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20:34:01

课型设计论文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程序设计;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3/14-0133-04

研究背景

微课(Micro-lecture)最早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Leroy A. McGrew教授在1993年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及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T.P.Kee提出的1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OML)。[1]目前,在国内普遍接受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的[2],他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Knowledge Excavation)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就能产生与传统长时间授课相同的学习效果。

国内关于微课的研究,历史较为短暂。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将“微课”的概念引入国内,他认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3]另外,关中客又提出了“微课程”的说法[4],并指出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张中兴[5]在微课与微课程的研究进展综述中指出,微课程涵盖范围广,不仅限于课堂内,还可以包含课堂以外的非规范学习,其特点是贴近课堂,更容易被师生接受。

笔者认为,本研究无需对微课与微课程进行严格的概念区分,它们都应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且为了表述方便,后文中一律用“微课”一词。

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程序设计的人也与日俱增。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难免会因为对某个知识点没有理解而感觉学习困难,也会因为跟不上后续课程内容而失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便产生对程序设计的恐惧感。而微课围绕某个知识点,以一段讲授微视频和相关教学资源提供给学习者,使其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消除知识盲点。

程序设计课是大学计算机教学系列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课,知识点很多,而且知识点之间具有较强的连贯性[6],为了维持其连贯性,可针对各个不同的知识点录制微课并用于教学中。同时,通过微课的方式学习程序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程序设计类的微课进行梳理,分析其设计的特点、研究的趋势等。在本研究中的程序设计类微课是指为帮助程序设计学习者有效获取计算机编程相关知识(编程语言、算法等)、提高编程能力而设计和开发的微课。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程序设计类微课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希望能为程序设计类微课工作者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些许帮助。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文献计量法用来统计论文篇目,获取各种分类之间的数量关系;内容分析法用来为论文定性分类。

分析数据得出的表格使用的是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

2.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来源为中国知网,在“高级检索”模式下,在检索范围、检索年限不限的条件下,以检索主题“微课”并含“程序设计”方式进行模糊检索,由于检索到的文献是从2013年开始的,所以本研究设定的时间跨度为2013年至2016年年底,共有144篇文献,经过笔者剔除重复、偏离研究主题较远的文章,共得到120篇论文,其中包括117篇期刊论文和3篇硕士论文。

数据分析

1.数量分析

经过统计,每年文献的数量如表1所示。

我国对微课的研究始于2011年[7],但是将其与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建立联系是在2013年,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下,不得不说这是很滞后的。笔者认为,这与微课的“舶来品”身份有关系,由于翻译等诸多原因,大批学者只关注其基本概念和意义特征[8],对微课的实际应用研究较少。从表1可以看出,程序设计类微课研究虽然起步晚,但是论文数量的逐年增多说明研究者越来越关注该领域。笔者认为,这跟21世纪教育技术研究进入集中爆发期[9]不无关系。从2013年到2015年论文数量增加很快,说明对程序设计类微课的研究不断升温;而从2015年到2016年,虽然论文的数量增加了,但是增速明显减缓,似乎相关的研究即将步入稳定状态,所以预期将来该方面研究的深度会更进一步。

2.主题分析

对论文的研究课程主题进行分析统计,得出如表2所示的结果。

笔者将课程主题主要分为C(语言)、C++、Java、C#、VB、Web(程序设计)和其他(基础课程、算法等)。C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因其具有灵活、简洁、易懂等优点而被广大计算机学习者作为入门语言,所以它占程序设计类微课研究的比例最高;在“其他”一类中,由于包括程序设计通识、数据结构、算法和其他编程语言等内容,也有40篇论文,占比为33.33%。其次是有关Java的研究有11篇论文,占比达到了9.17%;有关Web编程的研究论文有9篇,占比7.50%;VB方面的论文有7篇,占比5.84%;C++和C#方面的论文均为4篇,占比3.33%。有关Java程序设计的微课研究仅次于C语言,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3.研究机构分析

对所有文献的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类型进行分析统计,得出如上页表3所示的结果。

笔者以办学层次为标准,将论文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类型分为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和中小学。统计得出本科院校为程序设计类微课的研究主力机构,共发文65篇,占比54.17%;专科院校紧随其后,贡献了51篇论文,占比42.50%;中小学仅有4篇论文。

4.研究区域分析

按照中国地理区划,笔者对的单位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如上页表4所示的结果。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华东地区在程序设计类微课方面的研究明显高于其他六个区域,论文数量占比高达45.00%,相当于华中、华南、西南和华北四个区域的总和。笔者还统计出华东地区中仅江苏省的论文就有31篇,远多于其他各区域的论文数量;东北地区的8篇论文皆来自辽宁省。

5.研究内容主题分析

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出发,将程序设计类微课研究论文的内容主题从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5个角度进行分析统计,得出如表5所示的结果。

由于一篇论文涉及的主题往往不止一个,所以统计总量超过论文样本数量。从表5可以看出,程序设计类微课研究的主要关注领域在课程的应用、设计和开发上,各有论文78篇、39篇和24篇。研究者们在管理和评价方面关注很少,分别仅有1篇和2篇论文。笔者认为这是最令人担忧的现象,如果微课的研究者只关注微课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即把微课制作出来投放使用后,不再管理和评估效果了,就是把一个全周期的教学服务[10]的后期活动“”掉了,这样何谈构建基于微课的程序设计课程学习平台、环境?

6.研究技术整合分析

进入“互联网+”时代,研究者在研究程序设计类微课的同时, 不断拓展视野,将翻转课堂、MOOC、在线学习等热门教育技术与微n进行了整合,笔者对样本中与微课整合频率较高的技术进行了统计,得出如下页表6所示的结果。

在表6中,其他一类主要包含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微课与各种新技术的整合越来越多,并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翻转课堂与微课的整合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点,共有23篇论文涉及到这方面的研究。

研究结论

从大量的程序设计类微课的研究论文可以感受到教育工作者对微课和程序设计课程的关注和热情,他们都希望通过微课的形式促进程序设计课程的高效开展。在论文样本时间跨度内可以看出,论文的数量逐渐稳定,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研究不是盲目跟风,而是真正有深度的研究。

从研究机构来看,本专科高校对程序设计类微课的关注和研究高于基础教育学校。然而,由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信息素养,所以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利用微课的形式开展计算机程序设计课是很有潜力的。中小学的一线教师也比专业研究人员具有更多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可以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新鲜、实用的观点和经验。

从地域角度看,华东、华南等较发达的地区对微课这类热门教育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研究较多,原因在于:一是地区发展水平高,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研究者容易接触新事物并敢于尝试,成为研究主力。同时也反映出其他地区在程序设计类微课方面还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和研究空间,并且在推进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其他地区提供的经验和理论支持。

通过内容分析笔者发现,大量的相关微课不够开放,只是封闭式的教学短视频,没有教师与学习者、教学资源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研究者大多关注的是微课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而对微课的管理和评价有很大缺失。有些研究者试图通过平台开发的方式进行弥补,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科学的方向。搭建完善的微课体系,对程序设计类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等都有完整的流程设计,能为程序设计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兴的教育技术――MOOC、翻转课堂、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等扑面而来,基于微课的程序设计课程,本身就有扎根于信息技术的优势,所以让其与新技术整合,实现网络化相当方便。研究者们应意识到这项优势,顺应时代潮流,以提升程序设计学习者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的,灵活采用各种教育技术和资源与微课整合,构建多维度、实时、在线的程序设计学习系统。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2]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1,13.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4-41.

[4]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5]张中兴.微课与微课程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6):586-589.

[6]柳泉.微课引入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J].物联网技术,2016(08):119-120.

[7]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8]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84.

[9]兰国帅,张一春.境外教育技术研究:进展与趋势――教育技术领域20种SSCI和A&HCI期刊的可视化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5(07):114-120.

[10]乐艺.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管理――以“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2):55-58.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作为英语本科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该与专业分流模块相关,用柔性化的毕业设计与柔性化的专业相结合,用“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有效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本文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和论文时间改革五个方面探讨了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毕业设计 (论文)是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设计,应使学生达到系统巩固并扩大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就英语专业来说,全面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查阅中外文献,论证总结等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英语专业被认为是培养会使用英语的人才的地方,是一个培养比非英语专业学生更娴熟使用外语的学生的地方,至于学科建设的贡献,除了对语言语法研究以外,不可能出重大成果。实际上,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训练和考核,对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毕业设计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21世纪是国际竞争更激烈的世纪,人们需要面对来自国际方面的大挑战。各行各业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科学领域尤其如此,毕业设计改革势在必行。

1.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于1952年后半年,当时的经济背景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社会劳动力配置方面,采取计划的方法:人事部门力求精确地调查社会每一行业、单位所需人才的数量、类别,教育部门根据这些信息招生培养,并把毕业生分配到提出人才需求的单位中去。已往过于狭窄的专业设置和与此配套的僵硬的专业课程体系,是高校培养模式的一大弊端。以往僵硬的课程体系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为学生预先设置了过多的必修课,从而使学生失去了依照自己兴趣和目标选择课程的空间,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为自己设计人生道路,并为此选择实现路径的锻炼机会。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以往课程体系的又一明显特点。现行的毕业设计方案反映和强化了这种意识,毕业设计呈现出单一性、狭窄性、实效缺乏性的特征,越来越与社会脱节。学生所做的有关文学风花雪月的赏析及晦涩深奥的语言学探讨对不再继续深造和从教的学生来说是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导致很多学校论文只是走过场的现象。

2.从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因为两方面原因,国外此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一是国外高等学校对“专业”的理解要宽一些。目前我国“专业”概念带有实体意味,是相对独立的资源使用和产出单位,现行的专业管理规定反映和强化了这种认识。美国高等学校的“专业”(Major)仅指一个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织(Program),柔性的课程组织模式使其在个人专业、跨学科设置等方面表现出诸多与我国不同的特征;其二是美国大部分本科毕业生不需要写毕业论文,但所有学生必修高级写作这门课,课程结业时写出一篇论文,题目任选,但必须是原创。该论文不由本校老师批改,送交专门学术机构交叉批改,通不过者不得毕业。

3. 从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外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工具。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外语的重要性愈发凸现。外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贸易、工业、旅游、管理等方面都离不开外语。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外语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并为世界的发展和和平奠定基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需要与各国进行国际贸易。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需要向世界人民宣传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一切都离不开外语。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的宏观经济部门只提出参考性行业需求报告,劳动力市场反映短期直接供求。大学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成为主流。这就意味着现行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与时代性质不相适应,急需改革。

4.从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外语学科发展很快。1998年,全国共有200多个院校开设本科外语专业,到2005年增长到600多个。目前,全国共有外语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0多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0多个。越来越多学校开设英语专业意味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那些语言文学研究实力不是很强的大学来说,不被淘汰出局的唯一途径就是将办学与市场接轨,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很多大学志在寻求英语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人才市场的多元需求。

为了改变已往专业设置的偏颇,诸多大学力求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实现本科教学的模块化,在本科教育的教学、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依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四大教育模块:即技能教育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学科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或以培养既有精湛专业技能、又有深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特别是能在多个领域从事口译和笔译的专职翻译人才为目标,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外语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实行“英语语言基础课+翻译技能课(口、笔译)+专门用途英语课(自选)+公共课(思想品德、计算机、中文等)”四大模块有机结合的全新模式。其目的是拓宽课程口径,加大非专业课比重,以求开阔学生视野,做到宽口径,厚基础。课程体系力求把专业课与非专业课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大幅度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设置了技能教育模块,有意识地加大了基本技能课和实践教学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一本多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育、外事、外经、文化宣传、科学研究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适应这种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英语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势在比行。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交、教育、管理、研究、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大纲》体现了“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专业的方向设置也灵活许多,可以构成“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给我们的毕业设计改革提出了启示。

毕业设计作为英语本科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该与专业分流模块相关,用柔性化的毕业设计与柔性化的专业相结合,用“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学生真正作到学以致用,并有效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不仅融会贯通了四年所学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能充分系统地学习和运用,熟练掌握X科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一旦踏上社会,就可以在自己选定的领域独当一面,实现一专多能。

5.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时间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毕业之前,实习之后,为期2-3个月。这时学生普遍忙于找寻工作,深受就业压力的困扰,已无法集中精力进行论文写作;很多同学已步入社会,或就业,或求职。离开校园意味着资料信息的缺乏,势必给论文写作带来不便;学生对未来一无所知,不懂自己将要干什么,能作什么,论文只是为了获得文凭不得已而为之,毕业设计不仅与社会严重脱节,论文质量也难以保障。若将毕业设计提前到第五学期,延长毕业设计,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边学习边研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想结合,不仅可提高论文质量,还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明确学习目标与方向。

结论

根据市场需求,依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特色教育模块,拓宽课程口径,实现专业交叉,做到宽口径,厚基础,“1+X”型的柔性毕业设计必将成为发展趋势,并具有必不可少的应用前景。学生用英文写出多元化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以是“英语+新闻传媒”,“英语+经贸”,“英语+旅游” 或“英语+酒店管理”等等,再也不会出现毕业论文选题重叠的难题。毕业设计多了更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王娟.关于英语专业定位及课程改革问题的思考.中国科学教育,2004年第11期.

[2]刘洪泉,李祖明.本科生导师制在英语毕业论文教学中的应用.科技创业,2005年第2期.

[3]刘洪泉.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要严把四关.科技资讯,2005年第30期.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129-02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目标是培养能系统地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生物学实验原理及技术,熟悉生物技术学科的现状、前沿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够在食品、商检、农、林、牧、渔、医药、环保等与生物技术相关领域上从事生产、新产品开发以及生产技术管理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是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我院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工作,主要从校内实验教学、校外教学基地、毕业论文等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一、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新办本科院校的实验课开设中,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偏少,创新性、开放性实验项目几乎没有,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从而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对企业新设备、新技术缺乏了解,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毕业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主动性不高,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实验前,把必备的药品配制好,所需仪器都调试好,把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认真讲清楚,造成学生可以不用预习和查资料,更不用动脑筋、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就可以完成实验,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大部分实验安排一组几个人,造成有的学生不动手,抄袭同组数据了事;有的学生实验没有结果,也不重新实验;也有少量学生实验数据不正常也不分析等。

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也应引起重视。我系已建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但学生的毕业实习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已建的校外毕业实习基地实习范围较窄,导致学生实习效果不佳;其次,实习的时间偏短,实习基地成为一种负担,也没法把实习生的实习任务纳入生产各个流程中;第三, 学生也处在寻找就业最好时间,没心思去认真实习。针对以上问题,如何积极探索毕业实习教学模式以满足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已迫在眉睫。

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一) 校内实验室实验

校内实验室实验有独立课实验、综合性大实验和生物工程课程设计。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和规范实验操作,[3]适当增加与本专业联系紧密、实用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尽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内,让每个人都要亲自动手,制订自己的训练计划,确实培养出实验动手能力强,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社会应用型人才。

1. 独立设置实验课

经过多年的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根据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办学特点和经验,为适合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首先从实验课的课程体系上进行探索。减少验证性实验教学,增加综合性实验;然后过渡到创新性、设计性实验,注重课程前后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由浅入深、具有内在联系的实验课体系。各个实验课都以独立课程安排。例如基础生物学实验整合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三门基础课实验;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整合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和基因工程五门专业课实验。学生不会感觉实验课很多,又能保证学生实验质量,实验过程也是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也不会感觉很难,大大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2.开设综合性实验

以学生为出发点,侧重于检验检疫和食品技术两个方向的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围绕生物技术相关技能要求,以生物技术组成为线路建设了“基础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食品工艺综合实验室”和“检验检测中心”。首先,组建了一支具有应用型生物技术技能培养要求的实验教学队伍,该团队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助教1人,实验师1人。其次,规范学生通过实验过程操作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综合性实验教学课程在教学上把实验全过程和实施操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根据实验教材或讲义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教师和实验辅助人员只起指导操作和监督过程等作用。

3. 生物工程课程设计

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一个实验课题,首先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写出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修改同意后开始执行。实验全部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指导老师进行全过程跟踪,实验结果以论文形式提交并交流。开设生物工程课程设计,能够促使学生将已学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有效地结合,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综合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4]为后续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和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校外教学基地建设

校外教学基地建设是加强生物技术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5]

1. 动植物野外实习

动植物野外实习可以使学生从课堂、实验室走入大自然,辨别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在野外实习中我们都选择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场所,如南日岛、平海湾、九华山和龟山等,实地辨别和采集标本并进行样地调查,回来后,要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初步处理、总结并进行交流,最后完成实习报告。

2.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快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我院加大了对校外实习基地的投入,现有实习基地基本上能够满足现有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但仍需在创新和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上进行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适应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较强的实习基地环境中得到锻炼。改革措施是: 第一,按学校的定位要求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和实习教学大纲,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第二,注意选择工艺和设备比较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能指导学生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第三,探索运用暑假和短学期进行实习。为了真正达到毕业实习目的,分批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做到毕业实习和学生就业相结合。第四,进一步完善校企产学研合作。经过几年的校企合作, 我院与各生产企业建立了密切关系,一方面利用企业完善的设施、先进的设备,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习环境,学生在学技术的同时, 也切实感受了现代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文化。另一方面,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为企业培训人才,让学生协助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对实习工作的支持,密切了校企关系。

(三)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毕业论文(设计)是我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系非常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创作,首先在时间和条件上给予充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作品虽然安排在第八学期创作,但我们在第七学期就开始准备。其次对指导教师有严格规定和要求,对职称和人数都有严格规定,如职称要求讲师以上或有硕士学位以上,讲师所指导人数不得超过4人,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不得超过指导8人。最后形成一套较完整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程,主要包括指导教师资格审查、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核、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对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进行修改不少于三稿;在实验过程中,要及时审查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方案、进程安排及工作进度,经常到实验室与学生交流,了解进度,及时指导学生试验中的各种问题,让学生不走弯路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另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修改不少于三稿,毕业论文(设计)定稿后进行,超过20%不能进行答辩;同时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整个过程都要填好指导记录表。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有序、有效、有质完成,系、院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前期、中期、后期检查,检查不符合要求及时进行整改。

总之,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校内实验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探索和改革校内实验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钱国英,汪财生,朱秋华. 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5):60-61.

[2]蔡敬民,魏朱宝.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2):151-153.

[3]郑世英.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衡水学院学报,2009(1):109-111

[4]郑世英. 地方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探析 [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11):136-137.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规范;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12-02

一、引言

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范。如何体现各自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内涵与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才市场和报考学生和家长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三个专业的本科专业培养规范,上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期为专业的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的修订,为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二、专业类型

生物科学专业为传统典型的理科专业,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位。其专业类型的描述和划分比较清晰明了,比较规范和恰如其分。

三、培养目标

从专业规范中培养目标的描述(见表1)来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小,仅有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之差,但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差异很小,难以界定。而从专业类型可知,生物技术专业可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这些特色理应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

四、公共基础课

在三个专业的本科培养规范中,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和自科)完全一致(见表1),而生物工程的公共基础课形式上有一定差别,可本质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别,也缺乏需有差别的理由。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来看,三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要求可统一,学分要求也应统一,要求工科学生在这一环节增加近一倍的学分极不公平。线性代数等可在公共基础选修要求中解决。

五、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然而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很小,仅增加了工程基础课4学分(约11%),应为技术基础课,且应明确例举。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有了明确的变化,按课程类别从科学到工程变化率近50%。学分的控制宜统一,且应规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技术基础课学分应达20%以上,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工程基础课学分应达40%以上。且可给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名录,如机械零件、电子电工基础等课程。另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将《机械设计基础》列为可有可无的选修会造成该专业工程基础的严重缺陷,且应在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保留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选修课(见表1)。

六、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也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从科学到技术的专业课调整率达30%,而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所列举的课程多为非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学分的增加也不尽合理,三个相近专业,不论理科还是工科,学分基本要求应尽可能一致。向上浮动及在各选修课程间适当调整则是各校应有一定的自。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艺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缺工艺类专业应有的分析检测课也会给工艺过程及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质检质监和质控及产品安全留下隐患,故建议3+X模式中3应包含专业分析、X应例举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

七、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完全一致(见表1),未能体现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特点以及生物技术可授农学或林学学位的特色。毕业设计是工科工艺类专业最为特色的实践环节,但在许多学校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出现,实际实施则只做毕业论文,没有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名存实亡,致使许多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谓毕业设计,许多学生甚至把毕业论文当作毕业设计。建议明确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必修环节,可以设计论文二者兼顾,至于是“大设计小论文”还是“大论文小设计”可依各校情况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专业才能名符其实。

八、师资要求

师资的最低要求在规范中描述不尽一致,应加以统一。且应规定专业课的师资要求,因为能承担专业课的老师一般能胜任专业基础课,而能承担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则不一定能胜任专业课。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规定学历职称要求外,应规定专业要求,即“本科为相应或相关专业”的师资应大于专业师资总数的50%。

九、其他

近年由于社会办学、企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网络教学、数字图书资料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方式的发展,统一实践等硬件条件形式较为困难,而且也不符合时代要求。建议教室(专用或生均面积)、专业课实验室(面积及专用设备)、图书资料数据库量设定为刚性要求,研究所(室)或技术中心、实习基地规模和数量等宜设定为柔性、选择性或特色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科学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1(2):3-9.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3-10.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2):3-10.

[4]陈朝银,余旭亚,林连兵,孟庆雄,刘丽.生物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D].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研讨会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工程特色;科学训练方法;生产工艺;车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c)-124-02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 discussion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LIU Xianjin, LI Jiaming,LI Chuanrun

(College of Pharmacy, An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230031,China)

[Abstract] The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as an important teaching link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is the bottleneck in teaching result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in the fields of concept innovation, design innovation and methodology innovation.

[Key words] The teaching link of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Project features; Scientific training methods;Production process;Workshop design

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其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它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解决制药过程中的工程、科研、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还能够培养学生正确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和严谨的学习及工作态度。毕业(论文)设计也是学生即将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检验、总结和综合应用,又为今后走向社会的实际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2]。笔者将对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方法从理念创新[1]、设计创新、方法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探讨,力求完善制药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1 教学理念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1.1 在教学理念上

以新的“学生―医药工业发展―医药工业实践” 三个中心代替旧的“老师―书本―课堂” 三个中心。改革教学方式,鼓励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助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1.2 培养创新意识是工程能力提高的核心

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创造性的思维可发掘。教师指导作用是引导学生突破对实习产品的思维定势,鼓励设计创新。优秀的毕业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并可以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理念得到很好的展现。优秀的设计方案还能够推广应用。

2 选题注重突出工程特色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全国制药工程教学领域的工作者在教学各环节都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然而,根据2009年全国制药工程教学研讨会获悉的信息,也发现存在如下的一些共性问题:即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工程特色不够突出,生产实习靠短期见习完成;既具有工程教育背景,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偏少;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学生做工程设计的比例偏少,仅20%左右;多数进行专题实验,依据实验数据,撰写毕业论文等。诸多问题主要归纳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不高而使得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特色不够突出这一严重问题。由此可知,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是目前严重束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效果的瓶颈。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点对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尝试和改进:

2.1 确定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主题思想是毕业实习的根本出发点

制药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有化工制图、化工原理、药用高分子材料、药剂学、制药工程、药物分离技术、药物合成反应、化学制药工艺学等等。然而,笔者认为制药工程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工程设计过程是巩固和获取各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知识及相互联系,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建议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应全部进行工程设计。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紧密结合,以实际应用问题推动设计创新,邀请药厂工程技术人员和设计专家到校任兼职教师,一起指导毕业设计。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使学生逐步树立工程观点,提高工程能力。

2.2 狠抓工艺和设备两条主线是提高工程能力的科学训练方法

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内容中构架新的知识体系,坚持选题科学性、内容系统性、知识前沿性、理论新颖性和原则规范性,构建优化的工艺设计知识结构。选题与过程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工程实例培养、训练学生使用工程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设计方面的选题主要有:某药物成分的提取、分离、合成工艺设计;某药品剂型的工艺设计;某药品剂型生产设备及厂房设计;某药品生产设备的再验证等。通常,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从大四下学期开始,本科生集中进入毕业(论文)设计阶段,一般学校都安排16周左右。以具体的产品为载体,按照药品生产过程的工艺流程及单元操作过程,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践,使学生掌握不同药品的生产工艺及工艺控制要点,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突破重点、难点和薄弱点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关键

通过各种工程设计的选题,要求学生掌握、串联和突破各专业课的知识重点,通过工程数据的计算、训练来化解工程计算这一知识难点,通过工程中的非工艺设计条件的处理和解决,弥补交叉、边缘知识的薄弱点。注重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性教学方法。训练和提高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

2.4培养动手、观察、分析、综述四种能力,促使工程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

在工程设计的所有题目中,有关某个药品的生产工艺及车间设计方面的题目所涉及的专业课内容最多,因此,笔者以年产一亿粒胃康灵胶囊的生产工艺及车间初步设计为例重点介绍其设计的基本程序及涉及到的专业课。

2.4.1 胃康灵胶囊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其生产工艺包括前期的中药预处理和剂型生产两大工艺内容。在生产工艺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充分比较,尤其注重前沿工艺技术的应用。最终确定最优工艺路线。专业课涉及到中药学、中药炮制学、药剂学、药物分离技术、制药工艺学等课程内容。

2.4.2 根据确定的生产工艺,选择各工艺所需设备。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选型原则,掌握所用药物的物料衡算和所选设备的能量衡算,学会依据选型原则中的计算数据和GMP中的具体规定,择优选择所需设备。画出工艺布置框图、设备布置图。专业课涉及到化工制图、化工原理、制药工程原理及设备、药事法规等课程内容。

2.4.3 根据已选工艺和设备,确定所用车间的整体布局。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车间布局的原则,学习管路设计,学习空调系统的选取,学习空调净化系统设计,熟悉药品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处理,画出车间布置图、车间风管布置图。专业课涉及到化工制图、制药工程原理及设备、药事法规、化工原理、三废处理等课程内容。

通过上述工程设计课题的完成,学生们复习、掌握了专业课的知识,掌握了各专业课在工程设计中的地位及相互间的联系,明确了制药工程专业的学习重点和今后实际工作的重点,将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特色落到实处。

3 教学途径、手段多样化,实习、参观与论文同步进行

在进行工程设计的过程中,根据选题,确定基本思路,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资料。

3.1 校内论文

50%学生在校内由导师的科研项目组进行以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毕业论文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校的各项实验设备,完成药物合成、提取、分离等工艺过程及各种剂型的工艺和车间设计。融会贯通专业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熟练使用CAD画出生产工艺图、设备布置图、管路布置图、车间布置图。在论文开题报告和答辩环节,要求学生将设计内容做成课件,通过多媒体系统演示并表述设计全过程,通过自己归纳、介绍及评委和听众点评、提问,完善、巩固专业知识。实现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有创新性成果。

3.2 校企结合

还有50%左右学生因已与就业单位签约,本人及就业单位都希望先期进入应聘单位实习工作,就采用校企结合的方式,在就业与实践教学基地(科研院所或制药企业)进行制药过程的研发与应用方面的毕业设计工作,由校内和科研院所或企业组成双师型论文指导教师队伍。这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就业或实习单位的生产情况,选择有关的工程设计题目,在就业单位一边工作,一边理论结合实际,完成设计。这部分学生普遍积极性高、论文的针对性强,既使得论文数据具体、设备及设施真实,又借助老师的帮助,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组织参观

为了强化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特色,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当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组织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参观各种设备一应齐全的全国性制药机械展览会和具有一定特色的药品剂型展览会。使学生们对专业课中学过的制药设备及工程设计中用到的制药设备的工作原理、应用范围及操作方法有一个更深、更全面的了解。以便学生们进入不同制药企业时,适应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角色投入迅速,能较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4 结语

笔者按照以上程序和内容指导了若干届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设计,学生们普遍感到收获很大,各门专业课不同的知识点通过工程设计有机地串联起来。并且通过论文撰写,掌握和总结了大型工程设计的思考方法和程序。增强和提高了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工程素质。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专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途,对发展制药行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会对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作出贡献。我们所有从事该专业教学的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将努力探索、不断改进。相信只有作好充分准备,制订切实可行的对策,才能确保制药工程专业向着我们预定的目标走上成功之路,越办越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张英.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纵横,2004, 2(7):31.

[2]祝宏,刘永琼,巨修炼,等.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创新及实践[J].药学教育,2005, 21(5):17-19.

[3]欧阳臻,宁德刚,徐卫东,等.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讨[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4):71.

[4]梅建凤,王普,徐敏. 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化工高等教育,2007,(3):48.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议论文教学 教学现状 应对方法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初中语文研讨课上,一名语文老师讲《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讲课过程中设置了很多问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设置的问题有: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是围绕什么进行阐述的?第一段段意怎样概括?当今我们怎样看待舍生取义等许多问题,但就议论文的论据及结论则一言以蔽之,总之,授课不是按照议论文的思路去讲,而是作为记叙文去讲。诚然,学生在理解本文时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认为,老师应该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不能回避重点和难点。由本节课,笔者联想到初中语文议论文教与学现状,对此进行粗浅分析。

议论文教学现状:学生阅读能力太低。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文言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基本任务,这几种文体进行对比,最难的就是议论文阅读教学,表现于:

1、学生不愿学。与其他文体相比,记叙文的小故事能引人入胜,散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征服了同样爱美的学生,说明文难度小,容易理解和接受,科学现象又能给学生科学知识。议论文太抽象,逻辑性太强,论点的提出,论据如何支撑论点,论据的选择,结尾如何提高文章的深度,整篇文章的逻辑关系,段之间的关系,段与中心句的关系,凡此种种,导致个别学生看不懂,即使看得懂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

2、教师教学中的困惑。笔者观察到,教师上研讨课时,在课型的选择上,一般都避开议论文,因为议论文的教学内容无法用课件或投影展示出来。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也不像讲其他文体那样激情四射,有的老师私下里抱怨说:议论文知识学生都掌握了,练习题做得不少了,考试中好学生议论文阅读才得了四五分,太让人失望了。

应对方法:

1、规范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认真谋划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本校其他语文老师的意见,整理出议论文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课型:新授课

环节设计(含时间分配):

(一)初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论点(10分钟)。

(二)分析文章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5分钟)。

(三)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及作用(10分钟)。

(四)深入课文分析(13分钟)。

(五)总结课文内容,整合议论文文体知识(7分钟)。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个教师的课讲得再精彩、再生动,环节设计合理,知识传授准确,如果节节都是一人堂、一言堂,学生都会厌烦的,我们不妨让学生当回“小老师”,让他们到前面讲讲自己的观点、思路,老师是聆听者,是事后的评判者,让学生的思维与自己的思维碰撞,产生的可能是智慧的火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利用好课上2分钟。建议:议论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把功夫用在平时。每节课上课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2分钟演讲,演讲内容可以谈对时事、家庭、学校、社会的看法,要求有理有据,感情激昂,这种做法坚持下去,对加强学生的逻辑表述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会大有益处的。

4、摘抄本的使用。为达到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老师要求学生每天都要摘抄一定数量的词句,其实,教师也可要求学生摘抄一定数量的名人事例和经典议论性语句,为学写议论文打下良好基础。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搜索到相关文章109篇。这些论文多立足于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盛国强和周永模利用问卷调查了我国132所不同类型高校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状况,发现抄袭、语法错误、口语化表达、结构松散和缺乏独立见解等是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1]文章分析了问题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改革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强化英语写作教学、把好论文选题关、科学使用研究资料和加强过程管理等。张春芳用文献法对近三十年(1981年至2009年)刊登在国内121种期刊中有关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论文进行了调研,指出毕业论文管理、写作及指导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对策:建立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把握基本的选题原则和方法;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材,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2]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用“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作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得到的文章仅有2篇。其中曹胜强的《谈英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改革策略》[3]一文中提出的改革策略并无太多新意。许晓艳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和论文时间改革五个方面探讨了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毕业设计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使“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她提倡学生用英文写出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如“英语+经贸”,“英语+旅游”或“英语+酒店管理”等,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4]然而,实际情况下,“英语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仍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主体。X相关专业课在整个专业培养大纲的比重和课时量很难有所突破或实现”[5]。因此,学生对X专业的了解仅限于皮毛,难以写出质量较高且有一定独创性的文章。用英文撰写的要求更增大了论文撰写的难度。学生只得转而求助于网络资源,通过“拷贝”和“粘贴”完成论文。这无疑又回到了论文抄袭和论文质量低下的老路上去。综上,目前国内对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研究多集中在改革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强化对学生论文指导的过程监控与管理等,即便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论文质量,也很难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单一、狭窄、缺乏实效、与社会脱节的弊端难以消除。

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实践

笔者所在学院明确地把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用和实践,注重能力和专长。庄智象在《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6]一文中指出: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极强的专业知识结构、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正常情况下,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既要考查学生对英语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考查其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二者如何协调结合,是改进毕业论文工作的一个突破口。工科院校本科生毕业前既要完成毕业论文,又要完成毕业设计。前者注重专业知识和学术性,后者检验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即动手能力。这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有很好的启示:是否也可以将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由单一的论文模式改为一种集社会实践和论文于一体的毕业设计模式?本校英语系经过多方调研和考虑,最终提出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形式入手进行改革,力求探索一种能有效地防止抄袭,且适应应用型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设计模式,具体情况如下:1.改传统的毕业论文为毕业作品制作长期以来,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都是沿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毕业论文一般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7]若仔细推敲这句话,“一般”二字暗示着高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其他形式的调整。为缓解日益严重的抄袭现象,从2012届学生开始,本系改革传统的毕业论文为毕业作品制作,具体指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制作出有英语配音及中英文字幕的视频节目。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主题,比如人文景观、产品推介、跨文化交际等。除了制作15~30分钟的专题视频外,学生还需完成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中文稿。学生将此文稿译为质量较高的英语,用于为视频英文配音,同时视频还配以中英文字幕。几名学生可在拍摄、配音和剪辑上互相协助,但每个学生最终要提交一个独立的作品和配套的中英文文稿。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视频拍摄及制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本系还特别邀请了电视台的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32学时的培训,讲授视频的拍摄技巧和后期如何利用专业的EDIUS软件进行视频编辑及字幕制作。培训扩充了学生英语专业外的传媒知识,使学生获益匪浅。2.将毕业设计工作提前到学生就业前以往毕业论文从第七学期开始进行,第八学期进入到论文撰写最紧张的阶段。这时学生基本步入社会,或就业实习,或四处求职,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写作。学生离开校园导致信息资料缺乏,引发网络抄袭,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也受到影响。为了改善这种状态,本系要求2012届的毕业生在第六学期即开始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包括毕业设计选题、开题报告撰写与修改以及开题报告的答辩。从暑假至第七学期中旬,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文字稿初稿,在教师指导下不断修改并最终形成定稿,继而完成拍摄工作及后期制作。第七学期中下旬完成毕业设计答辩,学生修改后提交最终版作品。将毕业设计提前,避免了学生毕业设计时段与找工季的冲突,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这样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便于教师在校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3.改革为毕业作品制作的优势其一,视频制作属于原创性的作品,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亲自为视频配音并出镜,有效地制止了抄袭现象的发生,且学生选题不再狭窄单一,时效性大大增强。很明显,改革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比改革前更丰富更新颖。其二,相比以往多届学生反复写过的没有新意的论文来说,新形式的毕业设计拥有更多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由于学生大都来自广东,其毕业设计多围绕广东本土的人文景观、企业及产品、文化传统等进行。如“岭南水乡———小洲村”、“主题公园的营销策略———欢乐谷成功之道”、“潮汕成人礼———出花园”、“西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西关大屋的历史变迁”等许多作品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学生亦可选取自己有求职意向的行业作为毕业设计的主题。最终每个毕业作品被单独刻录在光盘上,可作为学生求职简历的一部分,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成功应聘增添筹码。其三,学生开动脑筋自编自导视频作品,很大程度上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如“千年葵艺在新会”的制作者巧妙地把一位老奶奶摇着葵扇给孙女讲故事的场景引入到视频的主题———介绍广东新会的“葵艺”发展史。其四,将中文稿翻译成英文,在老师指导下不断修改至最佳的过程,使学生的写作翻译技能和语法、词汇等英文基本功有了显著的提升。其五,在为视频英文配音的过程中,学生反复练习英文稿的朗读,并在教师帮助下纠正错误发音,改善了语音语调,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其六,通过在网上搜索毕业设计视频的相关素材,锻炼了学生搜集、筛选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其七,视频拍摄和编辑软件的学习以及后期的字幕制作等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其八,拍摄前与公司厂家或景区等多方联系,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能力。视频由几名同学或亲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鼓励部分有需要的学生继续撰写毕业论文少数打算读研或出国深造的学生需要通过做毕业论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为此,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应鼓励部分学生撰写论文并配备优秀教师对其指导。

三、改革效果和结语

2012年5月,项目组针对2012届毕业生的论文改革进行了问卷调查(共18个问题),收回有效问卷60份。其中76%的同学支持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设计。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整个毕业设计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具代表性的回答有:(1)锻炼了动手能力,熟悉了视频生成的全部过程,自学了多种软件。(2)提升了中译英翻译能力和写作水平。(3)亲自走访、拍摄、剪辑到最后的成品,很有成就感。(4)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英语口语也得到相应锻炼和提高。对沿用了三十年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进行改革这一实践本身就具有创新精神,操作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和质量评价指标还有待在实践中完善,但改革的优势很明显。由于改革后的毕业设计(毕业作品制作)要求学生自己参与到视频的创作之中,大范围抄袭、拼凑甚至的现象少有发生。此外,改革全方位地提升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口笔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促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英语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 键 词:工业设计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设计报告

一、前言

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其大学四年全部教育过程中需完成的最后一门系统性专业课程。“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不仅反映了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掌握程度,更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个人才、智、艺等综合素质的集中展示[1]。

二、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具体要求是:拟订一项课题 (或一个具体的设计项目),要求学生运用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设计语言(如计算机技能、图形、符号、绘画、制图、造型、色彩、材质、文字等),结合一定数量的信息、情报、资料、文献等,通过导师的指导和个人的系统性再创造,提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完成能反映自己构思的模型或首板。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料能够全面的融会贯通,并且熟练应用和掌握再创造的基本方法和模式;熟悉工业设计专业在进入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应该如何应对和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启动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完整、准确、高效率地产生能够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案[1]。因此,毕业设计是一门系统性极强的综合课程。

毕业设计的作品不同于科学技术展的作品和商业展会的商品。它具有特殊的评判标准和作用。科学技术展览的展品主要目的是展示一项新技术或新发明以及应用前景,以供科学技术交流和向厂家转让,可以不涉及具体产品。商业展会的展品是性能、技术、工艺、应用材料和成本控制等都较为成熟的产品,在展示产品的同时伴随着广告宣传和其他促销手段,是以盈利为目的。无论是科技产品还是商业产品,其评判标准都是以“物”为主要对象。

毕业设计的作品的主要功能是以“物”为媒介,展示毕业生四年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它承担着“以物论人”的作用。通过毕业设计的作品来评判作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应用的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是否达到取得学士学位的标准。所以,它只要应用已有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对已有(或将来会产生)的产品或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重新整合,并通过创新设计赋予新的价值,这样即可认为合格。作品的技术完善度、功能的成熟度和商业指标等并不作为主要的考核因素。

三、毕业论文

四年制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又称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论文是应届毕业生运用其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知识,针对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独立完成的一篇总结性的学术论文。这里有几个要素:1、应届毕业生;2、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3、与所学专业和所申请的学位密切相关;4、总结性的。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根据毕业论文来检查应届毕业生在学制所规定的学时内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处在什么水平。据此,确定是否达到该毕业生所申请学历和学位的等级水平。

毕业论文与一般的学术论文有所不同。

1、写作目的不同。学术论文的目的主要是提出和解决学术上的某些论点。就此而言,毕业论文也具有同样的作用,但它同时还担负着表明作者本人在专业领域内是否已具备符合学位标准的学术水平的作用。

2、评审的角度不同。学术论文是评文。而毕业论文主要是评人,是通过以评文来评人。因此,毕业论文比一般学术论文多了一项内容:要求作者将其所从事的学科,特别是其所研究的课题的历史发展状况如数家珍一般地写出来(即在毕业论文中要有论文综述的章节)。以此表明自己是这一领域内的一个“行家里手”,同时说明自己的研究工作是承先启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两者的差别很明显。

3、论文的形式和构成不同。学术论文可以与人合作撰写。主要发表在杂志或学术会议上。一般是根据会议或学术期刊的要求确定题目,阐明作者的学术观点,然后对所提论点进行论证,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毕业论文有比较严格的字数和格式要求,内容相对丰富,尤其是其中的观点、论据逻辑层次也比一般学术论文复杂。这种论文需要导师审核,还需要专家答辩。代表的是作者个人的学位水平和学术素养。所以只能个人撰写,不能与他人合作。

4、阅读对象不同。学术论文的阅读对象是有一定造诣的专业人士。撰写过程中只需将自己所要论述的问题阐述清楚即可,一般经过会务组专家或期刊责任编辑审核后即可发表。它代表了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而毕业论文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导师和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教授,是写自己对所学专业或自己的研究方向的了解的程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己在该研究方向的创新贡献。

四、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现状

自我国开始设立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以来,其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一直未变。随着大学招生规模扩大、学时缩短、选修课比重加大,学生学习本专业课程的时间越来越少。各高校为了准时上报就业率的数据,毕业班的课程结束时间一再提前,有些高校已经提前至当年的5月中旬。为此,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开始时间已经移到大四上学期的后半段,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在大四上学期开始就进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阶段。但即便如此,由于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面临实习、找工作等原因,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时仍倍感时间上的压力,对设计的课题和论文研究的方向无法深入研究,故完成的质量也大受影响。

1、毕业设计的现状

近年来,各校艺术设计学科本科学生的毕业作品展的目的与手段本末倒置。一方面,展出的设计作品的制作水平和展览效果犹如“嘉年华”,一年比一年“热闹”,制作费用逐年提高,用于毕业设计展作品制作费用超过五位数的已不是个别现象;而另一方面,学生本人制作的毕业设计模型(或首板)和经得起推敲的作品却逐年减少。

制作模型“首板”的过程是二次设计的过程,此阶段要仔细揣摩推敲,是做一个好设计不可或缺的过程。但绝大多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将市场调研、客户访谈等研究成果作为依据,在确定毕业设计的草绘方案后,直接在计算机上用Rhino (犀牛)等三维设计软件建三维虚拟模型。该模型有两个用处:其一,加入材质和灯光后渲染成效果图,应用于毕业设计展板、设计说明等;其二,交给模型厂利用快速成型设备制作模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基本上对毕业设计不做深入研究。此外,受三维设计软件的功能和本人掌握熟练程度的制约,无法对产品的形态进行仔细推敲,造成用精湛的模型制作工艺制造出粗糙的、没有内涵的设计作品[2]。

毕业设计的展览,只反映毕业设计的结果而未反映毕业设计的学习过程,仅展示了“怎样”,而忽略了为什么是“这样”。假如毕业设计的作品仅仅是做一个漂亮的模型(可能就连模型都是模型公司制作的),这种对毕业设计的考核模式与本科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相距较远。

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十分丰富:包括前期研究分析确定设计方向的过程;设计推进过程中,在每个节点做决策时的取舍依据;后期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反思和总结等。这些内容不是区区两平方米大小的一块毕业设计展板所能展示的。

2、毕业论文的现状

扩招带来的现状是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尤其是艺术设计(包括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文化课功底普遍不够扎实,以致于“先天”缺乏做研究写论文的能力,再加上“后天”缺乏足够的研究手段和时间,无法做深入研究。导致毕业论文的格式不规范、没有严谨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没有创新点、抄袭现象严重等。

从国内某艺术设计学科比较知名的高校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设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一般不少于3000字···”可以看出,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对其毕业论文的考核也只是流于形式。

五、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针对目前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在具体实施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将设计报告代替毕业论文,同时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具体方案如下:

1、根据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其培养应主要注重于两方面:其一是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结合;其二是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技能[3]。因此,对毕业设计的考核权重,应要高于对毕业论文的权重。

2、对毕业设计不要一味追求其观赏性,而应将考核重点转移到着眼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来。应允许毕业设计作品的形式不太完善和简陋。要求学生加强设计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作品深层次的创新性而不是简单而花哨的创意。同时在要求作品的创新性基础之上,再考核其完善度和观赏性。并且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毕业设计作品制作环节,应提倡学生立足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或首板,以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

3、在毕业论文的考核环节,可用毕业设计的设计报告或设计总结代替毕业设计论文。在设计报告中应包含下列内容:毕业设计课题的甄选依据和过程;分析其现实意义;通过市场调研客户访谈的数据分析;确定毕业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即设计点),弄清楚哪些问题是自己能够掌控,哪些不能掌控,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阐述构思设计结构功能方案时,所选用的功能原理和实现原理的结构方式及其依据;做造型方案时,对形式选择根据;在推进设计流程的每个节点,做出取舍时的依据;选用的材料的依据;制作模型或首板时应用的工艺等。

在设计报告的最后,一定要有总结,其内容应包括:本科四年所学的知识的应用状况;反思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针对设计目标,是否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发展前景等。总结环节十分必要,能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更快地提高。最后,在毕业设计的展场进行论文答辩,在答辩导师组的构成中,可邀请设计公司或生产厂家的资深设计人员参加。

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能够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实质内容合二为一,不仅反映出毕业设计是“怎样”,而且还反映出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展示了结果,还展示了整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毕业设计更加丰满、更有内涵。同时,毕业论文的内容也不会显得空泛,提高了学生说明文的写作能力。总之,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这种考核方式更能满足对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 洪汉池,易际明.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厦门理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为例[J ]. 科技信息,2010(29)

[2] 陈江. 实体模型制作在工业设计教育中的必要性[J ].美术学报, 2011, 毕业创作专刊: 66-71.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第9篇

(任现职以来职业道德、业务水平能力、业绩和教育教学实践及年度考核、论文、论著等)

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我来育才二小工作10年了,10年期间没有离开语文教学第一线,没有离开班主任工作岗位,没有放慢上进的脚步;尤其是走进新课程以来,坚持做研究型、学习型、务实型和创新型教师,追求高雅师德,教学精益求精,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表现在如下方面。

1、童心不老:新课程主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爱学生,爱所有学生,爱智商不高乃至有缺陷的学生。怎么爱?把他们当成过去的童年的自己,当成自己现在的孩子,换位平等思考,相互尊重。学生谁不希望自己成才,家长谁不希望自己孩子有出息。新课程中,我心里装满孩子的欢笑和忧伤,欢笑着学生的欢笑,忧伤着学生的忧伤,年近半百,怀揣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来工作、学习、生活,新奇就充满我的眼前,快乐就洋溢我的脸上,幸福就常驻我的身边。

2、课例示范:教师成功的喜悦在学生成长中,在自己中,在熟练使用网络技术中,更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考核、认同都应当用课堂教学来衡量。多年来,我坚持在校内外上语文教学引路课、语文综合课、研究课、观摩课10余次。如为海滨小学上示范课《高粱情》、为西丽片区小学上引路课《三只白鹤》、为全国十五规划课题“21世纪中小幼现代化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现场会代表上观摩课《五彩池》;为珠海、广州等地教师上开放课《蛇与庄稼》,另外为蛇口片区以及育才二小本校语文教师上研究课《赵州桥》、《课间十分钟》、《语文园地八——快乐学习》等等。讲课注重语言精练,过程简洁,课堂生动活泼,特色鲜明。

3、同伴互助:近年来,登台讲课的机会少了,幕后服务的次数多了,坚持带年轻教师,经常听课、导课、说课、评课过百节,为校内外教师导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20余人次;带徒弟12人:多次与年轻教师和借聘教师谈心,交流教学、科研的体会,指导他们写教学笔记、课例分析与论文,如英语教师班主任张航、语文教师班主任李红玲等。学校各年段的语文课,重大活动的展示课自己都有一些见解被重视、采纳。

4、专家领引:自己先后到北京、上海、昆明等地学习,听小学语文专家报告、参加研讨会6次;崔峦、付宜红、杨在隋、田本娜、李吉林、支玉恒、靳家彦、于永正、熊开明、郑明江、窦桂梅等名家讲学、讲课10余次。听吕型伟、叶澜、李臣、余文森、刘兼等教育以及课程专家讲学8次。努力把专家的理念化为课堂教学的一招一式,化为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化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实践。

5、成果分享:为了回报组织的关心,同事的厚爱,自己经常把学习、实践新课程的体会感悟无私地传给其他教师。2000年以来,多次在校内外讲学,主要题目有:(1)“怎样说课”,(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素质教育,(3)小学语文教学中“说”的训练,(4)家长也是课程资源——浅谈新课程中家长的作用。(5)班主任工作——当好学生的大朋友。

近年来,结合自己3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经验,学习21世纪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现代化课题研究先进理念以及对新课程和家庭教育的感悟,为校内外语文教师、幼儿教师、家长作使用新教材、幼小衔接、家校联合育人等方面专题讲座5次——2002年 9月,本校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专题为:语文综合活动课的类型与特征;2004年 9月,本校一年级语文教师参加,专题为(1)怎样使用新教材,(2)怎样召开家长会;

2004年12月,在 蛇口第三幼儿园 , 教师与家长有150人参加,专题为幼小衔接;2005年4月,在育才集团阳光幼儿园 , 教师与家长 300人参加,专题为如何进行幼小衔接;2005年6月,在 育才二小新一年级家长 200人参加,专题为幼小衔接的切入点与策略。每次讲座都收到很好的评价。

6、收获与荣誉:

近年来,自己积累听课、评课,读书学习笔记10万多字,经过整理、提升,不仅形成专题讲座的讲稿,还撰写论文20余篇在书刊杂志上公开发表,同时,有些媒体还报道自己的一些事迹。主要文章如下——

1999年第10期《特区教育》发表介绍自己的文章“向往大海”。2000年9月《家长月刊》图文介绍自己教书育人的事迹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都系统、精炼地概括了自己从教的生涯并给与很高的评介。近年来,发表文章如下:

2000年12月《家长月刊》发表自己的文章“小学生真情告白——我们不是……”。

2002年2月 海天出版社出版的李臣之主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引》一书选编了自己“美的小屋”综合活动课课例设计。

2003年1期 《新世纪教育创新研究》发表“架起暑假沟通的桥梁”一文。

2003年2期 《新世纪教育创新研究》发表“让学生的创意在感悟中飞起来”一文 。

2003年10月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选编了“让学生的创意在感悟中飞起来”

的案例。

2005年3月, 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编写的《开启智慧之窗》收集了自己4篇文章:

1、“小学低年级‘说’的教学与创新潜能的开发”, 2、“我的这一年”——品德与生活活动课设计,3、架起假期沟通的桥梁——‘七彩虹’友谊信件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探索。4、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和类型。

2005年4月 育才二小王升平校长主编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灵的支点》一书选编了自己的教育故事“美的小屋”。

2005年6月 南山区 教研室主任 郑明江主编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一书,收集发表了自己“多向表达 深化感悟——二年语文下册‘三个儿子’语言训练活动设计”。

2005年6月 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南山培训中心编辑的《新课程下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探索》发表了自己“在快乐书院中成长——语文综合活动课有感”一文。

2005年6月 南山区教研室 刘道溶 主编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案例》收集了发表了自己“我的这一年”活动课例设计。

2005年7月 广东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主编的《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优秀工作案例选编——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从全省5580篇征文中选出131篇文章成书,自己的 《架起假期和谐友善沟通的桥梁》一文入选成书。是南山区中小学唯一入选的一篇。

另外,主编过小学语文专著3本——

1994年3月 吉林教育出版社 出版了12万字的《小学语文家庭辅导》一书,全国发行。

1994年4月 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了7万字的《学生常见典型错例辨析:小学语文》一书,全国发行

1998年7月 吉林美术出版社 出版了8万字的《作文评改例析》一书,全国发行。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自己教育教学论文、新课程课例设计、教学故事等成果多次获奖。其中——

2000年12月,论文“给学生一片自主发展的空间”获中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班集体研究中心、《班主任》杂志社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二等奖。

2001年4月,论文“小学低年级‘说’的教学与创新潜能的开发”,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举办的语文教学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1年10月,论文“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和类型”一文获全国《语文课程标准》研讨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2年10月,论文“架起假期沟通的桥梁”一文北京三面向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获全国教育科研论文暨教案评比活动一等奖。

自己1978年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师;1979——1982年先后三次评为长春市劳动模范;1979年吉林省劳动模范;1984年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儿童少年先进工作者;1988年被吉林省政府评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来到育才二小工作10年来,还取得了以下荣誉——1996——1997年度 南山区先进教师;1999年深圳市优秀教师;2001——2002年度 南山区先进教师;2004年育才教育集团优秀园丁奖。

我认为,自己从北方到南方,工作环境变了,教师的理想追求不能变,一路走来,不断付出,不断收获,不断成长,用汗水与成果,塑造着育才教育的特色,追赶着南山教育的品牌,述说着新课程的苦乐与甘甜,愿能有更多更好的收获。

注:1、申报者是学校领导的,其述职报告除反映学校管理和办学业绩外,须着重反映其教育教学水平、能力和业绩。2、从市外调入或在本市借聘用的教师须着重反映调入后或借聘用期间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力和业绩情况。

任现职以来受何种奖惩(奖惩时间、项目、奖惩单位):

1979——1982年先后三次 评为长春市劳动模范 长春市人民政府 长春市总工会,1979年 吉林省劳动模范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总工会,1984年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儿童少年先进工作者 国家教育部、少工委等部门,1988年 被 评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吉林省人民政府。

1996——1997年度 南山区先进教师 南山区人民政府 1999年深圳市优秀教师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01——2002年度 南山区先进教师 南山区人民政府 2004年育才教育集团优秀园丁奖 育才教育集团

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工作情况

自何年何月

至何年何月

年限

所任班级或职务

受表彰情况

1974、9

1979、3

5

班主任

区优秀班主任、区劳动模范

1979、3

1982、10

3

班主任

省优秀辅导员、省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等

1985、10

1988、8

3

班主任

省直优秀教师、省直优秀共产党员等

1995、8

2005、至今

10

班主任

区优秀辅导员、市、区优秀教师

累计年限

共14年担任年级组长、教务主任8年、副校长3年,其中当年级组长兼班主任,当教务主任兼1年班主任

班级管理、培优转差情况与实效

首先,在观念上,坚持推陈出新。一是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本观)。班主任工作确立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快乐发展、特长发展为本的观念;二是树立变班级管理为班级服务的观念(服务观)。为全体学生成长服务,营造学生快乐生活的班级文化;三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潜能观)。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关键是如何看待与衡量学生,一次考试差,不等于次次差,一门学业差,不等于门门差,优和差是相对的,分数高固然好,有特长更不错。所以,我的班主任工作字典里没有“差生”的词汇,只有“潜能生”的概念。其次,在操作上,坚持相信学生。开发学生组织、管理、创造的潜能,在班风建设中,采取小干部轮流制,发现每个人的才能,发挥小干部的作用,班主任在不在班级工作照常运行;在班级活动中,尽量让学生自主筹划、落实,把每一次活动变成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预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一帮一结对子,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营造学习型班级的学习氛围。另外,在生活中,坚持以身作则。严格区别学生天真活泼与不听话的界限,严禁用成人的结论、传统观念来对待小学生的偶尔不守纪律的表现。班主任坚持公平、正确、全面对待所有学生,不以家长的地位、家庭的财富、学习成绩来固定看学生的成长。多年来,所带班级的品德优秀率、学校文体活动获奖率均列同年级前位。所带班级学生到中学后涌现出大批班干部和品学兼优的人才。

任现职前主要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情况

自何年何月

至何年何月

任教学科(项目)

任教年级(层次)

学生人数(范围)

周学时数

(节题时间)

完成情况及效果

1974、9

79、3

语、数、美

1-3年级

40-50

24节

圆满完成 效果明显

1979、3

85、10

语、数

1-6年级

50-73

24节

圆满完成 效果明显

1985、10

95、8

语、思品

1-6年级

45-64

16节

圆满完成 效果明显

1995、8

2005年至今

语、思、综等

1-6年级

40-53

14节

圆满完成 效果明显

注:1、自参加教学工作起填,凡工作单位、任教学科、任教年级变动的均须另起一行填写。

2、教研员、电教教师须填写:课题研究项目,指导开展教研活动的层次、范围、效果、参与示范课或实验课教学情况。

任现职以来主要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情况

项目

2000至2001

学年度

2001至2002

学年度

2002至2003

学年度

2003至2004

学年度

2004至2005

学年度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任教学科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任教年级

三年

三年

四年

四年

一年

一年

二年

二年

三年

三年

任教班数

(学生人数)

50

50

51

51

44

46

48

50

51

53

周课时数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担任班主任及科、级组长情况

班主任

学年组长

班主任

学年组长

班主任

学年组长

班主任

学年组长

班主任

学年组长

班主任

学年组长

班主任

学年组长

班主任

学年组长

班主任

学年组长

班主任

学年组长

年度考核结果

优秀

(本栏以下为教研员、电教教师申报者填写)

年度考核结果

学年度

学年度

学年度

学年度

学年度

任现职以来撰写的主要论文、著作及教研成果情况

一、论文撰写情况

序号

题目

是否发表或宣读

发表的刊物名称、主办单位及刊号(ISSN或CN)

宣读的学术会名称、主办单位

及级别

撰写、发表或宣读论文的时间

独立完成或与人合著

1

在“快乐书院”中成长——语文综合活动课有感

发表

《新课程下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年6月

独立

2

“小学生真情告白——我们不是……”

发表

《家长月刊》

省级刊物

2000年12月

独立

3

“美的小屋”综合活动课课例设计

发表

海天出版社

2002年2月

独立

4

“架起暑假沟通的桥梁”

发表

《教育创新研究》

省级刊物

2003年1期

独立

5

“让学生的创意在感悟中飞起来”

发表

《教育创新研究》

省级刊物

2003年2期

独立

6

“让学生的创意在感悟中飞起来”

发表

《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10月

独立

7

1、“小学低年级‘说’的教学与创新潜能的开发”,

2、“我的这一年”——品德与生活活动课设计,

3、架起假期沟通的桥梁——‘七彩虹’友谊信

件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探索。

4、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和类型。

发表

《开启智慧之窗》4篇文章:

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编写

200年3月

独立

8

教育故事“美的小屋”。

发表

《心灵的支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4月

独立

9

“多向表达 深化感悟——二年语文下册‘三个儿子’语言训练活动设计”

发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

独立

10

“在快乐书院中成长——语文综合活动课有感”

发表

《新课程下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年6月

独立

11

“我的这一年”活动课例设计。

发表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案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

独立

12

“架起假期和谐友善沟通的桥梁”

发表

《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优秀工作案例选编——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

广东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

2005年7月

独立

二、出版著作情况

序号

书名(书号)

专著

或合著

作者

名次

出版

时间

完成章节、字数(万)

出版单位

1

《作文评改例析》

合著

2人

1998年7月

8万字

吉林美术出版社

2

《学生常见典型错例辨析:小学语文》

合著

2

1994年4月

7万字

吉林文史出版社

3

《小学语文家庭辅导》

合著

2

1994年3月

12万字

吉林教育出版社

三、论文、教研成果(课题)、优秀课例获奖情况

题目(项目)

奖励名称及等级

获奖时间

本人承担部分

授奖部门

论文“给学生一片自主发展的空间”

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二等奖

2000年12月,

全部

中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班集体研究中心、《班主任》杂志社举办

论文“小学低年级‘说’的教学与创新潜能的开发”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1年4月,

全部

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

论文“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和类型”

全国《语文课程标准》研讨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1年10月,

全部

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

论文“架起假期沟通的桥梁”

全国教育科研论文暨教案评比活动一等奖

2002年10月

全部

课型设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 键 词:金融人才;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6-0066-05

通过十余年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我们逐步探索了适用于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1234模式: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即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教学主线;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两大教学体系, 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安排上,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的三个教育阶段,即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强化教育阶段、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四项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实践证明,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模式。

一、一条教学主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

为了把学校办成让学生、 家长、 社会满意的学校,我们把“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并将其贯穿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因此,金融学专业从招生伊始,就开始探索如何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金融职业素质的养成。

金融学专业涵盖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银行、保险、证券这三个方向的专业知识是其三大支柱 [1] 。因此,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都是不分方向的,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内容多而杂, 最终培养出的是一批批“样样通、样样松”的人才。虽有个别学校作了一定的改革,如将金融学专业改为保险专业、国际金融等若干专业, 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使学生对某一个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了深入了解, 但又导致专业口径太窄,使学生就业时面临困难。针对这种状况,我校金融系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动手能力强, 基础扎实的金融领域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就金融学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方案:在大金融的平台上,将符合市场需要的银行、保险、证券行业某些岗位作为专业方向,构建出“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金融学专业,最终把金融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市场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 。经过多年的市场调研和专业论证, 我们认为在大金融学的平台上开设投资理财方向、证券期货方向、保险营销方向是比较适时的,可作为目前首选的三个方向。

在这一大背景下, 我们进一步提炼了金融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认为金融学专业学生通过4年大学生活, 应该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大应用能力和思想道德、专业业务、文化素质、身体心理四大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提高。详见表1、表2。当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 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业务的养成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中之重,而且,应该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有所侧重。

二、两大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 我们重点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体系来看,要把握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可以各占三分之一,也可以有所侧重。同时,必须加大选修课比重,这既包括公共基础课, 也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如前所述,金融领域宽泛,涵盖知识较多,因此,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从实践教学体系来看,要改变“重课堂、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 [3] ,所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 保证实践学时至少占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具体说来,除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外,还采取了课外学时和专用周的形式。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这类课程需要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可以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而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市场营销学、金融英语这类课程安排一定的课外学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效果更佳。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该采取专业周的形式加大实践学时,如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等课程可以通过开设证券投资模拟实训、 外汇模拟交易实训等实践课程。部分实践课程安排如表3所示。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方向实践技能, 我们增加了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周, 如根据前面提到的专业方向,我们让学生在理财规划综合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保险营销综合实训中选择一个。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增设了创新实践周。创新实践包括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学术讲座、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专业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创新能力培训等,该项学分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 学校可集中开设社会实践与调查、 学年论文、创业专用周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可以获得部分创新实践学分。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自己参加其他创新实践, 并根据上报的材料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如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公开发表专业性论文;参加证券协会、信贷协会、保险协会等表现突出; 在各个层次的点钞技能比赛、 证券模拟交易大赛、外汇模拟交易大赛等专业性比赛中获奖;取得理财规划师、证券、银行、保险从业资格证,等等,都可以获得创新学分,并且,规定学生大学期间至少要取得创新实践学分10个, 多出部分可以抵扣其他实践环节学分。见表4。

三、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专业强化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教育阶段、 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以这样说:没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这8门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支撑,金融学专业就如同“无水之源,无木之本”。所以,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是后续强化、提高专业技能的关键。在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是学习的重点。在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专业方向的理论课程、专业方向的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等。

如理财规划方向理论课程我们设置了财务分析、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理财规划原理、理财规划实务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投资经理实训、理财规划综合实训课程等; 信贷管理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银行会计学、个人理财、风险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银行前台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等; 保险营销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再保险学、保险营销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保单设计与销售、 保险营销综合实训课程等。最后,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实现金融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综合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学专业还应该加强毕业实习前的职业入门指导,所以,我们还增设了学科前沿专题讲座、创业指导、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成效的一个综合考核, 所以最好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三个教育阶段中。建议采取课题驱动项目教学模式,即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形式来驱使学生分阶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4] 。张五常教授认为,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带着明确的要解决的问题去学。所以,如果让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 带着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课题)去学,分阶段地解决各个阶段性小问题,并分阶段检验其学习效果,要比单纯地靠毕业设计(论文) 检验更具有现实意义。 课题驱动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提出的。它也可以分三步实施:第一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论证阶段,可设在大二第二学期期末实施, 因为这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能够较好地完成课题的论证,同时, 也有利于下一步带着问题开始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中期检查阶段,可设在大三第二学期末完成。经过大三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基本学完(有些院校在大四也安排专业课),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 且经过长达一年的资料收集和思考,可以掌握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这同时也是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综合检验。 但由于这一年学生还没有经过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不强,所以还不适宜让所有的学生在大三期间直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大三第二学期,必须开展课题中期检查,我们主要采取学年论文的形式。学年论文的撰写内容为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综述, 这对于提升学生毕业时的竞争力很重要。 第三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结题阶段。经过大三的充分准备,学生应该在大四一年时间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结题报告。通过结题的学生除可以得到毕业设计(论文)学分外,还可以得到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课题结项证书,证明其本人(或所在团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成功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研究工作。

四、四项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四项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 理论与实践结合。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律》一诗中告诫自己的孩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学中干”、“干中学”,是实现金融学专业素质提升的必要路径。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强调实践教学体系要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主要原因。 除设置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外, 为了保证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还创办了《金融快讯》刊物。该期刊每周发行一期,由指定教师负责指导、终审,由学生证券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证券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信贷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银行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保险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保险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这样,既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也使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得到了提升。

2. 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来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都有较强的与高校合作的意愿。高校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起与金融企业深度合作的双赢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我校除了经常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各种活动之外, 还成立了一个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己管理为主的金融服务公司。该公司按行业(也可以是按专业方向)设置服务中心,如设证券服务中心、银行服务中心、保险服务中心等。其中,证券服务中心可以帮助证券公司进行股票开户等服务,银行服务中心可以帮助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第三方存管等,保险服务中心可以进行保单推销、讲师培训等。

3. 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金融行业既要与钱打交道,也要与人打交道。金融从业人员如果没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就很难发展起来;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律性,就很容易步入歧途。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金融企业的从业要求,我们特别开设了礼仪实训、演讲与口才、团队拓展训练、职业教育等课程。此外,每个学期还安排专业性的辩论比赛、点钞技能大赛、证券交易模拟大赛、外汇交易模拟大赛。这些比赛,由学生负责筹划、组织、主持,老师负责指导、评判,较好地促进了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

第四,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金融学专业方向的设置与就业岗位相关性很强, 且在入职时往往要求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强调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指导使学生适时拿到职业资格证。如理财规划师、银行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证券职业资格证等。以证券职业资格证为例,该证有效期为两年,所以,可以在三年级时组织学生考证,相应地,证券投资学等相关课程就应该在此之前开设。在考证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发挥学生团体的传、帮、带作用,并专门组织辅导。

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的实践证明,“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建立两大教学体系、 强调三个教育阶段、 加强四项结合”的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都红雯,金月华,高国庆.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4):12-14.

[2]吴云勇,陈凌白. 金融学专业投资理财方向建设方案[J]. 浙江金融,2008(1):41-64.

[3]刘桂梅,马洪勋,王品正. 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06-109.

上一篇:卫生化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微课资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