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7 15:54:55

科学研究报告

科学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一、调研目的

此次调研旨在对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二十多年来所形成的成果、经验和结论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症结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梳理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政策建议,概括而言,即“摸清情况、找出问题、想出办法”。

二、调研内容

(一)系统研究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与相关理论;(二)总结和评价实践素质教育的具体模式;(三)研究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突出问题和应试教育倾向愈演愈烈的原因;(四)分析我国现行素质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五)分析2004年中央8号和16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六)总结各级各类学校促进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主要成效和经验;(七)研究当前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学校开展音体美教育的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以上调研内容可从理论、政策、实践等三个方面进行分解,形成下图研究框架:

此次调研主要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会等方法。

四、具体分工

(一)总课题组组成

组长:朱小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教授);

副组长:田慧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成员包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若干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的负责人和研究人员。

(二)根据以上研究框架,课题组下设10个研究小组,其工作任务和人员安排如下:

第一组:系统研究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与相关理论。

负责人:高宝立(《教育研究》杂志主编、编审)

成员:朱小蔓、毕诚、刘惊铎、宗秋荣、武思敏、金东贤

第二组:总结和评价实践素质教育的历史进展与具体模式。

负责人:陈如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处长)

成员:崔相录、酆力、刘晓楠

第三组:研究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突出问题和应试教育倾向愈演愈烈的原因。

负责人:方晓东(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成员:田慧生、程方平、郝志军、吴安春、秦行音、陈金芳、邓友超

第四组:分析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背景、内容与落实情况。

负责人:吴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副主任、博士)

成员:曾天山、明航、杨润勇

第五组:研究和分析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现状。

负责人:詹万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成员:齐欣、李书华、宁武杰、徐安德

第六组:研究分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

负责人:张铁道(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

成员:赵学勤

第七组:研究分析各级各类学校促进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现状。

负责人:李继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副主任)

成员:于慧颖、徐美贞

第八组:研究当前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教育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负责人: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副研究员)

成员:马艳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心理健康》课题组

第九组:研究当前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学校教育的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

负责人:李永亮(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卫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成员:吴键、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

第十组:研究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负责人:李鑫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副研究员)

成员:李荣芝

(三)根据调研工作需要,设北京、辽宁、山东、江苏、湖南、甘肃等若干个地区调研组,整理、总结和评价各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负责人:田慧生

(四)根据调研工作需要,总课题组设秘书处,挂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具体负责此次调研的联络、协调以及总研究报告的撰稿工作。

负责人:陈如平

成员:郝志军、付文瑞、刘晓楠

(五)总报告撰写组成员:

负责人:陈如平

成员:郝志军、金东贤、秦行音、邓友超、杨润勇、明航

(六)总课题组协调员:续梅(《中国教育报》基础部主任)。

四、研究成果

(一)调研报告的具体成果由总报告、分报告、地区个案、附录四部分。

(二)总报告由总课题组秘书处组织人员撰写,总字数在1.5~2万字左右。

(三)分报告由10个研究小组负责撰写,独立成章,字数以1万字为限。

(四)地区个案由地区个案研究组负责撰写,字数以1万字为限。

(五)附录主要包括各类文件法规、参考文献、素质教育大事记等。

五、时间安排

8月5日,组成课题组,将课题组成员名单上报教育部。

8月10日前,拟制调研工作方案,供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

8月10日,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召开在京课题组成员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与修订调研工作方案,并部署具体工作。

8月15日,将调研工作方案上报教育部,待批准;各研究小组按照分工,拟订工作计划,开展资料收集、细化分工等前期准备工作。

8月15日~9月15日,实施调研工作。

8月24日,各研究小组负责人会议。

9月9日,各研究小组工作进展中期汇报。

9月15日前,完成分研究报告,并汇总到总课题组秘书处。

9月17日,在北京举行第二次工作会议,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讨论总研究报告初稿撰写计划安排。

9月25日前,总课题组秘书处组织人员完成总研究报告初稿。

9月30日前,经总课题组负责人确认后,将总研究报告上交教育部。

六、工作要求

(一)此次调研工作属国家重大调研项目,意义重大,所有参与调研的人员要高度重视,应本着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仅要积极、有效地做好此次调研工作,还要为今后开展此类活动积累成功经验和探索有效途径。

(二)此次调研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研究小组要明确责任,按照分工抓紧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切勿影响调研工作的总体步骤。

(三)研究报告无论总报告和分报告,均须按A4纸规格、小四宋体打印、装订成册,同时上交电子稿,总课题组秘书处为此次调研建立专题档案信息库。

(四)要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保管和整理工作,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详实性和完整性。

科学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第一步: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方法

(一)确定研究问题

1.提出问题

师:“地上的落叶哪一面朝天的多呢?”

生1:“正面朝天的多。”(举手同意的超过半数)

生2:“背面朝天的多。”(举手同意的不足一半)

2. 小结:以“落叶总是x面朝天”为题,展开一次研究活动。

(二) 选择方法

师:“你们打算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

生1:“采用‘文献检索法’,上网一搜就全知道了。”

生2:“采用‘观察法’,校园到处是落叶,出去看看就明白了。”

师:“那好,我们马上到校园的树下观察树叶落地的情况。”

第二步:实地观察,激发探究欲望

(一)观察与发现:柳树下,学生纷纷弯下腰认真观察树叶。

生(兴奋地):“老师,我们猜想对了,落叶背朝天的多。”

师:“同学们,再到杨树下面观察观察。”

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奔过去,观察的结果还是背朝天的多。

(二)质疑与探究:同学们按捺不住地向老师提问。

生1:“老师,落叶为什么背朝天的多啊?所有的落叶都是这样的吗?”

生2:“野外的落叶也是背朝天的多吗?”

师:“想知道答案,打开书第22页一看便知道了。”

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边看边议论。

第三步:深入探究,发现规律

(一)汇报、交流

生1:“老师,我知道是什么原因了。树的叶子虽然很薄,但内部的结构是完全不同的。正面是排列紧密的栅栏组织,背面是排列稀疏带有小毛孔的 海绵结构。到了秋天,水分慢慢的蒸发,这时,叶子的正面比背面沉,落地后自然是沉的一面(正面)先着地,背面也就朝天了。”

有几个同学表示赞同,但大部分同学似懂非懂。发现这一问题后,及时调查预案。

(二)直观认识,深入探究:

教师请学生观看(播放课件2)降落伞下落过程视频(伞轻人重,人先落地),并使用简笔画图示,引导学生明白重力这一自然规律。

(三)得出结论:

落叶总是背朝天,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四)撰写研究报告:

每个小组补充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五)总结研究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本次活动的过程:首先,我们通过看大屏幕提出了问题;然后进行了猜想;紧接着选择了用观察法对我们的猜想加以验证,并记录了观察的数据和现象;再通过对数据和现象的研究分析得出了结论,并补充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即:“提出问题—猜想—观察法—记录数据和现象—研究分析—结论—研究报告。”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再一次了解和认识了做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今后的活动中,还要同学们自己按照这个基本方法、步骤去体验、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使用这些研究方法。

第四步:活动拓展

师:“按照自然规律,落叶都应背朝天。那为什么还有面朝天的呢?”

生1:“落叶下落时撞击到什么东西上它就翻过去了。”

生2:“也可能是被风吹的。”

师:“老师留下一个任务,请同学们留意一下身边的自然现象,选一个课题进行探究,看看你们能否发现其他自然规律。例如:‘叶子的颜色为何不一致’‘叶子周边为什么会有锯齿’等。”

反思

“研究性学习活动”虽然是“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但终究属于“学习活动”,一、仍然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二、不能用科学家搞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严格要求或规范学生的研究活动;三、活动不能走过场,防止教师或部分学生做演示,其他同学当观众的现象出现,必须全员参与;四、一定要让学生在研究学习活动过程中,了解、学习和掌握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一、研究报告的标准

国家教学成果奖励条例规定,“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必须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必须围绕解决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科学的思路、方法和措施,经过不少于两年的实践检验,对于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效果显著,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特别注意教学成果的方向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效性要求”。其实,这也是对研究报告的质量要求。

一个好的研究报告,简要地说,应具备以下五个特点:

真:要真实,不作假,这是研究报告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底线,是其第一要义,如果弄虚作假,必然“一票否决”。

实:要实在,不泛泛而谈地讲理论(念),套话连篇,要“挤干水分”;要理论联系实践,具有可操作性,要使人明白,你“到底是怎么做的”。

准:要准确,包括概念、事实、数据、引文的准确等,没有明显的知识性错误。

新:要有新意,言人之未言,包括提出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实施新做法,总结新经验等,要彰显自己的特色。

美:文通句顺,标题考究,体现逻辑之美,理性之美,通俗而不肤浅,深刻而不晦涩。使人愿读,读得进去,发人深思,耐人回味。

“真”体现了诚信的品德,“实”体现了朴实的学风,“准”体现了科学精神,“新”体现了研究之精髓――发展与创新,美则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其中,“真”与“实”是态度和学风问题,“准”与“新”是学术水平问题,“美”则是在前者基础上的一种更高的追求。

综上所述,好的研究报告应做到真实、理论联系实际;观点鲜明、独到、有新意;论述严谨,事实、数据准确,案例典型,文字精炼,便于阅读。实现教育研究的合规律性(真)、合目的性(善)与合艺术性(美)的统一。

作为学校同志,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展现自己的特点,而无须勉为其难地追求所谓“学院派”的写作风格。笔者对研究报告的追求是:用我们的语言叙述我们的实践,让我们的经验反映教育规律,以我们的特色引起别人的关注,使我们的成果为同行服务。

二、研究报告的内容

研究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但是作为一种学术性研究文体,有一些基本的结构与要求。

题目:将研究课题名称加上引号,再加“研究报告”。例如:“中小学整合式美育研究”研究报告、“初中分层教学实验”研究报告(注意课题名称要用引号,不用书名号)。研究报告的题目一般不用副标题,也不用文学化的语言表述。

摘要:一般不超过250字,是对研究报告内容的高度概括,应该包括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研究的主要结论。要使用第三人称,不要写成提纲或评论。

关键词:是从研究报告的题目、摘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对表述研究报告的中心内容具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一般为3-5个,注意关键词不宜过多。

正文:在研究报告的正文部分,从逻辑上看,应该说明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解决什么问题。应是真实存在而必须解决的问题,要对问题的表现与程度有所描述,并说明解决该问题的意义。通常用“引言”、“问题的提出”或一个自然段来表述。

(二)解决该问题的主张和措施。主张是“大思路”,含所依据的国家有关教育文件规定、所秉承的教育理论(念)等,属于“战略问题”。措施是主张的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属于“战术问题”。

(三)研究取得的成果与效果。要把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加以梳理,归纳,系统化;要把有效的做法,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总结成一条条经验,包括做法和做法背后的理性思考。

要以证据说明效果。证据包括:事实(例子)、数据(调查统计数据、测试或考试的成绩等)、有关证明、师生、社会的反映等。

4.研究结论与讨论。研究报告最后要概括全文的主要认识,形成结论。结论要明确、明白,不能模棱两可。在概括中应有提升。最后,应对本研究的局限性和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说明。有时也可以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文中所引用的资料应该注明作者与出处,须准确、规范,可参考刊物的有关规定。

附录:可将与本研究有关,但又不适宜放入研究报告的内容放入“附录”中。

在阅读一些研究报告中,常常发现以下问题:

1.引言过于冗长,迟迟不能进入主题。

2.基本概念不准确。

3.对材料没有取舍和整理,显得杂乱,像个“资料库”,如包括很多未加整理的原始数据,未加遴选、梳理的各派观点、调查问卷原卷等。

4.成果与过程之间缺乏联系,与目标、内容脱节。

5.泛泛而论,缺乏自己的认识和有本地(校)特色的操作措施。

6.结论、效果缺乏证据。

7.言过其实,缺乏一分为二的观点。

8.写成工作报告,缺乏学术性。

9.语言华而不实,或晦涩难读。

10.援引他人的观点不加注释,或张冠李戴。

以上是研究报告撰写的“十忌”,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它也可以作为研究报告完成后的“自查提纲”。

三、研究报告的撰写

研究报告是对研究过程与结果的报告。没有过程,也就不会有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报告首先是“做”出来的,然后才是写出来的。

撰写研究报告的一般程序:

1.积累保存好有关资料。在真实、扎实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做好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与保存工作,过程性资料包括研究方案、研究各个阶段的总结、教师撰写的有关论文、教育案例、活动记录(文字的、影像的)、获奖证明、有关新闻报道、社会反映等。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些课题虽然也真实地做了,但是过程性资料缺失,造成研究报告撰写时的困难与无奈,此点应引以为戒。

2.整理、筛选、分析资料。要整理并熟悉所有研究资料,做好资料的初步筛选、分析、提炼工作。这个过程也是回顾、反思、总结的过程,就像重新走了一遍研究路,此时你定会有与当初不一样的感觉与体会。通常,可以以“课题总结研讨会”的形式,大家一起来交流研究的心得体会,进行思想碰撞,相互启发,聚合智慧,提炼观点。

3.设计研究报告提纲。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可以着手设计研究报告提纲,包括各级标题(含观点、例子等),并再次在课题组内进行讨论,有可能的话,也可征求下有关专家的意见。

4.撰写研究报告。在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完成研究报告,并再次广泛征求意见,此过程可重复多次。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思考――总结(归纳是其主要方法)的过程,是艰苦而有意义的劳动,也是最锻炼人,“最长本事”的阶段。

依照笔者做课题的经验,要做到“专人(课题负责人)提线,分解任务,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切不可成为少数(甚至一个人)“笔杆子”的事情。

我国现代教育实验的奠基人、已故老教育家李秉德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一定的有创新意义的贡献,那就是教育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丰富多彩、变动不居的校园生活为教育科研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置身其中,对此最敏感、最熟悉,所以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愿学习,肯努力,一线教师也能取得优秀的研究成果,也能够撰写出高水平的研究报告,对此,教师自己要有信心。

科学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1.研究性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其具体办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那套做法,遵循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具体到教学上,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这门课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冲裁模具设计、弯曲模具设计和拉深模具设计。其中冲裁模具设计部分,模具的标准化程度高,模具设计规律性比较强,适合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由于大多数学生刚刚接触模具,对模具工作原理和加工特点认识不深,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让其自主学习这部分内容势必会对其造成很多困难,所以笔者采用了提问式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制作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课堂“理论”教学要着重突出普遍性、典型性,理论分析则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某个题目进行工艺分析、工艺计算和模具结构设计,使学生具有系统的、完整的、扎实的知识结构。弯曲模具设计和拉深模具设计这两部分,由于模具结构简单,但弯曲、拉深工艺复杂,而且学生对模具工作原理和模具结2.设计训练载体训练载体的设计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环节,它依据教学目标,在相应的教学策略下,为传递教学内容而设计编制的教学内容的组合形式和形态。笔者在冲裁模具设计部分,通过垫圈的级进模设计和止动件的复合设计两个设计实例,使学生掌握冲裁件的工艺分析、工艺方案的确定、模具的工艺计算、压力设备的选择以及冲压模具结构的设计,培养学生模具设计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对模具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弯曲模具设计部分,弯曲模具的结构设计简单,但弯曲在成型工艺上,弯曲毛坯尺寸计算和弯曲回弹值的确定是个难点。所以笔者设计了“基于Dynaform软件的弯曲件毛坯尺寸计算方法”和“基于Dynaform软件的弯曲件回弹尺寸的确定”两个专题任务。这两个专题主要通过CAE软件对毛坯件进行数值模拟,从而得到毛坯尺寸和回弹数值。在这个专题任务中,并不要求学生懂得有限元原理,只是通过软件操作,使学生了解目前先进的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和兴趣,同时也激励学生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拉深模具设计部分:拉深件的主要质量问题是拉裂和起皱,笔者通过“基于CAE圆筒件的质量分析与优化”这个任务,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拉深和起皱的影响因素,并对起皱的板料厚度、拉深系数、压边力、模具工作部分的尺寸等因素及解决拉深和起皱的措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研究性教学方案实施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案实施是对教学方案设计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其中包括教学实施过程进程表、教学组织安排、课程考核等内容。1.教学实施过程进程表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对课堂讲授、课外布置研究报告、项目练习、学生分组讨论等内容进行统筹规划。2.教学组织安排在授课前,教师安排好学生分组。每个专题研究要求3~4人一小组。小组成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研讨,相互合作。小组的每个学生都要交一份研究报告或设计说明书。一些涉及到较深的研究领域,教师首先提出选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分析总结,最后形成报告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或项目训练之后,让每个学生分别陈述研究报告,并提出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教师对学生研究报告的内容及陈述进行点评。3.课程的考核考核包括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等级。以往采用的闭卷考试,学生死记硬背考试内容,并不能真正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体现学生真实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模式,实行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推进考试制度改革。在评价方式别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这部分成绩所占的比例应加大。本课程采用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来进行考核,其中期末笔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中项目训练、研究报告成绩占30%,出勤、作业、课堂提问、学习主动性等占10%。

三、结束语

通过对设计09级、10级学生研究性教学的实践,“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在掌握基本冲压工艺设计和模具结构设计的同时,及时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了理解,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用正确的学科思维解决问题,为今后参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软科学研究评价 评价方法 人为因素

发展战略研究属软科学研究范畴。对这类研究课题(或开题报告,简称研究报告)的评价,不同的评价人,其出发的角度也不同。近年来,试图事先给定一个集多种评价指标于一体的体系框架,即将评价人的多种维度和视角囿于统一的评价规则内进行整合,在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可能诱发的种种偏见的前提下,从结果上体现出一定可比性的评价意见来,以保证通过评价的软科学研究课题具备高标准的质量和可靠性。然而,导致评价中人为因素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大可能期望一种同一的规范渗入到不同的认识结构中,特别是其中相当一些因素在目前通行的评审制度下带有不可克服的客观必然性。

一项软科学研究课题完成后,其技术报告通常要送请至少由7名同行业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或称鉴定委员会)进行评审,形式包括书面评审和会议评审。根据评审会议或评审人反馈回来的不同意见,组织者进行综合后提出较为公正、合理的评价结论。多人评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粗枝大叶或带有偏见性的意见而造成作出过高或过低评价结论的可能性。要使每一位评审人都客观、独立地作出判断,目前实行的通信评审即书面评审是一种较好的方式,而较多采用的召集评审人开会的方式,容易产生使评审人意见相互左右的情况,特别是目前几乎所有的评审会议在课题研究人员均不回避的情况下进行,要使每一位评审人直抒己见尤其是提出批评性意见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由课题经费做预算向每一位评审人支出评审费,客观上助长了那些有利于评审通过的意见的提出。即使提出些批评意见,多数仅局限于文字的修缮、个别数据的再核实或是某些建议的重新措辞,很少涉及到实质问题。一种普遍的做法正在软科学研究课题评审中流行,即事先安排好评价结论的主要观点,比如是否达到了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是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值得肯定的突破,是否填补了空白……。类似这些举足轻重的意见,只须授意某位评审人给以“关注”,写入最终结论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逐渐形成这种趋向的一个实在的动因,是研究人员技术职务与工资晋升的需要。具备各类科技奖励是晋升的基础,奖励的类别和等级又直接取决于所完成的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和效益。后两项内容的证明是相对灵活的,唯独学术水平一项却是在成果被评审时由诸位评审人确定的。一般情况下,学术水平的界定被认为是严肃的事情,一经确定后还没有更改的先例。成果所达到的水平往往成为研究人员追求的首选目标,特别是对软科学研究一类课题来说,在水平等级的评定缺乏硬性评价指标时,评审人的个人意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当评审人与被评审对象业务上有一定的关联、或个人交往甚厚,或其他因素牵涉其内时,双方不同的利益需求极易导致不负责任的意见的产生,对此目前还没有更好的约束机制。

另一方面,评审人的确定尚未形成“让贤”机制。很多情况下,评审人的选定过份看重其资历、知名度和技术职称的高低,这种选择标准恰恰最容易埋没完全能够胜任评审工作的较年青的杰出人才。事实上,评审人如果认为自己不能作出客观而有见地的评价,或者被评价课题的内容与自己的兴趣所在有利害冲突,就应该“让贤”。譬如说,某学者正在从事同一题目的研究,从而有可能被视为被评价人的竞争对手,而再去评价该课题就是不道德的。特别是对开题报告的评审,选一位也准备开展同一项研究的学者做评审人,更是要注意避免的。

曾有两位美国学者在谈到“研究论文(报告)的同行评审”制度时称之为先天性的不公正[1]。他们将评审过程喻为朝黑夜开枪,能否击中目标全凭运气,结果取决于机遇而不是技术。另一位美国学者认为,同行评审无一定之规是不可靠的,因为评审人对研究报告的好坏没有统一的看法。不同的评审人有不同的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兴趣爱好。最终集中的评审意见相差甚远,以至一篇报告的命运可以决定于评审人的人选而不是报告本身的质量。事实证明评审人本人的理论见解影响着他们的判断,他可以因这篇报告论证了他原本赞同的观点而褒扬之至,反之则倍加挑剔[2]。显然,美国学者分析的上述现象在我国软科学研究课题评价中也是存在的。

采取评审人匿名的方式,即组织者不同被评审对象公开评审人的姓名在同行评审中也使用过,其公认的有效之处是评审人因自己的姓名被保密而免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从而作出诚实的判断。但这种方法操作难度较大,很多情况下评审人的姓名是保不住密的,近年来流行的做法是由评审组织者和被评价对象共同协商确定评审人选,这就使评审人匿名的方式在研究课题的评审中成为不可能。只有学术期刊仍然坚持匿名评审,如笔者曾多次收到向学术期刊投稿后返回的退修意见,这些意见的评审人签名均被编辑部隐去。当然,退修意见为一种参考,作者并不一定同意或完全同意,但匿名评审至少使作者避免了根据评审人的权威性或知名度来决定是否接受退修意见。

不赞成采用匿名方式进行评审的意见,主要基于评审意见公开化会使评审人更仔细更负责。由于评审意见最终要与被评审对象见面,研究人员往往对有名望的专家的评价更为重视,匿名有时会将问题复杂化或不利于有份量的专家评价意见被采纳。另一种情况,是匿名的内在危险在于一名不是很遵照标准的评审人可以灌用他的特殊地位达到自己的目的。假如研究人员正好是评审人业务上的竞争对象,评审人便可借匿名之便对研究报告作出否定的评价,从而有可能扼杀一些从各方面来说都非常出色的研究报告,严重的会影响到所涉及的每一位研究人员的专业发展和职称晋升。

由此看来,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如何选择评审人。我国软科学研究课题评价的组织者们大多倾向于由课题组提供一份被选名单,在此基础上由组织者根据所提人员的专业、工作单位和职称职务与课题组协商调整,尽管调整幅度不是很大。显然这种程序极易走上另一极端,课题组无疑会优先选择那些他们认为会提出对自己有利的评价意见的评审人,而这些评审人是否熟知与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理论水平、包括课题所使用的方法等都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他的态度!实际上,很多软科学研究课题的评价结论往往过高,不能如实反映本身的水平,这与评审人事先经过“优化选择”不无关系。

理想的情况是,评审人应从整个“科学界”挑选,而不应仅限于一小部分“圈内知名人士”。为了保证拥有足够的可选人,排除挑选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偏见,组织者应着手建立评审人的个人档案,对评审人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定期对评审人进行评价,这种做法在国内已得到广泛认同,不少评审组织者甚至开始使用计算机挑选评审人。被用来选择的评审人,一般都是学科或专业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或有造诣的专家,他们熟知所属专业或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能够准确地判断研究报告的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理论与学术价值、实用性、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通过评审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就个人品质而言,选择评审人要重才更重德,尽可能把那些对学科发展有奉献精神、作风正派、不计个人名利、勇于支持新生事物、业务精深、学术思想开阔的人选做评审人[3]。同时,组织者还须特别注意评审人群体的学科覆盖面和年龄结构。

很显然,通过改进选择评审人的程序和做好必要的准备,提高评审人的可考察性,完全可以减少造成偏见的来源,但无法将其消除,这就引出问题的关键之二,即如何明确评审的标准和方法以提高不同评审人的意见的一致性,从而在某种程序上抵消尚余的偏见。为此,不少学者陆续提出大同小异的软科学研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一点业已得到官方(组织者)的认可,各级科技成果管理部门专门制订了“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意见书”,用以评审、鉴定研究成果并作为申报各类科研奖励的重要依据。

“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意见书”规定了4项评价指标,即: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创造性及水平;学术意义及应用价值;难易程度。每项评价指标又给出5个档次的分值,评审员根据与分值相对应的说明给各项指标打分。由于详细划定了总共20个档次的评分标准,就可能想到的方面而言,这份评审意见书的设计可说是较为合理的。然而实际操作中,评审人给出的分值离散度很大,以致出现了组织者不得不在适当的范围内通过讨论缩小各位评审人的意见差距后进行第二次打分的现象。这充分说明,由于对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构成看法不一,甚至有实质性的区别,不同的评审人对研究人员以往的研究质量、对什么样的研究路线最为科学合理以及对研究方法是否得当,做出不同的判断是极为正常的。如果被评审对象是开题报告的话,且得出下述结论是毫不奇怪的:一项开题报告的命运大致一半是由申请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研究人员所决定的,另一半显然是由“评审人选”这种随机的因素所决定的。

影响软科学研究课题评价的人为因素,甚至还不能排除许多扭曲了评审制度本意的“怪圈”。比如,正常的情况下,被评审人和其所在单位的知名度和以往的成就,常常使评审人从开始就产生一个表明被评审人能力的好印象,他们可能无意识地对知名的研究人员采用了较为宽松的衡量标准。而实际中恰恰是一些已经有了名望、成就和申请研究课题并不十分费力的学者,不愿再花过多精力去为获得高的评价和争取新的课题而显示他们的工作质量。再者,如同其他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活动一样,软科学研究特别是发展战略研究必须有创造性思维,当研究人员去孜孜追求成果的创造性时,疏不知不少评审人一般只喜欢对现有知识稍加增添,不喜欢对已有理论进行挑战的、大胆的、有创见的观点。尽管要区别真正创新意义上的科技进步与不充分的研究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但任何真正创新的事物在其走向成熟过程中屡遭不公正的评价却是事实。

综上所述,软科学研究课题评价中的种种人类因素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产生的原因如此复杂多样,既有研究报告本身质量的客观差异,也存在评审指标量化不够科学[4],更有评审人的偏见。这种制度虽然并非完美,特别是目前的评审,普遍缺乏对被评审人以前的研究成就和所受教育程度的基本估价,但评审确是必要的,目前的评审方法流行的广泛程度也说明了这种制度在某些方面是成功的。它的不足之处反映了判断的困难、评价标准的不一致以及保证所有评审人既胜任又正直之不易。即使为完善这种制度继续做各种努力,评审过程的某个环节必然是主观的。重要的是,不论是研究人员还是评审人,应认真思考评审制度的利弊,从意识上建立起防止滥用这一制度的机制,减少而不是怂恿评审过程中的欺骗行为。

基金项目:发展战略研究方法体系及其立论基础;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2010GXS5D232)。

参考文献:

[1]Bailar I.C,Patterson K..Journal Peer Review:The Need for a Research Agenda.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85,(312):654-657

[2]Gordon M.D.The Role of Referees i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In: The Psychology of Written Communication. New York: Nichols,2002.

[3]刘瑞兴.学术性科技期刊的审稿人系统及其优化.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3,4(1):20~22.

[4]廖建桥,文鹏,胡凌芳.我国学术论文评审标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8):1128-1134.

作者简介:

科学研究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研究性作文 选好课题 搜集资料 撰写作文

一、设计意图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倡导研究性写作最典型的国家是美国。这可以从美国小学生的作文题目中得到反映,如《我心目中的美国》、《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任选一个州介绍这个州的风土人情》、《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等等。这些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博士论文的题目,却在美国小学的作文中广泛出现。撰写研究性作文的目的不在于让他们写出“高水平”,而在于通过写论文增加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时间,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活跃孩子的思维,同时也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前,我国小学阶段有很多以动手实践活动为内容的写作,大多是以记叙文的体式写的。比如要求学生在家中阳台上种豆,然后每天观察小豆苗的生长情况,写观察日记。对于这种文章,教师往往以记叙文的体式要求指导学生写具体,写生动,很少让学生从科学研究的视角和科研体式的要求去写作。新课程是把这种体式放在综合性学习中提出的。小学阶段的三个学段,在这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提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其中提到可以用文的方式表达,但没做硬性要求;第二学段提出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第三学段直接提出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虽然三个学段对综合性学习“写”得要求较低,但是不能否认这种写作是一种科研体式的写作,既然是科研体式的写作,就应该按这种体式特有的要求去训练,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因此,我从中年级开始组织学生尝试进行研究性写作。让学生写研究性作文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选择问题,自主制订方案,并在生活情境中,运用一定的手段自主地搜集信息,再对信息进行整体分析和处理,得出结论,并撰写成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通过让学生撰写研究性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走出学校,在现实的生活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中学习。学生通过发现和探究关于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关爱自然、关心社会、尊重生命等一系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设计内容

在开展研究性写作的初期,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感兴趣的事物,写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中期结合语文教材中各单元的主题和综合性学习,写研究报告;后期关注平时生活,关注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写研究论文。

三、设计形式

(一)观察日记

为了让研究性写作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我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物、植物为对象,以观察研究和搜集资料为手段,以观察记录、观察日记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写作,写作内容来自于学生生活,写作对象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动物观察记》――《燕子日记》、《蝉脱壳的观察》等,《植物观察记》――《喇叭花日记》、《大豆日记》等,《大自然的启示》――《含羞草的启示》、《猫眼的启示》等。

在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时,为了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注重出示范例,给学生做具体的指导。以乌龟为例:可以观察它的样子,如形状、颜色、大小、构造;行动方式,如爬行、进食、睡眠、嬉戏等。在观察时,可以用放大镜看,尺子量,可以用手摸,用鼻子闻。把自己的发现随笔记下来,就是观察记录。记观察记录时该注意些什么呢?我提醒学生注意:(1)观察的日期、星期、天气、气温;(2)动物的身体特征(形状、颜色、大小、构造等);(3)动物的行动方式:叫声、叫的方法、进食;(4)你认为有趣的事、奇怪的事;(5)查阅资料:如有疑问,自己查一下有关的词典、百科全书之类的书,或上网查找。在写观察日记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根据记录,写小结文章,注意不要遗漏了重要的事。把图、表等放到文章中去,要写得别人容易读懂。把书中写到的和观察到的与自己想到的作比较。每项内容前要加小标题。

这些提示为学生作业提供了方向,让学生在观察时不至于漫无边际,是一种策略的指点。另外,我还特别提示学生从词典和百科全书之类的书籍中查找有关的资料,这不仅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而且意在让学生从小体验成人探究性工作的完整过程,这些工作步骤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学生进行研究性写作的积极性很高。

(二)研究报告

通过写观察日记,培养了孩子们探究的兴趣,使孩子们认识了研究性作文这个新面孔。接着我就着手对孩子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加以培养。我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各单元主题和综合性学习,让孩子放宽视野,独立地去发现、去搜集、去探究、去实验,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综合实践和探究的能力。我组织学生在完成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和“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的同时,撰写与研究内容有关的研究报告。如《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关于近视的研究报告》、《关于诗歌的研究报告》等。

在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这一单元中,教材具体地教给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报告的格式。《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是一篇比较正规的研究报告。报告分成“问题的提出”、“调查的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等几个部分,对李姓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份调查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的情况和资料整理”部分。研究者从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有的调查访问、查阅书籍报刊,也有的上网搜集资料。资料涉及的面比较广,有李姓的来源、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李姓人口数量和李姓人口分布等,获得的资料比较丰富,这是得出结论的前提。由于资料比较丰富翔实,得出的结论也令人信服。研究者把结论分点列出,结论清楚明白。以这篇研究报告为范例,对学生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会起到了启示作用。我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学生搞研究,写报告,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写清楚进行调查的理由、目的;调查课题;调查的内容、方法和结果;根据记录方法,由读者判断是否正确,有必要的话自己进行调查,记下材料的出处和由来;总结:记下已经弄清楚的事,简明扼要地下结论,也可以将感想作为下一次研究的课题。从学生研究课题的确定,到开展研究的过程,以及报告材料的收集、整理、撰写,需要老师进行全程具体指导。

(三)研究论文

在学生逐渐养成了“动脑筋、提问题、想问题、找资料、寻答案、立观点”的好习惯后,我逐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结合社会现象和时事政事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如近几年,全球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我国的汶川、玉树地震,智利地震,日本地震,冰岛火山喷发,美国龙卷风,印尼海啸等,孩子们在为遇难者难过的同时,开始对各种自然灾害产生疑问,于是我指导孩子撰写了“自然灾害知多少”的研究论文。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将杨利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继而“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也顺利飞天,“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孩子们开始对宇宙飞船、宇航服、国际空间站等航天知识充满好奇,“科学探秘”活动满足了孩子们极大的好奇心。

在撰写研究论文时,我注重“初选课题―重选课题―制订计划―资料分析―编写提纲―论文撰写”研究过程,让学生获得实践研究和学习语言的切身感受。在搜集资料阶段,我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资料,摘录下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或者实地考察、收集材料;或者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获取材料。有了材料也不见得就能写出好文章来,还必须对所有材料作一番整理、鉴别、比较、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材料。然后根据材料编写提纲,即围绕课题准备写哪些方面,列出小标题,或者列出各段要点。最后动笔实践,注意表述层次要分明,逻辑结构要严谨,论点论据要清楚,布局谋篇要合理。

四、设计效果

(一)拓展了写作的内容和题材范围

通过开展研究性写作,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使理性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在这两年的研究性写作中,孩子们涉足的领域极为广泛,从身边熟悉的植物动物,到神秘的宇宙太空,从国内外的时事政事,到身边的社会现象,孩子们都积极地探索研究,发表自己的观点。现在孩子们目光犀利了,视野放宽了,知识丰富了。

(二)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由于阅读是研究性写作的一个主要资料来源,因此要写就必须先读,这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促使学生读更多的课外书,以写促读,以读养写,在读与写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养成了比较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遇到做研究性作文时,要进行专题阅读,所以写一篇研究性作文要读上二三本书和数量不等的文章。有这样大的阅读量做基础,学生阅读能力自然提高很快。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我搜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故事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外书,推荐给他们。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我还组织学生将自己的爱书贡献到班级图书箱,和同学互换共享,以博览群书。

(三)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独立思考精神有所提高。

研究性写作摆脱了平时作文的那种机械、被动状态,而进入到自主探求和发现的境界,所以每次写作学生都会兴致勃勃,乐此不疲。自己选题,自己研究,自己收集材料,自己撰写文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不仅能吸收别人的观点和材料,而且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习了《两小儿辩日》,孩子们对文中两个孩子的观点产生了极大的好奇,还没有等我布置任务,他们就纷纷忙碌起来,又是搜集资料,又是观察太阳,亲自试验验证。汇报时,他们更是花样繁多,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清晰,更有说服力,有的画图演示,有的实物模拟,那种科学探究精神让人始料未及。

(四)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发展

研究性写作不仅是语言表达实践,而且是一种初步的科学研究实践,所以写研究性作文不可能像写记叙文、议论文那样坐在教室里一会儿就可以完工,而要耗费一段较长的时间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活动:选题、收集材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验证结论,等等,最后才是用文章表述,其中仅收集材料一项就要做观察、调查、实验、阅读等多方面的工作。有的课题还要走出校门去调查访问,在搞调查研究的时候,有的学生,冒着皑皑白雪,到大街、进商场,去调查错别字,完成了《错别字调查报告》。还有的学生为了调查市区的环境问题,大街小巷、公园市场,四处奔走,为了让自己的调查更有说服力,还拍照取证,录音采访,完成了《环境调查报告》。正因为如此,研究性写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写作了,而成为融入了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综合性活动,还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广阔的天地,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科学研究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6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a)-149-02

The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n medical college

ZHOU Xuemei, HUANG Yunchao, SU Yan, XU Yuling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the Tumor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118, China)

[Abstract]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n medical colleg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ethods which can solve these problems: focusing on fundamental research, foreign language, articl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科学研究是临床医疗与教学的先导,高素质的临床医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创新思维的科研攻关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近年来由于扩招等原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相反有后退的迹象。

1 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现阶段,由于研究生扩招等原因,研究生数量剧增,但相应的师资及其他教育资源,如图书、培养经费等没有得到应有的增加。为完成培养计划,导师们需指导更多学生,很多导师力不从心。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大多数仅仅停留在1周数次课的讲授及期末的考试卷。此外,培养经费、学校与医院的图书、网络资源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扩招研究生学习的需要,给研究生的自学带来了困难。

1.2 研究生缺乏创新思维,很少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

现代知识的更新及医疗技术的发展要求医生不仅是医学知识的实践者,还应是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授者,而且还要在医疗实践中不断验证与完善现有的医学知识与技术,可见创新与探究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要性。目前,很多研究生把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少主动思考和尝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甚至发现不了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被动的学习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与导师的指导时间及精力有限有关,也反映了现在研究生学习的浮躁与粗浅。

1.3 研究生缺乏科学研究的平台

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平台作为载体,科研课题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一部分研究生导师很少或没有承担科研课题,这样就不能对其学生进行系统而生动的科研指导,进而无法对其学生的科研能力给予培养。虽然有的研究生能够参加别人主持的课题做一些实验工作,但这不能构建起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他可能参加了好几个课题,但对科研的概念还很模糊,对课题设计、标书撰写、答辩准备、任务书签订这些程序不甚了解,更别提科研实践中的协调与处理、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加之研究生自己独立承担课题的机会很少,很难对一个课题有贯穿始终、全面系统的把握。

2 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掌握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

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大多数研究生都要到临床医院接受实习培训、有的还要参与完成研究课题。很多研究生承担了科研课题中主要的基础研究工作,像收集材料、整理资料、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这有助于研究生科研素质的提高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其研究方法的训练。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完成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利用统计软件等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尝试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训练,有利于研究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2.2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掌握本领域国外最新动态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除了通过学位外语考试外,研究生要积极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及各类资料,接触本专业的高频词汇,掌握扎实的读写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锻炼听、说能力。导师应尽量提供研究生与外国专家交流的机会,让研究生在各种学术活动中锻炼其听、说能力与交流能力。在听、说、读、写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研究生就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检索、阅读、查新一定数量的相关外文文献,了解从事研究内容的历史、现状、未来及与临床医疗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

2.3 独立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论文是研究生将学到的知识分析整理并归纳升华的主要形式,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为学位论文的完成打下基础。因此,要引导研究生在正式期刊上投稿。一次次的退稿、修改,不仅能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还能锻炼研究生的科研品质,养成严谨的学术作风以及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还能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而在科研过程中取得的成就能够培养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自信心,为以后其进一步从事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2.4 参与或主持科研课题

研究生应尽早参加导师或他人主持的有关课题,完成导师交给的有关研究任务,这样就能引导研究生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通过对课题的设计和研究,主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熟悉科学研究步骤,学到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撰写研究报告、研究工作总结的过程中,锻炼了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研究生将基础知识与科研方法相结合,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外语水平。事实证明,科研课题已经成为培养研究生的有效途径。因为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有限,无力申请高级别的科研课题。因此,学校应尽量为研究生提供专项科研课题。

对医学院校研究生进行科研意识和素质的培养,是研究生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研究生学到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为以后的医疗、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同时,这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的科研情况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医学院、附属医院等都要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谷俊朝,马涛,王宇.如何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5,4(4):244-245.

[2]杨春梅.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三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124-126.

[3]马麟麟.七年制临床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9):185-186.

[4]顾越桦.试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可行途径[J].陕西教育,2009,(1):121.

[5]周蕴薇.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6):42-43.

[6]边杰芳.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之我见[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3):216-217.

[7]张侃,赵玉忠,高德海,等.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6):104-105.

科学研究报告范文第8篇

截至目前,《创新科技》杂志已蝉联两届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级期刊20佳;文章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或摘要刊发。全文收录于《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一、内容栏目

本刊主要发表科学学、科技战略与政策、创新系统与集成、科技创新与创业、科技人力资源研究、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及经典案例研究等,省级以上软科学计划项目研究、学术论文和综述报告等优先刊发,旨在进一步促进省级以上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的学术交流。

主要栏目为:战略研究(科学理论与方法、区域科学发展、创新系统与集成)、技术预见、产业技术创新、情报科学、科技管理、企业发展研究、数字人文等。

二、约稿细则

1.理论研究成果,上述内容的最新研究成果、典型案例、创新方法工作战略研究成果等,应具有原创性,引用重质率不得高于30%,思想新颖、观点鲜明、文字精练、数据可靠、图表清晰、论证严谨,符合学术论文刊发规范(包含准确的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省级以上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金项目等课题号、参考文献、作者简介)。

2.来稿字数一般应控制在1万字以下(不低于4500字),包含作者简介(即姓名、出生年、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和联系方式等要素,以方便编辑联系商榷稿件和寄赠样刊;发稿周期为50天。

3.为鼓励加强理论研究,凡优质稿件,经本刊专家编委会委员评审,均给予稿费酬劳,其中,省级以上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金项目文章优先予以刊登。另外,期刊集团每年将定期评选优秀论文奖,并颁发证书。

4.凡着重于科技与经济宏观发展研究、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科技投入与科技金融研究、科技体制与管理研究、科技预测与评价研究、农村科技与区域发展研究、产业技术政策研究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我国科技与河南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前瞻性、全局性和综合性的原创性研究报告等优秀文章,除在《创新科技》刊登外,经本刊编委会同意,优先刊发于由河南省软科学研究会、期刊集团《创新科技》杂志社和河南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联合出版的内资出版物《研究报告》中,这是河南省唯一一本由三家机构和省会部分知名专家学者联合选稿编审的内部参考资料,以供决策层参考。

三、联系方式

单位名称:河南科技期刊传媒集团 单位地址:郑州市政六街3号 邮 编:450003

联 系 人:《创新科技》编辑部 翟媛媛 联系电话:0371-53690692

科学研究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知识社会学 图书情报 知识生产 国家社科基金

1 基金与知识生产

自1996年OECD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以来,知识和知识生产就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科学研究活动是人类教育知识生产的主渠道。对于大多数身处主流知识生产体制之内的学术人而言,基金应该是一个并不陌生的词汇;一方面,无需讳言,学术研究的进行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持,即使是一直被视为更多地依赖于个人感悟而不是实证研究的一些传统人文学科,也与基金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所以如王炎所言,“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大师巨子还是无名小辈,其实一大半的精力没用在学术研究上,倒花在如何争取到研究经费上了”;另外一方面,正因为基金对现代知识生产机制影响越来越大,基金尤其是一些通常在学界被认为级别比较高的基金,也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或者学术研究团体科研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

在我国,基金资助是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我国的前沿科研活动具有导向作用,科研项目从提出到确定的全过程都要经过广泛、深入研究论证,往往代表着该学科领域内研究的新动向、新趋势。我国自1981年建立科学基金制度以来,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科学基金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研究工作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是与国家五年计划的实施同步进行的,以国家基金的形式支持面向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简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类研究最高级别的研究项目,在全国社科系列研究项目中处于最高层。国家社科基金设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哲学、理论经济、应用经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民族问题研究、宗教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人口学、统计学、体育学、管理学等23个学科规划评审小组以及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三个单列学科,已形成包括重大项目、年度项目、特别委托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西部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六个类别的立项资助体系。它面向全国高校、社科院、党校、党政机关科研部门、军队院校等五大系统,被社科界视为衡量科研实力和科研组织能力的重要标志。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指南和立项资助的项目居于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科发展之前沿,研究成果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全国社科研究的最高水平,从宏观上反映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轨迹、现状及发展趋势。其立项资助项目的学科与地区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区的科研生产力。

本文试图以一种知识社会学的理论,通过对国家社科基金图书情报立项课题的统计分析,呈现当代中国图书情报学术生产的某种特质。何谓知识社会学?虽然关于知识社会学的定义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说法,但知识论一直是西方哲学的重要内容。早在古希腊时期,对知识本质问题的探求就已成为哲人们苦思冥想、孜孜以求的核心话题之一。经过近百年来的发展,知识社会学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的同时也由于研究者视域和背景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流派,不过,尽管各流派的关注点各有不同,但都强调社会发展对知识生产的决定意义而不认为有纯粹的知识,这也是知识社会学的基本思路和理论预设。本文正是秉承这一思路从宏观反映国家社科基金对图书情报知识生产的影响,为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和把握学术生产提供一种可能。当然,由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对于应用性和时限性的强调,以及目前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评审制度所存在的一些缺陷,这种从量化管理的角度看图书情报发展状况的思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有和其他认识视角一起,才可以完成对我国图书情报研究格局进行宏观审视的任务。本文统计数据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公布的“历年资助项目”。

2 从立项课题分布看图书情报知识生产格局

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指南和立项资助的项目,反映了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宏观指导,其立项资助项目的学科与地区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区的科研生产力。国家社科基金图书情报课题作为国家规划的学科发展路径的学术性表达,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变迁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当代中国的图书情报学术生产格局。

2.1 立项基本情况

2.1.1 项目类别

国家社科基金图书情报课题分为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以及自筹经费项目。自1994年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设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类,从1994年到2010年期间,图书情报学科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总数为553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34项、一般项目374项、青年项目136项,自筹经费项目9项。

统计显示图书情报科学立项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1年开始增幅加大,2010年立项数几乎是1994年的8倍,这与整个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资助数量发展是一致的,表明随着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该领域学术研究非常活跃并不断深入,立项项目的增加和国家财政支持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这也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国家综合协调发展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认识使然。立项数目的快速增长与国内图书情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相一致,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撑,而研究的开展又需要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重大重点项目是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代表着每年的重点研究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体现出项目承担者的科研实力。从课题申报机制看,此类课题综合性强,竞争性更激烈;从课题立项看,重大重点项目大多数由国家图书馆、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获得,一方面显示出上述机构具有较强的科研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上述单位在课题选题、资源占有、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2.1.2 立项单位所属系统

我国从事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基本力量有高校系统、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军队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包括档案馆、信息中心等)、科研机构等系统。

1994-2010年国家社科立项单位分布的基本特征是:以高等院校为主体,不同类型单位的立项数量差异较大。在几大系统中,高校、社科院、党校、军队、公共图书馆及科研机构所承担的课题所占比例依次为76.49%、5.79%、4.88%、2.17%、5.06%和

4.70%,17年间的比例略有消长,但总趋势未有改变。显然,高校系统立项最多,其次是社科院系统。

2.1.3 预期成果的类型分析

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要求,预期研究成果主要有:专著、译著、论文集、研究报告、工具书、电脑软件等。从立项项目预期成果类型分析,论文集和研究报告居第一位,共154项,占27.85%;研究报告次之,共84项,占15.19%;专著和研究报告77项,占13.92%;专著68项,占12.30%。不同的成果形式各有其优势和特点。一般而言,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周期相对较短,期限一般为一年,因此,应用性的研究课题一般以研究报告和论文为主;而专著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比较适合于一些重大理论课题。图书情报类基金项目以论文集和研究报告为成果形式的项目居多,说明其研究周期大都比较短,且多数为就某问题进行的对策性研究。在预期研究成果中,大多数项目研究成果都有两种形式,统计表明,论文集和研究报告与专著和研究报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2.2 立项项目的区域分布

分析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的地域分布,可以了解各地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情况,揭示各地区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小。地区研究水平往往与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等密切相关,为了考察各省市区学术科研能力和发展状况,通过对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获得的课题立项数来考察地区的图书情报学术生产力。

从表1可以看出,除海南之外,祖国大陆的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一定数目的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立项课题在省、市、自治区的分布差异特别大,立项课题最少的青海省只有1项,而获得的立项数量最多的北京市达137项,北京立项数是排在第二名的湖北省的近二倍。

立项课题的区域分布梯度十分明显,从累计百分比看,北京市的项目数是青海、内蒙古、、广西等21个省市的项目数之和,这说明北京是我国的图书、情报学研究的主要集中地,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核心区域,北京集中了许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不愧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雄居榜首,表现出雄厚的整体研究实力和人才优势。另一方面因为北京科研学术气氛浓厚,国内外最新情报信息交流与接收的机会也多,从而构成一种优势,学术力量越雄厚,越受基金机构的关注和支持,获得资助的基金项目也越多。而紧跟其后的湖北、上海、江苏、广东、河南是项目产出的重要区域,也是较为活跃的地区,这与这些地区大学整体科研水平高,科研实力强有直接关系,同时这与整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显示出这些省市强劲的竞争力。而基金数最少的地区则主要分布于经济欠发达、科研实力较薄弱的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

2.3 立项课题的单位分布

分析立项课题的单位分布,可以了解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图书情报研究中的队伍分布现状,从一个角度反映出该领域内具备较强科研实力的单位。统计表明,立项课题的单位中既有代表国家教育科研水平的重点大学和重要研究机构,也有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及信息中心等,近八成的项目由高等院校获得,这充分说明了高等院校在图书情报研究中的绝对优势地位,是图书情报研究的重要阵地和核心力量。表2列出了获得5项以上基金资助的立项单位分布情况。

统计表明,全国有162个单位承担了553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图书情报项目,单位与单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我们仔细对比分析,不难发现除北京之外,其他省市所获得的研究项目,85%以上是由高等院校所承担。当然,这并不是说北京地区高校的科研水平不高、实力不强,而是由于北京地区集聚了众多的科研机构、公共图书馆和党政机关等,使得北京地区的高校获得的立项课题比例低于其他省市。

从具体立项单位看,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重点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分别获得5-10项以上课题,是图书情报学科国家基金项目的主要依托单位,这些单位汇集了大量图书情报研究人才,学科领军人物多,学科团队实力强,占居图书情报研究的制高点,位于学科研究发展的最前沿,是我国图书情报学术生产的主要阵地。

2.4 核心研究群体分析

根据申请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图书情报学科立项资助的次数作为标准,来反映哪些学者属于本研究领域中最活跃的研究人员,谁在引领中国图书情报研究。1994-2010年共有428人次获得图书情报学科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其中,381人获得1次资助,36人获得2次资助,10人获得3次资助,1人获得4次资助。表3列出了立项在3次以上的学者名单。

从获得资助的学者来源看,主要由三个群体组成:一是图书情报学科各领域的著名学者、领军人物,如侯汉清、范并思、吴慰慈、余锦凤、黄长著、焦玉英等;二是一批年富力强、锐意创新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如黄如花、陈传夫、孙建军、朱庆华、刘兹恒等;三是一批年轻的博士也崭露头角,如盛小平、张广钦、王继民、冉从敬、吴丹等,他们求新、求变,富于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给我国图书情报研究带来勃勃生机。

这些研究人员大都是在学术上有较大建树或在某领域处于领先研究地位并影响较大的学者或专家。表明我国已经拥有庞大的图书情报科研群体,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第二代图书馆学者,也有年富力强的第三代图书馆学者,也不乏充满睿智的第四代青年才俊,他们正在逐步成长为一支有生力量,显然我国图书情报科研队伍青蓝相继,后继有人。

但是,我们同时从核心研究人员分析可以看出,拔尖人才还不多,研究人员还需加强努力,登上更高的研究平台。

3 结语

图书情报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理论创新,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原动力。综观国家社科基金图书情报学科立项课题,大多都能聚焦国家图书情报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立足于现实中的真问题,产生了众多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研究报告等多种形态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图书情报研究在基础研究领域向纵深层次上发展的同时,也承担起指导图书情报改革与发展的咨询、决策、预测和战略研究方面的任务.相继提出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通过综合运用学术、行政和实践等方式,使科研成果分别为不同用户发挥作用,不仅为国家制定图书情报改革与发展的大政方针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对图书情报实践和学科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家社科基金支持促进了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也造就了当下丰富多彩的中国图书情报学。课题立项是重要平台,近20年来,不论是申报数量、立项数量,还是资助力度逐年增长,呈现出数量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生产组织形式多元化,成果类型多样以及社会影响日益显著的发展趋势。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下,我国图书情报研究已形成了优势相对集中、辐射全国的学术生产格局。高等院校在图书情报国家基金项目研究中具有绝对优势,占主导地位;各级党校、科研院所和公共图书馆在图书情报研究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图书情报立项课题,既是对学术生产格局的呈现,义是对目前学术生产格局的审视和反思,数字是冷漠的,但数字背后蕴涵的是整个学术生产场域的变迁,而且这种学术生产场域的变迁背后,是特定时期整个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与整合;基金是个视角,学术是面镜子,但最终凸现的都是知识社会学意义上“特定社会居所”的变迁。

由国家主导的以规划式生产制度进行的图书情报知识生产,对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恢复和重建作出了积极贡献。经过20多年来的实施,对促进我国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图书情报实践和教育知识的创新,加强图书情报研究能力的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不过,图书情报知识生产被规划式生产制度所主宰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并遭到学术界的反对和批判,如何创新图书情报知识生产机制,发展我国的图书情报事业,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科学研究报告范文第10篇

我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及其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说它漫长,是因为在我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阶段,从一个受教育者的角度,没有感受到这种能力的锻炼,直到读了硕士、博士,走出国门看了外面的世界,走上了一个专业教育研究者的工作岗位后,这种能力才逐渐得到了锻炼,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才逐渐加深。有时我想,我是幸运的,从小学读到了博士,终于在求学的后半程接受了这种能力的教育,倘若大学抑或高中后就走入社会了,这种能力的培养岂不是缺失了?有了这番感受之后,才觉得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我受教育的过程中,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了极大的忽视,到现在,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必要呼吁一下。

关于何谓问题解决能力,先从一个真实的经历说起。1995年,我应邀去美国参加全美教育学术年会,其间顺便去旧金山的圣何塞地区的一所学校听了一节初二年级的心理辅导课。此节课的主题是“我的职业理想”。课的设计非常简单,主要活动形式是让学生展示汇报自己关于职业理想的研究报告。课前,学生们将自己的研究报告均用A4纸打印出来分别张贴在装洗衣机的大纸盒子上,由于学生提前做了充分的“研究”,有的学生的“研究报告”长达12页之多,教室不得不改在学校的食堂。我仔细地看了其中一个学生的研究报告,这个学生的职业理想是做一个生物学家,经过查阅资料,他在报告中详细罗列了美国哪所大学的生物系最棒、哪个生物学家最著名、他们的工资多少、社会地位如何、若考入这样的大学需要学习哪些课程等非常详细的信息。看来学生们为了上好这样一节课一定准备了很长的时间,在这样的准备过程中,不仅搜集资料、打字、报告写作等技能得到了锻炼,而且,对未来的职业方向也进行了一番认认真真的思考。这样的一节课,对于学生明确人生方向、激发长久学习动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就在前不久,我去南方某省参加一个工作会议,会议主办方在会议期间也安排了一堂同样内容的初三年级的心理辅导观摩课。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上课期间辅导教师富于激情的“引导”和学生们五花八门的对于职业理想的畅想。整堂课处在教师的掌控之中,经过放学生平日里活动的视频和喜爱的歌曲的热身后,学生被分成5个小组,思考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做出选择的理由。接下来是教师依次点学生站起来汇报。学生有的汇报说想当政治家,有的说想当金融投资家,有的说想做婚纱摄影师,有的说想做历史学家……学生们说出了各种各样的选择理由,谁说的与众不同,谁说的职业越不平凡,谁博得的掌声就越多。教师一一做了点评,归结到一点就是:无论你将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今天必须用功学习,必须回到现实,先过高考这一关。课上完后,参加会议的领导均夸赞这堂课很成功,上得生动,学生参与度高,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而我,由于有了比较,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学生通过这节课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做了认真严肃的思考了吗?这节课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这节课,学生的哪些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再回到问题解决的能力上来。前一节课,通过较长时间的准备,查阅搜集资料,学生对所研究的主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最后形成了关于研究主题,即“我的职业理想”的达成路径的清晰判断。这种由发现问题开始,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称作科学研究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成为了一个人解决问题时自然的思维倾向和思维习惯,就可以看作这个人具备了问题解决的能力。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些发达国家,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非常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他们注重给学生留一些需要去观察、查资料、调查、实验的实践性作业,而不是只留需要即时的课堂就要完成的作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开始注重这类研究性学习课程。但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由于教师在求学经历中并没有受过这种能力的锻炼,对科学研究的过程虽然了解,却并不能应用于日常问题的解决过程。对学生的这种能力的指导,要么不重视,要么很机械地被动去做。具体体现为只在研究性学习课上才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平时的日常教育教学中仍然沿用过去的老办法,致使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得不到系统和完整的培养。

问题解决的能力,说到底是一种思维习惯或思维范式,它也是一种科学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这种能力应是现代人的一种必备的科学素养和基础能力,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除了广大教师应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之外,教师自身应首先具备这种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教育管理干部通过引导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参加各级各类的专家指导下的校本科研课题是迅速养成教师这种素养的有效途径。

对学生而言,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应尽早开始,小学高年级开始便可以逐步引导他们完成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作业,如可以让他们通过查资料的方法了解知识,通过调查、访谈的方法参与社会性的学习。当前,针对我们的现状,特别要注意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不要只留那些用于巩固课堂知识的作业,也要适当留一定比例的、需要花费一段课外时间甚至需要与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开放的研究性作业。这样的作业需要教师在学期初就要精心设计,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条件,不能太过急功近利、太过浮躁。

上一篇: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下一篇: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