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17:19:09

科技政策论文

科技政策论文范文第1篇

(一)市场不够完备,单项政策发挥作用打折

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需要一套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支撑,包括担保、保险、创投、股权等市场和信息甄别、知识产权评估机制等。在政策层面,需要包括人才、土地、资本、产业、财税、工商以及知识产权等各方面的政策配合。仅依靠财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而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市场和其他相关政策的配套支持,会降低财政支持政策的效果,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有序发展。在市场不完备的背景下,财政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这主要是政策之间很难做好协调配合,单项的支持政策较难发挥应有的作用效果。例如,财政贴息制度在缺乏商业银行主动性意愿的情况下,财政贴息制度的实施效果就并不明显。此外,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即使财政支持政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资本支持,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取金融服务也会遇到困难。

(二)缺乏全国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

目前,我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并不健全,没有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全国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特别是能够直接发放政策性贷款的机构,而仅有的一些政策性担保机构和政策性产业基金作用非常有限,并不能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

(三)财政支持体系缺乏通盘考虑,支持针对性不足

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的结构存在着失衡,针对性不够,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大,而对公共产品类型的支出则存在很大的不足。这样的支出结构会造成财政科技支出的针对性不够,同社会资金投入覆盖重叠,从而降低了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对于科技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例如,我国的股权投资基金的成立属于各省独自管辖的领域,但股权投资基金的业务属于全国甚至全球的,其业务存在集中于一些市场前景好的领域,没有形成差异化和专业化的业务模式,降低了财政资金整体使用效益。

(四)财政支持科技金融的重点选择有所偏差

目前,中央与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金融发展的重点是担保体系建设和科技信贷,但实际效果不佳。从银行方面考虑,小额贷款、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都较高,经济效益差。一旦资金面趋紧,首先会缩减科技小额信贷。从政府角度考虑,科技信贷与政策性担保都需要政府长期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其对财政依赖性较大,且越是经济形势欠佳,财政收入趋紧时,支出要求却越高,财政压力越大。从科技型中小企业角度看,科技信贷抵质押或反担保物欠缺,可贷款额度小、期限短,通常年内(资金需求时限内)难以有效解决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从担保机构看,资本金有限,科技企业的反担保物欠缺、风险收益不对称,作为主营业务是不可持续的。这些因素决定了科技担保与信贷在支持科技企业融资方面的效果是有限。综合来看,资本市场融资特别是区域性股权资本市场融资,应该是科技金融体系发展的关键,也应是财政支持的重点,但目前这方面的相关支持政策不多且力度不大。

(五)财政科技支出的持续性不强和管理不佳

科技创新包括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其过程比较长,需要持续性的投入。但财政科技支出往往很难持续发挥作用,其更多的是一次性投入,持续性不强。且对不同阶段投入的资金管理不佳,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理念缺乏,存在重立项、轻绩效问题,战略性综合性绩效评价和机构绩效评价开展少,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项目绩效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六)财政对于科技金融发展的支撑条件投入不够。科技金融市场发展完善需要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大量专业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等提供支撑,目前我国服务于科技成果定价、评估、转移的市场、机构等尚不完善。虽然各项专项资金中虽然明确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给予支持,但规定过于原则,也没有专业化的运行机构,财政对这些支撑科技金融发展的基础条件投入不足,难以较快速地改善支撑科技金融系统发展的基础状况。

二、构建和完善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

总的来看,我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是基本完善的,但是由于上述的缺乏政策性机构、市场不完备、统筹考虑不足等,使得该体系还有着调整完善的空间。财政支持是多种支持方式和支持渠道的组合搭配,只有各方方式和渠道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良好的政策效应。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应按照风险共担、服务多元、财务可持续、规则简化、政策差异化的原则,在政策缺失部分创新供给,逐步完善构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并对原有的支持政策部分,不断优化完善,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具体来说,我们建议从完善组织机构、培养市场主体、建设服务平台和引导创新服务等四个方面来构建完善我国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

(一)构建完善提供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组织机构

1.支持成立部级的科技银行。2009年来,我国各地科技支行、科技分行和科技银行的相继出现,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但是这些科技银行都是立足于区域,服务范围有限,并且科技银行可能存在服务领域集中的问题。再由于科技银行始终是商业银行,即使在有财政资金给予贷款补贴的情况下,基于自利考虑,也不一定愿意给予一些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项目贷款。这种情况下,以财政资金出资成立部级的政策性科技银行显得就有必要。国家科技银行可以在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直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项目提供低息贷款、甚至无息贷款;二是为支持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的项目,如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知识产权评估系统构建等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能够实现国家创新战略,统筹协调全国的科技项目获取金融支持。部级的科研银行在全国开展业务,并在统一的事业部研究安排贷款项目。

2.支持建立在国家层面设立再保险机构。目前我国的科技保险主要立足于区域,服务于区域内的企业。一般来说,同一个区域内会聚集相似的企业,这就造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同质。如此,风险将会聚集在保险企业方面,保险企业不得不要求较高的保费。鉴此,通过设立政府完全出资或者政府参股的部级的政策性再保险机构,为科技保险提供再保险,分担保险企业风险,消除保险企业的后顾之忧,推动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保险服务将十分必要。国家层面的再保险机构,可能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在不同领域进行风险匹配,改变风险结构、化解风险,从而降低科技保险保费,让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获取更好相关服务支持。

3.支持建立区域性金融服务机构。大型商业银行在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是有明显缺陷的,其不如区域性的、专业性的中小金融机构。而在我国,县域银行、社区银行缺失,小额贷款公司在服务科技型企业上专业化程度不够,科技性专业机构数量又十分有限。在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建设方面,财政资金大有可为。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基建专项支持、参股等形式,充分调动银行、风投机构、证券公司、担保公司、行业协会、高科技园区、中介机构以及企业等各方面资源,积极构建区域性的金融机构。

(二)培育金融服务主体,促进多样性科技金融服务市场发展

1.加大财政奖励、风险补偿等财政扶持政策的力度,提升风险投资机构的市场生存力,鼓励机构创新,丰富投资者结构。活跃繁荣的科技金融市场存在的前提是在市场中必须存在足够多的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以契合不同融资需求的科技企业。因此,培育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风险投资者,提升其市场生存力,扩大投资者范围,是活跃繁荣科技金融市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进一步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包括利差补贴、特殊费用补贴、业务贴息等方式对参与科技企业投资的商业银行、创业投资公司、天使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保险公司、担保机构、金融租赁企业、信托机构、产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其开展科技金融相关业务的年度规模给予合理的补助,对年度业务增长规模的一定比例给予的适当财政奖励,风险投资损失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偿,以激励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参与科技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和增强机构自身的市场生存力。鼓励现有金融机构设立针对科技型企业的专营服务机构,推动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担保公司、科技保险公司等更具专业性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的设立和业务开展,对这些新兴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的创设与发展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奖励、风险补偿政策。

2.应用财政奖补,培育和发展股权交易市场,特别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制度和市场体系。科技金融资本市场是我国构建科技金融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盘活科技金融资本,活跃科技金融市场的加速器。目前,我国场外股权市场对多数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来说,门槛较高,并容纳的企业数量有限。进一步推动适应更广泛科技型企业的场外交易市场(类似美国的信息公告栏市场、粉红单市场)十分必要。2013年1月16日,全国非上市公司股份交易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在京揭牌,预示着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从小范围、区域性市场开始走向全国性市场运作。但由于这些市场在建立初期交易的活跃度和规模有限,没有足额的佣金收入维持市场的存续和发展。因此,在构建初期应从公共产品的角度对培育运营这些市场的实体给予财政补贴和奖励支持。除了股权交易市场外,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金融资本的流通,鼓励包括科技信贷、科技债券等流通市场的建立。同时鼓励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以推动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其他有形和无形资产的交易,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财务特征的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对于这些市场的建立,同样应从公共产品的视角在构建的初期给予财政支持。

3.完善顶层设计,转型引导基金方式,运用市场化FOF支持创投机构。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2006年至2012年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成立引导基金近90支、总规模超过450亿美元,参股子基金超过200支。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引导基金致力于推动地方创投行业发展及中小企业融资,但随着VC/PE市场的成熟,引导基金所扮演角色也略显尴尬。在政府引导逐步让位于市场配置的趋势下,政府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从新给引导基金在中国VC/PE市场中角色进行定位。目前,在众多政府引导基金中,部分已经开始了市场FOFs尝试,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引导基金(苏州创投)、浦东新区引导基金(浦东科投)、成都高新区引导基金(银科创投)等。在现实实践已经开始的情况下,政府要进行大胆的顶层设计,在把握引导基金承担一定政府引导职能基础上,放开对引导基金的限制,逐步实现引导基金转型为市场化FOFs,通过FOF模式支持市场中服务于科技企业的创投机构。通过支持服务于科技企业的创投机构,增长培养市场化的金融服务主体来间接实现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目标。

(三)加快建设各类别、各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1.支持建立全国性科技型企业投融资信息交流平台。目前,在我国科技型企业较为集中,科技金融资源较为集中的部分区域和城市已经建立了推动科技型企业与科技投资者接洽对接的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在公共服务平台上的集中展示与交流,撮合科技型企业与投资者间投融资意向的达成。这些区域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在促进地方科技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资源通常是地方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动用区域资源建设而成,难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自我服务意识”,区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机制,限制了科技型企业和投资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和市场中上进行投融资的双向选择,增加的投融资双方的交易成本,形成了典型的市场分割行为。因此,有必要动用政府资源从资金、技术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整合分散在各个区域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全国联网建立全国性的科技型企业投融资信息平台,实现资源体系、服务体系、网络环境三个层面的跨区域整合与互动,为科技企业、金融机构所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体系,形成全国性的科技企业投融资大平台、大市场,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部、财政部可以为此单独设立专项资金推动大平台建设和建设初期的日常维护,待市场形成气候时,通过会员制收费方式为主并辅以财政补贴解决平台运营维护资金需求。

2.以政府采购等方式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市场。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市场体系是提升科技金融市场运作效率、增强透明度、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重要基础。但是,市场化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收费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而言是一笔不小开支,从而降低了金融资本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可得性”。因此,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选择部分优质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组织,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包括财务会计在内的相关科技金融配套服务。这些服务本身又提升了科技型小微企业在金融市场的认可度,从而增加了科技小微企业的获得融资的可能性,降低融资成本。而政府采购本身也增加了中介组织的收入来源和稳定性,成为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中介市场的重要力量。目前这种做法在上海等地区已经采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设立政府专项资金推动全国性科技企业征信体系建设。目前我国权威性的征信体系主要是人民银行的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登记咨询系统,其信息量和企业覆盖范围远远不能满足科技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大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并未纳入人行的征信系统,并且人行的征信系统的信息量通常仅局限于一般性的企业财务金融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科技企业融资而言是不足的,例如缺少关于科技企业的技术认证等涉及知识产权的企业信息,这些信息又恰恰是科技企业融资不可或缺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单独建立有关科技企业征信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在人行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独立出一个子系统,也可以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完全独立开发出一套系统。财政、科技部门应从公共服务的角度设立专项资金对这一全国系统及地方子系统的数据库建设运营维护以及相关人员培训和业务开展提供资金支持,并联合其他部门(税务、工商等)实现数据信息跨部门、跨区域信息共享机制,以使金融机构能够更高效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并能持续关注、跟踪科技企业的发展成长过程。

4.以政策性金融推动科技担保和保险体系建设。科技保险与科技担保体系是我国目前科技金融体系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不仅有实力的机构较少,服务能力有限,而且服务的成本也较高。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动科技保险与担保体系的发展。通过政策性金融的方式带动商业金融保险与担保机构共同服务科技企业是发展壮大科技保险与担保市场体系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设立政府完全出资或者政府参股的政策性再保险和再担保机构,为开展科技保险业务的商业性保险机构和科技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提供再保险和再担保业务,以政府信誉和资金,降低商业保险机构和担保机构开展科技保险和担保业务的顾虑,鼓励商业保险企业为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创新险”、“新产品开发险”、“贷款保证保险”等保险品种,不断丰富间接融资担保和直接融资担保服务。

(四)激励引导开展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

运用政采、补贴、风险补偿等多种财政支持方式鼓励科技金融服务创新。科技型企业的差异化决定了科技金融服务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科技金融产品在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又必须通过各种金融产品的有机组合满足科技企业的差异化融资需求,这就要求金融机构不断推进服务创新。但是,创新必然存在风险,金融机构的创新必然会引发风险损失,较高的创新成本降低金融机构服务科技企业的积极性。因此,从支持科技发展、推动科技金融服务的角度看,政府部门应通过不同方式来支持金融机构的科技金融服务创新行为。

1.改进科技财政支出资金管理,提高支持科技企业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在立项环节,引入行业专家筛选和金融机构筛选相结合的机制。在财政支持的科技项目领域立项阶段,政府部门组织相关行业专家进行技术筛选,同时引入市场金融机构进行经济筛选,结合两者筛选结果,确定立项项目。二是推行财政资金后资助方式。后资助方式对由企业为主承担,利用其自有资金先行投入,开展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动,并经省级科技计划立项,预期可取得经济效益的科技项目,在项目结束或完成后,经审核、评估或验收,按一定比例进行相应补助的财政资助方式。三是引入行业自评管理,严格产出管理考核。建议利用行业组织,结合高校专家等资源,开展行业内部企业项目自评管理,行业专家对相关企业和项目进行指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财政资金资助项目产出管理的主要依据。

2.规范政府引导基金的政策定位和运作模式,积极培育天使投资。种子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最大的阶段,也是VC、PE等不愿投资的领域,因此政府需要特别关注这一阶段的金融环境和支持环境。在政府引导基金转型FOF的同时,保留并规范部分政府引导基金的运作,通过引导基金来纠正“市场失灵”。政府引导基金应采用预算内资金等资金来源,以事业法人的形式,不应以盈利为目的。严格限定政府引导基金所支持项目的政策定位,将其限定在支撑一些早期的、前端的、有市场前景的专利技术,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政府有意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等关键领域,或者处于种子期、成长期等早期的创业企业。

3.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联合担保平台,并应用财政补贴和奖励等方式推动银保联动和投贷联保。由于我国担保行业本身规模偏小、风险收益不匹配、发展不成熟等因素的作用,使传统的信用担保不能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各地可在借鉴杭州市信用联合担保机制探索的基础上,克服传统担保机制的缺陷,成立专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科技担保公司,利用政府科技专项提供的政策性担保资金,通过政、银、保合作联动,基于风险和收益的对等原则,创新设计担保融资品种,在政府、担保公司和银行之间实现风险的合理分摊比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的担保融资服务。

4.通过利息补贴、创新奖励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债券等金融产品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集合票据和债券都是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研究探索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债券是一个金融多样化的创新方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搭配在一个区域内未必能有较好效果,如果能够考虑将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债券,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和收益在全国内搭配或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以产业链金融为纽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和收益放在其所处的产业链中来综合考量,通过上下游的优质企业的担保来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这些显然都需要金融服务机构大胆创新,提供新的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应用利息补贴、财政奖励等方式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

5.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将科技企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商业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实施联动。在政府采购中,需要注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和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推广应用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重要作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来看,可以探索下列政府采购方式将政府采购同金融服务联动起来:建立所支持的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应用推广推荐目录。目录应涵盖国家确定支持发展的行业产品,如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含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固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新能源及节能减排、医疗卫生(含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信息通信设备、行业信息化系统等,以及适于部队采购的产品等。对目录中产品进行招标,确定提供政府采购的中标科技企业,建立采购企业名录,将名录定期向社会。对支持名录中所列企业的金融机构给予业务补贴等,鼓励金融服务机构支持名录企业创新发展。

6.创新财政支出方式,服务科技企业科研发展。依托当地科研服务平台、高校资源等,政府通过向科研机构、服务平台集中采购,设立创新券、科技券等,向企业免费发放。科技券是由财政部门兑现的一种“有价证券”,科技券的使用和管理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遵循择优支持、科学管理、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向政府申请领取。政府设立审查批准机构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审核企业情况,确定发放对象。

7.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互联网金融可以弥补中小型科技企业由于自身“风险大、资产抵押少”等特征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缺陷。通过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作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建时的资金来源方式,同时结合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可以对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信用识别和风险评估,消除信息的不对称,较低交易的成本,更容易融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财政资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其一是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基金,采用FOF的形式支持创投机构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在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其二是应用政府引导基金直接投资于互联网金融企业。这种模式下,财政资金的支持不仅是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审慎挑选财政资金支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采取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管理发展,从而规范互联网金融业务。

科技政策论文范文第2篇

《High Technology Letters》是由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联合办公室创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国内新兴技术领域的高层次学术刊物之一。

《High Technology Letters》宗旨是为我国研究人员及时发表其研究成果和进行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提供平台,促进我国新兴技术研究的发展和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

《High Technology Letters》内容涉及印刷电子技术、计算机、现代通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生物技术、资源环境技术、能源技术、海洋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主要读者是从事战略性新兴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科技管理人员。所刊文章不局限于硬技术学术论文,同时兼顾前沿评述、研究热点、政策论述等综述性论文。两刊的主要特点是内容新,报导快,所报导的具创新性的高技术研究成果,或属国内首创,或具世界先进水平。两刊注重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择文标准,具有学术性、前沿性、可读性和资料性。

科技政策论文范文第3篇

1995年,《Science》与时俱进推出网络版,即Science Online系列网站,继续探索科学期刊在网络时代的发展之道。

《Science》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栏目

1.发展历程①

(1)1880~1894年:艰难的创办期

1880年,纽约新闻记者米歇尔斯创立了《Science》杂志,并获得了爱迪生的支持。起初运营并不理想,既不能保障质量,也无法获得足够的用户来支撑杂志运行,到1882年3月,由于财政困难一度停刊。

一年后,昆虫学家斯卡德使《Science》复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到1894年,尽管已经拥有3000用户,《Science》又一次陷入财政危机,以500美元转让给心理学家卡特尔并由其担任主编,由此开启了《Science》与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结缘之路。

(2)1894~1946年:卡特尔时代,联手科促会

1900年,AAAS和卡特尔达成协议:《Science》成为AAAS官方杂志;《Science》同意出版AAAS的官方文件、新闻和摘要;卡特尔保留编辑控制和所有权;AAAS成员可免费获取《Science》,AAAS为每名成员向卡特尔支付2美元(当时《Science》每年订价为5美元)。虽然协议最初降低了双方的收入,但AAAS希望借此增加成员,而卡特尔认为AAAS每增加一个成员,意味着《Science》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的提高。到1906年,AAAS的成员从不到2000增至5000以上。

(3)1946年后:终归科促会,迎来蓬勃发展

从1946年转为AAAS旗下,直到1956年达沙恩担任主编,《Science》并没有太出色的表现。在达沙恩任期里,把《Science》并入是一项重大举措。虽然许多读者感到遗憾,但效果很显著,《Science》的发行量从1957年的38000份,剧增到1958年的超过61000份。

达沙恩的继任者阿伯尔森通过缩短文章从收稿到编发的时间,改进了《Science》的审稿程序,加强了新闻版面,并采用现代化的印刷和管理办法。在他任主编的第一个10年里,《Science》的发行量翻倍了。

自1970年以来,《Science》已经大大改变,而在最近的几任主编领导下的不断创新,为《Science》奠定了在科学期刊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2.主要栏目

百余年间,《Science》的栏目设置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目前十余个栏目大致可分为三类:科学新闻类、科学综合类和研究成果类。②

(1)科学新闻类有“本周新闻”和“新闻聚焦”,此类栏目主要是便于读者了解世界各地的科学实况。“本周新闻”主要报道相关科学政策和科研新闻,“新闻聚焦”则进行更深入的专题报道。

(2)科学综合类有“社论”、“读者来信”、“政策论坛”、“书评”、“研究评述”、“综述”等,分别讨论科学政策、科学与社会如何交叉的不同观点,评论读者感兴趣的书、只读光盘、展览或影片,评论分析当前研究的发展,讨论具有跨学科意义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介绍领先的试验技术以及新出版的软件。

(3)研究成果类是《Science》最重要的一部分栏目,主要取自世界各地科技工作者所撰写的科技论文和科技报告,包括简讯、研究文章和报告。简讯报道能够广泛吸引科学家的、跨学科的实验和分析结果;研究文章反映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这类文章包括摘要、引言和加有简短的小标题的内容部分;报告发表新的、有广泛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

《Science》网络版:Science Online③

《Science》于1996年9月开始把文章全文在互联网上,形成网络版,并陆续加入了一系列的改进和新产品,如“ScienceNow”等,从此踏上网络发展之路。Science Online主要包括六大部分:

1.新闻

这部分以“今日科学”为主体,每个工作日为网上用户免费提供几篇有关科研成果或科学政策的最新消息。这些消息短小精炼,使读者花不多的时间就能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各科研领域的最新进展。

2.《Science》杂志

这是Science Online网站最主要的部分,包括《Science》杂志、过刊、“科学特快”、“信号转导”等科学知识内容。

其中,“科学特快”先于印刷版刊登而发表,以此来特别提供及时的研究报告,平均每周发三篇。使精选的、同行评议过的原始研究论文在被接受后,能在几天(而不是几个星期)内与读者见面。“科学特快”所有的文章最终会在大约6~8周后,以在线和纸版形式同时出现。《Science》现在有15%的内容通过“科学特快”出版,这些通常是最重要的文章。

3.职业信息

职业信息可能是目前最全的、能免费访问的在线科学职业信息,内容包括新闻报道、人物简介以及给处于不同职业阶段用户提供的指导,也包括少数民族科学家网和研究经费来源网。

4.科学社区

科学社区是一个为各个领域的科学家、研究者、学生及相关人员提供的网络社区,使他们能够在自己从事或感兴趣的领域彼此建立起联系,更便利地交流各自的研究、看法等。

5.多媒体中心

多媒体中心由5部分构成,其中播客、图片和幻灯片、影像,主要围绕《Science》及Science Online上的科学故事;网上研讨会,用以就AAAS出版及成员服务等工作,或就一些突破性研究、文章,召集网上研讨,用户可以进入浏览以往讨论录像,也可以注册参与近期组织的研讨会;交互区,为用户提供一些可以在网上交互体验的动画、Flash,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

6.科学集锦

这部分主要是将Science网上内容做了重新整合,如将文章按学科或者主题分类,用户搜索该主题,就能得到相关文章。

《Science》与其网络版的互补对接

一般来讲,网络版能及时期刊的部分或者所有信息,为期刊吸引更多的读者,扩大影响;但也可能因内容丰富易得而分流读者,降低期刊的发行量。④《Science》在实现期刊与网络版的互补对接上,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

1.优势互补,实现多赢

《Science》目前有13万付费订户,每周约有70万读者,而每月Science Online网站的访问量约418万人次,其中每月独立访客数达240万人,有18万读者接收Science每期目录的电子邮件通知。⑤

可以说,《Science》与其网络版各自发挥着自身优势,印刷版以传统媒体拥有固定的消费群、认知度高的优势来服务于读者;网络版以信息和市场为重点,用网络特有的实时性、互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等优势为广大读者服务。二者相辅相成,既实现了刊网优势的互补,为《Science》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能够继续领跑科技期刊创造条件,也为读者提供多样化选择、差异化服务创造了可能。

2.刊网对接,重视服务

网络版不是对《Science》的照搬,也并非另立门户,二者围绕《Science》展开了广泛对接和融合。

2004~2009年间,有一个“技术评论摘要”栏目,主要在网络版上设立,讨论《Science》过去6个月内发表的论文,原文作者可以答复评论。《Science》会摘选部分评论及作者答复,经过评议和必要的编辑后在该栏目提要刊登,全文刊登在Science Online上。

对于作者,可以在投交稿件到《Science》的同时,附加作为稿件的支持或补充材料在Science Online发表。

Science Online还提供一些特别服务,如读者可通过电子邮件预告的《Science》每周内容,超链接到参考文献的全文或摘要、增补数据。

注释:

①150 Years of Advancing Science: A History of AAAS , archives.省略/exhibit/origins4.php2010-11

②董尔丹徐岩英宋玉琴齐若梅申阿东:《自然科学领域著名期刊简介――Science周刊》[J],《中国基础科学》,2004年第4期

③Science网络版,www.省略/

④王印东:《论网络期刊的特点优势及与传统期刊的融合对接》[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年第12期

⑤New Advertising Information for 2011, www.省略/site/help/advertisers/index.xhtml 2010-11

科技政策论文范文第4篇

【背景材料】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中,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不是外交上的辞令,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亘古亘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开发和创新。

【题目】

结合背景材料,围绕“文化软实力”这一主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准确,语言表述规范、结构条理清楚。字数在1200字左右。

【范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 增加文化软实力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我国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为了增强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提升我国软实力,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发挥中华文化的优势,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

文化凝结历史、连接未来。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新的历史时代,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昌明,我们必将迎来文化建设的高潮,通过不断提高文化的软实力,中华文化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点评】

行文思路上,文章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开篇,通过对其现状的阐述,引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文章观点。观点阐释直截了当,不拖沓繁冗,令人一目了然。然后引用十七大报告中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具体阐述,强调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文章的观点,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然后就是对策论证部分,分别从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传播以及群众参与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层次清楚,要点全面。

科技政策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借鉴国际著名期刊的栏目设置方法,提出了高校学报栏目设置的建议。研究表明,高校学报不设栏目、栏目数量太少、栏目设置方法单一等问题依然严重。因此,高校学报应加强对栏目设置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设置专题性、特色强的栏目;开辟互动性栏目、评论性栏目和报道性栏目。

目前总的来看,高校学报的栏目设置简单、单调,严重影响了学报功能的发挥和质量的提升,深入研究栏目的优化设置有着重要意义。

1. 国际著名期刊的栏目设置情况及特点分析

纵观世界上著名的期刊,暂不说其内容质量,仅看其栏目设置的丰富多彩,就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了。本文仅以三家国际著名期刊的栏目设置为例进行简析。

美国的Science,主要栏目有:“报告(Reports)”、“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s)”、“技术评论(Technical Comments)”、“《科学》指南(Science's Compass)”、“来信(Letters)”、“政策论坛(Policy Forum)”、“科学与社会短文(Essays on Science and Society)”、“书评及其他(Books et al.)”、“研究评述(Perspectives)”、“综述(Review)”等。这些栏目不仅满足了作者和读者的广泛兴趣和要求,而且有很高的引用频次。

英国的Nature主要栏目有:“社论(Editorials)”、“研究集萃(Research Highlights)”、“争鸣(Opinion)”、“新闻(News)”、“新闻特写(News Features)”、“论文(Articles)”、“简报(Briefings)”、“新闻分析(News Ana lysis)”、

“通信(Correspondence)”、“评论(Commentary)”、“新闻观察(News and Views)”、“来信(Letters)”、“问答(Q & A)”等。

英国的The Lancet,主要栏目有:“社论(Editorial)”、“评论(Commentary)”、“论著(Original Articles)”、“研究动态(Preliminary Communication)”、“方法与设计(Methods and Devices)”、“短篇报道(Short Reports)”、“医学科学(Medical Science)”、“综述(Review Article)”、“假设(Hypothesis)”、“观点(Viewpoint)”、“临床服务(Clinical Practice)”、“医院服务(Hospital Practice)”、“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新闻(News)”、“伦敦透视(London Perspective)”、“环游世界(Round the World)”、“医学与法律(Medical and Law)”、“今日英国(In England Now)”、“札记与新闻(Notes and News)”、“当代观察(Occasional Survey)”、“书讯(Book Shelf)”、“读者来信(Letter to the Editor)”。

这些刊物通过多样化的栏目设置来传达方方面面的信息,以满足读者的多层次需求,同时栏目的多样化带来体裁的多样化,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思想通过恰当的体裁更完美清晰地表达。英国的《柳叶刀》杂志刊登了大量的读者来信,这个栏目的影响因子高达4.4,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2. 高校学报栏目设置的建议

(1) 全力构建专题栏目

在通常以学科为依据设置栏目的情况下,也可以针对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开辟专栏。这样的热点问题或处于学科前沿,或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富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以此为专题,更容易吸引同领域的高水平论文,形成局部优势。专题栏目既适用于总体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学报,又适合于具有某学科优势的普通高校学报。有些大学学报已经作了有益的尝试,如《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的“分布式能源”栏目。分布式能源是一种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形式,是新兴事物,该栏目的开设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受到了国家能源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该栏目已成为该刊发展的切入点和特色标志[1]。再如,《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的“烟草工程”、“园林工程”等特色栏目,这些栏目追踪报道了该校“葡萄引种及高校无公害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等一系列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这些学报栏目划分的特点不是以学科为依据,而是以研究领域或方向作为依据,这样更容易结合实际发展需求,更容易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也更能集中力量,从而更有优势,更有竞争力。

(2) 积极开设互动栏目

互动性栏目是开展学术交流,沟通作者、编者、读者的好形式,办好这个栏目,期刊的作用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3]。常用的互动性栏目有:“编读往来”、“读者来信”、“大家谈”等。这些栏目能拉近读者与杂志的距离,形式活跃,能增强读者订阅的积极性。如有的刊物开辟了“编者·作者·读者”栏目,在这个栏目中介绍科技写作知识、编排规范,对提高作者队伍整体素质起到很好的作用。有的刊物通过开辟“读者来信”等栏目及时反馈读者的阅读感受和对刊物的意见,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例如,可以开设“读者评选好文章”、“我来当主编”等栏目,激发读者的参与意识。网络版期刊在这方面就更有优势,可通过网上论坛、留言簿、电子信箱等实现互动。对于读者来信,也应该按照相关标准付稿酬。

(3) 高度重视评论性栏目

评论性栏目严格来讲,也是互动性栏目,但由于其在科学研究中的独特作用,因而一直被当做单独一项内容来研究。学术贵在争鸣,评论也是创造。前不久,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的创建一流大学研讨会上,与会者认为,创建一流大学过程中,大学文化和精神的缺失是我们中国大学面临的重要问题[4]。人文的包容与学术的批判是形成大学创新文化的前提,创新的背后隐含着批判的精神。高校学报应在此方面有所作为。国内外的一些著名期刊都有大量的评论性栏目,如“综述”、“述评”、“社论”、“评论”、“书评”等,这些栏目对加强学术导向、深入开展研究、及时纠正谬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学报也应广泛开辟评论性栏目,约请专家写综述、述评,编辑部发表社论等等,这样可以有效活跃学术气氛。对于一些有争议的稿件,先不要一下子就打入“冷宫”,给他发表的一席之地。过后,也可以通过广泛的评论鉴别其真假、优劣,真理总会愈辩愈明,有创见的论文也许就在争论中产生。在评论过程中,切忌以权威压人,而要以理服人。

(4) 不能缺少报道性栏目

作为以高校名称冠名的高校学报,开辟报道性栏目,经常报道校内的重要学术活动、学术成果等信息一定会吸引读者的眼球,满足读者对本校的关注。特别是本校的校友、合作单位等可以从学报这个窗口了解更多学校的最新消息。报道性栏目有“学术动态”、“消息”、“人物专访”等。

Science杂志社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该杂志的报道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科技新闻记者撰稿。 杂志社设有科学新闻部,在华盛顿、东京、伦敦等地设有报道员,同时还有一些特约通讯记者从伦敦、巴黎、柏林、布鲁塞尔、莫斯科、东京和北京发回报道。此外,每年另有至少7位独立记者从世界各地投送新闻稿件。第二部分以自由投稿为主。主要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类拔萃的科学家们所撰写的科学论文和研究简报。

目前有些高校学报也开设了报道性栏目,但大多是以补白的形式,内容不够丰富,连续性、整体性不强。国际著名杂志都有专职记者,但国内高校学报人员有限,因此有的主编提出了高校学报编辑应做记者型编辑,这也正是出于刊发报道性文章的考虑。报道性栏目的文章可以由编辑撰写,也可以由作者撰写,还可以聘任一些写作能力强的作者做兼职记者,专门搜集报道各部门、各学院的科技新闻。

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技成果有多种表达形式,读者更有多样的阅读需求。高校学报在栏目设置上应努力全方位满足这一需求,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学术影响力,才能办成读者、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5]。

参考文献

[1] 王喜魁.立足学科优势 创办特色期刊[EB/OL].[20071008]. http:∥/newversion/Huixun/Detail.php Id=266.

[2] 熊楚才.精耕细作打造名刊[EB/OL].[20071008]. http:///newversion/Huixun/Detail.php Id=270.

[3] 方玉. 期刊栏目策划的互动意识. 科技与出版,2002(1):2628.

[4] 郭萍.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缺少什么. 中国教育报,20070821(2).

科技政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70,90住宅面积政策” 住房结构比例 90平方米户型 套密度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50-02

2006年,建设部《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要求新建住宅项目,套型建筑面积90m2以下的户型必须占整个项目70%以上。并制定出落实该政策的措施。

而后笔者调查了居民收入与住房的消费价格:根据杭州统计局的居住消费价格指数统计显示,住房的价格达到了居民全收入的105.8%,亦即不吃不喝也买不起房。上海则没有明确这一数据。根据搜房网从对上海,杭州等城市的购房者购房面积需求的历年统计数据比较,显示城区内这一数据每年呈下降趋势。统计结果是,民众的住宅面积的需求集中在71m2~140m2区间。

这些是否表明“70,90”住宅面积政策顺应潮流?该政策肯定也不是完全合理,但又如何不合理呢?笔者以下将就政策的积极性,局限性展开分析,并对新加坡的住房面积政策对比。

1 政策本身积极性分析

1.1 90平米前提下居民生活模式

各种居住空间构成了人类的行为单元。所有的行为单元的组织都应该有满足人类日常生活行为活动习惯,并能是这些习惯在一套居室内相互联系顺畅。90平米是否能满足当下人们的居住需要。还得从居住模式上分析。

1.1.1 居住空间首先涉及居住群体这一主客体对等的关系

从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来,中国的主要家庭模式已经变成了3口之家(一对夫妻加一个小孩)。这表明居住空间主要以两室为主。当然还有两代居的模式,即一对父母,1~2个老人,一个小孩。这便要求有三个及以上的居室。而90平米的居住面积恰好是一个一个中间值,可以勉强满足两室到三室这样一个变换过程。此外,居住人数3人以下的,诸如单身,无子女的夫妻等,90平米对他们而言过大,没有讨论的价值。对于居住人口超过5人的诸如四世同堂的情况,90平米的面积就像汽车不能超载一样,不能承受这么多人的居住。讨论也没有意义。从中国当下社会主流的居住群体层面上考虑,这一政策是相对积极的,是可行的。

1.1.2 居住空间再次涉及居住群体的生活模式问题

近些年来,由于城市经济的较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行为及住居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转变的大背景下,社会竞争加剧、工作强度增加、精神压力加重。这致使人们在工作之余寻求各种适合自身放松的方式,家庭娱乐则是主要方式,自己的住宅变得重要。

(2)随着跨国学习、工作、经商、旅游等活动的不断普及。人回到家中读书、看电视、上网的时间就明显增加;人们要么选择远行,要么选择居家,近距离室外运动频率剧减。居家的生活舒适性就要提高:洗浴方便,家务劳动电气化。

这些生活模式上的变化,暗示了在住宅设计中舒适性,功能空间界定的可变性,电气化的便捷性都变得空前重要。90平米的住宅面积,客厅的面积约12平米左右,要适应一些诸如家庭聚会之类的活动显得非常困难。诸如餐厅客厅结合的可适应性设计就会发挥巨大作用。而根据黄一如老师的《上海紧凑型住宅单元建筑面积指标探讨》中给出的数据,紧凑型两室户套内面积在68.6平米左右,加上住宅的公摊面积(根据住宅单元层数,单层户数变化折中取15平米),还有6平米左右的弹性空间。这就意味着90平米对于两居室的可适应性设计是有利的。而对于3居室(紧凑设计后套内面积为81.9平米)则显得局促。

1.2 市场经济与购买力上分析

商品住房市场价格高昂是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事实。一般认为,房价收入比是衡量购房压力的最好指标,其理想值是3~5(UN—Habitat,2002)①而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已接近20∶1,二线城市亦达到15∶1左右,三四线城市也已超过10∶1,几乎花掉一般居民一生的积蓄,这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是沉重的负担。②这一悬殊的数据显示,中国需要推出居民相对能够购买的住房。这只能从3个方面着手:(1)降低房价;(2)提高居民收入;(3)缩小房屋面积来控制总价(这里指商品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除外)。而前两者要符合经济规律,而第三者则是政策的宏观调控。因此,推出“70,90”面积政策具有积极意义。

2 政策的局限性思考

但如上文提到的,“70,90”面积政策也存在许多不足。

2.1 面积上的“一刀切”不合理

从上文提到的需要三房的家庭,90平米就显得局促而不适用。住宅房型70%的90平米以下,是否意味着100~110这种经济的三房相对占有比例就下降了。应该根据家庭结构在中国社会的构成比例的详细数据,做出更加细致的设计上的面积规范(并鼓励设计上将适应性纳入考虑范围)。而不是“90平米以下”这样去“一刀切”。

2.2 功能用房面积规范的细化

现在设计市场上有很多因为对“70,90”政策理解不透彻,而做出90平米以下却不符和舒适性的住房。例如笔者在实习的时候,公司就有项目将90平米(算公摊)做出两房,两卫,两阳台的房型。这大为降低了购房者的居住品质,也违背了紧凑型的原则。所以,政策应该还包括各功能用房的相关面积的建议和规范。不能只讲究紧凑型,还要讲究舒适性。

2.3 套型可变性考虑

当前的这一面积政策抱着一种“过渡阶段”的心态。而实际上使用者却是将住房当做永久的使用对象。面对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消费品的冲击,住宅面积要求会随之增加。所以,现行的紧凑标准在以后会有潜在的变化。这样的变化现行政策就要有所考虑,要对住宅房型居室数目的变化做一定的可变性设计才能满足潜在的改变的需要。

通过这种根据家庭结构对住宅面积的细致规范;在基于紧凑型与舒适性的基础上规范各功能用房的面积以保证舒适性,并存在可变的弹性空间;政策本身就变得人性而具有吸引力,自然很好落实。

3 新加坡社会住宅的相关经验

笔者通过《城市的远见》影视栏目及相关论文了解了新加坡祖屋的经验,引用表1做粗浅的说明。

新加坡政府通过坚持建造小户型的组屋来控制房价,以保证绝大多数居民买得起住房。从上表可以看出其与“70,90”政策的差别—— 根据了家庭的结构,基于舒适性考虑了房型中各功能用房的数量。其实上表还只是粗浅的数值,事实上他们的面积政策细化到了每一居室,卫生间的面积大小。

这种方式不但确保了绝大多数的居民能够住的起房,也实现了居住空间的优化配比,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新家坡地少人多,是人口密度较大的一个国家,但是新家坡的人均森林覆盖率居于世界前列,这正是由于这项政策所带来的好处。

4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乡村人口大量的入住城市和城市家庭人口数量的相对稳定,居民收入与住房购买力差距悬殊,这些说明中小户型住宅必定将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70/90政策也是顺应市场发展和适应我国国情的。综合以上分析。明确了70/90政策的优越性和一些不足之处。我国的住房面积政策相比发达国家还是处于粗略规定的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注释

① 车径光.美国、新加坡低房价收入比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学位论文][D].2008.

② 邵军.由90/70政策论道中小户型住宅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1).

③ 车径光.美国、新加坡低房价收入比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D].2008.

参考文献

[1] 贺永,黄一如.上海紧凑型住宅单元建筑面积指标探讨.住宅营造、评测、监控与全生命周期运营的相关技术.

[2] 张立新,贺永,黄一如.上海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策略[J].住宅科技,2007,27(12).

[3] 车径光.《美国、新加坡低房价收入比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D].2008.

科技政策论文范文第7篇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指出,中国目前只是一个制造大国,还不是一个创造大国,企业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科技实力,才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就目前来说,我国在这方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科技投入占GDP1.5%目标至今没有实现,科技投入增长滞后于科技发展需要;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5%左右的对外技术依存度相比,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还高达50%;许多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还缺乏必要的政策环境支持,甚至出现某些政府采购也只选国外产品的非正常现象;高层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缺乏等。

中国创造的志向是掌握与世界同步甚至是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技术,同时创立全球性的品牌;而中国制造的志向是通过为别国的品牌、用别国的技术、替别国公司做加工而赚取微薄的收入和利润,还有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拥有自己的品牌,但所使用的核心技术是别国的。以我们日化行业为例,大部分企业都是小富即安或偏安一隅型的,特别是南方地区的一些日化企业,不仅没有走向全世界的志向,甚至连走向全国的志向也没有。在中国,拥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一理念的企业家还不太多。虽然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的先驱很有可能成为先烈,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敢于梦想,大胆地进入国际市场,在世界舞台上竖起一面又一面鲜艳的“中国创造”的大旗。

【题目】

结合背景材料,请你从“民族精神与中国创造”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说理充分,结构完整。篇幅不少于1000字。

【范文】

加强自主创新 让“中国创造”闪亮世界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独特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占领了全球市场,也把“世界工厂”的“桂冠”戴在了中国头上。中国制造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促成了我国今天的国际地位,但长期以来也给世界造成了“低价格、低品位”的印象,“中国制造”一定程度上成为各国消费者心目中“低级产品”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长期忽略,导致中国产业徘徊于世界产业链低端,并相伴而生了污染、能耗加剧和贸易壁垒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着中国产业升级和国经济总体落后局面的改变。

从全球范围来看,走工业生产的道路扩张经济总量,是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的经济发展必经阶段。但这些国家的经验也表明,一个国家只有成功完成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造型国家,才能最终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保证本国的经济安全和持久竞争力。当前,正是中国产业品牌崛起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必须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立全球性品牌,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才能实现产业和经济的成功升级转型,才能实现追赶发达国家的目标。

韩国当年的情形与我国现状相似,然而韩国凭借强大的民族精神,凝聚了全民族合力打造世界品牌的共识,政府带动民间普遍使用国产产品,使得遍布国家的“现代”汽车、“三星”电器由站稳国内市场而占领国际市场、由民族品牌而成为世界品牌。给我国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一定要依靠民族精神,为民族品牌的成长壮大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强产业升级规划,引导企业把发展重心转移到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方面,大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中国制造产品的竞争力,创立属于本民族的世界品牌,抢占世界产业链的高端。为此,首先,应加强自主创新的科研基础,加大科技投入,在实现占GDP1.5%目标的基础上,保证科技投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增强自主创新、“中国创造”的能力,构建经济成长的持久动力。其次,要大力发展生产业,加强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工作,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生产出更先进、更优质、更能满足各国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把我国的低成本优势同创新的技术和设计结合起来,培育民族品牌,扩大中国企业的无形资产。同时,要加强政策扶持和舆论引导,给予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更好的政策环境支持,政府应带头采购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国产产品,带动全体国民支持民族品牌,举全民族之力打造世界品牌,让更多的“海尔”、“海立”、“联想”等民族品牌闪亮于世界舞台。

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就是弘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就是摆脱模仿照搬的老路,走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走出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链的低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让中国创造的民族品牌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

【点评】

本文写作将中国制造产业升级问题,用“弘扬民族精神,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中国创造”这条主线统摄起来,主要立足于“自主创新”进行立意和阐发。通过准确审题,把握“民族精神与中国创造”这一“角度”提示下所蕴藏的自主创新“精神”和“战略”内涵,把观点沿着“中国制造”如何迈向“中国创造”的轨道逐步推进和深入。并逐层论述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对策措施。

文首由“优”转“忧”,先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成绩论起,并由此将话题引入到本文的正题——目前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上。起笔即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立意较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引入问题,为后文的引出做以铺垫,也为文章奠定了一个积极的基调。

接下来两段放眼全球,分析借鉴了国外发展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目前具体情况而论。显示了开阔的视野,同时也确立了文章的主方向,即“必须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立全球性品牌”、及“一定要依靠民族精神”。至此,文章的总论点已凸显出来。

对策部分包含了三个具体方面的对策措施,对策论述细致全面,层次分明,有秩可循。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文尾提出了按照十七大的部署,颇具官方的口吻,值得称道。并以积极的展望、希冀收笔,使文旨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科技政策论文范文第8篇

兰州塑料工程学会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成立的,挂靠于兰州塑料工业总公司,依托总公司直属企业和行业相关企业,联系驻兰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曾经红火一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学会的生存也出现了问题。可以说,目前的兰州塑料工程学会也是属于站在十字路口的那一类,弄得好,学会将会有所发展,弄得不好也可能被时代所淘汰。2000年前后,我们理事会全体成员就已意识到这种危机的严重性,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冲出困境,改善学会的处境。

根据市科协的总体改革计划,2003年,初步形成了我们学会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即:确立以会员为主体,实现民主办会,具有现代科技团体特点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模式,完善自立、自强和自律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会的组织优势和行业职能,改进和丰富活动方式方法,创立和形成具有学科特色活动项目,树立学会的学术权威和鲜明的社会性形象;加强学会的能力建设、组织建设,把兰州塑料工程学会真正办成满足党和国家以及塑料科技工作者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团体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学术团体。

按照理事会既定的改革思路,这些年,学会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顺应经济体制和社会基础的变化,改进学会的组织体制。建立以会员为主体的组织体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明确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定期向会员征询意见和建议,接受会员的监督和约束。理顺学会内外关系,加强与挂靠单位的联系,积极吸纳塑料学科的企事业单位和科技工作者入会,扩大会员覆盖面及个人会员的比例,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科技工作者入会。

进入21世纪以后,市属国有企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体制改革浪潮中,诸多企业会员破产重组,科技人员去留不明,组织机构的建设不能正常进行,学会改革的事成效甚微。

今年3月,在兰州市“393”国企改革工程框架已经明朗,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市属工业结构逐步理顺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召开了第五届会员大会,顺应形势发展,适时修改了学会章程,积极扩大会员基础,在原来以国企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基础上,吸收了新近崛起的民营、合资企业榆中鸿煜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永登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兰州西固区塑料制品厂、兰州双信塑料橡胶制品厂、甘肃中立塑料有限公司、兰州华王塑料容器有限公司为团体会员,其主管生产管理、技术质量工作的负责人也进入了学会理事会领导机构,加强了学会在塑料加工行业的影响力,扩大了塑料科技队伍的社会基础。

2、根据自身条件,突出信息服务,改革学会活动方式。积极开展跨学会、跨行业、跨部门的学术活动,探索适合市场经济条件的学术活动形式和方法,争取社会对学会活动的支持与认可;努力提高学术会议、学会会刊和科普活动的质量与水平,活跃学术思想、鼓励创新思维,定期组织论文评选,争创精品项目,以积极有效的工作实绩,争取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技术标准、成果鉴定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等方面的授权和委托,拓展学会活动空间;在信息服务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学会管理水平,提高学会办事效率,促进塑料科技信息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学会与兰州塑料工业总公司联合,创办了《兰州塑料科技与信息》内部刊物。其主旨在于加强省内、兰州地区塑料加工行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促进“科技兴市、科技兴企”事业的发展。学会工作人员克服人员少、资金有限的困难,积极开展塑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编辑工作,主办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跑省市图书馆、情报所,翻资料,查信息,扫描图片,追寻最新的科技信息,尽力美化刊物版面,注意提高刊物的技术性、实用性、观赏性。截止目前,共编发刊物98期,开辟了“专家论坛”、“行业经纬”、“政策法规”、“塑料信息”、“知识库”、“加工技术”、“市场价格”等8个固定栏目,刊登各种科技信息2000多条;定时塑料原辅材料市场商情98次;转载专家分析评述、争鸣文章100余篇;发表技术性论文90余篇。总计约250万字。从收集到的反馈意见看,政府有关部门认为此刊物建立了兰州地区塑料加工科技信息传播、交流的有利渠道,加强了工程学会在塑料加工技术上的权威形象;学会会员和兰州塑料工业总公司直属企业看后,认为刊物刊登的信息比较新鲜,摘编的技术资料可靠实用。

——根据信息经济的时代要求和已具备的条件,开展了信息管理网络化方面的基础建设工作。学会与兰州塑料工业总公司合作,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公司机关计算机局域网的建设,为“兰州塑料加工行业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提高了公司机关行业、企业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的效率和水平;五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有力工具,先是坚持每周一、三、五,现在是全天为公司机关和会员单位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查询相关技术资料和信息咨询,实现了塑料行业信息资源的快速查询和交流,对会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今年8月,在市科协和兰州塑料工业总公司的大力资助下,投资1万余元,我们建成了“兰州塑料网”网站,注册了独立域名,设置了“塑料资讯”、“供求热线”、“技术资料”、“交流与咨询”、“会员展台”、“视频点播”、“学会期刊”等七个版块,并为会员单位提供了免费邮箱服务,截止10月底,已各类信息1000多条,在兰州地区塑料加工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之间搭建起了快速、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提升了学会在塑料加工行业中的影响力。

——十分重视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和评比推荐工作。多年来学会领导亲自动手撰写学术论文,在学会内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使塑料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会员们先后在省内外重要的科技、行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学会从中精心筛选出8篇论文,参加了甘肃省2002年学术年会和两届兰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其中论文《PVC粉料吹膜产品质量的改进》获二等奖;论文《PVC/NBR油封塞的研制》、《塑料复合中空异型材》获三等奖;论文《纳米聚合物材料开发与技术》和《PVC/ABS塑料合金压延板材试制总结》在甘肃省2002年学术年会上进行了交流并被收入论文集。

——始终保持对会员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和质量管理情况的不间断了解,及时提醒、督促企业会员企业重视对产品质量检测队伍的建设,健全机构,规范教育培训制度,使会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2001年,学会帮助兰州塑料厂率先完成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及以后的版本升级工作;配合市经委、市技术监督局和市消费者协会对会员企业名优产品进行了严格的考评、复查,其中兰州塑料厂的“LS牌聚氯乙烯大口径管材”通过了市政府组织的“兰州工业名品”复评,保持了“兰州名品”的荣誉称号。兰州塑料包装材料厂的“好利快牌”塑料装饰板材、兰州塑料六厂的双色雪地鞋靴保持了“兰州市质量信得过产品”的荣誉称号。

据近五年综合统计,会员企业的产品质量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为100%;产品质量损失率为1%以下,质量管理的主要指标都达到了综合计划的预定目标。五年中,会员企业共计开发新产品80项,累计产值达13411.71万元,占总产值的40%左右。

3、拓宽经费筹集渠道,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教育、技术咨询等有偿服务活动,取得一定经济收入;积极承接政府或社会委托,开展学术课题研究、技术与产品开发等工作,争取课题经费和项目经费支持;积极争取挂靠部门经费支持,严格会员会费缴纳制度和会费账目定期公布制度,巩固和扩大经费来源。

近年来,学会领导对会员企业的科技进步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先后多次率会员企业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赴上海、北京、西安、长三角等发达地区进行经济考察和技术交流,积极参加了国际橡塑机械产品展销会和2001年亚太国际塑胶工业论坛学术会议及甘肃省2002年学术年会;学会领导以特邀专家身份参加了中国塑料包装委员会苏州年会和汕头专家组会议,参加了省经贸委轻纺行业办组织的对金昌市金川万方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塑料管材及编织布生产工艺改造》项目及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论证,加大了与省内外、发达地区塑料同行交往的深度和广度。

学会十分关注会员企业技术合作和生产实践中技术难题的研究工作,2000年,学会就北京化工大学无滴防雾棚膜、交联聚乙烯管生产技术的转让项目,香港声威塑胶有限公司合作生产塑料包装袋项目,菲律宾中亚工业公司合资生产塑料管材、管件项目与合作方进行了多次洽谈和技术论证;并配合市经委、市科委组织和“专家企业行”活动,到两个企业实地研究了“200升双L环形桶皱折问题”、“特丽纶复合装饰复合技术”等技术难题。帮助兰州塑料包装材料厂完成并通过了联合国蒙特利尔多边基金执委会委托国家环保总局对“PE/PS挤出发泡CFC-12替代”项目的竣工验收。2001年,学会指导3个会员企业开展了对新型塑料材料的研究和试验,重点研究了超细颗粒绢云母加入PVC对塑料制品品质的影响及经济效益;研究了纳米技术在塑料加工上运用的可能性和具体技术。2003年,学会与会员单位兰州塑料厂协作,共同完成了“PVC双壁内螺旋排水管”项目,学会协助报送,将该项目列为兰州市2003年度“工业科技攻关项目”,并争取到8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帮助兰州塑料厂利用现有厂房和旧的挤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重点在工装改造、设计制造模具和工艺配方试验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提供技术咨询和工装设备选型等方面的指导;协助兰州塑料厂编制了此类管材企业标准。

2006年10月25日,在省经委、省建设厅和市科技局主持下,对兰州塑料厂“PVC双壁内螺旋排水管”项目进行了新产品鉴定和科技项目验收。专家评审委员会认为:双壁内螺旋排水管内壁设置的螺旋形筋和双壁结构,具有明显消音、隔音作用,可有效降低排水管的噪音;产品符合Q/LS13-2006标准。此新产品技术先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PVC双壁内螺旋排水管的研制成功,凝聚了学会专家、企业领导和项目组技术人员的心血,他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组织项目实施,充分利用现有厂房和旧设备修旧利废、挖潜改造,重点在模具设计、工装改造和工艺配方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反复调试工艺、配方,大胆使用了较高比例的填充材料,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又保证了管材各项质量指标。

近年来,我们学会的改革工作始终受到市科协领导的关心和支持,05年、06年在有限的科协经费中都拨出专款,资助我会的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和塑料网站的建设。我们挂靠的兰州塑料工业总公司,对学会工作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学会的办公场所、管理人员和主要运作经费,全部由兰州塑料工业总公司无偿提供,为学会的基础建设提供了强有力资助。

近年来,我们兰州塑料工程学会根据本学会的实际,突出信息服务方面和技术咨询方面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会的改革,争取到了生存的权力和喘息的机会,但学会前面的路还很艰难,我们不敢有稍许懈怠。今年第五届会员大会上,黄增源理事长代表理事会对学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继续办好学会内部刊物《兰州塑料科技与信息》,多塑料行业新项目、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信息,多刊登企业改革创新、技术进步和生产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消息,进一步提高刊物的档次和水平;二是利用好学会的联系渠道,定期召开塑料行业信息会,为会员企业搭建一个与社会和同行交流的平台;三是完成“兰州塑料网”网站的建设,以电子通信手段提高兰州塑料加工业的影响力;四是充分发挥学会现有专家资源的作用,争取创办一个塑料科技咨询服务实体,为政府项目决策论证和企业的科研创新产品鉴定提供服务。

我们学会将按照理事会的要求继续努力奋斗,争取在学会改革中有一个好的表现,切实把兰州塑料工程学会办成满足党和国家以及塑料科技工作者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团体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学术团体。

兰州塑料工程学会简介

兰州塑料工程学会成立于1985年,挂靠与兰州塑料工业总公司,现有团体会员16个,个人会员100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90人,理事会有40人组成,黄增源同志为理事长、法人代表。

科技政策论文范文第9篇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科技人才在全球范围自由的流动,危机时隐时现。政府和企业面临着此起彼伏的管理竞争、市场竞争、资金竞争和技术竞争。而核心部分仍然是人,一场不见硝烟但声势浩大的关于人才的竞争。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从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到近代社会的考试制度,都一脉相承自历朝历代对“精英教育”的倾斜。从严密而公开的大规模选拔,到破格提拔的小范围甄选,又都为任官选士提供优渥的土壤。

有人说,精英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正是知识分子阶层在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也有人说,精英是一股主导的力量。这种力量为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文明并最大化的实现国家经济增长,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精英还是团体当中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在各种领域都有着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学术优势。

西部大开发,是在全球进入新经济时代,是中国告别商品短缺时代环境下的开发。贵州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招徕、云集、推崇、优待人才,凝聚精英的力量来成就伟业,正是我们脚下正在走而且还将走下去的重要一步。(文/肖露)

干正书:人才不拘一格,士农工商无尊无卑,凡道德情操与学识能力足以使自己成为最佳社会角色的人,都是人才。

名片: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业绩: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连续发表了大量报道和评论,为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推波助澜。如关于思南县纠正“穷过渡”的消息、通讯、言论,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贵州日报》头条或一版突出位置,是我省推动农村改革的最早新闻报道及言论之一。

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

马世春:人才就是那些能使企业和员工发生变化并在实现良性、和谐发展的同时,对社会也有所贡献的人。

名片: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

业绩: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每年组织开展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改造上百项,他主持开发研制的16/70-24超宽基低断面轮胎等产品多次荣获贵州省科技成果奖。

荣誉:全国化工劳动模范、贵州省优秀企业家、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管专家。

王一波:“求知、求精、求真”。

名片:贵州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省高性能计算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业绩:从事量子化学和并行计算研究,在富勒烯电子结构、硫化氢与水氢键结构、超分子相互作用本质等研究中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荣誉: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培养对象、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次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礼全:人才是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

名片: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业绩:多年从事大学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学科教育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大量的课题研究和调研任务,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荣誉:享受省政府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所著《启动慢刹车快――贵州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因》、《贵州人才问题及对策研究》等多篇论文,分获部级、省级成果大奖。

刘丛强:人才的背后是拼搏与奉献!

名片: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

业绩:长期从事对我国东、西部有代表性的地区的新生代火山岩及其地幔岩包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主要对中国新生代大陆地幔岩浆作用及地球化学特征、地质流体作用、地表过程及其环境效应进行研究工作。

荣誉:获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候德封奖、入选中国科学院首批“百人计划”、任国家攀登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许乐仁:才能本身并无光泽,只有在运用中才发出光彩。

名片: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业绩:长期在高等学校从事动物病理学及动物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致力于蕨属植物的毒性致癌性及与动物健康关系的研究。首次试验证实了毛叶蕨的致癌性,并对我国牛膀胱肿瘤性血尿病进行了全面深入病理学研究。

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荣誉会员、1998年被评为贵州大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省管专家。学术成果多次荣获贵州省科学技术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奖。

宋宝安:能在各种环境下面成长,并且带领团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就是人才。

名片:贵州大学副校长、贵州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主任。

业绩:主持国家973重大项目第四课题、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

荣誉:贵州省青年科技之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贵州省青年科技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州省省管专家。

张之君:诚勤志远,慎断敏行。

名片:贵州神奇集团总裁。

业绩:由他为主要创建人之一的贵州神奇集团成为贵州制药龙头,并涉及酒店、百货、银行、房地产等多个行业,药业年均产值超过10亿元,集团年营业额达16亿元,2005年上缴税收超过1.3亿元。

荣誉:获贵州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全国轻工业优秀新产品奖、全国优秀星火企业家、星火计划二等奖、贵州省医药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贵州省省管专家。

李桂莲:人才就是才能高,并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一定贡献的人。

名片: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

业绩:从事蔬菜育种、蔬菜栽培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先后主持科技部西部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星火计划,世界银行援助项目等共计15个重大科研项目。

荣誉: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贵州省特等劳模、人事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管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

陈泽辉:对社会有用就是人才。

名片: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业绩:长期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先后参加了国家“七五”、“八五”和省“七五”、“八五”和“九五”玉米科技攻关课题。

荣誉: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批部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贵州省农业科技先进个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国家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先进科技人员。

官志忠:推进本学科领域前进并作出突出成绩,推动社会发展的就是人才。

名片:贵州省暨贵阳医学院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业绩: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教育部等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贵州省优秀科技人才省长专项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基金项目等二十余项科研项目,并在瑞典获多个科研基金会资助项目。

荣誉:8次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1991年荣获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

金道超:人才就是要有踏实而勤奋的精神。

名片:贵州大学副校长。

业绩:主要研究领域为昆虫和蜱螨区系与分类学、系统发育、害虫生物防治、环境生物学。尤其在蜱螨分类和系统发育理论等方面填补了我国蜱螨学的一些空白研究领域,并致力于在贵州建立和发展农业螨类学,学术贡献突出。

荣誉:先后7次获得贵州省科技成果进步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俞建:是不是人才,要靠群众和历史来评判。

名片:原贵州省科技厅副厅长、巡视员。

业绩:研究成果有:对策论和数理经济学中平衡的存在性和稳定性、非线性问题中存在性、唯一性和稳定性、Nash平衡点集和若干非线性问题解集的稳定性等课题多次获奖。主持国家教委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

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管专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主持多项部级、省级重点项目。

胡瑞忠: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就是人才。

名片: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业绩:从事矿床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是国家“973”项目“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的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负责了国家97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的研究。

荣誉: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奖,并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全国优秀博士后等。

郝小江:要成为人才,勤奋是第一位的。

名片: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业绩:从事药用植物化学和药物合成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在SCI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1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6项,已获专利证书11项。

荣誉: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个人金牛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吴阶平-杨森医药学植物化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

徐圻:人才应当是思想上有创新意识,行动中有创新手段的人。

名片:贵州省文化厅厅长、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业绩:教学期间主要从事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共发表150余篇论文,其中有10余篇发表或转载在《光明日报》等权威报刊上、共计出版专著7部。

荣誉:《理性的历史沉思》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冲突中的交融》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

崔文玉:人才就应不拘一格。

名片: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业绩:创作的音乐作品先后多次在省级、部级和国际性的作曲比赛中获奖70余项,写了大量室内乐、交响乐、民乐、声乐、电子音乐、电视音乐等不同体裁的作品,编著有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教材,发表和出版了个人作品唱片、乐谱以及论文等。

荣誉:荣获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家、贵州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龚晓宽:人才就是能够引导时代新潮流的人。

名片: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团长。

业绩: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农村经济、旅游经济管理。先后出版(包括主编)著作七部、论文100多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跨省区大型课题5项,省部级及其他课题20多项。

荣誉: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贵州省劳动模范、获省“五一”劳动奖章。

程明亮:人才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人。

名片: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临床医学院院长。

业绩:先后主持贵州省“九五”、“十五”期间的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际合作科技部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他的科研项目18项。

荣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新世纪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十大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贵州省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

谢晓尧: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贡献,踏踏实实做实事的人就是人才。

名片: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

业绩:参与“FG-I邮政包裹自动分拣系统”、“异种微机远程通信研究”、“贵州省招生办高考招生自动化系统”等重要系统的研发。

荣誉:多次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先进工作者、贵州省产学研联合先进个人、第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贵州省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多次获得软件产品专利。

蔡运昌:尽其能且有所为者皆人才。

名片:贵州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

业绩:主持完成的项目共获省、厅级科技进步奖2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共178篇,参编正式出版专著4部。主持完成“经食管低能量电击复律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共在国内外学术刊期6篇,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科技政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医德医德问题医德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我们正面临深刻的社会转型,根植于人们健康利益,又受制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医德也受到冲击,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医院的服务理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医德失范、医德失调等不良现象,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医德问题,提出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医德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医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1.1过度医疗现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由过去的福利事业转变为国家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医院发展已由单纯靠国家投入转向依靠自身经营维持生存和发展。一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片面追求高额利润,凭借其有利的市场地位和信息优势诱导患者接受超过其实际需求的检查项目、治疗项目和药品品种。将不必要的检查治疗强加在患者身上,助推了医疗费的不断攀升,造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巨大压力,不仅浪费医疗卫生资源,而且会使患者对医院和医生在医疗过程别是费用的可靠性和保证性产生疑问,对医疗系统的不信任感增强,必然会增加医疗纠纷;同时过度医疗导致的医疗费用大幅上涨,会产生过度医疗提供和过高医疗价格并存的局面,这一局面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由于其价格承受力高,则日益成为医疗服务市场的消费主体,而社会低收入的弱势群体则看不起病,失去享受公正医疗的均等机会,产生医疗市场中“富人驱逐穷人”的现象,直接导致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公。

1.2医疗服务单纯技术化,医务人员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

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配套设施大量增加,各种辅助检查手段日趋先进,借助于第三媒介来诊断治疗疾病已越来越多地被医生采用。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医生注重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检测手段和方法获取资料,并以此作为诊断依据,提出治疗措施,滋生了医学技术主义趋向,使医务人员过分依赖先进医疗仪器,忽略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熟练和提高,忽略了心理社会因素对病人的影响,医生和患者面对面交流明显减少,导致医患感情日渐淡漠,产生了高科技离病人越来越近、医务人员在感情上离病人越来越远的现象。医生的诊疗服务越来越变成单纯的技术行为,他们看到的只是“人患的病而不是患病的人”。这种职业冷漠,使患者和家属无法感受到医务人员的温暖和爱心,觉得医生缺少热情和同情心,自己没有被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患关系紧张。

1.3部分医务人员价值取向错位

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一方面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卫生医疗体制和文化价值受到冲击,另一方面新的社会医疗整合机制及价值观念未能及时有效建立起来,致使医务人员新旧价值观念处于剧烈撞击的转型期,这种撞击突出表现在医务人员追求个体价值和经济价值迅速上升,部分医务人员出现服务意识的淡化和对经济利益的不正当追求,把治病救人作为谋利的手段。在法律供给不足和政府监管缺位的情况下,过分看重经济回报,向病人收受、索要“红包”等,影响了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和声誉,加剧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对立情绪,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和谐。

1.4制度伦理的缺失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道德失范不仅有其自身原因,还有制度伦理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制度和法规不健全,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和社会监督,对一些违规医疗行为仅采取道德和行政方面的处理。②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完善,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强大的经济压力,迫使医院走向自我经营和发展的道路,成为参与市场经济竞争、追求营利的商业机构,以过度配置高新仪器来增加竞争优势;医学具有高风险性,而医生的收入与其所面临的风险不成正比。医院和医务人员只有通过扩大用药范围、提高用药档次、增加检查项目来填补不足。③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管理上只考虑经济导向、强调经济效益,但忽略了伦理导向,伦理理念及其机制在医院管理中不到位。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医院制定的规章制度中,对经济指标有明确规定,对医德医风要求不具体、模糊不清,缺乏有效的医德医风监控体系,无法对医德规范的落实情况及医疗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和调控;一些医院以经济利益作为道德评价标准、忽视卫生服务事业的社会效益、忽视道德教育和医院道德文化建设,忽视对医务人员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医疗服务行为失去了正确方向,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变化和扭曲,故医德建设还有赖于制度的健全和伦理环境的塑造。制度伦理不但要求制度的合道德性,用道德来规范引导和制约制度建设,而且要求把制度落实到实处,建立起支持和保障道德规范得到真正落实的制度伦理环境。

1.5医学科研诚信缺失,科研道德失范

在科学社会化、科研职业化和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道德问题也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主要是科学研究的不端行为增多,表现在少数医学科研人员剽窃他人科研成果、伪造或篡改科研数据、虚报科研成果。

由于科技成果评估体制使人们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科研奖励机制的商品化和实用化,科技论文数量大增,但内容雷同,缺乏创新。

在临床研究中,一些科研人员忽视对受试者的保护,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如为了研究的顺利进展,不履行告知义务;进行药物临床实验时夸大药物疗效,采取欺骗手段促使患者参与研究;在实验过程中为了节省经费,不顾受试者健康和生命权益,减少对受试者健康监护的项目。

2现阶段加强医德建设的对策

针对上述对当前医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要切实有效地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首先要正确认识医疗服务工作的特殊性,建立健全相关的医疗卫生和法规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把医德建设融于科学的管理之中,更有效地规范人员的行为。其次,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理想的教育,弘扬良好的医德医风,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正确认识和理解良好医患沟通的重要意义。第三,建立完善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行医环境,以减少医生的职业风险和防御性医疗现象。

参考文献

[1]毛源杰,刘奇.冠心病诊治中的过度医疗.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27(3):33-35.

[2]郑大喜.制度伦理与社会转型期的医德建设.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9):27-28.

上一篇:土地增值税论文范文 下一篇:会计舞弊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