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经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12 11:06:25

矿业经济管理

矿业经济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精品课程;矿业经济学;建设经验;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077-04

0 引言

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课程设置可追溯到1956年,当时,中南矿冶学院招收“矿区开采与经营”本科生,开设矿山经营管理课程。此后,陆续开设“矿山经济管理”、“矿山投资项目经济分析”、“矿山可行性研究”等相关课程。至1990年,正式设立“矿业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课程经过20多年的建设,在师资队伍的配备、教育教学理念的确立、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实践教学的配套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及成果。2005年,《矿业经济高级教程》列入湖南21世纪教材建设立项;2006年,《矿业经济学》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年,《矿业经济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1 教材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教材立足现实,对矿产资源法及相关的资源法律作了全面的解释,使本科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法律知识,为今后在岗位上更好地工作打下基础。教材在资源经营、市场化运作及法律体系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供的案例全部是实际的矿山管理实例。

教材的编排参考了美国资源经济学方面的教材体系,但内容完全采用国内矿产资源管理方面的材料。教材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矿产资源学科的发展历史和方向,首次从资源的形成、演化、质量特征、时空规律性,及其与人类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论述了资源科学的形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演进。

教材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矿产资源法律体系;(2)对目前国内急需的矿业权评估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给出了实际的计算例子和练习;(3)对矿山安全监督管理法律和制度进行了论述;(4)教材涉及了矿产资源开发部署、矿业投资方向、攻关方向等全局性的问题;(5)教材对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资源供求关系、资源稀缺观念和意识、资源利用的生态问题等进行了全面论述。

2 教学条件建设

2.1教材使用与建设

1989年以来,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教学一直采用自编教材和讲义。先后出版了《矿山投资项目经济分析》、《矿业经济学讲义》、《矿业经济学高级教程》、《资源评估学》、《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矿业经济学》等教材。

2.2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扩充性资料

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以下简称本学科)特别注重丰富教学资料。现已购买国内外有关参考书籍200余册:订购了矿业经济、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生态经济类杂志10余种,供师生参考查阅;编写了《矿业经济学习题册》、《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习题库》等扩充性资料,供学生课后练习和自学。

2.3实践性教学环境

本着产学研结合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实践性教学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的不同,可选择在学院数字矿山实验室进行,或直接到有色行业生产现场进行考察。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践教学方面结合矿山实例进行案例分析,以便加强工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矿床地质经济评价案例;矿山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采矿权评估案例分析;探矿权评价案例分析;矿山安全监督管理案例分析;矿业投资风险分析案例分析;矿业政策制定案例分析;矿山管理咨询案例分析。

2.4网络教学环境

中南大学数字图书馆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供师生免费使用。矿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全部材料(含多媒体教学与学习网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习题集、参考文献等)均已经做成网络教学与学习系统软件挂在了校园网上,供师生学习。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课程组通过教学过程6大要素(讲课、案例讨论、作业、辅导、考试和科研实践)来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在广泛吸收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1课堂讲授

课堂教学是学生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矿业经济知识体系和内容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讲授、讨论课、习题课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矿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灵活运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新的矿业经济理论,引入新的知识、定理和规律,同时通过介绍资源科学的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讨论课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增强师生的互动,一方面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可了解学生对矿业经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发现学生在概念上的理解错误以便及时纠正。通过习题课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总结、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适当加大习题的难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2自学与讨论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要经历“学会一会学”的过程,会学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获得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自学能力可以让他们受益终生。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内容首先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指定的内容,同时要求写出自学部分的读书报告;部分难度在学生自学能力范围以内的章节则要求一些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写出电子教案,在课堂上用15分钟左右进行讲授,这种让学生互教的方式,可强化培养学生自学、表达、电子教案开发等多项能力,受到学生欢迎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3.3作业和辅导

学习必须全方位、多途径地获取知识,而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本学科采取以下多种方式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以适应科学素质教育之需。(1)开辟“资源科学前沿”专题论文竞赛;(2)举办矿业经济讲座。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直接向学生介绍矿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等延伸性知识,使学生及时了解矿业经济学当前进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开设《资源评估学》文化素质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素质选修课,专门介绍资源评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开展论文写作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和论文写作,可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通过竞赛也可以发现优秀人才,从而保证资源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

课后辅导除安排常规答疑外,还在网络教学与学习系统中增加了典型例题及解题方法、重点难点指导、名词概念解释等内容,并将教学课件与课程学习等内容纳入网络教学与学习系统中。

3.4考试手段

考试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督促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本学科采用考试和论文写作自由选择的方式,改变传统闭卷考试定成绩的模式。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全面测试学生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考试观,采取的主要形式是论文写作与考试相结合,在考试中专门加入能力测试题,以考核学生对所学矿业经济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要求学生按照正式的格式书写,这样不仅能测试矿业经济知识,同时强化了科学素质的培养,从而对矿业经济学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5教研及教改成果

1)教学内容现代化。遵循基础知识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并重的原则,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具体措施有:将教学内容向资源经济学前沿延伸;既重视矿业经济知识的教学,又注重矿山管理方法的传授。

2)教学手段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条件。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并开发了多套教学软件,包括矿业经济学电子教案、矿业经济资源库、矿业经济案例讨论、矿山管理咨询论坛等。

3)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网上矿业经济教学平台,能在网上实现矿业经济教学全过程。开发了较为丰富的网络资源:矿业经济电子教材、资源经济网络资料库、矿业经济辅导与答疑、矿山管理咨询平台、矿业经济电子作业等。

4)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实现,使得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需要探索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提出了多媒体只是代替书写黑板的工具,教师仍要充分发挥原有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优势,特别是不能成为多媒体课堂的配音员,要扬长避短,逐渐形成重点难点讲授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5)加强地矿学科中矿业经济相关学科整合。矿业经济是采矿工程专业必修课,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实现系统优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学科始终坚持矿业经济课与资产评估课的有效整合,矿业经济与资源经济学、矿山设计原理等基础课程的有效整合,既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又避免课程间的相互重叠。

6)引入国外教材,开展双语教学。为了落实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提高本科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从2002年起,本学科就开展了矿产资源评估双语教学。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都在国外著名高校接受过1年左右的专门学习,其外语水平高,双语教学效果好,目前已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并受到学生欢迎。

3.6以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参与实践的创新手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面上的理论知识,学会理论在实际当中的应用,教研组积极吸纳本科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将所有上课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定的科研任务,并且督促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完成任务的质量作为评判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这样可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同时各小组之间的竞争也成为他们做好自己工作的动力。随着资料调研及研究工作的深入,他们通过碰到难题并将其解决的方式,对课题研究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更加广泛地去了解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及研究进展。比如,本学院有一个矿山投资评价专家系统方面的课题,通过该课题的开展,学生梳理了详细的矿山(包括地、采、选,且按不同采矿方法分类)建设投资估算报表指标,建立了完善的生产成本报表细项,掌握了通过上述基础报表如何生成矿业投资财务分析报表以及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及方案经济比选等经济分析手段。可以说,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手段,基本上掌握了矿山技经评价及投资评价的基本流程,更好地了解了现场的专业知识,丰富了他们的视野,从而有助于提升他们今后的就业竞争实力并扩展其发展空间。

4 青年教师培养

1)安排青年教师进修矿业经济学高级课程。只懂一门课的教师是讲不好这门课的,只有熟悉矿业经济学的全部内容,才能自如地“从一桶水中倒出一杯水”。安排年轻教师进修资源经济学高级课程,如硕士生的《高级矿业经济学》,博士生的《高级资源经济学》、《资源评估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等。

2)鼓励青年教师承担与教学课程方向一致的科研项目。《矿业经济学》是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必须在应用中加以发展。这就要求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同时参加科研工作,才能讲好课,建设好课程。基于这样的认识,课程教学组的青年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并完成了许多科研项目。在资源评估、矿业经济与系统工程等研究方向上发表了多篇具有前沿研究水平的论文。

3)鼓励青年教师同时讲授其它相关课程。《矿业经济学》是矿业工程和资源经济的结合,是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作为主讲《矿业经济学》的教师,同时适当地讲授其它相关课程,对于教好矿业经济学是十分重要的。课程组的青年教师都曾经讲授过其它多门课程。

4)鼓励和安排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学院的多名青年教师曾经到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的大学进行过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5 课程教学效果及评价

矿业经济学课程在培养采矿工业高级管理人才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在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先后出现了多位出色的矿业经济学专家,在他们的带领下,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保证了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任重要职务的高级矿业经济管理人才,逐步从采矿工程硕士点矿业经济与系统工程方向,发展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硕士点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点,并在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校内外专家对于本课程的一致评价为:(1)教材内容都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矿业经济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在编排结构、教学内容上深入浅出,富有特点。教材配备了大量的案例和思考练习题,突破了传统矿业经济管理教材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案例和习题训练的模式。这些内容在国内同类型教材中是不多见的,对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用的,对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2)该课程由一系列教学环节构成,主要有课堂讲授、作业练习、现场教学、专题讲座等,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网站提供的教学文件,完整地反映了该课程各教学环节主要内容和要求,特色鲜明,体现了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设的成果。

根据十个评教指标,在学生中对矿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其优良率大多在95%以上。

矿业经济管理范文第2篇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矿产资源长处,促进矿业经济快速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行政管理

第二条为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特成立矿业经济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矿业办)。

第三条矿业办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对全旗的矿产资源开发实行行政管理,并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第四条矿业办对矿山企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服务,并负责矿山企业的社会事务管理及对外协调联络。

第五条矿业办行使下列职权:

(一)依法制定矿产资源管理的各项行政规章制度,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在矿业开发建设中的贯彻执行和旗政府政令的畅通。

(二)编制矿业开发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经旗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对入区项目预审后报有关部门审批立项。

(四)配合国土资源、草原监督管理部门对管理矿业经济开发区内草原、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和征用进行依法管理。

(五)协助入区企业办理各项手续,协调好苏木镇、嘎查、牧民的关系,为入驻企业搞好协调服务。

(六)根据实际需要,组织企业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搞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七)与公安局治安大队配合,维护矿业经济开发区的治安秩序,确保入驻企业员工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八)协助入区企业做好员工的培训、劳动纠纷解决及其他事务性工作。

(九)旗人民政府依法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六条入区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一)有权要求矿业办协助办理其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事项。

(二)有权依法独立自主地安排生产经营活动。

(三)享受旗人民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

(四)要建立会计、统计报送制度,定期向矿业办、经济、统计、国税、地税报送有关报表,并接受监督。

第三章项目管理

第七条矿产资源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提高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水平。

第八条严格按照矿产开发总体规划要求,合理引进和分布企业,严禁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和污染严重的项目入驻。

第九条在矿业经济开发区内投资兴办企业,由投资者向矿业办提出申请,提交《地勘报告》、《划定矿区范围批复》、《储量核实确认批复》和《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矿业办审查同意并按程序逐级上报项目投资主管部门,得到核准、备案批准文件后,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方可入驻。在取得环评报告、水保方案、劳动安全预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专篇等批复,并办理土地使用证后,方可开工建设。

第十条采矿井巷工程竣工后,由矿业办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聘请有资质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验收。

第十一条选矿工艺流程竣工后并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符合验收条件后,由矿业办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聘请有资质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验收。

第十二条经批准兴建的企业,要按合同约定期限开工建设。确有困难不能如期开工的,经协商可延期;无故拖延的,依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第四章生产经营管理

第十三条矿山生产经营企业必须证照齐全,否则不得开工生产。

非煤矿山:必须有营业执照、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

煤炭企业:必须有营业执照、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

第十四条矿山生产经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五条非煤矿山的采矿回采率不得低于80%,选矿回收率不得低于80%;煤矿的采矿回采率不得低于60%。并切实做好煤矿的“一通三防”工作。

第十六条矿山生产经营企业实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抵押金标准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劳动用工管理

第十七条区内各用工企业每年应向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局、矿业办上报用工计划,搞好人才市场对接,优先安置牧民子女和旗内大中专毕业生及待业青年就业,并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第十八条用工企业必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保证劳动者在安全卫生的条件下工作。

第十九条用工企业,应依照法律、法规及旗政府的有关规定,为员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及失业保险。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办法由东乌旗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矿业经济管理范文第3篇

在参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广西矿业经济如何发展?我们认为,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广西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必将大大增加。但是,广西矿业在勘查和开发利用方面仍存在不少的问题,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两次论证表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45种矿产,广西缺乏n种;铁、铜、煤、磷等巧种矿产已不能满足区内的现有要求;煤、石油、黑色、有色金属矿产,建材、化工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程度和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技术水平及矿产品价格偏低,制约了矿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铬、铂族金属、惚、菱镁矿、钾盐、金刚石等8种矿产未探明储量;矿业开发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在近7你以多个矿山和采矿点中,大中型矿山仅20多个。 矿山仍处于“多、小、散”状况,技术装备水平低,开采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普遍,精深加工不高,利用水平很低,产品质量差,品种少,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一些贵金属、金属矿山已进入残采状况,缺乏后备资源。广西矿产资源供需的严峻形势如不缓解,势必制约矿业以及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谁投资,谁受益;谁勘查,谁开发”的原则,全面推行商业性地质勘查制度和优先取得采矿权制度。采取多种融资方式,激励、吸引各种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投资找矿,加快现有资源的有偿使用。二要实施“科技兴矿”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探、采、选、冶水平和资源利用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三要遵循“总量控制,集约化、规模化开发”的原则,对重要矿种采取保护性措施。对已取得稀土、钨、锡、锑、煤、铜、重晶石、萤石8种矿产采矿许可证的,要鼓励和引导联合办矿。对大矿小开、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要限期整改。四要对现有矿山要分期分批进行改造。 优化组织结构,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扩大开采规模,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建设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办法,推动矿山企业改组、联合、兼并、组建公司或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 围绕广西经济摘好服务广西矿业经济形势严峻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之一。广西经过40多年的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截止1999年,发现矿种1巧种,探明储量85种,已开发利用的达67种。其中,部分矿产不仅能满足广西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在全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在广西已探明的1168处矿产地中,有近2/3为大中型矿产,以锡为主的多金属矿,主要集中在河池地区,占广西总储量的81.29%;铝土矿主要集中在百色地区,占总储量98.65%;锰矿则主要集中于南宁地区,占总储量的69.64%。 广西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多年来,矿业己成为广西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矿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矿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中一开源节流,合理开发矿业要实现广西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应重视和抓好以下工作:实行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认真执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开采,综合利用”的基本方针,严格执行采矿许可证制度、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制度,建立健全依法进行地质勘查、开发、利用等各项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治矿,使矿业经济管理完全纳人法制轨道。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广西矿业经济的问题是开发利用粗放。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走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道路。一要继续深化地勘体制改革,加大地勘投人,加强地质找矿,增加资源储备。按照进人21世纪,随着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实施,西部大开发必将提速。从我们广西的情况来看,经济将以8%一10%或更快的速度发展。这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来说,必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也为广西矿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广西2001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选择一批有矿产资源优势、有效益、有特色、有市场竟争力的好项目,争取尽快上马,为“十五”做好项目储备。比如,抓紧抓好桂西铝土矿、合浦高岭土、宁明膨润土、南宁耐火粘土、上林大明山钒矿的开发;扩大隆安凤凰山银矿的开发;加快桂北金刚石和桂中铜矿的勘查;为广西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丰富的矿产资源,保障供给,搞好前期服务。

矿业经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浙江 江西 矿业合作

近年来,浙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资源问题逐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江西经济虽然整体实力较为落后,但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这为浙赣矿业发展合作提供了契机。就总体而言,浙赣矿业在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和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建立健全浙赣矿业合作机制,加强浙赣矿业合作、产业梯度转移、人力资本和技术交流,全面构建浙赣矿业合作体系,既有利于实现浙赣经济的资源互补和产业联动,又有利于实现两地经济的互利双赢,对东部的腾飞和中部的崛起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浙赣矿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浙江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短缺,非金属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已探明储量的有30余种,其中以明矾石、叶蜡石居全国之冠,萤石、伊利石位居全国第2位,硅藻土、沸石、硅灰石、高岭土、珍珠岩、花岗石、大理石、膨润土和水泥灰岩等在全国都占有一定的地位。现阶段浙江已形成了以普通建材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为支柱,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为补充,集采、选、冶等为一体,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冶炼体系。近年来,通过矿业结构的调整,浙江已初步形成对萤石、膨润土和石灰石等矿产的规模化开采,并成为国家重要的氟化工生产基地。虽然浙江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能源矿产及部分金属矿产供需总量失衡,后备资源不足,对外依存度逐步增强。

2.矿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开发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浙江大部分矿山规模较小,开采技术落后,主要以出售原矿和初级产品为主,长期的粗放式经营削弱了部分矿产的资源优势。

3.浙江矿产进出口结构不够合理。近年来,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等矿产进口迅猛增长,而萤石、叶蜡石、水泥等优势矿产的出口优势并未得到有效发挥,出口矿产品的附加值仍不高。从长远考虑,一旦部分国家对出口原料和进口产品进行限制,势必对浙江矿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江西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矿床分布广泛。在目前已知的150多种矿产中,江西就有140多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84种,有37种居全国前6位,33种居全国前五位,21种居全国前3位,黄金等11种居全国首位。黑色金属有铁、锰、钛、钒等四种;有色和贵金属有铜、铅、锌、金、银等13种,稀有、稀土有铌、钽等29种,在全国占有明显的优势,江西已建成亚洲最大的铜矿和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大理石、高岭土、花岗石、石英砂、硫、磷等非金属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突出优势的矿产是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有金属、稀土金属和放射性矿产,特别是铜、钨、铀、钽铌、稀土被誉为“五朵金花”。江西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土金属3种矿产每平方公里可开发的潜在价值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6.6、9.5和17倍,居全国第一位。近些年,江西矿业经济已取得骄人成绩,但在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1.配置矿产资源要素的市场机制有待完善,资源管理制度有待创新。目前江西矿产开采呈现国有矿山、地方业主和民采并存的状况,部分矿山无计划盲目开采、采富弃贫、采易弃难、资源破坏浪费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

2.矿产勘察工作滞后,可采资源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勘探部分的投入持续减少,致使部分矿产的储量开采消耗超过勘察新增矿量,可供开采的矿产的保有储量迅速减少。

3.行业人才缺乏,企业生产规模和产品附加值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江西大多数矿山企业技术、管理人才缺乏,企业生产规模偏小,难以对资源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二、浙赣矿业发展合作的前景分析

随着长三角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不断深化,浙赣两省将在更高层次进行经济结构调整,鉴于两省矿产资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为两地展开矿业经济合作提供了发展空间。

1.浙赣矿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面临不断增加的资源需求,除了不断改进采选冶工艺技术水平,加强资源再生利用外,有必要对周边地区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浙赣在矿产资源方面的合作主要体现为浙江扩大在江西的资源勘查和矿业开发投资,利用江西的铜、钨、金、银、萤石、硅灰石等资源。江西利用其资源吸引投资,发展本地经济以此增加税收和扩大就业,实现在区域内合作中谋求共同发展。

浙赣两省由于地缘接近,双方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具体来说,浙江具有如下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是技术优势,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分工的深化,区域内技术水平获得较大幅度提升,民营企业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资金优势,从全国范围来说,浙江民营资本较为活跃,在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房地产等行业均有广泛分布;三是制度优势,浙江私营经济的发达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并存的所有制格局推动了制度比较优势的形成。与浙江相比,江西具有以下比较优势:一是资源优势,江西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稳定的资源保障是促进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二是劳动力优势,江西的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并且较为廉价,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优势。总体来说,浙赣开展矿业经济合作有利于资源运输成本的节约,有利于查清资源情况并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助推经济的共同发展。

2.浙赣矿业合作的竞争性与互补性。浙赣的产业具有一定的同构性,因此,两省必定存在竞争,但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所以又必定存在合作互补。

1.在采矿业上浙赣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表现为两地对能源矿产资源的争夺,也表现为对矿业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流入的争夺。同时,浙江与长三角其他地区以及珠三角和闵东南地区也存在对江西矿产资源的争夺。由于各自的自然资源不同,浙江的萤石、叶蜡石、明矾石等石料加工以及氟化工具有明显的竞争力,而江西在铜、钨、稀土、钽铌等有色冶金工业及其制品具有明显的竞争力。

2.浙赣矿产资源禀赋的差异较大,互补性强。首先,浙江自然资源比较匮乏,缺铁、缺煤、缺油和缺大宗原料,而江西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铜、钨、铀、稀土、钽铌被誉为“五朵金花”。鄱阳湖周边地区的油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价值;其次,浙江具有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对资源禀赋丰富的欠发达地区可以进行互补;最后,江西等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容量较大,对矿产品需求潜力高。

三、浙赣矿业发展的合作途径

浙赣两省的合作具有较好的基础,两地各具有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但是如何把区域的比较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谋求两地经济的共同发展,将是两地探讨的共同话题。随着中部崛起的提出,浙江更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在矿业方面对赣的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建立健全浙赣矿业合作机制,开创东、中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新局面。

1.建立健全浙赣矿业合作沟通协商机制,整合浙赣矿业资源,实现浙赣矿业合作双赢。整合浙赣矿业资源,建立合理的矿业产业分工体系,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下提高浙赣矿业区域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两地矿业劳动生产率和矿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也有助于推进两地矿业现代化发展,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我国行政区经济格局下,地区间尤其是省际间由于维护各自利益的需要,很难通过双方协商达成共赢的结果,但是可以通过民间协商机构如商会、行业协会,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地区间的发展论坛,建立两省沟通的平台。笔者建议,由浙赣矿业协会联合组建浙赣矿业交流合作协会,促进浙赣矿业中介组织对接,起到沟通两地矿业合作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建立健全浙赣矿业产业对接机制,根据产业优势互补原则,形成有效竞争,加快浙江优势矿产品产业发展。目前,江西矿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技术、人才不足,而这些方面浙江矿业具有比较优势。随着经济辐射的不断深化,浙江矿业结构将有所调整,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产品将进行梯度转移,省内则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矿业。而江西必须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特点进行梯度转移的产业选择,从而实现浙江矿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与江西矿业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的互补,进而优化浙赣矿业分工结构,共同提升两地矿业生产力和竞争力。

3.建立健全浙赣人力资源和技术交流机制,创新浙赣矿业合作模式,提高两地矿业科技水平。人才是加快矿业发展的关键。目前,人才紧缺是制约江西矿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浙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大量的企业家队伍,这就为江西解决矿业经营人才问题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浙赣可以以赣东北地区为合作区域,建立两地人才培训中心,注重培养实用型矿业科技人才和矿产品营销人才,还可通过开展矿业科技学术研讨等活动推动浙赣矿业交流与合作。通过人才的交流可以进一步推进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在矿业资源的开发和冶炼方面的优势互补作用。

4.建立健全浙赣矿业合作风险防范机制,完善浙赣矿业合作服务机制,形成浙赣矿业全面合作体系。随着矿产资源价格的持续上扬,资源约束的状况已初见端倪,解决资源约束引发的经济波动问题,必须建立有效的资源保障机制和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大力加强浙赣矿业资源信息化建设,实现优势互补与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矿产资源供需和矿业权出让透明度,形成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分工合作的联动机制,共同抵御区域外部市场的各种冲击。同时,不断完善浙赣矿业合作服务机制,形成两地矿业生产资料供给、生产、矿产品加工及销售等环节的全面合作体系。

总之,通过建立健全浙赣矿业合作机制,全面提升浙赣矿业合作水平,不断完善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体制,进而推进两地矿业经济的融合,最终赢得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鸿培: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研究――以浙赣为例[J].经济管理论坛,2005(8)

[2]李洪昌:论江西矿业经济发展与对策[J].矿政管理,2001,(9)

矿业经济管理范文第5篇

矿产资源管理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矿产资源的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各环节进行干预或调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性政策和措施的总和。政府通过制定资源管理政策,可以有效弥补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市场失灵现象,增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实现矿产资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矿产资源管理政策的手段可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三大类型。

(一)直接干预

直接干预是指政府通过矿权划定、审批制、政府直接投资经营等方式直接干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各个环节,纠正矿产资源开发中出现的各种与政策目标相违背的经济行为,以保障矿产资源产业顺利发展。

(二)间接诱导

间接诱导是指政府通过提供行政指导、信息服务、融资支持、关税保护、财政补贴、税率调整等方式,诱导矿产资源企业在追求利润的情况下调整自身经济行为和选择,实现矿产资源产业政策目标。

(三)法律规制

法律规制是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主要指通过立法方式来严格规范矿产资源企业行为、政策执行机构的工作程序、政策目标与措施等,以保障矿产资源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二、内蒙古矿产资源管理的现行政策措施分析与评价

在配合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分类分级管理的前提下,在国家相关政策、条例的指导下,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矿产资源管理的政策措施。主要有:1999年颁布的《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2002年的《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2010年)》,2007年颁布的《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试行)》,2008年颁布的《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及各个时期的相关规章和文件等。

这些政策是随着内蒙古矿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对内蒙古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与利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政策为近些年内蒙古矿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政策效果显著。

(一)矿业权布局明显合理

在矿业权设置上,在全面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基础上,按照自治区总体方案和各盟市重点矿种、重点区域的整合方案,全面完成了非煤矿业权的整合,使矿产资源矿业权布局整体明显合理。

(二)矿山企业及结构明显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一系列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截至2010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共整合关闭煤矿近800处、煤炭采矿权由原来的1300余个减少到598个,采矿权平均生产能力提高到120万吨/年,资源回采率提高30%以上,年均节约煤炭资源超过4000万吨,实现新增产能近两亿吨。关闭各类非煤矿山1600多处,自治区铁选厂及非金属下游加工企业在2006年的基数上减少30%左右,有色金属及贵金属选矿厂减少20%左右,综合回收共伴生矿种能力提高10%。

(三)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

在相应政策和整顿方案作用下,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安全生产条件明显好转。矿山生产企业全部持有安全生产许可证进行合法生产,因矿山开局不合理引起的安全隐患基本消除。如我区在2011年开展了非煤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可以大大提高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水平。

(四)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经过一系列工作,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矿山废弃物得到集中贮存、处置,污染物得到集中治理并达到排放标准,重点矿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三、内蒙古矿产资源管理现行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在矿产资源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矿业经济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 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采方面

尽管矿业权管理从交易层面实现了市场化,但由于目前在矿业权形成和矿业权行使阶段还未通过市场手段进行管理,导致矿业权的交易受到了各种行政手段的影响,炒矿风盛行,地质报告质量总体呈下降态势;勘查和闭坑复垦等政策的制定与采矿政策联系不够紧密,未起到切实作用;矿业经济的发展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波动大;目前对矿业企业的管理采取的更多是行政手段,缺乏切实有效的经济手段来规范和引导企业的勘查、开发利用和闭坑复垦行为。

(二)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政策方面

目前内蒙古矿产资源整合工作进展不平衡,非煤矿山企业生产力布局小、散、乱的问题尚未全面解决;矿业及相关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状况仍需进一步改善;矿产资源开发整体上集约化程度和综合利用水平低的问题还很突出。

(三)在金融支持政策方面

目前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基金尚未有效建立并运转;对于一些具有战略性地位的优势矿产资源,还没有建立起战略储备机制;特定优势矿产品(如煤、稀土等)的专业交易市场尚未建立,严重制约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市场化运作。

(四)在财政税收支持方面

矿产资源税和补偿费征收标准低,没有真正体现矿产资源的稀缺属性;按销售量提取的资源税并不能起到级差收益调节的作用,无论资源税额标准多高,都只能起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而不能发挥抑制资源浪费的作用,甚至加剧了矿山企业采富弃贫、浪费资源的行为。

目前矿产资源税费的分成比例不均衡,留在地方尤其是资源富集地区的分成比例较低;尚未成立资源保护专项基金,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够,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仍未有效建立起来。

四、内蒙古矿产资源管理的措施

(一)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与利用政策措施建议

为了促进内蒙古地区矿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既考虑经济发展又同时关注社会和环境的政策体系。因此在原有政策基础上提出以下具体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矿业权管理的市场化程度。在巩固目前矿业权交易市场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弱化矿业权形成和矿业权行使中某些环节的行政手段。

2.矿业权出让应实行分类、分级、分阶段的管理。矿业权的形成有着不同的途径,随着国家投资形成的矿业权的减少,风险投资形成的矿业权的增加,完全以招拍挂出让矿业权将不符合实际状况。因此矿业权出让应该参照国外的做法,实行分类、分级、分阶段的矿业权受让制度。

3.建立包含社会发展和环境因素的利益分配体系。改变我区目前只考虑经济发展,没有考虑社会发展和环境因素的利益分配体系,建立包含社会发展和环境因素的利益分配体系,使得从矿产资源所获得的利益补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二)矿产资源型产业政策措施建议

为解决“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等矿山布局不合理问题以及产业集中度过低等问题,需要出台以下产业政策:

1.编制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建议国土资源厅、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按照矿产资源赋存规模、地质条件等编制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方案,加强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察,科学确定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优化矿业权设置,重新划分矿区范围,确保一个矿区只设置一个采矿权;

2.优化矿山企业规模结构,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通过联合重组、投资入股、兼并收购等市场手段整合矿山资源,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大幅度提升产业集中度。

3.提升矿产资源产业开发利用水平。到2010年底,使地下开采的金属矿产回采率达到90%以上,露天开采达到97%以上,各类矿产选矿回收率比目前提高5个百分点。

(三)矿产资源管理的财税政策措施建议

1.将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合并为矿产资源税,并逐步调高征收标准,体现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同时矿产资源税征收随着资源状况调整,尤其应大幅提高优势矿产资源的征收比例。

2.建立矿产资源税与矿产品价格挂钩的调控机制,制止国家资源收益流失;这样矿产资源价格才能真正体现矿产资源的稀缺程度,也能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

3.改革资源税的分成比例,提高对少数民族资源富集地区的分成比例。这样可以提升少数民族资源富集地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水平。

4.在矿产资源产品出口方面,采取降低出口退税、逐步提高矿产资源产品出口关税等办法,控制资源性矿产品出口。

(四)矿产资源管理的生态环境政策措施建议

1.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我国已经颁布了的一些关于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但并未对矿区负责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责任人做出明确的规定,政府仍然承担着负责生态环境治理者的角色。

2.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并且从中预留生态补偿费用,用于遗留矿山的生态治理。

3.矿业公司应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前提交环境影响说明书和缴纳环保保证金。详细说明矿业活动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制定采矿后恢复原貌的计划。缴纳环保保证金可以保证企业在没有能力进行矿山复垦时,由政府利用这笔保证金对矿山进行复垦。

4.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环境影响评价不但能够激励小型矿业公司的发展,也会大大减少无证开采、非法经营问题,而且有利于小矿开采技术的提高,减少因经济技术因素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矿业经济管理范文第6篇

一百多年前,中国现代工业的标志之一--大冶铁矿和大冶钢厂在大冶开办。

一百多年后,大冶市县域经济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在短短的几年内,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已跃居湖北县(市)前列。

为探其奥秘,记者于“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前夕专程采访了湖北省大冶市人民政府市长傅继成。

“大冶县域经济有今天的发展态势和水平,得益于民营经济这台强大引擎!”傅市长一语破的。

企业改制抢抓先机

近十多年来,大冶市坚持走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道路,凭借“观念、机制、环境、服务”的创新,不断书写开创性的篇章,迈进了“湖北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四强之列。

――在国内率先提出“靓女先嫁”的国企改革思路。以“劲酒改制”为契机,掀开了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序幕;随着外来民间资本的引进、本土民间资本的启动、“回归工程”的实施、矿业经济的转型,大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民营经济大市。

――在省内率先设立“市民营经济管理办公室”。市委、市政府将此作为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组织、规划、指导、管理、协调、监督、服务的综合管理协调部门,该部门还负责协调县域经济工作;出台了《民营经济管理服务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和推行“三制”挂牌保护制度,从建立协调服务机构入手,优化发展环境,构建服务和创业平台。全市上下全力、全方位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国企民营硕果累累

近年来,大冶全力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培育骨干民营企业,县域经济以民营化为主的格局基本形成。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07亿元,其中民营规模企业完成100亿元;全市完成税收10.04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完成8.9亿元;全市注册登记企业2570家,其中民营企业2035家。民营经济已成为大冶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有6项主要指标达到了80%以上: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86%以上;民营经济创造的税收占全市税收的89%;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93%以上;民间资本投资占全市社会投资的86%以上;财政收入的83%以上来自民营经济;出口创汇100%来自民营企业。目前,大冶民营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二是本土和外来民企“双轮驱动”;三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贡献不断增长;四是骨干企业不断做大,产业板块基本形成;五是一批特色项目相继投产,成长型民企发展迅猛;六是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三个阶段三次飞跃

关于大冶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傅市长颇有感触。大冶民营经济启动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成长于1988年的《宪法》修改时,发展于1997年的十五大以后。1997年以来,有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也就是三次大的飞跃。一是1998年以来,以劲牌公司、登峰公司、卓创公司、楚天化工公司等一批国有企业改制为标志,实现了国企民营质的飞跃。如劲牌公司民营化后,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发展。去年公司销售收入和纳税分别达9.07亿元和1.82亿元,近8年累计纳税7.80亿元,连续五年居全省酒业纳税第一名;安排就业人员比改制前多2000多人,职工年均工资比改制前增加4000多元;扶贫解困、捐资助学等累计达2000多万元。劲牌已成为全国保健酒行业的领头羊,并形成了以劲牌公司为龙头的省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二是2000年以来,以新冶特钢等一批外来资本在大冶投资设厂和以徐风环保科技、祥强花炮制造、群力机械制造等本土原生民企的技改扩张及宏泰铝业、鑫宇工贸等企业的“回归工程”等为标志,实现了量的扩张,开创了“双轮驱动,共铸繁荣”的良好局面。如新冶特钢从租赁一个车间,到目前形成50万吨连铸管坯、40万吨无缝钢管产能的小巨人“钢管企业”。徐风环保科技从一个生产玻璃钢瓦的小作坊,到今日成为居国内玻璃钢电除雾器、系列塔器和玻璃钢电缆桥架、管箱系列前三强的科技型、外向性企业。三是2004年以来,以同和矿业、天宝矿业等采矿企业到工业园区投资地面制造业为标志,力康药业、百世吉服饰成为矿业经济转向地面制造业的转折点,也是大冶市经济转型的典范。从“地下”到“地上”;从作坊式生产到现代化大规模生产;从家族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零散分散式企业到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一个省管工业园和六个民营工业园的建成和食品饮料、冶金钢铁、建材水泥等产业集群链条的形成,标志着大冶民营经济从量到质都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

“引擎”维护――不断优化环境

为了使民营经济这台引擎始终保持强大的动力,我们必须时刻精心做好“维护工作”,傅市长如是说。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是抓招商引资、培植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为了推动民营经济的稳步发展,大冶坚持将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整治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加大了环境建设力度;以实施‘三项工程’为突破口逐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大冶市通过实施“提速工程”、“阳光工程”和“信用工程”,建设廉洁、透明、高效、和谐的政府服务环境。

――实施“提速工程”,提高行政效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周期,建立联合审批制度。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民营经济服务中心等四个中心的作用,做到“窗口式办事”、“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努力实现“进一道门办成,缴一次费办完,按承诺时间办结”。

――实施“阳光工程”,增加政务的透明度。坚持政务公开,规范执法。向社会公开行政管理及执法的政策依据,公开办事程序、办事结果,接受公众监督。

――实施“信用工程”,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政府率先在企业以及市民面前树立良好的重诺守信的形象。同时,重塑全社会的信用理念,建立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三大信用体系。

为了确保“三项工程”的实施和推进,大冶市先后开展了软环境专项整治、行风建设公开评议和“四治四创”等活动。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坚决做到严禁有令不行、办事拖拉、吃拿卡要、态度刁蛮等四个严禁;二是严格执行政务公开、首问负责、办事时限、否决事项书面告知、行政处罚一把手负责等五项制度;三是切实办好行政服务中心、民营经济服务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等四个中心;四是推行行风评议,打造诚信机关。

临近采访结束时,傅市长说:近年来,湖北省“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都为大冶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此,大冶市明确提出了发展民营经济的总体思路――以“县域经济民营化”为发展方向,以新型工业化和产业集群为工作重点,以培育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提升大冶整体竞争实力为目的,全面推进观念、环境、机制、结构、管理和技术创新;坚持顶天立地、铺天盖地、感天动地、钻天入地抓民营经济,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服务力度,加大政策扶持、依法保护和软环境整治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

矿业经济管理范文第7篇

2012年6月,英国《金融时报》刊文《澳大利亚遭遇“资源诅咒”?》,对澳大利亚资源行业繁荣背后的隐忧表示关切。文章指出,“澳大利亚资源行业将澳元推高,致使很多制造商缺少竞争力,提供逾300万就业岗位的旅游业、零售业和教育行业也步履维艰。同时,资源行业薪资飙升,导致其他一些行业无法留住或吸引员工”。种种问题使人们开始反思,澳大利亚经济是否已患上“荷兰病”?

澳大利亚面临的这一问题如今也为许多国家所共有。“资源诅咒”这个经济学理论是否适用于澳大利亚?对地区经济及与中国合作有何影响?应如何应对?

澳“荷兰病”源于落后的资源管理模式。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教授西蒙·威利说,“毋庸置疑,澳大利亚经济的确受到了‘荷兰病’的影响,汇率上升,工资和商品价格上涨,劳动力短缺。历史上,澳大利亚曾多次遭受‘荷兰病’困扰,只有长期人力资本投入和健康运转的机制才能带领我们走向新的经济均衡点。”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菲利普·劳恩认为,自然资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拥有丰富的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但困扰资源富足国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管理和使用这份自然宝藏。从欧洲人迁移至澳大利亚算起,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就建立在掠夺式经济上,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给澳大利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由于澳大利亚不可再生资源数量巨大,而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取决于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情况,因此,无论是维持经济体发展还是面对人口扩张,澳大利亚可再生资源的匮乏都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调整产业结构应对“资源诅咒”。与发达国家相比,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开采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都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美国学者约翰·加兹维尼恩曾在其著作《未开发资源:争夺非洲石油》中提出,1970年至1993年间,非洲地区非石油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石油国家的4倍,认为资源富足的发展中国家更易患上“荷兰病”。然而澳大利亚的情况似乎说明,发达国家也难逃此劫。面对“资源诅咒”,澳大利亚是否已找到了合适的解决办法?

对此,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员丹尼尔·康奈尔认为,发达国家大型资源项目投资很多,但这些项目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具有破坏性。问题的关键是资源项目占其地区经济比重的大小。发达国家有较为有力的法律和监管机制及更强的经济管理、规划能力,然而在矿业发展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掉以轻心。身为石油出口大国的挪威提供了范例:挪威政府将石油出口所得收益投入到国家养老基金中去,既能防止政治分肥,又能为后代带来福利。澳大利亚正沿着这个思路出台政策。

劳恩则认为,真正健康繁荣的经济体一定要有三大产业的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澳大利亚要在出口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增加不可再生资源附加值,以促进制造业发展。澳大利亚只有采取可持续的资源开采政策,降低自然资源开采量,在保障第一、三产业的基础上,大力促进第二产业发展,澳元升值压力才能缓解。

如何寻求中澳两国长期经济利益点?如今,澳大利亚是中国最大的铁矿石、铝土矿、煤矿和液化天然气供应国。由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能源及矿产资源的大量需求,在未来,澳大利亚依然将是中国的主要资源供应国。澳大利亚如何应对“资源诅咒”所带来的危机将与亚太地区经济及中澳经济合作密切相关。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员保罗·伯克认为,澳大利亚和亚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不断发展壮大,“很幸运,澳大利亚位于世界上最有经济活力的地区,促进与亚洲的联系是优先选项”。他指出,澳大利亚满足了中国不断增长的资源需求,对澳大利亚的收入和福利大有裨益,并帮助该国度过全球金融危机。但是,采矿对就业的贡献有限。

矿业经济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实证

abstract:by sampling 13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paper classifies the strategy of human resourc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into knowledge benefit strategy and economic benefit strategy. their interactive effect is verified with two-way anova method. it concludes that the combined equilibrium of knowledge benefit strategy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benefit strategy should be adopted by resource-based cities.

key words:resource-based city; human resourc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trategy; empirical study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是以资源开采为主体,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因矿而生”。我国资源型城市大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拥有矿业城镇426座,承载的人口达3亿多。在我国现有的矿业城市中,矿业经济处在成长期的有82座,处在鼎盛期的有292座,处在衰退期的有54座,分别占19.25%、68.07%和12.68%[1]。

美国地质学家胡贝特把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分为:预备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我国处在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大多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不少资源型城市出现了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不少城市由于资源储量不足,生产规模下降,城市的gdp急剧下跌。这些城市在成长和成熟期没有抽出财力和物力把替代产业发展起来,没有实现城市的转型,这就造成了目前地区经济复苏乏力,人才匮乏问题突出的局面。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重要省份,这种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研究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状况,有利于分析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战略与经济增长和人才持续性之间的关系,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战略定位和政策规划提供决策借鉴。

二、文献回顾

有关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对其概念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对资源型城市究竟包括哪些城市,它到底属于哪个分类体系,至今没有统一、明确的认识;其它一些类似概念,比如矿业城市、工矿(业)城市、专业性工矿城市、采掘业城市、工矿区城市等等,分别出现在不同领域的文献中,它们的内涵和外延都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有很多重叠之处,目前还没有见到关于它们之间区别与联系的认真讨论。此外,对于国外资源型城市与中国资源型城市的概念比较,也没有人做出更多的研究。

国内外对资源型城市概念大致有以下一些界定:c. d. harris认为资源型城市为资源开采业职工占城市全部职工总数的15%以上,或产值占城市总产值10%以上的城市[2];张米尔、武春友认为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3];张以诚认为矿业城市的概念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界定:从质的方面看该城市所执行的职能,即矿业经济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所占的地位,从量的方面看矿业产业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4]。

因此,笔者认为广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等等,而在资源型城市一词中却只是自然资源。资源型城市是城市职能分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它是以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发展、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要职能的城市,资源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源型经济特色突出,其在区域分工体系中主要倚重资源贸易,资源型城市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资源型产业及其相配套的社会劳动集中到一定规模后形成的。

从国内研究情况看,学术界对人力资源开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应注意人力资源开发等问题上已有了明确的认识,但具体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上还有不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考虑较少,且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引进被看成是内外两种不同工作的进行。有关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李雨潼、王海红提出资源型城市存在下岗职工规模庞大等一系列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第三产业[5];胡礼梅提出资源型城市具有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就业困难,失业率高,而出路就在于如何实现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的战略转型[6];富童瑶认为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健全导致资源型城市科技开发能力不足和社会文化观念落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关键是依靠科技、发展教育、培育人才[7]。由此,资源型城市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层面共同关心的课题,对如何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甚至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软着陆,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模型、数据与方法

(一)模型

虽然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文献都很多,但对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研究却很少,而重点研究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的学术成果更是鲜见。基于此,笔者将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界定为:对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的结构、素质、成果、经济效益创造出的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其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与人才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建立起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

依据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理论,资源型城市分为预备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四个阶段,由于各阶段的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应制定不同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而对于一个资源型城市而言,人力资源绩效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经济效益,即人力资源是否能创造经济价值,使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增长;二是知识效益,即人才资源创造出大量的知识成果,支持资源型城市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转型,最终维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因此,按照人力资源经济效益可将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分为任务型和持续型两类,按照人力资源知识效益可将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分为集聚型和均衡型。

任务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是指战略导向以短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持续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是指以长期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为目标。任务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将引导资源型城市加大资源开发型人才的投入力度,同时以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来评估人才,以实施奖惩和晋升机制;持续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将使资源型城市着重于未来经济增长,引导资源型城市进行人力资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

集聚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是指资源型城市在引进、培养、开发人力资源时,重视资源依赖型人才的开发,使资源型城市的人才聚集在重点资源领域,产生核心竞争力,缺点是不利于经济增长平衡和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均衡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是指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结构向其他科学发展的城市靠拢,人力资源结构趋于平衡状态,优点是有利于经济均衡发展和避免资源过度开发,缺点是不能在有优势的资源开发领域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一般而言,预备期和成长期的资源型城市可采取任务型与聚集型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成熟期和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应采取持续型和均衡型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目前,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都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更是资源过度开发而即将出现资源危机。但这两种混合战略是否对我国现阶段的资源型城市适用,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否进行了科学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混合,就是本文要验证的命题。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就是要立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开发激励模式,以实现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二)数据

黑龙江省是矿业大省,但矿业发展不平衡,主要以石油、天然气、煤炭、黄金和部分非金属建材矿产为开发重点,其他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石油、天然气主要集中在松辽盆地的大庆一带,煤炭分布在东部的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和鸡西等地,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主要分布于嫩江、伊春和哈尔滨一带,金矿产于大、小兴安岭及伊春、佳木斯、牡丹江等地区,非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8]。目前黑龙江省共有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大庆、伊春、五大连池、铁力、尚志、海林、穆棱、宁安、虎林等资源型城市13个,由于矿产开发时间长短不同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异,各地区采用了不同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模式。因此,研究不同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问题,黑龙江省是一个极具典型的样本。

针对黑龙江省13个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类型和人力资源绩效状况,设计调查问卷,由黑龙江省的10个专家进行填写,在数据收集后,通过了问卷的信度与数据的效度检验。其中,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采用1-10级打分法确定。最后综合10个专家的打分,得到黑龙江省13个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类型和人力资源绩效状况如表1所示。

注:经济效益战略中,1表示任务型,2表示持续型;知识效益战略中,1表示聚集型,2表示均衡型。

(三)方法

采用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确定经济效益战略与知识效益战略混合的“配合”效果。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可用于分析两个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情形,如笔者用于分析任务型或持续型、聚集型或均衡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对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的影响。二因素方差除探讨两个个别因素的影响,即a因素的方差(ssa)与b因素的方差(ssb),称为主效应外,还考虑其对应变量的交互效应。交互效应越大,两因素的合力对因变量的作用越明显。二因素方差分析不一定有交互效应,当two-way anova考虑交互作用项时,总效应可分解为sst=ssa+ssb+ssab+sse。通过验证两种类型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的“配合”对人力资源绩效的影响,从而为我国资源型城市寻找科学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组合模式。本文的所有数据处理过程采用spss软件完成。

四、实证

通过二因素方差分析,可以得到经济效益战略与知识效益战略的交互效应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两条线的延长线明显交叉,交互效应显著。

当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采用聚集型知识效益战略时,应辅以任务型经济效益战略;当采用均衡型知识效益战略时,应辅以持续型经济效益战略。但是无论资源型城市采用何种经济效益战略,选择均衡型知识效益战略都能获得较高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即均衡型知识效益战略具有较强主效应。

同时,可以得到二因素方差分析的各种检验参数,从中可以进一步验证知识效益战略的主效应的存在性。如表2所示,模型各项参数都在正常区间内,且显示知识效益战略的主效应要比知识效益战略和经济效益战略的交互效应还要强。因此,我国资源型城市应该优先制定知识效益战略,然后制定经济效益战略,而最佳的战略混合方案是均衡型知识效益战略与持续型经济效益战略相结合。

通过spss软件可以进一步应用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各种战略组合情况下的人力资源绩效进行预测,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绩效预测值如表3所示。由表中“均值”项可知,均衡型知识效益战略与持续型经济效益战略相结合能产生最高的绩效水平,其下依次是单独的均衡型知识效益战略、均衡型知识效益战略与任务型经济效益战略的混合战略等;而聚集型知识效益战略则表现出明显的劣势。由此可知,我国资源型城市应注意人力资源结构的均衡性发展,降低人力资源对资源的依赖性,提高人力资源柔性。

五、结语

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资源的开采力度不断加大,很多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经济发展难以持续,需要进行经济转型的问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源结构转型是重中之重,也是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通过对黑龙江省13个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和人力资源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我国资源型城市应该采用均衡型知识效益战略和持续型经济效益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战略,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结论,对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决策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家乐.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分析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08,8(4):41-43.

[2] c.d.harris.a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cities in the united stages[j]. geographical review,1943(5):86-99

[3] 张米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35-38.

[4] 赵海云,李仲学,张以诚.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j].中国矿业,2004,13(12):14-19.

[5] 李雨潼,王海红.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探析[j].人口学刊,2008(4):55-59.

[6] 胡礼梅.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与老工业基地的比较[j].资源与产业,2008,10(1):4-7.

[7] 富童瑶.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问题的探讨[j].商业文化,2008(8):241-242.

矿业经济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验;战略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据2009年全国县域经济总量统计分析显示:我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9.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10%;全国县域经济的地区生产总值达15.0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0.05%;全国县域经济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92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3.01%;各项指标均比2008年有所增加。这些数据和发展趋势足以说明县域经济已撑起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条件

河北省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是首都北京连接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门户。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其海陆和陆路的交通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石家庄民航、唐山国际机场等则形成了空中运输网;邮电事业发展也异常迅速。发达便捷的交通通信条件,把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到了时代前列。

河北省矿产资源丰富,矿业经济发达。全省发现矿产151种,查明储量的120种,排在全国前5位的34种。已经形成了以冶金、煤炭、建材、石化为主的矿业经济体系。

河北是全国粮、棉、油、蔬菜和果品的重要产区之一。河北省蔬菜产量占京津市场的50%以上;石家庄以南各县素称“冀南棉海”;猪、牛、渔、蛋产量分别占京津市场的50%、40%、35%、50%。

河北省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文化遗产,有古遗址和古建筑群304处,历史文物与陕西省并列全国第一,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全国第二。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是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快速提高和发展的最有力支撑。

三、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2008年,河北省县域实现生产总值1.15513万亿元,占全省的71.4%;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0.2亿元,增长了10.6%。2008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5021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17.1%;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5.3%,提高1.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95元,同比增长11.7%。可以说,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要取得更大的成就,缩小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差别,更应该重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逐渐拉大

从县域经济总体水平看,中等型和欠发达型县是河北省县域经济主体,两类县域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5%,但是GDP只占全省的34%。从空间来看,北部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南部地区。从发展的进度和潜力角度看,唐山、石家庄、廊坊等具有优越区位与资源优势的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其综合城镇化水平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河北省2009年经济强县前30位中这三个地区就占了21位,而处于冀北的张家口、承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经济强县前30位中则没有出现。

(二)县域工农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尽合理

河北县域经济中工业企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是普遍现象。工业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管理落后、知名品牌少,多数处于产业链的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一直是制约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瓶颈。

河北省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协调发展基础较差。2009年,三产比重为15.7:53.0:31.3,仍需继续优化。

(三)市场经济体系有待完善

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政府部门是关键,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深化机构改革,掌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给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稳定、有序的环境。市场主体思想保守,县域之间相互沟通、协调机制尚未建立,限制了区域经济的规模增长,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河北省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2007年县域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已下降为5.7%,县域企业融资困难“后天营养不良”。

(四)自然条件差异大人口素质条件不足

河北省东南平原地带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发展的聚集地。周边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相对优越,其整体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其他地区较高。承德、张家口各县由于地处山区,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基础设施都处于弱势地位,一直是河北省众多贫困县的聚集区。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缺乏已经凸显。尽管“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服和特殊人才优先录用”等政策有一定效果。但是由于县域经济基础和生活条件差,县域人才尤其是重要部门和领域的拔尖型人才缺乏,仍是制约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

解决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就要深入了解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分析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例子,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五、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制定

河北省县域情况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不会有万能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出现。但我们可以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归纳出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战略框架,供各县域经济的发展主体做为参照。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职能适时转变

县域经济要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不能缺失。正确评估县域的客观情况,不能盲目夸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这就要求各县级政府利用科学方法、联合权威机构、聘请精尖人才察纳雅言,对县域的整体情况做好客观详细的整体评估。以县域的客观条件作为开展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的最大前提。

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为给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稳定、有序的环境,要逐步落实“扩权强县”,并积极探索“扩权强乡”政策,积极向导向型、民生型、和谐型和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充分把握地缘优势快速融入京津

河北省环绕京津依傍渤海,区位地缘优势明显。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津正在崛起为北方的经济中心,两市的腹地辐射效应深远。在国内,河北省是华北的交通枢纽,是我国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的必经之路。国际方面,是环渤海经济圈“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也是商品出海入境的集散地,为环渤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人力、空间支持。

唐山借助首钢搬迁已经打开局面,廊坊以两个轻轨项目强化了“京廊同城”,张家口拿到京津222亿元的4个风电项目。各地的发展说明了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地缘优势优越,加快融入京津经济圈的步伐,是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的一条捷径。

(三)培育提高特色产业,支持农业发展

县域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特色产业经济。没有特色,县域经济就没有竞争力,也就没有生命力。找准特色产业就是找到了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靠特色产业来增强县域经济水平,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才能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如迁安的钢铁业,承德的特色旅游业等。

大力发展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的基础。当前河北省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缺乏农业主导产业和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结合实际农、牧、渔相结合,形成“企业+农户”、“市场+基地”或“中介组织+农户”等多样化的产业组织运作,打造基地,扩大规模,发挥带动作用。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河北省大多经济落后的山区县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就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投资青睐,进而增加县域经济的规模和实力。反之,基础设施落后就会拖住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

招商引资是让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方式。各县应该在完善自身建设,制定招商政策,优化招商服务的基础上,持续加大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进高精尖、高附加值、富民增收、环境友好的企业和项目,保障招商的量质结合。如近一段时期各地号召的工业园区建设就是一个良好的招商途径。

(五)制定产业扶持计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河北省很多县域经济都有其特色的主导产业,但由于资金链短缺、科技投入不足、市场扩展不及时等因素,没有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走入了发展的死胡同。针对产业的兴起、集聚、分工和扩展各方面的特点,组成由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帮扶组织,为促进产业的做大做强扫除各种障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是要优化三大产业的结构,在单个产业的内部也要实现优化。实现产业的纵横两个方向扩展,尤其是由产业下游向产业上游发展,不仅能实现更高附加值,还可以减轻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

(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智力和科技的支持。由于河北省靠近京津等中心城市,所以人才外流明显。为了吸引人才河北省一方面应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全力支持河北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高素质、综合化的领先人才,增加省内人才的自给自足比例;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经济补助和有前景的职业规划,吸引急需人才前来就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客观能力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落后于国内先进地区。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的不足,致使县域经济发展缺乏竞争力,更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投入率和贡献率是各相关部门应该长期坚持抓好的工作。

六、结论

该篇论文从我国当前宏观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入手,由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现状为切入点,最后总结出河北省发展县域经济应遵循的一般性的战略措施。但由于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情况复杂多样,各地应立足于客观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善于借鉴,结合一般性的经验和战略,这样才能找到适合本区域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Z].2009-2010.

2、河北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0-02-26.

3、宋效中,王利宾,程子涛.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战略[J].

矿业经济管理范文第10篇

一、充分认识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矿产资源关系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大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是目前矿产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打非”工作,针对各类非法违法行为进行多次联合执法,强力整治和严厉打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个别企业主不顾国家产业政策、资源状况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利益,急功近利,盲目新建和改扩建选厂,企业经营方式粗放、浪费资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的高度出发,结合各自实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长远意识,分部门、分行业、分区域,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办法,形成长效监管机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把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这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抓好抓实,以整顿促整合,以整合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推动我县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工业经济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安全生产有保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且能与当地人民群众和谐共处的新型工业强县之路。

二、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的工作力度

(一)以铁、金、石灰岩、腐殖酸、饰面石材、建筑用沙石料等重点矿种,以大青山、哈拉合少、得胜沟、二份子、西乌兰不浪和哈乐镇一带为重点区域深入开展打击、整顿和规范工作。

(二)持续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要建立和完善由政府组织,发改、经贸、国土、安监、公安、林业、草原监理、环保、工商、电力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开展集中打击,各监管部门建立长效监督打击办法相结合的工作体制,强化动态巡查,构筑牢固的防范体系,确保不留死角。

对无证勘查开采等违法行为,要立即收缴火工器材、没收相关设施设备、切断生产电力供应并拆除相应设施,同时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拒不停止开采或屡禁不止,取缔后又违法开采,要从重从严惩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对以采代探行为按照无证采矿查处,对取得勘查证后无故圈而不探或达不到最低勘查投入,超层越界采矿的,要依法惩处。对未经批准擅自变更探矿、采矿权主体以及以承包、租赁、非法委托挂名等方式非法转让矿业权的,依法责令其限期整改,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罚款;对受让方要按照无证勘查、开采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建议原发证机关吊销其相关证照。对取得勘查证、已进行了两年以上勘查工作且无正当理由不提交勘查报告的矿山企业,勘查许可证不予延续,县人民政府将建议原发证机关吊(注)销勘查许可证。

按照县长办公会议有关精神,建筑用沙、砖窑生产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不影响生态平衡、河道排洪、耕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后续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由国土、安监、水务、环保等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可行的规范方案,区别对待、分类管理、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积极促其完善有关手续,切实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加强日常监管,经政府确认的企业,其矿业权登记和实际经营者必须一致,采矿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排污许可证、税务登记等证照齐全且登记主体一致。凡未经政府专题会议审批允许开工、复工的矿山企业一律关停。国土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并依法查处其违法行为;公安部门依法收缴其火工用品,同时严厉打击非法买卖、运输、存储和使用火工炸药;工商部门对关闭的企业要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环保部门要对关闭的矿山和选厂“三废”排放达标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责令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规范处理,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安全监管部门要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严肃查处生产和建设中的违法行为;发改、林业、草原监理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职责加强监管,对不符合规定的矿山和选厂要依法进行查处;供电部门要对依法关停、取缔的企业依法依规切断供电设施,并监督其不得擅自接电复工。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

按照此次行动的要求,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宣传、学习、动员,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建立领导机构,抽调得力人员,落实保障措施。同时,以打击私采滥挖为切入点,大力对各种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全面排查,对正在实施的勘查项目进行全面排查、对矿产资源管理中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彻底清理,找出本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深层次原因,确定整顿和规范的重点、方式方法,精心组织整顿规范工作。

(二)集中打击整顿

各乡镇、有关部门要集中力量全面查处无证无照、证照不一、超层越界、以采代探、圈而不探、非法转让矿权、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等非法违法采、探矿行为和非法小炼铁、电碾子、小选厂、小加油站等其它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坚决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对重点地区和重点矿区开展专项整治,推进矿产资源节约利用;全面查清和纠正矿产开发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不断规范采矿权的审批管理,进一步理顺规范县境矿产资源管理体制。

(三)检查验收

在整顿和打击行动结束后,县人民政府组织督查和“回头看”,对打击整顿规范成果进行组织验收。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面完成各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是事关我县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宣传,积极配合,按照《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打击非法违法生产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履行好职责,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整顿规范工作取得实效。为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打击非法违法生产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活动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的打击、整顿、规范工作调度指挥,研究决定重大事项,督促检查工作。

(二)明确职责

上一篇:税收管理风险范文 下一篇:用工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