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04:37:41

科技信息技术论文

科技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当前,企业生产的农机大多数是有人操控的农机,而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农机上并没有安装相应的信息化设备(如GPS),操作辅助系统等数字化的系统并没有加装到农机。这就造成现在的农机技术与飞速发展的网络数字化技术严重脱节。公司的农机产品并不能满足当前新市场的要求,使企业的产品受到一定的市场冲击。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所以,抓住当前的机遇,进行农机信息化的相关技术研发,提高农机的信息化水平。当前,国家扶持农机的发展,对农机的技术要求更高,企业以往的农机技术已经不适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企业的战略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将工作的中心从农机基础技术的研发,要转移到农机信息化技术上来,加大农机信息化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投入。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对农机推广和对生产者的专业培训达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但这种推广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企业应当发展先进的农机联网技术,为农机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柱,这样才能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真正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

2科技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有若干的组成部分,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遥远的感知技术。首先是感知技术,这之中就包涵GPS技术。GPS技术是一种定位技术,通过卫星对地面上的目标进行定位,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这种技术已经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农机上运用GPS技术可以使农机实施对各个农机的位置和作业情况进行跟踪,以便农机可以更好地掌握生产情况,对农业生产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部署,使农机作业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农机整体的生产效率。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都是通过人工对农田进行相关的审查,对农田的作物生长状况、农田土壤水分生长环境、病虫害进行评估和处理的。但是这样的方法缺少及时性,而且人为因素对田地调查结果的影响较大。现在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对农田的情况进行实时的检测,这样的监控数据不仅实施性强,对各项数据的检测也较为详细具体,可以检测到人工检测不到的项目,以便对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农机中加入这种技术可以更好的把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传感器可以进行更加精确的播种,灭害和预防,提高生产的效率。地理信息交互技术,这是农场的数据处理中心。其核心技术是将农机的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传感器对整个数字化系统进行实时的更新,以便管理者更好地对农机的信息进行掌控,对整个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科学调整。对于企业来说,要结合当前的市场需要,生产能实际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机,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机技术之中。

2.2网络物联技术

网络物联技术包涵各个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链接,使农机在农业生产情况可以快速的到达管理者手中,以便快速做出处理。通过这样的网络可以对农机的各个地方实现远程的生产操作,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此外,在整个系统中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处理系统,降低整个农机对人的依赖,真正达到自动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企业可以根据这一点对当前的农机进行网络化的改造,使农机可以更方便的连接网络。也可以研发相应的网络技术对相关的生产单位进行技术支持。

2.3精准化技术

精准化技术是建立在精准传感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这其中就包括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整地技术等。这些都对现有的农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传感器方面要达到相应的要求,还要在现在的技术上进行改进,提高基础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准性,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生产的要求。精准技术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技术,要真正实现它,就要整合网络技术遥感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对农田的情况进行把握,通过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生产安排,通过网络下发到各个生产单位。在农机上可以通过精准的传感器对生产进行更精准的操作,但这种精准的操作也对农机的质量和操作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要在这方面对当前的农机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

3结语

科技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市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网络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0-0071-0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应用领域的普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发展轨迹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而改变了方向。运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手段,不仅发生在科技信息情报领域,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所应用的信息资源几乎都源自于网络。可见,强化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对于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驻马店市的科技情报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到90年代后,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驻马店市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了科技信息网,并与国内相关网络建立链接,实现了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网络化的运行模式。在信息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给情报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也给科技情报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要将科技情报工作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就要对地市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的未来发展途径进行探索研究。

1 驻马店市科技情报工作的初步展开

驻马店市科技信息研究所属于综合性信息研究机构,所承担的重点工作是收集各种科技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建立数据库以便对有效数据进行存储,做好数据信息传递工作,确保信息传递顺畅,此外,还要通过建立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向用户提供电子期刊、论文等数据资源的阅览、检索和下载服务。驻马店市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各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等等,对信息的收集和也要从根据这些单位的需要出发,向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20世纪90年代,驻马店科技信息网络初步建立,到进入21世纪,驻马店科技信息服务网已经发展成为功能全面的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已经从传统的实用技术收集与,发展成为集科技信息网络管理服务、文献检索下载、项目成果申报与查询以及信息咨询服务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2 驻马店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驻马店市科技情报工作为适应信息科技的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各种创新服务也随之展开。在网络运行过程中,不仅运用了网络信息技术,而且还对国内外的信息资源合理利用,充分地实现本单位的公益宗旨,构建战略性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促进了科技创新环境的改善,使科技情报研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使驻马店市的产业竞争力得以提升。同时,以推进科技信息服务为强有力的支撑,推进驻马店市科技跨越式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2.1 建立科技文献资源数据库

建立了以万方数据、同方知网和重庆维普期刊数据为主的科技文献资源数据库。以“万方数据”资源库为重点建立驻马店镜像站点,以“中国知网”和重庆维普期刊的数据资源为辅助,建立了功能齐全、服务多样的中文科技文献资源服务平台,为驻马店市的科技文献、论文检索等工作提供了便利。随着数据库的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和使用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2.2 建立地方特色数据库

建立了以大型科学仪器数据库、科技成果、科技项目和专家人才为主的地方特色数据库。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库分4类,收入大型科学仪器数380多项;科技专家库收集录入了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人才1 900多人,科技成果1 900多项,科技项目 1 300多项,包括科研课题以及科研难题等等,都在科技信息管理平台上及时公布。

2.3 建立决策服务系统

建立了以万方创新助手、科技120服务平台为主的决策服务系统。驻马店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各种资源的共享,其中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科技人才资源、科技成果、科技项目资源以和各种期刊、论文等数据资源的共享。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搞好信息服务,驻马店市信息所引进了“万方创新助手”和“科技120咨询服务系统”两个服务平台,开展信息决策服务,为用户提供项目决策调研报告和科技120信息咨询服务。

2.4 建立以实用技术为主的信息收集、加工和系统

驻马店市科技信息网建立以来,实现了实用技术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并在网站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农业技术信息在网络平台上,推进驻马店市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促进农户与企业的合作,共同走产业化道路,提高了农业效益。根据专家统计,农业技术信息在网络平台上共享,不仅提高了农户的农业科技发展意识,还促进了农业生产,例如,运用农业新技术种植管理的芝麻亩产量会明显增加25%~35%。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大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 地市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发展思路

3.1 网站的建设要及时升级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网站建设也要不断地升级,所以运用网络开展各项业务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在根据需要不断调整网站栏目和服务项目的同时,还要跟得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进行网络建设的升级。当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起来之后,还要对网络软件系统的运行情况和硬件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信息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以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科技信息网站还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对页面结构进行调整并优化。为了实现信息多样化,在不断更新网页设计的同时,还要将网站创新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并建立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以获得更新的资料,使网站平台各栏目内容得到及时更新。

3.2 建设通用型、标准化数据库

随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各项业务功能的网上展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要运用通用型、标准化数据库,才能够实现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并将资源共享扩展到全球。驻马店市科技信息网络工作的展开,在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必要的时候可以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扩大数据库资源容量。为了提高数据库的使用操作性,提升数据库资源的易检索性和可传递性,要确保信息资源的兼容和共享。在充分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还要在数据库建设上具有超前性,保证数据的扩充性。

3.3 科技信息网络建设要体现地方特色

科技信息服务网络运行要持久而稳定,就要注重在网络建设中体现地方特色。特色是生存之本。驻马店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数据库建设上特色化发展,要将特色扩展到整个的网络建设,就要从公益性的角度出发开展平台建设,网络平台上所提供的信息要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体现特色,才能够吸引更多的网站资源合作、实现信息共享。比如,在定购万方、知网和维普等大型数据资源的时候,要突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网络数据库的特色。对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而言,要定位特色服务,要求特色资源要具有不可替代性,以避免被淘汰。随着信息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加之信息资源快速膨胀,就要在建立特色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同时,做到“联合协调发展”,以改变原有的各自发展格局,形成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4 结 语

综上所述,驻马店市的经济建设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就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迎接更多的挑战。驻马店市科技信息研究所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承担着科技信息的传递与服务工作。从目前的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来看,在科技信息服务方面不仅实现了网络收集与、检索与下载、以及咨询一体化功能,而且还实现了科技项目网上申报与管理的创新服务。但是在网络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在制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发展思路时,多思考、多探讨、吸收其它地市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 默晓玲.城域数据网工程建设创新方案和实践[J].科技致富向导,2013,

(25).

[2] 应辉辉.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科技信息服务新思路[J].科学论坛,2012,

科技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发展;应用

随着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与传统的科技技术相比,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不仅具有突出的特点,而且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使用还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对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成为了科技行业最为重要的工作。同时,在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应对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并根据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特点对网络资源进行不断的搜索、筛选和归类,然后通过适当的加工,推动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1 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互联网中所有的科技信息都是通过数字的存储功能将传统的信息数字化,并将互联网平台与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结合。但由于互联网本身灵活性以及时效性的特点,使得信息一旦在网络上,就会得到大规模、大范围的扩散,使得互联网科技信息能够进行快速传播。

1.1 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集成化

在传统科技信息获取的过程中,人们必须要到图书馆或者是科技情报等部门,才能对信息进行大量的获取,而在获取的过程中专业部门所提供的信息都属于纸质材料,从而使人们获取信息时浪费太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还有可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随着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结合,用户如果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只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浏览、筛选和下载,就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资源;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功能,对查询的信息进行不断的编辑和传递,在编辑过程中如果出现不懂的现象,就可以通过相关信息对其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使得互联网科技信息达到资源的共享[1]。

1.2 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普及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科技信息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一般情况下,互联网科技信息的主要是服务科学的研究院所、企业、高等院校以及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互联网的全球普及,人们的传统思想发生改变,信息化意识普及,无论是在何种的工作中,人们都会通过互联网,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科技信息,从而使得互联网科技信息的主体发生了转变,逐渐走向了大众化和普及化[2]。在现如今的社会中,由于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使得许多的科技信息在不同的层次、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互联网凭借发达的科技信息技术成为了全球人类的精神财富以及宝贵知识重要传播和分享平台。

1.3 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共享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量普及,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综合平台非常便捷的实现跨地区、跨国家的获取科技信息,从而真正实现互联网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互联网信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也在不断的增加,在现如今的社会中,每一个企业、单位、工厂等都大量使用互联网,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据稳固地位,就需对互联网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和应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互联网科技信息的共享,已经成为了不同地域、文化以及历史背景下人们生存的重要手段。另外,通过互联网综合平台,不仅可以对科技信息的资源进行不断的汇总、使用和释放,还可超越对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为广发用户提供更为广泛、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并提高信息获取的质量,从而推进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2 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使互联网科技信息快速传播,也间接推动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如今,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一般搜索的应用

互联网的科技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是由互联网本身信息传播特点所决定,其信息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使得一些相对应站点的网址也发生了变化,在互联网科技信息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对互联网的日常搜索功能进行最大程度的筛选和复核,将互联网的搜索功能融入到日常的工作计划中,同时还必须要将互联网科技信息进行不同行业的分类,并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地不同种类的科技信息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应用,从而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在现如今的实际生活中,人们如果只是仅仅依靠一种搜索工具对相关的科技信息进行搜索,是不可能搜索到所有的相关网站。因此,在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对网页进行不断的筛选,并采用不同的搜索方式对信息进行搜索和查询,从而获取到全面的科技信息。

2.2 专门搜索的应用

在互联网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从相关的学科以及特点等方面出发,对科技信息进行专项的开发和研究。如在一些大型的电子计算机企业中,企业可以配备专人对搜索到的科技信息进行储存,然后再通过相关的信息平台将信息储存到互联网上,从而对科技信息的搜索范围和途径进行了不断的开拓,使得相关人员在科技信息搜索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专业的网页对信息资料进行快速的搜索,同时人们还可以根据定题搜索、关键字搜索等方法对科技信息进行获取。此外,像网上电子图书馆、论文数据库(诸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都属于专门搜索引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越来越多的服务器以及网址增加到了互联网行业中,但并没有任何一种搜索工具能够对网站进行全面的覆盖。

2.3 指定域名的搜索应用

互联网是基于数字存储技术的综合平台,具有较大的储存量以及全面的信息特点,使互联网科技信息就相当于庞大的科技文献信息源,并以简单化、操作化以及网络化的趋势进行快速的发展[3],而这主要就依托于各种网站。WWW是环球信息网的缩写,也被称为web,在web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搜索工具,不仅具备了多种逻辑搜索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对字条串进行识别,同时在搜索的过程中如果主机、超链接以及域名等受到限制时,也可以通过web对其进行限制性的搜索,使得人们获取到需要的科技信息。在互联网信息科技技术应用中,相关人员必须要正确的运用搜索工具,从而才能够对需要的科技信息进行明确以及准确的获取。

通过互联网搜索、咨询、查询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对科技信息进行获取,既有一般搜索,专门搜索,也有指定域名的搜索应用,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捷,使得人们能够很快的对科技信息进行准确的获取,应对互联网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对网络资源进行大力开发和研究,从而推进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黎.互联网科技视角下的我国意识形态建设[D].武汉理工大学,2013(11).

[2]刘冰,游苏宁.信息技术发展与科技期刊创新方向[J].编辑学报,2011(12).

[3]陈笛.浅谈互联网科技信息及其应用[J].江苏科技信息,2012(11).

科技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 热点 述评

[分类号]S126

1 引言

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活动也几乎同步展开,近几年来研究日渐风行,相关论文越来越多。为促进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对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一次梳理和总结。鉴于“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的同质性以及为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展开论述,并在全文统一采用“农业(村)信息化”这一描述形式。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篇名”作为检索项,以1979~2009年作为检索时间段,采用“农业”、“农村”、“林业”、“牧业”、“渔业”、“养殖”、“种植”、“农作物”和“农产品”9个关键词分别组配“信息”这一关键词(组配逻辑为“与”)的方式进行检索,删去重复和非信息化内容的文章后获得文献9 330篇,将这些文献按照主题归类(见表1)。不难看出,自2003年“金农工程”实施以来,论文数量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接近历年论文总数的2/3,笔者以“金农工程”开始实施的时间为起点,总结和分析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

2 关于农业(村)信息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农业(村)信息资源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其内容来看,包括农业(村)的资源环境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生产信息、科技信息、教育信息、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管理信息等。从其范围来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农业信息资源是指农业信息本身,广义还包括与农业信息活动相关的设施、设备、人员、组织和资金等多种要素的组合,这进一步拓展了农业(村)信息资源的内涵。

农业(村)信息资源的丰富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难度。高秀英指出,农业(村)信息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很强的战略性任务,是一个多阶段的发展过程。我国实践已走出一条先“修路”、后“造车”、最后出台“交通规则”的道路,即第一阶段建设渠道;第二阶段开发资源;第三阶段完善环境。但目前三个环节都不够成熟,存在诸多问题,典型的观点有:①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发展的需要,数据库建设缺乏系统规划;②农业信息资源在种类、数量、深度、广度及其管理上处在一个低水平运作状态;③农业信息重复建设严重,信息处理和使用成本居高不下;④现行农业信息资源采集指标体系不健全,标准化严重滞后,法律建设薄弱等。笔者认为,农业(村)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在信息资源开发投入、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利用环境三个环节并行发展,鉴于农业(村)信息资源分布的分散性、信息人才的缺乏、用户信息素质较低、信息渠道不畅等特殊性,农业(村)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面临着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农业(村)信息资源整合是倍受关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农业(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基本解决,以农业(村)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为核心的“最初一公里”问题已成为新瓶颈。关于整合内容的研究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个难点,李道亮从数据库与涉农信息平台整合、信息服务场所与信息传播渠道整合、信息服务业务与服务队伍整合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总体来看,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性的农业(村)信息资源整合框架,在整合方式或方法上,建设涉农网站和信息平台是被广泛认可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3 关于农业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

关于农业信息技术的理论研究很少,发展与应用研究居多。有人认为农业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应用学科,是农业科学和信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新领域;也有人认为农业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结合。

农业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历程、现状、障碍、对策以及应用类型、应用领域等是前述统计文献反映出的主要研究内容。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被认为是“首开信息化农业的先河”;80年代初开始了农业专家系统研究;90年代国际互联网出现后,“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同时引进了世界四大数据库并加强了自身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建设;“金农工程”实施以后,研究及应用进入全面发展阶段,3s技术成为热点,精准农业被普遍关注。另外,随“可持续农业”、“循环农业”的提出,光技术、生物技术也崭露头角。目前,农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网络、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都得以应用,涉及农业信息资源传播共享、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流通销售、农民生活、农村教育等诸多应用领域。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明显提高,但整体应用水平还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①因为农业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缺乏或不深入,致使某些农业信息技术的运行原理和应用路径在实践中不明。②因为既有研究成果转化成本较高,使得研究与应用相脱节。由于农业信息技术类型多样、应用领域宽广,研究很难形成系统性。笔者认为,构建我国农业信息技术框架体系已迫在眉睫;农业信息技术将呈现“应用集成化”的发展趋势;“三网融合”的技术架构将成为新型农业(村)信息化的重要技术支撑;电子商务将丰富农业(村)信息化的内容,并提升其水平。

4 关于农业(村)信息服务及其体系的研究

早期所理解的农业(村)信息服务基本等同于“农业(村)信息工作”,即指政府面向农户开展的信息收集、传播工作。近年来学术界对其理解更为全面,涉及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主体、服务对象等。关于农业(村)信息服务手段和服务主体,学者们的理解基本一致,服务手段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主体指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种植大户、农村信息员等。关于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学术界的理解存在差异,狭义理解的服务内容指农业信息内容的提供,广义的则泛指农业信息提供与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活动;狭义理解的服务对象主要指最终受益者――农民,也可以包括作为中间受益者的服务主体,广义的则指“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

信息服务模式是农业(村)信息服务研究的重点问题。一般认为,农业(村)信息服务模式是由组织模式、服务内容、传播渠道、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保障体系等要素通过一定的内在运作关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学者们总结出的我国目前存在的模式类型较多,较有代表性的如王川提出的服务站、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民之家、网上

展厅和网上劳务咨询等模式;我们比较赞同、王文生等归纳出的七大模式,即政府主导推动、行业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自我服务、批发市场辐射扩散、龙头企业一体化带动、专业信息公司或网络有偿服务、科技大户和经纪人示范传递、国际合作扶贫等模式。

信息服务是农业(村)信息化的归宿,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农业(村)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和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其建设意义、目标,总结和分析其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笔者认为,对农业(村)信息服务体系的深入研究,必须结合农业信息服务的实证分析,从实践中总结并提炼出关于农业(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内涵、结构、运行机制等内容,并探讨发挥农业信息服务作用的长效机制。

5 关于农业(村)信息产业及产业化的研究

农业(村)信息产业是信息产业渗透到农业(村)领域所形成的一种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信息技术作用于农业(村)的必然结果。张兰英、尚杰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农业信息产业指以农业信息作为基本资源,以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基础上,制造出有效的信息产品,建设优质的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逐步形成综合性、系列化的现代农业信息产业体系”。农业(村)信息产业化则是形成农业(村)信息产业的具体过程,反映农业(村)信息产业的规模程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张峭指出,农业技术产业化分为商品化和产业化两个阶段,商品化阶段是将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为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商品,即走向市场;产业化阶段是将商品经营成巨大产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我国农业(村)信息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如何发展农业(村)信息产业?较有代表性的对策如:要“以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为发展龙头”,继续“进行结构调整,使农业信息产业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等方面更趋合理”,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融资体制”,着实提高我国农业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咨询业是农业(村)信息产业的核心,有学者专门探讨了其发展对策,认为应当走政府支持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要实现“两个战略性转移”,即从以依靠政府推动为主向以依靠竞争为主的转移以及从资源向管理、从重硬向重软的转移,同时要把“管理创新”当作未来优势竞争力来培育。

笔者认为,鉴于“三农”问题的特殊性以及农业(村)信息化的特殊性,农业(村)信息产业的发展应该走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协同发展的道路,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和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农业(村)信息产业服务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村)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

6 关于区域农业(村)信息化的研究

该主题下的文献所研究的区域范畴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按经济区域或地理区域划分;第二层次按省(直辖市、自治区)级行政区划分;第三层次按省级以下行政区划分,包括县(市、区)、乡(镇)乃至村。从各层次区域的论文数量来看,第一层次有95篇,第二层次有733篇,第三层次有452篇。忽略第一层次的论文,将第三层次的论文归并到第二层次,得到的论文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结合表2分析,我国区域农业(村)信息化研究具有以下特点:①我国32个省(市、区)都已开展农业(村)信息化及其研究;②总体上呈现“东强西弱”的研究特点,即研究东部地区的多,研究西部地区的少。刘世洪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我国区域农业(村)信息化水平差异做过定量分析,认为排前5位的省市依次为上海、北京、广东、河北、浙江,排后5位的是云南、宁夏、贵州、青海、,其中上海农村信息化指数为259.15,是的971倍;东、中、西部地区总指数分别为143.80、84.92、59.28,差异明显。

7 研究展望

科技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数字时代 信息技术教学 学习资料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数字时代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学习资源已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应用,使教学模式、内容和形式、教学观念和思想都发生重大的变化。教学实践表明,运用数字化教学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新课改队伍中的一员,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应担当起先驱者的重任,走在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前列。

一、传统教学向数字化教学发展的必然性

学习资源是实现高效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手段,并同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教育的发展总是与科技的进步交织在一起的,当今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更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基本环境和途径,引发了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的新发展,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动力。

1.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要资源将是数字化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当今主流的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OFFICE办公软件使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动画制作和网页制作等几大部分。而其中的每一部分都离不开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教学环境,甚至其课程任务本身就包含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能力。

2.传统媒体更新速度已远远跟不上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速度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的内容更新速度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迅猛,势不可挡。在这种环境下,只有数字化教学从容地追上它的发展势头,以接近同步的速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最新的学科信息。

3.数字化资源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今天的数字时代,除了传统的文字类、图片类学习资源外,各种印刷材料、图片、动画、模型、录音、录像等学习资源丰富了教学信息传递的途径和形式,提高了教学信息传递质量,是对“教师+教材”这一基本方式的完善和补充,建立了基于数字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体系。

二、数字化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现代开放的教育形式下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建立资源应用平台

丰富有效的数字化资源需要一个良好的平台承载,就像海量优秀的书籍需要充足的书架盛放一样。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建立Moodle平台、设计网站、MOOC等方法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良好的应用平台,较常用的是建立Moodle平台这一应用方法。Moodle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用来创建基于Internet的课程和网站开源软件包,帮助教师创建有效的在线学习社区,教师和学生都能通过网络登录到Moodle平台访问和使用其中的各种数字化资源。

2.课程设计与开发

平台的建立仅仅是实施数字化教学的开始,要有效地开展教学,必须有良好的课程内容和资源。教师在平台上创新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确定学习活动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佳的学习活动类型,并创建多个学习活动,在每个活动中都可以添加PPT、微课、程序、网页、Flash、超链接等。学生可以将他所获得的资源上传并与全体学生分享。

3.教学模式的改变

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做作业。而翻转课堂则完全相反,学生以个人或是小组的协作的模式在家通过互联网访问老师在Moodle平台上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讨论与交流则放在课堂上,由老师答疑和解惑,课堂变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平台,实现知识内化,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4.形式的多样化

以平台为中心,教师个人或是教研组可以将多种资源进行整合,学生可以灵活地在家或其他地方通过电脑、手机或平板访问平台上的所有学习资源,知识还没有掌握时还可以反复播放观看微课,达到掌握的目的,使学生随时随地地参与学习和互动。形式的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化学习环境就与信息技术本身紧密结合,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无形地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5.学习评价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支持。我们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生将所设计的作品上传至平台,上传时进行自评,然后小组中的每位同学互评,教师给每位学生作业评分并观察评论状况,系统将综合评分与评语反馈给学生,学生依据评价修改自己的作业,重复前面几步,得到最终的评价。

在今天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形式。可以说,数字化教学已与信息技术的教学密不可分。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好地实现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如何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更高效地为教学服务,是值得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进一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翠平.重庆某高校教师多媒体使用状况调查与分析[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

[2]凌岩松.浅析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及策略[期刊论文].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3]郑健.基于Windows系统的Moodle教学平台构建[期刊论文].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1).

科技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技信息;科研管理;应用

引言

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网络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现代科技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加丰富,人们能够更加方便的获得这些信息。对于科研管理而言,在工作中有效的利用这些现代科技信息,能够进一步促进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科研工作的进步。因此,在进行科研管理工作时,工作人员必须充分重视对现代科技信息的应用,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信息对科研管理的作用。

1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1.1科研管理的概念与特点。科研管理的实质是对知识产生过程中的活动进行管理,是科研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通过两种运动来实现:第一,物质流运动。这种运动中需要对人员、资金以及资源进行分配与运转。第二,信息流运动。这中运动中包括对科技图书、科技报告、科技期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以及技术标准等科技信息进行获取、处理以及推广。两种运动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信息流能够反映出物质流的实际状态,而信息流则可以通过科技信息将物质流的实际状态反馈到科研管理中,并通过科研管理进行组织与调整,保证对物质流的分配更加合理。而物质流的分配结果则能够不断的对现代科技信息进行补充,确保科研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

1.2静态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作用。管理工作的本质就是进行计划、组织、控制与协调,并按照这个流程进行不断的循环,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管理过程中需要获取并传递足够的信息资源,并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反馈,以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静态现代科技信息首先要作为科研管理工作中的资源,也就是进行管理的素材,是科研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次才是经济资源,现代科技信息可以作为产生新研究成果的最经济的成本,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支柱的作用。最后是时机,目前的现代科技信息已经成为了战略性的武器,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掌握这些信息,才是获得成功的关键,使科研管理成为知识与财富创新的基础。

2动态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作用

动态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实现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在进行科研管理时,管理人员可以在工作中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进行科研信息的分析,在查找相关信息时,也可以使用网络进行搜索,其搜索效率要明显高于查找相关的书籍。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信息的技术性与准确性。

2.2实现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在以往的科研管理工作中,管理的过程没有形成稳定的流程与模式,造成过程随意性高。在应用现代可以信息后,建立新的管理流程,能够彻底改变原有的流程,实现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科研管理的具体申报流程能够实现申报、受理,到评审、评估、初审、复审、审定、立项、计划编制、合同、资金以及执行情况的管理、验收与后评估管理的信息化。通过这一流程的建立,可以使用网络技术创建爱你网络信息评审平台,并广泛的应用在科研管理流程中,促进科研项目审批效率的提高。

2.3实现专家管理的信息化。在进行科研管理的过程中,专家是管理工作的主体,这是由于所有的科研工作都要由专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专家需要借助现代科技信息与先进的实验方法,过去最新的科研数据。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信息库被建立起来,促进了科研管理中专家的管理也实现了信息化。通过网络的信息库,我们可以选择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对科研活动进行网络评审。在对专家进行选择时,必须要勘察专家的专业能力与学术水平。在专家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对所有的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能够对专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信息库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用于信息库的更新。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科从事科研工作的专家的管理也在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对科研的成绩进行详细的记录,为专家建立自己的信用方案,并且实现对专家资质评审管理的信息化。

2.4对科研成果进行信息化评价。在对科研信息进行管理时,所有的科研成果都需要评价。在原有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工作都是由政府负责或委托相关部门负责,参与评价的专家也都是在本地选择,政府及委托单位可能与专家认识,在政府的授意或人情关系的影响下,造成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中包含一些主观的评价,造成评价的客观性下降。在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后,通过建立网络信息评价平台,能够组成流动性的专家组,能够有效的解决评价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专家库随机选择专家进行评价,在未来的发展中,评价系统会更加完善,逐步实现盲评。

参考文献

[1]吴姝靓.新时期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15,(10):90-91.

[2]岳花兰,李葳,吴涛,等.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在医院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6,35(03):297-301.

[3]王芳芳.科研管理创新机制为学科建设服务模式探析——以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1):16-17.

[4]顾君,邹远辉,王吉凤.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3(10).

[5]杨勇,赵晓儒.高校建立“量化+开放”的科研管理新模式的重要性与方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4+20.

科技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临沧科技》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临沧科技》是综合性科技期刊,已成为云南省内重要的科技宣传平台之一,每年发行6期。该杂志旨在介绍和推广临沧市及周边地区的科技创新成果、科技政策法规、前沿科技信息等,服务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技企业、科技院校、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

《临沧科技》主要刊载涉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材料、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农业科技、工业技术等方面的论文、科技新闻、科技评介、创新技术、科技产业、科技管理等内容。该杂志以深入报道省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和临沧市科技创新特色为特点,在云南省科技期刊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临沧科技》的受众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技工作者:包括科研人员、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等,他们对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技前沿信息有强烈的需求。2. 科技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业企业等,他们需要了解最新的科技政策、科技成果,以及与其相关的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信息。3. 科技院校:包括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他们需要及时了解科技政策、前沿科技信息和其他学术信息。4. 政府部门:包括科技局、工信局等政府职能部门,他们需要了解最新的科技政策、科技投资情况和科技发展方向。5. 社会公众:包括对科技感兴趣的公众以及广大科技爱好者,他们希望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技应用,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总之,除了涉及到具体的学术研究领域以外,《临沧科技》的受众群体还涵盖了以下方面:科技政策制定人员、企业投资者、创业者、科技咨询机构等。

科技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师素质 个案研究

一、提出问题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信息技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师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是每位处在这个岗位和即将步入这个岗位的教师最关心的问题。

二、研究背景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文献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例如,《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几个问题与思考》(刘娟)。

2.课程设置的不足和教材存在的问题。例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问题浅析》(沈兵)。

3.特定课题的教学设计实例。例如,《〈鼠标的认识〉教学案例及评析》(刘心如)。

4.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例如,《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策略探讨》(朱蓓)。

通过文献检索,可以看到多数文章都是就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给出解决的办法或建议,例如就教材、就教学策略、就吸引学生注意力等,然而这些问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对于刚上任的教师,不能够快速而且有效地帮助他们从身心上进入角色。本文试图通过一位优秀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个案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探讨。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为某重点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乔平,出于知情人的要求,文中的人名属化名。由于本文的知情人是“优秀”的教师,所以属目的性抽样。

2.收集资料。主要采用实物收集、访谈法和现场观察法。

四、研究结果

1.实物分析。从新教师到优秀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过程。阅读了他的简历、论文、作品等,我大概了解了他的成长“经历”:2001年,专科毕业,到学校执教;2002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任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组组长;2003年,2篇,参加市课件比赛获二等奖,在网上开辟信息技术教育论坛;2004年,3篇,被评为“市优秀教师”,省说课比赛获一等奖,并加入市学科教研组;2005年,与他人合作承担省级教育课题,正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教育实践,其初步研究报告已发表。从他的经历来看,乔老师一直都在“成长”,从一个新手到一个老练的教师;从一个一线的实践者,到一个可以纵观全局的研究者;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个教学研究的参加者、组织者。

参加工作三年来,他一共发表了6篇论文。2002年的论文是比较几种教育理论的优劣及应用范围,属于教育理论层面,与学科教学关系不大;2003年的论文是探讨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基础,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还有教学案例分析;2004年的论文是关于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并且对教材、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从这些论文主题的变化可以感受到他正逐渐形成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全面认识。

对比同一个教学内容的教案发现:4年前的主要是课本搬家,而现在的则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重点知识用什么方法讲解,学生出现不同反应时的应对策略、不同水平学生的作业设计等。同时我还发现,他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也不是完全按照教材的呈现顺序,有的部分不讲,而有时则会加进许多新知识。至于他的参赛作品,包括说课提纲、教学设计案例等,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上,比较灵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当前比较流行的webquest、miniquest等,也都出现在他的文字材料中。

2.课堂观察。其乐无穷的课堂教学源于精心设计和激情倾注。我随机挑了一个周二的下午听乔老师的课。在想象中,这种没有列入高考科目的课程应该是死气沉沉的,而且又是在机房,秩序很难维持,学生玩游戏、上网的应该很多。可是他的课堂全不如此。学生很尊敬他,都准备好了上课。开始上课了,他刚上讲台就给学生放了一段动画片,讲的是人类抗击SARS,把病毒做成有鼻子有眼的大头虫,逗人发笑,活灵活现。接下来他马上引入本节教学内容计算机病毒。他先让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时的状况,然后他作总结。纸上谈兵还不够,他还要求学生安装杀毒软件,做自己的计算机的医生,进行号脉、诊断、治疗。这样的一堂课应该说很成功,生动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的比喻使学习内容轻松易懂,最后又给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巩固了教学内容。看得出来,这短短的40分钟的课他做了充分准备,而且是用心准备的。

3.访谈。通过访谈主要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优秀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扎实的基本功+有特色的教学方法+积极进取的态度。乔老师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素质有着明确的概念和标准,强调在熟悉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在教法上要灵活多变,要有教学特色。另外,乔老师也肯定了现有的状况对信息技术教师可能存在不利的因素,但他只是一句带过,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发牢骚。可见,他对现状不甚在意,现状不会影响他的工作和态度。

(2)态度情感是作好一切的前提。在与他讨论成长经历时,他一再强调态度情感是做好一切的前提。实践证明的确如此,有了干劲,课就越上越有趣,也乐于继续学习,论文也有东西可写,作品也就接二连三,成绩是有目共睹,地位也会发生改变,也就会参加教研组织,承担科研项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五、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乔老师观念中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应具有的素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博学多才,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就好比建设房屋,基本功是地基,地基打不好,就谈不上砌墙、上梁。所以,基本功扎实是第一步,迈出了第一步,才能灵活处理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谈到优化课堂教学。

2.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是学习过程顺利进展的推动力。对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会产生参与的意愿。兴趣来源于哪里?这种“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因材施教,体现独特的教学手段。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照抄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而且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教学设备提供的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努力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环境。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完善自己。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在这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同时,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学、积极参加高一级培训、上网等,都是完善自己的途径。

将以上分析与文献资料对比,可以发现乔老师观念中的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组成与文献检索(王瑞华,2004)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在研究中还发现,情感方面的因素同样非常重要,而文献中几乎没有涉及。乔老师的情感历程与当前许多教师的情况是相似的,都曾经苦闷、迷茫,但是他度过了那个黑暗的时期,并取得了成功。他的情感调节模式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希望对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起到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沈兵.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问题浅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

[3]刘娟.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几个问题与思考.青海教育,2004.

[4]刘心如.《鼠标的认识》教学案例及评析.黑河教育,2005.

[5]朱蓓.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策略探讨. 中国科技信息,2005.

科技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179-02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逐渐与课程教学整合,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高校电信类电子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具有强大的知识理论体系。本课程理论教学特点是:①教学难度大。模拟电子技术课是电子技术课群中难度最大的课程,被戏称为“魔电”。②学时少、内容多、课堂信息大。因此教学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教师主导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与此同时,必须合理选用教学媒体才能解决课堂信息大的问题,单靠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是无法完成的。③电路复杂、电路图多。单靠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效率太低并且太差,无法完成教学目标。④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使得电子技术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增加。

本文针对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整合后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究。

一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整合后的教学模式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完整而又强大的知识体系,为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必须将信息技术有效地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进行整合。根据整合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将整合后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分为三种:教师主导教学模式、学生主讲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

1.学生主讲教学模式。

这样的好处是不在课堂上自学、合作,提前在课余课前进行,不占用课堂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更为重要是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气氛热烈,又锻炼了学生自学合作的能力。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保证学生自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采取的措施是将学生的课件和课堂主讲按质量评分并以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成绩;二是要选择一些难度相对较小的教学内容。

2.教师主导教学模式。

但有别于传统的教师主讲课,要对各种教学资源、要素、环节等精心设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①在教师的主导和调控下,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和“创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②把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该环境能支持实现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③培养学生工程化思维和工程应用能力,要将这一目标有意适得落实到每一堂课。④注意教书育人和素质教育,落实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⑤关注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这种模式的好处主要有:①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研究与实验表明,在教学中应用多种媒体组合能真正实现视听的完美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②改进信息的呈现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即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深化理解、灵活虚用、培养创新能力。运用这种方式要注意两点:①要认真指导、修改、评阅学生上交的论文。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论文质量评分并以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成绩。

由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学时少、内容多、教学难度大,因此在信息技术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中,教师主导教学的课堂教学依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而学生主讲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是其有效的、必要的补充,而且每种教学形式,都少不了双主的相辅相成、相互联系。

二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整合后的评价体系

教学成效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了:作业、课程小论文、课堂主讲及课件、期末考试。传统课堂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才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对于信息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方式,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也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探索与实践。

三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整合后的教学效果

为了研究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整合后的教学效果,笔者选取了本系09级电子信息工程本科1、2班作为对照班,其中1班采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2班采用黑板加粉笔为主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采用的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成绩指标。课程成绩=平时成绩×30%(作业占10%、课程小论文占10%、课堂主讲和课件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期末理论考试卷面成绩)×70%。

为了研究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整合后的教学效果,笔者分别从两个班级的课程成绩分布以及两个班级的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做了数学统计,并将统计结果采用表1、表2清楚、直观地表达出来。

从可以表1、表2看出:采用新型教学模式教学后,学生的课程成绩明显提高了,而且优秀率、良好率、合格率都显著上升了。

四 结论

1.优势:

采用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整合后,对学生的优势表现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索养;有助于增强学生之间进行“协作”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技巧。

2.问题:

采用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整合时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实施“整合”的前提;建立恰当的评价体系是“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建设和应用是搞好“整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潘春月,颜晓河.“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01)

[2] 石小法.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及其学习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科技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64-01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深刻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引起了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的深刻变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全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创新情境,激发青少年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之源。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出,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以教师必需经常地、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创新情境,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创设创新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1.1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性学习,学生可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有效开发其创新潜能的前提。

1.2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教师间接主导教学,并履行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等主要职责。利用信息技术可使教育活动更加多样化、趣味化、民主化。学生可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自由发挥,提出各种新观点、新方法、新假设,萌发创造动机与兴趣。

1.3现代信息技术可使教学信息呈现多媒体化。图、文、声、像、动画等技术功能可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开发大脑,使思维过程更灵敏、连贯、流畅。

1.4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形式符合现代教育的认知结构,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案,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认知路径,使师生得以摆脱陈规旧习,有利于发散思维、启发想象、激发智慧。

1.5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媒体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和宏观限制的特性,使思维可以在广阔的时空范围内纵横驰骋,并在主动探索、自由想象过程中产生新思维和超常构想。

1.6信息技术具有激发创新热情的特殊吸引力,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各类创造性活动,学生在探究与创作过程中创新思维可以得到发展。信息技术同样能帮助教师发展创新思维,如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科研,可以强化创新意识,养成探索、创新思维的习惯,可使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模式的采用更加富于新意,这些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

2.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通过创设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文化氛围,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切创新因素,积极探索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可行途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和创新人格,养成创造型思维方式和创新学习习惯,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为今后发展成为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3.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科技活动,有效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在掌握科学理论、认识信息技术的创新功能的基础上,学校必须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在各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目前学校开展的活动主要有,网上学习(包括科技知识、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等);网上创作(包括多媒体软件创作、科普网站建设、绘画、写作等);信息技术奥赛辅导等。其中,开展多媒体科技创作是难度适宜、广受学生喜爱的活动。这一活动由学生自选题材进行探究,研制多媒体软件。题材大致分三类:一类是课本科技知识题材;一类是课外科普题材;一类是科幻类题材。学生将自己想象和发明的科技或科幻作品制作成为软件。

3.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科技活动质量。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科技活动要求比较高,需要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主要有⑴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热心于科技活动的辅导员队伍。活动由校领导牵头,辅导老师由接受过理论与技术培训且考核合格的计算机老师或学科骨干教师担任。⑵将活动进行分组、归类,为学生配备合适的辅导员。⑶集体培训、独立探究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首先要参加集体培训,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如制作动画学会简单的编程等,然后开展独立探索、创作。教师主要是启发学生思维,与其共同探讨,提出参考性的建议与方法。⑷组织交流,取长补短,让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开拓思维。⑸保证上机操作时间。每周活动课及周末、节假日尽量开放电脑房。⑹将科技创作活动列入学校竞赛系列,以便统一管理和得到应有的重视。⑺辅导员实行定期考核与评估,奖励成绩突出者。

3.3让创新的火花结出硕果。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功能开展科技创作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广大同学怀着极大的热情在科技知识的海洋中寻觅,到实践中取证利用信息技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软件作品。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功能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作活动,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使人类的创新空间不断扩展,科技活动将不断呈现出新的形式与内容。这就要求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不断转变观念,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接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技术人才。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已经为科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应该更加积极努力地培养青少年的科技意识,我们不仅要培养大批的科技精英,更重要的是培养绝大多数人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思想,这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特别关注和不断探索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探寻出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它,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远鸿: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评价方法问题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3)

[2]伏锡良:培养创新素质从科技教育做起[J].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8(4)

[3]胡晓蓓:科技馆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J].科技信息,2008(27)

[4]杨丽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A];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11年

[5]杨树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反思[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上一篇:传统茶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机推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