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推广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00:47:22

科技推广论文

科技推广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张虎 刘嘉 单位: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涉农科研工作

清华大学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积极参与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课题研究。围绕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各方面问题,近年来,学校20多个院系承接了近百个涉农科研项目。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展了提高农村奶牛养殖业水平、推进乳业发展战略研究,改良棉花纤维强度的转基因工程研究等工作;在村镇建设方面,开展了北京市门头沟区万佛堂村新农村规划、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新农村规划等工作;在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开展了农村沼气运行管理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促进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综合发展应用等工作;在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方面,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保障研究、农村纠纷解决与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变化以及农村法律服务问题研究等工作。中心致力于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如内蒙古、宁夏、吉林、山西等省份基本不能种植任何作物的盐碱荒漠地区,利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等方法对其进行生态修复与改良,为国家严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改良后的土壤和荒漠上常态性种植的植被和农作物能够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到减缓温室效应和和调节气候变化的效果。而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是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正大集团的支持下,依托公管学院成立的。研究院旨在开展中国“三农”问题的高水平研究,培养服务于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开展具体的农业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清华大学也积极通过推动清华大学盐碱地区生态修复与固碳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等的跨院系科研合作平台的建设,深化科研合作体制和机制改革,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服务于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中国“三农”问题的高水平研究。

思考与建议

目前,高等学校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方面所采取的各类模式,都是在与地方政府、农民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得出的有效途径,非常具有借鉴意义。但现有服务模式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目前高校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多以“点”服务为主,一般由高校个体自发性组织开展,服务区域也比较分散,服务项目之间的互补性和互动性不强,难以形成辐射效应;第二,周期较短,由于很多项目是间接式独立进行,相关的持续性配套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第三,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多以涉农高校和农业科技为主,综合性高校的参与以及关乎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法律法规及保障体系等类服务较少。这些服务模式都需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才能满足我国农村新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求。未来一段时期,在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水平方面,高等学校可在已有基础上加强如下几点工作:第一,内部资源整合,将学校、农村和农业项目研究领域的学科资源进行集中和融合,梳理出若干能够“打包”的服务模块;第二,制定长期服务规划,要结合自身的服务资源,针对服务的农村区域,规划不同层次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不单要有具体的项目,也要有宏观和战略层次的研究;第三,条件成熟时,可探索联合地方及企业,共同建设服务农村发展的跨校、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平台。以区域创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探索机制体制改革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多学科集成、政产学研融合的方式,为农村发展提供可持续的长期服务。

科技推广论文范文第2篇

推广普及增产增效新品种、先进适用新技术。实施水稻统一“供种、供肥、供药、植保”、小麦统一供种和蔬菜补贴农药统一供应等惠农措施,全区优质水稻、小麦品种覆盖率达100%,群体质量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与整建制建设,大力推广水稻基质育秧技术,水稻机械化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建立千亩粮食繁种基地、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哈密瓜和蜡梅研究所等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先后引进粮油、经济作物新品种100多个,通过不断研究培育,4个品种获得上海市农作物(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二、抓培训、求实效

努力培育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中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每年深入镇、村、户举办农技实用技术、专业农民、示范性、引导性以及专家坐堂等各类培训与科普活动70余期,万余人次受益,提高了广大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种田水平,培养了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心首次创新开设田间学校培训模式,通过自下而上参与式的培训,工业区25名种植哈密瓜的学员平均增收6000元/户左右,真正起到了“培训一户、辐射一方、带动一片”的成效,得到了市区相关领导的一致肯定,农民田间学校嘉定示范点挂牌成立。

三、抓指导、推入户

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2008年中心全面推行农业科技入社惠农工程,积极引导合作社及社员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近五年来,共对本区粮食、蔬菜、园艺经济作物的96户次的农民合作社进行了上门入社技术指导,探索出了以合作社为中心进行辐射带动广大农民运用科技的科技进村入社(户)有效途径,确立了以“指导一社、带动一片、辐射一方”的技术服务形式,有效提高了农户学科技、用科技的科学种田水平。

四、抓科研、促转化

科技推广论文范文第3篇

作者:涂峄昊 毛力元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

农民进城务工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体验更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生活,学习先进的技术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其次,农民工进城务工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补充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对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的发展实现了共赢式的成长。

对农民做好舆论导向工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事农业的主力军是妇女和老人,他们不容易接受新知识,很多人更愿意沿用自己从事农业劳动的经验,不相信农业科技能带给他们更高的产量和收入。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我国农民比较淳朴,善于运用知识和智慧,思想积极性也比较容易调动,这就需要做好舆论向导工作,把务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农民多数以村落的形式聚集,可以逐存逐镇进行宣传,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工具,如村委广播、宣传手册等做好宣传工作。对农业科技推广到各家各户的目的、意义、预期成果等进行大力宣传,使农民在思想上接受和认识新的农业科技,进而主动配合农业科技人员,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并付诸实践。树立农业科技典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系统的工作,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面对理解接受能力较低、实践性较差、身体健康欠佳以及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妇女和老人,工作实施难度更大,这就需要树立农业科技推广的典型来引导,村民之间的沟通与口口相传效果要明显好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苦口婆心的教导。树立科技推广典型实现以点带面以促进农业科技为所有农民接受,进而在最短的时间内付诸实践,提高现实生产力。

首先,树立农业科技典型需要选择典型示范户。典型示范户应选择文化水平较高(如受过初高中教育)、思想进步接受新技术能力比较强的农户作为对象。部分农民不愿接受新知识担心要冒风险,即使广大农民愿意接受新技术但往往接受速度不快,理解上可能出现偏差,对新技术从认知到接受运用需要较长的时间。选择好科技典型示范户并示范和引导其他农户,可以使农业科技新技术的推广工作难度降低很多,因而选好典型示范户至关重要。其次,实现典型示范的有效引导。对即将推广的农业科技新技术,应首先将新技术信息送达到典型示范户,农业物资补贴到位,在典型示范户中进行示范。在示范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制定详细的推广计划和示范程序,示范过程中要做好技术指导工作,确保新科技推广示范的成功,在此过程中要做好推广记录,便于总结。第三,要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农业科技推广需要推广人员切实指导农民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要做好与农民的沟通,理解农民的困难考察客观条件。农业科技人员还要不断学习,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和气候特点实施指导,切实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高自己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水平。第四,对农业科技示范工作进行认真总结。不可否认,农业科技推广示范能给广大农民对所推广的农业新科技新成果的应用以一种直观客观的效果,这是使示范典型从认知新技术到推广应用新技术的有效手段。

科技示范的最重要目的是使农民接受并应用农业科技新技术,切实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村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工作结束后,还要就示范户对该项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和跟踪,确保新技术为广大农民接受和应用。要及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做好以后的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工作、扎实推进农业科技走进千家万户、搞好农业发展做准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大量转移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给农业科技的推广带来的巨大的困难,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实施将弥补农业生产劳动力的不足,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科技推广论文范文第4篇

在很多地方,林业科技推广部门长期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致使推广机构房屋破旧、基本办公设备简陋、缺乏必要办公和交通设备,工作手段与方式十分落后。另外,虽然相关的法律规定农业推广资金可以从某些项目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的资金,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在基层很少有林业科技推广专项经费。科研工作滞后是林业部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往往造成科研成果少,更不谈科研成果的转化,有些科研甚至与生产无很大关联,致使林业科技成果储备严重的不足,一些关键的技术研究不够,致使科研工作不能适应林业形势发展的需求。在基层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缺乏专业的推广人员,现有的科技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与技术培训,整体素质不够高。

先进适用的技术缺乏及科技成果不易形成。一是由于基层体制不健全造成的科研与生产脱节,科研无法转化为有用的技术成果,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二是一些科研成果的质量达不到所需的要求,这些成果或者不够先进,经不起市场考验,或者成本过高,经济上不可行;三是林业的生长周期普遍较长,比如选育一个优良的林木品种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有些甚至高达几十年,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巨大。

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的提高,对于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发挥其综合效益作用明显。因此,要通过立法明确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科技项目推广基金,给予从事林业科研工作的企事业单位以金融、税收等政策优惠,保障推广工作有稳定的经费投入和资金支持。

目前我市林业技术队伍年龄老化严重,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迫切需要优化林业科技推广队伍。要通过不断吸收优秀的林业院校毕业生来充实林业科技队伍,始终保持技术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要定期对林业技术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活动,使他们熟练掌握各种新型林业致富项目的推广技术,加快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不断提高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要逐步提高对林业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以及从林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渠道,筹集林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林业科技推广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任何部门或单位不得截留或挪用。

实践证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林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强化“科教兴林”,加快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其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结合当前林业工作的重点,有组织、有计划地筛选一批技术成熟、适应性强、见效快的科技成果,大规模、大范围地组织推广应用。在安排林业生产项目时,凡是能采用先进科技成果的,必须积极推广应用,否则不予立项。在审定林业重点工程项目、重大技术项目时,一定要吸收科技部门和有关专家参加,明确项目实施中必须推广应用的先进技术和推广示范的具体任务,以确保项目的科技含量,使先进实用技术及时得到推广应用。

科技推广论文范文第5篇

从广大林农的角度来分析,它们在林业建设过程中最关系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所以一切活动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他们不会对其他任何因素进行考虑,这样就会危害到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速度和推广程度。也大大降低了林农的推广基层林技术的积极性。这些问题会增加林农对政府下达命令的抗拒,使其不接受和完成上面下达的指令。所以基层林业站在推广技术过程中这个问题是十分严峻的。这对我国基层林业发展技术的推广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必须要起到足够的重视。

在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民的自身劳动意识和劳动力结构没有办法满足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要求。随着城镇建设速度的不断增减,现在很多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在农村务农而到城市中工作,这样就导致我国农村留守的人员大部分都是儿童和老年人,这些人的劳动能力很差,这样会严重影响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老年人的体力很有限,有些老人甚至不能进行劳动,这样就很难落实基层林业的新技术。第二个是大部分老年人的思想观念都比较陈旧落后,对于新技术他们很难接受,即使有的接受了速度也很慢,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

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中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在推广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时,存在很多问题。除了在农村工作的劳动力日益老龄化之外,还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林业技术的推广。在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就要运用大量的研究经费,但是我国却没有投入大量资金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上,造成研究经费短缺,这样一些基层林业技术的研发工作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就存在惰性,不认真完成推广工作,认为下基层是很大的负担,很少有人愿意将技术的推广工作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完成,只把推广工作看成是一种不得不完成的工作,这样就不会把自己过多的精力用在推广工作上。这对我国林业技术的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我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队伍建设不完善。现在在我国普遍存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的作用没有更好发挥,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一些乡镇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从事非技术工作,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时间不能保证,专业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人员流出严重。全国乡站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60%左右,其中专业对口人员只有一半左右。此外,自我补偿能动性差工作能动性差。推广人员一般被动地听从领导安排,一些人不能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主动在生产中学习完善自己。科学研究能动性差,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技术在不断的进步,这就要求推广人员的知识也要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生产。目前有些推广工作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任务、被动地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在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各个有关的事业单位必须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合理的改变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使其真正应用到我国基层林业建设中。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些适当的解决办法。

(1)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农民是基层林业建设的主要劳动者,他们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质量。所以要想推广基层林业技术就要从农民入手。这样在林业建设过程中真正运用全新的技术。对于这个政策来说,主要是为了提高农村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转变农民的观念,真正解决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此外,通过增加对农民的培训还可以不断地增强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这样农民就可以学习到更多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也能更好的接受外来的思想和知识。

(2)要构建完善的林业体系。对于该对策而言,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不断地改变现今国家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规则制度,让地方政府可以保障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另外,一个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使基层林业推广工作顺利的进行,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工作质量与可靠性。

(3)各级地方政府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对于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者而言,其不能只按国家的思想盲目地执行。因此,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最为恰当的管理方法,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科技推广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形势;对策;长远性

近二十年来,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当今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1.2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其表现:一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问题,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1.3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与农业生产脱节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运行机制是农业科研机构只管科学研究,很少考虑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应用后会产生多大的效益等问题。加之政府倡导科学决策及受某种意义上的科学主义甚至泛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学者的建议往往成为决策的依据。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均是在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见解、观点带进决策中,研究的优先领域实际上是由专家而定。专家则偏好“高、精、尖”研究项目,往往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从制度安排上诱导科研人员去选择“高、精、尖”研究项目,这也是农业科技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原因之一。各级各类农业学校虽然一直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以理论为主,特别是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绍一些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多数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而且对动手操作一类的实用技术不屑一顾,这样必然导致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此外,在现行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什么样的新技术不是由这些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的,而是由政府决策,但政府的驱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偏差,造成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户生产需要的技术不一致;二是由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还不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自主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应当是应用研究的继续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员素质、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主研究难以展开。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1.4以推广“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为中心

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推广结果,往往与其利益并不挂钩,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2.1优化推广资源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工程,以公益性为主,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补助农业科技推广。要通过现有的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科技函授学校等,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学历教育;要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帮助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教育的程度。

2.2加强农业技术的熟化和规范

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的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这应该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3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目前,适应市场要求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公司或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政府部门的推广体系,要转变观念,改变等任务、靠项目、要经费的做法,主动适应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4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推广组织进行承担。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出资进行推广;对于弹性比较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必须由政府进行承担。

2.5加强各推广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联系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鉴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必须由政府去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变目前的政出多门,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可设立推广委员会或联络办公室,由从事科研、教学、推广、农民、企业有关人员代表组成,加强联系,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以各种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

3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1]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

[2]赵映峰,易超峰,郝新远.浅谈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工作[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

[3]张玉珍,曹永胜.《浅谈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07-6(11).

科技推广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出现了女性化趋势,这意味着农村妇女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男女两性农民在推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生产决策、技术选择、获得信息的途径等方面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诱发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变革。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根据服务对象变化,而在推广计划和培训方案、推广项目的选择、推广目标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科技推广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科技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而且与推广方式密切相关。性别是选择推广方式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农村女性已成为农村农业生产的主力,农业生产出现了女性化趋势。在农业生产女性化背景下,意味着妇女应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妇女作为农村科技的受众的主体,其在接受科技信息的途径、科技需求、技术选择的特征等与男性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考虑妇女的特点,探寻适合妇女的科技推广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妇女的科技需求,提高农村女性的科技素质,促进妇女的自身发展和农业发展,提高妇女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

一、农业技术推广中农村女性群体的行为特点

女人自有女人的天性。在科技吸纳和传播中的女农民也具有独特的性别特点:

(一)注意细节,掌握准确。妇女参加培训时比较细心,掌握得准确,在实施的时候失误少;而男的则是听了以后忘的多,回去实施的时候凭感觉,失误多。

(二)妇女在对外交流中表现得寡言少语、不善言辞,自信心不足。妇女们往往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有直接的交往,多数妇女在有外来男性参加的讨论中不愿发言,或表述观点时显得没有逻辑、不清晰。如果有男村民在场,他们往往接过话题替她们说,推广人员很容易放弃与女性对话交流的努力而将注意力转向男性,在男女混合的讨论中,很容易形成男性主宰的局面。

(三)妇女参加培训和对外交往受到很多主观与客观的限制。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习俗在农村仍然根深蒂固,男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交流和培训,妇女则被忽视或者机会较少。客观上,妇女要生养孩子、料理家务及从事生产劳动,每天的时间被分割得十分零碎,即使培训内容是妇女所欢迎的、她们也不能长时间专心参加连续几天的培训或远途的培训。对基层培训组织来说,培训时间长则费用高,在成本约束条件下,女性的需求受到忽略。

(四)妇女在接纳技术和信息的过程中实践着很多的创新和摸索。妇女在技术的吸纳、应用中愿意进行多种尝试,对新技术的应用有着一种积极心态,不断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改造和创新。郑桂莲(2007)发现抛秧技术推广过程,按常规,抛秧时手拿秧盘抛秧,妇女在在抛秧实践中进行了创新,用菜篮子装着秧子(一篮可以装 4盘秧苗)来抛秧,既减轻了重量又节省了时间,使抛秧技术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更方便,效率更高。

(五)妇女在家里通常掌管理财事务,对于成本和支出比较敏感。妇女对于价格、成本更敏感、更关注。因此,妇女往往被认为比较“斤斤计较”、“小气”,不如男人爽快、大方。

二、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性别差异

男女两性农民在科技推广中的性别差异,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男女两性农户参与程度的差异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过程,农民在参与作用被低估了(高启杰,2004)这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之一。何宇鹏(1995)对贵州研究发现,参加地膜玉米覆盖技术培训的妇女仅占12.5%,这一比例在甘肃、安徽为20%,农村妇女对技术服务和培训有强烈的需求但没有机会。王生凤、武夷山 ( 2001) 对甘肃的调查,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的比例达88.2%,37.3%的妇女从没接触过推广人员,比男性高出9个百分点,80.0%从未见过女推广人员,15.7%的农民明确表示喜欢女推广人员,妇女的倾向性更为明显。何竹明(2007)对浙江的研究表明,男性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是女性的17.92倍,女性参与应该得到进一步引导和利用。王万英(1999)

在科技培训时,村上通知的开会或培训主要由男人参加,即使该项活动主要是妇女承担。如1998年和1999年水稻旱育稀植推广中的插秧培训,80%~90%的插秧任务是妇女承担,60%~70%的培训参与者是男人,他们一般只能给妇女传达所教内容的20%~30%,最多能转达到一半,特别认真仔细的男人能转达2/3。

与男性相比,妇女虽然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强烈、但参与度更低,女性在获取有关技术信息、培训和服务方面都明显要比男性少,妇女应用技术、丈夫参加培训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普遍现象,这不仅造成了推广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推广多过程中强化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人为造成了两性不平衡发展。

(二)农业生产中的决策

男女两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决策作用存在较大不同,表现为男女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中的作用不同。李小云(1993)调查显示,在种植业中,65%的决策由男性决定,35%由女性决定,而养殖业中资源分配决策中的性别差异趋于平衡。在种植业中,男性无论从参加咨询还是实际参与实验示范活动都明显多于女性,男性获得知识与信息的机会较多。相反,女性参加养殖业的培训和实际示范的次数都多于男性,对养殖业中的劳动力分配具有明显的支配作用。 即使在同一产业中,男女两性的决策对象也不同。男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土地利用等具有明显的支配决策作用,妇女对劳动力和资金的分配使用决策作用要大。

胡瑞法等(1998)研究表明,在农业生产决策中,男子仍是主要的生产决策者,妇女较少做出生产决策。妇女在农业生产决策中的作用受到一系列社会与经济因素的影响,如耕地面积、家庭收入、妇女及其丈夫的职业等。耕地面积多、男劳动力以经营耕地为主、妇女年龄的增加,妇女进行生产决策的比例减小。如妇女做出生产计划与病虫害防治决策的比例,分别由男人务农时的28.8%和16.6%上升男人从事其它职业时的44.6%和33.9%。另外,男女两性在决策行为上存在差异。如妇女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理性化程度低于男人。63.4%的男人与59.6%的妇女在病虫害将要在自己田里发生时进行决策,17%的妇女与14%的男人在病虫害已经发生时才进行防治。较大比例的妇女缺乏相应的知识,在选择防治时间时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4.5%的妇女与2.0%的男人在决定不进行防治时是因为考虑到农药有害健康,表明更多的妇女在施用农药时考虑到健康。

(三)获得科技信息及获得途径

秦红增(2005) 将农村妇女现代农业知识的习得方式概括为两类:一是非正式方式,即参与政府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等组织的科技培训、推广项目,特点是具有组织性和群体性;二是不正式方式,包括人际交流网络和大众传播媒介,特点是分散性和个体性。农村妇女一般很少参加有组织性、群体性的科技培训活动,主要是她们的丈夫参加,然后丈夫再传授给她们,非正式方式实际上表现为不正式方式。农村男女性别差异表现为农村妇女在有组织性、群体性的非正式现代农业知识传播活动中的弱参与性。张凤路、刘雪春(2001)广大农村妇女缺乏必备的农业科学知识和应有的农业科技培训,其农事知识是基于多年的乡土经验,或从一起劳动的其它妇女或亲戚处获得,女农民获取信息或学习新技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或有经验的人,而不是推广人员。男女农民对推广和信息内容的需求有明显差异,妇女对农业加工技术及营养卫生方面的信息需求和培训要求较男农民分别高14.3和22.8个百分点;而男农民对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的需求则高于妇女。(王生凤、武夷山,2001)。

(四)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安排

科技推广的方式包含了室内培训班、田间示范指导和现场会交流、电影、录像和电视活动等,科技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安排等直接影响推广效果。

培训是一种简捷、覆盖面大、见效快的方法。由于乡级技术部门的人员和经费都有限,以课堂教学形式的室内培训班多。这种培训方式每天时间被分割得零碎的妇女不适合。培训方式用课堂教学,发笔和笔记本,要求妇女做笔记,没有考虑到妇女不会写字、提笔忘字的特点。这种方式仍然是男性化的,参加者多数是男人,具体实施多是妇女,妇女是通过男性的二次传递才获得技术的,而二次传递的效率低,失误也多。

王生凤、武夷山(2001)调查发展,男女农民都喜欢的推广培训方式有三种:培训班(占调查总数的63.7%人);试验、示范田的观摩、参观(58.7%);电影、录像和电视(52.7%);到外地参观学习是妇女喜爱的推广和培训方式之一(56.4%),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她们走出家门,增长见识和自信。现场培训也深受农村妇女的欢迎。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只在教室讲解,妇女们很难理解和接受。在进行农业机械的技术推广中,技术人员将机械开进田间地头,开动机具先示范,然后指着具体的零部件讲解怎样调整,然后让现场妇女动手操作,这样直观生动地讲解,她们很快就掌握了所学技术。

(五)技术选择特点

由于妇女受生理因素的限制,倾向于劳动强度较低的农事劳动。因而,减轻妇女劳动强度、改善妇女的劳动条件、促进妇女发展的技术被称为具有性别属性的技术。李小云(2001)以山西运城引黄灌溉技术为例,说明某些技术具有明显的性别属性,并认为农村技术开发与推广中的性别不敏感是制约农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张勇(1998)中小型农机具设计与推广项目在甘肃实践,证实了具有性别属性的技术在提高使用水土保持机具,增加农民收入,改善自然环境同时,还可减轻妇女劳动强度,深受妇女欢迎。如挖玉米根十有八九是女人干的活,玉米根又粗又深,挖时土地又干又硬,费时费力,是最重的农活。项目组研制出的旋耕机一小时就干手工十几天的活,旋过的土地既碎又平整,而且玉米根打碎后混合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肥力,一举多得。旋耕机在秋收季节示范推广,在示范点上引起轰动,妇女们对该项技术的很乐意接受。从窖中提水费时也费力,也是妇女们的一项重要的家务劳动。项目组给各示范户配给了研制的手压水泵,大大减轻了农妇的家务劳动,取水时间比以前缩短了1/3,也轻松多了,饮用水的卫生情况也改善了,该项技术也深受妇女欢迎。

对农村妇女而言,由于缺乏适当的小型农业机械的支持,劳力和时间的消耗是其普遍面对的难题,尤其在播种和收获季节,在肥料运输、田地耕种方面用锄或锹等简单的农具进行费时费力的工作。张凤路、刘雪春(2001)研究表明,许多较费时的工作,如当地推广部门提倡的杂交种+地膜覆盖 技术无法推广,妇女倾向于劳动强度较低的农事劳动,对减轻劳动强度的价廉而又实用的小型农业机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六)组织化程度

妇联组织系统在农村是仅次于党政部门的完整组织体系,各村都设立妇女主任一职,妇联在农村妇女中的威信较高,被称为“娘家”。与男性相比,农村妇女的组织化程度较高。妇联系统在农村妇女中广泛开展“双学双比”、“绿色证书”等活动,旨在提高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妇女的发展,因而,提高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妇联议题之一。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得到妇联的支持和配合,促进妇女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广效果会更好。

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选择

巴克斯特(1989)指出,“一个农业推广单位,如果不能提高农村妇女对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它的工作效率将被削弱,这不仅因为妇女在农业中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因为在大多数社会中,妇女还代表着人口的多数”。农业女性化趋势的出现,科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对象的改变,应充分认识到两性农民的性别差异对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的影响,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应对原有的技术推广的思路与方法进行调整与变革。农村妇女在推广中的低参与度,反映出目前的科技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推广模式与方法、推广技术选择上与妇女的状况和偏好不相符,忽视了妇女群体的特性。男女农民在农业技术选择与科技信息获得途径上的性别差异,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与方法的选择。无论不发达地区或发达地区,提高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妇女的参与,是改进农业推广体系、提高科技推广效率的重要途径。

第一、根据服务对象调整推广计划和培训方案。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女性,在计划制订和培训方案中,针对女性在技术信息传播中的性别特点,采取女性愿意接受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妇女接受农业科技知识,提高致富技能。

第二,推广项目的选择与内容的更新。刘艳(1998)农村男性农民和女性农民的生理差异是最本质的性别差异,农业科技关注男女体力差别,与男性和其他家庭成员相比,农村妇女兼顾家务和农活,是工作负荷最重的群体。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在制定推广项目上应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妇女需求,研究提供一些能够减轻妇女劳动强度,改善妇女劳动条件的技术。所提供的农业技术信息不仅限于大田生产,还应包含农业资源管理、产品市场化等多方面。

第三,推广目标的转变。现代意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要推广知识或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更多强调的是农民行为的自愿性变革,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妇女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有着基础性的社会经济意义。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仅要将妇女纳入到农业推广中的服务中来,而且应以妇女的科技素质的提高、妇女脱贫与发展作为科技推广工作的目标或推广绩效评定依据。针对农村妇女自卑、自我意识较差,自信心较低等特点,唤醒农村妇女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挖掘农村妇女的潜力,促进农村妇女的发展。

第四、推广模式的变革。以往的培训方式上很少针对妇女特点而设计,客观上限制了妇女的参与或有效吸纳。例如培训方式用课堂教学,要求妇女做笔记,这种方式是男性化的。科技推广过程中,应改变那种从男性角度出发,方便男性而给妇女带来不便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不能只要求妇女去适应。应针对妇女的特点对培训方式、时间或地点做一些改变,就能使妇女不再感到不便,就能使那些要照顾孩子的妇女也能参加培训等等。如电视、录像和收音机等现代化大众媒体是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喜欢的方式,各级政府和推广部门应重视利用这一媒体,增设或扩大有关农业科技知识的节目和内容,加大宣传的广度和力度。现场培训是妇女们所欢迎的一种培训方式,少一些课堂讲授,多一些现场指导,提高推广中妇女的参与,从而提高推广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桂莲.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抛秧技术推广研究——东面村瑶族妇女为例. 2007.硕士论文

2.高启杰.论农业技术发展中的农民参与.古今农业. 2004,4

3.何宇鹏,将农村妇女进步纳入社会发展进程(主报告), 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农村妇女研究课题组,1995

4.王生凤、武夷山.农业推广和信息咨询应以妇女作为重要目标群体.科技导报.2001, 4

5.何竹明.农技推广应用中农户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杭州、湖州两地调查的实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2007

6.李小云、林志斌、刘永功.农业资源分配及农业推广中的妇女作用. 妇女研究论丛.1993,4

科技推广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林业科技推广;成效;建议;广西田林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166-03

科技推广应用是促进科技发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科技兴林的第一要素。林业的良好发展可以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基础。林业是为社会生产提供生态产品的主体部门,为了保障社会生产的巨大需求,必须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1]。田林县已经步入一个关键的时期,林业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求林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与推广[1]。田林县国土面积、林地、森林与人均面积居广西之首,要从林业大县向林业强县跨越,实现生态立县、富民富县目标,走科技兴林和可持续林业产业化道路,赋予林业科技推广应用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有关方面帮扶下,林业部门广大技术人员、干部职工共同努力,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技兴林战略,推广应用林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成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值得思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1 林业科技推广应用主要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田林县完成林业科技推广应用项目46项,有34项分别获得区、市、县先进或科技进步奖。1991—2010年田林县年均造林4 662 hm2,田林县松、杉、桉用材林和油桐、油茶、八角、八渡笋竹经济林基地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一定效益。现新建产业基地造林面积已达140 120.1 hm2。其中:良种桉用材林基地20 000 hm2、松树基地22 386.7 hm2、杉木基地17 666.7 hm2、笋竹基地14 666.7 hm2、油桐基地40 000 hm2、油茶基地15 333.3 hm2、八角基地10 066.7 hm2。如:引种栽培桉树优良无性系,达到一年生平均高6.0 m,胸径4.7 cm,三年生高16.0 m,胸径12.0 cm,5年采伐产木材120~150 m3/hm2,纯收入2.25万~3.00万元/hm2。推广种植岑溪软枝油茶良种,达到2年开花,3年挂果,7~10年产油量达397.5~915.0 kg/hm2。近年来,林下经济产业速猛发展,成为林业支撑田林县域经济的新亮点。

1.1 引资引技,推进工程造林

土地、资金、技术是农业生产基本要素,作为林地资源大县、部级贫困县和后劲发展地区,资金、技术始终是田林工程项目实现的瓶颈。1996—1998年率先引进桂嘉合作造林,3年内营造林投资1 528.0万元,完成山地良种桉纤维材速生用材林种植面积3 095.2 hm2,获得成功后,金桂集团、丰林公司、雅长林场等27个单位和不少个人纷纷跟进,在田林县租地和合作造林,累计种植桉树20 000 hm2,共投资约2.5亿元。1997—1999年田林县六隆开发区通过移民异地安置形式,引进扶贫资金、广州帮扶、贷款等1.2亿元,3年完成笋竹规模种植面积1.187万hm2,安置百色市7个县石山区移民,采取笋粮间种办法,近8 000人移民当年基本解决口粮,笋竹成林,第2年开始收笋,第3年正式投产,2000年移民户收笋最高达5.0万元。2002—2005年实施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截至2011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面积26 466.7 hm2。其中:退耕还林造林面积6 466.7 hm2,荒山造林面积19 333.3 hm2,封山育林666.7 hm2,国家安排补助资金2.5亿元。2007—2012年,通过实施世行贷款“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简称世行贷款造林项目),投入资金2 200万元,完成造林面积9 598.2 hm2。

为了多渠道引资集资,一是思想大解放,充分发挥田林县资源潜力,千方百计开展项目招商引资;二是建立引资项目库,认真做好项目调研论证;三是了解掌握和用好用活国家有关扶持政策,按时按质申报争取项目,确保项目实施质量、效果,增强投资信心和决心。

随着这些工程造林的启动,有关项目的规划设计、技术规程、标准种苗、管理办法等同时落地。国家林业局桉树中心、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广西林科院、区营林中心著名的桉树、竹子、油茶等专家相继抵县,或担任技术顾问,或讲授和咨询、指导,在专家悉心培训帮助下,工程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田林县营林科技水平由此得到较大的提升。

1.2 良种壮苗,良法栽培

实施桉树造林项目,先后引种尾叶桉、直杆桉、尾巨桉、巨尾桉、赤桉、巨桉、邓恩桉等12个品种和11个无性系,经过品比,确定DH33-27、DH32-28、DH32-29和广林9号无性系在山地种植表现最佳。松树引种细叶云南松、思茅松、桐棉松、杂交松,比当地优选马尾松无明显优势。油茶引种岑溪软枝油茶、岑软2号、岑软3号、桂无3号、桂无5号等无性系,表现甚至优良于原产地。笋竹引进采用广东省清远市的笋蔸苗移植法,可迅速大量解决种苗需求。杉木、油桐、八角、板栗、西南桦等也做了或正在做选优推广技术工作。

培育选用壮苗,改变过去桉树、松树、油茶都用裸根苗或直播造林,全部采用容器苗,推广空气切根、网袋育苗、轻基质育苗技术,建立桉树、油茶近13.33 hm2中心苗圃,采用桉树组培苗和扦插育苗、油茶芽砧苗嫁接技术并建立相应采穗圃,已形成各200万株/年无性系苗木生产能力,促使这些工程造林全部采用合格苗,提高造林质量。

科技推广论文范文第9篇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已开展了“科技特派员”、“阳光工程”等专项行动。但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严重,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率低,农业科技服务效率更是令人担忧。为此,有必要测算农业科技推广公共服务的效率,并分析找出影响效率的主要因素和提升效率之策。

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问题是我国科技创新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认为“重研究轻应用”的体制是造成我国科技成果应用率低的主要症因[3],因此认为应大幅增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经费投入,使增长率高于R&D经费的增长率[4],并认为对高绩效的科技成果应用的支出应当实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目标的统一[5]。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力[6]与转化机制[7],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8-9]来评价不同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和重大工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情况[10]。相关研究多数侧重于产出层面,即科技成果转化的水平,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服务的效率则关注较少。事实上,效率往往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质量和生命力的关键。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八山一水一分地,人多山多地少,水产、林竹、水果、茶叶、蔬菜、畜牧、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强烈。福建省委、省政府对农业科技工作十分重视,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创立并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南平机制”),但农业科技研发表现出明显的“三增三减”态势,即农业科研投入、农业科研成果产出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增加,但单位农业科技人员论文数、单位农业R&D投入论文数与农业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降低[11]。因此,以福建省为例来分析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1方法选择与模型构建

由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推广人员数、推广经费、推广时间等投入变量的量纲不一样,有的难以用90货币计量,因此难以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价其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无需构造生产函数,可以忽略不同指标间的单位差异,在多投入、多产出分析方面具有优越性,可以得出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可通过投影理论计算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的投入冗余量,为形成改进方案提供参考。因此,本文以单个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为决策单元,采用DEA中的BCC模型测算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12]。选择项目推广经费(万元)、推广人员数(人)、推广时间(年)等作为投入变量。由于衡量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很困难,数据难得且可靠性不高,因此只选择直接经济效益作为产出变量。进而以DEA效率(其值的取值范围为0~1)为因变量,以项目级别、立项类型、是否立项推广、成果类型、所属产业、推广载体、推广模式与受众素质等为自变量,应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效率的因素。分析方法和路线如图1所示。

图1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效率的分析方法与技术路线

2数据处理与分析

2.1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性描述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为了确保数据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课题组于2010年1月以福建省科技厅星火计划办公室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了“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情况调查表”,要求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承担单位填报相关项目情况,并在所填写的问卷上盖章,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课题组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共调查了306个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样本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以省级(51.3%)和省厅级(17.0%)为主,两者合计占68.3%;绝大多数的推广项目是经过正式立项(占85.3%)后再进行推广的;立项类型以申请者根据立项单位的要求自由选择(占69.0%)为主;推广成果以新技术(占56.2%)和新品种(32.7%)为主,两者合计占87.9%;推广载体以龙头企业(33.7%)、农技站(17.6%)和农业大户(13.1%)为主,三者合计占64.4%。与此同时,福建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产业分布相对均匀,与福建的农业产业结构基本匹配,体现了福建以水产、林竹、果蔬茶、畜牧、食用菌等产业为主的农业发展特色。

2.2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DEA效率测算与分析

以项目成果推广经费(万元)、推广人员数(人)、成果推广时间(年)为投入变量,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产出变量,选择BCC模型中的投入导向方法,应用软件DEAP2.1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各决策单元的总效率值、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和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由于306个决策单元的值难以全部列出,因此本文仅将各类项目承担单位的效率均值整理后列出,如表2所示。

总效率是综合反映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指标,是决策单元相对效率的综合反映。从表2可以看出,决策单元总体的总效率均值很低,只有0.198,达到DEA最优的决策单元(项目)数量只有10个,占全部决策单元的3.3%。这说明不同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之间的效率差异很大,而且与最优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相比,大多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效率很低,需要进一步提高。直接经济效益的松弛变量均值达57.064万元,即在现有的投入水平下,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平均每个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可以提高57.064万元。

技术效率主要反映各投入要素比例的合理性,反映在一定规模水平下的要素配置水平。决策单元总体的技术效率均值为0.570,其中52个决策单元(项目)的技术效率值为1,占全部决策单元的16.7%。这表明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投入要素配置比例相对合理,但也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特别是还有35个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值小于0.3。调整这些决策单元的投入要素配比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技术效率,进而为提高全部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做出贡献。

规模效率主要反映投入要素的规模合理性。决策单元总体的规模效率均值为0.301,只有11个决策单元的规模效率值为1,占全部决策单元的3.6%。

这表明福建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规模安排总体来说不太合理。在规模效率值不为1的295个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中,只有6个项目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289个项目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决策单元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说明随着规模的增加,报酬是递增的,现有规模是偏小的。所以,从直接经济效率来看,福建省绝大多数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规模是偏小的,而且与适度规模要求的差距很大,扩大规模可以实现规模效益,提高服务的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

306个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平均经费规模是64.9万元,但项目间的差距很大,推广项目经费最多为2200万元,而最少的只有1万元。经费规模偏小的项目占大多数,其中经费为10万元以下的占32.68%,经费为20万元以下的占49.35%,小于平均经费规模的项目占3/4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福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分散的,撒胡椒面式的经费分配体制仍然存在,不利于发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规模效益。

不同类型的单位提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差异。由表2可知,总的来说,高校主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效率均值达0.318,高于科研院所主持项目的效率均值(0.263),后者又高于设区市科技局所主持项目的效率均值(0.162)。

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纯技术效率来看,各类单位之间的差异并不大:设区市科技局最高,为0.586,高校次之,为0.547,科研院所再次之,为0.527。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规模效率来看,各类单位之间的差异较大:高校的均值最高,为0.472,科研院所次之,为0.380,设区市科技局最低,为0.301。由此可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效率差异主要是由规模效率差异造成的。设区市科技局主持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规模相对较小,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设区市科技局主持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本市所辖区域内,范围较小;二是与省级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相比,设区市科技局所辖机构的科研创新力量相对较弱,所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多数是科研院所或高校转让的,难以获得极具市场经济价值的技术成果;三是设区科技局下属的固定农业推广人员比高校和科研院所多,每个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都需要有一定的推广经费,僧多粥少的实际情况使得主管部门只能缩小项目推广经费规模。

2.3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有直接投入的推广经费、人员和推广时间外,还包括农业产业需求、农业科技成果特性、推广服务组织管理方式[13]以及技术成果接受主体等。

从农业产业需求来看,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强度可能不同,因此农业产业类型可能会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效率。从农业科技成果自身的特性来看,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起来的难易程度可能不同,进而也可能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效率。从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管理层面来看,是否立项推广、项目级别、立项类型、推广载体与推广模式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效率。另外,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接受者,其素质会影响其对农业新技术的认识水平、认可程度和应用能力,也可能会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效率。为了寻找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的关键因素,以提升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本文以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综合效率值(Y,0≤Y≤1)为因变量,以项目级别(X1)、立项类型(X2)、成果类型(X3)、所属产业(X4)、是否立项推广(X5)、推广载体(X6)、推广模式(X7)、技术受众平均受教育年限(X8)为自变量(各自变量的类型分布见表1),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Tobit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由于3个样本的部分自变量数值空缺,因此在模型运行过程中将这3个样本自动剔除,所观测到的样本量为303个。

由表4可知,从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的强度来看,是否立项推广(X5)>立项类型(X2)>推广载体(X6)>成果类型(X2)>推广模式(X7)>项目级别(X1)>所属产业(X4)>技术受众平均受教育年限(X8)。但只有X5与X6在0.05的水平下显著,由此可以判定这两个因素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是否立项推广(X5)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的影响最大,系数为-0.096271。也就是说,立项推广项目的服务效率比没有立项推广项目的服务效率低0.096271,即没有立项推广的项目的服务效率反而高于立项推广的项目。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立项推广的项目没有得到政府立项支持,其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需求,往往对市场需求的呼应程度更高,而需求往往是决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最为关键的因素[14]。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立项推广的项目是由市场“选”出来的,市场认可度更高,推广起来更容易。其政策含义是,政府在选择项目立项时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15],建立市场需求导向机制,选择具有更高市场价值的成果进行推广。载体类型(X6)变量的值为:1=农技站;2=科技特派员;3=农业大户;4=龙头企业;5=专业合作组织;6=各种载体混合。载体类型(X6)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的影响也很大,系数为0.028307,即选择后一种载体的决策单元比选择前一种载体的决策单元的效率高0.028307。这说明,就载体的效率而言,农技站<科技特派员<农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各种载体混合。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后面的载体能更好地协调自身利益与科技推广服务对象(农民)利益之间矛盾,更容易形成一种利益共享机制;二是类型序号大的载体对农民的真实技术需求更加了解,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更强。

项目级别(X1)与技术成果所属产业类型(X4)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的影响较小,说明福建省不同级别、不同农业产业的科技推广服务机制基本相同,效率水平相差不大。技术受众平均受教育年限(X8)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的影响最小———这与相关研究提出的目前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其认可、接受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从而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结论有所不同。其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服务对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之间的差异性较小,难以区分其对相对效率的影响;二是所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对受众受教育年限的要求不高,而福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所选择对象的素质相对较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4年,基本上都能理解和接受所推广的农业技术。

3结论讨论与政策建议

3.1结论与讨论

第一,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效率

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应用DEA-Tobit两步法可以测算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值,并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都很多,受数据限制,本文只以推广经费、推广人员数与推广时间作为投入变量,以直接经济效益作为产出变量。随着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理论的完善与相关数据的积累,有必要严格按照其投入产出关系将被推广成果的价值、推广人员的工作量(代替推广人员数)、推广设施占有量等指标纳为投入变量,将科技成果推广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纳为产出变量,并扩大样本量以进行效率测算,从而使测算结果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更高的使用价值。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中,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的素质、推广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等因素也应逐步被考虑。

第二,规模偏小与投入要素配比不合理导致福

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低,因此效率提升的空间很大。针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技术效率较低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评价并比较各决策单元来寻找效率提升的切入点,特别是对技术有效的决策单元的投入冗余变量进行分析,进而找出相关投入要素的不必要的投入量。针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规模偏小、规模效率很低、普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在测算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适度规模并深入分析现有项目规模的决定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寻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规模化发展的切入点。

第三,市场需求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

推广服务效率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获得正式立项但具有较强市场潜力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效率却很高,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市场需求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的重要地位。主管部门指定立项与申请者自由选择立项(需要根据主管部门要求进行选择)都是从已有成果中选择立项,而不是从市场需求中寻找立项推广成果,因此前者对市场需求的响应程度不高,而此类立项却占全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94.2%———这也是导致福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探索以建立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使农业科技成果形成前(农业科研项目立项前)就能面向市场。

第四,各种推广载体各有优缺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具有载体优势。农技站、科技特派员、农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上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相关农户自愿参加并共建共享的组织,可以有效地协调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高效地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良好载体。当然,在充分了解各种载体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同时采用不同载体、实现各种载体的优势互补可能会使农业科技服务的效率更高。

3.2政策建议

一是逐步建立需求导向的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树立“申请时就要考虑成果应用”的科研意识,将成果应用水平纳入项目研究考核指标,逐步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16]。建立农村发展需求导向的竞争性科研立项制度,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向全社会征集和遴选各年度的重点支持方向和项目,公开申请,并通过专家评审确定项目承担单位。重视项目承担单位的业绩和水平,尝试建立滚动立项机制,对工作扎实、成果应用成效显著的项目进行持续支持,引导各承担单位做出精品项目。加强应用型研究的跟踪管理,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根据实际生产变化的特点、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按照规范的程序,及时对项目研究内容进行调整,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对现实需求的呼应程度。

二是建立农业科技需求与服务信息平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各方的科技成果推广资源,形成开放式、网络化的科技成果推广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在网络平台及时科技成果信息,对转化应用效果良好的科技成果进行奖励。鼓励农民和基层单位在网络平台上提供农业科技需求信息,要求申请立项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应附相关市场需求的信息证明。要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承担单位及时录入和更新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归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信息共享数据库,为不同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之间的交流提供信息支撑。

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协调机制。根据各地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设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重大项目,集中力量支持覆盖面广、影响重大、市场需求强烈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发挥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规模效益。整合各部门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实现立项的联网管理,减少重复立项和分散立项。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各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支持和培育多方参与农业科技推广联盟,鼓励农业科技推广联盟承担重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

科技推广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三峡工程;三峡后靠安置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一、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对于湖北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通过调研,走访了秭归、夷陵、巴东、兴山四个区县。分别由上自下访谈县、镇、村、农户,其中涉及8个镇,100个农户,充分地了解了库区移民安置区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

从农技推广人员配备来看,人员不论是在人数、职称、级别、学历等方面,都显现出不足,而且办公设施比较简陋;在调研的库区四个县区中,我们了解到农技推广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技术培训、示范参观、巡回指导、视频传播、印刷品宣传、咨询服务、科普宣传等,都运用于农技推广。技术人员也会分配到村,进行个别指导,镇级推广站也会定期地进行农民的集体培训,四个地区均有相关的电视台,农技服务热线进行农技的宣传和咨询,同时,当地政府也会聘请相关的农业专家,下乡进行田间技术指导和授课。

从非政府农技推广模式看,夷陵地区柑橘初加工企业68家,但没有深加工及龙头企业,均以打蜡后鲜果销售为主。茶叶加工企业现有279家,其中年加工能力500吨以上的10家,300~500吨的15家;秭归县脐橙的种苗均由该县2家良种繁育中心提供(其中1家为部级),杜绝了单位、个人的私自引种。秭归现有脐橙加工企业38家,其中橘颂公司是该县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兴山县到2008年,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8家,其中农民专业协会2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组织成员覆盖全县58个村2万多农户,涉及柑橘、茶叶、蔬菜、烟叶、生猪、菌药、沼气、农机、农村水利等9个产(行)业,使用注册商标3个,申请产品质量标准认证12个,合作组织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规模经营面积达4万多亩,年销售各类农产品5.35万吨。在巴东县,雷家坪柑橘合作社2007年建立,现有会员600个,自有山地500亩,已注册雷家坪柑橘品牌。整体来看,秭归、夷陵、兴山发展较好,巴东相对较弱。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湖北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安置区在农技推广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功能弱化。2005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行“以钱养事”以来,造成人心散、队伍不稳、作用发挥不够。同时,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权归属乡镇后,部分乡镇安排农技干部包村包片,从事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中心工作,致使农技推广人员处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推广和服务工作。科技推广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与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群众需求、科技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比较大的差距。

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不高,年龄、知识老化。相关数据分析表明,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安置区的县级农技推广人员中,其中高级职称比例为14.2%,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为12.4%,年龄在30以下的比例仅为2.7%,而在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年龄老化现象更加严重,技术人员大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基本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都是几年没有变动,引进的专业农业毕业大学生更是没有。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人员只有调出的而没有调入的,新的科技推广力量没有输入,推广队伍建设落后。

3、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在调研访谈中,推广经费不足的问题反映最为突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的推广缺乏工作经费和试验示范经费,很多新技术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应有效益。调研中反映出农技推广在从上至下运转的过程中,在乡镇级出现了断层,主要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比如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镇政府签订以钱养事工作合同,人员缺乏,尤其是专业人员缺乏,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县级的农业推广计划无法很好地实施执行。

4、农技推广运行机制不完善。由于受国家政府体制改革的影响,地方政府职能转换滞后,工作的开展仍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为农村及农民服务的意识不强。非政府农业推广组织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覆盖面小,农协组织少,且不能辐射面地带动广大农户。非政府农业推广组织虽然发挥了他们应有的作用,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缺乏具体的约束机制和监督监管机制,又由于自身的利益局限性,不能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

5、农民科技素质低。农民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受体,是农业科技的直接应用者,也是农业科技成果最终的受益者,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能否推广应用以及推广应用的程度。在访谈调研中,农村普遍存在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村青壮年劳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明显偏低,与接受农业科技需求的水平相差较大,成为农技推广的巨大障碍。另外,人均耕地面积普遍偏少,对农业新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能力以及承受市场因素与自然因素带来的双重风险能力有限。

三、农技推广模式理论综述

1、农技推广组织概述。我国目前农技推广组织主要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技推广组织(主要是县、镇级农技推广站);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主导的推广组织;农业企业型技术推广组织(包括两种农产,分别是农产品加工型+农户型和涉农企业);农业教育,科研型推广组织,其中教育、科研单位推广农业科研成果的主要途径有科技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开发与技本转让、技术入股、组建科技型企业。

2、农技推广模式概述。我国目前农技推广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项目推广模式。项目推广模式是针对一项技术的推广模式,由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教育单位和农业科技推广单位抽调专业素质较高、业务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人员组成项目实施小组,由上级政府部门划拨农业推广经费,地区政府部门配套推广经费,通过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配合完成项目实施,把农作物良种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节水农业灌溉技术、畜禽养殖技术、新农机具等农业科研成果和技术推广给广大农户应用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2)技术承包模式。技术承包是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民就某项技术的推广签订承包合同。在合同关系中,农民负责投资、投劳、提供场地,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有时还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物品,有时还帮助销售农产品。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单产或收入不低于一定水平,农技推广部门从农民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技术服务费。

(3)技物集合模式。以技术示范为前提、以农资为载体,将推广的技术物化,并根据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特点进行配套,使技术措施更容易被农户接受和实施。

(4)农业科技示范场及科技示范园区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由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涉农企业、农业科技单位实施,以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为目的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主导产业发展及农民的需要,在农业专家指导下,把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新近研究的科研成果、从国外和外地引进的科研成果在科技示范园进行示范。其目的不单是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而且还向社会提供农产品加工原料,进行农产品加工营销,作为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培训的基地。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农民技术培训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咨询服务型模式。包括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及大众传播等不同形式。具体形式有热线专用电话、坐堂咨询、专门指导、开展培训等。

(6)媒体服务型模式。媒体服务型是指通过大众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广播、互联网、光盘、电子杂志等信息载体,向农民推广实用农业技术和信息。

(7)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推广模式。龙头企业是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上联市场,下连农户,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能够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推广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的科技推广模式。

四、湖北三峡库区移民后靠安置区农技推广模式优化

1、现状。通过对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的调研,我们发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方面,如项目推广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主要推广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场及科技示范园区模式,也有比较多的运用,各个地区均有相关的果园建设,示范基地建设,夷陵目前在该区域推广的主要技术是标准化果园建设。秭归地区,目前有6,400亩有机茶园,4万亩无公害茶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推广模式,在库区发展得比较迅速,同时也是效果比较好的模式。如肖氏茶业、邓村茶业、三峡茶业等,这些部级、省级龙头企业能良性引导茶业产业的发展。同时,在茶叶相关技术推广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秭归现有脐橙加工企业38家,其中橘颂公司是该县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咨询服务型模式和媒体服务型模式也得到比较普遍和长久的运用。在四个县区,分别都设有电话专线,同时也设有专门的农技推广相关的电视节目。在四个地区均用相关专家到村进行上课教授以及现场的技术指导。

2、农技推广模式优化方向。一种模式的选择是经济、体制、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和农户的需求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也随着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和农户需求的变化,农业技术推广由传统模式向优化模式发展。立足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具体情况,本着提高当地经济,发展好产业,改善移民生活水平,增加其农业收入。库区移民安置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优化的方向是:由增加产量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技术推广模式逐步优化到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作为农业推广模式;由产中服务推广模式优化到向产前、产后纵深拓展,并逐步成为农民所需要的其他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各项物质、教育、心理和信息的咨询服务等农村综合咨询服务模式;由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模式优化到由下而上自愿主动参与咨询、沟通模式;由政府主导公益型推广模式优化到多元化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综合型发展模式。

3、农技推广模式的优化。对于库区的各个地区,根据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程度,分为两种优化方式:一是针对发展较好的,比如说秭归夷陵地区,这类地区的农技推广模式优化应当考虑为农民提供综合性的咨询服务,围绕推广高新技术这一目标选择具体的推广模式。对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可采用有偿信息咨询、技术转让模式为主,无偿模式为辅。在推广组织方式上,可率先采用“专家+基地+协会+农民”、“专家+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家+市场+农民”、“公司+合作社+科研单位+交易平台+农户”等多种多样的运行模式。同时,不断扩大非政府推广模式的比重,使这些地方逐渐形成城郊型、外向型、市场化、产业化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二是针对起步相对晚、发展不是很好的地区,如兴山、巴东地区,应主要采用项目带动农技推广模式为主、“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为辅的多元化推广模式,通过大力发展该地区优势产业,来带动农民积极参与到技术推广过程中来。同时对于这类地区,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应主动去接触农民,应体现国家扶持的无偿服务为主的推广模式,加强信息传播及适当行政干预,组织形式上主要是“政府+农户”、“政府+协会+农户”型的运行模式,同时力争实行“一人一村”的推广模式,即一个农技推广人员负责一个村的农技推广工作,使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真正下到基层,为贫困农户无偿解决各种技术问题,使推广的技术和信息能迅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针对库区农技推广模式的优化,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要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模式,让各种模式、尤其是非政府主导的模式自由发展,多种模式并存,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有机的集合,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又有利于互相竞争,从整体上形成一个农技推广网络;二要加强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改善推广人员的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目前,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的以政府为主导型推广模式农业推广人员不仅数量少、素质也不高,而且数量分布及人才结构也不合理,基层单位的情况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在政事分开的同时,实行岗位责任制,以职定岗,以岗定责,责、权、利结合,以业绩为主评聘技术职务、晋级和奖励,充分利用激励机制,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三要培植积极的用户系统,提高农民的素质。调研中,各县区均有农广校,兴山县已经挂到高职中,而巴东县才刚开始运作。总体说来,运行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应积极运行农广校与农技培训相结合机制,采取政府倡导,农业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冠名支持农业技术教育等方式,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结合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单位的科研项目进行。各级政府结合九年义务教育,组织本地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编写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的专业教材,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在农业教育推广工作中的报酬补贴,将农广校与农技推广人员上岗相结合,让农广校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明文.新时期构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4.

[2]丁振京,杨亚梅.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存在问题.农业科技管理,2000.5.

上一篇:科技立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科技培训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