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口腔癌;VEGF;恶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11
1口腔癌
口腔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 与口咽癌一起,位列全身恶性肿瘤的第6 位;在一些高发地区,每年新增病例甚至占男性恶性肿瘤的25%[2]。口腔癌的治疗往往给患者带来重要脏器功能的丧失,包括语言不清、吞咽困难、进食障碍等,以及面部容貌的改变,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口腔癌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VEGF基因
VEGF 基因位于6p21.3,基因全长为14 kb,由8 个外显子和7 个内含子组成。VEGF 有下述几种亚型:VEGF-A、-B、-C、-D 及-E,其中最重要的是VEGF-A。VEGF 家族的所有成员都能够结合细胞表面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Rs),形成异二聚体,刺激酪氨酸磷酸化,并激活RAS-RAF-MEK-ERK 和PI3 信号通路,使其效应基因的转录因子激活或使mRNA 降解,从而发挥促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效应。
3VEGF与口腔癌
刘凯等人通过对43 例HNSCC 标本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PV 6 /11、16 /18 和31 /33 的感染情况;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IF-la 和VEGF 的表达。采用Spearman 法进行等级相关分析,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Cox 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得出HIF-1α、VEGF 可作为评估HNSCC 发展、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3]甘卫刚等人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50例下咽鳞状细胞癌及50例正常状况下咽粘膜中的VEGF和CD105标记的MVD的表达水平,应用Image-ProPlus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免疫组化图像的平均光密度。结果VEGF蛋白的表达在不同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是否淋巴转移组间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小于0.05;表明VEGF在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具有显著正相关性[4]。
4VEGF与其他癌
刘智敏等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 45例胃癌的癌组织VEGF和C -myc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VEGF可能在胃癌形成、发展和转移中与C -myc基因协同作用,二者的表达与胃癌的转移行为有关 。[5]张慧娟等人研究得VEGF广泛表达于卵巢上皮性癌的瘤细胞胞浆中,疾病晚期、分化差、腹水量多、残余瘤组织多的患者表达增强;VEGF受体表达于卵巢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尤其是靠近癌巢处的内皮细胞。[6]
VEGF与癌症的关系已经有很多研究,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及应用于癌症的防治和预后还有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Su JL,Yang PC,Shih JY,et al. The VEGF - C /Flt - 4 axis promotes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cancer cells[J]. Cancer Cell,2006,9( 3) : 209 - 223.
[2]Warnakulasuriya S. Living with oral cancer: Epidemiology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prevalence and life -style changes that influence survival[J]. Oral Oncol, 2010, 46(6): 407-410.
[3]刘凯, 马玲玲, 王多明, 吾甫尔・艾克木, 王若峥 ;头颈部鳞癌中HPV 感染与HIF -1α、VEGF 表达的关系及预后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Vol. 33 No. 6 Jun. 2013
[4]甘卫刚,洪育明,刘海,梁振源;VEGF和MVD在下咽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川北医学院学报;Vol.28,No,3 Jun.2013
[5]刘智敏,周总光,阳斌,蒋莉莉;VEGF和C-myc表达在胃癌形成、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华西医学;2002,03
口腔癌的发病因素很多,大多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1 吸烟与饮酒 目前,吸烟与饮酒被认为是导致口腔癌的罪魁祸首之一。根据临床病例分析,80%~85%的口腔癌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吸烟或饮酒史,特别是吸烟同时又有大量饮酒嗜好。酒精作为一种有机溶剂,会促进烟草中的致癌物质的溶解和吸收。另外,咀嚼烟草或咀嚼加入了烟草和石灰的槟榔,也会明显增加口腔癌发病率。
2 口腔卫生差,残根牙或不合适的假牙 不注意口腔清洁卫生,食物残渣将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的滋生,从而产生亚硝胺等有害物质导致口腔癌发生。残根牙或不合适的假牙会长期摩擦舌、颊黏膜和牙龈,慢性的物理刺激也是造成口腔癌的一个重要因素。
3 营养不良长期酗酒导致的营养吸收障碍或饮食中维生素及部分微量元素的缺乏,也被认为与口腔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例如,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口腔黏膜上皮过度角化。微量元素铁和锌的缺乏会影响黏膜上皮损伤后的修复等。
4 环境因素 过度接触紫外线和放射线是许多恶性肿瘤的诱发因素之一。过度日晒会增加唇癌的发生。部分接受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如鼻咽癌患者,口腔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
5 遗传和感染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的患者,口腔癌比例比正常人群高,可能与微量元素缺乏和对烟酒致癌因素的易感性增加有关。一些病毒感染也被认为与口腔癌的发生相关,如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人状瘤病毒(HPV)等,其致病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早期迹象需警惕
口腔的解剖部位特殊,因此,口腔癌的早期发现还是能够做到的,其治疗效果也是相当好的。但是,我们在临床上还是经常能碰到许多到了晚期才来就诊的病人,往往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下面列举一些早期症状,大家须警惕:
经久不愈的溃疡 口腔溃疡非常常见,好发于舌。口底、颊部、牙龈和唇等处的口腔黏膜,绝大多数是由感染、外伤引起的炎症性溃疡,伴有局部肿痛及颌下淋巴结肿大,一般2周左右能自愈,不必过度紧张。但对于经久不愈的溃疡需要及时就医,必要时需行活检病理学检查。
口腔黏膜白斑,红斑 口腔黏膜白斑也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病情发展缓慢,需定期行口腔检查。若白斑局部有硬结、浸润,凸起,或表面出现了颗粒状的肉芽,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原发性非炎症性的口腔黏膜红斑,是一种癌前期病变,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发展成为口腔癌。
口腔肿块部分口腔癌,如来源于小唾液腺的恶性肿瘤,早期可表现为口腔内的小肿块,而局部表面黏膜无异常。炎性肿块常伴局部不适,可自行缩小或消退,但当肿块表面破溃呈“火山口”样并持续增大,则需及时就诊。
其他症状如出现颈部淋巴结异常肿大、张口困难、言语不清等均需警惕口腔肿瘤的发生。
综合防治牢记心
“无痛补牙”引发终身之“痛”
外来民工小黄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得口腔癌。前两年小黄因暴食冷饮引发牙疼,由于想节约开销,他就到早市穿白大褂的游医处,进行了“无痛补牙”。
不久前,小黄的牙疼复发并引起高烧,家人苦劝他去正规医院就诊。一查,听到的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结果:口腔癌。
【诊断】 创伤性溃疡是口腔癌的“罪魁”
口腔癌是发生于口腔黏膜组织的恶性肿瘤。口腔健康盲区往往会成为诱发口腔癌的高危因素,比如佩戴不合适的假牙托以致口腔软组织长期受损;比如补牙中出现边缘不整齐,摩擦口腔里的黏膜引发的创伤性口腔溃疡,都有可能演变成癌。
此外,紫外线和电离辐射、烟酒、维生素缺乏等也会引起口腔癌变。
“补牙”不到位牵出大毛病
年轻时没有注意保护牙齿,上年纪后被牙病折腾得真够呛。5年前李老伯刚退休时,下排牙齿中有两颗进行过“大修”,上排牙齿中有三颗被拔掉并安装了假牙。前一阵子,当李老伯牙疼难熬再次走进医院时,医生的初步诊断犹如一声惊雷:口腔黏膜癌。
【诊断】 伪材劣技害人匪浅
在给患者装假牙或者补牙的过程中,医生的技术水平非常关键。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修复体边缘不整齐。如有的医生把烤瓷金属的一头磨得很锋利,放在患者嘴巴里如利刃般天天摩擦其口腔黏膜,日子一长,口腔黏膜怎能不发生溃疡呢?还有的医生给患者装的牙齿修复体与嘴巴“不咬弦”,天天在口腔里折腾,时间长了也会导致口腔黏膜溃疡。
牙齿修复的材料也很重要。“马路医生”在补牙、镶牙时,采用的材料往往是伪劣产品,使用后会出现感染、疼痛等并发症,受这些伪劣产品长期刺激,容易诱发口腔疾病甚至癌症。
此外,即使修复体安装稳妥,如果使用者不注意口腔卫生,也可能引发口腔疾病甚至癌症。
【牙医提醒】 补了牙,要经常自检
有过镶牙、补牙等经历的人,最好经常自我检查口腔,看看是否有症状。如果发现以下现象,就需要马上求医,以免迁延病情:
1、口腔颌面部出现新生物,表面颗粒状,菜花样或早期出现溃烂、疼痛等症状;
2、舌、颊等部位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麻木;
3、口腔或颊部的溃疡两周后仍未愈合者;
4、不能解释的口腔黏膜白色或红色斑块;
口腔癌是指发生在口腔的恶性肿瘤总称,包括舌癌、唇癌、牙龈癌等,以及发生于颜面部皮肤黏膜的癌等。常吃烫、辣食物对口腔有危害,口腔白斑就是其中一种。据有关资料统计,口腔白斑的发生与烟、酒、慢性摩擦及喜吃烫、辣食物等嗜好及饮食习惯有关。白斑是一种口腔癌前病变,一般好发于40岁以上者。据统计,约3%~5%口腔白斑患者易发生癌变。白斑转化为癌,一般常发生于出现白斑后2~4年,但恶性转化率似乎与患者的年龄无关,主要与局部是否继续受到物理化学刺激有关。
口腔黏膜是一层比皮肤薄得多的上皮组织,非常娇嫩,天生不耐烫,惧怕辣。一旦受到“摧残”,它便会通过上皮增生努力修复被“摧残”的地方。
研究发现,人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在10~40℃,而口腔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60℃。通常,在接触75℃左右的热食或热饮时,我们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就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脱落、更新,细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细胞的增生速度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如辛辣刺激)下发生变异,就可能发生癌变。
此外,有研究发现,烟、酒、慢性摩擦及喜吃烫、辣食物等,是口腔白斑发生癌变的主要因素。而白斑转化为癌,与局部是否继续受到物理化学刺激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资料都表明,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可能与烫食辣食有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某些黏膜上皮的癌症很可能就是烫出来、辣出来的。因此,喜烫、辣食物者应经常注意自己口腔有无白色的无法祛除的粗糙斑块,若黏膜有粗糙或有异物感或味觉有改变应尽早求医。如有白斑,要经常注意白斑的变化,如白斑周围出现红斑、斑块变硬,甚至有出血、溃疡等现象要特别警惕。早期口腔癌的表现可分白色病变、红色病变、溃疡、硬结及牙周病变等。
远离癌症,回归健康生活,有一些要点可循:
首先,减少致病因素。戒烟限酒,降低饮用酒精的浓度;不吃过烫和刺激性强的食物;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及时拔除残根、残冠,磨改锐利的牙尖或假牙的锐利边缘,避免不良刺激。
其次,关注癌前病变。通过自我检查,发现有下列异常情况者应立即就医:口腔内溃疡两周以上未愈合:口腔黏膜有白色、红色和发暗的斑;口腔反复出血,出血原因不明;口腔颌面部、咽部和颈部有不明原因的麻木与疼痛等。
什么是口腔癌
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皮如舌、颊、口底、腭、牙龈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其中鳞状细胞癌(鳞癌)所占比例在90%以上,所以我们提到的口腔癌常泛指口腔鳞癌。在我国,口腔癌约占全身恶性肿瘤发病率的1.5%~5.6%,位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6位。口腔癌虽然发病率不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庞大,每年约有3-5万新发病例,而且死亡率较高,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口腔癌常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患者,男性较多见,肿瘤生长迅速,破坏性强。初期病变仅局限于黏膜表层,对于极早期者,触之质地较柔软,和正常的组织相似。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质地较硬的肿块。当其向周围侵润生长时,可破坏邻近的组织器官出现不同的功能障碍,如最常见的舌癌主要表现为舌疼痛、麻木,侵犯舌肌时可引起舌运动受限,进食困难,语言表达不清等症状;牙龈癌多以牙龈出血,牙齿疼痛、松动等症状就诊。对不同部位口腔癌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的方法各有不同,修复相应组织器官缺损的方法也不同。
口腔癌的病因
口腔癌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涉及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病毒感染、营养不良、饮食习惯和局部刺激等等,其中尤以吸烟的危险j生最大。
吸烟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吸烟与口腔癌的发病有关。吸烟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发挥其潜在的致癌作用:一是烟草刺激直接接触口腔黏膜,二是烟草中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循环对口腔组织再发生作用。确诊为口腔癌的患者一半以上有吸烟病史,且吸烟量的大小和吸烟史的长短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成正比。
过度饮酒
近年来,口腔癌有年轻化、女性患者比例增加的趋势,这主要与青少年及女性吸烟人数增加有关,另外被动吸烟对这类人群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过度饮酒是另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它主要增加舌癌和口底癌的发病风险,酒精可引起黏膜烧伤从而增加致癌物质的吸收。同时,吸烟和饮酒还对口腔癌的发生起协同作用。
长期慢性刺激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的致癌因素外,长期慢性刺激也是重要的致癌因素之一。例如中老年患者口腔内可能残留许多残根,锐利的牙尖,不良修复体等,如果不能及早治疗,它们会损伤对应部位的黏膜组织,一方面破坏了正常的黏膜屏障,降低了局部组织对致癌因素的抵抗力,同时也促进了这些物质的吸收。许多舌癌和颊癌患者在临床检查时可以发现肿瘤对应的牙槽突上有残根、残冠或不良修复体滞留。
不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所谓“病从口入”,一些特殊或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习惯,也可能造成口腔癌的发生。很多口腔癌患者都有喜欢吃烫食的嗜好,食物的高温会烫伤口腔黏膜,而口腔黏膜的代谢非常旺盛,这层烫伤而脱落的表层黏膜会很快的被新鲜的上皮所替代,如此反复,容易引起黏膜的异常增生,从而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另外,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咀嚼槟榔的习惯,长期咀嚼槟榔也是口腔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在这些地区口腔癌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精神因素
此外,口腔癌的发生与一些内在因素如精神心理因素、遗传因素、机体免疫等因素相关。精神过度紧张,心理失衡会造成人体功能失调,可能利于肿瘤的发生发展。
遗传因素
和其他许多恶性肿瘤一样,遗传因素和口腔癌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我们在对口腔癌患者采集病史时发现,许多口腔癌患者存在家族病史。这种所谓的“遗传”,和一般意义上的先天性遗传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并不是将口腔癌疾病本身遗传给下一代,而是其下一代相对更容易发生口腔癌,相同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是这种遗传的重要原因。
口腔癌的早期症状
口腔癌的发病部位一般比较表浅,加上口腔黏膜感觉比较灵敏,所以口腔前部的肿瘤容易早期被发现。
口腔后部的肿瘤直视困难,并且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多是在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时才能发现。
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口腔癌的治疗
口腔癌的治疗目标是切除肿瘤,保护和保存重要的器官结构和功能,避免或尽量减少后遗症,预防口腔癌的再次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目前口腔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提倡多个学科的综合治疗。对于早期肿瘤,单纯手术往往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遗留的功能障碍更轻微。而晚期患者,如果有手术条件,仍建议手术治疗,术前或术后配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并在手术切除肿瘤的同时做缺损组织的修复重建,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由于头颈部有许多重要的组织结构,包括大血管、重要的神经等,因此早期患者手术难度较小,患者更易于恢复。而晚期患者肿瘤可能已经临近或者直接侵犯重要的神经血管,很难保证彻底切除,手术效果也大打折扣。对于那些已经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则不属于手术治疗的范围。对此类患者应采取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综合治疗。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医生在设计肿瘤最佳治疗方案时,同样也要慎重考虑患者的职业、经济承受能力、主观意愿和依从性等。在这些因素当中,患者的依从性将会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临床上很多患者在术后并不能及时甚至继续坚持从前的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如果这些危险因素持续作用,那么会促使肿瘤复发。
目前很多关于中医治疗癌症的宣传,因此很多患者因担心手术或者放化疗造成的并发症,盲目选择中医治疗,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应该指出,中医对于调节自身的免疫力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口腔癌的治疗中,中医并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正如前面所述,早期的口腔癌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对于晚期患者,在进行综合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将中医作为一种调节自身免疫力的辅助手段,但是应根据自身的病情,并且遵循专科医生的医嘱执行,切不可盲目使用,贻误甚至错误治疗。
复查时间
口腔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要非常重视下次复查的时间和术后的各种注意事项。在手术治疗后一两年内是复发和转移的高发时期,如及时发现可能需要再次接受手术治疗。
一般而言,术后第一年每个月复查一次,第二年每2个月复查一次。同时如果患者发现任何口腔异常,应及时复查。此后根据病情及主治医师意见安排复查时间,有些患者需要复查的时间较长,甚至终生定期复查。
很多患者由于地理因素的原因并不能做到上述较频繁的复诊,有些患者还以信件、网络等方式向医生反馈自己的病变情况,但是由于对专业知识的缺乏,患者提供的信息并不准确,所以还是建议广大患者,如果怀疑自己出现了复发的迹象,应及时到专科就诊,外地的患者也可以先到当地医院进行初步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决定下一步计划,这样不仅确保了您的健康,也节省了患者和医生的时间。
口腔癌的预防
口腔癌总体的5年生存率在65%左右。早期发现口腔癌病变可大大改善患者的术后功能状况及疾病的发展结果,但遗憾的是,许多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因而要提高口腔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就要力争做到早期发现和诊断治疗。
首先要认识到口腔癌的危害性,提高对癌瘤的警惕性,了解一些防癌知识。例如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吃过烫、刺激性强的食物,提倡戒烟并控制饮酒,了解早期癌症症状的特点,有怀疑时及时发现就诊。其次消除或减少各种致癌因素,及时处理残根、错位牙,以及磨平锐利的牙尖,去除不良修复体,以免口腔黏膜经常损伤和刺激,在接触其他有害工业物质环境下工作时,要注意加强防护措施。再者要早期发现并治疗各种癌前病变。
我国口腔癌患者的人数位居世界前列,因此,预防和治疗口腔癌,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或者存在家族病史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关键词】口腔癌;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72-02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病例,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31~74岁,平均55岁。肿瘤发生部位:舌癌12例,口底癌8例,颊癌6例,下颌牙龈癌8例,舌下腺癌2例。26例全部成活,4例肌皮瓣远端部分皮肤坏死,经换药肉芽组织生长愈合,不影响治疗效果。随访6~12个月,面部美观和功能满意。
2 手术方法
患者在气管插管全麻状态下行肿瘤扩大切除术或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加游离皮瓣移植修复。
3 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给予情感支持。口腔癌患者多有焦虑、烦躁、恐惧和绝望等不良反应。护士应帮助患者分析研究手术的可行性、必要性,明确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打消患者的疑虑,积极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术前应向病人及家属详细说明手术的全过程及术前、术后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3.1.2术前准备
3.1.2.1 协助术前检查做好患者术前准备: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对高龄患者积极治疗伴随疾病,营养状况差者加强营养,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和对手术的耐受力。术前8h禁食水,保持病区安静以保证睡眠质量,必要时给予口服镇静剂。术前留置胃管及导尿管。
3.1.2.2 保持口腔清洁:术前3天给予朵贝氏液进行口腔漱洗,饭后、睡前每日4次。
3.1.2.3 做好皮肤准备:术前3天做好供皮区及手术区域皮肤准备,选择外观正常、无疤痕、质地柔软的前臂皮肤做为供皮区域,禁止在此区域行各种注射,并嘱咐患者术前特别注意保持供皮区皮肤的完整程度。
3.1.2.4病房环境的准备:准备好安静适宜的室内环境,室温保持在20℃左右,并做好病房卫生,备好心电监护仪、吸痰器和氧气等。
3.1.2.5表达方式的训练:患者术后不能用语言表达意愿,备好纸笔,垫板,以便术后利用书写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无文化的患者掌握几个简单的手势,也可制造“手语图标”挂在病房,让患者和护士同时掌握更为方便。
3.2术后护理
3.2.1 严密监测生命体: 采用全自动心电监护仪监护患者心率、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等。同时观察尿量的变化,如血压低、尿少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保持负压引流通畅和伤口敷料干燥。观察舌体、口底、下颈肿胀情况,并做好护理记录。
3.2.2 保持正确 :术后全麻未醒应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避免口腔内分泌物侵蚀创面,并且利于及时消除分泌物,防止气道阻塞,完全清醒后应取斜坡位,有利于呼吸,减少呼吸困难,也利于头、颈部静脉回流,减轻手术部位水肿。对于实施皮瓣移植修复的患者应取平卧位,头部应适当制动,防止运动过度,引起血管受压或张力过大,保证皮瓣血运,利于创面愈合。供皮区应用无菌敷料包扎,注意伤口有无渗血,并抬高手臂20°~30°,有利于循环减轻肿胀。应用夹板固定腕部,注意指端血液供应,术后5d防止患肢活动,5d后行功能锻炼。术后1周根据患者全身及伤口愈合情况让患者逐渐下床活动。
3.2.3 皮瓣的观察及护理 皮瓣移植的主要并发症有感染、皮瓣坏死、瘘管形成、伤口裂开等。皮瓣的成活与否是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严密观察皮瓣血运是术后护理的重点。所以术后应仔细观察皮瓣的色泽、温度、毛细血管反应及肿胀程度。术后24h内每30min观察记录1次,24h后每1h观察记录1次,72h后每 4h观察记录1次。一般术后3~5天皮瓣稍肿胀,以后应逐渐减轻。正常皮瓣的颜色在术后略显苍白,2~4天逐渐变红。观察毛细血管充盈反应时,可用棉签轻压皮瓣,压后皮瓣在5秒内颜色恢复正常为良好。当皮瓣动脉供血不足时,皮瓣颜色苍白,毛细血管充盈试验减缓;当皮瓣静脉回流不畅时,皮瓣颜色成紫红色或紫黑色,并有细水疱[2]。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以免肌皮瓣坏死。
3.2.4 引流管的护理 由于手术创面大,加之皮瓣移植后不主张用止血药,反而要用血管扩张药物,故术后渗血渗液较多,颈部负压引流相当重要。在护理时应注意观察,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阻塞以及滑脱,确保有效的负压引流。术后应仔细观察引流液的色和量。正常引流液颜色的变化过程为暗红-淡红-淡黄。术后第1天较多,2~3天引流液逐渐减少。24h引流量超过300ml以上,颜色鲜红,应警惕活动性出血。术后3~4天24h引流量少于20~30ml,即可拔除引流管。
3.2.5 口腔护理:吞咽和分泌物潴留是引起吻合口感染的因素之一。口腔术后自洁作用差,抵抗力下降,每天进行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或o.1%新洁尔灭棉球擦洗口腔每日两次.也可含漱0.2%甲硝唑漱口液,每日3~4次。术后1周内行雾化吸入,利于痰液稀释咯出,减轻伤口水肿,应予以2次/d吸入。
3.2.6 气管切开的护理 为预防术后窒息的发生,本组13例患者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后每天换药,每天取出内套管清洁后煮沸消毒1次。每天超声雾化2次,每次20min。术后4~5天试堵气管套管,观察24~48h,若患者呼吸平稳,痰液可经口腔咳出,即可拔除气管套管。
3.2.7 饮食的护理:口腔癌患者在较长时间内不能经口摄食,加之术后进食困难,手术范围大,手术创伤引起机体分解代谢增加,保证充足术后营养供给,对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及防止术后伤口感染尤为主要[3]。一般于术后一周采用鼻饲管喂食,鼻饲温度37~39℃,不可过低或过高,速度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多,200~250ml/次,6~8次/d,以免引起恶心、呕吐、胃部不适。
4 康复期护理
术后2周进入康复期,应让病人作舌前伸、上翘、侧伸和下抵转动的训练,继续进行吞咽、发音训练。多与患者交流,告知相关医学知识,使患者学会如何检查颈部有无淋巴结或包块,定期随诊。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开始至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手术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处理。手术前处理及护理的目的是使患者以最佳状态准备手术;手术中处理及护理的目的是使患者能够安全耐受手术,保证手术成功之路;手术后处理及护理的目的在于减少并发症,使患者尽早顺利地康复。这三个阶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认为成功的手术治疗与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及护理有关。为口腔癌患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提高其手术耐受性,加强术中、术后监护及治疗,经过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及护理可以为口腔癌患者成功施行手术,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谭雁红.应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癌肿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0):35.
[2] 谌永毅,何德芳,谢燕平,等,带蒂肌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手术后组织缺损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51
一位8个月的女婴竟然也患了唇癌。从其母代诉的病史中得知,这女婴出生3个月时,家长发现其下唇长出米粒大的丘疹样新生物。因不妨碍吃奶,故未介意。到月龄6个月时,随着上门牙的萌出,新生物也长大,有时因咬破而出血。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下唇状瘤伴感染,给予抗炎治疗。2个月后(婴儿8个月)下唇状瘤仍破溃不愈,且长得较快。常出血。再次就诊时病理报告为下唇状瘤癌变,遂住院行手术切除等治疗。
以上病例说明,口腔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大部分是由口腔癌前病变发展而来,或由长期的慢性不良刺激因素所诱发。患病部位多在暴露处,是能看到、摸到的地方。所以,只要重视保健,注意自我检查,90%的病人是可以早发现,早治疗的。
那么,如何防范口腔癌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积极处理癌前病变。这是预防口腔癌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口腔癌前病变虽不是癌,但如果不重视、不处理,经长期的各种刺激,就有可能转变成癌。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癌前病变有白斑、红斑、扁平苔藓、状瘤、庞、黏膜黑斑、黑色素痣、慢性溃疡、皲裂、疤痕、瘘管、角化不良等。如果上述病变突然出现长大、增厚、充血、红肿、瘙痒、疼痛、破裂、出血、糜烂等症状,就是癌变的先兆,必须及时到口腔科诊治。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外科切除、冷冻、激光等,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二、及时去除各种致癌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应清除外来和内在的各种不良刺激。如注意口腔卫生,不吃过烫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戒除吸烟、饮酒或嚼槟榔等不良嗜好。对口腔内的慢性刺激因素,诸如残根、残冠、错位牙、多生牙,应及早处理或拔除。磨改锐利的非功能牙尖,去除不良修复体(假牙),定期清除牙结石。另外,注意劳逸结合,精神不要过度紧张或抑郁,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预防口腔癌是有一定意义的。
三、学习了解一些防癌知识。既要消除“谈癌色变”的恐惧心理,树立“癌症可治愈”的必胜信念,又要克服麻痹思想,保持“居安思危”的警惕性。掌握一些防癌知识,有助于认识癌前病变及癌变早期的表现,以便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对预防口腔癌也是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颈淋巴清扫术;手术切口;颈部瘢痕;美学效应
【中图分类号】R73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101-02
Comparison of neck dissection incisions in oral cancer
Xu Junwu Jiang Lei Lin Yi Zheng Song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ire the different aesthetic effectiveness between major surgical methods which is used for the prognosis of neck dissection in oral cancer treatment. Methods:Cases of oral cancer patients have been cured by selective either therapeutic neck dissection,besides 3 treated with “S”-shaped attach neck “L”-shaped incision and 3 treated with Macfee, rest of which were tre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Yoels incision and modified Crile in our recent division. Results:The patients who used Yoels incision and modified Crile had a obvious cervical scar. 3 patients who used “S”-shaped attach neck “L”-shaped incision had a neck scar private; 3 patients who used Macfee had the neck scar is not obvious. Conclusion:Oral cancer patients who were cured with neck dissection used Macfee or “S”-shaped attach neck “L”-shaped incision will get better aesthetic effectiveness than others.
【Key words】neck dissection; surgical incision; neck scar; aesthetic effectiveness
颈淋巴清扫术是对口腔原发性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从1906 年Crile 描述颈淋巴清扫术以来,该术式出现了许多改进[1-2]。在临床实践中,传统“类矩形”切口和 “T”型切口为大多数医师采用,但因术后颈部瘢痕明显,而使患者在预后的美学效应较差。我科近年来对颈淋巴清扫术的术式进行改良,分别采用“S”型切口加颈部 “L”型切口和Macfee平行切口对6例口腔癌患者施行了颈淋巴清扫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为口腔癌患者,其中采用Macfee平行切口的患者3例,采用“S”型切口加颈部“L”型切口的患者3例,其中舌癌4例、颊癌2例,均经病理证实。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5~52岁,平均年龄44.3岁。
1.2 手术方法
1.2.1 采用Macfee平型切口的颈淋巴清扫术手术方法:手术分五步进行:①在距下颌骨下缘1.5cm处,作一从颏部正中至乳突下方的切口;②在锁骨上1.5cm处,作一从胸骨正中至斜方肌前缘的另一条切口与上述
切口平行;③在颈阔肌下翻瓣,从上切口向下、下切口向上分离皮瓣,形成与两条平行切口等宽的隧道;④将皮瓣下端向上拉起,从下切口开始颈清术,当手术向上分离至上下两切口线中点时,再将皮瓣上端向下牵引,并将颈淋巴清扫物从皮瓣上端引出,继续向上完成颈清术;⑤缝合切口。如图1所示。
1.2.2 采用“S”型切口加颈部 “L”型切口的颈淋巴清扫术手术方法:①在耳屏前作一“S”型切口,绕过耳垂达乳突下方;②在原“S”型切口下端止点继续向垂直下做 “L”型切口,“L”型切口分为纵行切口和水平切口两个部分,纵行切口自“S”型切口下端止点沿斜方肌前缘至锁骨上。水平切口以纵行切口下端止点为起点,沿锁骨上止于胸骨正中处;③在颈阔肌下翻瓣,暴露腮腺下极及颈部创面;④从上至下进行颈淋巴清扫术及口腔癌病灶切除术;⑤用胸大肌皮瓣或者前臂皮瓣修复原口腔癌切除病灶;⑥缝合切口。如图2所示。
1.2.3 采用传统“类矩形”切口及“T”型切口的颈淋巴清扫术手术方法:传统“类矩形”切口及“T”型切口的颈淋巴清扫术的手术方式在教科书上已有详述,这里不再介绍。我科在采用这两种切口进行手术时,尽量不做颏部正中切口,避免在术后给患者面部颏部正中留下瘢痕,尽量减少术后对患者外形的影响。如图3所示。
2 结果
我科在对这些病例进行颈淋巴清扫术的过程中采用Macfee平行切口的三例患者,切口形成的瘢痕分别位于颌下及锁骨上,位置较为隐蔽,在正常穿着时不易见到,对美观的影响明显减少。采用“S”型切口加颈部 “L”型切口的患者,耳屏前切口在切口愈合后不明显,而纵行切口由于处于斜方肌前缘,相对于正面观,也较为隐蔽,水平切口位于锁骨上,位置较为隐蔽。从伤口愈合后的美观度来看,平行切口因为设计与颈部皮纹平行,愈合后的瘢痕最小,改良T形和类矩形切口术后都在颈侧部留下较硬的瘢痕,一旦发生愈合不良这种瘢痕更为明显[1]。另外我科在采用这四种切口进行手术时,尽量不做颏部正中切口,以免术后在患者面部颏部正中形成瘢痕,避免影响患者术后外形美观。
3 讨论
3.1 采用Macfee平形切口的颈淋巴清扫术的优缺点:
3.1.1 切口形成的瘢痕分别位于颌下及锁骨上,位置较隐蔽,在正常穿着时不易见到,对美观的影响明显减少。
3.1.2 切口形成的瘢痕为水平向瘢痕,与颈部皮纹平行,瘢痕不明显。
3.1.3 皮瓣具有左右两蒂,血运好,不易有切口愈合延缓或皮瓣坏死的情况发生,多为一期愈合,瘢痕形成少,术后外形较好,避免了颈部的长切口,减少发生术后瘢痕挛缩影响患者术后外形美观的几率,避免了颏部正中切口在术后给患者面部正中留下瘢痕,影响患者术后外形美观。
3.1.4 病灶切除及颈淋巴清扫需在皮瓣下隧道内进行,手术视野较小,病灶的切除及颈淋巴彻底清扫的操作较为困难,需要较高的手术技巧。
3.1.5 颌后三角由于切口原因,清扫较困难,需要延长切口加以解决。
3.2 采用“S”型切口加颈部“L”型切口的颈淋巴清扫术的优缺点。
3.2.1 耳屏前切口在切口愈合后不明显,而纵行切口由于处于斜方肌前缘,相对于正面观,也较为隐蔽,水平切口位于锁骨上,位置较为隐蔽。在正常穿着时不易见到。
3.2.2 手术视野好,颈淋巴清扫术的操作较为方便。可在下颌下区直接切除口内病灶并进行口内缝合,避免了行颏部正中切口在患者头面正中明显处留下明显瘢痕,也能对颌后三角区进行彻底清扫。
3.2.3 此切口因为上段“S”型切口作为缓冲,加之垂直向切口较短,术后瘢痕挛缩的反应较小,避免了传统垂直向切口瘢痕挛缩带来的颈部功能的影响。
3.2.4 此切口在行颈淋巴清扫术时,对颏下区暴露的不够,往往造成颏下三角清扫的困难,我科采用耳屏上延长切口和深部拉勾暴露手术野后,问题得到解决。
口腔癌的治疗在选择颈淋巴清扫术的切口时, Macfee平行切口愈合最好,因为该切口是双蒂瓣,通过合适的牵引能暴露颈部所有的淋巴引流区域,但在颈部粗短的病人暴露较为困难,而且难于和前方的气管切开的切口分开[2],这样对于较年轻且对术后美观要求较高的患者,可以采用以上介绍的两种术式进行手术。对于仅做预防性颈淋巴清扫,可采用Macfee平行切口来进行手术,患者术后可以获得较好的美学效应。而要行较为彻底的颈淋巴清扫术的患者,可以采用“S”型切口加颈部“L”型切口进行手术,术后患者也可以获得较好的美学效应。而对于较年长或对术后美观不作要求的患者,可采用传统的“类矩形”切口以及“T”形切口来进行手术。采用“S”型切口加颈部 “L”型切口和Macfee平行切口进行口腔癌患者的颈淋巴清扫术可以在术后给年轻患者带来良好的美学效应,可供各位医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选用。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季平.四种颈淋巴清扫术切口在口腔外科中的比较[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0,25(2):1571-1646
口腔癌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多发生于40~70岁成人。男性多于女性,以舌、牙龈、腭、上颌为常见。常向区域淋巴结转移,晚期可发现远处转移。可引起局部组织溃烂、疼痛、张口受限以及睡眠差、营养不良等,因此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重,郁闷、情绪不佳直接影响术后愈合情况。我院2003年4月~2007年5月共进行此类手术12例。取得良好的临床结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60岁。舌癌8例,口底癌2例,唇癌2例,均行病害扩大切除加下颌骨方块截骨加双侧舌骨上淋巴结清扫术加气管切开术,术后入监护室监护7~10天,其中皮瓣完全坏死1例,部分坏死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准备:口腔科专业护士应与医师一道参加术前病例讨论,充分了解手术的方式、麻醉方法及手术过程,制定护理计划,对症施护,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术后恢复期。
2.1.2 患者的心理护理:恶性肿瘤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恐惧感,甚至悲观失望,担心手术效果不好。对此,护理人员应关心患者,向患者做细致的解释工作,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和术后可能出现暂时的张口受限,语言、咀嚼功能障碍等现象。
2.1.3 术前观察病情:较大的口腔癌患者,有可能术前就有堵塞咽腔引起的呼吸不畅。因此术前要密切观察病情,多巡视、观察、询问,保证患者排除手术禁忌证,以较好的身体状态接受手术。
2.1.4 术前口腔准备:由于术前进行了化疗,局部抵抗力下降,为了预防术后伤口感染,促使伤口愈合。生活能自理的患者除督促保持口腔卫生外,还应给予漱口水经常漱口。病情重的患者由护士做口腔清洁,可用棉签或口腔检查镊夹持棉球清洗,清洗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口腔黏膜。
2.1.5 术前皮肤准备:手术前应做好皮肤准备,用肥皂水清洗面部并剃除术区毛发,同时还应剪除鼻毛。需做皮瓣转移的皮肤区用同样方法处理。如果需用前臂皮瓣整复舌癌术后缺损,则要避免在前臂进行注射,以免影响皮瓣的制取。
2.2 术后护理
2.2.1 对护理环境的要求:空气消毒,房间保持一定的湿度,尤其对转移皮瓣者,使用空气湿化器。
2.2.2 术后:全麻未完全清醒前应取平卧位,头偏向健则。行一侧颈淋巴结清扫术者,可向患侧卧位,以利引流。口内植入皮瓣者,清醒后取半卧位,床头抬高15~20度,以有利于呼吸及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2.2.3 呼吸道观察:口腔癌手术的特点是手术范围广、时间长、术后局部反应重、易发生水肿、血肿阻塞呼吸道。在72小时内须严密观察呼吸及病情变化,即使已行气管切开也要严密观察呼吸情况,有无烦躁不安的表现,平卧时呼吸是否自如,有无缺氧症状。
2.2.4 颈部负压引流的观察:观察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和保持负压状态,同时观察引流液的数量、颜色和性质,24小时引出液超过300 ml以上,颜色鲜红,则考虑术区是否有出血,须立即报告医生做出处理。
2.2.5 移植皮瓣观察:密切观察皮瓣的颜色,正常皮瓣颜色与供皮区颜色相一致。如皮瓣颜色变暗、发绀,则说明静脉淤血,如灰白色,则提示动脉缺血,应及时探查。包括皮瓣温度,血液充盈情况,针刺出血状况等。
3 健康指导
3.1 向患者介绍手术后护理措施,使患者正视现实,稳定情绪,顺应手术计划,术后及时告知手术效果,鼓励其大胆咳嗽、排痰,进行适当的活动,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
3.2 对患者家属进行手术意义、方式、术后护理、预后等外科及肿瘤知识讲解,指导他们在各方面关心、支持、帮助,给患者以温暖及勇气,并指导家属在患者整个围手术期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健康来支持、帮助自己的亲人,避免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患者。
专家温馨提示:刷牙的时候不要以为牙膏越多越好,不要挤得太多,不要频繁刷牙,控制一日三次。
另外,据美国口腔专家早就对牙刷进行过检测,并做了细菌培养,发现牙刷上沾有白色念珠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杆菌和葡萄球菌等。
新牙刷使用3~4周后,细菌繁殖就会损害口腔健康,如果卫生间又是封闭的,牙刷就等于每天都呆在“暗无天日”的潮湿环境之中,更容易成为疾病的导火线。这些细菌趁着刷牙之机,就可能对牙龈和口腔带来威胁,如引发牙龈炎、口腔炎甚至肠炎等。因此专家建议,最好每使用15天就彻底清洁一次,不给细菌可乘之机。
除了刷牙能够更好的保护牙齿之外,还要注意生活中损害牙齿的东西。最近,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站”举出4个鲜为人知的关于牙齿的事实。
酸和甜一样有害。糖分并非是唯一会损害牙齿健康的物质。低pH值并呈酸性的食物,如酸糖、软饮料、果汁等,都会腐蚀珐琅质,并导致牙齿缩小。杜克儿童医院的首席小儿牙科医生马萨・科尔指出:“柠檬酸是酸性食物中对牙齿伤害最大的。”由于珐琅质在牙齿长出十年后才会完全成熟,所以儿童的牙齿更容易受到酸蚀。科尔提示,吃强酸性食物时,建议和其他食物一起吃,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对牙齿的损伤。
爆米花和冰最伤牙。珐琅质虽然是人体最坚硬的物质,却极易破裂。牙医们痛恨的食物就是爆米花和冰,因为吃爆米花的核就像在吃石头,而冰是脆的,都很伤牙。同样,牙医也不支持人们戴唇环或舌环,因为金属饰品会藏匿细菌,从而使牙齿碎裂。
氟化物必须适量。虽然氟化物对健康牙齿必不可少,但如果8岁及以下的儿童在恒牙生长阶段就摄入过量氟化物,会氟中毒。氟中毒的典型症状是牙齿先出现白色斑点,然后变成棕色。不幸的是,这种变色是由内而外的,所以即使将牙齿表层除去也无济于事。另外,过多的氟化物会让牙齿多孔。
氟中毒的常见原因是孩子们吞下了过量的牙膏。为防止这种情况,成人应该教育他们每次用豌豆大小的牙膏刷牙,以防过量。专家建议,在孩子们明白不能吞下牙膏之前,应选用无氟牙膏。
牙套容易导致牙洞。如果你戴了牙套,就要特别注意刷牙,否则在牙套周围残留的食物、细菌和酸性物质会慢慢使珐琅质脱落,并在牙套支架周围形成牙洞。即使腐蚀部位并没有发展成为一个洞,它们也会引发“去矿物质化”,并导致牙齿上有亮斑,这些亮斑随着蛀牙的发展可能会变黑。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