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技术范文6篇

时间:2023-03-21 13:25:48 版权声明

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轧机;自动厚度控制;板形控制

目前,HC轧机已发展了多种机型。我们所说的中间辊移动的HC轧机,也称为HCM六辊轧机。此外,还有工作辊移动的HCW四辊轧机,以及工作辊和中间辊都移动的HCWM六辊轧机。

HC轧机的主要特点是:(1)通过轧辊的轴向移动,消除了板宽以外辊身间的有害接触部分,提高了辊缝刚度;(2)由于工作辊一端是悬臂的,在弯辊力作用下,工作辊边部变形明显增加。如果对弯控制板形能力的要求不变时,则在HC轧机上可选用较小的弯辊力,这就提高了工作辊轴承的使用寿命并降低了轧机的作用载荷;(3)由于可通过弯辊力和轧辊轴向移动量两种手段进行调整,使轧机具有良好的板形控制能力;(4)能采用较小的工作辊直径,实现大压下轧制;(5)工作辊和支承辊都可采用圆柱形辊子,减小了磨辊工序,节约了能耗。这种轧机典型应用如宝钢1550冷轧酸洗——连轧机组。

轧辊凸度边续可变轧机-CVC(ContinuouslyVariableCrown)轧机CVC轧机的基本特征是:(1)轧辊(工作辊)的原始辊型为S形曲线呈瓶状,上下轧辊互相错位1800布置;(2)带S形曲线的轧辊具有轧辊轴向抽动装置。虽然CVC轧机与HC轧机一样有轧辊轴向抽动装置,但其目的和板形控制的基本原理是不同的。HC轧机是为了消除辊间的有害接触部分来提高辊缝刚度,以实现板形调整的,是刚性辊缝型。CVC轧机则是通过轧辊轴向抽动装置来改变S形曲线形成的原始辊缝形状来实现板形控制的,是柔性辊缝型。当上下轧辊对称布置时,辊缝各部分高度相同。如果上轧辊向右移动,下轧辊以相同的移动量向左移动,则辊缝中部高度变小。反之,上辊向左移动,下辊以相同的移动量向右移动,辊缝中部高度变大(如图1所示)。

CVC轧机的主要特点是:(1)通过一组S形曲线轧辊可代替多组原始辊型不同的轧辊,减少了轧辊备品量;(2)可以进行无级辊缝调整来适应不同产品规格的变化,以获得良好的板带平直度和表面质量;(3)辊缝调节范围大,与弯辊装置配合使用时,如1700mm板带轧机的辊缝调整量可达600μm。

三大类型的CVC轧机:CVC二辊轧机、CVC四辊轧机和CVC六辊轧机。CVC四辊轧机的工作辊为S型曲线轧辊,而CVC六辊轧机S形曲线轧辊可以是工作辊,也可以是中间辊。CVC四辊轧机可以是工作辊传动,也可以是支承辊传动。CVC六辊轧机则可以分为中间辊传动和支承辊传动两种(如图2所示)。

这种轧机的典型应用如宝钢2050热轧机。

轧辊成对交叉轧机-PC(PairedCrossedRoll)轧机PC轧机的主要特点是轧辊“成对交叉”。上下轧辊的轴线交叉后,轧辊辊缝将发生变化(如图3所示)。离轧辊轴线相交点愈远,其辊缝就变得愈大,而且辊缝的变化也与轧辊轴线交叉角有关。

PC轧机的优点是:(1)有较大的轧辊凸度控制能力,轧辊轴线交叉角可在00~1.50范围内调整,最大的轧辊凸度可达100μm,居所有轧机之冠,如配以强力弯辊装置也能获得良好的平直度板带;(2)能有效地控制板带边部减薄;(3)轧辊辊型简单,节省了轧辊备件量并便于轧辊管理。

由于PC轧机板形控制能力较好,获得的板带板凸度及厚度精度较高,所以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应该指出,为了在PC轧机上能够实现自由程序轧制和进一步改善板带表面质量,开发了工作辊在线磨辊装置ORG(OnlineRollGrinder),既可保证轧制带钢表面质量和断面形良好,还可延长轧辊更换周期,也可实现自由程序轧制,对PC轧机的发展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这种轧机典型应用如宝钢1580热轧机。

轧辊凸度可变轧机-VC(VariableCrown)轧机VC轧机是通过改变支承辊凸度来调节轧辊辊缝形状的,也是属于柔性辊缝型。

支承辊由外套筒和芯轴组成。芯轴与外套筒之间有一液压腔,外套筒和芯轴是热装在一起的。高压油(最高油压为50Mpa)由液压站通过高速旋转接头和芯轴内油孔进入液压腔中,只要改变高压油的压力,就可改变轧辊凸度,使其能抵消由轧制力引起的弹性弯曲变形,以获得良好的板形(如图4所示)。VC轧机轧辊凸度控制能力比液压弯辊的四辊轧机大,一般为40~120μm,但远远小于CVC和PC轧机。与液压弯辊配合使用时,可以扩大一些控制范围。

VC轧辊辊型凸度曲线近似于正弦曲线,轧辊中间部分的凸度与油腔中油压成正比。凸度变化响应速度快,可在轧制时进行控制,凸度均匀,对轴承寿命无影响。而且,便于对一般四辊轧机的改造,只需将支承辊改为VC轧辊,增加有关液压系统即可。

现代板带轧机都设置了厚度控制装置。常用的厚度控制方法有调整压下,调整张力和调整轧制速度等几种方法。压下装置一般有电动压下和液压压下相结合、阶梯垫和液压压下相结合两种。电动压下和液压压下相结合的压下方式主要应用在粗轧机和中厚板轧机上;而阶梯垫和液压压下相结合的压下方式主要应用在热、冷连轧机组上。在轧件的厚度自动控制上主要由液压压下进行控制,轧制力由装在阶梯垫里的测压头进行测量。

轧件的自动厚度控制(AutomaticGaugeControl)简称AGC,采用液压压下的自动厚度控制系统通常称为液压AGC。AGC系统包括三个主要部分:(1)测厚部分,主要是检测轧件的实际厚度;(2)厚度比较和调节部分,主要将检测得到的轧件实际厚度与轧件的给定厚度(所要求的轧件厚度)比较,得出厚度差δh。此外,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转换和输出辊缝调节量讯号δS;(3)辊缝调整部分,主要根据辊缝调节量讯号,通过压下装置对辊缝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减小或消除轧件的厚差。

下图为液压AGC系统简图。此系统是利用轧制力和弹跳方程间接测量轧件厚度(即P-AGC)基础上,增加了当量刚度控制功能,并在轧机出口处增设了测厚仪,增加了直接测厚AGC系统。

在轧制前,首先由电位器1给出原始辊缝信号SL。该信号通过综合比较调节器3和放大器4输入电液伺服阀5,伺服阀5就输出油液使压上油缸12动作。此时,位置传感器(磁尺)6测出油缸位移信号,并输入综合比较调节器3,经与给定辊缝信号SL比较后,得出辊缝差信号为δS,经放大器4在输入电液伺服阀5。而当辊缝差信号δS=0时,电液伺服阀5停止油液的输出,压上油缸12停止工作,完成了原始辊缝的调整。

在轧制过程中,当轧制力P发生变化而产生厚差时,则通过压力比较器13与给定的轧制力PL比较后,输出压力差δP,再经过压力和位置转换器9和辊缝调节系数装置14,将应予以补偿的辊缝调节量输入综合比较调节器3,输出辊缝调整信号,通过放大器和伺服阀使压上油缸动作,修正原始辊缝值,实现轧辊辊缝的补偿调整。

由于轧辊磨损、热膨胀以及检测元件误差所造成的辊缝偏差,可通过轧机出口处的测厚仪7直接测出轧件厚度h,经综合比较调节器输出厚差δh,通过放大器和伺服阀使压上油缸动作,修正这一误差,以提高厚控系统的精度。

控制技术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PLC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10064-01

一、PLC技术的概念

PLC即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在1987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Committee)颁布的PLC标准草案中对PLC做了如下定义:“PLC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它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PLC及其有关的设备都应该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展其功能的原则而设计。”

二、PLC技术的发展历史

1968年,通用汽车对外公开招标,寻求新的电气控制装置,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制成的首台plc,197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PLC技术加以消化,由日本公司研制成功了日本的第一台PLC。从70年代初开始,不到三十年时间里,PLC生产发展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生产PLC及其网络的厂家有二百多家,生产大约有400多个品种的PLC产品。其中在美国注册的厂超过100家,生产大约二百个品种;日本有60~70家PLC厂商,也生产200多个品种的PLC产品;在欧洲注册的也有几十家,生产几十个品种的PLC产品PLC产品的产量、销量及用量在所有工业控制装置中居首位,市场对其需求仍在稳步上升。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世界PLC年销售额以达百亿美元而且一直保持15%的年增长的势头。

三、我国PLC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研究PLC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自1997年开始研究PLC技术,主要考虑PLC技术用于低压抄表系统,传输速率较低。1998年开发出样机,并通过了试验室功能测试,1999年在现场进行试运行,获得了产品登记许可。1999年5月开始进行PLC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主要对我国低压配电网络的传输特性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基本取得了我国低压配电网传输特性和参数,为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开发提供依据。2000年开始引进国外的PLC芯片,研制了2Mbps的样机,2001年下半年在沈阳供电公司进行了小规模现场试验,实验效果良好,并于6月20日在沈阳通过验收。验收委员会通过现场检测认为,该实验从中国配电网的实际传播特性出发,对电力线通信技术的理论、实际应用和工程技术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2Mbps和14Mbps高速电力线通信系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电力线宽带接入实验网络;实现了自家庭至配电开关柜的高速电力线数据通信,并将办公自动化系统延伸至家庭。该实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掌握了高速电力线通信的核心技术,具备了研制生产这种技术实用化设备的能力。据悉,今年年底以前将建成200户的试验网络。

我国工业控制自动化的发展道路,大多是在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进行消化吸收,然后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目前我国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产业和应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工业计算机系统行业已经形成。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四、PLC的未来发展趋势

1.功能向增强化和专业化地方向发展,针对不同行业的应用特点,开发出专业化的PLC产品,以此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和专业化水平。

2.规模向小型化和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小型化是指提高系统可靠性基础上,产品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型化是指应用在工业过程控制领域较大的应用市场,应用的规模从几十点扩展到上千点,应用功能从单一的逻辑运算扩展几乎能满足所有的用户要求。

3.系统向标准化和开放化方向发展,以个人计算机为基础,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符合全新一体化开放体系结构的PLC。通过提供标准化和开放化的接口,可以很方便地将PLC接入其它系统。

五、PLC技术的特点

1.配套齐全,功能完善,适用性强:PLC发展到今天,可以用于各种规模的工业控制场合。除了逻辑处理功能以外,现代PLC多具有完善的数据运算能力,可用于各种数字控制领域。近年来PLC的功能单元大量涌现,使PLC渗透到了位置控制、温度控制,CNC等各种工业控制中。加上PLC通信能力的增强及人机界面技术的发展,使用PLC组成各种控制系统变得非常容易。

2.系统的设计、建造工作量小,维护方便,容易改造:PLC用存储逻辑代替接线逻辑,大大减少了控制设备外部的接线,使控制系统设计及建造周期大为缩短,同时维护变得容易起来。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同一设备经过改变程序改变生产过程。

3.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以超小型PLC为例,新近出产的品种底部尺寸小于100mm,重量小于150g,功耗仅数瓦。由于体积小很容易装入机械内部,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理想控制设备。

六、PLC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PLC是专门为工业生产服务的控制装置,通常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就可以直接在工业环境中使用。但是,当生产环境过于恶劣时,就不能保证plc的正常运行,因此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环境问题。

1.温度:PLC要求环境温度在0-55℃,安装时不能放在发热量大的元件下面,四周通风散热的空间应足够大,基本单元和扩展单元之间要有30mm以上间隔;开关柜上、下部应有通风的百叶窗,防止太阳光直接照射;如果周围环境超过55℃,要安装电风扇强迫通风。

2.湿度:为了保证PLC的绝缘性能,空气的相对湿度应小于85%(无凝露)。

3.震动:应使PLC远离强烈的震动源,防止振动频率为10-55hz的频繁或连续振动。当使用环境不可避免震动时,必须采取减震措施,如采用减震胶等。

4.空气:避免有腐蚀和易燃的气体,例如氯化氢、硫化氢等。对于空气中有较多粉尘或腐蚀性气体的环境,可将PLC安装在封闭性较好的控制室或控制柜中,并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参考文献:

[1]钟肇新,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储云峰,施耐德电气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控制技术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变频器控制技术;现场总线;传统I/O;分析

传统的变频器控制技术是以I/O方式为基础,在控制器以及变频器的I/O端口上以功能需求来进行控制线的相应连接。传统的I/O控制方法功能较为单一,布线也较为繁琐,并且可靠性和通信效率也不高,在工业拖动现场时也存在较多的障碍,不利于工业拖动的现场。而现场总线的变频器控制技术则在技术上实现创新,现场总线是一项新技术,其顺应了工业控制系统以及信息技术智能化、分散化。在变频器控制以现场总线为基础的系统中,一条总线电缆便可完成变频器及控制器的全部通信,与上层网络相结合,实现了更加高效、智能以及全面的监控,也实现了更加高速的监控。信息系统集成在企业级别中的实施也更加便捷。

一、传统I/O技术于变频器控制的弊端

在变频器控制中本机控制是最为简单的,也称作面板控制。在进行变速、启动、点动、以及复位、停止的控制时,面板控制是通过变频器的键盘来进行的,键盘在控制面板上。虽然方法较为简单,也需要变频器控制面板有专人负责控制,面板控制效率较低,功能也较为简单,外部功能开关也可以用PLC控制器来进行控制,相关逻辑也得以实现,对变频器I/O端子进行输出,对变频器进行控制。并进行PLC编程用以不同功能的实行,其功能包括输入其他各种和外部故障的信号以及多级变速控制。

变频器的控制方法以I/O端口作为基础,在进行功能的扩展时,则只能采取较为简单的扩展,也难以改善传统I/O变频器控制方法所存在的缺点。工业拖动现场随着时代在发展,传统I/O技术已不能适应现代的施工要求。而现场总线技术作为新技术,在信息传输中只需要一条总线电缆,便可以实现传输所有信息,现场总线技术在维修成本、布线成本以及调试成本上也极大的降低了,并且全数字化,通信速度快和结构开放互连,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效率也较高。

二、以现场总线为基础的变频器控制系统

(一)以设备层为基础的变频器控制系统

3层网络结构体系是Rockwell对现场总线提出的标准之一,其组成包括了信息层、设备层以及控制和自动化层。其中,设备层是以现场总线技术工业标准为基础来进行网络开放,起到高层设备和底层工业装置的连接作用,高层设备则包括了计算器以及PLC控制器等,底层工业装置则包括了传感器、开关、以及拖动装置,还包括了阀门等。设备层采用的供电方式是总线供电,网络的电缆结构采用主干线结构和支线结构,并对本质安全技术进行提供,通信采用用户模式和生产者模式,在网络通信效率上较为优异,提供了两种报文类型,包括显示报文和I/O报文。

变频器控制以设备层为基础,其系统结构包括了,装有组态软件的一台RSlinx,并将其接入到设备层的总线之上,监控软件RSView32以及PLC编程软件RSlogix500的计算机,RSNetworx,与设备层相连的接口使用1770-KFD,而设备层与6台AB1336Plusll变频器则使用设备层通信模块1203-GK5来连接,网络主设备使用MicroLogix1500PLC控制器,对于网络设备信息的获取则使用扫描模块1769-SDN来进行,监测设备和控制设备。

连接现场设备和PLC,是以扫描模块1769-SDN作为接口,用作设备数据格式转换以及设备数据采样。在运行包含SDN的PLC处理器中,SDN对设备进行了依次扫描,采样参数,并对数据格式进行了转换,转换成PLC能够接受的数据格式,进而使PLC处理器能够进行读取,经PLC处理器进行处理,对其输出数据也进行了转换,转换成不同种类的设备能接受的格式。

变频器数据通信以及PCL数据通信的实现可以通过映射的方式来进行,Word 0至9 共10个字包括在接口定义格式之中,其中使用通信模块将Word 0和Word 直接输送至变频器,将其固化为变频器频率状态(或设定值)以及逻辑状态(或命令)。在进行映射的输出时,Word 0包含了系统的停止、故障复位和启动控制位以及系统的正反向、频率源和减速等控制位,设定工作频率则由Word1进行存放。在进行映射输出时,Word 0则反馈给PLC变频器状态信息,包括了变频器运行、使能和出错状态信息以及变频器达速、加减速状态信息,实际工作频率则由Word 1 进行存放。而Word 2至Word 9共8个字的通信内容设定则是以用户需求来进行,变频器中的DataIn/Out A至DataIn/Out D则与通信模块中的Datalink A至Datalink D相对应,常用的变频器监控参数设定至DataIn/Out之上,包括了故障代码、实际输出和加减速时间,以及电流电压和多个预置频率等。分别占用其中(Word 2至Word 9)一个字映射至扫描器。Word 1与Word 0相结合,使PLC实现监控变频器的大部分功能。

(二) Rockwell 3层网络系统平台

ControlNet作为中间层于3层网络结构中,具有高速确定性,也是开放型网络,其能够满足的要求较多,包括了连接PLC处理器,计算机和I/O用要求以及其他智能设备、操作员界面应用的要求,并且满足要求的高信息吞吐量和实时。经使用用户模式和生产者模式,控制网络具备对等网络功能和I/O网络功能,并且提供其高速性能。EtherNet通过工业以太网的使用,集成信息管理和控制系统,利用以太网监控生产场信息,包括了用于监控的工业PC工作站和PLC生产现场信息,还包括了可在计算机系统进行存取的ControlNet生产现场信息和DeviceNet生产现场信息,进而实现工厂级的统计质量控制、计划管理和生产流程的进行,以及实现物料跟踪、监视控制和远程设备维护的进行。

基于DeviceNet平台建立的Rockwell 3层网络对系统的集成更加的全面, ControlnNet与DeviceNet的连接可通过ControlLogix来实现,并且可接入至其网络适配器。DeviceNet节点扫描模块使用1756-DNB,ControlnNet节点扫描模块使用1756-CNB。两者中的ControlLogix、PL以及计算机与最高层EtherNet的连接则可使用以太网模块或者使用网卡来进行。经扫描器,在该层运行的计算机工作站可实现整个网络节点的扫描和管理,对设备层生产现场信息以及控制层生产现场信息进行存取,实现全方位信息调度以及集成的企业级运行,并在连接InterNet相连接时更为便捷。

(三)监控平台

对于监控变频器网络的任务的实现,可使用以RSView32软件为基础的计算机监控,或者使用PanelView人机界面来实现。RSView32可以与控制器实现通信功能,其中控制器的系列包括了与MicroLogix、PLC-5以及SLC500。还能与ControlLogix实现通信,并且网络层次也可以使用两种,包括ControlNet和DeviceNet。平台移植于连接两种计算机之间也更为便捷,网络可根据种类进行驱动器种类的选择。系统的多机同步控制、全部监控以及单机控制的集成是由总监控台来实现,而单独对每一台变频器进行控制可由各分控台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吴海东.变频器控制技术在平衡机中的应用[J].风机技术,2009,(1):57-58.

控制技术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建筑施工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ncrete crack belong to existing in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is a relatively serious problem, is also building construction is urgently needed to have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Is this problem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cause of concrete crack and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crack control technology, the paper analyzes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crack control technology, the detailed concrete crack explores the cause of concrete crack control technology,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Keywords: concrete crack; Control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硬化时要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经常出现很多裂缝。微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裂缝。所以对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进行相关探讨对于现实的建筑施工很重要。下面就以上问题作相关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一、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1、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热源来自于水泥的水化生热,水泥水化热一般是在浇筑后短期内集中放热。由于大量的水化热集聚在混凝土内部缓慢释放出来,故一般地,混凝土中心温度高,而外表面温度较低,因而在混凝土内外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使其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而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2、楼板的力学形变引起的裂缝

楼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负筋下沉均会产生裂缝,施工中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过早拆模,或者在混凝土未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等,这些因素都可直接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致使混凝土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承受弯、压、拉应力,导致混凝土裂缝。

3、温度引起的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变化对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有较大影响。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是由浇筑温度、水泥水化热的绝热温升和结构的散热温度等各种温度叠加之和组成。如果外界温度的下降过快,会造成很大的温度应力,极其容易引发混凝土

的开裂。另外,外界的湿度对混凝土的裂缝也有很大的影响,外界的湿度降低会加速混凝土的干缩,也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4、混凝土的配比不当引起的裂缝

这主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在高强砼的水灰比的取值上没有严格控制在0.24~0.38 之间,而在普通砼的水灰比而言,也没有控制在最大到0.6。相反,在水泥水化后,多余的水分就残留在混凝土中,形成水泡或蒸发后形成气孔,减少了混凝土抵抗荷载的实际有效断面。根据力学分析,在荷载作用下,可能在孔隙周围产生应力集中,使楼板表面出现裂缝。

二、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技术

1、加强混凝土结构设计

设计时宜采用中低强度混凝土,避免采用高强度混凝土。为了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收缩裂缝,可以适当采取在承台表面合理增加分布钢筋用量的措施,虽然单靠增加分布钢筋用量不能明显的防止裂缝出现,但适当增加分布钢筋的用量可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减小温度裂缝的宽度。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如果允许设置水平施工缝,应根据温度裂缝的要求进行分块,且设置必要的连接方式。

2、加强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的控制

由于砼的泌水性,骨料下沉,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因此在初凝后终凝前对砼表面进行二次压实抹光。在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的一天之内,仅限于做测量、定位、弹线等准备工作,不得吊卸大宗材料,避免冲击振动。24 小时后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小型材料,做到轻卸、轻放、分散就位。第三天可开始从事楼层墙板和楼面的模板正常支模施工。以增强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混凝土表面上铺设旧木模或脚手板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从而防止楼板裂缝的发生。

3、注意混凝土原料选择与配比

(1)混凝土中如果采用吸收率较大的骨料,干缩较大、骨料含泥量较多时,会增大混凝土的干缩性;同时,在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不仅能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和易性、可泵性、抗渗性、抗离析好,减少渗水现象的发生、减少混凝土的裂缝。

(2)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等情况,合理选择好混凝土的设计坍落度,针对现场的砂、石原材料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积极采用合适的掺和料和混凝土外加剂,抑制碱骨料反应;正确掌握好混凝土补偿收缩技术的运用方法。

4、加强成型后砼的养护

(1)保温养护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环节,其目的主要是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块体的内外温差值以降低混凝土块体的自约束应力。可以降低混凝土浇注块体的降温速度,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以提高混凝土块体承受外约束力的抗裂能力,达到防止或控制温度裂缝的目的。

(2)适当提高养护环境温度有利于减少内外温差、缓解降温速度,从而减小温度应力,也有利于混凝土强度增大和应力松弛发挥作用,可以避免混凝土因表面干裂而产生的塑性收缩。养护期间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其中心温度之差不大于25℃。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如遇风雨天气,应搭设防雨彩条布进行遮盖,同时周边做好排水工作,防止雨水流进入,保证混凝土浇灌的连续性和施工质量。

如遇高温天气、艳阳高照、大风,浇筑后立即用塑料布覆盖,防止砼表面水份过快蒸发,产生干缩裂缝。在气温较低时,成型后的砼可采用先覆盖一层塑料布,再在其上覆盖一层至二层麻袋布或草袋子进行保温。

(3)加强现浇板浇捣的养护工作。混凝土养护是整个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忽视对混凝土的养护,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裂缝,尤其在高温下施工,更应经常浇水养护,这样既可减少因温度产生的裂缝,也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的约束应力,有效控制裂缝。

三、结语

混凝土裂缝对建筑物的负面影响比较大,其即影响美观,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故要认真的加以探讨分析,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的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刘东波.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温度及收缩裂缝控制[J].现代商贸工业.2009(03)

[2]齐宁.浅议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与裂缝[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04)

[3]高丽,杨凯锋,任景乾.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

控制技术范文第五篇

2.基于自抗扰技术的导弹姿态控制系统设计侯营东,程新占,史震,HOUYing-dong,CHENGXin-zhan,SHIZhen

3.基于顺轨拦截的多杀伤器拦截方案设计高乾,周林,王森,陈曦,GAOQian,ZHOULin,WANGSen,CHENXi

4.减小惯性平台加速度计壳体效应方法研究李泉,LIQuan

5.微小型智能导弹设计技术探讨洪艳,HONGYan

6.SDBⅠ武器系统关键技术浅析薛琥,XUEHu

7.力矩器设计中磁路分析王晓强,田赁,蒋正川,殷芹,WANGXiao-qiang,TIANLin,JIANGZheng-chuan,YINQin

8.基于Matlab的电动舵系统模型辨识任晓军,李四保,谢劲松,RENXiao-jun,LISi-bao,XIEJin-song

9.制导兵器执行机构技术与发展景蓉,周建波,JINGRong,ZHOUJian-bo

10.基于模态试验的PCB板简化建模方法王永振,姚建军,袁大义,WANGYong-zhen,YAOJian-jun,YUANDa-yi

11.战术导弹控制技术 PDM系统在惯控产品研制中的应用陈海华,马静,CHENHai-hua,MAJing

12.三维数字化模型质量检查技术研究张智普,陈海华,ZHANGZhi-pu,CHENHai-hua

1.容错捷联惯性/星光/卫星组合导航技术研究任建辉,苏祥荣,王文辉,刘峰,李邦清,RENJian-hui,SURong-xiang,WANGWen-hui,LIUFeng,LIBang-qing

2.抗野值H∞滤波在捷联惯导系统传递对准中的应用李海军,李新纯,纪志农,刘道静,LIHai-jun,LIXin-chun,JIZhi-nong,LIUDao-jing

3.提高海军舰艇导航设备精度的几种技术途径杨继红,王振军,杨小军,YANGJi-hong,WANGZhen-jun,YANGXiao-jun

4.陆用定位定向与寻北仪技术应用现状王世光,王振军,WANGShi-guang,WANGZhen-jun

5.四频差动激光陀螺色散补偿技术研究杨继红,白长川,汪世林,王宇虹,YANGJi-hong,BAIChang-chuan,WANGShi-lin,WANGYu-hong

6.机抖噪声注入温度自适应技术研究李霖,田海峰,杨磊,LILin,TIANHai-feng,YANGLei

7.激光陀螺背向散射特性及测试方法研究李路且,韩文法,LILu-qie,HANWen-fa

8.激光陀螺放电噪声研究黄敏,田海峰,李志刚,HUANGmin,TIANHai-feng,LIZhi-Gang

9.新型一体化直接驱动电动伺服机构技术发展现状任晓军,唐苗,张新华,谢劲松,RENXiao-jun,TANGMiao,ZHANGXin-hua,XIEJin-song

10.飞航导弹舵系统热防护技术苗建锋,朱京辉,翁磊,邹军锋,MIAOJian-feng,ZHUJing-hui,WENGLei,ZOUJun-feng

11.飞航导弹导航计算机小型化技术研究张芸,侯凤霞,ZHANGYun,HOUFeng-xia

12.捷联惯性组合导航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刘璞,王宁,LIUPu,WANGNing

13.电路仿真技术在某型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董建树,孙宏超,袁晓宇,DONGJian-shu,SUNHong-chao,YUANXiao-yu

1.反舰导弹末端机动突防的脱靶量分析武志东,顾文锦,毕兰金,WUZhi-dong,GUWen-jin,BILan-jin

2.PLC技术在航天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蒋彭龙,洪艳,JIANGPeng-long,HONGYan

3.一种TVARMA参数估计方法及在飞行器结构响应信号建模中的应用邓卫强,王跃钢,杨颖涛,郑文达,DENGWei-qiang,WANGYue-gang,YANGYing-tao,ZHENGWen-da

4.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协同航路规划研究程春华,CHENGChun-hua

5.基于FPGA的导弹制导站系统设计董洋,摆卫兵,朱如义,DONGYang,BAIWei-bing,ZHURu-yi

6.潜射导弹充气均压系统建模与控制系统设计朱明骏,杨军,ZHUMing-jun,YANGJun

7.飞航导弹用舵系统性能与可靠性一体化设计技术探讨王晓林,任晓军,WANGXiao-lin,RENXiao-jun

8.新一代的反舰导弹及其应用技术隋先辉,董受全,王少平,孙玉明,SUIXian-hui,DONGShou-quan,WANGShao-ping,SUNYu-ming

9.惯性导航传感器NeilM.Barbour,尚克军,刘峰,林思刚,杜祖良,曲蕴杰

10.钝头前机体用的嵌入式大气数据传感系统的校准程序和结果BrentR.Cobleigh,StephenA.Whitmore,EdwardA.Haering,Jr.,JerryBorrer,V.EricRoback,武凤德

1.高速飞行器再入时微波通过等离子体鞘套的传输特性马兆国,高正平,毕兆亿,MaZhao-guo,GaoZheng-ping,BiZhao-yi

2.第四代防空导弹的几个关键技术袁华,简金蕾,任宏滨,金凤杰,YuanHua,JianJin-lei,RenHong-bin,JinFeng-jie

3.反辐射导弹对抗技术研究白剑林,陈亮,张平定,BaiJian-lin,ChenLiang,ZhangPing-ding

4.飞机隐身技术与未来空空导弹的发展梁晓庚,贾晓洪,LiangXiao-geng,JiaXiao-hong

5.舰舰导弹毫米波雷达末制导研究沈立可,张世燎,ShenLi-ke,ZhangShi-liao

6.CDMA与跳频技术在军事通信中的比较分析吕久明,LuJiu-ming

7.基于三结合实验方法的复杂电子战综合评估贺文斌,陶建锋,HeWen-bin,TaoJian-feng

8.隐身巡航导弹的技术实现及其对抗措施探讨吴世龙,WuShi-long

9.巡航导弹打击航母毁伤问题的研究李雪,LiXue

10.多传感器目标识别决策融合算法分析李炯,雷虎民,刘兴堂,LiJiong,LeiHu-min,LiuXing-tang

11.雷达与红外成像双模联合目标识别研究张世燎,沈立可,杨绍清,ZhangShi-liao,ShenLi-ke,YangShao-qing

12.基于粗集-神经网络模型的目标识别方法研究赵双杰,刘进忙,叶震,ZhaoShuang-jie,LiuJin-mang,YeZhen

13.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目标识别模型曹学斌,刘进忙,CaoXue-bin,LiuJin-mang

14.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技术研究白玉辰,罗建华,BaiYu-chen,LuoJian-hua

15.基于神经网络的专家系统研究及应用曹珊,贺正洪,CaoShan,HeZheng-hong

16.一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战机识别算法苗德成,张晓东,吴江,王博奇,MiaoDe-cheng,ZhangXiao-dong,WuJiang,WangBo-qi

17.基于模糊技术的航迹管理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郑富军,贺正洪,ZhengFu-jun,HeZheng-hong

18.战术航空侦察航线规划评价模型周燕,范鹏,林艳红,ZhouYan,FanPeng,LinYan-hong

19.双/多基地雷达反隐身定位分析张建新,张永顺,曲靖华,薛晓峰,ZhangJian-xin,ZhangYong-shun,QuJing-hua,XueXiao-feng

20.组网雷达探测区域仿真卢盈齐,祝长英,李松,LuYing-qi,ZhuChang-ying,LiSong

21.一种雷达网目标分配的数学模型研究胡方方,张金成,李秋江,HuFang-fang,ZhangJin-cheng,LiQiu-jiang

22.一种数字火控仪目标导引系统设计研究赵勇,黄晨,王东,ZhaoYong,HuangChen,WangDong

23.战术导弹发射车最优路径规划算法研究刘伟,王雪梅,张博,吴春龙,LiuWei,WangXue-mei,ZhangBo,WuChun-long

24.一种导弹绝缘电阻测试仪的软件设计罗大成,王仕成,闵海波,LuoDa-cheng,WangShi-cheng,MinHai-bo

25.高炮武器平台电动调平分系统设计战术导弹控制技术 韩洪广,郭泓,赵勇,HanHong-guang,GuoHong,ZhaoYong

26.大气传输中舰船红外辐射分布的计算方法李炳荣,平殿发,韩建立,LiBing-rong,PingDian-fa,HanJian-li

27.高层体系结构HLA仿真技术与应用研究罗红英,陶英歌,LuoHong-ying,TaoYing-ge

28.基于遗传算法的威布尔分布的参数估计及MATLAB实现方华元,胡昌华,李瑛,FangHua-yuan,HuChang-hua,LiYingHtTp://

29.多线程串行通信在武器分布式仿真系统中的应用龙勇,袁静,李胜朝,黄先祥,LongYong,YuanJing,LiSheng-chao,HuangXian-xiang

30.基于多功能DAQ卡的虚拟数字示波器设计惠俊军,王志贤,HuiJun-jun,WangZhi-xian

31.GKD-BASE完整性约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邓亚丹,廖巍,吴秋云,陈宏盛,DengYadan,LiaoWei,WuQiuyun,ChenHongsheng

32.基于CVI的测试信号滤波和特征提取组件设计张锋,穆阿华,张剑,吴钦,ZhangFeng,MuA-hua,ZhangJian,WuQin

33.用推迟初始化的方法实现安全客体重用路艳丽,LuYan-li

34.光伏系统逆变器结构拓扑与数字化控制策略王友礼,WangYou-li

35.基于遗传算法的卫星轨道改进算法苑立伟,杨建军,刘付显,YuanLi-wei,YangJian-jun,LiuFu-xian

36.高炮数字式航路教练器设计彭力彬,赵国豪,赵勇,PengLi-bin,ZhaoGuo-hao,ZhaoYong

37.基于熵权的通信兵训练考核综合评估研究张建强,张平定,孙海虹,ZhangJian-qiang,ZhangPing-ding,SunHai-hong

38.武器装备故障率规律与维修策略研究李执力,陈政新,薛长生,LiZhi-li,ChenZheng-xin,XueChang-sheng

39.防空群指挥能力评估指数模型研究谢永亮,单兆春,郭栋,刘爽,XieYong-liang,ShanZhao-chun,GuoDong,LiuShuang

40.地空导弹武器装备综合保障能力评估模型研究史向峰,张琳,ShiXiang-feng,ZhangLin

41.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研究薛长生,李执力,李宇寰,XueChang-sheng,LiZhi-li,LiYu-huan

1.导弹气动力/侧向推力混合控制特性研究顾文锦,冯国虎,杨建军,GuWen-jin,FengGuo-hu,YangJian-jun

2.导弹侧向机动控制的优化设计孙明玮,刘丽,SunMing-wei,LiuLi

3.小直径炸弹控制技术研究杨明,上官垠黎,YangMing,ShangguanYin-li

4.空空导弹大离轴角发射条件下的控制研究王锡泉,黄惠晶,WangXi-quan,HuangHui-jing

5.一种导弹自动驾驶仪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吴进华,巫检丰,张笑寒,WuJin-hua,WuJian-feng,ZhangXiao-han

6.模型验证技术在红外空空导弹控制系统动态测试中的应用黄惠晶,梁晓庚,贾晓洪,HuangHui-jing,LiangXiao-geng,JiaXiao-hong

7.基于增强学习的空空导弹智能精确制导律研究卢超群,江加和,任章,LuChao-qun,JiangJia-he,RenZhang

8.一种新型六自由度BP神经网络最优中制导规律研究张强,雷虎民,边岗莹,ZhangQiang,LeiHu-min,BianGang-ying

9.利用惯性垂速进行飞航导弹纵向导引设计孙明玮,SunMing-wei

10.基于虚拟导引的程序弹道快速生成技术孙明玮,陈志刚,SunMing-wei,ChenZhi-gang

11.指定倾角的小视场角攻击导引技术孙明玮,陈志刚,SunMing-wei,ChenZhi-gang

12.三点导引法导引舰空导弹弹道研究徐奕航,原超,童幼堂,张中南,XuYi-hang,YuanChao,TongYou-tang,ZhangZhong-nan

13.舰舰导弹被动定位法研究费嶂,董受全,胡锡定,郭峰,FeiZhang,DongShou-quan,HuXi-ding,GuoFeng

14.防空导弹TVM制导方式的作战使用研究金钊,王洪胜,陈思达,JinZhao,WangHong-sheng,ChenSi-da

15.便携式地空导弹超前修正导引弹道模型的仿真研究童勇,曲红星,蔡捷峰,TongYong,QuHong-xing,CaiJie-feng

16.再入段风场对弹道导弹射击精度影响的仿真试验研究李洪儒,叶鹏,LiHong-ru,YePeng

17.冲压发动机导弹协调控制与总体设计一体化研究郑书娥,ZhengShu-e

18.巡航导弹弹体动态特性分析研究张靖男,赵兴锋,郑志强,ZhangJing-nan,ZhaoXing-feng,ZhengZhi-qiang

19.北斗定位技术改进方案分析与比较汤勇刚,练军想,吴美平,沈林成,TangYong-gang,LiangJun-xiang,WuMei-ping,ShenLin-cheng

20.捷联惯导系统动态速度误差补偿研究王世伟,李新纯,李群,WangShi-wei,LiXin-chun,LiQun

21.战术导弹控制技术 SINS/GPS组合导航中的一种高精度时间同步方案张开东,吴美平,ZhangKai-dong,WuMei-ping

22.有限状态机在捷联惯导系统软件设计中的应用黄杨明,李涛,吴美平,HuangYang-ming,LiTao,WuMei-ping

23.捷联惯导系统半实物仿真试验的时序同步研究李兴玮,时伟,赵云,LiXing-wei,ShiWei,ZhaoYun

24.基于简单凸联合的组合导航估计融合方法姚智颖,刘冬,刘光斌,余志勇,YaoZhi-ying,LiuDong,LiuGuang-bin,YuZhi-yong

25.基于M估计的多传感器加权融合法在单点定位中的应用潘爽,吴雨强,赵张南,PanShuang,WuYu-qiang,ZhaoZhang-nan

26.基于星敏感器的导弹姿态矩阵线性化解算方法邓红,陈昊明,刘光斌,DengHong,ChenHao-ming,LiuGuang-bin

27.地地弹道导弹空气动力系数的建模与仿真张星奇,张合新,孙立江,ZhangXing-qi,ZhangHe-xin,SunLi-jiang

28.激光位敏探测技术在动态漂移测试中的应用赵大海,李春捷,ZhaoDa-hai,LiChun-jie

29.低精度MEMSIMU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李文强,马建军,郑志强,LiWen-qiang,MaJian-jun,ZhengZhi-qiang

30.微石英音叉陀螺驱动电路分析罗兵,李志新,LuoBing,LiZhi-xin

31.超声波电机在制导武器执行机构中的应用前景探讨于志远,莫昱,姚晓先,YuZhi-yuan,MoYu,YaoXiao-xian

32.基于智能模块的PXI总线嵌入式控制器设计付平,高俊生,黄灿杰,FuPing,GaoJun-sheng,HuangCan-jie

33.航天器分布式智能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设计李清东,张庆振,任章,钱凤臣,LiQing-dong,ZhangQing-zhen,RenZhang,QianFeng-chen

34.反舰导弹对舰攻击策略优化研究江言林,钟吟,JiangYan-lin,ZhongYin

1.高超声速导弹再入的鲁棒变结构控制方法研究黎科峰,任章,LiKe-feng,RenZhang

2.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导弹自动驾驶仪鲁棒稳定性分析凡永华,薛艳,杨军,肖晨静,FanYong-hua,XueYan,YangJun,XiaoChen-jing

3.复合控制拦截弹的稳定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李玉林,刘庆鸿,LiYu-lin,LiuQing-hong

4.战术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精度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张靖男,赵兴锋,郑志强,ZhangJing-nan,ZhaoXing-feng,ZhengZhi-qiang

5.基于模糊逻辑的自适应全局Terminal滑模控制邓以高,高中庆,田军挺,王亚锋,DengYi-gao,GaoZhong-qing,TianJun-ting,WangYa-feng

6.防空导弹侧向过载积分变结构控制研究张记华,张春明,刘剑锋,ZhangJi-hua,ZhangChun-ming,LiuJian-feng

7.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的最优化控制研究战术导弹控制技术 闫明亮,郭留河,王凯,YanMing-liang,GuoLiu-he,WangKai

8.一类挠性航天器的模糊控制白圣建,黄新生,BaiSheng-jian,HuangXin-sheng

9.一类非线性时变的靶弹高度模糊/线性复合控制系统设计杨选春,蔡金国,杨艳,卢鸿力,YangXuan-chun,CaiJin-guo,YangYan,LuHong-li

控制技术范文第六篇

关键词:秋菊;花期调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682.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13603

1引言

乌鲁木齐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冬季寒冷漫长。一般4月开春,9月底入冬。而对品种来说,秋期一般为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晚花花期为12月上旬至翌年1月。因此,在乌鲁木齐地区,1、2、3、10月均不见开放,国庆和春节没有可供观赏,尤其极具观赏性的名菊,一般都在秋季开花。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通过花期控制技术使周年开花成为现实。因此,目前有条件的生产者几乎都采用光控技术并结合温度控制的技术使按需要日开放。 秋菊的生态习性及品种:秋菊是中的大花品种,性喜湿怕涝、喜光稍耐半阴环境下生长良好,属于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具有多种花萼形态,可形成多种花序,花色各异、具有清新高雅的香气,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乌市植物园从1997年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六届菊展,受到广大市民赞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乌市植物园现有近300个品种的秋菊品种。如麦浪、金背大红、绿牡丹、绿云、绿朝云、十丈竹帘、兼云香白、兼芸香紫、兼芸香黄、帅旗、黑旋风、黄鹤楼、绿衣红裳、一枝浓艳 、太平瑞光、大乔、二乔、国华越山等。

2花期控制技术

根据的生物学特性,影响其花期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大的方向:一是环境条件因素,比如光照时间的长短,温度高低的变化;二是化学药剂因素,采用乙烯,920等化学试剂喷洒,可改变内部激素成分和浓度,影响的生长发育,从而达到控制花期的目的。

2.1温度控制

低温储藏法:当在10月底至11月初开花后,将其移入地窖内保持0~5 ℃低温,空气湿度90%左右;在此期间注意盆土以“握能成团,松开即散”为标准;晚上采取保温措施(或盖小草帘),并要通风,一直维持这种状态至离春节还有45 d左右,升温到白天20~25 ℃,夜间16~18 ℃,到春节期间就可转出观赏,已开放的花朵仍不逊色。

应选用低温下生长健壮,脚芽8~10 cm长,其花芽分化良好的晚花品种,或生长期短同时花芽分化诱导日数短、花瓣众多、植株较矮的品种,如秋菊品种等。要使盆栽菊在春节开花,应在8月中旬进行扦插,插穗须经长日照处理。将插穗插于盛有培养土的花盆、木箱或露地苗床内,浇足水,不需遮阳。2周后可生根,9月中旬上盆定植。此时天气转凉,转入温室内。上盆后到花蕾形成前温度保持白天20~25 ℃、夜间15 ℃。植株花蕾形成后,正值寒冬;室内温度白天保持15 ℃,夜间不低于10 ℃。

2.2光照控制

2.2.1长日照处理

(1)处理方法。补光的光源配置:补光均按一定的距离配制一定大小的电灯来完成,通常用白炽灯,不同瓦数的灯的有效光照强度覆盖的范围是不同的。用大瓦数的灯较省电。生产上因面积大,用灯多,各灯的光照相互重叠,使光照强度增大,增加了每只灯的有效覆盖面积,使每一只100 W的灯有效补光面积达25 m2。灯安装在每畦的中线上,边畦略偏于外侧,悬挂于距枝梢顶部60~90 cm处过低各株间受热受光不均。每盏灯均加反光罩以增强光照减少光源损失,可用照度计先测一下照强度。

具体方法:在温室内将100 W电灯装在植株上方1 m处,每隔2 m装灯1盏,在太阳即将降落时开始补光,时长为3~4 h光照。长日照处理应从采摘插母体即8月中旬开始进行,到10月底结束。

(2)人工补光的开始及终止时间。根据供花花期,结合品种光周期特性反应和当地日照长短的季节变化确定,按品种制定一个时间表严格执行。开始日期是根据品种花芽启始分化的临界日长及当地的纬度而定,即当地的日照长已缩短至接近该品种花芽启始分化临界短日长之前开始,宜稍早而不能晚。不能确切了解品种的临界短日长时,掌握在当地日照时数缩短至15 h时开始补光。终止日期依需花日期及品种的不同来确定。使进入短日照启始花芽分化。人工补光总日数也不宜太长,太长既浪费,也易造成枝梢老化。补光的目的是使每天的暗期缩短而不是使光期加长。因此,补光的时间应该安排在每一夜晚的暗期中间插一段光照时间把较长的黑夜分成两段,每段的时间均等,同时也加长了总光照时数。插入光照具体时刻的原则使每段暗期连续的时间均短于7 h,一般在22:00至次日3:00之间进行,被分割成的两段暗期都不会超过7 h。

(3)补光的光照强度。补光期间,每株的叶冠都必须接受一定的光照强度才能起补光的效果。不同品种对光照强度的敏感性不同,不同季节,地区自然光照的差异也很大。光照强度不够和补光时数不足一样,易产生柳叶头或达不到在预计日期开花。因此,生产上长采用更强光照。

2.2.2短日照处理

(1)遮光。人工遮光使菊珠提前进入短日照环境,提早花芽起始分化提早开花,也是周供花常用的有效措施。

(2)品种选择。遮光对菊苗的要求: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最少要有12片以上发育完好的叶片,否则造成无花或花小色差。高温季节使用对温度正反应品种,秋的早花品种中花品种最适宜。

(3)遮光适期。遮光的具体起止日期,须根据需花,日期结合品种的光周期反应特性,当地日照长度的季节变化和栽培方式而确定。

(4)每天遮光的起止时间。遮光提前开花的机理是延长连续暗期的时数,而不是单纯缩短日照时数。因此,遮光的起始或终止时间因该与自然黑暗的夜间相连接,期间不能有一段光照时间,否则起不到遮光作用。遮光就只有早晚两段时间可利用,一为午后日落前开始,另一为凌晨天亮前遮光几小时,以缩短连续光照之要求的时数。日落前遮光在白天操作,工作方便,但夏季遮光过早,气温高,若棚气温超过30 ℃花芽分化延迟。凌晨前遮光不会使棚内温度升高,但常因人为因素遮光不准而造成失误,因此可以把遮光时间分别在傍晚于清晨两段时间内共同完成例如傍晚19:00~20:00遮光,次日8:00~10:00撤除能保证12~14 h的连续黑暗,连续遮光50~70 d。如“五一”用花,3月中旬遮光;“七一”用花,5月中旬遮光;“十一”用花,7月上旬遮光。

(5)每天遮光的时数。每天遮光的时数依自然夜长遮光起止时间和品种而定。原则为保证每天的黑暗时间不少于12 h,对各个不同的品种以13~14 h黑暗可保安全有效。暗期太短起不了提前开花的作用甚至产生柳叶头,太长又减少光合作用的光照时间,常使生长差花小质差。对短日照暗期中的间断光照十分敏感,每天12~14 h的黑暗必须连续,期间失败,绝不能插如一段光照,即使插入一段很短时间的光照也会产生影响,使短日照遮光处理失效。遮光还因当完全,不能有超过22 lux以上的光照透入。

(6)遮光方法。①遮光棚高度一般高1.8~2.2 m,宽5 m左右,长30 m左右,这样有利于遮光操作,又可保证通风降温。②遮光膜选用不透光的黑塑料膜,要求完整没有缺损小孔。

2.3喷施激素

将于10月25日之前移入另一温室内,保温3~8 ℃,每周喷1次赤霉素或青鲜素来代替低温处理;注意浓度不可过高,约1000倍,药效约2~3周,喷至离春节还有40多天时升温可供春节开花;如在花芽分化期之前以NAA 50 mg/L处理,3 d处理1次,共进行50 d,可延迟开花10~14 d,也可打破常规开花时间观赏。另外,在部分早中花品种上,采用激素代替短日照处理也可使秋菊春夏开花。总之,采用喷施激素处理既可代替低温、短日照处理,使反季节开花,又可使矮化,观赏价值提高,一举两得。

3存在的问题

3.1菊苗宜在适当的生长期补光

植株太小,无足够叶片将使花期延迟,一般14片以上的才宜补光。补光过迟,将造成老化株,已进入花芽启始分化植株补光将产生柳叶头或延迟开花及花质下降后果。生长过程中补光不可中断,不同光周期要求不同的的品种应处理。避免影响其他花卉的生长。

3.2激素浓度控制

由于遮光湿度较大不通风易徒长可用矮壮素控制。常用B9激素,浓度范围2500×10-6~5000×10-6叶面喷洒。优点:用途广泛,不易产生药害,一般不使花期延后。缺点:用药量大,成本高,药效持续时间。

多效哨唑浓度100×10-6~800×10-6对多种花卉及有很强的矮化作用,常灌根。优点:用量少,省费用,作用强。缺点:用量过大回事菊株矮缩呈莲座状,节间始终不能延长,甚至死亡。

3.3光强控制及湿度控制

除白炽灯外,其他光源同样有效,日光灯效果更好,更省电,但建设费用较高。低压c灯光线接近太阳光是近年多采用的,由于耗电量高灯具重,安装不便,且黑膜透气性差升温较快,棚内湿度大,易破损。由于温度高,湿度大还易发生病虫害,花色没有自然花期艳,重量较重较费工。

4新型技术

国外目前采用现代化温室进行控制,它可以根据需要自动控温,遮光补光等省工省力效果很好。在内地采用专用遮光布其重量不到黑膜1/3且透气通风,结实耐用省工省力。LED生物灯作为新型光源具有省电,光波能有效被植物吸收,促进植株生长。成活率提高50%,生长量提高20%,节能60%,安装定时器能准确无误地控制每天的补光时间安排还能节约人力。

5结语

秋期调控技术的应用,可使在预定时间开放,并延长了其花期,达到预定的观赏效果。同时,通过花期调控可直接影响到秋菊的上市时间、提高其商品价值,调节花卉市场上供销的平衡, 解决淡旺季供需矛盾,显著提高了的生产价值,进而影响影响了生产者的经济效益,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观赏需求, 也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解决秋期调控问题就是解决了秋菊的周年供应问题,既满

收稿日期:20160523

作者简介:刘加阵(1977―),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工作。

足了节日、庆典等大型活动的需求,也可极大地丰富新疆观赏花卉品种,尤其丰富了冬季观赏花卉的种类。

在冰天雪地的春节有美丽的开放,不仅能吸引当地市民观看,甚至也可吸引部分疆外游客前来观赏。对本地的旅游业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是一个宣传乌鲁木齐的好机会,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柯东文.灯照控制的花期的问题[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1):54~55.

[2]余容,陈林.大花型秋菊的花期调控试验[J].西南园艺,2006,34(4):27,6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化工原理教学范文 下一篇:说课设计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