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19:29:17

科普教育论文

科普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普教育;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无疑已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它较传统课堂最大的优势就是“物”的直观感悟,通过大量具体形象的展品,真实有趣地体验环境,激起青少年的求知欲,向青少年形象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美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曾提到,“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他的观点肯定了每个人从小就具有探索未知和求知的本能。就教育模式来讲,博物馆的教育更加容易让青少年接受、更有亲和力和视觉冲击力。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博物馆的优势资源,帮助青少年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科技知识,是目前博物馆人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事情。笔者结合中国铁道博物馆近四年的科普工作,谈一谈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与运用。

一、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的特点

(一)孩子是学与玩的主体

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孩子具有绝对的主体地位,科普教育活动都是为孩子服务,不仅绝对尊重孩子学习的意愿,而且以孩子活动的兴趣度和强度作为科普教育活动组织者进行方案调整的指挥棒。

(二)多向互动

青少年、博物馆之间按照活动方案内容进行积极的多向互动,在活动中,博物馆以提供尽可能完美的服务为宗旨;必须尊重孩子和爱护孩子,积极与孩子互动,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样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科普教育活动中去。

(三)寓教于乐

科普教育设计活动需以“爱”作为活动原则。活动环节和内容的设计必须让孩子的学习激情具有生命力――让教育和生命一起成长。在教、学与习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对科普知识的热爱,并且促进孩子间的合作与关怀,互动和交流,以及博物馆与青少年间的交流与提升。

(四)活动具有连贯性,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延伸性

青少年通过博物馆举行的科普教育活动,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给了他们,而且能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扩展和延伸。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博物馆要进行有效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能促进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吸收,而且在活动互动过程中还能促进青少年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

二、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和运用

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只有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能吸引不同兴趣、不同年龄结构的青少年踊跃参加。根据活动形式的内在相似性,可以把科普活动分成五大类:一是会议类(主题班会、队会、团会等);二是传授类(专题报告、讲座、游艺等);三是实践类(参观、考察、调查、访问、实验等);四是竞技类(竞赛、评比、操作等);五是宣传类(演讲、展示、辩论、传播等)。

下面,笔者以中国铁道博物馆为例,举例论述博物馆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和运用。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特点,中国铁道博物馆科普教育团队以“铁路、火车”为主线,成功开展了周边社区、学校等各类青少年参与互动式的系列科普教学活动。

(一)“今天我来当动车组司机”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今天我来当火车司机”属于会议类科普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科学探究兴趣,通过他们亲自参与操作演示活动,亲身在一个模拟的场景中扮演一个角色,主动地了解现代化铁路的科技知识。

活动规则是:参加活动的孩子都可以充当一次“和谐号”动车组司机,体验模拟驾驶的乐趣,车速都可以通过模拟器来控制,这样的角色扮演让他们在游戏中真切了解司机作业流程、线路信号特点、司机操作设施等许多铁路科普的相关知识。从驾驶舱出来后,再给每个孩子一张“动车司机你来问我来答”问答卷,这张问答卷上包含了不少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动车组有多快?”、“动车司机操纵台上的电话是干什么用的?”、“动车组有几节车厢?”孩子可以根据填写好的问答卷交到“司机测评通过站”。如果“小司机”们通过测评,博物馆会为他们每个人制作一张贴有孩子自己照片的,属于他们独有的“动车组小司机”的胸章。孩子们通过充当“动车组司机”这种实在的全身感官体验接触,自己操作、探索,让青少年体会到现代化铁路科技的乐趣和魅力。

(二)“铁路藏宝图”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铁路藏宝图”属于传授类科普教育活动。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会领取到一份专门为青少年设计的“铁路藏宝图”。目前绝大多数的博物馆都会设计印刷展览的手册、折页,引导、方便观众参观学习。而“铁路藏宝图”则与成人的不同,它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设计的,文字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这张“铁路藏宝图”是根据博物馆的陈展情况,选择重点文物和展品制作的寻宝游戏,通俗讲就是一张博物馆的“藏宝图”,参加活动的孩子们拿着这张“藏宝图”参观博物馆,每找到一件铁路藏品就在图中标注一次,了解每件藏品的相关知识,直到他们参观结束时,可以数一数在博物馆一共找到了多少“宝贝”。这样的寻宝游戏无疑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找寻文物、破解问题的同时,通过讲解员专业的解说掌握每件“宝贝”所涵盖的科技知识。找到全部藏品后,孩子们还可以根据这张“铁路藏宝图”标注的文物数量,到博物馆设立的“鉴宝处”领取一份火车纪念品。通过这种科普体验活动,引导孩子们去看、去听、去摸、去想,让他们在边看边玩边学的轻松愉快环境下获得趣味盎然的铁路科普知识。

(三)“动手拼装小火车”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动手拼装小火车”是属于竞技类科普教育活动,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领取一份专门为青少年设计的“火车的家庭聚会”纸板,在这张纸板上分布了有火车的各种零部件,比如车轮、连杆、气缸、轨道、座椅等,每一个零部件都可以单独拆下来,并和其它的零部件拼装在一起,这份“火车的家庭聚会”纸板,不仅有古老的蒸汽机车,还有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最新型的动车组。孩子们可以剪下“火车的家庭聚会”上的部件,涂上喜欢的颜色图案,再将它们组合成火车的立体模型,并且可以在每列拼装好的火车上写下他们自己的名字,变成“某某号”机车,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火车。孩子们通过组装、拆卸这些结构简单的东西可以了解很多火车相关知识,这样的“动手拼装小火车”动手体验活动富有趣味性,让青少年们既能收获知识,又能玩得开心。

(四)“铁路趣味乐园”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铁路趣味乐园”属于实践类科普教育活动,重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来到博物馆的多媒体互动区,这里是孩子们的铁路趣味乐园。火车头拼图互动设备,可以让孩子们在竞技游戏中了解动车组和电力机车的外貌和特点;火车调车演示屏幕能让孩子们充当一回车站列车调度员,体验调车、编组列车的乐趣,这种游戏可以自己设立货车到达不同地方的车站、自己编组列车、自己调车到站场的不同股道,有趣之中了解了铁路运输基础知识。博物馆里的百事通、电子翻书、火车头拼图等寓教于乐的互动设施也深受孩子们欢迎,百事通让孩子们可以查阅铁路各行业相关的知识及图片,他们只需用手在书上轻轻晃动,电子翻书器像书一样翻开每一页。通过这样的科学互动展览、丰富的游戏体验装置,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动手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五)“探索.火车”主题科教体验活动

“探索.火车”属于宣传类科普教育活动,针对年龄较大的青少年,中国铁道博物馆开展“我心中的蒸汽机车”、“我的火车情结”、“如果我是火车司机”等主题演讲科普活动。活动规则:根据有关“探索.火车”的主题,针对中国铁道博物馆的某件藏品或某项铁路科技创新内容进行5分钟的演讲比赛。活动包括事先的准备和现场的表达两个阶段。演讲有四种方式:即席发言、凭记忆讲、有准备的脱稿讲、照稿宣讲。如果有一定的准备时间,最好选择有准备的脱稿讲。在这个活动的准备过程中,他们需要收集资料、查找文献、确定标题等一系列内容才能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这对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极好锻炼,同时,对铁路知识的推广和普及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此外,博物馆还可以整合学校教育的有效资源,走出博物馆,举办校外儿童课堂、例如中国铁道博物馆在2011年举行的“科普进校园”的系列活动,以“弘扬铁路文化,践行北京精神”为主题,根据不同的需要将不同的展览内容制作成幻灯片,配合专业有趣的讲解,在中小学巡回讲解。同时,利用“国际博物馆日”、“北京科技周”和学生寒暑假期,有针对性地举办主题参观、知识讲座等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做一些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小火车模型”,这些生动逼真的机车模型设备齐全,灯光设备完善,有的模型通电后随着道岔转动,还能前后不停的走到各条轨道线路上,使孩子们在博物馆中实现与火车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也让孩子感到非常新奇。在游戏的互动和欢笑中,孩子们逐渐熟悉和了解铁路,学到了许多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科技知识。

三、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

(一)活动设计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以及心理发展特点,让教育活动具有游戏特点,激发他们的发现、探索、创造的激情,最大限度的挖掘青少年的学习潜能。比如:针对低年级孩子需要激发他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和愿望,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中年级的孩子要注重课堂知识与博物馆科普知识的结合和拓展,要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潜力,培养对科普活动持久的关注;针对高年级阶段的孩子需要创造更加丰富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在科普活动中要注重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博物馆科普团队的建设,促进活动参与者的共同成长

博物馆是科普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仅要求科普教育团队成员对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而且要仔细研究和学习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对活动的开展形式以及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和设计,让“寓教于乐”成为青少年喜欢参与活动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对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开展过程的把握

在活动中,要把每个活动环节的要求、目的、规则等提前告知孩子们,让大家在一定的游戏规则指导下开展活动。每个活动环节时间的长短要把握好,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的生长点。活动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所有参与者的激情,把青少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到最大,促进大家在活动中的互相了解、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

每次活动结束后,要开展调研。以回收的活动设计书的调研内容,并结合网络、面访等方式,认真进行研究和总结,不仅可以找到以后的活动主题,而且还可以为以后开展活动积累经验并升华。

总之,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学活动在形式上要生动、活泼,在内容上要有效、实用,通过博物馆各类教育活动的体验,达到普及铁路知识的教育效果,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个学园阵地,让广大的青少年学有所长,同时把经实践证实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体验活动项目库”,让更多的青少年得到获取科学知识的机会,并逐步建立青少年到博物馆参与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郑弈.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C].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2.02

[2]鲍荣龙,何滨海.青少年科普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

[3]余惠.浅谈如何让青少年爱上博物馆[J].《《南方论刊》2006年增刊第1期

科普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健全激励导向机制,致力培养一支热心科技教育的师资队伍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科学教育教师队伍。我校着重从以下“三个重视”编织队伍建设之网:

1.重视机构建设。学校建立了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并率先在惠安县成立学校科学技术协会。由校长亲自挂帅、分管副校长负责日常工作,教科室、教务处和科技教育骨干教师代表等人员组成,同时聘请县科协、科技局、教育局和关工委等有关部门领导担任顾问,在时空、经验、智慧、财力等方面取得他们的支持。学校还建立科技教育工作例会制,定期召开领导组成员会议,加强学习研讨,注重沟通交流,强化科技意识,增强协调能力。

2.重视师资培训。科技教育成效的关键在于“人”。为适应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邀请泉州市水土办、知识产权局专家、领导分别到学校给全体师生作“水土保持”和“知识产权进校园”专题科普讲座,学校还先后组织部分科技辅导员到厦门、福州等地观摩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派多位教师参加了在上海、三明、泉州等地举办的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培训班包括机器人培训班,从而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科技信息,大大提高了学校教师的科学素养。

3.重视激励机制。为促进科技教育活动更富有成效地开展,学校重视建立激励机制,结合实际制定了科技教育评估考核和表彰制度。一是纳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作为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二是设立“育才奖”和“科研奖”,奖励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指导学生获奖的科技教育辅导员。三是设立“金钥匙奖”,奖励在科技创新大赛、科技传播行动中获奖的学生。四是评选表彰校科技教育先进班级。

二、创设科教文化环境,着力营造浓郁的科技教育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教科学,有钱便做有钱的布置,无钱便做无钱的事业。还有,我们可以利用现成的东西,玩我们科学的把戏。”学校充分挖掘资源,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实现了科技教育环境的“三个化”。

1.物质装备科学化。学校在校外利用周边的惠安县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西北社区科学工作室作为学生参观学习和科技实践活动的基地。在校内设有“五室”即科技活动室(96平方米)、科技制作室、科技成果展示室、科技图书室、计算机网络教室,配备科普刊物供学生阅读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让学生动手操作。依托物理、化学、生物、劳技等学科实验室作为科技兴趣小组开展实习、实验之用,为学校创建科技教育特色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2.校园布局教育化。学校拓展宣传空间,利用校舍墙壁建起多处“科技橱窗”、科普园地;利用教室走廊建立“班级科技作品展示台”、“年段科技角”;在校园醒目位置悬挂伟人、科学家、名人名言画像和学生自己的书画作品。定期张贴、更新科技创新活动成果以及环境保护等资料内容,并让学生参与设计、编辑、制作,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熏陶。

3.宣教载体人文化。学校在螺声广播台开辟“科技之声”栏目,每周宣传科普知识、传达创新信息;制作和完善学校“科普天地”网页,使之成为特色教育成果展示的窗口;利用多媒体教室定期播放科普影视片,如《动物世界》、《科普常识》等,介绍世界科技发展最新动态;每逢重要科普节日,如水日、地球日、环境日、读书日等,组织开展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进行展示,大大增强了全校师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普意识。

三、拓宽科技教育渠道,努力提高科技教育活动的实效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抓好科技教育的普及工作。为使科普教育深深扎根于“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学校将科技教育真正纳入整体教学计划,要求各学科教师在备课时寻找学科知识与科技教育的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自觉从学科特点出发,深化科学道德、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教育。尤其要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以课外活动为抓手,提高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校以普及性的课外活动为抓手,在开展学生科技教育活动方面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体教师和学生参与的“三条航线”的运行模式。

(1)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全员参与,感受到科技无处不在的魅力。如2008年12月和2009年12月分别成功举办了以“节约、创新、高雅”为主题和以“体验、创新、成才”为主题的第八届、第九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2)立足日常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因地制宜积极组建各类科技兴趣小组,由普及型的课内向扩展型的课外延伸,深化科技教育内涵。如建立机器人、气象、农艺、信息技术、环保等科普兴趣小组,并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科幻画创作、科普小论文比赛等各种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科普读物、观看有科技教育频道的电视、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科普网站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

(3)积极组织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和科技实践活动。如2008年6-8月开展“节粮在我身边――2008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学生在快乐游戏的同时,学习粮食知识,体验活动的乐趣;2009年4-5月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和福建省科技人才活动周期间,学校分别围绕“文化、战略、发展”和“海西建设、科技先行”两大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传播行动,各班出版专刊、召开主题班会,举行“知识产权进校园”知识竞赛;2009年4月和2010年5月,泉州市知识产权局、惠安县科技局到我校举办知识产权宣传座谈会,开展知识产权普及读本进校园赠送活动,举行“知识产权进校园”专题讲座,增强了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3.以教育科研为依托,提升科技教育特色的品味。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教育科研作支撑。学校着眼于建立科技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积极向福建省教育学会和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申报“十一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新课程实验下的科学素质教育》和《实践行知教育思想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研究》。目前,学校围绕科技教育研究课题已重点开发出“科学与生活”、“科技教育与德育”、“科技英语”等校本课程,并组织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的实施。以教育科研为依托,抓好与科技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科技教育活动深入、扎实、持续地展开。

四、彰显科技教育成果,聚力增强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信心

首先是促进学校办学整体效益和水平的提升,科教引航、全面发展。五年来我校获得“泉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泉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泉州市“科技活动周”组织工作先进单位、泉州市青少年“十百千万”水土保持科技传播行动优秀组织奖、首届泉州市青少年创意大赛团体铜奖,泉州市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等50余项集体荣誉;2006――2010年学校连续四年被县教育局、县科协评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其次是形成了一支热心于科技教育的师资队伍。通过搭建平台、学习培训、实践锻炼,学校的大部分教师科技教育意识有了很大的增强,科技教育辅导能力得到了提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科技辅导员。有14位教师撰写的科教论文参加省、市科技教育论坛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

第三是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五年来学生参加省、市、县科技创新大赛及相关赛事,包括水土保持、节能减排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共有52项获奖,其中省级5项,市级29项,县级18项。尤其在2009年3月龙岩市举办的第二十四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吴清福同学创作的《无水肺活量计》科技项目获省级三等奖,2010年5月颜微和许晶晶同学参加第八届福建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获高中组基本技能三等奖。

科普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色 教育 发展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现有12个班级、496名学生、36名教师。进入新世纪以来,乘着新课改的春风,我校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强化科技教育。经过几年的努力拼搏,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科技教育特色,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

一、特色的形成

1 2002年、2003年的特色项目

2002年我校承担了国家“十五”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子课题《素质教育与科普研究》的研究任务。为了配合课题研究,学校利用已有的资源和条件建立了发明创新和环保两个兴趣小组,并围绕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通过研究,我们积累了丰富、鲜活的科技教育经验,同时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该课题2005年3月经国家课题组专家严格的评估验收,以优秀级标准顺利结题。

2 2004年、2005年的学校特色

2004年,在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前提下,我们在进行认真分析、科学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将科技教育作为我校的特色进行建设。2004年9月,学校少年科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从此,学校科技教育以少年科学院为平台,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以科技辅导员为主导,以校本课程为内容,以课题为抓手,以研究所为组织单位,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依据,以启发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授科学方法为主旨,以科技教育活动为载体,以科普、科技、实践、创新为主要形式,以科学思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评价标准。

少年科学院使我们有了更加广阔的科技教育活动平台,有了发明创造的场所以及科学研究、实验的基地。少年科学院下设空模、车模、海模、无线电测向、种植、养殖、环保、气象、艺源、信息技术和发明创新等11个研究所。学校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经过多方联系,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筹集了数万元经费,添置了“三模一电”等训练器材和活动设施,聘请了12名有关领导和专家担任少年科学院导师,聘请了24名教师担任少年科学院科技辅导员。这为学校科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少年科学院小学员和研究生搭建了理想的科技活动平台。

3 “十一五”期间的特色学校

“十一五”期间,为了落实“科教兴国”、“科技兴校”战略,凸显素质教育,强化特色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学校全面启动了科技教育工作。

二、科技教育成果

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素质教育与科普研究实验基地”、“全国宇航技师江苏省活动基地”、“江苏省青少年航空模型运动活动基地”、“南京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南京市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星光基地”’、“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被授予“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金钥匙竞赛先进学校”、“江苏省优秀少年科学院”、“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五星级先进集体”、“南京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南京市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等称号,获得800多项部级、省、市、区级授予的奖牌、证书和荣誉称号,有3件教师作品获部级奖,2名教师获部级优秀辅导员称号,17名教师获省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42篇科技教育论文在获省级奖,9名教师获市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1名教师获市素质教育推进奖,1名教师被评为南京市劳动模范,12名教师获区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学生中,有6件作品获国际发明展览会奖,3件作品获全国发明展览会奖,117人次在部级竞赛、比赛中获奖,268人次在省级竞赛、比赛中获奖,92人次在市级竞赛、比赛中获奖,162人次在区级竞赛、比赛中获奖。

我校科技辅导员还多次应邀为南京市技术装备处、南京市小学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及区内外众多学校师生做科技教育专题讲座和经验介绍,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力的促进和带动全市、全区科技教育的发展。

三、强化特色教育

学校科技教育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已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市的前列,为全区、全市的科技教育树立了好的榜样,发挥了特色学校的辐射作用。2009年,我们就特色学校能否持续发展、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怎样才能使科技教育特色更加鲜明等问题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并作出了响亮地回答:持续发展、快速发展!

目标确定以后,我们对科技特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整合,对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认真地排查和梳理,发现部分科技辅导员的水平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研究所之间发展还不平衡,科技教育活动及管理水平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还不能适应,辅导员中仍存在重比赛轻活动、重结果轻过程、重成果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精英轻全体的意识,科技教育活动经费受到制约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科技教育活动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在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和论证,制定了如下措施和整改意见。

1 重新定位

在提前两年实现学校“十一五”科技教育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我们对少年科学院的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努力创新适合每一个学生的科技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科技教育的受益者,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 扩建科技教育平台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少年科学院又增设了电子百拼、七巧板、科技制作、美工等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也在筹建过程中。同时,根据各研究所人数和活动需要,为部分研究所配备了科技辅导员。

3 加快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有爱科学、懂科学、会动手、会示范、能创造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学校采取“校外培训、校内培养,内外互动”的校本培训方法,计划在一年时间内对所有科技辅导员进行轮训一次,使他们能迅速适应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需求。为了调动科技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稳定科技辅导员队伍,少年科学院争取学校为科技辅导员发放岗位津贴,每年进行一次“先进研究所”、“优秀辅导员”评比等活动。

4 加大经费投入

学校为了满足少年科学院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需求,建成了科学园、海模训练基地、种养殖基地、阳光温室、气象站等活动场地,添置了训练器材,保证了各项活动和训练的正常进行,2009年全校科技教育活动经费人均达到300元。

5 少年科学院的管理

少年科学院要求每位科技辅导员都要制定发展规划(3~5年),包括研究所、研究生和辅导员自己的发展目标,制定好学期工作计划,对一学期的教育、活动、竞赛等内容进行安排,制定好课时计划(教案),对每次活动的内容、时间、场地、器材进行全面的安排。加强对活动过程的管理(发展规划、学期计划、课时计划、课前准备、活动内容、活动效果、绩效评定、量化考核)。每次活动前辅导员需将课时计划(教案)交少年科学院科技总辅导员审核。经确认可行后,方可实施该计划。充分发挥学校少年科学院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加强对少年科学院的组织管理和领导工作,加强对少年科学院各研究所的教育、活动过程的指导与管理、质量的评价与管理。

6 尊重学生自主发展愿望

为了尊重学生自主发展愿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从今年开始,根据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所,进行课题研究和开展活动。允许、鼓励、引导学生在各研究所间流动。这样,每一个学生在小学的六年中,可能参加过多个研究所的活动,在不同的研究所里,对所经历过的研究活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都会有一定的涉猎和掌握,让他们有更多的经历、更多的体验、更多的锻炼和更多的收获。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我们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目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在这一年里,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每项活动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各研究所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卓有成效;所有的学生都接受、参与了现代科技教育,体验到了参与、成功的快乐;学生的科学思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各级组织的科技竞赛、比赛中共获得280多个奖项。

科普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进化教育论 通识教育 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and Practice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under "Educational Theory of Evolution" Guiding

GAO Zhangxing, MIAO Hanjun

(College of General Education,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Vigorously develop education, is a key work of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worrying,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a "weariness students, teachers difficult to teach, hard to open schools" embarrassing situation. How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o become the focus of education reform success, but the key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hat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From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education" perspective, analyze practical problems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on this basis, attempts to use "evolution education theory"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explore practical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methods.

Key words educational theory of evolutio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evaluation

1 “进化教育论”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1.1 “进化教育论”的含义

“进化教育论”的思想理念是由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创始人、校党委书记涂宏斌教授首先提出并付诸教学实践的。所谓“进化教育论”,就是在教育过程这个系统中遵循进化规律,改善、优化育人环境,从而孕育学习主体(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学原理。“进化教育论”对教育本质的描述,即:作为自组织系统的学习主体具有自主成长的潜能,在育人环境的选择下,使其自主成长的某些特质得以释放和保留,从而使学习主体的素质得以改变。①

1.2 现代通识教育的起源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从20世纪开始,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我国的通识教育与实践,始于五十年代中期,代表人物为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他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是“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本末兼赅,通重于专”,由此开创了清华校史上培养一流人才的黄金时代。②

1.3 “进化教育论”与通识教育的内在联系

相对于高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言,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专业教育培养“职业人”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塑造成健全的“社会人”,使其既会做专业的事,也会做社会的人。而只有完成这个双重教育的过程,才能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职场环境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进化教育论”包含“自主成长、多元融合和环境优化”这三个核心观念。由此可见,在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加强通识教育,实际上就是在践行“进化教育论”。

2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现实问题

如何保障通识教育课程质量成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成败的着眼点,而通识教育课程质量得以保障的关键在于通识教育课程评价。③面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现实问题,必须引起高等院校及有关教育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究其根源,可以对应“进化教育论”的三个核心观念加以分析:

2.1 学生考核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育国防教育课程、社会人文教育课程、自然科普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模块。而在我国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通识教育的发展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很多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上不够重视,导致通识教育课程相对单一,甚至与专业课程混淆重复。武汉大学的曾德军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对武汉大学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调查发现72%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只注重知识的罐输,忽视给学生提供思考、分析和批判的方法”。④从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的角度来看,对于通识教育的对象――学生而言,现行的考核模式过于单一,大多数高校仍然沿用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没有体现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差异化,往往使学生陷于考试的无形压力之中,容易产生通识教育课程“既没有专业课程有用,还费时费力”的厌学心理。单一化的通识教学考核模式只会让学生疲于应付,这与“进化教育论”提出的使学生“自主成长”的教学观念是背道而驰的。

2.2 教师考评功利化倾向明显

教学目标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水平,教师作为教学成败的关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对于任课教师的考评,仍然是简单套用专业课程教师的考评方式,以课程通过率、优秀率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以课程相关的教学科研获奖情况作为加分要素,而课程考核又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评优晋职和职称评定,致使通识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得不陷入片面追求功利化教学的误区,最终导致通识教育课程质量无法提高。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在短期教学过程中,难以显现明显的教学成果,通识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其对于全面建设和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决定性作用,作为任课教师应该有清楚的认识。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陪衬,更不是专业教育的累赘,应该真正做到和专业教育“多元融合”,从而能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这也正是“进化教育论”所倡导的。

2.3 课程教学配套体系的考核缺失

任何一门课程能够真正取得教学实践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除了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的认真教学,还必须建立健全与课程教学配套的相关体系,通识课程当然也不例外,而这一点恰恰是大多数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评价过程中最为忽视的。通识教育课程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肯定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应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以促进教学不断提升。因此,完善的教学配套体系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有机组成部分,根据不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也有不同。例如,硬件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能在户外的素质拓展基地进行教学,使学生有各种亲身体验,其教学效果一定优于单纯的课堂讲授;软件方面,由于通识教育的特殊性,应开拓多重有效的课程学习交流形式,如国学教育课程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建立课程互动、资源共享平台,利用校园学生组织创建国学社团延伸第二课堂等。通识教育课程不应局限于对学生、教师进行评价,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理应包括对课程教学配套体系的考核,从而有效促进通识教育的改革实践,这也与“进化教育论”提出的“环境优化”观念不谋而合。

3 运用“进化教育论”探究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实践

评价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符合通识教育思想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机制,是全面推进通识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⑤建立健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与实践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进化教育论”的三个核心观念恰好可以演化为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的三大标准:

(1)基于学生的“自主成长”标准,即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考评,应着重考核是否符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自身性格的完善以及文化涵养的提升,摒弃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考核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性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使其自主成长的教学目的。(2)基于教师的“多元融合”标准,即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教师的考评,应着重考核是否在教学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促进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做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和有机融合,摆脱机械单调的课堂说教式、知识灌输式教学,积极探索学科之间、课堂内外的多元融合式的通识教育创新模式。(3)基于教学的“环境优化”标准,即科学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和教师的考评,其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综合评价。通识教育的成功,相关课程教学配套体系至关重要,因此,教学环境理应纳入到课程评价范畴之中。

4 结语

作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重点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全国各地高校都越来越加以重视,采取了形式各异的改革措施运用于通识教育教学实践。可是,就目前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现状而言,最终的教学效果大多并不容乐观,甚至与课程设置之初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归根结底原因在于,通识教育受到当今社会功利化的负面影响,没有把握好其本身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从而陷入了形式主义的应试教育怪圈。而有效摆脱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困境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进化教育论”的理论精髓,其所倡导的三个核心观念,恰好可以帮助现在通识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打开思路,各个高校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国情、地情和校情,不断探索符合自身“自主成长、多元融合和环境优化”三位一体、科学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有效保障和促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良性发展。

本文系武汉商贸职业学院2013年“进化教育论”校级研究课题成果

注释

① 周登超.进化教育论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24):100-101.

② 冯惠敏.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17-19.

③ 李满满.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宁波: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1:1.

④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15.

科普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

百年榆中,文化积淀深厚。为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学校经过认真研究,确定了“先挖掘整理、后广泛宣传、再逐渐内化”的基本思路。高规格设计建设方案,分层次实施,有计划推广。2010年,学校制定了《榆林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一年初见成效,二年市内领先,三年省内享有盛誉。两年来,学校坚持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行为文化建设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学校以“校风正、教风严、学风浓、质量高”赢得了全市人民的认可。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办学理念引领师生成长

学校以“大气榆中、追求卓越、传承百年、再创辉煌”为行为宣言,确立“怀天下、求真知、报国家”的校训,形成“科学、 民主、求实、创新”的校风,“厚德、善教、合作”的教风,“质疑、探索、分享”的学风,把“中国名校,世界榆中”作为愿景,谱写了大气磅礴的校歌,设计制作了富有特色的校徽、校旗。

(二)环境文化熏陶人文素养

学校拥有一流的办学设施。榆中新校区投资2.9亿元,校园建设规划超前,设计合理,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校园内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布局合理,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图书信息楼、艺术综合楼错落有致,学生餐厅宽敞明亮,学生公寓堪称一流。天文观测台、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多功能学术报告厅、文艺汇演中心、多媒体语音室、千兆校园网等现代化设施设备齐全。高标准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塑胶跑道田径场、理化生实验室、生物实验基地、生物标本室、音体美专用教室、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室等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图书馆藏书近23.8万册,另有15万册电子图书,全部开架借阅。

(三)制度文化保障学校发展

学校制定了《榆林中学十年发展规划》、《榆林中学六年发展规划》和《榆林中学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学校未来三至十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办学目标和实施办法。学校目前共形成各类制度151项,基本涵盖了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已编辑形成《榆林中学制度汇编》,为依法治校提供了制度保证。

坚持民主管理,实行校务公开。在学校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招生管理等方面,校领导定期不定期向全体教职工或教职工代表报告,自觉接受教职工评议监督。学校还设立了校长信箱,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开办了家长学校,鼓励师生从不同渠道了解学校事务,大胆反映意见。

(四)行为文化彰显办学品位

1、师德行为抓细节

一是抓师德制度建设。学校制定了《榆林中学师德考核办法》,采取了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年级评价、部门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考核办法,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二是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了“祖国的未来与人民教师的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了“榆中要发展,我该怎么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举办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演讲比赛和全员创先争优活动,师生“一对一”帮困助学活动和教师“大家访”活动等,通过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教师为人师表的主人翁意识。三是评选师德标兵,每年评选师德标兵,共评选省、市、校师德标兵32人。

2、教学行为抓常态

从学校管理现代化着眼,以过程管理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为了达到“备课要明、上课要清、作业要精、辅导要勤、评价要慎、反思要深”的目标,在备、教、批、辅、改、查、研等各个环节上做到精益求精,学校分别制定了《榆林中学教师备课的暂行规定》、《榆林中学课堂教学暂行规定》等制度。学校要求教务处、年级部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全天候督查。教务处每学期召开多次学生、家长代表座谈会,组织两次学生问卷调研和一次量化考评,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并及时反馈和纠正存在问题。

3、研究行为抓实效

在教科研方面,学校制定了《榆林中学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方案》,成立了课改专家组,酝酿形成了既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又切合榆中实际的“支架探究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先进教学流派的精髓创新而来,基本教学流程图是支架引导—梯次探究—运用质疑,基本思路是“导—学—教—用”的过程。学校还印发了《榆林中学支架探究教学模式》、《支架探究教学读本》和《支架探究教学优秀反思选编》。截止目前,学校共有国省市级研究课题42个,参与教师174人,共上研究课、汇报课900多节。在榆林市2011年度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奖9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陕西省2011年度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获奖6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4、德育活动抓特色

(1)校史教育。一部榆中校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充分挖掘、利用榆中独特的校史资源优势,弘扬光荣革命传统,用先辈的革命业绩、精神风范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热爱母校、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从而形成了榆中德育教育的特色。每年新生入学,政教处安排学生参观校史展室,请校史专家做“校史讲座”,让学生了解学校一百多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光荣传统和知名校友的光辉事迹,鼓励学生立志成才。

(2)行为教育。学校印发《榆林中学校园文化手册》、《榆林中学学生手册》等进行宣传和内化校园文化,张贴《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督促学生认真执行,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3)时政教育。学校的《新榆中》报、“榆中广播台”、“榆中电视台”和“校园网站”,及时报道校园新闻。学校安排学生每晚准时收看《新闻联播》,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发展现状,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安全教育。学校把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定为“安全教育周”,开学第一月定为“安全教育月”;在开学第一周的升旗仪式上,国旗下教育活动的主题就是学校安全教育;在各班班干部中增设了安全委员,负责班级安全教育和管理。学校竭力引导全体师生树立“时时讲安全、处处查安全、事事保安全”的意识。

(5)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高规格配齐专用器材,聘用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承担多项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课题。2012年,课题组撰写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在《教师报》发表。

(6)法制教育。学校每学期组织师生参观反恐禁毒、交通安全、反腐倡廉等法制宣传展览;通过“法制教育年”活动、法制教育书法绘画比赛、主题班会、墙报、模拟法庭等形式,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律顾问的作用,定期举办法制专题讲座,开展法律咨询活动。

(7)感恩教育。对学生开展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父母、感恩师长的教育。与北京大学企教中心联合举办“手拉手、心连心”大型公益活动;在汶川大地震后,组织学生用祈福、捐款、创作诗歌等形式来悼念遇难同胞;全校师生共给汶川灾区捐款5.8万元,给市第十中学白血病患者捐款3万多元;要求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恩的信,教育学生感恩父母。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成绩

学校始终以“培养大气的中国人”为己任,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创建省级示范高中、办人民满意学校有机结合起来,有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至今,高考一本上线人数达1767人,二本上线人数达3100人,考上北大、清华4人,二本以上升学率由43.7%上升至64%。共有555名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和省级奖励。

科普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20*年*教育工作概况

(一)*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20*年,*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新生入学率达99%以上。本市学习型终身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建成。

20*年,全市共有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及工读学校2518所,其中:中学794所、小学626所、幼儿园1*7所、特殊教育学校28所、工读学校13所。共有学生155.31万人,其中:普通高中27.17万人,比上年减少11.8%;普通初中44万人,比上年减少4.8%;小学53.37万人,比上年减少0.2%;幼儿园29.88万人,比上年增加4.5%;特殊教育学生0.5万人,比上年减少3.8%;工读学校学生0.29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3至6周岁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5%;6至10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

全市共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51所,其中:职业中学37所,中等专业学校81所,中等技工学校33所。共有学生21.*万人,比上年减少1.5万人,减少7.1%。

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含民办高校及职业技术学院)60所。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46.63万人(未含普通高校网络学院本、专科学生6.97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29.28万人,高职高专在校生17.35万人,比上年增加2.37万人,增长5.4%。当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4.*万人,毕业11.*万人。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51家,共有研究生8.69万人,比上年增加了0.82万人,增长10.4%。其中:博士生2.11万人,硕士生6.58万人。全年招生3.*万人,其中:博士生0.57万人,硕士生2.44万人。

全市共有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学校58所,其中:独立设置成人高校21所,成人中专37所。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在校学生27.78万余人,其中: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6.71万人(含成人网络本专科),成人中专1.*万人。成人高校招生9.61万人,比上年增加3.1%;毕业3.55万人。成人中专招生0.45万人,毕业0.57万人。参加国家高等学历文凭资格考试的注册在校生达0.62万人,毕业生达0.42万人。参加*电视大学网络本专科教育的学生达7.25万人,其中20*年招收2.83万人。此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设本、专科专业87个,开考课程323门,参加考试27万余人次。成人中等技术培训学校827所,结业生161.74万人次。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246所。中等专业自学考试开设专业24个,开设课程163门,参加考试36785人次。20*年是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第二年,共有6.84万人接受培训。全年接受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总数为320多万人次。

全市共有初中毕(结)业生12.12万人,比上年减少3.26万人。高中阶段学生共48.21万人(含普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的成人中专),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16.55万人。

全市共有中学教职工7.3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14万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0.1%;小学教职工4.8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75万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7.2%。

全市60所普通高校共有教职工7.17万人。其中市属高校3.72万人,专任教师1.99万人,其中正高级教师0.21万人,副高级教师0.52万人,中级教师0.77万人,初级教师0.35万人,无职称教师0.14万人。非市属高校有教职工3.4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39万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级教师0.29万人,副高级教师0.47万人,中级教师0.51万人,初级教师0.09万人,无职称教师0.*万人。

全市共有校外教育机构26所,其中少年宫16所、少年科技站7所、少年之家3所,教职工总数1389人。全市有老年教育机构274所,在校学习的老年人达44.14万人。

全市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合作项目217个,占全国总数近五分之一。其中研究生层次26个,本专科147个。全市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21所。20*年各普通高校有留学生14100名,比去年增加2.99%。各中小学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接受外籍学生2.12万名。20*年*市高校招收港澳台学生共计824名。

20*年*教育经费继续稳步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市教育部门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预算数为178.93亿元,比上年增长9.54%。其中:市级教育事业预算数为3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区县教育事业预算数为140.50亿元,增长8.2%。

(二)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1.全面深入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学习宣传好这部新法,对*义务教育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市教委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召开*市学习贯彻《义务教育法》座谈会、专题报告会、系列培训等活动,深入学习宣传《义务教育法》。做好立法调研,起草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并采取各项措施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会同市有关部门做好市属商品房基地教育公建配套学校建设工作,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积极引导中小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实验

全面建立健全素质教育实验的常态管理机制,倡导各实验校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积极开展学校素质教育实验,做好实验成果的展示和应用推广工作。将全市中小学校在学生发展、课程实施、教师成长、特色传承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向全市推广。进一步完善本市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体制与机制。

3.开展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评估

配合二期课改实施,围绕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教师、学生、教材与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和关键环节(培训工作、课堂教学、升学考试与招生)两大方面,开展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的先进案例,形成中小学课程教材标准评估、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监测、课堂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教师专业发展监测评估、学校发展性评估、命题及考试制度监测与评估等多项监测与评估方案,着力提升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4.进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

修订《*市学生成长记录册》,完成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配套数字化平台研制,制订《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办法》,编制《综合素质评价百题问答》,并在全市57所学校开展试点,做好相关培训工作。

5.完成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课题研究

围绕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开展*中小幼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国内外比较分析,从教育体制机制、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实践和科普等教育资源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及举措。已完成基础教育分课题2个理论研究报告、2个现状调查报告和16个专题报告。

(三)贯彻落实职教会议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切实落实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全面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落实市政府召开的*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期间*市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目标,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组织各区县、各行业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决定》和会议精神,形成大职业教育理念,统筹区域和系统的各类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指导区县把职业教育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快示范性职业学校及专业的建设步伐,继续深化普职渗透、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模式改革,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工学结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对全市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资源整合和统筹管理

进一步完善了本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市以及区域内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管理,促进社会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促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推进合理有效的经费投入机制和奖励机制的形成。根据《决定》的要求,改革技工学校宏观管理体制。全市的技工学校自20*秋季学年起由教育部门统一负责招生,育教学和学生学籍管理,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职业资格证书管理。这一格局的形成,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的资源,发挥职业教育规模效应。

3.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按照《决定》的规定,增加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部分的比例。20*年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部分的比例达到30%,并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4000万元。同时,会同市财政局等有关单位,对本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进行测算,根据实际测算结果和目前经费供给能力,制定经费定额标准,确保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随经济增长不断增加。定额标准已列入20*年部门预算,并在43所由市级财政拨款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中首先实行按照定额标准划拨办学经费。

4.加强宏观协调,加快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步伐

20*年列入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120所,共录取学生总数6.3万人,普职比为52:48。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中高职相通(“3+2”)职业教育新模式、特殊专业人才培养5年制高职新模式,通过制订统一的培养目标及整体的完全学分制形式的教学计划,有效实现中高职有机衔接,提高教育效益,加快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与市劳动局共同设计校企合作培养的方案,搭建服务平台,进行“技师学院”试点,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较高综合职业素质的青年高技能人才;继续推进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实训设施资源共享方案;研究双师型教师培训方案;组织参与20*年*职业技能大赛。

5.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20*—20*)》的要求,继续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已经完成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4门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每门学科各两套教材的编写,并正式在20*学年新生中实施;制定了第一批12门专业教学标准及其1*门核心课程、专业方向的课程标准,启动了第二批30门专业教学标准、20门网络课程的编制工作,开展42所课改特色实验学校的建设工作。同时,健全和发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育培训模式。目前本市有7所职业学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所依托的企业共有227家,涉及近40个专业,几乎覆盖了学校所设的所有专业。

6.开展对在沪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

20*年中等职业学校共录取在沪务工人员等成人中专学员近8000人。在做好对西部城市及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工作同时,完成教育部下达的外省市招生任务1.5万人,比上年扩招50%。

(四)加强教育内涵建设,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做好教育部对本市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切实提高高校教学工作水平。

积极配合教育部督促学校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参与教育部5年一轮的高校教学工作评估,完成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戏剧学院、*工程技术大学、*对外贸易学院、*电力学院等6所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获得教育部专家高度评价,有力促进了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

2.积极推进*高校“*工程”建设

继续抓好重点学科、教育高地以及“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的建设,并开展中期经费投入的绩效检查。积极建设“*工程”的三大公共服务体系,即中国教科网地区主干网升级工程、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工程、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工程,逐步形成*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和系统。配合教育部做好*高校“*”“*工程”建设的验收工作。积极为*地方高校争取进入“*工程”行列作准备,组织专家对中医药大学、*师范大学和*理工大学开展“*工程”备选高校的调研。

3.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开展新专业教学检查

组织900名专家对全市高校186个本科新专业进行检查,汇总和分析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本科教学质量问卷,回收问卷8000多份,以查促建,促进高校加大对新专业的投入和规范管理。同时,开展新建高校教学质量统一测试。对13所高校的16000多名学生进行了“高等数学”期中统一考试,促进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4.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选研究生优秀研究成果

完成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省级初选暨*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推荐47篇论文参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其中14篇论文获2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继续实施学位论文抽检“双盲”评议。坚持以学位论文作为质量监控的重要抓手,继续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随机抽检与“双盲”评议,其效果获教育部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5.实施“名教师工程”,积极培育高校精品课程

宣传和鼓励教授上讲台,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一项基本教学制度,20*年本市有49名教师获第二届市级教学名师奖,有7名教师获部级教学名师奖。实施第二期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并已立项299门,深化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提高课程教学水平。推进双语教学、启发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积极培育市级和部级精品课程,增加优质课程资源。*高校现己拥有86门部级精品课程和384门市级精品课程,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市、校三级精品课程网络体系。

6.加强高职发展研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上新水平

组织多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协作组,研究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政策框架。从微观研究、中观研究、宏观研究三个层次展开全面研究,已确定《技术本科课程特性研究》、《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价标准研究》等11个研究课题。继续开展*市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年已完成对*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学校的评估工作。推进高职实践基地建设,高职高专院校参与建设的17个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一期工程项目、民办院校的14个民办高校教学高地建设一期工程项目全部通过中期检查,项目完成情况良好。20*年第二期实训基地和教学高地建设项目已完成申报。完成部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申报工作。

7.积极推进高校校办产业规范化管理,做好非学历教育的清理整顿工作

根据教育部“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原则,全市20多所市属高校进行了校办企业的改革改制和规范化建设工作。校办产业规范化工作涉及到体制、机制、账目、财物和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人员的转制安排以及国资、工商、税务部门的认定等,政策性强,难度极大。年初,市教委规定了“全覆盖、高质量、按节点、保稳定”的工作要求,至20*年底,完成了对全市20所高校389个企业全面的清产核资,并根据教育部的工作要求,开展了市属高校校办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着手研究制定了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方案,由于整个工作涉及面广,历史遗留的问题多,整个工作过程平稳推进,保持“零”上访。*的做法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和市有关职能部门的肯定,在20*年*月*日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校企业规范化建设视频会议上,周济部长、赵沁平副部长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召开20*年高校非学历教育工作会议,下发有关文件通知,对全市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与培训进行了认真、彻底的整顿和清理。在各高校自查的基础上已完成全市汇总报告。同时,对*高校在校内外举办的非学历教育和培训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各高校认真执行。

(五)推进社区教育实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1.社区教育实验及其研究取得新成果

积极推进本市闸北、静安、嘉定、徐汇、浦东新区等5个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试点工作,并进一步扩大社区教育实验区。20*年又有黄浦、普陀、长宁等3个区获教育部批准,列为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本市的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已占全国现有81个实验区的1/10。同时,一批市级社区教育实验街道和一批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得到确定,经专家评审,全市已确定了56个“*市社区教育实验街道(乡镇)”和129个“*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遍及全市19个区县,使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展开。

完成教育决策咨询课题《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运行模式研究》。本市组织了有关专家,开展对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运行模式的研究,对社区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载体,社区教育的运行模式、社区教育的评价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丰富和发展社区教育实验成果,推进本市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2.研究制订*“*”终身教育规划(初稿)

组织起草了《关于贯彻市委、市政府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制定了《*“*”终身教育发展规划》(讨论稿)。计划到2*0年,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到徐汇、嘉定、闸北等10个区县和国资委、总工会、妇联、劳保局等8个部门开展了调研活动,形成了《本市开展学习型社会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及若干子报告。

3.进行《*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立法调研

根据市人大立法工作安排,组成由部分区县、委局和企业共24个单位组成《*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立法项目组,对《*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开展了前期调研。在形成分课题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借鉴外省市先进经验,形成《*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立法调研总报告。

二、贯彻“四个率先”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教育主要任务

(一)《*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修改编制完善

根据中央全会和*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补充完善了《*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了*教育事业未来五年中要实现“六个提升”的战略目标。即:在视野上,实现从教育系统内部到全社会教育的提升;在体制上,实现学校自身建设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提升;在机制上,实现从硬件建设向软实力提高的提升;在投融资上,实现从单纯增加投入向增加投入、鼓励参与和提高绩效的提升;在人力资源上,从吸引国内人才向吸引世界各地人才与培养本国人才并举的提升;在国际交流上,从增加合作交流数量向提高教育国际化质量的提升。根据教育部《关于编制省级〈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的通知》要求,结合*市实际情况,已完成编制《*市高等学校设置“*”规划》并经专家论证。根据*各类教育的发展需求,编制了《“*”期间*教育基本建设规划》。完成了《*高校“*”建设规划》。指导督促区县编制完成《*市中小学“*”校舍建设规划》。

(二)以“树魂立根”为核心的学生德育实践深入推进

1.大力推进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

大力贯彻中央8号、16号文件和《*市学生民族精神指导纲要》、《*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年进一步深化“树魂立根”教育和实践,围绕“两纲”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学习、实践“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活动,开展生命教育试点学校和师德培训工作,组织第*届*市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总结推广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典型经验。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建设。有5个高校进入第二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达标建设;出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实施办法,规定在岗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接受为期400个学时的专业培训;研究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开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域示范中心”和“达标中心”的督查评估。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认真贯彻教育部要求,从20*年秋季开学起,在本市高校全面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计划。依托教学协作组加强宏观指导、坚持不懈强化队伍培训,积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3.重视中小学教师的育德能力培训

建立10个“*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重点培训德育教师的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学科德育研究、德育管理研究,以名师带教的研究式培训孵化机制,促进德育教师师德和育德能力的提高;同时,加强班主任及新上岗教师培训,组织全市中小学新上岗的班主任教师代表,在陶行知纪念馆隆重举行以“光荣、责任、奉献”为主题的宣誓仪式。

4.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依托全市7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按区域分布,20*年完成对*高校所有新任辅导员统一岗前培训工作。研究制定《*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初步形成了岗前培训、专题培训、日常培训、职业化培训的辅导员培训体系,为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奠定基础。

5.配合中央督查组做好对*贯彻落实中央8号、16号文件精神的督查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教委从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方案、精心准备材料、抓好观摩点等4个方面入手,认真接受并配合中

央督查组的督查工作。汇编了市委、市政府、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关于贯彻中央[20*]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20*}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的41个文件,以及会议纪要、领导讲话、专题材料、典型案例等百万字的书面材料。*市贯彻落实中央8号、16号文件所做的各项工作得到中央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1.增强宏观调控力度,均衡全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在远郊区县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确保三个增长的前提下,为落实促进郊区义务教育的发展,通过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加大了对郊区的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并设立专项资金,继续积极支持远郊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推动并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步伐。20*年市教委实际安排教育费附加预算为13.6亿元,其中:安排职业教育部分4.*亿元,安排普教部分9.52亿元。普教部分下达给各区县的7.38亿元教育费附加中,下达给郊区6.*亿元(其中用于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为5.4亿元),占81.71%。

2.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积极贯彻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先郊区,后市区的实施步骤,从20*年春季开学起先免除郊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年秋季开学起全面免除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同时继续做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工作,在原有帮困经费总量不减的前提下,将免除困难学生学杂费部分用于资助困难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费等项目。

3.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定额标准

依法保障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20*年在实施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同时,又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全市小学每生每年不低于520元(提高100元)、初中每生每年不低于720元(提高160元);同时,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盲、聋、辅读和工读学校的特殊性适当增加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根据区县经济状况,市财政分别给予免除学杂费总额的10%-80%资助经费。

4.启动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

20*年全面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已开展特教学校校舍建设及装备现状自查与调研,制定了本市特殊教育学校装备标准,完善特殊教育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同时,加强随班就读管理,颁布《关于加强随班就读管理若干意见》,开展随班就读实验区评估,召开随班就读工作现场会,加强区县特教康复指导中心建设,同时,深化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颁布《*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展新课程实施试点工作,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5.深化公立转制与民办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工作

在去年启动的本市公立转制学校体制改革工作的基础上,20*年再完成21所公立转制学校的改革工作。同时,开展本市民办中小学幼儿园设置标准及审批程序的专项研究,制定民办中小学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行为的评估标准,进一步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四)中小学“二期课改”稳步推进,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得到有效监控

1.深入开展“二期课改”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

形成中小学课堂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学业成就水平监测、教师专业发展监测与评估、学校发展性评估等多项监测与评估方案。全面推进中小学二期课改的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教材建设,开发课程社会资源。

颁发本市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指导区县认真做好中小学教材选用工作。加强教材审查制度建设,起草《教材审查工作的若干意见》。积极研究科普基地与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科普教育基地的丰富资源,编制中小学课程改革利用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实施纲要(草稿),从20*年秋季起,首批10个科普教育基地与11个试点区对口开展试点工作。指导学校和教师组织中小学生充分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创建节约型社会,20*年秋季起在初中音乐学科试行循环教材。

3.落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各项措施

要求各中小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不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学校课程计划在网上公示,并接受监督。市教委下发《关于本市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调整意见》,将学习重心适当后移,放缓低年级的语文学习进度。组织*市教育信息调查队,开展两次“减负”调查,并向社会调查公告。“减负”公告显示,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有所增加,学生对减轻课业负担的感受明显。

(五)“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

认真贯彻市政府召开的*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会同全市各相关部门、各区县开展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20*-20*年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已制订了*学前教育机构装备规范等评估标准文件。

积极推进0—3岁幼儿早期教养实验。认真研究和探索符合0-3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的早期教养实践,在全市推广国家“*”重点课题《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关心》的实验成果,为普及婴幼儿早期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建设工程成效显著

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的建设步伐加快

首批立项的34个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20*年已有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现代物流、焙烤、数控技术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电子与通信技术、化学工艺和会计等10个实训中心基地建成并挂牌,这些实训中心分别是:另有15个实训中心正在组织验收。20*年审批立项的第二批19个实训中心建设也已全面启动。

(七)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指导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

20*年*高校毕业生12.9万人,比20*年增加1.2万人,增幅达10%。其中毕业研究生2.1万人,增加24%,本科毕业生5.7万人,增加6%,专科(高职)毕业生5.1万人,增加11%。同时,20*年*高校共有非*生源毕业生4.3万人。截止10月底,*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91.38%,其中研究生就业率96.66%,本科生就业率91.56%,专科和高职生就业率89.13%。与上年同期相比,20*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大体持平。其中,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比上年同期高0.*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比上年同期低1.62个百分点,专科(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比上年同期低2.23个百分点。

2.积极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

按照《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关于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的要求,本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已举办职业咨询师专业水平认证项目,本市高校共有440人参加职业咨询师初、中级水平培训,已有230人取得初、中级职业咨询师证书,50人赴香港各高校实习交流;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制定《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学大纲》、《活动设计方案》以及职业发展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成立*市高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会,形成工作研讨交流机制;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水平。已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职业咨询专业岗位模型分析研究》等重点课题研究,组织各高校申报了21项课题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优秀论文。

3.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郊区农村就业

积极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并落实各项配套措施,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据统计,20*年共有9*名高校毕业生应征西部志愿者计划,800多名毕业生应征“三支一扶”计划。经选拔,共有179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62名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此外,有1200余名毕业生到本市农村基层从事教育工作;本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已对100多个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项目提供资助,创业项目和创业人数均比上年明显增加。

(八)教育科研成绩喜人,教育科研实力明显提升

20*年,本市高校有168项科研项目获20*年度*科技进步奖,占全市获奖总数的51.5%。其中,汤钊猷院士获*市科技功臣奖。本市高校有27项科研项目获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市获奖总数58.7%,其中吴孟超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46项科研成果获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占获奖总数14.15%。38项成果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在本市推荐申报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共有51项成果获奖(其中1项为合作研究项目),占全国获奖总数(除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外)255项的20%。本市区县教育行政领导和中小学幼儿特殊教育教师提供的教育科研成果有10项获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在20*年度*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中,曙光学者中有54人次获得了45项*市科技进步奖。

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建设期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932人,授予学位293人;招收博士研究生157人,授予学位117人;并有25名博士后进站工作。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400项,其中部级项目4*项;省市部委级项目9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335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19项。

20*年继续加强*高校E-研究院的建设工作。启动了*师范大学的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建设工作,迄今已启动建有12个E-研究院。

(九)依法督促政府履行教育责任到位,教育督导力度增强

1.完成对区县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执行情况综合督导和公示

在要求各区县政府开展自评的基础上,通过逐区督导和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比较,形成了《关于本市区县政府20*年度依法履行教育责任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本市各区县20*年度中小学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情况汇总的报告》和《关于20*年度本市开展区县政府教育工作自评公报情况的分析报告》。报经市政府批准,已将20*年度本市各区县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执行情况向社会公布。此举对增强区县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确保教育经费的持续健康增长,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

2.开展对区县教育公建配套建设专项督导

专项督导的重点及其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规范完善政策,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教育公建配套设施建设的落实;二是开展自查,促进各区县梳理排摸教育公建配套建设到位;三是重点突破,对教育公建配套建设欠账较多的区进行专项督导;四是解决瓶颈难点,对4个区县的教育公建配套遗留问题进行专题协调。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教育公建配套建设专题会议,对此项督导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3.完成对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督导

共督查了本市19个区县的138所学校的招生工作情况。通过听取汇报、访谈、问卷调查、家长和社区干部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形成了138份《专项督导报告》,有力促进了20*年招生“阳光工程”工作的顺利实施。

(十)全面实施政务和信息公开工作,体现政府服务水准

1.建立“教育系统政务公开”专栏,实施政府信息公开

认真落实今年全国和*市政务公开和纠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教育”网站专门开设了“教育系统政务公开专栏”。专栏的功能:一是提供市教委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办事指南;二是开设信息快速通道,集中提供“教育概览”等*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政策解读”、“热点解答”等动态办事信息;三是提供网上办事项目,包括市教委行政许可事项、便民服务事项;四是提供网上咨询和网上渠道,汇编“便民问答”1000例,基本覆盖市教委对外咨询服务的各个方面。

2.及时提供社会公众需求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在“*教育”网站开设中考、高考、插班生招生、专升本招生、艺术特长生招生等各类招生考试专题栏目,向公众提供政策文件、政策解读、招考公示、学校动态、咨询服务、监督、专家访谈等一系列信息,受到公众的欢迎。20*年已有150多万人次浏览了有关信息。同时,结合中小学二期课改、高校学生助学贷款、高校毕业生就业等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政府相关信息,并提供“政策解读”资料。

3.建立政府办事公开规范制度,为公众办事提供方便

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规范公开内容,完善“信息库”建设。主动公开5大类政府信息,共20个专题、198个类目。内容涵盖各级各类教育,包括规范性文件、政策性文件、周知性文件、行政许可事项等。制定了《*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办事项目网上公开标准化建设指导方案》,重点规范教育类办事项目分类、规范办事公开内容要素、公开重点事项的标准化建设。开通形式多样的网上办事渠道。本市56项教育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在网站上实现相应的办理功能。整合93项办事系统,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提供网上服务。网站推出的“*市高校学生贷款申请系统”,为高校学生在网上申请贷款、咨询贷款的相关政策、查询贷款的审批情况提供了“一门式”服务,已受益学生4.3万多人,贷款总额累计3.6亿多元。网站及时提供有关办事表格,为公众办事提供方便。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各项教育改革进程

(一)*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改革成效显著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需要,本市大力进行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经*市政府批准制定的“2+2+x”高校布局规划实施方案已逐步落实到位。以复旦大学为中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和以*交通大学为中心的闵行紫竹科教园区;*松江大学园区和南汇科教园区;以及若干所有特色的高校,共同形成了本市高校完整合理的布局架构。

到20*年,在沪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校园占地面积由调整前的1.66万亩扩大到4.*万亩,净增2.35万亩;校舍面积由调整前的742万平方米扩大到13*万平方米,净增566万平方米。在校的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由2000年的25.54万人,扩大到20*年的51.62万人。*市的高等学校通过新一轮布局结构调整改革的实施,使原有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整合和优化,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同时,通过大学园区和高校新校区的规划和建设,拓展了*高校的办学空间,为*高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奠定了物质基础,使*的高等教育事业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本市高、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平稳有序

1.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入学工作有序完成

完善招生工作规范和程序,研究制定《关于20*年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坚持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为重点,确保对市民招生入学信息公开。同时,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工作的管理,各项改革措施到位。20*年本市共有21.7万适龄儿童少年进入小学、初中就学,其中,小学新生入学人数为10.87万人,初中新生入学人数为10.83万人。

2.中等学校招生工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在计划管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招生录取制度等方面稳步推出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初中毕业生为12.3万人,升学报考人数为12万人,录取11.69万人,本市生源高中阶段的入学率为99%。

3.普通高校招生及自主招生改革取得较大突破

20*年本市普通高校秋季招生报考人数为11.38万人,录取9.15万人,录取率达80.1%。经教育部批准,20*年复旦大学、*交通大学试行“深化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工作。真正做到学校自主招生,学生自主选择,顺利完成了这项改革实验工作,社会反应平稳。两校分别录取287和291名考生,完成招生计划的96.33%。同时,在高职(高专)院校*第二工业大学、杉达学院、建桥学院、新侨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邦德职业技术学院首先进行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实行由学校依法自主进行入学考试,依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和依法自主实施招生录取的有益尝试,得到社会、家长、考生、学校的多方面好评。

(三)启动构建教师教育联盟,凸显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创新

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精神,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本市教师教育资源联盟的构建工作已正式启动。教师教育联盟由四个方面组成:一是在机构建设方面,以师范大学为主,联合相关的大学,区县教师进修学院,教育研究与培训机构,形成教师教育机构联盟,为全市教师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二是在课程建设方面,组织专家委员会,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联合开发教师教育精品课程;三是在师资队伍方面,建立专家教授资源库,承担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市级培训和区县基层学校巡回指导任务;四是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区域内人网、天网、地网三网合一的信息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互联和共享。

(四)推进“体教结合”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群体体质

1.明确新一轮“体教结合”目标任务

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竞技体育与学校健身体育的协调发展,把学校体育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基础工程,努力创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特色的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新体系。重点抓好整体规划、项目布局、梯队结构和品牌打造以及配套政策等,并力争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构建融体育与文化为一体的校园氛围。同时,确立各区县、各学校重点项目重点队,建立奥运后备人才库。

2.“体教结合”经费和措施落实到位

“体教结合”工作得到市领导重视和市体育局大力支持,共同投入,设立了体教结合专项经费,市教委投入了500万专项经费,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的基础建设,各区县和高校也增加了专项经费的投入。同时,会同市体育局联合组织新一轮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申报、评估工作;委托市教育评估院组成专家评估组,分别对自愿申报市级体育传统项目的139所学校实行了评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落实到位。以“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比赛”为目标,各区县和高校以不同方式发动与组织学生在校园广泛开展各种体育健身和体育文化活动,并选派学生参加了大、中学生市级各类体育竞赛和群体活动。

3.“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显现成效

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有38所,区县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0余所。开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1*个。本市35所办二线运动队的中小学共向*专业队输送了74名优秀运动员,向*高校输送高水平运动员19人。本市办二线运动队的中小学代表*参加全国或国际青少年体育比赛获得前六名者超过50人(次)。特别在田径、游泳和排球等项目中比赛成绩优异。全市中小学开展了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手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击剑、射击、棋类、定向越野等各种运动训练,构成了本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模式的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格局与网络。

(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继续推进

全面推进高校后勤质量体系建设的普及工作。举办了*高校后勤管理体系建设第三期培训班,20余所高校的37位后勤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全面启动*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申报工作,并组织开展对符合申报条件高校的质量体系验收审核工作。会同*高校后勤服务中心修订和完善物资采购招标、评标、采购、质检和到货验收工作规范,明确要求各种物资必须引入政府质量检测手段,确保安全、卫生;要求配货管理中心和各高校后勤部门执行教育部、市政府有关规范教育收费的文件精神,降低中间管理成本,杜绝指令性配送;完善业务员、管理员廉政自律签约机制。

(六)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

启动*市研究生教育创新区域合作计划的方案研究。组织本市10家研究生培养单位完成7项专业学位研究生和2项课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标准的研究。同时,启动了20*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课题25项,参与单位达到了15家。举办6个研究生学术论坛,搭建平台,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建设研究生教学的开放案例库,启动了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4个学科的研究生教学开放案例库的重点建设工作。设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资金,主要面向哲学、社会科学等人文学科,重点资助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协调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工作,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对12家培养基地和11家与之合作的高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市教科院开设“*研究生创新教育”网站。

在第10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新增*电力学院和*工程技术大学2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增列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50个博士点,增列1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1*个硕士点。完成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省级初选暨*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工作,14篇论文获2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四、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推进教育实事项目的实施

(一)加强新郊区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1.制订市教委《关于推进新郊区新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该《意见》提出了“*”新郊区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继续实施“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将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导入和辐射到郊区农村;构建郊区0-6岁完整的学前教育体系;创设良好条件,推进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大向郊区农村投入的比重;安排专项资助资金提升郊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完善困难家庭子女“帮困助学”和“专业奖励”制度;组织大学参加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等,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进力度。

2.实行城区与郊区教育对口合作交流

以优势互补、协作互助、改革创新、共同发展为原则,本市9个中心城区与9个郊区签署了“*市兄弟区县教育对口合作交流协议书”,开展为期3年的教育对口合作交流,已形成黄浦—崇明、卢湾—松江、徐汇—金山、长宁—青浦、静安—奉贤、普陀—嘉定、闸北—南汇、虹口—闵行、杨浦—宝山共9对兄弟区县对口合作交流体系,浦东新区形成区域内城郊学校间的交流互动。一年多来,通过结对双方互相学习、对流支援、结对带教共建等形式,在选派教师到郊区学校支教、学校管理、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合作和交流,共享优质资源,支教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对口合作交流,缩小了城乡差异,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3.加强“新郊区新农村”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培训

制定并实施“新郊区新农村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培训方案。培训根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学科专业发展需要进行,帮助农村教师把握新课程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化发展,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本市市郊10个区县的中小学幼儿园各学段、各年级、各学科教师接受培训,其中农村初中和小学教师1.5万名。培训方式采用“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多元培训模式。

4.对赴郊区农村学校任教教师实行政策倾斜

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市教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一方面大力提倡和鼓励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对20*学年招聘到农村偏远地区学校任教的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给予资助津贴。吸引和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最艰苦的农村学校任教,保证了农村学校优秀师资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在特级校长认定上,对郊区采取名额指标按比例分配下达办法,对郊区农村校长评审特级校长采取加分政策。从政策上引导中心城区优秀校长到郊区农村学校去工作。

(二)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高质量完成大半任务

20*年是实施计划的第二年。为提高郊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促进郊区劳动力进一步转移,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网站上开设专栏,使“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明确、机构落实、操作有序;二是建立了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开放实训中心为基地、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培训格局,方便农民培训;三是在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工夫,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企业出订单、培训机构出菜单、政府买单的“三单”联动培训模式,积极开发培训项目,达到从构建管理和运作机制入手,提高培训实效的工作目标。促进农民增收和郊区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年,共完成培训农民6.8万人,比去年增加4000多人,就业率为67.5%,比去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三)市属商品房基地教育公建配套工作取得突破

市人大、市政府领导的高度关心和重视,市教委确立了《教育公建配套设施建设与管理》调研课题,已对全市各区县进行全面调查。召开了5次研讨会和协调会。已协调和指导区县完成市属配套商品房闵行区浦江基地、宝山区顾村基地的1所初中、2所小学、2所幼儿园的筹建工作。会同市有关部门共同制订市属商品房基地配套学校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将由市政府正式下发。落实人口导出区和导入区之间教育结对支援的各项工作,形成长效工作机制。通过输出优质教育资源,让一批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与校长到郊县市属商品房基地任教,使中心城区优质资源向郊区农村辐射。

(四)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行帮困助学和专业奖励制度

市教委、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关于建立*市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奖励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本市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帮困助学制度的实施意见》及其实施细则,从20*年9月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实行帮困助学制度和专业奖励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帮困助学制度资助学生的对象是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和特殊困难家庭学生、烈士子女。资助的内容包括补助学费、书簿费和生活费,资金从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学费收入中按规定提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奖励制度是对每年报考*产业发展急需、紧缺和艰苦专业的新生给予专业奖励,资助学生缴付学费。“专业奖励”和“帮困助学”两项的受益学生数已达2.5万人,占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12%。

(五)农民工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市教委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就读为主”的方针和“属地管理”的原则,指导并督促各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扩大公办学校招收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的人数,充分挖掘潜力,努力扩大公办学校招收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的比例,20*年非本市户籍学生在本市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首次过半,达到53%。市教育行政部门从教育费附加中拨出专款,用于郊区农民工子女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市教委严抓规范和加强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确保做好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安全、卫生工作。开展专题调研,研究拟订农民工女子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实施办法。

五、20*年*教育的其他工作情况

(一)稳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精神,对全市19个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上进行“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和政府职能转变”专题调研。启动行政执法职权分解与行政执法责任确定工作,梳理行政执法流程、划分内部执法权限、编制职责说明。开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研究,完成4项市政府教育决策咨询课题报告。

(二)扎实推进治理商业贿赂、规范教育收费和教育审计工作

深入开展教育系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确定3项工作目标、7个重点领域、4项基本要求和6项自查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规范教育收费工作进一步深入,确定了本市今年规范教育收费8项主要任务和7项主要措施。对20*年规范教育收费的8个优秀达标区县和11个达标区进行了表彰奖励。据本市中小学收费情况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学生家长认为学校执行收费规定情况总体评价很好、较好的达到90.42%,比去年提高1.39个百分点,较差和差的为0.45%,较去年再度下降。阳光招生监督制约工作进一步加强,20*年未发现严重的招生违纪犯罪案件,高校集中录取阶段市教委收到群众来信来访总计2739件,比去年下降27.3%,到市教育考试院数量为5000余件次,比去年同期下降60%。

教育审计的监督与服务功能进一步深化。稳步推进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认真实施各项专项审计及审计调查任务。完成年度教育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审计。召开*市教育审计工作会议和第十二届华东地区教育审计工作研讨会,促进教育审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规范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贯彻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复核作进一步确认的工作要求,对全市273个项目和机构所存在的8类问题进行逐一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处理意见报送教育部。经梳理复核,本市有6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将被终止合作办学活动。有效保护了学生的利益,维护了*的办学秩序。同时,20*年受理32项中外合作办学申请,组织有关专家评议,已完成材料汇总、分析、审定工作并报教育部。

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争取与国外名牌高校的实质性合作,提升*教育的国际竞争力。20*年,复旦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举办研究生院、*理工大学与英国北方教育集团合作举办中英学院、*大学与法国工程技术大学集团合作举办*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等三个项目已获教育部批准。协助*金融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举办*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的谈判正在进行。

(四)全市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围绕《*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的颁布实施,大力开展法制宣传,进行多层次的法制培训活动,接受宣传的群众达数十万人次。组织开展第九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活动,组织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赛区选拔赛,依托有关方面创办出版《魅力汉语》、《咬文嚼字》月刊和《语言文字周报》,面向全社会提高各层次人们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开展对各区县、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检查评估;依法开展公共场所用语用字情况的监测并积极引导,为“*”期间建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2*0年世博会奠定扎实基础。

(五)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又有新进展

圆满完成*市承担200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培训任务。

培训使这些教师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从4级提高到6至7级,学员在国家统一组织的HSK考试中取得100%达标的优异成绩。选派了第六批1*名优秀教师赴滇支教,在政治素质、专业技术能力、学历等综合素质方面比去年又有提高。

继续实施*市教育委员会、云南省教育厅、贵州省教育厅和德国赛德尔基金会的合作项目,依托*市电子工业学校等单位,完成云南、贵州职教管理干部和专业骨干教师200名培训任务。

开展“援助型”的合作办学。本市14所中等职业学校与云南、新疆、重庆等省市对口支援地区25所学校结对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录取当地农村学生2500余人。接受对口支援合作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来沪进修,同时选派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合作学校任教和担任管理工作。

(六)青少年保护和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扎实推进

制订《*市中小学校安全风险勘查工作通知》,并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已完成5个区的400余所中小学的风险勘查工作。制定下发《*市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区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完成对本市中小学校周边200米内文化娱乐场所以及民工子女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排摸,如期完成112所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市教委会同市公安局与本市各高校签订20*-20*年度的新一轮《学校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协议书》,明确各自责任。制定*高校和市教委直属单位创建*市平安单位考评指标,结合文明单位申报对平安单位进行检查。同时不断完善本市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

(七)学校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国防教育工作成效明显

组织全市学生广泛开展群体健身活动。成功举办20*年*市学生体育大联赛。协助世界中学生体育联合会举办20*年世界中学生乒乓球锦标赛。

组织全市各类学校的饮用水安全卫生情况自查工作。加强对高校新生入学体检工作的指导。配合市医保局研究制定《*市中小学生和婴幼儿住院、门诊大病基本医疗保障试行办法》,完善本市近200万学生和婴幼儿的医疗保障。配合教育部开展学生营养午餐现状调查和*市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推进“健康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有30所高校、中专校获“健康校园”建设优秀奖、110个学校获卫生先进集体。

在各区县中小学校开展了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展演过程中,全市19个区县中推荐产生了1000多个新创或新编文艺节目和10000多件艺术作品。经筛选,有近200个优秀文艺节目被选送参加市级展演,博得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完成20*年艺术特长生招生工作,全市共推荐艺术特长生267名,其中初三毕业生49名,高三毕业生168名。举办了第二届*市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活动,形成市区联动,课内外联动的培训网络,全年共有15万人次接受了优质的民族文化培训。开展了*市第四届“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共评选出20名“明日科技之星”和80名“科技希望之星”,邀请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代表与“明日科技之星”代表举行的“大小院士共话创新”论坛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落实*市学生军训工作会议精神,本市高校近16万大学生参加了暑期集中军训,受训率达99%。举办高校(高中)国防教育(学生军训)军事理论教学培训班,提高学生军训的有效性。做好本市在校大学生新兵征集工作。

(八)成功举办20**教育论坛和中外校长论坛

*教育论坛主题为:“现代化城市:学前教育——人的终身发展的起点”。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著名学者、*各友好城市的嘉宾和教育专家、领导等共350人参加了会议。论坛旨在不断扩大学前教育与国内外教育文化的交流,学习和借鉴国际学前教育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同时开放*的学前教育为世界服务。

由教育部主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隆重举行。论坛主题为:“大学的创新与服务”,来自国内外各界的代表350多人出席了论坛,围绕“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经验”、“大学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如何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议题展开研讨。会议取得了完满的成功,*的承办工作得到国务院领导、教育部领导和中外大学校长的高度评价和由衷赞赏。

科普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快速变化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心理教育能力作为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反映和指标,不仅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还有利于教师自身健康和专业成长。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如何培养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可供我们直接参考的培养模式,诸如培养途径、阶段任务等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因此,本文将对这一问题作一蠡测。

一、培养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意义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经历了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80年代中后期的积累成果阶段、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一路迤逦至今已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教育能力相对薄弱成为问题关键所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匮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性不强。导致在心理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心理教育能力普遍不强、参差不齐等等,已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以山西省晋中市师资力量相对较好的榆次区为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要明显优于小学,60%以上小学出现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岗位空缺的现象[1],“学校每800~10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承诺更是难以实现[2]。即便随着社会发展达到这一要求,也只能满足部分个体咨询的需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阳光的心理品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单靠一名专职教师根本不能实现。在这种现状下,作为小学教师主要来源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如果能在校学习期间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走入工作岗位后,就有能力主动配合专职教师开展工作,从而改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二、小教本科生“四位一体”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

1. 构建知识体系

晋中学院自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积极致力于开发建设校本课程,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现有课程开设情况,开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加大了小学心理辅导技能技巧课程的比例,适当增设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等课程。同时,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作为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根据小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出一套适合于全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如《小学社会心理教育》以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内容选择贴切小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且专栏新颖,有利于学生准确捕捉信息,勾勒出形成小学生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初步框架;《小学科技心理教育》则从科普教育与科技活动中寻找心理规律,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去提升科学教育的实效,加强小教本科生对小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科学品质的重视。目前,该系列教材已经出版并投入使用。通过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首先打下了良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2. 搭建成长平台

(1)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晋中学院积极与晋中市教育局沟通协商,于2011年7月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中心挂靠在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该中心利用学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通过心理技能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吸纳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并为其搭建培养、提升心理教育能力的平台。除定期开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中心还开通了专家咨询热线,月刊《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增置了《心育能力培养》栏目,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发现、解决小教本科生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提升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2011年中心面向小教本科生开展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赛讲6场,校外服务活动53次,指导小教本科生心育论文44篇,有小教本科生参与并取得科研成果5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80场,个体心理辅导18例,小教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124个班次(均有备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和社会效益。

(2)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打破了传统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式,但是还存在学生参与机会较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随后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研究会是以晋中学院教科院教师为主,小学教育专业全部本科生及致力于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各阶层成员广泛参与,集学术性、群众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社会组织。目前已拥有编辑部、宣传部、咨询部、策划部、调研部、信息部六个部门,拥有室内250㎡活动场地、室外900多㎡的拓展基地。在研究会里,学生们有了更大的舞台,他们组织论坛、参与学术交流、中外前沿研究成果,进社区、进学校进行心理健康小知识宣传,客观上讲,研究会的成立为小教本科生搭建了更多的实践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3. 组建科研团队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晋中学院2009年出台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率先组建了小教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科研团队,形成以大二大三为主,大一积极参与的稳定梯队,并设立了院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形成了“省—校—院”三级评选模式,使三级科技创新项目互相促进和推动。通过组织科研讲座,引导学生申报课题,两年来学生团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有“山西省初中班主任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公交司机心理压力源调查”、“山西省中学心理辅导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晋中市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四个省级项目,“榆次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晋中市社区公共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的调查”等10个校、院级项目。学生依托项目、科学调研、得出结论、提出建议,这样实践育人有了重要载体,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4. 打造品牌基地

通过对部分城区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教师状况的调查发现,目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数量、人员整体素质上存在问题。晋中学院主动与当地政府协商沟通,在全市城区、农村教育实习基地中各选取了10所小学,由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副教授带队,以小教本科生为主力,配合该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率先在这20所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小学生以体验参与活动为主,一般需要1.5~2小时,他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并在心理辅导室建设上提出心理辅导机构设置标准化、设施科学化、师资专业化、管理制度化、监督工作具体化,以及高度重视解决心理辅导老师的职称待遇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方面进行了八个专题的积极有益的探索,成效不断显现出来,已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基地,这不仅对当地其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对小教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实现了双赢。

三、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分阶段培养

1. 注重意识培养,制定学习计划

一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意识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加强心理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等课堂教学的途径, 加强心育内容,激发学生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的动力。

吸纳学生成为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成员。利用研究会的资源优势和便利条件,组织学生观摩、分析小学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分享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乐趣与经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心理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制定学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案。

2. 加强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二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技能的培养。独立地确立心育目标、准确地理解教材,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心理教育教学活动,初步掌握心育效果的评价方法。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等,

以适应小学普遍开设心理教育课的需要。增设艺术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作用。针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譬如户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开设小学生心理教育专题(系列)讲座、举办心理教育座谈会、出版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建立心理教育网站等,使学生在高度认同、积极参与、感受心理教育氛围的同时提升心理教育的实践能力。

开展心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学竞赛,并制定奖励机制和鼓励措施,在活动中提高心理教育技能。同时,学院还注意提升实践的层次,比如在专职心理教师的指导带领下, 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立项和研究。

3. 调试心理状态 做好心理准备

三年级重点围绕心理状态的调试。加大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指导学生做好见习实习的准备工作,在学科教学和见习实习中加强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各科教材教法选修课。以专题活动形式进行,每周1次;周一公布活动主题,周四下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主题活动。选修课教材为校本研发,通俗易懂,有案例、有作业、有思考题,针对性强,有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

加大心理实践课程比例。教育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试教一定比例的心理教育课,使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参与学科心育和活动课心育的实验,探索心育规律。

4. 实现角色转换,强化职业能力

四年级重点在于角色转换。强化技能训练,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适应和竞争能力, 促进学生步入社会、走向教师岗位的角色转换。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展仿真性的社会实践教育。在低年级心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实践岗位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毕业顶岗实习是一个重点环节, 它是检验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

开展心理教育专题活动。举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专职心理教师、优秀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心理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与分析。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实验,定期撰写心理教育论文,注重自我教育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月红. 小学教育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R]. 晋中学院,2011.

[2] 晋中市教育局.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EB/OL].www.省略/newsInfo.aspx?pkId=14084. 2011-8-31.

科普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消防协会;社会化;职能

1消防协会社会化发展的现状

社会化消防是消防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个系统工程,包含很多内容,主要有消防安全委员会、多种消防力量(如:公安消防队、企业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民办专职消防队和义务消防队等)、社会单位和新发展起来的消防协会。消防协会作为社会化消防的新新产物,分团体会员、个人会员和名誉会员。会员发展坚持“入会自愿”原则,发展对象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产品生产销售企业、消防工程施工企业以及热心消防工作、自愿加入消防协会的其他企、事业单位。

1.1团体会员是指具有一定数量的消防科学技术型人才和消防专业、消防方面管理人员,并愿意参加和支持消防协会活动的群众团体以及消防科研、生产教学、设计、施工等企业、事业单位。

1.2个人会员是指助理工程师或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的消防科学技术人员;具有五年以上的消防实践经验,基本具备助理工程师水平的消防专业工作者;热衷于消防事业、支持消防协会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各界人士。

1.3名誉会员是指在消防科学技术上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可由消防协会聘请为名誉会员。对于协会有业务联系的台湾香港澳门同胞,海外华侨中的消防专家、学者和外国消防专家、学者也可以聘请为名誉会员。

温州消防协会2011年至今拥有会员分别为547、723、820家。随着消防协会的不断壮大,如何发挥消防协会功效,如何让消防协会推动社会化消防工作的问题开始引发人们的思考。

2消防协会推动消防社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消防协会虽然已经取得独立的社会地位,但缺乏应有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消防协会发挥的作用与会员的期望还有较大的距离,就其能够和应当发挥的作用而言,消防协会的发展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消防协会管理“官办”色彩浓厚,缺乏独立性

我国对消防协会的扶持是积极的同时也是有限的,消防协会仅仅扮演政府助手的角色,实质性的参与和监督功能还没有形成,它与政府的关系远未理顺。现阶段,我国消防协会作为政府委托的“法定机构”,官办色彩浓厚,只因具有这样的特点,政府和消防协会的关系有很大成分是定位在“隶属”而不是“指导、合作”的关系上。

2.2消防协会定位不明确,制度不健全

我国还没有有关行业协会的专门立法,现有的社团管理法规,把行业协会与其它社团组织混同管理,忽略了行业协会对建立新的市场秩序的独特作用,同时也延缓了有关行业协会专门立法的进程。

2.3消防协会发展资源缺乏,自身能力较弱

我国消防协会发展后天不足,依赖财政拨款,缺乏主动向社会筹措资金的能力,资金匮乏难以留住优秀人才。消防协会自身又缺乏明确的使命感,难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来从事志愿服务。

3主要对策

消防协会作为一个为会员单位提供各类专业服务,维护会员利益,引导消防行业实现公平公正竞争的社会团体,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消防安全的需求,适应社团自身发展的规律出发,消防协会与消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充分依靠会员,广泛团结消防科技和专业工作者及热心消防事业的各界人士,在推动社会化消防工作中应该履行好以下四大职能:

3.1组织职能

消防协会作为政府和消防机构以外的“第三部门”,既是沟通政府、消防机构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又是社会多元利益的协调机构。政府与消防协会是相互合作的关系,消防协会是独立与政府的一种社会中介组织,是平等的法律主体。消防协会代表本协会会员的共同利益,要履行好组织职能首先是对消防行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消防现状进行调研,对消防协会会员的共同要求进行总结。如:作为地市级的消防协会可以对本市市政消火栓、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设置情况,消防安全布局情况,村庄消防基础设施设置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也可以联合公安局、市政园林局、综治办等政府部门对消防基础设施等进行调查研究,反应本市消防建设水平,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因为消防基础设施是社会消防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衡量消防事业是否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重要标志。其次是对国内外消防发展情况的基础调查。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有对比才知道不足,有参照物才能知进退,消防协会需对兄弟市消防发展情况进行关注,有条件的协会还应对国内外消防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提供相关的数据供企业和政府参考。再次是出版刊物、电子杂志、视频等。消防协会可以将现行相关消防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会议纪要以及国内外前沿科学技术、相关消防产品,以及对会员的问卷附在刊物内,以内部刊物形式分发给政府相关部门和消防协会会员,利于企业和会员学习、参考,利于及时了解会员的想法及动态,时时与会员进行互动,利于消防协会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与时俱进。

3.2协调职能。

协调,从词面上看就是协商、调和之意。消防协会的发展需要得到法律的支持,不能变成政府部门的附属品,所以必须在法律上得到明确规定,并利用自己的整体实力,较好地处理和协调各类关系,从而减少单个企业、会员的运作成本,提高效率。消防协会的协调职能具体内容包括:一是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向政府传达消防协会会员的共同要求。一个企业、一个会员的要求是单薄的,无力的,容易形成鼓掌难鸣的局面,所以消防协会这一消防安全需求共同体可以将消防协会会员的共同需求进行提炼总结,形成调研报告,形成合力,积极反映消防科技工作者以及消防行业的意见和诉求,维护其合法权益。二是组织消防协会会员学习研究政府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让会员及时知晓政策导向,为企业决策指引方向。如:召开消防协会会员代表大会时,可以先普及逃生自救知识,然后讲解《消防法》里的相关内容和最新利于企业发展,对企业有导向性作用的政策法规等。三是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法规和有关法律。消防协会作为第三方社会团体,能公正、公平、客观地反映消防安全领域的问题,了解消防安全行业的具体情况,可以承担或起草、修订有关消防法规和技术标准,协调消防行业企业之间的经营行为,减少内耗,制约恶性竞争,引导诚信经营,从而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上的内耗,使组织活动的各种相关因素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达到消防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也使消防安全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四是组织或参与本市重大建设项目的消防安全论证和技术咨询。消防协会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重消防科学技术型高级人才和消防专业、消防方面优秀管理人员的发现和培养,并组织其参与本市重大建设项目的消防安全论证和技术咨询,为其提供发挥专业技术作用的舞台和提供学习研讨的机会。

3.3服务职能

服务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消防协会的宗旨之一是更好的提供各项服务。首先,要加强协会专职人员职业化建设,由专家办会,以学者精神来经营协会,这是国外行业协会管理的普遍选择。其次,除会费以外,经费来源还可以包括会员赞助、会费利息、在核准的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服务、为各地招商引资所获得的政府奖励、及其他合法收入。最后,要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人事财务管理制度,并在协会工作中严格执行,确保整个机制的有效运行。

消防协会的服务职能是指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消防协会会员某种特殊需要。消防协会的所有职能中,服务职能是协会的中心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3.1提供消防类咨询。消防类咨询包括举办服务消防安全的社会公益事业,开展各种形式的消防科技咨询,提供现行相关消防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会议纪要以及国内外前沿科学技术、相关消防产品等社会中介。如详细说明政府部门的消防设计审核和消防验收、消防设计和竣工验收的备案抽查、消防安全检查等行政许可需提交的材料;提供消防工程、消防公司与消防设备器材的最新资讯;为消防企业拓展市场提供丰富的消防政策信息;为会员单位消防检测维保提供信誉好、诚信经营的消防公司名单及参考价格等等。

3.3.2科学技术交流活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消防协会作为社会团体有责任、有义务为消防行业专家、学者、工作经验丰富的实践技术操作人才和消防专业、消防方面优秀管理人员等提供一个交流信息、学习先进科技、了解新新产品的学术交流平台。一是召开专题论坛。紧紧围绕本市经济社会建设和消防发展,开展消防学术交流,召开专家专题座谈会,促进消防学科发展,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人员的参会资格主要通过提交论文产生。也可以进行科技成果项目签约系列活动,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企业自主创新论坛、青少年科技教育论坛等等。二是开展学术调研。集中消防专家到消防产品生产一线、检测一线、安装一线进行调研,围绕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消防问题向技术实践者开展问卷交流,积极营造浓厚的消防学术氛围。三是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结合本市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消防协会的特点和优势,面向公众,以展览、展示、体验、讲座、咨询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推广、传播先进消防技术和消防产品的应用。

3.3.3进行消防宣传教育。消防社会化的一条基本要求,是广大群众重视、关心、支持、参与消防工作,增强消防意识,要做到这一点,加强宣传教育是重要手段。一是分门别类进行义务培训。消防宣传教育本身也要社会化,不能光靠公安消防一家,协会可以组织会员及关注消防事业发展的爱心人士协助社区向居民、村民进行消防宣传教育,配合单位向干部、职工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帮助学校向学生进行防火和消防知识教育等形式来提高全社会的消防意识。二是普及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协会可以组织会员单位正职学习《消防法》,知道正职应负的法律责任,认识到消防知识是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必备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的防火安全水平,开展预防火灾工作,强化企业单位的防火管理意识。

3.4监管职能。

消防协会在本行业中具有一定的权威,一般都能够参与制订本行业政策、法规,具有一定的法规制定与管理权限,也接受政府部门赋予的相关监管职能。一是消防产业监管。加强对本市消防设施检测服务机构、消防产品生产销售单位及消防施工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对会员反应的维保不到位、销售不合格消防产品、装修材料,消防施工存在偷工减料等现象的单位进行核查,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一经查实应,把上述问题发函给相关单位,建议相关单位予以查处。二是促进消防行业自律。消防协会要鼓励消防协会会员积极贯彻国家有关消防法规、标准和行业政策,配合政府行政监管,并对对消防行业产品、服务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进行严格监督,维护消防行业信誉,鼓励公平竞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促进消防行业自律和规范持续发展。如:消防协会将组织诚信经营会员单位参加中国消防协会组织的信用等级评定,帮助学习《中国消防协会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取得适当的信用等级,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对于败坏消防行业名声,弄虚作假的单位要严惩不贷,将名单及其他详细信息公告社会,函告相关单位予以严厉查处。三是接受政府赋予的相关职能。接受委托和邀请,参与消防科技项目的评估、消防工程设计施工及消防技术咨询服务类企业的资质审查的评估、消防科技成果的鉴定、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检测与评估等。如市场准入资格认证,发放产地证、质量检验证、生产许可证和进出口许可证等等。四是积极奖励。每年组织专家、政府部门代表、科协工作人员等进行评选和考核,表彰、奖励在消防科技进步和行业自律规范发展中取得优秀成绩的消防科技、专业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

消防协会为了促进消防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消防行业的规范与进步,促进公众消防素质的提高,促进消防科学技术成果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应用领域的转化,应该履行好以上四大职能,和政府各部门一起共同致力于消防事业发展,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本地区的火灾危害,为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隽,消防安全基础知识,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田国勇,消防与安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08

[3] 丛书总编纂委员会编,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政法卷

[4] 浦东新区年鉴编辑委员会编,浦东新区年鉴,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09月第1版.

[5]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半个世纪看新疆――当代新疆之最,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06月第1版.

作者简介:

科普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三生教育”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正确面对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教育学生学会正确比较和选择生活,理解生活的真谛,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人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构成的有机体。人的发展是生命发展、生存发展和生活发展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运动过程。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从生命、生存与生活三个维度来展开。生命是人之根本,是人生存、生活的物质前提,生命价值是人首要的价值,生命价值是人的生存价值、生活价值的根本指向。生存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中介和桥梁,是实现生命价值、生活价值的基础,生命价值与意义要落实到实践层面、生活价值与意义要上升到理论层面,都要通过生存领域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活是生命、生存的实践“场域”,是实现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基本指向,生命与生存领域中的实践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就是生活价值。生活领域中的实践以及产生的问题会对生存、生命产生深刻的影响,很多生存困境、生命危机就是直接来源于生活领域。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因此,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创新整合成“三生教育”,是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的。

制定措施扎实推进

我们认为,“三生教育”是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的根本途径。在全省开展“三生教育”是一项较为庞大的工程,为确保这项教育活动的顺利推进,我们采取了几项具体的措施:首先是编写教材,设置课程。教材和课程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省教育厅专门组织专家学者、基层学校校长、教师、家长代表及社会有关方面人士共同编写全省通用的素质教育基础工程系列教材,即《生命生存生活》。该系列教材现已出版幼儿园、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7个分册。教材内容编排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特点,突出实践性,做到图文并茂,各分册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形成统一的整体。比如初中分册教材设有15个主题,包括:爱与生命、花季雨季、珍爱生命、超越自我、学会做人、保护环境、健康成长、预防危险、防范侵害、应对挫折、勇于担责、和谐生活、智慧生活、追求幸福、志存高远。每个主题下设有学习园地、活动天地、阅读感悟、收获与体会四个栏目,方便学生阅读和学习。目前,这套系列教材已进入13个省市(其中10个省列入地方教材目录),是云南走向省外的第一套教材,已有外省企业用这套教材开展职工在职培训。在课程设置上,云南各地学校把“三生教育”列入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保证学时,给予学分,并把“三生教育”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进行建设。

第二全面试点,广泛调研。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动工作大面积铺开。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省广泛开展“三生教育”试点工作,每个州、市至少安排1个县(市、区)进行“三生教育”区域试点。2008年底,对全省试点地区的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研,根据问卷统计分析,98%的学生认为“三生教育”改变着自己的想法和行为;90%的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认为“三生教育”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基层很多学校也对此开展了调查研究。同时,还在“三生教育”网上开辟了在线调查,截至2009年4月12日,在线调查结果显示,对云南实施“三生教育”非常赞同、比较赞同的占78%;认为“三生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常有用、比较有用的占77%;认为“三生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常有用、比较有用的占75%。这些数据证明,当前开展“三生教育”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是一项深受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欢迎的教育活动。调查活动实际上也成为了一种向社会宣传“三生教育”的活动。第三创新组织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育人的核心力量,开展“三生教育”必须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我们在全省各地组建由专任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家长、社会有关方面人士及学生代表等组成的“三生教育”教学团队,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分工合作问题,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团队活动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有效形式,着力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认知教育与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分层次、分类型、多形式地开展“三生教育”师资培训,把“三生教育”师资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三生教育”全员通识培训和专任教师岗前培训。省、州(市)、县(市、区)负责组织“三生教育”教师的骨干培训、课程培训和其他专题培训。启动“三生教育”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组织“三生教育”导师团到各地学校作巡回报告。在中小学初步形成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组成教学小组协同开展教学的局面。

用教育科研促进教学实践和体验现代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教真育爱”,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幸福。教真育爱,就是要教育我们的青少年追求真理,传承真理,求取真知,做真人,做真事;培育他们爱自己、爱他人、爱团体、爱党、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爱人类、爱自然的爱心。让敬畏生命,快乐地面对生活,成为贯穿每一个学生成长过程的精神支柱。“三生教育”作为一门综合课程进学校,我们的做法是以教育科研引路,不断加强学科建设,边实践边探索,取得成果逐步完善。

一是加强学科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种研究。自2008年起,省教育厅就组织力量集中开展“三生教育”重点课题研究,以多学科的视野将研究深入到理论和应用两个领域。一方面召开高层次的“三生教育”论坛和不同学科的专家研讨会,广泛与境内外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合作,开展“三生教育”合作研究和委托研究,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中国生命生存生活教育论坛”。依托高校学报等学术刊物,搭建研究交流平台,不定期编辑出版论文集。另一方面支持广大一线教师开展“三生教育”行动研究,要求各地学校把“三生教育”列入各级各类科研和教研课题。例如:红河州教育局在立足“三生教育”校本研究的基础上,启动了“三生教育”专项课题申报,立项的省、州课题有7个,县市级课题及校级课题研究在很多中小学广泛开展。2010年3月1日,云南省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研究会成立,“三生教育”理论及行动研究将步入快车道。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根本,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学,上好“三生教育”这门综合课,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不少新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例如:昆明市五华区先锋小学结合教材内容,采取“选定主题———集体备课———代表上课———集体议课———集体反思———再次上课(打造成功的课例)———展示课例———教师论坛”的教学方法,教师改变了以往单一灌输、简单说教、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创造了情境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疏导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手段,大力推行主体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成果显著。

二是加强基地建设,采用多种形式,推动“三生教育”实践活动。“三生教育”是以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主的课程。要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效果,重在实践和体验。我们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一批“三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生产劳动基地,如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天文台、昆明世博园、昆明植物园、昆明动物园、云南野生动物园、世界恐龙谷、金宝山生命艺术公园、昆明电视台等,免费向社会开放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这些实践基地为依托,组织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三生教育”实践活动,并与学校其他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集体实践和个体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相结合,平时实践和假期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格局,为学生提供了健康成长的广阔空间和良好环境。昆明市西山区书林第二小学通过五大实践模块来推进“三生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模块是开展“喜迎奥运、放飞梦想”迎奥活动,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渗透到“三生教育”中;第二模块是开展安全自护活动,组织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社会治安演练,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珍爱生命的意识;第三模块是开展学生“劳动实践月”活动,如进行家庭自我服务、校园墙面保洁、功能室保洁、分发《蜜蜂报》、分发“学生奶”、清扫卫生间等,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第四模块是开展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参与肯德基汉堡制作,在校园、社区、街头开展语言文字规范检查,组织图书玩具交易会等,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五模块是常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地处偏远贫困山区的石林彝族自治县西街口镇中学,结合农村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农科教”实验示范基地,并将此作为“三生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开展蔬菜栽培、果树培育、核桃与桉树等经济苗木栽培以及猪、鱼养殖等劳动技能实践。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生命的旺盛,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坚定了生活的信心;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了生存技巧和生存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热爱生活、努力奋斗的优良品质。

三是加强全程服务,开展督导评估,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省教育厅对全省的“三生教育”活动加强全程服务,开展督导评估。通过开展全省“三生教育”说课大赛,组织“三生教育”优秀教案、活动方案、课件、“精彩一课”、社会实践报告等征集评选活动,评选“三生教育”示范学校、优秀学校,推动基层学校“三生教育”活动健康发展。组织教研人员到学校蹲点,帮助总结提炼和推广有益经验,指导各地学校制订科学可行的“三生教育”考核评价办法。同时开展“三生教育”专项督察,把“三生教育”纳入各地各校教育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纳入督政、督学范畴。不断创新考核评价方法,根据学段特点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确定“三生教育”的具体目标,建立自评、他评和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对“三生教育”教育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既关注结果,又关注方法和过程,达成促进学生个体精神成长之目的。

科普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建立现代公民教育体系,要提高公民素质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共十七大提出,必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2008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我们认识到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具体来说,我们的选题是基于以下背景:

1.1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

培养学生自主、自律意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学校公共生活是学生理解社会,培养自主、自律意识的桥梁和途径。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通过学校公共生活,在小学生中进行自主、自律意识教育,让孩子在体验中懂得权利与义务、民主与法治、道德和科学等重要理念,并能自觉实践这些理念,必将为培养有公民意识的现代高素质的人打下牢固的基础。

育英学校是一个有着六十多年文化积淀的老校,有着进行自主、自律教育的悠久传统。育英学校原为湖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从军队中抽调教师、生活服务人员组建教师队伍。创建之初异常艰难,很多教职员工都是发扬军人不怕苦、不怕难的作风,克服了各种困难,以校为家,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育英的教育事业。老一辈育英人身上的忘我投入、自律自强都是我们难能可贵的本土德育资源。在育英的发展中,每一任校长都重视对学生的自主、自律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关注每一个儿童,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先进办学理念。其办学思想与许多做法都与国家倡导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自主、自律意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正是这种鲜明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引导着育英学校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教育的精彩。九十年代初,学校在省内先行英语教学实验、信息技术教学实验,并在科普教育、篮球、田径、德育教育等方面形成特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学校以“为每位教师的教育人生导航,为每位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目标,继承发展“严谨、朴实、和谐、创新”的育英精神内涵,以寄宿与走读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坚持德育教育为中心,依托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我们期望将公民意识教育确定为我校未来发展的办学模式和必须全面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并从自主、自律意识培育为切入点进行探索,这既很好地实现了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体现了时代要求,是结合历史与未来的极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必将对学校跨越性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为了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社会发展,育英学校作为省内知名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齐全,在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普遍较好,再加上父母工作繁忙,孩子多由爷爷奶奶监管,难免娇惯。而请人托管或在学校寄宿等方式又使学生脱离父母的直接管理,缺少了父母的关爱,部分单亲家庭的文化建设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表现出较大的缺损状态。因此,情感缺失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不利的。其次,某些电视娱乐节目的随意性引导,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三,网络对学生思想的侵蚀,网络游戏对学生薄弱意志力的冲击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了负面影响。综合以上情况,我校学生曾表现出以下的不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不够――独生子女的“娇”、“骄”两气;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不足;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安全习惯;不注意文明习惯用语;凡事推托,寻找借口的不好习惯等等。这些问题具有社会性的影响就是:社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大,儿童的生长空间越来越小;家庭的住房面积越来越大,孩子的心灵容积越来越小;学校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学习动力越来越小;家长的期望越来越高,新一代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小。所以社会上就有了“小皇帝”、“富二代”、“啃老族”等称谓,校园里就有了爷爷、奶奶背书包、做卫生的场景。在对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我们发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律意识和责任感十分缺失,过分依赖家长和老师。试想,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能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吗?

儿童期是孩子学习适应团体生活,学会表达,发展能力意识和思维方式,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公民教育,关系到每一位学子将来以怎样的姿态走向社会,是否自由、能否幸福,同时它也是民族、国家得以凝聚、稳定的根本所在。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应该为社会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而彰显自身的价值。

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更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后,思想品德教育虽然不断加强,但社会应有的公民教育没有同步进行,传统德育教育依然沿袭了固有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甚至一度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了思想品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从而导致了公民教育的严重缺失。青少年一代虽然有较高的智商,但却缺乏一个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所以树立公民教育的现念,确立公民意识教育的主体地位是加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1.3为了提升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科研能力,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理念。只有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培养合格的人才。新课改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对新的课改还没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对培养小公民的具体实践还缺乏经验。行政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因受成长环境、教育环境、工作环境的制约,自身的公民意识也比较淡薄,要推进公民教育,就必须帮助教师更新理念、开阔视野。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和教研能力的最佳途径。有了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障。

2研究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学生以自主、自律为中心的公民意识明显增强,教师对公民教育有认同感,学校形成以增强自主、自律意识,凸显公民素养为基本内容的文化精神,构建以自主、自律意识培养为中心的小学生公民教育的实践模式。

具体内容包括:学校文化精神的再挖掘;课堂教学、各种活动、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中如何体现自主、自律意识的培养;学校制度的改变。

3研究步骤和方法

3.1研究步骤:

3.1.1筹备阶段(2011年8月-2012年2月):

①课题选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调查分析和文献综述,搜集相关课题学习资料;申报课题。

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聘请专家担任课题顾问指导;

③召开实验老师培训会议;

④落实课题经费,制定课题实施细则;

⑤重点挖掘学校精神文化。

3.1.2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5年6月):

2012年3月―7月: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资料收集(学习资料、成果)

本学期课题研究总结

2012年8月―2月: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班队活动观摩

本学期课题研究总结

2013年3月―7月: 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研讨

本学期课题研究总结

2013年8月―12月: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系列活动开放

阶段性评估

本学期课题研究总结

2014年1月―7月: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深入研讨

案例征集

本学期课题研究总结

2014年8月―12月 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深入研讨

案例征集

形成成果

本学期课题研究总结

3.1.3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6月):

2015年2月―4月:收集整理资料 成果汇编

2015年5月-6月: 撰写研究报告与结题报告

终结性评估

3.2研究方法:

3.2.1行动研究法 :行动是课题组主要研究方法。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向研究性的实践活动转化。这种转化的重要标志就是研究的程序是否符合行动研究的规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将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

3.2.2文献研究法 :阅读、研究、分析国内外关于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相关理论以及实施途径和方法的相关资料等,来指导课题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

3.2.3调查研究法 :利用问卷、交谈等形式,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积累第一手资料,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3.2.4经验总结法 :主要包括撰写论文、阶段报告、研究报告等。

3.2.5观察法:在自然环境中对德育现象及其结果直接进行观察,以收集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3.2.6个案分析法:通过研究对象个体的日常行为表现或班级管理等情况的分析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方法。

4具体实施

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社会实践活动”、“资源整合利用”等途径来具体研究与实践。

4.1在学校公共生活的重建中,我们不断追问学校是什么?我们认识到:学校是独特的文化组织,是社会良知的核心地带,是人类文化传承的神圣殿堂,是维护知识和人文尊严的精神净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心灵家园。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致力于建立具有科学精神、民主关怀和人文追求的学校新秩序。通过完善校内外民主的公共对话制度,创造和谐一致、和衷共济的局面和氛围,不断树立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的公共关怀意识和理想愿景意识,学校形象的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4.2教师是学校公共生活的建设者,也是公民生活的表率。我们努力塑造自律、仁爱、博雅、奋进的教师形象,着力打造一支志存高远、淡薄名利、有着得风气之先的开创精神的教师群体。通过专题学习、组内研讨、专家问诊、师徒互助、自主研修、外出取经等培训形式强化一个意识,即要尊重、接纳、欣赏每一个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性、重要性和潜能性,并在学科教学中自觉渗透公民教育的理念,努力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高雅文化活动。如:“成就孩子的幸福”教育论坛、“导读快艇”、“读书分享会”、“佳片有约”、“和谐心灵工作坊”、“汗水浸润笑容”班主任沙龙、“幸福三人行”、舞蹈健身俱乐部等。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主动进修学历,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留心观察教育现象,教学案例、论文、学生作品、课题摘记本丰富多彩……《我和老师的美丽故事》、《足迹》、《我和我的微笑天使》等集子的出版,58堂对全校家长的开放课,58个学生社团的建设,默默做义工,积极献爱心……,点点滴滴无不彰显着教师的师德风范、凝结着教师的创造豪情和卓越才智!

4.3构建新的教育教学体系。我们研究制定了“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评价表。课堂教学评价从原来的重在评价教师逐渐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程度及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极力创设学生参与质疑的情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我们认为,教师不应该把所有的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会使学生规避该犯的错误,从而抹杀了孩子们自主体验的权利。我们努力在教学中还原学习的过程,多给孩子一些尊重,让他们在“试误”“自悟”的过程中多一些学习体验。“自主学习课堂”就是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活动,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各学科组根据研究设计,对如何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开展了扎实的实践探索。例如:语文组结合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编制课前预习卡。低年级的学生着重在字、词、句方面进行课前预习,中高年级则主要针对于篇的理解;美术组也为学生定制了课堂学习评价表,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学具准备、举手发言、课堂纪律等方面进行自我管理和评价,使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些举措,不仅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也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4.4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儿童生活空间。学校生活应成为学生的一种社会生活的雏形。我们以“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教育思想为指导,努力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的教育方式,将认知、情意与行为目标统一起来,将参与公共生活的技能培养放在重要地位,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参与、解决公共问题的品德与技能,促进其人生智慧的生成。

具体做法是:

4.4.1在班级公共生活中提升权利与责任的认识

班级公共生活涉及的内容与方面非常广泛。具体来说,它包括班级的组织建设,比如选举班队干部、班级公共生活规则的制定、班级公共生活的建议与表达、班级公共生活中人际冲突的处理等。如何开展与建立新型的班级公共生活的模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与思考的重点问题。可以通过民主选举、小组讨论、沟通协调、辩论提高等多种方式与手段,不断提高学生在班级公共生活中的参与技能。例如我们在倡导制定班级公约时,各班同学积极参与,踊跃献策。低年级的班规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孩子们对自己的常规习惯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准则;中高年级的班规较为全面、细致,孩子们大多从卫生方面、学习方面、纪律方面以及安全方面对自己提出了要求,有的班级还制定了班级原则、口号、目标以及宣言,并附有班干部及小组长的名单。还有的班级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征集、讨论确立了班训、班徽、班歌,还请家长指导为班歌谱曲,并设计了文化衫作为班服,在全校性比赛中体现了很强的班级凝聚力和团队精神。通过这样的活动,让自主自律的意识在孩子们的心田萌芽、生长,其权利与责任意识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

4.4.2在特色活动中培养参与能力

我们探索了以“人人体验,常常体验,处处体验,轮岗体验”的特色活动模式,开发出具有个性特色的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等五大系列活动。每个活动的开展,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参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参与的状态的分析,提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以读书节活动为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活动内容,策划活动形式,制定活动规则,组织开展活动。学生在规则制定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按照公民身份参与到活动过程之中。活动的开展活跃了校园,锻炼和培养了孩子们积极向上、合作乐群、良好交际等综合素养,提升了师生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为孩子们身心健康、和谐、充分地发展构建了一个儿童参与公共生活的崭新世界。

4.4.3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其自我认识,懂得尊重与包容

在没有计划、没有教材的情况下,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课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自我认识等辅导。通过故事呈现、角色扮演、情景小品、辩论、活动体验等活动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收获。以“微笑小天使”活动为例:我们预设的目标是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知道文明礼仪、和谐相处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号召广大同学共同行动起来,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传递微笑、传递爱心,以真诚的微笑、郑重的承诺、积极的实践,努力做微笑文明的使者。通过“传递微笑”班队会、“微笑标志、微笑小故事”征集、“微笑小天使”标兵评选、“寻找身边的动人笑脸”等具体活动的开展,育英的孩子从羞涩的不打招呼,到看到老师、同学都能微笑以对;从自我封闭到乐于主动倾诉和倾听,懂得关怀与体谅。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和阳光,让家长、老师十分欣慰。

4.4.4在餐厅公共生活中训练规则

学校餐厅是鲜活的具有特定情境的公共生活空间。营造一个文明、有序、温馨、安全的就餐环境,不仅关系着每一人的生活,而且直接体现了我们学校师生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以餐厅的公共生活为主题开展了相关的公民教育活动。主要有:(1)引发学生对学校就餐管理、设施安全、食品的营养、卫生及服务等方面的思考;(2)开展以解决问题为主的听证会活动。邀请食堂工作人员、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及家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对菜谱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要及时维修电风扇等电器设备;要及时清理地面,最好能放置防滑地垫等等。(3)进行餐厅公共生活的建议与表达。在开展食堂公共生活“我建议、我表达”活动中,学生通过自编食堂就餐行为童谣、“文明就餐”、“光盘行动”倡议书、给学校的建议等活动,变为参与食堂管理的主体,提升了参与意识。

4.4.5在校园网络虚拟空间训练交往能力

互联网已经悄然进入学生的生活当中,不可避免地充当起重要角色。网络化的公共生活环境,更多地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新型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合了现代儿童的需要。依托校园网和教育局城域网,我们建立了班级网站和学生个人主页。在这个平台上,全校师生家长随时随地可以在线交流。如对学校或班级工作提出建议,策划活动,开展主题辩论,个人才艺展示,作品交流、在线辅导等。学生个人主页也是学生的成长记录。学生为此会认真经营好自己的个人主页,学会自主管理。同时各班都有信息管理员,有网管和版主,引导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学会如何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参与到虚拟的公共生活中来。

5成果与分析

5.1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更加明晰,教师精神生活品质得以提升。我们坚持“追求真实惟美的教育生活,构筑幸福完整的学习人生” 的办学理念,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12年先后获得“湖南省中小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湖南图书馆少年儿童分馆志愿者团队”、“长沙市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单位”、“长沙市十一五德育研究先进集体”、“长沙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长沙市‘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先进集体”、“第三届‘创作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团体一等奖”、“区教学提质增效年主题教研活动成果一等奖”、“区教育学会第11届年会先进教科室”、芙蓉区第六届校园文化节优秀组织奖”、“区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考核评估一等奖”、“芙蓉区工会工作先进单位”、“蓉区区委先进基层党组织”、“芙蓉区雷锋号示范学校”、“长沙市雷锋号基层党组织候选集体”等40余项省市区集体荣誉。同时,师生也取得不少佳绩。全年教师获全国、省、市、区各级奖励100多人次,获各级各类荣誉40多人次,学生获奖300多人次。

5.2课堂教学改革初见成效。我们以“构建自主学习课堂”为切入点,重新拟定了《自主学习课堂评价标准》,以此标准引路,推动课堂教学向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转变。我们学习了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其核心内容是: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我们推出了各学科自主学习课堂的典型课例,编发了六期《研究简讯》。一年多时间里,各学科教师上研究课、开放课、竞赛课达150多节。行政听评课200多节次。学科教学研究不断追求细节,追求精美。专家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学生个体与群体、小组之间的多向互动,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生活世界,体现学科的教育价值,教学方式方法的开放、灵活多样。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师生民主平等、共同创造,课堂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新的内容与方法等,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5.3社会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开始自主策划或积极参与各项体验活动。例如:学雷锋小分队德育体验活动。这是一个由20多名学生自发组织的“学雷锋小分队”。他们开展了“走进社区,帮贫助困”系列活动。在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召下,原有的一个小分队迅速扩展到现在的十六个“学雷锋小分队”。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湖南省图书馆志愿领养书架、到步行街慈善义卖、看望抗战老兵、走进福利院慰问……,全年活动达40多次,其中很多活动被各大媒体进行报道。通过这些德育体验活动,孩子们的自主、自律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爱心和奉献精神得到彰显,同时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扩大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

又如“育英大讲堂”小讲师体验活动。许多孩子虽然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但是却在某一方面有特别的兴趣爱好,甚至还有一定的研究。于是我们建立了“育英大讲坛”这样一个平台,招募志愿者开坛讲课。结果报名者络绎不绝,讲课内容包罗万象。海报一出,听课者云集。主讲者甚至还邀请了助教助阵。大讲坛成为了孩子们自我成长体验并获得成功和自信的极好平台。

5.4资源整合利用意识增强。我们不仅注重校内各学科的资源整合,还努力开发整合校外教育资源,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如:“高雅艺术进校园”、“儿童作家见面会”、“走进博物馆”、“小雷锋进社区”、公园义卖会……我们集合了家长、社区和友邻单位的力量,拓展了孩子们的生活空间,带领他们走进社会,体验真实的生活,为学习做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6研究反思

6.1小学生德育的进步必须依赖于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的合理链接,应当通过“公民生活”的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主要是:(1)营造有利于公民教育的舆论环境;(2)成人社会应当做公民生活的表率;(3)学校生活应当改造成为“公民生活”――将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落实到具体的校园生活的改造中去,让孩子们在一个和谐、民主的教育生活中成长为合格公民。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所以需要我们不断与时俱进。

6.2在小学进行公民教育探索,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和耐心,并作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1)公民教育面临着多元目标的巨大挑战。它不仅需要传授公民知识,为社会成员奠定好认知上的基础,还要培养他们的态度、技能和价值观,而这多种目标的实现对于教育者来说是复杂而艰巨的。(2)公民教育面临着现实社会的巨大挑战。公民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不仅仅是面前的学生,而是学生背后庞大的社会,是悠久的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公民教育工作者既要与社会现实中的消极影响作战,与历史文化传统中落后、腐朽、被动、盲目服从等与现代公民意识相反的东西作战,还要与自身公民意识的缺失对抗。(3)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研究还面临着具体操作层面的挑战。

正因为这项研究面临着多方面的巨大挑战,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就蕴涵了更为巨大的价值,无论对于传统教育,还是对于公民教育,都具有理论和实践、现实和未来的巨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应该为社会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而彰显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东平:《序》

杨东平新浪博客:http://.cn/u/1227125192

[2] 章敬平:《新公民教育:续写70年前的历史》

《南风窗》2005年9月刊

[3] 王 雄:《公民意识教育:和谐社会的根基》

《教师博览》2008年第1期

[4] 王 雄、朱正标:《重建学校公共生活――中小学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

探索》、《中国德育》2007年第8期

《中小学教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 2007年第12期

[5] 楮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年

[6] 金生:学校教育价值的消费化形态[J].教育参考2000(6)

[7] 金生:无立场的教育学思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6(3).

上一篇:开放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励志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