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创新范文

时间:2023-02-25 03:36:21

科技与创新

科技与创新范文第1篇

《科技与创新》(CN:14-1369/N)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科技与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上层建筑

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靠创新驱动。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往往首先由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由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的创新驱动,合力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当今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从科技创新到生产方式创新,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较好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适应。但在上层建筑领域,从思想文化到体制机制,却还有许多方面禁锢束缚着创新驱动力的发挥。本文将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1 创新驱动的历史借鉴

人类的文明历史,主要从东方开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同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古希腊,则更具文明创新的特征。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唯物论、苏格拉底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柏拉图的理想国、伊璧鸠鲁的无神论、梭伦的政治改革和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等等,无不对世界的科学、哲学、文化、教育、伦理和政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些成就并不完全是希腊人的发明,却体现了希腊人的创新。

14世纪到16世纪,是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开始发展的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改变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封建观念和制度,在科教哲文等方面表现了许多创新理念。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哥白尼、伽利略、培根、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莫尔、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犹如灿烂群星,照亮了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上空,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18世纪是一个启蒙的世纪,一个继文艺复兴后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发现,以瓦特蒸汽机发明应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同时受到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障碍。面对“万马齐喑”的封建禁锢,不仅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哥德、席勒、笛福等文学家,还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加图等经济学家,边沁等法学家、伦理学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共同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纪。

启蒙运动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促进了欧洲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创新,激发了18世纪到19世纪欧、美、日、俄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语)。启蒙运动还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的代表人物黑格尔等均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也促进了美国的独立,杰斐逊就是根据启蒙运动的理念起草了《独立宣言》,并激励美国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人类进入20世纪,一场以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创新推动的原子能、无线电、电子信息、航天航空以及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普及,更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变革。由此产生的多元文化和多种经济成份的融合,正以浩荡之势,促进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及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

2 非技术创新驱动的中外对比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15世纪前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四大发明(活印、火药、指南、造纸)、五大技术(瓷器、纺织、造船、建筑、水利)都产生过世界性影响。然而当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和美、日、俄等国家快速发展时,我们却一次次错过了发展机遇。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创新驱动的非技术因素严重束缚了科技创新能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1 思想文化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人类灿烂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特别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出现了空前的思想活跃,形成了一批影响后世2000多年的独创思想和优秀文化。但自秦汉开始,统治阶级出于封建统治需要,先是“焚书坑儒”,继而“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将“三纲五常”的封建教义加以固化,在“万口一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可知也”的思想禁锢下,民众中逐步形成唯书唯上、墨守成规的保守风气。“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观念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创新热情。相比之下,欧洲国家虽然也有上千年的“中世纪黑暗”,但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数次思想解放的洗礼,培育了深厚的创新文化。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当然,欧洲国家科学精神与创新文化的形成,也是他们许多代人奋斗牺牲的结果,正是布鲁诺以生命的代价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赫胥黎以“斗犬”精神宣扬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从此自然科学才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恩格斯语)。

2.2 科学素质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却又是一个国民科学素质不高的国家。据中国科协公布的2000年中国科学素养调查:中国每千人只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一比例仅为美国的1/23和欧盟国家的1/15。造成这种差异,首先是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不同。中国千百年来把读书做官作为目标,把四书八股作为教材,把朱熹的“集注”作为唯一标准,不能越雷池半步,使人们从读书起就被扼杀了创新精神,缺失了科学知识。而欧美国家办学以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为目标,教授内容也以自然科学、实用技术为主,人文思想也强调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因而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如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就培养了培根、牛顿、达尔文、雪莱、亚当・斯密等著名人物和上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次是对科学普及认识重视程度的差异。在我国,虽然对科技创新已高度重视,但对科学普及的相辅相成作用认识不足。创新型国家则把科普看作科技的应有之义,如各种专业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场馆在欧洲国家数不胜数,更是市民的必去、常去之处,成为这些国家重视国民科学素质培养的生动风景线。

2.3 体制机制的历史对比

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本身缺乏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制度性设置和安排,相反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对科技创新形成严重禁锢。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形成了较完整的独立科研体系。但由于我国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期,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早在18世纪

就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到19世纪,这些国家科技创新的企业主体地位、社会组织的管理功能和创新活动的市场竞争机制等,均已较为成熟完善。企业、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主导作用,政府则主要从政策导向、税收杠杆和法律保障方面进行宏观引导、管理和规范。因而创新成果与市场直接接轨,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2.4 法治环境的历史对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科技法规的建设,先后制定了《专利法》、《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著作权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科技法律,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我国的科技法规大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深远,加上我国长期的封建人治影响,有法不依、知法违法等现象仍很严重。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鼓励和规范科技活动的法律早在200多年前就形成体系,一些国家还在根本大法中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如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就规定“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从而促进了美国的各种发明创造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并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使之在20世纪初跃为世界头号强国。

3 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科技、经济、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不断创新而推动的。它们互相依存制约,又相互转化促进。当社会渐进发展时,科技的创新对生产力起主要推动作用,当量变积累到质变,进人飞跃发展阶段时,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就成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更重要方面。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和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集聚了足以产生部分质的飞跃的物质能量,因而也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因素提出强烈的改革要求。

就科技创新而言,新中国已建成多学科完整的科研体系,并拥有上万亿资产的科学仪器和技术装备,拥有3 3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国家统计表明,2007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3 664亿元,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拨款达2 127亿元,应该说,我国的科技创新已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我国规模以上企业75%没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99,7%的企业没有专利申请和自主知识产权,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全国每年产生数万项科技成果,其转化和产业化率不到10%。这种不成正比的投入产出,说明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矛盾方面,已从物质条件的制约正逐步转为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非技术因素的束缚。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3.1 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的灵魂,创新精神说到底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世界观的本质体现。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土壤深厚成果才丰硕。但在思想文化战线,我们面对的是2 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沉重积淀,封建文化残余的影响不容小视。这就要我们以思想解放大讨论为契机,深刻理解创新文化的内涵,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对其糟粕应坚决批判摈弃,对其精华应与创新文化加以有机融合,努力在思想理论、文艺创作、舆论宣传等方面确定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的主体地位,并在各级领导中带头加以宣扬,使之日益深入人心,逐渐蔚然成风。

3.2 加强科学普及,提高科学素质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科技进步总是靠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轮驱动的。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哪个方面,科学普及也会跟踪到那个方面。总书记曾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但目前,相对科技创新而言,科普工作无论从领导重视程度、科普投入力度,还是人员队伍和设施建设,都明显是一条短腿。如财政投入,中央财政2006年对科普的投入还不到对科技投入的百分之一。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要逐步消除国民科学素质较低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约,实现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要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能真正如中央领导所要求的“像抓发展那样抓科普,以抓科普来抓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才会在较短时期内有较大提高,中国的科学发展才有最为重要的坚实基础。

3.3 明确创新主体。加快制度创新

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现阶段,是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解放生产力的关键。体制机制问题,首先要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体制机制的制度性安排,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骤:其次,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和市场激励机制;三是使创新人才包括创新型企业家的形成机制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规律。体制机制的创新,既要促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进一步适应,更要改革上层建筑中行政管理体制甚至政治体制中对经济基础的不适应部分,使相关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运作程序等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3.4 完善法制体系,营造法治环境

完善的法制体系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针对目前科技创新的法制体系不完善、不够刚性及国民的法治意识淡漠等状况,一方面要进一步修订和补充相关法规,并注意在立法中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防止部门利益法律化;在地方立法中要根据实际,使必须条款尽可能具刚性,使各方都有切实可依的法律准绳。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法规的普及教育,使相关法规深入人心,从而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科技与创新范文第3篇

1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科技文献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科技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是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2开拓新的网络服务模式通过网络信息资源重组集成、智能化信息检索、个性化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信息中介等全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可提高科技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知识的增值效应,更好地为企业科技研发、经营管理等信息服务提供了信息服务网络服务平台。3信息集成实现资源共享构建科技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共享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以数据库网上互联为基础建设信息仓库,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科技创新提供集成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4开展智能化信息检索服务利用智能化信息检索功能,进行信息内容深度检索,为科技信息需求者提供快捷、便利的信息检索服务。5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通过个性化信息服务,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信息与处理,为科技信息索取者缩减了检索中间环节过程,推进了科技研发创新,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

2科技信息服务,为科技工作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科技信息工作可通过利用资源、人才优势,研究和把握信息用户的需求,找准信息服务突破口,发挥科技信息服务作用。1以企业自身科技信息建设发展为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收集、整理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以企业内部期刊、学术论坛、科技交流、网上专栏等各种形式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信息,以有效可行的信息服务得到企业管理决策者对科技信息工作的重视和支持。2以科研部门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开展工作,跟踪信息服务。3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重点,搜集、分析、整理各种信息,为企业提供竞争信息服务。4围绕自身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战略,及时收集、整理国内外各类科技战略信息、科技政策信息、科技前沿动态信息,将科技信息转变为科技信息服务。

2.1科技创新可促进企业信息服务的发展

科技创新和信息服务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随着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企业对信息服务起到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更为重视。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进而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拓展了科技信息服务空间。

2.2科技创新营造了高素质科技信息人才队伍

科学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来实现,科技创新与科技信息服务为互动关系。在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对科技信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加强科技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使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提高科技信息服务质量,从而促进了科技信息服务水平。

3科技信息在现代企业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要想做好企业的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活动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体系,强化信息服务措施,并建立实用有效和满足实际需求的专业信息应用体系就日显重要。

3.1面临的机遇━领导重视、发展

一个企业是否持续稳定的发展,跟企业各级领导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特别关注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坚持以科技信息服务为基础,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为管理体系优化和创新提供新的途径,加快企业现代化管理进程。

3.2面临的挑战━信息技术人员力量

薄弱,信息技术发展更新、更快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为企业提高工作时效、工作质量,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中还存在着阻碍发展的一些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要切实提高科技信息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不断开创科技信息工作新局面,充分利用好企业自身优势,做好文献信息资源与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激活发展动力,拓展服务空间,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

4结论

作为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信息工作,在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科技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拓展新的网络服务模式,开展智能化信息检索和个性化信息服务,提升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使科技创新者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科技创新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使社会的知识得到更高的利用。

科技与创新范文第4篇

1.1获得知识产权、专有证书、鉴定成果“十一五”期间,全院共获得鉴定成果138个,专有证书194个,知识产权109项。在整个“十一五”发展过程中,鉴定成果数量基本保持在每年20个,只有2010年取得较大的突破,达到55个;专有证书数量平均每年40个,但2009年相对比较少;在知识产权数量上,处于一种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6年的8项逐年上升到2010年的39项(见表3)。从级别上看,总体出现“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在鉴定成果方面,部级成果只有10个,占7%,省级成果有125个,占91%,地市级成果只有3个,占2%;在专有证书方面,部级证书25个,占13%,省级证书159个,占82%,地市级证书只有10个,占5%;在知识产权方面,品种权22项,占20%,版权9项,占8%,发明权36项,占33%,实用新型专利42项,占39%(见表3)。1.2获奖成果“十一五”期间,全院共获得的各级奖励成果91项,其中,部级奖励6项,占7%,省(部)级71项,占78%,地市级14项,占15%,且均以二、三等奖为主。就获奖成果单位而言,共有58项获奖成果为主持单位,33项获奖成果为参加单位,其中,在部级获奖中只有2项为主持单位,省级获奖中49项为主持单位,22项为参加单位,地市级获奖中7项为主持单位,7项为参加单位(见表4)。1.3科技论文论著5年来,在专业科技期刊上最多,达1740篇,而发表在SCI和EI收录刊物上的文章仅为82篇;每年出版著作呈递增趋势,5年共计88本,其中,学术类50本,科普类38本(见表5)。论文论著等文献是重要的科研产出之一,是科学产出的主要评价来源,通过分析科技期刊上的数目评价科学研究成果的量,分析科技论文引用或发表等级情况来评价科学研究成果的质[4]。通过表5可以看出,全院大部分的文章发表在一般的期刊上,这对院的项目申请和科研成效会有一定的限制。

2全院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科技创新成效与科技产出效益偏低据农业部“十一五”农业科研院所综合评估结果显示,在人均鉴定成果、人均获准证书、人均获奖成果、人均技术性收入等方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国内先进农业科研院所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来说,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较少,如在获得部级奖励和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方面。另外,与其他省市农科院相比,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各研究所在投入指标平均值上与他们差距还相对较小,产出指标平均值与他们差距则相对较大,这说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与产出效益偏低。2.2领军人才缺乏与整体水平不高全院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和创新团队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科缺乏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后备人才不足,作为科研生力军的博士、博士后数量偏少,科技人员队伍总体水平也不够高。据农业部“十一五”农业科研院所综合评估结果显示,在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全院二级指标(科技人才)总得分比“十五”倒退40.22分,三级指标重大贡献人员数减少了19.76分,培养研究生减少了20.93分。2.3所际发展与学科发展不平衡全院存在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科发展不平衡、学科布局重复,以及传统优势学科弱化、新兴学科发展不强、交叉综合学科尚未形成等问题。院所间科研能力分布不平衡,科研项目主要集中在少数所、少数课题组;大所、强所建设滞后,即使实力较强的研究所,也未成为大所。在学科发展方面,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作物育种、生物技术、植物保护等学科领域,而规模农业标准生产技术、动物疫病安全监控技术、食品安全追溯技术、农产品加工模块化技术等适应指导农业大生产的学科十分薄弱。同时,全院尚未建立宏观战略研究的组织制度体系。2.4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显示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尚未建立科研与产业实现对接的有效机制,也没有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主产区快速转化的稳定渠道;对外科技合作的机制与模式等仍需创新完善,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水平不高,科技产业开发的能力和水平亟待加强;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支撑力度不够强,促进农民增收的显示度还不够高。

3全院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发展领域

3.1农业工程化技术立足学科优势和特色,着眼现代农业要求,开拓若干个工程化技术创新领域,建设一个工程化实验室群,包括微生物制剂、食品创制、动物疫苗、数字农业、新型肥料创制、生物防治技术等方面工程化实验室以及植物克隆工程化实验室等。在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工程化实验室,培育一批成果孵化平台,以形成完整的“基础研究—工程化—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活动链。3.2生物育种与生物药物技术种业新政策的相继推出和农业生物技术的兴起,为育种等优势科技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加强农业生物技术育种及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创新种苗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制剂技术以及生物药物生产的工艺技术、产品设计和研发等系列技术研发;围绕动植物的健康饲养和栽培生产,加强生物药物制品和相关技术的研发创新[5]。3.3信息与智能技术重点开展农业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研究,采用大数据研究手段,在搜集、存储大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化处理,快速“提纯”并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农业科研和生产服务;重点开展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技术等研究,利用数字视频、多媒体、网络、远程通讯、人工智能模拟等现代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网络种植、农业动漫、农业生产模型、远程培训或智能控制技术应用等创意农产品或农业活动。3.4机械与设施装备技术要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且要将农业机械化作为今后科研重点,研究适合福建产业需求、区域地形的适用机械,推介机械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建立机械信息专业收集体系。同时,开展精准农业工程化技术研究,研发光、温、水、土、肥、饲料投喂、生物性灾害防治等的精准管理工程化技术。3.5低碳循环与绿色技术密切农业生产活动与碳汇经济的关联,为海西碳汇经济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贮备;积极围绕碳汇经济、高效环保种养、农业低碳循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碳资源的监评与利用,以及碳资源数据的采集、分析与管理等,开展相关的碳汇经济工程化技术创新研发活动。3.6农产品安全与加工技术针对海峡两岸特色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原材料的保鲜、储运、制备、加工、包装、检验检测与装备等全程技术的研发创新,开发研制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围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研究主导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同时,加强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撑,推进设施农业网络监控系统、感知实验室系统、生态安全监控系统研发。此外,各研究所要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实力强劲、显示度高的研究领域。例如,水稻所的智能化育种装置、果树所的过剩果业提升、茶叶所的自动加工与品质、作物所的小作物机械化、牧医所的疫苗与疫情监控、植保所的生物防治与抗性、土肥所的复合肥料与机械、生态所的循环农业产品、生物所的品种设计转基因、资源所的微生物制剂产品、工程所的食品创制与配餐、食用菌所的工厂化与集约化、数字所的智能仪器与网络、质检所的追溯和评估体系、农经所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文献与业态研究、甘蔗所的精准园艺的研发等。

4促进全院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选择

4.1科技创新要面向产业发展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服务这一根本命题。一是研究项目必须来自于生产实践。建立并完善与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农业科研立项制度,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立项环节要充分听取农业基层干部、农业企业和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课题来源于生产实践。二是加强关键技术节点的衔接研究。加强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标准、新体系中缺失环节和关键节点创新研究,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整合。通过技术研发、引进遴选、集成配套、示范推广可解决生产问题可转让的产品和技术。三是对接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围绕粮食安全、种业发展、主要农产品供给、生物安全、农林生态保护等重点方向,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建立首席专家负责、综合试验站为主体、功能试验室为基础的产业技术支撑研发体系。以农产品为单元、产业为主线,与国家和省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相衔接,实现产业配套、发展规划、技术改造、市场运作的结合,建设农业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6]。4.2科技创新要服务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生物产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根据全院实际,要着力培育生物农业产业,进行生物育种、生物兽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等方面的研发,与企业紧密合作,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以种苗产业化为目标,着眼于商业化研发、产业化运行、市场化运营,突出抓好种业创新。通过产业规划及其规模化发展战略、建设联合技术创新中心、建立新型商业盈利模式和进行市场开拓与品牌建设,开展具有商业价值的科研,形成较高科研水平的商业,提升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研究[7]。4.3科企结合驱动农业科技创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指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之为“企业”[8]。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必须与企业相结合,才能提高科研效率,获得更大发展。一是与企业建立联合技术中心。与企业共同建立若干个设立在农业企业的“企业联合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技术攻关,按企业需求的科技项目开展产学研用结合。强化推动科企合作,促使科技人员将实验室延伸到企业,围绕生产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与企业进行联合攻关,每个研究所或创新团队研究几项企业能够稳定使用的技术成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二是推进企业在科研机构建立科研工作站、专家服务站等。在相关研究所或创新团队设立若干个“企业农科院科研工作站”。集成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实施产业技术集成项目,建立规模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视频监控技术指导站,实施产业技术集成GAP规范,加快成果转化应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引领农业产业升级。4.4积极推动科技服务综合体建设一是建设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通过农业科研、企业经营与政府管理的紧密结合,推动农业科技、生产、经营同步发展。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建设的主要思路是:建设三个载体,打通两条通道,形成一个综合服务网络,即“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农业物流中心+农业科学实验站+智慧农业博览园”。建立农业物流综合体实施农超对接,建立农业科学实验站实施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建立智慧农业博览园集成农业科技的展示[9]。二是建立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业。与企业联合,探索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集团、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农业电子商务,与企业结合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派出科技特派员,选择100家基础较好的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对接帮扶,实施跟踪服务,终身辅导,促进农民合作组织运营的规范化和科学化[10]。三是创新技术培训。通过与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企业合作建立家庭农场主学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业培训创新提效,开展农业职业培训、农场主培训、农业产业培训等,推进新型农业科技培训与服务业态的建立。

科技与创新范文第5篇

一、水产品试验养殖方面。一是特种水产品——泥鳅的试验养殖,我市进行20户试验(经10月28日双加镇和长安乡3户的测产):平均亩产达到317.4公斤,折合亩纯收入1245.67元。试验获得成功。今年我市继续试验推广,如双加镇孙大春去年泥鳅养殖25亩,今年扩大到57亩,增加了22亩,现长势良好,今年预计泥鳅平均亩产超过400公斤,亩纯收入1600.00元,总纯收入可达91200元。二是古蔺县首次引入冷水性鱼类—-虹鳟在黄荆乡、德耀镇进行试养,养殖面积50多平方米,经历伏季高温考验,生长正常,鱼体由2克增长至800——1100克,产鱼300多公斤,取得了成功后,今年继续试养,养鱼面积增加到300多平方米,现长势良好,预计产鱼1500公斤以上。虹鳟的试养成功对古、叙山区县有效利用溶洞冷泉水及北部高海拔山泉水发展名优特色的冷水性水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继续实施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江河金属船体网箱名优鱼养殖项目列入“市科技之光行动计划”项目,达到1.22万平方米,产鱼2440.56吨,产值5779万元。比新增产值1005.6万元,新增税利502.8万元,今年稳步发展,预计产量超过2500吨。

三、开展了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工作。今年3月,全市出动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319人次,出动车船90辆(艘)次,到达85个乡镇,举办各类讲座、培训班34场次,受训3455人次,放映科技电影、像12场次,观看1500人次,水产科普挂图55幅次,观看24150人次,推广水产新技术3项,书写宣传标语139幅(条),印发宣传资料50250份(册),技术咨询12770人次,科技之春科普活动经费开支近9万元。

四、巩固发展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我市去年有14个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社员653户,养殖规模3.9万亩,年收入9500万元;今年达到23个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有社员981户,养殖规模5.1万亩,年收入1.5亿元,新增9个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为推进我市渔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加快现代渔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泸农科联办函〔2010〕1号文件精神,现将今年我市渔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情况总结于后:

一、水产品试验养殖方面。一是特种水产品——泥鳅的试验养殖,我市进行20户试验(经10月28日双加镇和长安乡3户的测产):平均亩产达到317.4公斤,折合亩纯收入1245.67元。试验获得成功。今年我市继续试验推广,如双加镇孙大春去年泥鳅养殖25亩,今年扩大到57亩,增加了22亩,现长势良好,今年预计泥鳅平均亩产超过400公斤,亩纯收入1600.00元,总纯收入可达91200元。二是古蔺县首次引入冷水性鱼类—-虹鳟在黄荆乡、德耀镇进行试养,养殖面积50多平方米,经历伏季高温考验,生长正常,鱼体由2克增长至800——1100克,产鱼300多公斤,取得了成功后,今年继续试养,养鱼面积增加到300多平方米,现长势良好,预计产鱼1500公斤以上。虹鳟的试养成功对古、叙山区县有效利用溶洞冷泉水及北部高海拔山泉水发展名优特色的冷水性水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继续实施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江河金属船体网箱名优鱼养殖项目列入“市科技之光行动计划”项目,达到1.22万平方米,产鱼2440.56吨,产值5779万元。比新增产值1005.6万元,新增税利502.8万元,今年稳步发展,预计产量超过2500吨。

三、开展了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工作。今年3月,全市出动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319人次,出动车船90辆(艘)次,到达85个乡镇,举办各类讲座、培训班34场次,受训3455人次,放映科技电影、像12场次,观看1500人次,水产科普挂图55幅次,观看24150人次,推广水产新技术3项,书写宣传标语139幅(条),印发宣传资料50250份(册),技术咨询12770人次,科技之春科普活动经费开支近9万元。

四、巩固发展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我市去年有14个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社员653户,养殖规模3.9万亩,年收入9500万元;今年达到23个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有社员981户,养殖规模5.1万亩,年收入1.5亿元,新增9个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

五、渔业新村建设方面。今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水产会议精神,认真部署、促进新农村建设水产发展工作。我市至争取到省上投资渔业村基础配套建设项目资金100万元在泸县加明镇罗桥村和太伏镇双石村实施;2010年再争取省上投资100万元在泸县立石镇下湾村和云锦镇龙井村实施,项目正在进行中;龙马潭区双加镇双加村渔业新村建设也初具雏形;成为我市规模化水产养殖示范片。

明年根据省上安排和我市实际,继续抓好渔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并建议各级政府增加渔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的经费投入,以推进我市渔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加快现代渔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渔业新村建设方面。今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水产会议精神,认真部署、促进新农村建设水产发展工作。我市至争取到省上投资渔业村基础配套建设项目资金100万元在泸县加明镇罗桥村和太伏镇双石村实施;2010年再争取省上投资100万元在泸县立石镇下湾村和云锦镇龙井村实施,项目正在进行中;龙马潭区双加镇双加村渔业新村建设也初具雏形;成为我市规模化水产养殖示范片。

科技与创新范文第6篇

邓宗全,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专家,创建了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国防“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参研“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工程受国家表彰;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荣誉称号。授权发明专利56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15年 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人类社会进步中的科技硕果展示,也是国家对科学技术成就的礼赞。此时,那些在科技进步中会当凌绝顶的科技精英的名字跃然纸上。邓宗全教授历时十年刻苦攻关所取得的成果“空间折展与锁解机构关键技术”获本届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邓宗全教授继2011年“月球车移动系统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之后,再次荣膺的国家科技大奖。

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邓宗全197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最久的机械工程系,就把方向定在机械设计方向。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坚守,在探索和创新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

探索自然、探究宇宙的秘密,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与不懈的追求。我国古代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更使我们的民族渴望能早一天插上翅膀,飞向月球。邓宗全教授从1996年就开始选定月球车作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这个选择无疑具有“战略眼光”,他为中国人抢占了先机。他提出了多轮独立驱动、变悬架月球车移动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为我国月球车移动系统的设计确定了驱动与传动参数。所建立的“滑转沉陷模型”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的仿真软件Artemis所采用,用于解决“好奇号”等火星车的驱动规划问题。他是当之无愧的月球车专家。

他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相关科研机构长期合作,在月球车移动、转移、低重力模拟测试等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突破,并成功应用于“玉兔”号月球车。2007年,邓宗全主持研制的 “中国型”月球车在珠海航展闪亮登场并成为最吸引观众眼球的科技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他发明了平摆联动式月球车转移机构,解决了月球车从着陆器上平顺转移到月面的技术难题,成为“嫦娥三号”工程的一大亮点。2013年12月14日,“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实现了月面转移,在万籁寂静的夜晚,“玉兔”号开始了它在月球上的巡视探测。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实现月面着陆探测的国家,这其中凝结着邓宗全教授多年来的心血和汗水。现在他又开始了载人月球车与火星车的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能把人送上月球,火星上也将会迎来中国的火星车。

空间折展机构是大容量空间通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空间站等航天工程的核心装置。其核心理论与技术问题是构型创新、大型化组网、轻量化设计、高精度锁定。在长期的坚守与创新中,他提出了空间折展机构构型创新与模块化组网方法,发明了一维、二维、三维等多种形式大型折展机构,研制出大型空间伸展臂、平面折展天线和空间曲面折展天线机构。成果应用于大型星载雷达天线的研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他主持“嫦娥五号”工程月面采样分系统总体实施方案,作为探月三期月面采样技术论证组组长,带领团队攻克了月面采样钻进取芯、高功率密度驱动传动、样品转移等核心关键技术。该方案已通过工程样机实验验证,进入初样实施阶段。

作为首席科学家,他主持的“××移动行为与机理研究”国防“973”项目。重点围绕系统附着移动机理、能量与运动调控机制两个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成功研制了大型移动系统原理样机,现已经进入演示验证阶段。

从邓宗全主持的项目和研究成果中,能清晰地看到这种坚守与执着。他的研究视角不仅来自于他的战略眼光,还有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一定要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点什么,一定要瞄准国际科技的前沿……多年来,他丝丝入扣,咬住青山不放松,并在研究领域中不断深化与扩展、坚守与创新。在科技攀登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坚守,就不会登高远望;在科学研究中,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就没有“嫦娥”奔月,就没有“玉兔”在月面上行走,就不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繁忙的科教和学校管理之外,邓宗全还兼任民进中央常委、黑龙江省委会副主委、哈工大支部主委。作为领军人物,他率领的哈工大支部在成立不长的11年里,获得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基层组织”和“全国优秀基层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他多次为振兴东北提出的方案和建议均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他已被大家习惯地称为“我们身边的榜样”,而榜样带给我们的精神指引是时代的精华,也是来自全社会的呼唤。无论经济如何富足、军事如何强盛、科技如何发达,人们都需要从榜样的身上习得社会行为,形成价值判断。榜样的思维和行动也重笔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后,民进中央在给邓宗全发来的贺信中写道:“……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既是巨大的荣誉更是崇高责任。祝愿您不断进取,再创佳绩,为我国的科技事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科技与创新范文第7篇

《科技创新与品牌》(CN:11-5588/G3)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科技与创新范文第8篇

公路工程施工投标对策

连续桥梁设计及施工技术

桥梁桩基础施工中的技术问题

桥面铺装病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公路工程中路基施工的探讨

提高高速公路路面平整度的施工措施

结构物台背施工探讨

浅论斜拉式桥梁施工

体外预应力结构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小议桥梁桩基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

甜水园站横通道施工方案设计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刍议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

三峡左岸电站厂房保温保压蜗壳二期砼施工

建筑监理如何确保施工安全

刍议几种建筑施工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电气安装中的质量监理分析

浅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绿色施工在装饰工程中的重要性综述

建筑工程测量常见问题及措施

智能建筑电气设备安装技术

深基坑支护技术特点及问题分析

浅谈水暖工程的质量管理

关于智能建筑及技术探讨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设计

加强建筑施工监理提高工程质量

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

普通民用住宅电气线路的设计

工程造价管理和有效控制分析

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关于建筑工程安全问题的思考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加强工程量清单计价法的措施

建筑工程测量常见错误原因分析

框架结构的常见问题分析及控制措施

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处理措施

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分析及强化措施

浅谈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探讨

GPS在建筑施工测量中的应用

工程造价的成本管理与控制问题分析

环境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探讨

浅谈建筑电气施工的质量通病及防治

浅析超流态混凝土压灌桩的施工技术及应用

浅析二级给水泵房建设施工

土地测绘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

土钉墙在建筑深基坑施工中的应用

浅谈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问题及对策

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技术

现代装潢艺术的设计理念初探

谈线路工程测量

关于土木工程策略的技术和方法探索

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及质量管理探索

关于工程量清单计价在概预算中的作用探讨

建筑工程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

浅谈建筑钢结构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影响探析

科技与创新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科技传播;转型综改;科技创新;推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28-02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科技的广泛传播则承担着科技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应用。科技传播的观念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目前我国的科技传播已经从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实际运行阶段。

山西省转型综改,是2010 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我国首个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应对这种新挑战与新机遇中,山西如何提升科技传播力度,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加快变革与创新,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与探讨的新课题。

1 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1科技传播的概念与特征

1.1.1科技传播的概念

传播,一般认为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而什么是科技传播,著名学者翟杰全将其定义为“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认为科技传播承担着把科技知识从其拥有者传递给接受者,使接受者了解、学习和分享这些知识信息的任务,基本功能是把科学家的“私有知识”转化为“社会共享知识”,实现科技知识的传递和扩散,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本文赞同这一观点,且在论述中强调“实现科技知识的传递和扩散”。

1.1.2科技传播的特征

1)科技传播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科技传播的本质特性就是它的科学性,这主要是指传播的内容必须是建立在科学实验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够经受住理论的检验与现实的考验,它的传播要以科学为准,要对社会、对大众负责;

2)科技传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随着现代科技向整体化、专业化发展,科技专业划分越来越精细,并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从而是科技信息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专业化特征。所以,科技信息的传播也越来越具有专业性;

3)科技传播具有广泛的大众性。科技传播面向社会大众的广泛传播,是以满足广大受众对科技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范围传播活动,它的传播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因为“任何科技知识如果只有少数人知晓,那么社会就不能进步,国家不可能富强”;[2]

4)科技传播具有多学科性。科技传播是包含多学科、跨学科的传播,既有在同一领域进行交流,也有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渗透、借鉴和移植等等。在跨学科的交流和相互作用中,信息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科技传播具有直观的教育性。科技传播的特点是传播科技知识,它的教育性特点就是反映为传播科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科学家、科技人员的科学思想、科技道德,并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传播,使人类在生活的不同阶段掌握各种生存技能,增强认识自然以及与自然协调共存的能力;

6)科技传播具有信息价值增值性。科技传播是科技知识信息传播、扩散而实现共享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技知识信息从资料、数据、规律到传播、接受,再到转化为生产力,都始终体现了信息价值的增值。

1.2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的作用

“科技传播是科技与社会的血液循环系统,是科技与社会互动的重要中介。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知识的传播,其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社会就不可能充满创新和发展的活力。”[3]

企业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主体作用,而国家科技创新的关键则是企业的科技创新。为了能适应生产发展与市场需求,企业必然以开拓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为经济运行目的,积极地进行科技自主创新活动。

科技自主创新要依赖于社会物质保障,但公众科学素养高低也影响着科技创新。但当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还比较低,这与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形成很大反差。因此,积极加强科技传播工作,将科学方法宣传与科学研究过程、成果推广应用紧密结合,促进技术成果与科学方法同步推广,推动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的普及,让创新方法在公众中广泛传播,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这将对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山西转型综改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

2.1转型综改成为山西科学发展主旋律

山西是我国著名的能源重化工基地,“63年来,乌金墨玉之乡山西,累计生产原煤130亿吨,其中90多亿吨外调出省支援全国,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巨大贡献。”[4]但是,山西长期以来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采,造成了生态被破坏、环境被污染、创新动力不足等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

经国务院批准,2010年11月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转型综改“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科学发展从此揭开帷幕。今年4月20日,又正式出台《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3年行动计划》,这将全面推进山西转型综改速度。

2.2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山西经济发展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强调:转型跨越,项目为要。当今和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山西省仍处于大投入带动大发展的发展区间,仍处于项目集中建设期,经济规模还需要用项目来扩大,经济结构还需要用项目来优化,民生改善还需要用项目来支撑,项目带动转型跨越仍然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成功的途径。”[5]山西转型综改靠的是项目建设,而以项目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发展中,则强化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战略性举措。

在《实施方案》的重大事项中,“科技创新”一项就部署了“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培育创新型企业、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等7项重大事项。可见,科技创新已成为山西转型综改的重要驱动力。“破题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根本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关键的力量是创新驱动。推动山西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破解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7]

3 科技传播对推动山西转型综改的意义

3.1科技传播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阶段。党的十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山西转型综改是我国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积极加强科技传播工作,推动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为加快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助力。

3.2科技传播是山西经济转型内在动力

科技创新是山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力量。山西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强调了把创新驱动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全新组合引入经济发展体系,实现科学发展。所以,科技传播在山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担当着重要任务。

4科技传播如何驱动山西转型综改

4.1真正确立科技先导思维

科技传播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能够普及与延续的基本前提,是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基本支持。山西转型综改将科技创新作为转型综改的第一推动力,那么,科技传播工作就必须首先真正确立科技先导的思维,强化各级有关部门领导和科技传播工作者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的观念,把科技传播工作列为科技创新的先导,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4.2健全科技传播体制机制

应该紧密围绕山西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相应的科技传播政策措施体系,并完善科技传播投入机制,使科技传播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在科技传播手段上,要结合当今数字时代的特点,大力发展和充分应用基于数字技术的多媒体融合传播手段,加快科技传播的速度与效果。

4.3大力提升科技传播能力

我国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知识的途径主要靠大众媒体。自2002年《科普法》颁布以来,特别是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及《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来,我国大众媒体对科技的传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当前科技传播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媒体的科技信息在报道总量中所占比重很低,总体水平不高,科技报道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和公众的科学意识、科学素质明显弱化。所以,必须采取包括政策扶植、人才培养、鼓励科技界支持媒体开展科技传播工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提升科技传播能力,才能为山西转型综创新驱动使出劲力。

4.4培养优秀科技传播人才

山西转型综改强化了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并强调了科技人才对创新驱动的意义。同样,要让科技传播助力山西转型综改,也必须强调了人才对科技传播的意义,大力培养优秀的科技传播人才。培养科技传播人才,不仅要加强科技传播学科建设,搭建专业科技传播人才阶梯,更要实施对科技传播人才资源的优化整合、深度开发与合理利用。

4.5扶持科技传播公益传媒

科技传播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尤其是当前山西转型综改加速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积极加强科技传播力度,对保障山西项目带动转型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众传媒特别是科技传媒,是科技传播的主要渠道,要真正使科技创新成为转型综改内在动力,应该考虑大力扶持公益性科技传媒,让这些以传播科技为核心的传媒,不要或尽量少考虑生存问题,在有政府保障生存问题的前提下,竭尽全力、一心一意搞好科技传播,并大力提升科技传播力度与质量,从而为山西转型综改实实在在起到创新驱动的作用。

4.6打造科技传播品牌产品

打造科技传播品牌,是新时期科技传播的趋势,它可以提供科技方面大量、丰富、权威的知识、技能和信息,为公众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并可带动科技传播能力与质量的整体提升。科技传播品牌的打造,一方面要提高影视媒体科技频道、科技专栏的制作与传播质量,另一方面要培育一批受众面广、知名度高的专业科技报刊和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科技专版,还要打造一批品牌科普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科普出版物。同时,发挥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培育、扶持若干对网民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技传播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从而努力打造山西科技传播媒体品牌。

5 结论

在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进程中,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这关乎山西科学发展的全局与长远。科技传播担负着科技信息知识传递、扩散而实现社会共享的重任,担负着推动山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技传播的现实意义,要切实采取多种实施改善和促进科技传播工作,为山西转型综改创新驱动助力。

参考文献

[1]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3.

[2]袁宗银,杨琴.科技新闻的“性”与“情”[J].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9(1):45-47.

[3]刘华杰.科学传播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刘亮明,冀业,周亚军.山西:转型综改涌大潮[N].人民日报,2013,11,13.

[5]安中民,方方.山西:转型综改见实效[N].中国经济导报,2013,7,6.

[6]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EB/OL].http:///reform/,2013-05-17.

科技与创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券;企业;建议

创新券是针对地区企业创新资源缺乏、创新能力不足、高校和科研机构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动力机制而设计发行的一种“创新货币”[1]。创新券由政府向企业发放,企业用此券向高校或科研机构购买科研服务或添置研发设备,而获得创新券的单位或科研服务人员持创新券到政府相关部门兑现。2004年以来,欧洲一些国家相继出台了创新券政策,在推动欧洲各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2]。我国自2012年起,陆续有地区开始借鉴欧洲的经验,探索实施了创新券政策。本文在对淮安市科技创新券实施情况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创新能力现状,提出实施创新券的措施建议,希望对促进科技创新券的有效开展大范围推广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实施情况

2012年9月,江苏省宿迁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科技创新券政策,将财政资金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向企业发放。2013年8月,在充分学习、借鉴宿迁市实施创新券制度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淮安实际的基础上,淮安市委市政府创新举措提出了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将创新券设计、定义为一种“补助凭证”,由政府向企业发放,企业用创新券向高校科研院所购买科研服务或购置研发设备后,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持创新券到财政部门兑现。2013年10月,面向全市835家企业发放市级科技创新券4175万元。2014年2月,江苏省首次在省级层面提出实施创新券,在苏北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了创新券计划。2014—2015年期间,淮安共面向824家企业发放省级科技创新券近1.6亿元。从创新券发放对象规模来看,规模以下企业542家,占比50.61%;规上企业529家,占比49.39%,其中大中型企业112家,占比10.46%,符合创新券设定支持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初衷(如图1所示)。从发放对象行业分布情况业看,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行业741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行业330家,这也与淮安目前产业发展现状相符(如图2所示)。目前,全市共兑现省、市创新券资金2866.92万元,其中省财政支持资金1399.95万元,惠及企业240家,带动企业投入8000多万元。科技创新券因其实施门槛低、覆盖范围且属于后补助政策,在促进中小微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同时也提高了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对增强我市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创新意识、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推动政产学研工作开展等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存在的问题

淮安市科技创新券的实施,虽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2.1创新券使用范围偏窄且兑现率不高近两年来,我市主要以开展省级科技创新券发放、兑现为主,市级科技创新券在2013年10月第一次发放之后,未再开展后续发放工作。省科技创新券主要支持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高校院所、第三方独立科技中介机构购买科技服务,不支持专利申请和专利维护、软件开发和购置、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和研发设备等。淮安市共发放科技创新券1.579亿元,截至目前,实际兑现1399.95万元,兑现金额占比仅为8.87%,没有很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券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2.2创新券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淮安市科技创新券资金来源于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以及县(区)财政配套资金,要求区财政按1∶1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县财政按4∶1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目前,只有部分地区按照要求进行了资金配套,导致了大部分企业实际上只是领取到市级财政补助资金。这样,创新券资金没有得到全部兑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创新券作用发挥。2.3创新券申请兑现程序较复杂据笔者调查,企业反映申请创新券资金兑现,需要安排专人花费至少10天时间才能备齐所需材料;然后需经县区管理部门审核,市级管理部门审核、组织专家评审认定、发文确认后由财政下文层层拨付。时间至少需要半年,企业才能知道结果。

3启示与建议

创新券的实施在欧洲已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其具有普适性、公共性、便捷性、企业主导性、公开公正性等特点[3-4]。笔者认为,实施创新券制度,应该是政府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一种补充而不是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方式的补充,应该区别于目前以竞争性为主的科技专项资金计划,建立成为一种普惠性政策制度。针对淮安市科技创新券制度的实施,笔者提出以下建议。3.1扩大创新券适用范围创新券既要支持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独立科技中介机构购买科技咨询服务、分析测试、科技信息等科研服务,支持企业购买专利、著作权、技术秘密等科研成果,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添置研发设备等;也要支持产业技术研发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公益性科研机构提升研发和服务能力。3.2规范、简化创新券兑现条件与流程创新券兑现作为一种普惠性政策,是一种对科技创新后补助的方式,其兑现条件应该具体明确,便于申请单位准备兑现材料。完善创新券实施流程,简化发放环节审核,兑现环节采取专业人员审查结合专家咨询的方式,实现常年受理审核、定期公示兑现。3.3探索创新券内部流通机制实施创新券初衷是促进中小企业主要寻求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刺激产业创新需求,引导企业创新投入。可以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试点创新券内部流通,即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服务的报酬,企业可以用创新券来支付;创新券兑现由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既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也有利于提高创新兑现效率。3.4放宽创新券配套资金要求政府设立创新券是要实现“橇动”作用,以小投入带动更多投入。因此,目前已实施的创新券一般都要求企业对创新券使用进行多倍的资金配套。最终得到创新券支持的只是企业创新需求的一小部分,这从某种程度上对于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影响了企业创新热情。同时,由于部分县区财政资金较困难,要求配套的创新券资金难以落实,这导致部分单位兑现创新券的资金未能足额领取。建议取消创新券资金县区配套的要求、降低对企业资金配套要求,这样更有利于创新券作用发挥,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引导更多创新投入。

作者:唐 成 孙 涛 王东方 单位:1.淮安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淮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参考文献

[1]郭丽峰,郭铁成.用户导向的政府创新投入政策——创新券[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2(8):10-13.

[2]刘毅.国内科技创新券政策研究及对广东的启示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5(13):13-17.

[3]曹爱红,伊彤,李功越.关于北京市实施创新券制度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3(36):108-110.

上一篇:产品创新论文范文 下一篇:协同创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