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统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1:19:20

科技统计论文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辽宁省;科技论文;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C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005-02

科技论文是科学活动产出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对一个地区的科技论文的产出量及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从一个侧面反映科学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和发展性,揭示一个地区的科研发展的现状、科研实力、科技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水平。本文通过对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辽宁省2009年发表的国内外论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文献计量学角度了解区域优势及科技环境,以供政府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判断和决策参考。

1 2009年辽宁省国际论文统计与分析

1.1 辽宁省国际论文产出情况

2009年,SCI、EI和CPCI-S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量280 158篇,比上年增长3.43%,占世界科技论文总数的12.29%,居于世界第2位。其中辽宁省科技论文数继续增加,共11 933篇,比上年增长7.48%,占全国科技论文总数的4.26%,排在全国第7位,与上年位次相同,位于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山西、浙江之后。2009年,SCI、EI和CPCI-S收录的辽宁省科技论文数量分别为4 612篇、4 844篇和2 477篇,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24%、5.21%和4.75%,居于全国第9、5、6位。

1.2 辽宁省国际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

辽宁省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广泛分布于40多个学科,其中最多的学科为化学,占论文总数的16.40%,其次为材料科学,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和计算技术,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0.72%、10.42%和10.37%。排在第5~10位的学科分别是物理学(占论文总数的9.20%,下同),力学(6.04%),数学(5.82%),生物学(3.95%),机械、仪表(3.01%)和冶金、金属学(2.72%)。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辽宁省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和冶金、金属学排名靠前,位于第3位;药学、林学和材料科学位于第4位;力学和物理学位于第5位,可以看出辽宁省在这几个学科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在畜牧、兽医,核科学技术,地学,中医学方面较弱。

1.3 辽宁省国际论文的机构分布情况

从国际科技论文的来源机构看,2009年辽宁省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81.52%分布于高校,17.46%分布于科研机构,0.33%分布于公司企业,另外0.69%分布于医院(不包含高等院校所属医院,下同)等其它机构。可见辽宁省国际论文的产出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论文产出较多,在SCI收录的四种类型论文数,EI和CPCI-S收录的论文数居前的中国高等院校中,均排在前50名。(见表1)科研机构中,被SCI收录的四种类型论文数,EI和CPCI-S收录的论文数居前的均为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研究院所。

1.4 辽宁省国际论文被引情况

辽宁省国际科技论文在2009年被引用5378篇,排在全国第7位,被引用17 816次,篇均被引用3.31次,影响力排在全国第8位,与2008年位次持平。2004~2008年SCI收录的辽宁省科技论文在2009年被引用5191篇,排在全国第7位,被引用16 978次。大连理工大学以1383篇论文被引4 250次,排在高等院校的第17位,成为排名前50位中唯一一所辽宁高校。

2 2009年辽宁省国内论文统计与分析

2.1 辽宁省国内论文产出情况

2009年,CSTPCD收录的辽宁省科技论文20801篇,比上年增长3.99%,占全国科技论文总数的3.99%,排在全国第12位,比上年下降一位,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和山东位于前5位。

2.2 辽宁省国内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

2009年,CSTPCD收录的辽宁省科技论文中,临床医学所占比例最大,为20.85%,其次为农学(7.00%)、计算技术(6.61%)和药学(4.92%)。排在第5~10位的学科分别是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4.30%,),中医学(4.16%),化工(4.07%),基础医学(3.96%),冶金、金属学(3.90%)和机械、仪表(3.77%)。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较,辽宁省冶金、金属学排在第2位,安全科学技术排在第3位,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机械、仪表,水产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排名都在前5位,但是畜牧、兽医,核科学技术,地学,林学,动力与电气学科排名较后。

2.3 辽宁省国内论文的机构分布情况

2009年辽宁省在国内发表科技论文的机构分为高等院校、医院、科研机构、公司企业和其它机构,分别占论文总数的75.51%、9.21%、7.61%、3.71%和3.97%。可见,高等院校和医院是辽宁省国内论文的主要产出机构。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以2039和1779篇论文位于国内高等院校排名的第35和46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925和868篇论文位于医疗机构排名的第13和20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273和187篇论文位于研究机构排名的第17和38位。

2.4辽宁省国内论文作者情况

如表2所示,CSTPCD2009年收录的辽宁省科技人员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1 892篇,同机构、同省、省际和国际合著论文在全部论文中所占的比例分别达58.42%、19.11%、12.33%和1.04%。国际合著论文217篇,占中国科技人员的国际合著论文地区排名第5位。

3 辽宁省基金与资助产出论文情况

2009年,辽宁省科技论文中由各类科学基金资助产生的论文9479篇,较上年增长13.25%,占全部基金论文的比例为4.20%,居全国第9位,排在前8位的分别为北京、江苏、上海、山西、广东、湖南、湖北和山东。辽宁省基金论文数占本省国内论文数的45.57%,比2008年增长2.17个百分点。

4 结论

4.1辽宁省科技论文总体水平和影响力居全国中上游水平

2009年,SCI、EI、CPCI-S和CSTPCD收录的辽宁省国际国内科技论文共34538篇,排在全国第9位。SCI、EI和CPCI-S收录的辽宁省国际论文11933篇,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在第7位;CSTPCD收录的国内论文20801篇,排在第12位;国际国内论文比排名第7位。辽宁省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总次数为17816次,影响力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在第8位;国内科技论文被引用53028次,影响力排在国内第13位。可见,辽宁省国内外科技论文总体水平和影响力居全国中上游水平,国际论文的发文数和影响力在全国的地位都高于国内论文,国际论文的发展强于国内论文。

4.2 辽宁省科技论文学科优势明显

2009年,辽宁省发表的国际论文有82.93%的学科进入全国排位前10名,国内论文有72.50%的学科进入全国排位前10名;冶金、金属学、材料科学在国内外科技论文的全国排位中均在前10名,同时在SCI收录的中国材料科学领域科技论文的前20位机构中,辽宁省占有3家(中科院金属所、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充分表明了这些学科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但是在畜牧、兽医,核科学技术,地学学科方面科研水平较弱。

4.3合作成为辽宁省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模式

2009年,CSTPCD收录辽宁省发表的论文中,合著作者占90.9%,其中以同机构作者合著的方式最多。辽宁省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数占4.60%的比例位于全国第五位。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2篇

出于制定科技政策的需要,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已日益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所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是最早系统收集科技统计数据的国际组织,在世界科技统计界处于领先地位,对科技统计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OECD的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在组织上有一套机构,并有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指标研究工作,并把科技统计、科技指标与管理决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注意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科技统计手册,为科技统计工作提供了共同遵循的统一标准与规范;

系统地收集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了科技统计数据库;

定期出版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出版物,并充分利用INTERNET信息网传输信息;

为满足制定科技政策对指标的要求,十分重视研究能测独创新以及与知识经济有关的指标;

注意加强与非OECD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为合作、收集非成员国的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数据库。

以下对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这些具体情况和特点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二、组织机构

OECD成立于1961年,其前身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目前共有29个成员国,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三分之二。OECD的职能主要是研究分析和预测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协调成员国关系,促进成员国合作,经常为成员国制定国内政策和确定在区域性、国际性组织中的立场提供帮助。

OECD的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OECD成员国和欧共体各派一位大使级代表组成。理事会下设委员会,委员会是OECD成员国举行会议和交换信息的机构,由各成员国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派代表组成,委员会内可设有专家组和工作组。针对不同的领域和议题,OECD共设有200多个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

OECD的日常工作机构是秘书处,设在巴黎OECD总部。秘书处下设司或部,每一个司服务于一个或若干个委员会、委员会的工作组或专家组。秘书处为OECD政府间的交流与协商提供信息和分析材料。为此,收集数据、分析和研究指标就成为秘书处的极为重要的职能和工作。

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主要涉及该组织的科技政策委员会(CSTP)和秘书处的科技工业司(DSTI)。CSTP是OECD的常设委员会,由成员国以及作为观察员会的非成员国和国际组织的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调成员国的科技政策、促进在科技领域内的合作。CSTP(以及OECD的工业委员会)服务的工作机构,CSTP所需要的科技统计数据、科技指标以及其他信息和分析材料都是DSTI提供的。DSTI下设的经济分析和统计处(EAS)是主要从事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机构。EAS的主要工作是:对各成员国和部分非成员国进行R&D调查、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编辑出版科技统计资料;编写科技指标为科技政策委员会提供信息和分析资料;组织专家研究科技统计方法和指标、组织编写各类统计手册和规范。

为了确保科技统计数据和科技指标的可靠性和国际可比性,不断改进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满足CSTP的需求并提高反映科技政策和国家特点的有效性,CSTP下设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NESTI)。NESTI由各成员国以及联合国和观察员国家的代表组成,它是对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审核、建议和协调的机构。EAS的有关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的工作计划、各项工作的结果、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的分析材料、科技指标、科技统计的标准与规范等都得经NESTI进行检查和审核。该专家组还可以就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向CSTP提出建议,经批准后由EAS具体实施。此外,NESTI还可以协调各成员国的科技统计,各成员国和观察员通过各自代表可以交流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也可以组织各成员国有关专家进行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研究。

三、科技统计标准与规范

制定科技统计标准和规范是科技统计的基础性工作,OECD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自1963年以来,OECD相继编撰正式推出了5本手册,按出版时间顺序依次是弗拉斯卡蒂手册、TBP手册、奥斯陆手册、专利手册以及科技人力资源手册,统称为《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册》。这些手册涉及到科技统计的广泛领域。弗拉斯卡蒂手册和科技人力资源手册是计量投入R&D的资源和投入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的标准和规范,奥斯陆手册是计量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标准和规范,而TBP手册和专利手册则是计量科技活动产出(技术国际收支和专利)的标准和规范。从功能上看,弗拉斯卡蒂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主要是为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而其他3本手册则是为从其他已有数据资源获取数据而制定的。

(1)弗拉斯卡蒂手册

1963年正式出版,又称为《为调查研究与发展(R&D)活动所推荐的标准规范》,这是在国际上最早推出的针对R&D统计调查的标准和规范。该手册对研究与发展统计的概念、定义、范围和分类进行了规范。手册出版后,共进行了5次修改和补充,先后增加了许多内容。按照这一手册,OECD成员国从60年代开始就系统地开展了R&D活动的调查,一些非OECD国家也逐步按照此手册实施了本国的R&D活动调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也以该手册为基础,分别在1978年和1979年提出了《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建议案》和《科技活动统计手册》

(2)TBP手册

手册的全称是《收集和说明技术国际收支数据的标准方法建议》,这是OECD组织制定的第一本用于计量科技活动产出的手册,为对国家之间无形技术贸易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该手册由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0年正式出版。

手册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基本定义和概念,主要有技术与技术转移、技术的循环及国际技术转移、技术国际收支。第二部分叙述了技术国际收支的界定及其所包含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数据收集和分析时所采用二种的分类,按转让者的特征分类以及按合同的特征分类。第四部分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第五部分讨论不同国家间或不同时间的技术国际收支数据进行比较时的货币换算和减缩折算及其有关问题。

3)奥斯陆手册

新技术的开发与扩散是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出于反映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制定创新政策的需要,8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调查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指导和规范技术创新统计,根据OECD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建议,在北欧工业发展基金会的合作下,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的认可,于1992年正式推出了技术创新统计手册,即《推荐的技术创新数据采集和解答指南》,也简称为奥斯陆手册。

手册从统计的角度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进行了界定,为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统计制定了技术规范。其主要内容有,创新过程模型、创新费用的测度、创新调查的分类和调查步骤。OECD和欧洲委员会于1997年又推出技术创新手册的修订版。修定后的手册虽然仍采用原有的概念、定义和方法论框架,但是在定义上更为准确,所提供的说明更为广泛,使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和测度从制造业扩大到服务业,此外还采用了最新的国际分类标准。手册出版以来,迅速为大多数OECD成员国作为测度产业创新活动的参改,并在欧共体创新调查(CIS)中得到成功的运用,还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推动了技术创新调查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

(4)专利手册

OECD从70年代后期就开始重视利用专利统计数据,为在成员国之间就使用专利数据作为技术指标达成共识并保持国际上的一致性而开始酝酿和起草手册。1992年与1993年在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的年度会议上讨论了手册的初稿,经修改,并由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4年公开发行。

专利手册是继TBP手册和奥斯陆手册之后,又一本集中描述R&D效果和影响指标的手册。手册的主要目的是向希望利用专利统计数据建立科技指标的人员,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工具,从而使所用的方法协调一致。手册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把专利置于一个总体概念框架中,说明专利指标与其他科技指标的关系,使用专利指标的方法论问题,以及专利指标的优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专利法律体系,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反映技术产出的专利指标是非常必要的。第三部分介绍专利的几种分类法和数据库,讨论专利能够提供的技术信息。第四部分讨论专利指标、各种分析思路以及与R&D、科学、创新和经济等各类指标的联系。

(5)科技人力资源手册

该手册为测度和分析科技人力资源提供了标准和规范。这是由OECD和欧洲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的,1992年和1993年在OECD的研讨会上进行了讨论,1994年OECD的科技指标国家专家组进行了讨论,修改后,经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批准于1995年正式出版,也称为《堪培拉手册》。

手册给出了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定义,并从统计的角度对科技人力资源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科技人力资源存量和流量的模型,为编制和分析流量和存量数据提供了依据,介绍了科技人力资源数据的统计分类及有关定性信息,讨论了收集和编制科技人力资源资料的各种数据来源。

四、数据收集、数据库及统计资料

1.统计数据收集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对成员国所进行的R&D调查。该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年初向成员国发调查表,各成员国填好后,可以通过邮寄或E-mail向OECD传送数据。调查的内容具体有,R&D支出和R&D人员总量及其分类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技术国际收支等。

此外,OECD还充分利用其他国际组织的统计资料,经过处理形成科技指标。例如,利用国际上和美国的专利统计资料,通过加工形成一些专利指标,反映科技活动的产出情况。

2.科技统计数据库

OECD的科技统计数据库分两类:第一类是OECD或其它国际机构从成员国收集的数据,其内容主要有R&D数据、技术收集数据和专利数据、技术创新数据库;第二类数据库所保存的是科技指标或经济分析指标的数据。OECD的这些数据库是相互独立的,而且也是由不同的专业人员建立和维护的。

R&D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OECD成员国的R&D基础数据,主要有:R&D支出与R&D人员总量及其主要结构数据;企业部门、高等教育部门以及私人非营利部门的R&D支出与R&D人员的总量及其结构数据;政府R&D预算拨款(GBAORD)及其社会经济目标结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

技术国际收支(TBP)数据库

该数据库存有各成员国的技术国际收支总量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对各成员国进行的R&D调查。目前,正在建设技术收支总量及其详细结构的数据库。

专利数据库

建有两个专利数据库。一是关于专利申请指标的数据库,是在WIPO提供的专利数据库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个是美国授权并按产业分类的专利指标数据库。

技术创新数据库

才开始着手建立的数据库,存放成员国第二轮(CIS-2)技术创新调查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MSTI)

该数据库是由最常使用的科技指标数据组成,共有89个指标、29个成员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其中有70个指标为R&D指标,另19个指标为科技活动的产出和影响指标,即专利、技术国际收支以及R&D密集产业的进出口贸易。R&D指标主要是全国以及企业、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的R&D支出和R&D人员,R&D支出中包括不变价增长率,购买力平价的比值以及R&D与GDP或工业增长值的比。

企业部门R&D支出分析用数据库(ANBERD)与R&D研究人员分析用数据库(ANRSE)

这两个数据库为分析人员提供企业部门R&D支出和R&D研究人员按行业分类的数据。由于采用估值技术对缺损数据进行了处理,这两个数据库中的数据在时间进程上都是完整的,具有国际可比性,便于进行对比和分析。ANBERD数据库存有R&D支出最大的15个国家的企业部门R&D支出的详细数据,ANRSE数据库存有OECD7个主要成员国的企业部门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

.统计数据出版物

OECD的统计数据以文学和电子版本形式定期出版,此外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各成员国专家经秘书处许可还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部分统计数据。

基本科技统计数据(BSTS)

每两年出版一本,刊登有29个成员国的R&D、科技活动产出、专利申请和技术国际收支的基本数据,这些数据来自OECD的R&D数据库。OECD的另一本出版物“主要科技指标(MSTI)”中的指标值就是基于这些基本数据计算出的。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每年第4季度发表,并含有1981年以来的数据,在OECD的网站上也可以查阅其中部分数据。

主要科技指标(MSTI)

每年出版两次(分别于6月与12月),刊登了29个成员国投入R&D的资源及产出指标,即R&D、专利、技术国际收支、R&D密集产业的外贸方面的指标,以及用于计算这些指标的经济指标数据,这些指标可以进行国际对比。该出版物的电子版本可以从OECD的网站查阅。

工业研究与发展

该出版物包括有OECD15个最大的R&D投入国家企业部门R&D经费按行业分布的详细数据,以及7个经济发达国家的R&D研究人员的详细数据。这些数据来自ANBERD和ANRSE数据库。这些数据还以电子版本形式出版,在OECD网站上也可以查到。

五、科技指标及科技指标出版物

1.科技指标编写

应用统计数据编写科技指标是经济分析与统计处的重要工作,每两年编写一本。科技指标提交给科技政策委员会,供委员会分析比较各国的科技状况,以及成员国的科技政策研究与分析人员和决策者使用。该处编写科技指标注重为决策服务,坚持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1.科技指标从对R&D资源即R&D投入的描述已逐步发展为把科技和经济紧密融合在一起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模式。例如OECD1984年出版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科学技术指标》,就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以R&D经费和R&D人员这两类指标对成员国的R&D资源总量、变化趋势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这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与之相比,1999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和产业指标》截然不同。该书共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无形投资、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信息和通讯以及R&D经费这4各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2部分是“全球化的挑战”,从国际贸易、外国投资、技术的国际化、产业R&D的国际化4个方面选择指标进行描述和分析。第3部分是“经济的表现和竞争力”,从生产铝、单位劳动成本、科技产出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用指标来分析。

2.科技指标的编写接收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分析以及制定科技政策服务,OECD十分重视对科技指标进行研究,可以说科技指标是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是对科技指标研究工作的总结和结晶。例如,上面所提到的1991年出版的《OECD科学技术与产业指标》中的有关对知识经济、无形投资、高技术等都是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

3.为使科技指标能更好地为研究人员和决策人员所掌握,注重在编写形式上不断进行改革。这些变化主要有:增加对各指标的说明,对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要进行解说,并予以说明。

2.科技指标的研究

自1963年《弗拉斯卡蒂手册》出版以来,OECD为开发能测度科技投入活动与产出指标体系作了不懈的努力。从OECD推出的《弗拉斯卡蒂手册系列》可以清楚地看出,科技指标已从当初的R&D资源指标逐步发展为包括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创作以及从专利和技术国际收支反映科技产出的指标体系。

以投入为主体的科技指标体系,长期以来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它仍然难以描述科技活动的产出、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以及创新系统的行为,对政策制定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为此,1995年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的部长级会议一致同意开发能测度创新行为和与知识经济产出有关的“新科技指标”,并着重强调,应进一步研究科学系统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为评价、监测及制定政策提供数据。对新科技指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10个项目来进行的,它们是:人力资源的流动,基于专利的指标,创新的经济价值,科技系统活动与网络,服务业的科技活动,企业的创新,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产业R&D的国际化,政府对创新的支持,信息与通信技术。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一些进展,发表了一些研究报告,其中有一些分析结果已被编入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工业指标》。然而,在此须要指出的是,要想达到研究新科技指标的预定目标,仍然困难重重,尚需时日。

3.科技指标的主要出版物

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

采用最新数据和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以及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状况及其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每两年出版一本。

知识经济:一组事实和数据

科学技术和工业展望

以定量指标对OECD成员国在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和工业领域的一些主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为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准备的材料,该出版物是科学技术和工业指标的简本,以数据、表格和简要说明为主。

六、与非成员国的合作

近10年来OECD十分重视与非成员国的合作。1990年,OECD成立了经济转型国家合作中心(CEET),1998年CEET又扩大并改名为非成员国合作中心(CCNM),全面负责与非成员国的合作,合作的重点国家是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在CCNM设有中国合作组,专门负责与中国进行合作的立项、预算和计划。

加强与非成员国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方面的合作,帮助这些国家了解、掌握和采用OECD在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是CCNM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近10年来OECD采用了多种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其中主要有:进行培训和研讨,组织成员国和非成员国进行交流和学习;接受访问学者在OECD秘书处工作,熟悉和掌握OECD的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以及经济分析和统计处和科技指标专家组的工作;协助部分非成员国例如OECD科技工业政策委员会观察成员国以及部分APEC国家收集R&D数据;采用OECD的做法对非成员国的科技政策进行评价。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3篇

1.1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误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设计3组以上的均数比较,如果总体比较有差异,需进行两两比较,一般用SNK法或LSD法。但部分研究者却将资料进行拆分,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导致第Ⅰ类统计学错误发生率(假阳性率)增加,从而掉进了一个常见的“统计陷阱”,使所得结论可信度大大降低甚至得出错误结论。SNK法与LSD法虽然并非等价,实质是一致的。SNK法一般用于经方差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时才决定进行的两两事后比较,而LSD法可用于方差分析不足以具有统计学意义时也能进行两两比较[1]。比较两种方法在SPSS的输出结果形式,SNK是“分堆”比较,一目了然,对于组别数较多的研究更为好用,但没有具体P值,而LSD是在进行“两两”比较时,能给出具体的P值。

1.2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的重新调定χ2检验或秩和检验3组以上整体比较有差异时,需应用分割法进行两两比较,这时检验水准应由原0.05调定为0.0167,否则会增加第Ⅰ类统计学错误的发生率。特别当P值处于0.0167~0.05时,按照P<0.0167的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按照P<0.05的标准,却有意义,与事实相悖,出现假阳性,很容易得出错误结论。这种分割法有时很保守,当行列表资料分组多且为有序时可用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也称线性趋势检验(testforlineartrend)或定序检验(Linear-by-Lineartest)[2]。统计路径:用SPSS进行计数资料的趋势检验,在输出结果中读取线性关联检验统计量(Linear-by-LinearAssociation,LLA),如P<0.05可得出随着病种级别的升高,检测指标逐渐升高的趋势。

1.3临床诊断试验中的统计学方法应用在临床诊断试验研究中,经常选取单项计量指标或者联合计量指标以诊断某种疾病,若仅用初级统计学方法如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往往不能有效挖掘信息,此时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ROC曲线分析基本原理是通过诊断界点的移动[3],获得多对灵敏度和误诊率(1-特异度),以灵敏度为纵轴、误诊率为横轴,连接各点绘制曲线,然后计算曲线下的面积,面积越大诊断价值越高。ROC曲线很直观,能根据敏感性与特异性之和最大化原则自动产生最有效的诊断临界点。具体路径可以参考相关统计专著[3]。统计学处理一般描述为:采用SPSS(版次)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对单项及联合检测结果作图绘成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标准误,其中联合检测结果变量即预测概率由Logistic回归产生(也可以用判别分析得出)。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及LSD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具体内容可据情而定。

1.4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误用拆分文件的t检验或方差分析如研究共设3组,每位患者在3个时间点均查某项血指标,部分作者在处理此类数据时,常误将纵向(同一时间点3组的比较)与横向(同组3个时间点的比较)数据均应用拆分文件的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处理,结果导致统计学第Ⅰ类错误发生。此组数据实质是重复测量资料,应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SPSS中的统计路径:数据-分析-一般线性模型-重复度量。研究者可以参考相关书籍进行处理[3]。

1.52×2析因设计及析因方差分析实验是2×2析因设计时,分组有两个因素,A与B,故分组为A、B、O、A+B,这个设计在析因设计研究中很常用,但常会出现分组设计正确,却没有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析因设计与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4],它不但能分析治疗效果中处理因素的单独效应和主效应,还能分析因素间的交互效应,并能提高检验效能。非统计专业的研究者进行析因分析可能稍有难度,可参考相关统计学书籍提供的统计步骤进行此类分析[3]。

1.6Meta分析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常用的方法[5],应用时需注意统计学处理中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作为效应变量。具体路径:先进行异质性检验,当P>0.05时,认为同质,选择固定模型;P≤0.05时,不同质,此时可采用敏感性分析或分层分析等异质性处理,使之达到同质后再选择固定模型;若采用异质性处理仍未达到同质,则采用随机模型,以上统计路径均需交代清楚。Meta分析的结果是以“森林树”体现的,审校中我们经常遇到作者绘制的“森林树”左上角“文献、对比、结果名称”等内容显示为“?”,这是由于部分版本的RevMan软件不能输入中文,此时可以考虑省去,或用Photo-shop软件添加相应中文。Meta分析作为一种高级统计方法,专业性要求较高,作者可参考循证医学类权威杂志上的文章格式,如《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中“论著•二次研究”栏目的循证文章。

2科技论文中统计学处理的相关表述

2.1资料与方法中具体统计路径的描述“统计学处理”的内容常位于论文资料与方法的最后一段,一般来说包括统计软件名称及版次、统计描述、统计方法、检验标准等内容,亦可细致交待每个表格的具体统计方法。经典例子如下,“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版次)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及LSD法。检验水准为0.05”。上述内容包括了大致的统计方法,即具体的统计路径。此部分内容,没有绝对统一的规定[6]。常见的问题有:统计学方法描述不全、内容过于简单、存在粘贴抄写痕迹等。如部分论文的统计学处理中提及“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句话,这在统计学上实质是一个重复句,保留其一即可。

2.2结果中具体P值的标注现在的统计学处理手工计算的较少,一般均应用统计软件,最常用的软件如SPSS、SAS均能给出具体P值。但部分论文的结果表述中却未标明具体P值,作为科技论文是不够严谨的,建议作者在表述研究结果时注明具体P值,增加论文可信度的同时,可用于再次分析。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4篇

1.科技统计是科研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保证。

科技统计需要涉及的部门广泛,统计内容繁多,数据变化快,如科技人员情况、科技项目、学术论文、专利著作、成果获奖等所有的数据都是逐年变化的。一个学校的科研工作量也主要是在这里,根据学校往年的工作安排,大都把科技统计放在年终,但是如果把统计工作全部集中到年终进行,是很难完成这项任务的,这样不但会造成工作量加大,而且往往会因为量太大,统计人员太少而导致统计数据不准确,不完整。要想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确保统计数据准确性,就需要做好规范科学的科研管理,这更需要平时做好各项数据的准备工作,做到每个月都统计,以不断的积累数据。总之,要将科技统计工作融入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当中,各项统计指标分散到平时的科研项目、成果的管理工作当中去,充分实现统计与管理完美结合,这样不但能提高统计工作的速度,也能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科研管理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离不开科技统计工作。

2.科技统计是评价、考核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评价、考核是科技主管部门对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评定,寻找差距的重要手段。在高校里,经常碰到如何正确合理评价不同科技人员的工作成绩问题,如对领导人员的评价、管理人员的评价、研究人员的评价、辅助人员的评价,后勤人员的评价等等,这都需要逐步建立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才能更好的为科研工作人员谋福利,让他们的辛勤的工作能得以体现。以前在科研管理当中,根本拿不出反映科研工作情况的统计数据,资料。尤其是在平时的汇报,年终的总结大会上,评价科研工作时,往往也是形容词很多,数据用词很少;概念性的话很多,实实在在的分析问题少;有的只讲几个例子,忽略了全面的情况。这其中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都有待商榷。因此,在科技管理中建立和健全统计工作,建立评价考核科技工作成绩的统计指标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总结工作表扬先进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科研单位积极性,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科技统计是对科研管理检查监督的重要手段.

在科研管理中,科技统计起着很重要的检查监督作用。科技工作需要及时的汇总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而且需要对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及时的统计和分析,这就需要科技统计来发挥它的作用了。这主要是因为,科技的统计活动贯穿了整个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它对所有科研的管理工作都了如指掌,有关领导和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准确的对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的监督和检查,可以看出科研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其它各类问题,能及时的提出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并改进工作,让学校的科研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所以说,科技统计是对科研管理检查监督的重要手段。

二、科技统计能更好的服务高校科研管理的看法及建议

科技统计目前来说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高校不太注重统计工作,统计工作本身的滞后性,没有稳定的统计队伍等情况下,要想适应科技统计的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我从统计工作中提出几点自己的建议。

1.加强宣传科技统计的重要性,增强意识。

目前不管在高校还是社会上,所有人对于统计的思想观念还是停留在以前那种静止、封闭的行政性管理模式的想法上,尤其是领导层,对于统计工作的放任,导致很多科技管理人员也大都在敷衍,完成任务是他们的第一要务,也不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这就需要加强宣传对科技统计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层的对科技统计的了解和学习,突出科研工作开放的行业性管理特点,系统地掌握科研全过程的信息。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满足掌握科研信息的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确保做好科技统计工作。要加强科技统计人员的法制观念。认真学习各项统计法规,视科技统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证科技统计工作的严肃性,真实性,准确性。加强科技统计人员的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时要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和客观公正的办事作风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2.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

科技统计工作需要大量复杂繁多的数据支持,并且要有长期的数据积累和跟踪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只稳定的科研统计人才队伍,能使科研工作很好的顺利进行。长期以来,由于对科技统计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科技工作人员频繁的更换,新接手的工作人员又要从新做起,由于不熟悉统计工作特点和内容,不仅造成自身正常工作无法进行,还影响上报数据的不够准确,不能及时完成工作任务。科技统计工作不仅需要精于统计工作,还需要熟悉科技活动的特点、规律,这是要靠长期的积累和学习才能体现的。因此,要建立一只稳定的科研统计人才队伍,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与教育,才是保证科研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3.完善档案管理,是做好科技统计的前提和基础.

科技统计档案管理是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统计部门服务于社会和指导经济发展、监督经济运行的依据和宝库。长期以来,由于对科技统计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科技统计管理人员变动比较频繁,再加上档案管理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使得档案管理一直是科技统计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统计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他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要保存好这些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能够随时为科技统计服务,这就需要在统计工作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让其相互服务。为此,建议在机构设置科技统计档案管理岗位,制定科技统计档案管理办法,责成专人负责日常科技统计档案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对现有科技统计档案资料实行归口管理、集中保管、统筹编研与开发利用。上级主管部门和科技统计执法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在检查当前科技统计工作的同时,应同时检查科技统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还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保密法,加强科技统计保密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技统计工作对对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科技统计能够很好的体现高校的整体科技实力,体现科技人员的自豪感,凝聚科研人员的聚合力。在高校进行制定科技工作的计划中,有利于把握全省的科技动态,其它高校的科技信息和力量,为高校提高科技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有利于促进高校的科研事业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论文;统计分析;医院

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衡量与评价医院科研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1]。本文对医院2005-2014年间发表的中英文科技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医院近十年来的科研成果发展情况,以期为科研管理部门了解医院整体科研动态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中文科技论文选择《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全文数字化期刊》,在“作者单位”检索入口下输入医院名称,设置模糊检索,日期设定为2005-2014。外文论文的发文情况依据科研管理部门对医院SCI收录期刊论文的档案资料。

1.2 方法

剔除第一作者单位不是医院及其分院的论文,依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六版)》和《201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将中文论文期刊分为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和普通期刊。采用excel 2010和自编的小程序对医院科技论文的年度分布、载文期刊、核心作者和被引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论文的年度分布

2005-2014年间医院职工作为第一作者共发表科研论文1169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7篇,统计源期刊论文332篇,二者合计共占总数的37.55%;SCI收录论文仅11篇,仅占论文总数的0.94%。

前5年文献增长较为缓慢,从2010年开始文献数量大幅增长。2014年的核心和统计源期刊论文量比2005年增加了近4倍,中文总量更是猛增了12倍多。可见十年来医院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2007年的核心和统计源期刊论文数量创十年来最低,仅12篇。自2008年以来,核心和统计源期刊量稳中有增(图1)。然而,十年间仅4年见有SCI论文的发表,论文的年代分布缺乏连续性。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起发表会议文摘,论文的合作单位也开始出现国外研究机构,表明医院逐渐注重国际间的合作交流。

2.2 期刊分布情况

1158篇中文论文分布在234种期刊上。其中41种是核心期刊,载文107篇,统计源期刊73种,载文332篇。核心和统计源期刊共114种,载文量占文献总数的37.91%(439/1158)。虽然医院有1/3以上的在国内较高质量的刊物上,但核心期刊载文量不到1/10,可见医院整体载文期刊的质量有待提高。

11篇SCI论文分布于10种国外期刊,其中期刊《ONCOGENE》载文量最多,载文2篇,同时IF也最高,当年的IF是8.459,;IF大于5的期刊还有《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JMM》,当年的IF是5.107,载文1篇。近十年医院有3篇SCI在IF大于5的期刊上,占全部SCI论文的27.27%。

2.3 核心作者及其合著情况分析

1169篇论文共涉及第一作者584人,人均发文2篇。根据文献计量学家普赖斯提出的定律:M=0.749(Nmax)1/2[2]。公式中M为论文篇数,Nmax为所统计年限中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累计数在M以上的人,即被称为核心作者[3]。十年间医院最高产作者共发文14篇,经计算按照取整原则,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149位核心作者共发表578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49.44%(578/1169),非常接近普赖斯定律提出的50%。十年间,约四分之一的核心作者发表了近半数的文章,是医院当之无愧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力量。可见,医院的核心作者群已经基本形成。

2.4 科技论文的被引用分析

本文规定来源文献作者中包含被引文献作者的算自引,否则算他引。由于科技论文通常在发表一段时间后才被引用[6],本文的引文检索时间选择到2015年11月,以求尽可能好的体现被检索文献的被引情况。

1158篇中文论文中有487篇论文被引用,共被引用了1772次,总被引率42.06%(487/1158),篇均被引频次是3.64次(1772/487),其中自引11次,自引率0.62%(11/1772),他引1761次,他引率99.38%(1761/1772),他引率远高于307医院的91.71%[7]。从表3可以看出,论文的被引情况呈现以下规律:被引频次越高,篇均被引频次越高;他引率越高,自引率越低,论文质量越高。

11篇SCI论文有10篇被引用,被引率90.90%,总被引次数89次,篇均被引次数8.09次,高于同期全国论文篇均被引用水平[8]。被引次数大于20次的论文有2篇,10到20次的1篇,1到10次的7篇。未被引用的仅1篇,文献类型是会议摘要。由于被引用次数受到发表时间的直接影响,近几年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明显较低,被引用10次以下的8篇论文中有5篇发表于2014年。

3 总结和探索

3.1 中英比例悬殊

十年间医院共发表科研论文1169篇,从2006年起才开始发表SCI期刊论文,到2014年仅发文11篇。中英论文发文量之比约为106:1,换言之,十年来医院中文量是SCI论文的一百多倍,可见比例悬殊之大。因此,医院应加大对核心期刊和SCI论文的奖励力度,重视对科研课题,特别是获奖课题的奖励,鼓励引导职工多发表英文论文,以期在增加高质量论文的同时,缩小中英量的差距。

3.2 论文数量增长不稳定

2005-2007年间,医院核心和统计源期刊量时高时低,SCI年份不连续,呈不稳定状态。所以,医院应在加大高质量论文奖励力度的基础上,将与教师考核挂钩,鼓励和刺激科研人员每年都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

3.3 论文质量尚可进一步提高

1158篇中文论文的他引率远高于307医院的91.71%。SCI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也高于同期全国论文篇均被引用水平。然而医院核心期刊论文比例较低。说明医院职工的投稿方式出现了问题,需要专家指导。因此,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应定期邀请不同专业高质量期刊的主编举办讲座,讲解论文投稿技巧和注意事项等,使研究者熟悉投稿流程和评审规则,在投稿过程中更加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包家元,王紫燕.2001-2005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论文被引统计和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1):70-73.

[2]田古,钟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4-2013年科技论文统计分析[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5,28(1):99-102.

[3]史建平,富秀玉,古丽扎尔・艾海提.我院1999年以来计量学分析[J].新疆医学,2009(5):125-127.

[4]蒋颖,金碧辉,刘筱敏.期刊论文的作者合作度与合作作者的自引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0,12:23-28.

[5]张晓芬.文献计量学与学科建设[J].情报学报,1999,S1:324-326+323.

[6]吴慧华.2003-2006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及比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5):351-353.

[7]杜宇,陈建魁,尹秀云.1994-2004年307医院作者国内计量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5):558-562.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科技论文 合著

科技合作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以及先进的通讯方式的广泛应用,科学家能够克服地域的限制,进行更多的科技合作,且方式越来越灵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项目自1990年起对我国科技论文的合著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近年来,辽宁省合著论文的数量和所占比例都一直保持着平稳增长态势。今后更应重视和积极参与科技合作,进一步扩大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范围。

2010年辽宁合著总篇数为18341篇,位居全国第10位。与位居第9位的四川(19707篇)比较接近,占辽宁论文总数的90.6%。在我国科技论文作者合著关系地区分布中,北京的合著论文总篇数为61731篇,位居全国首位,位居2、3位的为江苏(42539篇)、广东(33600篇),4-8位的上海、陕西、浙江、山东与湖北,这5个地区合著论文总数均超过2万篇。

国内科技论文合著是将第一作者为中国人的论文的合著情况分为同单位合著、同省(市)合著、省际合著和国际合著等四种类型。

1 同单位合著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同单位合著论文呈持续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9365篇升至2010年的12179篇,比2009年增长2.2%,比2006年增长30.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8%,排在全国第11位。占辽宁论文总数比例2007年以来呈持续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60.2%。北京以40353篇的绝对优势位居全国首位,江苏(29296篇)、广东(23175篇)、上海(20911篇)3省市超过20000篇,陕西(16960篇)、浙江(15551篇)、湖北(15209篇)、山东(14405篇)、四川(13387篇)和湖南(12441篇)位居5-10位。

2 同省合著

2010年辽宁同单位合著论文为3533篇,为“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同单位合著论文最少的。比2009年减少11.1%,比2006年减少3.1%,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1%,排在全国第10位。“十一五”期间占辽宁论文总数比例呈持续下滑趋势,由2006年的21.0%降至2010年为17.5%。位居全国首位的北京超过万篇,达到10234篇,4000-8000之间的5地区依次为:江苏(7415篇)、广东(6506篇)、上海(4760篇)、山东(4691篇)与浙江(4287篇),位居7-9位的有陕西(3852篇)、河北(3595篇)和湖北(3594篇)。

3 省际合著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省际合著论文呈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2089篇升至2010年的2411篇,比2009年减少6.0%,比2006年增长15.4%,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6%,排在全国第11位。占辽宁论文总数比例稳定在11%-13%之间,2006年最高为12.4%。北京为10193篇,排在全国第1位,江苏为5394篇,超过3000篇以上的3-7位依次为:广东(3510篇)、陕西(3311篇)、上海(3284篇)、湖北(3275篇)与山东(3186篇),河南(2968篇)、四川(2667篇)和浙江(2498篇)排在8-10位。

4 国际合著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国际合著论文呈下滑趋势,由2006年的254篇降至2010年的218篇,比2009年略有增长,比2006年减少14.2%,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7%,排在全国第5位。“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国际合著论文占辽宁论文总数比例呈下滑趋势,由2006年的1.5%降至2010年为1.1%。北京为951篇,位居全国首位,400篇以上的有江苏为(434篇),上海(423篇)、广东(409篇)3个省市排在第2-4位。排在6-10位依次为:山东(193篇)、陕西(191篇)、四川(184篇)、湖北(183篇)和浙江(177篇)。

“十一五”以来,辽宁国内论文的合著数量呈平稳上升趋势,2010年有所下滑,占论文比例与“十一五”初期相同。越来越多的科技论文以合著的形式出现,一定程度说明现代科研工作越来越依赖于团队合作,同时数据也反映出合作研究有利于学术发展和研究成果的产出。辽宁同单位合著论文数量最多,而且无论是高等院校主导与其它类型机构的合作,还是其他类型主导,高等院校参与的合作,论文产出量都很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也非常紧密,高等院校主导科研院所参加的合作论文数也很多,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合著论文数也体现出类似的情况,同样是高等院校在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论文数比较多,这与其专业领域比较集中的特点不无关系,同时由于高等院校中有一些医学专业院校和附属医院,在医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发挥重用,所以医疗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产生的论文数量也很多。可以看出,更加广泛与深入合作仍然是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7篇

一、国外高技术统计状况

1、高技术及其产业内涵

人们一般认为高技术(High--Technology)一词源于美国。早在60年代,美国两位女建筑师合写了一本书,名叫《高格调技术》。在该书里,抒发了人们对高技术这一新生事物的关注。到了70年代,高技术的用语逐渐增多。那时的含义主要是泛指一大批新型技术产品和引发出来的一些变革。1981年,美国出现了以“高技术”命名的月刊。1983年,高技术开始被收入美国出版的《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中,作为一个正式的词定了下来。由于高技术是一个发展着的相对概念,加之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持的理论框架不尽相同,因此在认识和使用高技术概念上也不尽一致。

高技术产业是通过高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也是一个动态的、全球性的概念。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分别作为技术现象和经济现象,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范围和内容。“高技术”产业一词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定义和界定范围,但至少以下三点是相似的:

第一,所采用的定量指标相类似,多采用技术密集度指标。如R&D经费强度,即R&D经费占产出(总产值、增加值或销售收入)的比重,科技人员或熟练工人占全体雇员的比重等。

第二,高技术产业核心内容相对集中,即有一定的类聚性,各种界定都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办公设备及计算机、医药等制造行业。

第三,OECD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和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很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参照OECD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和目录。

2、高技术产业的统计界定:OECD从六分法到四分法

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界定的重要性日趋显著,OECD和美、英、意、加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都在高技术产业界定方面陆续做了大量工作。利用若干对高技术产业特征最具典型意义的可量化指标来界定高技术产业,最常用的指标还是产业技术密集度(或称强度)。这是因为技术密集度是高技术产业的本质特征,也是定义高技术产业的基石。

1986年OECD根据联合国制定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选择22个制造业行业,依据13个比较典型的成员国1979—1981年间有关数据,通过加权方法(权重采用每个国家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的数值)计算了这些行业的RD经费强度。最后,将RD经费强度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的6类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随着经济发展中知识和技术的急剧增长,各类产业的RD经费强度发生了重大变化。1994年OECD专家将R&D强度的数据和计算方法做了进一步调整,重新计算了所选择的22个制造业部门的RD经费强度,对高技术产业重新进行了划分。这里,不仅考虑了直接RD经费,也考虑了间接RD经费,选用了RD总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和直接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3个指标来定义高技术产业。同时,OECD根据10个更为典型的成员国1973年—1992年的数据,逐年计算了ISIC中22个制造业部门的上述3项指标。结果表明,原来高技术产业群中的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仍属于高技术产业,而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和电气机械制造业则由于R&D强度已不具备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的特点,而被划归为中高技术产业。

3、OECD统计方法的优点及不足

OECD的方法是一种宏观和近似的方法。说其为宏观的方法,因为它是基于产业的方法,更多是从制定战略和政策的大范围去考虑问题,试图对一个高技术产业部门进行整体描述,关注的是高技术产业的整体,而不考虑产业内部产品中的一些不重要的变化;近似的方法,是因为这种基于产业的分类方法是宏观的笼统的,它所依据的数据是高度综合性的,这使得一些明显不属于高技术范畴的产品也包括在高技术产业之内。反之,一些明显为高技术的产品由于其所在产业不属于高技术产业而被排除在外。因此,OECD定义方法和结果既可能高估也可能低估了高技术产业的规模。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简单明了,基础广泛,有利于国际比较,其提供的定义、分类和目录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采用。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OECD的界定并不是依据某个国家或几类产业的指标数据,而是依据了一批典型国家的22个制造业行业进行,避免了由于一国产业结构和特点的局限性而影响高技术产业界定的正确性。

其次,OECD界定方法和指标充分考虑了国际可比性和可操作性。RD经费在产业间或国家间能够取得更为一致的定义及统计范围,利用国际间标准产业分类代码进行产业分类,如需要同某一国家标准产业分类代码进行比较和转换时也相对简单些。

第三,OECD不仅考虑了直接RD经费,也考虑了间接RD经费,避免了只用直接RD经费强度可能带来的片面性。

第四,OECD的界定方法按照不同年代RD经费强度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规律性,及时调整或修正高技术产业的结构、分类和目录,充分体现了高技术产业是一个相对概念的特征。

二、国内高技术统计现况

1、高新技术概念的提出

我国有关专家学者从80年代开始对国外高技术产业发展动态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也引入了高技术概念。863计划中提及的“高技术产业”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一般概念相近,也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初始概念。此后,根据党的十三大提出“注意发展高技术新兴技术产业”的要求和中央对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的部署,原国家科委从1988年7月开始实施火炬计划,它与863计划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将“高技术产业”延伸为“高技术、新技术产业”,将“高技术产品”变化为“高技术、新技术产品。”从此,舆论界出现了高技术产业与新技术产业相提并论的情况,高技术产业的概念也已由狭义的一般的高技术产业概念演变为广义的,包括一切新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概念,“高新技术”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它有两含义:高技术是指在一定时间里水平较高、反映当时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技术;新技术是相对原有旧技术而言的,指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它并不一定是高技术。

对于高新技术的划定范围,我国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考虑到我国的客观条件,1991年国务院确定11个领域突出新技术,1997年原国家科委颁布《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共9大领域58大类327小类。高新技术中的一般新兴技术(非高技术),不具备高技术的“制高点”作用,或许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旧技术,但它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兴国”战略却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适宜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2、我国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的研究

近些年来,科技部组织我国部分专家学者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各小类行业技术密集度的计算,发现没有出现国外那种高技术产业按照技术密集度聚类的现象,也无法依据技术密集度在“高技术产业”与“非高技术产业”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的计算机制造业、电子与通信产业中合资企业多,外国公司多,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较为接近,是人们理念中的高技术产业,但其技术密集度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而相比之下,国内的机械制造业、专用仪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制造业的小行业技术密集度普遍较高,但这些行业不论在国外和国内都未被人们看作是高技术产业。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这种计算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分属于不同发展阶段,我国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还不具备“明显高”的技术密集度这个典型特征。

以上几方面充分说明,在高技术产业全球化的条件下,仅根据一国的产业结构来界定高技术产业是不科学的。因此,界定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工作,只能借助于国际规范,采用定性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多途径和多方案综合比较的方法,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中国的实际。具体就是借用OECD界定的高技术产业范围,参照OECD高技术产业目录,即将OECD确定的高技术产业范围作为“菜单”在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找出与之相同和相近的制造业行业,这些行业即可大致被认定为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评判法,甄别那些内容不十分清晰的行业,剔除那些从我国的情况看明显算不上高技术产业的部分,最终确定高技术产业目录。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菜单”和我国相关产业相对应。因为OECD的高技术产业分类目录采用的是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二版,而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4754-94)在修订时参照了ISIC第3版。所以,两者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无论就产业的大、中、小类别的划分,还是彼此所包含的内容大多存在差异。因此,在具体操作上要做的事是使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与国际产业分类(ISIC)第2版尽量等效。

3、高技术统计的开展

①省市高新技术产品统计。广东省于1989年率先在全国建立了高技术产品调查制度,随后江苏、北京、辽宁等省市都开展了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但由于各省市的标准缺乏可比性,省市之间无法有效地进行比较。

②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统计。依据美国等国对高技术产品的划分标准进行出口贸易统计,科技部和海关总署合作已进行了多年统计,1999年科技部又重新制订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这项统计对反映我国高技术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90年代初,我国陆续批准了53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了统计,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④部级科技计划统计。80年代中后期以来,科技部陆续在全国组织实施了包括部级攀登、863、攻关、火炬、星火、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调查,对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进行了动态的跟踪。由于项目调查的局限性,难以从总体上对高技术产业总体状况进行描述。

三、我国高技术统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高技术与高新技术的区别——和国际的不可比性问题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以及倡导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政策需求,有关部门将高技术扩展到高新技术,并进行相关的统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应看到高新技术概念与高技术概念相比,其涵义有很大的扩展。高新技术的这种提法更偏重于新技术,其范围是按照某些科学技术领域进行划定的。其产品统计的范围定为凡是与某些科学技术有关的产品均列为高新技术产品,也就是将按照嫁接、引入新技术生产的,或通过购买的新设备、新机器所生产的新的最终产品均列为高新技术产品,而并不涉及这些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中间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其统计结果,往往过高地反映(或者说估计)了我国高技术的发展状况;从统计上比较,与国际标准有着很大区别。

2、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技术产业统计调查制度的问题

基于产品的形式对高新技术进行统计,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的统计标准。在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采用国际上普遍承认的OECD基于产业的形式对高技术进行统计的方法,并逐步淡化“高新技术”概念,统计分类和基本指标逐步与国际高技术统计标准接轨、一致,是我们今后必然的选择。

根据我国当前的科技统计现状,和现有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可以在现有各省市高新技术产品统计的基础上,科技部根据1999年制订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在全国范围内基于产品的形式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常规性调查,避免各地自行其事,各按各的高技术产品目录统计,统计结果互不可比,水分极大,最后莫衷一是。同时,要跟踪国际高技术统计的发展趋势,采用国际规范,基于产业的形式对高技术进行统计,按相应的国际标准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这样才能适时并且全面地、科学地和准确地反映我国高技术发展状况,为决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较为完备的数据、信息,避免统计评价走样,产生误导。采取这样的双轨制的统计方式,是当前形势下高技术统计一种比较稳妥的过渡方法。

3、我国科技统计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问题

现在,随着经济、科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统计标准国际化是科技统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现行的科技统计调查制度是一个多主题的综合性科技活动调查制度,这和国外RD统计和技术创新专项统计调查制度有很大的区别。RD投入统计不是按全成本核算口径计量,RD活动的间接费用没有分摊到RD活动中去,使我国RD投入水平较实际发生明显偏低,很难采用一整套RD的年度系列数据对高技术进行评价。

关于高技术统计的评价标准,将技术开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或将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作为标准是不科学、不适宜的。技术开发是我国特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技统计概念,泛指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活动,包括企业内部RD活动,以及运用科技成果对已有产品、材料、技术方法、工艺流程和装置等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进的活动等。由此可见,其含义比RD活动的涵义大,统计范围广,其人员统计包括了大量的一般职工,经费统计包括了购买一般技术的费用,甚至包括购买机器设备的费用。采用技术开发统计数据作为评价高技术的标准,往往也是不得已的办法。技术开发的涵义与高技术的评价标准是不对称的,使用类似技术开发等指标作为判别高技术的标准不适宜的。按照这些统计标准进行高技术统计评价,所带来的误差是难以克服的。

高技术统计评价是整个科技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科技统计有着密切的关系。若不将我国的科技统计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仍将科技统计框架基础停留在技术开发或涵义宽泛的科技活动等模式上,或者不能获得RD的质量较高的系统性数据,势必影响在原始、基础数据层次上对高技术的统计评价。切实加强整个科技统计的基础工作,是作好高技术统计工作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从高技术的涵义出发,其统计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RD)状况

2、高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包括服务)状况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8篇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6.医学杂志

7.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8.复旦学报.医学版 9.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0.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1.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2.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3.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4.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5.广东医学 16.上海医学 17.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8.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1.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江苏医药

23.新医学 24.天津医药 25.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8.陕西医学杂志

29.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0.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31.山东医药

32.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3.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4.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5.北京医学 36.医学与哲学

R1 预防医学、卫生学

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3.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4.卫生研究 5.营养学报6.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7.中国职业医学

8.中国公共卫生 9.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0.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1.中国共患病杂志 12.中国辐射卫生 13.卫生毒理学杂志

14.辐射防护 15.环境与健康杂志 16.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7.中国卫生统计18.劳动医学(改名为:环境与职业医学)

19.中国老年学杂志 20.中国学校卫生 21.中国医院管理

22.现代预防医学 23.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4.中国消毒学杂志 25.中国妇幼保健

R2 中国医学

1.中草药 2.中国中药杂志 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中成药 5.中药材

6.中医杂志 7.中国针炙 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9.中药药理与临床

10.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1.中国医药学报 12.上海中医药杂志

13.辽宁中医杂志 14.新中药 15.时珍国医国药 16.陕西中医

17.江苏中医(改名为:江苏中医药) 18.四川中医

R3 基础医学

1.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中国免疫学杂志 3.生理学报

4.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5.病毒学报 6.解剖学报 7.解剖学杂志

8.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9.中国共患病杂志

10.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1.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2.生理科学进展

13.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14.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15.上海免疫学杂志

1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7.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1.基础医学与临床 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免疫学杂志 24.中国微循环 25.神经解剖学杂志

R4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1.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3.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4.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5.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6.临床检验杂志

7.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8.中华护理杂志9.中华理疗杂志 10.中国急救医学

11.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2.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3.中国临床医学影响杂志

4.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5.中国综合临床 16.现代康复(改名为:中国临床康复)

17.护士进修杂志 18.中国临床医学

R5 内科学

1.中华内科杂志 2.中华血液学杂志 3.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5.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6.中华消化杂志 7.中国循环杂志

8.中华肾脏病杂志 9.中华传染病杂志 10.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1.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2.中华肝脏病杂志 13.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4.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5.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6.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17.高血压杂志 18.中国内镜杂志

19.中国糖尿病杂志 20.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1.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2.临床荟萃

R6 外科学

1.中华外科杂志 2.中华骨科杂志 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4.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7.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8.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9.中华创伤杂志 10.中华麻醉学杂志 11.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2.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3.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4.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5.中华烧伤杂志 16.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7.中华手外科杂志

R71 妇产科学含计划生育

妇产科杂志 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3.实用妇产科杂志 4.生殖与避孕

5.现代妇产科进展

R72 儿科学

1.中华儿科杂志 2.中华小儿外科杂志3.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4.临床儿科杂志

5.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R73 肿瘤学

1.中华肿瘤杂志 2.癌症 3.中华病理学杂志 4.中国肿瘤临床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 志 6.肿瘤 7.肿瘤防治

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1.中华神经科杂志 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6.中华精神科杂志

R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1.中华皮肤科杂志 2.临床皮肤科杂志 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R76耳鼻咽喉科学

1.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改名为: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R77眼科学

1.中华眼科杂志 2.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3. 中华眼底病杂志 4.眼科研究

5.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R78口腔科学

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4.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R8特种医学

1.中华放射学杂志 2.中华核医学杂志 3.临床放射学杂志

4.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5.实用放射学杂志 6.预防医学杂志

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8.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R9 药学

1.药学学报 2.中国药学杂志 3.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4.药物分析杂志

5.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中国药理学通报

8.中国抗生素杂志 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1.中国新药杂志 12.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13.中国药房14.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SCI 国际科技论文 被引用 统计 辽宁

SCI中文翻译全称是科学引文索引,是英文(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缩写,由美国科学情报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编辑出版,是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编制的一种大型检索工具类型的连续出版物。科技论文作为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产出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科技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既能反映论文的数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论文的质量,科技期刊论文被引用率直接关系到对期刊的评价,而提高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最基础的工作首先就是提高科技期刊论文的被引用率。只有期刊论文的被引用率提高了,国际上对期刊的关注度才会提高。

1.“十一五”期间辽宁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与次数

2005-2009年SCI收录的中国论文在2010年被引用篇数较多的10个地区中,辽宁被引用篇数为5671篇,排在全国第7位,被引用次数为16313次。被引用篇数位于辽宁前面的6地区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和广东,位居8-10位的是:山东、吉林与安徽,这些地区是被引用篇数较多的地区,同时也是被引用次数较多的地区。“十一五”期间辽宁国际论文SCI被引用篇数、次数、在全国的位次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被引用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2000篇升至2010年的5671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8%;在全国的位次由2006年的第11位升至2010年的第7位。被引用次数由2006年的5031次升至2010年的16313次,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4.2%;在全国的位次也由2006年的第11位升至2010年的第7位。

2.“十一五”期间被引用论文机构分布

“十一五”期间,SCI收录科技论文数居前50名高等院校中,辽宁的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两校位列其中。其中大连理工大学被引用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650篇升至2010年的1562篇,2010年是2006年的2.4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4.5%;被引用次数同样呈持续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1720次升至2010年的4293次,2010年是2006年的2.5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5.7%。被引用篇数在全国的位次均稳定在第16-17位。东北大学仅在2006年排进前50名,被引用篇数378篇,排在第29位,被引用763次。在2001-2010年SCI收录的我国研究机构论文累积被引用较多的前10所研究机构均出自中国科学院麾下。辽宁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位列其中,被引用篇数分别为3160、2879篇,位居第5、6位,被引用次数分别为42047、28299次。位居辽宁前面的4位依次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十一五”期间,SCI收录科技论文数居前50名研究机构中,辽宁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位列其中。其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被引用篇数、篇数在全国的位次均呈持续上升趋势,被引用篇数由2006年的798篇升至2010年的1189篇,2010年是2006年的1.5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0.5%;被引用次数由2006年的2493次升至2010年的4697次,2010年是2006年的1.9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2%;被引用篇数在全国的位次由2006年的第5位升至2010年的第3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引用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被引用篇数由2006年的493篇升至2010年的774篇,2010年是2006年的1.6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1.9%;被引用次数由2006年的1338次升至2010年的2457次,2010年是2006年的1.8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4%。

3.热点论文及被引用较多的论文及作者

在SCI收录的科技论文中辽宁累积被引用次数超过400次的论文及作者中,辽宁地区由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的刘畅、范月英和刘敏等撰写,1999年发表于《Science》的第286卷、5442期,属于材料科学类论文。2006-2008连续3年累积被引用次数超过400次,2006年累积被引用次数为672次,位列第3位;2007年被引用次数为790次,位列第2位;2008年被引用次数为900次,位列第2位。2010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的刘文震、梁长海、周卫江等撰写,在2003年发表于《J.Physical Hemistry B》的,属于化学类论文。2010年引用了446次,排在全国第26位。此文曾2007年累计被引用237次,排在第36位。辽宁地区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两单位位列其中。中科院金属所由Liu,C,Li,F,Ma,LP,Cheng,HM撰写,2010年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第22卷的论文,2010年当年被引用46次,排在全国第7位。大连理工大学由Chen,X,Zhou,Y,Peng,XJ,Yoon,J撰写,2010年发表于《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第790卷,2120-2135页的论文,当年被引用41次,排在全国第12位。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2006-2010年)[R].

科技统计论文范文第10篇

“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

二、统计源期刊选刊标准与选刊办法

1.遴选标准

统计源期刊的选刊标准有17项,它们是:(1)总被引频次;(2)影响因子;(3)年指标;(4)自引率;(5)他引率;(6)普赖斯指数;(7)引用半衰期;(8)被引半衰期;(9)老化系数;(10)来源文献量;(11)参考文献量;(12)平均引用率;(13)平均作者数;(14)地区分布数;(15)机构数;(16)国际论文比;(17)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是指某一刊物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值.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说明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2.遴选原则

医药类统计源期刊(6张)

(1)科技“核心期刊”实行三年动态管理:三年评定一次,一次评定三年有效。这对所有科技期刊都是一个动态激励机制。也给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和评定办法的进一步改进留有一定空间。

(2)严格科技“核心期刊”学科领域总量指标限制:同一学科领域最多一两种“核心期刊”,宁缺勿滥,使评定出来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该学科领域的风向标作用。

(3)确保学术专家对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权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某个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如何,一定要是科学学术专家说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门独家评定。每次期刊评定,专家委员会人员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门”,以保证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

3.遴选办法

(1) 遴选范围。创刊5 年以上的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按国家有关规定,期刊社必须满足采编人员数量和质量规定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我国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具备集约化发展趋势、由全国性学术社团或科研机构主办的优秀科技期刊。

(2) 遴选指标体系建设。(a) 定量指标:一是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各种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二是知名度指标,包括被国内外要数据库,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被国内外重要文摘期刊收录情况;被国内重要图书馆,特别是与专业相关图书馆收藏情况。(b) 定性指标:一是编辑队伍考核。对编辑人员从数量到质量进行严格审核,这是保证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的基础。执行主编或常务副主编必须具备该专业期刊高级职称或相当于该职称的学术水平,并在本专业有持续的在研项目,使其学术水平有不断的提高。其他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必要的数量都要有所要求。二是期刊编辑部要有良性的经济循环和较高的社会效益考核。三是期刊在评定期内的获奖情况,以及期刊中论文获奖情况。

三、统计源期刊的评价

1.从1980年起,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受国家科委委托每年对SCI、EI、ISTP收录的中国论文、对被选作统计用的中国科技期刊上的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作为国家正式统计数字向社会。被中信所选作统计用的中国科技期刊简称为统计源刊或统计源。统计源每年约1200种左右,而且每年有所变动,统计源期刊的选择确定因照顾了学科及地区平衡,学术水平要求高于中文核心刊。

2.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4月或10月分两次给当年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而被收录的期刊颁发收录证书,中国科技信息所每年年底(11月或12月)都会在北京向媒体召开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会”。2006年12月已是 “第十四届”会了,会上公布了本年度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及相关信息。中国科技论文的统计与分析作为本次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公布了上一年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

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非终身制,有效期三年,三年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将对其进行重新评定,遵守“优入劣汰”原则,因此“统计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被各学术单位和科研机所接受,用它作为科研论文的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我国现有期刊9000多种(其中医学期刊1940种),截止2006年底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约1652种期刊,其中医学类期刊约519种。

四、统计源期刊与核心期的区别

上一篇:统计信息论文范文 下一篇:经济统计论文范文