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人的词语范文

时间:2023-02-27 05:30:42

夸人的词语范文第1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提前写课题)--齐读课题:21课《画家和牧童》

2.老师把词语放在小船上,还认识他们吗?自己练习读一读吧!谁来读一读?现在我们一起把小船带回家吧!3.看,小牧童也在夸大家那!词语掌握的不错,那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那?4.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95页,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 5(读第一自然段)。生答(板书)

二、以读代讲,体验情感

1.这位有名的画家非常爱画牛,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画吧!2其中《斗牛图》是最著名的作品。那这幅千古流传的《斗牛图》到底是怎么画出来的那? 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有关的句子,并用笔画出来,开始! 3.你画了哪些句子?生读句子。4.请看大屏幕,这里有你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说: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5.这两个词是国画的绘画技巧,表示两种不同的画法。大家看这幅画,谁来指一指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谁来指一指? 6.你真会观察!对,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借助画面体会它的意思!7.理解了词语,谁来试一试这句话?谁再来读一读?谁能读的更好?8.戴嵩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老师加动作范读。)

说明戴嵩的画画的怎么样?生说:很快、很好、 很熟练…9.带着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你们真是一名朗读小明星!这里的一会儿…一会儿表示连续的动作。你能用上一会儿…一会儿…来说一句话吗?

自己练习说一说。谁来说一说?

(2)夸赞的句子

1.师:大家已经会用这个句子了。看来戴嵩画的是又快又好,真不愧是一位著名的画家,那人们是怎样称赞他的那?快去书中读一读吧!2.师:谁来读一读? 3.谁想读商人的话?生读:适当的评价!4..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幅绝妙之作啊!出示《斗牛图》看,画上的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带着称赞的语气,谁愿意来夸一夸?5.如果能带上动作就更好了!谁能夸得更好?我们一起带着动作来夸一夸吧!。6.谁能读好教书先生的赞扬那?用上我们刚才看一看、想一想、做动作的方法自己练习读一读,再和你的同桌演一演,看谁演的最像!谁来?(谁来跟他比一比)评价:我听出你由衷的赞赏。7.我们一起来夸一夸吧!想当商人的举手,想当教书先生的举手。全体起立,老师来读旁白,看看谁夸得最好!各位教书先生和商人准备好了吗?(表演读)8.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在这里有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生说:9.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这个三个词语都表示称赞的意思。看来,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我们祖国的语言多神奇啊!再来读一遍这三个词吧!把他们积累下来。

第三、四、五段

1.同学们,围观的还有其他人吗?如果你就在人群中,看到这幅画你会怎么称赞他?

如果能用到我们之前收集的词语就更棒了!请你自己练习夸一夸? 2.生夸戴嵩!画得太棒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3.大家你也夸,我也夸就叫做 “纷纷夸赞”!

学习课文5、6段。

1.师:可是就在这时,(出示图)谁来了?他说了什么?生说:一个小牧童挤进来,大声喊:“画错啦!画错啦!”2.师:谁来读牧童的话?(生读)生读 生读(指导读出“大”和“急”的声音)不齐读3.师评价:真是炸雷一样的声音!听到小牧童的话,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为什么大家都呆住了?4.师:再看看图,听了小牧童的话人们的表情,想象一下他们可能会说什么呢? 生:他们在想:“怎么会画错了呢?”5.师:看来周围的对小牧童的意见很大!而戴嵩却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6..戴嵩是用什么语气说的?谁能用和蔼的语气说一说?7.那戴嵩的画到底错在哪里呢?8.(指屏幕)小牧童是怎么解释的。生读。9.请你用自己的话和同桌说一说画家到底错在哪里?10.(哪位聪明的小牧童来告诉戴嵩?)生说:(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11.那为什么只有小牧童知道他画错了? 生说:因为他经常放牛,平时注意观察,对斗牛的情形记得清清楚楚(细心观察)板书12.正因为他的细心,所以才勇敢的提出意见。谁能读出小牧童的自信和勇敢那? 你真是一个勇敢的小牧童。13.戴嵩听了——齐读——(戴嵩听了感觉非常惭愧!你做一做惭愧的表情。)他还用了一个动作,拱手:古人在对别人表示尊敬的时候,都会两手相抱于胸前,做拱手的动作,大家做一做。那连连拱手那?14.谁能带着惭愧的心情和动作来读一读这句话?生读,谁再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15.这么著名的一位大画家却接受了小牧童的意见,还连连拱手的道谢,你觉得戴嵩是一个怎样的人? 16.教师总结:正因为小牧童敢于提出意见,戴嵩虚心接受了小牧童的意见,改掉了错误,所以才画出了这幅千古流传的《斗牛图》,这幅画现在珍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馆。出示《斗牛图》,学生观察。

三、夸一夸

师:相信你对大画家和小牧童肯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想夸夸谁呢?

(同学们说的真好,不论是大画家的虚心,还是小牧童的勇敢都很了不起(板书),都值得我们学习。)四、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品质带着我们的感受,老师请同学们分角色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次感受大画家和小牧童的了不起吧!

五、欣赏名画,拓展延伸

师:在我国古代还有许许多多的大画家,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们的画吧!(名画并配乐)学生欣赏作品。相信此时同学们一定对这些画家佩服的不得了!可你们知道吗?他们之所以能画出这样的画,是因为平时能够走进现实生活,用心观察周围的一切。

六、写字指导

1.如果大家也想做大画家,那我们就一起用心来学习写字吧!2.我们写字有一套秘诀,叫五环习字法,它的步骤是?生说:看、描、临、比、改。3.下面来看3个字(抹、挤、拱),请大家一起读一读,(生读)。4.你发现了什么?生说:(部首、结构)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5.写“抹”字时应该注意哪一笔?指名说。右边是周末的末,右边的末竖写在书中线上。(再指导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将一个字最重点,最容易错的地方说出来才行。)

范写的字要大一些,才能让孩子更好的看清(并将范写的字一定要练习的非常好!板书还要多加练习。)6.请和老师一起写一写。师板书范写,请你用心的描一个,写一个。7.写完之后认真和例子对比,再把自己的字进行修改。8.相信你利用五环习字法就能将剩下的两个字写的正确又美观。先认真观察,再来写。

七、师小结

夸人的词语范文第2篇

笔者最近听了一些小学语文课,发现教师们在课时目标设计时,只有课文的总目标,没有课时目标或是出现课时目标过大、过高、过全、不适中的情况,现逐一作粗浅的陈述。

一、 课时目标没有,缺少明确任务

有些教师在备课、写教案时,没有课时目标,只有一篇课文总的教学目标,如把握不好就会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低效现象。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一教师这样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学会本课生字,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课时设计:2课时。

这样的设计没有体现出课时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执教者容易出现第一课时要达成什么目标不清楚、第二课时重点完成什么任务也不明白的现象。针对上述设计可以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课时目标,细化攻略。

第一课时:(1)学会15个生字,读通顺课文。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新词。(2)读文后感知我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3)梳理课文,说说哪部分描写了它是个“美丽”的地方,哪部分描写了它是个“富饶”的地方,并读出对它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1)读文后,深深感知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结合作业本中的词句训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并进行仿写训练。(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和其他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进行好词佳句的积累训练。

二、 课时目标过大,缺乏针对性

虽然教学目标应该“三维”整合设计,但是课时目标和教学目标是有区别的。课时目标是一堂课的目标,我们要树立整单元教学的意识。因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目标构建过程中切忌课时目标过大,没有针对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课时目标。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一教师设计的课时目标是:(1)读准词语,把课文读通顺。(2)……

“读准词语”目标过大。以前学过的词语在这篇新课文中也没有必要再作为课时目标来要求了,整篇课文中的每一个词语是必须读准确的。这就是没有明确目标,没有针对性地设计课时目标。应该是,读准这篇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或是新词。作为教师,应该备教材、备学生,心中明了哪些是五年级学生已经认识、能读准的词语;哪些是五年级学生有问题的词语,该怎样加强学习指导。 针对上述设计可以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字词认知,具体化攻略。

(1) 认识6个生字,注意“烬”是前鼻音;会读会写14个生字,注意“损、宋”是平舌音,注意“销”和“消、削”,“瑰”和“魂”,“珑”和“拢、茏”等形近字的区分。积累四字词语或成语,理解词语意思,如“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蓬莱瑶台、建筑宏伟、销毁罪证、艺术瑰宝、烧为灰烬……”

(2) 普及要求:读通顺课文。提升要求:试着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注意“惋惜、赞叹、仇恨”的三步情感变化。

三、 课时目标过多,没有重点性

课时目标的设计不应面面俱到,过多会“淹没”重点,难以落实。“三维目标”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课时目标只有做到“具体、细化”,目标的达成率才会高,才具有可测量性、可评价性。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教师设计的课时目标是: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该教师设计的这首“送别诗”的课时目标显然过多,虽然这课时目标等于一首古诗的教学目标,虽然古诗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思想教育的渗透,但并不需要把过多的目标放在一节课里。特别是第(4)条,应该是整学段的古诗教学目标,而不是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针对上述设计可以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古诗教学,分层攻略。

(1) 普及目标:①字词认知。认识5个生字(鹤、孟、陵、辞、唯),会写5个生字(孟、浩、陵、辞、唯);②古诗朗读。能准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古诗;③诗句理解。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理解古诗诗句意思;④情感理解。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 提升目标:①古诗编演。根据古诗编写“李白送孟浩然”的现代小故事,演一演,加深对古诗情景的理解和体验;②课外拓展。引入“李白”其他的“送别”诗,如《赠汪伦》等。培养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 课时目标过高,忽视差异性

有的教师设计的课时目标过高,没有根据每一个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构建,目光始终停留在中等偏上学生的水平。如一教师设计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略读课文《果园机器人》的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知道自己生活中机器人的应用并体验机器人给生活、工作带来的方便;

(3)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积累好词的习惯。

该班级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山区、农村,少有几个能接触到高科技事物,所以对于机器人了解不多。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设计课时目标应该降低难度,特别是课时目标中的第(2)点,达成难度更大。针对上述设计可以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略读课文,适中攻略。

(1)普及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提升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生动、有趣的味道。(2)品读结合。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品读喜欢的句子。(3)自学课文。略读课文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4)课外拓展。通过网络,了解现代社会中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并感知机器人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五、 课时目标不适中,缺少整体性

现在有不少小学语文教师看不到学生发展的方向,所以就急着把本不在这一学段中要学习的知识“硬塞”给学生,急着拔高这一学段的学习要求,以至于目标不适中。其实,教师应在掌握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的基础上设计课时目标,并保持耐心,等待学生慢慢发展,这样才能适中、细化课时目标设计。如一教师设计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训练《我熟悉的一个人》的课时目标:

(1) 第一课时目标:①选择你喜欢、熟悉的一个人的一件事,通过引导“我来夸一夸”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②熟练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把喜欢的人或是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情写下来,完成草稿及自己修改文章的任务。

(2) 第二课时目标:①同桌或小组内完成互相修改(是否熟练掌握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②誊写到作文本上;③教师有选择地欣赏佳作。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其重要性非同一般,所以在第一环节设计了“我来夸一夸”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增添学生写作的兴趣,也使学生除却对作文的惧怕心理,这种设计比较适中。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他们“熟练掌握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体现人物个性特点”难度就拔高了。还有,互相修改的环节中要学生修改出“是否熟练掌握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更是目标不适中。针对上述设计可以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因“人”而设,适中攻略。

(1) 第一课时目标:①选择你喜欢、熟悉的一个人的一件事,通过引导“我来夸一夸”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②初步学习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把喜欢的人或是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情写下来,要求语句通顺。

(2) 第二课时目标:①同桌或小组内完成互相修改(作文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和句);②教师有选择地欣赏学生佳作,再次请学生自己或小组内同学修改;③誊写到作文本上。

小学语文课时目标的细化构建,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通读十二册教材,读透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本年级、本班级学生的差异来确定的。课时目标设计的根本准则是“以人为本”,教师在制定课时目标时,既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落实“三个维度”全面发展的内容,更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符合学生的年级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在制定课时目标的过程中,可以从字词课时目标的细化、朗读课时目标的细化、语言实践课时目标的细化、阅读课时目标的细化、情意课时目标的细化等方面着手,让课时目标真正做到“具体、分层、适中”。这样才有利于客观评价每一堂课,有利于教者心中有底,有利于学生在每堂课中更好地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根”!

夸人的词语范文第3篇

1.自主梳理本单元课文内容,背诵《欢庆》全文及《北京》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在游戏中积累重点词句,运用生活经验,趣味练习动宾词组搭配。

3.运用积累的词语写1~2句通顺、连贯的话,尝试表达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聚焦北京

1.讨论:你们喜欢旅游吗?最喜欢哪里?能用几句话介绍一下吗?

2.(在中国地图上找首都)北京对于中国来说,就像心脏对于人来说那么重要。不仅如此,它还是个风景优美的城市呢!今天,让我们在单元导语的指引下,再次去这座美丽的城市游览、参观,好吗?

二、回顾课文,自主积累

1.导语回顾。

(1)我们的祖国妈妈叫什么?她还有其他名称吗?

(2)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回顾《识字三》,关注“耸”“朝”“兴”“与”的读音)

2.课题抢答:看课文图片回顾课题。

3.句子竞赛:跟着图片,回忆本单元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句子,比比谁的记性好。(随机展示课前自主复习单中抄写频率高的句子)

4. 自主练习。

(1)自主选择星级,课堂练习。

田野献上( )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 ),蓝天飞着( )的鸽子,大海奏起( )的乐曲。

请你用下面的四字词语完成填空。(填序号)

①绿树成阴②鲜花盛开③风景优美④来来往往⑤高楼大厦⑥名胜古迹

北京真是个( )的城市,这里( )、( ),立交桥上车辆( )、川流不息,还新建了许多( )。( )更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2)练习单反馈:谁的字写得最端正、清楚?你最喜欢北京的什么?

5.易错词复习:北京人的普通话可标准了,他们想考考我们这些小游客,谁愿意挑战一下?

台湾岛 陆地 隔壁 雪毯 锣鼓 挥舞 海峡 拼图 飘扬

银装 山川 神州 申请 指点 时候 四周

似乎 演奏 民族 复杂

省市 争气 庆祝 洁净 惊奇 击掌 庄严 拥抱

你发现带点字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点?

三、搭配游戏,初识动宾

1.看图回顾《看雪》片段:看,北京的孩子们在雪地里干什么?

2.再次练习课后习题。

堆 雪景 飘着 银装

打 雪人 披着 雪毯

看 雪仗 铺着 雪花

3.讨论: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4.玩搭配游戏(师生)。

(1)师生示范:( )桌子。

师:我是名词――桌子,谁来找个动词和我做朋友?

生:“抬”,抬桌子。(搬、擦、移、整理、推、拉、拍……)

(2)指导下的生生示范:( )衣服。

生:我是名词――衣服,谁来找个动词和我做朋友?

生:“做”,做衣服。(洗、裁、买、卖、收、晒、晾、烫、折、叠、脱、搓、拿……)

5.练搭配(生生)。

(1)选择提供的名词――“水、书、电话”,同桌合作玩一玩。

(2)小组合作玩一玩:为名词找伙伴。

6.反馈:如果经常把复习变成游戏,是不是很好玩呢?

四、语言运用,主动评价

1.回应《北京》主题:游完北京,你有什么特别想介绍给别人的或有什么感想吗?

2.选择星级,尝试运用。

例句:北京的立交桥真漂亮啊!我多么想把它拍下来。

北京真______啊!我多么想____________。

天安门广场真_______啊!我____________。

请选用括号里的词,用1~2句话夸夸北京。(美丽、城市、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洁白、到处、宽阔、又宽又长、来来往往)

温馨提醒: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3.分享:谁写得好又读得好?

4.转换角色,尝试讲解。

(1)明确任务:试着运用两个星级的题目,像讲解员一样介绍自己了解的北京。

(2)同桌扮演角色,尝试练习。

(3)展示并反馈:你更喜欢谁的介绍,为什么?

5.互评课堂表现。

(1)你想夸夸身边的小游客吗?你想怎么夸?

提供句子范例:

________真________!

________多好啊!

________非常________。

(2)指导:如果你是被夸到的小游客,该怎么做?

(3)互相夸一夸。

6.建议作业:利用作业单向家人或朋友介绍北京,请他们打上星级或写写评语。

【教学反思】

按单元复习是复习中的常见形式。对于低段学生而言,复习课的有趣和有效都很重要。本课例试图体现两者结合的一些做法。

1.介入游戏。“学中玩,玩中学”是低段学生特别喜欢的学习方式,枯燥的复习课只会导致低效而无趣。课始,教师在创设“游玩北京”的情境之下,适当展开“课题抢答”“句子竞赛”“普通话考试”“动词+名词,一起玩搭配”“同伴互夸”等游戏活动,使学生能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开展语文学习。

2.重整教材。复习课比之新授课,更注重提高与运用。本课以《北京》为核心,辐射欢度国庆、申奥成功、北京的冬天等内容;以语言积累和运用为核心,将课后练习与“读读说说”有机结合。通过这样的聚焦,突出了学生日常学习中的重难点。

3.基于起点。课前自主复习单及课堂练习的设计和运用,在保证书面练习时间之外,也为教师的“以学定教”提供了确凿的依据。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更多地参与课堂上的同伴互助,也能在“小讲解员”的活动中崭露头角。学有困难的学生,则能在星级作业的选择中,扎实基础、有所提升。

附:课前自主复习单

一、我爱读(背):《欢庆》全文。( )《北京》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

我很熟练( )比较熟练( )不够熟练( )

二、我会读。(略)

我读给( )听了,他(她)把我读得不够熟练的词圈了出来。我又读了( )遍。

三、我会写。

这个单元中,我最容易写错的字是( )。

四、我会选(抄抄我最喜欢的2~3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给自己这张自主复习单打( )星,( )给我打( )星。

夸人的词语范文第4篇

选自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设计意图:

识记生字是低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第一课时。本课时设计,围绕识“字”于“文”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明字理”“识汉字”“促阅读”“知文意”。并通过写字指导,培养学生的书写技能,有效落实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会写4个字、1个词。同时习得识字、写字的方法,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2.学习并积累词语,如“赔着笑脸”“眼珠一转”等。借助课文插图、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经验,理解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识写生字。

教学难点:

多种渠道积累词语,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引发期待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两位主人公。瞧,他来了!一位是(贴图:狐狸)谁来说说狐狸的样子?狐狸是一种小动物,所以“狐狸”两个字左边都是反犬旁,“狸”单独读第二声,在这个词里读轻声。(板书:“狐狸”,部首用红色笔书写)

2.我们再热情地请出另一位主人公(贴图:乌鸦),乌鸦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乌鸦,书空“乌”字)

3.这个故事的题目就是由这两位主人公的名字组合而成的。(齐读课题)

4.小朋友,结合画面,猜一猜他们俩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

【评析】学贵有疑。教学伊始,教师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过渡:狐狸和乌鸦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答案就在文中,请小朋友把书翻到第68页。

(一)读书小提示

1.标自然段序号,在生词下面画横线。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注意课文中带“一”字的词语。

(二)检查读书情况,把握教学起点

出示带“一”字的词语,指导读准“一”的变调。

一棵树 一开口 看了一眼 一溜烟

一片肉 眼珠一转

“一”在第一行词语中,都读第四声;在第二行中,读第二声。“一”字在不同的词语中,读音会有变化哟!(提醒学生标上不同声调)

【评析】此处教学,只抓住带有“一”字的词语进行辨读、强化,突出重点。

(三)整体感知:狐狸和乌鸦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出示填空:狐狸看见乌鸦 ,就想 ,结果 。

【评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从低年级教学就要渗透,而不要等到高年级再培养。教师通过铺设语言的引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达,顺学而导,让学生自然地攀上了“概括内容”的桥身。

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这个故事是怎样开始的?谁愿意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相机出示:一棵大树

(1)“棵”字由哪两部分组成?

(2)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还学过一颗星星的颗(果和页),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比较字形和意思的不同。

依次出示:一棵小草、一棵大树(词语和画面)

一颗星星、几颗珠子(词语和画面)

过渡:狐狸来到一棵大树下,他看见谁了?(乌鸦)乌鸦运气真好!嘴里叼着一片肉。

2.相机出示:叼着一片肉

(1)这两个生字被老师请到田字格当中了。(出示:叼肉)

(2)指导识写“叼”“肉”“脸”。

叼:乌鸦“叼着肉”就是把肉怎么样?

看图讲解:看,食物一半在嘴里一半在外面,这就叫做“叼”。因为“叼”和嘴巴有关系,所以左边是什么旁?右边最后一笔是“提”。(让学生书空练习)

肉:你喜欢吃肉吗?(鸡肉、牛肉、猪肉……)古时候的肉是这样写的。(出示:■)

仔细看看和肉像吗?经过人们的加工改造,最后“肉”字写成了现在的样子(出示“肉”),和古文字比一比,哪儿像?(出示:■肉)

原来“肉”字是我们的祖先照着肉的样子画下来的象形字哟。

脸: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字里藏有“肉”的字。(出示:脸)

能找到哪部分表示“肉”吗?脸是人身体中的一部分,因此在这个字中,“月”字旁和肉有关系,是“肉月旁”。想一想,我们身体还有哪些部位的用字也是“肉月旁”?(肚、腿、脚……)

过渡: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的肉,馋得直流口水。

3.相机出示:馋得直流口水

(1)口水流到哪里呢?在这个字上能找到吗?(把下面的两点描红了)

(2)肉红通通的,确实叫人眼馋啊!此时,狐狸会想些什么呢?猜猜看!

【评析】此环节教学,老师巧妙设境,依本溯源,将识字寓于故事、情境、意义之中,让每一个汉字都稳稳地扎根在民族智慧的土壤之中,彰显了汉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学至四自然段

过渡:狐狸馋得直流口水,他为了吃到那片肉,会想些什么办法呢?

要求:请小朋友从二至四自然段中找到狐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并用“——”画出来。

1.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3次)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词卡:眼珠一转

提醒:“转”是多音字,这儿读第四声,识写“转”。书空练习,注意右边的第三画是“竖折折”。

(2)谁来表演一下狐狸“眼珠一转”的样子?哟,真是一只( )的狐狸!

(3)指导读出讨好语气的对话:亲爱的乌鸦,您好吗?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词卡:赔着笑脸

①(认识“贝”字旁):“贝”字旁和钱、财有关系。

②扩词练习:损坏了别人的东西,要——赔钱;对别人犯了错,要——赔礼;你还知道赔什么?

③表演:赔着笑脸。

④理解:这种笑不是真笑而是皮笑肉不笑,假惺惺地笑。

(2)思考:什么情况下才要“赔”呢?狐狸为什么要向乌鸦赔着笑脸?

(3)教师范读: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

(4)学生朗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问候之后,狐狸是怎么进一步夸他的?(夸羽毛漂亮),乌鸦的羽毛真的漂亮吗?(出示图片比较:麻雀乌鸦)

(2)既然不好看,狐狸为什么还要夸他呢?

(3)是啊,一定要乌鸦开口!谁能读得让乌鸦动心。

(三)学习五至六自然段

1.如果你是乌鸦,狐狸这样夸赞你,你会怎么样呢?

2.那乌鸦这次的反应如何呢?(齐读第五自然段)

3.出示词卡:一溜烟

刚才我们见过这个词。“溜”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读一声,“溜冰”的“溜”。

4.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狐狸跑得怎么样?

【评析】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将识字、学词、积累感悟、朗读融为一体,水融,体现了语言文字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也增强了课堂的容量与张力。

四、对照板书,梳理脉络

请小朋友们看黑板,我们一起讲讲故事的大概内容。

“狐狸在____看见____叼____,馋____,他____一转____赔着____摇摇尾巴,乌鸦____得意____,狐狸____”。

【评析】教师利用图文并茂的板书,形象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反馈性的梳理概括,使得学生对故事有了直观感知,再次体现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1.复现词语。

老师想和小朋友做个游戏,读词语,在心里默默地读,不出声音。如果你会读了,就朝老师点头微笑;如果不会读,可以到生字表中看一看。

2.开火车读词。

直流口水 眼珠一转 没有回答 赔着笑脸 摇摇尾巴 唱了起来

3.指导写字:刚(左宽右窄)

(1)做写字操。(2)学生写字,强化正确的姿势。(3)反馈,欣赏评价。

【评析】识字写字是二年级教学的重头戏。此环节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巩固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在指导书写时,注意引导学生读帖、描红、临帖,习得写法,并付诸实践,促进了书写任务的扎实落实。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夸人的词语范文第5篇

《司马光》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课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况,司马光没有慌,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小朋友。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故事情节清晰明了。教学时,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课文及插图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表演和说话练习。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要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生长点】

1.朗读与体验结合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在课堂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悟,悟后读,入情入境,读得自然生动。

2.表演与说话结合

从文本和插图展开,结合学生的想象进行表演,让学生在情境中边表演边进行说话练习,使其演得投入,说得精彩。

【教学过程】

一、复姓激趣,初探历史文化渊源

师:包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小朋友,他是谁?(出示图片)

生:(齐)司马光。

师:对了,他是司马光。

(师在田字格里示范“司”的写法,生齐书空“司”字。)

师:喊喊他的名字。

生:(齐)司马光。

师:司马光姓什么?

生:姓“司”。

师:不对,他姓“司马”。这个同学姓“张”,这个同学姓“李”,我姓“包”,我们的姓只有一个字,叫作单姓。而“司马”这个姓有两个字,叫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吗?

生:我知道“宇文”也是复姓。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爸爸给我讲《隋唐演义》,里面有个人叫宇文成都。

师:你真棒,爱读书,了解很多知识。其实还有一个人我们比较熟悉,他是三国时期的军事家,非常聪明,他是谁?

生:诸葛亮。

师:诸葛亮姓“诸葛”。“诸葛”也是一个复姓。还有很多复姓,同学们感兴趣的话课后可以读一读《百家姓》,了解更多的复姓。

二、读练结合,对比中感受司马光的沉着和机智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司马光什么事?

生:n文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

(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砸缸救人)

师:课文中有一些词语,你们会读吗?(逐行出示词语)

一座假山 下面 一口大水缸 装满了水

哭 喊 跑

搬起一块大石头 使劲砸缸

(师指名读,生齐读词语。)

师:仔细看看每组词语,认真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词语是按顺序排的。

师:按什么顺序排的?

生:第一行词语都是课文第1自然段里的,第二行词语都是第2自然段里的,第三行词语都是第3自然段里的。

师:那你能用第一行词语说说课文第1自然段的内容吗?

生: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师:第一行词语写了花园里的环境。那第二行词语写了什么?

生:第二行词语写了别的小朋友的动作。

师:请你用这些词说一说花园中小朋友们的表现。

生:有一个小朋友爬上假山,掉进了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害怕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师:第三行词语写了什么?

生:第三行词语写了司马

光的动作。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缸,救出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

师:(出示并指着图片)同学们看,花园里有花有草,很漂亮,但这里既不写花也不写草,就写假山和假山下的大水缸,这是为什么呢?

生:假山和水缸跟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有关,花草跟故事没有关系。

生:假山下面的大水缸有危险,小朋友会掉进去。

师:这个水缸很大,有多大?谁来比划一下?

(一生上台用手比划水缸的大小,手臂不能环抱,高度超过头顶。)

师:对。水缸比我们小朋友还高,里面还装了满满一缸水,很危险。我们读书的时候要读出词句中隐藏的危险来。

(师指名读,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在这么危险的地方玩,瞧,事故果然发生了。

(师指两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两名学生分别读出了自己的体验。)

师:同学们觉得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生:张苏豫同学读“一不小心”这个词读得很快,让人感觉这个小朋友一下子就掉进水缸里了,我听了心里觉得很着急。

生:杨郭涛同学把 “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这句话读得比较快,感觉花园中的小朋友们都很紧张。

师:你们真会评,听得特别仔细。我们一起学着这两位同学的读法读一读第2自然段。

(师指名读,生齐读。)

师:别人慌了,司马光呢?

(师指名读第3自然段)

师:司马光做了两个动作,是哪两个动作?

生:搬、砸。

师:“搬”和“砸”都很用力,谁能读好这两个词?

(师指名读,生齐读。)

三、演练结合,紧扣文本拓展语言训练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好。你们想不想通过表演把课文演出来?

生:(齐)想。

师:这一天,小朋友们都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一个小朋友爬上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这水缸又大又深,小朋友掉进去怎么也爬不出来,别的小朋友看见了,都慌了。(出示图)

师:(指着图上哭的孩子)你们瞧,这个小朋友哭了。(指名表演“哭”的动作)你会边哭边说――

生:呜……呜……来人啊!救命啊!有人掉进大水缸啦!

师:(指着图上喊的孩子)这个小朋友在喊,他会怎么喊?

生:救命啊!救命啊!

生:有人掉进大水缸啦!救命啊!

师:(指着图上跑去找大人的孩子)这个小朋友跑去找大人,谁来演?

生:(上台表演边跑边喊)救命啊!爸爸妈妈快来啊,有小朋友掉进大水缸啦!

师:除了这三个小朋友,还有其他的小朋友他们怎么了?你想演什么样子的?

生:我演吓得躲到假山后面的。

生:我演吓得呆住了的。

(师指名上台表演)

师:谁能把这些小朋友的表现连起来说一说?说具体一些。

(师指名说,同桌互相说。)

(师课件出示句式,进行说话练习: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生: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着说:“呜……来人啊!救命啊!有人掉进大水缸啦!”有的喊:“救命啊!救命啊!有人掉到大水缸里了。”还有的边跑边叫:“爸爸妈妈快来救救小朋友啊!”

师:你们说得真好。当时花园里的小朋友们都慌了,哭的哭,喊的喊,乱成一团。司马光呢?谁来演司马光?司马光做了几个动作?

(师指名演“搬”“砸”的动作)

师:他演得好不好?

生:(齐)好。

师:他“搬”的是什么?

生:(齐)一块大石头。

师:我这样能不能叫“搬”?(演示轻轻拿的动作)

生:这叫“拿”。

师:大石头搬起来觉得好重。司马光能不能选块小点的石头?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小石头砸不破大水缸。

生:砸水缸要用很大的力气。

师:对!比较硬、比较牢固的东西才用“砸”,像“砸门”“砸核桃”等。请这名同学再来演一演,我们一起给他配音。

(该生再表演,其余学生一起读句子,朗读中突出“搬”“砸”两个动词。)

师:司马光救出了小伙伴。小朋友们,你们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刚才哭的小朋友,你怎么对司马光说?

生:司马光,你真棒!是你救出了我们的朋友。

师:刚才喊的小朋友,你对司马光说什么?

生:司马光你真勇敢!

师:赞美一个人不光可以用语言赞美他,还可以加上动作、表情。你想怎么夸司马光?

生:(伸出大拇指,笑着说)司马光你真勇敢!

生:我送给司马光一束鲜花,说:“谢谢你,司马光,是你救了落水的小朋友。”

生:(拍手)司马光你真聪明!

师:谁能连起来夸夸司马光?

(师课件出示句式进行说话练习:小朋友们都夸奖司马光,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生:小朋友们都夸奖司马光,有的伸出大拇指说:“司马光,你真勇敢!”有的笑着说:“司马光,你真聪明!”还有的送给司马光一束鲜花,拥抱司马光,谢谢他救了小朋友。

师:还有一些成语说司马光聪明勇敢、遇事不慌张,你能用上这些成语夸夸司马光吗?

(师出示:临危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

生:小朋友们都夸奖司马光,有的夸他临危不惧,有的夸他多谋善断,有的夸他从容不迫,还有的夸他方寸不乱。

(师指名说,同桌互相说。)

四、触类旁通,探究字理让识字更形象深刻

师:这一课的生字很有意思,什么结构的都有,不信你们看!

(全班学生一起给生字归类)

左右结构:候、掉、别、使、流

上下结构:哭

半包围结构:爬、司

全包围结构:园

师:(指着“哭”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哭”字的?

生:“哭”的上面是两个“口”字,下面是一个“犬”字。

生:“哭”上面两个“口”像小朋友的两只眼睛,下面的“大”像嘴巴,“丶”就是小朋友的眼泪。

师:真的很像!看到这个字,我们就知道它的意思了,就能想到人们哭的样子。

(师范写“哭”,生书空、描红。)

:谁会用“哭”组词?

生:大哭。

生:哭声。

生:哭叫。

生:哭喊。

生:小哭。

师:“小哭”不对,小声哭叫“哭泣”。

师:(指着“爬”字)“爬”字的结构是――

生:半包围结构。

师:部首是――

生:爪。

(师板画“爪”字的演变过程,注意和“瓜”字的区别。)

师:你是怎么记住“爬”字的?

生:外面是部首“爪”,里面是一个小小的“巴”。

生:像小“巴”在爬山。

师:(边讲解边范写演示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个“爬”是形声字,外面的“爪”是它的部首,注意“丿、丨、■”都要写长些,“■”还要轻轻托住“巴”。“巴”代表了这个字的音,它和“爬”的韵母相同。

(师范写“爬”,生书空、描红。)

师:形声字都有不少兄弟,“爬”的兄弟都有谁?

生:吧、把、爸、芭、笆。

(师板书一组形声字:吧、把、爸、芭、笆,生认读。)

【评析】

本节课,包老师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精心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情感和智慧。

包老师亲切、和蔼,富有爱心,课堂上极具亲和力,教学氛围融洽和谐。她在教学时能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立场,把生字、课文、语言都教得生动灵活,充满趣味。

一、立体教生字

低年级生字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果教师不精心设计,不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学,那么,教师教得枯燥无味,学生也学得索然无味。

包老师在设计本课生字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年龄特点,不仅要教好一个个的字,更要把这些字放进相应的环境中去,让一个个字拥有立体的厚度。如“司马光”的“司”这个生字,字形上比较好识记,包老师就把重点放在了内涵的教学上。当包老师问“司马光姓什么”时,由于学生知识有限,于是出现了“司马光姓‘司’”的回答,而当包老师否认了这个答案后,全班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激发了出来,小耳朵都认真地听着包老师娓娓道来。这时,包老师顺势由“司”“司马”“复姓”“名人”“名著”,慢慢引导学生了解复姓,了解历史上的复姓名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主动求知的欲望。再如,“哭”这个字,字义理解很简单,包老师就把重点放在字形的教学上。她引导学生把“哭”想象成一个正在大哭的孩子的脸,有眼睛,有嘴巴,还有眼泪呢。这样一来,学生就形象地记住了“哭”字。包老师并未就此停止,她还引导学生通过组词,表达出各种不同的“哭”境来。学“爬”这个生字时,不仅学习了“爬”字,更是由“爬”带出了一连串的形声字的学习。

二、简单学课文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作为一篇记叙文,它里面有细致的环境描写,紧张的情节描写,更有复杂的场面描写。要学习、理解这一篇课文,教师不进行巧妙的引领,学生是无法走进文本的。

包老师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时,出示了精心挑选的三组词语。第一组是描写环境的四个词语:“一座假山”“下面”“一口大水缸”“装满了水”;第二组是描写小朋友落水后,其他小朋友慌乱场面的三个动词:“哭”“喊”“跑”;第三组是描写司马光沉着冷静、勇敢积极的两个词语:“搬起”“使劲砸”。这三组词语是按照故事情节的展开排序的,从环境描写到场面描写,再到主人公的细节描写,三组词语提纲挈领地将课文的脉络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读通了这三组词语,也就读通了课文;学生理解了这三组词语,也就理解了课文内容。当学生把一个个词语变成一句句情节,再把一个个情节变成整篇紧张生动的故事时,也就经历了把一篇课文由厚读薄,再由薄读厚的成长v程。

三、灵活用语言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运用就是要不断地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活学活用。

课文里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生动描写出了孩子落水后紧张、慌乱的场面,多角度地表现出了孩子们无所适从、恐惧无助的心理。但是这篇课文没有对语言进行丝毫描写,这也正是包老师在设计教学时抓住的一个语言训练点。包老师通过读文、看图、表演和说话等方式带领学生慢慢走进文本,走进这紧张的氛围之中。正当学生身临其境的时候,包老师立即引导学生想象那个慌乱的场面中小朋友会喊些什么,叫些什么,说些什么,再让他们表演出来,然后再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表达出来。有一个学生这样描述道:“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着说:‘呜……来人啊!救命啊!有人掉进大水缸里啦!’有的喊:‘救命啊!救命啊!有人掉到大水缸里了。’还有的边跑边叫:‘爸爸妈妈快来救救小朋友啊!’”经过这样一描述,课文更加生动,画面感更加强烈了。包老师的语言实践并没有就此结束。接下来课文对司马光的描写与前面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学生突然觉得司马光好厉害,是个小英雄,对司马光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时,包老师又巧妙设计了一段“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练习,让学生通过想象,描写司马光救人后周围人争相称颂的场面。一个学生这样描述道:“小朋友们都夸奖司马光,有的伸出大拇指说:‘司马光,你真勇敢!’有的笑着说:‘司马光,你真聪明!’还有的送给司马光一束鲜花,拥抱司马光,谢谢他救了小朋友。”此时的练习既水到渠成,又升华了对课文的学习。

夸人的词语范文第6篇

本课是一则寓言,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生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本课教学注重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单靠理性的分析来解决问题,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低年级儿童更是如此。教师可以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使学生十分便捷地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小河与青草的第一次对话,初步感知事物互相依存、做人要谦虚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四、教学难点

理解小河与青草的第一次对话。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识字揭题

1.送五彩图,图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看图说一句完整的话。

2.生字宝宝图,出示:小河 青草(正音,指名读)

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河”“青”“草”三个字?(熟字加偏旁记忆)

记住字形,我们就要像怀素那样一笔一画照着写字。(看笔顺练写;和老师一起写;书后描红)

3.送字让他们手拉手,“与”(认读,正音)读课题。你还能送其他的字也让他们拉上手吗?(和)

“小河与青草”就是“小河和青草”的意思,虽然意思一样,但是用了“与”,读起来更好听些,再读题。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图画、颜色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应儿童的心理,开课伊始,创设新奇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动画激趣,引导自读

1.小河、青草来到了课堂,想看看吗?(欣赏动画朗读)

他们的故事有趣吗,想不想自己去读?

2.快打开课本,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小河的词宝宝来考验(指名读跟读)

弯弯的小河 河边 河岸

能看到底 流得更欢

浑浊的泥水 充足的水分

4.青草的词宝宝来考验(小老师带读)

青青的小草 碧绿碧绿

紧紧抱住 长得更绿

干枯 长满

5.小河与青草手拉手,词语宝宝也脱了拼音的帽子拉起了手,你还认识他们吗?(指名词语分类读)相机教学“感谢”。

河边 长满 河岸 干枯

紧紧抱住 碧绿碧绿

流得更欢 长得更绿

浑浊的泥水 充足的水分

弯弯的小河 青青的小草

(设计意图:“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第一课时的教学能够达到让学生读得通,大致可读懂,二类生字会认,一类生字会写,个别词能懂就可以了。第二课时则品读、感悟、体会情感、领悟写作方法。从认读词语到短语,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为把课文读通顺打好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对话

1.再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找一找小河、青草先后说了几次话?

2.指名读第2小节,小草在和谁说话?

学习生字“对”。

3.指名读第3小节,小河、小草在说话,全在引号里面藏。指名分别读话,师生对读。

4.品读对话

(1)小草是在夸小河呢,夸什么?(指名读)

看图理解“真清”“看到底”,再去夸夸。

(2)听了夸奖的小河是怎么说的,他要感谢谁?换词读。

小河的感谢多么真诚呀,都用上了感叹号,谁来帮它再真诚地谢谢小草。

小河多谦虚呀,听了赞美一点也没有骄傲,而是把功劳全给了小草,为什么?一起去泥土里看看吧!

看图理解“紧紧抱住”“浑浊的泥水”,写生字“住”。

5.小河“感谢”小草。

6.弯弯的小河边,清清的小河、碧绿碧绿的小草又说话了,他们说了什么,下节课继续学。

(设计意图:读要有层次。初读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再读时,关注第一次对话,在情境中学词语,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抓住“感谢”一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角色朗读时,读出情感。)

(四)对比学字,提高美感

1.观察“河”“对”左右的宽窄、高低,相同笔画竖钩起笔。“河” 左窄右宽左偏上,“对”左窄右宽右偏上。

2.本子练写,评讲。

3.练写其他生字。

(设计意图:加强写字指导,巩固识字成果。心理学研究表明:识字时不写,字形难以记住,而认读后及时书写,字形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新课标中也强调了写字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书写规律并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特别指导了两个相同结构的字在写法上的区别,再让学生描红、书写,在师生评议指正的基础上生生互评互改,培养了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端正、写美观的书写习惯,既是写字,又是审美。)

夸人的词语范文第7篇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课例,介绍几种不同类型的板书。

1. 概括点拨式

在板书设计中除了提炼关键词语作为板书内容主体外,有时也可以加上一些教师编拟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必须是十分必要,能够起画龙点睛作用的。以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夸家乡》一课的板书设计:

夸家乡

宿松县――我美丽的家乡

山水美物产美

建设美人心美

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第一步:教师进入课堂,以客人的身份,正话反说,觉得宿松这地方给人印象,只是三个字:真糟糕。激起学生迫不及待地向老师介绍,宿松山水美:有著名的长江绝岛小孤山,有南国小长城“白崖寨”,有国家森林公园石莲洞,有古典名胜“太白书台”……教师表示疑问,导出主题:宿松县真的有这么美丽吗?那你们就来夸一夸吧!引入课题并板书:

夸家乡

宿松县――我美丽的家乡

第二步:当学生以“导游”身份向“小客人”夸家乡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收集的材料中,选出长江绝岛小孤山的绘画作品(课前已布置并提示可以画一画宿松县的风景名胜),贴在黑板上,并出示宿松县风景名胜挂历。

第三步:学生在小组内向“客人”作介绍后,由客人推荐优秀导游,参加班级擂台赛,提到以下几个方面时,教师就适时板书。

山水美物产美

建设美人心美

第四步:教师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建家乡的思想教育时,给学生提出建议、树立目标:确立建设好家乡的宏伟目标。

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2.画龙点睛式:

板书应该着眼于课文的关键字词。如:人教版一年级语文第二册课文《荷叶圆圆》。从课题《荷叶圆圆》入手,抓住荷叶圆、绿的特点,指导学生读文时,提出中心问题:有谁喜欢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以问题为主线,引出小水珠把荷叶当摇篮,小蜻蜓把荷叶当停机坪,小青蛙把荷叶当歌台,小鱼儿把荷叶当凉伞。这样的板书线条流畅,字迹美观,利于学生复述课文,进而背诵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板书。

荷叶圆圆

3.线条连接式:

即在板书设计中借助于各种线条的连接,以确切而又简洁的方式表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借助于线条可以表示连接、跳跃、总括、强调等各种含义,不仅可以节省语言表达,而且使人一目了然,在“紧缩”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如六年级第十二册17课《草船借箭》一文的板书设计(如上)。这里借助弧线、曲线、箭头等各种线条,配以精炼的文字,形象直观地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及相关战况。这样的板书设计,将作战双方的地理位置、两军对垒的情势(曹北周南,隔江相对、兵力悬殊),故事发展的过程和结果等关系表现得机理清晰、有条不紊,从而让学生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懂天文、识地理、知人善任、神机妙算。如果不借助这些线条的连接,就不可能使板书设计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就不可能包孕如此众多的信息量。

4.课文脉络式:

夸人的词语范文第8篇

一、以鼓励的方式让学生走进课外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地选择注音读物,每读完一本书,教师就指导孩子共同填好“天天阅读卡”,填满一张卡后,老师就在卡上盖上一朵大大的红花,并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这种激励的方式,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让他们的心灵向课外阅读抵达。

让学生讲故事是激励学生的另一种有效的方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或者播放一段成语故事、一段卡通片。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接着,老师就抓住有利时机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相关内容的文章。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因此,教师要重视“故事迁移”,这种“故事迁移”的方法是一种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有效途径,可以启迪学生的探索精神,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广泛地阅读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写的视野。以课文为例子,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内引向课外,可以为学生提供参照和比较。例如在教学《狐狸和葡萄》之后,适时引导孩子阅读《克雷洛夫寓言》等经典的寓言,然后让学生试着找找寓言当中写到狐狸的篇目,试着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让他们学着走上讲台讲故事。这样也推动了学生作文时语言能力的协同发展。爱听故事,爱讲故事都是儿童的天性,教师以这种方式将故事里的营养输送给了学生。

二、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作文

小学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有时候写不出东西,只是缺少了那份体验,缺少了那份真切的情感。例如,教师在布置《我的家》这篇作文时,可以组织这样一个活动。开启“一对一”的交互活动,通过抽签配对的模式,让学生寄宿到他们同学家,体验一下别人的家。“独在异家为异客”。群里变得热闹与温暖,有同学的悄悄话,有同学爸妈的只言片语,有同学的小惊喜、小礼物。这场精神之旅抵达他们心灵的方式。当点评作文时,学生竟有小小感动:因为在写自己家时,那份自豪,那份珍惜拥有,那份懂得感恩,又何须再说教。情感的铺垫,不仅仅为了习作而习作,而是情之深,意之切,不得不说,让语文学习更真实性。儿童内心有着天生的表达欲望,教师是火把,要以儿童喜欢的方式去点燃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心灵之火。

三、以情境的方式学生感悟词汇

当语文变成枯燥单调的读写,学生当然不会喜欢。这样教出来的词语,脱离了语境,学生也不会在作文中正确使用。如果让词语教学变成师生之间的对话,那么进入学生头脑的词语会带有画面感,会变成他的词汇。例如教师在《咏华山》这一课呈现“情不自禁”这个词语的时候,可以创设下面这样的对话。教师首先出示古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向云低。老师问学生,这首诗会读吗,谁来读。学生读完后,老师评价道,字字正确,句句连贯,读得好!还有谁再来读。学生读完,老师继续点评,正确、熟练还很有节奏呢,还想读吗?于是学生不约而同地朗读起来。读完,老师问,小寇准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几岁呀?学生自由发言,七岁。老师脸带疑惑,先生又是怎样称赞寇准的呢?谁能学着先生的样子,来夸一夸他。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地示范者,边读边翘起了大拇指。老师描述着学生刚才的动作,大家看,他读的时候,忍不住要摇摇头。这就叫――情不自禁。(出示词卡:情不自禁,并指名读、齐读)整个教学过程水到渠成。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小学阶段是形成道德观念的阶段,是形成同情心以及学会理解他人观点的阶段。大多数学生对有些词语没有感性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暂时还没有足够阅历去理解复杂的词汇背后的含义。这种情境教学的方式,在不紧不慢的教学中给学生作文带来了丰富的有质感的词汇。

尊重儿童对世界的那份天真,呵护儿童对人世的那份炽热,会收获语文作文教学的那份清澈。

夸人的词语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语文 习作 素材

一.从课文中学习积累语言

语言在作文写作和评判中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对文章质量有较大影响。在批阅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抱怨学生词汇量不足,语言苍白无力,或者词不达意。借鉴课文,学习写作首先从语言开始。教材中所选文章,大多是经典之作,语言功力非凡是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的绝好范文。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读课文时,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或句子作用,并指导学生在习作时,如何运用好的词语和句子。另外,在读课文时,还要学习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一些常用句式。在作文时,进行模仿,把别人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样可以使自己习作中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如在教学《水乡歌》一课,在带领孩子们学完课文后,马上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学到的句式夸一夸自己的家乡:家乡 多,千 ,万 。这样使学生学会写一个较为复杂的句式。

二.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

比如:学会拟题。好题如好茶,细细品之,回味无穷。一篇文章如果标题新颖别致,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线,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题目,让学生认识文章命题各有特色,通过启发学生进行题目归类,使他们初步认识课文命题的规律,同时感受标题带来的心灵感应。然后模仿给自己的作文拟题。如学习了《虎门销烟》《徐悲鸿励志学画》《普罗米修斯盗火》等课文,指导学生学会用概括文章内容的语句做题目。再如:头结尾。课文中好的开头结尾比比皆是,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开头结尾的妙处并模仿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作文的开头形式多样,好的开头,会令人手不释卷,一口气读下去。如《詹天佑》一文的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总领全文,接着围绕这一总起句层层分述,具体写出人、事、景、物。再如有的文章开头先刻画所写人、事、景物或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然后再展开完整的记叙。还有的文章开头先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接着用具体的事实来展开情节,回答问题。

好的结尾意味深长,启人深思,有高屋建领之势,画龙点晴之效。如《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结尾很自然:“普罗米修斯终于获得了自由”。有的用强烈的抒情语句结尾,如《九寨沟》一文的结尾:“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有的用对人物的评价结尾,如《海伦・凯勒》的结尾:“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还有的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结尾、用设问反问句结尾等等。

还有:巧妙构思。作文构思方法种种,但万不变离其宗,都可以从课文里广泛地占有“拿来”, 对于构思新、立意深的课文,课上应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悟其“怎样写”的规律,最后师生一起绘出文章结构的纲要图表,以资借鉴。也可以因文而异设计相应的作文训练题目,让学生找准最联系点,选好依傍的格局范式,快速运思成文。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跟学过的课文再行对照,使之从实践到认识,不断巩固深化。如学习第七册课文《泉城》,指导学生学分总的结构,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介绍珍珠泉、五龙潭、趵突泉时,每一小节都是先介绍所处位置,再介绍其特点。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使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从课文中挖掘习作训练的素材,在课文教学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小型的模仿课文片段训练习作。这样在单位时间内,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收益,特别是借助课文教学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改变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习作水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我校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夸人的词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育隐喻;意蕴;意义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其功能已越来越多地被众多学科所关注,尤其对人类的思维方式、艺术创造、语言使用等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国内学术界对于隐喻的研究在整体上还是一个空白,还仅局限在修辞层次。介于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教育者对于隐喻功能及在教育中的开发和应用,应是教育者应该深层次挖掘与探究的新领域。

“隐喻”一词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s,其前缀meta的意思是“超越”,而词根pherein的意思是“传送”。因此,隐喻的基本词义就是把一个对象的诸方面“传送”或“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以便使第二个对象似乎可以被“说”成是第一个对象。①例如《圣经》中的夏娃因受毒蛇诱惑偷吃了智慧树的果子而犯下原罪,从此,女人便遭受生育之苦,男人则忍受稼穑之累,行使着人类的苦难。这一隐喻就将人类具体的行为与人类的知识、道德的内在冲突连为一体,提及此便联结至彼。在学术界,人们曾把隐喻划分为若干个类型,但有一点在词义上是共融的,那就是无论是哪种类型,隐喻作为一种语词意义的“传送”或“转换”的语言学过程是共同的。卡西尔把隐喻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他指出狭义上的隐喻指“有意识地以彼思想内容的名称指代此思想内容,在这种情况下,隐喻即是真正的‘移译’或‘翻译’”。②由此可知,隐喻的根本含义就是把两个相近或者是类同的事物进行比较,用此一事物的意义去诠释彼一事物的内涵,从而使后者更直观、更形象地被人们所理解。换句话说,隐喻是表达者内心世界的呈现,它要求“求其友声”,需要读者和听众的精神参与,是双方在精神层面的交流和沟通。

有关教育隐喻,石中英教授在《简论教育学理论中的隐喻》一文中对教育隐喻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语言现象,它是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赋予一个词它本来不具有的涵义或者用一个词表达它本来表达不了的涵义,是对常规逻辑语言的背离。作为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心灵感受和意象的直接表达,传达了一种词语概念内涵以外的文化信息,是一种体验实在的方式,一种思考和生活的方式,是对真理的一种想象性的体现。③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隐喻思维归结为替代或改称,更不能认为它只是一种修辞格,应该充分认识到它是一种非定义的“真正的直接认同”(石中英语)。因此,对于教育隐喻的解读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也就是对文化的解读,解读的过程就是作者内心世界传递的过程。正是因为隐喻的这种特质,使其在教育领域得以广泛地运用。

关于教育的隐喻,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西方,一直都是教育家和学者们表达教育思想、阐述教育理论的重要手段。历史上,特别是教育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隐喻。隐喻这种语言现象,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已被注意并得到广泛地运用,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洞穴中的囚徒”夸美纽斯的“种子”和杜威的“生长”等。在我国教育隐喻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孔子曾说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可见孔子也曾使用隐喻来宣扬其“仁政”的思想。先秦的诸子百家在其著作中,大量地使用妙笔生花的隐喻,其中以《孟子》《庄子》中的隐喻为甚,他们中间有关隐喻的言论,有的已经成为中国经典文化的一部分,影响颇深。

关于教育的隐喻是不胜枚举的,本文仅举两例进行诠释分析。肖川先生在《教育的隐喻》一文中曾深刻地阐释了两个堪称经典的教育隐喻,其中的观点笔者颇为赞同,在此予以借鉴。其一是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曾说过的:“教育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通过对这段话的分析,肖川先生指出作为精神生活和建构知识的过程,既不能是笼统的、抽象的概括,也不能是零星的、散乱的信息和知识,而应该将学习的内容升华到更大的思考主题,并形成理解框架和概念网络。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深入细节,“解剖麻雀”,又需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既可以把森林理解为“上位概念”,把树木理解为“下位概念”,也可以把“见森林”理解为智力生活的背景和整体把握,把“见树木”理解为细处摄神和结合个体经验的理解。④其二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一隐喻至少可以做这样几种阐释:教育是一个生命过程,是一个生长的过程,而不是加工制造的过程;作为生长过程,“生长”的品质取决于精神生态的品质,而不是某一孤立的要素;这个过程很难做具体的专业分工,它必须具有整体性;它不可能按照事先确立的标准批量生产。⑤

由上述两个典型的教育隐语可以看出,诸如“农业”“工业”“树木”和“森林”等这些本来与教育无关的语词却被用来描写教育,形象地、创造性地阐释了这些教育家心中的教育,反映了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教育观。这就是一种隐喻式的思维,只关心两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在某个方面的相似程度,把其中的一个内涵直接转移到另一个上去,构成一种独特的理解。⑥这正是隐喻的魅力所在。教育世界不完全属于科学世界范畴,它也是生活世界的一个部分。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意义的教育世界和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这就决定了教育理论的表达不可能像逻辑的概念方式那样抽象和严密,也不可能像科学的图表那样冷冰冰的“客观”和“精确”。科学的方法只能得出量的结论,并不能对事物或人本身进行质的把握。逻辑的概念和程式则更无法把握和表达生命活动的直接性、丰富性、具体性和多样性。而隐喻的使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给人以形象直观的印象,可以真正地达到一种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沟通。换言之,借助教育隐喻,不仅可以看到不同时代和不同研究主体对教育理解的多样化,还能见证教育隐喻语言的生动感及其厚实的文化意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科学化语言不足的填补。正因为如此,教育的视界变得更多元更丰富。

“人”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关于“人”的问题自然是极其复杂的,许多问题是不能用逻辑推理或科学解释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复杂程度更是不言而喻的。因而,教育中隐喻和隐喻式思维的运用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这就如同诗人在表达自己和表现他人的精神世界时,不能完全用逻辑语言的方式,只好诉诸于隐喻式的语言一样。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曾对隐喻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怪异的词语只能使我们迷惑不解;常规的词语只能传达我们已知的东西;而正是通过隐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一下新鲜的事物”。⑦现代教育理论之开山鼻祖夸美纽斯也曾多次巧妙地运用隐喻语言,在其巨著《大教学论》中,他把我们的大脑比作能接受玺印,能做出小的形象的蜡。他说“因为蜡能变成各种形式,能按照任何方式再三加以铸范,人脑也一样,它能接受万物的影响,能接纳整个宇宙中的一切事物”。⑧他的著作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来说明儿童在教育的影响下的发展。

然而,在这个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无论是哪个领域,语言的表述都必须“尽可能地接近数学语言的明确性”才能在语言王国占有一席之地,于是逻辑语言成为语言王国的霸主,具有一定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隐喻语言被踢至语言王国的边缘。教育语言正是因为表述模糊,不够精确,一直以来遭受着种种的责难和质疑,教育学也因此被关在“科学”的大门之外,其科学地位一直不予承认。在这种环境下,教育语言为了顺应这一潮流,在语言王国“合法存在”而一味追求概念化、精确化和形式化。于是隐喻语言被“打入冷宫”不予理睬。实际上,语言本身就是隐喻性的存在,隐喻的权力是一种永恒的本源性权力,作为与生活相伴相生的教育隐喻,更能反映教育活动的人性化特征。

综上所述,在对教育隐喻进行了重新认识之后,我们应该对其意义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首先,隐喻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人文教育的意义,担负着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功用。它既有感性认识的生动,又不乏理性认识的抽象。从这个意义上讲,隐喻可以增强人的想像力、创造性和激发人的审美意识。其次,作为诗化的表达活动,隐喻融合了很多感性的因素和文化内涵,它超越了理性语言的冰冷,挣脱了时空的束缚,使教育活动的生命化和教育研究的人性得以充分凸现。隐喻正是通过相似性原理在人的心灵与自然与社会之间架起桥梁,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所以,教育离不开隐喻,只有隐喻以及隐喻使用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与自然和社会形成统一。教育隐喻的使用是人们对教育的深刻感悟和理解的结果,并非是玩弄文字游戏。再次,究其本质,隐喻是一种精神表达,是一种精神性存在,是人类精神存在的家园。诚然,在理性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看来,教育隐喻的存在是教育学的不幸,因为它们既不能被逻辑证明,也不能被经验证实,甚至没有反驳的余地。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教育隐喻的存在彰显了教育学的语言特征,是区别于其他学科领域的闪光点。教育学研究中隐喻的使用并不是为了增加文采,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由教育活动的独特性决定的。最后,隐喻对教育具有阐释的作用。隐喻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寻求的是言外之意。隐喻的理解是创新意义的建构活动。所喻本体的不同而产生的喻体意义是无限的、开放的和动态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具有隐喻意义的词语,教师和学生在理解的平台上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对于词语的隐喻性的理解都是在把自己的愿望、情感和想象投射到隐喻词语上,通过视域融合超越原有的视界而不断地生成新的意义,形成概念流利性。

作为人性化活动的教育活动,它提倡的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应该做的是对个体生命的珍视与尊重,关注生命是它永恒的话题。因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不断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与圆润,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换言之,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性活动。然而,教育术语这种逻辑性的语言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更触及不到学生的生命问题。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我们觉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能解答,我们的生命问题还是没有触及到。”⑨而隐喻正是一种触及生命、关怀生命的语言。所以,我们呼唤教育隐喻的回归,但并不排斥逻辑语言的存在,而是提倡在保证教育理论的认知力和严密性的同时,“既要有教育术语的清晰准确,又要有教育隐喻的创造想象,只有两者完美地结合,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是‘智慧人’而不仅仅是‘知识人’。”⑩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注释:

①③⑥石中英.简论教学中的隐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41-46.

②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105.

④⑤肖川.教育的隐喻[J].人民教育, 2004,(12) 11.

⑦泰伦斯•霍克斯.隐喻[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 18.

⑧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29.

⑨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3.

上一篇:求职信例子范文 下一篇:记一次游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