化家庭结构、提升家庭功能。

4、理性情绪治疗法――强调理性、认知的作用,在本案例中,案主抑郁源自一场“心灵的感冒”,因为对于女儿的婚姻失败存在非理性思维,长久下来导致抑郁,故把矫正案主偏差认知放在突出位置。

三、 介入目标

首先,减轻案主的焦虑与不安,增强自我适应能力;然后矫正案主不良认知,使其配合参加治疗过程;并发现自身优势和潜能,增强自信心;最后促进案主能够积极与人沟通,营造良好人际关系。

四、 方案实施

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接案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与案主以及案主家属初步接触,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取得案主及家属的信任后,建立良好专业关系,之后确定案主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服务方法。具体而言,与张奶奶以及家属交流沟通,运用接纳、尊重和同理等介入技巧,降低张奶奶焦虑感与不安感,并建立信任关系;向张奶奶讲述其他抑郁症患者接受治疗后康复的案例,重新构建张奶奶对于抑郁症的看法,鼓励其积极接受治疗。

第二阶段:心理治疗阶段

基于优势视角理论,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指导下,通过访谈探究案主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帮助案主重建认知结构。同时,帮助案主挖掘自身潜能,发现自身优势,改变其焦虑自卑情绪。首先,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协助张奶奶建立理性思考方式,正确看待离婚、爱情以及心理疾病,纠正其不良认知。运用怀旧的治疗技巧,与张奶奶一起探讨过去工作以及生活中的快乐,以及成功事件,帮助张奶奶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回尊严使其重新认识自我。同时配合肯定训练,使张奶奶在自我肯定的过程中重建自信。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及增权理论引导张奶奶扩大活动范围,多与朋辈沟通交流,鼓励她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以此转移注意力,并增强其自身效能感。

第三阶段:结构家庭治疗阶段

基于结构家庭疗法,首先向张奶奶家属传授老年抑郁症病因、治疗及护理相关知识,纠正案主家属对张奶奶患病的不理解,并使之明白此阶段应比以往更关照张奶奶。提升家属对案主的理解,为其营造良好的家庭支持环境。然后与张奶奶的女儿们沟通,为了缓解老伴的呼噜声给张奶奶带来的焦躁,保证张奶奶的睡眠质量,暂时不与老伴与其在同一屋休息;为确保案主安全在征求张奶奶意见后确定照料的可行方案。还可以与张奶奶的老伴沟通,给予支持与陪伴,一起做一些张奶奶比较感兴趣的事。最后与张奶奶的二女儿沟通,让她向张奶奶证明自己是幸福的,使案主慢慢接受现实,真心感受到女儿的快乐,放下心中的牵挂。

第四阶段:结束和巩固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了解案主的变化和案主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并且对案主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案主把整个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处理人际关系,鼓励案主正面评价自己,减少焦虑,使案主发现自己潜能以及价值感,从而提高自信心。

五、总结与反思

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现有文献对社会工作介入抑郁症康复的研究比较少,针对老年抑郁症社会康复的研究关注更少。多数专家学者集中在对抑郁症诊断、病因、老年抑郁症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护理的研究上。对康复工作的研究也只是从宏观层面出发,并没有去深入分析直接服务在老年精神康复工作中的具体操作以及效果。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是全面性的,不仅要实现医疗康复和精神康复,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康复。当前,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方式常见的有三种,即:药物治疗法、心理治疗法及联合治疗法。

结合心理学及社会工作相关知识,笔者从社工的角度出发,将相关社工理论应用到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康复工作中,旨在研究直接服务介入老年抑郁症康复过程的作用,并期待对相关领域个案介入的优化及社工机制的完善有所帮助,但因专业水平及自身局限,本文还存在诸多不足,敬请谅解!(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艳. 老年抑郁症康复的社会工作介入个案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养老机构; 长期照护; 服务成本

【中图分类号】 C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1-0065-05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了两亿,占总人口的15.5%,这一比例明显高于联合国老龄化10%的标准。2014年全国老龄委估量,未来20年我国将步入老龄化高峰。面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逐年上升,高龄老人增多,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面临着疾病、贫困、失能、无助、服务、照顾、精神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如果不加快建立健全“健康老龄化”“养生老龄化”等制度和服务体系,人口结构层次“倒金字塔”将严重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同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有待加强,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多元主体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尚未形成,我国目前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水平相对比较低,社会老龄化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如何有效缓解、解决老有所养问题是目前全社会日益关注的话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能有效解决养老问题,为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融经济供养、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照护政策已由原来的“补缺制”逐步走向“适度普惠制”,并将渐渐覆盖到所有需要照护的老年人群。做好长期照护服务的成本测算,可以通过分析长期照护服务的成本构成,按不同养老服务需求的优先次序合理配置资源,做出合理分配,有效改善服务工作效率,规范养老照护服务,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为将要进入或已经进入养老行业的个人或机构提供投资参考,并为政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经费预算及战略规划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

1.个案访谈法:本研究的访谈对象为养老机构及机构服务人员。调查中选取了4位机构负责人、5位机构护理人员进行访谈,对养老机构及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发放问卷调查,从多层次、多角度了解长期照护服务的现状及成本的构成。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涉及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公办民营养老机构。通过多方面多层次随机抽样,在江西省不同的行政区县随机抽取6个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总共发放机构养老老年人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45份,有效问卷368份。

3.统计分析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为工具,对收回的有效个人问卷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

二、江西省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现状

江西省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86.5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2.97%,比上年提高0.58个百分点,增幅为历年最高水平,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持续上升。

江西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高龄化、空巢化趋势不断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提升。预计到2053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9%。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出现的,可以说是未富先老。因此,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养老问题面临严峻的考验。

近五年来,江西新建和改建了1 500多所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到目前,全省共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中心1 400多个,今后还将继续扩大覆盖面。同时,积极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现在全省共有民办养老机构180家,共有床位1.6万多张。尽管如此,但目前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每千名老人只有2.8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满足更多老年人服务的需求,江西省制定了多项措施,完善福利性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一是加大市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床位供应,改进管理措施,提升服务能力[2]。二是积极建设好县区级福利机构,充分发挥其基层民政工作平台、社会养老服务功能。三是支持以公建民营、民营公助、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发展社会养老事业[3]。四是大力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机构。

三、江西养老机构照护服务的供给现状及成本测算

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来说,长期照护的服务主体是养老机构及机构护理人员,随机抽取了江西省不同行政区域的6家养老机构作为样本进行个案访谈和机构照护成本调查问卷。这6家机构中有1家公办的、2家公建民营、3家民办养老机构。

(一)机构照护服务的供给现状

以样本为例,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与服务供给状况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机构的入住率都很高,有的甚至床位不够,老人预定床位,根本排不下。机构基本上都配有一些简单的医疗康复设施,根据调查反映,目前对失能老人的机构长期照护服务大多为日常生活照护、简单康复性护理、临终关怀,也有的机构作些心理医疗,但比较少。

(二)养老机构长期照护服务成本测算

开办一个养老机构需要投入的成本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初始投资成本和日常运营成本。

1.初始投资成本

(1)土地成本+建设成本(或场地租赁成本)见表2。

样本中A、C、D、F筹建初期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场地租赁费、装修费和开办费等。

而样本B、E两机构均为自有场地,筹建初期主要投入成本包括开办费和装修费等,未将土地成本列入。

(2)硬件设施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医疗设施、办公设施、生活设施、康复设施等的构建与安装费用。见表3。

(3)护理人员状况及先期培训成本投入情况。先期人员培训成本:主要是护理人员(即护工)的培训费、差旅费、办证费等。可通过询价并依据有关政策调整得出或选择若干个养老机构的培训成本数据采用因素调整法得出。培训成本的调整因素较硬件设施投入成本调整因素要简单一些,主要是时间因素、政策因素等。

从抽样调查结果来看,养老机构医务人员以大专文化水平为主,护理人员以中学或中专学历为主。由此可见,养老机构服务供给主体的文化素质不高,虽然大部分机构会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但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常识,几乎不需要投入培训成本。详见表4。

(4)其他成本,主要是指注册登记证照费、购建办公用品费用等开办费。抽样调研中这部分成本已经包含在筹建初期投入成本中。

(5)经过调查分析,可以得出样本的初始投资成本汇总如表5所示。

2.运营成本

(1)工作人员薪酬成本,是指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护工、后勤人员等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五险一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费等支出。见表6。

(2)日常用品的消耗成本,是指机构运营所需的办公用品、照护过程耗用的经常性日用品以及其他低值易耗品成本、硬件设施日常维护成本等。见表7。

(3)硬件设施等折旧成本。这里的硬件设施既包括房屋、水塔、亭子等不动产,也包括医疗、办公、生活、康复等设施。其中不动产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年限按平均年限法计算折旧数量,如果机构是租赁不动产,则不动产折旧主要是装修费用的摊销,通常按平均年限法10年内摊销;其他固定资产按10年以直线法计算折旧成本。见表8。

(4)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成本。这部分成本包括护工、后勤、管理人员等培训成本,主要是护工的培训成本。

从表9中可以看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后期几乎不再投入任何培训成本。

(5)风险成本。因为入住的老人大部分高龄且失能,所以机构在照护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照护风险,比如,对生活失去信心,老人有轻生的想法;犯有慢性疾病的老人随时面临猝死的可能等。这些事件的发生无疑会给机构造成一定的成本付出,称之为风险成本。

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随机访谈了个别养老机构的负责人,他们表示每年都会碰到多起老人意外死亡,因为家属闹事、不讲道理而赔偿的事件。多则十多万元赔偿,少则几千元的赔偿,如此则无形中增加养老机构的经营成本。

(6)经过调查分析,得出抽样调查样本的年日常运营成本汇总如表10所示。

3.机构照护服务成本分析(见表11)

通过抽样调查,可以得出基本的床位与成本配比,从而推估出机构长期照护服务成本状况。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地理位置、机构性质、规模、基础设施档次,场地是否自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养老机构服务成本的投入。

(2)在江西筹建一个中高档的养老服务机构,需要的日常运营成本为1.5万元/年・床位左右;建立一个中档的养老服务机构,需要投入的日常运营成本为1万元/年・床位左右;建立一个中低档的养老服务机构,需要投入的日常运营成本为0.5万元/年・床位左右。

(3)在同一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床位数)与运营成本成反比例关系,即规模越大日常运营成本投入就越少。

(4)越晚成立的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成本越高,因为取得土地成本相对要高些。

(5)规模小又处于城市中心的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成本最高,因为不论是自有的土地、房屋,还是租赁经营,取得或租赁成本相对比郊区要高,护理人员工资成本也要高些。

(二)相关建议

通过个案访谈及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养老服务机构认为在照护服务中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困难、护理人员不足、缺乏政策支持、设备落后等,特别是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普遍认为政府扶持的力度不够,兴办一个养老服务机构不但没钱赚还要自己倒贴钱,所以大部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简陋,护理人员文化程度低,只能进行简单的生活照料及最基本的医疗护理,服务档次较低。为了保障和发展老龄化事业,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以解决长期照护服务机构资金短缺、运营成本负担重的现象。

1.拓宽长期照护服务机构的筹资渠道

资金是保障各项制度运行的经济基础,拓宽各种筹资渠道是解决养老服务机构资金短缺的有效举措。一方面,政府应对老龄化服务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将老龄化服务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项目内,保障财政对老龄化服务的投入与支出形成合理的比例[2]。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力度宣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提升社会公众对老年群体的关心度,形成人人“爱老、尊老、孝老”的良好氛围,完善社会与个人的捐赠税收优惠制度,促进社会与个人对养老公益事业捐赠活动。鼓励企事业单位投资于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事业中,对投资单位在税收方面实施减免政策或给予无息贷款、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有利于广泛吸纳社会资本。

2.根据服务机构等级不同采取差异化的财税优惠政策

政府应该建立长期照护服务机构考核评估体系,定期对长期照护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服务状况进行评估考核,从机构、老年人、寄养家庭不同角度考核机构的服务水平,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核,最后根据考核的结果评定一等、二等、三等等不同级别,对参加评定的养老机构颁发等级证书,并且对于不同等级的养老机构采取不同的财税优惠政策,比如床位补贴、税收优惠、政府资助均按不同等级差异化对待,以鼓励服务机构之间竞争,使各养老服务机构朝好的方向发展。

3.增设老年护理商业性的风险保障机制,降低长期照护服务机构风险成本

国家应建立专门老年护理保险制度,针对养老服务机构设立长期照护风险保障条例,设立专门的养老机构经营风险险种,对养老服务机构在照护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老年人突发事件,可得到国家、商业保险公司的部分风险保障,从而促进养老服务机构的长远发展,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护理商业性的保险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开设老年护理相关的险种,不仅降低了养老机构的经营风险,而且为商业保险机构多个创收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潘奎琼,姜继红.四川养老服务需求及其长期护理服务对策[J].西部医学,2013(1):148-150.

[2] 孙建娥,王慧.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6):69-75.

上一篇:糖尿病管理护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