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范文

时间:2023-03-16 11:20:22

科技政策

科技政策范文第1篇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狠抓政策引导宣传,努力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1.制订了多项政策措施。上半年,我局相继制订了《*区财政科技经费配套管理办法(讨论稿)》、《关于征集局协会商科技重大项目的通知》、《*市*区科技项目评审暂行办法(讨论稿)》等多个政策措施,为进一步规范科技经费管理使用,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产业层次,完善我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2.召开了多次培训座谈会。面对金融危机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政企联动、克难攻坚”工作要求,从服务企业见实效出发,召开了科技帮扶促调培训会、企业技术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培训会,阀门、不锈钢、人造革、鞋业、电镀等支柱产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座谈会等。通过培训使企业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了有关优惠政策,通过座谈进一步了解了企业实际困难和创业需求,使我局的各项帮扶促调措施更有针对性的开展。

3.开展了各种科普宣传工作。围绕重大科技活动,主动设计,精心安排,及时报道全区科技工作的亮点。组织参加全市防震减灾知识电视竞赛,获得三等奖;组织有关老师在龙水一小等多所学校开展了防震减灾知识主题班会活动;5月12日在永中二号横街开展了“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5月26日,开展了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城区”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周活动,举行了10多项大型科普活动,举办了科普报告会;开展了以“科技下乡帮扶,服务社会民生”为主题的科技三下乡活动;在全区醒目的地方和主要路口设置了2个大型宣传牌和多个科普宣传栏,进一步普及和提高了全区人民的科学意识和科技素养。

4.加强了科技宣传刊物编印和发行。重点办好*科技信息网和《*科技信息》,依托*科技信息网和《*科技信息》这些宣传平台,我局强化政务信息公开,着重报道国家、省、市科技政策法规、我区科技工作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编发了《*科技信息》5期,*科技信息网已成为我区科技宣传的重要窗口,使自主创新的政策得到进一步宣传。此外,我局还加强了与各新闻媒体的联系,结合大型活动的开展,以新闻报道、政策解读、专题专访和网络互动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进行科技宣传。通过各种媒体的科技宣传,使广大市民加深了对我区科技政策和科技事业发展的了解,进一步营造了科技创新氛围。

(二)、加强科技管理工作,努力推进科技创新进程

1.做好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和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在接到科技部和省委办有关考核的文件要求后,我局高度重视,一把手亲自负责,抽调精干力量专门负责该项工作,认真做好定性部分的撰写和定量指标的校对,于5月底完成并及时上报。

2.深化了科技项目管理。一方面,我局根据《*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对重点、重大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对已到期的所有项目进行了验收、清理。截止5月底,共完成重大、重点科技项目中期检查6项,完成验收项目56项,终止项目12项;另一方面,我局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各类项目,截止5月底,共申报国家科技型创新基金项目9项,获批8项,占全市的二分之一(全市仅16个),创我区近年来最好成绩。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3项,省级新产品39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9项。第一期区级科技计划项目中,共有77个项目列入我区科技计划项目的初审名单,其中工业类项目39项,农业类项目15项,社会发展类项目19项,软科学项目4项。

3.开展了局协会商重大科技项目工作。该项工作采取行业协会推荐、专家评审、区科三经费重大项目审定小组审定、区科技局组织管理、企业负责具体实施,每个项目将给予10-100万元的科技经费支持。通过调研和座谈等形式,目前共征集局协会商项目20个,行业分布广泛。通过科技部门与行业协会的沟通与协商,发挥了行业协会的优势,使科技项目不再仅仅是某个产品技术的攻关,某个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使科技项目由单一产品技术提升转变为行业整体提升发展。通过解决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4.强化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上半年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势头不减,截止到5月底共申报17家,现通过认定的10家,通过初审的2家。目前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到29家,数量跃居全市第一。推荐上报浙江省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4家、浙江省科技型企业15家。今年1至4月份,全区19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86亿元,同比增长了6.84%;实现销售收入6.08亿元,同比增长5.24%;实现利润5136万多元,同比增长7.67%。这些企业产值、销售和利税的增幅要比规模以上企业分别高出20.84%、19.74%和20.67%,在不利的经济环境中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尤其是五洲阀门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仍保持50%以上的高速发展,成为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典型。

5.落实了科技特派员工作。设立了科技特派员办公室,加强了后勤保障工作,全区五位科技特派员半年来共开展了22次科技培训,培训农民2100余人次,发放科普资料7013份,带动17472人,带动周边受益农户1512户,带支贫困人口数770人,带动农民增收幅度16%,建立了2家创业服务型企业,其中无偿型1家。

(三)、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加快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创建工作。采取股份制、理事会、会员制等多种形式跨地区、跨单位整合科技资源,建设公共创新平台。自去年获得了“中国食品制药机械产业基地”国字号金名片以来,我局不断加强了与省科技厅、市科技局、浙江大学、*大学、*市食品制药行业协会等单位的沟通协调,召开了平台筹建工作座谈会。多次率队到省、市科技部门进行平台筹建工作专题汇报,陪同浙大专家到企业走访调研,听取、了解企业对平台创建的想法和建议,成立了浙大技术转移中心,为下一步平台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投资1千万元的*阀门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已向*市科技局正式提出申请。积极鼓励制笔、合成革等其他支柱产业筹划相应的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制药食品机械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快。

2.加快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大楼建设已经列入我区2009年重点工程,我局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确定班子成员专门负责工程建设。召开了相关部门的协调会,并及时提交了科技创新中心大楼土地划拨的申请报告,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该中心大楼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总投资约7500万元。目前相关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力争2009年全面启动大楼的工程建设,2012年投入使用。该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我区科技研发中心、科技成果展示中心和人才集聚中心。

3.促进了企业战略联盟重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我区第一批实施重组兼并的企业,为我区今后经济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五洲阀门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兼并了同行业6家小企业。凯喜姆阀门公司则凭借强大的科技实力主导重组了其他17家阀门企业,新成立的凯喜姆科技集团。合成革行业正计划重组合并为若干个大型集团,科技创新研发力量将得到整合,高新技术改造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4.加快了*阀门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创建工作。阀门行业是我区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经济前景广阔。2008年我区阀门行业实现了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占全国阀门市场四分之一。我们通过召开阀门行业骨干企业会议、下企业调研,请专家分析指导等方式,积极开展*阀门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创建工作。《*区阀门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已经专家讨论,即将发文,创建申报材料已经完成,即将向省科技厅申报。

(四)、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努力集聚优质创新资源

1.认真做好科交会筹备工作。我局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成立了科交会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职责。截止到5月底,共有20家企业报名参展,参展产品32个,收集技术难题43个,项目对接签约企业20家,项目21个。较好的完成了既定目标,各项工作得到了市科技局的肯定。

2.加强大院名校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校的全面合作,重点引进能对接我区产业并具有学科优势的大院名校在*设立院点,为中小企业提供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服务。兰州理工大学*泵阀工程研究院(*)在去年11月19日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后,各项筹建工作开展顺利,拟定于6月19日在2009中国(*)科技成果交易会开幕式后举行授牌仪式;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初步达成了在我区引进设立院点的合作意向,将进一步推进我区信息化和工业化建设;与中科院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与浙江大学的合作更加深化、全面。浙江五洲阀门有限公司、江南阀门有限公司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与大院名校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目前*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都与大院名校建立合作关系。

3.加强项目产品的合作交流。4月份兰州理工大学夏天东副校长带队一行11人到*企业调研生产情况、科技需求。5月,我局组织6家企业到四川绵阳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长虹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第五八所等军工企业专场开展科技经济对接活动,25个技术需求项目也亮相对接现场,需求解决途径和技术支撑。我区凯喜姆阀门、宇球阀门、永盛电子等企业与有关院所对接成功。这些项目将进入科交会的集中签约仪式。5月我局还组织8家企业到北京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院所开展科技项目对接。扩大了我区企业的影响力,使政府和企业在对外科技合作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五)、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努力构建自主创新防火墙

1.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工作。利用“知识产权月”、“科普活动周”等,重点宣传知识产权战略、《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等。在各镇(街道)、主要路口悬挂大幅标语,在机场大道租用活动大型广告牌进行宣传,发放宣传资料2500多份,接受群众知识产权有关问题咨询500多人次。协助*市知识产权工作年度例会在我区顺利召开。组织召开了企业负责人知识产权战略培训班,举办了*区首届知识产权知识竞赛。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

2.大力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市知识产权局已批准我局知识产权办为委托专利行政执法单位,已有2人取得全国知识产权执法证书。积极联合公安、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对*区几家重点专利企业进行了知识产权工作调研和专利执法检查,查获商标侵权案件5件,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各部门联合执法力度,为今后专利执法行动奠定坚实基础。

3.认真开展专利示范企业申报工作。按照省、市要求,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省、市级专利示范企业,认真做好区级专利示范企业申报和评审工作。截止5月底,已经组织申报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市级4家,区级专利示范企业4家,市专利产业化项目3个,区级专利产业化项目5个。目前我区有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15家,区级专利示范企业22家,进一步推进了我区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六)、深化学习实践活动,努力提高科技队伍素质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区科技局结合工作实际,深入扎实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针对单位实际情况,领导班子成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先后制定实施方案、实施意见等文件和各项学习规章制度,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确保了这次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学习调研抓得细。坚持把学习放在首位,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首先,制订详细的《学习调研阶段计划安排表》,发放了学习资料,明确了具体活动内容,推动活动的有序开展。其次,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了学习时间和效果。开展了“大宣讲、大走访、大化解”活动,召开了“自主创新——经济转型升级的原动力”典型案例剖析会和“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经济科技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和具体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确定了《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调研课题,集中力量进行深入调研,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

2.征求意见抓得活。把查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活动的重要环节,采取多种形式。首先,设立意见箱。其次,在网上发放征求意见表。第三,召开座谈会,邀请科技型企业老总、高级专家、科技联络员和镇(街道)分管领导、科技联络员等进行座谈,面对面征求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如何做好我区人才环境、知识产权、创新平台合作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进一步增进了政企之间的联系。

3.宣传舆论抓得好。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制作了学习园地,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制作成展板,及时向区活动办公室和上级部门报送信息,总结宣传好的经验做法。发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用笔记本,每位党员人手一本,要求大家撰写学习心得,不定期的对学习笔记进行抽查,以确保学习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从总体上看,我区科技进步明显加快,科技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离创新型城区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科研基础依然薄弱,大部分企业尚未形成自主创新机制,缺乏实力强的科研合作平台,总体研发能力亟待提高,科技创新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二是全社会对科技的投入不足,政府有关部门科技投入的协同机制尚不健全,对推进科技自主创新还没有完全形成合力。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规模仍然偏小,尚未形成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四是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突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高科技人才相对少,难以支撑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下半年的重点工作

下半年,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实施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贯彻落实省、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着重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切实加强区域科技政策体系建设

最近国家为了鼓励创新,鼓励高新企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法规政策,我们必须要贯彻落实好,不要在基层出现断档脱节,走样失效。在创新政策方面,我们要全面落实好《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城区建设的若干规定》;在投入政策方面,我们要认真落实*区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的实施办法;在税收政策方面,我们要全面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及技术转让税费减免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发展高新产业,同时在条件具备下,积极建言出台政府采购政策和消费政策,助推我区高新产业的发展,以此进一步建立全方位、全覆盖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二)、切实加强区域科技设施体系建设

我们作为科技职能部门,要组织力量、集中精力,积极实施好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科技三大创新计划、三大创新基地、三大创新平台的建设。要实施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计划,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农业、商贸、社会事业和谐发展行动计划,通过三大创新计划实施,不断地推进我区产业升级换代,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我区社会和谐进步;要抓好*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创建和巩固工作,通过三大创新基地建设,不断地拓宽科技中小型企业发展空间,科技初创型企业的孵化发展和高新特色产业群的集聚壮大;要创建行业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合作平台,通过三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地强化企业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技术难题的攻关能力和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开展科技三下乡、科普宣传、知识产权宣传等活动,为我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和环境。

(三)、切实加强区域科技投入体系建设

多渠道、大幅度增加对区域科技工作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首先要加大用于区域基层公益性重大科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费用,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其次应切实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解决好财政投入资金的有效利用和管理问题,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要加大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及技术转让税费减免等政策力度,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发展高新产业,逐步形成以政府资助为引导、企业自主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信贷投入为支持,全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四)、切实加强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科技服务体系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资源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鼓励探索,大胆实践,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按照服务专业化、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促进我区科技服务业的大发展。建立起有利于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运行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具备相应资质资格的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队伍,初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求,努力实现科技为我区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为我区节能减排服务,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为我区生态*、和谐*建设服务。

(五)、切实加强区域科技合作体系建设

继续完善企业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平台,鼓励我区龙头企业、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内外大院名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产品中试基地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引进核心技术等优质科技资源。举办一次高规格的科技对接洽谈会,邀请国内外具有高水准科技水平的大院名校和科研机构与我区有关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以*与浙江大学、上海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等国内知名大学、科技中介机构合作为契机,构建政府与大院名校、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合作创新平台,力争在人才培训、人才引进、区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攻关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六)、切实加强区域科技人才体系建设

要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全面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尽早制订出台政府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实施细则,完善创新人才动态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选拔机制与评价体系。建立鼓励科技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法规体系。激发企业和科技人才合作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吸收引进再创新。做好*区第二届十佳科技人才突出贡献奖的评选工作,组织企业科技联络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做好企业科技联络员工作,做好年度优秀企业科技联络员评选工作,做好科技型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津贴补助申报及奖励工资,为实现我区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区建设步伐做出更大努力和贡献。

(七)、切实加强区域知识产权体系建设

科技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安徽省;科技发展;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安徽科技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安徽省2007年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7年末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4万人,比2006年增长4.2%。科研机构959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机构36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3万人。全年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209亿元,比2006年增长30%,其中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74亿元,增长25%,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1.01%。

回顾安徽省30年来科技地发展,由于科技投入的主体一直是政府,政府的科技政策对科技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政府科技政策的重大转变把安徽省30年科技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77-1989年)

1977年,中共安徽省委及时召开了“向科学进军大会”,这次会议标志着安徽省科学的春天的到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全面恢复以及重新组建科技管理和科研机构

1977年9月23日,中共安徽省委结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通知》精神,做出抓紧科技战线整顿、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等6项决定。此后,“”中被撤消或遭到破坏的科技管理和研究机构以及群众科技团体相继恢复,科技情报网络逐步建立;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国务院各职能部门,有的在安徽组建科研增机构,有的则将所属科研机构迁入安徽,这些科研机构与先期迁入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和一批科研院所,推动了安徽的基础学科和应用科学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地提高。

(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1978年安徽省一方面积极知识分子中的冤假错案,另一方面调整用非所学的知识分子的工作,全省6300多名大学生中有85%调整了工作。1979年4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颁发了关于农业科技干部使用和待遇的7条规定。1981年春,省委做出发掘人才,解决用非所学,大胆提拔科技人员到领导岗位等12条政策规定。1983年4月再次提出了7条政策措施,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这些措施对稳定农业科技人员队伍,鼓励科技人员扎根贫困地区起到了促进作用。截至1987年,全省全民所有制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近28万人,科技人员的素质有所提高,专业构成趋于合理。

(三)科技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

1978年3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国的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要讲话,为科技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安徽省的科技工作进入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9年)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安徽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省人大常委会也相继颁发《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安徽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和《安徽省专利保护条例》。为保证全省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省委六届二次会议正式提出“科教兴皖”战略。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促进安徽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到1997年底,省属科研机构技工贸总收入已达8000多万元,进一步强化了科研机构面向市场求生存、依托市场求发展的意识。这一阶段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为:

(一)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努力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通过组织实施科技攻关等计划,每年取得省级科技成果500项左右,省科委每年都组织1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进行推广,积极发动全社会实施一系列科技工程;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逐年上升,据省统计局测算,1978-1997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其中对农业的贡献率为41%,对工业的贡献率达39%。

(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高新区建设,优化经济结构

到1998年,全省已有321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共实施国家、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68项。199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6.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6%,出口创汇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比重达到11.5%,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合肥高新区还被批准为我国52个高新区中首批对APEC开放的5个科技工业园区之一。

(三)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增强科技储备

省科委积极筹措经费,建立起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1996年启动以来,到1999年已累计立项200多项,投入600多万元,为推动全省科技事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创新的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及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安徽省科技工作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总体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总结了奇瑞等自主创新的典型经验,提出了建设全省创新网络。2006年4月,安徽省召开了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省委、省政府做出“走创新型崛起之路,建设创新型安徽”的战略部署和动员。以省政府文件印发《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

(一)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成果众多并充分转化

200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33亿元,出口创汇3.5亿美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达到15.9%。2006年,省级应用技术研发资金和专项经费达到1.42亿元,17个市财政科技投入2.99亿元。2003年以来,省级财政应用技术研发资金拉动社会R&D投入比例为1︰50,居中部省份首位;2007年安徽省争取国家科技经费4.8亿余元,再创历史新高。

(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003年以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近30%,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518.3亿元,其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4.7%,占全省GDP的比重为9.2%。全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141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5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36家。

(三)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全国5个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重点联系省份之一,安徽省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实施启动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打造创新产业团队,使全省工业企业出现“5个65%以上的态势”,即65%的科技机构设在企业,67%的科技活动人员集中在企业,68%的R&D经费源于企业,84%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为主体承担,73%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安徽丰原集团公司、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高新技术企业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

(四)建设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构建安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2004年11月12日,国家科技部复函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实施方案,标志着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从2004年开始,省里每年投入5000万元资金专项扶持。2007年,合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427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13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820亿元,占据全省近40%份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已超过全市GDP的20%。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合肥位列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第26位,比2006年前进3位。在合肥科技创新试点市建设的带动下,全省科技创新加快由“点”向“面”拓展,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在不同领域形成了自身特色。

四、未来的展望

根据《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今后的若干年,安徽省的科技投入会有大幅度的增加,政府将逐渐引导和促进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并最终成为安徽科技发展投入的主体,科技发展将与经济发展更紧密地结合,更加突出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同时,政府的科技政策将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地成长,企业的科技活动在整个安徽省科技发展中的比重将有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2007年统计公报[EB/OL]./economics/2008-03/24/content_13456490_3.htm,2008-05-04.

2、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07.

3、安徽省政府.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EB/OL].2007.1.

科技政策范文第3篇

2008年5月,前台湾“国研院”院长李罗权在刘兆玄邀请下,出任新的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任期2008年5月―2012年2月)。

李罗权是台湾农家子弟,从小酷好读书,大学毕业后赴美攻读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科学,从事地球极光千米波的研究,1979年与马里兰大学的吴京生教授共同提出一种辐射新机制的理论,1985年提出多重X射线磁场重联理论,成功解释了地球磁层顶“磁通量传输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性,1986年提出了太阳大气(日冕)的非碰撞性震波加热机制,1992年和研究生成功模拟了日珥的动态形成过程并解释其形成原因,后又提出一种新的日冕加热机制,获得国际太空物理学界的高度重视。

1997年,李罗权受时任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刘兆玄的邀请,兼职但任台湾太空计划室首席科学家,推动“中华卫星”(后改名为“福尔摩沙卫星”,简称“福卫”)1号及2号科学酬载相关工作。2001年他担任太空计划室主任,着手规划“福卫”2号、3号发射升空计划,后又担任“国研院”首任院长,管辖科技主管部门下属的太空中心、晶片系统设计中心、高速网络与计算中心、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纳米元件实验室、仪器科技研究中心、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等重要研究机构。

李罗权上任后,首先遇到的是筹备举办第八次“全台科技会议”。从2008年6月起,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与各其他部门依据先期规划结果,协调由教育主管部门、行政主管部门科技顾问组、科技主管部门、经济主管部门、公共工程主管部门等担任各议题主办机关,召集相关人员为议题工作委员,展开会议资料研拟工作,准备了6大议题、24项子题及86项提纲资料。科技主管部门同时草拟“第八次全台科学技术会议筹备计划(草案)”,报经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第八次“全台科技会议”

为先期搜集岛内各界对所研拟议题资料的建议,2008年11月10至11日,首先在高雄莲潭会馆召开南部预备会议,由各议题工作小组提出简报,产官学研界代表参与讨论,提供建言。12月1至2日在台湾大学集思会议中心举办北部预备会议,合计约2000余人次参加,各议题主协办机构依据两次预备会议的结论与共识,进行资料汇整与修正后作为正式大会报告。

2009年1月12日起一连4天,第八次“全台科技会议”在台北市福华国际文教会馆卓越堂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追求科技创新与价值创造;建构优质生活与永续社会”,由时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刘兆玄主持,并由亲临致词,岛内各界近400人参加。“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李罗权在会上针对台湾科技发展现况与检讨提出报告后,随即展开首日议程,由各议题主协办机构就预备会议已达成共识部分,提出6项议题报告,包括“强化知识创新体系、创造产业竞争优势、增进全民生活品质、促进台湾永续发展、提升全民科技水准、强化自主防务科技”六大总目标,以及“结合人文科技,提升生活品质;培育科技人力,有效运用人才;完备法规制度,整合科技资源;追求学术卓越,强化社会关怀;加强技术创新,完善产业环境;结合科技能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六项策略。

为凝聚会议讨论焦点,会议第二日议程安排5项重要课题讨论案:包括“提升台湾学术研究及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结合产学研资源,建构高等研究园区;分阶段建立活化产学研之研发成果整合运用机制;环境变迁、灾害消减、可持续土地与工程;掌握产业景气退潮契机,厚植下一波产业发展能量”。

这次会议的最大特点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给台湾经济特别是高科技产业造成沉重打击,人才流失危机持续浮现,且后续影响仍在持续扩大中的非常时期召开的,自然有必要总结其惨痛教训。

在行政主管部门科技顾问建议下,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特别规划了“掌握产业景气退潮契机,厚植下一波产业发展能量”讨论议题,希望凝聚各界共识,调整科技政策与产业策略,以便在景气复苏之前酝酿下一波发展的能量。

会议代表认为,台湾过去以渐进式创新及强调规模经济效率为主的代工模式,在面临知识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大型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威胁后,出现了无法有效提升经济增长的问题。“高科技”确实是台湾产业基础的同义词;然而,也有相当确切的证据显示,单凭继续强化目前的产业基础相关技术,将难以维持台湾经济的健康的增长率。事实上,台湾的经济增长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峰后,就开始一直稳定下降,在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期间也不例外。

尽管台当局已经投入相当大量的科学研究经费给岛内大学和研究单位,虽然这项投资已经产出不少收益(例如高等技术人力),然而奠定台湾产业的基础技术却很少源自于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每年均补助为数众多的一般型计划、重点计划、重大科技计划等,成果相当丰硕且多元。然而却有相当比例具突破性基础创新或应用前景的成果,后续并未有有效的机制来加以转化成与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的新创产品或产业。因此,如何运用创新研究成果来开创新的技术与产业,让科学研究投资得到回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过去片段式的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加强价值链的连结,学习如何从突破性的基础创新研发,佐以台湾的制造优势,转化萌芽成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或产业,提升科学与技术对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连结与贡献。

如果要得到这样的结果,就得重新思考如何聚焦在科学研究,并延长研发链长度,加强研发成果转化成创新技术与产业的能力。不能跟过去几十年一样,只是做一些技术改良与效率方面的提升。

目前台湾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约2.58%。上任后提出政府研发经费每年增长10%,到2012年研发经费占GDP的3%,相比于国际水准已经不低。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科技推动的思维模式需从以往的“技术导向”逐渐转型为“需求导向”,而科技发展的产出焦点也从“效率导向”转型为“创新导向”。为因应科技发展模式的变化,科技主管部门的功能也应随之调整,必须从过去支持现有技术的稳定增长模式转化为积极建构激发跨领域技术融合以有效带动创新发展环境,强化整合各项科技相关策略,落实发展各部门协同合作机制,以确保科技政策目标与执行绩效得以与时俱进、并行不悖。

其次,台湾历经传统产业转型及电子、资讯等高科技蓬勃发展等过程,在全球专业分工体系架构下,发展台湾成为创新研发中心已成为未来主轴定位。未来台湾民间科技研发投资要朝创新前瞻型发展,仍有待台当局科技政策有效引导。

反思科技政策缺陷

目前台当局科技政策推动有待克服的挑战包括:科技发展绩效成果显现上中下游连结的断层,政府科技投资带动民间创新技术发展力道不足,应布建全球知识产权、国际标准制订、科技外交等方面的战略规划与整体合作机制,重大科技计划功能亟需强化及退场机制有待落实。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推动的“5年500亿特别经费补助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其目标之一是希望至少有一所岛内高校进入世界百大、亚太前10名,藉此提升台湾高等教育在全球学术及教育界的地位。然而根据2008年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中心所进行的世界大学评比,台湾前5所重点研究型大学排名依序为台大(141位)、成大(328位)、新竹清华(366位)、新竹交大(463位)、阳明(475位),远落后于日本东京大学(12位)、京都大学(28位)、大阪大学(38位)、东北大学(51位)、名古屋大学(117位)、九州大学(127位)、韩国首尔大学(84位)及新加坡国立大学(86位)。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岛内过多的大学与系所,会稀释有限的研究资源与经费,让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更不易达成。另外,目前台湾博士级人才培育大多以进入学术界或大学任教为最终目标。然而,研究成果的展现应该是与民众生活及经济提升可相互连结,高级研究人才过多聚集在学研机构,无法有效提升台湾的竞争力。虽然近几年来岛内高等教育迅速扩充,仍无法满足台湾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此外,岛内人才外流与“西进”的趋势却似越趋明显,而且“西进”的人才已由生产部门扩大至研发部门,对台湾产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岛内大学数量膨胀过快,高等教育资源分散,致使大学教育经费普遍不足,研究人力、设备、图书无法与时俱进;各高校分工模糊,名义上虽有一般大学与科技大学之分,但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科系设立、硕博士班招生、师资来源、设施设备、升等制度等差异不大,而一般大学也无分类、分级制度,致使各大学设定的研究、教学、服务目标模糊,分工不清,学术研究难以发挥成效;大学师资薪资相比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仍有一段差距,竞争条件相对不利,不易争取到优秀人才加入研究团队;大学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国际学生与研究生人数比率偏低;国际研讨会的举办虽已日渐热络,但真正属优质水准者仍属少数;大学法人化推动虽有一段时日,但进度缓慢,大学师生对法人化仍有疑虑,大学受公务体系行政管理束缚仍多,诸多困扰如编制、薪资、采购、人才引进等限制不易突破;大学与产业、社区间的连结不够密切,致资源相互流通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大学带动科技研究发展,产业滋养大学研究资源的互利效果。

所谓重点研究机构是扮演支持大学与产业研究发展、提升台湾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如台湾中研院、工研院、“国卫院”、中山科学院、核能研究所、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及“国研院”所属的重点实验室等,均在相关的学术研究领域及业界提供一定的贡献。虽然它们具有较丰富的研究资源与设备,但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科技整合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这些目标导向的研究资源,或因限于制度,或因缺乏整合,往往不能因时因地充分发挥功能。

台湾基础科研人员虽数量不少,但问题的核心症结为具备科学创新能力的种子人力培育仍然不足。国际上最能显现基础科学研究绩效的方式在于研究论文的品质及数量,台湾在论文质与量上与过去相比已有长足进步,但因学术研究人数的规模与限制,“量”的提升已达上限瓶颈,但“质”的提升仍有待加强。因此补助质优的个别型研究计划及创新跨领域整合型研究计划仍需持续不断加强,各类型研究平台或设施建设仍亟待强化及提升。

目前台湾尖端科技创新研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确保经济竞争优势,建立经济竞争能力,并进一步运用科技研究能量,强化社会关怀,增进民众福祉。在台湾既有优势领域之研发,如半导体及通讯系统领域、农业生物技术等,须加强创新性、前瞻性,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建立国际竞争优势。台湾在半导体电子相关领域建立的科技基础,若能结合生医研发能量,进一步投入医学工程与后基因体生医科技研发,将对高龄化社会医疗、民众健康照护、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费用,以及对突发之新兴感染病症的应变有相当助益。

缺少创新科技人才

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与全球化的竞争压力,科技与产业人才的质与量已经成为影响台湾产业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岛内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对科技与产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尤其是出现在部分专门领域、跨领域及高级人力的需求上。台湾产业需要的不仅是科技人才,更需要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灌输式的教学,启发性较少,因此一般科技人士创意仍显不足。

台湾过去以渐进式创新及强调规模经济效率为主的代工模式,在面临知识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大型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威胁后,出现了无法有效提升经济增长的问题,有必要寻找新的增长引擎。有相当确切的证据显示,单凭继续强化目前的产业基础之相关技术,将难以维持台湾经济的健康的增长率。事实上,台湾的经济增长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高峰后,就开始稳定下降,在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期间也不例外。过去片段式的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加强价值链的连结,学习如何从突破性的基础创新研发,佐以台湾的制造优势,转化萌芽成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或产业,提升科学与技术对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连结与贡献。

台湾已经投入相当大量的科学研究经费给大学和研究单位。虽然这项投资已经产出不少收益,然而奠定台湾产业的基础技术却很少源自于台湾。因此,如何运用创新研究成果来开创新的技术与产业,让科学研究投资得到回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必须重新思考如何聚焦在科学研究,并延长研发链长度,加强研发成果转化成创新技术与产业的能力。不能跟过去几十年一般,只是作技术改良与效率的提升。科技主管部门每年均补助为数众多的一般型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成果相当丰硕且多元,可惜的是有相当比例具突破性基础创新或应用前景的成果,后续并未有有效的机制来加以转化成与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的新创产品或产业。换言之,对于目前研究成果的评估或评鉴,缺乏一强而有效的评估机制及后续知识产权的管理与辅导。

台湾现有的科技法规,如科技基本规章、当局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等有必要进行修订,以提升创新研发系统的效能,鼓励研究人员创业,促进研究成果的商业化,推广成果的应用。

岛内社会变迁对未来台湾科技政策的实施也提出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生率屡创新低、结婚年龄延后、平均寿命增高、老年人口比率攀升、移入人口逐渐增加、移出人口趋缓。台湾社会民众对家庭、邻里社群、人际往来、社会制度运作的信任、政治态度、自然环境、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等都呈现不同方向和程度的变化。同时台湾社会长期欠缺以人文科技为基础的未来想象计划。现行教育也没有相对提供学生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会让未来的民众无法面对与处理快速变迁社会的各种问题。

此外,台湾自然灾害频繁,加上拥有高密度的都市与建筑,以及新威胁的出现,如高龄少子女化社会、恐怖攻击、新兴疾病灾害,以及全球持续变暖,能源价格高涨,水资源、环境、生态恶化等,也有待以科技方式加以解决。

制定新的台湾科技发展计划

会后,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根据此次大会讨论结果,针对以上问题,制定出未来4年的“台湾科技发展计划(2009―2012年)”。与上次计划相比,总目标依旧不变,6项策略改为:“结合人文科技,提升生活品质;培育科技人力,有效运用人才;完备法规制度,整合科技资源;追求学术卓越,强化社会关怀;加强技术创新,完善产业环境;结合科技能量,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强调要改善法规制度,注重用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

其措施包括:在培育科技人力方面,引导大学分类,建立具有特色的大学校院系所,并促进大学多元发展与结盟合作,强化产学互动的整体规划,强化大学生实作、创新及设计能力,并提升学生资讯/纳米/生物/能源等跨领域知识与能力,建立“政府-产业-大学-研究”连结的科技人才培育模式等。在大学学术研究方面,台湾至少一所大学在5年内超越名古屋大学,10年内超越新加坡大学及首尔大学,各重点研究大学可以进入150名内为目标。在研究资源运用方面,整合新竹科学园区及邻近大学,成为半导体及生医制药产业的重点发展聚落;开发南部科学园区,由台当局及地方部门各相关机构,兴建大型重点实验室,逐步与邻近大学结盟,形成新的科技研究发展聚落,作为带动台湾科技研发下一波增长的领航。

科技政策范文第4篇

认真对待“网络黑社会”:网络时代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试论网络舆论的引导与规范

互联网时代的“非制度化”生存——基于新浪微博的观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权力与权利的博弈

从基层政府与公民间关系看诱因

网络问政:社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路径

负面网络口碑对消费者品牌评价的影响——基于第三变量的理论模型

第十届(2011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暨经验交流会在京隆重举行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价值再反省——老问题的新认识

面向对象的电子政务——技术、理论与构想

北京市将建专门团队管理政务微博

电子参与研究:源流、发展与理论构建

电子政务概念及其人才培养

建好民政部门户网站助力服务型机关创建

第八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在北京召开

江苏环保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电子政务的价值——基于农村地区“四位一体”发展的分析

卷首语

新技术发展环境下的电子政务建设

关于充分利用国家政务外网平台建设国家“十二五”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的若干思考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统一运维支撑系统建设的思路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安全保障方案研究

电子政务的互联网出口应用实践与探讨

浅谈网络访问控制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等级保护测评整改方案

电子政务中面向业务的运维管理与实践

信息技术服务交付规范标准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信息产业对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支撑研究

天津滨海新区政府网站信息公开能力评价研究

公共政策与管理视角的电子政府研究进展及启示

云南省州市政府网站公共服务建设问题研究

信息化支撑环境下世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

对“十二五”电子政务工作的若干思考

当前我国政府网站公众参与渠道建设情况及对安徽的启示

论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与政府信息公开化

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研究

领导信箱在新疆地市级政府网站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人民政府网站“州长信箱”为例

城市政府智能门户网站群系统研究与设计

卷首语

新中国信息化成就综述

世界城市首席信息官会聚首尔推进电子政府合作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回顾

中国税务信息化回顾与展望

中国海关信息化进程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公文管理系统”的应用

我国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六十年

关于电子政务业务框架的思考与实践

标准化和信息化是提升行政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国家区域化电子政务统筹发展机制研究

电子政务环境下行政公文格式标准化实证分析——基于百份失范公文的思考

江西60多名县领导实名开博客官员集体网络问政

面向“大社保”业务框架的城市金保工程战略匹配方法研究——以合肥市金保工程建设为例

政府决策信息服务策略研究

扎实推进“三大工程”打造新型服务平台——镇江市电子政务建设经验交流

构建全省数据大集中的海南电子政务建设工程

电子治理的演进及持续挑战

电子化公众参与在英国新型地方规划系统中的作用

科技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政策;科技成果;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26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水平成为了衡量一国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各国为了促进本国的科学技术繁荣,制订出了各种支持政策,这些政策可以统称为科技政策。中国政府向来重视科技的发展,出台了不少支持科技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中国政府将科学技术视为“国家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制订相关政策的数量远多于以往任何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2016年,Nature杂志社公布了Nature Index 2016 Tables(2016年自然指数排行榜),中国科学院位列全球科研机构排名榜首,自然指数值高于第二名哈佛大学近一倍之多。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与中国政府正确的政策引导密不可分。

一、关于科技政策的文献综述

各国科技政策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李建民认为日本政府战后的科技政策特别强调对高新技术研究的支持,并且很好地处理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1]。樊春良等认为美国政府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科技政策制订体系,他将该体系分解成了三个重要组成部分:SciSIP、ITG以及STAR METRICS[2]。封颖等总结了自印度独立以来推出的四个阶段的科技政策,这些科技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印度逐渐地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成一个高新技术创新国家[3]。杜宝贵对中国科技政策演变进行了细致研究,总结出了各阶段的政策重点以及划分的依据[4]。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学者们也有较深入的研究。林江等利用四阶Bootstrap-DEA模型对“珠三角”地区近些年的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框架有效地刺激了珠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5]。贺德方对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基本概念进行了再探讨,比较分析了中外学界对这些基础概念理解的差异[6]。张慧颖等在创新扩散理论的框架下,研究了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动态仿真得出了可靠结论[7]。蔡跃洲不仅仅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进行了辨析,还提出了最新的统计量化方式,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8]。

针对科技政策学方法论,学界也有许多相关研究。徐芳等提出科技政策学方法论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他进一步指出,美国政府早在2005就已将科技政策学方法论列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他认为中国政府也应尽早设立这门学科,并提出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学科发展设想[9]。陈光等从工具方法、内容主题以及数据来源等方面入手,试图将与科技政策学方法论相关的知识系统化和理论化[10]。张永安等从制订、执行和评估三个阶段分析科技政策制订的复杂性,提出了科技政策学方法论研究的范式,并举例进行了分析[11]。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对科技政策与科技成果产出都分别作了大量研究,但从探讨科技政策演变对科技成果产出影响机制的文献并不太多。基于此,本文论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政策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各阶段科技成果产出的变化趋势,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联和以及科技政策对科技成果产出的影响机制。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政策的演变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政策演变的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科学技术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深刻地改变了经济运动的方式。科学技术已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具。从1949-1978年,中国的科技政策参考苏联的科技政策来制订,这在发展的初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苏联式”的科技政策已逐渐不再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中国政府果断改变了以往的“苏联式”科技政策,开始依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探索独立制订科技政策的方法[12]。

纵观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政策的演变轨迹,不同时期科技政策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根据不同特点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探索尝试阶段(1978―1985年)、市场竞争阶段(1986―1995年)、创新变革阶段(1996―2006年)以及和谐发展阶段(2007―2016年)。

探索尝试阶段:政府的科技政策制订以政府为主导,以法律法规类文件为主,强调科技体系的重建。市场竞争阶段:政府开始重视市场化的调节作用,以期推动经济的发展,这个阶段政策类文件出台较多,重视短期效应。创新变革阶段:政府开始尝试政策组合搭配,兼顾短期与长期效应,用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尊重市场规律。和谐发展阶段:中国的科技政策的制订已经实现了市场化调节,技术开始与经济高度融合,这段时间既有短期的政策指引,也有长期的规划引导,满足了科研主体多元的需求。经过近四十年的摸索,中国政府制订科技政策的水平越来越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具体可以总结成如图1所示。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政策发展阶段分析

1.探索尝试阶段(1978―1985年)。探索尝试阶段时期,政府在科技政策的制订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该阶段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会上邓小平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会后,中国政府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1978)、《全国科学技术八年规划纲要》(1978)、《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1981)[13]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以规划类和法律法规类为主,重点是重整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系,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所帮助。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秩序的恢复。这段时期的政策制订改善了中国的科研环境,加大了科研人员与资金的投入,为后来的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高速发展夯实了基础。由于受到的冲击,中国政府近十年没有制订过科学政策,许多具有丰富经验的官员也在此期间离开了工作岗位,所以这段时期制订出的科技政策与后来制订的科技政策相比,成熟度和科学性都还不够高,一些政策出台后并没有预想社会效应,甚至部分计划在实施的后期趋于停顿。此外,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实施的是“苏联式”管理模式,科学技术事业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在垂直管理的体制下,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缺乏横向联系,这些都影响了这段时期推出的科技政策的效力。鉴于这些情况,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吹响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2.市场竞争阶段(1986―1995年)。市场竞争阶段,政府逐渐弱化自身在科技政策制订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关注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这一阶段较为重视政策类文件的,规划类和法律法规类文件也有所。《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确定了中国科技体系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以往的激励不足、研究成果脱离实际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制订了“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这些计划都是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鼓励科研力量积极参与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中。20世纪90年代,“211工程”、“技术创新工程”以及“21世纪议程”先后出台,政府开始重视产、学、研三者的融合,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这段时期,对科技人员的扶持较多,重视多元化科研资金来源,确立了宏观科技管理的框架。但受到大环境的限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弊端越来越显著。为了提升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中国政府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1995)[14],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中国科技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

3.创新变革阶段(1996―2006年)。创新变革阶段,科技政策制订开始强调政策组合,努力兼顾科技政策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以期用创新带动经济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政府对科技政策的制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行政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经过了近20年的探索,我国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部分领域的技术水平已处于了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已成为了一个科技大国,但称不上是一个科技强国。中国依然有许多领域需要依靠进口外国的技术才能发展,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引下,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地决定》(1996),开始实施战略人才管理并着力建设科技创新体系。1999年,中国政府再次推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5]。这种一揽子政策既强调从机制入手,改善科研环境,又强调科技人员与科技资金等其他要素的投入,综合推动科技的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国际化竞争愈加激烈。中国政府立足实际国情,依据国际化竞争的需要,在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到2006年为止,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战略人才管理体系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企业四维一体的科技体系。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我国以往的政策以中短期为主,目的性明确,这种“短平快”的政策并不适应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2006)的出台及时地解决了这个弊端,成为了下一个时期的科技政策制订的主要指导性文件。

4.和谐发展阶段(2007―2016年)。在和谐发展阶段,中国初步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目的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多元科技政策制订体系。2006年,中国再次召开全国科技技术大会,并在大会上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16]。这部文件是对未来中国15年内科技发展作出的全面战略部署,在总结了过去近30年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新形势下发生的一系列状况作出新决策。中国的科技人才规模已处于了国际前列,但高层次人才规模依旧十分匮乏。中国政府在这段时期内更加重视顶尖科技人才的储备与培养,进一步完善了科技法律法规的建设,选拔国内优秀人才,引入国际顶尖科研人才,逐渐打造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体。各个部门也积极地进行管理创新,以带动科学技术创新。逐步从从微观管理过渡到宏观管理,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自,从而激励一线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2010年,中国政府推出《知识创新工程2020》,计划在未来10年对一系列学科进行重点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17]。2016年,全国科技技术大会再次召开,规格高于历次全国科技技术大会。这次大会的召开预示了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时代。未来的二三十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面对新的挑战,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是适应时展的需要,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体现。这预示着未来,中国的科研环境会进一步的改善,与国际学界深度的交融。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成果产出变化趋势分析

(一)科技成果统计范围

国内外的科技成果统计口径具有明显差异。本文综合前人研究文献,将科技成果大致分为科技论文类、专利类以及著作(教材)类。科技论文类采用年度发表科技论文数来衡量,专利类采用专利申请授权量、专利申请受理量以及技术市场成交额等三个指标来衡量,著作(教材)类采用出版科技著作数来衡量,如表1所示。统计数据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如表2所示。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比较性,时间窗口设定为1995―2014年。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成果产出变化

近20年来,中国科技数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1995年,中国科技总篇数是46.68万篇。2014年,中国的科技总篇数增长到157万篇,与1995年相比增长的幅度达到236.33%,如图2所示。从1995-2014年,中国科技数年度增长率呈现出驼峰状,即中间时段的增长率高于前后时间段的增长率。从1995-2000年,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61%。从2001-2009年,平均年增长率达到9.6%。从2010-2014年,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91%。中国科技数增长率呈现较为明显的分段特征。1995年,中国出版科技著作数是18 309种。2014年,中国出版科技著作数是47 470种,与1995年相比增长的幅度达到了159.27%。从1995-2014年,中国出版科技著作数增长率呈现出不断放缓趋势,如图3所示。从1995-2009年,中国出版的科技著作数增长幅度波段放缓,但一直保持整数,年平均增长率为7.37%。从2010-2015年,中国出版科技著作数增长开始出现负数,年平均增长率为-0.58%。专利类增长变化趋势与论文类和著作(教材)类的变化趋势都不一样,它前期增长较为缓慢,后期增长较为迅猛,如图4所示。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爆发点位于2001年,从1995-2001年,专利申请授权量平均年增长率是17.98%。从1996-2014年,专利申请授权量平均年增长率是23.49%。专利申请授权量的平均年增长率是29.32%。专利申请受理量增长爆发点在1999年,从1995-1999年,专利申请受理量平均年增长率是12.93%。从2000-2014年,专利申请受理量平均年增长率是21.34%。中国科技市场成交额增长幅度一直较为稳定,基本上围绕着增长率20%进行浮动,如表5所示。综上所述,专利数量在1998-2001年左右进入到了上升的快通道,但近几年有所放缓。

四、科技政策取向与科技成果产出的动态关联关系

(一)科技政策与科技成果阶段性关联分析

鉴于数据可得性,仅分析创新变革阶段(1996―2006年)和谐发展阶段(2007―2016年)颁布的政策对科技成果产出影响。

创新变革阶段(1996―2006年)初期颁布的文件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对中国科技影响较小,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项目开始实施。该计划提出中国要在21世纪打造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政府从中国优秀大学中遴选出一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大学进行重点培养,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为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引入扫清制度障碍,推动了中国科技数的高速增长。这段时期,政府积极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制订了许多奖励政策。中国政府的刊号政策一直较为严格,所以科技著作并没有像其他类那样出现高速增长的情况。2001年以后,中国加入了WTO,外国科技著作大量流入中国,中国科技著作出版数增长率出现了明显下滑。1998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2000年,中国政府了《软件、集成电路以及机械制动等各产业的发展指导政策》,该文件指出企业应积极与高校展开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这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推动了专利成果产出的高速增长。2000年左右以前,中国政府推出的政策以政策类科技政策为主,对科技成果产出的影响以短期为主,这导致了2000以后的各项政策指标出现了增长减缓的趋势。政策类科技政策无法有效地改善整体的科研环境,学术活动受到的限制仍然较多,短期的科研资金和科技人才的供给的确会使短期的积极性提高,但缺乏制度性的保证措施很难调动这些要素的积极性,这些都导致了长期行为的失效。

和谐发展阶段(2007―2016年)政策的出台以2010年为分水岭,2007-2010年期间,中国政府较为频繁地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等。这类文件大多是规划类文件,对科技成果产出的影响以长期为主。因而,科技论文类和著作(教材)类在2010年左右进入到了一个新发展趋势。专利类产出在专利制度愈加完备的影响下,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这一个阶段,政策组合中法律法规类和政策类的比重明显上升,而政策类的比例在不断地下降。法律法规类和政策类的科技政策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科研环境,提升科技人员水平,加大对科研事业的投入等等。这保证了和谐发展阶段中国科技成果产出出现了新的增长高潮,而且呈现出持续释放的势头。

(二)科技政策取向对科技成果产出规模的影响

科技政策可以分为规划类文件、法律法规类文件以及政策类文件[18]。其中,政策类文件对科技成果产出规模的影响最为显著,往往颁布的当年就能有良好的效果。规划类文件对科技成果产出规模的影响以中长期的为主,表现为某时段内产出的提高。法律法规类文件对科技成果产出规模有长足的影响,它能够影响科技成果产出规模的长期变化趋势,但对短期的变化趋势无能为力。三种科技成果中,著作(教材)类和专利类的科技成果产出对法律法规类文件和规划类文件的颁布较为敏感,而科技论文类对政策类文件的颁布较为敏感,这体现了科技成果类别的差异性。

(三)科技政策取向对科技成果产出水平的影响

政策类文件对科技成果产出水平的影响较小,对技成果产出规模的影响较大。规划类文件和法律法规类文件的影响以中长期为主,它对科技成果产出水平的影响较大,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切实地推动科技成果产出水平的实质性提高[19]。科技成果产出水平在中短期是很难实现实质性提高的,它的提高需要硬件软件设施的更新换代,也需要体制上的不断改良,涉及面广,对变革程度要求高,这些都决定了政策类文件无法具备这个功能。

(四)科技政策影响科技成果产出的机制分析

科技成果产出分为科技成果产出规模和科技成果产出水平。研究科技政策影响科技成果产出的机制,就是研究三类科技政策如何影响科技成果产出规模和科技成果产出水平,如图4所示。规划类政策有短期的五年规划,中期的十年规划,中长期的十五年规划,甚至更长。规划类科技政策可以有效推动科技成果产出水平的提高,而对科技成果产出规模的影响较小。法律法规类科技政策是政府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效力等级较高的文件。它对科技成果产出规模的影响较小,对科技成果产出水平的影响较大[20]。政策类科技政策一般效力较低,多为临时性政策,存续时间不长。它对科技成果产出规模有显著推动作用,对科技成果产出水平的影响则较为有限。科技政策对科技成果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实现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中介变量实现的。不同类型的政策组合对中介变量的影响是不同的,进而科技成果产出具有较大的差异。关于中介变量在科技政策对科技成果影响机制当中的具体作用非常的复杂,这里可以视为一种黑箱。研究的重点应该聚焦于科技政策与科技成果之间的联系,方便后续的研究。科技成果产出规模着重从量的方面来考察科技成果,而科技成果产出水平着重从质的方面来考察科技成果,将两者相结合有利于客观、公正的评价科技成果产出,如图6所示。

整个影响机制可以划分为科技政策、中介变量以及科技成果三个组成部分。科技政策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政策类科技政策P1、法律法规类科技政策P2以及规划类科技政策P3。可以充当中介变量的因素有许多种,这种选取科技人员(T)、科研资金(M)、科研环境(E)以及其他(O)等四个因素。科技成果用产出规模(S)和产出水平(L)来表示。科技政策的变化会影响到中介变量组合的变化,进而影响到科技成果产出的变化。科技成果产出可以用科技指数的形式来表示,具体形式如下:

F(S,L)=αS+βL

α和β分别是科技成果产出规模系数和科技成果产出水平系数,产出规模指数(S)和产出水平指数(L)加权加总后得到的复合指数(F)就是科技成果产出指数。

五、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一)结论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的科技政策制订开始日益重视起“技术应服务于经济”的科技理念,政府也正努力转型,从管理者转变成服务者,在科技政策的制订方面尽量降低行政色彩,重视市场的需求,通过政策类、规划类与法律法规类科技政策的有机组合,实现科技产出的最大化,具体的结论如下:

1.中国科技政策演变可以分为探索尝试阶段、市场竞争阶段、创新变革阶段以及和谐发展阶段。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科技政策逐渐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从单向推动转变为组合推动。

2.中国的科技成果产出在前期的增长幅度较为缓慢。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的科技成果产出进入到了增长的快通道。到了近几年,中国的科技成果增长率也渐渐出现减缓趋势。

3.政策类、规划类以及法律法规类的科技成果产出会影响到科技人员、科研环境以及科研资金等变量,进而影响到科技成果水平和科技成果规模的产出。总体而言,科技成果产出规模更容易受到短期影响,而科技成果产出水平更容易受到长期影响。

(二)相关政策建议

1.加速科技政策体系的建设。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人民群众对科技政策的制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政府应积极总结科技政策制订的相关经验,学习欧美成熟的科技政策制订体系,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政策制订系统。这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步骤,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干预的负面影响。科技政策体系可以有效地减少各种政策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得政策之间可以协调运作,发挥更大的作用。缺乏体系框架会导致政策之间的相互冲突,内耗掉一定程度的政策效力。

2.加强政策的协同性。不同类型的政策,发挥的效果是不同的。政府在制订科技政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制订出多元化的政策组合。多元化的政策组合可以兼顾短期科技水平提高和长期科技水平进步,满足了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政策组合还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强化每个政策的效力,有利于中国的科技发展得到有力支撑。科技政策的组合要符合现实情况的需求,不能一成不变地文件,注意协同效益的产生。

3.科技政策制订以宏观管理为主。中国政府应积极减少对科技事业的直接干预,用宏观管理替代微观管理。过多的微观管理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学术自由的氛围。宏观管理比微观管理更能影响科技成果产出的变化,有利于科学技术长期稳定的发展和成果规模档次的不断提高。在必要的时候,微观管理可以作为宏观管理的补充发挥科技政策的引导、指导作用。

注释:

①数据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年度数据http:///

[参考文献]

[1]李建民.战后日本科技政策演变:历史经验与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9(4):46-52.

[2]樊春良,马小亮.美国科技政策科学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3(10):168-181.

[3]封 颖,徐 峰,许端阳,等.新兴经济体中长期科技创新政策研究:以印度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4(9):182-192.

[4]杜宝贵.中国科技政策史研究论纲[J].科技管理研究,2015(3):39-41,47.

[5]林 江,周少君,黄亮雄.区域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基于“泛珠三角”区域框架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1(12):129-139.

[6]贺德方.对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基本概念的辨析与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1(11):1-7.

[7]张慧颖,史紫薇.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模糊认知研究:基于创新扩散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5):28-35.

[8]蔡跃洲.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边界与统计测度[J].科学学研究,2015(1):37-44.

[9]徐 芳,杨国梁,郑海军,等.基于知识创新过程的科技政策方法论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4):510-517.

[10]陈 光,方 新.关于科技政策学方法论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3):321-326.

[11]张永安,耿 矗王燕妮.我国科技创新政策复杂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2):104-109.

[12]郑巧英.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前后中国科技政策初探[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4):56-62,111.

[13]刘凤朝,徐 茜.中国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2):241-248,174.

[14]周柏春.中国科技政策发展的历程、战略重点、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21-23.

[15]彭富国.中国科技政策发展阶段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6):25-28.

[16]宋 健.觉醒:中国科技政策的演变[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6):505-512.

[17]刘海波,李黎明.面向“创新2020”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的分析与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4):442-449.

[18]刘凤朝,马荣康.公共科技政策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基于印度的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5):5-14.

[19]伍玉洁,还红华,黄 俊.省级农科院如何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以豫鲁2省农科院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4(10):455-456.

[20]葛 莉.建国以来党的科技思想的发展脉络[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93-397.

Abstract:The 21st century is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eanwh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s also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level. In this paper, we divid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into four stages. Then,we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features of policies which was enacted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study has found tha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an be easily affected by the policy documents.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s affected by the planning documents and the law and regulation documents.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differ from types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So the government should actively construct the decision-making system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under the main framework of the micromanagement, then combin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in the synergistic way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政策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利用对昆明市41家民营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对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在不同时期对政策的需求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从中得出了技术扶持、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等是当前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成长中最需要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已经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科技政策与政策体系的研究仍显不足。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体现出某种不一致性、局限性和不平衡性,从而使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应有的实效性、导向性、系统性未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探讨建立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和政策体系的新途径。

一、相关理论回顾

1.国内高科技产业政策研究概述

中国企业联合会发表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指出: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主要职责应是: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公平竞争的发展规划与规则;推动和构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化保障体系,特别是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对中小企业的中介服务;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对中小企业的行政和司法监督。

周彩红、李廉水在《政策供给与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一文中对我国政策供给的现状作了分析认为,第一,投融资政策未能有效解决中小高科技企业投人不足的问题,致使广大中小企业在从导人期进人成长期、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人不足的障碍。第二,我国政府采购未能发挥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植作用,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导向很不明显。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九条虽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但缺乏具体目标和计划,缺乏相关的配套法规,也使得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被排除在政府采购锁定的范围之外。第三,税收政策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激励力度不够。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的规定》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然而,72.4%的企业因为没有盈利而不能从中受益,因此,这条政策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激励作用较弱。第四,信息网络的覆盖范围不够。中小企业一般因其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拥有稳定的信息渠道,明显处于劣势。

李杏、丁振国在《华中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分析》一文中认为,政府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之一。它不仅仅通过直接的政策支持及相关法案起作用,更主要的是通过它对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影响来促进或阻碍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政府应注重完善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机制,重点为在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其二是出台创新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政府承担,政府购买,即对于某些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早期的产品,政府可以通过这一政策对其进行扶持;政府导向,即政府通过自身具有获得市场信息的优势向技术市场、投资市场提供供求、应用等方面的引导。

刘海燕认为当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社会舆论不公,有些政府部门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和服务意识淡薄。第二,政策法规没有使所有的企业在同一地位上公平竞争,至使民营科技企业缺乏法律保护。第三,目前民营科技企业无主管部门,说是科委管,实际上科委只能协调服务,没有决定权。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民营科技企业在用人、评职称、晋级、专利评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第四,金融支持不足,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初期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能力弱小,资金短缺成为限制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

2.国外高科技产业政策研究概述

范秋芳对美国科技政策的研究认为,第一,政府通过制定创新的政策,减少在新技术开发和商业化过程中不必要的法律、制度和经济的障碍。第二,建立有效的、高性能的运输基础设施;建立拥有紧跟技术创新潮流的国家水平的研究、测试和计量能力。此外,政府还在研究与开发工厂设备和工人培训方面加大投资。第三,不断推出大型科技发展计划,促进政府与企业及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第四,加强研究开发的投人。

李奇明等探讨了日本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认为其主要特点,一是确立“科技创新立国”的战略,明确规定了日本将依靠科技创新面发展为“高度信息化大国”。二是提供巨额资金对生物、人工智能等重要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使日本在该领域中具有竞争优势。三是制定整体科技发展及其重点领域的总方针、总计划;加强对科技发展的导向,运用经济杠杆对民间企业的科技活动进行指导,把国有实验室的研究设备低价转给企业使用,把国有基础技术专利无偿或低价提供给民间企业。

黎贯才、周东杰总结了科技政策国际趋势的一般特点发现,首先,发达国家在研发上的投入都有大副度的增加,R&D与GNP之比在2.5%--3.4%之间。其次,政府从总体上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扩散及其应用进行规划和指导,亲自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再次,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创新系统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知识的生产、转移和应用之间的协调。

英国罗纳德?阿曼和朱利安?库伯在考察了英国和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后得出,需求拉动对于高技术产业生产的激励作用,比技术、发明的推力更为普遍。全部高技术成果的2/3到3/4都是需求拉动的结果,而且政府部门的需求在其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政府采购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如美国《购买美国货法案》规定,美国中小企业的报价只要高于不超过外国供应商报价的12%和本国大企业报价的6%。即可获得政府采购合同订单,这对增加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十分明显的。在美国硅谷创业初期,定单中有1/4来自政府。

二、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的政策需求分析

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政府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政策行为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手段,绝大多数的政府活动可以归结为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政府通过政策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的分配,来实现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调整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以便维系社会的正常和稳定的发展,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政策需求研究是因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经过一段时间后,政策逐步老化,效力逐步递减。为此,有必要分析和了解民营科技企业在不同时期对政策的不同需求,并以此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使政策增效期发挥最优的效果。

1.政策需求调查结果

民营科技企业产生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其成长是一个客观的连续过程。为研究的需要,我们把政策演变的时间划分为二个阶段。

经对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表明(见表1),第一阶段民营科技企业政策需求程度的排序是资金扶持、法律保障、税收优惠、技术扶持和人才引进政策;第二阶段企业政策需求程度的排序是技术扶持、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政策和法律保障。可见,随着时代变迁民营科技企业政策需求由资金扶持转向对技术扶持和优惠的税收政策。这种政策需求的转变反映了改革的时代特征,民营经济早期由于没有合法地位,其发展需要资金和法律的保护,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和人才成为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2.政策需求因素分析

企业成长的政策需求研究是从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因素出发,分析企业与政策环境因素的逻辑关系,回答企业需要什么政策,政策如何满足创业者的需求,可为政府制定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技术扶持政策。企业不同历史时期“政府科技扶持政策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见表2),政策第一阶段,民营科技企业最需要政府为企业产品、工艺开发营造良好环境;政策第二阶段,企业最需要政府支持企业“产、学、研”技术开发和通过长期计划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指导。说明企业已认识到技术是民营科技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民营科技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不断进行技术积累,整合科技资源,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开发体系,培育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

(2)税收优惠。税收是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尤其重要。税收优惠意味着企业纳税义务的减少,企业利润的增加。“这一利益让渡将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按税收优惠的方向进行,这便是税收这个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之一”。对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实际上是政府将应收而未收的税款让渡给企业,意味着政府将税款交给企业进行科技投人。因此,税收优惠不仅是政府科技投人的重要渠道,而且是政府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人的手段。税收政策对企业科技成本、科技投资风险、应用新成果、高素质人才引进等产生直接影响,而税收政策不足会加大民营科技企业在创立和成长过程中的困难。

(3)资金扶持政策。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政府资金扶持政策”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见表3),政策第一阶段,68%的民营科技企业最需要贷款,36%的企业需要政府科技资金的支持;政策第二阶段,60%的企业最需要政府科技资金支持,29%的企业需要贷款。值得思考的是作为风险投资无论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或在今天,均位居企业第三位的选择,说明企业缺乏对风险投资的认识。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权益投资,不同于银行的贷款行为,它注重的不是企业当前的盈亏,而是注重其长远的权益回报。因此,风险投资的性质决定了它与科技型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成立较晚,资信不如老企业,也不象有些国有企业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服务,因而不易获得银行贷款,表现为发展中常因资金紧缺而阻碍企业发展。在政策执行上,虽然各级政府都制定一些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心存疑虑,对民营科技企业落实相关政策上打了折扣。

(4)人才引进政策。企业不同历史时期“政府人才引进环境”调查结果表明(见表4),政策环境第一阶段,43%的企业认为有良好的引进人才环境;政策环境第二阶段,约65%的企业认为有良好的引进人才环境。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昆明市人才环境有了较大地改善,为民营科技企业引进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第一性”资源。人才队伍的建设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内外竞争中的地位。对科技企业发展而言,主要应从体制、政策、机制和文化等方面着手,加强环境建设,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

(5)法律保障。从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具备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新加坡、日本在科技园、技术城建立之前就订立了相关法规。在美国的硅谷,除了有支撑起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基本法律外,还通过大量判例法来规范当地市场主体所拥有的经济行为。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通过有关法规确保民营科技企业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财产、知识产权和正当活动受法律保护,使民营科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

三、简要评价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的结论和建议:

1.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成长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备的转轨时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利于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成长。因此,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民营科技企业成长重要的外部条件。

2.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随着时代的转变,对政府政策需求主要有三点:一是由原来的资金扶持转变为对技术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需求。二是企业对资金需求方式已由原来的国家贷款转变为政府的科技预算。三是企业希望政府积极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技术开发和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指导。以上三点变化说明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昆明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化为智力的竞争。

3.我们在考察民营科技企业政策环境过程中,发现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主体复杂、层次多样、涉及面广,作用效力泛化。其表现为:一是政策体系尚不健全,现有的政策中,往往在政策的选择上是对某一个具体政策进行筛选而最终确定,而并非对某些相对独立的多种政策相对比较进行选择。政策一旦确定,很少有机会再分析政策的作用效力,采取相应的调整政策;二是政策作用机制尚未形成,现有的政策均在各自独立的发挥作用,作用的综合力未能真正体现出来;三是政策协调性有待加强,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种类繁多。其政策的解释权所属各异,因而这些政策之间亦缺乏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总之,各地区运行的高技术产业政策没有形成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体系,没有形成以高技术政策为支撑的发展机制。

科技政策范文第7篇

关键词:政策跟踪审计;国家审计;科技创新

党的十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然而,随着我国在创新领域的投入与关注不断增加,科技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政策跟踪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创新,转变传统审计理念,提出关口前移的全过程审计,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资金高效使用、政策有力执行,以及检查政策实施后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科技创新活动由于时间跨度长、涉及资金巨大,整个过程都需科技政策的协调与控制。因此,为保证科技政策有效落地与实施,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作用与支撑引领作用,科技政策跟踪审计的开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从科技政策跟踪审计理论出发,以审计署公布的2018~2020年的审计公告与国内部分城市的审计公告为基础,深入分析我国科技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现状,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能够提高科技政策落实效率的实施路径。

一、理论分析

王慧认为,政策跟踪审计是以审计机关为主体而组织实施的,对公共政策落实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动态监督,及时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帮助政策有效落地和不断完善。科技资金与科技项目是科技政策跟踪审计的主要关注点。李洁根据科技资金的特征构建科技资金绩效审计框架,并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对科技资金进行绩效审计能够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肖玲对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科技资金存在配置“碎片化”,导致项目重复申报、科技资金使用效率低;科技项目审批“模糊化”,导致审批制度刚性不足,违规审批时有发生;科技项目监管“形式化”,导致资金使用环节监管失控,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政策评价与跟踪审计方面,周亚荣、卢雁影认为一个完善的政策评估体系是促进和加快科技政策制定体系完善的保障,从政府绩效评价的角度建立了一个包含科技政策制定、科技政策执行形式和组织机构、科技政策执行的监控与反馈以及科技政策执行效果四大指标的科技政策执行效果评价体系。邢战雷等认为科技政策审计通过监督促使科技创新发展,能够在提高企业创新意识的同时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发挥审计的正向影响作用。此外,审计还能优化创新环境,促进科研资源的优化与共享。韩云围绕聊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分析了科技政策跟踪审计的作用,发现通过全过程的动态跟踪审计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科技政策的落实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从而推动创新型聊城建设。郑小荣、陈伟华结合科技强国战略的相关政策,提出应将财政资金与科技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与发展情况、科技小微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扶持情况、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情况、知识产权保护情况、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情况作为下一步科技政策跟踪审计的重点。总体来看,目前有关科技政策跟踪审计的研究较少,还存在较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一方面已有的文献大多将政策中某一专项视为研究对象,并且大多从绩效审计的视角进行分析,对政策落实执行层面的审计研究仍然匮乏;另一方面当前的研究内容多是科技政策跟踪审计的作用、评价模型的构建等,理论分析较多,缺少数据思维与实证研究。

二、科技政策跟踪审计现状

我国自2014年8月开始实施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2016年开始按季度出具审计报告,为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维护政令畅通提供了有力保障。各省市为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根据实际情况陆续开展科技政策跟踪审计。由于审计资源分布不均、行政壁垒等限制性因素,东部沿海地区跟踪审计的执行往往早于中部与西部地区,并拥有更高的审计质量和水平。江苏省常州市于2011年调整审计思路,结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想,开始对科技资金投入、金融科技政策落实等问题进行审计。2017年,徐州市审计局开展产业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以政策与资金为主线,关注科技创新政策是否有效落实;同时,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延伸核查的方式,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科技资源管理与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最后,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三个层面提出审计建议。2021年,江苏省审计厅提出要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与保障作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围绕《长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科创产业协同发展等专项规划开展政策跟踪审计,以科学可行的审计建议推动制度与政策创新。上海市审计局认为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能够保障科技政策得以贯彻实行,2010年开始加强对重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揭示落实政策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等问题,从微观与宏观双角度分析在体制、机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体制机制,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近几年,上海市审计局采用“政校合作”和“大数据”等方法,拓宽审计思维与审计维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科创政策体系进行研究分析,保障政策落地起效。2021年,上海市印发《“十四五”上海市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用战略思维与全局观念谋划政策跟踪审计,从而推动产业发展,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以政令畅通、资金高效使用为目标,重点聚焦科创中心建设,对科技政策落实和科技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跟踪审计,揭示政策落实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推动政策落实和改进的建议。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等西部地区,创新能力是突出短板。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缺少健全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政策成功落地成为待解决的难题。为深入推进“科技兴蒙”行动的实施,内蒙古审计厅不断增强审计意识,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对科技政策的制定部署、执行进度和效果全程进行跟踪审计,寻找和揭示科技创新投资、科技项目建设等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问题,客观公正地对苗头性与倾向性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促进科技政策的落实,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贵州省则成立了研究政策与法规的专家工作组,同时开展科技政策跟踪审计,在了解政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运用事前审计的评估功能与事后审计的反馈功能对科技政策进行解析与监督,旨在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浙江省自2007年开始坚持政策执行导向,积极组织专项审计调查,加快审计转型,不断探索审计新思路,加强科技政策跟踪审计服务,2020年获得国家科技部与财政部的科技资金重点倾斜支持。在改善地方科研基础条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落实国家科技改革与发展重大政策成效这四个方面,充分发挥了模范表率作用。同时,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这三方面获得国家科技部奖励的广东省,以“三聚焦”:聚焦政策导向,确定审计方向;聚焦关键环节,提升审计水平;聚焦整改落实,保证政策行之有效为抓手,开展科技政策跟踪审计,实现创新活动全过程监管,构建有利于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科技政策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的省市进行奖励。其中在科技创新领域获得激励的省市有北京、江西、湖南、广东、浙江等。本文选取国家审计署在2018~2020年的共12份有关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审计公告以及上述城市的有关科技政策跟踪审计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对审计问题进行总结分析。通过整理可以发现,科技资金、科技项目、科技政策这三类问题出现频率最高。详见表1。(表1)(一)科技资金。科技资金的监管一直都是科技政策跟踪审计的重点。科技资金作为科技创新活动持续进行的保障,其管理与使用需要进行全过程的监督。从表1可以看出,科技资金在预算编制阶段就存在编制与执行不规范的问题。如北京市2019年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年初预算不能落实项目,造成压年使用资金的现象;杭州市应于2016年预算安排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发展资金4.5亿元,至2019年也未安排。在资金划拨使用阶段,存在审批时间长、审批环节有漏洞、资金整合不够、支持范围交叉、缺少针对性等问题。2018年,江西省景德镇直升机战略新兴产业专项资金部分未用于支持直升机产业或技术发展;湖南省2018年有关制造强省、科技发展计划等10个专项资金,存在资金边检不清晰的现象;广东省2018年收回2014~2017年分配市县的研发补助等专项资金22.34亿元。在资金管理阶段,存在套取、违规使用的现象。2018年,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虚假资料获得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奖补资金2,340万元。(二)科技项目。科技项目是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是政府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手段。审计公告显示,科技项目在推行阶段主要存在项目立项审批周期长、进展缓慢和未达到预期目标等问题。2018年第二季度审计报告显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立项推进缺少时间节点约束,8个项目申报指南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尚未获得批复。广东省2019年对4个市的88家新型研发机构进行审计,发现有20家没有产生科研成果,41家近5年没有一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科技项目在监管阶段存在申报评审过程中的虚报与造假、建设内容与申报不符等问题。如,2020年总投资128亿元的浙江平湖中意直升机生产项目存在数据重复申报的现象;同期,3个地产项目包装成重大科技创新类项目,涉及资金86.72亿元。(三)科技政策。根据表1可知,当前科技政策在制定前未考虑创新活动的需求且对创新活动认识不足,存在出台滞后,政策不聚焦、不完善、部分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广东省对支持5G基站建设政策落实情况实施审计后,发现有4个市未出台建设5G的相关政策,仅有一个市进行了简要规划。此外,部分地区对高企培育入库企业的扶植政策单一,缺少后续的引导和服务政策,研发补助的相关政策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落实。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部门间缺乏沟通以及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管,导致政策推进缓慢,作用不明显。浙江省经审计发现,受长三角区域之间关键核心技术协议与攻关机制尚未完善和各地政策不同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创新协同进展缓慢;在人才政策方面,由于全省缺少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导致22人跨地区多头申报项目,重复享受补助,涉及金额5,257万元。以上问题,剖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制度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财政制度不完善,“大财政、大预算、大资产”理念尚未牢固树立。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理念不深入,绩效管理缺少广度与深度,权威性与前瞻性不强。无法做到对资金全链条、全环节的跟踪,导致科技资金闲置沉淀,难以发挥作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不完善,政策统筹不足,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有时还会存在滞后性,导致一些政策不配套,规划不衔接,项目建设进程停滞不前。同时,各部门甚至地区间的相互促进、良好互动、信息共享的局面还没有完全形成,使得科技创新领域协同机制推进不快,产生管理盲区。二是审计介入不及时,审计深度有限。政策跟踪审计强调对政策实施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在期初发挥审计预防作用。然而当前科技政策跟踪审计,多是以事后审计为主,在每个季度末、年末或创新活动终结时开展审计工作,并未做到对科技政策制定与实施、科技资金流向、科技项目建设的动态全程覆盖审计。缺少对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的关注,就难以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中梗阻”,科技政策执行难、科技资金管理使用不善、科技项目成效不及预期等问题就会频繁发生。三是审计力度与问责力度不够。政府或科技部门对科技资金、科技项目的监督往往是通过社会审计进行,缺乏内部审计的意识与制度体系。同时,目前科技政策跟踪审计无法打破传统的以处室为单位的审计组织,缺少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审计合力。科技政策跟踪审计的对象具有广泛性与复杂性等特点,而社会审计则多是关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其知识储备与人员素质难以应对政策跟踪审计的要求。对问责情况进行总结后发现,审计署的审计公告中的追问问责情况,是对全部政策的问责情况,其中科技政策的问责人数没有公开。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部门执法监督不严格、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政策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等,也是一些问题屡审屡犯的原因。

四、科技政策实施效率提升路径

科技政策跟踪审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检查科技政策实施后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政策有效性主要受政策本身与政策实施效率影响。根据对审计进行分析后发现的问题,提升科技政策实施效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牢固制度基础,做好顶层设计。通常科技政策的相关工作是由科技管理部门开展。科技管理部门应围绕科技创新建立系统性的政策体系,根据以往政策实施情况不断完善现阶段政策的传导机制。在考虑政策本身的同时,还要考虑不同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确定政策实施后的直接与间接效果,形成政策合力。综合运用科技创新投入、产业创新、金融税收等政策工具,使政策体系能够覆盖到科技创新全过程。在制定科技政策时,摒弃以往“唯数量”的观念,关注科技政策质量,且拥有一定的前瞻性,保证科技政策的效益性,减少未来实施阻力。(二)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强化组织保障。科技管理部门应建立组织领导和责任机制,树立科技政策落实意识,跟踪科技政策实施情况,提升科技政策实施效率。建议由科技主管部门领导牵头,相关业务司局领导组成管理领导小组,紧跟国家大政方针,服务科技创新战略,定时开展科技政策管理组织协调工作,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为强化组织保障,科技管理部门可以借助审计机关力量,强化科技政策实施效果。建议学习成都市审计局设立政策跟踪审计处,负责对科技政策进行专项跟踪审计,监督政策实施情况。(三)多方面提升审计监督作用。首先,转变审计工作理念。从过去注重科技政策落实、科技资金运用和项目建设结果,转变为前期对科技政策制定、规划的侧重,实行科技资金与科技项目的阶段性或中期审计,关口前移,以实现动态全过程审计。其次,提升审计人员素质。由于科技政策覆盖面广、内容繁杂,因此科技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对审计能力要求较高。审计机关需要打造一批既拥有专业素养又拥有责任意识与思想道德基础的审计人才,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最后,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并充分运用审计结果。通过制度保证审计权利正确运行,审计工作顺利实施。建议将审计过程进行公示,建立审计承诺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和审计组长责任制等,从而更好地确保审计的真实性,保证监督到位,进而提升审计质量。此外,还要充分且有效地运用审计结果。审计结果作为信息资源,在运用过程中发挥价值。建议科技管理部门提升对审计结果的重视程度,及时发现科技活动中的风险点并进行规避,保证科技政策高效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综述[J].审计研究,2017(02).

[2]李洁.科技资金绩效审计框架设计及应用研究———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为例[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06).

[3]肖玲.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审计监管重点[J].科技风,2015(09).

[4]周亚荣,卢雁影.地方政府科技法规、政策执行效果评价研究———基于政府绩效审计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1(31).

[5]邢战雷,马广奇.科技创新政策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政监督,2019(14).

[6]韩云.加强科技政策跟踪审计在建设创新型聊城中的作用研究[J].经济师,2021(09).

[7]郑小荣,陈伟华.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科技强国政策跟踪审计重点研究[N].中国审计报,2021-08-18(006).

科技政策范文第8篇

摘要:科技的发展不仅是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方法的创新,更是科学精神的塑造。因为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不断更新的,科学精神却是永恒的。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对科技认识的细致化和结构化,这种细致化和结构化就是在思维内在形成的兼备优良传统的科学精神,同时它们又体现在对科技活动起着引导和支撑作用的科技政策中。通过对科学精神和科技政策的内涵及其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科学精神是科技政策的灵魂、科技政策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一主旨。

关键词:科学精神;科技政策

英国学者梅森曾说过,“科学主要有两个根源。首先是技术传统,它将实际经验与技能一代代传下来,使之不断发展。其次是精神传统,它把人类的理想和思想传下来并发扬光大[1]。” 科学起源的这两个传统使其兼备技术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双重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人文精神逐渐窒息,科学的技术理性却过度膨胀,使得科学在很大程度上被异化。如何控制这种异化,如何保证科学能在正常规律下发展,就少不了政策的规范与引导了。在伴随着政策不断出台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兼顾精神的传统。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科学精神与科技政策的关系进行分析了。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对于科学精神的研究可以说是一幅百花争艳的局面。从早期R.K.默顿的己被普遍引用和评论的观点:“科学的精神特的质是指用以约束科学家的有感彩的一套规则、规定、惯例、信念、价值观和基本假定的综合体。”开始不同的中外专家学者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他们对科学精神内涵的看法各有千秋,然而笔者认为, 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求真精神注重实践反对空谈是科学的求真精神。

2.理性精神崇尚理性思考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

3.实证精神科学基于事实,科学实验是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的最终源泉和最高检验标准。

4.批判精神怀疑和批判可以促进科学进步。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

5.创新精神科学的生命就是创新,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灵魂。创新精神是科学得以创造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6.协作精神 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已不容置疑地成为科学事业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保证。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是贯穿科学的内在动力。无论是针对科技的学习、建立科学体制、形成科学方法以及发展科学思想都离不开科学精神。它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的一种意识,是需要具备的一种态度,是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是科学活动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二、科技政策的内涵

政策是行为规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下的产物。政策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其他行为规范不能取代的作用. 科学技术随着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它已经不再仅限于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往往是对全球、全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几乎是所有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政治、法律等等问题,都会有科技问题掺杂其中,并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当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几乎所有的科技活动都被纳入国家或政府的规划之下,因而国家或政府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引导科技的发展,制定了各项科技战略、科技规划和立法,这三项措施构成了对现代社会科技活动的强大的外部控制[2]。这就使得科技政策在各种政策当中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由于科技政策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社会系统中的,也并非与其他领域的政策相隔绝,而是与许多领域的政策有交叉重叠之处,并且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当今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国家、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对于科学精神与科技政策的关系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探讨的。

三、科学精神是科技政策的灵魂

在政策过程的两大阶段都需要科学精神的指引,因此说科学精神就是科技政策的灵魂。我们以科技政策的制定这一阶段来说明。

科学精神有引导科技政策制定的主体和客体的作用。任何有悖于科学精神的东西都会对具体的政策造成影响,也会出现相应的政策失灵现象。在科技政策制定的主体当中,在国家层面就要坚持理性求真的科学精神,任何科技政策的失误都会对科技的发展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或破坏。

从政策制定到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还存在着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只有科学精神的正确指引,有效的执行,才能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否则,再好的政策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由于缺失了科学精神的指引也往往会出现执行的偏差,造成科技政策失灵的现象。而恰恰是少了科学精神的约束,往往在政策的后制定阶段就会导致监督的有效性受到挑战,就会出现一些失灵的表现.

四、科技政策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科学精神是在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国内国外的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并在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被运用,把这些精神或思想内化在他们的主观取向中,并在他们制定和执行科技政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科技政策是科学精神的载体,科学精神是“本”,而科技政策是“末”。科学精神给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活动指出目标和方向,倘若本末倒置,科学精神就会成为诠释科技政策的附庸存在,科技政策亦会变成没有根基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技政策失去了科学精神作为指导,就会陷入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非理性化、非规范化的泥潭,而在非理性化的科技政策指导下的科技活动就必然表现为有悖科技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盲目活动[3]。

五、小结

科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在于不断地完善整个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机制,是科技发展政策能够不断地发挥它对科技研究的催化。在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与对策时,我们必须沿着科学精神对整个科技发展的启示,它的启示就是在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的同时,又要不断地去追求和弘扬科学精神,那使这些精神能够真正的贯彻到科技发展过程中,使得科技变得更加的开放与包容,也是科技发展变得更加的纯洁与高尚。

作者简介:

1.殷常涛,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8级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科技政策研究。

2.马姗,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科技政策研究。

3.谈新敏,教授,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主任,科学技术哲学学位点教授。

参考文献:

[1]斯蒂芬.F.梅森. 周熙良等译.自然科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李侠等.浅谈科技政策失灵现象[J].科学学研究,2001.

[3]王志强.中国科技政策思想:一个不应被忽视的研究领域[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05).

本论文系郑州大学2010--2011年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科技政策范文第9篇

【关键词】河南省 国际科技合作 政策 辩证关系

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政策及特点

为促进科技创新,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中原崛起的意见》、《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一系列提高科技、经济竞力的政策措施。同时还出台了《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更进一步地推动了自主创新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全面开展。总的来说,这些政策反映了河南省科技兴省的发展思想。而就国际科技合作而言,河南省的国际科技合作政策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政策覆盖面较广。河南省的科技政策涵盖了科技发展战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专利保护、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服务本省科技发展及在省内普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涉及面较为广泛。从每一项政策的具体内容上来看,战略性的政策涵盖面都较齐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河南省今后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方向和重点。

政策的制定能够紧密结合河南省省情。河南省的科技政策能够紧紧围绕河南省的实际情况确定其科技发展的具体方向。如《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了河南省科技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这些领域紧密结合了河南省的具体资源条件,充分反映了对河南省现有产业的科学规划和对人口大省所产生的人口与社会问题的治理思路。同时,针对农业大省的特点,河南省还专门制定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对河南省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及实施措施作了详细规定。

鼓励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尚需进一步细化。目前,河南省直接鼓励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主要有《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两项,间接鼓励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主要有《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两项。就前两项政策而言,《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仅在“其他若干政策和措施”中提到了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工作重点,这仅是一个工作方向,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更为具体的激励措施,以供各执行部门在工作中加以实施。在以上四项政策中,《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和《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内容翔实、具体,确实能够起到促进河南省科技发展和国际科技合作的作用。但与境外技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政策相比,河南省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一些相关的国际科技合作政策,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

完善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的建议

完善科技投入政策。《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显示,科技投入主要来自政府、企业和银行。企业的科技投入包括技术产品的生产企业自身研发经费的追加和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但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投在研发阶段的不多,投在基础研究的则更少。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宽科技投入渠道。

一是国际投入渠道。将国际投入渠道纳入科技投入体系也是发展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的要求。在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中,国际资助、国家资源互补、国际BOT合作运营等合作模式都可以全部或部分地吸收境外科技资金的投入。如果能够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地开展上述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活动,不仅可以拓宽科技投入的渠道,同时也可进一步推动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是个人投入渠道。改革开放后,我国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是,由于政策、机制和理财观念等原因,居民个人很少将资金直接投向高科技研发,而只是通过购买部分上市高科技企业的股票进行投资,对不能上市的研发机构则无法通过良好的渠道进行投资。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并制定政策,鼓励民众把一部分富裕的资金投入到资助科技开发和创新上。如可采用建立技术革新型公募资金制度的方法,成立一个技术革新型公募基金,面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倡导拥有较多富余资金的民众把一部分富裕的资金,投入到该基金中来。对于研发成功的科研项目所获得的收益,可通过基金给出资人分配其相应的利润。

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关于科技创新工作,河南省早在2005年就出台了《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中原崛起的意见》。2006年又出台了《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快创新体系建设。这些政策都能够起到促进河南省科技创新不断发展的作用。但除此之外,还需要出台一些补充性的激励措施,进而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通过采用一定的财政政策来激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政策中,可以通过制定政府采购政策来支持一些科研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如对中小企业生产的技术开发制品,政府大力倡导相关机构优先采购。虽然现在政府采购都实行较为公开透明的招标制度,但也可以在招标范围、招标条件上给予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一定的政策倾斜,使这些企业得到较多的推销创新产品的机会,从而起到激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中小企业创新给予信贷和融资来支持一些科研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如对中小企业创新给予低息贷款或提供商业贷款担保,优化贷款发放流程等。

科技政策范文第10篇

研发投入“量入为出”,重点保证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实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的增长与繁荣。

奥巴马坚持通过创新确保美国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战略,在国情咨文中大力倡导创新,提出美国要想赢得未来,就必须在创新、教育和基础设施方面超越其他国家,并了新的《美国创新战略》,以明确国家的创新目标和战略措施。

通过七个延续拨款法案,美国两党预算之争最后才以从总统提交的预算案中砍掉385亿美元而告结束。在此情况下,美政府只能“量入为出”,2011财年的研发投入出现了下降,为1443.37亿美元,比2010财年减少52.25亿美元。奥巴马政府通过削减国防研发经费来尽量保证非国防研发的经费投入,并重点保证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今年2月,奥巴马政府了《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对2009年的《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发展,创造高水平就业》进行了深化与升级,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推动美国创新的战略规划和措施。从“创造就业”到 “确保经济增长和繁荣”,这一措辞上的变化体现了美国政府对创新的重视和实施创新战略的决心。

新的创新战略提出了五个新的行动计划,即无线网络计划:在未来5年内使美国高速无线网络接入率达到98%;专利审批改革计划:将专利的平均审批时间从35个月缩短到20个月;教育改革计划:要在未来10年内新培养10万名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师;清洁能源计划:到2015年使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个电动车数量过百万的国家,2035年使清洁能源发电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例提高到80%;创业美国计划:要帮助中小企业创业并提高就业,使科研成果能尽快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而增加新公司成功的机会。

新的创新战略以教育、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以及先进的信息生态系统为创新的基本要素,提出要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与实验税收抵免,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高增长和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以及推动创新、开放和竞争的市场等政策来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创新的市场化;最后,实现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空间技术、卫生医疗技术以及教育技术等国家重点优先领域的发展和突破,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战略。

英国

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思路明确,创新为重点,人才是关键;新的空间、海洋等领域发展战略出台。

近两年,英国联合政府一直秉承着在经济危机中利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发展这个目标制定相关科技政策。在2010年底,英政府了《国家基础设施计划》,宣布投资2000亿英镑,重点推动低碳经济、数字通信、高速交通系统和科学基础研究方面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6月,英政府公布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战略》,再一次明确了科技的经济推动作用。

2010年11月,英政府《技术蓝图》报告,明确提出英国要努力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创新科技投资之地;2010年12月,英国出台了《技术创新中心报告》,提出要建立技术与创新中心的建议,以构建国家层面上的技术转移战略;2011年3月,英国政府宣布投入5100万英镑,在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下建立9个创新制造研究中心,并资助未来先驱制造计划;10月,英政府宣布首个技术创新中心(TIC)成立,该中心将致力于在制造业领域降低创新的风险,将科学成果经过进一步的研发转化为真正的产品,以推动英国制造业的发展并吸引国际企业。

2011年4月1日,英国航天局正式成立。新成立的空间局将负责制定国家航天政策与重大预算,对英国所有的民用航空事务进行集中管理;4月7日,《英国空间技术发展战略》出台,提出了涵盖通讯、传感、探测和太空利用等领域的技术路线图。

2011年9月19日,英国出台海洋产业增长战略,提出6个方面的发展主题。该战略是在对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思想不断整合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海洋产业增长战略,该战略的实施,有望带动英国海洋产业产值增长80亿英镑,到2020年达到250亿英镑。

俄罗斯

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获得了更多的拨款;将继续采取措施支持科技创新。

2011年俄罗斯科学技术领域获得了比往年更多的政策支持。不仅俄罗斯总统在本年度签署总统令,确定了未来几年俄罗斯科学发展的优先方向,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普京也在其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俄政府将继续采取措施支持科技创新。

1月,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公布,2011年俄政府对民用科学拨款将达到2278.00亿卢布,比2010年增长32%以上。其中,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拨款较2010年增长了9%,对应用研究的拨款较2010年增长了50%,对国家3大科学基金(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和促进科技型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拨款为110亿卢布,比2010年增加了600亿卢布。

4月,普京在国家杜马发表上一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俄联邦政府将继续采取措施支持科技创新。他指出,俄罗斯应该成为真正的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应该进入世界五大经济体的行列。未来十年,创新产品在总产量中的比例应该从目前的12%提高到25%至35%。

7月,梅德韦杰夫签署总统令,确定了未来几年俄罗斯科技优先发展的8大领域以及27项关键技术清单。被列入科技优先发展方向的包括安全与打击恐怖主义、纳米技术产业、信息通信技术、生活科学、远景武器、军事与特种设备种类、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交通运输与航天系统、能源效率与节能,以及核能技术。

10月,《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创新发展战略》新版本出台。该文件对2020年前俄经济发展的目标、路径、方式等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划,并提出将进一步加大国家在创新发展中参与及投资。根据该文件,到2020年俄国内研究与开发支出应占GDP的3%,而其中国家财政拨款应不低于45%。同时,新版本还补充了“预算战略”“能源战略”“运输战略”等内容,以实现“全系统创新”。

德国

通过了《纳米技术2015行动计划》、“生物经济2030国家研究战略”、《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科技计划。

1月12日,德国政府批准通过了《纳米技术2015行动计划》,这是德国第一次在高技术战略框架下将政府所有有关纳米的促进行动纳于一个计划。该计划包括在气候能源、健康、交通、安全和通讯等重点领域促进纳米技术的研究和技术转让;加强纳米技术对人类和环境危害性研究等6个领域。6月24日,德国国家科学院生物经济理事会提出了“生物经济2030国家研究战略”三个优先主题:培育新型抗病、高产农作物和家畜品种,减少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开发新技术、改良现有方法,降低收获后损失;改善土壤肥力,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德国政府于2010年11月制定了该战略,并准备投入24亿欧元支持该计划。6月30日,德国联邦议会批准了放弃核能的议案,决定在2022年前关闭所有17座核电站。这是德国能源政策的重大转变,为此,德国将投入数十亿欧元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天然气发电厂等。7月1日,德国政府提前开始实施原计划在2012年1月实施的减少太阳能光伏发电补贴15%的措施。同时,德国政府还对现行《可再生能源法》进行调整修改,着重对生物质能源发展进行合理引导和规范。8月3日,德国联邦政府通过了第六能源研究计划《面向环保、可靠和廉价的能源供应研究》。该计划规定了德国政府未来几年在创新能源技术领域资助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优先事项,是德国政府能源和气候政策的补充。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是该研究计划两个明确的重点。8月19日,德国联邦农业部决定在2011年到2014年投入1.8亿欧元用于支持生物质能源技术研究,研究经费将来自《可再生原料研究计划》和联邦政府能源气候基金。10月20日,德国联邦政府正式启动了医学技术创新国家战略进程。来自政府、学术界、企业界和医药健康界专家共同组建了医学技术创新国家战略进程专家委员会,为促进德国医疗技术发展研究制定具有连贯性的创新政策。

法国

投巨资发展风能,签署《获取与惠益分享名古屋议定书》。

1月25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法西部港口城市圣纳泽尔宣布,法国将投入100亿欧元在近海建设风力发电设施。新建风力发电设施的装机总容量将达到3000兆瓦,政府希望通过此举将风力发电发展成国家的一项支柱产业,并在未来向国外出口电力。他表示,首批招标活动将于今年第二季度展开,预计工程将为法国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

9月21日,法国环境、可持续发展、交通与住房部发表公告宣布,该部部长纳塔莉・科希丘什科-莫里泽20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了规定遗传资源利益分配的《获取与惠益分享名古屋议定书》,法国成为签署该议定书的第54个国家。公告中说,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能够为医学、农业等领域带来创新,《获取与惠益分享名古屋议定书》可以让大家更加均衡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且有效地打击盗猎、盗采等非法活动,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该议定书重申国家对其资源的,并为这些资源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法律确定的帮助。

加拿大

继续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明确了加拿大的三大核心优势――创新、知识、人才,并确定了四个国家重点发展领域

2011年,加拿大保守党政府继续实施2007年政府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让科学技术成为加拿大优势》。明确了加拿大的三大核心优势――创新、知识、人才,并确定了四个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分别是环境、资源能源、生命科学以及信息通讯,提出把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科技引领建设一个可持续的、有竞争力的、有独特优势的加拿大。

加政府结合其自身优势和保持世界领先优势的目标,将发展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环境领域主要包括水资源保护、水处理技术、污水治理技术等;资源能源领域主要包括油砂开发、北极研究、生物燃料、燃料电池、重水核能技术等;生命科学领域主要包括再生医学、神经科学、老龄健康、生物工程和医药技术等;信息通讯领域主要包括新媒体、无线网络与服务、宽带网络、电信设备等。2011年加拿大政府在实施科技发展战略时重点强化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带动企业创新工作;二是强化加拿大的研发优势;三是重视科研成果商业化和推动企业创新;四是重视教育和培训。在这四个方面,加政府都增加了预算开支。加政府还非常重视政府各项科研计划之间的合作,以及联邦政府和各省政府在支持私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商业化之间的协调。为加速创新技术产品的商业化,加拿大联邦政府的三家机构“国家研究委员会”“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加拿大商业发展银行”之间也加强协调和合作,更好地使各自的研究计划实现互补互助。

日本

329项最尖端研究开发支援项目围绕着“绿色创新”和“生活创新”主题,民众对政府核能政策产生质疑。

根据2月初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的决定,2011年度共选择了329项最尖端研究开发支援项目作为科技发展重点。这些项目依然围绕着“绿色创新”和“生活创新”两个主题。在高龄少子化以及整体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近年来日本的科技发展之路出现了一些颓势。根据日本科技白皮书披露,日本的年轻一代科研人员不但缺乏“走出去”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意愿,而且越来越缺乏独立工作精神,依赖心理重,很难独挡一面。而日本的中小学生对于理工科的兴趣也逐年下降,长此以往,未来的日本科技发展很可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近海发生超大地震,地震引起的海啸使位于福岛县的隶属于东京电力公司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由于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处理迟缓,措施失当,核泄漏演变成了严重的核灾难,其恶劣影响目前也难以估量。此次事故也影响到了日本的科技政策,由于日本一直以来坚持大力发展核能的政策,而核泄漏使日本民众对政府的核能政策产生了强烈的质疑,这种质疑很快也向其他科技领域扩散。日本政府一方面呼吁日本的科技人员提高社会责任感,与政府保持一致;另一方面,继续强调科技的重要性,积极利用科技为防灾减灾服务。而在未来核能发展方面,借鉴了此次核灾难的教训,日本开始重新布置包括核能在内的能源基本计划。在新能源计划中,未来核能开发的比例将从以往设定的占全部的50%大幅度消减。而鉴于目前核能的不可替代作用,核能依然会同化石燃料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燃料等可再生自然能源以及节能作为未来日本能源政策的四大支柱。

韩国

延续绿色经济增长战略,制定云计算发展战略和建立在信息技术优势基础上的产业发展战略。

韩国政府延续2008年以来的绿色经济增长战略,同时制定了云计算发展战略和建立在信息技术优势基础上的产业发展战略。

1月,韩国知识经济部公布了2020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思路,提出要实现从“快速跟踪”战略到“领跑者”战略的转变,并实施“独一”未来成长战略。面对转型的巨大压力,韩国将科技发展置于国家发展的优先位置,通过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提升韩国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5月,韩国政府作出大力培育云计算产业的决定,还发表了《云计算扩散和加强竞争力的战略计划》。韩国政府决定,计划到2014年前,向云计算领域投入6146亿韩元(约合6亿美元),争取实现国内云计算市场规模翻两番、资金规模达2.5万亿韩元(约合25亿美元)、国内相关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0%的目标。韩国希望利用发展云计算的契机,成为全球信息网络枢纽和互联网数据中心。5月,韩国知识经济部表示,韩国政府已经选定六大产业技术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产业技术,并从2012年起5至7年内投入1.5万亿韩元来促进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韩国六大产业技术包括:1. 可以生产透明柔性显示器的技术;2. 脑神经信息IT融合技术;3. 多用途小型模块核反应堆的相关技术;4. 用于开采深海资源的海洋技术;5. 生产超精密连续电子印刷的技术;6. 生产多功能图形材料的技术。韩国政府将在制定国家知识经济研发投资方向的基础上,对有关事业结构进行调整。

巴西

提出“创新产生竞争力,竞争力促进增长”的科技政策口号。

2011年巴西新政府上台,新政府于8月宣布2011年到2014年新的工业政策:“巴西更大计划”,其中包括以加强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政策,提出“创新产生竞争力,竞争力促进增长”的科技政策口号,同时,将“科学技术部”改名为“科学技术与创新部”,以突出对创新的重视。“巴西更大计划”规定,国家经济与社会开发银行在资助创新和投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向科技部所属科研与项目基金提供20亿雷亚尔,该基金计划总共要达到50亿雷亚尔,是2010年的5倍,用于扩大机构创新。在到2012年底为期限的鼓励投资计划中,将信息和通讯技术设备、混合动力汽车等列为重点科技项目。同时,巴西酝酿以具有成功先例的“巴西农业研究院”为蓝本,建立“巴西工业科研与创新研究院”,其目标是加强工业、科技创新,为此,科技部与全国工业联合会签署了一项意向性备忘录。在加强人才培养方面,巴西推出“科学无国界”项目,计划为巴西学生提供75000个奖学金,为他们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深造提供条件,包括攻读本科、博士和博士后。巴西还考虑扩大国内总产值中对科技的投入比例。巴西科技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09年为1.2%,大约242亿美元。采取措施,鼓励私人科技消费,从目前的0.55%增长到0.9%。近年来巴西创新指数在世界各国排名中有所提高,2011年公布的由欧洲工商学院与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共同编制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巴西排名从2010年的第60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47位。

南非

公布了《南非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白皮书,确定“先高峰、再平顶、后下降”的排放控制战略。

10月18日,南非政府正式公布了《南非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强调,根据南非政府确定的“先高峰、再平顶、后下降”的排放控制战略,到2020年至2025年,南非的温室气体排放将达到峰值,其下限为3.9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下同),其上限为2020年5.83亿吨,2025年6.14亿吨。然后经过10年的平顶期,从2036年起,温室气体排放量开始绝对下降,到2050年,其排放量下限为2.12亿吨,上限为4.28亿吨。白皮书引入了“碳预算” 措施,要求那些排放大户在两年内完成各自的碳排放预算,制定出各自的减排和低碳发展战略,详细列出减排项目,政府将对这些项目进行测评。白皮书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检测和评估体系,来测定气候变化应对行动的成本、效果和冲击等。环境部将在2年内完成对“气候变化响应检测与评估系统”的设计并公布草案。11月17日,南非政府签署了“绿色经济协议”。到2020年,在居民、商业和工业建筑的屋顶安装至少30万台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南非工业发展公司将在未来5年投资250亿兰特(约31亿美元),支持发展绿色经济。通过对采用高效照明系统的家庭和商业用户给予奖励和提高白炽灯的关税等措施,来逐步淘汰白炽灯。根据“国家能源效率战略”的要求,各部门要在2015年之前,实现能源强度减少目标,即:居民用户减少15%,商业与公共建筑减少10%,交通部门减少10%,工业和矿业部门减少15%。支持发展可用于发电的清洁燃煤技术,包括碳捕获和封存技术;支持开发电动汽车技术,支持生产面向非洲市场的清洁厨灶和加热器。

乌克兰

在数学、力学、物理学、材料研究、动力工程等领域取得了新的成果。

上一篇:商务工作论文范文 下一篇:林业造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